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本化学领域的2.6分期刊,最快一个月就可以发表大灾难

这本化学领域的2.6分期刊,最快一个月就可以发表

背景介绍作为享誉全球的学术出版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学会出版商,美国化学学会ACS近年不断推出新刊。在此背景下,ACS Omega于2016年创刊,是一份化学及相关科学领域的开放获取全球出版物。该期刊旨在快速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而不尝试评估其即时意义。相反,它的目标是加速新思路的传播,从而推动化学科学的前沿。编辑们力求快速发表研究成果,推广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见解。目前期刊主编是由来自印度的Krishna Ganesh教授和来自中科院化学所的张德清教授共同担任。期刊有10位副主编(2位来自中国)共同协助主编处理稿件。ACS Omega发表的所有论文均需获得ACS Author Choice许可。这一开放获取许可意味着论文可供所有人免费阅读。这不仅壮大了学术界内部的论文读者群,还向包括工业、政策机构、媒体乃至于大众在内的其他背景读者开放。ACS Omega这个名称是对“ mega journal ”一词的令人回味的称呼,它还标志着该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策略,并且是一个识别度很高的名字。O=Open Access(开放获取)M=Multidisciplinary Coverage(多学科)E=Expedited Publication(快速发表)G=Global Community of Authors and Readers(全球性作者和读者)A=ACS OMEGA在2015年ACS官方刊发的一个新闻稿说“ ACS Omega will provide an appealing venue for all articles that are deemed scientifically sound, which will spare many authors the tedium of reformatting their manuscripts and undergoing additional rounds of peer review.”笔者认为出这么一个期刊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扩大ACS旗下杂志覆盖的论文档次。现在ACS有高档的JACS,中档的各个二级学科杂志(JOC, Inorganic Chemistry等),缺乏更低一档次的杂志。ACS Omega推出时还强调了对同一篇文章在其他ACS期刊的审稿意见可以继承,减少了发表所需时间。创建这个杂志至少可以有效地留住稿件。人们投稿ACS其他高质量期刊的时候,潜意识都会想:如果高一级别的没中,至少可以去ACS Omega把文章发出来,从而选择投ACS系列的杂志。发表文章种类ACS Omega发表化学及相关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涵盖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药理学、地球化学、工业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编辑决策看重研究本身,不对即时影响进行评估。ACS Omega出版Research Articles, Perspectives 和 Mini-Reviews。从2019年8月起,ACS Omega已从月刊调整为周刊,新增ASAP (As Soon As Publishable)文章出版形式。编委会和编辑部政策ACS Omega的作者被允许在预印本服务中存放他们的原稿的初稿,如ChemRxiv或arXiv,或在提交之前为他们的学科适用的储存库。ACS Omega的编辑团队由共同主编张德清研究员和Krishna Ganesh教授及10位分别来自8个国家拥有不同研究背景的知名学者组成,这支专业的编辑团队负责稿件的同行评审流程。同行评审的匿名性该杂志不赞成作者试图确定审稿人的身份。期刊政策是既不证实也不否认对审稿人身份的猜测。年度发文量2019年ACS Omega共发表了2488篇经同行评审的文章,其中包括6篇“微型综述”和13篇“前瞻性评述”,发文量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21.7%。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作者明显增多,占已发表内容的43%,高出2018年10%以上。影响因子趋势ACS Omega2019年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2.585。今年的影响因子是2.87。中科院分区根据中科院SCI期刊分区 2020年01月最新升级版,ACS Omega属于Q3。版面费ACS Omega的APC是1250美元,包括文章出版各个环节的费用以及您选择的开放获取许可协议。没有单独的投稿费、附加版面费、彩图费或其他费用。此外,还不是ACS会员的通讯作者在支付了1250美元的APC之后,可以免费获得一年的ACS会员资格,加入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化学学会,享受一系列会员福利。作为非盈利机构,ACS的OA版面费是非常良心的价格。

国境线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团队在顶级期刊连续发表研究论文

近期,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万重庆教授团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薛文龙以首都师大为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Angew. Chem. Int. Ed.,2021, 60, 1290–1297)上发表题为《具质子导电增强效应的晶态离子液的MOF诱导制备》文章。该工作在继前期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主客体非晶态固体离子液的研究基础上,实现离子液体的晶态有序化、性能大幅提升、构效关系明确的固态离子液体制备,打破困扰固态衍生物导电性能低于母体液态离子液体的魔咒。该论文被该期刊选为VIP文章,并同时被Chem. Views亮点报道:对解决锂电池低温离子液体导电性差、易骤变的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期,万重庆教授团队研究生秦召贤以首都师大为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在《德国应用化学》 (Angew. Chem. Int. Ed.,2021, 60, 970–975)上发表题为《均炔保护具有催化活性的八电子[Au13Ag16L24]3-簇合物超原子》研究成果。报道首次利用非苯基炔的炔衍生物保护制备金银异核同簇纳米簇合物,属目前仅有的第二例均炔基保护金银同簇化合物,为具有稳定特性、特异光电和催化性能的币金属异核簇合物设计制备提供崭新思路。该工作是秦召贤同学、万重庆教授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2020, 11, 6019)发表《原子级纳米簇合物的可逆异构扭转的纳米马达》后的又一力作。《德国应用化学》由Wiley出版社出版,是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自然通讯》是英国自然(Nature)集团旗下的综合类子刊,属于综合领域的顶级刊物之一。以上工作是万重庆教授分别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芬兰捷瓦斯基拉大学合作共同通讯发表。近年来,化该校学系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号召,凝心聚力加强学科建设,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注重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下针对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实质创新性研究。(通讯员:首都师范大学牛焕双)

坏未来

他热爱化学,曾发表7篇SCI优秀论文,如今已成别人眼中的“学神”

读过硕士和博士的朋友都知道SCI论文的发表难度系数有多大,尤其是在化学等领域里,他却发表了整整7篇,被导师们大加夸赞,博士毕业的时候还获得了荣誉计划博士生的称号,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林云霄他叫林云霄,他的成绩一直都挺不错的,高考的时候成功考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外人眼里,他可能是个学霸,但他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只是平平无奇的一名大一新生,甚至在高手如云的上海交大,他的成绩可以说是垫底的,他也曾迷茫过,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是曾在各种比赛中拿过奖牌的人,而他只是因为高中的时候热爱化学这一门课程,才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了化学这一领域,作为一名“门外汉”,他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这种巨大的差距,让他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从以前人人夸赞的学霸,变成了学渣,甚至想过放弃学习。上海交大他的老师也一直为他感到担心,按照上海交大的规矩,每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资格考试,他变得非常迷茫,后来,他的班主任找他谈心,问他以后到底想要做什么,他认真想了想,还是觉得不能放弃,自己还是很喜欢化学这一学科的。通过班主任的推荐,他加入生命学院赵一雷老师的一个课题,自己还独立创造了一个新课题。因为曾经落后别人很多,所以要加倍努力,他一直不敢懈怠,勤勤恳恳的跑课题和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资格考试成功通过了,并且成绩进入了年级的前50%,让人一度非常震惊。林云霄后来他的成绩一直稳步上升,在众多学霸里脱颖而出,成为了学神,大三的时候,由于他优秀的能力,他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推荐,奔赴美国的名校——达特茅斯大学学习,还参加了该校Chenfeng Ke的科研项目研究,回国后他还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在JACS里发表了一篇关于弹性晶体策略构筑共价有机骨架COF的文章,这是每个材料与化学人梦寐以求的能发一篇论文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材料与化学类杂志的龙头,可见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学人。林云霄分享知识大学毕业后,他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选择了出国深造,但他却决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继续自己的化学梦想,很多人都说国外有更好的资源,但他认为中国也不差,他相信自己在这里也一样可以。在硕士期间,他担任了班长的职位,还兼职了SCI期刊NML快报的助理编辑工作,没有一定实力的人,是没有办法承担这一份工作的。林云霄与老师和同学的合影当他博士毕业后,他成为了化学化工学院致远荣誉计划博士生,在此期间,他还在各大期刊中发表了优秀文章,其中就包括顶级期刊Angew。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许国外有更先进的科研成果,但我国的科研团队也不差,他相信自己在国内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他将坚定自己的梦想,一如既往的成为他人眼中的“学神”。那么,他是不是你心目中的榜样呢?

广莫之野

湘潭大学刘平乐教授团队连续在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今年上半年,我校化工学院刘平乐教授团队先后在《应用催化B》(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催化学报》(Journal of Catalysis)、《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 )、《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今年1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催化领域顶级期刊连续发表了2篇论文。“氮掺杂碳纳米管无金属加氢催化剂高效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tubes as a highly active metal-free catalyst for nitrobenzene hydrogenation)”发表在《应用催化B》(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14.229),第一作者是熊伟副教授,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该成果通过杂原子改性得到碳纳米管非金属催化剂,因不含金属组分但却拥有媲美金属的加氢催化性能,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环保价值。“疏水改性核壳MOFs纳米反应器中肉桂醛转移加氢制备肉桂醇:金属-N键作为活性位点的识别(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 to cinnamyl alcohol in hydrophobically modified core–shell MOFs nanoreact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formed metal–N as the structure of an active site”)在《催化学报》(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7.723)上发表,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崔海帅,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和熊伟副教授。该研究成果与现有催化剂相比,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使用碱性添加剂的条件下,实现了高效的制备肉桂醇,符合绿色催化的原则。今年4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化学类顶级期刊《绿色化学》(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9.405 )上发表题为“萘一步催化胺化高收率制备萘胺(One-step catalytic amination of naphthalene to naphthylamine with exceptional yield)”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是郝芳副教授,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该成果首次采用钒基催化剂,将萘通过一步反应成功合成萘胺。相比传统的硝化还原方法,该一步法在极大简化工艺步骤的同时将催化剂的成本大大降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今年5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会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8.69)上发表题为“选择性Cl修饰赤铁矿纳米晶面用于高效催化氧化环己烷:新形成的Cl-O活性位点的识别(Selective Cl-decoration on Nanocrystal Facets of Hematite for High-efficiency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ew Formed Cl-O as Active Sites)”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吴生焘,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和王聪慧博士。该研究通过对纳米晶体表界面上合理的原子调控,从原子尺度上对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发现赤铁矿各晶面经卤素原子Cl修饰后能同时提高环己烷转化率和KA油的选择性,并通过DFT计算对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进行了识别,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团队合影)刘平乐教授团队成员由3名副教授(熊绍锋、郝芳、熊伟)、2名博士(王聪慧、吕扬)、36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主要研究方向为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工程、化工新产品与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等,其成员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等。近年来,团队与挪威理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荷兰屯特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现已完成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类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完成企业横向技术开发和转让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来源: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新媒体中心 来源 / 化工学院 编辑 / 杨进娴 责编 / 丁德凤

残花泪

赞!高中生化学研究成果登上省级专业期刊

唐家辉、卞雯在学校实验室。冠霖摄日前,我市新华中学高三年级学生唐家辉、卞雯收到了《化学教与学》杂志社寄来的样刊。两位同学的研究成果《铁碳球处理燃料废水模拟实验研究》被这一省级期刊正式刊发。普通高中生的研究论文为何能在专业期刊发表?记者进行了采访。 高中生化学研究成果登上省级专业期刊 据介绍,《化学教与学》杂志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唐家辉、卞雯同学的研究成果《铁碳球处理燃料废水模拟实验研究》就发表在该杂志10月下半月的一期上。唐家辉、卞雯现在读高三,这个研究成果是他们历经一个学期时间取得的。“我们两人都是学校化学社团的成员,一直对化学有着浓厚兴趣。”唐家辉、卞雯表示,“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省级期刊上,心里很激动,这是对自己努力的认可。”在学校化学社团陈云老师指导下,两位同学借助学校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现代分析技术的高中化学拓展课程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并不断实验验证,历时一个学期,终于实现了利用实际工业使用的铁碳球材料,对刚果红、亚甲基蓝和靛蓝三种印染材料进行模拟废水处理,并成功解析回收再利用。“这一研究成果同时获得第30届扬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第30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奖。”陈云老师介绍。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是两人取得成绩的关键 在陈云眼中,唐家辉、卞雯都是对化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两人的化学学习投入度很高,也肯吃苦,暑期社团活动常常从早上八点忙到傍晚五点,除去中午1小时休息,其余时间都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唐家辉介绍,“铁碳球处理燃料废水模拟实验研究”简单说来就是将铁碳球用细线悬挂到燃料废水中,长时间放置后将铁碳球取出,用试剂将铁碳球吸附的燃料还原出来。“在铁碳球处理燃料废水模拟实验中,我们遇到苯酚材料在空气中容易氧化的情况。实验中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重新再来,最终取得了成功。”在唐家辉看来,化学并不是纯理科,而是文理综合性的学科。“化学基本公式以及一些原理需要记忆准确,却又不是死记硬背。同时,化学学科非常重视综合运用,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高一的时候进入化学社团,特别喜欢化学反应的过程,觉得很奇妙,对化学实验操作也有着浓厚兴趣。”卞雯告诉记者,作为女生,她喜欢色彩艳丽的化学反应,经常在化学实验室一泡就是大半天。据了解,新华中学一直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并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2019年,学校在原有33个学生社团基础上又增加了舞狮、瑜伽、古琴数学建模、化学应用等社团,形成了包括学科拓展、文学欣赏、艺术欣赏、表演艺术、智能艺术、民间艺术等在内的9大类36个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发展创造了宽阔的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记者刘冠霖

金印仇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材化学院/有机硅实验室汤龙程团队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近日,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实验室汤龙程团队科研成果“Temperature-responsive resistance sensitivity controlled by L-ascorbic acid and silane co-functionalization in flame-retardant GO network for efficient fire early-warning response”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0.652)上发表。团队通过一种绿色环保的低温自主装工艺,采用硅烷偶联剂(MPMS)和L型-抗坏血酸(LAA)分子协同改性策略、构筑氧化石墨烯(GO)基阻燃薄膜/涂层。基于火焰/高温条件下GO网络高温热还原机理,制备的智能传感材料展现出超快的火灾探测能力以及超灵敏的低温火灾预警性能。当前,高层建筑火灾、石油化工火灾、物流仓储火灾等是新形势下火灾防控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然而,传统烟雾火灾报警传感器仍存在火焰探测响应时间长(>100s)、室外复杂气候难以适用、燃烧前无早期预警信号等缺点,无法起到有效的火灾预防和安全。MLGO薄膜涂层的绿色构筑策略针对上述问题,团队基于前期研究设计和发展了一种简单、绿色、低成本的低温主装工艺,制备出绿色阻燃的GO/MPMS/LAA(MLGO)薄膜,进而构筑出新型高灵敏火灾预警传感器。同时,利用硅烷分子MPMS接枝到GO片层以提高材料阻燃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引入LAA分子调控GO网络在高温下快速热还原行为,制备的薄膜传感器不仅可实现仅1 s的超快火焰报警,而且能够提供理想的火灾早期预警信号(如预警响应温度仅为~120℃,300℃预警响应时间仅为7s)。MLGO薄膜涂层的阻燃性能与机制分析及其超快火灾探测报警响应纯GO薄膜在空气氛围下极易燃烧,60~70 s内完全烧毁,难以作为可靠的火灾监测智能材料。相比而言,通过MPMS 和LAA改性的MLGO(10/40)薄膜在火焰条件下燃烧90 s后仍能保持整体结构,且该水溶性MLGO可以作为绿色阻燃涂层,实现易燃材料的高效绿色阻燃。研究结果显示,遇到高温火焰进攻时,GO表面接枝的硅烷分子迅速热分解形成致密的二氧化硅保护层,抑制GO的热降解而促进其石墨化;两者形成的致密二氧化硅/石墨烯可以作为物理屏障,有效隔绝氧气对内部有机分子的进攻,获得良好的阻燃性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优化LAA分子,该MLGO薄膜/涂层具有高效稳定火灾报警性能,在火焰条件下可实现超快的报警速度(~1 s)和稳定的报警响应时间(>180s),为易燃材料高度火灾风险的监控提供了新的方法。MLGO智能材料的火灾早期预警响应行为及其关键性能的调控响应温度与火灾预警时间则是火灾预警传感器的两个重要参数。研究发现,通过LAA分子修饰的MLGO(10/40)涂层具有较低的响应温度(~120℃),该响应温度低于大多数易燃材料的着火点温度(300-500 oC),能够在燃烧前提供力学的早期预警报警信号。结果表明,MLGO材料高温预警机制主要是由于在高温下LAA分子能够有效夺取含氧官能团,促进绝缘的GO网络热还原,快速转变成导电网络,激发高效的预警响应信号。随着温度场逐渐升高,MLGO薄膜的报警响应时间显着降低,从200℃的~32 s降低到250℃的~20 s,在300℃的温度下仅仅需7 s,远优于其他GO基火灾报警传感器的预警响应时间。可见,该纳米复合涂层所创制的新型火灾预警传感器为易燃材料火灾安全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有望解决传统烟雾传感器探测火灾风险迟缓、无法应用室外复杂环境(风雨等天气)以及无法提供早期预警信号等这一关键“瓶颈”问题。课题组研究生张朝辉、张建旺为文章并列第一作者,汤龙程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来源: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实验室 排版:方欣 责编:田盛

领跑人

必须赞!湘潭大学刘平乐教授团队连续在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今年上半年,我校化工学院刘平乐教授团队先后在《应用催化B》(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催化学报》(Journal of Catalysis)、《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 )、《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今年1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催化领域顶级期刊连续发表了2篇论文。“氮掺杂碳纳米管无金属加氢催化剂高效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tubes as a highly active metal-free catalyst for nitrobenzene hydrogenation)”发表在《应用催化B》(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14.229),第一作者是熊伟副教授,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该成果通过杂原子改性得到碳纳米管非金属催化剂,因不含金属组分但却拥有媲美金属的加氢催化性能,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环保价值。“疏水改性核壳MOFs纳米反应器中肉桂醛转移加氢制备肉桂醇:金属-N键作为活性位点的识别(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 to cinnamyl alcohol in hydrophobically modified core–shell MOFs nanoreact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formed metal–N as the structure of an active site”)在《催化学报》(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7.723)上发表,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崔海帅,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和熊伟副教授。该研究成果与现有催化剂相比,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使用碱性添加剂的条件下,实现了高效的制备肉桂醇,符合绿色催化的原则。今年4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化学类顶级期刊《绿色化学》(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9.405 )上发表题为“萘一步催化胺化高收率制备萘胺(One-step catalytic amination of naphthalene to naphthylamine with exceptional yield)”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是郝芳副教授,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该成果首次采用钒基催化剂,将萘通过一步反应成功合成萘胺。相比传统的硝化还原方法,该一步法在极大简化工艺步骤的同时将催化剂的成本大大降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今年5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会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8.69)上发表题为“选择性Cl修饰赤铁矿纳米晶面用于高效催化氧化环己烷:新形成的Cl-O活性位点的识别(Selective Cl-decoration on Nanocrystal Facets of Hematite for High-efficiency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ew Formed Cl-O as Active Sites)”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吴生焘,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和王聪慧博士。该研究通过对纳米晶体表界面上合理的原子调控,从原子尺度上对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发现赤铁矿各晶面经卤素原子Cl修饰后能同时提高环己烷转化率和KA油的选择性,并通过DFT计算对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进行了识别,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团队合影)刘平乐教授团队成员由3名副教授(熊绍锋、郝芳、熊伟)、2名博士(王聪慧、吕扬)、36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主要研究方向为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工程、化工新产品与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等,其成员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等。近年来,团队与挪威理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荷兰屯特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现已完成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类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完成企业横向技术开发和转让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湘潭大学新媒体中心】【来源:湘潭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蔡文姬

兰大女博士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突破了有机材料的瓶颈

如今做科研的性别比例中,男性还是要多一点,但是并不意味着女性做不好科研,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证明了女性不比男性差,这样的例子不是个例,在很多领域,都有女性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今天小易就给您讲讲一位优秀的女博士。她就是马天琼,她本科硕士到博士都是在兰州大学就读,可谓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大人,在2018年7月6日,她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ructures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兰州大学为第一通信单位,北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合作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教授课题组的马天琼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首次实现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大尺寸单晶的生长和结构解析,将“共价组装有序结构”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不仅突破了有机框架材料领域发展的长期瓶颈,也为动态共价化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实例。给大家讲讲这个传奇女孩的求学经历,她2006年进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学习,2008年在涂永强院士实验室进行科研见习,2010年参与支教一年,2011年,她被保送至王为教授课题组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在北京大学孙俊良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培养一年,2018年获得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8-2019年在北京大学无机固体化学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201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她非常喜欢有机化学,对各种材料都很好奇,于是她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有机单体通过共价键的连接,在二维或三维方向上形成的一类新型的晶型有机多孔高分子材料,在气体吸附、分离以及储能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领域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获得大尺寸和高质量的单晶,因为采用强的共价键作用进行构筑,COFs的合成过程很难从原子分子尺度上进行精准调控,之前合成出的COFs材料因而主要表现为多晶形态,其结构的推定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间接获得。如何采用精准的共价组装策略大幅度提升COFs材料的结晶度、从而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在原子尺度的层面获得其精确的结构信息,是该领域发展的核心瓶颈。因为大家对新材料的结构了解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依赖拓扑的模型认识和猜想,尤其是在三维领域,为了搞清楚材料晶体的结构,她自学晶体学和计算机结构模拟,在这段时间她潜心学习,向知名学者请教,获得了很多启发,她早在2011年就合成出了一种新的COF材料,被命名为LZU-111,她继续研究LZU-111,希望能生长出COFs材料的大单晶,通过单晶衍射方法得知精确结构。开始了她的实验之旅,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终于在扫描电镜中看到了晶体从纳米尺寸上长大了一个数量级,她非常欣喜,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不轻言放弃,才能走向成功,这是一个充满酸甜苦辣的过程。周围的同学朋友都一批一批毕业了,她变成了实验室的大师姐,她还在坚持,如今终于有所收获,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整理之后,她顺利在《Science》发表论文,这一刻她才坦然去面对博士学位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如今她选择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研究学习,开展下一个阶段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追逐她的梦想,让我们为这个幸运的女孩喝彩!

夜魔侠

湖科大化学系最美学霸,发表国外SCI论文10篇,努力坚持才能成功

数理化在很多同学的学习生涯中是很难的科目,能够把这三门学科都学好的孩子不多,即使是理科生也不一定能够掌握好数理化。对于部分女生来说,在理科方面没有天赋也不感兴趣,自然也就学不好。但有的女同学就偏爱理科,而且很有热情,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女孩就是如此,她是湖科大化学系的最美学霸,发表了国外SCI论文10篇,在谈及自身学习经验时,她表示努力坚持才能成功!这位来自湖南科技大学的女学霸名叫任德敏,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受到化学老师的熏陶,她爱上了这门科目,然后在高考中超本科一本录取分数线二十多分,成为了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6级化学专业的学生。步入大学之后,任德敏就树立了目标,做好了规划,计划在大学期间要学好专业,在她的努力下,她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国外SCI论文10篇,还获得了多项化学大奖,例如第八届省大学生课外化学化工创新作品竞赛一等奖,还连续两年获得了校级一等奖学金、自强之星等荣誉,可以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了。不过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特别是发布了多篇研究论文,都和她对化学浓厚的兴趣、刻苦努力、坚持不懈以及导师的支持离不开关系。为了写好论文,她一般早上7点就起床,晚上10点多才回寝室,没课的话就去实验室做实验,每天奔波在教室、寝室、实验室和食堂之间,过着四点一线的生活。而且在准备论文时,最开始的专业文献都是全英文版的,虽然任德敏的化学成绩很好,但是她偏科,其他学科成绩一般,在阅读英文内容时会有阅读障碍,这对她的论文创作产生了麻烦,并且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多次失败,进行不下去,让她怀疑自己是否选择正确。专业领域的稚嫩和成功不相匹配带来的压力,让其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在低谷时期,她的导师李筱芳一直在支持她,成为了她精神的后盾。李老师对她说:“你想要优秀,想要成功,你的生活就必须和别人不一样。”导师的一番话让她度过了难熬的日子,任德敏咬牙坚持下来了,然后在取得成功后收获到的喜悦感成为了不断前进的动力。从科研小白到科研达人,成为唯一一个能够独立操作核磁共振仪的本科生后,她对学弟学妹们也进行了细心的指导,作为学姐的她把实验操作的详细流程、仪器使用及注意事项等经验都传授给了新人们,她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人佩服。她还表示科研就是不断探索,就要无畏,那些最后成功的人,也许不是天赋异禀的人,但一定是努力坚持下来的人。的确,想要获得成功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是拥有天赋的人很少,大多人都是靠自身努力、毅力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任德敏的成功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期间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这位湖科大的化学系最美学霸,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生与

硬核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

日前,杭师大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朱雨田教授团队通过静电纺丝与超声负载相结合的方法,构筑了具有多孔三维网络结构和微裂纹结构的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以 “A highly stretchable strain sensor with both an ultralow detection limit and an ultrawide sensing range”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1, 9, 1795-1802, IF=11.301)。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材料是未来发展智能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在电子皮肤、人机交互、人体健康监测、人体运动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应变检测下限和应变响应范围是应变传感材料的两个重要性能指标,如何实现在超宽应变响应范围的同时兼具超低应变检测下限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朱雨田教授团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多孔三维网络结构的聚氨酯纤维膜,然后通过超声负载方法,在其表面包覆带有微裂纹结构的碳纳米管导电层,最后经裁剪、组装电极制备出了碳纳米管包覆的聚氨酯纤维膜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材料。该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材料的传感机理及应变刺激响应演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三维导电网络结构能够赋予该应变传感材料超宽的应变检测范围(0.05% ~ 600%),同时导电层表面的微裂纹结构可使该材料能够灵敏地检测到低至0.05%的微小应变刺激,即该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材料兼具超宽的应变响应范围和超低的应变检测下限。此外,该材料表现出快速响应(75 ms)和良好耐久性等优异性能,既可以感知琴声引起的细微振动,又能够检测关节运动产生的大应变刺激,在可穿戴器件、软体机器人、电子皮肤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应变传感性能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生李华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朱雨田教授和李勇进教授为通讯作者,杭州师范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论文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3078, 21774126) 、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R20E030003) 等项目支持。人物简介朱雨田,教授、博导、浙江省杰青。致力于高分子复合材料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引15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5项。李勇进,教授、博导、浙江省杰青、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高分子反应性加工、高分子成型新方法及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研究。以通讯作者在Macromolecul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他引4000余次,H-Index 35。获授权美、日和中国专利48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项。曾获国际高分子加工学会Morand Lambla Award、冯新德高分子奖、高分子加工新锐创新奖等奖项。李华,杭州师范大学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分子柔性传感材料研究。来源: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编辑:朱镕华玲责任编辑:田盛 监制:周志琴出品:党委宣传部、校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