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化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最终都做了什么工作?

化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最终都做了什么工作?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工学科,它不像会计、法律等学科一样,任何公司、企业和单位都需要。那么化学毕业的学生最终都做了什么呢?大学中,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或者理工大学都会有化学化工学院,或者将化学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等等。大学期间关于化学的专业有师范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药学、制药工程等。研究生期间化学分的更细,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等。其中化学教师是很多毕业生的选择。在本科中有40%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到区里或者县里当初中老师或者高中老师;研究生中也有20%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当老师。但是从目前的学校招聘中可以看出,化学老师的需求量不是很多,应聘人数却是需求人数的百倍,尤其是繁华地方的学校。常常听到那些考上的学生说:“笔试的话只有考满分或者考在前三才会有希望。”可想而知,化学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当化学老师对于研究生来说,是没有明显优势的。医药或制药公司是很多化学人最终选择的公司。本科生中有20%选择去了制药公司,从事一些操作或者医药销售代表的工作。研究生中有30%的学生选择了去制药公司,从事一些药物开发和研究的工作。相比于化学老师的话,制药公司的缺口是很大的,每年都希望招聘大量的学生,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的利润不是很大,工资不高,很多人都太愿意去。而对于研究生来说去做药物研发,长期接触的化学物质对身体有害,也不愿意长久做下去。所以在医药公司员工的流动性还是蛮大的。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也是不错的选择。公务员也是很多专业同学的选择,化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相对于文科来说,公务员中有关化学专业的职位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最终都选择了报考不限专业的职位。但是考公务员和化学老师类似,需要在笔试中特别的突出,这样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当然也有部分同学转行,做了与化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比如有些本科生做了其它行业的销售或者自主创业,有些研究生做了电子或生物方面的研究等等。网友们,你们周围是否有化学人,他们都做了什么工作呢?

忘腰

化学魅力何在?化学研究对象在空间结构上有您想不到的大尺度!

科学技术研究对象具有多层次、多尺度特征及介尺度复杂性,化学研究也是如此。传统意义上的化学研究对象的大尺度例如中学化学对化学研究对象,描述为: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用途等。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H 0.037nm Li 0.152nm Be 0.089nm B 0.082nm C 0.077nm N 0.075nm O 0.074nm F 0.071nmNa 0.186nm Mg 0.160nm Al 0.143nm Si 0.117nm P 0.110nm S 0.102nm Cl 0.099nm,其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氢原子,只有0.037nm。我们先想象一下1nm有多长?我们假设一个人的肩宽是一纳米,那么10亿人并排在一起才能达到一米的长度。实际上人肩膀宽度假设一米,这10亿人并排起来会达到100万千米,赤道长度才4万千米,接近25个地球。那么在分子水平上,最大的分子有多大尺寸?分子最大的,应属于由千百个原子彼此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相对分子质量特别大、具有重复结构单元的有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等)和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从几万直到几百万或更大,但他们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往往是由无数(n)结构小单元以重复的方式排列而成的。例如硫化橡胶,整个硫化橡胶是一个复杂的体型分子。也就是说, 橡胶制品有多大, 分子就有多大。比如轮胎, 就是一个大的橡胶分子。当然里面的少量填充物是小分子单独存在, 但其最主要的橡胶成分, 通过硫化已经成为一个体型分子了。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化学研究对象的大尺度中学的物理,是子弹打木块,灯泡连电池,电子穿磁场,冰块融化时;中学的化学,是冒气泡,变颜色,长长的方程式一个个,感觉两者是八竿子打不着。不过仔细看,化学虽然研究分子、研究反应很多,但是原子的结构也需要研究,而物理研究对象的尺度范围很大,其中也包含原子。物理和化学,在中学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一些交界了。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仅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做材料的,研究物理性质如何与物质结构相联系并做出相应的材料(电致发光、光致发光、超光滑涂层等);研究单分子磁体的;做理论计算化学的(量子力学与化学的结合);做核化学的等等,都有物理和化学交相辉映的。其实物理和化学,化学和生物融合很深的。讲弦理论的时候,可能联系不上化学;做有机合成时,跟物理也没多大关系,但是,还有很多领域是越来越需要学科交叉融合互助的,这样才有助于各个学科甚至整个人类文明更好的发展。并且即使物理和化学研究的物体的尺度有时看上去一样,但理论物理是研究微观粒子和相互作用力原理,或者宏观物体作用力原理,主要研究“量变”。而化学时研究原子组成的分子或离子尺度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力原理以及实践应用,主要研究“质变”问题。他们的研究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相同的,只是研究对象尺度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应用的模型和衍生概念就会不一样。化学研究对象在空间尺度上有很大的跨度,这也是结构化学的魅力所在。例如,碳元素的几种同素异形体,中学化学主要介绍金刚石和石墨。其实更多的碳元素同素异形体被研制,他们空间尺度各异。富勒烯(Fulluerene)是除钻石,石墨以外的碳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而其结构跟足球相似,由60个以上的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组成。特别是由60个碳组成的富勒烯C60,由于其形状与建筑家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设计的一个拱顶很相似,所以也被称为Buckminster富勒烯。C60的发现者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克罗托,美国莱斯大学的斯莫利,柯尔等人,也正是由于该发现,他们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石墨烯。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教授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当时是学生)从石墨中剥离出的碎片中得到了石墨烯。该方法特别简单,他们将石墨片放置在塑料胶带中, 折叠胶带粘住石墨薄片的两侧,撕开胶带,薄片也随之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就可以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而其中部分样品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他们制石墨烯的导电率是硅的100倍,并且强度是钢铁的200倍。而正由于石墨烯的发现,这师徒二人也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NEC基础研究所的饭岛澄男,在富勒烯的合成研究中,在电弧放电的阴极堆积物中发现了碳纳米管。一枚石墨烯弯曲成桶状的结构,直径大概数十纳米,长约数微米,因此而得名。现在,平板显示器,扫描探针显微镜尖端,各种气体的吸附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正备受关注与期待。优秀化学家的研究对象尺度更加开放——拓宽学术光谱一个优秀的化学家一定要有很宽的学术光谱,英文叫diversify your background。但是化学的领域实在太多了,怎样就叫拓宽学术光谱呢?例如一位化学家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它的研究对象空间尺度很小(只有几个原子大小),时间尺度很短(从飞秒到微秒不等)。但是对化学研究来说,拓宽研究领域就是在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有很大的跨度,例如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尺度都较为宏观的界面化学。界面化学是研究物质在多相体系中表面的特征和表面发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界面化学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化学过程和规律,对界面体系特征和物理过程和规律也进行研究。由于胶体体系中也存在相界面且其比表面积大,胶体化学也属于界面化学。不过现在它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界面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像明矾净水、肥皂去污、人工降雨、原油去水……都是界面化学的研究内容。喜欢本文,请收藏、转发分享,并关注化学者,让我们一起传播正能量!

陈炽

不知疲倦的化学家

不知疲倦的“肌肉”与“大脑”生活中,7*24的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便利店、自助取款机和加油站,让我们在白天和夜晚的任何时候,都可以体验购物、取款、加油等服务。现如今,7*24的步伐已经迈入科学研究领域。你知道吗,最新一代的“科学家”也可以7*24小时不间断工作了呢?是的,你没有想错,它就是机器人科学家。“不舍昼夜”的机器化学家。这个400公斤重的“大胖子”不仅有无穷无尽的耐心,每天可以工作21.5小时,还能够从10个维度思考问题。它具有人形特征,可以在常规实验室中,像真正的研究人员一样使用各种仪器,进行实验工作。此外,让人称奇的是,它可以自主研究和自主决定,推动科研工作的进展。其实,人们之前就曾使用过机器人进行化学研究,只不过那个时候它们被固定连接到特定的实验上。此次这个身高1.75米的机器人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并没有被固定位置。它通过激光扫描和触摸反馈进行定位,在实验室中自由移动,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高效且精准的“研究人员自动化”。有投入就有产出。这个机器人科学家,在8天时间内完成了688次实验,在192个小时内它工作了172个小时,这种工作强度可能也只有机器可以承受。同时,在这段工作时间内,它一共移动了319次,完成了6500次操作,总共移动了2.17公里。不仅如此,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它可以通过上一步的实验结果,在“大脑”中从10个维度出发,在9800万候选实验中,自主确定下一步的实验方案。自主性是否实现了机器的“思考”?最终,它选择的方案,成功地发现了一种活性较高的催化剂。该催化剂的活性有多高呢?和一个没有得到任何指导的科研小组相比,机器人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催化剂活性比该科研团队研发出来的催化剂的活性高6倍。该研究团队的目标,并不是实现仪器自动化,而是实现研究人员自动化,可以更大程度上灵活地改变研究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模式。因为,它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一台机器,而是一支具有超能力的创新团队。 现实意义化学的研究,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尝试”的科学 (chem is try)。然而,仅仅是尝试,即使持续不断地迭代,也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对实验科学的冲击,不仅会激发科学的加速发展,也会给科学家带来危机与挑战。对合成化学家来说,这种挑战尤为艰巨。一方面,实验室的研究大部分为纯粹的肌肉运动,而成果的产出,则越来越依靠巧妙而精细的设计;另一方面,实验化学的进展已赶不上算法的迭代,而后者将会成为“巧妙而精细的设计”的第一动力。变革就在眼前。化学家们,准备好了吗?

天网

化学专业以后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基础理学搞研究,本科毕业就业难;只看不动学不来,材药化工有发展。没有人类,地球上的物质不过400万种,有了人类,地球上的物质超过3000万种。是什么成就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化学!曾几何时,粮食的短缺限制了人口的数量,是化肥解决了粮食短缺,又是什么创造了化肥呢?化学!学化学,未来的就业方向可以说很有限,也可是说无穷尽。所谓很有限,毕竟化学是基础理学学科,以理论研究为主,本科很难有所大成,在深造的时候选择一个具体方向钻研,直接会决定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所谓无穷尽呢,这个世界万物都与化学连接,材料研发、药物加工、石油冶金、日用化工都可以是你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通常都说,喜欢动脑的人适合学习基础理学,没错,数学啊、物理啊,都要求你动脑的能力超强,至于动手就没辣么高要求。而学化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同等重要,如果只能接受知识,研究理论,不能去做实验(换句话说:手笨),你还是离化学远一点吧哈哈。课堂上所学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你都能通过实验进一步得到认识。跟化学相似的一个专业名字叫做应用化学,听名字你就知道,这个专业更讲究实践了,在就业方面,如果本科就业,应用化学比化学更加有优势,毕竟虽然基础课两个专业所学相似,但是专业课还是相差比较大,应用化学更接地气儿。哪些大学的化学专业好呢?肯定是一堆理学出色的985对不对?缪老师不会给你这么俗气的答案,性价比最高211:福州大学,性价比最高双非:山西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如果你对化学感兴趣,上面这些大学等着你。

开以阴阳

武汉大学李振课题组在《化学研究评述》发文阐述分子排列!

近日,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化学研究评述”(Acc. Chem. Res.)发表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李振教授课题组综述文章。文中重点强调了有效的分子排列所带来的新现象和新性质,以多个典型实例强调了该课题组于2018年提出的 “Molecular Uniting Set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 (MUSIC)” 概念,以音乐形象化分子的聚集态行为,指出分子聚集体的核心功能和决定性作用。论文题为《分子排列:影响有机高分子材料光电性能的重要因素》(“Molecular Packing: Another Key Point for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c and Polymer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李倩倩教授,通讯作者为李振。据悉,光电科技的进步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引领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革新。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作为其核心组分,以薄膜或纳米颗粒等分子聚集态的形式应用于各种光电器件和生物体系。光电材料分子结构的不断更新带动着功能的日新月异,体现出微观构筑单元对材料属性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材料的光电性能并不等同于构筑基元--单个功能分子性质的线性叠加,而经常是整体差异性的响应,这一有趣的现象吸引了科学家们对分子聚集态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有机室温磷光、聚集诱导发光、力致发光等聚集模式依赖型发光现象的出现,促进了分子聚集态结构的研究,并推进了介观尺度上构性关系的深入探索,对光电功能的精准调控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分子排列作为聚集态规整结构的精细展现,是深度理解宏观光电性能与微观分子聚集状态关联性的核心内容,并对其内在作用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述基于课题组前期系统的工作,从有机化合物同质多晶的不同光电功能出发,如:各种发光的强度和颜色、发光机制 (室温磷光和力致发光)、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强调了分子排列与宏观功能的紧密联系。进一步通过多类光电功能材料构性关系的详细探讨,总结了各自的优势分子排列方式,以及相应的分子调控策略,并对于外界刺激条件下,动态的分子聚集形式与光电响应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针对影响分子排列的内在因素,包括分子自身的空间结构、电子特性以及自组装效应等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和外界的光、电、热和机械力等的驱动对微观分子聚集态的调控方式和手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探讨。重点强调了有效的分子排列所带来的新现象和新性质,以多个典型实例强调了该课题组于2018年提出的 “Molecular Uniting Set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 (MUSIC)” 概念,以音乐形象化分子的聚集态行为,指出分子聚集体的核心功能和决定性作用。图1 影响分子排列的相关因素和“MUSIC”概念的提出受制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和外围环境的复杂性,目前,分子聚集态结构的精细调控还处于初级阶段,作者从分子结构的设计、新型聚集态结构的分析方法、精准分子结构-排列-光电性能关系的构筑,内在机制和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对其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高效光电材料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并促进其功能的拓展与创新。(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通讯员 何剑超)

民之理也

化学学术实力最强的8所院校,除了中科大,你还知道几所?

全球顶级期刊《自然指数》公布了新一期的机构/大学学术排名,其中化学领域表现最抢眼,中国共有8所高校/机构进入全球前十名。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学术实力排名全球第一,当然中科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拥有的科研力量也是最为雄厚的,排在第一位也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中科院不是教育单位。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的化学实力仅次于中国科学院,排名全球第二。中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科大的化学学科实力这几年进步是非常快的,在2012年第三学科评估中,中科大的化学学科被评87分,低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仅仅过了5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和北大清华并列第一。中科大化学和材料科学学院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在111位教授中有19位是中科院院士,这个数量恐怕连一些211大学都比不过,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等众多国家科研项目,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3.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在《自然指数》最新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五、中国第三。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相比中科大,南京大学更综合一些,但是其理化学科同样声誉卓著。化学学科所属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也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先后有5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此学习和任教。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实力稳居前三。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毕业生中有一大批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中成为领军人才。4.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位居全球第6名。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的创新型大学,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国科大依靠中科院强大的师资和科研基础,其理工科实力自然不弱。5.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位居全球第7名。清华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26年,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如今的清华化学系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6.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在最新的排名中位居全球第8。北大化学学科成立于1910年,是我国公立高等院校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科,在历次的学科评估中一直稳居第一。化学学院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鼓励本科生进行自主科研,因此其毕业生深受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青睐。大约有60%的同学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26%的同学选择国内著名高校继续学习深造。7.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在最新的排名中位居全球第9。南开大学是一所文理科并重的知名高校,数学和化学一直是南开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前五。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领导人去南开视察调研,基本上必去这两处。8.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化学学术实力在最新的排名中位居全球第9。虽然浙江大学现在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但曾经也颇受中科院的重视,也曾隶属中科院领导,这就说明了浙江大学的理工科实力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浙大化学系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雄厚、在国内和国际具有重要影响的化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机构。此外浙大化学系还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竹井

双非化学系研究生心得:没发SCI 但因热爱依然从事科研工作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幻影我是一名已毕业将近两年的双非化学系研究生,因为喜欢科研,所以毕业后选择了一家做科研的公司。最近闲来无事,想和大家聊聊自己的心得体会。2016年7月份来到了湖南读研,因为考研失利,后来选择了和女朋友同城市的学校。开始的时候很别扭,觉得自己太无力,女朋友读985学校,自己却读个双非学校,感觉很丢人,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同时也让我积累了一项技能。初入硕士刚到学校报道,导师就已经给我安排好研究课题。经过短暂的交谈,导师问了我几句话:会查文献和专利吗?知道材料都有哪些有影响力的期刊吗?知道怎么作图吗?我当时有点懵,就回答道:查文献用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期刊不了解,会用origin作图。导师听后耐心的给我讲解如何用知网查中文文献,谷歌学术查英文文献,简单的介绍有影响力的期刊都有哪些,我很感动,导师花两个小时给我讲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而我入学前什么都不懂,我感觉很惭愧。最后,导师让我多和他引以为傲的本科生接触学习,导师对他的评价就是本科毕业有研二的水平,难怪别人可以轻松进入985深造,我感觉到差距所在。科研之路开始这位具有研二水平的朋友教会我很多,无论是软件的使用还是材料领域的相关知识,都让我快速成长,对此我在这表示感谢。9月份开学,那位朋友也回学校了,剩下的就只能靠自己。导师给我定的研究方向是碳点,那个时候整个学院也就我一个人在做,导师也不太懂,说到这不得不说导师还是很有科研远见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最开始的时候看硕博论文,看看什么是碳点,怎么才能制备碳点。模仿着别人的实验方案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其中各种辛酸泪只有自己知道,各种失败,连最基本的蓝色荧光都做不出来,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压根不适合做实验,加上自己所在的学校是双非,有时候都想退学。后来既然读研就得给自己一个交代,咬牙也得撑下去。研究生入行经过和导师讨论后,他建议我找一些有影响力的期刊文献去学习,一方面他在检验我查阅文献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在培养我科研思路。最开始的时候下载一篇英文文献还是有点困难,辛苦查到却不会下载,那就自己在百度上搜怎么下载英文文献,结果看到SCI-HUB可以免费下载,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没事就练习搜索下载英文文献,慢慢的也就熟练了。下载了一堆文献乱七八糟,不会进行管理,当时还记得这篇文献属于哪一类型,是制备还是应用方向的,时间一长就忘的一干二净。这个时候我又想起来百度,就去搜索如何管理文献,结果如大家如想,常用的文献管理用endnote。手头上没有这个软件就问度娘哪有这个软件,后来下载了几个版本,最后选择一个用着习惯的endnote,顺手把它存进百度网盘。这也成了后面我的一个习惯,资源搜集整合。技能积累:后来的某一天,不知怎么回事,终于做出来很亮的蓝色荧光,虽然现在看来很鸡肋但当时那种感觉很享受,舒服,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研一的时候一边上课一边看文献,慢慢的从七天一篇文献到一天好几篇,甚至更多。因为我懂得怎么去看英文,虽然很多英文单词不见得认识,但可以看懂文章讲的什么。分段阅读让我快速了解文章精髓。从材料的制备到分析后期的应用,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不再靠别人帮助。最让我觉得很自豪的是材料的XPS分峰拟合,问了学院很多学长没人会这个。后来有个博士师兄给我推荐用advantage可以完成,但也没有给我讲怎么用。我就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料,下载、安装破解、学习使用到最后顺利完成材料的分峰拟合。期间花了三天时间,虽然时间长但让我意识到我可以开发的一个技能-资料搜索整合。后期导师给我的指导也不太多,只是定期询问我实验进展,保证我不出现偏差,那段时间我成长的很快,可以独立完成实验,查阅资料,撰写专利,指导本科毕设。最后毕业前夕,自己的两篇专利也顺利授权,由于专硕只有两年,唯一遗憾就是没有发表SCI。参加工作2018年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做科研的公司,开始的时候挺忐忑,不知道公司和学校有多大差别,怕自己做不好就被开了,毕业即失业那就丢人了。怀揣忐忑之心,我拾起当初在学校积累的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开始自己新方向研究。虽然所研究的材料有所不同,但材料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洗礼,各种组会汇报,练就一副厚脸皮,PPT玩转的各种花样,科研思路没有丢,很快我就可以入行。当然,公司和学校科研还是有区别的,学校科研可以不及成本追求最佳性能,而且一般情况下,学校做材料的量都少的可怜,我记得我做的碳点粉体也就不到1g,也费了不少时间才完成。公司做科研是要做产品,推向市场去应用,扩展材料的用途,其中最重要的是材料的成本和可放大生产,在保证质量的时候,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而且要实现批量化生产。中国有很多技术在高校,但能够在企业进行孵化的技术寥寥无几,大多的专利只是专利,而无法进行放大生产,更别提后端应用。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科研是分学派的,有些人只专注材料的性能研究,发文章,写专利,不关心是否可以放大生产,另一派的人属于产学研结合,不仅仅研究材料的性能,更多的是要推向市场应用,真真切切的出现在我们身边。都说石墨烯的性能各种好,各种吨生产,但市面上能听到的消息也就是华为公司推出的一款Mate 20手机中有石墨烯散热技术,市面上各种添加石墨烯的产品,是否真的有就不得而知了,需要自己擦亮眼睛去验证。科研之路思考无论在企业还是高校,科研之路是相似的,不一样的与所在地方的性质相关。在公司工作也快两年,真真切切的自己褪去学校那种做实验熬夜到十一二点,甚至通宵的科研精神,或许生活所迫,或许自己的思想转变,有时候在想自己离开了科研还能做些什么,家庭、生活不得让我考虑科研之路是否继续,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后来,想想在学校时不能选择是否做科研,但工作可以,谨遵初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长久。科研这个词很泛,如果仅仅理解为做实验就太浅显了,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继续走下去,因为这一路走下来,从开始的只会用中国知网,到现在的扩展为资源搜索整合,在公司可以独当一面,期间的成长一直伴随着我的是科研。因为它我现在逐步变强,即使以后离开科研,但那些在科研期间积累的能力也将伴随你一生,辅助你完成各式各样的工作。现在的我不会因为自己读双非研究生而觉得低人一等,相反的是它磨练我的性子。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改变自己的未来。路在自己的脚下,决定如何走看自己的选择。我不和别人比,只和昨天的自己比。其实,做不做科研现在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想好自己以后的路,在有选择的年纪多给自己积累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工作了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科研之路就是生活。

芒草

施展化学“魔法”!他,不只是学霸

当热爱与坎坷同在,是向前走进荆棘之路还是向后退回舒适圈内?兰州大学萃英学院2017级化学班的田恩麟,用三年的行动诠释了向前走的坎坷与收获。化学:始于热爱,终于坚守化学,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令人头疼的理科学科之一,在田恩麟的眼中却是一种神奇的“魔法”。田恩麟与化学的缘分起源于由初三化学老师带来的那几个有趣的小实验。从那时起,他便对化学充满了兴趣,对其中的原理与现象更是十分地好奇。他回忆到:“初中时,老师点同学上去做实验,因为是刚接触实验,班上其他人都比较害怕,不敢上去。只有我主动上前做实验。”正是在实验中萌芽的兴趣,使他在高中时期选择成为一名化学竞赛生。虽然训练很苦,但在竞赛培训中,他见识到很多优秀教授对于化学的独到理解,这使得他对化学更加着迷。来到大学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化学的热爱,也更加想要成为化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探索者。在高中夏令营期间,一位老师对他说:“做化学研究的人就像是一个分子工程师,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目标需求去构建一个分子,你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也正是因为这句十分契合他想法的话,坚定了他选择在化学研究的道路上绽放青春,驱使着他向更遥远的未来前进。科研:迷茫中成长,坎坷中进步在热爱的驱动下,田恩麟大一期间就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进行科研训练。进入萃英学院后的第一个学期,他申请了萃英基金项目,并且获得了答辩的第一名。在项目被推荐参加“国创”后,他对自己的项目成果充满了憧憬。为了尽早让梦想照进现实,那段时间,他刚一下课便急忙奔向实验室,一头扎进那些错综复杂的实验器材中。大二课程最多,他在兼顾学习的同时,也把课余时间全都交给了实验室,在观云楼与化学楼之间来回穿梭。本以为这般努力足够迎来一个好结果,可一次次实验失败和一次次改变方向后,他开始对自己申请的科研项目感到迷茫。“那段时间可以说非常难受,刚开始很有热情,但后来实验一次次失败,找老师讨论后调整研究方向,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终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重新振作,找出每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将目光聚焦于项目本身的进展,而不是失败后的情绪。结项时,他的萃英基金项目被评为国创优秀项目。“那种感觉就像摸着黑走了一大段路,终于走到了光明之处。”竞赛:紧张中前进,严苛中成就除了科研之外,紧张的竞赛也是田恩麟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高中便开始接触竞赛,在此基础上,他对一些实验操作驾轻就熟,对基础化学知识也有所涉猎。进入大学后,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在大一的化学竞赛中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了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的机会。在老师的严苛要求下,他和团队日以继夜地讨论方案、交流磨合。“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大家一直都秉持着有任何事都共同解决的原则。”无论是答辩的讲稿,还是答辩时所使用的PPT,他们都修改过几十遍。最终,他们获得了竞赛特等奖。竞赛给田恩麟带来了又一次成长:“类似竞赛这种一次定输赢的事情,需要妥善地吸收负面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与其过分关注情绪,不如转移目光,将视线聚焦在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浩如烟海的文献要慢慢“啃”,实验报告和论文也要一点一点写。田恩麟的核心竞争力,便是步履实地,在打牢地基的基础上追逐优异、眼晀远堤。学生工作与活动:另一片土地的坚守在繁忙的学业与科研之外,参加文体活动与学生工作也成了田恩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就热爱摄影,因此在加入萃英学院学生会的新闻中心后,田恩麟便肩负起了摄影工作。他总能平衡好学习、科研和学生工作,只要有同学或者老师需要,他便会拿起相机记录学院发展的重要时刻。在他的眼里,摄影并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为他人、为学院记录下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通过图片留住大家的回忆。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的拍照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一个不会摄影的“小白”,到可以熟练使用单反和视频剪辑软件的“老手”,培养了一个爱好、掌握了一项技能,同时还能将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们。萃英学院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也是田恩麟生活中的一味增甜剂。他在大一大二期间都参与了排球比赛。大一在排球院队时,他每天坚持训练,即使寒冬也不懈怠。虽然它没有给田恩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潜移默化中磨炼了他的品格。在多样的活动面前,他成为了一个“文体积极分子”。无论是学院举办的中秋晚会,还是各种比赛,都有他活跃的身影。“热爱是永恒的动力,但通往山峰顶端的路上必然充满坎坷。”本着对化学的热爱,田恩麟在努力中收获丰硕的果实——除了斩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他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他不只是“学霸”,而是更加开朗、多元的自己。END 内容来源 | 萃英学院文字 | 宋雅旎 张径舟图片 | 田恩麟编辑 | 王雯琪责任编辑 | 张田甜主编 | 肖坤

夏梨

什么鬼:牛顿花了更多的时间研究化学而不是物理

学会数理化,不怕走天下力学大拿牛顿为近代力学,特别是经典力学做出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自然界的定律曾经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了光明!俗话说,学会数理化,不怕走天下。或许你不知道,大拿牛顿在化学领域也颇有研究,甚至花了比在更多的时间。花园里的实验室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在学校的花园里设立了一个实验室,通宵达旦的从事着他心爱的研究。不止物理,还有化学!他的族人和助手汉弗莱·牛顿说: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觉,直到完成了化学实验才肯罢休。虽没有直接的化学著作留世,但他在《光学》一书中也介绍了硫酸盐的一些化学反应过程。原子学说抛弃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的四元素说(土、气、水、火),牛顿也当时化学家认可的“物质可以由盐、汞、硫来解释”看得更远些,他承认原子学说也使得其得到了正统的地位。伏尔泰在《哲学词典》里所写:不同的元素和不同种类存在的永久性都要归功于这种原理。生平探析牛顿的一生,几乎经历了我国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牛顿被苹果砸到而顿悟的故事,是他84岁时跟朋友谈起的。他晚年担任造币厂厂长并迁居伦敦;所以这番话,应该是当时花园里的景色与故乡林肯郡颇多相似,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六十年前往事来。

幻化

化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新的高电负性化学物质!

化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新的高电负性化学物质!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类新的高电负性化学物质,称为高卤素,它使用超卤素作为金属原子周围的构件。新化学物种可能在许多行业中得到应用。来自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位于路易斯安那州查尔斯湖的麦克尼斯州立大学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0月6日的国际化学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报道了他们的发现。该期刊将该论文称为“非常重要”,只有5%的论文获得认可。氯是被称为卤素的元素之一,其中包括氟,溴和碘。这些化学品以其消毒和除臭能力而闻名,也用于某些药物和工业过程。研究人员表示,高卤素可能适用于现在需要大量卤素来制造清洁或去污产品的行业。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如VCU的杰出物理学教授Puru Jena博士,了解卤素的反应性,这一特性使卤素元素想要通过一个电子与另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结合。例如,氯喜欢与钠配对制成食盐。钠想要放弃一个电子,氯想要把这个电子拿在耶拿称之为“完美的婚姻”中。“哈尔根斯只需要一个电子来达到他们的快乐状态,”耶拿说。“它们作为负离子比作为中性原子更稳定。”一旦原子吸收电子并变成稳定的负离子,它所获得的能量就通过其电子亲和力来测量。在化学周期表中,氯具有最高的电子亲和力,在3.6电子伏特或eV下测量。耶拿研究的一个领域是寻找制造具有大电子亲和力的新类化合物的方法。1962年,英国化学家尼尔巴特利特发现六氟化铂与氙反应生成一种惰性气体化合物。科学家们感到惊讶,因为氙气是一种稳定或“高贵”的气体,很少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十几年后,两位苏联科学家Gennady Gutsev和Alexander Boldyrev表明,在六氟化铂类似的卤素原子包围的中心金属原子的一大类分子具有大于氯的电子亲和力。他们称这些分子为“超卤素”。“例如,你可以取钠原子和氯原子制成氯化钠分子,然后加入第二个氯原子。由于额外的氯,该化合物将需要另一个电子,“耶拿说。“突然之间,电子亲和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特征,几乎比氯原子大两倍。它变成了超级卤素。”Jena说,超卤素具有与卤素相似,改善的性质。耶拿和麦克尼斯州立大学助理教授Anil Kandalam博士一起推理说,他们可以通过在金属周围使用超卤素作为构建块而不是卤素来推动簇或分子的电子亲和力更高原子。理论模型通过康斯坦茨大学GerdF.Gantef?r博士领导的实验研究进行测试。他们将具有异常大的电子亲和力的这些物种称为“高卤素”。“我们用金作为金属,并用两个二氧化硼超卤素包围它,并得到了具有更高电子亲和力的高卤素,”耶拿说。该团队的协同方法涉及理论和实验,产生了具有5.7eV电子亲和力的金硼酸盐高卤素。该团队目前正在测试由四种二氧化硼超卤素构成的高卤素,并且已达到7eV的电子亲和力,目标是建立10eV的高卤素。耶拿说,这些新的高卤素可能会导致新化学物质的进一步发现。该项目的理论调查由耶拿和VCU的研究生Mary Willis以及Kandalam进行。实验工作由康斯坦茨大学的Gantef?r和研究生MatthiasGtz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