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冬清晨,雪后的燕园宁静而洁白。北大化学楼里,张锦教授的故事与我们娓娓道来。已近天命之年的他在增选院士里算是个十足的“年轻人”。“我生于宁夏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上学需要翻山越岭,取水需要走上十几公里,犁地、放牛、拔麦子等农活样样精通……”张锦回忆自己儿时的生活。这位从宁夏乡村走出来的院士,已经是我国纳米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碳材料,就是要潜心把这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让我国在纳米碳材料核心技术上掌握‘卡脖子’技术,这是我身为科研人员的使命。”我们一起走近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锦教授“希望自己能伴随北大不断成长、进步”故乡就像一个风筝,对于离家在外的游子有着永远无法割舍的牵挂,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张锦都记挂在心间,无论在哪儿,他都很自豪地把家乡挂在嘴边。尽管生活艰苦,但村子里一直有着崇尚学习的好风气。“我们的乡亲不比谁家钱多房子好,就比谁家小孩读书好。现在村子里已经培养出13位博士,20多位硕士了!”张锦自豪地说。很小的时候,张锦就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笃学的志向和顽强的作风也为张锦走向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1988年,张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并在那里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在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期间,张锦在博士生导师力虎林教授和北京大学刘忠范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毕业后,张锦前往英国利兹大学继续博士后深造。2000年回国,他加入北大,开启“科研利器筑梦祖国腾飞”之路。张锦从未后悔过回国的决定,他说自己从出国的第一天起就决心要回国开辟自己的事业。之所以选择北大,张锦认为她是中国的“第一”与“唯一”,也是距离实现梦想最近的地方。“北大有着百年的文化和积淀,有着独一无二的优良学风。身为北大人要胸怀祖国,身为科研人员更要传承北大一批批优秀科学家秉承匠心、潜心科研事业的精神,我希望自己能伴随北大不断成长、进步。”张锦感慨道。“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回国后,张锦进入刘忠范院士团队一起从事纳米碳材料研究。提及恩师刘忠范,张锦竖起了大拇指,在他心目中刘忠范就是这样一位“有情怀”的北大人。“刘老师是石墨烯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石墨烯作为战略新兴材料拥有无限前景,但作为一种仅仅发展10余年的材料,石墨烯在各方面都还不完备。刘老师以科学家和科研管理者的立场为石墨烯材料正本清源,以实际行动彰显北大人的责任担当。”刘忠范(左)与张锦(右)与世界碳材料之母Mildred S. Dresselhaus教授在刘忠范的带领下,张锦开启了纳米碳材料控制制备的研究之路。他说:“现在电子元器件还处于硅基时代,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硅基材料的物理极限将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科研人员一直努力寻找能够取代硅芯片的物质,碳纳米管就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为了追寻这个“热点”,张锦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地致力于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结构控制生长规律研究,发展了纳米材料结构与物性的谱学表征方法,通过催化剂的设计,突破了碳纳米管结构控制与高效生长的难题,推动了我国纳米碳材料基础研究的进步。张锦团队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图为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后张锦团队的合影(从左至右:彭海琳、张锦、童廉明)硕果累累的背后,是张锦带领团队几千个日夜的坚守,是千万次实验的不懈努力。每天7点30准时坐在办公室,晚上10点结束一天工作,一周至少工作6天的状态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张锦对科研无悔的坚守。当选院士后,他的时间安排依旧没有变化,甚至更忙碌一些。张锦始终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论文、评职称相比,张锦更看重的是攻坚克难的过程。“如果我的学生一味地把发文数量做为目标,总是反复已有的材料,没有任何创新点,这个是我不能接受的。”“老一辈科学家什么都没有,但在资料封锁的情况下研究出了‘两弹一星’,靠的就是沉潜钻研的精神!”张锦认为现在的青年科研人员有着非常强的研究背景、物质条件以及实验室条件比以前老科学家好了太多,可是却普遍缺乏“工匠精神”。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团队成员,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沉下心来,把一件事情精益求精地做好、做透。“有了这样切磋琢磨的过程,那写出好的论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张锦说。“拥有核心技术的重要意义怎样强调都不为过”被誉为“黑金”的石墨烯,作为21 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新材料之王”,是全球科技界的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区智谷中心有一栋现代化的建筑大楼,这是由北京市政府支持,北京大学发起成立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专注于石墨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与服务,张锦担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据张锦介绍,目前研究院已经形成了200余人的核心研发团队,除了北大相关科研人员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精英,共同打造这个石墨烯研究领域的旗舰。张锦说,目前研究院主要攻关两项工作:一是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二是挖掘实际应用,推动“研发代工”。“提到核心技术,我们经常说西方发达国家‘卡’中国的‘脖子’,这个实际上就是我国缺乏核心技术的表现。对于石墨烯新材料,我们的技术研发实力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从材料的研发制备到自主研发装备、设备,这不仅是为北大做,也是为国家做,是北大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拥有核心技术的重要意义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张锦期待研究人员都能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石墨烯材料的研发工作做好,让我们国家拥有石墨烯新材料最为核心的技术。张锦还格外看重核心技术的应用转化。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提出的“研发代工”模式,针对特定企业的技术需求,组建高水平的研发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定制化的研发。在张锦看来,这一“协同作战”的模式能够大大提升产学研转化的效率,改善中小型企业科研实力不足的现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到科研的魅力和趣味”张锦是科研攻关的“大拿”,也是学生们心目中幽默又负责任的老师和朋友。凭借在学生中良好的口碑和过硬的教学成果,张锦在2017年获得了北京大学“十佳导师”的光荣称号。“无论是和学生交流还是日常上课,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过程,我希望能把我对科研的坚持薪火相传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到科研的魅力和趣味。”张锦非常看重教学,他把上好课、带好学生看作教师天职。张锦目前带了近20位学生及博士后,他会按照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他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探索推陈出新的路径。“如果指导学生只是用统一的规范,那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复制,发挥不了团队的智慧,我希望自己是一本‘字典’,学生有问题了可以来问我,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自己打造适合自己的平台。”于跃是张锦团队的直博生,在张锦的带领下攻关低维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学。在他眼中,张锦是个“轻松”的“严师”。“我们很少看到张老师严肃紧张的样子,他和学生们沟通起来特别幽默诙谐,一点科学家的架子都没有。但同时他又对学生们的要求很高,这个是我刚投入师门时就被打的‘预防针’”。于跃前不久刚刚进行了博士开题报告,由于通知得比较晚,他只有3天的时间准备报告。“当我把初稿交给张老师看时,我第一次见到他如此严肃的样子,尽管他依然很和蔼幽默,但我感受到了导师的‘不怒自威’,他对我的初稿并不满意。”经过多次沟通修改后,于跃进行了最终的开题报告,“两稿之间改动很大,庆幸的是,张老师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在张锦的团队里,“混日子”是根本不可能的。无论多忙,只要人在北京,张锦都会坚持每周一次组会,每次例会7点开始,等到结束时通常已经10点多钟了。在张锦认真悉心地指导下,团队在科研攻关中接连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张锦就是这样一位“沉醉”于核心技术研发的科学家,一位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又非常注重鼓励、提携后生的好老师。当被问及新当选院士的感受时,张锦淡然地笑了,他认为,当选院士一方面是对他过去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未来征程的起点。“在这条道路上,我需要努力的地方仍有很多,总会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所以我的科研生活并不会因为当了院士有任何改变。”打造中国核心的纳米碳材料技术,带领更多年轻人投入到这项“有趣而实用”的科研中去,这是张锦不变的初心与使命。人物卡片张锦,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他长期在纳米碳材料的物理化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坚持探索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结构控制生长规律,发展纳米材料结构与物性的谱学表征方法,通过催化剂的设计,突破了碳纳米管结构控制与高效生长的难题,推动了我国纳米碳材料基础研究的进步。目前,张锦教授在Nature 和Nat. Mater.等刊物已发表论文260余篇,论文他引12450余次,授权专利30余项,已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大学“十佳”导师等奖励。2019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来源:北京大学 文字:韩沐妍、韩芳 采访:韩芳、韩沐妍、王亚飞、李香花、白晴文、王云飞 图片:李香花、部分照片为受访者提供 视频:赵旦 排版:孙萌 责编:昭花花
有些本校院校没有引进像“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这样的程序来“折磨”同学们,不过研究生毕业就必须要通过知网论文检测了,真的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使用知网查重系统对检测字数还有一个上限的要求,本科是6万字以内,硕博要求30万字以内,想写个31万字的论文都不行,系统不给你检测。知道了检测系统要求的字数限制,我们就要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对论文总字符数和各个部分字数要求的限制多加留意了。硕士论文要求的总字数一般在3-5万字,控制在4万最佳。①标题部分的字数要求以前小编发过一篇文章来说明如何撰写论文标题的。不管是中文标题还是英文标题,标题的字数不要过长,控制在25字左右。标题就是标题,要概括核心重点,简单明了,引人入胜。②论文摘要部分的字数要求摘要小编以前也发过一篇文章来讲解如何撰写论文摘要部分。论文摘要的字数要控制在1500字左右。摘要作为一个独立文体存在,字数也不能过多,但要相对详细的介绍论文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假设和最后的研究结果。也是对论文的一个总结。摘要中不能出现任何的图片,数据表格,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必须要做到通篇文字。③关键词部分要求关键词有些学校或者导师不做要求,可写可不写。如果要写,只写几个就行,挑几个精准,专业有力的关键词。④开题报告部分硕士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控制在3000—5000。开题报告要对你研究选题的学术依据来源,对以后学研究的发展,对论文中主要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做一个高度概括和精炼总结。⑤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院校要求硕士毕业论文在3—5万字,那就要算下前几项有多少字,剩下有多少字可写。写正文前要做一个整体论文框架构建,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既定的结构和僵化的框架。着重的分析论文研究的重点,细化描述;次重点内容简短讲解,不能出现“喧宾夺主”,导致研究重点不明确的现象。其实,在写正文时尽量详细撰写,字数多点倒是影响不大,字数不够那可就麻烦了。
今天中午刷抖音时刷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视频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发布的,他在视频中送给年轻人两句话:“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考博士。”“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考博士”。对于王教授的这两句话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看法。我倒是觉得,就目前的形势,学好英语并拥有博士学历学位,个人就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这要分两个层面来讲,一是学好外语然后到国外读博,拿到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外发展或者回国,都能享受到很高的待遇。另一方面,在国内拥有博士学历和学位不管是进科研机构、高校,还是企事业单位,待遇也是很好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可观。但前提是你要考得上博士。在国内,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方式主要有四种: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和统考。不管通过哪种方式读博,外语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申请-考核制和统考。申请-考核制目前,高水平院校已经逐步推行申请-考核制,比如北大、浙大、清华等。我们先看一下申请-考核制向学校提交的材料,这写材料包含:学历和学位证书、研究生期间的成绩单、硕士毕业论文(应届生提交开题报告)、外语成绩证明(四六级、托福、雅思等)、专家推荐信(两封,一般要求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个别学校要求正教授推荐)、学术成果(论文、课题等)、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在材料过审后,才能参加笔试和面试,最终根据笔试和面试的加权成绩确实录取名单。大部分学校会对报考者的外语成绩提出要求,比如六级480以上或是雅思6.5分以上方可报考,倘若没有达到学校要求,需要另外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英语考试。统 考博士研究生统考科目通常是三门,一门外语加两门专业课。考博英语是公认的高难度,特别是中科院、社科院以及北大都是出了名的“英语过了就行“的学校。所以,我个人认为王教授这两句“没有房子就学外语,条件艰苦就考博士。”一方面是说学好外语对于考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考上博士之后个人能够获得的高待遇和发展机会。那么,学好外语到国外读博,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国外发展待遇如何?美国大多数美国博士的收入是RA和TA,水平从1.5k刀每月到2.5k刀每月不等,好地段的顶级大学的某些专业的博士生的stipend一年是三万四以上的,每月接近3k刀。欧洲英国的博士属于学生,所得收入为奖学金,根据奖学金来源的不同,跨度从1k多镑到2k多镑不等,这个收入养活一家人并偶尔旅游是完全没问题的。西/北欧西/北欧的博士属于工作,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优势是很多北欧国家博士毕业即给永久居留,工资一般收入在每月2k欧到5k欧之间,这个待遇,养一个小家又过得比较体面也是没问题的。在这里重点说一下瑞典等北欧国家,博士毕业即享受永居政策,所以即使你毕业一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也会生活的很好。博士生享受所有福利体系和带薪休假(大部分是25~30个工作日)。如果你在读博期间生孩子,还可以享受480天的妈妈(爸爸)假期,期间你的额收入大概是工作时的80%,如果你愿意降低妈妈假期的收入的话,还可以将妈妈假延长到接近2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尤其女生)都是博士读了一半,去生个孩子,休了2年假之后又回来读博士。国内博士待遇现状前阵子,华为百万年薪招聘8名博士生,就曾让网友感叹:“还是读书人有前途”,“现在博士薪资这么高,要不要考虑辞职去读个博呢?”那么国内博士薪资待遇究竟如何?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金融、房地产、计算机、互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博士年薪可以达到25w以上,部分金融公司给出的薪资甚至超过50w,上不封顶。传统行业,物理、化学、材料、工程等专业的博士年薪大都在20w以上,大多数博士进企业第一年的收入为15-20w。进入高校的博士生活的也不错,一般年薪15w+,另外还有安家费、科研启动金以及各种补贴费用。进入科研机构的博士年收入大都在10-20w,另有编制,有福利房,工作稳定,还送户口,孩子教育也有保障。进入外企私企的博士工资基本是本科生的3倍,硕士生的2倍,相应的科研资金也在百万级别,特别是名校毕业的博士,年薪百万不成问题。所以,如果你对当前现状感到不满,想寻求更大的发展,想获得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工作机会,学好外语,读博士,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编者按】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人而言,博士生涯是他们必须走过的一段漫长旅程,朝向知识圣殿的光亮,艰辛而孤独地前行。象牙塔之外的人们看向博士的眼光是复杂的,有仰慕歆羡,有敬而远之,随着从女博士的污名化到博士生的心理问题等负面话题的反复出现,更多的是疑虑和不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特别推出“象牙塔之巅”专题,邀请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博士们讲述自己的经历、研究以及对这段生涯的反思。相比于“为什么读博”和“读博有什么用”,本专题更希望回答“读博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将看到个人的困惑和抉择,学科的样貌和特色,也会看到更大的社会结构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和个体的学术经验联结成整体。2009年六月底,我从北大元培学院化学方向毕业,赴纽约三校联合项目(Tri-Institutional Program in Chemical Biology)攻读化学生物学的博士学位。 三校为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三所学校均为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彼此之间仅隔数百米,经常共享科研资源,我所在的博士项目仅为三校诸多合作关系的一小部分。我赴美的时间比大部分博士新生早了一两个月,为此甚至没来得及没参加北大的毕业典礼,这是我本科的一个遗憾。之所以提早离校,是因为我的博士项目要求学生六月底开始第一个轮转——美国大学的毕业季一般在五月,但中国高校多在七月初。出国之前的一周,我穿梭于未名湖畔的行政楼之间,集齐了毕业所需的十几个公章。匆匆和家人朋友道别后,就跳上了去纽约的飞机。洛克菲勒大学轮转(Rotation)制度: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轮转制度是美国生物医学的主流做法。一年级博士生得到博士生项目的正式录取后,会主动联系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匹配的导师,到实验室实习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会尽可能了解实验室进行中和计划中的研究课题,初步学习一些实验技术手段,观察导师的个人风格和实验室的内部文化,向实验室的资深成员打探“内情”。而导师也会考察这个学生是否具有在自己的实验室成功完成博士论文的潜力。在大部分生物医学院系,每一个轮转的时间大多为三个月,每个学生一般有体验三个实验室的机会。也就是说,生物博士生的第一年基本会用于轮转。化学系的每个轮转周期一般不到一个月。至于物理系,轮转制度并不普及。这与学科传统有很大关系。轮转制度的目的在于弥合学生和导师的信息差,避免“速配”造成的后续问题。轮转制度对学生尤为重要。大部分一年级博士生其实没有成熟的学术兴趣,在选择导师这个问题上很容易受制于路径依赖,在几个不同的实验室轮转是开阔思路的好机会。有的导师头衔很高,名气很大,但并不善于指导学生。又或因成名已久,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云游四海参加会议上,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指导学生。有的导师事必躬亲,有的导师则推崇自由放任,不同类型的学生偏好也不同。实验室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有的实验室同事之间团结一心,有的则存在内部竞争。不靠亲身观察,仅通过网上公开信息和口口相传的风评,是很难确定一个实验室和导师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轮转制度其实对导师是一种监督和激励机制。而对导师来说,轮转的机会成本也是值得的。大部分一年级博士生的简历其实难以准确反映他们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潜力:有的学生成绩耀眼,真动手做研究却能力平平,或者欠缺团队合作意识。轮转看似浪费时间和资源,长远看是有利于学术生态健康的。据我所知,这种做法在英国、欧洲大陆和东亚并不常见。在这些地区,博士生和导师配对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一对一联系。近年来,部分中国高校的博士项目也开始鼓励学生轮转,这是可喜的趋势。此外,中国大陆的学生在申请博士生项目时,有时会为了去心仪的“名校”而提前和某个教授达成协议,入学后是不能自由选择导师的。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风险。远隔重洋的学生很难探明实验室的真实情况,在整个读博期间,导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导师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学生的学术前途,一个恶劣的导师甚至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前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的惨剧就是明证。导师培养学生固然要付出时间和资源,但学生选择导师的潜在机会成本相比之下更为珍贵。博士生和导师之间应该是基于互惠原则的双向选择,而不是导师对博士生的单方施予。实际上,学术和人品均属上乘的导师往往门前要求轮转的学生络绎不绝,反而并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大洋彼岸的陌生学生。小而美的洛克菲勒大学2010年夏天,我完成三次轮转和博士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正式加入Tom Sakmar在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前身洛克菲勒研究所(Rockefeller Institute)成立于1901年,是美国第一所专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机构。校园位于寸土寸金纽约曼哈顿东河之畔,1954开始招收博士生,1955年正式更名为洛克菲勒大学。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研究所以微生物和传染病学知名于世。刚入校时,我在图书馆中看到一座东亚男性的胸像,其人头发蓬乱,目光炯炯,细究之下发现是《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中日本小学生的偶像细菌学家野口英世。近年来,洛克菲勒大学在神经、免疫、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保持了领先的水平,在我入校的时候,有数位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奖得主还活跃在科研一线。这所学校坚持“小而美”的路线,不设院系,学校的主体部分是一个个独立运作的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总数维持在七十到八十之间。洛克菲勒大学没有本科生部和硕士生项目,只有哲学博士(PhD)和医学-哲学博士(MD-PhD)两类学生,全校学生总数不超过二百人,校园里的科研主力是广义上的“博士后”,“博士后”不是学历,而是一份工作,从业者处在已经取得博士学位、但还没有获得正式教职的过渡阶段。这样的博士后在洛克菲勒至少有三百人。由于学校经费充裕而学生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待遇堪称优厚。博士生的奖学金和医疗保险来自学校教学预算,因此博士生选择导师的时候不易受到导师经费的限制。每个博士生另有一小笔可以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购置电脑,参加学术会议,或者请工作上的合作者吃饭喝咖啡,教务不会干涉。洛克菲勒大学在主校园周边拥有若干公寓楼,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可以申请入住,而博士生享有可观的住房优惠。在博士期间,我和同学合租学校的三室一厅,客厅窗户正对东河河景和罗斯福岛,采光极好,水电网费全包,而月租不到七百五十美元,每个月缴完房租后奖学金净剩两千多美元,按照我当时的消费水平,这堪称“高收入”——所以在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生的确是无需日日为稻粱谋的。导师?老板?中美科研和博士生培养体制不同,中文语境中对博士生导师一职的理解和美国也有差异。中国科研院校中“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是正式职称,“博士生导师”要比“硕士生导师”更有资历和权威。而美国科研系统中“博士生导师”并非一个正式头衔,而是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职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美国研究性大学的终身轨(tenure track)教授分三级:正教授(full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一个学者从被聘任为研究性大学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开始,就具有招收和培养博士生的资格。而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一般鲜有博士生项目,教授自然不是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师生”是五伦之一,对导师的角色期待往往近似于“亲近的长辈”。而在美国的博士培养体制中,导师和学生是一种职业合作关系。专业之外,不适合普通朋友做的事,导师都不应该让学生做。学生不是导师的行政助理,更不是私人助理。导师可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意见,但不应该主动介入学生的私人生活。在理工科领域内,和教授头衔密切相关的一个职务,叫“实验室主持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研究性大学理工科的终身轨教授一般默认要承担PI的职责,博士生导师和PI的身份往往是重合的。PI和博士生、博士后的关键区别在于“独立自主”:PI是实验室的直接和最终的负责人,并不受更资深的同事的领导。不管是系主任、校长还是诺贝尔奖得主,原则上不能越过PI干预另一个实验室的选题和运作。PI一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科研体制“理性化”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科学家能得到的资源主要来自有限而不稳定的私人资助和大学教职。二战充分证明一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其工业和军事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国竞争令政府经费有组织有目的地涌入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至此科学研究才分化为一个对社会各阶层开放的主流职业。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本身变得更复杂,更需要不同专长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更依赖昂贵而精密的仪器和特殊的实验室环境,今天的论文往往比五十年前的论文包括更多的数据,有更多的署名作者——简言之,今天的科研比早前更需要人力物力的稳定投入,在大部分国家,这种规模的支持主要来自国家的税收。而像美国这种私人资助科学研究风气极盛的国家,其规模也扩张到了惊人的水平,突出的例子如生物医学领域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每年资助额度高达十亿美元。如何保证庞大的公共和私人经费能被有效地分配和问责呢?在科研体制中引入科层制的管理手段,就成了很自然的答案。然而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性活动是不能被充分计划的,这和官僚制的运行逻辑截然相反。历史上成功的“大科学计划”,如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其本质是目标明确的工程,关键的科学问题在此之前都解决了。这类计划很少会因为本质上不可行而宣告失败。而基础科学领域的大计划,其结果则充满了不确定性。成功的先例固然有,如美国引力波探测计划(LIGO)。反面教训也不少,如欧盟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批评者指称这项计划让13亿欧元打了水漂。对基础研究而言,最有效率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或与风险投资策略颇有相似之处:将种子资金广泛的撒在不同的领域。在美国,承接政府基金的主体是数万个独立实验室,其规模通常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不等,只有少数特别成功的实验室能发展到三四十人以上的规模,在这种去中心化的组织模式里,PI起了关键作用。很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私下里会戏谑地称导师为“老板”,其实PI的工作和创业公司的核心创始人颇有相似之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对外公关、日常运营。PI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持续引入科研经费维持实验室的运转,至少对实验科学,没有经费,无异于烧无米之炊,就算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也会被迫关门的。PI是一个高压力职业,但是有付出也有回报。在科学成果在科学发展早期,论文署名主要有两种方式: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和按照贡献大小排序。第二种情况下,贡献大合作者的排在前面。论文署名的排序往往成为争议焦点。PI提供课题方向和实验资源,且对论文署名有最终决定权,但一线科研人员的能动性也是课题成功的关键。为了解决PI和学生潜在的利益冲突,今天实验科学领域的论文署名分化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一般来说,“第一作者”是实际完成工作的一线人员,而“通讯作者”是起领导作用的PI。学术界将通讯作者的地位看得更重要。假设一篇论文意义重大,得了诺贝尔奖,那么得奖的人是谁呢?更可能是通讯作者。这种模式下,理工科导师能用于指导单个博士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导师和学生在实验台上并肩作战,大部分情况下是美好的想象。导师每周能抽出半个小时和博士生一对一面谈,已经是楷模了,两三个月不见面的案例也不稀奇。所以读博士和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六年的关键区别之一在于博士生一定要学会自我管理,独立工作,需要在密集指导下工作的人,不适合读博士。我的导师我加入Tom的实验室后第一次和他正式面谈,Tom提了两点要求。第一,“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自己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我后来才明白,这个目标并没有听上去那样遥不可及——只要将“领域”定义得足够小,小到只有三五个人在做相同的课题,五年后自然会成为数一数二的专家。第二, “你不仅要学会怎么做科研,还要学会用英语把自己的研究说出来和写出来”。他推荐我买蓝牙耳机(当时智能手机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做实验的时候顺便收听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NPR的节目包罗万象,对提高英语听力大有裨益。此后一段时间,Tom对我的实验催的不紧,对提高英语这件事反而似乎更为上心,时不时问我有没有买蓝牙耳机听NPR,还说我嫌耳机贵的话实验室可以报销。为了不显得穷酸,我连忙表示蓝牙耳机还是负担得起的;还有我虽然没有收听NPR,但是在听有声书。Tom对我的回答似乎甚为满意。Tom本人是个很好的演说家,专业报告之外,他也经常应邀给科普讲座,因此积攒了不少的心得体会。他告诉我们,他刚开始做学术报告的时候,一定会把台词逐字逐句事先写下来,直到他做了一百多次报告之后,才觉得可以省去这番“笨功夫”了。而他对手下做报告这件事一贯要求严格,组里的成员如果收到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邀请,Tom会要求事先在组内预演,接受“内部批判”,从幻灯片的排版到时间的分配,巨细靡遗。我也经过若干次这样的考校。有些导师喜欢亲自包办论文写作,而有些中国学生因为英文水平有限,乐得不写论文。Tom则坚持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需亲自动手写,他只负责修改,从初稿到定稿,反复修改数十遍是常事。三四年后,有一次Tom私下对我说,我的英文写作有很大进步,虽然不如某个美国男生,但是要比另一个美国女生好。我听了窃喜。那个美国男生斯坦福毕业,博士毕业时被选为毕业生代表致辞(valedictorian),文采了得,说我的英文写作水平不如他,毫不奇怪,至少Tom认为我写作的水平可以拿来和母语者比较一下了。今天回想起来,我很感激Tom对我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绝非青灯一盏,独自修行。恰恰相反,交流能力对在学术界立足至关重要。我见过的PI中,无论母语是否是英语,或许有口头报告或做得一般的,但绝没有笔头功夫不灵光的。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无论博士毕业后是否继续在学术界发展,只要人在北美,英语水平往往是职业发展的瓶颈。Tom反复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说明他真心重视外国学生的长远发展。Tom令我最为钦佩的,还是他对实验室成员的尊重和慷慨。Tom在人前和邮件中称呼手下的博士后和学生,总是用“我的同事”。组里新来的意大利博士后去欧洲开会,希望借机探望家人。她试探性地向Tom请假,结果Tom告诉她不妨多休息几天:“归根结底,家人和朋友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因为实验室超过一半成员是女性,Tom曾经在组会上很认真地推荐了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新书《向前一步》。我进实验室四五个月后,因为操作失误导致了一个离心机转子报废。我提心吊胆地找Tom承认错误,Tom看了面目全非的转子,叹了口气,说了一句“这不好”,就再也没提过这件事了。事后我发现转子是纯钛的,二手货也要数千美元。我博士期间的工作大部分时候与组内一位资深的博士后Thomas合作,一定程度上,Thomas是我日常工作中的导师。但是这种合作关系也有一定的风险:经验更老道的博士后将博士生的辛勤工作据为己有,这并不罕见。在我开始写第一篇论文之前, Tom找我谈话,让我不要担心“第一作者”的归属问题,他愿意与Thomas分享“通讯作者”的身份。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惊讶,然后才是感激——彼时我还是天真的新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利益冲突。Tom让我明白:导师对学生最重要的馈赠,是信任、尊重、支持,和由此激发起来的荣誉感和上进心。象牙塔内的心理健康某日,我读到塔勒布的《黑天鹅》中的一段文字,不禁笑了出来:“每天早上你离开曼哈顿的狭小公寓,来到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你每天很晚才回家,处于你社会关系网路中的人们问你一天是否过得好,只是礼貌起见。在实验室里,人们圆滑得多。当然你过得不好:你没有什么新发现。”这的确是对科研日常的真实描述。在《黑天鹅》一书中,塔勒布将行业分为“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两类,前者的特点是少数赢家分走大部分蛋糕,如文学、艺术,科学;后者的努力与回报相关性要大得多,如医生,律师,会计。塔勒布的建议大部分人选择“平均斯坦”职业。据我所知,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确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人群。电子游戏之所以令人持续分泌多巴胺,是因为其设计中包括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与及时精细的正向反馈机制——把游戏的特点反过来大概就是科研人员的日常了。科研课题的终点往往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一个课题开始的时候,可能导师的脑海中也没有清晰具体的目标,一个博士生需要学会在开放水域自我导航,这当然是一种可以通过系统训练掌握的能力,只不过在博士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解决开放性智力问题的训练——从小学到大学,教学大纲一般指向既定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不仅是智力挑战,也是心理考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能看到结果的工作模式。此外,大部分的实验都注定要失败,连串的负反馈很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而面对负反馈,勤奋的博士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结果是自我价值愈发系于课题的成败。我博士读到一半的时候,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给自己定了周五晚上尽可能不工作的规矩,因为在大家都去放松的时候加班,实验失败带来的沮丧感会成倍放大——而实验大概率是不成功的。我博士期间大部分时间心情愉快,很大程度上与导师风格和我所在的城市纽约有关。Tom奉行“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管理哲学,实验室没有考勤一说,个人对自己的时间有很大的支配权。塞缪尔·约翰逊说:“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纽约。曼哈顿抬头所见大多是四角的天空,或许不适合仰观宇宙之大,但品类之盛却是世界上其它城市鲜能匹敌的。在纽约的五年里,我曾对比过大理石和青铜在昼夜晨昏下的光影变幻,在赵孟、李公麟的真迹前独自伫立而无需与人争抢,见过的排满四面墙的维米尔和伦勃朗,在中央公园的夏夜里看露天的莎士比亚戏剧,去正统犹太人同学家中参加安息日仪式,当然,还有自由阅读的大段时光。这些无法放到简历中的无用之事,是我博士期间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当然,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并不都是积极心理学可以解决的。博士生之所以选择科研这一行业,往往是为科学发现的浪漫历史所感召。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却是激烈的同行竞争、论文发表的压力、基金申请的艰难,一个“理性化”的学术体制可能有利于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但对身在其中的个体,大概是并不可爱的,甚至多少令人产生幻灭感。而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理工科学术界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与微薄的物质回报。今天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仍然是博士生,一个理工科导师的职业周期内往往会培养几十个博士毕业生,但稳定职位的增长速度显著落后于博士培养的扩张速度。有一种看法:科学研究人员最富有创造性的年纪是二十几岁,而三四十岁后就只会走下坡路。至少对化学和生物这类实验科学,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不仅需要积累具体的技能,还要培养学术品味和嗅觉,积累课题管理的经验,大部分低年级博士生是没有这份老道的。我在洛克菲勒的五年中,曾遇见过这样的资深博士后:他们或许不会像年轻人一样焚膏继晷,但工作效率是稚嫩的新人难以匹敌的。然而这些人只能靠一份临时合同维持生计。在目前的学术体制下,科研工作者一般需要升为PI才能获得长期聘用合同和体面的中产薪水,但PI基本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一线工作。据我所知,只有极少数资金极为充裕的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为具有博士学位但无意承担PI管理角色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学术研究本应比任何行业都更珍惜人力资本,然而现实中这个体制持续招收超量的新人,花五到七年将他们打磨成熟,然后将年富力强的熟手批量淘汰出去——这真是吊诡的局面。博士毕业洛克菲勒大学对博士生提供七年的经费支持来完成博士学业。博士生在第二年结束前要完成开题报告。此后每年要向博士论文委员会报告工作进展。那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博士论文工作达到一定创新性和完整性,就可以毕业了,这听起来有些玄乎,实际上是由导师和博士论文委员会说了算,其中导师的话语权最大。洛克菲勒大学的博士毕业并没有硬性的期刊文章发表要求。据我所知,美国一流的研究大学普遍反对将文章数量与影响因子之类的“量化指标”作为考核博士学业的硬性标准,因为不同领域发表文章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不同,制定“量化指标”无异于默认论文委员会没有评判学术工作的水平,所以顶尖的大学其实是不屑于此道的。2014年底,我做完课题进展报告后,论文委员会认为我可以毕业,建议三个月后答辩。其实我当时并不急于毕业,因为博士毕业后的去向还毫无头绪。但Tom告诉我答辩后可以用博士后的身份做为过渡,既然没有后顾之忧,我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很多文科博士生的论文写作需要经年累月,不过理科博士生的主要功夫在实验和数据分析上,写作并不是瓶颈。如果之前的数据已经正式发表,可以把正式发表的文章装订在一起,博士论文的主体就完成了。我闭关三个星期,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前言和背景。博士论文写作给我带来一个意外收获:我发现自己其实颇为擅长梳理学科历史,所以后来不仅执笔写了一篇六十页的综述论文,还陆续写了若干科普文章。答辩结束后,我开始认真考虑下一步去向。我自知博士工作可以算得上是扎实的研究,但并没有真正的开创性,决心在博士后阶段学习一些更新颖的研究手段。彼时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内最热门的技术是结构生物学,但是相熟的教授一致建议:追逐热点多半只会落到浪潮之后。最后我决定去哈佛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学习动态显微成像技术。2016年初,我坐上了纽约去波士顿的单程火车,离开了这座我视为第二故乡的城市。今天手上做实验的时候耳机中传来《菩提树》的歌声,仍会让我想起读博士的日子。我那时的状态,自觉可以用“富贵闲人”来描述,虽然严格来说并不富贵,也不太闲,但这一段探索外物和自我的自由时光,弥足珍贵。
我(吕翔)来自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本科来自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备考,2014 年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当时真是特别高兴。因为天津大学化工专业全国排名第一,是无数化工学生梦想去的地方。我们学校每年能考上天大化工硕士的也只有一个,我想着以后一定要在天大好好搞科研,因为我真是热爱科研。下面是我要举报的人,我的天大硕士导师张裕卿教授。电话:13602077041 邮箱:zhangyuqing@tju.e.cn办公室:天津大学新校区 50 楼 D 区 302,305 和 312第一次见张裕卿教授是在考研刚复试完的时候,记得当时他对我很热情,说他在化工学院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最少能排前 20,很可能是前十,他的学生每年都能得国奖,总之感觉他很牛,临走的时候还把我送到门口和我握手,我当时想我运气真好,碰到了这么一位又热情又有能力的老师。2014 年秋,研一上学期,我主要任务是上课,偶尔去实验室开个组会,但我发现开组会的时候都是张老师一个人在说话,学生们一个个一句话都没有,而且感觉大家都很不耐烦听他说话,更有甚者开完会出门就对张老师破口大骂的,骂这个孙子,混蛋,有好几次我都想找他们理论,怎么可以这样骂老师?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尊师重道?2014 年冬,快放寒假时,我到实验室帮着做实验,在实验记录时我发现存在可多弄虚作假的行为,不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而是人为地调整,我当时就想怎么可以这样啊,这不是造假吗?我也想弄明白,可没人能告诉我,好像实验室的同学都有事瞒着我。2015 年春,研一下学期,除了上课之外,要看文章,写我们的期 刊小论文了,一般情况下期刊小论文都是自己做完实验有数据了再写,但我们不是。张老师让我们把上上届的硕士毕业大论文写成自己的期刊小论文,而我们自己的毕业大论文到时候让下下届的来写小论文,这是张裕卿实验室的传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015 年秋,我研二上学期,我的小论文已经写完,可以投了,另3外开始准备开题报告了。在准备开题报告时才发现,我们实验室这些年来基本就是弄个粒子往聚合物一掺,然后说它处理水性能提高了,唯一不同就是换着粒子掺,就这样掺来掺去,反正每次掺完之后性能都提高了,最后我的课题也是换一种粒子掺。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以前的可多实验数据都是错的,无论我怎么做都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效果,前界毕业学生的实验完全都不能重复。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在开组会的时候我给张老师说,我重复了几次实验都不行,都达不到以前实验室同学做的效果,要不您做一次试试,张老师顿时勃然大怒,说“我要是做实验,要你这研究生干啥,你会不会说人话?”而且当着那么多学生的面,从此以后我的心都凉透了,我想,难道老师就不做实验了吗?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初我刚来实验室的时候大家都不真实地记录实验,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无论我们掺杂什么粒子,效果都会比上次好,因为只有比上次好,张老师才会高兴,你才能毕业,我要是诚实认真地做实验就在这个实验室生存不下去。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个实验室的氛围就是这样,认真做试验被骂,造假被夸,因为你要是认真做实验,你的实验结果不仅不会比前届的好,而且还能把前届的实验结果推翻,所以学生们就这样被张裕卿逼着造假!师兄师姐给我说只要进了张裕卿实验室的门,你只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跳青年湖解脱,二是退学回家,三是造假毕业,我不敢跳湖也不敢退学。随着实验的深入和对张裕卿教授的进一步了解,发现了更多的秘4密。原来我们实验室从 2011 年到 2016 年基本不做表征,也几乎没有预约过表征,大家可以从天大仪器预约平台上查询到这个信息,最多是去别的实验室测一下红外或亲水角,一是因为预约表征花钱;二是因为张裕卿教授不主张预约,而且预约的密码他一般也不告诉别人;三是天大仪器预约本来就不是很方便;四是即便你最后预约到了,要是做出来的表征结果和张裕卿想要的不一样,就只能等着挨骂了,大家都知道实验性的东西,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张裕卿就不明白。那问题来了?我们实验室毕业大论文和期刊小论文的 SEM, EDX, TEM, BET, XRD, FT-IR 和亲水角等这些图是从哪里来的呢?自己造,你没有看错,就是自己造!来天大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这些东西也可以自己造,也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学着造假,刚来天大的时候我是想着真正来做科研的啊!我特别讨厌造假,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要自己学着造假,并且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除非不打算毕业了。你可能会想,你好好做实验难道就不能毕业吗?因为我的开题报告就不科学,而且还要一定比以前的同学做的效果好,得到张教授想要的结果,除了造假,根本做不到。这些年来,我实验室的 SEM 和 TEM 基本都是像别的同学要,或者网上截图, BET,XRD 和红外就更简单了,随便找别人借组数据,找到你想要的峰的位置,然后用 origin 直接调就可以了,虽然红外有上千个点,但你只要调十来个点的位置就行了,亲水角也很简单,大家知道水在物体上停留时间越长,亲水角越小,所以你想让亲水角5变小就多停留一会,就这样你想要多小的角就有多小的角。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只要张老师看到他想看到的图,然后再要点 origin 数据,他就会很开心,他也不关心这些图从哪里来,甚至有时候他提示你去造假。但他还有特别狠毒的一招,因为他知道这些数据都是假的,所以当学生毕业时他会逼学生签一份声明,声明这些实验数据都是真的,要不签他就不让你顺利毕业。他这样做一是万一以后有人举报他造假,他就会说都是学生干的,和他没有一点关系,二是警告学生不要把造假的事情说出去,要不然和学生自己也脱不了关系。多么阴险狡诈的人啊!这也是为什么一届又一届被他坑害的学生忍气吞声,不敢举报他的原因。用这种造数据造图的方法,从 2011 年到 2020 年(2011 年之前的我没有查,不知道是不是都造假),张裕卿教授实验室便没有了失败,每次实验都能成功,想多成功就会有多成功,平均每年张裕卿教授最少有 4 篇 sci 论文发表,而且每篇 SCi 论文成本不足 500 元,因为他几乎从来不给学生发钱(我们研二时给我这届每人每月发 100 元,并扣了我们的吸毒费,算是每人每月给 52 元),也不做花钱的表征,也正因为这些假论文,张裕卿在 2013 年从一个副教授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正教授,也不知道他用这些假文章假专利申请了多少项目基金,骗了多少钱。当然这也是张裕卿教授看不起化工学院别的发不了论文老师的资本,看不起别的和工厂做项目老师的原因,他以为他可以这样混一辈子,瞒天过海,别人都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敢举报。6张裕卿教授的课题思路随便想,毕业硕士论文根据课题思路再随便造,小论文根据大论文和审稿需要再随便编。你可能会想张裕卿真是个大混蛋,真不配做一个教授。再给大家说说他给我们开组会时的样子,他会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讲,要老老实实、专心做实验,才能出成果,看他自己有那么多成果完全都是他辛苦搞科研得来的,而且还说天大有些老师把实验室弄在外面接项目,不好好做科研,真不配做天大的老师,怪不得天大排名下降了,都是那些老师弄的,反正他没有拉天大的后腿,不仅如此他还把天大的排名提上去了。最恶心的是他为了知道我们平常有没有干跟实验无关的事情,给我说谁说假话遭雷劈,最后想想要是谁说假话遭雷劈,他估计该被劈死一千次一万次了!但新来的学生容易被他的外表迷惑,当初我就是,最后每次开会我都希望他早点把话说完,这也是为什么我刚来这个实验开完会就有学生骂他的混蛋的原因。下图是天大化工学院官网对张裕卿教授的介绍,看着是不是特别牛,估计可多人都是被这些东西骗了,才给他联系的,我当时就是,他这所谓的访问学者都是骗人的,写着一年,半年的访问时间,其实他去的还不到一个月,比如下面 2015,3-2015,9,他三月份去的还不到两个周就回来了,然后九月份结束时又去了两周,就像拿着公款去旅游,然后美其名曰做了半年访问学者,还自称高级研究学者!7在看论文,写论文的时候,我发现我们实验室的同学永远只能是二作,一作和通信作者永远是张裕卿教授,我就很不解地去问张老师,张老师说课题思路是他的,实验设计也是他的,论文最后也是他修改,一作肯定是他的,再说大论文也不是你们自己的,我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后来在查阅老师发表的文章时发现,发现有一个叫张丝萌的同学居然也是一作,于是我特别想知道她是谁,这么厉害,最后得知她竟然是张裕卿教授的女儿,在河北工业大学读本科 (2011-2015 年),而且从来没有来过实验室,大家也没有见过她。那她凭什么拿我们实8验室的东西发表!而且还是一作!这也太不公平了吧!最后得知张老师女儿发表的文章都是我们实验毕业要走的同学留下的,然后经过张老师改头换面把作者改成他女儿张丝萌。既然张裕卿教授这么混蛋,大论文造假,小论文造假,逼学生造假,自己还帮女儿造假,难道就没人管管了他吗?就任由他这样逍遥自在吗?谁能管的了?学校领导可能不知道,学生也是敢怒不敢言,不对,对着他连敢怒都不敢,只能唯唯诺诺,任他摆布,像个工具一样,稍微被他发现有点不顺从他的意思,他就会使用他的杀手锏“还想上不?还想毕业不?”所以为了毕业,学生们只能忍,就这样他坑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有多少像我这样当初打算来天大认真搞科研的学生,最后遇到他做科研的心都死了,所以我们实验室同学毕业后基 本没有读博的。表面上看我每天的工作像在做实验,其实全是造假,没有一点意义,更没有一点价值,虽然我很讨厌那样的自己,我也没有打算退学的意思,因为我考上天大真的很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我就是我家的希望,我要是就此退学了,我如何面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所以我只能忍。还有一个原因是,虽然张裕卿干了这么多坏事,他也是怕别人知道的,比如他为女儿发假文章特别怕我们知道。他从来不提他有个女儿,别人谁要是敢提他女儿,他立刻火冒三丈,能把人骂死!即便让我们造假时也说是让我预测,不直接说造假,这说明他还是有一点羞耻之心的,所以大家表面上还能过的去,没有完9全撕破脸。真正压断最后一根稻草,让我决定退学的是 2016 年 5 月天津市科技兴海计划 (KJXH2014-05)中期考核时,这是张裕卿教授申请的一个项目,不用说估计大家也想到了,他又造假。这是考核当天我拍的照片,中间那位是天津市海洋局的人,我想一定有人认识他,请替我转告张裕卿骗了他。这次考核中,张裕卿教授不仅使用造假的实验记录,造假的实验数据,还用和这个项目无关的文章来骗考核人,最后当考核人来我们实验室检查时,张裕卿当着我们学生的面拿出一大瓶购买的二氧化硅粒子说是我们自己合成的多功能新型粒子,指着我们实验室十几年前的大的不锈钢装置说就是用这个给他们做的铸膜液,那个不锈钢装置10早已年久失修,张裕卿前一天才把早已掉落的开关插头接好(我当时还纳闷他自己偷偷地在那接插头干啥,一般要是有什么活他也是叫学生),第二天就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说就是用这个装置给他们做的铸膜液。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对考核的人撒谎,而且还经常给我们说谁说假话遭雷劈,我是从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教授,最后的一点羞耻之心都没有了,真是绝了!从此以后我对他彻底绝望了,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败类,我再也不想看他一眼,多看一眼就恶心。而当考核的人走了之后,他还恬不知耻地说自己做的工作不错,他们肯定能给个好评,我只是一阵苦笑。过几天考核结果来了,果然是给张裕卿教授评价不错。从那时起我就打算离开他,我对他已经是忍无可忍了,终于在2016年 6 月初,我离开了实验室,张裕卿的实验室我实在是呆不下去了,看见他这个人就恶心,离开的时候我发信息把张裕卿狠狠地骂了一顿,不久就办理了退学手续,在退学手续上我写的是自己的原因退学的,因为退学需要张裕卿签字,写因为他逼学生造假他不签字。从此以后天津大学从我梦想中的大学变成了垃圾学校,我知道这样评价天津大学不公平,像张裕卿这种教授在天大应该是极少数,但因为我的遭遇我真的做不到客观公正。即使我退学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要举报这个混蛋,一是因为我们传统的观念就是能忍则忍,没有举报的传统,二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到哪里举报,怎么举报,三是因为我认识的同学还没有毕业,怕举报了张11裕卿会影响他学生顺利毕业,毕竟他的学生都是无辜的,没有谁会想到来天大会遇到像张裕卿这样的学术败类。2017 年因为他造假的事情我和他沟通一次,没想到他不知悔改,还说我歪曲事实,并威胁我在公安局报案了。下面是截图。如今三年又过去了,我所有认识的和张裕卿有关的同学都毕业了,我也没有任何可担心的了,所以我决定举报他。他这种学术败类必须得到惩罚!希望天津大学能够实事求是,依法,以规,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张裕卿进行处罚!提取码:5jfz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1.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采用丙烯醛水合法,以丙烯为原料,进行年产量为8万吨的工业生产设计。该工艺主要分三步进行,首先,由丙烯氧化得到丙烯醛,其次,丙烯醛与水反应转化成3-羟基丙醛,最后,3-羟基丙醛加氢生产得到丙二醇。 目前丙二醇的市场需求量大,利润可观,设计一套年产8万吨的丙二醇的车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技术要求: 1.)查阅现有的生产工艺并进行对比,确定成熟的、先进的生产工艺,给出工艺流程图; 2).对整个工段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 3).对非标关键设备(如反应釜、精馏塔、换热器等)进行工艺、机械设计,给出工艺参数,画出装配图。 4.)使用CAD给出车间的工艺流程图和车间主体设备布置图 工作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结合设计内容,完成外文文献翻译 3)按照要求撰写设计说明书 4)完成图纸设计3.对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图表、实物样品等〕:开题报告1份,不少于2000汉字; 外文文献翻译1份 ,不少于3000汉字; 图纸量要求(要符合规定要求)5张; 完成设计说明书(含毕业设计心得)1份,符合格式规范4.主要参考文献:朱有庭,曲文海,于浦义.化工设备设计手册上、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贾绍义,柴诚敬.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柴诚敬,张国亮.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喻健良,王立业,刁玉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第七版.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8 赵慧清,蔡纪宁.化工制图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6 刘家琪.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 陈新志,蔡振云,胡望明,钱超.化工热力学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 GB 50187-9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S]. HG20546-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S]. SJ3024-95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SH/T3121-2000 炼油装置工艺设计规范 [S].5.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工作进度计划:查阅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工艺设计计算,撰写设计说明书阶段工艺流程图,主体设备装备图等图纸绘制修改设计、图纸,制作PPT,打印论文,准备答辩
1歌声唱芳华 音乐筑梦——西北师大附中第七届“附中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落下帷幕2019年12月26日晚,西北师大附中第七届“附中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总决赛在学校会议中心举行。西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刘国材、副校长荆孝民、国际部主任孙亮、学生处副主任霍浩凌出席了总决赛。我校音乐组雒渭、吕敏两位老师和西北师大音乐系四名硕士研究生担任总决赛评委。刘国材书记致辞主持人比赛现场歌手演唱经过两轮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入围总决赛的13位选手中,来自高一7班的朱思奕和王书萌同学(组合)获得冠军,来自高一6班的刘姿影同学获得亚军,来自高一19班的秦梓豪同学获得季军,其余同学获得“附中好声音”优秀奖。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为获奖选手颁发了奖杯和奖状。第七届“附中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到此圆满落下帷幕。冠军获得者-----高一7班 朱思奕 王书萌亚军获得者-----高一6班 刘姿影季军获得者-----高一19班 秦梓豪优秀奖获得者“附中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是西北师大附中国际部在2012年就推出的一项大型活动。本次“附中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由国际教育年级部学生分会组织承办,在学校音乐组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从12月初就开始了海选,报名参赛人数将近200人。经过海选、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有13位选手入围总决赛。决赛结束后,评委组组长雒渭老师对本次比赛进行点评,他主要从音准、舞台表现力等方面对各位选手的表现进行了评价。雒渭老师点评比赛间隙,学校街舞社、高二2班、高一英才班同学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热情的舞蹈和精彩的合唱表演。上届“附中好声音”冠军得主——高二1班杨咏弋同学也应邀在现场倾情献唱。街舞社表演开场舞高一1班合唱高二2班舞蹈杨咏弋演唱歌声唱芳华,音乐筑梦想。正如刘国材书记在“附中好声音”总决赛致辞中说的那样,“附中好声音”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附中学子在歌唱中升华了对爱与生活的理解。(撰稿:袁莲君 编辑:孙亮 审核:荆孝民)2喜报:我校多名教师在2019年甘肃省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 “2019年度甘肃省学前、中小学、高等教育教学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评选活动” 日前圆满结束,并公布了评选结果,我校共有31名教师申报的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获奖,其中一等奖15名,二等奖16名。特向全校师生报喜!并向获奖老师祝贺!附:获奖名单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成立12月22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在复旦大学成立。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代表成为首批会员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赵灵山,分会首任理事长、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等共同为分会成立揭牌。“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隶属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是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西北师大附中、复旦大学附中、福州一中等基础教育学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院校及国内致力于“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发展的教育单位、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组织。分会将致力于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行动,更好地推动和扩大人文交流,加强教育沟通协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形成更为厚实的民心相通人文基石,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整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院校学科专业、合作伙伴资源优势,对接整合,形成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的大平台,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建立各方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形成教育服务发展,发展促进教育的良性互动。(供稿:郎惠 编辑:蒋大年 审核:荆孝民)4我校成功举办“西北师大附中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会”12月25日下午,“西北师大附中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我校教学楼副楼录播教室举行。会议由孙小春副校长主持,教研室文亚光主任、陈宗英主任出席了会议。报告会还邀请了甘肃农业大学梁慧光教授、西北师大附中前任副校长张盛庆等作为评审专家莅临指导开题工作。我校今年共有7个省级课题成功立项并于今天进行开题答辩活动,它们是杨涵雄老师主持的《高中化学问题式教学实施与示例——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宋光祯老师主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视野下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王永强老师主持的《STEAM教育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李洁老师主持的《优秀传统家训在家庭教育中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人格养成策略行动研究》、张雅老师主持的《语篇分析提升高中生英语思维品质的行动研究》、赵永建老师主持的《兰州市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策略研究》及邢锦荣老师主持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其中杨涵雄老师和宋光祯老师主持的课题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各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及我校部分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开题过程严谨、有序,会议伊始,孙小春副校长对我校“十三五”规划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的申报情况做了介绍,对开结题流程进行了说明,并对课题的后续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参与答辩的各课题负责人结合PPT分别陈述了开题报告内容,随后,专家组成员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经专家组审议决定,七项课题全部顺利通过开题答辩。与会教师普遍认为,此次开题报告会为大家提供了集中观摩学习、锤炼科研能力的良好平台,让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学校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相信在此类活动的推动下,附中在“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撰稿:易自国 编辑:陈宗英 审核:孙小春)5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缪浩文推出新书《文心浅语》于2019年10月新晋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的18岁少年缪浩文于日前推出新书——《文心浅语》。缪浩文系附中2020届北辰人文实验班的学生,曾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主持人,学校足球队队长,学校北辰话剧社主要成员。《文心浅语》一书精选了缪浩文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习作,设置老城一家、人生悟言、乡土情结、物语哲思、社会百态、行者杂记、书虫囊萤、菁菁校园、杂谈随笔、格物致知等十个章节,170余篇文章,真实而优美的文字构成了少年的成长史。“读完文集,感触颇多,这是一段多么温暖的旅程,充盈着爱、美、善,充满着希望、相信和力量,我不禁深思,少年精神中的这股清流源于何处?细细想来,他的作品已经给出了回答。”西北师大附中校长贾金元在为《文心浅语》所作的序言中写道:“源于良好的缪氏家风,那从秦皇缪公开始就流传下来的敬老爱幼的处事之德、诚信友爱的交友之旨、踏实勤奋的努力之训,已然深入缪氏新一代的血脉之中,沉淀为少年成长的精神坐标。源于附中‘敬重人文,崇尚科学’的优良文化传统,源于附中围绕培养‘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的学子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孩子们的潜质、个性、心性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我校学子祁箫、刘大铭、牛美春、武俊含等都在高中时代就出版了自己的作品或文集,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也激励着一届届附中人。正如少年所言,‘这是中国的故事,也是我家的故事;这是中国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撰稿:卢海峰 编辑:宋光祯 审核:周爱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民盟中央官网获悉,民盟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打造安全和谐高校实验环境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提案》指出,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关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此,民盟中央在《提案》中建议:一、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应在各高校组建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领导组成的安全管理委员会;必要时可在二级学院专设1名负责实验室工作的副院长,同时兼任实验中心主任;实验室中心设立专职安全员岗位,主要负责危化品管理,定期开展压力容器与特种设备等专项清理排查,各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负责人为其安全责任人。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逐级分解安全责任,精细化管理,并将落实情况作为年度和聘期考核的主要内容。构建可操作可落实的学校-学院(实验中心)-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引入第三方机构“飞行检查”,协助学校进行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二、加强化学药品管理,源头控制安全事故。严格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制、药品领用制度、药品存储制度、危险品管理制度,专门设立化学药品仓库及危险品仓库,对实验室常规药品试剂和危险品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使用较多常规药品,按需采购,避免药品在实验室中大量长期存放。对于剧毒化学药品的管理,切实实行双人双锁制,防止剧毒品在实验室过夜。对于过期药品定期交付有资质的单位,及时进行处置。三、增加安全环保投入,打造安全实验环境。投资建设实验室安全环保设施、安全防护装备、电子监控与事故预警系统,以及实验室事故应急管理系统。在各类研发课题中专门列出安全环保经费,用于与课题有关的安全设施、三废治理费用支出,并逐步建立以“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为主、其他经费为辅的实验室安全经费常态化保障机制。四、强化科研实验室管理,积极消除事故隐患。签订学院、教师和学生安全责任书,强化安全意识。对创新研究课题进行安全评估和事故预想,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硕士生博士生开题报告中,强制增加涉及课题安全评价与环境评价方面的内容。禁止在科研实验室或教学实验室进行涉及大量易燃易爆有毒原料的生产活动。中试放大实验装置应有必要的安全环保配套设施和安全操作规程,且在建设前需要有资质的人员进行安全评估和环境评价。五、常抓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构建“全过程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涵盖课前、课中、课外全过程,全面加强学生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引入VR技术,通过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验室事故,让学生直观感受事故场景,掌握紧急应对处理方法。开展安全教育名家讲坛、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实验室安全知识比赛等活动,渗透“实验室安全 人人有责”的管理理念。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什么?如何写?硕士论文的开篇报告主要是向指导委员会解释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些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写。这里有几个方面:首先,你写什么?应重点关注现有文献,并认真介绍国内外对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首先客观地介绍情况,如实陈述他人的意见),然后作出评论(后主观讨论,评价,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说这些研究现已公布,但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应该包括将在你的主题中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缺乏研究,你必须要学习。所以,你在硕士论文中写的是基于文献综述,而不是你想写的。如果你不做评论,很可能你的主题已经被其他人深深地完成了。其次,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主要是为了说明你选择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和研究差距,所以你做了,有理论价值。然后你需要明确你从文献评论中选择的主题在整个研究领域中所占的位置。这是理论价值。然后你就可以从实际价值的角度来谈论它。这就是这个话题对现实可能意味着什么,它在实践中可能有用的东西,等等。第三,如何写在开始报告中,您还应该在选择此主题后解释如何解决此问题。有一个问题,你怎么找到答案?谈论你的一般想法,同时,关注你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如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等。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文献综述是重点。如果没有文献回顾,你就找不到自己的主题,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这个主题上做了什么,所以你需要仔细回顾。当然,回顾的目的是引出你自己的主题,所以不要忘记评论。复式结构事实上,当我们写论文时,我们不必坚持伞式结构。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应该设想如何穿插和展开论证的实质部分,如解释、推理、反驳等,以便全面、准确、简明地解释问题,并能灵活运用“复合结构”。在学术论文主体的写作中,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体框架。学术论文通常使用标题和序列号,因为它们可以清楚地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使结构清晰,并具有整齐,有序,逐步的节奏美学。标题和序列号可以分为几个级别。通常使用编号系统:查查呗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
最近有朋友在问开题报告到底应该怎么写,为什么自己的报告被老师打回来了好几次,还是一直都不过。老实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当时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总共加起来不超过80小时,也就3天左右的时间写了一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提交一个小时左右,老师就给了四连赞的批注回复!设计背景方向不错!设计方案很具体!创新和成果很完整!整体报告还不错!就是设计背景写的格式不太对,导师建议我用综述的格式来写,所以后面我花了2小时左右修改了下重新提交,第二天导师就回复审核通过!因为问过的人不少,我就写一篇经验帖,统一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尽快通过。关于写开题报告这个过程,我简单的把它总结为一个煮菜的过程,主要分为4个步骤。第1:去超市选菜买菜——前期工作准备第2:把菜重新清理——开始筛选合适的文献第3:把菜放到锅里去炒——着手写开题报告第4:装盘修饰——修改大功告成!01:去超市选菜买菜——前期工作准备我们炒菜之前肯定要先准备一下食材,写开题报告,同样也需要做准备。写开题报告之前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相关文献找好。很多学校要求文献必须是中英文都有的,个人的英文文献都是在Web of science、谷粉学术里面找的,中文文献都是在Cnki,还有万方数据库里找的,据我的经验,这4个文献数据库搞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绰绰有余,更不用说一篇开题报告了。为什么推荐英文文献查找用Web of science?当然是因为它的范围广!质量高!方便查询!里面的每一篇文献你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因子以及分区,这是衡量一篇文献含金量的标准之一。一般来说,一区影响因子越高的文献所代表的含金量越高,可以倾向于多选择这部分文献。知道了去哪找,有部分同学反应(学生党很穷.....)不知道怎么下载,提示没有下载权限,这段时间又待在家里,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并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中英文文献呢?针对这个问题,这里说下几个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①学术宝学术宝账号注册之后在首页会有免费的试用码。不过免费的试用码只能用3天,一个注册账号只能选择一个数据库的试用码,如果你对自己的检索能力很自信的话,可以试试这个方法,通过试用码在里面的数据库入口可以直接登录、下载文献。(有同学反映Web of science无法正常登录检索,也可以直接在这里免注册登录,不过由于是国外网站,可能数据传输会比较慢)②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各个地方下属的数字图书馆,比如浙江图书馆这几个数据库主要针对中文文献检索下载问题,一般来说够用了。全部是免费注册使用,有点类似 机构登录的意思,注册后可以检索,可以下载文献,就是偶尔会显示访问量过大,可以等一会重新试试,也可以退出再登录。这几个数据库里面的搜索也做得不错,尤其是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文津检索,地方数据库的聚搜索,可以一键检索多个数据库,实现垮库搜索,不像知网或者万方,只检索本数据库的内容。③某宝和别人共享(买)一个账号如果你不想用上面的方法,或者觉得自己用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可以在某宝和别人共享(买)一个账号不管是Web of science,还是知网、万方 ,网上基本都有,这个大家自己斟酌使用。这里再分享2个小技巧:DOI下载英文文献。如果在Web of science,里面找到了合适的英文文献但是无法下载,可以将文献的DOI序列号复制到sci hub里面进行下载,目前Web of science,里面找的文献没有无法下载的~另外,在下载文献的时候把命名工作做好,可以大大节省后面的时间比如我的英文文献下载时的命名是这样的*区+*IF指数+《英文文献的中文名字》+文献类型(主要是针对硕士论文和综述,普通文献可以不用标记)+发布年限示例:1区10.23《文献怎么找》综述2020我的中文文献命名是这样的*IF指数《文献的名字》+文献类型(主要是针对硕士论文和综述,普通文献可以不用标记)+文献作者+发布年限这样用到文献时一目了然,不用浪费多余的时间~准备时间分配推荐:24小时以内02:把菜重新清理——开始筛选合适的文献、做笔记在前面的步骤里,我们知道了去哪找,怎么找文献,并且已经找到了大致符合要求的文献,约50-60篇就够了,中英比例2:1左右。找这么多文献不是瞎找的,一篇好的报告,一篇好的论文是建立在足够多的文献基础上的,而且在第2步仔细阅读后还会砍掉一部分水分很高的文献,因此第一次查阅时文献数量要控制好。接下来就是开始阅读文献。阅读文献也是有技巧的,不是要你通篇全阅读,不然花的时间海了去了。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带着问题去阅读,读哪里?概述,目录,结果与讨论。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带着为什么这样做,步骤是怎么样,结果是怎么样,还有哪些补充改进的地方,带着这些问题去看文献,并做好笔记。这里推荐两个软件:CAJViewer+悦书PDF。我们下载的文献格式多为caj或者PDF格式,CAJViewer是知网读文献的重要法器,两种文献基本都可以打开,偶尔遇到1、2篇打不开的PDF,或者是显示无法编辑的PDF可以试试悦书PDF。我一般是优先CAJViewer打开,遇到合适的直接在文献中高亮或者下划线。这是因为CAJViewer有一个Mark集合,点开可以看到自己做的笔记,很方便。有时候遇上有编辑权限的文献,仍然可以在悦书PDF上高亮显示。实在不行就不用这篇文献.......当然你也可以用OCR识别,自己新建一个文档复制过去。以上是针对中文文献的阅读方法。有同学反映阅读英文文献很麻烦,有困难,以下是针对英文文献的阅读方法。首先声明我自己的英文水平也不高,但用这个方法直接阅读英文文献也很欢快,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在前面的步骤过程中,我们的文献基本都是下好的文献,通过sci hub 下载的都是PDF格式,这时候很多同学就抱怨说PDF格式阅读太费力,还要复制粘贴或者上传翻译好了才读,翻译效果还不好。当你发现自己在做大量重复无用的劳动时,你应该警惕自己的方法是不是过时了。你可以没有工具,但你要有工具思维。这里分享下我个人的做法,如果是普通的英文网页浏览,网页翻译插件+个人理解就可以轻松解决。如果是阅读英文PDF文献,个人用的是沙拉查词插件,去官网找就有说明。这个插件的好处就是依托浏览器直接在PDF上查词翻译,而且,有学术模式可供选择,这意味着里面的专业名词是跟数据库相连接的,可以大大提升翻译准确性以及效率。另外虽然在这样的阅读情况下PDF文件无法实现编辑,但是在沙拉查词的翻译框中文本是可以复制的,看到有用的摘出来就行。到这里,我们的文献阅读,笔记部分就已经做好了!阅读文献时间分配推荐:24小时以内03:把菜放到锅里去炒——着手写开题报告如果前面我们的工作做得很充分的话,那么第3步就会轻松很多。现在就开始正式写开题报告啦!按照本人以及各位同学写报告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导师要求来!一般来说,每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任务书,跟着上面的标准来做,起码过是没问题的。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开题报告中主要有三个部分,研究背景,研究方案,创新与结预期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学的开题报告总是审核不过,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解不清楚,自己表述不清楚。简单地说就是你题目看不清,答非所问,自然审核不过。先说下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就是此刻你要做这个报告的研究背景。首先简单介绍下所做的产品属性,物理,化学性质,功能用途,市场需求,这部分怎么知道?答案在之前查找的文献里。接着要写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报告,现在做这个主题的时代背景如何,也就是别人对于你要做的这个课题做过哪些相关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何。这些答案去哪找?直接在知网官方(不需要登录)进行关键词检索,然后根据检索结果看近几年的相关研究领域分布,活跃度等等,把为什么,是什么,结果和不足概述下就可以了。最后再总结一下你这做开题报告打算从哪一方面入手,不用很具体,这部分大约400字左右。接下来写研究方案在很多同学给我的反馈当中,研究方案是修改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在整个开题报告中,设计方案是重中之中,个人认为这个研究方案就是把你是怎么做出这个方案的前因后果给写出来,让导师明白你的思路这样就可以了。如果你还是没有思路的话,可以参考下面的提纲:①前期的准备所谓前期准备就是根据学校/导师要求进行前面的阅读文献,了解基础背景这些客套话,不需要写很多100-200字都可以。②设计的要求设计要求存在的意义就是表明你的做法是按照规则来的,不是自己瞎弄,表示自己清楚游戏规则。这部分去哪找?下发的或者已经通过的任务书里查找。③设计的路线/方案这部分是设计方案中的重中之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给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一般情况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路线上进行改进。不要想着自己凭空捏造,要清楚自己的水平......那这部分要怎么写呢?其实前面已经说了,具体操作就是在前面的文献基础上进行各个先进步骤的剪切粘贴,合成一条新的路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就丢一条设计路线给导师,你要有解释让老师看得懂。也就是说清楚你为什么选这个路线,为什么要在这里进行改动,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最后达到什么目的。一般来说改动比较少的话数字在500+。(创新点在3+以上的数字多在800+)④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就是向导师说明你这个设计路线/方案到底可不可行,讲清楚为什么可行。具体怎么写?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所找到的文献里面的证据呈现给老师看。可以简要概述支撑文献当中的内容,结合设计目的讲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附上文献名称。这个时候文献命名就显得很重要了,导师都是身经百战的,看到你的文献命名基本就懂了~⑤不足之处这一点我觉得挺好理解的,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如果那人十全十美的话,你会觉得这个人特别假,设计路线方案也是一样的,你把这个过程写得天花乱坠,说得非常好,那么很容易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要有一点缺陷,让别人觉得这是符合常理的。当然主要还是表示学术设计的严谨,这是你自己设计的,没有经过实验验证那都是虚的,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万一以后人家追查起来也不慌。那这个不足之处在哪找呢?仍然是从别人的创新改进的那些步骤里面找,尤其是后面的结果讨论部分,基本都会提到,所以你也不用担心。最后再说一句万能结尾:因为**原因,本设计可能还会存在各种不足之处之类的,来表示你报告的严谨。毕竟你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看完。字数300左右不必写很多。最后是创新和预期成果①创新这部分简要说下你在哪部分创新就行,没必要写很多字,200以内基本可以了。②预期成果我看过部分同学的报告,这部分写得很虚,就是学到什么知识之类的,但导师不想看到这些,你要重点写那些看得见的,比如说纸质报告,电子报告,图纸等等,这才是老师最想看到的。当然,在措辞上尽量体现自己按要求来,这样比较容易通过审核。这部分建议用时24小时以内。04:装盘修饰——修改到这里,开题报告的重点部分就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最后这一步就是把你的信息整理打包好,该附上文件附文件,该画图画图,文献该打包打包,最后系统提交。当然,也可以提前给导师在微信或者QQ里先过一遍,没什么大问题呢,再提交。如果导师提出修改意见,也不要慌,写报告一次性过的很少很少。总的来说要快速完成一篇不错的报告,必须要有足够的阅读量,然后进行有效阅读,抓取有效信息,最后按照老师的要求来修改,基本上就过审是没问题的。这部分能不用改自然是最好了,建议用时3小时以内。祝你能尽快通过报告!后续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别的问题的话,根据大家需要酌情分享~私信“开题报告”送以上工具小锦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