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画心师

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

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在网上浏览求职贴时,会发现一些博士也来吐槽,说自己读到博士,找工作依然很艰难!在我们心目中,学历的排位是博士、研究生、应届生,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找,薪资越高,但为何现实情况中,仍然有不少博士也难找工作呢?教授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01、专业属于市场冷门博士毕业难道不是工作任由他挑吗?其实博士毕业后反而就业面比较窄。应届生毕业后,转行轻而易举,虽然在大学四年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有些可惜,但也不至于太为难。而博士读了这么多年书,再让他放弃所学专业,根本不可能。而他们读的有些行业,自身比较冷门,对人才的需求量少,导致容纳博士的职位少。比如哲学博士,最适合的就是当大学老师,其他领域基本很难用到和哲学相关的知识。02、企业招博士,用人成本高再就是一般的企业根本用不到博士生,即使博士生投了简历,也会考虑。虽然博士学历高,相应的付给他的工资肯定比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工资高,用人成本增加,而有些企业中等人才便可以,用不着高端人才,所以会选择最合适的,而不是最优秀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03、博士自身要求高,不愿将就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还有一个是博士自身的原因,他们满腹才学,已经不愿意对工作将就。比其他人多六年的时间深造,自然希望毕业后能比其他学历低的人待遇更好,这也是大部分博士生的心态。其实,有些企业可能刚开始起薪不高,但是未来发展潜力无穷,也可等以后做出成绩,再要求增长工资。即将博士毕业的一位学长说,他找到了工作,可是这份工作与他的专业毫不相关,公司招聘他仅仅是为装点门面,尽管待遇不错,但要他放弃这几年来所学,他心里很舍不得。如果和公司协商不成功,会选择离职。另外,如果只是学历高,而自身缺乏职业能力的话,也会被用人单位辞退。像之前博士啃老的新闻,屡见不鲜,学历高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的标准,生活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情商等都是职场人士必备的。为何博士找工作难,你觉得还有哪些原因?欢迎留言。

冒充者

就业专家为博士生找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你都做到了吗?

近日在国内某学术会议上,专家提出:博士生数量不足以满足当前科研发展的需求。相信很多人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给大家的感觉是:毕业的博士越来越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找工作较难,怎么可能博士生还不满足了呢?塔主仔细的查阅了这两年博士生的招生数量与科技发展大趋势之间的关系,发现确实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几年博士生在招生名额上并没有增加,这几年的招生增加量主要在本科和硕士生的招生上,大概在近十年增加了十倍左右,而博士生依然维持在每年四到五万招生量。但是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却不断地增加,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供需失调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有人会问:如果博士的需求量是供小于求的话,那么对于博士毕业找工作岂不是就业率就是达到100%吗,为什么目前周围很多博士总是为就业的事情而发愁,找不到工作呢?其实塔主前几天看了一档访谈栏目上面也提到了现在好多企业的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也就是说企业招不到员工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塔主经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和访问了一些博士和用人单位,将自己的一点建议总结如下:就业意识与社会需求存在断档其实很多人当时考博士的初衷就是想博士毕业时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并非是因为热爱科研工作而去攻读博士学位,所以有很多博士毕业生仅仅把就业目标瞄准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一些事业单位上。如果找不到理想的用人单位,宁可不毕业或者继续去博士后流动站,也不愿去有一些企业性质的单位。但实际上社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在做理论研发的人才需求仅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在技术层面上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但是对于很多博士而言,不愿去做这样的蓝领。由于就业意识的问题,导致在供需之间出现了对接的偏差,以至于招工难和就业难两个问题并存。用人单位对博士的定位有所偏差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博士的定位存在偏差,认为博士是高层次人才,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单位招来了博士,在业务上和管理上都要表现优秀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目的。但事实上,往往毕业的博士生都是刚出校园的学生,在社会经验以及管理方面并没有多少技能,仅是在某一个很小的行业领域内有部分突破,所以说很多刚毕业的博士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望,这就造成了很多博士去应聘时,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现象。所以今后的用人单位在对博士招聘的过程中一定要按需来招,也就是说要按照实际的科研岗位需求去招聘博士,而并不是为了招几个博士来为单位提高职工的学历层次、充门面而去招聘。博士自身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国家博士生名额紧俏确实是制约了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化发展。但是国家一直不对博士群体进行扩招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博士毕业生的质量不能下降。但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博士中,相当一部分都存在混文凭的心理,因此在博士期间并没有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所以招聘面试的时候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自然面临着找工作难的现象。其实每个博士可以问问自己,自己领域那些优秀的博士从来都不存在找工作难的现象吧?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水平的提高才是硬道理。以上三点就是塔主为大家总结的关于博士招生和就业问题总结的建议,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九条命

博士生毕业找工作的感悟:论文还是挺重要的

来源 | 募格学术编辑 | 学术君在博士的第三年,我的博士生涯也将接近尾声。第三年是我博士求学过程压力最大的一年,因为毕业和找工作赶在了一起,让我不能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学术上,要分出很多精力看各种招聘信息,投递简历。这个过程感觉比自己做实验写论文改论文还要让人心烦。我是第三年的上学期开始找工作的,也就是去年的十月份。当时我博士论文的数据还没有收完。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提前出手,先了解一下内地的就业形势,试试水。我第一份简历投了中部的某985,很快院长就同意走入校应聘程序了,负责老师给我发来了应聘表,让我填写。我当时很开心,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随后就开始了各个学校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我特别鼓励大家踊跃参加这类青年学者论坛,因为不仅仅可以报销路费和吃住,还可以了解不同学校的要求,认识很多同行,了解学科发展和同行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论坛是求职的绿色通道,因为人事处在邀请之前都要审核,所以只要审核通过发出邀请,就和学校发出offer差不多,要不然他们不会自己花钱让你飞去还好吃好喝地招待。另外入职的时候,手续也会相对简化一些。之后我投了另一个985,学院也很热情地邀请了我。学院邀请的人都很优秀,清一色的海龟,并且学校都比我的好。当我下了飞机,坐上去酒店的大巴,就听到化学和材料的博士在聊天,虽然我是社科类的博士,但是我还是了解他们那边的期刊和学术发展情况的。我看他们一个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而且都手握几个行业内顶刊。当时我得出了我找工作最直接最深刻的一个感触:找工作是和同行的直接竞争。当你的同行都很强,你只有更强,才能获得教职。当你的同行都不是很强,你一般强也可以找到教职。其实核心在于,你所在的学科、在大陆找工作的同行们的水平。当你想要应聘的高校的其他应聘者都有行业顶刊的时候,你没有就很有可能无法应聘成功。回来后,我想再多试试另外几家,12月去了另一个985高校参加论坛。这个论坛比上一个学校要更严格一些,可能是因为学校层次比上一个985高了一个水平,人事处在邀请的时候格外小心。走了很多程序,其中包括要我自己录像用英文授课,然后让相关学院老师评审,书记向人事处递交报告,最后才发出邀请。然后论坛也要再次做学术报告和试讲,很多学院老师都要来听,然后评审,感觉很正式和严格,在此很感谢所有人的辛勤付出。今年我又参加了一个东部211的论坛,很喜欢这个城市。其实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开始只想去985,有一个好的学科平台感觉对年轻老师更重要一些。但是从和其他老师的交流来看,很多211也有很不错的平台和生源。也很开心又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学术报告,感觉不虚此行。现在对海归而言,是回来比较好的时机,因为双一流的建设,很多高校在招兵买马。当然,现在985甚至211都没有直接给编制了,都是tenure-track,非升即走或者通过聘期考核才能签署无定期合同。所以,一个经验就是要去一个有诚信的高校入职。前一个阶段,某985手撕合同,撤销红头文件,95%新教师都没有办法续聘,我当时就震惊了。这种没有诚信的学校去的话就要非常谨慎。前面说的都是“海龟”,因为很多论坛都是面向有三年以上留学经历的应聘者。那么本土博士的出路在哪里呢?本土博士一样可以完爆“海龟”博士,靠什么呢?论文。有一些特别优秀的本土博士很了不得,发了很多文章,学术成果碾压“海龟”名校博士。所以,名校和海外经历现在已经不是最核心的考虑要素了,一切都是论文说话。高水平论文是求职的硬通货,而且要比你的同行有更多更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我也真的见过,美国名校博士被某211博士碾压,本土博士直接副教授,而美国名校博士连讲师都没有给,因为论文不在一个量级上。最近很多学校开始采取另一种招聘形式,就是师资博士后。师资博士后如果去一个好的学校,是可以试试的,在好的平台积累一定的学术成果,可以在出站后去一个一般的学校做教师,特别优秀的也有可能留下来。博士每年毕业的,国内国外的都太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职位那么有限,伴随的就是残酷激烈的竞争。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要有超过同行水平的成果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要有足够的话语权,不然,真的是任人宰割。所以,还是鼓励大家好好做学术,努力发更多更好的文章。可能有同学有疑问,为什么论文这么重要呢?首先,学术声望的建立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靠THE, QS, 软科的排名么?一部分吧。但是在我们做学术的人心里,有一个这个学科或者这个方向的自己内心的排名。会觉得这个学校很好,还不错,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在。当一个人在有学科声望的相关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有很多成果,并且都是关于某一个话题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看一下,这个人在哪里就职啊,这个学校这个方向做的不错啊。当好多个人在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方向就是有竞争力有声望的了。这是学术声望建立的最关键的过程。还有,学术论文是申请课题的基础,而申请课题是评奖的基础。论文、课题、奖项构成了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其实我现在从雇主,也就是学校层面考虑,学校想要发展,提升排名,建设学科,靠的就是这些。所以,在招聘的时候才会格外关注应聘者的论文发表,因为能够发表好论文的应聘者,体现了他可以继续发表和做研究的能力。当然一些学校不仅仅看学术,也要看讲课质量。前几天被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就是学科评估和亮剑结合起来的幽默文章。我觉得很真实。博士求职者在和同行竞争,难道学校之间就不在竞争么?教育部学科评估,A,B,C每个等级的名额都是一定的,你上去了我就下来了。而学科评估的结果和很多东西都相关,包括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机制真的有可能让某些优势学科因为发展的不如其他学校而被抢走。所以,这些学校的压力也很大,真的是逆水行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求职者可以获得从学校或者学院思考的视角,来向他们展示自己可以为学科评估做出什么贡献,这样可能会有助于自己的求职。最后祝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归宿!本文来源:募格学术(再见本垒打)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褰裳

化学类研究生,到底要不要读博,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硕士研究生只是初步了解了科研是怎么一回事,要想真正搞科研,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话,还得是博士。尤其是化学类研究生,一方面导师都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可以再接着读博,这样好带一些,课题也可以再深度的挖掘,另一方面自己也感觉硕士毕业后的工资并不高。而且说实话,在985院校中,化学类研究生读博的人数将近50%,更有的人工作一年后又重新选择了读博。相信很多化学类专业的硕士在研二的时候或者毕业的时候,都有过犹豫要不要读博,读博到底好不好。首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读博呢,我们从化学专业毕业从事的行业来看,有的学生毕业后当了老师,这也是个不错的行业,但是必须得有教师资格证;其余大部分学生进了和医药有关的行业或者化工类行业,进入这些行业也是从事研发类的工作,工作性质也是做实验。从这个方面来讲,除了当老师外,工作也基本都是做实验,读博也是做实验,而且博士4年后又有更高的文凭,那选择读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最主要的是博士毕业后,有机会进入高校当老师,这时候的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就有了显著的提高,即使不去高校,到企业中,工资水平也会比硕士直接翻倍,岗位晋升也会优先,快很多。用4年的时间做铺垫,换自己更好的未来,何乐而不为呢?以上所说的也就是读博的好处,那么读博有什么坏处呢?为什么还会有人纠结不读博呢。这主要是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钱的事情,毕竟硕士毕业年龄也不小了,同龄人都已经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而博士还在继续上学,还没有正式工资,只能勉强养活自己,再加上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希望你早早工作养活家人,那么继续读博就不太合适了。另一方面就要考虑到博士好不好毕业的问题。考博容易,读博难,毕业更难。学校对博士毕业的要求与硕士是天壤之别,而且一旦读博,就基本意味着这是你今后从事的事业,只有发好的论文文章才会有更好的工作,所以读博的压力也是异常的大。导师也会对博士的要求高,做实验,看文献,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审稿等等都是博士必干的事情,碰上脾气不好的导师,还得忍受着导师的责骂。如果你对所做的课题不感兴趣,没有自己的想法,不能独立地想出课题,心态也不是很好的话,建议不要读博,读博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总之,读博好不好,各有优势吧,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情况,如果选择读博,就要在心态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沉下心来,专心搞科研,用博士几年时间堵自己更好的未来。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不读博直接工作,也会干出属于自己的一份业绩。

季真

Nature调查了6000博士生,告诉你读博有多难:360度无死角劝退文

压栗山大 郭一璞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读博,向来是压力山大的活动,博士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补贴少,同龄人已经成家立业了,博士生还在为论文焦头烂额。不过现在,读博过程中你的苦你的累,Nature都知道。是的,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开展了面向博士生群体的大调查,6000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博士生,借机大吐苦水,把科研的焦虑、求职的压力、对圈子的不满全都倾诉了出来。统计一下,这次调查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36%的博士生都因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而寻求过帮助;21%的博士生都遭遇过骚扰、歧视和霸凌行为;将近八成的博士认为,当前的学术圈风气不正,充斥着各种关系、特权和官僚主义,过于压榨博士生,文化落后亟待改进。而对于最现实的毕业求职问题,七成博士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工作,甚至,还有超过30%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正在读的项目根本就对找工作没有用。一个全世界学术圈人士都期望能发论文的顶级期刊,公布了这样惊人的数据,简直是“官方劝退科研”啊!怪不得,连房东老太太都说“不要读博,不要写代码”(不要赌博,不要吸大麻)了。近四成博士生都是出国党,在职博士也不少其实这已是Nature的第五次博士生调查,共有超过6320份有效数据。除了英文版,问卷还被翻译成了中葡西法四种文字,因此获得了全球博士生们的广泛参与。其中36%的问卷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人和印度人),27%来自北美和中美洲,非洲、南美和大洋洲的博士生各自只有3%。这6000位博士生,性别基本上男女各一半,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25岁到34岁之间,另外还有12%的博士生不到25岁,11%的博士生超过了35岁,甚至还有五六十岁的老博士生。其中22%的人都处在或上有老、或下有小的状态,需要照顾家庭。已经当妈妈了的博士生Fonseca-Hernández,就对边读博边带娃这件事感到十分焦虑,因为学校里没有幼儿园,她把5岁的女儿送到了收费很贵的校外日托中心,她感叹,想要同时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和优秀的父母,实在是太难了。37%的博士生是出国读的,大部分去了欧洲和美国,出国的原因集中在体验异国文化、本国的资金和博士项目不足以及方便找工作方面。不过,有不少出国党的压力非常大,一位学气象的古巴女生去了墨西哥读海洋物理博士,发现换一个国家已经很难了,读一个新领域则是难上加难,甚至患上了焦虑症。19%的博士生是边读博边工作的,他们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有少数人是为了提升技能或者刷简历刷人脉。考虑到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因素,35岁以上的大龄博士生、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博士们基本上都有工作。欧美博士生担心“德不配位”,亚非拉博士生最愁求职赚钱读博过程中,人们普遍最头疼的事情是对前途的迷茫,79%的博士生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不确定,70%的博士生时刻都在关心着除了当博士后之外哪里还有坑可以去谋个教职。另外他们的学术压力也很大,78%的博士生都觉得难以维持工作生活的平衡,74%的博士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钱,也是一个难题。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经费的问题,68%的博士生都在担心经费;第二个方面,一半的博士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助学贷款怎么还;第三个方面则是日后生涯的收入问题,67%的博士生都在担忧毕业之后过日子、买房子、养孩子和退休养老的钱要从哪儿来。看到博士生也哭穷,渣本心理平衡了。不过,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是有地域性的:非洲博士生最愁没钱;大洋洲博士生最愁没教职;南美的博士生除了担心找工作的问题,还要操着卖白粉的心,时刻担心政局;欧洲博士生担心自己和老板的关系、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问题;北美和中美洲的博士生担心自己“德不配位”,专业名词叫“冒名顶替症候群”——总觉得自己如今的地位是靠运气获得的,生怕有一天被人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被当成骗子,然后身败名裂。当然,同样富(chi)有(bao)而(le)优(cheng)越(de)的欧洲人有时候也担心这个问题;苦哈哈的亚洲博士生,发愁的地方可多了去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挣不到钱怎么办、博士学位通货膨胀怎么办、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怎么办……注意,这里不是贩卖焦虑,是nature的报告白底黑字写的。唉,在座的亚洲读者们,你们都生活在hard模式里啊。不后悔,但满足感越来越低在美国读博学兽医的Radhakrishnan说,现在的博士项目很适合自己,并不觉得孤单。他对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有很深的兴趣,想找到一种能在自己的母国印度抑制狂犬病传播的方法。所以,就算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点闲暇都没有,他还是没有后悔读博。其实,这项调查中,有有74%的博士生和他一样,对当初读博的决定感到满意 (下图两个绿色柱) :有75%的博士生,对自己做研究的独立程度表示满意。有67%对自己和导师的关系表示满意。然而,就算说着满意,也依然有挫折和抱怨的情绪。有45%的博士生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行,满意程度下降了。相比之下,42%的人认为满意度提升了。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项目的状况达不到自己的预期。40%的博士生说,他们读的项目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只有10%表示超出了最初的期待。10%这个数字,比起2017年有了严重的下滑,那时还有23%的人认为超出期待。麦吉尔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Anna Sverdlik说,这样的调查报告可以帮学生们建立起更现实的认知:如果知道,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冒名顶替症候群;如果知道,自己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时间而减退,至少还可以提前做些心理准备。当然,有关学术的挑战只是一部分。Zhou Yang是从中国去到美国加州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读化学博士的,他说:我原以为只有科研的事情需要担心,但发现还要想着怎样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相处,还要想着怎样把自己的项目解释给别人听。除了做实验,还有很多很多要考虑的事。Yang也和许多人一样,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发够论文才能毕业的压力,还要担心签证问题。回一次家就要重新签证,签证至少也要一个月,又不能请一个月假。所以,Yang一次都没回过家,不然只会再增加一份压力。这也是大部分在美国读博的外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骚扰和歧视随处可见,又不敢说调查发现,带有伤害性的行为,时有发生。△左是骚扰/歧视,右是霸凌有21%的博士生说,他们受到过骚扰或者歧视;表示受到霸凌 (Bullying) 的也有21%。超过五分之一。分性别看,有25%的女博士生说,自己遭受过骚扰或歧视。男生则有16%表示自己受到过骚扰或歧视。分国家看,最严重的是北美 (24%) ,最轻微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18%) 。有些博士生,还在问卷的评论区详细说明了自己的遭遇或感受。比如,一位在印度的女生提到,就像性骚扰会有“Me too”运动爆发的瞬间一样,研究生在工作场所遇到的骚扰也需要得到关注。比如,一位在比利时的女生说,看到过并且自身也有过被导师霸凌和恐吓的经历。学术界顶尖教授,做了错事也不受罚的现象让人震惊,对年轻的学者构成很大的威胁 (包括心理健康受损) 。在表示受到过霸凌的博士生当中,又有57%害怕报复,没有办法自在地讨论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工作时长也是博士生们受到的不公对待之一。6000位博士生里,大约一半都认同:我读博的大学里就是有长时间工作的文化,包括通宵。那么,博士生平均每周工时多少?76%的博士生表示,平均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其中,41-50小时的比例26%,也就是说6000位博士生中有接近50%,平均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而在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的人当中,有85%都表示对这个时长不满意。三成博士生认为当前项目对求职无益更加令人忧心的是,长时间的工作,也不是都能得到回报。只有26%的博士生认为,他们的博士项目,正在为将来找到一个满意的职位,做着很有力 (Very Well) 的准备。相比之下,有超过30%的博士生,都认为自己在读的项目没带来什么职业准备 (Very Badly) 。而在大部分人看来,博士项目给个人带来的最大提升,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比如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做学术演讲、设计实验等等。可即便如此,依然有67%的博士生相信,有了博士学位就能大大改善工作前景。问题是,全球范围内高校提供的岗位都很稀少,但仍然有高达56%的博士生把学术界作为首选工作领域。相比之下,只有28%的博士生把工业界作为首选。而当被问到博士毕业后立刻就能找到怎样的工作,几乎一半人都回答了学界的博士后 (46%) ,排名第二的是工业界的科学家 (10%) ,排名第三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9%) :工作形势严峻是博士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Matt Murray是耶鲁大学在读的分子医学博士生,他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努力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还是怀疑自己读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有些日子里,感觉一切都很讨厌,只想回家。调查中有36%的博士生表示,因为焦虑和抑郁而寻求过帮助。八成博士生不满学术圈现状最后,关于整个学术圈的现状,博士们也有话要说。Nature统计了博士们对于当前学术体系的评价,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博士都认为,学术圈真乱。只有23%的博士觉得当前的学术体系还不错,在他们之外,更多人觉得这个体系是有问题的,很多时候靠关系,很多事儿不公平,给博士们发的钱太少而压力太大,环境官僚化,整个文化是落后过时的,需要得到改进。甚至有8%的人觉得早知如此,就不读博了;还有24%的人觉得要是重新开始的话一定要换个老板。因此,在Nature的调查中,一些人表达了博士生涯中的痛苦纠结:I cannot emphasize enough th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when obtaining a PhD. I wish I were alone in making that statement; however, students in my programme struggled with suicid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读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希望我是唯一讨论这个话题的,但我项目里的同学们一直在沮丧焦虑甚至想自杀的情绪中挣扎。不过,终究也有很多人认为博士生涯依然是充满荣光与希望的:99% of the time it fails. But that one time it works makes up for all of it.99%的时候都失败了,但是成功的那次能弥补过往的全部。希望大家都有那1%的幸运吧。传送门原始报告及数据:figshare点com斜杠s斜杠74a5ea79d76ad66a8af8— 完 —

亲友益疏

硕士和博士,在找工作时的差距有多大?看完涨知识了

现在是既注重学历也注重能力的社会。但就招聘会上来说,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历。在许多本科生忙着找工作的时候,硕士毕业生还在考虑是否继续读博。对于研究生来说,选择读博意味着还要继续念三年;反之走向社会,也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硕士和博士这些高学历人才,找工作时究竟有怎样的差别?很多人都不懂,今天我们就说说两者找工作的4个现实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首先就是找工作的时候,学历上的差距。先不讨论能力,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二者之间的学历:一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博士的起点更高,薪酬待遇也更高。而且有许多高技术的工作,招聘书上都注明只招博士,硕士是没有资格的。可以看出,在找工作的时候,硕士学历的人选择工作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博士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多一些。第2个差距就是能力差距。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上本科生遍地都是,工作不好找,能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是幸运的。许多本科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根本对不上,工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硕士和博士找的工作都是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更强。尤其是博士生,专业能力更加突出。读博期间,导师领着他们做的专业研究和实践,使他们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达到了一流的水平。工作以后,和硕士比起来,博士的专业水平更加突出。第3个差距就是薪酬。由于学历不同以及专业水平的能力不同,二者之间的报酬也是不一样的。博士专业水平能力强,找到的工作起点高,工资也就更高。而且有的高薪工作,硕士的学历还是达不到要求。比如说在一些大学里工作,博士可以做教授给学生讲课,硕士生只能从事辅导员的工作。工作起点上的差异,导致2者工资的差距很明显。最后一个差距就是工作后二者在未来发展上的差距。无论是在大型的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博士都是非常受重视的,毕竟全国的博士生不是那么多,而且他们的能力确实要高出一筹。工作几年后,博士生就可以做到企业的高层或者事业单位做管理人员;而硕士生只有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才能够获得晋升的机会,发展前景远远不如博士生。总之博士生学历高、能力强,走向工作岗位后,工资福利待遇更高,也比硕士生更有发展前景。所以优秀的硕士毕业生,还应该潜下心来继续读博,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

碧血剑

第一学历很垃圾的博士是不是很难找工作?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几天根本顾不上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每天忙得晕头转向的不是学习而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每天不是去这所大学的校园招聘会,就是去那所大学的校园招聘会,晚上回来还得继续准备明天的宣讲会等等,这就是每年的秋季校园招聘会。是啊,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及博士研究生毕业,最重要的不就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吗,而前天我便参加了一所985高校举行的专题全国高校招聘会,来自全国的高校招聘优质的教师,当然我们作为硕士研究生也仅仅是去看看热闹,但是也和招聘人员详细聊了一下,只要你是博士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那么可以直接签约,不用面试,这是很多普通一本大学和普通二本大学的招聘规则,还有一些211高校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不管你是第一学历多么差劲的博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是不会影响你毕业之后多地找工作,因为很多的用人单位这时候看的已经不是你第一学历,而是看重你的博士研究生许学位,这才是核心。同时,现在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更多的愿意去高校任教,而现在的高校对于博士研究生的要求也很低,只要你是博士就可以,当然这不包含985高校和一部分211高校,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每年有很大的博士需求,但是每年都难以招聘到,这样的形势对于博士研究生就业很有利。再加上所谓的第一学历绝对不是衡量一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最关键的因素,例如现在的高校衡量一个博士研究生是否优秀,看的不是你有多么的会讲课,看的不是你有多少的授课技巧,而是看你的科研能力,而且这样的标准适合于很多的用人单位,因为博士研究生的本质上来讲就是做科研的,只要你在读博期间有过很厉害的成果,那么第一学历的差距将不复存在。当然,博士研究生想找到一份完全的满足自己所有要求的工作,这一定是很难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博士研究生要求都很高,鲜有用人单位能够一一满足,于是这肯定会很难找到,所以不要轻易的认为博士研究生就很容易找工作。总之,相信很多人都会一致认为,到了博士研究生这样一个层次时,第一学历已经真的没有那么的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你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只有这才能够证明你是一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只有这才能够证明你是有着很强的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样的评价就足够了。

而困祥邪

慎选!这是一个读到博士都很难“找工作”的专业

在医学大类内,有一个细分的基础医学。所谓基础医学,就是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应用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去解决医学问题的一系列医学分支学科的总称。专业介绍顾名思义,就是现有医学的基础,以科学研究为主。学习基础医学的学生并不会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而是会成为探索人体奥秘的科学家。临床医学是如何让人从病态恢复到常态,而基础医学是探究人为什么发病。主要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刨学、组织胚胎学、外科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等院校排名最新基础医学专业大学排名名次 学校名称 专业星级 所在地区1 四川大学 6星级 四川1 复旦大学 6星级 上海3 北京大学 5星级 北京3 中山大学 5星级 广东5 南方医科大学 4星级 广东5 浙江大学 4星级 浙江5 南昌大学 4星级 江西5 西安交通大 4星级 陕西5 中南大学 4星级 湖南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3星级 上海10 中国医科大学 3星级 辽宁10 天津医科大学 3星级 天津10 郑州大学 3星级 河南10 南京大学 3星级 江苏10 首都医科大学 3星级 北京学习经历基础医学的课程安排与临床医学的区别不大,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学起来并不轻松。大二大三还需要在上课的同时接受实验技能和临床培训。第四年还要进入医院实习,实习期半年,之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就业去向1. 出国留学,选择国外科研水平较高的实验室继续深造,以博士后为主,工资待遇好,增长见识。博士后工作2-5年后,回国进入高校组建自己的实验室。2. 就业,①医疗检验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员;②医药代表;③中专或大专老师;④基层医院工作;⑤考公务员;⑥待业。3. 读研、读博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进入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专业缺点基础医学的本科想找到一个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身为医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东西太过专业,并不能接触到太多其他行业的东西,毕业时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中相关的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人就业得很尴尬,薪资不高,晋升空间也很窄。而且公司做技术只要博士背景。科研的话,时间成本太高,需要博士,毕业时30岁,30岁之前无收入。如果是名校的背景,跟着大牛那也还好,普通学校的出来没什么太多名堂。前辈经验要么狠下心去名校读博,出个国,回国进好的高校,在大学教学和做课题,或者去医药企业做研发。要么告别这个专业。薪资待遇通过179份基础医学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基础医学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 7280 元。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基础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5250元,3-5年工资8860元。优复数学整理发布!

鹤胫虽长

学历越高找工作越难?没想到博士毕业,找工作还是那么尴尬与无奈

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是,学历越高,选择可能越少,瞻前顾后,高不成低不就,找工作也就越来越难。一名应届博士毕业了,却发现自己的科研理想与现实的工作环境存在诸多矛盾,于是乎发出了如此感慨:博士读完后,又在求职中苦苦挣扎,没想到临到博士毕业,找工作还是这么尴尬和无奈。如下便是这名博士对于找工作的思考。读博这几年,可以说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全面的锻炼,做实验,写文章,作报告,参加国际会议,出国交流等等。发自内心来说,还是对科研很感兴趣的,不想发大财,做点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科研,平平凡凡过一生。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目前盛行的论文灌水之风让我感到惊诧,无论什么层次的高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论文灌水现象,让我对科研有一些失望,有的高校的课题组,有一整套的灌水流程,只要做出了一个器件,各种换材料,改尺寸,硬是把一个工作做成了一个体系。比如有的做石墨烯氧化物参杂,曾经有一篇文章,把鸟屎往石墨烯氧化物中参杂,结果发现,利用这个鸟屎参杂的石墨烯氧化物做成的器件,性能也能得到提升,极其讽刺。现在发表论文的疯狂程度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很多人都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为了求新,无所不用其极,无论有用没用,只要新,只要能发论文就行,严重背离了科研的初衷。那些好好做科研的人,是搞不过这些发论文的投机分子的,目前学术评价是大同行,说白了很多评审专家根本不了解被审评的工作的背景和意义,论文作为一个量化指标,那些没做出实质性科研成果的人,由于会发论文,往往成了胜出者。当然,也有做出实质性科研成果的课题组。综上,不对是否继续从事科研始终犹豫不决。如果去企业,我的选择十分有限,国内在我研究领域有建树的企业几乎没有,去公司意味着我必须改方向,甚至换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读了二十多年的书,真没想到临到博士毕业,找工作还是这么尴尬和无奈。从其自述来看,这是一名从事材料研究的博士,对于是继续从事科研还是去企业工作,其都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从事科研吧,所在领域论文灌水严重,与自己的科研立项背道而;去企业吧,必须换行,意味着大部分要从头再来。在笔者看来,这名博士所描述的问题都真实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其不从事科研工作的理由。毕竟专业读到博士了,非常不建议换行,否则令人可惜。换行业从零开始不说,可能也不是其所期望的样子。社会需要认真做科研的人,管不了别人就做好自己,有认真做事的人,少抱怨,多做事。可以选择去高校,现在高校也不全是只看论文,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也可以坚持自己的科研立项。如果真的热爱自己的科研事业,又何必在乎周围的纷纷扰扰?对于一件事情,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是教育向前冲,漫谈教育,关注教育二三事,图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侵联删。

习心

大龄老博士的“血泪”总结:找工作请避免这些“坑”

读个博士真心不容易,没有五六年,很难毕业。而彼时出来,基本上都到了三十岁的年纪,以前的同学早已过上美好生活,而自己的工作还高不成低不就很是为难,如果还没有结婚生子,压力就更大了。博士找工作的路上会有哪些“坑”?下面这名老博士的总结,可以为你指点一二。读博请三思,如符合如下两种情形之一,可以考虑放弃博士生涯终于结束了,现在在收拾东西,马上就要踏上新的里程了,感觉的读个博士真心的不易。感受之一,如果本科或者研究生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例如现在的公务员,垄断企业,那么就不需要继续读书了,毕竟我们大部分的人读书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想要实现自身追求的中二青年毕竟是少数。感受之二,如果你的本科一般,那么考研的时候不要迷恋名校,其实你可以找到一些特色院校报考,工作很好找的。例如电力口的上海电力、东北电力;铁道系统的大连交通、兰州交大。因为是特色院校的原因,就业超级好,当然仅仅限制与其特色专业了,考研分数低,毕业条件低,就业单位好,没有比这个更加划算的了。如果已经入了博士“坑”,找工作请避免这些“坑”具体到那些已经入了博士坑的同学们,其实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年纪很大了,老婆孩子在家,没有什么好说的,这种人基本毕业就会回原单位或者自己的老家了,有时候即使条件十分苛刻也必须回。第二类,想过稳定生活,不想那么拼命的。那么留给这些人的选择就是一个一般的二本院系,有些地方不是很好的高校甚至可以解决家属的工作,不过这也是隐藏着众多坑的所在。坑1:安家费与购房补助与基金任务挂钩,完成任务安家费正常发放,完不成,没了。坑2:科研任务与每年的绩效工作挂钩,这些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新来的老师要完成基本的教学,科研任务也无可厚非。可惜有些学校把任务定得过高,例如一年发表4篇EI期刊或者10几万的基金项目,否则,呵呵。第三类,留在北上广深,至少是南京,杭州之类的城市的好高校。当然这种高校一般就是所谓的非升即走政策,其实这种高校最最简单,人家基本不屑坑你,你基金牛,论文牛,就留下来,不然走人。马上就要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到现在还没有女朋友的大龄博士,本科毕业已经十年了。经历了无数的折腾,奉劝各位博士找工作一定要脸皮厚,到学校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脸皮厚,该问的一定要问,该白纸黑字的一定要明确,除非你有靠谱的人在里面,知道待遇真的可以落实,不然“坑”你没商量的。关于博士找工作的一些建议博士大部分会选择去高校,而发表多少篇高水平的文章,则将直接影响是否进入高校的重要砝码。这个问题其实比较简单,当然是越多越好。我只是想说一下,自己遇到的普通博士水平,一般我这个方向的博士,发表两三篇文章,已算是优秀的了,而且影响因子不高,基本上二区以下的居多,如果大家有三篇以上文章,请保持自信。另外,现在国内高校,不仅仅要求数量,而且要求质量,如果能发表一篇一区文章,那基本上能打败其他应聘者。关于如何投递简历,是直接投过学校人事、学院院长还是教授?这要分情况而定。若你想去的是211以上的高校,建议直接投给院长或者教授,因为一般这类高校都把进人的选择权下放到学院。如果你想去普通二本高校,建议投给学校人事,可以的话抄送一下院长,因为这类高校,一般都会统一下发招聘通知,学校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