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中师大优秀硕士毕业生:发表论文4篇,连续3年专业第1,获国奖冯定

华中师大优秀硕士毕业生:发表论文4篇,连续3年专业第1,获国奖

编者按:从桂元路到广埠屯,从博雅园到沁园春,华师人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参天的梧桐树下,是苍老耄耋和热血青春的错身。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平凡无奇,也许声名赫赫,他们交织在细碎的光影里,共同谱写着华师的精神。校园里的人物是暖色的,本栏目将用访谈的方式,走进华师人的生活。人物简介:蒋润,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曾获硕士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三年),获2018年“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华中师范大学赛区一等奖、第二届“长江翰墨”大学生书法临帖大赛毛笔组二等奖、第九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一等奖。硕士期间,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秘书助理,参与公号“博雅人文”的运营工作。硕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1篇发表在C刊,2020年5月完成撰稿的硕士毕业论文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华大研究生:读研期间,学长不仅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更是拿到了硕士国家奖学金,请问学长有什么学习秘诀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蒋润:作为一名文科生,尤其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读书。首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每个人可支配的时间有限,每天坚持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阅读十分重要。其次,提高阅读书籍、文献的效率,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我自己习惯在阅读时做一些摘录和批注:摘录是把书中觉得重要的句子记下来,以便以后翻阅笔记回忆书籍内容;批注则是在书上通过划线、写想法、贴便利签等形式突出书籍的重点,以便日后翻阅与回忆。此外,读完一本书或文献后,可以用自己的逻辑回顾并复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些都是目录学上所谓的写提要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把握一本书的重点,对此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最后,当下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料,学会利用好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至关重要。学长的读书批注华大研究生:学长硕士期间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C刊,可以分享一下你的论文写作及投稿经验吗?蒋润:个人觉得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可以运用两种方法,首先是“纵横比较法”,以我所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为例:如果两本文献记载的同一事件有差异时,这里或许就存在一个记录的漏洞和待填补的空白,值得继续深挖,寻找差异背后的原因,利用其他文献来佐证哪一种文献记录的内容是正确的。其次是所谓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法”,它指的是,阅读一部著作时着重学习这部著作的研究方法、视角和论证过程,再用这套方法重新审视这部著作的论证是否有疏漏的地方,进而拓展到其他的著作。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张岩泉老师在学术论文写作课上讲到,论文写作应该“扎硬寨,打死仗”,即在一个问题上不断深挖。通过不断挖掘一个问题,可以牵涉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进而在某一学术问题上不断积淀,有所成就。此外,对于论文中所引的材料,一定要抱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仔细考查论文所引材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论文引文不可靠会直接导致整篇论文缺乏可信度。关于论文投稿的经验。首先,投稿可以选择海投,但切忌一稿多投。一篇论文投递出去需要耐心等待回复,若半个月到一个月还没有得到回复,可以考虑换一家期刊进行投稿。其次,关于刊物的选择,一是要选择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刊物;二是可以通过知网查阅电子期刊,观察心仪期刊是否曾发过硕士的文章或者与你论文风格相似的文章,以此来判断期刊的风格和投稿录用的可能性。最后,投稿前要注意按照期刊要求的格式,对你的论文进行修改。其实,论文投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选择期刊的同时,也可以下载一些相关的优秀论文,学习其立论方式、逻辑与格式。总而言之,论文投稿最重要的还是努力提升论文的质量,可以请求导师和同学帮忙批阅论文,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打磨,精益求精,这样投稿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大大提升。华大研究生:本硕期间,学长参与了非常多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对你有哪些影响呢?蒋润:我觉得参与这些学术活动对我的影响,首先是对我的学术能力的提升。在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做学术的方法,也学到很多新知识。例如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古籍点校的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我阅读古籍的能力。我们平时阅读的古籍,一般是已经校点过的整理本,但自己去点校一部白文古籍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没有标点,且很多字存在讹误的情况,这样的点校训练,能够提高我阅读古籍的能力,同时也让我对整理版古籍保持一种怀疑态度,当阅读整理版古籍出现理解不畅时,我会有意识地去查找更原始的文献,来考证整理版古籍是否存在标点错误、字词讹误的情况。其次,参加学术活动我学到了一些做学问的方法。例如项目是如何开展的?如何切入一个研究角度?研究成果又如何呈现?这些做学问的方法,都需要亲自参与学术活动才能有所体悟。最后,我体会到做学术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还需要学习很多读书之外的技能。例如如何安排项目的进程、如何分配活动人员、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亲自参与后才能学到的技能。华大研究生:学长多次参加诗词大赛获得一等奖,诗作还入选《诗刊》杂志社编选的《90后诗词选》,可以分享下你在诗词创作上的心得和感悟吗?蒋润:我从高中开始诗词创作,前期只是单凭兴趣,后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我,使我开始认真对待诗词创作这件事。一个方面阅读量的积累让我的赏鉴能力有所提升,后来就开始认真学习优秀的诗词创作作品了;另一个方面是参加了一些诗社,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创作爱好者。与他们的交流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在与不同的人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不同的人对诗词的不同关注点,对某一家诗词的解读的不同点,其实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我的诗词鉴赏力。我之前参加过中山大学举办的暑期诗词学校,另外加入了“翠微吟社”“珠江月青年诗词学会”等团体,这些团体把诗词爱好者聚集在了一起,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有的社团还定期写“社课”,这提供了练笔的机会,利于提高自我创作能力。其实咱们学校的诗词创作氛围不错,比如说有寒梅诗社,另外在我下一级的古代文学专业李昊宸同学,水平也非常高。我觉得如果喜欢诗词的话,多多交流是很有帮助的。关于古典诗词创作,我个人认为,古典诗词创作需要效仿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如何效仿优秀的古典诗词呢?个人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基点,即在深入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效仿某一个流派的诗词创作。如果你喜欢黄景仁一路的诗,那么就需要去读黄景仁的所有诗作,以及和黄景仁相似的不同作品。学写唐诗,那么李白、杜甫、王维各有千秋,想学哪一家就必须熟读哪一家的作品。其次,要有开阔的视野。想效仿杜甫的诗风,那么不仅需要熟读杜甫的诗,还需要了解李商隐是怎么学杜甫的,黄庭坚是怎么学杜甫的,通过看后人的诗就能了解前人的诗的潜力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打个比方,杜甫的诗是一个富矿,自己扛着锄头去挖可能无法挖得很深,而前人中极具天赋的人已经挖得挺深了,顺着前人的路就可以窥见这座富矿有多深、有多广,才能更深刻地体悟杜甫诗作的魅力。此外,要尽可能地阅读不同风格的诗作,探索诗词国度的无限可能性。最后,诗词创作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体悟力。诗词创作不是机械化的写作,它是情感冲击下表达欲望的释放,因此诗词创作要提升自己的情感体悟力。其实,不仅对于诗词写作,对于学习文学而言,这种诗情,或者说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妙赏、深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学长的古典诗词创作作品华大研究生:学长参与、组织过各类书法比赛,本人也曾在书法大赛中获奖,请问学长为什么会对书法情有独钟?书法对于你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吗?蒋润:我从高二开始学习书法,一位我非常敬爱的老师开启了我的书法之旅。慢慢地,我发现练习书法不只是单纯追求字体的美感,书法实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有时我会将书法与诗词做类比,书法其实也是一种承载着感情与经验的表达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了解不同书体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不断地去发掘不同书体的魅力。起初,我练习的是楷书,后来开始接触隶书、篆书、行书。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搬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练习书法,白天出门吃两顿饭,晚上就在办公室睡一觉,第二天醒来继续练习。我觉得那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学习了一种书体之后就能慢慢体悟这种书体的美感,以前我不是很能欣赏像魏碑、汉隶这样稍显笨重的字体,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样的书体自有一种厚重感,这在无形中也扩展了我的审美广度,我学会了欣赏别样的异量之美。此外,书法可以磨练性子。书法比诗词更讲究“死中求活”,刚开始学习书法是隐藏起自己的个性来临摹他人的作品,追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古代经典碑帖的形神,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磨躁气的过程。当积淀到一定程度,自己创作出一幅作品时,那种喜悦之情是无以言表的。学长的书法作品华大研究生:临近毕业,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呢?蒋润: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毕业季,但我一直相信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不用害怕挫折和变化。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希望学弟学妹们保持开阔的心胸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采访手记:在采访的过程中,学长侃侃而谈,一言一词中尽显文院才子的儒雅气质。学长笃学好古,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孜孜不倦中不乏批判质疑的精神;爱好诗词,以诗会友觅知音,在诗词中体悟人生;勤学书法,朴实无华间书写坚毅与从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长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这句诗。长途漫漫,毕业不过是下一段征程的起点,祝愿学长以及所有毕业学长学姐们能心怀热火,手持明灯,不断追寻生命之光!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1983 华大研究生被采访者:蒋润 采访:朱家琪 文案:朱家琪 责任编辑:曾晨 吴莹排版:于妍泓 图片来源:蒋润 审校:曹宇 蒋润 袁婉婉

豆豆侠

华师学霸:他硕博连读,发表论文23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刘庆奇,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SCI一区、二区论文5篇,CSSCI一级权威期刊论文2篇、二级权威期刊论文2篇,其他CSSCI论文2篇。另外合作发表中英文期刊论文12篇,其中SSCI论文5篇,CSSCI论文7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连续两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其荣获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华研楷模”学术之星,连续两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术之路没有捷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是2016级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庆奇的座右铭。进入华师以来,刘庆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1篇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连续两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荣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华研楷模”学术之星等称号,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同学眼中生活低调、学术认真、成果不断的他,对自己有着极其简单的定义:一个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学术探索者。本科就读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经贸英语专业的刘庆奇,因为对发展心理学感兴趣,大四时选择了跨专业考研,于2013年考入华师心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16年硕博连读转入博士阶段。华中师范大学最初刘庆奇只是单纯的对心理学感兴趣,读研以后,跨专业跨学科的他需要补齐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于是,刘庆奇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从“如何开展心理学问卷调查和实验”到“怎样对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将阅读中的思考整理记录,他一点一滴地积累。文献阅读很多时候也会枯燥,为静心学习,他会提前制定好学习任务的小目标,并且尽可能快速地让自己行动起来。刘庆奇坦言,学术之路没有捷径。为拓展学术研究的视野,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动态,刘庆奇积极参与到导师及师兄师姐的课题研究中。他的第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在参与孙晓军老师的项目时“应运而生”。在周宗奎老师和牛更枫师兄的指导和帮助下,论文撰写条分缕析,数据分析逻辑严密。论文投稿CSSCI二级权威期刊《心理科学》,两个多月后被正式录用。不仅如此,该论文在刊出后还获得《心理科学》优秀论文提名奖。这时刘庆奇意识到,心理学是他感兴趣而又有能力研究的事情,之后的科研他甘之如饴,时常在探索中发现心理学的魅力。与心理学结缘五年多来,刘庆奇致力于“网络心理与行为”以及“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两个领域的研究,学术研究成果愈加丰厚。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未来他将带着对心理学的赤诚之心,为之做出更多努力。刘庆奇的获奖感言大家好,我是心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刘庆奇。非常荣幸能够获得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它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肯定。感谢学校提供的“自由民主,兼容并蓄”的学习环境,感谢学院营造的“刻苦钻研、拼搏奋进”的科研氛围,感恩导师周宗奎教授“严谨求实、明理探微”的治学态度。未来的日子,我将一直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不忘科研初心,不惧科研艰辛,争取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校长奖颁奖词理无专在,学无止境。刘庆奇同学专心学术,专注科研,成果突出。在华师硕博连读的五年多来,他专注于“网络心理与行为”以及“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两个领域的研究,发现问题,设计研究,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发表多篇具有实践启发和社会意义的论文。希望未来,在学术之路上,他始终能够保持开放好奇的态度,严谨缜密的思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遂行不辍

华南师范大学:致全校研究生导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导师:突发的新冠疫情对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影响。自3月2日我校云开学近一个月以来,在学校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接下来的4月5月即将进入更加繁忙的教学季和毕业季,为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本学期研究生培养各项工作,希望各位导师能继续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并请大家一起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做好思政教育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请各位导师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将疫情防控作为“活教材”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研究生日常学习指导和生活指导中,充分挖掘此次抗疫中生动丰富的育人素材和教学内容,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精神,生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导研究生共同上好这堂“抗疫思政课”。二、强化学业指导请大家继续扎实有效开展网上教学,开展线上教学和指导方式方法总结,并及时进行调整;做好线上科研指导,指导学生做好文献阅读、资料查找和论文写作等;及时与实习实践单位沟通,调整学生实习实践方式,采用线上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实践环节,做好实习实践成绩考核与评价;根据学校安排按时报送毕业生学习成绩,督促他们按要求完成培养计划,确保毕业生按时毕业。也请导师们提前做好学生返校后的课堂教学准备,保证线上和线下授课的无缝衔接。如果有学生在国外进行联合培养或实习实践的导师,请关注、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协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妥善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三、确保论文质量为确保毕业研究生的学位申请有序、规范进行,今年学校将分批次开展学位论文送审及学位审批工作,尽量减少疫情对同学们学位申请和授予的影响。研究生院已在原夏季学位申请工作通知的基础上,于3月6日发布了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补充通知,对相应时间节点进行了调整,后续若还有新的通知,也请各位导师留意。本学期学位申请将以网络化办公为主,所有材料线上提交、书面材料后期补办,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未返校前,研究生可在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通过的情况下,采用视频方式进行论文答辩。请导师们指导学生居家做好论文写作,通过多种方式做好论文指导、送审和答辩等工作。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严格审查,把好论文质量关,不因疫情降低学位论文标准,降低培养质量。四、关注毕业就业今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请各位导师要多加重视和关心即将毕业同学的就业。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找准职业定位,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动求职应聘。鼓励同学们参与“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到边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若有可能,也请大家广泛利用自身资源和人脉积极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做好帮扶工作,帮助毕业同学顺利及时就业。五、加强人文关怀请大家做好人文关怀,加强对各级各类研究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生活指导,主动多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和需求,适时给予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导师和学校的关心关爱,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突发的疫情给所有导师的生活和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大家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了研究生教学和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我们深表感谢!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也请各位继续做好对学生们的指导和教学工作,并同时注意自身的抗疫防护。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让我们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共同做好研究生培养各项工作!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20年3月28日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民也

华师学霸:1年发表7篇sci论文,沉醉于数学研究,未来想当老师!

“如果把学术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话,那么我可能正在珠峰脚下整理装备。”仅在2017至2018年度就发表了七篇SCI论文的沈烈军谦虚地说。沈烈军本科就读于沈阳工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因高考与向往的华师失之交臂,他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考研到华师。为此,他四年的本科生活全都围绕着学习展开,“可能有些枯燥,但回想起来真的很充实”。大四时,沈烈军得到了华师基础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的资格。“我没有什么学术天赋,只是笨鸟先飞而已。”尽管沈烈军一直被同学称为“学霸”,但他却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足以达到这个水平。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沈烈军看到身边都是优秀的同学,他只能更加努力投入到学习中。博一上学期,沈烈军就已经把公共基础课基本修完,博二时他就有很多自主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从事学术研究之余,他时常回顾一些基础课程,为更深入地研究夯实基础。基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他争取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彻,他说:“知识的盲点往往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起始点。”沈烈军真正开始在学术研究上有所进展是在博一下学期,这时候他开始了第一篇SCI论文的创作。在导师尧小华教授耐心指导下,他积累了写论文的经验,也增强了对博士阶段学习的信心。谈及导师,生性内敛的沈烈军满怀感激。在一篇论文投稿时,审稿人提出要构造一个具体的例子辅助论证,否则这篇论文将不推荐发表。他和导师尝试了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经历了复杂的操作来验证,在一遍一遍的推理演算下,他们找到了可辅助论证的例子,最终成功通过审稿。“如果没有导师,或许我整个论文写作都会处在瓶颈期。”回忆起十年大学生活,沈烈军“沉迷”于数学学习与研究。在他看来,本科期间打好专业课基础非常重要,这样在攻读研究生时,才能更好地接受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向更高层次的研究挺进。“每个人应该在特定的时间段做好应该做的事。”沈烈军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也在每一个阶段稳步成长着。“如果没有意外,数学教师就是我未来的职业。”高考填志愿时仅仅因为“感觉平时比较喜欢数学”就选择了这个专业的沈烈军也没想到,如今自己规划的未来都与数学有关。凭借这份对数学虔诚的热爱,沈烈军希望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得更远。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汪宇龙 于玥 文字:陈淇莹

惨惮之疾

华中师大讲席教授《nature》主刊论文,在中国被忽视的师范类大学

武汉不止是华科和武汉大学 湖北省高校群数量仅次于北京市提起武汉市高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武汉大学和华中科大,其实在武汉市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大学,例如华中师大、华中农大、武汉理工、中国地质大学等等高校,武汉市作为民国时期工业经济仅次于上海市的中部大都市,解放后的1950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武汉市作为中南部核心城市,从全国抽调强悍的院系和人才,让武汉市的高教资源变为一座仅次于北京市的高教科学城,虽然高校数量没有北京市的多,但是在校生规模却远超北京市,有数据统计显示,武汉市的高等教育在校师生数量位列全球第一!而华中师范大学虽然是属于师范类大学,但是他的全国高校排名也在前50行列,科研实力在师范类高校中也属于顶尖,最近华中师大特聘讲席讲授发表一篇《nature》主刊论文,要知道今年南京大学还没有发表一篇CNS主刊论文!9月19日online的论文 华中师大高等物理所领域的大作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桂质廷”讲座教授Peter Braun-Munzinger,目前是德国重离子研究所(GSI)资深研究员,讲座教授属于兼职合作,因此这篇CNS主刊论文,华中师大ALICE国际合作组中国组负责人周代翠教授参与,华中师大只是第四通讯单位,严格的来讲并不算华中师大的科研成果,但是作为一所师范类高校,华中师大的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已经具备很强的科研实力,尤其是加强了国际合作,引进世界科研大师为高校讲学授课,Peter Braun-Munzinger教授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EMMI 科学部主任、 ALICE 合作组组织委员会主席、GSI赫姆霍兹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桂质廷”讲座教授、并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沃纳海森堡奖章及欧洲物理学会迈特纳奖。国际化的教授科研队伍华中师大对外宣传都很低调华中师大作为一所综合类师范高校,虽然在高校综合排名上不如同城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大,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重大招标项目数排名稳定在全国高校前10位,教育部年度项目近10年立项总数排名全国第一,近五年保持全国排名前三。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获奖总数,连续三届位于全国高校前10位。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数,连续五届位居湖北高校前2位。自然科学方面实现973项目首席、国家创新群体、国家级研究基地等突破,累计发表SCI论文3000余篇,在Science、PNAS、PRL、JACS等有关学科高水平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累计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1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此外,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信息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数字媒体与可视化、夸克物质物理、绿色农药与合成化学)以及各类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0个。单选|华中师大有没有吃了校名的亏?去掉师范二字,排名还能靠前师范也挺好,人文社科强就可以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亦可

学霸故事:本科生的他,发表2篇SCI论文,并以成绩第1保研华师!

大学四年平均绩点3.92/5.00,以理学院排名第一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推免至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本科期间主持、参与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以一作身份发表论文四篇(其中SCI两篇,EI一篇),第一完成人身份完成软件著作权四项,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杭州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他就是来自理学院遥感地学系19届毕业的学长——胡越凯。脚踏实地做科研近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Geoinformation” 期刊(遥感领域二区SCI学术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4.846)上出现了一篇题为“Tidal-Driven Varia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Hangzhou Bay basedon GOCI data”的研究论文,这就是理学院遥感地学系15级本科生胡越凯在理学院于之锋博士、周斌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全英文论文。这篇论文的诞生其实是一个巧合。据胡越凯介绍,当初自己只是帮同学做课题,过程中发现这个项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和老师进一步交流之后确定了研究内容和方向。之后,胡越凯就着手展开了具体的研究。他充分发扬遥感系“老带新”的传统,在研究团队中吸纳了不少低年级同学,负责收集数据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此过程不仅让低年级的同学得到了锻炼,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们的科研基础,高年级同学则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更深入的研究。在论文的创作中,用英文写作无疑是一项难点,然而,全英文写作作为SCI论文的“基本要求”,是避无可避,必须要攻克的。对于本科生而言,胡越凯坦言用英文写作必然没有很好的体验,存在着各种问题,词汇量、语言表述都是难点,自己也被reviewer说过“languageshould be highly improved”。面对这些问题,他的心态很平和,认为这些都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他花大量时间阅读英文文献和研究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外文阅读基础,这既能锻炼能力,也能够及时发现当下研究存在的问题。除了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他还会留心英文写作的技巧,及时和老师讨论,在多次修改和打磨后,一片流畅的英文论文就这样诞生了。胡越凯在实验室在得知这篇耗时将近两年的论文发表之后,胡越凯十分开心。在这二分之一的本科生生活中,胡越凯既要进行科研,还要专注学业,论文从提交到修改到接收,期间经历的困难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箴言良语告学子历数胡越凯在本科四年间的科研活动,2017年,他拥有星光计划结题两项、本创结题一项;2018年,他拥有校级科创项目6项、省部级及以上科创项目2项,完成软件著作权四项,发表一篇论文;2019年,他以一作身份发表三篇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胡越凯在浙大参加学术会议这一切科研活动的起点,只是胡越凯在大二时了解到团委正在组织申报新苗计划,他抱着申报一个项目锻炼一下能力的想法,找到了徐俊锋老师,两人在课后进行了一番交流。在后续的两个月中,胡越凯对申报材料进行打磨修改,并和老师进行了多轮讨论。期间徐老师的砥志研思、循循善诱让他对研究方向、内容、技术方法有了一个较为透彻的认识,这个新苗计划成为了胡越凯学术科研的出发点。在徐俊锋老师的指导下,胡越凯同学又于今年9月发表了一篇题为《Spatial and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rainy season onset over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的SCI论文。且更加主要的是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去查阅资料,有目的性地去上专业课胡越凯和老师毕业留念对于大家在科研期间遇到的问题,胡越凯也有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正如胡越凯说的那样,学校其实为大家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支持,无论是在讲座培训、老师指导,亦或是在经费资助上。他坦言:“科研期间同学们可能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比如有些同学跟老师沟通甚少。其实,老师是很希望跟同学保持交流的,把问题摆出来,然后一起思考和讨论。在学术研究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老师可以给予的,更多是方向上的指导,细节上的内容仍然需要自己推进,科学是在发展的,要敢于质疑,勤沟通,多讨论。这一点上,我们导师就非常好,定时定点的开组会,一是保证沟通渠道的通畅,二是大家都有一些时间上的压力,可以有效避免拖延症的现象。”一片赤诚向师大在推免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以后,胡越凯仍然坚持以科研点缀生活,在赴上海报到前特意回到了母校。今年9月1日,他拿着欢迎新生的校训横幅在校门口和好友们留念,笑称自己是在新生报到的那天被师大送别的新生。他说一直很喜欢师大的校训,很特别,“勤慎诚恕,博雅精进”代表了师大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回顾在师大的本科生活,他觉得非常荣幸。他说:“在生活上,学校优良的基础建设,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为我们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也感谢学院老师、后勤老师在生活上的照顾。在学业科研上,不论是我的导师、专业课老师,还是其他公共课的任教老师,师大的所有老师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最好诠释者,感谢他们在学业上的帮助,让我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策划:郝静园 文字:王沁雪 排版:于炜 责编:田盛 出品:校党委宣传部 HZNU融媒体中心

非天布也

这篇致谢火了!华中师大女硕士千字文言文道感恩

楚天都市报6月12日讯(记者揭明玥 通讯员 党波涛)毕业季,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炸锅了,应届硕士毕业生章玥用文言文写的毕业论文致谢让老师们很“惊喜”,在网络平台上更是火得不行。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8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章玥自我介绍是这样说的,“师从段钊先生,属鸡,天蝎座一枚。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学习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辅导员李静说,章玥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为了锻炼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她做过很多兼职。例如:家教、电话访问员、派传单。研究生在校期间,章玥一直担任班级党支部宣传委员,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沟通、组织能力,女汉子实力的她还负责实验室更换系统、拆电脑、修打印机、照看植物等琐事。在学术方面,章玥参与了师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武汉市青山区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刚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等项目。她说,这些项目文理参半,既利用了文本挖掘、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完成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和评价,也参与了企业案例的编写,学术能力因为这些项目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期间,章玥的研究方向偏向于企业管理和复杂网络。但毕业之际,喜欢背诵古诗词的章玥,却想写个不一样的致谢,于是就选择了文言文。她说,文言文更有深意,字少文美。章玥的文言文答谢词1780字,回忆了自己的读研生活,感谢自己的恩师和同窗,如开头的“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品德受之于学校,才学受之于师长,技能受之于友,长者育教之恩,同门切磋之谊,弗敢忘焉!虽陨首结草不能报之万一,故纸穷搜,推文敲字,是以为情造文,借文聊表谢忱”,开宗明义,表达感恩。章玥毕业论文致谢全文如下: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江城五月,春意盎然。吾于华师学习之日已近三秋矣,受业于华师,今三年之寒窗苦读即止,却觉恍如隔日,虽叹时光之易逝,惜韶华之难追,唯且行且珍惜。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品德受之于学校,才学受之于师长,技能受之于友,长者育教之恩,同门切磋之谊,弗敢忘焉!虽陨首结草不能报之万一,故纸穷搜,推文敲字,是以为情造文,借文聊表谢忱。回首来路,历时两年,自文之选题至搜集资料,自开题至纂终稿,其间之日,颇更事,历喜、噪、苦,不可不谓之凄凄惨惨戚戚。今文成事毕,豁然开朗,自终稿已成之日起,余之杂心不见矣,以为开心。回首往昔,悲喜交加,凭栏望月,遂寄情于此文。吾虽不能日自省,然当事省,晓吾已过花信年华,不慧,吾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幸得师友亲朋之力相助,方能文成事毕。余徽州人也,东邻金陵,西眺匡庐,北滨长江,南接徽杭。八百里皖江回旋激荡,数千年文脉绵延承传。吾平民世家,聿修祖德,孝悌累洽,父严母慈。自求学起,徒养吾求学之路,予吾心存归处,不思回报,父母之督察,为吾顺之成文大有助力。现双亲鬓渐发白,力渐无,然大爱不曾稍减,于我备至更加。吾恨不能为其分忧,不能为其担责,甚为内疚,此吾跪而叩谢者一也。来日,当益勉之学、工作,不负父母谓我之殷殷期!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以为然。吾求学之路幸得恩师段钊先生不弃,忝列师门,成文方可计日而待也。先生导我于曲路,示我以通途。自整体至细枝,皆得先生悉心指导,,回想先生每逢休憩之日仍阅吾文,吾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先生皆悉悉告知,导我以理,吾知,此先生之所授,必不敢忘。先生之所为,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念先生恩重如山,谢无疆焉!求学路漫漫,吾得院内各先生悉悉教导,三生有幸。院长李玉海先生授信息管理系统,晓之以系统分析与架构。王伟军教授虽未受教于课,但蒙其弟子帮扶甚多,谢间接教导之恩。桂学文教授之弟子王静吾室友也,常言先生教导之言,诸多电商概念颇受启发,遂谢之。卢新元教授授运筹及企业咨询管理,晓吾以运筹,授企业咨询流程与内容。李延晖教授授统计分析,教吾以统计知识。王学东教授授电子商务,晓吾以互联网思维;段尧清教授授决策方法,晓吾以诸多决策理论。陈菁华先生授之数据挖掘,授吾以数据分析之法。刘向先生授以网络幂律分析之技,受教数次,倍感启发,遂谢于此。刘百灵先生虽未受教于课但数次请教于其弟子惠敏,备受帮扶。陈静先生授系统工程,果敢率真,问卷之精细吾颇受指导。董庆兴先生授知识管理,先生之博学才思,记忆犹胜,于此谢先生扩展学问。易明先生授项目管理,流程控制、管理方法于吾倍受益;李霞先生创新之课程颇丰趣,颇创新,谢培吾之创新思维。院内辅导员张乾红、李静先生日常帮扶关照亦甚多,谢之。院内众先生教导之恩未能一一言谢深表歉意,言辞有尽,敬谢无穷,吾于此致谢忱。恰同学少年者,逢风华正茂之时,得遇友人、金兰之交,幸甚至哉!刘智宇师兄,师门大师兄是也,其人责任心尤甚,凡事细细叮嘱,耐心教导,吾三年于师兄之言行受益甚多,玥诚心愿师兄仕途情场均能不误。周红师兄,师门二师兄,属吾师门容色上佳者,为人幽默。同门师姐何雅娟、钟原,师门两大美女,颇丰趣,于吾入门之际辅吾甚多,吾亦学之甚多,虽已离校,但仍时时交流,未敢忘。会敏者,吾同窗也,长近四尺八寸,体微胖,喜束青丝,天资聪慧,容色绝佳,性宽敛稳重。于校之数三载,与君时,同校共进,衣食勿分,事事相息,音也。昔日畅谈学问,历历在目,载笑载言心更欢,笃诚思虑,得卿,犹得知音。逸瞻兄,同门也,年方二十有六,心宽体胖,为人甚幽默,虽出生于中原然口音自带播音腔调,略有东北大汉之感,为人义气,不拘小节,信管人称男神是也。得益于诸同门室友,赵敏、陈玲、王静、谭艳平,李帅飞,胡颖师妹,裴越师妹,周辉师弟,陆定一师弟,罗维师妹,熊博艺等,恕难一一道谢。众人助吾之情,岂容忘哉?分离在即,不忍别离;来日方长,不尽依迟;望江湖各自珍重。男友徐晨,吾之同乡亦是同学,忧乐相随,日月可昭。只愿君心似我心,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噫嚱!切切之恩,似紫金之峰,立吾心而励吾志矣。嗟呼!绵绵之情,若玄武之水,照吾颜而昭吾天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涕零与笔墨齐下,恩情共友谊长存。言辞有尽,敬谢无穷,吾于此再致谢忱。临书仓卒,谨申数字,用展寸诚,祈恕不恭;不足之处,望请见谅。 (章玥书于戊戌年乙卯月)

砂月

6篇C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华中师大这位博士是如何做到的?

在权威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他还是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及章开沅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标兵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故事在落差中拥抱挑战正如每个对学术充满好奇的学生一样,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承禹初到桂子山时一度对科研充满热情,“步入硕士生涯时发现,天马行空的思维习惯与严谨的科学逻辑之间,不拘一格的文字风格与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学术创新的满腔热情与丰硕的既有成果之间存在着反差”。得知做学问原来不是一件轻巧惬意的事情后,王承禹一度认为自己陷入了学习的“混沌”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书山险阻消磨了学术萌新的美好想象”。这时候的王承禹不会想到,短短几年以后的巨大变化——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参与的课题获民政部一等奖,多篇咨询报告被厅级部门采纳;获得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章开沅奖学金、2020年度校长奖、优秀研究生标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高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在“厚爱”中明确目标再次回过头来,重新检索在华师五年取得的成绩,以及与之相关的琐碎记忆时,王承禹感叹道:“个人的成绩从来都不只是与个人努力有关,时代的厚爱和所处的环境都会为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提供解释。华师文化和一流学科建设自然成为无法绕过的关键词。”就个人而言,王承禹认为自己走出学习的“混沌”状态离不开导师王敬尧教授的指引。他总是愿意和导师王敬尧教授专门探讨最近的问题,交流自己最新的学术思考,不断增进学术理解和分析能力。“记得每一篇论文成型之后,老师都会非常悉心地在稿子上做密密麻麻的修改标记。即使在深夜,老师看到我发过去的稿件也会及时回复。正是王敬尧老师在科研上的严谨精神和对学生的耐心指导,让我逐步确立了读博的目标。”王承禹说。在输出中成就自我目标确立以后,王承禹一方面积极参与团队的课题任务,一方面参与了政治学“一流学科”的人才提升工程和拔尖工程,和优秀的师长们一起研读经典。不同于阅读时的知识“输入”,写作时的“输出”状态往往让人更为专注。王承禹和导师合作的第一篇论文历经了逾十次的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让人耗尽心力,“那个暑期,每天修改论文的时间都是十个小时以上。不过最有趣的发现是,洗澡时和睡眠前常常是能够明确问题意识和理清文章布局的关键时点。这时往往也是最为痛苦的,特别是陷入到难解的理论困局时。”除了学术论文的写作之外,王承禹还参与了多项课题写作、各种学术会议,在学生工作方面也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担任博士党支部书记,参与学术网站“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的更新维护,组织了“华大论坛”“政国大讲堂”等多场学术讲座,参与竞标和组织“博士沙龙”等学术活动……“饮其流者怀其源”谈及未来 王承禹表示他将谨记“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坚持学术研究的初心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到底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黑活儿

发论文、拿大奖…她被保研到山大、华师等5所名校,最终选择复旦

毕业季即将到来,大四的她既不用为找工作而奔波,也不必为了考研起早贪黑学习。咦?那她做啥呢?她在复旦大学的准硕士生活已经半年有余,每天6点起床,22点离开实验室,参加课题组会、听研究生课程……她是一枚美女学霸,保研获得5所大学青睐,在很多人眼里枯燥的数学,却是她的最爱她就是——吴佰慧终于等到你吴佰慧是我校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去年9月,她参加了复旦大学生物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推免面试,这也是她的最后一个推免面试。面试结束后,接到意向导师的电话确定能够录取时,吴佰慧长吁一口气,“更多的不是惊喜,而是如释重负的轻松。历时6个月的保研之路,最后一刻总算获得了圆满。”此前,她虽已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睐,但她最终选择了复旦大学从未涉猎过的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数学给了我探索一切未知的勇气和底气,研究生生涯也从不是我学习的终点”,吴佰慧这样解释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吴佰慧继续深造的坚定目标源于对数学的热爱。她从小学开始数学成绩就很好,中学时曾获江苏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夏令营二等奖、全国中学生物理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等多项荣誉。进入大学后,她发现,数学是一种有力的思维工具,能够提高认识世界的维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她的世界因此越来越宽广。大一时,一则上海某高校大学生推出校园创新金融小产品 “挂科险”的新闻引发社会争议,同样也吸引了吴佰慧的注意。这样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以指导具体实践的课题,打开了吴佰慧新世界的大门。为掌握金融数学的分析方法、了解赔率和险额的计算与制定过程、对“挂科险”进行社会道德风险评估,吴佰慧立即着手主持了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考试‘挂科险’和‘高分险’运营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高等数学考试为例”,并试图将其引申到“减肥险”“分手险”等等。从此,吴佰慧的思路一下开阔了,她对数学的感情也“变”了,“可以说,上大学前,我是喜爱数学。上大学后,我热爱数学。”因为热爱 所以拼搏在大二寒假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前,吴佰慧仅用20天培训时间就熟练运用了相关的专业软件。“这次比赛最令我难忘的,不在于最终获奖的结果,而在于我们整个团队为了四天四夜的比赛全力以赴,一起并肩作战、钻研问题的那种感觉。”吴佰慧尤记得那个冬天特别冷,理学院118教室的空调又恰好出了故障,培训老师拿了个取暖器放在教室正中央,才稍微感受到一丝暖意。正式比赛时大家每天只有凌晨1:00-5:00的睡眠时间,比赛的最后一天更是集体通宵,就在学院备赛到天亮。大三时,吴佰慧还参加了中日韩创新工程设计竞赛,通过建模实现与程序编写,设计了一款智能小车,获得了铜奖。整个本科期间,吴佰慧获得过两次国家奖学金、一次校长奖学金以及“江苏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等;发表了一篇SCI论文、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付出的汗水和努力终究没有辜负她。然而,她也知道,成绩属于过去,唯有不断地充实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未知。心怀美好 无问西东对吴佰慧来说,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书和远方。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既能愉悦心灵,又能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四年里,《美的历程》《撒哈拉的故事》《绞刑架下的报告》等10余本书籍读的次数多了,书边都已微微泛卷;从山川湖海奔赴闪着光的都市,走过湖北武汉、河南济源、日本福冈等地;弹弹吉他、打打乒乓,做做手语操大赛和配音大赛的主持人……她相信,温暖的人,不仅会学习,而且会生活。这些,不仅让她保持自信与活力,还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未来,无论坦途还是逆境,丰富的学术交流、创新实践经历,多姿多彩的人文情感体验都将使吴佰慧一路心存美好和希望,不卑不亢,不急不躁,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无所畏惧的勇气,在数学这片乐土上,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方风景!来源:江苏大学 审核|王玉忠 统筹|任建波 杨雨 编辑|刘熠弘 文字|高雅晶 图片由本人提供

其魂不疲

这篇致谢火了 女硕士千字文言文道感恩

原标题:这篇致谢火了!华中师大女硕士千字文言文道感恩楚天都市报6月12日讯(记者揭明玥 通讯员 党波涛)毕业季,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炸锅了,应届硕士毕业生章玥用文言文写的毕业论文致谢让老师们很“惊喜”,在网络平台上更是火得不行。作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8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章玥自我介绍是这样说的,“师从段钊先生,属鸡,天蝎座一枚。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学习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有耐心。具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辅导员李静说,章玥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为了锻炼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她做过很多兼职。例如:家教、电话访问员、派传单。研究生在校期间,章玥一直担任班级党支部宣传委员,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沟通、组织能力,女汉子实力的她还负责实验室更换系统、拆电脑、修打印机、照看植物等琐事。在学术方面,章玥参与了师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武汉市青山区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刚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等项目。她说,这些项目文理参半,既利用了文本挖掘、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完成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和评价,也参与了企业案例的编写,学术能力因为这些项目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期间,章玥的研究方向偏向于企业管理和复杂网络。但毕业之际,喜欢背诵古诗词的章玥,却想写个不一样的致谢,于是就选择了文言文。她说,文言文更有深意,字少文美。章玥的文言文答谢词1780字,回忆了自己的读研生活,感谢自己的恩师和同窗,如开头的“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品德受之于学校,才学受之于师长,技能受之于友,长者育教之恩,同门切磋之谊,弗敢忘焉!虽陨首结草不能报之万一,故纸穷搜,推文敲字,是以为情造文,借文聊表谢忱”,开宗明义,表达感恩。章玥毕业论文致谢全文如下: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江城五月,春意盎然。吾于华师学习之日已近三秋矣,受业于华师,今三年之寒窗苦读即止,却觉恍如隔日,虽叹时光之易逝,惜韶华之难追,唯且行且珍惜。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品德受之于学校,才学受之于师长,技能受之于友,长者育教之恩,同门切磋之谊,弗敢忘焉!虽陨首结草不能报之万一,故纸穷搜,推文敲字,是以为情造文,借文聊表谢忱。回首来路,历时两年,自文之选题至搜集资料,自开题至纂终稿,其间之日,颇更事,历喜、噪、苦,不可不谓之凄凄惨惨戚戚。今文成事毕,豁然开朗,自终稿已成之日起,余之杂心不见矣,以为开心。回首往昔,悲喜交加,凭栏望月,遂寄情于此文。吾虽不能日自省,然当事省,晓吾已过花信年华,不慧,吾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幸得师友亲朋之力相助,方能文成事毕。余徽州人也,东邻金陵,西眺匡庐,北滨长江,南接徽杭。八百里皖江回旋激荡,数千年文脉绵延承传。吾平民世家,聿修祖德,孝悌累洽,父严母慈。自求学起,徒养吾求学之路,予吾心存归处,不思回报,父母之督察,为吾顺之成文大有助力。现双亲鬓渐发白,力渐无,然大爱不曾稍减,于我备至更加。吾恨不能为其分忧,不能为其担责,甚为内疚,此吾跪而叩谢者一也。来日,当益勉之学、工作,不负父母谓我之殷殷期!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以为然。吾求学之路幸得恩师段钊先生不弃,忝列师门,成文方可计日而待也。先生导我于曲路,示我以通途。自整体至细枝,皆得先生悉心指导,,回想先生每逢休憩之日仍阅吾文,吾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先生皆悉悉告知,导我以理,吾知,此先生之所授,必不敢忘。先生之所为,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念先生恩重如山,谢无疆焉!求学路漫漫,吾得院内各先生悉悉教导,三生有幸。院长李玉海先生授信息管理系统,晓之以系统分析与架构。王伟军教授虽未受教于课,但蒙其弟子帮扶甚多,谢间接教导之恩。桂学文教授之弟子王静吾室友也,常言先生教导之言,诸多电商概念颇受启发,遂谢之。卢新元教授授运筹及企业咨询管理,晓吾以运筹,授企业咨询流程与内容。李延晖教授授统计分析,教吾以统计知识。王学东教授授电子商务,晓吾以互联网思维;段尧清教授授决策方法,晓吾以诸多决策理论。陈菁华先生授之数据挖掘,授吾以数据分析之法。刘向先生授以网络幂律分析之技,受教数次,倍感启发,遂谢于此。刘百灵先生虽未受教于课但数次请教于其弟子惠敏,备受帮扶。陈静先生授系统工程,果敢率真,问卷之精细吾颇受指导。董庆兴先生授知识管理,先生之博学才思,记忆犹胜,于此谢先生扩展学问。易明先生授项目管理,流程控制、管理方法于吾倍受益;李霞先生创新之课程颇丰趣,颇创新,谢培吾之创新思维。院内辅导员张乾红、李静先生日常帮扶关照亦甚多,谢之。院内众先生教导之恩未能一一言谢深表歉意,言辞有尽,敬谢无穷,吾于此致谢忱。恰同学少年者,逢风华正茂之时,得遇友人、金兰之交,幸甚至哉!刘智宇师兄,师门大师兄是也,其人责任心尤甚,凡事细细叮嘱,耐心教导,吾三年于师兄之言行受益甚多,玥诚心愿师兄仕途情场均能不误。周红师兄,师门二师兄,属吾师门容色上佳者,为人幽默。同门师姐何雅娟、钟原,师门两大美女,颇丰趣,于吾入门之际辅吾甚多,吾亦学之甚多,虽已离校,但仍时时交流,未敢忘。会敏者,吾同窗也,长近四尺八寸,体微胖,喜束青丝,天资聪慧,容色绝佳,性宽敛稳重。于校之数三载,与君时,同校共进,衣食勿分,事事相息,音也。昔日畅谈学问,历历在目,载笑载言心更欢,笃诚思虑,得卿,犹得知音。逸瞻兄,同门也,年方二十有六,心宽体胖,为人甚幽默,虽出生于中原然口音自带播音腔调,略有东北大汉之感,为人义气,不拘小节,信管人称男神是也。得益于诸同门室友,赵敏、陈玲、王静、谭艳平,李帅飞,胡颖师妹,裴越师妹,周辉师弟,陆定一师弟,罗维师妹,熊博艺等,恕难一一道谢。众人助吾之情,岂容忘哉?分离在即,不忍别离;来日方长,不尽依迟;望江湖各自珍重。男友徐晨,吾之同乡亦是同学,忧乐相随,日月可昭。只愿君心似我心,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噫嚱!切切之恩,似紫金之峰,立吾心而励吾志矣。嗟呼!绵绵之情,若玄武之水,照吾颜而昭吾天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涕零与笔墨齐下,恩情共友谊长存。言辞有尽,敬谢无穷,吾于此再致谢忱。临书仓卒,谨申数字,用展寸诚,祈恕不恭;不足之处,望请见谅。 (章玥书于戊戌年乙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