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桂光教授书法作品欣赏任红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桂光教授书法作品欣赏

“守望岭南——张桂光书法作品展” 主办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协办单位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承办单位朵云轩文化中心广东岳雪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开幕时间2020年11月3日上午10 : 00展览时间2020年11月3日— 11月7日(10 : 00-17 : 00)展览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天钥桥路1188号朵云轩艺术中心 张桂光广东南海西樵人,一九四八年生于广州。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五、六届理事,第六届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第八、九届政协常委、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三、四届副主席,第五、六届主席。张桂光自幼从岭南名宿朱庸斋、李曲斋学书法、楷、行、草、隶均有扎实的基础。大楷取法颜、柳,小楷出入钟、王,力求醇雅古朴;隶书揉合碑简,结体朴茂。其行书由赵构入手,上溯二王,下及赵、文,旁兼黄、米,刚健清新,流美自然。早年学习期间,他曾有幸得到我国古文字学家容庚、商承祚两位名师的教导,对甲骨文、金文朝夕摩挲,心得独到。这方面的深入探索滋养了他的篆书创作,所作篆体,笔法古劲,颇具《虢季子白盘》的规模,又具《散氏盘》《毛公鼎》的神韵。书法作品自一九六四年开始参加省展,一九八四年开始参加全国展览,并被收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作品集。此外在《中国语文》《历史研究》《古文字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香港人学汉字》(合作)、《汉字学简论》《古文字论集》《书法教程》《荧晖阁诗词钞》等专著;主编有《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商周金文辞类纂》等大型书籍。甲骨书法橫幅 33.5cm×91cm 1996年高阳台 / 麓湖春游小楷扇面 25cm×55cm 2013年抛球乐 / 生查子小楷扇面 25cm×55cm 2013年哈密采风楷书团扇 33cm×37cm 2013年磨盤山杜鹃楷书中堂 196cm×116cm 2013年

筷子篇

华南师范大学线上研究生联合培养系列讲座,导师陈声荣展开演讲

2020年7月16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于腾讯会议平台开展线上《研究生联合培养系列讲座》,邀请多名研究生导师展开演讲。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合作企业,浩迪科技董事长陈声荣作为广东工业大学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应邀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实用的干货分享课程,从各个方面讲解联培研究生在企业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及学习/工作的方式等,为联培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华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曾碧卿院长、邱双惠老师、丁美荣老师、冼广铭老师、焦新涛老师及2019级和2020级研究生,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和2019级浩迪科技联培研究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浩迪科技联培研究生参与交流和学习。陈声荣董事长以浩迪科技的发展为例,从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产品研发方向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和历史,深入浅出地为学生简介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表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传递智能电表对构建智慧城市的价值所在。帮助学员提前掌握所需的技术研究知识及学习的方向,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提升。自2014年陈声荣董事长受聘为广东工业大学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以来,浩迪科技便于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每年接受1-2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在进行项目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司各项完备资源,目前已培养毕业研究生7名,正在联合培养研究生5名。未来,浩迪科技全体导师将从实践等各个方面加强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尽心尽责将企业打造成为用电管理系统创新研发人才的“黄埔军校”,为行业发展源源不断输出增长力量。

美国佬

这所中学牛!华师硕导给艺术生上课

文、图/羊城派记者 蒋隽日前,广州市美术中学43周年校庆。记者获悉,该校为音乐、舞蹈、传媒三个专业的艺术班,请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唐小波等大咖给学生授课。2019年中考,广州市美术中学艺术班(含音乐、舞蹈、传媒三个专业)正式招生,9月正式开班。校长黄隆基介绍,2020年中考,艺术班继续招生,预计名额90人。学校按照艺术班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并且聘请校外专家来授课,例如:华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理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小波亲自给学生上音乐素养课,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天君上声乐课,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副教授、国家一级导演、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虹教师上舞蹈专业课程,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甘小二上传媒专业课程。来源 | 羊城派责编 | 柳卓楠实习生 | 宋玉霞

混乱日

这些大咖,都是华师教学名师!

近日华师公布了第七届教学名师名单教育科学学院曾文婕等10位老师榜上有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他们长期在教学一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兴校必先强师。华师教学名师,是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学骨干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一支思想品德优良、教学业绩突出、科研业绩显著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据了解,本次获奖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他们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将起到示范引领和榜样作用。学校希望本次获奖教师再接再厉,继续积极承担本科课程教学任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持续进行教学梯队建设,为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的贡献。这些获奖老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成果突出第七届教学名师风采 曾文婕简介: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高校省级重大研究项目,在《教育研究》和《课程·教材·教法》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另有多篇论文被SSCI收录。代表作有专著《学习哲学论》和论文《获得·参与·知识创造——论人类学习的三大隐喻》等。所主持的课程“小学教育学”获全国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配套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曾获首批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感言:小学教育,小而不末,小而不弱,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能够投身于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之中,深感荣幸!我将带着厚重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做好立德树人和专业建设工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刘学兰简介:心理学博士,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幸福广州心理辅导与研究基地”副主任,广东省本科高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学习心理、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家庭心理与亲密关系。已出版《中小学生学习辅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心理咨询》等1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史与流派》、《家庭心理研究》等课程,教学效果优秀。曾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2014年和2018年获两次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连续五届荣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感言:不知不觉,来华师工作已有25年。那条飘满紫荆花瓣的路,我从青春走到了中年……感恩华师,感恩岁月!学生们纯真的笑脸,始终点燃着我工作的激情,就像华师灿烂的美丽异木棉,始终温暖着我宁静的生命。不求成名,但求为师;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柯清超简介: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研究与教学,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期讲授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研究生相关课程,主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017年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5),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8),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2次(2005,2018),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1次(2018),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次(2014,2017)。长期参与、负责国家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数十次赴甘肃、西藏、青海等地区调研培训,指导数百所农村学校开展上千项教改实践。出版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专著《超越与变革:翻转课堂与项目学习》、《连接与整合:智慧校园与电子书包》等十多本。感言:求学工作于华师二十三载,感恩学校!作为华师人,站在新的起点,吾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砥砺奋进,笃定前行。熊欢简介: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珠江学者(2016-2019年)。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工作5年。2012年加入体育科学学院,从事体育社会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国内外发表SSCI、CSSCI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国际会议论文发言三十余次并多次获得论文一等奖;主编教材5部,参编(译)著作多部。积极探索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2008年主持的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对外汉语教改项目获得欧盟教育部颁发的 “欧洲语言文化”大奖,2013年获全国高校体育双语说课比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2016年获第三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奖。被评华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2015-2016年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5),荣获华南师范大学第一届“我最喜爱的导师”及“立德树人”奖(2017)、 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18)。感言:“教学名师”这个荣誉称号是对我们教育一线工作者的肯定、鼓励和鞭策。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能获此殊荣,也是为我个人十三年教师生涯画下一个华丽的“惊叹号”。希望能带着这份“惊喜”和“荣誉”继续在教学战线发光发热。关锋简介: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独撰或第一作者身份先后在CSSCI正刊发表近60篇学术文章,在权威类刊物发表文章近20篇,出版著作3部。入选“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入选“2017年度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入选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指委;获批广东省第二批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现任广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曾获第二届(2007年)、第七届(201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感言:自从踏足学校思政课教学岗位以来,15年来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从未中断和缺席。多年坚守,喜获学校肯定。持之以恒,方有所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将在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张军朋简介:教授,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学科指导组组长,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专业指导组组长;教育部“国培计划”入库专家(物理);第9届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高师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广东省“千百万”名教师培养对象理论导师,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工程指导教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新教材(粤教版)研制组核心成员。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念,长期坚守本科一线教学岗位,致力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教学论》,主持省级共享课《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主持省级在线课程《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和新形态教材《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的建设。与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相关的成果连续三届获广东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与一线教师合作的成果《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改进创新与教学应用》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师范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均取得突出的成绩。感言:名师,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获此殊荣,不仅仅是对自己过往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自己今后工作的鞭策和动力。我将一如既往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黄丽燕简介: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英国牛津大学硕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爱岗敬业、勤恳踏实、乐于奉献。长期从事语言测试、二语习得和教师教育的研究、教学和教研实践指导工作。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测试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英语教育与评价”教学团队负责人、全国第六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Language Testing等SSCI期刊特约审稿人。主持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课题、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合作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七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等。感言:所有的坚持源于热爱,爱教研、爱课堂、爱学生。成长路上,感谢有你!江峰简介:教授,博导,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化学与环境学院、环境学院任教12年。多年来潜心教研,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本科教学获得学生一致好评,指导研究生获得华南师范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十佳学术论文奖;主持筹建3个省级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级(4项)及省级项目等共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SCI一区30篇);2019年获得国际水协会“首创水星奖”金奖和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奖;是第四届广州市人民政府的决策咨询专家;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荣誉,2019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特聘教授)。感言:很荣幸获得华师的“教学名师奖”。作为中青年教师,获得这一荣誉是对我12年潜心教学工作的鼓励和肯定。未来在新的岗位上,我将一如既往,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潘家辉简介: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广东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7),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19)、优秀教学工作者(2018)、优秀教师(2017)、第三届和第四届我最喜爱的老师(2014,2016)。提出积木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所授课程《软件构造》连续3年教学质量评分超过99分,均列全院第一名,获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工科组二等奖(2016),广东省教育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资格(2019)。主要研究脑机接口、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迄今为止,两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等。在临床神经学顶级期刊Brain (IF: 11.84),IEEE旗舰期刊Proc. IEEE (IF: 10.69)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3篇(第一/通讯作者31篇),SCI收录20篇,含1篇ESI高被引,并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6项软件著作权。感言:珍惜名师荣誉,肩负崭新责任,不忘教师之初心,不变耕耘之脚步,继续坚持“问题简单化,教学任务化,知识积木化”的教学风格,以研促教,教学相长,怀揣诗心与匠心,与大家一起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同心追梦。王金东简介:物理学教授,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副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教育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和相关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课题等十多项国家、省市级以及横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获得专利授权十余件。承担电磁场理论,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多门课程的讲授任务,持续指导本科学生创新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深受学生喜爱。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主持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3项以及多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曾获华南师范大学第一届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得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感言:获得教学名师奖,除了荣幸和喜悦,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学生距离越近,就越觉得更有责任引导华师的学生在祖国快速发展的时代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培育他们更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据悉华师现有教学名师60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校级44人来看看他们都是哪些大咖吧看了老师们的介绍是不是觉得他们太棒了那就一起为他们打call吧如想了解往届教学名师的先进事迹

红掌

表彰!他们是华师教学名师!

近日华师正式发文公布了第八届校级教学名师的名单十位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获得学校表彰据了解,本次获评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他们主动承担本科课程教学任务,潜心育人;他们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他们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锐意进取,推陈出新。据悉,华师现有校级教学名师55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教学名师的风采吧他们是华师教学名师 心理学院 王瑞明个人简介王瑞明,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华师工作14年来,累计讲授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达十门以上,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团队项目、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等多项教学课题,参与的教学改革项目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是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和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6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科研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奖感言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更是我的幸福之源;跟年轻的学生在一起,我的心态也永远年轻;教学中对很多内容的思考和探索,也是我科研的动力。感谢学生对我的热爱!感谢学校对我的认可!新时代,新征程,唯有不忘初心,不断创造新业绩,才能不负厚望,不辱使命。音乐学院 苏严惠个人简介苏严惠,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国家全额资助公派意大利访问学者。199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以来,长期致力于学校合唱教育研究、大中小学合唱教学体系建设,以“朋辈教育”合唱模式推行大学生美育教育,以高水平中小学校学生合唱团建设推动面向人人的班级合唱教育;带领合唱团获奖超百项,个人曾获国家文化部“优秀指挥奖”、教育部“优秀指导教师奖”及国际合唱比赛“最佳指挥奖”。积极倡导中国原创合唱新作品的推广与传播,促进中外合唱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获奖感言与大家共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一老子《道德经》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慈悲中学会坚强;愿有很多人爱你,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一一作家刘瑜旅游管理学院 刘俊个人简介刘俊,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研学旅行与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旅游教育名师”,广东省本科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第五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自2013年11月就任旅游管理学院教学副院长以来,积极推动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2018年7月就任旅游管理学院院长以来,深入推进“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组织带领全院师生开展专业国际认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全部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Tedqual教育质量认证。旅游管理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酒店管理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奖感言进入新时代,旅游对于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亟待被唤醒和回归。We need toLearnfrom tourism, not justEarn.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在黑夜中点亮一盏灯。我愿意做那一支纤细的火柴,用不算明亮的火焰,尽心去点亮旅游教育还未被照亮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国胜个人简介胡国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广东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主要从事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近年来先后在《求是》《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19项。出版专著、编著6部,参著8部。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等地进行理论宣讲。获奖感言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名师,是对教师的鼓励,也是鞭策。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将忠于信仰,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教学,服务教学,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自己的贡献。数学科学学院 钟柳强个人简介钟柳强,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近三年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各一项,正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一项。近三年先后获得过 “华师学年优秀教师”、“ 华师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和“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等荣誉称号。从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及其应用,曾获第14届国际数值分析-Leslie Fox 奖、第14届美国多重网格法铜山会议论文竞赛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先后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省部级和两项广州市科技项目。获奖感言本人从1998年开始在华师攻读基础数学的本科、应用数学的硕士,攻读完博士学位后又回来华师工作,一直被华师教师认真严谨、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所感染,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长们的指点和提携、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感谢这么多年来陪我一起走过家人和学生们,正是有大家的支持和厚爱,才有我今天个人小小的成绩。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张倩苇个人简介张倩苇,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国和荷兰获博士学位。荷兰特文特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并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2009)和《 Supporting Teachers to Enact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2012)。为本科生开设《信息素养》、《设计思维》通识课,以及《设计思维与创意教学》师范类通识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学习论》、《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员,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员。主持的《信息素养》获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本科课程和2020年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本科课程,《信息素养:开启学术研究之门》获2019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奖感言获教学名师奖,是对自己长期潜心教学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不忘初心,担当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杨湘波个人简介杨湘波,博士、博士生导师,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教授,1994年南粤教坛新秀,2007年华南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光学和凝聚态物理,主要讲授的本科课程为电动力学和大学物理。一直坚持教书育人,坚持将科研融入教学,践行“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理念,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倡导、鼓励和指导授课班级的本科生进行课外科研。主持承担了4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以通信作者/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百余篇;4次指导授课班级本科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得了1次国家级奖励、4次省级奖励和多次校级奖励;近3年指导授课班级本科生、并且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其中2篇为SCI二区论文;主持承担了1项省级教改项目和多项校级教改项目;主讲的电动力学课程于2019年12月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奖感言天道酬勤。不怕智商低,就怕不努力。正确的方向,加上科学的方法,加上坚持不懈的付出,天道必定酬勤!教育科学学院 李思娴个人简介李思娴,副教授,广东省教育学会理事。主持获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广东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课程。2013年获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2018年获华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经学生一人一票评选,2014年、2016年获第三届、第四届华南师范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近五年来,每学年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加权平均分均均在95分以上。获奖感言感谢10年间同学们的爱戴,同事和领导的支持,学校的鼓励。名师即是荣誉也是鞭策,希望自己今后仍然能够不忘初心,做一名好老师。国际商学院 柴少明个人简介柴少明,教育技术学博士、教授,专注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混合教学及知识建构等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主持二十几项省级和校级教学质量工程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及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三十篇学术论文,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两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2019年参加了全国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三等奖。曾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感言感谢学校给予的荣誉,感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我将以此为起点,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在智能时代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一流人才而努力。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水玲玲个人简介水玲玲,光电学院,教授,获电子工程博士,化学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硕士,化学科学学士。国家特聘青年专家,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院长,“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负责人,”光流控技术与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中方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建设的学院两专业分获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130篇,书籍章节3章,获授权发明专利50件;主办和参与承办学术会议10余次,受邀做学术报告30余次。担任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荣获广东省先进女教职工个人称号(202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年度优秀论文奖(2017)、IMCO2017 国际会议“创新科学家奖”、“粤木棉”广东省女教职工风采人物(2014)、广州留交会海外杰出青年代表(2010)。获奖感言自进入华师,从科研起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实现“育人”的关键职责。获此殊荣,倍感欣慰和自豪。同学们求知的眼神和积极的反馈,就是我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最大的鼓舞。继续前行,发“光”发“电”!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言一行彰显人格魅力一举一动体现师者风采让我们为他们喝彩---------end---------

今则不然

华中师大一附中拟录取9名教师,均为名校硕士或博士

深圳一高中教师招聘录取清一色“清北生”引发热议后,武汉一所中学近日也公布了一份同样亮眼的教师拟聘名单。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截图11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公布了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名单。9位拟录取者中,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3人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此前发布的《2020年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招聘公告》显示,此次教师和教育管理科研人员的招聘需求为37人。所有的岗位均要求应届毕业生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对于在职教师求职者,学校同样要求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且在中学有五年及以上的任教经历,并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华中师大一附中学校办公室教师招聘工作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学校于11月7日在官网上发布了教师招聘启事,这9名考生是从第一轮(清华北大和世界高水平大学专场)中脱颖而出的,这一轮考试共有17名来自清华、北大和其他国内外顶级名校的优秀学子参加。目前学校的教师招聘报名还没有截止,12月份还将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考试。上述负责人表示,首批拟录用的老师,都经过了心理测试、说课和综合面试环节,学校在名校背景之外也更看中应聘者的综合表现,“我们需要有过硬本领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一起加入,共同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至于这批出身名校新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该负责人称,学校目前还在进行讨论研究,可以透露的是,学校会努力给新教师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并全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以住宿为例,每位新教师都能入住学校提供的教师公寓,保障教师生活上的便利性。澎湃新闻了解到,近两年的校园招聘季,华中师大一附中都会前往清华、北大等高校举行专场招聘会,今年的引才形势也非常好,很多高端人才都向学校投来了简历。这两年已经有多名清北毕业的硕(博)士加入学校的教师队伍,学校还考虑未来为这批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建立名师工作室。“他们的基础比较好,眼界也很宽广,工作能力和教学成绩也得到了学校上下一致的肯定,日后的职业发展一定也会非常顺畅。”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是名校光环,华中师大一附中现任教师队伍里,拥有博士学历的达10人。上述学校教师招聘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相比,这些综合性大学的硕(博)士可以在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更好地拓展学生视野,他们也有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这也为孩子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资料显示,华中师大一附中创办于1950年9月,是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该校在196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学校”。(来源:澎湃新闻)

绫野

华师一中公布超豪华教师名单,网友羡慕不已,家长却纷纷质疑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不久前公布了学校最新录取的一批超豪华教师名单,只见名单上全是来自北大清华的博士生和研究生。网友看到这份名单之后,都在羡慕华师一中,说这简直神仙配置,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纷纷投身于华师一中的教育事业。不过,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对这份超级豪华的教师名单并不感兴趣,也没有很开心的感觉。相反,大多数家长都在质疑,他们觉得学校之所以会大规模的录取那么多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入校,其实是为了学校以后的生源做打算。很多家长觉得学校是想用这些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教师作为诱惑,吸引更多的尖子生来自己学校。这样一来,学校的生源就会有了质量保证,自然,升学率就可以大大提高。虽然网友和家长对于这份超豪华教师名单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华师一中此举确实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行为。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高材生能够加入基础教育的事业,毕竟基础教育事关我们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前程,只有把基础教育事业做好了,国家才会愈加繁荣。可是,很多名校毕业的学子一般都不愿意从事基础教育。一来,他们觉得老师的工资不符合他们理想目标。二来,很多高校毕业的高材生都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一名老师,他们都想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去社会闯闯。不过,华师一中很优秀,一招就招聘了那么多位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我们知道一位老师的眼界和胸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未来,越是优秀有远见的老师,他们带给同学们的影响也就是越深。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一定会带给同学们不一样的精彩课堂,教给同学们更丰富的书本知识和人生道理。家长之所以在担心质疑,是因为他们害怕以后的教育资源都被垄断,这样下来对孩子们的读书学习没有多大的好处。毕竟,现在的教育大多都是看升学率,只要你们学校的升学率高,那么所有的家长都想要把自家的孩子送入此校。因为家长总认为升学率和教学资源是挂钩的,升学率高的学校一定享受着优越的教学资源。就像华师一中一样,家长们会觉得学校请了那么多的清华北大研究生和博士生,相当于学校享有了优秀的教学资源。那么以后,所有的优秀学子就会全部往华师一中跑,造成师资力量的不平衡。不得不说,家长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不过,现在的具体结果谁都不知道,我们家长不必要如此担心。

铃音

了解一下?这三位华师男神老师,刷爆了朋友圈

他们说回首风雨三十载坠绪茫茫绍远弦永无止境执教路课比天大记心中前几天,一篇题为《38年教学生涯的省思》的文章,刷爆华师师生的朋友圈。原来,文章作者是文院副教授陈一平。3月9日,他和陈建森、邓裕华一道,向文学院师生作了荣休报告。“认真听完今天的讲座,非常精彩,很有精神力量,被深深打动!人格真是有魅力的,男神真是可以炼成的!”文学院一位老师激动地说。当天,文学院师生和1997级、2010级等毕业生聆听了报告。会议室内座无虚席,一些同学挤到后面站着。一些同学腿上摊着笔记本,还有同学拿着手机录音。16级学生杨晓仪感叹道:“幸亏我来了,老师们让我记住了我想当老师的初心,也让我明白了怎么当一个好学生!”报告会结束后,一股同仁、师生纪念风在朋友圈刮起,许多学生纷纷在朋友圈追忆被男神们教过的岁月。“一平老师的《三十八年教学生涯的省思》,深刻感受到一位好老师的重要意义!——兢兢业业,敬畏讲台。讲课洋洋洒洒,既逻辑严密,又引人入胜,不浪费学生的生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能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能打开学生的心窗。点赞一平老师,恭祝荣休!向男神致敬!”有老师在朋友圈上这样说。陈一平老师和学生合照邓裕华老师和学生合照学生向陈建森老师献花文学院郭浩瑜老师当天出差在外面,但是她根据群上的照片,马上画了一幅漫画,向三位男神教授致敬。“刚刚到宾馆,赶紧涂一个,表达一下对男神的仰慕。”她说。“这可能是华师第一次荣休会”主持这场荣休会的张巍表示,文学院素有老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指导青年教师“传帮带”活动的传统,这可能是华师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教授荣休会,延续了优良的传统,开创了多位荣休教授共同开研讨会的先河。三位荣休的老师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了那么多同学慕名前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三位老师吧。陈一平:38年教学生涯的省思陈一平,原华师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文学博士。出版了《淮南子校注解》《先秦古诗篇》《汇集各家学说的巨著——<淮南子>》等著作,参编国家级、省级教材多部。从事“中国文化”教学数十年,曾获得“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文学院学生“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称号。当天,陈一平老师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我们整理了一些他的语录:1.一个好老师应该有的见解:独到、系统、稳定。这个意义上,好的老师是有自己研究意识和研究心得的。2.教学好不好取决于有无干货,不单是技巧,不是插科打诨。3.教学要对学生有启发性,要带着学生一起发现问题。4.敬畏讲台,牢记课比天大!(向上滑动启阅)教研室组织这次会议,让我们几位退休老师讲讲教学体会,这样的教研活动,印象当中还是第一次。我感到惶恐,不敢当。因为在教研室各位年轻才俊面前,我没有资格来“报告”什么。人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我看来这句话还不确切,反而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符合我的心情。之所以还是答应来发言,主要是感受到提议这次活动的蒋寅老师、教研室主任张巍老师和教研室、文学院全体同仁的真挚情谊;同时也体会到虽然我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但起码有失误和不足,可以给年轻同事作为警示;再者能听建森老师裕华老师的报告,也是学习的机会。借此机会要特别感谢培养我、为我提供工作学习平台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感谢领导和各位亲爱的同事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讲的题目是:38年教学生涯的省思,说的是自己的反省和思考,讲我对教学问题的看法,肯定有错的地方,请大家批评。即使偶有讲对的地方,也只是我的想法,不代表我就做到了。我是1980年1月开始进入中文系任教,至2017年9月30日退休,从教38年。现在时髦说不忘初心,回首自己的从教生涯,自然首先想到是初当教师的情形。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硕士、博士都是后来在职攻读的。我小学五年级因为当时的时代原因辍学了,后来勉强读了农村的初中高中,所以入职时专业基础是很薄弱的。教研室专门为我量身定做培养规划,教研室主任曹础基老师亲自担任我的指导老师。本来古代文学老师分属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段,曹老师要求我用两年时间在四段都跟班听课,做助教,都上点课,每一段都指定一位老师指导我。所以我当过1977级的助教(元明清段),指导老师是罗东升老师,我跟班听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给1978级讲一周课,4节,《聊斋志异·促织》,指导老师也是罗东升老师,并带队实习8周。给1979级完整上一个学期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1980级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以后基本上每个学期都有本科古代文学先秦到秦汉魏晋南北朝课。曹础基老师要求我每一堂课都要有详细讲稿(不是教案),我所有讲稿要经过指导老师的审阅。文学史讲课涉及到的每部经典必须完整阅读过,不允许只看别人的文学史或者是论著就写成讲稿上课。作品选每一篇作品必须逐字逐句过关,写出详细注释翻译分析。非常幸运,我有多个指导老师:先秦段曹础基老师,秦汉魏晋南北朝段丘述尧老师,元明清段罗东升老师。三位老师都是著名的学者,曹老师是著名的《庄子》《周易》研究专家,蜚声学界,邱老师的《史记》研究、陶渊明研究在海内外都有影响。这几位老师也是中文系学子的偶像,授课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曹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启人心智,每次上课都是座无虚席。罗东升老师对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的分析让人如痴如醉,学生听后集体要求加课时多讲。他们都曾获得全省优秀教师的称号。邱老师是乾嘉学派风格,讲作品一字一句考证,很扎实,也很有见地,但课堂可能比较沉闷,一般学生不容易接受,我却听得津津有味。这三位老师的教学风格都对我有重要影响。几位指导老师的敬业精神更是为我树立了榜样。曹老师的课已经炉火纯青,上课从来不用讲稿,引经据典全部是脱口而出,信手拈来。讲《离骚》时在黑板整段整段默写原文。而他对经典作品的熟悉,来自平时的积累。曹老师当时家住东山区,从校本部回家单车半个多小时,他就利用这段时间背诵古诗文,他说,从学校回到家,刚好可以背诵一遍离骚。1984年我陪同曹老师到海南师专授课,见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诵读古诗文。罗老师每年要对讲课内容的部分章节重新备课,三两年就将整个课程重新备课一遍。邱老师视力不好,眼睑下垂,讲课时要用手翻起来才能看清书本,但坚持站着讲课。我以前也说过,曹老师他们上课、监考一直是站着的。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以这几位老师为榜样。每一个老师都是从学生来的。我明白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有多大,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对学生负面影响有多大。所以,既然当老师,就要努力当好一个老师,能够像曹老师这些老前辈那样,兢兢业业,敬畏讲台。讲课洋洋洒洒,既逻辑严密,又引人入胜,不浪费学生的生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能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能打开学生的心窗。所以,我按照老师要求的那样,首先是注意补自己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的短板。从教学能力角度说,我的短板最少有三个:一是普通话很差。读大学之前一直在农村读书,老师讲的是家乡普通话。我来广州读书,船靠大沙头码头,上面“广州港”三个字读了半个钟头没读明白。第二个短板是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刚留校参加教研室活动发言,面红耳赤,结结巴巴,有老师说:不知道你讲什么!第三个短板是字写得不好。读大学期间唯一一次被老师在全年级面前点名批评的是作业字写得差。为了练好普通话,我将课文几乎每一个字都注音。那个时候经常开会,领导在上面讲话,我就试着用拼音将那些话记录下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英语那么牛,可以做同声翻译了。为了解决在人多场合讲话结结巴巴的问题,我试着将要将的话全部写下来。为了练好字,我坚持用毛笔写讲稿,用毛笔给学生写家庭报告书,用毛笔给学生批阅作业写评语。几十年坚持下来,好像现在和教学水平相比,普通话、当众讲话和写字就没那么明显是短板了。不过我要补充说一句,当年教研室制定对我的指导的措施,是针对我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视野不宽,基础不牢的实际情况的特殊做法。现在入职的老师都是天资聪颖,学殖深厚,自然不需要这样来训练。作为一个教师,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课?现在资讯那么发达,有教材,有图书馆,有网络,获取信息的手段那么丰富,赖在床上,听着音乐,吃着零食,就可以看到甚至听到你上课要讲的内容,为什么还要赶那么早,第一节课就坐在并不舒服的课室座位上听你的课?想清楚这个问题,教学的奥秘就解开了。首先,上课要有学生在教材、图书馆、网络上找不到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你对教学内容的独到见解。我一直认为教学,特别是大学教学,教师的学术水平是第一位的。所以,教学与学术研究是一致的。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都是讲稿,却成为不朽的学术著作。大学教师当然不能照本宣科,也最好不要直接将他人论著的观点拿来讲授。万一学生找到你照搬的那些论著,你的形象就大打折扣了。其次,大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不应该只是交给学生结论,不仅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带着学生经历你发现问题,着手研究问题,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这点在研究生教学中尤为重要。第三,教师上课要用通俗易懂的,深入浅出、听得进、记得住的口头语言,尽量不用生涩费解或者过于书面的语言。学生看书上网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停下来思考,或者按重播键。而听课是瞬间即逝,不可重播的。一个地方听不懂,很可能影响到接下来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对整个课的兴趣。第四,课堂教学语言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上课五分钟还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钟内还不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很快学生就没兴趣,去看手机,看闲书了,你后面讲什么都听不进去了。所以,课堂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最好还能风趣幽默。我觉得严密的逻辑性是一定要做到的,风趣幽默是最好能做到的。不怕大家笑话,我觉得上课能做到幽默风趣挺好,我就学相声,大概十年前,文学院春节联欢晚会,我还写了个相声,和张永璟老师一起表演,算是学习的一个副产品。课堂教学语言还要有感染力。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其实讲课也是要以气为主,教师没有激情,就很难感染学生。没有激情,也就很难讲出文学的气韵。一门课每年重复,要做到有激情是很不容易的。关键就是能不能每年讲课都有新东西。如果有些老师在某个时期讲课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另一个时期学生评价没那么好,我觉得就在于没有激情了。回顾38年教学生涯,深深体会到,一个教师要敬畏讲台,牢记课比天大。我不认同教师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认同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觉得教师是用生命的光和热,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而在这同时,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得以升华,迸发出绚烂的光彩。这就是一个教师的宿命。邓裕华:风雨三十年,不悔从教路邓裕华,华师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侧重古代小说的研究。曾主编或参编各种教材、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邓裕华老师说:不要站在此山看着那山高,要热爱我们的教师职业。他对于职业生涯的理解:1.出于本心选择自己的职业很重要。此心安处是吾乡。2.选择了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3.荣誉的最高境界:你离开了江湖,江湖上还有你的传说。4.无愧于岗位,无愧于家庭。(向上滑动启阅)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听了刚才陈一平老师所念的蒋寅老师的那段话,我觉得我这个话题好像没有必要再讲下去了。因为我打算讲的,其实就是蒋老师所说的那个意思,但恐怕没有蒋老师讲得那样深刻和精辟。但为了不使这个报告会就此提前结束,我就勉为其难,继续讲下去吧!张巍老师把今天这个“荣休报告会”还冠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研讨会”的名称,而我这个题目与教学并无太大关系,这是因为我觉得在座的所有老师在教学这方面都做得比我好,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再就是在我看来,教学和科研之类的话题,显得太过严肃和沉重,我想讲一个稍为轻松、随意一点的话题,所以就定了这么一个题目。主要的意图是想对自己从教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作一些简单的回顾和思考,并与各位分享。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在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它的题目是“国家定了,要使这个职业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大意)”。这个是什么职业想必大家都猜到了,那就是教师。正如刚才大家的反应一样,我看了这个题目也不由得笑了——三十多年前我刚入职的时候就听多了这种说辞,三十多年后我都要退休了,还在讲这句话,我在想,再过三十年还会不会继续讲呢?!和这话差不多意思的还有诸如“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之类,与此同时,“职业没有高下贵贱”之类的话,又无时无刻不充斥我的耳际。既然有最令人羡慕的、最光荣和最光辉的职业,就会有不那么令人羡慕的、不那么光荣和不那么光辉的职业,如是,这两种说辞岂不自相矛盾?所以我觉得其中必有一种说辞是忽悠人的。话说回来,我选择做教师,既不是被忽悠来的,也不是被那种崇高的使命感、光荣感召唤来的,更不是被逼迫的。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其实并没有考虑得太多,动机也不伟大,纯粹是出于本心、志趣,出于对这份职业的一份向往和喜爱。这个应该说主要是家庭的影响和个人的品性使然。我出身在一个大家庭,在我入职之前,家族中已经有十多人做了教师,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到小学教师都应有尽有。刚才陈建森老师说,他从教很大程度上是受一位邻居的影响,连邻居都能对一个人的择业产生影响,那么家庭风气、传统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也会是更加显著的。所以我从小就对教师有好感。选择教师职业,也与自我认知、个人品性有关。本人性格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喜欢安静、独处,不喜出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宅”。我爱人是学地理的,出差的机会比较多,如果她出差了,生活必需品也足够的话,我可以成个星期都不出门,一本书、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我就可以打发一天。二是不喜欢应酬和热闹。我担任文学院成人教育教研室主任十多年,合作办学的单位很多,下面的合作单位时不时到广州办事,邀请我吃饭,只要能推辞的我都会婉拒,非常少参与。我不太喜欢饭局,尤其对喝酒起哄、发酒疯之类的场合,比较反感。再一个就是我脸皮比较薄,做事不太喜欢求人,总觉得求人是一个非常难为情的事情。这几种性格在外面从商、从政,或做其他的什么职业,我觉得都不太合适,只有老师这个职业相对比较合适一点,所以就选择了这个职业。小时候对教师的向往和喜爱可以说是懵懂少年的一种原始、朴素的情愫,但大了以后在对职业、对自我的认知基础上依然作此选择,无疑已经有了理性的意味。第二个问题想谈谈我的职业感受。我是1984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分配来到华师的(后来在职随曹础基先生读了硕士),当时跟我一块来的有四位,北京来了两位,一位是北京大学的(叶祖帅老师),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后来出去做了公务员。上海来了两位,另一位是复旦大学的李满鋆,广东中山人,后来移民去了美国。四位里面现在只剩下我和叶祖帅老师两位在华师坚守了。李满鋆是通过结婚的渠道移民美国的,因为我和他都从上海过来,还分配在同一个教研室,所以我跟他关系比较好一点。他去美国的时候我给他送行,当时是由香港飞美国,在广州东站我给他送行的整个过程他一言不发,一点都看不出移民国外的兴奋、和即将跟妻子团聚的喜悦。当列车启动的那一刻,我发觉他泪流满面,非常伤心,令我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我想,他也许是因为将要永远离开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单位、国家了,有点不舍;又或者是国外谋生并非出自本人的意愿,仅是屈从于现实无法坚守自己的本心所作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一种妥协,此去令他失落、迷茫和伤感……另一个是相反的例子。我的一个去年毕业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她本科是读金融的,从金融专业跳到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教育硕士这边来,跨度挺大的。我问她金融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来读语文教学的研究生?她说她从小就喜欢当(语文)老师。既然如此,又为何不报读师范大学、报读中文系呢?她说她中学毕业的时候还小,父母硬要她报读金融。她的父母是银行家,希望他们女儿以后在金融领域有一番作为,所以越俎代庖,给她报了这个专业。现在大学本科毕业,她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于是来报考教育硕士。当时我有点担心,一个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读语文教学的硕士研究生,不知道会读成什么样子,她的毕业论文能不能做得出来,做她的导师会不会很惨。但事实证明我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在她这一届的教育硕士研究生里,我评阅过几位的学位论文,也参加过一个组的论文答辩,单就论文而论,我觉得我所接触的这一批学生里头,没有一个比她好的。这表明,一个人出于本心、自觉地选择他的职业和人生道路时,他可以全情地投入,可以做得比别人更好。这位学生的选择显然是出自本心,我想她永远不需要为自己的决定后悔。所以,我觉得出于本心去选择职业,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对于教师生涯的感受,可以用苏轼的一句诗来表达,那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由于是出于本心来从事这份职业,我可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无须患得患失,不用为这个职业的名利得失而苦恼,也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同时,也不会视工作为负担,把工作仅仅定位为挣钱、谋生,像陶渊明所说的“心为形役”——为了口腹来役使自己的心灵。相反,我把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生活的自然状态。接下来想谈的第三个问题,是我对职业的一些思考。有一句话说“你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我入职教师的时候,应该是教师的经济地位最低的时候。八十年代初,社会上流传的是什么“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做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之类的说法,我也听说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的服务员收入比大学教授要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家里就有实实在在的例子。我有一个叔叔在香港,当时他介绍我的一个哥哥到一个港资企业工作,月薪2000元人民币。当时我入职当教师的时候,第一年的工资是每月51元多,一年以后是61元多,加上补贴、奖金大概是每月100元吧。也就是说,我哥哥的工资是我的20多倍。在种情况下,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当教师,我觉得金钱名利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既然自己选择了当教师,我就不在乎这些东西。重要的是我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我儿子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夫妻就经常问他:“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呀?”他那个时候回答得很痛快,说要当老师。我非常开心,一是自己的职业得到认同,另一方面也算是“后继有人”。后来我们送他出国留学,希望在国外读个博士学位回来,到大学里谋一份教职。但是他坚决不干,后来就做了公务员。毋庸讳言,当今公务员的收入确实比大学教师好。但我们在看到公务员待遇好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他辛苦、无奈的另一面,比方说无休无止的加班加点、复杂的人事关系,等等,个中滋味,不是身在其中是很难体会的。 我们很多人,通常都是站在此山却觉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职业比自己好。其实每一个职业,都有它的好处,也有他的坏处,无需羡慕他人、他业。选择了一份职业,就要坦然接受它的一切,既享受它的好处,也要承担它所带来的艰辛和烦恼。老师的职业确实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坦率地说,教师普遍是比较清贫的;在你的职业生涯之中,在申报项目、发表论文、职务的晋升等方面,你也会遇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个不能否认。有时候也要做一些很无聊的事情,比方说本科教学评估,我就一直认为是很无聊的事情。本科教学评估后的几年,期末考试的试卷一定要按照学号来顺排装订,而学生选课是自由的,一百多号、两百多号人的学生来自全年级不同的班,要按顺序排好一百多份、两百份卷,你真的要花半天才能排好。据说此举是为了以后方便检查,但可能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没人检查,况且检查非得要按学号来检查吗?有一次我就在学院的会议上对此公开抱怨,但竟被告知此举已经被废除了,这更是把我气得半死——怎么就没人告诉我呢?!害得我糊里糊涂、傻乎乎地地干了这么多年。类似这些无聊的工作,简直就是耗费老师的生命。当然老师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比如说相对独立、自由,除上课以外,其他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和支配,工作比较有规律;清静,无须过多的应酬,可以避免许多烦恼,这些都很难得。再就是安稳,旱涝保收,虽然薪水不高,但三十几年里似乎还没有被欠过薪。教师的成就感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失,无论他做了多大的官,发了多大的财,在你面前还得恭恭敬敬地喊你老师,这也不是谁都能够享有的。还有,当老师多少总要写点东西,几十年以后,甚至几百年以后,你的几篇文章、你的几本书,还躺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面,供后人翻阅,由此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也不是金钱能买得来的。通常人们对职业好坏的评判标准,几乎就是薪水的多寡。从上面的讨论里面可知,钱多钱少其实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中得到的内心的真切感受。再说,好与不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如果是出于自己的本心,不管好坏,你都能够坚守,都能够很坦然地接受这一切。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你都可以很从容、很悠然自得。这就是我对教师职业的一点思考。我最后要讲的,是对于自己风雨三十年的一点总结。我最近看到一段文字,是讲人生的几种最高的境界。我记得其中两个,一个是讲荣誉的最高境界,是两句话:“你离开了江湖,江湖上还会有你的传说。”对于我来说,不管离不离开江湖,恐怕都没有传说,这个不说也罢。第二个是讲事业的最高境界,三句话,第一句是“爱岗尽职无憾”,回顾我的三十几年教师生涯,这一点我算是问心无愧。爱岗,没有问题。尽职,我自认为我还是尽职的,尽管水平不高,但只要站在讲台上,我还是很认真地对待,从来不敢马虎,不敢糊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工作有一种由衷的敬畏,这一点我感到无憾。第二句是“小康养家无忧”,“小康”不知道如何定义,但“养家”应该没有问题。我只有一个儿子,现在也能自食其力了,我退休以后还有一份不算太少的退休金,晚年生活应该没有什么好担忧的,这一句话我觉得也对上了。最后一句是“自己开心无悔”,也就是我所讲的“不悔”。既然我是出于本心,顺从我的志趣、品格来选择这个职业,而我又能够很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我无悔。教师这个职业,用高雅的说法是实现我人生价值的一个平台,俗气一点讲,就是我赖以养家活口的一份工作。从事这个工作三十几年,虽然有一些风雨、一些挫折,多多少少也曾遭遇过不公平、不公正,有时候也会苦恼,但我不是对职业的苦恼,是对现实不良现象的一些苦恼、一些不满,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所以总的来讲,我这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还是比较开心的。这个所谓的事业的最高境界,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同,但我个人比较认同。以上所讲,对在座已经入职的老师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相信诸位对职业生涯的理解要比我更深刻。对即将走向社会、就业,面临人生抉择的同学,或许会有一点点的启发。如果真能这样,我的这番话就不算白讲了。谢谢大家!陈建森:坠绪茫茫绍远弦——一条永无止境的路陈建森,华师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研究方向主要是唐宋文学、中国戏曲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国内第一部元杂剧系统研究演述形态学术著作《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二十一世纪第一部研究戏曲的本质及其娱乐功能的学术著作《戏曲与娱乐》。《宋元戏曲本体论》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中国图书评论》《学术研究》等刊物曾多次有专文对其著作进行学术评价。主持完成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陈建森老师的主要观点:1.要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2.要有不折腾的氛围。3.退休依然要继续发光发热。陈建森老师的感慨与希望:1.社会稳定、不折腾,才可以更好地做事。2.前辈教师的风范永远都是我们文化接续的重要力量。(向上滑动启阅)首先感谢前来捧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我今天想讲一些即兴想起来的东西。我到华师工作三十一年,86年到之后一直都在学院里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前,文学院没有举办过这样的“荣休会”,今天好像是第一次。一平兄在华师时间比我还要长,应该没见办过吧。这首先要感谢一个人,就是我们的蒋寅老师,是他提议为退休老师举办这样的一个“荣休会”,或者叫座谈会,让退休老师来回顾一下走过的道路,传授教学和科研的一些经验,或者表示互相尊重,本来之间有矛盾的话就大家谅解一下。这个座谈会还得到了文学院工会主席孙雪霞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张巍教授的积极响应。我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就到大学工作,三十多年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越来越敬畏三尺讲坛。今天,我想谈一谈我对大学的思考,特别是对大学精神的一些思考。题目叫做“坠绪茫茫绍远弦”,副标题叫做“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我记得做大学教授是我儿时的一个梦。我是57年出生,66年文化大革命。我记得大约在64还是65年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我调皮捣蛋和人打架,我母亲生气地问我:“将来你能做什么?”我当时很不忿气地说:“我将来要当大学教授!”她说:“你这个样子能当大学教授?”我当时为什么想到要当大学教授呢,因为收到邻居叔叔阿姨的影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大学教授,高雅,又懂音乐,又能讲故事,我们小朋友都很喜欢听他讲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我在“上山下乡”。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我们读大学那个时候是非常认真的,因为我们以前很渴望读书,想读书却没有书读。我当时偷偷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小说,就想搞创作。我第一志愿报的是广西大学的文学创作专业,第二志愿报的是广西师范师院(即现在的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是想万一考不上文学创作专业,可以读历史,懂得很多历史人物故事,将来也可以搞文学创作。谁知道我的数学考得太差了,又没时间复习,总分不够。当我拿到广西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心想是读历史系了,谁知打开一看,是中文系。我当时不知道中文系学什么,考虑要去不去读,父亲焦急对我说,你不是老盼望着脱离你那个苦海吗?怎么考上又不去读的?我说中文系是干什么的?父亲说,一般是当老师的,你搞创作也可以。后来我想还可以搞创作那就去吧,这样就读上了中文系。由于这个原因,我就把图书馆里面当时能够发现的文学作品不管古今中外,基本上读完了。最后钻到了古代文学,那是有原因的。当时读到三四年级不是谈恋爱了吗?谈恋爱了以后,我们家那一位说,你要注意,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都是搞文的,容易出问题,你还想搞创作,搞研究去吧。我就研究古代文学了。回顾在大学工作三十多年,坚持下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想讲三点:首先,我觉得社会应该给大学老师创造能够“忠孝两全”的条件。“忠”,大处讲是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小处讲是忠于自己想从事的事业。我这个人比较认真。我喜欢古代文学,我忠于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没改变过的。我在西北大学硕士毕业的时候,有一个机会去一个军事院校去做教官。我当时28岁,读研究生钱当过大学教师,发表过一两篇学术论文,听说可以可以申请少校。但最终为什么我不去?因为我忠于我自己的初心,去军校教官,但不一定是教我喜欢的古代文学,二是需要你教什么你就教什么的。所以我就不做这个少校。这是我理解的的“忠”。“孝”就是孝敬父母。每个人都有家庭,有老有小。我83年到86年在西安读书,整天吃馍,吃到胃疼,一天到晚不舒服。恰好在我毕业的时候我的父母退休了。当时西北大学要留我。我的父母是南方人,到西北生活不习惯。这时小孩也刚刚出生。所以我跟我的导师说,我还是会南方吧,既可“忠”又能“孝”。后来,我来了华师工作,想把退休的老父母接过来,但没房子住,工资又低,请不起保姆。我们一家三口住一个十四平米的地方,这样老人怎么住呢?我没有书桌,也没有厨房,备课是在走廊的栏杆备的。提副教授时。隔壁的几个老师笑着说,你拿个笔在走廊栏杆上画画画就当副教授了?我当时可谓是“半忠不孝”啊!现在年轻老师也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要买房,要养孩子。中心地带的房子买不起,到偏远的地方去买,孩子要上学,又要近学校租房等等,很多时间精力都花到生活琐事上,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学和科研上呢?等小孩长大了,父母侍候好了,自己身体跨了,一转眼也要退休了。要把“忠孝”问题解决得好还是比较难的。因此,我觉得社会应当增加教育的投入,真正解决普通教师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在教师队伍中也搞阶层分化。第二点是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更多的独立和自由。我很佩服陈寅恪先生说过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搞教育搞研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非常可贵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独立和自由的空间,但是我觉得远远不够,还应该更前进一些。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什么课程?怎么教?考核怎么考?老师没有充分的自主权。我曾经做过几年的系主任,要参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我发现三分之一的课程都是教务处规定好的公共课,这些公共课有些内容是交叉重复的,有些课程是可以合并的。这就占了很多宝贝的专业教学课时。我们的专业课很多,课时的分配,课程的设置就成了问题。拿古代文学来说,我在本科教的是唐宋文学,只教一个学期,如果只是讲文学史是很容易产生误导的。唐宋时期有那么多作家作品,我们的老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讲作品,讲代表作只是蜻蜓点水。同学们不去认真细读作品,只读文学史就能学好这门课程了吗?本科生读完唐诗宋词,绝大多数不懂诗词平仄,不懂起承转合,又怎么能体悟诗词的意境和古人所说的“文心雕龙”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去做中学老师,大多只会照本宣科,或人云亦云,很难独立工作,自由思想。学生选选修课,教务处也有规定,需要足够的人数才可以开课。有些课程安排时间比较集中,而学生那个时间可能又有其他任务,不容易选上。现在学生面临综合测评的排名,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我发现综合测评排名,参加活动多的同学排名比较容易上去,那些只读书的同学就要看分数高不高。于是,有部分学生为活动而去搞活动,不管这些活动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有没有关系,一切为了综合测评的排名,实际上,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专业思想不够坚定。我觉得大学不应该像企业,一定要按时按侯生产出产品,所有的工作都与“工分”挂钩;大学不应该像行政衙门,所有的标准都由行政部门制定,老师和学生都被视为“螺丝钉”。第三点,社会应该让大学成为安定的净土。因为现在社会太复杂太多诱惑了。大学讲文化传承,需要有一个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环境,让学者们独立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按照兴趣、自由地思想和发挥。他们知道需要什么,该传承什么,然后要发展什么。大学是一种文化品格,是一份人文情怀。《大学》里讲得很清楚:“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且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这一种文化品格,展现着一份人文情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学其实就是你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怎么样的人的地方。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有什么样的人格,具有什么样的情怀,这是最重要的。大学精神应该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化之传承,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社会应当给大学教师更好的生活条件、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和安定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深入地洞察历史、世事和人生,揭示人文精神的正确走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于提升本民族整体素养的伟大事业。我觉得自己以前还做得很不到位。退休以后,我想在放马南山,牧牛桃野,垂钓流溪之余,还可以慢慢做,做到哪里算哪里。因为,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何其有幸,遇见他们”三位老师从教三十余年,可以说他们给每一届学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陈一平老师所言:“我明白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有多大,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对学生负面影响有多大。所以努力当好一个老师。”据说,至今文学院还流传着关于一个陈一平老师的传说,陈一平老师自从教以来就是学生心中的男神,当年他结婚的时候,中文系很多女生都偷偷哭了……徐能源是97级学生,陈一平老师的“负责、平实、诚恳”让他感念至今。陈一平对于课堂百分百的负责,来源于他多年来秉承的教学信条“敬畏讲台,牢记课比天大”。徐能源老师朋友圈截图陈一平老师的书法评语这种在课堂上艰苦耕耘、育人孜孜不倦的精神并非平地而起,而是经过了师生的传承,每一辈的不断落实,这种精神才得以如大厦标杆般伫立,并对教育界的同行后辈影响至深。育他人必先学为人,正如陈建森所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你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其实才重要。”为人师的魅力完全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磨灭,反而如陈茶般愈久弥香,值得学生一句“何其有幸”的感叹。三位老师的教学之旅虽暂告一段落但为人师治学问这条路将继续走下去因为这条路永无止境-往期精彩回顾- 华师附中复办初中部第一批00后艺考生来了!这份成绩单,腾讯公司都给我们颁奖了!华师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美翻了!黄叶倾城知春归,此景只在华师有文案丨庄志莹 邝欣彤 刘铭婷 甘家明制图丨邱琦玉 李文慧图片来源丨华师文学院官网及老师同学及网络执行编辑丨何纬 陈绍喆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校历丨投稿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红炉火

特等奖+2!华师老师超厉害!

昨天上午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华南师大落下帷幕华师12个教师团队摘得12项大奖4月12日上午,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闭幕式暨总结表彰大会在我校举办。据悉,本次大赛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校长王恩科、副校长陈文海,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汤贞敏,以及赛事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代表,参赛高校领队、选手,大赛协办单位、支持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出席活动。参赛教师们展现了精湛的教学水平据介绍,大赛自2020年10月开始启动,于今年4月9日举办了现场决赛启动仪式,并于4月10-11日举办了为期两天紧张激烈的现场决赛。全省共有66所高校的1207个教师(教师团队)参加,经过选拔和资格审查,共有326位教师(团队)入围省赛网络预赛。经大赛组委会资格审查、专家网络评审、赛事委员会核定,共有101项作品入围现场决赛。大赛按照教师职称,分设正高组、副高组、中级以下组,既有耕耘数十载、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也有近年涌现的充满朝气的教坛新秀,他们在比赛过程中展现了精湛的教学水平和优秀的教学风范,并展示了丰富的教学创新案例。最终,经专家评审、组委会审议,本次大赛共产生特等奖9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47项,优秀奖67项,专项奖9项,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奖15项,优秀组织奖5项。其中获得特等奖的9个教师(团队)将代表广东赛区出征全国赛。正高组获奖名单(上下滑动查看)副高组获奖名单 (上下滑动查看)中级及以下组获奖名单 (上下滑动查看)在此次大赛中,我校共有12个教师团队在决赛中摘得12项大奖,获奖等级和获奖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其中,获得副高组特等奖的数学科学学院刘喆教师团队(团队成员:杜炫杰)与副高组特等奖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夏宝君教师团队(团队成员:王莉、周菁、郭燕平)将受推荐代表广东省参赛教师团队进入国赛。同时华南师范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搭建高校教学创新交流平台 据了解,此次大赛为我省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交流教学创新的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风采、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发展的机会。大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各高校对教学创新的重视与探索,是推动我省高校本科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的重要契机,对我省高等教育建设一流本科、打造一流课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现实与深远意义。在闭幕式上,汤贞敏表示,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聚焦“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各高校教师搭建了教育教学创新交流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塑造高质量学习共同体。陈文海指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本次大赛,大赛组织严密、执行规范,达到了预定的“回归立德树人初心,聚焦创新,以赛促教,办出特色水平,公平公正办赛”的目标。据了解,我校以本次创新大赛为契机,打造教育教学创新共同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在校内的选拔过程中,校赛组委会不局限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群体,更侧重教师参与面。对此,评审专家总召集人、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在闭幕式上给予我校肯定:“不忘办赛的初心,选择更大的面,发动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我校从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来,就开启了探索该赛事与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两赛合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致力于推动教师竞赛与教学生态的深度融合,打造高素质本科教师队伍。下面让我们一同看看这些获奖教师的风采吧华师获奖老师介绍 特等奖获得者 刘喆 个人介绍: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设计、教师教育等研究,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3项省部级课题,校级教改课题等4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6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多篇。曾获得2019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首届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和教学学术创新奖。参赛感言:感恩母校华南师范大学23年来的滋养,增强我们站上比赛舞台的底气。感谢学校前辈们一路引领,提升我们与同行同台竞技的勇气。感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三年来的陪伴,激发我们继往开来的志气。教学感言:聆听学生的呼唤,让教学导向爱;聆听教学内容的呼唤,让教学导向真理。(上下滑动查看)特等奖获得者 夏宝君 个人介绍: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共关系》。深耕教学科研工作十年,主要从事文化传播、人际传播、公共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教学项目,2020年获“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参赛感言:正如荣格所说:“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比赛就像漫漫教学探索之路上的一盏盏灯,指引我一路前行。感谢备赛过程中学校给予的平台支持,各位领导、专家、前辈的指导,以及同行的伙伴们相互鼓励,比赛的经历比结果更让人难忘终生。更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与他们共同成长的路上让我懂得,耐得住岁月的寂寞,才会拥有莫大的收获。“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收获有时,哀恸有时,歌唱有时。”教学感言:继续坚守课堂、扎根大地,立志于发现学生的光芒,让每一个鲜活的灵魂,实现最初的梦想。(上下滑动查看)二等奖获得者 攸佳宁 个人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中国战队联合领队;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联委员。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第十七届(2020年)青年教师奖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卫生医疗与健康大数据学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特聘专家;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幸福广州”心理服务研究与辅导基地副主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获理学学士(心理学专业);硕士与博士均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专业领域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获得第七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第六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第30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新兴心理学家”称号。个人微信公众号(You_Jianing)、个人视频号(攸佳宁)参赛感言:你的潜力永远超乎你的想象。教学感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上下滑动查看)二等奖获得者 黄桂芳 个人介绍:抒情女高音,声乐副教授,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声乐研究会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中央音乐学院。曾在省级刊物中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广东省第六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百歌之星”歌手大赛金奖;文化部全国“爱我中华”电视歌手大奖赛获民族专业组三等奖。“闽粤贵赣客家山歌邀请赛”获铜奖等。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曾参加“激情广场大家唱”节目等。曾获广东省音协“优秀音乐家”荣誉称号。同时,在学校多次获校级和学院级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及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厅成功举办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为传唱经典、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先后出版个人专辑《芳华》系列两张,并获得2018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年度最佳女高音演唱专辑奖”与“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指导学生获奖百余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级40余项。参赛感言:比赛过程远比我想像的辛苦,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总结、提升、总结、提升,让教了二十多年的课程浓缩在90分钟的录像和说课中。说课和专家的提问远比唱歌紧张多了,在比赛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我们课程的优势,更看到了我们的不足!通过比赛我们的课程将更加完善,我认为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教学感言:学生在课堂中与课后的主题音乐会巧妙结合,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循序渐进,未来我们将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为中小学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教师!(上下滑动查看)二等奖获得者 寇艳蕾 个人介绍:中共党员,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偏微分方程,主持一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多项省级、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自2016年以来主持我校多项教改项目,2021年获批我校思政课程示范课堂。参赛感言:通过参加广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大爱千秋,师者无痕,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份使命感,让我们愿用毕生辛勤的汗水去浇灌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教学感言: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它蕴藏着能发现万物奥妙的钥匙,在我的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去发现神奇,探索奥秘,共同感受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上下滑动查看)二等奖获得者 冯茵 个人介绍: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外语语言文学硕士,目前攻读心理语言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其教学质量评估连续多年在学院名列前茅,曾获华南师范大学“我最爱的教师”称号,“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华南师范大学首届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以及“为了明天”中青年教师一等奖等。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高水平的英语演讲大赛,例如全国“21世纪杯”英语演讲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奖,全国“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国家二等奖。研究方向是外语教学与双语认知,曾在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s,《外语学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主持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一项,编制国家级英语专业教材四册等。曾赴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参与全英课程教学的学习,后赴美国伯明翰州立大学访学,同时为美国大学生讲授国际汉语课程。参赛感言:这次大赛的主题不局限于教师教学技能的展示,而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突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历时四个月的层层比赛与反复打磨, 我们对金课的“两性一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感谢这次大赛各级的评委专家以及我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老师,为我们日后推进智慧教育技术以及深化“观学用评”产出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建议。同时,我们很高兴能认识到其他学科专业的优秀老师,与他们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共同成长。教学感言:教学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教学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学不是灌输,而是交流;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他人思考,而是学会自己思考。(上下滑动查看)三等奖获得者 张倩苇 个人介绍: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国和荷兰获博士学位。荷兰特文特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科生开设《信息素养》、《设计思维》通识课,以及《设计思维与创意教学》师范类通识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主持的《信息素养》通识课课程历经11年3个发展阶段、 20余次教学迭代,开发的《信息素养:开启学术研究之门》慕课获2019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依托慕课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本科课程和2020年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教学创新:确立“检研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术导向信息素养;以任务为中心,强化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了基于慕课学习共同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参赛感言:参赛是一个不断打磨课堂教学、凝炼创新实践的过程。衷心感谢领导、专家、团队的支持!教学感言: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那样投身于教学和教学研究中,让我们学生真正有获得感!(上下滑动查看)优秀奖获得者 陈启山 个人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心理与教育测评及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9项;有50余篇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Ecational Psychology、Frontiers in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期刊。任教《心理统计学》、《统计软件应用与操作》、《心理测量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省级和校级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课题10项。参赛感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感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上下滑动查看)优秀奖获得者 黄玮个人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讲师,毕业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任教;2013年7月至今,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任教。2021年,获首届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0年,获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2020年,获华南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20年,获华南师范大学2018-2019学年优秀教师;2019年,获华师国际商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比赛(经管组)一等奖;2019年,获华师国际商学院2017-2018学年优秀教师。参赛感言: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省赛并获奖。感谢学院领导、同事和同学们在我备赛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创新大赛与青教赛不同,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吸收经验、增长阅历的宝贵机会,是我教学上的新动力、新起点。教学感言: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程建设,应该不断“识变、应变、求变”。在教学之路上,我一直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情况,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每次课后反思课堂教学,从学生角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下滑动查看)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华师一直在路上

飞行猫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的重要基地!

图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历史悠久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图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二、校园环境华中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204023平方米,校内山峦起伏,树木成阴。学校东区有大片原始森林、北区有横跨两条马路的樟树林和桃李源、学校南门附近则有大片的水杉林,中部分布着牡丹园、梅园、玉兰园等风景点。南湖校区则面临南湖,波光荡漾。图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尤其以满山的桂花树而闻名遐迩,每年九月,桂树飘香,香飘满园。而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在博雅广场特别开辟了"樱花园",在原有樱花丛的基础上,补种了400多棵各种品种的樱花树,将形成"春天樱花海"的又一景致。三、师资力量华中师范大学开设有7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专任教师20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40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40人。四、学科专业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五、就业情况华中师范大学2019届毕业生共789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40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80%;硕士毕业生329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1.74%;博士毕业生1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6%。截至2019年12月25日,学校2019届毕业生中落实就业去向7080人,就业率为90.49%。其中,本科生落实就业去向3889人,就业率为89.79%(公费师范生为100%,普通本科生为85.64%);研究生落实就业去向3191人,就业率为91.35%(博士研究生为95.41%,硕士研究生为91.11%)。相较于初次就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部分毕业生就业有明显延迟的趋向,"慢就业"趋势明显。就业率统计图源: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就业质量报告华中师范大学2019届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教学人员",占比为68.06%;其次为"工程技术人员"(5.40%)和"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29%)。总体来看,成为教师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图源: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就业质量报告2019届毕业生中,有1093名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为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13.84%,有91.95%的毕业生流向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他毕业生流向了科研院所等,升学质量较高。其中本科毕业生中共有844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19.15%;硕士研究生中,共有248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7.52%。升学去向图源: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就业质量报告六、招生政策华中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坚持"本科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学校本科办学类型丰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设有国家基地班(文科:历史学;理科:物理学)、直博班(文史、数理)、交叉班、"博雅计划"培养班、"未来教育家计划"培养班、省级英才班、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目前共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省级品牌专业17个,国家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试点学院)10个,建有全英文专业6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承担高校。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校本科课程体系丰富完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开设有通识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等课程类型,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强调学科专业基础和大类培养,学科平台课程要求实现大类打通。对高年级专业课程要求突出学生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分向培养,促进个性化发展。今年华中师范大学招生计划暂未公布,可以参考下去年的招生人数,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的招生计划为4700人,其中公费师范生计划1600人,较2018年增加600人。为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华中师范大学的录取情况。在此,中国教育在线为大家总结了近三年华中师范大学在各省的投档线,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