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卓越努力,培养澳门超7成老师华南师范大学作为首个在澳门开设办学点的内地大学,创立了“澳门政府行政管理,内地大学负责教学”模式,为其他内地大学所借鉴,后来北京、上海、成都的多家高校也纷纷与澳门开展合作教学。而华师与澳门的缘分要从33年前说起。1984 年 8月,广东省高教局批准华南师范大学等广东高校在港澳举办高等函授教育。还提出“在港澳办函授要注意结合港澳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1985年3月,华师主办、澳门教育部门和教育会协办的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在澳门成立,成为内地大学在澳门开班的首个课程。同年,华师主办、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协办的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开课,两大课程开课后迅速吸引了大量澳门教育工作者。澳门回归后,华师分别于2000年、2012年在澳门建立在职兼读制研究生授课教学点、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为澳门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实行 “导师指导与内地研究生一对一协助”等培养方式。后又陆续开设教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共10个专业。2007年起,华师每年在澳门举办学位授予仪式,为获得学位的澳门在职兼读研究生颁授学位。各学科争奇斗艳,科研实力稳居前列学校数易校名,几度迁徙,始终不改办学初衷。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经过数代华师人的建设,现已成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和佛山南海3个校区。从校名就可以看出学校以师范为重点,师范专业学生约占全体学生的40%。但是华师的优势远不止师范这一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师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心理学获评A+学科;化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学、数学和材料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 1%。华师的心理学科在2009年、2011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当前学院和学科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学习认知与脑科学研究,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语言认知与发展研究,心理统计与测评研究。除了一栋独立的大楼,心理学院还拥有约1500㎡的磁共振实验中心。2017年华师还与西藏大学签署成立“华南师范大学-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原地区大脑的应激与适应机制研究。2018年是华师85周年校庆,音乐学院也迎来了而立之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于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的“心声·第4季合唱音乐会”上,学院校友、星海音乐学院现任院长蔡乔中前来祝贺,更有学院创始人之一、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曲作者雷雨声先生莅临现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则是以“陨石”出名。一九五四年阳江县发现一颗坠落的陨石并移送给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保存在该学院地理系地质室,定名为“阳江陨石”。后由中国博物馆保留其中一半。现在地理系已发展壮大并更名为地理科学学院,而这颗陨石依旧躺在那里静候时光。华师不仅拥有国家级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还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学校一直以科学研究为“立身之本”,注重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近年来无论是科研项目、学术论著,还是科研获奖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快速和可持续的发展。依托历史和地理优势,打造国内外交流平台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华南师范大学便凭借这两大优势拓展国内与国际两方面的交流平台。国内方面,华师率先持续开展中英、中美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培训,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与培训基地、教育研究与政策咨询智库、教师终身学习与资源共享平台。国际方面,华师目前已与国外近13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近50所高校开展了多元化的学生交流以及联合培养项目。还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建了多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跟此前关注的河南大学一样,华师在海外建设的孔子学院也以“文化传播,交流合作”为出发点,分别与加拿大卑诗省高贵林市教育局、法国留尼旺大学、拉脱维亚大学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学院和9个孔子课堂。2014年,加拿大高贵林孔子学院荣获全球25所“先进孔子学院”之一,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今年11月,华师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入国际名校办学,以发展新工科、交叉学科、应用型学科为工作重点,与英国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国图尔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南海校区的国际化办学就由国际联合学院统筹协调推进。小结此外,华南师范大学还有很多有趣的绰号:因为美食众多、菜品丰富被学生称为“华南吃饭大学”,尤其石牌校区的“陶园”还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食堂。又因为南方雨水充沛,雨后的华师风景优美而被称为“华南威尼斯”。作为“南粤名师的摇篮”,华南师范大学在教育事业上贡献了巨大力量。学校立足广东、辐射港澳、面向世界,致力于培养卓越教师、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引领中国南方教师教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服务,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去年8月和12月广东省教育厅分别公示了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结题验收认定结果及2020年度省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遴选结果华师共有53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大家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课程吧53门课程获得省级认定 12月24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其中我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38门课程成功入选。而在 8月份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省级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课程验收结果中,我校有《移动学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等15门课程验收通过。据此,我校2020年度获得省级一流认定的课程数为53门,入选总数在广东高校中排名第二。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一流本科课程遴选认定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20) 7 号)安排,经各校遴选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与公示公告, 确定651门课程为2020 年度省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78 门,线下一流课程330 门,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206 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37 门。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首批省级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课程验收工作的通知》安排, 经课程管理单位初步评估、验收条件审核、专家评审、公示、复审等环节, 共评出优秀项目13项,良好项目41 项、合格项目30 项。验收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课程, 视为验收通过,上述课程认定为“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本次入选的53门本科课程分为21门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6门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及3门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等25个课程单位推出,彰显了学校致力于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布局和确保高水平、高质量,不断改革创新的课程建设标准和要求。这些本科课程有何特别之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负责人:谢幼如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教育部教指委规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3门最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也是驱动教育信息化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依托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谢幼如、李克东编著),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前沿,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研究方法应用,提供丰富情景案例,可供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中小学、职教和高校的教师以及从事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相关人员学习使用。教育心理学课程负责人:何先友所在学院:心理学院课程简介:《教育心理学》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全国A+学科平台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以及独立开展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实践研究的能力。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在疫情期间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批推荐的在线课程资源。实验心理学课程负责人:陈彩琦所在学院:心理学院课程简介:由华南师范大学陈彩琦、陆爱桃、孟明、张喜淋、秦鹏民、曲琛、黄健等七位教师联合开发的心理学专业类慕课。课程依托A+学科平台,教学团队经验丰富,教学资源精良,教学方法生动灵活,教学组织和管理服务周到细致,深受好评。课程自2019年11月上线以来,已运行至第3期,选课人数已达44000多人,被25所高校引用建立SPOC;今年3月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负责人:尹睿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课程依托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专业作为教育部全国首批“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卓越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沿发展,以“应用驱动”和“创新引导”为理念,有机渗透思政元素,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增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小学教学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追求卓越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树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体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课程负责人:武丽志所在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课程简介:《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从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实际需求与困惑出发,围绕论文选题、资料收集、研究方法、论文撰写、著录规范、自信答辩等展开,旨在帮助并陪伴即将本科毕业的学子顺利度过论文写作与答辩的“艰苦”岁月。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14个月,关注人数已超5万,并有60多所高校依托该课程建设SPOC。课程秉持开放理念,还通过百校千课共享联盟、智慧职教、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等平台免费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开放。生态学课程负责人:李韶山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课程简介:课程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精心打造40节系列微课,视频制作精美,讲解生动,涵盖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介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本质规律,力求反映我国热带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特色。通过丰富的线上教学活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移动学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课程负责人:况姗芸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移动技术变革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但其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移动学习的理论、技术与实践》课程从移动学习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支持技术与平台、典型案例、活动设计等视角系统介绍了移动学习,旨在帮助学习者和家长了解学习应用,帮助职前职后老师掌握利用移动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推进移动学习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负责人:柯清超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介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8年升级为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帮助师范生和学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师范生和学科教师综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升其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教学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效能、促进自身专业能力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课程负责人:胡小勇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介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一门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各专业师范生、中小学教师及教育信息化从业者理解和善用新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发展教师的智能技术教育教学素养,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职业挑战。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与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环境、人工智能学习应用、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人工智能教育评估与管理”,既包括理论理念、内涵方法和技术工具,又体现了领域发展前沿。心理学课程负责人:刘学兰所在学院:心理学院课程介绍:《心理学》是本科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由华南师范大学牵头建设,广州大学和肇庆学院参与建设,10位教师共同讲授,课程负责人是心理学院刘学兰教授。本课程2019年12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已开设3期,并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共享课,2020年被认定为省级一流在线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认知过程、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智力与创造力、情意心理、人格心理、心理健康、人际心理、爱情与性心理、网络心理。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负责人:陈俊所在学院:心理学院课程介绍:《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内容包括两大模块,模块一为“理论与进展”,模块二为“实践与指导”。本教师教育课程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旨在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掌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学习的理论及原理、学习的策略及指导,通过积极关注、科学设计学习过程、从而助推高效学习;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化学教学论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课程负责人:钱扬义所在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国内第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慕课,展示了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新理论、新案例和新教学模式等关键内容,面向职前化学师范生(本科、硕士)、中学化学教师、化学教研员、大专院校老师、中学生等广大学习者。课程聚焦学习者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技能和教研能力的培养,结合大量丰富实用的初高中化学实验案例,详细地分析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的实验开发方法与论文撰写技巧,并深入浅出地解读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心理学理论。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课程负责人:陈娬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介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应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成为学校面临的挑战,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课程聚焦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实施,构建了“信息时代的学习”、“翻转课堂的设计”、“混合学习的设计”、“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实施”四个专题。其次本课程团队由各领域专家组跨界协同组成,根据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应用方式,采用以问题引导、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同伴互助等多元方式开展教学,让学习者在参与、体验、反思中发展技术融合与教学的能力。教育法学课程负责人:彭虹斌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课程介绍:本课程以法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为基础,是法学和教育学相互渗透的产物,是法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交叉性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我国教育法治的新理论与新问题。全面阐述了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问题域,并努力使教育法学研究从经验认识层次、法律解释水平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进而提炼教育法学理论,以指导教育实践。在结构和内容上,力图反映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几大新成果。数学教学论课程负责人:何小亚、冯伟贞所在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师范教育类课程中的必修课,是提高师范生数学教育专业素养、培养师范生数学教学能力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课程知识体系包括:课程概论、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中学数学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数学课堂教学的技术与艺术、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与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及数学教学研究及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为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其认识中学数学教学、影响和改革中学数学教学、拓宽理论视野、掌握学习和研究数学教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在师范生的职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论课程负责人:周小蓬所在学院:文学院课程介绍:《语文教学论》重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是以语文教育的事实和过程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和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方式与专业化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发现和总结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提升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价值,掌握语文教育的先进理论,培养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建构和完善适合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门应用理论课程。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课程负责人:王朝霞所在学院:音乐学院课程介绍:该课程为高校联盟在线开放课程,既涵盖音乐教学设计领域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也汇集了基础音乐教育课改的成果——通过对全国优秀课例的评析,使得学习者从理论到实践对音乐教学设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及效率。课程团队根据“互联网+”时代新型教师与教学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彰显课程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在四十多个微课中,既有理论的阐述,更有相对应的教学案例的评析,而且教学案例是根据知识点去截取的,力求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课程资源丰富、实用性强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课程负责人:张军朋所在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课程介绍:《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课程以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成果为基础,以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展示了先进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反映了物理教学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计了物理课程改革、教学设计理论与中学物理基本课型的教学设计相结合的进阶性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资源丰富,授课方式灵活,既适合在线学习,也适合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有利于为师范生奠定物理教学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又能促进其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英语测试与评价课程负责人:黄丽燕、徐曼菲所在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课程介绍: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英语测试与评价》依据师范人才培养目标及一线教学需求,系统介绍语言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中的命题设计与实施方法。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融合知识梳理与案例分析,形成了三大亮点:“职前职后贯通”、“理论实践并重”、“线上线下协同”。课程在“学银在线”上线使用以来,成效显著,学生的测评素养得到较大发展。课程相关成果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等教育类),质量得到同行高度认可。公共教育学课程负责人:扈中平、肖绍明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介绍: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阐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及它们的功能,阐明教育、社会和人特别是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中的作用。本门课程对现实的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有较为贴切的分析和批判。本课程包含六个必修模块,即“教育基本理论(一)、教育基本理论(二)、课程论、教学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各模块之间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支架,符合培养学习者的现代教育素质、增强师范生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刑法学(分论)课程负责人:黄立所在学院:法学院课程介绍:本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 MOOC)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并推送至“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运行情况好,获得广泛好评。参建高校已使用该课程进行教学。已有贵州中医药大学、常州大学、南昌理工学院、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江夏学院等外省学校将本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微生物学课程负责人:张松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课程简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课程开发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微生物学在线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微生物学数字课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利用教学平台拓宽课程的教学空间,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将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负责人:穆肃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让学生们从教与学的过程、特点和需求出发,用专业的理论为支撑深入认识、有效设计和合理采用采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基础,是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团队从十二年前开始建设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实现了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达成低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以活动和实践达成高阶教学目标,课后线上线下开展项目式学习实现知识创新,建构了3P-HAPPY 融合教学模式。逻辑学课程负责人:赵艺所在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课程简介:课程向学生传授关于逻辑学的一般观念,发展到目前的大致学科形象,基本的逻辑技术和技巧以及隐藏在逻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精神。课程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大数据平台思维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重构课程内容,设计素养、技术、创新、实践模块,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体现金课两性一度要求,支撑学校“双优”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负责人:王朝霞所在学院:音乐学院课程简介:该课程采用本人主持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为线上学习资源,将课程内容分类组织,精心选择教学资源,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将网络教学的小步子原则和知识呈现的系统化为设计原则,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能基本掌握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原理和方法。再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学生的音乐教育情怀和教育知能培养相结合,铸造未来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知识建构与协同创新课程负责人:柴少明所在学院:国际商学院课程简介:以知识建构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建构新知识和协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和模块,开发在线学习资源和工具,设计在线学习活动,形成了满足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开放课程,线下教学以问题探究和项目学习为主,二者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平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艺术与审美课程负责人:郑莹洁所在学院:城市文化学院课程简介:本课程依托智慧树国家精品慕课《艺术与审美》,在本校砺儒云平台创建spoc课程,线下结合“学习通”app互动开设面授课堂。秉承“以学定教,以美导善”的教学理念,基于三个平台建构迭代提阶教学模式,创建艺术沉浸式创新学习空间,注重传统艺术文化守正创新,培育中国心、中国魂、中国情,培养具有艺术审美品位,有文化自信的创新人才。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贾义敏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致力培养学生对“人是如何学习的”形成系统认知;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的更新,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与教学的挑战。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理念下,团队坚持“教研相长”的课程建设路径,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实施“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混合教学。已创建有丰富的开放网络课程资源,衍生出通识课、教师教育课等面向不同类型学习者的课程内容体系。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孙艳辉所在学院:化学学院课程简介:课程建设遵循金课标准“两性一度”形成以下特色:1.课程模块完善,强化过程导学、实施多元评价;2.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丰富,注重与学生专业特点、学科前沿相结合,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度,有利于个性化学习;3.注重知识体系构建,强化将知识内化为智慧的能力,体现课程的高阶性;4.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了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模式。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课程负责人:周少娜所在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课程简介:为满足国家“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行列物理学人才培养要求,打造学科功底和教研能力双向发展的“新师范”物理学科的拔尖人才,借助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华南师范大学砺儒云平台,进行“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引进国际物理教育研究的思想和国际教育研究案例,建立实证研究思维并深度渗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程负责人:沈映珊所在学院:计算机学院课程简介:课程以“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的思路,以知识点为导线,融入思政教育,建立了涵盖计算机科学核心的扁平化教学内容体系。采用双主教学的“3O-HAPPY-CL”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如翻转课堂、PBL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做好理论引导。利用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价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学习表现活跃,线上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学生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市场营销学课程负责人:张凤超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简介: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实用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课程核心内容是面对广阔市场的企业卖方如何从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出发,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市场细分,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产品定位,锚定营销目标,制定营销战略战术组合,指导企业展开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和发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负责人:曾碧卿所在学院:软件学院课程简介: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掌握C语言的编程思想、培养程序设计兴趣、学会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教学过程中对MOOC、励儒云、学者网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累计有20余所高校的3000余人通过本课程在线教学资源辅助完成线上线下的学习,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互动体系,较好培养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团队激励与沟通课程负责人:丁美荣所在学院:软件学院课程简介:课程面向新时代人才素养需求标准,面向新工科双一流专业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育人理念,“以学生的学”为导向,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协作探究、激励与沟通、工程伦理、尊重科学、敢于探索、创新思维、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担当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课程从团队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团队的建设、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激励与沟通等运营和管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的了解“团队激励与沟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负责人:齐梅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简介:课程总体目标设置基于国家振兴教师教育和广东省“新师范”的战略举措,以及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领南方教师教育的办学定位,教育学科为基础教育输送卓越教师和教育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突出体现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以“学习中心,任务驱动,以研促学”为主导原则,创建了3KAM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科研实践,促进师范生多样化发展。公共关系课程负责人:夏宝君所在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课程秉承“师生平权、启迪心智、引导价值、培育创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对话教学和对分课堂,创建全景式、沉浸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景,建构了“学生参与、体验、互动+教师主导”的 “3+1课堂教学模式”。课程引导学生在公关理论、方法与技巧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培育传递中国声音、中国力量的新闻人,培养具有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有机化学课程负责人:汪朝阳所在学院:化学学院课程简介:课程在省级千百十人才汪朝阳教授带领下,有由我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通用的系列新形态教材《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等,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教学中注重“温故而知新”六重奏的策略,注意渗透绿色化学前沿知识,注意强化化学史立德树人功能,各类成果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普通心理学课程负责人:陈俊所在学院:心理学院课程简介:课程采用经典剖析、科学重现、课堂延伸、高效互动的创新教学实现“四度”(深度-广度-温度-厚度)学习,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构筑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体验研究的巧妙、涵养科学的思维、激发创新应用能力。课程注重“新时代新教法,新师范新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教学策略的科学优化,教学过程中为达成“基础+实践”双创型人才而设计并论证、运行、优化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评价方案。近代物理实验课程负责人:吴先球所在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课程简介:课程具有以下优势特色:1. 教学实施“师德养成”培养教育,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文化。2.创建“一体二翼”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3. 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对课程支撑强。4.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近代物理实验教程》。政治经济学课程负责人:贾丽虹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简介:课程致力让学生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3年课程入选首批广东省级精品课程;2013 年获得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该质量工程项目在 2017 年的验收中获得“优秀”等级评级。团队将以一流课程的建设为契机,让立德树人的使命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扎根。环境化学课程负责人:吴宏海所在学院:环境学院课程简介:课程依托我校化学和地球科学而具有先天性的学科优势,设环境化学二级博士授予点。课程融入生态理念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逐渐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精品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水、大气、土壤的环境污染化学;2.污染生态化学;3.环境分析化学;4.受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软件构造课程负责人:潘家辉所在学院:软件学院课程简介:课程遵循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讲授软件工程知识国际体系SWEBOK中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软件构造的标准化技巧、形式化方法以及23种设计模式。教学内容涉及面向关键质量目标的软件构造基本技术,软件代码重构和面向更复杂软件系统的高级构造方案。学生学习后能掌握软件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日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离散数学课程负责人:蒋运承所在学院:计算机学院课程简介:课程团队是广东省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教学团队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负责人为二级教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教学团队以本科人才培养为基础,开设的离散数学课程面向全院本科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学,教学资料上传砺儒云课堂和学者网课程平台,设计和录制了81个慕课视频已在砺儒云课堂上线,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数学分析(I)课程负责人:刘名生所在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课程简介:课程讲授极限理论和一元函数微分学理论,有自编的主教材、辅导教材、实验课教材和非常强的教师团队。负责人刘名生为校级教学名师、三级教授,主编教材《数学分析(一)、(二)、(三)》和《数学分析学习辅导 I、II、III》以科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出版发行;实验课教材《数学基础实验教程》由冯伟贞、章绍辉主编。无机化学课程负责人:王前明所在学院:化学学院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成员主持和重点参与国家自科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省部重点课题,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0余篇并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团队成员获华师第四届优秀教材一等奖,出版的 “十三五”规划配套教材包括《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学习指导》已被湖南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广泛使用。运动生理学课程负责人:段锐所在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课程简介:线下课程利用生理学前沿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探讨运动状态下人体结构和机能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分析、解决和指导运动实践中的生理问题,并最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拥有长江学者引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采用团队成员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运动生理学》作为配套教材,对国内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广泛的示范作用。日本概况及中日关系课程负责人:李雁南所在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课程简介:课程的特色是文本阅读、比较研究、课程思政和科研培育。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历史文脉、地缘关系、民间交流、文化互通等方面解析中日关系,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学术思维,通过对日本这个“他者”来观照“自我”,提高对自我与社会的认知水平,对中日关系的历史理解、现实认知和未来建设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提高人文素质,抱有深挚的中国情怀。城市管理学课程负责人:杨爱平所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课程简介:课程秉持“尚礼、志学、求实、探真”的8字课程思政指导思想,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读书报告、实地观摩等方法,实现四大教学目标:一是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主要理论;二是理解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的制度逻辑、治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三是领会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的决策和运行过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提出并分析现实的城市管理问题;四是了解当代国内外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合唱与指挥基础课程负责人:苏严惠所在学院:音乐学院课程简介:课程重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立足音乐基础教育根本、努力开拓原创合唱的现代演绎,践行“立德育人,朋辈同行”的实践模式,坚持常规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合唱指挥教学体系,以“未来教育者”为目标,为基础教育培养能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站稳讲台、兼顾舞台的音乐教育人才,努力造就具有现代文明精神、宽厚知识基础、卓越专业素养和深挚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负责人:宋一兵所在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课程简介:课程围绕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介绍旅游目的地概念、构成要素及相关的地方性理论知识,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及竞争力、软实力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管理、服务管理、营销管理、危机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对旅游目的地信息化管理与智慧旅游、旅游目的地未来发展等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介绍。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低碳生活实践课程负责人:张立国所在学院:环境学院课程简介:课程由环境学院开设,其“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已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行列,与昆士兰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建立了本硕连读项目等国际化办学合作。实践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环境教育科普实践由学生组织,75%以上实践活动深入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及企业,依托项目负责人主持的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实践成果发布推广公众号“师范环境教育”,用户已超过1200人,实践成果关注量超过2万人次。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课程负责人:李思娴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简介:课程在近十年来逐渐形成了“在幼儿园里读大学”的教学特色,坚持实践为导向,创设多元情境,为学生践行师德、内化师德、锻炼能力提供依托。课程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案例性、问题性与真实性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体悟师德要求,坚定从教信念,践行并最终内化师德,自觉规范教师行为。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负责人:张永刚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简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问题的观察、思考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之中,通过实践育人模式增强思政课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课程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经过十余年课程建设,课程团队建设与教学效果走在全省前列,并形成了立德树人价值目标突出明显、时代特色与地方优势项相互结合、“八个统一”教学方法有机统一、全院教师倾力打造共同参与的课程优势。这些一流课程中有没有你正在上的课呢我们努力学习 学有所成就是对老师最高的肯定预告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即12套)“道德观察”栏目拍摄的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鑫见义勇为事迹专题片《被打碎牙齿的女大学生》,央视12套节目将于1月10日(星期天)12:20、21:30先后播出,次日(1月11日)09:34重播。敬请关注。
在华师读书的你,有了解过华师的学位情况吗?小晚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华师拥有84个本科专业、2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现在,又有好消息,新一轮广东新增学位授权单位和新增学位授权点的申报情况现处于公示阶段。若申报成功,华师将新增1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这也意味着想在华师深造的小伙伴有更多专业可以选择了,快看看有没有你们学院的专业!8月9日,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公示了2017年新增学位授权单位和新增学位授权点的申报材料,广东11所高校申报新增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省31个单位申报新增314个博士硕士学位点。华南师范大学申报新增1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所申报的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法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新闻传播学、会计、国际商务、社会工作、出版、材料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学位授权审核公示信息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法学法学本科创办于1988 年,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 年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已形成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和国际法学4个稳定的主干学科方向,带头人均为博士生导师。行政法学、刑事司法研究特色鲜明。学科拥有法学教授20人(二级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5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提名奖1人,广东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人)。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政治学1987年,华师获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点,2004年获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点。2012年政治学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政治学利用立足华南、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既重视学术传承与研究创新,又重视社会服务与智库建设,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华南师范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势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博士二级类别。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已有60多年发展历史,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目前,涵盖英、日、俄三个语种,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硕士”、“翻译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招收“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近5年共授予11人“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学位,195人学术型硕士学位,每个学科方向平均49人。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光学工程2003年,华师获批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五个具有特色的稳定学科方向:光电材料与器件技术方向、光生物医学技术与仪器方向、光电调控与检测技术方向、光智能感知与光通信技术方向、高能束调控与应用技术方向。近五年来,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数129项,经费14742.2万元,按招生导师人数算,年师均科研经费61.43万元,272名光学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43名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电子科学与技术华师是广东省最早设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之一,本学科有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早在1986年华南微电子学研究所就引进了我国最早一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并实现产业化。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广东省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自旋电子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系列创新成果,在Phys. Rev. Lett.、Phys. Rev.A/B、Appl. Phys. Lett.等国际物理学权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学术队伍包括中科院(双聘)院士、新世纪优秀人才,珠江学者等。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博士二级类别。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学科源于1988年创建的环境科学研究所,其后依托化学与环境学院于2001、2005年开始招收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本科生;2011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并在化学学科中设立环境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粤港联合创新平台)等多个平台。所建成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环境修复产业联盟,在水污染控制、土壤环境修复、生态毒理和风险研究等领域研发的技术已经在省内外甚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得到应用。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学科现有三个稳定的主干方向:教育领域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服务工程及应用技术,有4个省工程中心和1个市重点实验室,并有1个教育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通过论证,科研环境良好。研究生奖助100%覆盖。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1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24项,科研经费8854万元(纵向约91%),95%以上的研究生参与纵向科研项目。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工商管理2007年,华师企业管理专业设硕士点,2011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四个二级硕士点。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经费2477.96万元。纵向项目76项,经费1165.4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经费926.46万元。目前已有8届共241名学术型硕士毕业;近5年报考人数稳中趋升,报考率为3.8-5.9之间;毕业相关专业博士14人。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00年,华师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自设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是广东省唯一培养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硕士的学术机构。学科将大数据、社会网络、在线学习等前沿理论融入到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充实学科基础,拓展研究领域。近5年毕业本科生350人,每年一次就业率为98%,毕业硕士133人。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音乐与舞蹈学该学科有30余年历史,现有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舞蹈教育学方向。音乐史学方向用出土或传世乐器及音乐图像资料进行音乐考古学及编钟音列的数理逻辑研究;音乐美学方向用符号学理论研究音乐符号行为及音乐意义互文生成等美学问题;音乐舞蹈教育学方向托本校教育学学科平台,对音乐舞蹈教育进行研究。近五年来,毕业本科生1000名,硕士生260名,跨学科博士生4名。为广东省职后师资培训近800人。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美术学华师美术学院1998年获美术学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美术历史、美术教育、实验艺术等领域成果丰硕。目前,形成了教育学博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美术学硕士教育系统。年来培养了180多名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一级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新闻传播学1983年,华师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教育传播与技术)本科专业,2001年创办中国首批传播学本科专业,2005年获批传播学硕士点,2008年获批新闻学本科专业,2014年获批新闻传播专硕点,2016年获批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点(广电节目编导与制作、影视艺术与播音主持)。现拥有广东省首个信息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AR+教育数字出版联合实验室),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建“新媒体传播国际联合实验室。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二级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科是华师重点建设学科。设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和1个省级工程中心。申报的学科硕士点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先进光电子信息材料、绿色能源材料与器件和先进材料特殊微结构的加工与性能新颖性。其中,先进材料特殊微结构的加工与性能新颖性研究是国内目前急需的方向,填补了广东地区的研究空白。本一级学科现有学位点属于硕士二级类别。国际商务华师从2007年开始先后招收“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两个相关专业的学术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能够融会贯通外贸、管理、外事、外语等领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内外兼修的专业人才,主要弥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国际贸易学学术型学位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学学术型学位之间,对国际经济贸易经营与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的空白。社会工作华师在2010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经历7年的专业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制机制。2012年本申报点招收了社会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上打下良好基础,同年还招收了社会管理硕士的澳门班学生。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社会工作人才列为与党政人才同样需要重点发展的六类人才,并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要有300万之多。但目前我国在职者仅有100多万,且持专业证者才有30多万,大多在本科层次以下,高层次社工人才短缺。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已成国家战略的条件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有很好前景,社会工作学科在此背景下申报硕士点。出版文学院编辑出版系开设于2003年,至今已有14年历史,已毕业的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共521人,成人类函授学生1590人,他们分别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中山日报社和信息时报社等单位工作。2009年,挂靠在文艺学专业下增设“出版与文化”方向,招生硕士研究生,共培养研究生14人。学科在图书出版的选题开发与策划、内容编辑与制作、图书出版的营销与管理、新媒体技术的培养与训练方面体现综合竞争优势。会计会计系成立于2004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学科研究方向涵盖公司财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多个领域,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受到各方关注,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教研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大事。据广东省教育厅官方消息,此次公示是对全省各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申报材料的评审前公示,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接受社会监督的举措之一。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我省的工作安排,后续还要经过通讯评议、集中评议和省学位委员会审核评议等多个环节,才能确定我省最终上报的名单并予以再次公示。此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还将对各省上报的材料进行评议复审,并对拟授权单位和学位点名单进行公示,全部过程均合格者才能最终获得相应学位授权。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一元复始,欣喜相逢辞旧迎新之际且先收下新年贺词再一同回顾过往请回答,关于华师的20182019新年贺词31 December2018驰而不息,必至所境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走过砥砺奋进的2018年,我们即将迎来满怀希望的2019年。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谨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向离退休老同志和海内外校友,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华南师范大学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驰而不息,必至所境。2018年,对华南师范大学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一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携手同心,真抓实干,加快推进“三大建设”任务,深入实施“两高两化”战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谋新事、干大事、克难事,干劲十足、士气提升,实现了很多目标,完成了很多心愿,取得了很多成绩,以华师人的智慧和拼搏成就了一个不平凡的2018年。2018年,学校核心竞争力更强了。新增9个学位授权点,基本实现学校一级学科整体全覆盖;“临床医学”首次跻身ESI世界前1%,学校ESI世界前1%学科数增至6个;积极推进一流学科特区建设,基本形成支撑适应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成立全国首家教师教育学部,积极筹建“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高青人才数量比去年增长数倍,全年引进各类人才300余人;全年入选长江学者3人、珠江学者11人;我们的学生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四届以来获奖累计人数全国并列第2位;在教育部举办的第九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我校数学和化学选手在全国49所参赛师范大学中均获二等奖,均排第三名,我校成为2科获二等奖以上的三所师范大学之一;首次作为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积极建设包括以诺贝尔奖科学家为外方代表的国际联合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等各类高端科研平台;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获拉脱维亚外交部嘉奖函,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两位院长被拉脱维亚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2018年,学校内部治理更顺了。以中央和省委巡视整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目标责任制考核、绩效薪酬、教师职称评审、经费使用管理、公共用房、校园综合整治等各项改革,并取得实效;全面启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制定并修订了一批管理制度,经济活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成立学校采购与招投标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国际联合学院、脑认知与健康研究院、量子物质研究院、(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管理与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加强执行力建设,“一把手牵头、分管校领导主抓、党办校办督办落实、承办单位限时办理”的督查督办工作体系初步建立;成立理事会,制定《华南师范大学理事会章程》,社会支持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2018年,学校社会声誉更高了。成功举办了8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校庆当日,从五湖四海返校的校友人数达到11000人,呈现了华师六代同堂的温馨画面;承办了第十五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暨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年会,来自内地47所师范院校以及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的6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华师,这是全国教师教育的一大盛会,也是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次“会师”,对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深远影响;校庆得到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5家中央和地方媒体进校采访报道;官方微信“晚安华师”校庆宣传报道总阅读量150万余次;赢得了广大校友、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誉,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2018年,学校文化氛围更浓了。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凝练办学思想专题大讨论,酝酿推动办学治校新一轮改革走向深入,为党代会的召开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学校事业持续发展积聚更强动力和更多正能量;创新学位授予仪式,校长在5天的时间里,亲自为近9000名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拨穗、颁授学位证书,仪式教育成效初显;启动实施教职工荣休仪式和新教师入职仪式,并将此纳入学校荣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得到有力弘扬;举办首届师生校运会,首次将校田径运动会、教职工环校跑暨趣味运动会合并举办,营造了师生共参与、同竞技的良好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2018年,学校师生幸福感更足了。复办华附初中部、新办大学城附属小学,极大方便了教工子女入学;南海校区电增容项目顺利投入运行;石牌校区手球馆改造工程如期完工;石牌校区西区篮球场的升级改造以及石牌校区和大学城校区教学楼的修缮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加快推进石牌校区教师公租房建设,如期完成“三通一平”工作。可喜的是,元旦前夕,学校按照省里最高标准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发放核增绩效,并足额发放了离退休教工慰问金。回望2018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远远不止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们谨向所有为学校的发展、为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师生、校友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继往不平凡,开启新征程。展望2019年,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抓改革,牢记使命促发展,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国家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建设有大楼、有大师,更有大爱的华南师范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最后,再次衷心祝愿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阖家幸福!2018大事记看过去,也看未来一月静谧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岁月初始缓流中,科研力量在积蓄“厉害,脑科院刚成立就出重大成果”科研新发展,论文上《Nature》华师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费继锋博士,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奥地利分子病理研究所等来自全球10余家科研机构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xolotl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key tissue formationregulators”(DOI: 10.1038/nature25458)的研究论文;华南师范大学为并列第一单位,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研究论文,属于历史性突破。二月苏醒势头勇猛,技术再突破“终于不用担心眼睛会坏,也不用担心手机摔到地上会爆屏了”电子纸重大突破,技术全球领先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院长周国富教授创建并领导的华南师范大学彩色动态电子纸显示技术研究所,在电润湿(电流体)显示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此次突破包括:将开启和关闭的时间提速至3毫秒,比典型LCD显示更快速;增强了显示屏抗压性;制定了低电压驱动技术方案;实现了超低功耗。据了解,电子纸是通过反射外部光线而成像的显示器,在户外也能清晰地看到显示器上的信息。其视觉效果类似纸质书,阅读舒适度强,眼睛不易疲劳。同时它携带方便、能耗非常低。三月朦胧雨淅沥,雾轻披春捎来好消息,入学问题推进“强强联手,输送更多优质学位”华附初中复办,解决入学难题3月13日上午,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将合作复办华师附中初中部。从2018年开始,华师附中本部将面向天河区公办小学招生。此外,华师附中还与113中学签订建立教育联盟的协议。根据协议,华师附中将帮助113中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将113中学教育集团打造成为全市一流的优质教育集团。四月轻柔风攀上肩头,满面欣喜一级学科全覆盖“真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日益完善”新增9个博硕一级授权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下达《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9号),公布了批准的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名单。在名单中,华师新增9个学位授权点,其中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4个(外国语言文学、软件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社会工作、出版、国际商务、会计)。五月清澈涓流泱瀼,莫不来注诺奖得主到来“双一流建设,期待两校未来的合作项目”国际联合实验室落地5月6日,校长王恩科教授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校长Sibrand Poppema(西布兰德·波佩玛)教授签署校际之间的合作协议。在此框架下,以格罗宁根大学教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ernard L. Feringa(伯纳德.L.费林加)为代表的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在华师组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分子科学与显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SCNU-UG International Joint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Science andDisplays,简称MSD)。MSD实验室旨在汇聚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奖评委级别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学术大师,结合华南师范大学已有顶尖科学家,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催生成果转化,引领广东乃至全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0月,Bernard L. Feringa(伯纳德·L·费林加)再次莅临华师,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六月光华一日华师人,一生华师情无论走多远,家在光就在“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就是一个荣誉的称号”校长首次为每一位毕业生拨穗6月21日,华师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第一场在石牌校区行政礼堂举行。今年的毕业典礼是第一次校长给每位毕业生拨穗,也是第一次本硕博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同时进行。拨穗代表稻穗或麦穗成熟,象征毕业生已学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飞。5天中,校长王恩科给近9000名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拨穗、颁发学位证书并进行合影,庄重的仪式感让不少毕业生为之动容。七月激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师范建设,回声久远“华师变得越来越有温度”以后每年两场荣休仪式为表达对学校建设作出贡献,在工作岗位上辛勤付出的教职工人员的感谢与敬意,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从今年起,学校将每年举行两次荣休仪式,希望通过满满的仪式感使大家更好地获得华师人的归属感、荣誉感,让师道尊严在大学校园得以传承和发扬。7月3日和12月26日,学校分别举行上下半年荣休仪式,学校领导为41名上半年荣休教职工和41名下半年荣休教职工献花并颁发荣休纪念牌,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感谢,也传达学校对荣休教职工退休生活的祝福。全国首创教师教育学部,惠及广大中小学老师7月12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揭牌仪式暨教师教育高峰研讨会在石牌校区召开。全国30余所代表性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同行及省内外200余位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和名校长们共聚一堂。揭牌仪式所展现的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都是服务基础教育的机构和资源平台,为教师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现场还进行了签约仪式,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中山、东莞、汕尾四市教育局协同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表达了华南师大发挥地缘优势、服务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决心。八月升腾刘湘无法不动容,无法不骄傲“女神与榜样,好看的人都还在努力!”打破世界纪录,刘湘勇夺亚运冠军在格罗拉蓬卡诺水上中心,华师体育科学学院2015级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刘湘,以26秒98的好成绩,勇夺2018雅加达亚运会女子50米仰泳决赛冠军,一举打破前辈赵菁所保持的世界纪录,为中国队捧回一枚光华璀璨的金牌。九月丰足努力,是期得硕果服务,是愿得舒心“软件硬件都有新气象”为师生办实事,校园改造新建宿舍为满足住宿需求,原继续教育住宿部进行改造,改为东十九南学生宿舍,恢复其宿舍楼功能,用于2018级本科女生住宿。同时,针对不同情况,对东九、东十、东十三等宿舍进行不同程度的装修改造。在石牌校区原东11的地址上,学校兴建一栋充满现代感的多功能学生宿舍,四人间、独立卫浴、设施齐全,还配备阅读室、活动室、服务大厅等空间。此外,南海校区电容量增容,推进空调改造计划;化环学院实验室通风系统的改造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教学安全;手球馆增加多联机空调,对馆内部分设施及设备进行翻新或重装;石牌校区西区改造篮球场,增加师生运动场所;校区教学楼修缮,更好满足教学需求;三校区快递服务中心建设并运行,快递流通更加制度化管理化;石牌校区推进教师公租房建设;学校还启动校园综合整治工作,打造安全、绿色的校园环境。华师附属大学城小学开学9月1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州大学城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属大学城小学)举办了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暨一年级新生入学开笔礼活动。华师附属大学城小学是广州市番禺区全日制公办小学,位于广州大学城内环东路1号,总占地面积19292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为24个教学班。学校服务范围是小谷围街辖区内十所高校工作的在编在职教职工的适龄儿童,小谷围街符合“一户一致”条件的适龄儿童(含保留村户籍适龄儿童)。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招生,招收一年级4个教学班,目前第一批一年级共有166名新生。十月灿烂对华师的喜爱和感念都藏在小物件里“很有心,产品也很有型”华师文创纪念品首次上线首届华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大赛结果正式公布,部分作品制作成实物展出并在展示厅进行售卖,引发购买热潮。据了解,展示厅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外宣传用品制作,提供校办院系等与外校交流时所需的产品;二是办公用品的开发,如笔记本、手册、鼠标垫等提供给全校公文使用;三是含有华师元素的生活用品,文化衫小挂牌钥匙扣文化袋手机套雨伞羊城通等。十一月高远校庆,不止于庆祝过往光辉烂漫也在于努力铸就往后的辉煌璀璨“回家”万名师生校友共贺85周年校庆11月10日,华南师范大学迎来八十五周年华诞。学校围绕“学术、校友、文化”三大主线开展系列纪念庆祝活动,传承优良传统,凝练办学特色,展示办学成就,展望美好愿景。一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校友返校为母校祝寿。校庆纪念大会以“华师不老,榜样永续”为主题,以“薪火·慷慨·青春”三个篇章,传达华师八十五载岁月中薪火相传的教育情怀、立道行义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青春力量和心系母校感念师恩的温暖记忆。当天,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成立暨国际化办学签约仪式在南海校区多功能会议厅举行。国际联合学院致力于把南海校区打造成新工科及交叉学科的增长极、国际合作的示范区、服务地方的先行区、产学研合作的试验区。此外,11月9日,华南师范大学理事会成立仪式在石牌校区举行。广东高校少见,首个双创周启动华南师范大学首次开设创新创业周,在第十二周(11月19-23日),二、三、四年级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停课一周,专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活动。学校各部门各学院为创新创业周提供了学术讲座、竞赛、展览、考察调研等活动约500场次。期间学校还将同步举办第二十五届学生科技学术节活动。本届科技学术节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人文与科技100讲”活动为带动,开展创新创意类、专业技能与竞赛类、知识普及类和创新创业项目展览等活动。千人发布《广州宣言》,共育大国良师11月23日至24日,第十五届中国师范大学联席会及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年会联合召开,来自47所师范大学以及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的600多名专家,加上400多师生代表齐聚华师参加会议。参会代表围绕“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的主题,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研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教师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师范专业认证与师范专业建设、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等问题。同时,大会还发布了“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广州宣言》”,推动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振兴,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致力于:提高政治站位、振兴师范主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及引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此外,大会还安排了多场圆桌论坛和十一个工作坊进行研讨。智慧学习空间惊艳亮相两个全新的学习空间——砺儒·新师范创新学习空间和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中心全新空间已初步建成。砺儒·新师范创新学习空间位于石牌校区第一课室大楼南座五楼,由网络中心负责建设,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括十间新改造课室、教师休息室和公共学习空间,包括创新创业教室、跨校区互动教室、通识课程教室、精品课程录制教室等,主要用于教师授课、研讨、录制精品课程等,可提高我校课堂质量、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技能实训中心、教师发展功能场室整体改造面积约3000平米,共同构建“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能力提升平台”。配备有教学技能实训室、教学技能研讨室、教师研修工作坊、在线学习室、木铎空间站及名师工作室等,更引进了基于未来教育的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及电子产品,满足不同的课程与校外实践基地互动应用需求。十二月沉淀一年将尽,尘埃落定无不安无彷徨有期待有惊喜“努力跟上时代步伐,为大格局战略点赞”华师培养卓越高水平职教师资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的地位显著提升。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出台《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精准对接我省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师范院校与职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合作培养职教师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南师范大学依托职业教育学院,于2019年恢复招收本科插班生,推进一系列的试点改革,探索创新“新师范”建设中的职教师资培养,培养卓越高水平职教师资。心中十二月望见华师,交份答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请回答,关于你的2018
院校简介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1996年进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物理学列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有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光学、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培育)4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心理学获评“A+”; 化学、工程学、数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6个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其中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进入前5‰。学校有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9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现有专任教师2386人,其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522人,博硕生导师1227人,有博硕士学位2287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在校25643人,硕士研究生10349人,博士研究生1211人。招生类型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非全日制)。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教育、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法律、艺术、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电子信息、应用心理、翻译、金融、新闻与传播、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社会工作、会计、出版硕士等17个专业学位(招生单位代码10574)。报考条件详细报考条件请私聊。注意:我校部分招生专业(领域)不接收统考生或同等学力考生报考,请考生报考前务必参阅《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报名办法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规定截止日期前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报名包括 网上报名 和 网络确认 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按照报到点要求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报考点选择1、以下专业必须选择4415华南师范大学考点,并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考试。其他专业可在其它省市报考点就近参加考试。美术类:报考我校美术学(130400)04-13方向、美术(135107)01-02方向、艺术设计(135108)专业各方向的考生。(不按要求选择报考点导致不能考试的责任由考生自负)2、 应届本科毕业生 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络确认手续。3、 其他考生 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络确认手续。4、报考点工作人员发现有考生伪造证件时,应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初试1、2020年12月19日-12月28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2、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3、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时间 为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8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4、初试科目12月26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2月26日下午 外国语12月27日上午 业务课一12月27日下午 业务课二12月28日 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我校初试科目请参阅《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除考试科目代码5开头的科目是6小时的外,其余科目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初试方式均为笔试。5、考生须到报考点指定的考场考试。考生入场时须接受考试安全检查。考生在每科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初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具体出场时间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规定,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学宿费1、住宿费标准最高1600元/生·学年。具体收费标准以学校后勤管理处的住宿安排为准。2、2021级学费标准备注:上述收费标准以广东省物价管理部门的最终批复为准奖助体系1、国家奖学金:20000元。国家奖学金的奖励名额及标准均以当年国家下达文件为准。2、学业奖学金:以学校最新管理办法为准。3、国家助学金:每年6000元,获奖比例100%(非全日制或有固定收入者除外);4、社会资助奖助学金5、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6、国家助学贷款7、研究生特殊困难补助8、其它奖助政策可登录各二级招生单位网站查阅。(本文来源:网络)
12月17日,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党委与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联组学习活动暨党组织合作共建项目签约仪式在金山区教育党建服务中心举行。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顾宏伟,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房建军、常务副书记黄瑾,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有关院系及其下属学校单位有关党政负责人员出席活动。活动由区教育工作党委委员、区教育局副局长吴颖主持。房建军、顾宏伟共同签署《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区校党组织合作共建项目协议书》。房建军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起点,通过区校及下属单位党组织在“发展共谋、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培训共抓、优势共补”等五方面共建,深化党建和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联建、联育、联动、联研、联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以党建合作共建“提质”,促进育人“增效”。顾宏伟为联组学习活动领学,他回顾了金山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指出当前金山教育正聚焦写好“优质均衡”“融合育人”两篇文章,要在教育治理、教师队伍、教育评价等方面加强攻坚,希望融合华师东大教育教学部的优势资源,推动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富特色的金山教育。会后,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党委一行参观廊下镇山塘村“四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美丽乡村建设。本次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与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党委开展共建联学活动,是为了不断丰富双方党建共建的工作内涵,不断拓宽合作共建的形式渠道,把党的组织优势积极转化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为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来源:金山区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前几天教育部公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华师共有24门本科课程成功入选入选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25位在广东高校排名第3位24门课程进入认定名单 10月30日,国家教育部发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示名单》,我校有《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等24门本科课程成功入选其中,入选总数在广东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2号)、《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3号)和《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的有关要求,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教育部组织了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拟认定3560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717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27门,线下一流课程1464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门。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本次入选的24门本科课程分为8门线上一流课程、9门线下一流课程、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等11个课程单位推出,彰显了学校致力于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布局和坚持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标准和要求。这些本科课程有何特色让我们一起了解吧线上一流课程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负责人:谢幼如开设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依托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与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现状,融入课程思政,重构内容体系,包括教学前端分析、微课设计、优课设计、慕课设计、虚拟仿真实训资源设计、翻转课堂设计、混合学习设计、智慧学习评价设计、教学设计创新与发展等,涵盖了教学设计领域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体现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能力之五项修炼课程负责人:焦建利开设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信息化教学能力之五项修炼》课程以“学习者和教学目标”为中心,坚持“小步快跑”的开发原则,是一门致力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典型课程。截止到目前,已完成8期课程,累计学习者人数达25,863人,第9期课程正在进行中。为帮助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教师提升信息意识,修炼信息处理能力,本课程以信息素养BIG 6理念为参考框架,提出教师的五项信息化教学能力。并结合典型案例和简单实用的技术,关注一线教师在开展日常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实际技能,进而提升教师在线自主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基于网络学习探究的能力。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负责人:曾文婕开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简介:《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精选“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原理”、“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小学微型课程开发”和“小学课程评价”四大模块内容,具有理念先进、内容创新、资源丰富系统和师生交互性强等特点,已建成同名配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课程在全面提升学习者课程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切实培养学习者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微型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创新能力。目前,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5期,选课人数达2万余人。教学研究的数据处理与工具应用课程负责人:马秀芳开设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教学研究的数据处理与工具应用》课程是一门提升师范生和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如:问卷、实验、课堂观察和访谈等。课程的早期教学模块于2016年1月在网易云课堂上线,累计学员超过2.6万人,课程获得五星级评价;本课程于2018年4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进入第五轮教学,累计学员超过2万人,课程获得五星级评价。学习的革命课程负责人:张妙华开设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课程简介:《学习的革命》反应了最新的学习理念和最新的学习技术,是一门积淀深厚、理念创新、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通识类MOOC课程,共包括6章,分别是未来触手可及、技术推动变革、学习无处不在、拥抱开放资源、走向智慧教育、你会是创客吗。课程一体化设计了AR超媒体教材、在线开放课程、手机移动APP等组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学生可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可视化互动,实现视频、虚拟现实动画和720°全景图展示,让学习者有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交互式体验。课程既为学生打开了眼界,又提供了诸多具体可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建议。如何进行英语教学评价课程负责人:黄丽燕 徐曼菲开设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课程简介:《如何进行英语教学评价》课程具有以下优势特色:内容丰富:旨在提升师范生和在职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着力发展选、改、编与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等学科素养相关的测评任务的能力。受益面广:2018年4月上线以来已开设8期,共32194名高校学生、在职英语教师及社会人员参与线上学习,有近5万人参与本课程6期线上直播学习和线下培训。特色鲜明:课程团队整合跨学科专家及一线教师力量,专业权威;课程开发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构建“三步”教学模式,科学实用;课程应用以行动研究为路径实施校地联动模式,协同创新。成效显著:立足广东,辐射全国,在本科师范生混合式教学改革、扶持粤东西北及川黔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一系列科教研成果。《论语》教育智慧品绎课程负责人:黄明喜开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简介:“《论语》教育智慧品绎”课程系教育科学学院黄明喜教授开发的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分列7个专题品绎孔子及弟子的教育智慧。2016年9月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学员已超5万人。该课程于2015年获华南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建设立项,配套新形态教材《<论语>教育智慧品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3月版)入选“教育部 2017年度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慕课教学成果于2017年获广东省第八届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2019年获批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植物生理学课程负责人:李玲开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植物生理学》课程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是在潘瑞炽教授等老一辈植物生理学家半个多世纪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课程融入植物科学的前沿,构建了基于“主动学习”的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了包括出版教材、数字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习题作业库等优质学习平台,探索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路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运动性猝死的风险筛查与现场急救课程负责人:杨忠伟开设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课程简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运动性猝死的风险筛查与现场急救》依托于体育科学学院运动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由学院杨忠伟、段锐、梁健、李焕春、曾芃等教师设计开发。该实验以运动性伤害中具有代表性的运动性猝死为题材,以运动性猝死发生率最高的马拉松比赛为案例,通过3D仿真技术,虚拟马拉松爱好者进行赛前风险筛查和比赛中出现猝死进行现场急救的仿真实验情景。实验解决了由于运动性猝死发生的不确定性,在实体实验中实验对象无法呈现的“瓶颈”问题。实验通过问题导向和情景导入,采用了情景式教学和线上与线下交互式教学方式,创造出图文声像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目前本实验线上浏览量已达23000余人次,已有2069人次完成实验,已辐射全国20多所高校的体育类专业。无人机航拍云台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课程负责人:张学波开设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紧跟信息技术新发展和业界格局新变化,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新闻传播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基于新型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无人机航拍,因为视角独特,早已被运用到各类影视节目拍摄中,并呼吁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应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的要求。华南师范大学无人机航拍云台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培养善用无人机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坚持“以生为本、行知并举”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虚实结合、以虚补实”的原则,以专业航拍摄影师必须具备无人机操控技术与影视拍摄技术两大技能为切入点,采用VR、AR、3D建模、动画、人机交互等信息技术,设计了可同时适用于IOS、Android和PC三个端口的虚拟仿真软件,以解决专业航拍摄影人才培养中安全、场景受限、时空受限等瓶颈问题。该项目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线下一流课程 政治经济学课程负责人:贾丽虹开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简介:《政治经济学》作为本科经济学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初创于1953年,历经66载,凝聚了三代经管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进入21世纪,课程踏上了新征程,2003年课程入选首批广东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获得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该质量工程项目在2017年的验收中获得“优秀”等级评级。团队将继续努力,以一流课程的建设为契机,让立德树人的使命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扎根。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负责人:齐梅开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课程简介:《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学学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教育科学学院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以及基于青年英才的广东省教育质量工程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本门课程总体目标设置基于国家振兴教师教育和广东省“新师范”的战略举措,以及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领南方教师教育的办学定位,教育学科为基础教育输送卓越教师和教育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门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突出体现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以“学习中心,任务驱动,以研促学”为主导原则,创建了3KAM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科研实践,促进师范生多样化发展。公共关系课程负责人:夏宝君开设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公共关系》课程秉承“师生平权、启迪心智、引导价值、培育创新”的教学理念,以90后、00后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员模式为参照,倡导对话教学和对分课堂,创建全景式、沉浸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景,建构了“学生参与、体验、互动+教师主导”的 “3+1课堂教学模式”。课程引导学生在公关理论、方法与技巧学习和实践中感受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做社会的观察者、时代的见证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数学分析(I)课程负责人:刘名生开设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课程简介:《数学分析(I)》是数科院学生的一门基础课,讲授极限理论和一元函数微分学理论。这门课程具有自编的主教材、辅导教材、实验课教材和非常强的教师团队,数学分析是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刘名生是校级教学名师,主编的教材《数学分析(一)、(二)、(三)》 和《数学分析学习辅导I、II》以科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出版发行;实验课教材《数学基础实验教程》由冯伟贞、章绍辉主编。课程组教师分别获得华南师大优秀教师、课堂质量优秀教师和我最喜爱的教师等称号,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喜欢!近代物理实验课程负责人:吴先球开设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课程简介:《近代物理实验》具有以下优势特色:1. 课程教学实施“师德养成”培养教育,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文化。深入挖掘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入物理学史传递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过程强调实事求是、态度严谨。2.创建“一体二翼”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面进行了开创性尝试与改革,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敏于观察、科学分析和独立工作的能力。3. 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对课程支撑强。以物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为依托,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核心技术,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受到学生欢迎。4.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近代物理实验教程》。吸收物理科学和实验改革新成果,强化设计性实验内容;适用于多层次教学,被国内47所高校选用。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负责人:张军朋开设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课程简介:《中学物理教学法》又称《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我校设立物理学(师范)专业以来的优势课程,是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案例引导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体验与训练,同时以丰富的课程文本、网络资源和在线课程支持教学,以多元性的评价诊断教学、激励学生。本课程在张军朋教授主持下,依托我校国家一流建设学科:物理学,基于我校本科师范专业“骨干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已建成在国内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物理教师教育课程。有机化学课程负责人:汪朝阳开设学院:化学学院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化学、材料、环境和生物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省级千百十人才汪朝阳教授的带领下,有由我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通用的系列新形态教材《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学习指导》等,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完成了相关省级教改项目,教学中注重“温故而知新”六重奏的策略,注意渗透绿色化学前沿知识,注意强化化学史立德树人功能,各类成果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普通心理学课程负责人:陈俊开设学院:心理学院课程简介:《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创新课程的教学——经典剖析、科学重现、课堂延伸、高效互动,实现“四度”(深度-广度-温度-厚度)学习!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构筑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体验研究的巧妙、涵养科学的思维、激发创新应用能力。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更加注重“新时代新教法,新师范新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加强课程教学策略的完善与落实,教学过程中为达成“基础+实践”双重创新型人才而设计并论证、运行、优化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评价方案,旨在打造与华师心理A+层次相一致的国际领先、国内顶级的金课!软件构造课程负责人:潘家辉开设学院:软件学院课程简介:《软件构造》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遵循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讲授软件工程知识国际体系SWEBOK中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软件构造的标准化技巧、形式化方法以及23种设计模式。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向关键质量目标的软件构造基本技术,软件代码重构和面向更复杂软件系统的高级构造方案。课程秉承工程教育认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后能掌握软件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日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负责人:穆肃开设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是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必修课,是他们从教与学的过程、特点和需求出发,用专业的理论为支撑深入认识、有效设计和合理采用采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基础,是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性课程。穆肃教授的团队从十二年前开始建设在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实现了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达成低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以活动和实践达成高阶教学目标,课后线上线下开展项目式学习实现知识创新,建构了3P-HAPPY 融合教学模式。该课程教学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负责人:贾义敏开设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致力培养学生对“人是如何学习的”形成系统认知;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的更新,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与教学的挑战!本课程1998年首创于华南师范大学。20多年来,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理念下,课程团队一直坚持“教研相长”的课程建设路径,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实施“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学。目前,本课程已创建有丰富的开放网络课程资源,衍生出通识课、教师教育课等面向不同类型学习者的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拓展课程应用范围!微生物学课程负责人:张松开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开发了丰富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在线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开课,数字课程在高等教育出版出版,利用教学平台拓宽课程的教学空间,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将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心理统计学课程负责人:陈启山开设学院:心理学院课程简介:《心理统计学》是统计学运用于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分支,是为培养学生的心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前提,是心理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心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按照要求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分析处理;运用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来解决心理、教育、社会及管理研究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信息素养课程负责人:张倩苇开设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课程简介:《信息素养》是华南师范大学省级通识课。张倩苇教授团队依托自建的省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信息素养:开启学术研究之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将信息素养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创新点:1.强调学术导向,开展任务导向型教学,关注学生过程性发展。2.师生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构建学习共同体。3.开发多种学习资源,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4.开展了基于教学存在的提升讨论区学习参与度教学策略等系列研究。本次认定结果展示了华师教学实力我们要努力学习成为华师骄傲
不久前教育部公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名单华师心理学部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是继2017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A+ 2018年莫雷团队被评为“黄大年式”团队后心理学部又一次获得国家表彰这不禁让人好奇华师心理学部为何如此优秀华南师大心理学部由心理学院与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组成。说起心理学科,不能不提阮镜清。1934年,中国现代心理学家阮镜清东渡日本,专攻教育心理学。归国后,阮镜清到校任教。40年代,阮镜清率先将辩证唯物主义引进心理学。1982年,阮镜清开始招收教育心理学研究生,首批招收了莫雷、郑雪、郑敦淳、陈中永四人。阮镜清于1985年招收了我校第一个心理学博士生莫雷。1985年,在阮镜清等学者的努力下,华南师大成为全国第五所创办了独立的心理学系的高校。2012年,心理学科从教育科学学院独立,成立心理学院。2001年,心理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心理学科获批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中心获批全国心理学界首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心理学科团队获批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称号。一个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着一股凝聚力。心理学院以莫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知名学者为中坚力量,各位年轻学者们拥有着机会平等的竞争平台。华师心理学系学术脉络历经三代人,自阮镜清等老一辈心理学家开始,到学科带头人莫雷、刘鸣等新一代学者,学术生长生生不息,成为一座前后贯通的桥梁。导师和蔼可亲教学平台科学先进心理学部的老师们循循善诱让心理之光代代相传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 心理学院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立足国际前沿、立足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个。2014年和2018年,心理学院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2018年获得“第二届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本科生培养上,每年招收心理学专业基地班、心理学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测评方向等本科生120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近五年来,培养的研究生在Science、PNA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4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每每走过一课门前陈列的百名优秀研究生榜,许多人不禁感叹心理学院学子成就之丰硕。心理学部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他们根据社会对心理学专业的需求,提出“研究者+实践者”的本科生培养模式。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仅靠常规教学改革是远远不够的。“研究者”,是指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人;“实践者”,是指具备应用实践能力的人。莫雷一再强调,“社会要的不是只会写两三篇文章的人。社会要求我们的学生未来要做什么事情?能胜任什么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考虑。任何专业都希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研究”与“实践”两位一体发展,才能保证学生不断与时俱进。为了使这一模式得以顺利实施,从学科带头人到教师,心理学部全员为本科生任课、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蔡晓平介绍:“其实学校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心理学院很早就开始坚持全员为本科生任课了,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比如莫雷老师,即使工作非常繁忙,仍亲自给本科生上课。”今年大四的高瑞翔在大二初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莫雷课题组,目前他已经保研本校继续跟着莫雷导师读研究生。“老师很注重对学生直接的指导,而不是一种间接指导。当我们在做科研时遇到了问题,莫老师会一一为我们解答。包括我们的论文,莫老师都会亲自修改,不会让师兄师姐代劳。”高瑞翔说。莫雷经常会带着学生一起散步,被大家称为“散步教学法”。在散步时,学生向他汇报文献,畅谈日常,莫雷会根据学生目前的研究进度给予提示和指导,学生也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思路。“在散步的时候,哪怕每次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耐心为我们解答。”高瑞翔说,“老师经常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走得慢。你走得慢了,不需要着急。即使你现在没有发表论文,也不要着急。人生漫长,还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在这样的制度与氛围下,心理学院的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蔡晓平指出,本科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一项传统能让学生在优势学科中享受到优质的师资力量。同时,教师也能直接面对本科生,了解到本科生的实际需要并亲予指导。这对于本科生的成长非常有利。此外,针对心理学院基地班的学生,心理学部创新采取了“双导师”制度。每一位学生入学之后,心理学部都会安排一位固定的导师对其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再选择一名导师。高瑞翔介绍:“双导师制是针对基地班本科生的一项特殊制度。大二的时候,我就已经选择了一位导师。到了大三,我们还可以再选择一位导师。大二的是学业导师,大三的那位就是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为了让学生早日寻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心理学部很多老师的课题都会向所有学生开放。高瑞翔在大一还没有选择导师的时候,旁听过许多老师的课题会。在旁听的过程中,除了向老师提问之外,他还能与师兄师姐们交流。“即使已经选择了导师,我们也可以去旁听,很多老师的课题会是对外开放的。在周三或周四晚上,你会看到许多本科生出现在课题会上与老师交流。”高瑞翔补充道。通过这种渠道,学生能充分对比各个导师的研究方向,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目前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高端教学平台。从原来的一般行为实验室,到全国第三个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心理学部为保障教学质量引进了许多国际顶尖设备。值得一提的是,一项时下最流行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被心理学院创造性的应用于教学研究平台。莫雷介绍:“举个例子,我们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一个即将自杀的人及其周围的环境,而学生要现场根据虚拟出来的复杂情境做出不同的判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在心理学院六楼,不时有学生出入MR混合现实实验室、VR体验与拓展训练实验室和睡眠研究实验室等区域,为他们的研究课题而设计实验。据莫雷介绍,近十年来,心理学部拿了五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个学科能够连续两次都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实属不易。此外,心理学院的学生们还借助这些高端教学平台,撰写出两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量在广东省内高校位列前茅。借助这些教学平台,心理学部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少贡献。教授亲自“传帮带”青年学者学院积极帮助新教师融入集体心理学院培养了一批新一代学者学术生长生生不息构建了一条贯通前后的教师队伍言传身教,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心理学院打造了一支以长江学者、杰青、国家名师为中坚的高水平、国际化、年轻化的学科队伍。目前,心理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与“青年珠江学者”共9人。莫雷把研究生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并且是要“抢”的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科研理念,莫雷至今仍坚持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学生。长江学者王穗苹曾是莫雷的学生,毕业以后成为莫雷的同事,她在博士阶段选择研究语言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很大程度受影响于莫雷在80年代做的关于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莫雷给予王穗苹的影响更多是潜移默化的,他们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对待科研、教学的态度却是一脉相承。莫雷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带着当时还是学生的她畅游在心理学这片浩瀚的海洋里,鼓励她寻找自己更感兴趣的点,进而在这个领域深挖,同时,莫雷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王穗苹在新的领域走得更好、更远,这个过程中,王穗苹也逐渐蜕变成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课题组会制度就是“传帮带”模式的一种方式。每周一次的课题组会上,莫雷用他的敏锐和批判性思维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看到某个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他们在莫雷的点评中得到启发,感受到心理学研究的奇妙。王穗苹表示,这种课题组会制度对她的成长有很关键的作用。莫雷对于自己团队的弱点有清晰的认知,时时刻刻考虑未来的目标方向,王穗苹说:“作为学科成员,能够笃定、心安地做事情,是因为知道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把每一件事做好,前景就在那儿。”莫雷对王穗苹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提倡的“一个人在一生中总得有一个冲刺的阶段”,也一直激励着王穗苹。她的博士阶段就是要冲刺的阶段,在工作以后也一直保持这种刻苦和努力,不仅在硕博阶段,甚至参加工作期间都是早上吃完早餐就来实验室,一直待到晚上,午饭直接在实验室吃。即使相互独立工作好多年,但王穗苹与莫雷的师生关系是一辈子的,莫雷的言传身教为她树立了一个理想的标杆。她表示不仅会学习莫雷教授的为人处世、科研风格,更重要的要传承他带学生的态度,把这种方式发扬光大,希望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学生也能更好地以华师为桥梁,找到自己起飞的平台,用扎实的科研赢得世界的尊重。同样的影响也发生在心理学院副院长王瑞明身上。作为莫雷的学生,王瑞明在博士论文后记中说,“他高深的学术造诣、独特的人格魅力、学而不厌的求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他关于学与悟的辩证思考、学术与功夫的绝妙比喻、‘尽人事以观天命’的处事哲学和看到好的研究报告直叹‘妙、妙、妙’的学术境界深深地感染着我。”王瑞明认为,在确定研究方向时,要么立足国际前沿,追求理论创新,要么关注社会热点,展现应用价值。当然,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实现科学研究中的“顶天立地”,那便是最好的研究方向。做“顶天立地”的科研,这正是莫雷一直以来践行的理念。新生血液的引进对心理学部保持科研活力不可或缺。无论是新生还是新老师进入心理学部这个大集体,都会感受到学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凝聚力。新老师每到新的地方,会面临发展方向选择、与集体关系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等诸多问题。莫雷创立的“传帮带”模式有效帮助新老师更好地融入集体、开展工作。王穗苹说:“亲近、融洽的氛围已经慢慢变成了我们心理学部的传统了。在你需要的时候,总能找到一个老师、同事支持你。”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心理学部都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结,还积极帮助新老师融入集体。孟明曾担任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教授。在他2016年考虑回国去哪个单位时,为了引进国际人才,时任心理学院院长张卫专程飞往北京,与孟明详谈一整个下午。张喜淋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曾留学美国,2018年来到华师心理学部,他来的时间不长,却已经和很多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家会不时吃个饭聊一聊。张喜淋说:“来到这里得到了很多领导、老师的帮助,跟不同方向的人彼此交流,找到新的思路,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很重要。”立足国际研究前沿锐意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让人民同享心理学部的发展成果锐意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近五年来,心理学学科作为第一单位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及一般项目58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38项,科研经费达6700多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SCI、SSCI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9篇,包括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Psychological Method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一系列论文;莫雷教授2010、2011年连续两年以第一作者在PNAS发表系列论文、温忠麟教授单篇论文被引频数在国内心理学科排名第一。心理学院着力于科研,锐意创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广东模式受教育厅委托,心理学部自2001年起开始承担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广东模式”。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蔡晓平提到,心理学部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证、B证、C证的等级培训模式。心理学院校友林佩珠现在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心理老师,她介绍到,华师附中曾在2017年举行了全体老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B证的培训,使得老师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如今,这样的培训模式已经在全国的中小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林佩珠担任专职的心理教师已经有11年了,但她依然表示,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心理学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曾举办心理咨询督导的培训,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督导师来到心理学院,面向各个学校的老师进行指导,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小学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个案督导的缺失。另一方面,蔡晓平提及,“我们会有意识地对各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去进行收集、汇编,然后发给全省各个学校进行学习借鉴。”让蔡晓平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周时,他看到中山一中的学生表演心理剧的经历。通过心理剧,老师和家长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个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与之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拉近心理距离。多年来,心理学部与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及广东省全省中小学形成三平台的相互协作,源源不断地向各个学校输送了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促进了各学校在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今后,心理学部也将继续顺应着国家发展的需要,将学科知识应用于服务国家“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积极地为整个国家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原创性学习双机制理论原创性学习双机制理论是由莫雷教授提出的一项针对知识的类型与学习过程的理论。如何思考知识,如何对知识作出划分,如何给知识定位,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形成了对学习理论或教学理论的重大问题的不同见解。针对这个问题,莫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莫雷认为,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大类的分类模式,对于学习与教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吸收。然而,莫雷认为单纯考虑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的分类是不够的,对知识的分类还应该充分注重知识内容方面的心理特征。在这个基础上,莫雷提出的学习双机制理论认为,人有两类学习机制,一类是联结性学习机制,另一类是运算性学习机制。联结性学习机制是指个体将同时出现在工作记忆的若干客体的激活点联系起来而获得经验的心理机制;运算性学习机制是指有机体进行复杂的认知操作(即运算)而获得经验的心理机制。从不同内容的知识的获得过程来看,有的知识可以运用联结性学习机制来获得,有的知识则需要运用运算性学习机制来获得。因此,从这个维度来看,可以将知识分为联结性知识与运算性知识。根据这个思路,莫雷提出对知识分类的“陈述—程序”与“联结—运算”两维分类模式。莫雷的原创学习双机制理论为后来许多研究提供了指导,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帮助。针对当前国内心理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莫雷、张卫、王瑞明、刘学兰基于学习双机制理论,提出了“构建两系列三水平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心理学创新型研究与应用人才”的整体思路。根据这一思路进行的实验教学的系列改革,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培养出众多更能胜任当前心理学职业工作的创新型研究与应用人才。“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我们挺身而出”一代代心理人走进南海前线挺进“援川之路”关爱学生、服务家国用专业和责任谱写动人的乐章胸怀家国,服务社会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6天,心理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在一线灾区建立了四个工作站,在三年间连续派出23批300多人次参与心理援助工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至今仍坚持心理援助工作;2018年12月,培训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多万人次,建立了24所国家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4所省级特色学校和182所省级示范学校……长期以来,心理学院和学科始终注重根据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应用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服务于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走进南海前线,服务国防建设从2015年开始,心理学院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防建设、服务于国家。在该战略中,心理学院服务的对象是部队。部队每年都会举行冬季演习等实训公演,在演习期间,部分军人的心理承受力不足,出现心理问题。由于缺少专业的心理知识,军队不知道如何处理。心理学院针对各类心理情况,在部队中展开了心理健康提升工程,通过培训一批政工队伍成为心理服务专干,来提升军队自身的心理服务的能力。部队接受了数轮训练后,培养了一大批心理骨干力量。当心理学院的团队不在部队服务时,这些骨干也能承担部分心理工作,并且主动学习,来华师与心院的师生交流。军队的心理骨干一批一批地传帮带成长,真正地“有了再生造血的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在为部队服务的过程中,心院团队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军人在特殊岗位和幽闭空间、高温空间等特殊情境下的心理防护问题。这些特殊情境对军人的心理保护和心理耐受性有较高要求,此前军队只是凭着经验判断,缺乏科学手段解决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心院团队凭助专业知识改善了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率,优化选拔、提拔人才的过程。“南部战区一些特殊的人才选拔也会叫我们去。”心理学院副院长范方介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了南部战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以南海舰队为例,心院团队推动建立了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从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保障,到人才提拔、选拔过程,从树立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到培养掌握专业技能的心理骨干、研发心理服务装备,多层次、多方面提高了军队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工作除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心理学院还参与了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并进行了为期10年的追踪研究。从灾难救援、心理援助、危机干预等服务中,心理学院收获了不少经验,开拓了睡眠研究、应急心理学研究等新方向。参与这些服务的学生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他们的学习和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家国情怀、科学情怀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范方说:“学生说和老师有了一样的情怀,大情怀。我们做研究不是做一个小事,我们要胸怀天下,胸怀祖国,胸怀整个社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学习的范方动身回国,参与灾区的服务。他目睹了灾区一些混乱的援助情况,“我当时想,一定要把怎么做危机干预科学地告诉社会。”之后,他看到了心理学院的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出征灾区的仪式,于是联系莫雷教授,“莫老师说:我们刚好需要这方面的人,你来我们这里。”就这样,范方成为了华师心理学院的一份子。“教更多的学生去服务更多的人,做心理预防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更有意义。”从2008年开始,心理学院对汶川地区的震后心理创伤展开了十年的研究,其中一个研究被国际精神卫生组织收录成书,书中集结了全球多年来心理创伤领域最典型的二十个案例,体现了心理学部的创伤应急心理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由于进展顺利,成果丰富,该研究现延期为三十年。范方曾经当过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在医院做过心理治疗师,然后再来华师任职。在他看来,华师心理学院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家不会在乎眼前的小惠小利,“我们有一个词叫为而不争,我们都积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但对结果、对获得什么,不争、不强求。”心理学院带头人莫雷这样总结:“不哭不闹、不喊不叫、不给不要,就叫为而不争。”在莫雷的引领下,心理学院上下拧成一股绳,在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各方面展现出协调、进取、积极的氛围,而传统的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思想聚集英才,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和人才的建设。学校的重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心理学发展赶上了好时代。世界乒乓球冠军陈静携课题服务国家队作为奥运会史上首位乒乓球女单冠军,以及迄今唯一囊括奥运会金银铜牌的乒乓球运动员,陈静在2002年急流勇退,来华师攻读运动心理学博士,并于2006年留校任教至今,在当时殊为罕见。不过,当了解到她早早入队训练、读书时间少、不系统的成长经历,和自己对心理素质在体育赛事中重要作用的洞察,便不难理解她为什么选择运动心理学作为研究方向;“心理学在广东肯定是第一”和“喜欢这里的校园氛围”则是她选择华师的充分理由。2006年,受刘国梁邀请,陈静带领心院的一支科研小组,前去助力男乒国家队进行大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同时,心院作为大后方,也与在前线的小组密切配合,陪伴这些顶尖运动员们走过了六年、两届奥运会,和每年两到三次、每次一到两个月的封闭训练。“是挺辛苦的,但我们觉得很幸运,也希望能帮到他们。”由于陈静的资历、科研小组的专业,和学校、学院在设备、数据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心理学院的服务不仅得到了运动员们的信赖和教练刘国梁的好评,也获得了公关类赛事的全国性奖项。“你看到的是一个冠军,但你知道背后有多少人在为他服务吗?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科研小组密切的合作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拉近了成员之间的距离。“相处久了,我们都像亲人一样。”虽然2006年便赴体育科学学院任教至今,但陈静对心理学院的感情从未减淡:“师弟师妹们都留下来了,心院氛围好,大家在一起就像个大家庭。”回忆起攻读博士的经历,不能不提及陈静的导师莫雷。陈静感念他对自己研究框架方法思路清晰的指导,也怀念他每个周三都如期举行的课题分享会。在那里,莫雷不同年级的学生们分享课题、交流观点,思维的碰撞给她的研究带来了许多灵感。四校协同开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为服务国家“素质教育”重大战略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胸怀家国的华师心理学部承接了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与北京师大、河南大学、山东师大、辽宁师大等四所高校协同开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心理学部还在莫雷老师的带领下,在构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合作形成“中国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调研报告。在开展研究工作时,心理学部立足当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以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关注其中核心的人才培养问题,最终通过三大领域、六个一级指标、十八个二级指标来构建中国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该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研究从整体设计上看,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心理学院教授攸佳宁认为,在这个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中,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对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大学生这个身份,意味着他们很快就要过渡到职场中。他们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利用各种机会去熟悉社会的运作情况,从而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负责。此外,实践创新也很重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同时能够促进国家的长足发展。要想创新也得有足够的积累,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心理学院院长何先友指出,当代学生在人文底蕴这块还是比较缺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很重要。这都体现了心理学部的成员极具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深刻地立足学生实际,从而使各方面工作取得成功。“爱国、拼搏、合作、创新”心理学院八字院训将“爱国”置于首位除了做“顶天”的基础研究他们也注重“立地”的社会服务工作把党建贯穿于学院工作的全过程敬业教师团队领航党建 党建领航了心理学院信念坚定、有共同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教师团队的打造。在2018年1月,心理学科教师团队获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只有在师德师风、教学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拥有突出成绩,方可被认定成为“黄大年式团队”。在2019年4月,心理学院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称号。除此以外,心理学院还有十多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年来,学院定期组织学科成员到革命老区遵义、延安、井岗山、大埔三河坝等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多以现场教学的形式开展,在历史发生的空间环境中,听专业的培训老师甚至是革命先烈们的后代讲述革命故事,成员们的感受更为深切。在井冈山教育基地里,学编红军草鞋、重走朱德同志挑粮小道、自做红军餐等体验教学别开生面,让成员们在实践当中去感受、去理解,从而更坚定理想信念。心理学院组织的党建活动,使得党员们重温党发展的全历程,进一步深刻理解党的性质宗旨、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党员的义务。今年建党节前夕,莫雷教授带领其团队至毛主席故乡湖南韶山、长沙进行了红色研学活动。团队中同时存在着党员和非党员,这次研学活动加强了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也加深了非党员对党的了解,将党建工作延伸到了科研团队。党建工作贯穿于学院工作的全过程,党员骨干们在其中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在汶川地震后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的专业队伍中,很多成员都是党员。到达四川的当晚,新闻不停播报着余震可能到来的信息。所有人都不能待在任何屋子里,全体志愿者只能睡在草地上。队伍中的党员为了让大家能够充分休息以应对次日的工作,彻夜未眠,一旦发生余震马上组织大家转移。为确保服务队的工作更有效地开展,队伍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后来,临时党支部在汶川举行了简单又意义重大的火线入党仪式,五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家身体力行,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深深感染着非党员的志愿者。党员以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充分体现出特殊时期的先进性。在上个学期,心理学院陈俊教授、马超副教授、陈彩琦副教授和田丽丽教授赴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回应当地教职工的需求、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党员身处群体之中,作为一个个体带动身边的非党员们。党员们在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带动心理学院形成团结向上、蓬勃发展的态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树立一面旗帜,为我们华师、为心理学院起到很好的先锋示范作用。”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蔡晓平评价道。他们坚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踏踏实实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这就是华师心理学部优秀的秘密
亲爱的华农,生日快乐!今天是你点亮这个世界的第110年愿下一个百十年我们继续携手点亮说起来真巧去年的11月10日是我的85岁生日庆典这是缘分与幸运,让我们同途前行泱泱珠水 见证百载荣枯煌煌上庠 传承世纪薪火在人潮拥挤的地铁3号线上“列车已到达华师站,下一站是五山站”是每一个通行的日常一条五山路川流不息见证你我之间流转的时光我们共赏霓虹流岚我们共担霹雳风云携手并肩 砥砺前行英华清气 立学广东穿过悠久蜿蜒的时空长廊翻开时间的光影追寻我们相携度过的67年光阴往昔流年,珍重难忘 遇见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相守 在恒长的岁月相守1909年你初立于广州东门外广东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创办唐有恒博士“喜得贵子”开我国自办农业大学之先河1933年我在广州石榴岗懵懂起步林砺儒先生“新添襁褓”占南方师资教育人才之高地我们于战时岁月中激荡而生共同举起近代教育改革的旗幡肩负着培育国家栋梁的重大担当狼烟渐起 烽火播迁我曾赴广西与粤北 艰苦奋斗你亦耕耘于港滇粤北 修德求实1951年我以华南师范学院之名迁址石牌1952年,院系调整,壮大力量同年你三源汇流,扎根石牌五山南国入秋 我们邂逅从此,广州珠江之南冉冉升起一颗师范英才院校之星与一颗现代农科教育之星树人兴业 精耕细作筚路蓝缕 弦歌不辍1982年 我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1984年 你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名垂罔极 沿用至今你是华南农科的领头羊我哺育华南园丁的成长自此35年 相知相守石牌五山 在你左右携手共进,情深义重 1996年我迈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列同年,农业部和省政府对你进行部门预审1997年,你成为了省部共建“211工程”大学大家进行内涵建设夯实基础 跨越发展我们约定了要共同进步三年后我们一起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探索高校人才建设的新路子向高水平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迈进脚步2004年你狠抓本科教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我形成一校三区的格局拥抱更多栋梁之才2008年我组建华师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奔赴汶川灾区进行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至今不忘初心 我一直坚持为社会贡献力量同年,你与合作市县共商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2010年我们的志愿者参与广州亚运会与残运会工作团结一致 共襄盛举我们一起帮助他人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2014年在广东大学生足球挑战赛上我们同场竞技 挥洒汗水你再次挺进四强我沉稳果断 夺得冠军 我们互相鼓舞 约定来年再战2015年,我们硕果累累你晋升为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而我也变成省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共同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前方的征途仍然很远我们还要一起努力我在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你在2019年厚积薄发成为广东唯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我们共同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聚焦内涵发展 争创一流又达成了一个小目标磨砥刻厉终有果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你的生物学与农业工程各领风骚分别名列前4%与前5%还有农林经济管理与畜牧学等12个学科排名全国前30%兽医学更跻身至世界排名第44名我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位列全国前2%与前4%还有体育学与教育学等27个学科上榜其中12个学科排名全国前25%我们相视而笑那些并肩奋斗的日日夜夜都化成了喜悦的丰收你我历经悠远的岁月沉淀培育的万千英才熠熠生辉前有“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毕生为水稻培育鞠躬尽瘁后有院士卢永根亲传丁颖的薪火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作物遗传学并捐助800多万存款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我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刘颂豪行走在“追光”的路上为中国光学、教学事业奋斗你我在不同领域内培养了一批批国之栋梁涌现了一群群社会精英莘莘学子身献国家与社会上下求索 勇攀高峰形影相追,同赏阴晴 平凡的日子有你陪伴变得充实有趣我们以良辰美景为线编织成花好月圆幸与你共享紫荆花雨繁花似火更似与你绵长的情谊满树金黄铺地我喜欢和你一起踩在落叶上细听嚓嚓声响与你同沐暖阳轻嗅青草香牛群旁侧立啮草青坪上湖光水色 波澜不惊浮光掠影 相映成趣你看见我的倒影了吗红橙木棉 陪伴你我的学子淡淡花香 念念不忘同饮醇香浓郁的酸奶是留在齿间的美好是属于我们的独家记忆欣喜地发现我们都那么喜欢荷花接天莲叶 举枝摇曳卷舒开合 菡萏送香华师站与五山站在地铁3号线上的我们是那么近仿佛背靠背,宛如心连心每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互相祝福举杯欢庆扫小程序,生成华农110岁生日头像蓬勃向上,并肩同行 在华师和华农他们正向阳而生在两校之间串联起幸福的连线饶彩霞华师外语系1992届本科生1997-1999年在职研究生1992-2002年在华农任英语教师2002年至今在华师任英语教师1992年在华师本科毕业后,饶彩霞面临着去哪所学校工作的选择。因为牵挂着在华师工作的男朋友,她来到了距离较近的华农任教,这一教,就教了十年。饶彩霞还记得,每年春节前,华农都给老师们送一份矮化水仙花。“华农水仙花最出名漂亮,矮化效果特别好!”华农的茶花园也深受她的喜欢,冬春时令,她常去赏看各色茶花,并赞不绝口道:“足以与华南植物园的茶花媲美。”饶彩霞在华农任教时,1993年婚后居住在华师。1997年到1999年这三年间,饶彩霞回到母校华师读研究生。学习与工作交织,她频繁来往于华农与华师之间,见证了两校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饶彩霞的孩子长大,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2002年她调回华师工作。饶彩霞受华农的教学管理的风格的影响,保持做教学计划、试卷及时整理归档等等的好习惯。后来在华师进行评估,这些习惯为她带来很大的优势,她的教学档案是最齐全的。现在,饶彩霞在华师工作和生活,偶尔有空,她喜欢和家人散步到华农,回到那些熟悉的地方看看。她说:“两个学校的校园越变越漂亮,我也希望将来两校的发展越来越强大,涌现更多新兴高端又实用的学科和华农老校长卢永根院士那样的传奇先进教学典范。”钟志英 华师外语系1993届英语师范本科生2015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1993年7月始在华农工作至今钟志英两度在母校华师就读,期间她看见了华师十几年来的变迁发展。数不清的新旧交替中,她觉得没有变的是:“我接触的华师老师都有一颗真爱学生的爱心!”钟志英读本科时,因为生了急病,辅导员带着她去看病,辅导员走在她左前方的身影一直深深地印在她的记忆里。等到她读博士时,她的导师何安平老师对她照顾良多,既是老师也像母亲一般照顾她。“是华师的老师用爱心哺育着我们成长,我无法向他们一一道谢,只希望回报给我现在的学生。”钟志英说。钟志英在华师读书时刻苦努力,为她在华农教书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至今还与她第一次做班主任带的94届学生联系密切。20多年来,他们与其说是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般相处。钟志英很感激学生们的相伴,特别是他们还陪着她度过煎熬的读博时光,钟志英当时在职读博士,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拼完了博士学业。学生们担心她的身体状况,特地去她家探望她,还约定一起外出聚餐、爬罗浮山等,用各种方式来鼓励她。“我感激华师的老师,培养了我。我又有了华农的学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爱。我觉得很幸福。”钟志英在华农工作期间,华农一直培养她的专业能力,使她不断进步。华农110周年校庆之际,钟志英送上了祝福:“华师为华农培养了许多带着满满爱心的老师,因为华师的老师就有满满的爱心,也是因为这种对学生的真爱,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祝福两校的友谊长存!”冯栋华农工程学院2011届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现为华师网络教育学院教职工毕业8年了,冯栋仍会经常回华农听听讲座,会会球友,拍拍风景,特别是每年3、4月份的华农樱花节,他准会回母校“打卡”。回想起在华农的岁月,冯栋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舞蹈队的经历。在大一时,他在学院舞蹈队参加学校的民族舞大赛,获得了优胜奖,由此与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二的他,受邀加入了校民族舞队,并参与了华农的100周年校庆文艺汇演。舞蹈队艰辛的训练,舞队老师严格的要求,都对冯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使他精益求精、不断增进。今年,冯栋作为学院教职工代表参加了国庆华师教工文艺汇演。得益于在华农舞蹈队的经历,他顶住了压力,时隔十年再次踏上舞台并圆满完成表演。“每当我回顾往昔,就会发现华农的学习生活与华师工作的联系是密切和多方面的,我也把舞蹈队中这份勤勉、细致和坚强带到了工作中,兢兢业业,热爱生活,敦促自己不断前进。”冯栋在华农时,尚处于求知的探索阶段,认真努力的求学观念培养了他逻辑清晰的思维模式,朴实勤勉的学风造就了他兢兢业业的处事态度,扎实的专业根基让他能在华师网络教育学院胜任兼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教学资源制作工作。冯栋长于华师,学于华农,最终事于华师。华农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他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祝母校生日快乐!我以身为华农人感到骄傲与自豪,希望华农和华师能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发挥特长特色,取得更辉煌的成绩!”梁永泽华农艺术学院2013届环境艺术设计本科生华师政管学院2017届科技史研究生暨大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在读博士梁永泽对华农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躬行践履”等精神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分享了在华农读书时的温馨回忆:“华农酸奶曾伴我度过峥嵘的考研岁月”、“外婆知道我被华师研究生录取后,是带着欣慰离开人间的”。2014年,梁永泽赴华师攻读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在陈晓平教授“严谨治学、热爱生活”的陶冶下,他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上课也始终坐第一排、动脑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他在课余时间坚持运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感谢华师,让我体会到大学之大,这种宽松的氛围对我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毕业后,他来到暨大中外关系研究所攻读博士。梁永泽认为,华农和华师皆是有着悠久历史文脉与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同学们热诚朴实,老师们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真正爱护自己的学生,“许多老师至今仍是我的良师益友。”林于群华农外国语学院2018届英语(文学)本科生华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在备战考研期间,林于群一直担心自己考不上华师,但朋友的鼓励陪伴在她左右,华农启林北宿舍楼下自习室的日夜拼搏以及她的全力以赴,让她在研究生生涯与华师结缘。林于群在华农读书时表现优异,曾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她下定决心考研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许多华农学霸的影响,林于群表示:“华农有很多大神人物,他们的存在总是鼓励着我去成为更优秀的人。”林于群考研成功后,许多华农学生向她要考研经验贴,她笑言:“都说华师华农是一对cp,这是真的。华农快要迎来110周年校庆了,希望华师和华农都越来越好!”陈娇林华农园艺学院2019级园艺专业本科生梁月儿华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9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三年的高中岁月里,陈娇林和梁月儿是彼此的玩伴与奋斗的战友。她们互相鼓劲加油,共同为梦想向前。梁月儿性格认生,和陈娇林在一起却毫无顾忌,两人很快熟络起来,经常一起吃饭、学习。即使学业压力繁重,陈娇林热情开朗的自来熟性格让梁月儿感到轻松。当她们得知自己分别被华农华师录取时,都感到非常开心,她们能继续在同一个城市,与对方共同成长。进入大学以来,陈娇林和梁月儿遇到了不少挑战和烦恼。前段时间她们一起去了晓港公园,交谈近期生活的感想,并希望两个人都能度过难关。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去过彼此的校园,但她们对华师食堂和华农酸奶早有耳闻,许下了前去探味的小约定。梁月儿说:“娇林还欠我一瓶酸奶。”在华农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这一对高中好友衷心地祝愿华师华农两校友谊地久天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未来的故事还很多大道坦坦 我们有愿同行你送祝福小晚送福利 关注“晚安华师”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3所高校的领导班子先后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2月11日,教育部党组在华东师范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童世骏不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梅兵梅兵简介梅兵,女,1967年7月生,1996年12月入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2012年12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2013年7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屈文谦: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近日,中共教育部党组经与中共湖北省委商得一致,研究决定:屈文谦同志任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屈文谦简介屈文谦,男,满族,辽宁铁岭人,1969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研究员。199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1990年至1994年系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河流工程系本科生,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系武汉大学商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至2009年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麦均洪任副书记、李卫青任副校长12月7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干部任免宣布会。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受教育部人事司委托,宣读了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对有关校领导的任免文件。麦均洪任学校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李卫青任学校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党志不再担任副校长职务。麦均洪简介麦均洪,男,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高校科研管理、科技金融。围绕高校教育改革、科研管理、科技金融等问题主持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近近年来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0多篇。长期从事高校科研管理与研究工作,在高校管理尤其是科研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推动一系列科研管理改革措施出台实施。李卫青李卫青简介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华南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新闻来源:教育部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