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师生变同学!大学女生和辅导员结伴考上华农研究生当是时也

师生变同学!大学女生和辅导员结伴考上华农研究生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柯称 通讯员唐颖)昔日师生,今日同学。近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传来喜讯,2015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汪娆和其辅导员聂雨寒,同时被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院录取,并且专业都是农村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今年26岁的聂雨寒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由于个人能力突出,2016年7月,聂雨寒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管理学院大二年级财务管理专业等班级辅导员。汪娆是该专业2班学习委员,聂雨寒仅与汪娆相差两岁,经常有工作接触,加上兴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图:汪娆(左)与聂雨寒(右)生活照大三上学期,汪娆向聂雨寒表达了自己考研的打算,寻求建议。聂雨寒听完心动不已——工作之后,聂雨寒发现自己和身边高学历的同事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她也十分渴望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经过一番思量,她决定与汪娆共同备战硕士研究生考试。能与自己的辅导员结成考研伙伴,汪娆惊喜而激动。两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分析自身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后,决定报考华中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考虑到学习计划与工作任务的冲突,聂雨寒咬着牙辞去工作,专心备考。接下来,两人进入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图书馆、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状态。“备考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不但需要足够的耐力和恒心,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备考过程中,聂雨寒和汪娆遇到了很多困惑、疑难,经常就某个问题,复习经验心得等进行交流分享,并相互鼓劲打气。“我们同做一道英语阅读理解,雨寒姐的准确率会比我高很多。这时,她会将整篇文章翻译给我,帮助我深入理解。”汪娆表示,聂雨寒在学习备考中给予了自己巨大的帮助。“在专业课学习时,她把全书的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凝练,经她努力,厚重的专业书渐渐浓缩成了一本本含金量高的笔记。”考试日期渐渐临近,汪娆心理压力很大,她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就像被关进一间黑屋子,埋着头洗衣服,也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洗到了什么程度。”汪娆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聂雨寒反复鼓励汪娆,“要坚持,不要怀疑自己,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我们一起加油!”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前,汪娆和聂雨寒均通过了复试,如愿一同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及专业。汪娆十分感激亦师亦友的聂雨寒,“如果没有她监督、鼓励和支持,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聂雨寒则表示,将来完成学业想重新回到教育行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半生緣

感动了众多网友的华农研究生:只有健康的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人,去追求,去奋斗……

在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电视节目中,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李真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封题为《对不起,妈!我生病了》的信。信中诉说了对他母亲的感谢和抱歉,感动网友。李真和妈妈(左)在节目中(视频截图)。广报君上周也推送了相关的新闻,新闻回顾“对不起,妈!我生病了”一位华农研究生给母亲的信,字字戳心!新闻一经推送,引起网友热议也感动了很多网友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李真。李真是湖南人,三年前患白血病,尽管后来做了骨髓移植,但恢复情况并不理想,肺部感染和排斥反应让他经历多次生死考验。在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中,李真本人也到了节目现场,由于身体虚弱,白色的口罩遮住了一大半的脸。他用平静的语气念着信的开头:“ 亲爱的老妈,这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些话,我只能以这种稍显‘愚笨’的方式来跟您说说 。”观众席上,李真母亲和姐姐分别坐在李真的两侧。儿子刚一开口,李真妈妈眼眶便不禁湿润。接下来的信,由著名演员黄志忠代为朗读。在信中,李真用“约定”的形式安慰开解母亲,希望母亲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2014年6月,李真查出患了急性白血病。当时李真刚收到华农信息学院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 被录取时,其专业归属信息学院,不过后来因学科调整,归属资源环境学院管理 ) ,还未正式注册报到入学。尽管如此,他的情况得到学校和院系的多方关注。记者获悉,李真在接受哥哥的骨髓移植后,其姑姑一直在学校照顾他,导师也没有安排具体科研任务。但自2016年底开始,李真身体的排斥反应越来越严重。不得不于上个学期继续休学,到北京治疗。去北京治疗以后,学院一直关注他的情况,并发放最高档的困难补助8000元/次。李真在医院病房中的自拍。对话李真 想对关心我的人说:谢谢!记者:最近身体恢复情况如何?李真:我现在是移植后两年八个月,严重的就是肺部感染和排异,现在主要是在治疗感染。最近正在住院,因为肺部感染,这几天已经好多了。目前的肺部感染是最棘手的,也是最顽固的。不过,最近用药已经把感染大体控制住了,没有再恶化。信是什么时候写的,说说写的过程,被选上有没有觉得意外?李真:信大概是今年3月份的时候写的,初稿大概花了两天,后来请姐姐提意见,修改花了点时间。只是希望自己的信件质量好些,能尽可能地加大被选上的概率吧。 被选上肯定是觉得意外的,我一个普通人,平凡的经历,又没什么文采,只是如实地记录了一些自己的经历而已,能被选上真的是没想到 。你觉得信被选上是因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我自己看那封信的内容都感觉没什么,可是节目组审信的编辑告诉我,他们看了挺感动的, 最后就很荣幸地被选上了。应该是我遇见了好人 。参加节目是什么感受?有点激动,但又得克制下自己。因为太激动了我身体会吃不消。其实那天因为提前得到了节目组的通知,所以整个去的路上和过程,都还算平静吧。就希望自己在节目中别给人添麻烦,别太丢脸就成。听到别人读自己写的信,感觉会很特别吧?确实跟自己看信感觉不一样,尤其是黄志忠老师那么投入朗读的时候,很容易被他带入那种情感氛围里。 自己的东西,很多时候看得多了都感觉麻木了一样,但是经过别人的理解以后,感觉又不同了 。很多人被你的信感动,有想过吗?身边的人什么反 应?完全出乎意料,在现场看观众的反应我就很意外了,节目播出后更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家人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我也没问过他们。学校老师知道后,挺关心我的,一直都有跟我联系,希望能为我做点什么。我同学、兄弟姐妹们也都特别支持我,鼓励我,他们都让我特感动。想对关心你的人说什么?想对关心我的人说:谢谢!尽管这句话很苍白,但除了这个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另外,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绝不放弃任何活下去的希望,只有康复才是对大家的关心最好的报答!想对更多的人说些什么?在生命面前,其他的都微不足道。 希望大家再忙再累也别忘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别忘记身边的亲友 。 只有健康的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人,去追求,去奋斗,祝大家幸福安康 。泪流满面是感动也是可惜希望李真可以早日康复为他祈福加油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严筱薇、方玮、陈芃辰、周志荣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

参乎

华中农业大学:致2020考研我校考生、在校研究生的一封信!

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同学及2020级考生亲爱的研究生同学们、2020级考生们:大家好!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争取早日打赢这场硬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与健康,学校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正在积极调整相关开学安排。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招生复试及录取工作请各位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耐心等待初试成绩,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请在3月15日前将申请材料(可邮寄)寄送至相关学院。我们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部署,在保证考生健康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安排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请大家安心做好准备,密切关注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发布复试方案。二、春季学期研究生的学习和学业请大家务必不要提前返校,留在原地,减少流动,做好防护,与导师、学院辅导员及教务老师等保持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日常报告工作,具体返校时间静待学校通知。为减少延迟开学对大家学业的影响,学校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目前各任课教师正在积极准备电子学习资料,着手建立课程学习QQ群,预计2月8日左右发布相关信息,请大家在2月9日前根据所选课程加入相应的学习群,与老师、同学在线上相聚,共享资源、交流思想、提升能力。此外,大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线学习《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和《如何写好科研论文》两门公共选修课,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相应学分。各位导师将根据专业实际和科研工作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家的科研进展和论文写作等进行指导,希望同学们平和心态,积极和导师保持沟通,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自主学习、写作上,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三、春季学期拟毕业同学学位授予相关工作2020年春季学期拟毕业的同学们请如期推进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学院和导师会为大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博士学位论文盲评在原计划送审批次(3月3日、3月24日)基础上增加两个送审批次(4月3日和4月10日),确因疫情防控影响,未能如期盲评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经核实后可采取增加送审专家数量、线上线下评阅等方式,以尽量保障及时获取评阅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启动时间延期到4月15日,尽最大可能降低对同学们顺利毕业造成的影响。复制比检测暂不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入评阅环节的必要条件,但申请答辩前须通过复制比检测。疫情突如其来,情况复杂多变,这段经历注定铭心刻骨。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希望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但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感谢同学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期待您的建设性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可随时联系学院老师或研究生院,我们会及时给予回复。华中农大122载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华农人薪火相传,热血不冷。这场战“疫”中,让我们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静候春暖花开,狮子山下,欢聚可期!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20年2月1日部分图片添加来源于网络

其神纯粹

华农研究生毕业转行当教师,用工科思维带孩子们玩转数学,年轻跨界女老师成长为“全能姐姐”

□楚天都市报记者 国倩 通讯员 董缀文 摄影记者 黄士峰非数学专业毕业,却像施展魔法一样让每个学生喜欢上数学课;非师范专业出身,却在课内课外都深受学生欢迎,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全能姐姐”;从“板房小学”起步,却用三年时间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之道,跻身于学校骨干教师之列……洪山区广埠屯小学清江锦城分校年轻教师袁雨,用她的成长经历打消了部分家长对新学校、新老师是否“靠得住”的顾虑。袁雨和她的学生在一起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新建学校不断涌现,一大批像袁雨一样的年轻老师“跨界”加入教师队伍。得知自己被推荐为“荆楚好老师”候选人,袁雨说:“教育需要新思维,讲台需要新活力,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教坛新人的成长。”不一样的课堂教完学生“教”家长“袁老师你怎么没有打开摄像头”“袁老师我要看看你再走”……疫情期间,每次网课结束时,孩子们总会吵着先在视频里看看袁雨老师再离开直播间,不少孩子在课堂结束后仍久久不愿离开。原来,在袁雨老师课堂上,孩子们可以收集奖章兑换奖励,“每次下课后,表现好的孩子会获得一个‘乐学章’,十枚乐学章可以兑换小礼物或者小心愿。”这种奖励制度是袁雨一年级就定下的,很受学生欢迎。一次,班上有几个孩子用奖章兑换了一次和她共进午餐的机会,让她倍感欣慰,“那天中午有事没忙完,让孩子们先去吃,没想到他们非要等我一起。”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袁雨就在网上搜集动画形式的微课吸引同学们关注。平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学到的知识,她还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为同学们解答题目。疫情期间上好网课,少不了家长的支持。袁雨一直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出于信任,家长们经常晚上十点后给她发消息寻求建议,“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教育方法,她就像个‘智慧锦囊’一样,总能给出好的建议。”三(3)班施欣瑶的妈妈说,在袁雨老师身上,她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和辅导孩子作业的方法。不一样的思维工科知识打开新世界“我很喜欢小孩子,也特别希望能把我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都分享、传授给我的学生们。”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袁雨放弃了本专业高薪工作,转而成为一名教师。虽不是学的数学专业,但袁雨十分热爱数学,也希望让孩子们爱上数学。平时,“跨界思维”也让她的课堂妙趣横生。一年级时,大家每周最期待的便是袁雨老师在课上讲数学绘本。“每周我会利用一节数学课讲绘本。”袁雨说,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计算,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由于低年级的孩子都特别喜欢画画,所以袁雨在讲数学绘本时,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也会讲解绘本的设计,逐渐渗透版面设计、故事编写的概念,以及绘本故事里蕴含的道理等等。“设计方面的讲解就需要用到我所学专业的知识,孩子们经常听得津津有味。”二年级时,学生们渐渐已有了一定的数学绘本素材积累。她就开始让他们动手设计数学微绘本,培养他们的合作、创作能力。在一次科技比赛中,她还用废纸箱制作了一个小型空气净化器,并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解最基本的原理,“课后孩子们都吵着要我教他们做”。“暑假时,袁老师还为学生开启了一个发明创造的平台,很多时候她不仅在教数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引导孩子们探索不曾涉及的领域,培养拓展性思维。”广埠屯小学清江锦城分校校长张同祥说。不一样的陪伴不仅是老师也是亲人课上,她是老师。课后,她便成为了学生堆里的“孩子王”。每到下课,操场上总会看到袁雨和学生们玩游戏的身影。“雨天或者雾霾天气,孩子们不能到室外活动。为了不让孩子们失落,我会到教室教孩子们唱歌、玩‘杯子舞’。”每当袁雨老师一出现,教室里便会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渐渐地,孩子们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袁雨说,只要学生真正把你当朋友,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2019年暑假,袁雨刚加入学校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一名多次离家出走的三年级小男孩乐乐(化名)引起了她的注意。“中午吃饭了没?”“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每天,袁雨一有时间就和乐乐视频通话。“袁老师每天都表扬我,和我聊天,就像妈妈一样。”乐乐说。“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只有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才能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在袁雨的陪伴以及家长的努力下,乐乐逐渐变得越来越懂事、阳光。“现在他不仅没有离家出走了,还会主动跟我分享他每天的日常。”袁雨说。“袁老师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把她当作心灵的依靠。”施欣瑶的妈妈说:“她把我们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小孩,也和我们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前段时间,施欣瑶同学由于生病,父母非常难过,“当时家里人情绪都很不好,孩子小也不愿意配合治疗,我一度很压抑。”施欣瑶的妈妈说,治疗期间经常一碗中药要哄着孩子喝,甚至几个小时才能喝完。“袁老师了解到我们家情况后,经常帮我们一起寻找治疗方法,不仅鼓励孩子,还经常开导我。”每周五晚上7:30是袁雨与孩子约定的视频谈心时间,分享一周的生活和心事。“渐渐地,我们和孩子的情绪都好了很多。现在孩子眼睛里有光了。”施欣瑶的妈妈感慨,“袁老师就像一道光,照进了我们家里,她不仅是老师,也是我们的亲人。”不一样的成长多重角色全方位发展作为一个转行到教育界的新老师,袁雨的成长之路并不容易。新建学校、新入职老师,一切都是新的挑战。“刚进校时,学校还在板房里过渡,每天放学后,我们都会留下来讨论教研、商量第二天上课内容、分享教学经验。”袁雨说,经常晚上八九点,老师们还在讨论教学,这一习惯保持到现在。为了让自己进步更快,每次上课她都会用手机录音,回家后再一遍遍地听,寻找问题,并把经验分享给其他年轻老师。“学校也经常给年轻老师上公开课的机会。平时的教研,校长会经常参加给我们指导意见。每周还有专家、教研员进校指导。”袁雨说,前辈们的指导和学校提供的机会让她进步很快。她曾先后获得武汉市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洪山区第十六届“进取杯”一等奖等荣誉。而在“袁雨们”的努力下,这所新建小学也迅速成长为洪山区知名学校。今年已是袁雨工作的第四个年头,30岁出头的她已是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并负责学校人力资源、德育等事务。同事刘会老师说,新建学校的老师要一岗多能,袁雨不仅教学方面优秀,班上的数学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还把手头上多如乱麻的行政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甚至于因为她有设计专业背景,学校的宣传板、设计方面的工作也都是她“承包了”。“有时候是挺累的,但多重角色让我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我很乐意多做一些。”袁雨说,事务繁忙时,她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规划,“事情越多越容易出错,我就像做科研项目一样对待,分项分步解决,多请教、多思考。”“袁老师是年轻老师,但是她无论是教学还是行政工作,都体现出沉稳老练的一面,打破了人们对年轻老师固有的偏见。我认为这正是得益于她严密的工科思维和共情能力。现代的教育是多元的,学生的发展是多彩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跨界’的优秀老师。可以把袁雨视为未来年轻老师教科书式的画像。”张同祥说。【来源:楚天都市报-看楚天】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谜中迷

四个月考上华农设计研究生,一边工作一边复习的她是怎么做到的?

在我开始了解考研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的八月。掐指一算,距离考研还不到4个月的时间,当然,我并不是现在就马上开始备考,手头上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我是一名毕业后工作三年的考研人,我真正开始备战考研是10月中旬,距离考试仅不到100天的时间。我是服设专业,这个方向考研的人、学校的需求都不多,因此竞争同样激烈。所以选择学校很重要。关于选校的事情,我费尽了心思,因为在这方面很少关于这个专业的具体信息。我选择学校的前提是:有把握考上!据我了解,广东有服设而且相对热门的学校有:广美,广工,华农,广州大学,深大,广技师,华南理工等。首先我排除的是华工还有深大,因为这两个学校报录比很低,多数被录取的学生都有985,211的教育背景。如果有充分的备考时间,我觉得这两所学校会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排除的是广大,广技师,这两所学校在我心里没有存在感,很快就被忽略了。最后通过对比广美,广工跟华农。我选择了华农。首先华农在各所学校中服设专业招生最多,这会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在这方面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其次华农是第三年开本专业硕士点,相对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难,因为它每年的试题都会变,关键是考纲不怎么变啊哈哈哈哈,考试就像被虐。为什么不选广美广工,因为两所学校貌似都只有一位服装的导师,一年只招收1-2位学生。类似这类学校,如果你很想选的话,建议最好是本校学生,有足够的师兄师姐资源,导师资源,一定要提前了解好全面的情况,否则很容易失败。花了这么大篇幅讲选校,是因为我当时的情况就是,学校没定,我心很难定下来学习。而且选校虽然花费了我很多时间精力,但是最后发现,这一步非常关键。等你考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人因为选校不当,即使初试考了很高的分数,都不一定能被录取,最后还有可能二战。选完学校终于可以安心备考。在开始备考之前,我利用空余的时间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这一步非常重要,每年都有百万考生加入考研大军,当然背后也有不同的专业团队加入考研辅导,大家都合适的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而且每个学校考察的方法方式都不一样,必须有相应对策。如果有小伙伴打算今年考华农服装,我有几个方面的建议:1.必须提前了解学校导师喜欢的风格,根据他们的风格出自己喜欢又能应试的方案。自己喜欢的方案可以保持对本门学科的信心,方便记忆。根据2019的考试内容,充分准备2020的备考方向。这一点我们2019全体考华农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综合能力有多么多么重要。这里的综合能力包含大学你所学到的服装相关的学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画等。2.考纲只是最低要求。考纲以外的知识你至少需要了解,考到会做。3.理论知识方面,优秀的参考书尤为重要。原大纲要求的书最低要求泛读。因为时间关系,我根本都没来得及看大纲的书,所以参考书起了大作用,当然,你必须善于总结归纳,勤于背诵。专业课的备考因校而异。公共课我也给大家几点建议:1.英语多背诵。单词可以找合适的网课,单词软件学习。作文多背诵。每年都有考前预测作文书,去年我买的预测书有预测到,但是我没背,因为我自己觉得它不会考哈哈哈哈哈。其实是因为我考前半个月才买到预测范文。这类书的特点就是封面写着10篇预测,实则有40篇。所以我来不及背诵。这个可以当做经验教训。2.政治最简单,跟着肖老师的节奏走。精讲精练跟配套的1000题很有用,选择题的知识点都有涵盖,最后加上时政,选择题可以完成得比较好。大题背诵8套卷4套卷,如果全部背诵,那考试都不用担心了。但是选择题几乎不会被预测到,因为知识点太多,很难。祝愿大家顺利上岸,一起来华农赏花!声明:本文原创,转载须征得作者许可,未经许可将追究法律责任!

高举爱

巧用生命科学术语,华农校长勉励研究生开启科研人生

楚天都市报9月12日讯(记者邹浩 通讯员徐行 蒋朝常)昨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华农东运动场隆重举行。4100余名研究生新生荟聚狮山,开启科研新征程。校长李召虎在开学典礼上讲话“一个基因可以改变世界,学习这个功能基因可以改变人生。”在开学典礼上,校长李召虎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生命科学的角度,以“启动子”、“转座子”、“甲基化”、“终止子”等科学术语特征,向研究生新生分享了他对“学习是人生最强功能基因”的理解与感悟。一是学习不需要“启动子”,要涵养永动力。他通过分享华农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张启发1997年写给博士生的一封信提出,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时刻保持求知若渴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把“学习”这个人生最强功能基因充分地表达出来,成为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题、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主体。二是学习应善用“转座子”,要提升创新力。李召虎以华农今年4月成立的交叉科学研究院为例,提出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要善用“转座子”引发的变异、突变和变化促进创新,并在更广阔、更综合、更开放的学习平台上激发创新思维,从交叉领域发现问题,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三是学习不会“甲基化”,要保持鲜活力。李召虎通过讲述“中国柑橘之父”、华农章文才老先生一生勤于学习,80多岁高龄还奔走于山区指导柑橘生产的故事,勉励研究生新生要不断用新知识、新思想充实自己。通过分享华农动科动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提出要培养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他希望青年学生能积极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在此基础上不仅创造新的物种、新的产品,还要创业,形成更多的产业和企业,解决更多人就业,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四是学习没有“终止子”,要具备坚韧力。李召虎以美国遗传学女性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提出“跳跃基因”学说不为世人所认可但依旧坚持埋头研究,终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为例,告诉研究生新生学习和研究都是终身的使命,不要把学习功利化,也不要把他人的质疑和否定作为终止,而是要坚持科学精神,真正持续深入地去探究科学问题、追求真理。校长李召虎勉励研究生新生此外,以学习为话题,李召虎还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以“学习是硬道理”为题,与4700余本科新生分享了学习的几点建议。他说,学习可以“强基”、可以“强农”、可以“强国”,他建议同学们提升自主学习力、实践创新力和全球胜任力。【来源:楚天都市报-看楚天】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灵祐

以后在贵州科学院就能读华农研究生

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少敏 钟哲)近日,华南农业大学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科学院,分别签约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进一步用学科、人才和科研“组团”支撑贵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粤黔东西部扶贫协作。“以后在贵州科学院,就可以攻读华农研究生了。”当天,华农、贵州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正式签约揭牌。今年9月底,华农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科学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华农与贵州科学院计划瞄准该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共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重点在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老鹰茶、皂角开发利用等领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教授罗锡文团队完成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激光平地、精量直播、高效植保和低损收获机械等技术和装备。罗锡文介绍,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围绕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表示,该校加快推进粤黔两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现实谋长远、聚焦优势促合作、瞄准项目抓落实,将通过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联合开展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用科技创新推动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無花果

院士领衔支撑贵州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贵州还能攻读华农研究生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最后一个月,华南农业大学动作频频,加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近日,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和华农副校长邓诣群等一行先后到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调研,并签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进一步用学科、人才和科研“组团”支撑贵州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等一行在贵州科学院调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层次人才“以后在贵州科学院,就可以攻读华农研究生了。”12月9日,华农、贵州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正式签约揭牌。今年9月底,在广东、贵州两省主要领导的见证下,华农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科学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抓住粤黔两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有利时机,华农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为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等一行在贵州科学院调研。贵州科学院是贵州唯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目前形成了理化测试与食品安全、新型材料等十大优势学科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产值突破10亿元,有力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多次调研后,华农与贵州科学院计划瞄准该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共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重点在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老鹰茶、皂角开发利用等领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我们正着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合作的典范。”贵州科学院院长景亚萍说,依托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建设,该院将全方位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贵州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支撑贵州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薛涛表示,该院与华农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粤黔两地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合作的有力举措。该院和华农将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突破中走出一条创新路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绩写在产业链上。“签约揭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标志着我们的合作进入实操阶段。”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说,双方的合作要立足现实谋长远、聚焦优势促合作、瞄准项目抓落实,通过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联合开展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粤黔两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华农、贵州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院士领衔推进农业机械化“最近几天,我们在遵义调查水稻生产情况,开展水稻机械化生产基地和无人农场基地的规划建设。”12月10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华农签约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教授罗锡文透露,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围绕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此前协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将委托罗锡文团队完成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激光平地、精量直播、高效植保和低损收获机械等技术和装备。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华农签约“自开展农村产业革命以来,贵州农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6%以上,从全国排名靠后上升到14位。”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介绍,“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用好山地资源,在耕种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做强做大刺梨、辣椒、蓝莓、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成果。华农如何用科技支撑贵州农业农村发展呢?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表示,在粤黔两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华农要提高站位、积极作为,全面落实广东、贵州两省党政主要领导提出的具体要求;要精准聚焦、精准发力,发挥华农的人才、学科、平台优势,用科技创新推动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要落细落实、早出成效,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助力贵州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来源 | 南方日报图文 |吴少敏 钟哲 徐聪聪 韩小腾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非吾罪也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在2019研究生开学典礼讲话:探究真理,研究学术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家长: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9年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和全体校领导,代表全体师生,向新入学的581名博士研究生、2568名硕士研究生和102名国际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对各位家长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开启探求真理、研究学术的新征程。美丽的华中农业大学三面环湖、坐拥狮山,是个探求真理、研究学术的好地方。我们今天欢迎研究生新同学,其实也是在欢迎新同事。研究生学习已经到了探求真理和研究学术的新阶段。在思考和大家交流些什么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今年夏天毕业的黄金波同学的故事。黄金波同学2012年进入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就读本科,2019年硕士毕业。他来自农村,在大学的日子里,做过学生干部,送过外卖,做过家教,还做过超市收银员和图书馆助理,但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当科学家的梦想。在本科期间,他进入了胡红红教授和殷平教授的实验室学习,在本科毕业之前,发表了他的第一篇SCI收录的论文。在硕士期间,他几乎每天工作到夜晚十一二点,凌晨两三点回寝室是常态。他讲,大家都说华农的景色很美,他想告诉大家,华农校园最美的景色是凌晨三点的月光。他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了5篇SCI收录论文,连续三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在毕业的时候他选择了出国深造,选择了合成生物学的前沿方向,就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他在毕业典礼发言的时候讲了这样一句话:“我为自己能够从华农出发而自豪,能够成为爱因斯坦的校友而骄傲,离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又近了一步而感到兴奋”。这是黄金波同学的故事。我想,他的故事也体现我今天想和大家表达的心愿。在探求真理、研究学术的新征程中,如何才能练就真本领、做出好学问?我想,和大家共同思考三个关键词:动力、压力和能力。探求真理、研究学术,动力来自哪里?它来自于我们自身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努力。有的同学把目标设定为尽快拿到毕业文凭、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个目标并不是错误,但这种动力是不可持久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宏农学 扬国光”,着眼于更好地探索未知、更好地造福人民和世界。我们学校有一位著名的十字花科“傅科长”,就是我们植科院教授傅廷栋院士。他在讲他做科研的动力的时候说,“搞这个事情,肯定要喜欢。不喜欢不行。”他对学生讲,“现在不是讲科学研究要创新么,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奉献是创新的动力,对这个事业有奉献精神,愿意为这个事业奉献,你就有动力。”傅廷栋老师1962年考入学校读研究生,在学校工作生活了将近60年。“奉献”就是他从小傅到老傅,再到傅老,取得卓越成就的动力所在。在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厅正面墙上写着:“激扬梦想,追求卓越”。它作为重点实验室几代学人接力传承、始终坚守的价值引领,是实验室能够持续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力量源泉。同学们在开启学术人生之初,就要树立起远大梦想,要敢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学术前沿、颠覆性科技,做先行者、探路者,追求卓越。探求真理、研究学术,如何应对压力?我们每一位研究生都在努力拼搏,不断提升自己。向上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从来都不是平坦的,难免会碰到各种不容易、不顺利、不高兴的事情,感受到来自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事实上,压力越沉重,也就意味着弹力越强劲。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压力,而是科学转化压力、乐观面对压力。要保持拼搏的精神。在我们学校,有一座小白塔。这座小白塔其实是一座简易的水塔。30多年前,张启发老师回国开启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时候,当时实验室条件有限,经常停水,水压不能保证。为了更好地做科研,他们自力更生修了这个小水塔。这座水塔,是战胜困难、努力拼搏的象征,对我们有特别的意义。我们学校王守创同学在Cell上发表了论文,但他说有一个遗憾:在华农求学六年,却没有看过美丽的油菜花,没有走过曲径通幽的绿道。他们都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是面对压力,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术兴趣和拼搏精神,以求知若渴的心态从最普通的点滴收获中寻找到了十足的乐趣。要守护内心的宁静。有影响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来源于对某一领域长期坚守后的不期而遇。为了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傅廷栋院士和他的老师刘后利先生在实验田里培育、搜寻、等待了10多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踏实的坚守,他们才能发现世界上首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材料。要建构起精神的家园。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研究,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当你内心充实时,就能摆脱表层的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探求真理、研究学术,能力用到哪里?学术研究的使命是服务国家、人民和社会。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人才,一定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未来发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赢得战略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在学校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厅正面墙上写着:“创新 创造 创业”。它指出了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要努力把创新、创造、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新品种、新产品、新材料,进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今年学校面向未来的发展、面向现代农业的发展、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学校布局了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在进一步加强学校农科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实力,更好地为农村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繁荣富强服务。这为我们每一位同学提供了更广、更高、更好的舞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时代,大家能面向人类共同的使命,把论文写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努力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最后,我特别想和大家说的是:探求真理、研究学术,倡导无边无界,不能无拘无束。我们常说,学科交叉没有边界、知识跨界没有禁区、团队融合没有范围,往往有价值的科学发现、重要的创新成果都是在交叉碰撞中孕育。学校支持和鼓励同学们大胆假设、自由探索、积极分享。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把科学道德作为指路明灯,用敬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研究过程,用审慎的目光检查每一份学术成果。“零容忍”是学校对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唯一态度。同学们,今年学校迈入了办学的第三个甲子,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新甲子、新征程,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要努力奔跑。让我们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出好学问,建功新时代。谢谢大家!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摄影|刘涛 编辑|刘涛 审核|匡敏

复命

这个华农博士不一般:他用7年时间研究辣椒,如今发表重要论文!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科研”两个字,会跳出一系列纷呈多样的联想:科研的意义,科研的经费,如何转化科研成果,身为一个科研人员要坚持什么…高级,遥远,艰辛,沉默,这些似是而非的词汇与隐隐的崇拜感糅杂在一起,生成了大众对科研人员的普遍认知。而对于朱张生来说,这些像是答案,又不像是全部的答案。光阴的长度是怎样的?朱张生不太清楚。从2013年到2019年,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与辣椒素研究课题打了将近7年的交道,朱张生对时间的流逝有着一种天然的钝感。宣告这段研究短暂地落幕的,是2019年5月14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学家)上的研究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朱张生的名字被放在“第一作者”一行,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雷建军教授和陈长明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列于其后。该研究成果被F1000科研论文系统收录和推荐,因其重要性和新颖性在辣椒素研究乃至植物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缘起:与辣椒素研究的不期而遇朱张生清晰地记得七年前的那个上午。那天他起得很早,从住宿的旅店走到附近的公交站时,早春温煦的阳光已隐隐跃出云面。天气有些冷,公交亭下候车的人却不少,有夹着公文包的上班族,有提着保温瓶的小学生,朱张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来来往往的公交,他要去的是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这是朱张生准备报考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后,第一次拜访雷建军教授的日子。在这之前,朱张生只在教材的扉页上见过雷建军教授的名字。见面的过程颇为顺利,优异的考研成绩和诚恳的求学态度让雷建军教授对这个24岁的年轻人印象深刻。在聊天过程中,雷建军教授向朱张生大致介绍了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一个是芥蓝,一个是辣椒,你对哪个方向更感兴趣?”芥蓝,还是辣椒?在具体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刚刚结束完本科课程的朱张生还有些茫然。朱张生出生于江西九江,九江多山,常年气候潮湿,雨水的丰饶让这片土地的人民天然带有嗜辣的味觉因子,朱张生也不例外。对辣椒的熟悉与偏爱让朱张生没有犹豫太久便做了决定,“决定研究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但朱张生没有料到的是,他的直觉为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踏足的路——截止这段谈话发生之前,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仍然是一块科研荒地。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朱张生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拓荒,如同在黑夜里摸索前进。这场还未开始的战争,在那句“决定研究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脱口之时便已经定下了煎熬的基调。一场为时5年的科研战争正式开始。荆棘:与失败为伴的科研日子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自梦中惊醒了。朱张生拍了拍脸颊,额角的太阳穴还在突突地跳动着,熟悉的房间布局寓示着刚刚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境。天色还未大亮,朱张生翻了个身,决定再多睡一会儿——每天平均花14个小时扎根在实验室,他的睡眠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梦见实验没有结果,或者是论文投稿被拒。”朱张生说,“时常会梦到。”梦境的地点有时是在实验室。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白炽灯洒下没有温度的人工光线,这是朱张生最熟悉的一处地方。在科研期间,朱张生通常会在早晨八点钟来到实验室,又披着午夜零点的夜色回到宿舍。忙碌的时候,朱张生甚至要熬到凌晨一两点。为了偶尔休憩一下,朱张生特意购置了一张折叠床放在实验室。窗外夜色如墨,折叠床不时发出吱呀的声响,朱张生闭上眼,在培养皿散发出的气味浅浅睡去。这样的日子,朱张生坚持了五年。请点击朱张生在实验室繁重的实验带来的除了身体上的疲惫,还有心理上的挑战。科研实验向来是一环扣一环的严密程序,任一环节的阻滞都会影响到后续步骤的进行。失败率最高的时候,朱张生甚至在同一个实验步骤连续“卡壳”三四个月。“回天无力的绝望感。”朱张生摊了摊双手,往后一靠,脸上露出几分无奈的神色,“像是陷阱了一个泥潭里,被拖得很累。”“累”绝不仅仅限于实验之中。实验室外,朱张生还要走入文献世界里。文献通常是纯英文的,密密麻麻的英文像一只只黑色的蚂蚁,在每一个台灯亮起的深夜里陪伴着朱张生。“看不懂。”初读文献资料的时候,朱张生的脑袋里只有这三个字。对于英语,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初中第一次考试那张28分的试卷,以及怎么也分不清的元音字母。怎么办?朱张生只能采取最老套的方法,一边抱着厚厚的英文字典,一边逐字逐句地阅读,而今朱张生已经能熟练地用英文书写和交流。“probable, likely, possible,may,它们可能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辣椒实验田朱张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科研,而投入的背后意味着时间的失衡。在五年科研期间,朱张生数次听到来自妻子的心疼与抱怨,“匀给家庭的时间变少了。”朱张生有些无奈。这种投入从工作日延伸到周末,再拓展到节假日。有一年春节,朱张生只休息了七天便又紧锣密鼓赶回广州,而这仅仅是因为“有一批辣椒生长到了合适阶段”。“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朱张生向记者解释。随后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这就是科研。”逃离:想挣脱压力的枷锁朱张生是个漫威迷。在谈到漫威英雄的时候,朱张生的眼睛会微微亮起来。“漫威系列的电影我都看过。”朱张生说。漫威之外还有《指环王》《霍比特人》,魔幻传奇电影素来是他的偏爱。安静幽暗的电影院里,演员的脸在荧幕上不断跳换,背景音乐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朱张生喜欢这种神经被拨动的感觉,“比较新奇。”电影院通常是他实验遇到瓶颈时的归处。见惯了冰冷的实验仪器和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科研的枯燥让朱张生想要探寻一种想象力的释放,他需要一种平衡。“希望自己像超级英雄一样拥有超能力,挣脱枷锁,逃离或者对决。”朱张生在实验田科研的底色并非完全枯燥。在将辣椒果实磨成粉末的时候,朱张生邀请了几位师弟前来帮忙。辣椒有时是卡罗莱纳死神辣椒,远播在外的死神椒威名让人闻之心惊。朱张生通常要戴上三四层手套,穿上防护服,再戴上口罩。尽管装备充分,朱张生还是常常会被辣椒粉末辣得眼泪直流。其中一位师弟甚至专门买了防毒面具,惹得朱张生哈哈大笑:“哪里用这么夸张哪!”乐趣似乎总是与辣椒有关。在研究卡罗莱纳辣椒期间,朱张生会带着几位师弟,手中揣上几根死神椒,趁着休息时间去紫荆桥附近一个流动摊位买蛋炒饭。“老板,帮忙将这几根辣椒放进去炒呗。”朱张生面色镇定地递过辣椒。一边翻炒一边打喷嚏的摊主在几分钟之后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在炒完这单之后,摊主将锅来来回回洗了两遍。“就是好奇这辣椒有多辣。”朱张生说。而好奇的代价是随之而来的腹痛。吃完炒饭之后,朱张生几人躺在实验室的长凳上,一边互相调侃,一边不住地揉着肚子,那天下午他们没能做成实验。 辣椒实验田与妻子的相识亦是发生在这段期间。那时朱张生的妻子还是茶学专业的研究生,向妻子表明好感那天,朱张生特意安排她去做一个PCR扩增实验。扩增的基因条带被电泳、排列之后,最终呈现的是字母“I”、一颗爱心和字母“U”的形状。3年之后,朱张生和妻子迈入婚姻殿堂。作为雷建军教授门下的博士研究生,朱张生时常会向导师请教一些实验细节。“是个有耐心、会创新、思维发散能力好的孩子。”雷建军教授这样评价,“身上有科研的精神。”未来:征途未完待续5月14日论文正式发表的那一天,朱张生正在埋头写毕业论文。“真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朱张生连连感慨了两次,“这么多年过去了。” 7年的光阴,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朱张生很难界定那种心情,是苦尽甘来后的欣喜若狂吗?似乎不全是。“水到渠成”——朱张生更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他的心境,如同江流入海,波涛汹涌后慢慢归于平稳或宁静。而对于未来,朱张生已经有了一幅蓝图。“番茄和土豆都有辣椒素基因,但是为什么它们不辣呢?”朱张生扶了扶眼镜,“或许辣味不是辣椒的专属——我可以研究一个辣味番茄、辣味土豆。”一场新的科研战争才刚刚开始。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采写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图片 | 新媒体工作室 刘润东 罗鑫 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责任编辑 | 方玮 谢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