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同学及2020级考生亲爱的研究生同学们、2020级考生们:大家好!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争取早日打赢这场硬仗。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安全与健康,学校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正在积极调整相关开学安排。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招生复试及录取工作请各位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耐心等待初试成绩,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请在3月15日前将申请材料(可邮寄)寄送至相关学院。我们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部署,在保证考生健康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安排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请大家安心做好准备,密切关注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发布复试方案。二、春季学期研究生的学习和学业请大家务必不要提前返校,留在原地,减少流动,做好防护,与导师、学院辅导员及教务老师等保持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日常报告工作,具体返校时间静待学校通知。为减少延迟开学对大家学业的影响,学校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目前各任课教师正在积极准备电子学习资料,着手建立课程学习QQ群,预计2月8日左右发布相关信息,请大家在2月9日前根据所选课程加入相应的学习群,与老师、同学在线上相聚,共享资源、交流思想、提升能力。此外,大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线学习《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和《如何写好科研论文》两门公共选修课,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相应学分。各位导师将根据专业实际和科研工作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家的科研进展和论文写作等进行指导,希望同学们平和心态,积极和导师保持沟通,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自主学习、写作上,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三、春季学期拟毕业同学学位授予相关工作2020年春季学期拟毕业的同学们请如期推进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学院和导师会为大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博士学位论文盲评在原计划送审批次(3月3日、3月24日)基础上增加两个送审批次(4月3日和4月10日),确因疫情防控影响,未能如期盲评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经核实后可采取增加送审专家数量、线上线下评阅等方式,以尽量保障及时获取评阅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启动时间延期到4月15日,尽最大可能降低对同学们顺利毕业造成的影响。复制比检测暂不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入评阅环节的必要条件,但申请答辩前须通过复制比检测。疫情突如其来,情况复杂多变,这段经历注定铭心刻骨。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希望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但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感谢同学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期待您的建设性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可随时联系学院老师或研究生院,我们会及时给予回复。华中农大122载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华农人薪火相传,热血不冷。这场战“疫”中,让我们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静候春暖花开,狮子山下,欢聚可期!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20年2月1日部分图片添加来源于网络
在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电视节目中,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李真给他的母亲写了一封题为《对不起,妈!我生病了》的信。信中诉说了对他母亲的感谢和抱歉,感动网友。李真和妈妈(左)在节目中(视频截图)。广报君上周也推送了相关的新闻,新闻回顾“对不起,妈!我生病了”一位华农研究生给母亲的信,字字戳心!新闻一经推送,引起网友热议也感动了很多网友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李真。李真是湖南人,三年前患白血病,尽管后来做了骨髓移植,但恢复情况并不理想,肺部感染和排斥反应让他经历多次生死考验。在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中,李真本人也到了节目现场,由于身体虚弱,白色的口罩遮住了一大半的脸。他用平静的语气念着信的开头:“ 亲爱的老妈,这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些话,我只能以这种稍显‘愚笨’的方式来跟您说说 。”观众席上,李真母亲和姐姐分别坐在李真的两侧。儿子刚一开口,李真妈妈眼眶便不禁湿润。接下来的信,由著名演员黄志忠代为朗读。在信中,李真用“约定”的形式安慰开解母亲,希望母亲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2014年6月,李真查出患了急性白血病。当时李真刚收到华农信息学院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 被录取时,其专业归属信息学院,不过后来因学科调整,归属资源环境学院管理 ) ,还未正式注册报到入学。尽管如此,他的情况得到学校和院系的多方关注。记者获悉,李真在接受哥哥的骨髓移植后,其姑姑一直在学校照顾他,导师也没有安排具体科研任务。但自2016年底开始,李真身体的排斥反应越来越严重。不得不于上个学期继续休学,到北京治疗。去北京治疗以后,学院一直关注他的情况,并发放最高档的困难补助8000元/次。李真在医院病房中的自拍。对话李真 想对关心我的人说:谢谢!记者:最近身体恢复情况如何?李真:我现在是移植后两年八个月,严重的就是肺部感染和排异,现在主要是在治疗感染。最近正在住院,因为肺部感染,这几天已经好多了。目前的肺部感染是最棘手的,也是最顽固的。不过,最近用药已经把感染大体控制住了,没有再恶化。信是什么时候写的,说说写的过程,被选上有没有觉得意外?李真:信大概是今年3月份的时候写的,初稿大概花了两天,后来请姐姐提意见,修改花了点时间。只是希望自己的信件质量好些,能尽可能地加大被选上的概率吧。 被选上肯定是觉得意外的,我一个普通人,平凡的经历,又没什么文采,只是如实地记录了一些自己的经历而已,能被选上真的是没想到 。你觉得信被选上是因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我自己看那封信的内容都感觉没什么,可是节目组审信的编辑告诉我,他们看了挺感动的, 最后就很荣幸地被选上了。应该是我遇见了好人 。参加节目是什么感受?有点激动,但又得克制下自己。因为太激动了我身体会吃不消。其实那天因为提前得到了节目组的通知,所以整个去的路上和过程,都还算平静吧。就希望自己在节目中别给人添麻烦,别太丢脸就成。听到别人读自己写的信,感觉会很特别吧?确实跟自己看信感觉不一样,尤其是黄志忠老师那么投入朗读的时候,很容易被他带入那种情感氛围里。 自己的东西,很多时候看得多了都感觉麻木了一样,但是经过别人的理解以后,感觉又不同了 。很多人被你的信感动,有想过吗?身边的人什么反 应?完全出乎意料,在现场看观众的反应我就很意外了,节目播出后更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家人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我也没问过他们。学校老师知道后,挺关心我的,一直都有跟我联系,希望能为我做点什么。我同学、兄弟姐妹们也都特别支持我,鼓励我,他们都让我特感动。想对关心你的人说什么?想对关心我的人说:谢谢!尽管这句话很苍白,但除了这个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另外,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绝不放弃任何活下去的希望,只有康复才是对大家的关心最好的报答!想对更多的人说些什么?在生命面前,其他的都微不足道。 希望大家再忙再累也别忘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别忘记身边的亲友 。 只有健康的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人,去追求,去奋斗,祝大家幸福安康 。泪流满面是感动也是可惜希望李真可以早日康复为他祈福加油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严筱薇、方玮、陈芃辰、周志荣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柯称 通讯员唐颖)昔日师生,今日同学。近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传来喜讯,2015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汪娆和其辅导员聂雨寒,同时被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院录取,并且专业都是农村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今年26岁的聂雨寒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由于个人能力突出,2016年7月,聂雨寒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管理学院大二年级财务管理专业等班级辅导员。汪娆是该专业2班学习委员,聂雨寒仅与汪娆相差两岁,经常有工作接触,加上兴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闺蜜。图:汪娆(左)与聂雨寒(右)生活照大三上学期,汪娆向聂雨寒表达了自己考研的打算,寻求建议。聂雨寒听完心动不已——工作之后,聂雨寒发现自己和身边高学历的同事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她也十分渴望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经过一番思量,她决定与汪娆共同备战硕士研究生考试。能与自己的辅导员结成考研伙伴,汪娆惊喜而激动。两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分析自身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后,决定报考华中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考虑到学习计划与工作任务的冲突,聂雨寒咬着牙辞去工作,专心备考。接下来,两人进入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图书馆、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状态。“备考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不但需要足够的耐力和恒心,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备考过程中,聂雨寒和汪娆遇到了很多困惑、疑难,经常就某个问题,复习经验心得等进行交流分享,并相互鼓劲打气。“我们同做一道英语阅读理解,雨寒姐的准确率会比我高很多。这时,她会将整篇文章翻译给我,帮助我深入理解。”汪娆表示,聂雨寒在学习备考中给予了自己巨大的帮助。“在专业课学习时,她把全书的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凝练,经她努力,厚重的专业书渐渐浓缩成了一本本含金量高的笔记。”考试日期渐渐临近,汪娆心理压力很大,她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就像被关进一间黑屋子,埋着头洗衣服,也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洗到了什么程度。”汪娆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聂雨寒反复鼓励汪娆,“要坚持,不要怀疑自己,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我们一起加油!”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前,汪娆和聂雨寒均通过了复试,如愿一同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及专业。汪娆十分感激亦师亦友的聂雨寒,“如果没有她监督、鼓励和支持,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聂雨寒则表示,将来完成学业想重新回到教育行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在我开始了解考研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的八月。掐指一算,距离考研还不到4个月的时间,当然,我并不是现在就马上开始备考,手头上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我是一名毕业后工作三年的考研人,我真正开始备战考研是10月中旬,距离考试仅不到100天的时间。我是服设专业,这个方向考研的人、学校的需求都不多,因此竞争同样激烈。所以选择学校很重要。关于选校的事情,我费尽了心思,因为在这方面很少关于这个专业的具体信息。我选择学校的前提是:有把握考上!据我了解,广东有服设而且相对热门的学校有:广美,广工,华农,广州大学,深大,广技师,华南理工等。首先我排除的是华工还有深大,因为这两个学校报录比很低,多数被录取的学生都有985,211的教育背景。如果有充分的备考时间,我觉得这两所学校会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排除的是广大,广技师,这两所学校在我心里没有存在感,很快就被忽略了。最后通过对比广美,广工跟华农。我选择了华农。首先华农在各所学校中服设专业招生最多,这会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在这方面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其次华农是第三年开本专业硕士点,相对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难,因为它每年的试题都会变,关键是考纲不怎么变啊哈哈哈哈,考试就像被虐。为什么不选广美广工,因为两所学校貌似都只有一位服装的导师,一年只招收1-2位学生。类似这类学校,如果你很想选的话,建议最好是本校学生,有足够的师兄师姐资源,导师资源,一定要提前了解好全面的情况,否则很容易失败。花了这么大篇幅讲选校,是因为我当时的情况就是,学校没定,我心很难定下来学习。而且选校虽然花费了我很多时间精力,但是最后发现,这一步非常关键。等你考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人因为选校不当,即使初试考了很高的分数,都不一定能被录取,最后还有可能二战。选完学校终于可以安心备考。在开始备考之前,我利用空余的时间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这一步非常重要,每年都有百万考生加入考研大军,当然背后也有不同的专业团队加入考研辅导,大家都合适的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而且每个学校考察的方法方式都不一样,必须有相应对策。如果有小伙伴打算今年考华农服装,我有几个方面的建议:1.必须提前了解学校导师喜欢的风格,根据他们的风格出自己喜欢又能应试的方案。自己喜欢的方案可以保持对本门学科的信心,方便记忆。根据2019的考试内容,充分准备2020的备考方向。这一点我们2019全体考华农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综合能力有多么多么重要。这里的综合能力包含大学你所学到的服装相关的学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画等。2.考纲只是最低要求。考纲以外的知识你至少需要了解,考到会做。3.理论知识方面,优秀的参考书尤为重要。原大纲要求的书最低要求泛读。因为时间关系,我根本都没来得及看大纲的书,所以参考书起了大作用,当然,你必须善于总结归纳,勤于背诵。专业课的备考因校而异。公共课我也给大家几点建议:1.英语多背诵。单词可以找合适的网课,单词软件学习。作文多背诵。每年都有考前预测作文书,去年我买的预测书有预测到,但是我没背,因为我自己觉得它不会考哈哈哈哈哈。其实是因为我考前半个月才买到预测范文。这类书的特点就是封面写着10篇预测,实则有40篇。所以我来不及背诵。这个可以当做经验教训。2.政治最简单,跟着肖老师的节奏走。精讲精练跟配套的1000题很有用,选择题的知识点都有涵盖,最后加上时政,选择题可以完成得比较好。大题背诵8套卷4套卷,如果全部背诵,那考试都不用担心了。但是选择题几乎不会被预测到,因为知识点太多,很难。祝愿大家顺利上岸,一起来华农赏花!声明:本文原创,转载须征得作者许可,未经许可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祥哥,关注高考,了解国内各大高校,知道高校优秀学科,让你志愿填报无忧。上一所理想高校。本篇为大家介绍一所坐落于南方重镇广州市的一所高校,环境优美,景色别致,是我国南方富有特色的农业类高等学府,这便是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为广东 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历经百年。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华南农业大学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大家名师,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有教职工3400余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引进院士团队1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12人,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27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25人,人(事)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2人,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一流的名师教学,出众的教学团队。培养了万千农林人才,为国为民服务。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农科类为强势学科。学校拥有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原农业部重点学科,1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微生物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已进入前1.5‰。也是可供同学们选择的国家重点学科。上学就上北上广,经济发达,就业无忧,近年来报考的人数颇多。近五年华南农业大学对河南省的录取分数线: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高于一本线19分,31分,48分,61分,56分。文科录取分数线分别高于一本线16分,26分,41分,45分,35分。文科全省排名6000左右,理科全省排名40000名左右报考为宜。华南农业大学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历史悠久。是一所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的特色高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最后一个月,华南农业大学动作频频,加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近日,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和华农副校长邓诣群等一行先后到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调研,并签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进一步用学科、人才和科研“组团”支撑贵州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等一行在贵州科学院调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层次人才“以后在贵州科学院,就可以攻读华农研究生了。”12月9日,华农、贵州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正式签约揭牌。今年9月底,在广东、贵州两省主要领导的见证下,华农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科学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抓住粤黔两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有利时机,华农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为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等一行在贵州科学院调研。贵州科学院是贵州唯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目前形成了理化测试与食品安全、新型材料等十大优势学科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产值突破10亿元,有力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多次调研后,华农与贵州科学院计划瞄准该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共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重点在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老鹰茶、皂角开发利用等领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我们正着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合作的典范。”贵州科学院院长景亚萍说,依托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建设,该院将全方位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贵州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支撑贵州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薛涛表示,该院与华农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粤黔两地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合作的有力举措。该院和华农将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突破中走出一条创新路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绩写在产业链上。“签约揭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标志着我们的合作进入实操阶段。”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说,双方的合作要立足现实谋长远、聚焦优势促合作、瞄准项目抓落实,通过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联合开展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粤黔两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华农、贵州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院士领衔推进农业机械化“最近几天,我们在遵义调查水稻生产情况,开展水稻机械化生产基地和无人农场基地的规划建设。”12月10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华农签约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教授罗锡文透露,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围绕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此前协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将委托罗锡文团队完成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激光平地、精量直播、高效植保和低损收获机械等技术和装备。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华农签约“自开展农村产业革命以来,贵州农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6%以上,从全国排名靠后上升到14位。”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介绍,“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用好山地资源,在耕种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做强做大刺梨、辣椒、蓝莓、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成果。华农如何用科技支撑贵州农业农村发展呢?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表示,在粤黔两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华农要提高站位、积极作为,全面落实广东、贵州两省党政主要领导提出的具体要求;要精准聚焦、精准发力,发挥华农的人才、学科、平台优势,用科技创新推动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要落细落实、早出成效,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助力贵州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来源 | 南方日报图文 |吴少敏 钟哲 徐聪聪 韩小腾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2018年4月,温润潮湿的广州又到了虫鸣盈耳的季节,夜里也能听到些振翅的动静。赵明智的手机“嗡嗡”地震动了两声,收到一张来自两百公里外的图片。彼时,与他相识已久的师兄张锦坤正在广东南岭焦急地等待他的回复。凭着昆虫爱好者敏锐的直觉,张锦坤意识到,一个惊喜或许就藏在这张图片后面。那是一张昆虫标本的照片。赵明智点开看了一眼,心头紧跟着一颤。新种?他在脑海中飞快地搜索了一遍,几乎当下就做出了判断。这个类别的昆虫并不多见,但应该就是新种!在张锦坤看来,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师弟虽然还是本科生,但专业能力已达到研究生水平,甚至可以用“前途无量”四个字来描述。原本还不确定的他在看到信息中的“新种”二字后,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两个人继续探讨,多方取证,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赵明智的判断是对的。从脑子里冒出“新种”两个字,到自己命名新种的SCI论文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杂志上,大半年的时间里,赵明智的论文经过了三次大改和多次修正。“我只是运气太好了。”赵明智说,与过去七年对昆虫投入的热爱相比,这几个月里他付出的并不算多。但在这篇SCI论文背后,除了运气,更多的,其实还是努力。2019年1月10日,我校2016级植保专业本科生赵明智与森林保护专业研究生张锦坤描述扁甲属昆虫新种的论文Contribution to theknowledge of the genus Cucujus Fabricius from China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杂志ZOOTAXA发表。这是我校首次以在读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全部由在读学生完成研究和撰写的SCI论文。“顺便”发的SCI论文从决定动笔的那一刻起,赵明智就竭尽所能地查找了所有相关文献。扁甲属昆虫并不是他着重研究的领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匮乏,使得无数细枝末节成为阻碍他完成论文的绊脚石。“撰写文章不是简单地说明情况,每一部分内容都必须严谨对待。”结构无序、文笔欠佳、缺乏经验都是他要面临的问题。花了一个多月去查文献和写文章,中途又停了一段时间,进行了一番修改。尽管新种情况已经是板上钉钉,但由于缺乏写作经验,他的文章还太过稚嫩和青涩。思绪杂乱的赵明智想到了向农学院昆虫学系教授田明义寻求帮助。田明义看过初稿后,在框架结构和行文思路上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建议让赵明智给文章增色的同时,修正了不少缺乏严谨之处。赵明智收集的部分昆虫标本投稿、退回、再修改……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赵明智完善着论文,等待着。几场雨后,昆虫慢慢隐于山野,焦虑,也慢慢爬上他的心头。从他收到张锦坤的照片开始,已经过去了小半年。十一月,赵明智终于收到编辑的通知,几番修改之后尘埃落定,进入出版阶段。文章排版撞上了考试周,身边人欢呼着考试结束的同时,他也暗暗欣喜着。前前后后,历时半年,2019年1月,赵明智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也是华农首例以在读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SCI论文。在他看来,自己离真正的优秀还有一段距离,但一切,都才只是开始而已。赵明智在野外捕虫一个喜欢虫子的普通人黑镜框、黑帽衫,当赵明智安静地端坐着时,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内敛的文科生。2012年,还在读初中的他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抓虫、换虫、找文献,与同龄人的爱好比起来,他的特长显得尤为冷门。赵明智在制作标本为什么喜欢昆虫?用赵明智的话说,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爱好”,没有理由,更没有目的。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大三本科生,完成了极少数同龄人能做到的事。赵明智在昆虫爱好者的圈子算是小有名气,连不少专家和教授都知道他的名字。在张锦坤看来,赵明智平时虽然话很少,但只要聊起昆虫,会突然变了一个人,热情四溢。你永远想不到这个“闷葫芦”什么时候又跑到山林里抓虫去了,什么时候又联系上外国同行开展新课题了。大概就是这消耗不完的热情,塑造了这个喜欢“虫子”的普通人。最执着的“爱好者”对赵明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同行朋友们。天南地北的一群人因为昆虫走到了一条道上。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年龄层次……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见面,却能像昆虫一样获得“共鸣”。爱好者的圈子仿佛一根循环的链条,让能人感叹缘分的奇妙。某个夏天一起在贵州抓虫的高中生朋友,如今成了同学校同专业的小师弟;某次在哪个群里一起嬉笑打趣的网友,没过几天就在保护区不期而遇。在赵明智与昆虫相伴的七年中,这一群人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挚友。谈起自己的昆虫“老友记”,赵明智打开了话匣子:“他们是真正纯粹,而且执着的人。”他的朋友们跨越年龄与国籍、专业和职业,因相同的目的而聚在一起。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对昆虫真正的喜爱和热情,找到人类最原始、最发自天性的一份爱。“我从他们身上学了很多,尤其是做研究态度要认真端正。很多东西你不能光靠自己的臆想,有些你自以为的事实不一定是事实,去找资料试图论证,这样才能有所收获。”从赵明智身上不难看出,面对旁人的质疑时,最重要的还是保持一颗纯粹的心。这份纯粹使他更能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减少外界舆论的干扰。“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没必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田明义老师用“痴迷”来评价他:“赵明智真的是一位很少见、很少见的,能对昆虫如此热爱的学生。真的希望以后他能在昆虫的领域走得更远。”对于爱好与工作的抉择,赵明智也不像大多数人那么焦虑。谈规划太远,谈理想太虚,就这样继续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反而能找到那条最好的路。赵明智不觉得自己一路走来是所谓的“学霸”,如果非要给他一个身份上的定义——“那就爱好者吧。”他淡然地说。更多招生资讯高考放榜!来华农,不负光阴不负卿!我在花园里的大学等你!华农2019招生宣传片发布华南农业大学2019年校园开放周暨高考招生咨询会公告在华农,吃遍五湖四海!本科扩招1000人,增加4个专业!华农2019招生计划出炉!(附2018年分数线)南都专访华农校长刘雅红:大湾区建设华农大有可为!高考加油!华农,约定你!来源 | 华南农业大学第596期校报 有删减采写 | 校报学生记者社 郭宇晨 黄媛 胡馨悦图片 | 校报学生记者社 李泊坤 由受访者提供 官微往期推送微信编辑 | 谢韩责任编辑 | 方玮 谢韩
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少敏 钟哲)近日,华南农业大学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科学院,分别签约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进一步用学科、人才和科研“组团”支撑贵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粤黔东西部扶贫协作。“以后在贵州科学院,就可以攻读华农研究生了。”当天,华农、贵州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正式签约揭牌。今年9月底,华农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科学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华农与贵州科学院计划瞄准该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共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重点在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老鹰茶、皂角开发利用等领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教授罗锡文团队完成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激光平地、精量直播、高效植保和低损收获机械等技术和装备。罗锡文介绍,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围绕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表示,该校加快推进粤黔两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现实谋长远、聚焦优势促合作、瞄准项目抓落实,将通过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联合开展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用科技创新推动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春分后十五日,万物皆齐洁,气清景明,时谓清明。清明节,是属于礼敬先祖、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沉痛地悼念一年来一一离世的华农教授。音容肃穆,呜咽难言。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卢永根: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教授,生于1930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卢永根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1962年至196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丁颖院长秘书、科研助手。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至1995年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九、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等。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已故卢永根院士获授“最美奋斗者”称号。卢永根教授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协助丁颖教授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20世纪80年代,卢永根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中国普通野稻、药用野稻和疣粒野稻开展研究,证实了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而与助手张桂权提出的新学术观点和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卢永根教授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他团结带领干部、教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争取办学经费;积极创造条件加速非农学科的发展,培育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大刀阔斧进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对学校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卢永根教授晚年在罹患癌症后,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同时,他决定把去世后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如是说。卢永根教授一生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敬业、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为人师表。他的精神永驻,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胡守训:改革开放抓思政,一生奉献保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胡守训教授,生于1933年7月,因病于 2019年4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胡守训教授1951 年至1955年在广州海关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8月在华南农学院兽医专业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就读在校研究生,历任华南农学院牧医系党总支书记、华南农学院副院长等职。1981年至198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干部培训班学习,1983年至1993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分院院长。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顾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胡守训教授抓好学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他注重对党政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曾在《思想教育探索》《高等农业教育》《高教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 8 篇,其中《对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思考与探讨》一文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1992 年优秀论文奖。“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自 1993 年退休以后,胡守训教授坚持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热诚关心年轻一代成长。他一生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敬业奉献,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张维球:蓟马分类来开拓,南方害虫求治理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维球教授,生于1931年12月,是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农业昆虫学家和害虫综合治理专家,蓟马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第四届、五届广东省昆虫学会理事长,2019年6月2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张维球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同年任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助教,1960年晋升为讲师,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2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维球教授长期从事昆虫分类、害虫综合治理等研究工作。他是我国缨翅目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张维球教授对华南地区的蓟马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1993年,他与童晓立教授发表了《中国缨翅目昆虫名录》。在农业昆虫生态学、害虫鉴定与综合治理等领域,张维球教授研究了如斜纹夜蛾、稻飞虱、蚜虫、小菜蛾、斑潜蝇等害虫在我国南方的发生特点及其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参与报道了红火蚁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共发表论文87篇,主编《农业害虫及其防治》《广东烟草害虫研究与防治》等专著,参编《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三十一册 半翅目(一)》(1985)《昆虫分类》(1999)等专著。先后获得国家、省、厅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励9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张维球教授付出了辛勤劳动,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是昆虫学界的一代名师。丰碑不朽,赓续传承。钟伟华:林木遗传广钻研,林业发展终奋斗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钟伟华教授,生于1927年3月,2019年5月2日逝世,享年92岁。钟伟华先后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57年在南京林学院林学系进修,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及树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及育种委员会主委、广东省林业厅林木良种研究协调小组组长、省林科所学术委员、广东林业科学副主编等。在林木遗传育种领域,钟伟华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树木育种学》《树木遗传育种》《森林数量遗传学》等多门课程,主持及参加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1985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如何组织林木良种选育课题”重大建议奖,1986参加的项目获国家林业部三等奖。钟伟华教授为我国林业科研及教育事业奋斗终生。1964年被评为中南林学院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华南农学院先进工作者,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功奖励,1998年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学高为师表,身正为垂范。斯人虽已逝,唯音容笑貌,长留生者心间。黄茂武:去北南来立双创,橄榄球与体育保健华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原主任黄茂武教授,生于1938年7月,2019年6月12日逝世,享年80岁。黄茂武历任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主任等职。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南农林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副理事长。黄茂武教授是中国最早倡导开展橄榄球运动的发起人之一。1993年,他组建成立中国南方高校第一支英式橄榄球队——华南农业大学橄榄球队,1995年组织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市橄榄球协会——广州市橄榄球协会,并一直担任常务副主席,为推广、普及中国的橄榄球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除此之外,黄茂武教授注重开拓创新,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教学与推广的创始人与领头人。曾主持全国体育保健类课题3项,出版专著、教材15部。黄茂武教授将一腔热忱投入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运动更加走近华农学子,走近当代大学生做出了卓越贡献。徐英宝:造林学内深研究,混交林上细探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徐英宝教授,生于1933年11月,2019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徐英宝先后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学院学习。1960年7月毕业后在四川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10月后先后在华南农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南林学院五七干校工作。1978年7月任华南农业大学讲师兼造林学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林学会理事,并参加广东省林学会、广东园林学会、广东科普作协有关工作。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功奖励,1987年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广东省人民政府教学二十五年荣誉证书。徐英宝教授在造林学、混交林研究领域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造林学》《造林学文献综述》等课程,参与撰写《中国森林》《广东森林》等著作,发表《关于混交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混交林的调查研究方法》等多篇论文,完成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王民桢:草原普查创先河,年越古稀志千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王民桢教授,生于1932年11月,因病于2019年7月3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王民桢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新疆军区俄文学校学习。1952年8月在新疆八一农学院兽医系学习。1956年8月任新疆八一农学院讲师,1965年10月调至新疆伊犁畜牧学校,1978年8月调至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5年12月调至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0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世纪80年代,王民桢教授开始主攻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毒物学、家畜遗传病学等。在新疆扎根35年,开创性地普查新疆草原有毒植物的调研,对家畜危害及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植物种类、分布、生态等领域影响重大。主编《兽医临床鉴别诊断学》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获得校级“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越古稀、壮心不已。”王民桢教授兢兢业业,始终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他爱国爱党,坚持给学生上党课,以亲身经历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热爱教育,关切农业,将毕生奉献给农业发展和教育事业。肖敬平:植物伴毕生之左右,提寓同于异代谢论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敬平教授,生于1929年1月,因病于2019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91岁。肖敬平于1952年任北京市中央林业部技术员,1954年任北京市中央农业部技术员。此后,先后任广东省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任研究组长、广东省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任橡胶系副主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生产部任科研组副组长等。他参与制定了乙烯刺激橡胶增产相关技术规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1985年1月,肖敬平任华南农业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他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出“寓同化于异化”的植物系统代谢理论。何等平:重理论联实际,科研生产奋终身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何等平教授,生于1925年3月,因病于2019 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95岁。何等平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51年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任教期间,何等平教授主讲《果树昆虫学》《果树害虫综合防治》等课程,1981年获广东省教学优秀奖。除完成教学任务外,她还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何等平教授将毕生投入科研与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慈言犹在耳,今朝共同怀念。佟树发:主抓教学重引领,培养师资立潮头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佟树发教授,生于1929年,因病于2020年1月19 日清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佟树发1955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牧医系,后留校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晋升为讲师。1964年起先后任兽医系党总支副书记、系领导小组副组长,1979年至1984年任牧医系副主任。198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7月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担任副系主任期间,佟树发主抓教学工作,他工作有魄力,组织领导能力强,1983年获华南农学院记功奖励。佟树发教授在师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获得广东省高教战线教学优秀奖。1998年被评为校级“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刘有美:毕生为林终不悔,教书育人誓争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刘有美教授,生于1935年7月,因病于2020年1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刘有美教授1960年7月于华南农学院土化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4年起后曾先后任林学系副主任、林学院副院长。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地方志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有美教授主持的“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研究”获199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1994年出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领奖,1995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八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在担任副系主任和副院长期间,刘有美教授在师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6年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优秀任课老师,1997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陈玉汉:终其一生除禽病,编审教材书墨香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陈玉汉教授,生于1927年11月,因病于2020年2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陈玉汉教授1954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学院,后留校任助教。1955年至1956年任西南农学院助教,1957年调至华南农业大学。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陈玉汉教授曾担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家畜病理学》一、二、三版的编写与审稿工作,《禽病学》的编审,《家畜病理学实验指导》的主审。他承担农业部、广东省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项有关动物肿瘤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等5项奖励。其教学工作曾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教学奖,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任军:科研创新绩斐然,治学育人至终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任军教授,生于1974年9月,因病于2020年3月2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46岁。任军教授本科、研究生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19年2月,他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军教授是我国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家,长期致力于家猪及其它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其主持的项目曾获国家级奖项3次,省级奖项3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文 50 余篇。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任军教授认真履行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担任《养猪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等骨干课程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斐然,深受学生爱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任军教授在积极防护的同时,仍坚持在线指导学生修改研究论文和开展科研活动,直到生病住院的前一天。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任军教授精神永存,谨深表悼念。在这个日子,我们还需追思更多追思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平凡人追思那些毕生为华农之发展奋斗的华农人追思那些为民族伟大复兴奋力开拓的民族脊梁……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清明时节,哀思无限去时当不忘来时路缅怀逝者,慎思追远吾辈自强,笃定前行文 字 | 贺振杨 罗婷婷微信编辑 | 罗婷婷 贺振杨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世界上最好的顶级期刊是哪一本?发表一篇顶级期刊的文章能有多大的收获?这个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更别说SCI的分区什么的了,还有中科院的分区制度、国外的分区制度更是复杂。但是有赖于这么多年的科普,《Nature》这份杂志已经是相当的出名,尽管大家都是只知道一个名字罢了。不过《Nature》出名自然有它的道理,不说别的,假如你是985大学的讲师,今年刚进学校然后发了一篇《Nature》的研究论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A、副教授,B、教授,C、青年千人,D、申请院士。正确答案应该是BC,即便是在985大学,发一篇就足够帮你去评一个教授和青千的资格了,甚至只要保持稳定,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完全可以去评院士。华农有了自己的第一份《Nature》华中农业大学的殷萍教授,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第一篇登上《Nature》的研究论文。他也得以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获得青年拔尖人才的称号,获得2016年度的青年长江学者的称号,同时也获得了湖北省2017年的五四奖章。研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5年,先后在Nature、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国际著名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2篇。现在他是RNA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领跑者之一。当然这些都太复杂了,属于当前生物学研究的最前沿,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范围了,属于博士才能勉强接触到的领域。但是这次的文章还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国家在科技前沿仍然不够强势。光是硬件,都“卡死”了很多人科研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情,而且很多时候只花钱不赚钱,科研成果与产品之间的转化率是相当的低。所以多数时候,做科研是世界上最赔钱的事情,就比如殷教授的研究成果,就需要使用冷冻电镜等仪器,这样的仪器一台就在五千万元以上,如此庞大的代价,不是那个研究所或者大学都能买得起的。之前国内只有清华大学的实验室,才有一台这样的仪器,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台。殷教师也是与清华的颜宁教授合作,才有使用这台机器的机会。而今年我们国家的大学,先后购买了十台这样的仪器,总金额达到伍亿元以上,这样的大的订单,全部都被一家公司拿下了。科研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走《Nature》不是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指标,也不能说明一个大学是否优秀。但是一个足够优秀的大学,优秀的研究成果一定不少。在我们国家,很多耳熟能详的985大学,大家眼里高不可攀的一流大学,从建校以来发表的《Nature》都不到五篇,这绝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们的科研之路还有很长的距离,先从弥补差距开始,希望我们的大学能积极地促进研发,推动自己的科研实力的增强。毕竟国家要强盛起来,不能只依靠清北这两所大学,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