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更多干货和惊喜好礼李宇翔 荆淼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环境研究中元素形态变化、环境治理中的营养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变化等多个重金属分析方向的进展与前沿技术,本期我们同样以环境研究类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近3年的文章为例,一探环境研究重点方向之一:颗粒物研究。其中,纳米颗粒(Nanoparticle)和微米大气颗粒物(PM)又为两大热点。Nanoparticle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纳米产品的大量普及,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生态毒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都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1、创新技术,突破环境中nanoparticle 分析极限【前沿方向:水质】【前沿方向:nanoparticle】【创新技术:ICP-OES / HR-ICPMS】前沿概览分析技术的局限性导致测量到的纳米颗粒(NPs)浓度比环境中预期NPs浓度高几个数量级。为了突破该局限性,来自法国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将非传统的稳定同位素示踪与HRICP-MS结合的方法,进行NP分析,并在量子点条件下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价:通过合成多同位素标记的111Cd77Se/68ZnS量子点,并以极低的浓度(0.1至5000 ppt)模拟了它们在天然地表水基质(河流,河口和海水)中的迁移。其结果验证了不同浓度下稳定同位素标记的ENPs在大多数地表水环境中的行为和毒性。2、ICP-MS 助力探索纳米硫化锌在有机固废中的变化【前沿方向:固废】【前沿方向:nanoparticle】【创新技术:ICP-MS】前沿概览锌(Zn)是一种潜在的有毒微量元素,以化肥形式广泛存在于农用地的有机废弃物(OWs)中。OW中锌的形态是了解其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评估OW农业循环相关风险的关键参数。法国研究团队研究了OW处理对Zn形态的影响,以及在厌氧条件下OW中形成的纳米ZnS的化学不稳定性。3、ICP-OES 助力纳米零价铁颗粒吸附研究【前沿方向:nanoparticle】【创新技术:ICP-OES】前沿概览在厌氧条件下,研究者对全氟烷基酸(PFAAs),特别是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新合成的纳米级零价铁(nZVI)以及老化(氧化)的nZVI的吸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ZVI的注入可以降低地下水中PFAA的浓度,其表面化学随老化而变化。4、ICP-OES,助力零价铁纳米颗粒转化机制研究【前沿方向:nanoparticle】【创新技术:ICP-OES】前沿概览研究人员探究了在水培和土壤条件下,黄瓜中的纳米级零价铁(nZVI)的转化。数据结果为黄瓜中两个潜在的nZVI转化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1)与低分子量有机酸配体的相互作用以及(2)矿物质的溶解-沉淀。5、ICPMS-探索大气PM与健康潜在关系【前沿方向:大气】【前沿方向:环境与健康】【关键技术:ICPMS】前沿概览颗粒物(PM)的源解析研究将化学成分与排放源联系起来,而健康风险分析则将健康结果与化学成分联系起来。然而将排放源与环境测量中的健康风险联系起来的研究很少。研究者对微粒痕量元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北京冬季测量PM2.5中的元素,严重污染天的14种微量元素的总含量比低污染天高1.3-7.3倍。Fe,Zn和Pb是最丰富的元素,与PM污染水平无关。Pb,Mn,Cd,As,Sr,Co,V,Cu和Ni主要以生物可利用形态存在。微粒痕量元素的来源可以分为粉尘,燃油燃烧,燃煤和交通相关排放等因素。在低污染天,与交通有关的排放占被测元素总质量的65%。但是,在严重污染天中,煤炭燃烧占主导地位(58%)。通过结合特定元素的健康风险分析的研究发现,与交通有关的排放在低污染天主要是由微粒痕量元素引起的健康风险,而在中度和重度污染天燃煤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总结成熟的Nanoparticle分析软件、超高的分析灵敏度和分辨率,以及从光谱到四极杆质谱再到磁质谱,全线无机产品全面支持Nanoparticle环境研究不断深入。iCAP PRO系列ICP-OESiCAP RQ/TQ ICPMS/ICPMSMSHR-ICPMS参考文献:1.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53, 5, 2586–25942.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22, 12987–129963.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11, 6300–63084.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17, 10057–100665.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19, 10967–10974如需合作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
关注我们,更多干货和惊喜好礼李宇翔 荆淼重金属分析随着环境学科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创新的分析技术也为环境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不仅助力拓宽学科广度-从大气、土壤、水质到固废研究;也助力学科间实现交叉,解决更为复杂的科学问题-如环境与健康关系、环境污染物暴露与毒理学研究等深层次探索。环境研究中有哪些前沿方向值得重视?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分析方法?我们仅以环境研究类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近3年的文章为例,一探环境研究前沿:1、创新联用技术,助力地下水中砷迁移研究前沿方向:水质前沿方向:重金属形态价态创新联用技术:阴离子交换色谱法+ICPMS前沿概览:砷在地下水中的毒性和迁移性取决于其水中形态。在硫酸盐还原环境中砷形态检测方法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对砷迁移、转化的研究,同时制约了对应原位修复方法的发展。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的阴离子交换色谱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联用可以实现样品/洗脱液的pH兼容,这样更有利于防止色谱分离过程中硫代砷类物质的转化。2、创新技术,助力堆肥中活性锌形态模式研究【前沿方向:土壤】【前沿方向:重金属形态价态】【创新技术:ICP-OES 、 HR-ICPMS】前沿概览:关于有机物(organic matter)浓度和组成的研究对于预测土壤中锌的形态和生物利用度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于低锌土壤。但是,关于堆肥等土壤有机改良剂对金属形态的影响的认识还是极为有限的。研究人员首次对堆肥进行了多表面建模,以研究固体和溶解的有机物组成对反应性Zn形态的影响,以及评估生物利用度。3、创新联用技术,探索土壤中砷和铀的生物利用度前沿方向:土壤、重金属形态价态创新联用技术:IC + ICPMS前沿概览:对于根-土界面的纳米级化学转化的表征和机理研究对于如何安全高效地食品生产至关重要。这些转化通常控制了植物对大量必须的微量营养素以及潜在有害的微量元素(即污染物)的摄取。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活性铁矿物在主要不饱和土壤的缺氧环境内发生还原溶解,这可能对微量元素污染物(如砷和铀)在不饱和灌溉土壤中的迁移率有影响。4、创新技术,助力固废元素组成表征前沿方向:固废创新技术:ICP-OES、IC前沿概览:塑料包装通常由多种聚合物组成,并包含各种成分,例如纸张,有机残留物,卤素和金属等,而这些成分则会在循环再利用时产生问题。然而目前对于塑料包装废弃物的聚合物成分的全面分析,包括(元素)杂质定量的研究数据非常有限。研究团队对欧洲分拣设施中常见的塑料包装废料流中的100多种不同的塑料包装产品进行聚合物和元素组成(包括C,H,N,S,O,金属和卤素)的深入分析。5、创新联用技术,验证砷形态水稻富集新结论前沿方向:重金属形态价态、创新联用技术:IC+ ICPMS前沿概览 :水稻根表铁膜通常对摄取无机氧化砷及其在稻谷中积累起到阻碍作用。尽管以前曾在水稻植株的木质部和籽粒中检测到这些有毒物种,但尚未有对甲基硫代砷酸盐的吸附研究。德国研究人员研究表明,根表铁膜并不是甲基硫代砷酸盐的有效屏障,尤其是DMMTA具有很高的移动性,水稻摄取的风险很高。6、ICPMS 助力哺乳动物环境重金属暴露研究【前沿方向:环境暴露】【创新技术:ICPMS】前沿概览陆生哺乳动物暴露于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如痕量金属(TMs))的方式被认为主要是基于营养转换(trophic transfer)。尽管已有对于TMs转移给动物和受污染食物的特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是关于饮食多样性对TMs转移的变化却鲜有记载。来自法国研究团队对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TMs的口服暴露进行了研究,涉及不同饮食丰度和饮食组成。结果表明,饮食中某些特定饮食组成和饮食丰富度都是动物TMs暴露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与“饮食稀释假设”的预测相符。总结以ICP-OES、ICPMS为代表的元素分析方法因其可以快速准确定量无机元素浓度,在大气PM2.5、环境迁移、元素形态变化、环境治理中的营养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变化等多个环境研究方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色谱质谱联用,无需担心流动相的pH值变化,有机流动相变化,其灵活,操作简便的特点,同时帮助研究者节约方法开发时间。iCAP PRO系列 ICP-OESiCAP RQ/TQ ICPMS/ICPMSMSHR-ICPMSIC-ICPMS/IC-ICPMSMS参考文献:1.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53, 20, 11684–116932.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54, 4, 2467-24753.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54, 21, 13839–138484.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54, 20, 13282-132935.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53, 23, 13666–136746.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53, 10, 5977–5986如需合作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团队介绍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热能工程系谭厚章教授科研团队包括王学斌、高宁博、杨富鑫副教授,熊小鹤、邓双辉、王毅斌讲师以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人。课题组主要从事煤粉燃烧与气固两相流、燃烧污染物生成与防治、固体废弃物(生物质、垃圾、塑料等)热化学利用、火电厂燃烧器/磨煤机/风机等节能减排、氟材料相变凝水、多污染物脱除、脱除可凝结颗粒物等技术研究,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7项。目前团队承担国家重点专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以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主要著作包括《燃烧科学与技术近代进展》《煤的清洁利用与污染防治》《燃烧学》《余热锅炉设计》《大型锅炉超洁净排放技术》等。培养已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名。课题组是我国最早(2009年)开展烟气深度节水与潜热回收研究的团队,首次发现了通过烟气凝水可以实现“湿法脱硫零水耗”。基于此,研究揭示了饱和湿烟气冷凝微细颗粒物相变凝聚原理,开发了基于相变凝聚原理实现PM2.5、SO3重金属、可凝结颗粒物等多污染物联合脱除装置,并推广应用于600 MW机组。近三十多年来,课题组为数十家大型火电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铝业等大型企业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技术开发及系统节能改进,包括劣质煤的低氮燃烧器设计与改造、锅炉防结渣防高温腐蚀改造、锅炉辅机节能与在线监测系统开发、烟气深度节水和污染物联合脱除、智能喷氨空预器防堵系统开发、燃煤烟气可凝结颗粒物测试与脱除、工业锅炉高效煤粉燃烧器等,为企业创造了几十亿的经济效益。团队科研成果超低排放背景下烟气消白技术路线研究谭厚章,刘 兴,王文慧,刘鹤欣洁净煤技术,2019,25(2):38-44新型低氮旋流燃烧器NOx排放特性龚彦豪,许鑫玮,王登辉,王学斌,谭厚章,牛艳青,惠世恩,李在让,刘愿武洁净煤技术,2019,25(6):118-125气化细渣基础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杜杰,戴高峰,李帅帅,王学斌,孙晓伟,谭厚章洁净煤技术,2019,25(2):83-88准东煤加压气化过程中Na迁移规律的热力学研究王建江,魏博,张雪慧,李显,谭厚章洁净煤技术,2019,25(2):134-138电站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成因与对策研究徐洪,熊小鹤,刘兴,谭厚章,邓双辉,王萌洁净煤技术,2019,25(2):144-148煤粉热解气化耦合燃烧超低氮燃烧技术进展刘兴,和宇,卢旭超,熊小鹤,谭厚章,惠世恩洁净煤技术,2019,25(2):32-37低挥发分煤四角切圆锅炉低氮改造试验李杰义,刘 兴,李 兵,刘英进,墨庆锋,甄志广,谭厚章洁净煤技术,2018,24(2):145-148四角切圆无烟煤燃烧系统灵活性改造优化研究熊英莹,谭厚章洁净煤技,,2018,24(1):108-1141 000 MW机组锅炉余热利用方案对比杨富鑫,谭厚章,张俊杰,靖长财,董琨,王顺森洁净煤技术,2017,23(6):124-128燃煤锅炉低氮燃烧稳定性试验研究王承亮,谭厚章洁净煤技术,2016,22(5):123-126点击下方链接或阅读全文阅读科研成果论文http://jjmjs.9ifl.cn/topicdetail-7.html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我们:电话:010-84262927邮箱:jjmjs@263.net网址:www.jjmjs.com.cn微信客服:xrcz1217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洁净煤技术,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沪苏浙的断头路打通了吗?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结算是否通畅?8月7日,16位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善县调研,了解有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推进情况。当前,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印发的大背景下,三省(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上海)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但《规划纲要》至今仍未正式对外公布。相较之下,《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纲要》则是先出台整体的规划纲要,5个月后由广东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实际上,2014年启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至今没有正式对外公布。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是中央的顶层设计,从提出过程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结合的结果。”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杨开忠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分析指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形成,“自上而下”的力量相对更加突出:“不同的过程适应不同的地区制度环境。京津冀、长三角发展战略涉及的是一般省、市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则涉及一个省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有其特殊性。”(Q:时代周报 A:杨开忠)城市群建设走上“上下结合”的轨道Q: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和2个城市圈。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城市群?A:进入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创新和转变。传统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于“匀质性区域”概念,强调区域内部构成单元之间相对一致性的联系,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都是这样性质的区域。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设计则基于“功能性区域”概念,强调区域内部各地域单元之间相对紧密的联系。主要包括两类区域战略:一是中心城市跟周边地区组成都市圈,以及其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大都市圈首尾相连组成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基于这一类型的区域理念;二是围绕某一特定地方性稀缺资源的竞合开发与保护形成的功能性区域战略,如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黄河生态文明发展带、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等。之所以要建这么多城市群,一是从建设现代化强国全局和长远来考虑;二是我国人口、幅员都是超大规模的,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只建一个东海道城市群就可以。城市群建设还要“上下”结合。过去我们重视“上”,强调城市群的大尺度建设,忽视了“下”,忽视了作为基础的都市圈建设。今年2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要求,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我国城市群建设走上了“上下结合”的轨道。Q:如何看待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异同?A:这三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共同构成我国规划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都是中国参与组织管理全球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门户和总部,未来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管理能力的顶级巨型城市群,发挥世界性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三者又各具特点。第一,在功能上有所侧重。京津冀协同相对侧重政治和文化,长三角、大湾区发展侧重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第二,从国内经济腹地区域来看,京津冀协同侧重北方、长三角一体化侧重华东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侧重泛珠合作区域;第三,从混合经济来看,京津冀地区的国有成分会相对较多,长三角、粤港澳的民营成分会相对多一些;第四,中心性有相对差异。2017年以来,我在很多场合讲过,粤港澳城市群将是未来中国和世界中心性最强的经济中心。此前张五常先生提出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我是赞成的。为什么?除了香港、澳门独立关税区和自由港的优势外,我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从地缘经济角度看,长三角比较适中,但如站在整个亚洲甚至全球来看,珠三角则是适中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推进和东南亚、印度的发展,珠三角将越来越具有优势;二是从交通来看,在水运主导时代,规模庞大的整个长江流域都位于长江入海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具有明显的腹地优势,但现在已经告别水运时代,进入综合交通时代,长江流域内陆地区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比如湖南、江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这些地方的经济都跟粤港澳更为密切。湖南、江西相关领导告诉我,当地区际经济联系的67%左右是跟粤港澳联系在一起的。Q:未来三大城市群发展面临怎样的问题?A: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先后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是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撑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从战略上看,三大城市群发展均面临三个方面战略问题。第一,如何发展全球管理能力。这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问题。生产全球管理能力的经济,我们称之为总部经济或高精尖经济,三个地区均要大力发展这种意义上的总部经济或高精尖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创新、人才、金融和优质生活。因此,三个城市群无不需要打造世界级创新圈、金融圈、人才圈、优质生活圈,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第二,核心区与周边区的发展差距。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跟粤北、粤东、粤西的差距,长三角江浙沪核心区跟安徽、苏北的差距,京津冀跟河北的差距,都很大。必须从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的高度处理后核心区与周围区的发展,既不能搞齐步走,也不能进一步扩大差距,要有机疏解核心区、在周边区培育发展极,走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第三,一体化跟地方竞争的关系。良性的地方竞争是发展动力源泉,是造就中国奇迹的重要积极因素。搞一体化发展不是建立一个替代地方政府的区域政府,不是用区域合作、地方合并替代地方竞争,关键是建立健全开放的、与全国统一市场发展相容的区域大市场,让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让地方竞争秩序更加良性。区域合作、地方合并要以市场为基础,要以地方竞争为基础。当然,三大城市群也有各自相对特殊的战略取向。京津冀城市群面临新时代建设怎样的首都和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解决首都北京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其主要战略取向;粤港澳城市群则直接面临如何促进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的问题,解决粤港澳三地协同问题是其相对主要的战略取向;长三角城市群相对突出的问题是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包括更加深刻的对外开放。落后地区可发展高科技产业Q:有声音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挑战是行政壁垒,各地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统一制定公共服务和标准,也有人认为更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市场力量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你怎么看?A:总的来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挑战,是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此外,我还想强调三点。一是高密度与高品质的关系。地方品质与密度是相互关系的,在一定范围内,一个区域的人口密度越高则地方品质越高,但超过一定限度后,密度进一步上升可能导致地方品质下降。长三角区域面积与日本本州岛大致相当,人口密度却高达本州岛的两倍,资源环境压力很大。在这样的高密度下,要打造世界级地方品质、形成世界一流的优质生活圈,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是重大挑战;二是长三角地区地域广大,既要大力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又要着力推进都市圈之间的一体化;三是地方利益关系,包括发达地方之间、发达的核心区跟相对不发达的边缘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需要在地方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建立起基于市场的各种利益调节和补偿机制。Q:目前长三角产业分工态势明显:上海是龙头,江浙是两翼,安徽是腹地。安徽能给一体化带来什么?A:一个地方参与区域一体化,一般有三方面依据。一是发展条件和水平相对一致;二是与一体化成员地区的功能联系相对紧密;三是基于共同的管理。从这个框架来看,把安徽划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首先是因为功能联系。长三角的核心地区跟安徽在生产要素、产业分工协作、产品市场方面的联系,比跟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其他地区密切得多;其次,沪苏皖在历史上隶属同一地缘,近代安徽也一直划归华东地区一体化发展;第三,体现出安徽想要更好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安徽能够给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来很多东西:首先带来劳动力和市场。2018年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6323.6万人,劳动力主要流向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而且安徽本身也是一个大市场,长三角要发展,必须占领更大的市场腹地。其次,安徽合肥是我国很重要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和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能够为长三角带来重要的科技资源;再次,安徽能够给长三角带来很大的潜力空间,未来可能会成为长三角越来越重要的高端制造中心,毕竟当地劳动力丰富,土地空间相对更加充裕,能够提供重要的产业协作;最后,安徽是长三角很多生态产品的源头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相比江苏跟上海的竞争关系,安徽跟上海是互补关系。Q:如何才能缩小长三角区域发展差距、缓解江浙沪地区开发强度压力?A:首先要认识到,像上海、苏南、浙江东北部,目前的开发强度已经相当高,不适宜再做大开发。认识以后就要调控,比如在国土空间开发上做好规划,划定“三区三线”(“三区”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线”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通过管控,让开发强度有利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政府要引导一些产业向相对落后、但有条件发展的地区如安徽、苏北转移,但也要特别认识到,不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一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发展一些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阳光地带”的兴起发展,主要就是依靠在加州等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方面,后发地区自然环境好且地域广阔,适合追求生活品质的高科技人才生活和发展;另一方面,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对运输的依赖性相对较小,这类产业的交通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也较小,高科技产业可以成为长三角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新机遇。最后,最重要的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一定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人到哪里最幸福,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能在长三角区域率先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和土地开发权的自由流动,就能够真正消除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发展差距。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三大体系#为配合“新文科”建设,促进人文与科技对话,2019年11月9—10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生态文明研究院举办了以“生命的意义:从历史到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南开·中国史前沿论坛”。来自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通过主题报告和评议的方式,进行了热烈讨论。围绕“生态·生产·生活——跨越学科边界的生命沉思”专题,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批评了那种对马克思和怀特海的自然观与科学观过于浪漫主义的、机械的解读倾向,主张将二人的自然观与中国传统自然生态观念、家园观念、“民胞物与”精神有机结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文化营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尹绍亭指出,文化人类学对环境史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环境史研究应该将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并重,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人类的文化适应比生物适应更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明方认为,要通过来自欧美的西方传统、源于中国的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这三大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环境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秋升强调,要以历史主义态度对待儒家生态思想,以求真态度全面把握古人思想。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鞠美庭从环境科学角度解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认为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路径并不适合中国,只有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才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回望歧黄仁术,整理护生养生文化,是会议的又一专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昊对近年来医学史的发展进行了反思,认为现今医学史的论述并没有遗忘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转向整体史。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郑洪分析了古代不同群体的养生书写和具体实践,认为当前医学史研究中存在大量“以今律古”现象,进而提出“中医养生史”是医学史还是文化史之问。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冯玉荣认为,明清儒医、士大夫等群体的庭院药草种植,不仅可用于制药、治病,还有增添园林景色以供赏玩、品评的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张树剑指出,中医将人看作客观存在,通过触摸和观察来建构经络理论,而“气”的概念是想象的,中医的发展要自足经典、面向未来。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既有温情的一面,也有残酷的一面,始终处于双重性的历史变奏中。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坚认为,牦牛和青稞是考察藏地民众生活、解读其历史文献的重要途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玉林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人类世”的概念与意义,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以及现代农业体系造成的地方作物和禽畜品种资源迅速消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表达了担忧。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李玉尚对20世纪50—80年代的血防运动进行了审视,探讨了湖南省沅江县血吸虫病防治与当地农业生态的关系。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程志晖以蜱虫为例,介绍了其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及防治办法。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李彦昌博士解读了当前我国抗生素滥用状况及其危机。关于中国环境史学的取向和路径,与会学者主张应当积极开展以生命为中心的环境史思考。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星光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历程分为被动适应、模仿自然、充分利用、征服自然、和谐相处五个阶段,强调了环境史学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学术责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指出,环境史学者应当突出生命关怀,以生命为中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滕海键认为,环境史的主旨关切与未来取向就是对生命的观照。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教授周琼认为,生态文明更具有面对未来的广博性与包容性,而环境史则有面对既往的沉淀与厚重。在“生命的时空厝置——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生生之道”专场,与会学者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探讨生命。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指出,当今农业的出路是运用现代科技成就和装备,结合传统农业智慧,创造更高效、环保、安全和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跃生分析了清朝乾嘉年间至当代的人口数据,指出代际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对家庭代际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而代际生命构成的变化与出生率、死亡率、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任小林博士通过技术分析手段探索史前人口变化,提出可以尝试将过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予以定量。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牧博士以近代天津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为例,认为生命史为城市环境研究带来了新视角。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是当今世界前沿科学领域,可能引领人类社会实现新的重大跨越,但也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在“当人类成为造物主——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的利益与风险”专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任晓明回顾了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的发展历程,认为这深化了对生命的理解,但同时可能造成对生命的简单机械化理解,导致道德堕落和艺术衰落。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教授系统讲解了人工智能的研究价值、发展阶段、未来趋势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剖析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认为加强治理监管、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伦理体系迫在眉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振红以秦汉天文学和思想史的研究为例,诠释了跨学科合作对于深化历史研究、实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学精神的重要性。会议召集人王利华教授、余新忠教授表示,此次论坛意在推进人文与科技之间的对话,从时间纵深之中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与会学者表示,要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积极弘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中国史学传统,大力推进环境史、医疗史等新兴领域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方万鹏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北京晨报讯 1月6日,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院成立。据了解,研究院将聚焦城市生态环境、乡村生态环境和保护地3个核心领域,研究内容涵盖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关键部分,成为中国人居生态环境营建的学术研究和行业交流核心基地。据悉,研究院由3位院士领衔,是顶尖专家的聚集平台、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平台和开展各类课题研究的支撑平台。研究院下设12个中心,重点在城市生态网络、城市绿色营建技术、传统环境营造智慧、区域景观、中国传统建筑、生态系统修复、国家公园、花卉资源与新品种培育、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数字化设计等领域,就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就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管理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院战略顾问沈国舫认为,中国具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古老悠久两大鲜明特色,环境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北林大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诸多工作已走在世界前列,但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仍大有可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院战略顾问尹伟伦指出,美丽中国建设是对绿化大地更高层次的要求。北林大有能力、有责任肩负起人居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研究院成立是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的新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名誉院长孟兆祯强调,美丽中国不是简单的以形论质,而是对中国新时代总体特征的概括。他希望研究院建立多学科国际化的精英队伍。北林大校长宋维明称,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步骤,将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促进风景园林学、林学等优势学科的融合贯通,共同为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将创新管理运行制度和机制,注重形成学科和专业交叉与综合优势;聚集国内外最高水平的专家,构建国家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顶级智库;建设国际性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交流的高端平台。 (铁铮)
>begin-->省健康环境研究所举办公文写作及应用专题讲座>end--> >begin--> 为深入推进学习型队伍建设,提高全所干部职工公文写作和公文处理能力,近日,省健康环境研究所举办了以“公文写作知识及应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此次培训,邀请专家为干部职工系统地讲述了公文的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和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方面有关知识和技巧以及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对提高大家的公文写作水平和对公文规范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有益的借鉴。为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建设学习型支部,促进单位创新发展,省健康环境研究所根据工作需要和职工意见建议,拟每月举办一次专题学习培训,以优化职工的知识结构。【来源:省健康环境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苍穹防务(西安)空天环境研究院(以下简称苍穹公司)一行5人赴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就影像识别和自动提取技术进行交流,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院长赵淮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会议。苍穹公司代表详细介绍了本次交流的目的,演示了公司软件的核心功能和效果,对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表示赞扬,对项目制改革以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公司相关业务与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进一步技术合作提出希望。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对苍穹公司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对苍穹公司在遥感影像处理方面的技术表示肯定。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介绍了影像识别、解译和自动提取方面的技术能力,愿结合在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方面的特点,与苍穹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以期在规模化生产方面取得技术上的革新和飞跃。会上,双方就遥感影像识别的类型、准确率以及自动提取、矢量化和边缘自动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达成了一致认识。【来源: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7月13日讯 (通讯员 孙文丽) 7月11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分院林翎院长一行到烟台进行调研,围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设计与烟台市企业及标准化技术机构的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组一行参观了烟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同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绿色技术与标准创新研发基地与烟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就“企业标准领跑者”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并进行了签约仪式。
兰大学者一生态环境研究课题获重大进展每日甘肃网3月17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3月16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兰州大学学者在“中国疏勒河流域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物种分布的驱动因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自然绿洲是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地下水是该地区自然绿洲的主要水资源。目前国内外有关干旱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对植物群落水平功能性状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兰州大学岳东霞团队以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尾闾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长期的野外观测、大量的植被调查及室内测试分析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在17个影响研究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中,地下水埋深变化显著影响着植物群落水平功能性状的变化。这些结论对于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及其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下水开采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