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你可能不知道的园林常识—浅谈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狂风沙

你可能不知道的园林常识—浅谈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大家好,我是园钉,今天我们开始新的课程,《零基础学园林》的系统课程(一),园林基础理论之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前面我们学习了美学和生态学与园林设计的关系,大家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么环境心理学又是如何影响园林设计的,下面请童鞋们搬好小板凳,开始我们的课程。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不过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个人空间等。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些物理环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在园林设计中是如何尽量规避和减少外界不良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并通过园林手法积极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噪音噪音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之一,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从而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园林设计策略:在园林设计中,尤其是关于工厂和公路绿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并尽量消除噪音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具体的设计建议如下:在噪声源附近,如产生噪音的车间的周围、公路两边按高中低不同层次进行植物搭配;乔木选择枝叶浓密的大乔、中乔和小乔进行高中低搭配,品字形种植,灌木尽量使用绿篱,地被密植覆盖,从而加大植物配置的密度,阻隔噪声的传播;品种上乔木尽量选择具有重叠排列的、较大的、坚硬的叶片树种,如橡皮榕、广玉兰、马褂木等;灌木选择常绿的大叶植物和绿篱,如龟背竹、八角金盘、毛叶丁香绿篱、金叶女贞绿篱等,地被选择生长旺盛的麦冬、满天星等,这种植物设计形式对噪声的减弱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重庆长寿北城大道效果图(作者主持)拥挤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数量。园林设计策略:园林设计中要充分把握好设计密度,尤其是植物的种植密度,密度过大不仅影响后期植物的生长,更影响视觉效果,让人产生拥挤、不舒服的心理作用;但有些项目为了保证即时效果,就要考虑适当加大植物设计密度,尤其是地被植物,避免露土。具体的设计密度要根据项目特点、现场情况、经济成本和植物生长规律等方面综合考虑,既要保证短、中、长期效果,又要考虑成本和植物生长规律。空气质量每天的天气预报都会播报当地的空气质量,可见空气质量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空气质量好的地方,让人如沐春风,心情愉悦,愿意长时间停留,有利于缓解压力或者进行创造性活动;而差的空气质量让人心情糟糕,想要逃离,更别说去工作和生活。园林设计策略: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改善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尤其是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地方,比如居住区、医院、工厂、公路等人员密集或环境质量差的地方,要多配置植物,尤其是能显著改善空气质量的植物,从而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常见改善空气质量的植物品种如下:吸收粉尘的植物:荚蒾、朴树、广玉兰、杨树等;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植物有垂柳、枸橘、梧桐、悬铃木、加杨、臭椿、刺槐、云杉、柳杉等;吸收氟化氢的植物有柑橘类、泡桐、拐枣、油茶、银桦等;吸收氯气的植物有柽柳、银桦、悬铃木、构树、君迁子等;吸收大气中的汞污染的有夹竹桃、棕榈、樱花、桑、八仙花等;吸收大气中铅污染的有悬铃木、榆、石榴、构树、刺槐、女贞、大叶黄杨;有的植物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如夹竹桃兼能吸收二氧化硫和汞,美人蕉兼能吸收氟化氢和汞,女贞兼能吸收氯和铅,大叶黄杨兼能吸收氟化氢、汞和铅等[1]。杀菌的植物:桉类、松柏类、胡桃属、柑橘类、悬铃木、紫薇、百里香、丁香、天竺葵等能不断分泌挥发性有机物杀菌素,杀死细菌、真菌孢子和原生动物,对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有良好作用。重庆长寿北城大道效果图(作者主持)温度温度也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如夏天凉爽的气温会让人倍感舒适,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园林设计策略:在园林设计中,也要考虑温度的因素,如在人们休憩的空间、停车场等都需要布置冠大浓密的植物进行遮阴,给人们在夏天提供舒适的休憩和遮阴空间,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叫做领域性。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昵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园林设计策略: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个人空间,有意识的营造一些特殊空间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为私密群体营造隐蔽密闭的空间,在公园或绿地的角落用植物、景观墙、建、构筑物等形成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为公共群体营造开敞的空间,疏林草地的布置方式很好的提供了开敞空间。另外,需要慎重考虑对特殊人群空间的打造,如孩子和老人的绿地空间。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原则:儿童活动区在布置手法上应适应儿童的心理和活动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建筑与小品的形式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儿童的比例尺度;道路的布置要简洁、明确、容易确认;植物选择要丰富多彩,颜色鲜艳,引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配置不容易对儿童产生伤害的植物种类;不宜用铁丝网做隔离设施,地面不宜用凹凸不平或尖锐的材料,应多铺草地或海绵软性铺装;区域内需设置饮水器、厕所、小卖部等服务设施;儿童区一般设在出入口附近,应用绿篱或栏杆与其他区域分开,有规定的出入口,防止行人随便穿行,便于管理并提高安全性,低龄儿童的活动要得到成年人的保护和监视,因此要设置成年人的休息区。重庆竹溪河儿童乐园(作者主持)老人活动空间设计原则:老人活动区一般布置在公园内比较清静的地方,区内应多设置一些桌椅等休息设施,便于老年人休息;选址宜在背风向阳处,自然环境好,地形较为平坦,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建立活动区、棋艺区、聊天区、园艺区等。研究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影响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园林设计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生产生活中,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不良环境造成人们的不适反应。研究环境心理学和园林设计的关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以让园林设计更具有方向性和落地性,为真正改善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发挥作用,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总结: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科学领域,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环境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个人空间等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环境下采取的园林设计策略,从而大大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研究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一方面让园林设计更具有方向性和落地性,为真正改善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思想。关于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园钉就简单聊到这里,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探讨。园钉福利—精选植物银杏(图片来源:百度)参考文献1.刘瑞丰 .陆地生态系统 :环境出版社 ,1998 .为高考学子加油助威!相关文章园林基础理论—园林生态学和生态设计必备知识泪奔!园林设计变更50次,美不美,到底谁说了算?—浅谈园林美学

谭峭

南大跳楼女博士并非论文“一作”被导师抢,生前参加“身心灵”课

本刊记者/李想俣9月19日晚10时左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卓某从该校仙林校区学生公寓19栋跳下身亡。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事发后学校保卫处、后勤集团和涉事院系等部门进行了调查和处置。校方调查后认为不存在导师与学生之间争抢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导师耿某某对卓同学的跳楼死亡负有责任。南京市仙林派出所还在调查中,校方和家属都还没有接到警方最后的通知,卓同学真实死因尚不清楚,但警方表示已排除他杀。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楼跳楼身亡。21日10时左右,她的同学自发在坠楼地点摆上鲜花与蜡烛并鞠躬表达哀思。本刊记者/李想俣 拍摄网传论文一作被导师抢走并不存在南大博士研究生周宁(化名)是卓同学的好友。对于网传导师耿某某抢占卓同学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周宁表示,该篇论文是在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某次会议后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耿某某给卓同学的,撰写工作主要由卓同学完成。耿某某曾对论文提出过修改意见,具体修改也由卓同学完成,但耿某某是文章的第一作者。经中国知网检索,该篇论文题为《环境问题研究的反思:环境心理学的视角》,于2018年2月发表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收稿时间为2017年12月28日。另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2017年10月21至22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处等4家单位主办的“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某某围绕“环境问题的心理学视角:近十年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这一主题进行了汇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责任编辑向记者确认,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的主题是对环境学科的梳理,要求每位参会做报告的专家提交一篇论文,最终以论文形式发表在该学报上。耿某某曾在会议上进行报告,并进行论文投稿。这篇耿某某和卓同学共同署名的论文内容与耿某某会议报告的内容相同。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告诉记者,学术会议的约稿,一般由导师署名第一作者。此外,2017年9月,卓同学刚刚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很难在入学一个多月后的学术会议上,就作为原创者撰写论文并投稿。校方称其不存在无法毕业的压力作为卓某密友,周宁称,由于卓同学与导师耿某某关系较差,她的一些研究想法也被打压。博士生通常在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的中期考核,但卓某被导师延期一年,与下一级博士生一起进行考核。而一般情况下,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几乎不会出现被延期的情况,因此这件事对卓同学造成了很大压力。不过,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取的信息显示,卓同学的博士中期考核结果为“通过”。与卓同学同一个课题组的同学赵正(化名)则表示,卓同学在博士一年级时确实与导师发生过摩擦,但后来就和解了,导师没有进行过打压。此外,卓同学在投的另一篇英文论文就是用导师的项目资助完成的。卓某同课题组的另一名同学刘菲(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今年9月10日,卓同学在课题组内祝导师耿某节日快乐的截图。在她看来,卓同学性格开朗,有真性情,平常与课题组同学较好,不存在网传被导师孤立的情况。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楼跳楼身亡。21日10时左右,她的同学自发在坠楼地点摆上鲜花与蜡烛并鞠躬表达哀思。本刊记者/李想俣 拍摄周宁解释说,由于社会学院没有心理学博士点,所以此前心理系学生只能在社会学系进行答辩。由于社会学系的老师对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同度不高,所以心理系的学生参与社会学系答辩非常不利,经常被刁难,因而产生很大心理压力。但自2017级后,社会学院主动要求导师自主选择学生答辩所在的系别,并鼓励心理学方向的学生就在本系答辩。心理系的其他教师也都选择让学生在本系参加答辩。但导师耿某某出于个人原因,仍强制要求其组内所有学生在社会学系答辩。据了解,南京大学2020级之前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博士四年级属于延期毕业。周宁告诉记者,延期毕业对学生意味着国家补助停发,在校住宿也可能得不到保障,这对卓同学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但有学者表示,国外高校人文社科方向的博士花费6至10年才能毕业的情况并不少见。即使在国内,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也较为普遍。前述南大宣传部负责人25日也回应称,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卓同学不存在太大的学习压力,乃至无法毕业的问题。学院老师们都觉得她是“不错的孩子。”周宁则透露,耿某某与她的第一位博士关系也很差,曾多次公开争吵。第二位、第三位博士生也都延毕一年多。而跳楼的卓同学则是耿的第四位博士生。为求证上述说法,记者多次尝试拨打导师耿某某的办公电话,均无人接听。9月22日,记者来到耿某某位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办公室,但同样无人应门。生前曾接触“身心灵”课程 卓某生前的一篇自述文章很能体现其个人性格,“我被调剂到了一所二本学校—滨州医学院,在这里我初遇心理学,起初我并不看好它……四年本科结束后,我决定考研,去找寻我内心的心理学。……回溯过往,我因心理学走进心灵探索,开始慢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研究和探索自己,逐步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工具都在带领我探索自己。而这也回归到最初的概念—自我实现。随着探索的加深,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我坚信终有一天会从此岸走上彼岸,而其间你是坐船而过还是游泳而过都仅仅是方法不同而已。”周宁告诉记者,卓同学出身山东农村家庭,生前参加过一个名叫李思坤的人开设的“身心灵”课程。对此,她解释说,因为卓同学在和博导发生冲突后出现了心理问题,她生前也曾表达过退学的想法,但最终不了了之。卓同学可能无法跟其他人有深入交流,无法被人理解,所以才选择从其他途径寻求帮助。而刘菲则透露说,社会学院已经掌握了卓同学2017年入学前就接受过心理治疗的证据。校方尚未就此细节作出回应。刘菲还回忆说,她也看到卓某在朋友圈转发过许多关于李思坤课程的内容,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2018年3月。“@李思坤”的微博简介为天际凤凰创办人、身心灵导师、天生疗愈师、灵魂手术&神圣几何疗愈系统创始人。该介绍现已删除。但在天际凤凰的网站上,仍有相关介绍。该网站显示,李思坤的课程包括圣启天生疗愈师、观音心茶、圣王瑜伽,这三类课程被称为“三套马车”。其中天生疗愈师课程的疗愈工作坊名为“生命剧场”。天际凤凰工作人员给记者发来的课程价格表显示,天生疗愈师课程一阶段为19800元,二阶段21800元,三阶段23800元,每阶段6天,上课地点为云南大理。李思坤则在电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卓同学曾到大理参加过她的几次课程,主要以观音心茶为主,内容主要是禅茶方向的禅修。在她的印象中,卓同学在课上比较沉默寡言,和老师比较有距离感,私交比较少。在课程中,卓同学曾几次向她吐露过读博的压力问题,对学习比较抗拒,不愿意完成学业。李思坤表示,她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卓同学了,从记者口中得知卓同学的死讯,她表示很震惊。据了解,在转型心灵导师之前,李思坤曾任广州某报的记者、编辑,以及某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并出版过书籍《爱的功课:李思坤的身心灵地图》。

大而不多

LSPACE丨「以人为本」缓解你的焦虑

上一篇我们提到的焦虑,可能发生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场景里,而在当今时代,「打工人」的焦虑往往发生在那个小小的办公空间里。这种焦虑可能来源于急迫的物质需求,但更可能的是在获得一定物质需求同时,需要相匹配的精神满足。所以,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现代人的思维和心理需求特点,有效地把人的生理特点规律和生活习惯方式结合起来,并且采用科学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以人为本的内涵大到方针政策,小到街头广告,「以人为本」似乎成为了21世纪设计领域最常见的口号。到底什么才是以人为本呢?「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是「人」,因而其内涵也就建立在如何理解「人」上,「人」包含了作为“群体存在的人”和“个体存在的人”。一方面,人以社会存在的方式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受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规律制约,以群体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人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着,有着各种本性,任何个体都异于他人,有自身成长的独特需求,不具有可重复性。「以人为本」的另一重点就是「本」,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源,一种是事物的根本。我们不敢说也不会说人类是事物本源,但是在人与物关系的较量中,人是根本,与“末”相对。在人和物的关系当中,它讲的是谁最根本,谁更需要我们去关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者更多地在问:你需要什么,而非我能给什么。关注个体人的同时,也关注所有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也曾有过变化回顾近年来办公空间的发展,在经历了“传统办公时代”和“现代办公时代”之后,办公空间开始极力倡导“关注人的需求,重视环境文脉”的人性化解决之道。原有的办公建筑尽管外观缤纷绚丽,造型新颖独特,但当使用者走进内部空间时往往大失所望,最终难以得到使用者的普遍认可。因此,建筑室内空间的合理性和舒适性,才逐渐成为了评价一个建筑后续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办公建筑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筑设计从对外观的追求进入到对内部空间的探索。几个原则形式服从人性用起来舒服是首位。创造以人为本的室内空间是为了赋予打工人舒适方便、能激发灵感和充满精神关怀的办公环境。因此,办公空间人性化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和谐才是视觉看起来舒服是外显的。通过创造自然和谐的室内空间是为了赋予打工人健康生态、能提高效率和表达贴心温馨的办公环境。这个和谐在现代办公空间中也是多维度的,需要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平衡和综合。空间感知文化让认知也达到舒适才是本质。通过创造独具神韵的室内空间赋予打工人心旷神怡、能传递艺术和延伸文化底蕴的办公环境。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最终会在具体的人的层面得到体现。设计的本质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具象化,从而真正成为文化的载体。几个方法空间布局的秩序感要达到办公室设计的秩序感,方法也很多,可利用空间流通,通透的镂空隔墙、隔扇、玻璃与镜面等设计形式来联系室内空间。用家具、陈设、绿化布局来点缀与分隔空间,借助于天花和地面的高低错落。各种维护面的引导和延伸,夹层悬空,台阶的穿插来感染空间,通过这些设计使它们之间的艺术效果彼此呼应。传统的交流模式是几个办公空间共享一个公共空间,正如图中所示,白色代表公共空间,黑色代表办公空间。然而各个体系之间没有空间上的联系,只靠水平交通或者垂直交通进行联系。这样必然导致各部分独立性太强,内部合作较为困难,且空间较为死板,缺少活力。改进后的交流模式中,几个办公空间仍然享有各自独立的公共空间,成为空间上的独立体系。各个体系之间在空间上通过集中的大型空间进行联系,活跃了气氛,也满足了使用者的期待。而休息区也应当伴随着会议室、电话间等空间一起布置,方便办公人员使用。灯光设计的距离感灯光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灯光的变化与环境的结合设计限定出不同的功能空间。同时光还表现出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现代办公室采用的照明方式都应使光照投射均匀,无阴影,使人工作舒适。同时通过灯光照明还应表现出构成实体空间的各种材料的肌理、表情,从而使空间环境更加赋予变化。其灯光造型布局方式,应根据室内设计的整体来考虑,并要求与平面布局相协调,以此增强或减弱空间的直觉深度和层次,体现实体空间的大小、距离、位置等尺度,营造明确的空间导向、空间的性格、情感和意境。视觉动物的色彩感人都是一种视觉动物,不仅能识别色彩,对色彩的和谐还有一种本能的需求。和谐的色彩使人积极、明朗、轻松、愉快;不和谐的色彩则相反,它使人感到消极、抑郁、沉重、疲劳。办公室色彩的配置要依照“大跳跃,小和谐”的原则。大跳跃是指不同的办公空间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主调,但每间屋的门窗、桌椅和地板甚至明面的办公室档案和琐碎的办公用品都要保持自己的整体和谐,这就是小和谐的原则。声音环境的设计感办公室的声音环境设计可从两方面考虑:一为确保要有安宁免受干扰的工作环境,二为创造快乐的音乐环境。近年来,由于办公室大量使用电脑、电话、传真机和打印机,会产生各种不可避免的噪音,如键盘的敲击声、电话铃声及机器散热风扇的运转声等等。办公空间的噪声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正常的噪声控制水平为42分贝至48分贝。分贝值过低,造成声环境中的死区,声音的空白,这种现象会使人精神感到紧张。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职员之间能相互听到别人低声的谈话,可以在办公环境中配合人工混响发声,作为背景声音。免受他人的打扰,也让自己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愉快地工作。参考文献:[1]汤明,胡莹.“以人为本”在新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内涵及其演变[J].华中建筑,2020,38(10):5-10.[2]雷鑫海.浅谈以人为本的办公建筑室内公共空间设计[J].四川建材,2019,45(03):27-28.[3]侯彬彬,李早,邵建.以人为本的办公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5):108-113.

美人渔

心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艾宾浩斯在多年前说过:“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这句话适用于西方心理学,同时也适用于中国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在中国出现之前,我国古代就有讨论哲学、道德、教育的典籍中的许多有关心理学的论述,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并未能直接演变为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心理学的发展只有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关于心理学的源头也是比较复杂的,心理学是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的,又涉及到生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等各个学科,所以注定了心理学是一个跨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起初是在欧洲,后来重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其实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心理学还是很受欢迎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心理咨询的盛行,更因为心理学对社会的服务性和应用性。因此从事心理行业是很受尊敬的,如同律师医生一般。在国内,心理学发展比较波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应该是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经过了短暂发展。可惜到了文革时期心理学几乎被消灭殆尽,直到80年代左右才又开始兴起,如今国内的心理学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还是很显著的。心理学也被誉为21世纪朝阳职业。不过国内对于心理学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从业人员比例相对发达国家差距悬殊,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就我自己的个人看法,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走了很多歪路,比如跟很多人谈起心理学他们会联想到“成功学”这个带引号的成功学当然不同真正的成功学,只是一些奸商欺世盗名的手段而已,不过坑害了许多人,还把屎盆子扣到心理学头上。再例如,朋友聊天一问及原来你是学心理学的,他马上会说:那你说说我现在想什么。这样的问题多少让人有些汗颜,就好像把心理学看的有点类似摸骨算命似的。不过在一些大中城市心理咨询还是很有前途很被认可的,咨询价格从100-1000不等。个人看来心理学是一个通科,例如学习英语,中文一样,是一种工具学科,受限相对较小,就算你不工作,可你的知识也不会浪费。心理学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甚至是销售,客服。或者是公务员,公、检、法、监狱等部门对心理学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应用门类真是不胜枚举啊。还有一种就是最常见的,不管是非诚勿扰里面的乐嘉还是职来职往里面雷明,或是非你莫属里面的陶思璇,心理学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亲民化了。目前,国内外都把脑科学的研究视为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很多心理现象都和生理机制挂上了钩,这与生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相关度。国外的另一个热点——心理咨询。国外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它已包括了对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准的要求。而在欧洲一名咨询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工作者必须获得硕士学位,而要获得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至少5年,长的可达7年,学习的最后一年全部投入临床实习训练。毕业之后必须先去医院或者诊所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人员,1-2年之后,才有可能受聘做正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工作人员。而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养要求和国际上的要求距离甚远,这有待国家某些制度的完善。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非常的广泛,APA(美国心理协会)就有53个学科分支。国内高校心理学系一般分三个小专业: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顾名思义,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基础的东西。研究方向有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基础心理学的研究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又可细分为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一生的发展过程,其中早年的发展,包括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是当今研究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应用心理学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方向。心理学事关人心,个人觉得东西方文化虽有差异,但人的生理基础是差不多的,心理学趋势当是殊途同归,世界大同。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类会越来越强调精神的富足,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学,不可或缺的成长助力。公众号:治愈系创伤心理学

造人

经常做这4件小事,不仅会提高你的情商,还会使你的幸福感加倍

努力工作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但经常有人抱怨说,“我不想去上班”,或者“这个班我已经受够了。”其实这是情商低的表现,也是没有幸福感的体现,如果你也这样抱怨,那你需要做些事情来改变它。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充满幸福感时,情商是平常的3倍,创造力是平常的3倍,生产效率比平常高31%,销售业绩也会增长37%,所以当你感觉不幸福,请别抱怨,去做以下四件小事情提升你的幸福指数,一切都会变得更好。1、你本周做了什么好事吗?据心理学研究显示,每周做一次好事会使你更快乐。根据他研究幸福超过20年的研究,每周一次就好了,一周三次不会改变结果。另外,如果做好事的内容每次都相同,则效果减弱,做的好事变化丰富,则效果增加。这可能是一件小事,例如给同事泡杯茶,或帮助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确保每周做一次善事,即使很小的事情,接受这种行为的人肯定会很开心,这是双赢的!2、你忘了赞美和感激吗?经常赞美别人的人和拥有感激之情的人,经常赞美和感激别人,你会更快乐,更自信,睡眠质量会更好。如果你因为日常的忙碌而无法感受到快乐,请停下来思考一下你应该欣赏什么,去赞美去感恩。例如,每天睡前,给今天帮助过你的人说声“谢谢你”,或是去赞美一个人;每天醒来时,在心中投下你的感激之情,如果你早上起床做一个感恩练习,你的一天都会更快乐。3、你最近和大自然有过接触吗?亲近大自然有助于增强幸福感。根据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职业治疗系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期刊”上发表的内容,“幸福感”会在城市公园花费20分钟后增加。此外,在另一项研究中,在摆放有的植物的办公室工作,生产力和幸福感都会上升。环境心理学期刊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放置植物的房间里工作比在没有放置植物的房间更难以感到疲倦。通过在窗外看到绿色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人们在窗户外面有树木和栅栏等植物的环境中工作效率会更高。如果没有,最好在桌子上放一个小植物,在休息时间去公园散步也会减轻压力。4、你是否与充满正能量的人一起工作?“你的成就是和你大部分时间在一起的5个人的平均水平”,美国企业家吉姆·劳恩说过。另外,根据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研究,不善于自我控制的人可以通过高度控制的朋友来改善。换句话说,如果你和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在一起,你的理想也会更加高远,如果你和一个快乐的人一起度过,你的快乐也会增加。当你总是与负面思想的人呆在一起时,你也会越来越消极。如果周围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人,你也会充满正能量,所以不要总待在舒适区,请尝试与积极而充满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哪怕是之前从未见过的人。实践永远比模糊的焦虑要管用得多,所以当你觉得一切都不如意的时候,你不需要焦虑,也不需要抱怨,只需要做出一点点改变,哪怕只是很微小的。关于提高幸福感,小伙伴们有什么好主意,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想法。

如式

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做出了研究和解释,并把这些研究广泛应用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为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服务。这样,现代心理学就发展成为一个较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多种心理学分支。根据这些分支担负的任务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学科主要有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统计学、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幼儿、儿童、青年、成年、老年心理学等;应用研究学科主要有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宗教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那么,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心理学家们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希望通过探索找出如下问题的答案: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预测行为)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所以,基础心理学家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应用心理学家研究的目的还包括改善人的行为,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例如在研究考试压力时,基础心理学家研究的是“考试压力如何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而应用心理学家则会思考“怎样利用关于考试压力的知识来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1.描述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行为进行观察,描述行为就是指在对典型行为的精确观察和详细记录的基础上,对行为进行命名和分类。例如,小丽发脾气的行为是指小丽对她的丈夫闹情绪,冲他大喊,走进卧室摔门,或者当他说出阻止她的话时,她对他大声说:“你闭嘴!2.解释行为解释行为是指说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如你摔倒在乡间的小道上比摔倒在繁忙的公路上更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有他人在场,每个人都会出现“责任扩散”的心理,现场潜在的救助者越多,人们等着别人救助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救助人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在本章开头提到的报道中,那位中年男子身边有无酒瓶子,也是一个影响救助行为的因素,因为人们付出的代价越小,就越有可能救助。3.预测行为预测行为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如根据“责任扩散”的研究,倘若你摔倒在繁忙的公路上,你可以预测,即使人来人往,可能也不会有人很快来帮你。4.控制行为行为控制指根据预期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例如,把电视机包起来或不把遥控器放在眼皮底下,都会增加看电视的难度,这样孩子们更有可能看手头的书而不是看电视娱乐节目。5.改善行为毫无疑问,心理学知识可以用来控制人的行为,但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行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吸烟的危害性大家是清楚的,戒烟的行为治疗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水平。

知己知彼

南京大学否认女博士跳楼因论文被导师抢,生前曾参加“身心灵”课

9月19日晚10时左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卓某从该校仙林校区学生公寓19栋跳下身亡。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事发后学校保卫处、后勤集团和涉事院系等部门进行了调查和处置。校方调查后认为不存在导师与学生之间争抢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导师耿某某对卓同学的跳楼死亡负有责任。南京市仙林派出所还在调查中,校方和家属都还没有接到警方最后的通知,卓同学真实死因尚不清楚,但警方表示已排除他杀。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楼跳楼身亡。21日10时左右,她的同学自发在坠楼地点摆上鲜花与蜡烛并鞠躬表达哀思。本刊记者/李想俣 拍摄网传论文一作被导师抢走并不存在南大博士研究生周宁(化名)是卓同学的好友。对于网传导师耿某某抢占卓同学论文第一作者的情况,周宁表示,该篇论文是在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某次会议后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耿某某给卓同学的,撰写工作主要由卓同学完成。耿某某曾对论文提出过修改意见,具体修改也由卓同学完成,但耿某某是文章的第一作者。经中国知网检索,该篇论文题为《环境问题研究的反思:环境心理学的视角》,于2018年2月发表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收稿时间为2017年12月28日。另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2017年10月21至22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处等4家单位主办的“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某某围绕“环境问题的心理学视角:近十年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这一主题进行了汇报。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告诉记者,学术会议的约稿,一般由导师署名第一作者。此外,2017年9月,卓同学刚刚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很难在入学一个多月后的学术会议上,就作为原创者撰写论文并投稿。校方称其不存在无法毕业的压力作为卓某密友,周宁称,由于卓同学与导师耿某某关系较差,她的一些研究想法也被打压。博士生通常在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的中期考核,但卓某被导师延期一年,与下一级博士生一起进行考核。而一般情况下,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几乎不会出现被延期的情况,因此这件事对卓同学造成了很大压力。不过,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取的信息显示,卓同学的博士中期考核结果为“通过”。与卓同学同一个课题组的同学赵正(化名)则表示,卓同学在博士一年级时确实与导师发生过摩擦,但后来就和解了,导师没有进行过打压。此外,卓同学在投的另一篇英文论文就是用导师的项目资助完成的。卓某同课题组的另一名同学刘菲(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今年9月10日,卓同学在课题组内祝导师耿某节日快乐的截图。在她看来,卓同学性格开朗,有真性情,平常与课题组同学较好,不存在网传被导师孤立的情况。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楼跳楼身亡。21日10时左右,她的同学自发在坠楼地点摆上鲜花与蜡烛并鞠躬表达哀思。本刊记者/李想俣 拍摄周宁解释说,由于社会学院没有心理学博士点,所以此前心理系学生只能在社会学系进行答辩。由于社会学系的老师对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认同度不高,所以心理系的学生参与社会学系答辩非常不利,经常被刁难,因而产生很大心理压力。但自2017级后,社会学院主动要求导师自主选择学生答辩所在的系别,并鼓励心理学方向的学生就在本系答辩。心理系的其他教师也都选择让学生在本系参加答辩。但导师耿某某出于个人原因,仍强制要求其组内所有学生在社会学系答辩。据了解,南京大学2020级之前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博士四年级属于延期毕业。周宁告诉记者,延期毕业对学生意味着国家补助停发,在校住宿也可能得不到保障,这对卓同学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但有学者表示,国外高校人文社科方向的博士花费6至10年才能毕业的情况并不少见。即使在国内,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也较为普遍。前述南大宣传部负责人25日也回应称,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卓同学不存在太大的学习压力,乃至无法毕业的问题。学院老师们都觉得她是“不错的孩子。”周宁则透露,耿某某与她的第一位博士关系也很差,曾多次公开争吵。第二位、第三位博士生也都延毕一年多。而跳楼的卓同学则是耿的第四位博士生。为求证上述说法,记者多次尝试拨打导师耿某某的办公电话,均无人接听。9月22日,记者来到耿某某位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办公室,但同样无人应门。生前曾接触“身心灵”课程卓某生前的一篇自述文章很能体现其个人性格,“我被调剂到了一所二本学校—滨州医学院,在这里我初遇心理学,起初我并不看好它……四年本科结束后,我决定考研,去找寻我内心的心理学。……回溯过往,我因心理学走进心灵探索,开始慢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研究和探索自己,逐步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工具都在带领我探索自己。而这也回归到最初的概念—自我实现。随着探索的加深,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我坚信终有一天会从此岸走上彼岸,而其间你是坐船而过还是游泳而过都仅仅是方法不同而已。”周宁告诉记者,卓同学出身山东农村家庭,生前参加过一个名叫李思坤的人开设的“身心灵”课程。对此,她解释说,因为卓同学在和博导发生冲突后出现了心理问题,她生前也曾表达过退学的想法,但最终不了了之。卓同学可能无法跟其他人有深入交流,无法被人理解,所以才选择从其他途径寻求帮助。而刘菲则透露说,社会学院已经掌握了卓同学2017年入学前就接受过心理治疗的证据。校方尚未就此细节作出回应。刘菲还回忆说,她也看到卓某在朋友圈转发过许多关于李思坤课程的内容,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2018年3月。“@李思坤”的微博简介为天际凤凰创办人、身心灵导师、天生疗愈师、灵魂手术&神圣几何疗愈系统创始人。该介绍现已删除。但在天际凤凰的网站上,仍有相关介绍。该网站显示,李思坤的课程包括圣启天生疗愈师、观音心茶、圣王瑜伽,这三类课程被称为“三套马车”。其中天生疗愈师课程的疗愈工作坊名为“生命剧场”。天际凤凰工作人员给记者发来的课程价格表显示,天生疗愈师课程一阶段为19800元,二阶段21800元,三阶段23800元,每阶段6天,上课地点为云南大理。李思坤则在电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卓同学曾到大理参加过她的几次课程,主要以观音心茶为主,内容主要是禅茶方向的禅修。在她的印象中,卓同学在课上比较沉默寡言,和老师比较有距离感,私交比较少。在课程中,卓同学曾几次向她吐露过读博的压力问题,对学习比较抗拒,不愿意完成学业。李思坤表示,她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卓同学了,从记者口中得知卓同学的死讯,她表示很震惊。据了解,在转型心灵导师之前,李思坤曾任广州某报的记者、编辑,以及某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并出版过书籍《爱的功课:李思坤的身心灵地图》。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有患

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比较成熟的心理学分支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比较成熟的心理学分支很多,主要包括:与个人、人际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学学科,与司法相关的心理学学科,与发展、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学科,与商业管理有关的心理学学科。除了这些成体系的心理学学科群外,社区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空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心理学这些学科分支构成了心理学庞大的理论和应用体系,为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和家庭关系和谐、组织和群体管理、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社会安全防范、社区和环境营造等领域提供了大量共享知识,构成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改变心理学各学科普遍存在的重学术研究、轻成果应用和知识普及的局面,在鼓励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学科知识的普及和成果的应用,培育应用人才,不断提高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服务社会大众,服务行业和领域的能力;改变心理学分支学科独立发展、彼此割据的局面,避免各学科过分分化导致碎片化,整合心理学资源,解决现实问题,为社会服务。中华传统文化改变心理学偏重个人、人际的微观视角,关注中观、宏观层面的心理群体问题、社会心态问题,探索社会心态培育的机制。基于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整合心理学学科体系,服务社会治理,是微观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任务。近年来,政法部门率先探索心理学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把社会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纠纷调解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华传统文化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路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中国文化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中国文化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美好生活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了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在推动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所蕴含的“美”与“好”集中指涉的就是个体与社会的价值意义层面:美作为人自由的象征,“美”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文化体验,是人生命的“目的性”指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更要按着美的规律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特别要注意在审美实践中提升审美感受能力,这将有助于一个人形成高尚的情操,能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启迪智慧,能使人生获得更多的幸福,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要把社会生活的审美实践作为中国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尺度,努力研究美的规律,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心灵。美好生活面向未来,我们可以预期当代中国的美好生活实践,将成为今后中国百姓共同的目标追求,这也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与提升过程——从物质充实到精神满足,从个体素质提升到社会风气的改善,每个人都努力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有品质的生活,追求精神世界获得满足的生活。我们要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提升现代化的实践品质,建设美丽中国,真正实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让全社会更加洋溢人文关怀,让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拥有美好人生。

堪坏得之

城市心理学助力美好生活实现

城市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福祉。资料图片人类在创造城市的同时,其心理与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心理属性,需要心理学的积极回应和学科贡献。因此,如何助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福祉,便成为城市化背景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城市心理学(urban psychology)这一新兴研究取向也应运而生。经历四个阶段受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社会问题发展的影响,城市心理学研究先后经历了酝酿、兴起、沉寂和复兴四个阶段。20世纪初的酝酿期。一些城市社会学学者敏锐地察觉到城市环境或城市生活对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消极影响,城市心理学的思想初见端倪。其中,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齐美尔(Simmel)的“齐美尔之问”或可被视为城市心理学的滥觞。在1905年发表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一文中,齐美尔提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全新的外部城市环境会对我们的内心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他认为人们一旦从安静祥和的农村迁往熙熙攘攘的城市,就可能表现出理智至上、计算性格、傲慢冷漠、矜持保留和自我表现等特征。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城市心理学研究主要散见于部分城市社会学论著之中,而这些论著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学者对现代城市化的大潮即将到来和传统乡村社会濒临瓦解的前瞻性反思。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兴起期。城市心理学之所以兴起,一是源于部分社会心理学家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倾向严重不满,倡导开展田野研究和关注“真实世界”;二是1964年发生的凯蒂·吉诺维斯谋杀案促使心理学开展实证研究来检验城市环境是否真会使人变得冷漠无情。总之,心理学研究者走出实验室并投身城市问题改良运动中,推动了城市心理学研究的短暂繁荣。在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研究工作尤为出众。他在1970年发表于Science的《城市生活体验》(The Experience of Living in Cities)一文被认为是现代城市心理学首次发声。此外,他曾在纽约州立大学主持了两届城市心理学的博士答辩。20世纪80年代进入沉寂期。由米尔格拉姆引领的城市心理学研究热潮并没有得以延续,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是早期研究者没有形成城市心理学的专业意识,更没有形成学术共同体,米尔格拉姆等人以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而非城市心理学研究者的身份介入城市问题研究;二是先前突出的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人们对城市问题的敏感度开始下降,而专门探究城市问题的“应景之作”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关注度。21世纪以来的复兴期。随着城市社会质量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学在助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福祉中的作用再次引起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城市心理学开始进入复兴期。美国心理学会(APA)专门成立了城市心理学工作组(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s Task Force on Urban Psychology),旨在促进对城市生活相关问题的认知和改善,鼓励涉及城市问题的心理研究、培训和实践,增进个体生活质量和整体社会福祉。2005年,在齐美尔经典著作发表100周年之际,国际期刊Journal of Social Distress and the Homeless以“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学”为题开辟专刊,系统回顾了城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状况。上述发展历程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心理学发展趋势的转向,即研究视角从批判现状转向关注优势,研究路径从问题描述转向行动实践。就研究视角而言,早期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城市环境的不足和问题,将城市视为各类问题的聚集之地;而当前研究更加重视城市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将这些优势用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福祉。就研究路径而言,早期研究囿于技术和方法,对城市问题的探讨大都停留在描述阶段;而当前研究则强调就问题的解决提供心理学的实践路径。主要关注两个议题城市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心理与行为影响,以及心理学在助推城市发展或解决城市问题中的应用。第一,城市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城市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城市心理学的传统议题之一,心理学研究者参与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1)城市与社会行为。如城市居民是否比非城市居民更为冷漠和缺乏友爱,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行为实验和现场实验等对该观点进行了实证检验,但相关研究结论莫衷一是。一方面,虽有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居民比非城市居民表现出更少的利他行为或助人行为,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上述争议或源于人们的助人行为或利他行为本身更多受情境因素的影响。(2)城市与人格特质。不同城市也可能塑造具有迥异风格的城市个性(city personality)。相关研究证实,曾经或当下生活的城市对个体的人格特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形塑作用。在一项针对美国50个最大城市居民的调查中,帕克(Park)和皮特森(Peterson)发现不同城市居民的性格具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形象地归纳为“心”(感情)与“脑”(智力)之别。前者具有注重社区或团队合作、生育意愿高和性情友善温和等特点,而后者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较为突出。(3)城市与心理健康。一般而言,城市之中的压力源(urban stress)在数量、频率和强度上通常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也可能遭受相当的消极影响。一些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对某些心理疾患的发病率作了地区对比,结果发现城市居民患有抑郁、焦虑或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非城市居民。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城市与心理健康的现有研究结论只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而且这一相关关系还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调节。第二,心理学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应用。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资源短缺以及贫困人口等一系列问题,即所谓的“城市病”。城市心理学正积极致力于将心理学技术、服务和方法用于解决城市问题。美国心理学会认为,与城市生活有关的社会、经济和心理等广泛议题都可纳入城市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并将城市心理学研究者所关注的核心议题总结为四方面:城市人口与人际关系(如城市老龄化、同性恋和双性恋、性别与城市、群际关系)、城市社会问题(如集中贫困与经济分割、犯罪与暴力、罪犯融入社会、城市流浪人员)、城市物理环境(如拥挤与噪音、城市扩张、恐怖袭击、环境可持续)、心理学与城市制度(如城市教育、城市失业、城市社区发展、城市志愿团体)。虽然关注和探究城市问题被视为城市心理学的应有之义,但这一主题的研究并未在城市心理学框架内开展和进行,而是分散在心理学相关领域或其他相关学科。如环境心理学尤为强调城市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形成了贫困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关个人生活福祉与社会系统的交互关系则是社区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将心理学运用于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的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第一,提升城市心理学的专业意识。虽然涉及城市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为数不少,但学界迄今未将这一领域界定为“城市心理学”。城市心理学专业意识缺失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研究的碎片化,难以形成对城市问题的持续关注,从而进一步造成城市心理学没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发展壮大。因此,提升城市心理学的专业意识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心理学研究者有效且协作地致力于城市问题研究,从而逐步形成学术共同体,还有助于同城市社会学和城市人类学等临近学科展开对话,共同促进城市科学的发展。第二,倡导城市心理学的实践研究。从学科定位上来说,城市心理学是一门面向社会需求和回应社会现实的应用学科,研究者的学术使命便是助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福祉。因此,城市心理学研究应强调和倡导从解释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实践取向。以城市心理健康问题为例,不同于一般心理学研究仅将城市看作心理问题的产生背景,城市心理学更多地将城市视为一种关键自变量。在此意义上,城市心理学不仅限于对问题的描述和解释,或局限于微观层面(个体或家庭)的心理干预和辅导,还应积极参与创建健康城市,从社区支持、经济发展、文化培育、医疗保健和物理环境改善等宏观层面提出框架性方案。第三,开展城市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我国正以整个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速率和量级推进城市化,此过程产生的社会心理影响广泛而深远,心理学研究者应积极关注和参与当下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一方面,与20世纪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倒逼”心理学家走出实验室的境况相仿,我国心理学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和机遇,即心理学研究如何回应现实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既有与国外情况的相似之处(如与凯蒂·吉诺维斯谋杀案惊人相似的“小悦悦事件”不得不令人反思城市冷漠行为),但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如城管污名化、空巢老人、房屋拆迁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等)。这些问题不仅为城市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也亟须研究者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贡献心理学解决方案。(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6日第1968期 作者:杨奎臣 相鹏精彩推荐:拥抱促进人际信任的心理学解读姓名表征自我——心理学的视角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夫德

海外书情 | 在当今时代,如何重建公共社会?

重建社会基础设施有助于治愈社会分裂我们生活在一个分裂的时代,美国人正在按照种族、宗教和文化的界限进行分类,而这导致了美国自内战以来从未见过的两极分化。专家和政治家们呼吁我们走到一起,找到共同的目标。但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在《人民的宫殿:社会基础设施如何消除不平等、两极分化和公民生活的衰退》一书中,埃瑞克·克林伯格提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他认为,社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共同的价值观,还取决于共同的空间:图书馆、儿童保育中心、教堂和公园,这些地方形成了重要的联系。克林伯格将他的研究与全球各地的实例相结合,展示了“社会基础设施”如何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最紧迫的社会挑战,为弥合我们看似不可逾越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蓝图。美国名嘴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认为,这本书为重建社会基础设施如何有助于治愈社会分裂并推动我们前进提供了全面、有趣、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然,这本书重新普及了社会基础设施的概念,认为这是“塑造人们互动方式的物理场所和组织”。在这里,通过对城市规划、行为经济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及他在世界各地的实地调查,克林伯格认为,社区的弹性与其社会基础设施的坚固性密切相关,他呼吁对促进公民生活相互支持的空间和机构(公园、图书馆、儿童保育中心)进行更多的投资。“人民的宫殿”这个标题来自于苏格兰裔美国实业家和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对他资助的数百个图书馆的描述,事实上,公共图书馆正是以共享和平等主义为基础,它与其他方式定义我们文化的唯物主义和个人主义形成鲜明对立。克林伯格对常见空间可以让我们充满活力,以及治愈两极化公民生活的方式感兴趣。虽然他在他的新书中提道,游乐场、运动俱乐部、食堂、公园、农贸市场和教堂——其中任何真正让人们彼此密切接触的场所——都有能力将那些在很多方面与我们不同的人联系起来,但他也认为公共图书馆可能是最有效的。他写道:“图书馆是那些具有不同背景、激情和兴趣的普通人可以参与生活民主文化的地方。”克林伯格指出,“基础设施”并不是常规用来描述社会生活基础的参照……但如果国家和社会不承认社会基础设施及其运作方式,他们将无法找到促进公民参与社会互动的有力方式,特别是在社区内,以及跨越群体的交流中。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显然是其中非常宏伟的属于人民的宫殿,它拥有九十二个分支机构,每年有一千七百万顾客(还有数百万在线读者)。那么,图书馆可以做些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员在帮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举办招聘会,开展扫盲和公民课程,教授盲文并且开设讲座;在这里,人们可以使用计算机、Wi-Fi热点,当然还有书籍;在这里,他们是白人、黑人、棕色人种、亚洲人、年轻人、无家可归者、不那么年轻的人、听力障碍者、失明的人,不管怎么说,他们是每一个个体,这才是重点。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克·克林伯格是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和公共知识研究所所长。他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现代浪漫》(Modern Romance)的合著者,也是备受赞誉的《独唱与热浪》(Going Solo and Heat Wave)一书的作者。而这本《人民的宫殿》更是一部奇妙之作,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公园……具有良好设计的公共空间可以让我们产生归属感,也可以应对日益蔓延的“宅”文化和社交恐惧,在所有可开放、可进入的区域,人们共同分享着他们的经验和一切。当两极化分裂侵蚀我们生活的同时,公共的物理空间将我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公民生活的基础,这并不是虚拟的,相反,它是真实的,而且对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这种美丽可以拯救世界。《人民的宫殿:社会基础设施如何消除不平等、两极分化和公民生活的衰退》(Palaces for the People: How Social Infrastructure Can Help Fight Inequality, Polariz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Civic Life),埃瑞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 著,皇冠出版社 (Crown Publishers)2018年9月版。玻璃屋里的建筑界“教父”菲利浦·约翰逊2005年1月,菲利浦·约翰逊去世,享年98岁,迄今为止,他仍然是美国文化景观中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约翰逊是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的第一个获得者,这一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同时,他也是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创始建筑策展人,他以其在康涅狄格州新迦南市的著名玻璃屋和在纽约备受争议的美国电报电话大楼(AT&T),以及在全美几乎每座城市的许多其他建筑,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但他最自然的角色是打破完美的舆论塑造者。菲利浦·约翰逊,由大卫·莱文绘制。有着建筑界“教父”之称的约翰逊一生都在求变,一生都在引领潮流,他从玻璃屋时期的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时,推出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当现代主义风雨欲来的时候,他设计了声名显赫的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当后现代主义成为时尚时,他和建筑师伯奇一起贡献了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这座拼贴了古典风格、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巴洛克时代的堂皇风格和现代商业化POP风格的建筑,堪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另外,他设计的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教学楼、休斯敦银行大厦等,也是建筑史上无法忽略的经典之作。菲利浦·约翰逊的玻璃屋,以落地玻璃为墙,位于康涅狄格州新迦南,建造于1949年至1950年,它是继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瀑布”之后,最为众人谈论的建筑之一,于每年的5月1日至11月30日对公众开放。约翰逊向美国介绍了欧洲现代主义,即现在占主导时尚地位的玻璃和钢结构建筑,并指导几代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跟随。他以其华丽的建筑和名流设计师定义了“国际式建筑”的时代,他们把美学和风格放在首位。但约翰逊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是纳粹的同情者,犹太教堂的设计者,一个晚年可怕的笨蛋,一个平民主义者,以及一个势利小人。他的客户包括洛克菲勒和唐纳德·特朗普。2005年年初,约翰逊在一间最为优雅的病房里去世,享年九十八岁,这间玻璃房子的内部是开放式的,里面配备了一张病床,加上日以继夜的护理,使得这位建筑师可以在最后的几天里俯瞰他最幸福的地方,他将严谨的唯美主义一直坚持到底。拉姆斯特诗意地再现了他离开时的场景:“一场小雪开始从新迦南森林中飘落。约翰逊一直认为玻璃屋是最神奇的所在,下雪造成了一种错觉,那就是你正站在他所谓的‘天梯’上。”获奖的建筑评论家和传记作家马克·兰姆斯的《玻璃屋中的男人》揭开了约翰逊充满争议、矛盾不断的生活的面纱,讲述了一个迷人却又有着深深缺陷的男人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财富、特权和野心的危险,探讨了使他如此强大的美国文化的动态,并讲述了现代美国的建筑环境。《玻璃屋中的男人:菲利浦·约翰逊,现代世纪的建筑师》(The Man in the Glass House: Philip Johnson, Architect of the Modern Century),马克·兰姆斯(Mark Lamster) 著, 利特尔&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2018年11月版。布里塞斯与伊利亚特永恒的传说作为特洛伊战争的关键人物,布里塞斯(Briseis)却一直保持沉默至今。她曾是一位女王,直到她的城市被毁,沦落为阿喀琉斯(Achilles)的奴隶,那个屠杀了她的丈夫和兄弟的男人。她能活下来并成为自己故事的讲述者吗?这是布克奖获得者帕特·巴克的最新杰作,故事发生在文学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中。巴克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伊利亚特永恒的传说上,正如特洛伊战争最后几周居住在希腊营地的被俘妇女所经历的那样。特洛伊这座古老的城市已经经受住了十年的强大的希腊军队的围攻,他们继续为一个被偷的女人——海伦发动血腥的战争。在希腊俘虏营,另一个女人观察并等待战争的结果:她就是布里塞斯。她是特洛伊邻国的女王,希腊最伟大的武士阿喀琉斯洗劫了她的城市,杀害了她的丈夫和兄弟。布里塞斯成了阿喀琉斯的妾,一个战利品,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运,以便在完全不同的生活中生存下去,以一个俘虏的身份。当希腊军队残暴的政治领袖阿伽门农要求布里塞斯自首时,她发现自己被夹在两个最强大的希腊人中间。面对战争的恐惧,布里塞斯敏锐地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可以观察到这两个人驱使着希腊军队进入最后的对峙,不仅决定着布里塞斯和人民的命运,而且决定着整个古代世界的命运。布里塞斯只是生活在这场战争幕后的数千名妇女中的一员,这些妇女包括奴隶和妓女、护士、摆放尸体的妇女,所有这些都被历史抹去了。巴克以令人惊叹的历史细节和明亮的散文,为希腊营地注入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她从神话中描绘了熟悉的人物和故事中细微、复杂的肖像,从布里塞斯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物和故事充满了新发现的启示。显然,巴克的最新研究建立在她数十年来对战争及其对个人生活影响的研究基础上——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研究。《女孩的沉默》(The Silence of the Girls ),帕特·巴克( Pat Barker) 著,双日出版公司(Doubleday)2018年9月版。普通伦敦中产夫妻的中年危机生活2008年的伦敦南部,有两对夫妇发现他们正处在婚姻最为的艰难时刻——在接受现状或彻底推翻两者间岌岌可危。梅丽莎(Melissa)和迈克尔(Michael)的孩子即将出生。梅丽莎意识到,她的生活无可避免地会因为孩子而改变,她感觉到自己被成为母亲这件事重新定义。上班族迈克尔虽然很爱梅丽莎,却依然不得不为自己曾经浪漫而刺激的生活而哀悼,因为一直不能和梅丽莎亲近,他很难保持住自己的忠诚。在郊区,斯蒂芬妮(Stephanie)和达米安(Damien)同样陷入了困境,原本斯蒂芬妮、达米安和他们的三个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父亲的去世,却令达米安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之中。在激情退却之后,这四位三十多岁的伦敦中产阶级,正在陷入种种烦恼之中,作为普通人,身份、父母的身份、性、悲伤和脆弱的爱情都成为他们生活的考验,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陷入了如此境地?他们只能继续僵持在这种困境之中吗?又是谁做好了反击的准备呢?小说的作者黛安娜·埃文斯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激动的作家之一”,她巧妙地编造了一个关于爱、失去和救赎的美丽而微妙的故事,探讨了婚姻中存在的各种断层线,揭示了种族、性别和政治之间的交叉点,以令人信服的散文化语言,以及对生活向我们人类抛来的问题的不可思议的洞察,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声音。《普通人》(Ordinary People),黛安娜·埃文斯(Diana Evans)著,利夫莱特出版社( Liveright)2018年9月版。作者: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编辑:张婷;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