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下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医疗废物处置团队启程驰援武汉。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赵克强、党委书记刘国才、副所长徐海根为技术团队加油壮行。此次赴汉驰援团队由南京所和中船绿洲联合技术团队的7名党员同志组成,他们将携带联合研制的“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最新的成果“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和两家合作单位已有的产品前往武汉支援医疗废物的处理。2月15日,首批3套应急处置设备已经抵达武汉,17日将形成日处理10吨医疗废物的能力。一周内,还有后续7套设备陆续抵达武汉市并投入运行,总体将形成日处理24吨医疗废物的能力,预计可解决上万张床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在团队出发前,赵克强所长向南京所和中船绿洲联合技术团队的7名党员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他强调,出征的广大党员干部代表着生态环保铁军的形象,要坚决扛起支援武汉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应用好新型医疗垃圾应急处置装置,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为夺取新冠状病毒防疫斗争胜利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出征同志务必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南京所也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大家放心地投入一线战斗。00:03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医化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步伐,10月9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龙涛、张龙江两位专家携团队来仙,深入我县永安溪坝渗出水应急工程现场查看我县地下水应急处置措施,重点了解目前渗出水水量、水质,详细询问了渗出水回抽的水量以及处理方法。在讨论会上,医化园区综合治理工作专班综合协调组常务副组长李建振通报了专班成立后的工作举措,随后双方就下一步整治工作如何开展进行了深入讨论。会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中心主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研究室主任龙涛对我县医化园区环境综合治理前期工作表示认可。他认为,当前阶段最重要的是做好环境治理的应急处置,从源头防控上着手,阻止园区地下水及土壤的进一步污染;同时要加强数据收集,要从园区地势的整体小流域范围来梳理,通过调查、制作概念模型、数据模型,摸清底数。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创建与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龙江表示,10月4日已对接明确了医化园区治理方案方向,接下来根据时间节点完善地下水在线监测方案、开展地质勘探,为设计科学有效的地下水和土壤治理方案打下基础。龙涛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中心主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研究室主任,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首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司法部、环保部首批“环境损害鉴定专家”,河海大学、东南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龙江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生态文明创建与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生态文明市县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和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创新型市县建设专家组成员。仙居县全媒体新闻中心内容:医化园区综合整治工作专班编辑:荆欢审核:郑燕睆【来源:仙居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回顾医疗废物处置领域的发展历程,2003年“非典”疫情,被广泛认为是我国推动医疗废物处置走向规范化的分水岭。随后,《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就获批准实施。17年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让医疗废物处置系统面临着新的考验。以武汉为例,疫情暴发后,医疗废物处置也面临企业运力、设备、人手等各方面的问题。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驰援武汉的医疗废物处置团队负责人张胜田研究员,就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行业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胜田研究员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特殊时期需要优化改造NBD:医疗废物处理通常有哪几种方式?张胜田:医疗废物的处理技术通常包括高温焚烧法、高温蒸汽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微波消毒法等4种。在应急情况下,也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选择符合条件的危险废物焚烧炉、生活垃圾焚烧炉和其他工业窑炉进行协同处理,提升处理能力。NBD:你的团队这次驰援武汉的医疗废物处理涉及哪些区域?张胜田:我们对黄陂区、江夏区、青山区、火神山等4个地方医疗废物处置进行支援。投入医疗废物处置方舱1套、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理车1套、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4套,目前均已完成安装调试,装置运行正常。6套医疗废物处置装置合计日处理能力达到340桶(每桶240升)。移动式医疗废物焚烧车驰援火神山医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NBD:与平时的医疗废物相比,疫情期间处理的医疗废物有何不同?张胜田: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五大类。在此次疫情中,医疗废物不仅有防护用具,还有大量患者的生活用品,例如棉被、电饭煲、保温桶等。医疗机构要做好医疗废物分类,尽量避免普通生活垃圾混合到医疗废物中,以免大量占用有限的医疗废物处置资源,提升处理效率。NBD:在特殊时期,对处理装置提出哪些新要求?张胜田:在疫情期间,武汉的医疗废物数量也在增加。为了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控制疫情源头,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安全,也需要对一些设备进行改造。此前,我们根据现场情况,针对性地优化改进出“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NBD:该装置的特点何在?张胜田:“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是由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该设备核心工艺是通过高温燃烧将病毒灭活,同时燃烧医疗废物使之分解无害化,特点是灵活性较强,高效集成医疗废物焚烧、烟气净化以及配套电控系统等模块,全套设备集成在3个标准方舱(20尺集装箱)内,便于采用通用集装箱运输车快速转移。设备可以随时移动,到现场后可以快速安装,快速投入使用,最大处置能力达到3吨/天。除了医疗废物处置能力需要在短时间内提升外,医疗废物的消杀能力、运输能力和暂存能力等都需要相应增强。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NBD:在此次医疗废物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张胜田:对于疫情中医疗废物的转运和应急处置,有些从业者也是第一次接触,防疫防护意识亟待加强。例如,有时候收集的医疗废物较为蓬松,医疗废物桶盖子盖不上,会直接压下去,存在安全隐患和二次传播风险。未来,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一方面要加强相关防疫防护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提升全自动化技术水平和比例,减少人与医疗废物的直接接触。行业普及教育进一步加深NBD:您认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如何?张胜田: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理量在不断增加,大概是平时的4~5倍,考验着处理系统的能力。这时候,单纯依靠原有的处理设施不能满足处置需求,需要发挥集中协同处置和移动式处置的作用。在我看来,此次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效果较为理想,设施平稳、有秩序运行,实现了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和“应处尽处”。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等积极协调组织相关单位,在原本的基础上拓展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具体情况,各个单位也通过技术创新,改造出移动式、协同式处理装置,提升处理效率。NBD:运用新兴技术,未来怎样加速医疗废物处理的智能化?张胜田:目前医疗废物垃圾桶还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通过消毒杀菌保障二次使用,也需要付出一定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未来对于具有高传染性的高危医疗废物,如呕吐物、病理标本等,建议采用一次性密封垃圾桶,避免二次污染的扩散。通过机械化操作,实现装置医疗废物连同垃圾桶一并处理,避免人员直接接触,并可并通过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医疗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流程追溯。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装置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NBD:未来,医疗废物行业的发展还有哪些新趋势?张胜田:我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下,也促使各个部门对于医疗废物行业有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例如,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加强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在2020年底前实现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到2022年6月底前,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这意味着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理将投入更多的资源,未来整个医疗废物处理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减少现场操作人员的数量或避免现场人员干预是未来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智能远程管理系统能构建一个实现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完整功能的技术体系。NBD: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的选址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张胜田:在我看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选址是面临的挑战。在人口密集的发达城市,用地较为紧张,选址比较难,选好之后在未来的场地扩建、产能扩建方面的空间较小,可以发挥移动式医废处置装置提升处理能力;相较而言,地广人稀的西部城市选址灵活度高一些,但当地的医疗废物处理需求并不多,可能需要处置其他区域的医疗废物,因而医疗废物的运输方面面临一定考验。NBD:此次疫情之后,外界对于医疗废物处理的认识是否会进一步提升?张胜田:相比其他行业,医疗废物处理行业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注度并不高。相对而言,国家在医疗废物管理体系方面很规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废物处理能力需要有所提升。特别是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要储备能力,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要“平战结合”,应急时期,能够快速形成实际能力。而在此次疫情中,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者的身影也走入大众的视野。在此次疫情之后,整个行业对于医疗废物的重视程度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将加速整个行业的普及教育。每日经济新闻
2020年六五环境日期间全国各地再次唱响六五环境日主题歌《让中国更美丽》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演唱的六五环境日主题歌04:25近期重点文章推荐唱响美丽中国 ⑧丨福建省环保人演唱六五环境日主题歌《让中国更美丽》唱响美丽中国⑦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演唱六五环境日主题歌《让中国更美丽》唱响美丽中国⑥丨北师大庆阳附校学生演唱六五环境日主题歌《让中国更美丽》唱响美丽中国⑤丨生态环境部华北督察局演唱六五环境日主题歌《让中国更美丽》唱响美丽中国 ④丨“绿色离校”云端接力唱响《让中国更美丽》唱响美丽中国 ③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演唱六五环境日主题歌《让中国更美丽》唱响美丽中国 ②丨川渝联合录制环境日主题歌《让中国更美丽》MV唱响美丽中国 ① 丨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摄制环境日主题歌《让中国更美丽》MV编辑:王颖毅
10月20-25日,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受生态环境部委托,派员组成工作组对我省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重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核实调研,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派员积极协助,全程做好配合。调研工作组一行奔赴我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城市3市,先后对琅琊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采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极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水西国家级森林公园等5个自然保护地的100多个遥感线索点位进行了实地核实。所到地市的生态环境局协同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对调研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制定了整改方案,积极推进整改工作。【来源:自然生态保护处】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天(10月23日)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华丁一行专程赴南京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环科所所长赵克强、副所长李维新,区领导吴华丁、陈彬出席签约仪式。椒江区、南京环科所将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咨询与评估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涵盖场地环境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区域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无废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工业园区固体废物智慧管理等领域。赵克强表示:南京环科所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及科研成果,为椒江区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并以当前良好合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合作模式、细化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双赢。吴华丁表示:这次与南京环科所联姻,既是椒江推进科学治理、精准治理的关键之举,更是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府城的战略之策,必将为椒江加快环境治理、助推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希望南京环科所鼎力相助,为椒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全面解决生态环境短板,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椒江也会拿出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为南京环科所团队提供最优服务、创造最好条件,共同书写院地合作共赢新篇章。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长期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具有强劲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尖兵。为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各地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推荐阅读◆东昌与椒江再度共谋协作之策、共兴发展之举!◆陈挺晨率团学习考察长春“高精尖”院所:深度合作,赋能制造!◆吴华丁与政协委员“面对面”:按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快进键”◆百日攻坚访谈︱陶智炳:高质量跨过每一道“坎”,为“十四五”夯基垒台!◆椒江有个“新粮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媒体记者:林 琦小 编:陈倩媛责 编:王涵雪监 制:吴敏东转载请注明出处斑马线前停一停,安全文明伴我行。
10月23日,椒江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华丁一行专程赴南京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环科所所长赵克强、副所长李维新,区领导吴华丁、陈彬出席签约仪式。椒江区、南京环科所将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咨询与评估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涵盖场地环境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区域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无废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工业园区固体废物智慧管理等领域。赵克强表示:南京环科所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及科研成果,为椒江区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并以当前良好合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合作模式、细化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双赢。吴华丁表示:这次与南京环科所联姻,既是椒江推进科学治理、精准治理的关键之举,更是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府城的战略之策,必将为椒江加快环境治理、助推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希望南京环科所鼎力相助,为椒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全面解决生态环境短板,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椒江也会拿出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为南京环科所团队提供最优服务、创造最好条件,共同书写院地合作共赢新篇章。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长期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具有强劲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尖兵。为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各地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来源:浙江融媒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奋力守护环境安全 积极支持企业复产——生态环境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4月30日,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由一级级别调整为二级。5月2日,湖北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下调为二级。随着夏日脚步的临近,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复。3个多月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生态环境部高位部署,统筹安排,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坚守一线,共抗疫情。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生态环境监测检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生态环保铁军都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着力量。这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疫”,也是检验生态环保铁军的考场。英勇奋斗、慎终如始,生态环保铁军用自己的勤思善为、奋勇担当书写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奋力实现“两个100%”的目标——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战“疫”伊始,生态环境部紧急召开部长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各地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如何?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湖北省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医疗废物如何快速处理?生态环境部门第一时间调度摸清各地医疗垃圾设施处理能力和运行情况,生态环保铁军立即筑起抗疫的第一道防线。在抗疫之初,生环境部就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派出工作组赶赴湖北一线、与湖北省13市“一对一”视频对接落实医疗废物处理要求……截至5月4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114.8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1212.0吨/天。其中,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疫情前的180.0吨/天提高到658.4吨/天,武汉市则从疫情前的50.0吨/天提高到280.1吨/天。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33.3万吨。这些过硬的数据是每一名奋战在一线的生态环保铁军的战绩,背后闪耀着他们让人难以忘怀的抗疫英姿。在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每日前往收治疑似病例的江北人民医院,身穿厚重防护服,穿梭在一座座医疗废物堆砌的“小山”之间,不停歇地核对处置流程、扫二维码、称重、打印标贴、拍照,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积极与自治区卫健、住建、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摸排辖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能力状况和集中处置设施运行状况。在浙江省温州市,医疗废物运输队以“日产日清”为目标,每天行车258公里,从早6点出车到晚7点回停车场,将收集的医疗废物运送到温州市综合材料生态处置中心,第一时间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从对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到环保服务,从对医疗废物及医疗污水有效收集运转到处理处置,生态环境系统紧紧围绕监管服务100%全覆盖、收运处置100%全落实,将安全处置等工作安排至县一级,全国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处理处置平稳有序。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生态环保铁军勇当逆行者驰援湖北武汉3个多月的时间里,在疫情最重的湖北省武汉市,时刻上演着八方支援的动人情景和患难与共的兄弟情义。来自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骨干、专家团队、志愿先锋带着专业设备、抗疫物资源源不断地奔赴武汉,勇当“最美逆行者”。2月初,在防疫战最吃劲的关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急切地向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生态环境局发出一份《关于恳请提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卫生防护物资的函》。危急时刻,全国各地的生态环保铁军向武汉伸以援手,尽己所能,以小流之力汇成江海之势,无私奉献的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武汉——防护服5000余件、各类口罩4万余个、手套25000双、帽子9000个……除了抗疫物资之外,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装置也纷至沓来。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用6天时间组装完成了一台移动式医疗废物应急焚烧炉,火速送往孝感;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与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分3批次运送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和医疗垃圾应急处置装置前往武汉;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陆续募集到22台医疗废物转运车、7600个医疗废物周转桶(箱)以及各类防护物资并送到了武汉医疗废物处置一线;湖南薪火传环保科技公司生产捐赠的日气化处理医疗垃圾达5吨的垃圾气化焚烧炉,在武汉市青山区青化路医疗垃圾定点处理厂投入使用;安徽广通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一辆长达17米、价值298万元的“广通移动式环保处置平台”危险废弃物焚烧车奔赴武汉……在急需医疗废物技术支持的时候,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集结了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安徽广通汽车有限公司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人员组成先锋队从南京、合肥和长沙出发,携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装备冒雪抵达武汉。在武汉市医疗废物处理能力逼近红线的时候,启迪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闻“急”而动,紧急调配移动式医疗废物应急处理系统,千里驰援武汉。在湖北武汉监测设备、防护物资告急的紧要关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立即行动,号召全站干部职工群策群力、迎难而上,广泛动员筹集应急监测装备和防护物资,火速驰援湖北。在需要医疗废物转运人力的时候,湖北中油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志愿者突击队在50多天的时间里,负责清运一线医疗废物1822车次,共881.04吨,成为守护防疫战的最后一道屏障。就这样,一群群平凡人的逆行,化解了武汉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告急的危机,助力武汉实现了医疗废物“日产日清”。不管监测点有多远,环保人使命必达——全力以赴保护人民群众的“大水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消杀,消毒剂的大量使用是否会对饮用水造成影响?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正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工作重点。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的通知》和《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试行)》,指导各地以定点医院、接收定点医院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集中隔离场所为重点,把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与末端消毒措施落实两大环节,将粪大肠菌群和余氯作为核心指标,严格监管医疗和城镇污水处理和消毒工作。在河北省邯郸市,环境监测中心针对重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医疗机构污水汇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环境质量等4方面开展了应急监测,还为定点医院、筛查医院、发热门诊配套购置120套余氯检测试纸用于开展自行监测,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确保医疗废水余氯达标。不仅注重源头指导,也加强末端监测。生态环境部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作为重点,增加余氯、生物毒性两项疫情特征指标,优化自动监测网络的监测模式。截至5月4日,累计对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监测42127次,未发现受疫情防控影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情况。这是全国各地生态环保铁军不遗余力保护好人民群众“大水缸”的生动体现。在浙江省金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应急环境监测从大年初三就开始了。金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现场监测室的同事们接到重返岗位的命令,立即赶赴所辖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应急监测。在江苏省苏州市,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监测中心就对太湖金墅港、渔洋山饮用水水源地和污水处理厂下游地表水疫情防控特征指标余氯开展了专项监测。在江西省万载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女战士,克服山路颠簸、交通管制等困难,赶赴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采样监测。截至目前,生态环境系统未发生医疗废物、废水处置一线从业人员和环境监管人员因工作感染的情况,这不仅需要苦干的精神,更需要过硬的技术。疫情期间的采样不同于往常,因疫情管控封路,平时半小时的路程,如今可能要绕路一两个小时;平时穿着工作服取样,现在需要穿着全套防护服爬上爬下,操作取样设备;疫情期间增加了生物毒性和余氯等新指标,需要检测菌种、设备,也成为一次对专业技能的考验。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的同时,生态环保铁军也以党员的形象出现在抗疫的各条防线。在湖北省武汉市,环境监察支队7个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下沉一线,15名党员全部按照要求下沉到4个对口社区。在黑龙江省,省生态环境厅60名党员干部奔赴哈尔滨市抗疫前线,承担人员排查、卡口值守、防疫宣传等具体工作,与社区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各地生态环保铁军在下沉社区期间,心系孤老、自筹经费,多次为社区送去急需的消杀物资、新鲜蔬菜;他们参与网格排查,对上千家住户挨个打电话和入户询问;他们严守在小区出入口测量体温、管控出行,守好小区的疫情关卡。全力支持服务企业复工复产——落实正面清单打通绿色通道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系生计。当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缺一不可。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的同时,生态环境部把工作精力集中于“非现场”“非一线”的工作,强化顶层设计,进行研究总结,主动服务“六稳”,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相关工作的通知》,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落实落细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以下简称正面清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深刻领会建立实施正面清单的重要意义,因地制宜补充完善清单标准条件,细化监管措施和工作要求,通过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进一步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强化执法帮扶,全力支持复工复产。在陕西省宝鸡市,生态环境部门加快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督”、由“强调严格执法”向“服务与执法并重”的“两个转变”,总投资1.5亿元的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县城新供水厂项目,从项目受理到环评审批完成只用了4个小时。在山东省,将减免企业现场执法检查落到实处,调整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系统,由各市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在系统中进行标记。在江苏省仪征市,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建设12条熔喷布生产线,在提出环评审批后,地方生态环境局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环评审批手续,为企业早日投产争取到了宝贵时间,确保了抗疫急需物资的生产。在四川省乐山市,生态环境局组建4个“送服务上门”小组,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率队,联合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分片包干深入到11个县(市、区)重点企业和项目现场,提供“一对一”全过程咨询服务,帮助地方、企业少走弯路。在浙江省海宁市,随着企业开复工按下“快进键”,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聘请的“环保管家”,不仅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无偿提供生态环境咨询服务,还通过“线上答疑+线下走访”的方式,深入到企业生产和抗疫一线,并编制《复工防疫指南》,梳理汇总十方面易发多发的环境违法违规情形,供企业在防疫和生产中参考、注意和把握。当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关键阶段,有序恢复经济平稳运行成为重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打出的一系列助力复工复产的组合拳发挥了作用。截至目前,生态环境系统已为近2600个项目提供环评、辐射安全许可应急服务保障,已有2.1万个登记表类环评审批项目享受豁免政策,对17大类44小类行业项目实行环评报告书或报告表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生态环境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等三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急服务保障,全国超过800家印刷包装生产企业作为疫情防控保障印刷企业正常生产,支持和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在正面清单推进方面,32个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均制定印发落实正面清单工作实施方案,2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确定首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名单,合计5.4万家。记者 吕望舒[责编:肖静][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新社西宁7月20日电 (记者 张添福)“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土空间格局问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20日在青海西宁表示,应优化国土空间,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资料图:河滩上的油菜地及装着垃圾、随意丢弃的蛇皮袋。中新社发 图片来源:CNSPHOTO2018中国生态环保大会19日至20日在青海西宁举行,大会同期举行了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年会。中国国土空间辽阔,区域间差异性显著,中国生态领域学者探讨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构建与治理话题。“国土空间一般分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因为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农业空间基本稳定。”高吉喜在上述年会上说,农业垦殖、森林采伐、城市化、工业化等人为活动,导致中国生态空间破碎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多重威胁,同时,会加重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规划所研究员强真认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整治格局是人类共同事业和目标,“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关系。”“生态空间需要构建。事实上由于人类干扰、破坏,现存生态空间格局并不合理。”高吉喜说,不能简单将现存生态空间和生态类型作为导向来规划生态空间,而要以生态保护需求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出发点。高吉喜说,目前中国生态空间以现有各类保护地为主,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但呈点状分布,没有系统性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能保护现有重要生态空间,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提供科学依据,并能指导生态保护与建设。高吉喜说,构建生态保护空间格局,需要尽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北京生态学学会主办,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杂志社承办。(完)
6月2日,主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科技创新”的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教育部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办,江苏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致辞参加论坛的有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蔡道基院士、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和贺克斌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王开宇,生态环境部、科技部、中科院、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各省市环保科研机构负责人以及从事环境教学的学者。论坛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材料学部等单位的深入指导和大力支持。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南京举行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致欢迎词,他说,第七届院所长论坛由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办,也恰逢南京所建所40周年,40年来,南京环科所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7个领域、22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各地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贺克斌院士在致辞时说:“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今后几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窗口期和关键期。在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还要对生态污染进行修复,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教学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产业界协同合作,而这次论坛就是很好的平台,将推动各方优势资源互补,联手打赢治理环境污染的攻坚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在致辞时指出,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学术和大传播”服务体系的核心品牌,以“为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个跨界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宗旨。自2012年起,论坛已成功举办6届,累计9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有效促进了环境科研教学单位与环保产业的协同发展。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做报告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的报告题目是《依托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他强调,为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环境领域急需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郝院士还特别指出:“环境领域是一个交叉学科,我们教学单位要强调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环境领域的研究生要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武汉大学夏军院士的报告题目是《水安全问题与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点思考》,他以近年来长江流域几大城市出现“内陆看海”为例,说明长江流域目前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不仅是水污染,还有排水体系不畅,“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夏院士建议,应尽快开展未来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环境综合治理战略规划,确保长江经济带在向公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也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贺克斌院士做报告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在《环境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报告中提出,鉴于当前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我们需要培养环境科技创新型人才,教学机构应该注重学科交叉通融,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还要展开环境教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国家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战略》,以宜昌、济南、广州等城市为例,展开阐述了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战略的迫切性和有效性。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在报告中提出,生态红线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他还详细讲解了生态红线该由谁来划定、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管理等实际问题。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王开宇强调,为确保打赢污染攻坚战,政府层面要整合资源,在科技管理方面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在科技布局方面要主动创新,推进服务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在题为《环境领域相关重点专项实施情况介绍》的报告中,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张书军处长指出,截至今年5月底,中心已受理包括大气污染防控、脆弱生态修复等10个重点专项课题在内的2200项课题的申报,确定立项711项,落实中央财政经费160亿元。在谈及科技项目申报时,张书军处长还表示,中央近日强调,重大项目要侧重我国当前的科技薄弱领域,避免被“卡脖子”;地方的环境科研项目要突出区域特色,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南方科技大学的胡清教授认为,培养环境科技人才,一定要注重实践,学校与企业充分对接,不仅了解企业对项目运行的具体要求,还要让学生们更多地到环保企业中实践学习。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骆永明研究员在题为《我国土壤修复研究与发展》的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随后,他还对如何有效实施土壤修复及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张洁清的报告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她强调,为了保障生态安全、推进跨区域合作,我国非常有必要与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江苏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建东则在题为《科技创新在新业态下对环保产业的影响》的报告中,以公司经营的工业副产石膏为例,探讨如何加快固体废物处理从实验室模式到产业化应用,从而为我国环保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贡献力量。此次论坛还有交流对话环节,与会代表的话题涉及科研成果商业化运用、环境科研机构与教学机构如何协作等,激发出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如何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就是与会者热议的问题之一,王志华秘书长对此表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今后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提供类似本次论坛的交流平台;其次是组织学会会员单位对科研成果做评价,从中选取适合推广的项目与产业界对接,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权威性和可靠度,促进环境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运作。”在热烈又富有建设性的讨论中,第七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圆满结束,第八届论坛将于2019年5月举行,由兰州大学承办。记者还注意到,论坛期间,主办方一直强调“绿色办会”理念。与会代表报到之初,就感受到一阵“绿意”。来宾签到后,工作人员就提醒来宾“请扫描二维码获取会议手册”,与其他会议发放大量纸质会议资料不同,这届论坛的会议资料实现“电子化”,节约了资源。据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后还将以身作则,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落到实处,在今后的系列论坛中也要坚持“绿色办会”,为政府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和产业界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