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陈勇院士加盟华南农业大学,该校将组建生物质工程研究院非量

陈勇院士加盟华南农业大学,该校将组建生物质工程研究院

位于广州市的华南农业大学获强援加盟。本文图片均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官网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华南农业大学官网发布消息:2月3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研究员聘任仪式在学校行政楼七楼会议室举行。校长刘雅红出席仪式并为陈勇院士颁发聘书。聘任仪式由副校长温小波主持。陈勇院士受聘我校后将组建“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校长刘雅红为陈勇院士颁发聘书陈勇院士表示,非常高兴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员。一直以来,自己与华南农业大学在农业能源与环境等领域都保持着紧密合作,即将组建的“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希望能在农村能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做出突破,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学校“争创一流”建设贡献力量。陈勇院士“今天,华农再增添一位院士,这是学校的大事、喜事。”刘雅红对陈勇院士受聘我校表示诚挚欢迎,对陈勇院士对我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刘雅红指出,陈勇院士的到来对我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我校林业工程、农业工程等相关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将在学科布局、平台搭建、团队组建和配套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陈院士团队的工作,提供一流服务,助力陈勇院士团队在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科研产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打造我校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公开资料显示,陈勇,1957年6月生,浙江宁波人,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1981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3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工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以热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化转化系列技术及集成为手段,实现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林废物的能源化与资源化高值利用。他在长期研究积累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矿山”和“城乡矿山云”理念,建立了“农村代谢共生产业”新模式,创建了“副产物控制的清洁生产机制”和“基于能量流、物质流、环境流、经济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4F-LCA)”。陈勇参与能源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咨询研究,曾主编《固体废弃物能源利用》《中国至2050年能源发展路线图》等著作7部,参编著作11部。他曾于2008、2011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他还是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其生可乐

华农再添一名院士!将组建华农生物质工程研究院

大洋网讯 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2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研究员聘任仪式在华农举行。华农校长刘雅红出席仪式并为陈勇院士颁发聘书。陈勇院士受聘华农后将组建“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陈勇表示:“非常高兴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员。”他说,一直以来,自己与华南农业大学在农业能源与环境等领域都保持着紧密合作,即将组建的“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希望能在农村能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做出突破,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学校“争创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今天,华农再增添一位院士,这是学校的大事、喜事。”刘雅红对陈勇院士受聘华农表示诚挚欢迎,对陈勇院士对华农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刘雅红指出,陈勇院士的到来对华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华农林业工程、农业工程等相关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将在学科布局、平台搭建、团队组建和配套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陈院士团队的工作,提供一流服务,助力陈勇院士团队在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科研产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打造华农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据了解,陈勇院士出生于1957年6月,浙江宁波人,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1981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3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工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以热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化转化系列技术及集成为手段,实现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林废物的能源化与资源化高值利用。在长期研究积累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矿山”和“城乡矿山云”理念,建立了“农村代谢共生产业”新模式,创建了“副产物控制的清洁生产机制”和“基于能量流、物质流、环境流、经济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4F-LCA)”。参与能源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咨询研究。陈勇主编了《固体废弃物能源利用》、《中国至2050年能源发展路线图》等7部著作,参编著作11部。2008、2011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为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林霞虹 通讯员 陈芃辰 戴文浪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高鹤涛 通讯员 费思迎[ 编辑: 罗伦占 ]【来源:大洋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此四患也

喜讯,华农再添一院士!将组建生物质工程研究院

2月3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研究员聘任仪式在学校行政楼七楼会议室举行。校长刘雅红出席仪式并为陈勇院士颁发聘书。聘任仪式由副校长温小波主持。陈勇院士受聘我校后将组建“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校长刘雅红为陈勇院士颁发聘书陈勇院士表示,非常高兴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员。一直以来,自己与华南农业大学在农业能源与环境等领域都保持着紧密合作,即将组建的“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希望能在农村能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做出突破,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学校“争创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今天,华农再增添一位院士,这是学校的大事、喜事。”刘雅红对陈勇院士受聘我校表示诚挚欢迎,对陈勇院士对我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刘雅红指出,陈勇院士的到来对我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我校林业工程、农业工程等相关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将在学科布局、平台搭建、团队组建和配套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陈院士团队的工作,提供一流服务,助力陈勇院士团队在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科研产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打造我校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党政办公室(研究室)、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处、发展规划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研究院、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材料与能源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等单位负责人,林业工程学科和农业工程学科负责人,以及相关教师代表参加了聘任仪式。陈勇院士 简介陈勇,1957年6月生,浙江宁波人,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1981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3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工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以热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化转化系列技术及集成为手段,实现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林废物的能源化与资源化高值利用。在长期研究积累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矿山”和“城乡矿山云”理念,建立了“农村代谢共生产业”新模式,创建了“副产物控制的清洁生产机制”和“基于能量流、物质流、环境流、经济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4F-LCA)”。参与能源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咨询研究。主编《固体废弃物能源利用》、《中国至2050年能源发展路线图》等著作7部,参编著作11部。2008、2011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为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来源 | 人力资源处图片 | 费思迎微信编辑 | 融媒体工作室 贺振杨责任编辑 | 费思迎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能儿子乎

放弃30万年薪去养鱼虾,华农研究生带领养殖户走上致富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雪薇面对一毕业就30万元年薪的橄榄枝,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艰难”的路——在农村养鱼养虾,一养就是1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刘小龙,以自身过硬的专业养殖技术扎根乡村,带领周边养殖户走上了致富路。不惧困难走出创业路2010年,刘小龙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硕士毕业,他的论文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全省每年不超过100人能获此殊荣。刘小龙的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是当时学院唯一一个在该档次期刊发表论文的硕士生。当时有企业想以30万元年薪聘请他,当所有人都以为刘小龙会接受高薪工作时,他却来到珠海金湾,开始了他的水产养殖之路。刘小龙扎根乡村养鱼养虾 受访者供图“在实习的时候养殖户们就质疑我,说我是学院派养不好虾,我偏偏要证明给他们看我能做到。”刚毕业的刘小龙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以60万元的启动资金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珠海金湾红旗矿山租了一个60亩的鱼塘,开始了他的“养虾大业”。没想到的是,刚养虾的刘小龙就碰到了虾病爆发,眼睁睁地看着6个鱼塘的虾一夜之间全部死亡,所有的投入赔了个精光。虽然首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但刘小龙还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闯出一番天地。他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一边向周围的养殖“前辈”取经。这时,当地一些知名的水产养殖能手看中了刘小龙的专业背景和敢于尝试的拼劲,便主动出资并联系他成立了珠海市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刘小龙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苗种、饲料、养殖、销售、研发等领域开拓业务,让公司向全产业链发展,随后,刘小龙还逐步扩大了养殖场面积,增加了不同的养殖品种。为了优化养殖环境、带动产业链发展,刘小龙想着能否把鱼虾混养、实现双赢?于是,他经过了长达三年的探索、研究,最终发现黄立鱼和南美白对虾最适宜混养。不少本地的养殖户也纷纷加入合作社,逐渐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专业技术创全国模板合作社的成立,使刘小龙的公司由从前的养殖散户,摇身一变成了苗种、饲料供应、鱼虾收购、销售商等一系列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在上游,公司提供优质品种的种苗和优惠价格的饲料;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提高产量;在下游,形成了稳定的收购渠道,解决了农民销售的后顾之忧。据了解,刘小龙先进的养殖模式不仅在本地养殖户中得到推广,该创新模式还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青睐,先后在2014年和2016年登上了《致富经》《科技苑》,把他的养殖模式推广给更多养殖户。此外,刘小龙还十分重视对海产物的“无公害”研讨和推广。为了真正产出健康的海产物,刘小龙还保持在养殖进程中,不给鱼虾喂药,应用“养殖用水轮回”体系、“微生物调水把持病害技巧”“鱼菜共生”体系等无公害养殖立异技巧,及时监控养殖情形,达到生物防治海产病害的目标。带领养殖户共奔小康如今,刘小龙在全产业链方向越走越宽。2019年,刘小龙在珠海市金湾区大林社区牵头成立了珠海市金湾区悦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被评为广东省黄鳍鲷无公害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广东省黑鲷无公害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目前,该合作社已有81户社员,养殖面积超过4000亩,年营业额约4000万元。刘小龙的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鱼苗+鱼饲料供应+技术服务+鱼病诊治+水产品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带动周边渔民和养殖户,户均增收约1500元/亩,一起“富”了起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梁泽铭审签 | 梁泽铭实习生 | 刘妍琳

几宗罪

隆平院士港在黄埔长洲岛启动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进驻

6月3日,广东省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启动与推进会暨广州市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黄埔长洲岛举行,隆平院士港正式启动建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发来祝贺视频,“隆平院士港在广州市黄埔区正式开工,我感到非常地高兴,特此表示祝贺!我对在广东开展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充满了信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在当天活动现场签约。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刘仲华,以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出席活动,并对黄埔现代农业建设进行科研考察。今年5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长沙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选址黄埔长洲岛建设隆平院士港,设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开展杂交水稻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绿色高产栽培等前沿研究项目,共同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黄埔创新研究院进驻院士港“两院一中心”支撑农科“黄埔军校”活动当天,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有5个农业产业重大项目参加集中开工,总投资66.3亿元;2个项目参加集中签约,总投资35亿元。当天启动建设的隆平院士港项目选址位于长洲岛金洲大道南四号涌一河两岸,毗邻黄埔军校旧址,计划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首批入驻院士团队包括袁隆平、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等。通过政策扶持、硬件投入和软件优化,吸引聚集国内外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资源,形成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研发、孵化、产业转化及市场化体系,融合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科技成果交流、展示和推广机制,打造世界一流农业科技研发高地。动工当日,隆平院士港迎来首个进驻的创新科研平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华南农业大学签约,将在隆平院士港设立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建设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全省乃至全国,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合作双方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结合该区“四个万亩”农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据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下一步还将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黄埔创新研究院,与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心,构成隆平院士港的“两院一中心”核心载体。与此同时,隆平院士港还将建设一系列产业配套项目。其中,院士研发办公及服务中心将建造农业科技院士专家科研办公场所,提供高品质服务;隆平水稻博物馆将展现我国在杂交水稻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历程,开展水稻种植技术科普活动,打造农业科普观光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将依托院士资源和黄埔营商环境,在政府、院士、企业间搭建纽带,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农业总部基地及科创孵化成长基地计划引入农业龙头企业10-20家,孵化培育约100家现代农业科技企业。袁隆平院士深情寄语“等到稻花飘香,我一定要去看一看”当天,出席活动嘉宾还到与长洲岛相邻的大吉沙岛隆平稻香园参观考察。大吉沙岛这座远离城市喧嚣的江心小岛正升级为稻香四溢的都市田园。放眼望去,160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田和1000多亩高标水田已经是满目郁郁葱葱,稻禾茁壮成长。去年年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关于建设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以下简称“隆平公园”)和隆平院士港的计划,获得袁隆平院士本人授权并谋划选址、题字。隆平公园项目选址长洲岛及相邻的大吉沙等江心岛,总规划面积约6662亩,包含大吉沙、长洲、深井三大片区。大吉沙片区重点打造隆平稻香园,建设农业科普基地、智慧农业监控中心、生态农产品体验中心及智慧农机体验组团等。隆平稻香园160亩试验田被确定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示范点,是广东省唯一纳入全国28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点的项目,被袁隆平院士寄予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厚望。对于项目的推进,袁隆平院士深有感触,他在隆平院士港启动建设的祝贺视频中说:“稻花飘香的时候,如果我身体好,我一定要到现场去看一看。”大吉沙岛上另外1000多亩新垦造高标水田已完成优质水稻种植。黄埔区农业部门、黄埔文化集团正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良土壤及水质环境、提升高标准水田建设、布局无人驾驶拖拉机或收获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预计6月底将形成千亩以上连片水田景观。稻、花、果、蔬四个“万亩”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不断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围绕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开发建设,长洲岛及相邻江心岛大力推进农地流转集中,带动岛上居民就业和增收,推进城乡发展有机融合,建设广大城市居民亲密接触大自然、了解农业智能化生产的现代都市田园。今年,该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乡村振兴“一二三四”工程,即打造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一个龙头”,建设广汕路、九龙大道乡村振兴“两条主轴”,创建迳下、莲塘、麦村“三个精品村”,实施水稻、水果、蔬菜、花卉“四个万亩”农业发展计划。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高标准建设隆平院士港,在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等方面探索创新,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可乎

这个华农博士不一般:他用7年时间研究辣椒,如今发表重要论文!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科研”两个字,会跳出一系列纷呈多样的联想:科研的意义,科研的经费,如何转化科研成果,身为一个科研人员要坚持什么…高级,遥远,艰辛,沉默,这些似是而非的词汇与隐隐的崇拜感糅杂在一起,生成了大众对科研人员的普遍认知。而对于朱张生来说,这些像是答案,又不像是全部的答案。光阴的长度是怎样的?朱张生不太清楚。从2013年到2019年,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与辣椒素研究课题打了将近7年的交道,朱张生对时间的流逝有着一种天然的钝感。宣告这段研究短暂地落幕的,是2019年5月14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学家)上的研究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朱张生的名字被放在“第一作者”一行,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雷建军教授和陈长明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列于其后。该研究成果被F1000科研论文系统收录和推荐,因其重要性和新颖性在辣椒素研究乃至植物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缘起:与辣椒素研究的不期而遇朱张生清晰地记得七年前的那个上午。那天他起得很早,从住宿的旅店走到附近的公交站时,早春温煦的阳光已隐隐跃出云面。天气有些冷,公交亭下候车的人却不少,有夹着公文包的上班族,有提着保温瓶的小学生,朱张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来来往往的公交,他要去的是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这是朱张生准备报考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后,第一次拜访雷建军教授的日子。在这之前,朱张生只在教材的扉页上见过雷建军教授的名字。见面的过程颇为顺利,优异的考研成绩和诚恳的求学态度让雷建军教授对这个24岁的年轻人印象深刻。在聊天过程中,雷建军教授向朱张生大致介绍了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一个是芥蓝,一个是辣椒,你对哪个方向更感兴趣?”芥蓝,还是辣椒?在具体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刚刚结束完本科课程的朱张生还有些茫然。朱张生出生于江西九江,九江多山,常年气候潮湿,雨水的丰饶让这片土地的人民天然带有嗜辣的味觉因子,朱张生也不例外。对辣椒的熟悉与偏爱让朱张生没有犹豫太久便做了决定,“决定研究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但朱张生没有料到的是,他的直觉为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踏足的路——截止这段谈话发生之前,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仍然是一块科研荒地。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朱张生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拓荒,如同在黑夜里摸索前进。这场还未开始的战争,在那句“决定研究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脱口之时便已经定下了煎熬的基调。一场为时5年的科研战争正式开始。荆棘:与失败为伴的科研日子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自梦中惊醒了。朱张生拍了拍脸颊,额角的太阳穴还在突突地跳动着,熟悉的房间布局寓示着刚刚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境。天色还未大亮,朱张生翻了个身,决定再多睡一会儿——每天平均花14个小时扎根在实验室,他的睡眠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梦见实验没有结果,或者是论文投稿被拒。”朱张生说,“时常会梦到。”梦境的地点有时是在实验室。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白炽灯洒下没有温度的人工光线,这是朱张生最熟悉的一处地方。在科研期间,朱张生通常会在早晨八点钟来到实验室,又披着午夜零点的夜色回到宿舍。忙碌的时候,朱张生甚至要熬到凌晨一两点。为了偶尔休憩一下,朱张生特意购置了一张折叠床放在实验室。窗外夜色如墨,折叠床不时发出吱呀的声响,朱张生闭上眼,在培养皿散发出的气味浅浅睡去。这样的日子,朱张生坚持了五年。请点击朱张生在实验室繁重的实验带来的除了身体上的疲惫,还有心理上的挑战。科研实验向来是一环扣一环的严密程序,任一环节的阻滞都会影响到后续步骤的进行。失败率最高的时候,朱张生甚至在同一个实验步骤连续“卡壳”三四个月。“回天无力的绝望感。”朱张生摊了摊双手,往后一靠,脸上露出几分无奈的神色,“像是陷阱了一个泥潭里,被拖得很累。”“累”绝不仅仅限于实验之中。实验室外,朱张生还要走入文献世界里。文献通常是纯英文的,密密麻麻的英文像一只只黑色的蚂蚁,在每一个台灯亮起的深夜里陪伴着朱张生。“看不懂。”初读文献资料的时候,朱张生的脑袋里只有这三个字。对于英语,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初中第一次考试那张28分的试卷,以及怎么也分不清的元音字母。怎么办?朱张生只能采取最老套的方法,一边抱着厚厚的英文字典,一边逐字逐句地阅读,而今朱张生已经能熟练地用英文书写和交流。“probable, likely, possible,may,它们可能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辣椒实验田朱张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科研,而投入的背后意味着时间的失衡。在五年科研期间,朱张生数次听到来自妻子的心疼与抱怨,“匀给家庭的时间变少了。”朱张生有些无奈。这种投入从工作日延伸到周末,再拓展到节假日。有一年春节,朱张生只休息了七天便又紧锣密鼓赶回广州,而这仅仅是因为“有一批辣椒生长到了合适阶段”。“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朱张生向记者解释。随后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这就是科研。”逃离:想挣脱压力的枷锁朱张生是个漫威迷。在谈到漫威英雄的时候,朱张生的眼睛会微微亮起来。“漫威系列的电影我都看过。”朱张生说。漫威之外还有《指环王》《霍比特人》,魔幻传奇电影素来是他的偏爱。安静幽暗的电影院里,演员的脸在荧幕上不断跳换,背景音乐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朱张生喜欢这种神经被拨动的感觉,“比较新奇。”电影院通常是他实验遇到瓶颈时的归处。见惯了冰冷的实验仪器和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科研的枯燥让朱张生想要探寻一种想象力的释放,他需要一种平衡。“希望自己像超级英雄一样拥有超能力,挣脱枷锁,逃离或者对决。”朱张生在实验田科研的底色并非完全枯燥。在将辣椒果实磨成粉末的时候,朱张生邀请了几位师弟前来帮忙。辣椒有时是卡罗莱纳死神辣椒,远播在外的死神椒威名让人闻之心惊。朱张生通常要戴上三四层手套,穿上防护服,再戴上口罩。尽管装备充分,朱张生还是常常会被辣椒粉末辣得眼泪直流。其中一位师弟甚至专门买了防毒面具,惹得朱张生哈哈大笑:“哪里用这么夸张哪!”乐趣似乎总是与辣椒有关。在研究卡罗莱纳辣椒期间,朱张生会带着几位师弟,手中揣上几根死神椒,趁着休息时间去紫荆桥附近一个流动摊位买蛋炒饭。“老板,帮忙将这几根辣椒放进去炒呗。”朱张生面色镇定地递过辣椒。一边翻炒一边打喷嚏的摊主在几分钟之后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在炒完这单之后,摊主将锅来来回回洗了两遍。“就是好奇这辣椒有多辣。”朱张生说。而好奇的代价是随之而来的腹痛。吃完炒饭之后,朱张生几人躺在实验室的长凳上,一边互相调侃,一边不住地揉着肚子,那天下午他们没能做成实验。 辣椒实验田与妻子的相识亦是发生在这段期间。那时朱张生的妻子还是茶学专业的研究生,向妻子表明好感那天,朱张生特意安排她去做一个PCR扩增实验。扩增的基因条带被电泳、排列之后,最终呈现的是字母“I”、一颗爱心和字母“U”的形状。3年之后,朱张生和妻子迈入婚姻殿堂。作为雷建军教授门下的博士研究生,朱张生时常会向导师请教一些实验细节。“是个有耐心、会创新、思维发散能力好的孩子。”雷建军教授这样评价,“身上有科研的精神。”未来:征途未完待续5月14日论文正式发表的那一天,朱张生正在埋头写毕业论文。“真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朱张生连连感慨了两次,“这么多年过去了。” 7年的光阴,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朱张生很难界定那种心情,是苦尽甘来后的欣喜若狂吗?似乎不全是。“水到渠成”——朱张生更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他的心境,如同江流入海,波涛汹涌后慢慢归于平稳或宁静。而对于未来,朱张生已经有了一幅蓝图。“番茄和土豆都有辣椒素基因,但是为什么它们不辣呢?”朱张生扶了扶眼镜,“或许辣味不是辣椒的专属——我可以研究一个辣味番茄、辣味土豆。”一场新的科研战争才刚刚开始。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采写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图片 | 新媒体工作室 刘润东 罗鑫 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责任编辑 | 方玮 谢韩

红缺蓝

院士领衔支撑贵州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贵州还能攻读华农研究生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最后一个月,华南农业大学动作频频,加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近日,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和华农副校长邓诣群等一行先后到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调研,并签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进一步用学科、人才和科研“组团”支撑贵州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等一行在贵州科学院调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层次人才“以后在贵州科学院,就可以攻读华农研究生了。”12月9日,华农、贵州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正式签约揭牌。今年9月底,在广东、贵州两省主要领导的见证下,华农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科学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抓住粤黔两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有利时机,华农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为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等一行在贵州科学院调研。贵州科学院是贵州唯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目前形成了理化测试与食品安全、新型材料等十大优势学科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产值突破10亿元,有力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多次调研后,华农与贵州科学院计划瞄准该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共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重点在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老鹰茶、皂角开发利用等领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我们正着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合作的典范。”贵州科学院院长景亚萍说,依托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建设,该院将全方位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贵州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支撑贵州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薛涛表示,该院与华农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粤黔两地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合作的有力举措。该院和华农将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突破中走出一条创新路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绩写在产业链上。“签约揭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标志着我们的合作进入实操阶段。”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说,双方的合作要立足现实谋长远、聚焦优势促合作、瞄准项目抓落实,通过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贵州卫星分中心、联合开展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粤黔两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华农、贵州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院士领衔推进农业机械化“最近几天,我们在遵义调查水稻生产情况,开展水稻机械化生产基地和无人农场基地的规划建设。”12月10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华农签约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教授罗锡文透露,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围绕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此前协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将委托罗锡文团队完成贵州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激光平地、精量直播、高效植保和低损收获机械等技术和装备。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华农签约“自开展农村产业革命以来,贵州农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6%以上,从全国排名靠后上升到14位。”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介绍,“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点用好山地资源,在耕种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做强做大刺梨、辣椒、蓝莓、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成果。华农如何用科技支撑贵州农业农村发展呢?华农党委书记王斌伟表示,在粤黔两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华农要提高站位、积极作为,全面落实广东、贵州两省党政主要领导提出的具体要求;要精准聚焦、精准发力,发挥华农的人才、学科、平台优势,用科技创新推动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要落细落实、早出成效,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助力贵州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来源 | 南方日报图文 |吴少敏 钟哲 徐聪聪 韩小腾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复通为一

农科“院士天团”进驻广州黄埔 打造湾区农业创新高地

20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农科“院士天团”正式进驻广州市黄埔区隆平院士港。这次进驻的院士团队都是业内翘楚。其中,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从事杂交稻育种研究,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长期致力于农业机械化研究,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规划领域成果卓著;中国工程院邹学校院士在蔬菜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创新性成绩卓越,是蔬菜育种与资源研究的权威;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在茶叶研究领域造诣深厚,是植物工程技术的杰出专家。这些院士团队堪称黄金组合,被广泛誉为现代农业科学界的“院士天团”。院士团队进驻隆平院士港后,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开展现代农科攻关,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及搭建政府、院士、企业间联系桥梁,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还将吸引更多专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团队加入,依靠隆平院士港平台共同推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形成与生产生态生活相协调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三研究院揭牌 农业科技研发高地除引进院士团队,隆平院士港还将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深入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高地。今年6月3日隆平院士港启动建设,位于广州市黄浦区长洲岛,通过引进高端农业科技资源,科学开发岛上农地资源,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隆平院士港致力于打造成为跻身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高地。首批入驻院士团队包括袁隆平、谢华安、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等,设立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搭建政府、院士、企业间联系桥梁,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搭建技术转化和交易平台。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人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杂交水稻、智慧农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国际交流基地。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科技项目孵化中心和农业高科技企业集聚区。依托院士资源,通过政策扶持、硬件投入和软件优化,用5年左右的时间,孵化培育约100家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10~20家。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科普观光基地。将建设隆平院士港博物馆,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展现我国在杂交水稻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历程,开展水稻种植技术科普活动和文化旅游、农事体验活动。(总台央视记者 张琦)(编辑 邱婧)

傲娇

合众化工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为加强公司与高校深度合作,搭建开放共赢新平台。9月24日,合众化工有限公司下午与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签约与揭牌仪式在韶关工厂举行。韶关高新区副主任叶剑斌、市科技局产学研科科长李培元、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刘飞鹏、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杨育农、老化所所长助理教授级高工张云、博士高工彭军、科技发展处处长助理高工邓思娟以及合众化工高管代表等出席了本次签约与揭牌仪式。签约仪式由合众化工科技研发部副总经理孙小光主持。合众化工总裁姚东生与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进行签约仪式合众化工总裁姚东生与华南农业大学进行签约仪式与揭牌仪式合众集团董事长康伦国在致辞中对现场各位莅临合众集团的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康董指出,合众化工在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今天在合众集团韶关工厂与华南农业大学进行研究生实习基地的签约和揭牌是实现双方合作双赢、共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司主动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研究生实习基地的签约和揭牌,标志公司在高校与合众集团合作方面上了新台阶。希望通过双方的通力合作能发挥民营企业服务社会、回馈大众的示范效应,并走出一条融通并进的校企协作共享之路。同时也希望华南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在公司实习过程中,既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新的能量、好的建议,也希望同学们能在公司得到锻炼和提升。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袁腾在致辞中对合众集团的热情接待和周密安排表示衷心感谢。袁教授提到,研究生实习基地将高度重视学生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衔接与融合,将抓好实习实践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研究生实习基地的签约和揭牌必将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希望通过合作把共建项目做实、做强、做出特色,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合众化工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的签约和揭牌不仅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联系社会、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的平台,也为公司提供了一个主动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必将有助于推动合众集团的发展与成长。

大海啸

袁隆平领衔“院士天团”进驻广州,农科“黄埔军校”将成立

20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农科“院士天团”正式进驻广州市黄埔区隆平院士港。这次进驻的院士团队都是业内翘楚。其中,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从事杂交稻育种研究,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长期致力于农业机械化研究,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规划领域成果卓著;中国工程院邹学校院士在蔬菜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创新性成绩卓越,是蔬菜育种与资源研究的权威;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在茶叶研究领域造诣深厚,是植物工程技术的杰出专家。这些院士团队堪称黄金组合,被广泛誉为现代农业科学界的“院士天团”。院士团队进驻隆平院士港后,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开展现代农科攻关,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及搭建政府、院士、企业间联系桥梁,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还将吸引更多专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团队加入,依靠隆平院士港平台共同推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形成与生产生态生活相协调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三研究院揭牌 农业科技研发高地除引进院士团队,隆平院士港还将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深入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高地。今年6月3日隆平院士港启动建设,位于广州市黄浦区长洲岛,通过引进高端农业科技资源,科学开发岛上农地资源,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隆平院士港致力于打造成为跻身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高地。首批入驻院士团队包括袁隆平、谢华安、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等,设立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搭建政府、院士、企业间联系桥梁,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搭建技术转化和交易平台。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人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杂交水稻、智慧农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国际交流基地。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科技项目孵化中心和农业高科技企业集聚区。依托院士资源,通过政策扶持、硬件投入和软件优化,用5年左右的时间,孵化培育约100家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10~20家。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科普观光基地。将建设隆平院士港博物馆,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展现我国在杂交水稻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历程,开展水稻种植技术科普活动和文化旅游、农事体验活动。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 胡德成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