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南农业大学: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新冠毒株相似度达99%六合之外

华南农业大学: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新冠毒株相似度达99%

据了解,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图片来源:北晚新视觉7日上午11时,华南农业大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关情况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据了解,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以上结果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结果对本次疫情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为野生动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鉴于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性,我们选择将研究结果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希望有助于疫情的科学防控,并为更多科学家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借鉴。”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教授介绍,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之初,为有效应对疫情,增强疫情科技防控能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华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在广东省各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应急专项的支持下,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平台,组织学校优势科研力量展开疫情防控联合攻关,并迅速取得重大突破。刘雅红表示,华南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坚持科研顶天立地,号召学校广大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疫情当前,学校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体现责任和担当,将论文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学校将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对我国畜禽业及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加强动物重大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及研究工作,为疫情防控及我国畜禽业的稳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科技力量。来源 南方+客户端 | 作者 吴少敏 钟哲编辑:高珊珊流程编辑 刘伟利

墓碑镇

华南农业大学: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新冠毒株相似度达9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月7日凌晨,华南农业大学官微推送消息,称发现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引发各界关注。上午11时,华南农业大学针对研究攻关情况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相关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潜在中间宿主,进而发现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且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此外,基因组分析还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这些结果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不过需要明确,上述实验的样品并非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同时,目前的研究也还未发现穿山甲与人的传播途径。穿山甲系潜在中间宿主从穿山甲中分离的新型冠状病毒电镜照片 图片来源:华南农业大学2月7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发布会上,沈永义解释称,就像SARS的源头来自蝙蝠,但蝙蝠的SARS的病毒并不是直接感染人,而是通过果子狸这一类的小型肉食动物感染人,“这次新冠病毒目前的研究结果来自蝙蝠,但是这次武汉疫情爆发是在冬季,冬季蝙蝠是在冬眠状态的,直接感染人微乎其微,这中间需要一个‘桥梁’作用的中间宿主。”沈永义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对于新冠病毒而言,穿山甲有可能就是这个“桥梁”。据介绍,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上述科研结果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据沈永义介绍,这一最新发现将有利阻断病毒动物源,避免病原的长期传播,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中间宿主相当于传染源的源头,如果这个源头没控制住,后面各种防护做得再好,还是会从这个源头不断扩散出来,使得疫情控制出现反复”。尚未明确传播路径发布会上,相关专家在介绍科研过程 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此次实验样本的穿山甲,并不是来自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找了我国市场上常见的野生动物进行检测,发现穿山甲携带的病毒与人的关系比较近。”沈永义在发布会后的媒体采访环节中如是解释。华农教授冯耀宇在媒体采环节中也表示,“我们说的发现中间宿主,并不意味着这一中间宿主来自华南海鲜市场,我们只是揭示可能的中间宿主。”“我们是对现在数据库有的宏基因组进行分析,从中寻找哪一种有可能与目前发现的病毒相似性很高,从这当中发现了穿山甲。发现了后再做回溯,回溯样品发现与这个很像的,并不是从华南海鲜市场获得的样品。”“我们并没有大规模获得很多的穿山甲,样品量并不是特别大。”同时,目前尚未明确穿山甲如何传播至人,“我们后期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究竟如何从中间宿主传给人。”沈永义说。“鉴于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性,我们选择将研究结果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希望有助于疫情的科学防控,并为更多科学家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借鉴。”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教授表示,学校将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对我国畜禽业及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加强动物重大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及研究工作。每日经济新闻

长发

华南农业大学16个专业入选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日,广东省公布了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华南农业大学共有16个专业入选,入选数量居广东省属高校第一。来看看都有哪些专业吧!生物科学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具备农业知识背景,能够在生物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从事教育、科研和技术研发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导师制,依托国家级等科研和教学平台,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科研训练和实践,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热情和科学精神。开设的基地班、国际班和创新班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采用小班授课、全英或双语教学、科研强化等办学模式。材料化学 所在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本专业坚持以新工科新文化为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为保障,以“三全”育人为本,以课程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产教研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内涵和课程体系改革,凸显专业特色,优化“两性一度”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思政,培养具备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 为社会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服务。依托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 紧密结合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生物质材料功能化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专门人才,尤其是培养生物基新能源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生物工程所在学院:食品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依托我校攀峰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坚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华南、服务地方食品生物制造等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坚持“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以现代工程师素质与专业教育为核心,加强工程、生物和食品的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扎实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精准实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员育人模式。依据艾瑞深校友会 2018 年对中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排名,生物工程专业排名 2017-2018 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9位,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社会工作 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本专业关注贫弱群体需求与困境,促进社会公平环境的建构,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输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尤其重视农村贫弱群体服务和农村社区发展;立足广东及大湾区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为政府、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输送社会管理和服务人才。已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优。已形成类别化、社会化、 国际化培养模式。师资强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蚕学 所在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培养适合我国“新农科”建设需要,具有现代蚕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依托学院畜牧学一级重点学科,构建动物生产类理论知识体系;以 4 个省部级实验工程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 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全国蚕桑技能大赛等,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学校“南粤古驿道实践基地”和“丝绸文化”系列课程, 培养学生“人文传承与创新”素质和能力;依托亚太蚕桑培训中心和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拓宽师生国际视野,已形成明显的国际融合特色。通过“理论知识-创新实践-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的多维度培养,形成了鲜明的“本-硕-博”热带亚热带蚕桑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 所在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以培养具有微控制器应用开发、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数理基础、信号处理基础知识。毕业生具备常用微处理器应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以及运用电路原理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数理知识、微控制器知识、信号处理知识、数据分析知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在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主动搭设平台,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在修订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建设质量、稳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课外创新活动、专业文化建设等 6 个方面与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共同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照“德才兼备、家国情怀”的本科人才理念,培养具备公共意识、公共责任,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农村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具有三农情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按照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突出立德树人,强调应用性,培养农业和农村领域需要的知农爱农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基层管理人才。拥有优势明显的教学科研团队和稳扎稳打的实践教学。立足乡村振兴需求,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学参与到实践教育中去,先后建立了 10 家签约实习基地。环境工程所在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设备与自动控制、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工程设计及营运管理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环保、规划、国土、农业、经济管理等政府部门,以及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设计、规划、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的专业特色是以农科院校为背景,立足于“三农”。以解决“三农”、“三废”问题为学科特色。学生毕业后,在农村农业环境的规划与评价,三农三废的污染防治方面较其他非农科高校毕业生有竞争力。信息与计算科学所在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理工融合的具有算法分析能力、结构设计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并符合现代智慧农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与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等高度吻合,对本校新工科和新农科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一流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所在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面向华南地区庞大的家具制造企业集群,培养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愿景为建设国际一流专业,使命为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提供科技、智力支撑,目标:1)创办国内外知名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2)培养满足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标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我省家具和木材加工形成了产业体系,2019年产值约5200亿元。办学目标瞄准服务行业, 重视产教融合,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专业教学以木材及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大家居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创新型木质材料及家具产业建设为落脚点。土地资源管理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立足农业院校特色,致力于“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实践,面向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在党建和思政引领下,顺应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培养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资源评价与不动产经营管理等领域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依托农业院校优势,聚焦广东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等“先行先试”改革实践遇到的理论问题,凝练专业特色, 突出专业技能支撑,以科研优势助力专业发展, 打造独具华南特色的土管专业品牌。动画所在学院:艺术学院广东省作为全国动漫产业、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重镇,动画专业承担起为产业发展、本土文化传承所需的动画人才培养之重任。基于产业发展和本土文化传承发展之需求,动画专业秉承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求实、创新”之文化基因,着力培养高人文科学素养、高艺术创新能力、精通专业技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创作型动画人才。结合广东经济发展地缘优势,动画专业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为华南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文化活力,重塑本土文化自信;结合广东省动漫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动画专业发展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三室一地办学特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动画强国固业;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农科学缘优势,发挥综合院校办学特点,农学与艺术融合发展,科学技术与动画艺术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发展的专业特色。土木工程所在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围绕服务广东地方经济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建设的办学宗旨,强调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指导思想构建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注重区域内基础工程建设特色。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具有解决复杂土木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广东乡村全面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建设和需求, 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会计学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依托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同时适应新时代呈现的海量数据处理、实时云计算、会计智能决策等新型会计业务特征, 本专业旨在培养熟悉管理学和农林经济管理理论, 掌握会计与财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备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结合国家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会计专业在“农业(村)财务管理”领域形成特色优势;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形成“会计+大数据”的特色学科;创办 ACCA 创新实验班, 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拥有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扎实的教学团队,开展先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 课程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试验。工业设计所在学院: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及跨界协同能力,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服务,能在企事业单位、设计公司、科研机构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创新人才。本专业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强化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注重设计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的熔融,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的特色与优势,以现代农业机械与装备的优化设计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设计人才;加强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教学过程建设和优化,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牢固掌握经济管理领域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实际操作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经济管理部门等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一级学位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本专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遵循“专业基础平台化、专业技能流程化、个性培养模块化”的教育思路,采用“课程模块方向清晰、课程间逻辑合理、多元授课方式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并举”的特色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中,除按相关要求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还按照专业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以及旨在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的任选课,努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朝着适应性、专业化、个性化、层次化方向发展。这些一流专业中,有没有你的专业?欢迎为它们打call!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资料来源 | 教务处微信编辑 | 谢韩 吴婉君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夫子

一年来,这些华农教授离开了我们……

春分后十五日,万物皆齐洁,气清景明,时谓清明。清明节,是属于礼敬先祖、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沉痛地悼念一年来一一离世的华农教授。音容肃穆,呜咽难言。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卢永根: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教授,生于1930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卢永根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1962年至196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丁颖院长秘书、科研助手。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至1995年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九、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等。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已故卢永根院士获授“最美奋斗者”称号。卢永根教授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协助丁颖教授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20世纪80年代,卢永根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中国普通野稻、药用野稻和疣粒野稻开展研究,证实了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而与助手张桂权提出的新学术观点和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卢永根教授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他团结带领干部、教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争取办学经费;积极创造条件加速非农学科的发展,培育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大刀阔斧进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对学校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卢永根教授晚年在罹患癌症后,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同时,他决定把去世后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如是说。卢永根教授一生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敬业、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为人师表。他的精神永驻,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胡守训:改革开放抓思政,一生奉献保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胡守训教授,生于1933年7月,因病于 2019年4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胡守训教授1951 年至1955年在广州海关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8月在华南农学院兽医专业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就读在校研究生,历任华南农学院牧医系党总支书记、华南农学院副院长等职。1981年至198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干部培训班学习,1983年至1993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分院院长。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顾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胡守训教授抓好学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他注重对党政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曾在《思想教育探索》《高等农业教育》《高教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 8 篇,其中《对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思考与探讨》一文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1992 年优秀论文奖。“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自 1993 年退休以后,胡守训教授坚持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热诚关心年轻一代成长。他一生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敬业奉献,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张维球:蓟马分类来开拓,南方害虫求治理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维球教授,生于1931年12月,是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农业昆虫学家和害虫综合治理专家,蓟马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第四届、五届广东省昆虫学会理事长,2019年6月2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张维球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同年任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助教,1960年晋升为讲师,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2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维球教授长期从事昆虫分类、害虫综合治理等研究工作。他是我国缨翅目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张维球教授对华南地区的蓟马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1993年,他与童晓立教授发表了《中国缨翅目昆虫名录》。在农业昆虫生态学、害虫鉴定与综合治理等领域,张维球教授研究了如斜纹夜蛾、稻飞虱、蚜虫、小菜蛾、斑潜蝇等害虫在我国南方的发生特点及其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参与报道了红火蚁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共发表论文87篇,主编《农业害虫及其防治》《广东烟草害虫研究与防治》等专著,参编《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三十一册 半翅目(一)》(1985)《昆虫分类》(1999)等专著。先后获得国家、省、厅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励9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张维球教授付出了辛勤劳动,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是昆虫学界的一代名师。丰碑不朽,赓续传承。钟伟华:林木遗传广钻研,林业发展终奋斗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钟伟华教授,生于1927年3月,2019年5月2日逝世,享年92岁。钟伟华先后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57年在南京林学院林学系进修,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及树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及育种委员会主委、广东省林业厅林木良种研究协调小组组长、省林科所学术委员、广东林业科学副主编等。在林木遗传育种领域,钟伟华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树木育种学》《树木遗传育种》《森林数量遗传学》等多门课程,主持及参加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1985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如何组织林木良种选育课题”重大建议奖,1986参加的项目获国家林业部三等奖。钟伟华教授为我国林业科研及教育事业奋斗终生。1964年被评为中南林学院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华南农学院先进工作者,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功奖励,1998年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学高为师表,身正为垂范。斯人虽已逝,唯音容笑貌,长留生者心间。黄茂武:去北南来立双创,橄榄球与体育保健华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原主任黄茂武教授,生于1938年7月,2019年6月12日逝世,享年80岁。黄茂武历任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主任等职。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南农林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副理事长。黄茂武教授是中国最早倡导开展橄榄球运动的发起人之一。1993年,他组建成立中国南方高校第一支英式橄榄球队——华南农业大学橄榄球队,1995年组织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市橄榄球协会——广州市橄榄球协会,并一直担任常务副主席,为推广、普及中国的橄榄球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除此之外,黄茂武教授注重开拓创新,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教学与推广的创始人与领头人。曾主持全国体育保健类课题3项,出版专著、教材15部。黄茂武教授将一腔热忱投入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运动更加走近华农学子,走近当代大学生做出了卓越贡献。徐英宝:造林学内深研究,混交林上细探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徐英宝教授,生于1933年11月,2019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徐英宝先后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学院学习。1960年7月毕业后在四川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10月后先后在华南农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南林学院五七干校工作。1978年7月任华南农业大学讲师兼造林学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林学会理事,并参加广东省林学会、广东园林学会、广东科普作协有关工作。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功奖励,1987年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广东省人民政府教学二十五年荣誉证书。徐英宝教授在造林学、混交林研究领域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造林学》《造林学文献综述》等课程,参与撰写《中国森林》《广东森林》等著作,发表《关于混交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混交林的调查研究方法》等多篇论文,完成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王民桢:草原普查创先河,年越古稀志千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王民桢教授,生于1932年11月,因病于2019年7月3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王民桢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新疆军区俄文学校学习。1952年8月在新疆八一农学院兽医系学习。1956年8月任新疆八一农学院讲师,1965年10月调至新疆伊犁畜牧学校,1978年8月调至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5年12月调至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0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世纪80年代,王民桢教授开始主攻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毒物学、家畜遗传病学等。在新疆扎根35年,开创性地普查新疆草原有毒植物的调研,对家畜危害及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植物种类、分布、生态等领域影响重大。主编《兽医临床鉴别诊断学》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获得校级“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越古稀、壮心不已。”王民桢教授兢兢业业,始终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他爱国爱党,坚持给学生上党课,以亲身经历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热爱教育,关切农业,将毕生奉献给农业发展和教育事业。肖敬平:植物伴毕生之左右,提寓同于异代谢论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敬平教授,生于1929年1月,因病于2019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91岁。肖敬平于1952年任北京市中央林业部技术员,1954年任北京市中央农业部技术员。此后,先后任广东省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任研究组长、广东省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任橡胶系副主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生产部任科研组副组长等。他参与制定了乙烯刺激橡胶增产相关技术规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1985年1月,肖敬平任华南农业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他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出“寓同化于异化”的植物系统代谢理论。何等平:重理论联实际,科研生产奋终身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何等平教授,生于1925年3月,因病于2019 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95岁。何等平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51年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任教期间,何等平教授主讲《果树昆虫学》《果树害虫综合防治》等课程,1981年获广东省教学优秀奖。除完成教学任务外,她还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何等平教授将毕生投入科研与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慈言犹在耳,今朝共同怀念。佟树发:主抓教学重引领,培养师资立潮头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佟树发教授,生于1929年,因病于2020年1月19 日清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佟树发1955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牧医系,后留校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晋升为讲师。1964年起先后任兽医系党总支副书记、系领导小组副组长,1979年至1984年任牧医系副主任。198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7月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担任副系主任期间,佟树发主抓教学工作,他工作有魄力,组织领导能力强,1983年获华南农学院记功奖励。佟树发教授在师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获得广东省高教战线教学优秀奖。1998年被评为校级“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刘有美:毕生为林终不悔,教书育人誓争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刘有美教授,生于1935年7月,因病于2020年1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刘有美教授1960年7月于华南农学院土化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4年起后曾先后任林学系副主任、林学院副院长。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地方志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有美教授主持的“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研究”获199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1994年出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领奖,1995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八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在担任副系主任和副院长期间,刘有美教授在师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6年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优秀任课老师,1997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陈玉汉:终其一生除禽病,编审教材书墨香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陈玉汉教授,生于1927年11月,因病于2020年2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陈玉汉教授1954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学院,后留校任助教。1955年至1956年任西南农学院助教,1957年调至华南农业大学。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陈玉汉教授曾担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家畜病理学》一、二、三版的编写与审稿工作,《禽病学》的编审,《家畜病理学实验指导》的主审。他承担农业部、广东省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项有关动物肿瘤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等5项奖励。其教学工作曾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教学奖,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任军:科研创新绩斐然,治学育人至终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任军教授,生于1974年9月,因病于2020年3月2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46岁。任军教授本科、研究生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19年2月,他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军教授是我国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家,长期致力于家猪及其它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其主持的项目曾获国家级奖项3次,省级奖项3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文 50 余篇。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任军教授认真履行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担任《养猪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等骨干课程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斐然,深受学生爱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任军教授在积极防护的同时,仍坚持在线指导学生修改研究论文和开展科研活动,直到生病住院的前一天。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任军教授精神永存,谨深表悼念。在这个日子,我们还需追思更多追思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平凡人追思那些毕生为华农之发展奋斗的华农人追思那些为民族伟大复兴奋力开拓的民族脊梁……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清明时节,哀思无限去时当不忘来时路缅怀逝者,慎思追远吾辈自强,笃定前行文 字 | 贺振杨 罗婷婷微信编辑 | 罗婷婷 贺振杨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一言一行

一流专业来了!华农入选数量省属第一!

近日,广东省公布了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华南农业大学共有16个专业入选,入选数量居广东省属高校第一。来看看都有哪些专业吧!生物科学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具备农业知识背景,能够在生物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从事教育、科研和技术研发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导师制,依托国家级等科研和教学平台,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科研训练和实践,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热情和科学精神。开设的基地班、国际班和创新班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采用小班授课、全英或双语教学、科研强化等办学模式。材料化学 所在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本专业坚持以新工科新文化为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为保障,以“三全”育人为本,以课程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产教研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内涵和课程体系改革,凸显专业特色,优化“两性一度”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思政,培养具备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人才, 为社会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服务。依托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 紧密结合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生物质材料功能化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专门人才,尤其是培养生物基新能源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生物工程所在学院:食品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依托我校攀峰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坚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华南、服务地方食品生物制造等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坚持“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以现代工程师素质与专业教育为核心,加强工程、生物和食品的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扎实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精准实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员育人模式。依据艾瑞深校友会 2018 年对中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排名,生物工程专业排名 2017-2018 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9位,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社会工作 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本专业关注贫弱群体需求与困境,促进社会公平环境的建构,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输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尤其重视农村贫弱群体服务和农村社区发展;立足广东及大湾区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为政府、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输送社会管理和服务人才。已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优。已形成类别化、社会化、 国际化培养模式。师资强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蚕学 所在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培养适合我国“新农科”建设需要,具有现代蚕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依托学院畜牧学一级重点学科,构建动物生产类理论知识体系;以 4 个省部级实验工程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 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全国蚕桑技能大赛等,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学校“南粤古驿道实践基地”和“丝绸文化”系列课程, 培养学生“人文传承与创新”素质和能力;依托亚太蚕桑培训中心和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拓宽师生国际视野,已形成明显的国际融合特色。通过“理论知识-创新实践-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的多维度培养,形成了鲜明的“本-硕-博”热带亚热带蚕桑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 所在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以培养具有微控制器应用开发、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数理基础、信号处理基础知识。毕业生具备常用微处理器应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以及运用电路原理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数理知识、微控制器知识、信号处理知识、数据分析知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在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主动搭设平台,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在修订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建设质量、稳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课外创新活动、专业文化建设等 6 个方面与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共同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照“德才兼备、家国情怀”的本科人才理念,培养具备公共意识、公共责任,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农村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具有三农情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按照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突出立德树人,强调应用性,培养农业和农村领域需要的知农爱农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基层管理人才。拥有优势明显的教学科研团队和稳扎稳打的实践教学。立足乡村振兴需求,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学参与到实践教育中去,先后建立了 10 家签约实习基地。环境工程所在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设备与自动控制、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工程设计及营运管理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环保、规划、国土、农业、经济管理等政府部门,以及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设计、规划、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的专业特色是以农科院校为背景,立足于“三农”。以解决“三农”、“三废”问题为学科特色。学生毕业后,在农村农业环境的规划与评价,三农三废的污染防治方面较其他非农科高校毕业生有竞争力。信息与计算科学所在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理工融合的具有算法分析能力、结构设计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并符合现代智慧农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与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等高度吻合,对本校新工科和新农科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一流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所在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面向华南地区庞大的家具制造企业集群,培养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愿景为建设国际一流专业,使命为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提供科技、智力支撑,目标:1)创办国内外知名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2)培养满足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标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我省家具和木材加工形成了产业体系,2019年产值约5200亿元。办学目标瞄准服务行业, 重视产教融合,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专业教学以木材及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大家居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创新型木质材料及家具产业建设为落脚点。土地资源管理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立足农业院校特色,致力于“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实践,面向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在党建和思政引领下,顺应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培养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资源评价与不动产经营管理等领域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依托农业院校优势,聚焦广东城市更新(“三旧”改造)、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等“先行先试”改革实践遇到的理论问题,凝练专业特色, 突出专业技能支撑,以科研优势助力专业发展, 打造独具华南特色的土管专业品牌。动画所在学院:艺术学院广东省作为全国动漫产业、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重镇,动画专业承担起为产业发展、本土文化传承所需的动画人才培养之重任。基于产业发展和本土文化传承发展之需求,动画专业秉承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求实、创新”之文化基因,着力培养高人文科学素养、高艺术创新能力、精通专业技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创作型动画人才。结合广东经济发展地缘优势,动画专业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为华南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文化活力,重塑本土文化自信;结合广东省动漫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动画专业发展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三室一地办学特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动画强国固业;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农科学缘优势,发挥综合院校办学特点,农学与艺术融合发展,科学技术与动画艺术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发展的专业特色。土木工程所在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围绕服务广东地方经济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建设的办学宗旨,强调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指导思想构建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注重区域内基础工程建设特色。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具有解决复杂土木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广东乡村全面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基础建设和需求, 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会计学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依托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同时适应新时代呈现的海量数据处理、实时云计算、会计智能决策等新型会计业务特征, 本专业旨在培养熟悉管理学和农林经济管理理论, 掌握会计与财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备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结合国家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会计专业在“农业(村)财务管理”领域形成特色优势;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形成“会计+大数据”的特色学科;创办 ACCA 创新实验班, 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拥有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扎实的教学团队,开展先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 课程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试验。工业设计所在学院: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及跨界协同能力,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服务,能在企事业单位、设计公司、科研机构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创新人才。本专业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强化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注重设计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的熔融,并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的特色与优势,以现代农业机械与装备的优化设计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设计人才;加强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教学过程建设和优化,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牢固掌握经济管理领域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实际操作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经济管理部门等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一级学位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本专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遵循“专业基础平台化、专业技能流程化、个性培养模块化”的教育思路,采用“课程模块方向清晰、课程间逻辑合理、多元授课方式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并举”的特色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中,除按相关要求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还按照专业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以及旨在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的任选课,努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朝着适应性、专业化、个性化、层次化方向发展。这些一流专业中,有没有你的专业?欢迎为它们打call!资料来源 | 教务处微信编辑 | 谢韩 吴婉君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风行者

广东这两所高校实力都很强,有望冲进“双一流”,你更看好谁?

广东省的这两所高校很厉害,那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小编从综合实力、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科研成果等方面证明了这两所高校的实力,有望冲进“双一流”,你更看好谁呢?· 华南农业大学综合实力: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还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还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高校。学科实力: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华南农业大学有1个A-学科、4个B+学科、4个B学科、2个B-学科、1个C+学科、2个C学科、2个C-学科。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3400余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引进院士团队1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12人。人(事)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2人,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311人,硕士生导师1145人。科研平台:截至2018年7月,学校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全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4个等。科研成果:2017年,学校主持的3项科技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8项科技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5项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7项,参与8项,在学校主持的获奖项目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南方医科大学综合实力:南方医科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医学院校。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唯一一所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独立医科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学科实力: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南方科技大学有3个B+学科、4个B学科、2个C-学科。师资力量:学校现有院士3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青”4人;广东省“南粤百杰”4人,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4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入选者19人,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入选者20人。科研平台: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校级研究所17个。科研成果:“十五”以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世行贷款”项目在内的国家、军队和广东省教育研究课题93项。在多科性医科大学办学模式、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医学教育技术研究、科研促进教学、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改革实践。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49项,研制的《医学通用题库》,获得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50多家院校推广使用。

不迁其德

赞!这两所农业大学为疫情科研做出贡献

近几日的疫情牵动人心,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也受到大家的关注。有两所农业大学已经在相关方向进行攻坚。那么,这是那两所农业大学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据华南农业大学官方微博报道,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这让大家十分震惊,都是罪恶的野生动物交易惹的祸。不过话说回来,华南农业大学不是985,211,为什么能在疫情科研走在前面呢?原来华南农业大学的兽医学科评估为A-,是学校当之无愧的王牌专业,这次领衔的专家也是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的资深教授,实力也是相当大的。华南农业大学没有评上一流学科大学也十分遗憾,但是我们这次看到她的真正实力了,相信下一次评估华南农业大学一定能评上一流学科大学的!华中农业大学原来,湖北省科技厅于1月21日启动“2019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宣布成立由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牵头,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研究员任组长,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任顾问,金梅林教授等13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这一消息可谓振奋人心。华中农业大学的兽医学也是十分厉害的,学科评估为A+,是一流学科,陈焕春院士更是兽医学院的院长。大家可能有个疑惑,为什么农业大学的兽医教授能在疫情中进行科研攻关呢?首先兽医是偏冷门的专业,开设的学校并不多。另外,据已知消息,这次疫情基本确定是由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的,动物医学中对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研究便能派上大用场。最近的这些研究不就说明了这些吗或许大家对农业大学有偏见,或许大家歧视兽医专业,可是这次正是农业大学为疫情科研做出了重大贡献,希望能扭转大家的偏见吧。同时也希望农业大学继续努力,为疫情防控做出更大贡献!

七美人

详细报道来了!华农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数据,发现穿山甲可能为潜在中间宿主!

2月7日上午11时,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发现穿山甲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该研究成果是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这一最新发现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教授,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常务副理事长黄斌民,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永义、肖立华、冯耀宇出席发布会并接受媒体采访。发布会由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主持。刘雅红在发布会上表示,“鉴于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性,我们选择将研究结果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希望有助于疫情的科学防控,并为更多科学家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借鉴。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之初,为有效应对疫情,增强疫情科技防控能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华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各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应急专项的支持下,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平台,组织学校优势科研力量展开疫情防控联合攻关,并迅速取得重大突破。”刘雅红表示,学校长期以来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坚持科研顶天立地,号召学校广大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疫情当前,学校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体现责任和担当,将论文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学校将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对我国畜禽业及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加强动物重大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及研究工作,为疫情防控及我国畜禽业的稳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科技力量。会上,肖立华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发现研究过程。据介绍,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数据,发现穿山甲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所分析少数穿山甲样品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电镜下观察到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发现宏基因组拼接出来的穿山甲病毒序列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电镜下观察到冠状病毒颗粒结构以上结果表明,穿山甲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结果对本次疫情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也为野生动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但鉴于本研究是回溯性研究,此次疫情暴发的具体病毒来源有待确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沈永义、冯耀宇谈到,研究表明穿山甲是潜在的中间宿主,但一般来说,中间宿主可能有多个,除了穿山甲,还可能有其他的小型食肉动物对病毒产生放大作用。因此选择将这个成果提前发布的原因是:一方面让广大群众远离这些动物;另一方面给更多科学家提供研究线索,一起进行病毒溯源工作,把其他的潜在宿主挖掘出来,才能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近20家媒体进校采访报道。自7日凌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消息以来,截至7日下午15时30分,阅读量已经突破64万;官方微博同题推送阅读量已经突破4655万。文 | 刘毅新 王敏图 | 王敏 蒙丽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鸽之翼

华南农业大学:穿山甲或为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中新网广州2月7日电 (许青青 陈芃辰)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7日上午11时,华南农业大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关情况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据了解,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研究专家表示,冠状病毒要通过中间宿主才能感染人。比如SARS病毒的源头也是蝙蝠,但要通过果子狸才能传染人,中间宿主在病源和人类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专家认为,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在冬季,但蝙蝠在冬季处于冬眠状态,集中在山洞里面,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中间宿主可能是病毒的传染源。而从防护病毒方面来说,如果传染源没有控制住,即便中间的隔离防护做得再好,疫情也很难被控制,容易出现反复。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教授介绍,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之初,为有效应对疫情,增强疫情科技防控能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华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在广东省各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应急专项的支持下,整合学校优势学科平台,组织学校优势科研力量展开疫情防控联合攻关,并迅速取得重大突破。刘雅红表示,“鉴于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性,我们选择将研究结果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希望有助于疫情的科学防控,并为更多科学家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借鉴。”刘雅红表示,学校将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对我国畜禽业及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加强动物重大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及研究工作。(完) 【编辑:黄钰涵】

继承人

华南农业大学2019年成绩单:亮点满满、硕果累累,优秀!

再过一天,我们即将迎来农历新年。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望难忘的2019。过去的一年,华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守正创新,务实进取,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争创一流”目标任务,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领域工作取得新进展。这是怎样不寻常的一年?带你来看看!党的建设 ★ 召开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客观地总结了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工作,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学校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为全校上下凝心聚力“争创一流”、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紧扣主题主线,强化问题导向,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形成调研成果11项;查摆梳理细化具体问题33个,提出整改措施60项,实行跟踪问效、对账销号,已完成整改或取得实质性进展问题30个;以解决8个方面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推动学校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学校开展主题教育工作获评“优秀”等级,多家主流媒体对学校相关做法进行宣传报道。★ 7个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及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学院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相关经验做法被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组工信息》专题报道。获评全省“高校党委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及“广东高校党建十佳创新案例”,获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成功召开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位同志荣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位同志获广东省五一巾帼奖和五一劳动奖章,1位同志获评省教科文卫工会优秀工会工作积极分子,3个集体分获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省五一劳动奖状和省教科文卫工会模范职工小家。★ 做好110周年校庆宣传工作,在《南方日报》刊发校庆专版,发布校庆专题推文35条、原创短视频12条,累计阅读点击量逾1060万。构建宣传工作新格局,上线运行新版校园主页,开通学校官方抖音号和官方澎湃号,官方微信粉丝数突破23万,荣获“中国大学官微五十强”称号,获评广东高校新媒体影响力一等奖。人才培养★ 成功获批为全国25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出台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党建引领和协同创新,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贯彻“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谋划布局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面向产业需求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省级质量工程立项数居省内高校第二。★ 获批国家一流专业15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并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还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5项。★ 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上国家线和录取来自有推免权高校的考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招收博士生262人,毕业于985、211院校、中科院系统及本校考生占78.2%。启动农业硕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和“兴农”创新班,34名农业硕士纳入培养;新增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研究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63项。★ 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决赛中,斩获2金2银3铜;在全国总决赛中取得金奖和银奖各1项的历史性突破。以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为抓手大力实施“万千百十一”工程,打造华农双创新名片。★ 荣获广东省“五四”评优表彰16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总成绩位居全国农林类院校第4位;学校连续第21年被评为全国和全省“三下乡”优秀单位。★ 阳光体育运动和训练竞赛工作取得实效,在全国大学生各项锦标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省大运会上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学科和科技创新★ 精准推进ESI学科建设,新增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ESI前1%学科,2019年学校ESI前1%学科已达8个;植物学与动物学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6‰。农业与林业学科、兽医学分别进入QS、软科世界学科排行前50位;农业科学首次跻身世界百强,位列第85名。学校的ESI全球高校综合排名由2019年1月的1424名提升至12月的1335名,前进了89名。★ 新增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我校是5家获批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单位中唯一的省属高校。并获批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总部单位。目前我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已达82个。★ 新增科研项目立项738项,到位科研经费6.55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6项,并实现了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NSFC-广东联合基金集成项目零的突破,获直接经费超1.24亿元,同比增长60.8%。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4项,均位列全国农林高校第一。★ 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特支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3个;国家“万人计划”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105位专家入选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13位担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获得各级科技奖励62项,同比增长22%,其中主持2项、参与3项共5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位居广东省所有单位第一,全国农业高校第二;此外还主持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1项重大科研成果在《Nature》上发表。人才建设★ 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33人,其中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各1人;培养新增国家级人才6人,省级人才9人;通过公开招聘录用39人。着力增强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全年共有88人出国(境)访学,其中获国家留基委全额资助38人,总数位列广东省高校第一。社会服务★ 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 致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覆盖全省76%的产业园;联合地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大力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共617名教师在全国421个区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3124人次,服务天数5369天,推广学校33项新技术和19个新品种。★ 先后与肇庆市、河源市、清远市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温氏集团的产学研合作全面升级,推进共建“华农温氏科技创新中心”;借鉴“温氏模式”的成功经验分别与北京大北农公司、深圳康达尔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开展礼堂村精准扶贫巩固提升工程,截至2019年底,礼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20人“八有”指标全部达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42.33元,同比增长16.4%,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国际化建设★ 2019年新签、续签校际合作协议21份,目前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106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162份合作协议。★ 联合8所港澳高校获批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11个;首次获批对台教育交流项目;连续两年成功获批多个欧盟伊拉莫斯人才交流项目(Erasmus+),首次实现在欧盟资助下双向教师交流。★ 新增一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目前我校已拥有该类基地2个,位列省属高校第一。文化建设★ 成功举办建校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出版校史等系列丛书,农博馆建成开馆,进一步总结了办学经验,凝聚了各方力量,扩大了社会影响。★ 进一步凝练形成“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表述语。广泛宣传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组织师生党员参加“卢永根先进事迹报告会”,编印《“最美奋斗者”——卢永根的初心故事》口袋书五万册,在主流媒体刊发“爱国奋斗模范人物——卢永根”系列报道。深入学习宣传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树立了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进一步塑造了华农精神。这份亮眼的成绩单, 是全体华农人的拼搏与努力的结果。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华农,加油!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 | 谢韩 审核 | 方玮 审定 | 郭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