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科研”两个字,会跳出一系列纷呈多样的联想:科研的意义,科研的经费,如何转化科研成果,身为一个科研人员要坚持什么…高级,遥远,艰辛,沉默,这些似是而非的词汇与隐隐的崇拜感糅杂在一起,生成了大众对科研人员的普遍认知。而对于朱张生来说,这些像是答案,又不像是全部的答案。光阴的长度是怎样的?朱张生不太清楚。从2013年到2019年,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与辣椒素研究课题打了将近7年的交道,朱张生对时间的流逝有着一种天然的钝感。宣告这段研究短暂地落幕的,是2019年5月14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学家)上的研究论文。在这篇论文里,朱张生的名字被放在“第一作者”一行,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雷建军教授和陈长明副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列于其后。该研究成果被F1000科研论文系统收录和推荐,因其重要性和新颖性在辣椒素研究乃至植物科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缘起:与辣椒素研究的不期而遇朱张生清晰地记得七年前的那个上午。那天他起得很早,从住宿的旅店走到附近的公交站时,早春温煦的阳光已隐隐跃出云面。天气有些冷,公交亭下候车的人却不少,有夹着公文包的上班族,有提着保温瓶的小学生,朱张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来来往往的公交,他要去的是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这是朱张生准备报考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后,第一次拜访雷建军教授的日子。在这之前,朱张生只在教材的扉页上见过雷建军教授的名字。见面的过程颇为顺利,优异的考研成绩和诚恳的求学态度让雷建军教授对这个24岁的年轻人印象深刻。在聊天过程中,雷建军教授向朱张生大致介绍了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一个是芥蓝,一个是辣椒,你对哪个方向更感兴趣?”芥蓝,还是辣椒?在具体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刚刚结束完本科课程的朱张生还有些茫然。朱张生出生于江西九江,九江多山,常年气候潮湿,雨水的丰饶让这片土地的人民天然带有嗜辣的味觉因子,朱张生也不例外。对辣椒的熟悉与偏爱让朱张生没有犹豫太久便做了决定,“决定研究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但朱张生没有料到的是,他的直觉为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踏足的路——截止这段谈话发生之前,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仍然是一块科研荒地。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朱张生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拓荒,如同在黑夜里摸索前进。这场还未开始的战争,在那句“决定研究辣椒素分子合成机理”脱口之时便已经定下了煎熬的基调。一场为时5年的科研战争正式开始。荆棘:与失败为伴的科研日子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自梦中惊醒了。朱张生拍了拍脸颊,额角的太阳穴还在突突地跳动着,熟悉的房间布局寓示着刚刚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境。天色还未大亮,朱张生翻了个身,决定再多睡一会儿——每天平均花14个小时扎根在实验室,他的睡眠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梦见实验没有结果,或者是论文投稿被拒。”朱张生说,“时常会梦到。”梦境的地点有时是在实验室。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白炽灯洒下没有温度的人工光线,这是朱张生最熟悉的一处地方。在科研期间,朱张生通常会在早晨八点钟来到实验室,又披着午夜零点的夜色回到宿舍。忙碌的时候,朱张生甚至要熬到凌晨一两点。为了偶尔休憩一下,朱张生特意购置了一张折叠床放在实验室。窗外夜色如墨,折叠床不时发出吱呀的声响,朱张生闭上眼,在培养皿散发出的气味浅浅睡去。这样的日子,朱张生坚持了五年。请点击朱张生在实验室繁重的实验带来的除了身体上的疲惫,还有心理上的挑战。科研实验向来是一环扣一环的严密程序,任一环节的阻滞都会影响到后续步骤的进行。失败率最高的时候,朱张生甚至在同一个实验步骤连续“卡壳”三四个月。“回天无力的绝望感。”朱张生摊了摊双手,往后一靠,脸上露出几分无奈的神色,“像是陷阱了一个泥潭里,被拖得很累。”“累”绝不仅仅限于实验之中。实验室外,朱张生还要走入文献世界里。文献通常是纯英文的,密密麻麻的英文像一只只黑色的蚂蚁,在每一个台灯亮起的深夜里陪伴着朱张生。“看不懂。”初读文献资料的时候,朱张生的脑袋里只有这三个字。对于英语,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初中第一次考试那张28分的试卷,以及怎么也分不清的元音字母。怎么办?朱张生只能采取最老套的方法,一边抱着厚厚的英文字典,一边逐字逐句地阅读,而今朱张生已经能熟练地用英文书写和交流。“probable, likely, possible,may,它们可能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辣椒实验田朱张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科研,而投入的背后意味着时间的失衡。在五年科研期间,朱张生数次听到来自妻子的心疼与抱怨,“匀给家庭的时间变少了。”朱张生有些无奈。这种投入从工作日延伸到周末,再拓展到节假日。有一年春节,朱张生只休息了七天便又紧锣密鼓赶回广州,而这仅仅是因为“有一批辣椒生长到了合适阶段”。“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朱张生向记者解释。随后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这就是科研。”逃离:想挣脱压力的枷锁朱张生是个漫威迷。在谈到漫威英雄的时候,朱张生的眼睛会微微亮起来。“漫威系列的电影我都看过。”朱张生说。漫威之外还有《指环王》《霍比特人》,魔幻传奇电影素来是他的偏爱。安静幽暗的电影院里,演员的脸在荧幕上不断跳换,背景音乐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朱张生喜欢这种神经被拨动的感觉,“比较新奇。”电影院通常是他实验遇到瓶颈时的归处。见惯了冰冷的实验仪器和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科研的枯燥让朱张生想要探寻一种想象力的释放,他需要一种平衡。“希望自己像超级英雄一样拥有超能力,挣脱枷锁,逃离或者对决。”朱张生在实验田科研的底色并非完全枯燥。在将辣椒果实磨成粉末的时候,朱张生邀请了几位师弟前来帮忙。辣椒有时是卡罗莱纳死神辣椒,远播在外的死神椒威名让人闻之心惊。朱张生通常要戴上三四层手套,穿上防护服,再戴上口罩。尽管装备充分,朱张生还是常常会被辣椒粉末辣得眼泪直流。其中一位师弟甚至专门买了防毒面具,惹得朱张生哈哈大笑:“哪里用这么夸张哪!”乐趣似乎总是与辣椒有关。在研究卡罗莱纳辣椒期间,朱张生会带着几位师弟,手中揣上几根死神椒,趁着休息时间去紫荆桥附近一个流动摊位买蛋炒饭。“老板,帮忙将这几根辣椒放进去炒呗。”朱张生面色镇定地递过辣椒。一边翻炒一边打喷嚏的摊主在几分钟之后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在炒完这单之后,摊主将锅来来回回洗了两遍。“就是好奇这辣椒有多辣。”朱张生说。而好奇的代价是随之而来的腹痛。吃完炒饭之后,朱张生几人躺在实验室的长凳上,一边互相调侃,一边不住地揉着肚子,那天下午他们没能做成实验。 辣椒实验田与妻子的相识亦是发生在这段期间。那时朱张生的妻子还是茶学专业的研究生,向妻子表明好感那天,朱张生特意安排她去做一个PCR扩增实验。扩增的基因条带被电泳、排列之后,最终呈现的是字母“I”、一颗爱心和字母“U”的形状。3年之后,朱张生和妻子迈入婚姻殿堂。作为雷建军教授门下的博士研究生,朱张生时常会向导师请教一些实验细节。“是个有耐心、会创新、思维发散能力好的孩子。”雷建军教授这样评价,“身上有科研的精神。”未来:征途未完待续5月14日论文正式发表的那一天,朱张生正在埋头写毕业论文。“真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朱张生连连感慨了两次,“这么多年过去了。” 7年的光阴,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朱张生很难界定那种心情,是苦尽甘来后的欣喜若狂吗?似乎不全是。“水到渠成”——朱张生更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他的心境,如同江流入海,波涛汹涌后慢慢归于平稳或宁静。而对于未来,朱张生已经有了一幅蓝图。“番茄和土豆都有辣椒素基因,但是为什么它们不辣呢?”朱张生扶了扶眼镜,“或许辣味不是辣椒的专属——我可以研究一个辣味番茄、辣味土豆。”一场新的科研战争才刚刚开始。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采写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图片 | 新媒体工作室 刘润东 罗鑫 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林少娟 责任编辑 | 方玮 谢韩
在华农有这样一个神仙班级以水稻之父丁颖院士命名毕业实现100%“考研+就业”奖学金、学科竞赛、论文发表他们榜上有名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班级团建他们活跃其中他们是——农学院2016级植物保护丁颖创新班2020年毕业之际,2016级植物保护丁颖班创新班(以下简称“植丁班”)的30名同学实现了100%“考研+就业”。截至目前,植丁班除2名同学提前拿到工作的offer,选择就业之外,其余28名同学都选择踏上升学之路。其中3名同学出国深造,15名同学分别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继续读研。另外有10名同学选择留在母校——华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样一个“神仙班级”是如何炼成的?为何植丁班的学生如此受欢迎?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获得名校的青睐?让我们来一探究竟!科研:早进实验室,早做实验“植丁班”是在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立的丁颖创新班,旨在培养植物保护学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教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教师上课时对学生的关注度。此外,还会设立专门的实验室和安排导师。植物保护专业是一个大类的农科专业,具体可细分为农药学、病理学、昆虫学等方向,植丁班的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摸索出自己要走的路。植丁班课堂瞬间植丁班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班主任桑文在第一次班会时就跟班上同学说,“哪怕是去刷管子的,也要去了解一下实验室是做什么的。”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植丁班的同学在大一下学期陆续进入实验室,提前感受做研究的节奏和操作,形成一种 “早进实验室,早做实验” 的观念。桑文回忆起学生初入实验室的情形,“那时候连查文献都还不会”,他笑笑,眼里满是感慨,接着说道,“我把他们叫到会议室,手把手教他们检索文献。”此外,桑文时常跟同学们聊到科研话题,“我会给提出一个宏观的问题作为方向,鼓励他们从眼前的难题着手,多思考,多提问。”进入实验室之后,植丁班的同学们才跌跌撞撞地开始了科研道路的探索。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逐渐形成的良性竞争关系也在无形之中推着人前进。班长辜晓婷坦言:“如果不是植丁班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冲劲。”她停了停,补了一句,“大二决定要做出点成绩就是受大家的影响。”植丁班的同学在各项科研竞赛中常常也是对手。在大二的昆虫标本制作大赛上,大家小试牛刀。彼时恰逢昆虫学课程的实习,这让他们有机会捕捉到更多的作物昆虫。白天忙着田间地头到处跑,循着各种昆虫的足迹追逐;晚上开始挑灯动手,将昆虫分类,选取部分带回实验室制作参赛标本。最终,班里选出了十几份作品参赛,其中有几幅作品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昆虫之美作品除了科研,大家对待日常学习也毫不懈怠。团支书吴倩桦留意到,“班里同学大多都有定期整理笔记和复习的习惯,”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几乎与植丁班绝缘。她思忖了一会儿,说,“寒暑假有很多同学也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前期的付出终有回响,截至毕业时,班内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共参与申请专利10件。归属:点滴相处见真章 从原来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到一个团结的班集体,对植丁班的归属感,体现在点滴的相处中。第一次班会,是初见,也是相识的开始。那时,大家刚刚走出高中的应试教育,尚且怀揣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脸上是还未褪去的青涩和稚嫩。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同学记错了要求,以为是宿舍长要参加竞选,向舍友传达了错误的意思。于是她的舍友就上台去竞选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一个误会的发生,悄然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30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打开了认识彼此的一道门。第一次在大家面前自我介绍,第一次认识班级同学,第一次站上讲台竞选班委,还有,第一次上台跟大家道歉。第一次班会植丁班实行淘汰制,大二时有过一次“换血”,9名新生力量的加入增强了植丁班的综合实力。那时,为了增强大家对植丁班的归属感,班委策划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随后的院运会更是紧紧将大家“黏”在一起。穿上班委精心设计的班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方阵入场。在4×100女子接力赛中,由朱华婕、张懿、许佩萍、陈雨晨四人组成的“女子天团”在一片呐喊加油声中奋力夺魁。谈起”女子接力天团“,朱华婕满满的都是回忆:”我们这个队伍维持了三年。三年里我们一起在操场练习,纠正彼此的错误,培养默契,一起在赛场拼搏。不仅队伍没有变,连赛场接力的顺序也没有变。”女子团体接力成员在采访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次经历——普通昆虫学课程实习。第一次跟着老师外出实习,大家对捉虫有着天然的新鲜感。“这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从最开始的拘谨、害怕到后面发现昆虫的激动、喜悦,甚至直接上手捉虫,大家戏称,“植保的孩子不怕虫。”大蚕蛾(标本)为了捕捉昼伏夜出的昆虫,常常会定好凌晨一两点的闹钟起床,趁着朦胧的月色走出帐篷,灯诱的光照到远处,惊醒了小溪里的螃蟹,平整的淤泥面上留下一串串脚印。“找到了!”一声惊呼,剩余的人加快脚步赶往声源处,“是大蚕蛾!”大家不自觉地放轻了呼吸,负责捉虫的同学小心翼翼地把昆虫放进“三角纸包”,灯光下,微微亮起的眼眸透露出各自的兴奋。灯诱下的瞬间有趣的是,在大三的农业昆虫实习期间,当时任班级团支书的许佩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举办一次团日活动。谈及活动情形,许佩萍说,“很像乡村晚会的布置。”两条长长的板凳依次排列,小组的伙伴紧紧围坐在一起,座位的前面是一个简易的舞台,座位后方,一面鲜艳的团旗挂在斑驳的土墙上,简单又不乏正式。团日活动班级合影“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许佩萍顿了顿,“当时我还担心没有人响应,” 但后来班级同学都很积极,在活动准备阶段,各个小组卯足了劲儿排练。“大家都很配合。”一次别出心裁的策划,成为了植丁班共同拥有的一份回忆。归属感,就在与班级同学的你来我往中逐渐形成。暖心:“家”人般的关怀 邱宝利、桑文两位班主任老师“家”人的关怀,让植丁班这个班级变得更有人情味。专业学习的压力加上家庭条件的限制让个别同学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桑文回忆:“那时我刚上完课,一个女生跑过来,跟我说觉得压力很大,不想读研了。”他停了停,语速稍稍放缓,“我就跟她算了一笔账。我问她,因为现在的家庭压力而放弃长期提升自我的机会,值得吗?”桑文把这个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自己定夺。王紫淇同学与桑文老师毕业合影还有一件暖心的事情,临近毕业时,桑文把全班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收了上去,逐字逐句帮大家检查,甚至细致到标点符号、行距、空格的修改。当记者问及此事时,他说,“其实也没有什么,” 他摆摆手,“就是我平时看文献看得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比较熟悉。”“为什么要改得如此细致呢?”“不想他们日后看回自己论文时,因为一些小错误而遗憾,”他顿了顿,“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细致地完成。”桑文向记者解释。随后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这也是科研的态度。”优秀:植丁班的“牛人” 单雯艳:植丁班的“大魔王”作为每年预定绩点第一名,单雯艳在植丁班中一直是榜样的存在,同学们戏称她为“大魔王”。自大一下学期转入丁颖班后,单雯艳连续三年稳坐专业第一的位子。在专业学习方面,她是当之无愧的学霸。然而,她的优秀并不限于此。她热爱生活,追求全面发展,连年斩获学院自由泳冠军。她对党有着执着的信仰,加入学院党务管理委员会,借此平台实现服务同学的愿望,认真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参加校级“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班,并当选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学生党员代表。辅导员张雨婷提到单雯艳时,笑眯眯地说道:“她是个极聪明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结缘并非单雯艳本意,她坦言,“其实是被调剂的”。初来乍到的她对这个专业的认识还处在懵懂状态,基于自身对化学和生物的喜爱,她在日渐深入的学习中发现了植保专业的魅力,并逐渐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目前已成功保研复旦大学。“农学其实是一种基础性研究,当你认真投入去做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植保专业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它有自身的魅力。”在回顾四年的学习时,单雯艳淡淡地说。朱华婕:勇敢追梦的青年朱华婕有着一份令人惊叹的大学履历,拥有多重身份。她是校团委直属学生部门办公室部长、校弦乐队队长兼首席、教官团农学中队副队长……对于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涯,朱华婕最想感谢四年的“最佳拍档”——舍友张懿。她们一起报名加入教官团,在凌晨的操场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一起转入丁颖班,一起参加定向越野,一起熬夜制作昆虫标本大赛的标本……无数的“一起”是一个个音符,构成了大学四年的交响曲。受到分子料理技术的启发,朱华婕萌生将“包膜缓释”应用到日常家庭园艺种植的想法。她拉上张懿,一起联系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的沈宏教授,报名了丁颖创新杯大赛——两个人进入实验室,反复拿海藻酸钠、氯化钙等模拟球膜制作试剂配比,制作了生物可降解营养补给球,并记录21天小球降解的速率、形态……朱华婕说:“很幸运四年参加的比赛都拿到了比较好的奖,但更重要的是比赛中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已保研至浙江大学的她有太多感谢想说,对母校、导师、辅导员、朋友、舍友,“我在华农感到了家的温暖!”许佩萍:坚定得有点“执拗”的女孩许佩萍是一个外表大大咧咧,笑起来很爽朗的女孩。四年的舍友吴倩桦这样评价她:“她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很坚持。”初入大学,许佩萍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国家奖学金。所以她对每一个机会格外珍惜,大二时组队参加生化技能大赛,失败了,“没事儿,”她暗暗告诉自己,“失落一阵就过了。”食品学院举办的实验比赛,“我也参加了,我也失败了。” 面对曾经的失败经历,她语调轻快地回忆。现在的许佩萍已经拿到了华农的保研资格,留在桑文老师的实验室继续读研。她说,“有时候你可能做了100%的努力,但收获可能还不及1%,这是很正常的。”辅导员张雨婷将这种精神称为“韧劲”。什么是韧劲呢?今年可能很努力把种子播下去了,但是台风下来,这半年成果全没了。培育一个品种也好,育人也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年一年我们不怕失败。”她说:“许佩萍一直是一个做事很有冲劲的人。”同学们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此去一路繁花相送愿归来仍是如初少年我的年少有你你的青春有我感谢一路上的帮助和扶持我们,后会有期!华南农业大学已开通bilibili官方账号,赶紧来B站找小新玩吧!采写 | 新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罗婷婷图片 | 农学院2016级植物保护丁颖班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你“在看”这个神仙班级吗?为他们点赞!
春分后十五日,万物皆齐洁,气清景明,时谓清明。清明节,是属于礼敬先祖、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沉痛地悼念一年来一一离世的华农教授。音容肃穆,呜咽难言。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卢永根: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教授,生于1930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卢永根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1962年至196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丁颖院长秘书、科研助手。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至1995年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九、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等。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已故卢永根院士获授“最美奋斗者”称号。卢永根教授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协助丁颖教授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20世纪80年代,卢永根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中国普通野稻、药用野稻和疣粒野稻开展研究,证实了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而与助手张桂权提出的新学术观点和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卢永根教授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他团结带领干部、教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争取办学经费;积极创造条件加速非农学科的发展,培育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大刀阔斧进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对学校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卢永根教授晚年在罹患癌症后,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同时,他决定把去世后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如是说。卢永根教授一生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敬业、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为人师表。他的精神永驻,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胡守训:改革开放抓思政,一生奉献保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胡守训教授,生于1933年7月,因病于 2019年4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胡守训教授1951 年至1955年在广州海关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8月在华南农学院兽医专业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就读在校研究生,历任华南农学院牧医系党总支书记、华南农学院副院长等职。1981年至198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干部培训班学习,1983年至1993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分院院长。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顾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胡守训教授抓好学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他注重对党政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曾在《思想教育探索》《高等农业教育》《高教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 8 篇,其中《对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思考与探讨》一文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1992 年优秀论文奖。“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自 1993 年退休以后,胡守训教授坚持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热诚关心年轻一代成长。他一生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敬业奉献,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张维球:蓟马分类来开拓,南方害虫求治理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维球教授,生于1931年12月,是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农业昆虫学家和害虫综合治理专家,蓟马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第四届、五届广东省昆虫学会理事长,2019年6月2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张维球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同年任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助教,1960年晋升为讲师,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0—1992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维球教授长期从事昆虫分类、害虫综合治理等研究工作。他是我国缨翅目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张维球教授对华南地区的蓟马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1993年,他与童晓立教授发表了《中国缨翅目昆虫名录》。在农业昆虫生态学、害虫鉴定与综合治理等领域,张维球教授研究了如斜纹夜蛾、稻飞虱、蚜虫、小菜蛾、斑潜蝇等害虫在我国南方的发生特点及其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参与报道了红火蚁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共发表论文87篇,主编《农业害虫及其防治》《广东烟草害虫研究与防治》等专著,参编《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三十一册 半翅目(一)》(1985)《昆虫分类》(1999)等专著。先后获得国家、省、厅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励9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张维球教授付出了辛勤劳动,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是昆虫学界的一代名师。丰碑不朽,赓续传承。钟伟华:林木遗传广钻研,林业发展终奋斗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钟伟华教授,生于1927年3月,2019年5月2日逝世,享年92岁。钟伟华先后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57年在南京林学院林学系进修,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及树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及育种委员会主委、广东省林业厅林木良种研究协调小组组长、省林科所学术委员、广东林业科学副主编等。在林木遗传育种领域,钟伟华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树木育种学》《树木遗传育种》《森林数量遗传学》等多门课程,主持及参加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1985年荣获中国林学会“如何组织林木良种选育课题”重大建议奖,1986参加的项目获国家林业部三等奖。钟伟华教授为我国林业科研及教育事业奋斗终生。1964年被评为中南林学院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华南农学院先进工作者,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功奖励,1998年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学高为师表,身正为垂范。斯人虽已逝,唯音容笑貌,长留生者心间。黄茂武:去北南来立双创,橄榄球与体育保健华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原主任黄茂武教授,生于1938年7月,2019年6月12日逝世,享年80岁。黄茂武历任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主任等职。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南农林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副理事长。黄茂武教授是中国最早倡导开展橄榄球运动的发起人之一。1993年,他组建成立中国南方高校第一支英式橄榄球队——华南农业大学橄榄球队,1995年组织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市橄榄球协会——广州市橄榄球协会,并一直担任常务副主席,为推广、普及中国的橄榄球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除此之外,黄茂武教授注重开拓创新,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保健与康复教学与推广的创始人与领头人。曾主持全国体育保健类课题3项,出版专著、教材15部。黄茂武教授将一腔热忱投入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运动更加走近华农学子,走近当代大学生做出了卓越贡献。徐英宝:造林学内深研究,混交林上细探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徐英宝教授,生于1933年11月,2019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徐英宝先后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学院学习。1960年7月毕业后在四川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10月后先后在华南农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南林学院五七干校工作。1978年7月任华南农业大学讲师兼造林学教研室副主任,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林学会理事,并参加广东省林学会、广东园林学会、广东科普作协有关工作。198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功奖励,1987年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广东省人民政府教学二十五年荣誉证书。徐英宝教授在造林学、混交林研究领域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造林学》《造林学文献综述》等课程,参与撰写《中国森林》《广东森林》等著作,发表《关于混交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混交林的调查研究方法》等多篇论文,完成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王民桢:草原普查创先河,年越古稀志千里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王民桢教授,生于1932年11月,因病于2019年7月3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王民桢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新疆军区俄文学校学习。1952年8月在新疆八一农学院兽医系学习。1956年8月任新疆八一农学院讲师,1965年10月调至新疆伊犁畜牧学校,1978年8月调至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5年12月调至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0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世纪80年代,王民桢教授开始主攻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毒物学、家畜遗传病学等。在新疆扎根35年,开创性地普查新疆草原有毒植物的调研,对家畜危害及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植物种类、分布、生态等领域影响重大。主编《兽医临床鉴别诊断学》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获得校级“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越古稀、壮心不已。”王民桢教授兢兢业业,始终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他爱国爱党,坚持给学生上党课,以亲身经历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热爱教育,关切农业,将毕生奉献给农业发展和教育事业。肖敬平:植物伴毕生之左右,提寓同于异代谢论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敬平教授,生于1929年1月,因病于2019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91岁。肖敬平于1952年任北京市中央林业部技术员,1954年任北京市中央农业部技术员。此后,先后任广东省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任研究组长、广东省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任橡胶系副主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生产部任科研组副组长等。他参与制定了乙烯刺激橡胶增产相关技术规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1985年1月,肖敬平任华南农业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他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出“寓同化于异化”的植物系统代谢理论。何等平:重理论联实际,科研生产奋终身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何等平教授,生于1925年3月,因病于2019 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95岁。何等平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51年进入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任教期间,何等平教授主讲《果树昆虫学》《果树害虫综合防治》等课程,1981年获广东省教学优秀奖。除完成教学任务外,她还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何等平教授将毕生投入科研与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慈言犹在耳,今朝共同怀念。佟树发:主抓教学重引领,培养师资立潮头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佟树发教授,生于1929年,因病于2020年1月19 日清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佟树发1955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牧医系,后留校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晋升为讲师。1964年起先后任兽医系党总支副书记、系领导小组副组长,1979年至1984年任牧医系副主任。198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7月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担任副系主任期间,佟树发主抓教学工作,他工作有魄力,组织领导能力强,1983年获华南农学院记功奖励。佟树发教授在师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获得广东省高教战线教学优秀奖。1998年被评为校级“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刘有美:毕生为林终不悔,教书育人誓争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刘有美教授,生于1935年7月,因病于2020年1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刘有美教授1960年7月于华南农学院土化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4年起后曾先后任林学系副主任、林学院副院长。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广东省地方志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有美教授主持的“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研究”获199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1994年出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领奖,1995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八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在担任副系主任和副院长期间,刘有美教授在师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6年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优秀任课老师,1997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陈玉汉:终其一生除禽病,编审教材书墨香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陈玉汉教授,生于1927年11月,因病于2020年2月2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陈玉汉教授1954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学院,后留校任助教。1955年至1956年任西南农学院助教,1957年调至华南农业大学。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陈玉汉教授曾担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家畜病理学》一、二、三版的编写与审稿工作,《禽病学》的编审,《家畜病理学实验指导》的主审。他承担农业部、广东省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项有关动物肿瘤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等5项奖励。其教学工作曾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教学奖,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任军:科研创新绩斐然,治学育人至终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任军教授,生于1974年9月,因病于2020年3月2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46岁。任军教授本科、研究生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19年2月,他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军教授是我国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家,长期致力于家猪及其它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其主持的项目曾获国家级奖项3次,省级奖项3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文 50 余篇。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任军教授认真履行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担任《养猪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等骨干课程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斐然,深受学生爱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任军教授在积极防护的同时,仍坚持在线指导学生修改研究论文和开展科研活动,直到生病住院的前一天。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任军教授精神永存,谨深表悼念。在这个日子,我们还需追思更多追思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平凡人追思那些毕生为华农之发展奋斗的华农人追思那些为民族伟大复兴奋力开拓的民族脊梁……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清明时节,哀思无限去时当不忘来时路缅怀逝者,慎思追远吾辈自强,笃定前行文 字 | 贺振杨 罗婷婷微信编辑 | 罗婷婷 贺振杨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高考结束你在紧张地等待分数吗?这里奉上华农2019年招生计划和2018年分数线小新在华农等你哦!2019年我校普通高考本科招生全国总计划招10000人,99个专业,较2018年增加1000个计划,新增4个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家具设计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2019年,我校在广东省招生计划7871人,较去年增加823个计划。其中,提前批招生计划670人,较去年增加120个计划,招生专业为农林类专业;普通本科理科批次招生计划4693人,较去年增加320个计划;普通本科文科批次招生计划1401人,较去年增加66个计划;艺术类专业招生557人,较去年增加27个计划。2019年与2018年比较,最大的变化在于:一、在广东省,单独编设院校代码招生专业(院校代码70564),除了去年招生的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外,今年8个专业的国际班也放到单独编设院校代码的招生专业,8个专业的国际班分别有风景园林(国际班)、金融学(国际班)、工商管理类(国际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班)、统计学(国际班)、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班)、环境科学(国际班)、园艺(国际班)。单独编设院校代码招生专业增加290个计划。二、艺术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2019年开始,使用各省广播电视编导统考成绩,按照广播电视编导综合分从高到低录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招生省份有:广东、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西。华南农业大学2019招生计划2019年,我校各专业在广东省招生批次设置如下:2019年我校普通高考本科招生广东省各批次招生计划如下:提前批招生计划本科批次招生计划艺术类招生计划2019年我校普通高考本科招生其他省份招生计划1968人,较去年增加156个计划。各省份分专业招生计划如下: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分数线欢迎2019年考生填报我校,考生和家长可以参考2018年我校普高招生的录取分数,选择心仪专业。以下是我校2018年在广东省各专业的录取情况:在浙江省实行专业平行志愿,2018年我校在浙江录取的各专业情况如下:在其他省份,我校每个专业招生计划数不多,因此,每年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变化较大,考生和家长可以参考我校2018年所在省份的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建议考虑专业志愿时,选择心仪专业,形成分数梯队,合理填报专业志愿。来源|招生就业处图片|新媒体工作室摄影部微信编辑|谢韩责任编辑|方玮 谢韩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历来深受大众喜爱。作为南方果树研究重镇的华南农业大学,在荔枝研究方面卓有成效。下面介绍两位荔枝研究领域优秀的老师,他们一位专注育种,不久前新培育了一个优质品系;一位专注于荔枝保鲜技术,让美味佳果“冻龄”。我们来认识一下吧。胡桂兵:“巨美人”诞生!12年育高产荔枝新品种 6月5日,由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胡桂兵教授团队牵头选育的优质特大果荔枝杂交新品系“巨美人”(编号:ZW055)举行了现场鉴评。“紫娘喜”、“无核荔”与“巨美人”对比“巨美人”是“紫娘喜”ד无核荔”人工有性杂交创制的杂种群体中选育而成的新品系,果实心形,颜色鲜红。其特点是肉质爽脆细嫩,果实特大,是一般荔枝重量的两倍。经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巨美人”是有性杂交育种培育出的荔枝中熟优质新品系,果实特大、早结、丰产、焦核率较高,是荔枝杂交育种的突破性进展,为发展特色荔枝产业提供了品种选择,推广应用潜力巨大。待通过进一步研究、检测后,“巨美人”便可期待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了。“巨美人”丰收之时胡桂兵接受电视台采访胡桂兵,华南农业大学果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园艺学院院长,同时也是国家瓜果改良中心荔枝分中心主任。胡桂兵潜心研究荔枝,尝试用紫娘喜与无核荔杂交,从实验室研究分析到田间播种栽培,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十年树木,在精心的培养和细心的呵护之下“巨美人”终于成功出世。从一片荔枝园中走向岭南专家乃至岭南百姓的口中,火红的外表载满了丰收的喜悦,饱满而又晶莹剔透的果肉回报着胡桂兵十二年来的悉心栽培。近年来,广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荔枝产业发展。然而,胡桂兵表示:“目前,荔枝产业发展仍面临着品种结构失衡、低效品种面积过大、产期过于集中等问题。”培育新优品种、调整荔枝结构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无疑是改善现阶段荔枝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方法,“巨美人”这一优质荔枝品种的成功培育也为广东荔枝产业带来了福音。胡桂兵不仅培育出易成花、易结果的高产荔枝品种,也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园艺事业的接班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对胡桂兵的课有极高的评价。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同学说道:“虽然胡老师平时看起来很严肃,但是讲起课来眉飞色舞,激情澎湃,专业中带点幽默,很让人受用。”胡桂兵教授上任院长时讲话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也会记挂出差的学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致电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叮嘱学生注意安全、询问学生有无困难需要帮忙解决。“虽然胡老师平时忙碌,但每一次的组会汇报都不曾缺席,会跟进我们的实验进展,耐心地给我们建议和指正。”胡桂兵一名研究生谈道。凭借过硬的专业本领和优秀的职业素养,胡桂兵荣获2009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胡桂兵作为果树研究人员,不仅忙碌于实验室中的各项繁琐复杂的实验,还要奔波于田间地头,关心每一棵果树的生长状况,从育种、施肥到丰收、检验,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步骤,以专家的眼光作出判断,以农民的姿态开展实践,也正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脚踏实地,胡桂兵于2006年荣获“第十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入选广东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于2008年入选广东第五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胡桂兵在专家座谈会上发表意见作为国家荔枝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胡桂兵主导负责的“不同熟期优质荔枝系列新品种选育和高接换种技术创新应用”课题中,针对我国荔枝品种结构同质化严重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销售压力巨大、优质品种少、比例小导致产业效益低下等问题,在荔枝业技术方面做出改进和创新:依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了“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社员”和“高校+行业协会+会员”高效推广模式,建设了高接换种示范园和荔枝新品种接穗圃,组建了荔枝高接换种专业服务队。荔枝的增产增收促进了荔枝品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吴振先:追寻荔枝“冻龄”的秘密荔枝风味独特,但极不耐贮运,这种特性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果农以及专家的大难题。如何让荔枝保鲜更长久、运到更远的市场,还让消费者吃得安心,这是吴振先心中一直追求的目标。吴振先,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现任园艺学院副院长,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采后处理与保鲜岗位专家。“我从1992年就开始研究荔枝了。”吴振先教授感慨地说道:“我的家乡就在福建莆田,那里被誉为‘荔城’”。莆田的荔枝栽种与生产,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本科毕业推荐就读硕士研究生时,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吴振先毫不犹豫地继续成为了一名“学农人”。在华农就读研究生期间,吴振先在导师苏美霞副教授的影响下,更坚定了荔枝采后保鲜的研究,与荔枝结下不解之缘。吴振先与季作梁老教授的合影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园艺学院的老教授李沛文先生就开始带领团队率先开展荔枝保鲜技术的研究,着重研究了荔枝的低温贮藏和聚乙烯袋包装保鲜技术,并在生产上投入使用,解决中短期荔枝的运输和销售。八十年代初,陈维信教授率先开始荔枝气调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使得难贮运的荔枝的保鲜时间得到进一步的延长。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前辈的探索,在2001年,以荔枝保鲜技术为核心内容之一的“果菜采后处理及贮运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本专业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奖!2003年“荔枝贮运保鲜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吴振先赴阳春吉桔田源公司基地调研开展四季柠檬采后保鲜技术指导和合作随着荔枝产业的发展,一些企业迫切希望开拓国外市场,进行荔枝的出口贸易,但是不同国家对于出口水果的检疫处理要求不同。为了进一步扩大荔枝的销售,让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能吃上我国新鲜可口的荔枝果实,吴振先、季作梁等老师开始带领团队开展荔枝出口冷处理保鲜技术的攻坚,经过团队的努力,于2004年完成该技术,并与企业合作开始进行荔枝出口美国等实践。在推广的最初几年,吴振先团队先后指导十多家外贸公司开展荔枝出口欧美的运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但让出口企业获得可观的效益,也让果农增加了收入,并提高了荔枝果实的生产技术水平。2008年该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以该技术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的“荔枝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荔枝高效安全生产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所指导的出口企业中,部分合作企业以此出口技术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如佛山富易农产公司、电白泽丰园农产有限公司等,成为荔枝出口企业中的佼佼者。这些公司于2019年组建了中荔集团,进一步扩大和规范荔枝的出口市场,成功实现了荔枝“冻龄”之后的漂洋过海。即使从事了28年荔枝保鲜技术的研究,吴振先依旧感慨“未来的路还很长”。面对果农和企业,要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并要保证技术运用的有效性,心理压力其实十分之大。技术推广之初,许多果农和企业还带着怀疑的态度,因此要如何进一步引导和推广,也是团队需要攻克的难题。盛夏炎炎之时,走进华农校园里红绿交织的荔枝园,摘枚荔枝入口,耳边隐隐响起那句“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的诗句。有这样一群敬业又可爱的人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用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真是“不辞长作华农人”!来源 | 园艺学院采写 | 陈佳雯 张玉玺 王曼菲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华农“一方沃土育一方英才”百十华农 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济济一堂偌大的华农隐藏着哪些优秀的学子一起来看看吧!黄昊旻:坚守学习初心的执着女孩 毕业于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兽医学院2015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次、校一等奖学金3次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并以“优秀”等次结题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已保研至浙江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黄昊旻从未忘记自己来到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四年里,她一直在不断进步:从大一时的专业第五,到后续两年的专业第一。黄昊旻大三开始进入实验室跟着师兄一起做项目,在熟悉了各项操作后,她着手自己大创项目中的实验。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黄昊旻花费了大量时间查阅相关文献,答辩之前多次在导师、师兄面前演练。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的评级,并在2019年11月顺利结题,同时申请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最初的黄昊旻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满腔热情投身于实验室,一边自主学习实验技能,一边完善实验方案。多次经历失败后,她时常回到宿舍捂着脸大哭一场,但每次洗罢脸后又重新出发。凭借着前期的积累,黄昊旻获得了六所名校保研夏令营的入营资格。一番权衡后,她选择奔向浙大和中农大。两天时间里要完成三个实验、一份开题报告。全力冲刺,最终,她幸运地在26人中排到了前7名,拿到了二等奖,也如愿和心仪的导师双向选择。浙大夏令营结束后,黄昊旻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参加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夏令营。在被北京的骄阳晒得眩晕时,她收到了自己笔试、面试第一的消息……在犹豫良久后,黄昊旻最终选择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始她五年的博士生涯。连海翔:热爱传统文化的服装设计师 毕业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艺术学院2016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三等奖学金获国家级第四届畲族服饰设计大赛优秀奖作品《畲乡赋》被浙江景宁畲族博物馆永久收藏目前已成功保研东华大学一串来自浙江杭州的号码让连海翔“又惊又喜”——她的作品入围了“国家级第四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获得了后续成衣制作环节的资格。但困难才刚刚开始。尚未系统学习服饰制作的连海翔没有独立的成衣制作能力,对图纸和成品更是一无所知。两周要完成3套服饰的制作,就像被“逼上绝路”一样。那段时间,连海翔将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到“做衣服”之中。每天在华农、中大、晓港三点来回奔波:在布料市场和老板“磨破嘴皮”砍价;坐在车衣师旁边“盯着”师傅裁了3天的衣服。与此同时,她还要面对课程、绩点、作业,还有远在家乡父母的期望。有时她会焦虑到失眠,为了赶进度,连海翔曾两天完全不进食,连续通宵过3个夜晚。整个比赛下来,她瘦了整整15斤。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连海翔获得大赛的优秀奖,作品被浙江景宁畲族博物馆永久收藏。也许是兴趣使然,连海翔好像和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结。大一的粤绣大创项目、大二的畲族服饰传承、潮汕的包梗绣元素,还有挑战杯的广州戏服项目,“我发现我好像有点离不开传统文化,离不开刺绣了。”这位“传统文化狂热者”在做毕业设计时,大胆地做了“新尝试”。这次,连海翔赋予了毕业设计更丰富的“内涵”,不仅联系了疫情,还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的轮廓结合了起来。在服装工艺的制作细节上,皮革雕塑也是连海翔学到的新技能。一锤一打完成的皮革,一针一线缝制的成衣,裁割、雕刻、上色固色、磨边打洞缝纫,每一步她都遵循匠人精神,亲力亲为。“纯手工打造是最大的骄傲。”过程有些难,但她乐在其中。如今尘埃落定的录取结果终于让她“忐忑不安”的心落地了。东华大学是一个被她小心翼翼保护的梦,下一段旅程里,她要勇敢去筑梦了。刘畅悦: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人 毕业于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16级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班本科生获评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学术之星”曾主持两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无数现已保研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刘畅悦在二十岁生日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株菌种。“说出来我自己都不相信,在生日当天找到了。只找到了这一株,而且是唯一的一株。”她回忆道。时间往回走到2019年的9月,此时的刘畅悦正为迟迟找不到的菌种焦头烂额。下课的钟声准时响起。刘畅悦从课堂内容中稍稍抽离,穿过拥挤的人群,匆匆“转场”,赶往生科院楼的实验室。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操作流程,却总碰不上想要的结果。有时候菌长得很好,有时候长得又不好,还有时候甚至被污染了。每天刘畅悦要做的事情就是像一位小心翼翼的老母亲,细心呵护着自己的实验样本,等待一株合适菌的出现。那段时间,教室、宿舍、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刘畅悦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出勤打卡天数多达24天,月平均工作时长高达118个小时。“当时真的很煎熬,一直怀疑要不要继续下去。”前面89组的样本筛查几乎可以算是颗粒无收,想要放弃的念头时不时跑出来。“纠结过后,还是决定要把它试完。”终于,在90多组菌落之中,刘畅悦等来了唯一一组合适的样本。每一次的实验,都像是做着一场顽固的“豪赌”行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如何,却很难说。敢于在实验室里寻找的“九十分之一”概率,这是她对自己的承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 已保研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刘畅悦选择在科研的道路继续探索,一往无前。罗漫:一往无前的探索与坚持 毕业于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动物科学学院2016级蚕学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获校一等奖学金两次获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大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综合考核第一的成绩获得直博西湖大学的名额与蚕学专业的结缘并非罗漫本意,但入学后,通过一系列专业老师和企业家对蚕学专业的介绍,“我竟开始有点好奇!”她说。大一上学期末,罗漫参加了学院的蚕桑报告大会。报告会上专家的介绍激发了她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她得知,蚕宝宝从蚂蚁一般大小的幼虫,到化茧成蝶,人们再加工蚕茧制作美丽的丝绸服装和饰品,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呀!此刻罗漫逐渐体会到,诗人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蚕宝宝吐完丝后只是化成不吃不喝不动的蛹而已,并没有立即死亡。至此,罗漫渐渐发现了蚕学专业的学科魅力,她说:“我再也没有想过转专业,并且真心喜欢上蚕学专业。”罗漫在实验室大二下学期,罗漫开始接触各种不同的实验,每天异常忙碌,不过在实践中她也逐渐对家蚕的生理功能特性、桑树的多元化利用以及科研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紧接着,传来了第一届“东方紫杯”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的比赛通知,抱着试试的心态,罗漫的小组提交了项目参赛,结果获得了大赛一等奖,这个成绩大大地激励了罗漫,也让她更坚定了自己在蚕学道路上深造的想法。大三开学,罗漫便与导师说出了自己想深造的想法,并开始学习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技术。在导师的鼓励下,罗漫又参加了第二届的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再次获得了一等奖。有人问她,人生中有没有发生过一些特别不好的事情或者遇到特别不好的人,罗漫想了想:没有!她沉吟了一下,“我发现我是幸运的,很幸运来到华农动科,主攻蚕学专业,遇到了一群超级nice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叶哲驰:迎难而上的工科男生 毕业于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工程学院2016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北京故宫粤港澳三地青年实习计划代表之一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省金奖获国家奖学金2次,校一、二等奖学金各1次现已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路途的疲惫荡然无存,只剩一种难以描述的兴奋在驱动我的步伐”。踏上北京西站高铁站台那一刻,叶哲驰和故宫博物院的故事开始了。在故宫博物院实习期间,叶哲驰被分配到了修缮技艺部,学习软天花的制作工艺。制作软天花工艺繁琐复杂,包含扎谱、拍谱、沥粉、上色、黄胶、金胶、贴金、帚金、行粉、攒活等一系列工序。酷暑时节,繁复的工作极大地考验着实习生们的耐心与专注度。叶哲驰实习所做成品大二时,在同学的邀请下,叶哲驰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北区高压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这次,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叶哲驰从未接触过仿真建模,更别提如何使用仿真建模软件了。面对完全陌生的软件,他急于寻找使用的方法,却发现该软件并没有使用教程。他只能通过设计好的成品,逆向推导使用步骤。每天深夜,舍友已经熟睡,叶哲驰的小灯还亮着。他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乐此不疲地转动着。周末,当别人都在玩乐时,他的时间表依旧满满当当:整理笔记、研究项目、运动……每一格时间都有该做的事情。历经8个多月,项目圆满结题。叶哲驰所在团队撰写的2篇论文,1篇已经被中文核心期刊《智慧电力》收录,另外1篇正在审核中。如今,叶哲驰已成功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扬帆,再启航。于鹭日方:人生不设限的酷飒女孩 毕业于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园艺学院2016级园艺(丁颖创新班)本科生获校一、二、三等奖学金曾任班长、团支书、校自管艺体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100一星级志愿者现为创客空间果果道核心团队成员提起于鹭日方,酷、飒,是18级园艺丁颖班“小朋友”在评价她时出现频次最高的二字。利落的短发,总让人误以为是个帅气的男孩。但她只是习惯了身随心动。她用镜头、用语言、用行动将生活中的变数演绎为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一帆风顺的人生也太没意思了”。不给人生设限的于鹭日方乐于尝试各种身份。习惯清爽短发的她,也早就习惯了与脚下的绿茵场打交道。高中时期,于鹭日方是福建省高中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女子足球队的队员。她直言:“我享受和同伴们专注于运动,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却很快乐的那个当下。”除了足球,她还在篮球、游泳、街舞、唱歌、钢琴、书法等方面施展拳脚,且都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因为她相信,“兴趣是培养出来的,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于鹭日方的街舞舞台于鹭日方在园艺领域探索的触角十分灵敏,触到了创业的敲门砖。因为她相信“多点尝试总是好的,离开校园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受同学的邀请,于鹭日方加入了“果果道”创始人团队。庞大的校园市场,优质的果源,辅以新型销售手法,强大的项目实力是他们获得50万天使投资的重要原因。而不断升级的消费体验和贴心的售后服务,更让“果果”道获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和信任。志愿和运动一样,是于鹭日方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很难衡量自己帮助到了别人多少,但每个志愿都会以最饱满的姿态去做。”她曾在广州欢乐岛自闭症儿童训练园坚持做了一个学期的陪护工作。现在的她,已经和过去那个固执的自己和解。不给人生设限,她正在推动自己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想了解更多报考华农的资讯吗?“2020广东在线高招会——华南农业大学专场”等你“云”上相会!在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由羊城晚报社主办,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独家策划的“2020广东在线高招会——华南农业大学专场”将于7月25日20点在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APP”直播。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陈振明老师,以及五位华农今年保研至清华大学等名校、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一起为大家详细介绍办学情况、招生政策和在读心得。颜值与实力爆表 华农始创于1909年,前身为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的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华农聚焦强农兴农的担当使命,强化农业与生命科学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推进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正全力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华农的实力绝对可以圈粉无数高考生:省部共建211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广东省唯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这里是度过美好光阴的不二选择:截至2020年7月,学校天河校本部4395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建筑总面积145万平方米。最让学子们亮眼的是,华农的院系众多,校友众多:23个普通高考招生学院, 98个本科专业;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3374人;有全日制在校生4.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3.7万余人,研究生5000余人……成为华农大家庭的一员,就意味着拥有遍布海内外众多的校友。优秀学长学姐做客直播间作为优秀在读生的五位学长,也将做客直播间,并分别从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角度讲述自己在校四年学习和成长的的心得体会。选择一所学校,就是选择了一个成长的环境,不管是校园、老师、课程,都是青春的印记,大学时光,更是一个人一辈子最美好的四年时光。所以,事不宜迟,7月25日20点,守在直播间前,听听学长们的心得体会,他们是怎么被华农圈粉而成为其中一份子的……还有华农招生办主任一一为你解答招生问题。锁定7月25日20:00点的“云见面”满屏的报考干货等你来!观看方式我有一个华农朋友,TA的学校平平无奇?!华农2020年招生计划公布!志愿填报必看!华农到底有多好?权威媒体为你解读!最全攻略!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报考指南高考结束,2分钟测出适合你的专业!权威!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夏季普通高考招生章程发布还想了解华农更多的故事:给力!华农校园最新变化!华农,不说再见......520,用整个华农向你表白!谢谢你,再见!教一门前的凤凰木……假如华农历史名人有朋友圈……华农“云赏花”!想见你,广州至美春天!文字 | 新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洪佳恂 校报学生记者社 林恬玮 郑枫旋 李滢 梁逸 许洁兰 朱瑞琦 段韦 黎育苗 部分资料来自“羊城派”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新媒体工作室 丁逸部分来源 | 羊城晚报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2019年8月12日4时41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离休干部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根据卢永根院士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遗体于当天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不少卢永根院士生前同事、学生深切回忆了与卢永根院士相识相处的点滴,院士往事令人感佩、动容。一生育人:为祖国科教事业鞠躬尽瘁 卢永根院士在实验室卢永根院士用一生践行着“育桃李”的理念。据华农副校长温思美回忆,他留美回粤到华农工作的机缘,就与卢院士相关。在1984考察访问康奈尔大学期间,卢永根院士与当时在该校攻读硕士温思美结缘,二人多有深谈,卢永根院士更是邀其毕业后回国工作。“当时我就被卢院士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他的人生追求与人格魅力所打动。他对国家民族有深切的热爱,他思想开放,待人处事非常包容,是具有大家风范的长者。”1985年,温思美毕业回国到华农任教,“正是卢院士为人为学的人格魅力吸引我来到华农,这是一段很重要的缘分。”而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工程学院罗锡文教授而言,卢永根院士于他有着知遇之恩。罗锡文于1982年起留校任教,当时的他仅有5年教学经验。为了让中青年骨干教师开阔视野,卢永根院士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到国外优秀学府进修。“他关心年轻人成长,为我们的成长感到高兴。”罗锡文说。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进修归来,卢永根院士将他叫到办公室倾谈,勉励他将国外所学经验跟中国农业的现实结合起来的情景,罗锡文至今记忆犹新。听闻卢永根院士逝世的消息,华农生命科学学院陈乐天教授在朋友圈写下“点点滴滴,如沐春风。如今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高山仰止,卢院士走好”。在陈乐天的回忆里,卢永根院士十分关注年轻人的成长。从国外学习归国后,2015年陈乐天还意外收到卢院士惠赠的特刊材料和留言条,鼓励他关注国内细胞学研究动态。“他相信年轻人,重视、扶持、培育年轻人,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和精神。” 陈乐天教授说。一生奉献:褪尽荣华的“布衣院士” 怀念起卢永根院士,大家总会想起他的另一个别称——“布衣院士”。与夫人徐雪宾教授捐献出毕生积蓄880多万,设立教育基金,逝世后更是将遗体已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卢永根院士用一生践行奉献。“很少见到有人像他一样如此淡泊名利。他生活特别简朴,对物质的要求极低极低,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家里几十年的家具没换过,有的衣服穿了几十年,每次出席重要场合,他都是穿那件浅色西装,平时在学校吃饭堂,跟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但一旦涉及学科发展,年轻人工作需求,他对别人又非常慷慨。”温思美回忆说。1985年刚刚归国到校的那个春节,卢永根还特意让人送来300元给他过春节,令他感念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陈晓阳看来,卢永根身上体现的,正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得知卢院士去世的消息,我深感悲痛。卢院士一生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奋斗不息,用模范行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和一代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是华南农业大学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对于部分入学未久的华农学子而言,与卢永根院士的“初相识”还是在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当时看了关于卢院士的记录视频,令我感慨最大的是他家的那张有点破的铁床。一生奉献给科研,将自己毕生积蓄捐献给母校,却从未舍得给自己换一张床,这种奉献精神实在让人敬佩。”华农2018级经济管理学院梁清梅说。观看颁奖视频时,她还是一名高三学生,2018年,梁清梅顺利考入华南农业大学,成为一名华农学生。或许冥冥之中,卢永根院士的事迹已成为华农一张闪亮的精神灯塔。一生指引:亮如明灯引领前路 先生之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如同明灯,无声指引了不少华农师生前进的道路。“卢院士跟我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实实在在做事,做一些能够为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事。”罗锡文说。历经30余载,这些话仍旧是罗锡文在科研学术上、乃至人生方向的领航灯。同样的,对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刘耀光研究员而言,卢永根院士不仅是他学业上的导师,也在治学精神、为人处世方面深深影响了他。“卢院士对科学实事求是,学风严谨,生活简朴,淡泊名利,晚年将毕生积蓄捐赠学校,反哺社会,他的这种奉献精神对我们是很大的激励。”卢永根院士在实验田据园艺学院高级实验师刘宗莉老师回忆,她时常能在钢铁研究所附近遇见卢永根院士提着饭盒回家,朴素清简的形象令人动容。“2017年得知卢院士病重,在治疗期间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全部捐给了学校,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我既惊讶又感动。惊讶的是卢院士病重入院,再也很难感受到他如沐春风的笑容了;感动的是他在病重期间,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如何治病,而是如何造福于学校,帮助学生。卢院士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甘于清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卢永根院士的优秀事迹也感染了不少学生党员。“卢永根院士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即使自己病危,也坚持要求在病房过党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党费,积极履行党员义务,体现出对党绝对忠诚的党员风范;同时,卢永根院士淡泊名利,敢于奉献,他将自己一生的积蓄都用来建设教育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卢永根院士本人以及他的先进事迹都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可贵品质和责任担当。是我们这些新入党的同志学习的好榜样。” 18级设施园艺学研究生、学生党员王维说。炬火不息:自觉传承院士精神 院士已逝,但精神却不朽。华农师生自觉学习、传承卢院士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精神。李大胜书记登门慰问卢永根院士家属徐雪宾教授刘雅红校长献花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卢永根同志的离去,让我们深感悲痛。他一生爱国、一心向党、一身正气、一生恭俭,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切,在为人、为学、为师方面都堪称楷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一座丰碑。人虽离去,但风范长在,丰碑永存。我们要记住卢老,学习卢老,传承卢老的精神,接续推进卢老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对卢永根院士的不幸辞世我深感悲痛。作为一位老党员,他一生对党绝对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倾其所有,将毕生积蓄捐赠给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国家献给党;作为一位老校长,他开拓创新、克己奉公,为华南农业大学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作为一位老教授,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为我国作物遗传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奉献了毕生精力。卢院士的精神是华农精神的生动写照和集中体现,将激励并引领全校师生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卢永根院士千古!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胡桂兵:卢老校长的去世,我非常悲痛。他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实在令人敬佩。他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我们的德高望重的老校长,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这种精神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卢院士走了,但是华南农业大学的全体师生一定会将他的精神继承下去,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争取早日迈入‘双一流’行列。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和华农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一定要这个把这个精神传承下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谢青梅:卢院士扎根基层,潜心科研,艰苦朴素,率先垂范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年轻一辈,更为可贵的是,卢院士把毕生的一切都奉献给祖国,作为共产党员,他一辈子都在用行动践行当年的入党誓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年轻的教师、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践行入党誓言,在工作岗位和生活中向卢院士学习,用自己的正能量与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无尽缅怀:先生之风永存心间 得知卢永根院士逝世的消息,不少华农师生自发前往院士广场,静立于卢永根院士雕像前深切缅怀,并献上花束。成百上千的花束安放于院士脚下,寄托着一份份真诚而又沉甸甸的哀思。农学院毕业生和校友自发悼念卢永根院士园艺学院师生深切悼念卢永根院士华农师生自发献花院士虽逝,精神永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卢永根院士永垂不朽!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南方+、园艺青年、华南农业大学往期推送更多相关推送请点击:
2020年开春之际新冠病毒肆虐中华大地此时此刻我们共战疫情,众志成城用信仰、坚韧与勇气誓打赢这场病毒“歼灭战”他们是华农学子此刻,他们正化身战“疫”使者深入学校、社区、乡村......为防控疫情贡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这场 “战疫”,我在行动兽医学院2017级本科生 张传健2月3日,我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社工部和后勤部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志愿工作,为这场“战疫”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我在社工部的工作是在医院门口协助安保人员对进入医院的市民进行体温检测,并对进入医院的病患进行相关的指引;而在后勤部则是负责物资的清点、整理和派送,确保防护服和口罩的持续供应。在此期间,我亲身体会到白衣天使的不易与大爱,一位身居一线、从死神手中抢救生命的医务姐姐,却在和父母聊天中说自己并不在一线工作,“善意的谎言”只为让家中二老放心。感动与敬佩油然而生,医生们顶着被传染的高风险在一线抗击疫情,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量也毫不退缩。整个医院在紧张而有序地运行着,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安保、后勤等人员都特别认真负责,而我更要做好自己的志愿工作,我相信,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只要每个人都坚守本职,携手同行共克时艰,必定迎来那胜利的荣光!我是一名军训教官,若有战,召必上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生 孙李争2020开春之时,疫情形势一天天愈发严峻,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先后两次前往宿舍慰问学院寒假留校学生,发放春节慰问金以及防疫用品。面对这一场艰难的“防疫战”,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能力所能及做一些实事,尽自己一份微薄力量,一起打赢这场防疫战。我主动承担起通知和组织等协助防疫的工作。白天,我坚守兼职岗位,在燕山区学生宿舍宿管台值班,负责登记学生进出宿舍的情况、统计留校学生人数、为每位进出宿舍的学生量体温等工作。夜晚,我在宿舍里利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充电。同时,作为一名班级班长,我督促同学们要注意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及时记录每一位班级学生的情况,并提醒他们不得提前返校。面对老师、宿管阿姨或同学们提出的疑难困惑,我总是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 我们每个人守望相助,守护着华农,守护着这座木棉之城,守护这个令我自豪的泱泱大国。“若有战,召必上”,疫情防控,此行不易,但我们华农青年誓死不退。零下18℃的坚守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2017级研究生 张居生1月22日,我回到了家乡,甘肃省临泽县新华镇宣威村一社。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此刻正在全国蔓延,作为一名植物与微生物互作领域的研究生,一名党员,我应肩负起家乡抗击疫情的责任。2月3日,我接到通知,2月4日将去往新华镇一个重要路口,完成24小时的执勤站岗任务。这是312国道连接新华镇的要道,也是在疫情发生时,封闭其他路口后的唯一出入口。我的职责是阻止外来人员进入,并对经过该路口的本镇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登记。24小时,160辆汽车,220个人。路上人烟稀少,几乎只有来往的汽车,我佩戴好口罩,测量每一位司机和乘客的体温,一次次讯问他们从哪来往哪去,并做好详细记录。忙碌了整个白天,还有夜晚的坚守,河西走廊上的冬天寒风刺骨,即使在白天,气温也只有5℃左右,夜晚更是达到零下18℃,在这种环境下我依旧不能掉以轻心,防止有外来人员乘夜幕偷偷进村,保证家乡和人民的安全。募集六千善款,坚定的红十字会志愿者农学院2019级本科生 胡镕显1月中旬从广州放假回家后,看到愈演愈烈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创建了一个 “二中民间抗击冠状病毒爱心公益”的微信群,号召高中老师、同学积极捐款。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热烈响应,最终募集到逾六千元善款,并以中学同学会的名义交给红十字会用于防疫工作。在此期间,在晋中市红十字筹资募捐志愿服务队杨晓东队长的推动下,我成为了一名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虽然亲人朋友也曾担心过我的健康,但他们最终都被我一一说服,我再次坚定地投入到了志愿服务中去,协助晋中市红十字会的赈灾部开展工作,联系物资、搬运物资、撰写宣传册、配合组织开展募捐……我也几次来到传染病医院搬运物资,虽然医院已有感染病例,虽然我内心也曾害怕,但我绝对不会退缩!我也呼吁同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承发扬华农人的优良品质,积极参与防疫工作和爱心公益活动中来。大家给予的支持与鼓励也将会成为我们不断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平凡的逆行社区工作者人文与法学学院2019级在职研究生 邱穗冬我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是五山街农科院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也是这场战“疫”中一名平凡的逆行者。战“疫”号角吹响后,我成为逆行的一员。值守公交站、摸查登记、洗楼宣传、协助上门排查,这些都是构筑社区疫情防控防线的基础工作,也是我每日不断重复的内容。战“疫”期间,摸查辖内湖北返穗人员信息,清晰记录人员关键信息和动向,电话沟通时,力求让每位随访对象都能地完整回答相关信息。同时,我还需要带领社区医生上门为湖北返穗人员测量体温,落实开展居家隔离健康管理和关爱服务。为抓细抓实社区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我和同事们张贴派发宣传单、海报、标语,动员支部党员群众自主填报,普及居民群众对疫情防控的应对措施,力争做到防疫宣传全覆盖,我们严格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努力让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作为社区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坚守岗位,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千千万万社区工作者的缩影。一支在疫情中成长的志愿服务队园艺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武泽奕本应热闹团圆的新春佳节,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而变得冷清寂静。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年轻人就应该走在最前面!作为一名大学生,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保护更多人民群众,我决定走出安全区,毅然逆行,为抗击病毒防控疫情贡献一份力量。我是眉山志愿服务队的一员,眉山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16名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服务队,将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渎村的村干部一起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寂静的村巷留下了我们忙碌的身影。推着大音响,拿着宣传单,张贴防控疫情的宣传海报是我们的日常。路遇闲逛的村民,我们一次次讲解疫情知识,发放疫情宣传单,劝告其尽量待在家中,出门佩戴口罩,在家勤洗手,勤通风。我们深入每户村民家中,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工作,询问家中是否有从外地返乡人员,曾去过哪些地方,家中是否有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反复叮嘱村民做好个人防护。除了华农学子,还有他们他们是华农人最亲的人是父亲、母亲......更是战士此刻,他们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疫情决战使命担当,守护家园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 姬婧雯我妈妈是街道社区办主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她和社区所有干部一起,从大年三十到现在已经不眠不休地连续在社区奋战工作十几天了。宣传引导,摸底排查是妈妈的主要工作。她的工作繁多而琐碎,需要挨家挨户调查摸排外来人员信息,调查“重点人群”居家隔离的观察情况并记录在案,为每一住户发放酒精。除此之外,她还需要负责封闭庭院值守的工作,她每天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都在登记检查点值班,对进出小区的人员、车辆进行登记,严防严控。就连妈妈爱护有加的新车,在这特殊期间,也已经成为了封闭庭院值守的“公务车”和社区同事的“顺风车”。作为女儿,一方面,我心疼妈妈的辛苦,在持续高强度的工作下,妈妈的偏头痛和腰间盘病相继复发,身体每况愈下;另一方面,我也为妈妈的担当守责而自豪,妈妈全过程参与了社区的“防疫战”,无论何时都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用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无数像妈妈一样的平凡人都在默默用行动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我坚信,寒冬将会散去,春暖花开的一天定会如期而至!这一课叫做——奉献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 秦雨珂透过雾气弥漫的窗户,我又一次看到爸爸背着那个蓝色大箱,从初六开始至今,他每天都会背上电动喷雾器和50斤的药水,换5到6次药水,步行约5公里的路程,在万籁俱静的大街上独自喷洒着药水,他是湖北一位坚守在抗“疫”前线的普通工人。一天干完活下来,汗水浸透了他破旧的衣服,家里人都很心疼,爸爸却总是笑笑地说:“比起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我不辛苦。”爸爸上午参加公司的线上培训,下午上街消毒,用工作填满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当社区微信一说捐款,手头不宽裕的爸爸立马捐出200块,在他的带动下,我也拿出自己压岁钱捐了出去。爸爸认为,国难当头,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是应该的。当邻居得知这个是志愿工作,并不能得到物质收入时,爸爸笑笑说:“这是做志愿,既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或许是在爸爸的感染下,邻居们也想参与到抗“疫”的志愿大军中,奋力与疫情作战。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中,我学习到了社会学、生物学上的知识,而在父亲和众多华农学子身上,我学到的这堂课,我把它叫做——奉献。黑夜终究会过去,让我们一起等待黎明的太阳冉冉升起。“白衣天使”妈妈是我的“英雄”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 余文珏我妈妈作为一名护士,需要在防疫一线冲锋陷阵,我第一次感受到抗“疫”工作原来离自己这么近。考虑到病毒极强的感染性,妈妈要进行生活隔离,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回家,我心中未免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是担心。在这个抗“疫”的特殊时期,身为她的女儿,应该给“白衣天使”妈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年初五开始,我就只能在妈妈休息的时候用手机通话和她聊聊天。在通话中,我了解到妈妈要照顾病人,给病人送饭、打水、量体温、输液,还要给病人做心理疏导,穿着隔离衣非常难受,连话都很难说清楚。我很心疼妈妈,每次通话都会提醒妈妈照顾好自己,并让妈妈放心去工作,不要担心家里情况,使她没有后顾之忧。而妈妈也总是说自己做的都是简单的基础工作,只是肩负起作为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汕头市不是疫情严重的地方,但进入定点医院的隔离病房工作还是面临着未知的风险,我为妈妈的勇敢和担当感到无比的自豪,在我的心里,妈妈就是我的“英雄”,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希望,同舟共济的中国力量在华夏大地筑起坚实的战“疫”后盾,中国必定胜利!急难有情,情有馀兮在这危难时刻华农人愿为抱薪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中国力量来自艺术学院传媒系热心师生投稿的视频《光》助力抗疫,为中国加油!03:26一路走来我们我们坚信终将云开月现期待春暖花开来源| 党委学生工作部 整理 | 新媒体工作室 贺振杨 万觅尤视频 | 艺术学院 唐涤非 陈娜微信编辑 | 新媒体工作室 贺振杨责任编辑 | 谢韩审核 | 方玮审定 | 郭灼
风景园林、园林、园艺这三个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搞不明白,本来想学某一个,看着都差不多,最后南辕北辙闹了乌龙。孩子去上学了也叫苦不迭,跟自己当初的设想相差甚远。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十二大学科门类的工学建筑学类,要求大学本科学习五年,而园林和园艺属于十二大学科门类的农学,园林属于林学类,而园艺属于植物生产类。在之前的文章我提到,建筑学类专业虽然属于工学类别,但是设计属性明显,风景园林专业也不例外,比如一个地方要建一个园林或者公园,那首先要根据选址画设计图,这就是风景园林专业干的工作,需要有很强的图面表现能力,说白了就是要能图画。哪里设置花草,哪里设置树木,哪里有假山,哪里有小路,哪里有流水,哪里有建筑。同时也需要了解这种植物的知识,知道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样的花草树木进行造景。风景园林专业在招生的时候也是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的,入学后加试美术,不合格的会重新分配到土木工程这样的专业。现在都非常流行大类招生,某些院校的培养模式要特别注意,大部分大类招生的专业,都是在大二或者大三阶段分流。但是像东南大学这样的学校,以建筑学类统一招生,然后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对专业的认知,包括各省的高考分数排名,入学后一个月就会安排专业,所以如果分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入学后像建筑学或者风景园林这样的抢手专业,大概率是学不上的。园林专业是一个相对风景园林专业更综合性的专业,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繁殖条件、土壤性质、园林植物观赏和修建、园林的设计、模型制作、盆景的技巧、园林工程的预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包括后期园林的养护等,是一个条龙的专业。所以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向,来选择自己的深造或者工作方向。比如想学风景园林专业,但是分数不高,可以先学园林专业,因为属于农学类专业,分数不高,然后入学之后,着重培养自己在设计方面的能力,然后考取风景园林方面的研究生,也是没问题的。园艺专业是农学植物生产类专业,所以更关注植物本身,比如果蔬植物栽培育种、生长发育、贮藏加工、防病虫害等。园艺学一般包含四个方面,即果树园艺学、蔬菜园艺学、观赏园艺学和造园学四大类。也有设计的方向,但是在相关专业课的设置上,相对偏少。这三个专业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风景园林因为带有“风景二字,所以是偏园林的前期设计的,而园艺是偏植物生长发育和栽培的,而园林专业则兼而有之,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当然也会因为专业课程设计的面比较大,所以在某个点的专业程度上,不如前两个专业跟深入。风景园林专业除了建筑老八校和新四军之外,首先推荐,可以跟清华掰手腕的北京林业大学,还有就是四川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园林专业主要推荐的院校是以农林类的院校为主了,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园艺专业主要推荐的院校是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这多院校,有你想上的吗?长按点赞,每天早上七点半,不见不散!!!
他们解惑青春的烦恼,他们引领人生的路途。他们用自己的阅历、知识,陪伴学生走过人生最关键的四年。他们,是大学班主任。班主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陪伴者,是班级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推动者。近日,华南农业大学2016-2018年 “十佳班主任”评选揭晓,这些可敬可亲的老师们,都有谁?邓世媛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2016级农学1班班主任。工作心得:春耕夏长,秋收冬藏 。一分付出,十分收获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 。一腔热忱,满怀希望 。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也是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感谢同学们,让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有我的身影。当毕业多年后,他们拖儿带女、叫着“媛姐”来看我时,这就是作为班主任最大的幸福!陈晓阳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木本饲料、林业生物质能源等教学科研。2015年9月起任2015级林学1班班主任。工作心得:当我担任15林学1班班主任的时候,很多人会问我,做校长本来就很忙,为什么还要当班主任?“校长也是教师,也应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我告诉所有问我的同事们,“我只想深入一个班,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学生排忧解难,也能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四年里,从细微入手,盯住班风,引导同学互敬、互爱、互督,建优秀班级集体;提前准备论文,实施研究性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同学逐渐树立信心,慢慢地喜欢上科研;“农大学子要有农林情结”,虽然很忙,但我每年都会带学生出去走走,让学生贴近农村和林区。亦师亦友,用心引航做灯塔,四年过去了,同学们快要毕业了,很舍不得这些孩子,祝大家前程似锦。夏瑞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园艺学博士。园艺学院2016级园艺丁颖创新班班主任。工作心得:老师,是我理想的职业;好老师,是我追求的高度;大学班主任是我追求好老师目标的一种历练。“以身作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份科研,带好团队每一个成员是我作为老师的责任,是我当好大学班主任的前提。“积极上进,学习第一”的班风学风是一个优秀班集体所必需的。通过特色班会和“一对一”座谈,借助个人经历和学习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跟学生交流探讨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读大学?”等各种问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两年多来,学生身上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得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去做班主任这份神圣而光荣的工作!感谢16级园丁班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付出!有了他们的优秀,才有这么优秀的班集体;有了他们的优秀,才有我这不一样的班主任经历。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荣幸,我骄傲,我感恩!邓近平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及科技推广等工作。现任2016级动物科学温氏班班主任。工作心得:1、父母般的爱心:以“他是我的孩子”的情感体验时刻关爱同学,给予学生们最大的宽容、理解、信任和关怀,多表扬,多鼓励,树立同学的自信心;2、强烈的责任心:学生成长的路上无小事,关爱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他们的事就是我最大的事;3、言传身教,立德树人:无论在学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与为人处世等方面都要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不懈奋斗!吕辉雄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低碳和环保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2014级环境工程2班班主任。工作心得:第一时间熟悉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强化班风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及时帮助学习、生活、思想等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开展的活动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孙红岩海洋学院讲师,博士,全国水族造景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现任2016级水产养殖1班班主任。工作心得: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邀请出国读研究生的同学分享申请出国流程和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一名的同学交流学习经验;鼓励同学提早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技巧;组织班级开展烧烤、爬山、包饺子等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邀请同学到家里一起庆祝中秋。作为一名班主任,真心对待每位同学,感动同学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同学在他乡依然可以感受到温暖;同学事无小事,力所能及的关爱每一位同学。朱国辉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6级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班班主任。工作心得:从教15年我始终秉持“用心做事,教书育人”的理念。班级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培养生物学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是以诚相待、用心交流,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用真心对待学生,让学生感觉我是班级的一员;二是目标导向、明确定位,班级以学习为第一要务、以升学为第一目标。作为班主任,我的中心工作是了解班级每位同学的学习现状与规划,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并给出针对性建议;三是提质创优、引导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班上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给学生出谋划策。“一六基地,顶天立地”是班级口号,也是他们努力践行的目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我一直恪行的准则和目标。汤日元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专业主任,现任2015级应用化学1班班主任。工作心得:思想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欲树人,先立己,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思想引领的工作。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生轨迹是可以通过奋斗拼搏来改变的,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除此之外,注重做好班级的学风建设、组织架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就业指导。作为班主任,知行合一,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刘勇工学博士,电子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曾任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任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担任2017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班班主任。工作心得:班主任的工作,重要的是:①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为何而学,志存高远,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思想、生活方面主动关心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③选好班干部,重视班级的基层建设和管理;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观念,重视模范引领作用;⑤重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⑥做好就业动员,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言传身教,模范引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齐文娥 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现任2016级工商管理类4班和2018级工商管理类1班班主任。工作心得:学生才是大学舞台上真正的舞者,大学班主任更多的应该是台下幕后的守望者。在一种爱与尊重的氛围中传递心灵的微妙感觉,平淡日常中践行真知,用自己精彩的生命潜移默化中引发学生生命的精彩,陪伴和见证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守望他们未来的发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十佳班主任”是我校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感谢人生中遇到的好老师在华农遇见你是我一生的幸运!想为你的班主任打call吗?老师们有什么令你难忘的事?欢迎在评论中留言来源 | 党委学生工作部微信编辑 | 谢韩责任编辑 | 方玮 谢韩点一下"在看",和小伙伴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