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中科大是华为的娘家,已有万名毕业生入职打拼类名

华中科大是华为的娘家,已有万名毕业生入职打拼

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4位“天才少年”,分别是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3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夏松什么是博士?碰到技术不能解决的你要创造技术解决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是跟他长期刻苦努力分不开的。”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是很突出的。”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培养科技性人才,周可教授举例,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培养接地气 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姚婷“3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学生培养,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他们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三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张霁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光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家国天下,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深厚渊源 至今有超万人来就职华为与“华科”的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任正非、李彦宏最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士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在华为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这个答案,再次诠释:“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

叔齐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

华为每年校招第一站永远是“华科”  华中科大万名学生毕业入职华为张霁博士姚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为去年入职的左鹏飞博士,以及本科毕业于该校、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钟钊,还有今年入职的张霁、姚婷博士。其中,左鹏飞、张霁、姚婷博士,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伴随着最近这些“天才少年”频频刷屏,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介绍,三位“天才少年”入职,与学校,以及老师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其实,至今已有超过10000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公司。要能创造技术解决问题对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他的导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没有出乎意料,跟他长期的刻苦努力分不开。”  8月6日,周可教授评价张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学习能力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动和创新的热忱,他对于新的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张霁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如何培养博士?周可教授介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是对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博士生在实际工程系统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做到工程和学术的统一。张霁等同学所在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与企业界有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当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脱颖而出还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对科技性人才培养,周可教授说,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在毕业时,本科生要具备模块开发能力,硕士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而博士生,则要在前二者基础上,具备学术创新能力。通俗地说,硕士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系统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博士生要在硕士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创造一种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虽然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责任,但又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说,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职责,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一直以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而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企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三位天才少年入选,是国家、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同频共振的结果。”夏松说,这从一个方面表明我们的培养是接地气的,深度对接企业需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在存储方面的积累时间确实很长,而且也是大家公认的在存储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大型团队,所以跟BAT、华为浪潮等国内企业的合作非常深入。夏松认为,“不管是在哪个公司,只要学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都会很抢手。”人才成长离不开3个方面:个人努力,学校培养,行业发展,这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夏松说,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竭尽全力。不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设立“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出国开展交流,聆听大师讲座,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而且,还有创新平台的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依托平台,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工作。另外,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还非常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仰,“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院士和校长李元元院士,也希望毕业生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以及‘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担当。”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国人共同的目标。夏松说,坚持立德树人,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灵魂。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经过16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正式改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华科”与华为渊源深厚华为从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这一决定,也可能与“华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媒体报道,曾经最被任正非、李彦宏欣赏的男人,叱咤华为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岁时被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少年班录取,被外界誉为“小天才”。有人认为,华为“天才少年”这个点子,可能就是来源于“华科男”——李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在华为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该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与华为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养人才外,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为共建两个联合实验室(先进光技术和存储器件),目前全国仅8家。华为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发文称“华科”堪称华为的人才摇篮,“华科是和华为有深厚渊源的学校,我们常董会的3位成员都是华科的,在职员工也有超过6000人是华科的,华中科技大学堪称华为人才的摇篮。”8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经典回答:华为里面任正非工号是0001,郑宝用(华科毕业)工号是0002。直到现在,华为里面三个轮值CEO,两个华科的,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华科毕业)任CFO(管财务)。而在“华科对华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答案中会有这么一句话:华为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远是“华科”。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王潇潇【编辑:陈海峰】

非世之人

法硕择校篇之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法硕备考信息依山而建,因林而茂;草木森林,绿意盎然;喻家山下,万木竞秀;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学校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法学院办公大楼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学科连续多年被评为“A+级”。此外,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开展知识产权方向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五家试点单位之一。招生计划注:招生语种:201英语一、203日语、243德语总结:招生人数下降,分数线看涨。2020年录取情况分析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 分数线:355注:(1)法律(非法学)全日制一志愿上线181人,最高分409,最低分354;非全上线1人(退役)。(2)法律(法学)全日制一志愿上线11人,最高分390,最低分355;(3)全日制共录取145人(含1专项计划);非全一志愿录取1人,复试结果未区分专业,仅可校内调剂。复试形式及内容(1)专业课笔试(占复试总成绩的40%)笔试要求参见学院网站有关通知;报到时将研究生复试报告原件(亲笔手写)交法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1份,余6份(手写后复印)复试时交给复试各评委老师;(2)外语听说测试(占复试总成绩的20%)由学院按照专业学科和语种组织安排,包括对考生的背景提问、听录音做观点陈述和专业文献阅读复述回答问题三个部分;(3)专业综合测试(占复试总成绩的40%)考核要点:教育背景、毕业论文、研究或业务工作情况(非应届)、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及综合归纳能力、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综合应用能力及相关业绩、基本政治态度及道德品质等等,每人约20分钟;(4)2020网络复试专业理论知识测试采用提交复试报告的方式进行;综合素质能力测试以面试的方式进行(个人陈述2-3分钟,考官综合提问15分钟);外语听说能力采用面试方式(个人自述1-2分钟,对话2-3分钟)。其他信息同等学力要求:(1)已修过8门以上所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且成绩合格;(2)同等学力不能跨专业报考;(3)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课程。学制:全日制法律硕士[除专项计划定向法律(法学)学制为2年外]学制3年;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学制3年。参考学费:(1)全日制非定向、专项计划定向:法律(非法学)1.5万元/年,法律(法学)1万元/年;(2)全日制非专项计划定向:法律(非法学)1.5万元/年,法律(法学)3万元/全程;(3)非全日制法律硕士:1.5万元/年奖助学金(1)法学院设立法律硕士专业优秀学业奖学金,用于对综合素质和学业特别突出的法律硕士的奖励;(2)法律硕士助学金每人每年6000元;(3)并设置研究生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和管理助理,岗位助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生活费;(4)奖助学金资助不含委培生和定向生。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一般在立法、审判、检察、执法、律师、公证、仲裁、金融、证券、企业法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业情况较好。学长学姐反馈:“老师平易近人”“学习氛围好”“综合实力强”“实务能力强”“师资力量雄厚”

又是华科人!美女博士年薪156万入职华为!工资如何用,她称在深圳也难买房……

近日,华为最高档“天才少年”张霁以年薪201万入职华为,冲上微博热搜。而张霁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同学姚婷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年薪高达156万,实力诠释了“美貌与智慧并重”。网友看后纷纷感叹:谁说读书没用!图片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据报道,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新型存储介质(NVM,SMR),数据库和键值存储系统。姚婷有多优秀?从本科的历程中便能体味一二:参加辩论队、中英文演讲;担任外联部副部长、辅修第二专业英语对外翻译、支教;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等等……在读博期间,也是敢于挑战自己的短板,抓住各种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参加学术会议、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给自己充电。姚婷在西部数据有着3个月的实习经历,但是当时的她更希望留在高校发展,所以并没有选择主动投简历,而是各个企业的HR联系到她,才决定开始面试。入职华为,也是接到对方的电话,“有一天突然收到了华为HR的电话介绍部门情况并邀请投递简历。我觉得研究方向合适所以提交了简历,随后开始几轮技术面、部长面试、总裁面等等。”当时她收到了西部数据、华为、腾讯和阿里的Offer。在华为面试后,姚婷觉得她的研究工作和部门的方向比较契合,所以就在自己所在的实验室与华为开展了一个项目。因此相对于国内其他公司,姚婷对华为的部门更为了解,觉得能够发挥博士期间所学,于是选择了加入华为。对于在华为的职业规划,她说“当下想的是做出有价值的成果,不辜负这份offer和这份offer里承载的期望。长远的,希望能让华为的技术在存储类的国际顶会上受世界瞩目,为华为云存储的发展和壮大、为计算机存储领域的进步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156万年薪如何用?她称在深圳也难买房姚婷作为集智慧与美丽于一身的少女,用自己出色的实力证明了这一点。“外界普遍误解女博士年纪大、严肃无趣、难以接近,其实我们很年轻,很有活力。”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姚婷这样说。女孩子不适合学理工科,这个观念已经在太多中国人脑中根生蒂固了。姚婷也听闻过某个互联网公司不招女博士。面对这种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她选择做出出色的工作,通过自身能力说服周边的人,慢慢打破这种偏见。图片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对于现在年轻人报怨的996,她认为“其实我本身并不排斥压力和竞争,我妈妈也常说我是需要压力才能更快进步的人,但我内心里是希望这一代的年轻人能活得更松快些。”据红网报道,上高中之前的姚婷也曾上过课外培训班,但她觉得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教育更重要。而对于别人口中的“天才美少女”“优秀”之类的定义,她表示:“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宣传的点。因为在我的领域优秀的人特别多,所以我也并没有觉得自己怎么样。”对于156万年薪的使用,姚婷第一个想到的是可以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但说到具体使用,姚婷有些无奈地表示“156万放在房价都要10万一平的深圳市来说,感觉也很难做些什么。”来源:红网视频截图中指院发布的2020年7月百城房价指数显示,深圳新建住宅均价54566元/平方米,房价中位数56000元/平方米。才刚入职的姚婷一时被卷入网络热潮。面对公众铺天盖地的赞扬,她却十分清醒:“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是要看他创造了多少价值,并不是说我拿到了156万年薪我就成功了。人生不是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我现在即使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巅峰,它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巅峰。而我中考的时候2A4B的成绩,它也不一定就是失败。这种节点上的得失,都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能够真正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或科研成果那才是有价值的。”网友:美貌与智慧并重什么是华为“天才少年”今年以来,华为至少已经招募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两位博士生张霁和姚婷,以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的两名本科生。华为未披露今年招募了多少位“天才少年”。据证券时报报道,去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了一份总裁办电子邮件,根据这份邮件,华为对八名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这八名员工均为博士学历,最高两名员工的年薪为182万-201万元;两名员工的年薪为140.5万-156.5万元;最后还有四名员工的年薪为89.6万-100.8万元。在这份发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华为公司表示,要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战争,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创驱动是核心动力,创新就必须要有世界顶尖的人才,有顶尖人才充分发挥才智的组织土壤。2019年6月27日,任正非在华为公司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的讲话提到,“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他说,“华为公司未来要拖着这个世界往前走,自己创造标准,只要能做成世界最先进,那我们就是标准,别人都会向我们靠拢。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标准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7轮左右流程:简历筛选、笔试、初面、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但据长江日报报道,从去年12月至今,单是华中科技大学,便有三位“天才少年”入围这项计划。他们分别叫左鹏飞、张霁和姚婷。左鹏飞和张霁拿到的是薪资最高档(182-201万人民币/年)。为何华为喜欢招华科人?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夏松在腾讯新闻参与线上活动时透露,目前在华为担任重要职务的郭平、孟晚舟等,都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为华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华为在我校聘用的毕业生数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据统计有超过10000名我校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公司。目前在职的我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动了华为武研院落户武汉。”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上游新闻综合每经、人民日报、金融界、中国青年报等

人含其德

兰州大学迎来新任书记,华科又走出了一位副部级高校正职校领导!

12月27日,又一所双一流高校迎来新任书记。据教育部官网消息,12月27日,任命马小洁担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袁占亭不再担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职务。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走出的又一位副部级高校正职领导。马小洁,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学工部部长,武装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新疆大学挂职校长,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任湖北省内高校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8年9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9年12月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这又是华中科技大学走出的一位正职校领导,而且还是掌舵一所双一流高校。在前几年,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另外,之前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马连湘以及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身上都有着“华科”标签。另外,在湖北省内高校中,新上任的长江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校长都是从华科成长起来。这种“华科现象”也是对华中科技大学多年以来人才培养的肯定。

指环王

华科校长群独特现象统计:那么多大学校长都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华科校长群成为中国高校圈的特殊现象近日,一则高校人事任免的新闻在朋友圈里面引起了很多高校工作者的注意:“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骆清铭,任海南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让人注目的不仅仅是海南大学校长这个职位本身,更是近几年在高校圈的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群”。再把时间往前推一些:在2016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2015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如果再往前,“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任“华科出身的校长”还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等。曾任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则更多了,如:原兰州大学校长王乘原重庆大学校长刘飞和吴云鹏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原电子科大校长邹寿斌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原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校长熊健民原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建培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蓝江桥……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副校长更是不胜枚举:湖北地区:1、黄从新——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2、蒋昌忠——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3、刘 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4、周祖德——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70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5、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1984年、199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6、张安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曾春年——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8、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9、杨志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0、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理工大学人文硕士学位。11、刘建凡——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书记。12、熊健民——湖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3、顾豪爽——湖北大学副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4、王世敏——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5、刘建平——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6、周应佳——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7、钟毓宁——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1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8、孙利生——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196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李 杰——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管委会主任。20、张建钢——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1985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1、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2、曾庆福——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3、刘 义——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4、彭育园——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5、漆腊应——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6、罗五金——湖北教育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7、李建勇——湖北教育学院副院长,200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8、刘在洲——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9、张万明——长江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30、石亚非——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31、何伟军——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二系。32、王青云——黄石理工学院副院长。32、周应佳——襄樊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4、李本林——襄樊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化学专业。35、夏再兴——咸宁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6、吴基良——咸宁学院副院长,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7、谭晓明——孝感学院副院长,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38、王全新——荆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39、李金奇——黄冈师范学院副院长,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40、陈达云——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41、项喜章——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42、邓院方——江汉大学副校长,原华工汉口分校副校长。注:任心廉,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周济曾教育部部长上海地区:1、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陈小龙——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3、周哲玮——上海大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华中工学院硕士。广东地区:1、喻世友——中山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2、陈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3、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69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陈 新——广东工业大学校长,1995年3月获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学位。5、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196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锻压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6、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7、胡社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华中工学院机械二系材料学硕士毕业。8、薛发明——广东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专业。9、秦 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0、张碧晖——番禺理工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书记。11、冉丕鑫——广州医学院院长,1993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2、和 飞——肇庆学院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13、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14、黄国泰——海南大学党委书记。15、关志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四川、重庆地区:1、邹寿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69年华中工学院毕业。2、肖铁岩——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获工学学士学位。3、吴云鹏——重庆大学校长(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4、刘飞——重庆大学校长(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5、陈志彪——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6、陈运超——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7、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198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8、陈 宁——西华师范大学校长,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9、李劲松——西华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西北地区:1、陈小筑——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郑晓静——兰州大学副校长, 1982年和1984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3、马小洁——新疆大学副校长。4、王智平——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5、郝 瑜——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6、王志刚——宝鸡文理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7、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8、张俊宗——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9、郭泽光——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10、周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1、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2、景志明——西昌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湖南地区:1、曹一家——湖南大学副校长,1990年、1994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周清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3、符少辉——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职博士生。4、肖湘愚——吉首大学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系。5、张建永——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6、李 明——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7、叶 泽——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获华中工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8、洪源渤——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东北地区:1、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邹积岩——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3、张德姜——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4、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校长,1989年、2001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6、郝书辰——山东财经大学(筹)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郭明顺——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8、阎明印——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9、于晓光——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0、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2001~2010),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1、侯锡林——辽宁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2、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3、杨 光——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4、赵建国——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江西地区:1、高海生——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2、王爱和——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3、邓晓华——南昌大学副校长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工学学士。4、王 乔——江西财经大学校长。5、肖华茵——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河南地区:1、程 宏——黄河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6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船舶电气毕业。2、丁庭选——河南大学副校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3、曹 奎——河南大学副校长,200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4、邢 勇——河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5、姚锡远——南阳理工学院院长。6、林效廷——焦作大学校长。7、林世选——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8、许圣道——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地区:1、杨 勇——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2年1月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毕业。2、刘 塨——华侨大学副校长。3、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务会常委)。江苏地区:1、王 乘——河海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2、胡敏强——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力专业博士学位。3、王长青——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博士学位。4、姚寿广——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工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其他地区:1、郭 清——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2、杨世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3、伊继东——原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4、刘宗立——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8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5、杨 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6、孟卫东——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7、塔西甫拉提——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8、朱晓峰——佳木斯大学副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9、胡国根——贵州工业大学原校长,1958年于华中工学院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毕业。10、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教学博士学位。11、刘超颖——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2、李继兵——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13、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14、李培春——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15、周怀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6、秦秋田——渤海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这一统计,还真是让人震撼!原来在高校的“校长朋友圈”里面,华中科技大学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让人惊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据一种观点认为,“华科大校长群”的出现,孕育、萌芽在朱九思、杨叔子任校长时期,兴起在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任校长的当代。华科大也一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作风纯正、视野开阔、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甚至与“学在华工”成了民间口头禅都不无关系。(小e整理收集,资料信息网络收集,部分信息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多指正!)

小乙

考研经验分享:他在职复习2个月,初试成绩401,复试总成绩第1!

基本情况介绍胡晓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19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初试和综合成绩在非全同学中排名第一。是工作了19年后的在职考研,初试成绩401(英语72,政治73,专业课129/127),目前为广电媒体从业人员。考研初心您为什么在工作了19年后选择考研?我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考研动机就是总想提升一下自己,而学习是最好的提升之路,自己自学和到知名高校深造从效果来说是存在差距的,不如系统地正规学习。现在很多理论更新了,不下功夫学习不行,毕竟实践是把理论其中一个点实施,需要进一步学习才可以更好的实践。于是就想考研、读研,我觉得这就是最正儿八经的路子。考研为什么会选择华科?在我眼里,华科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一个培养高质量人才、学养深厚、兼容并蓄、开放前沿的、可以学到真本事的地方。复习经验在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的情况下,您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我是在10月9号收到的政治书,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复习的,总共备考时长两个半月。因为我白天有工作,所以我都是每天晚上回家后固定在8点到10点学习3小时,学习完再处理工作上没有处理完的事情。零零碎碎时间我也都会利用上,比如上班午休的2小时,也会安排学习,一直坚持到考研前一天。您只用了两个半月就拿到了初试400+的高分,能分享一下复习经验吗?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觉得首先心态要放稳,要有适当的压力,但也不能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其次是英语和政治始终没有丢下过,我平时就比较注重英文文章的阅读与积累,随身携带单词,每周会做一套英语和政治卷子。在专业课方面,参考书目多看几遍,抓住重点反复多次背诵。再者就是自己从事新闻工作者多年,业务方面有些许优势。一定要坚持、投入和高度自律。自己制定计划并严格自律的执行。您的复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复试准备有什么高分心法可以分享的吗?我会通过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及相关杂志去了解专业相关的前沿内容,比如一些新技术、塑造国际形象的策略等。而对于英语复试的准备,简单说就是多听多说,多锻炼才会有提升。心得体会作为在职考研,您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中途有没有想过放弃?优势就是实践经验较丰富,压力没有应届生那么大;劣势有很多,比如包括新媒体知识,都没有年轻人那么丰富。在这其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时间不够,琐事繁多,精力也有限,要每天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就要想办法挪出时间。有时候复习完了还要再继续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为了考试,怕写不完,还要练习书写速度。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成本不高,也不算太熬人。要是复习一年,可能会产生累的念头。自律很重要,不自律可能说不搞就不搞了,反正没啥损失。本人的个性是比较要强的,说搞就一定搞到底。来华科上学后有什么感觉,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和你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吗?感触最深的就是吃力,自己理论过时,需要大量补充,几乎等于重新来过,所以一定要花时间恶补,不然跟不上同学们的进度。学习和考试不同,考试还有一点点运气成分,靠爆发力和考场发挥,学习则是靠耐力,需要不停的积累,更见功力。不一样的地方的也是,考入华中大开学前我以为会轻松一点,但学习也需要吃苦,对我而言是超过备考的。但是这是正常的,收获不是信手拈来的,所以要付出。那您觉得华中大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十分感谢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我们几乎是无差别交流。面对同学,我们相处的很融洽,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当年上学的时候,他们都叫我哥,其实我都是叔叔辈的了。所以我很感谢他们,也会爱护他们。大家都会长大,我希望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回想一下当年还有这么一位同学,也许眼前的迷茫和彷徨就会放下了。事在人为,别小看自己,也别让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的路。小招寄语在工作了19年后、还是边工作边备考的状态下,胡晓凡同学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取得了400+的高分。小招想说,无论你现在是什么年纪什么身份,是应届生、二战人、在职工作抑或全职妈妈,当你真心想提升自己往前走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来源:研小招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华中科技大学 文案 | 吴一菡 编辑 | 邹杨 罗卲予 审核 | 裴鉴 刘开玲 梁丽欣

伊甸园

4位华为董事、拿到201万年薪的3位少年,都来自同一所大学

目前华为董事会总共有17名董事,其中有4位来自于同一所大学。从2019年开始。有几十名青年才俊入围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拿到201万顶级年薪的有4位,其中3位也来自于这所大学。这所大学位于武汉,名字叫做华中科技大学。一、董事中的四位华为常务副总裁、总工程师郑宝用,出生于1964年。他在23岁拿到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的理学硕士学位。31岁时,还拿到过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郑宝用先通过了清华大学的博士考试,然后进入华为,为了在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放弃了入读清华大学。在华为早期的工号序列当中,任正非是0001号员工,郑宝用是0002号员工。任正非曾经评价郑宝用,“他的才华十倍于我,一人可抵万人”。华为副董事长郭平,16岁就考进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他22岁加入华为,历任供应链总经理、总裁办公室主任、首席法务官等职务。任正非为了企业的发展,曾经四处找大学教授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郭平跟着本校的一位教授认识了任正非。任正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此后他投身于华为。他从研发经理做起,一步一步成长。为了在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放弃了华中科技大学教师的岗位。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他32岁时加入华为,曾经担任过美国华为董事长,华为轮值CEO和人力资源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华为公司董事彭中阳,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在29岁的时候加入华为,曾经担任过华为中东北非地区总裁助理、北非地区总裁。任正非的大女儿孟晚舟,本科毕业于深圳大学,在入职华为之后,她继续学习并且拿到了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学位。二、拿到顶薪的三位任正非对于青年才俊的喜爱是出了名的,所以华为推出“天才少年计划”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的“天才少年计划”指的是华为每年会聘用20到30名高学历的年轻人,给出远高于市场价格的年薪。任正非期待这些年轻人可以像“泥鳅”一样盘活华为的组织,激发队伍的战斗力。从2019年到2020年,有四位“天才少年”加盟华为,并拿到了201万的最高档年薪,他们分别是张霁、钟钊和左鹏飞。入围“天才少年计划”,除了要通过简历筛选和人力资源负责人面试,还要通过高层领导,甚至是总裁的面试才有机会。想要拿到201万的顶级年薪,需要在这一群天才少年当中获得最高的评价。张霁出生于1993年,是一位励志典型。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本科就读于一所民办高校——武昌理工学院,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从三本逆袭到985,再进入华为拿到“天才少年”顶薪,你说励志不励志?更可贵的是,他为了加盟华为,拒绝了其他企业开出的360万年薪。他说,自己看到华为受到了其他一些国家的制裁,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华为渡过难关。钟钊出生于1991年,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左鹏飞出生于1992年,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此后直博。三、绝无仅有的一位提到华为,提到任正非,就难免要提到李一男。华为有今天的成就,绝对与他的贡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既是华为曾经的核心领导之一,也是绝无仅有的天才少年。1970年,李一男出生,他15岁就考上了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的少年班,23岁加入华为的时候,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四年之后,当聚光灯照向他的身影,他已经是华为的副总裁。他曾主管华为技术部,他放弃曾经被众多人看好的CDMA,把研发力量集中在GSM领域,让华为一举拉开了与中兴等其他很多企业的差距,铸就了通信行业的领先地位。在王民盛所作的《华为崛起》一书中,有一段话把郑宝用、郭平和李一男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如果说郑宝用和郭平相当于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和萧何,那么李一男就相当于三杰中最锋芒毕露的那位——军神韩信”。天才的道路往往都不平坦。李一男2000年开创了自己的港湾网络,公然与华为打对台;2006年重回华为担任副总裁,次年转身离开;仅仅一年之后,又受李彦宏之邀担任百度CTO;在百度他待了两年,又转投中国移动;在中国移动工作一年,又加盟金沙江创投;五年之后,因为股市不当得利入狱两年半;出狱后加盟了梅花天使创投,担任合伙人。2021年的他已经51岁了,他的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吧。四、华中科技大学上文提到过的郑宝用、郭平、胡厚崑、彭中阳、张霁、左鹏飞、钟钊、李一男,都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这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呢?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源自1952年的华中工学院,位列当时国内四大工学院,是当时国内水平最高的工科高校之一。2000年,它将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演变成了今时今日的华中科技大学。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校招,会把宣讲的场次细分到每一个学院。每年从华中科技大学走进华为的毕业生大约有300人,有华为工作经历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1万,目前在职人数超过5000。华为的官博上曾经发表过一句话: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曾经的华为,属于任正非、孟晚舟、郑宝用、郭平、胡厚崑、彭中阳,甚至曾经属于李一男;今后的华为,属于张霁、左鹏飞、钟钊、姚婷,也许,还会属于正在看我这篇文章的你,和你的孩子。对于华为你怎么看?对于华中科技大学你又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紫薇

华科硕士同时拿网易和华为的offer,纠结选择哪个好一些

近期,小编看到一则华科硕士发的帖子,内容大致是:本人应届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专硕,同时拿到了两个大厂的offer,分别是华为和网易。这个硕士的工作意向:想长期干,选择一个城市定居,也想进一步学习技术,提升能力。因此,他纠结上面两个offerr,怎么抉择?下面,先来看看两个offer具体内容吧!两个offer的情况首先说第一个offer吧,入职的工作主要是做网易游戏,公司给的年薪接近40w,工作地点是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份工作是华为消费者方向,公司给的年薪30~35万,工作的地址是武汉市。华为网友分析一些网友认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两个offer选哪个都不赖。但对于这位华科的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生来说,则要考虑他的其他需求:首先是要稳定,同时是要定居下来,最后是提升能力。对比之下,网易游戏则更符合他的方向。因为游戏是网易的核心业务,长期来看比较稳定,如果能在里面锻炼,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的提升;同时杭州也适合定居,手里拿着400k的年薪,自己完全搞得定杭州的房子。而对比下,消费者方向并非华为核心,其通讯、软件等才是,就稳定性也不好预言,是否会调整也难说。据说,华为的消费者部门也是在武汉那边。更重要的一点是,华为的薪资没有网易开得高。所以网易更有优势,也适合较长期干。但也有人认为选择,因为华为作为比网易实力更大的厂,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非常高。可以将其作为自己工作的跳板,自己到时候工作几年之后选择跳槽,去小公司当领导之类的。最后,我个人认为这两家公司基本上都是工作非常辛苦的,都是会有有加班的。而网易给出的工资更高一筹,很多事情都是要向钱看齐,选择网易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如果是为了考虑小孩教育考虑,武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武汉拥有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这类名校,其教育资源相对于杭州市是非常丰富的,考虑到子女的将来的话,自己可以倾向于武汉。当然,杭州作为新兴的一线城市,它的未来发展必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广大网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END—我是一苇,关注教育动态,分享教育感悟。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天地并与

快看!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在几月份?

现如今,对于那些在职考研的职场工作人员来说,由于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很想提前抽时间去复习备考,以便顺利通过就学期间的相关考试。那么,攻读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学员需要在何时参加考试呢?目前,该校在职教育所有考试中,除了同等学力结业考试没有固定时间外,其他考试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其中申硕考试时间是五月,专业硕士入学初试在十二月底开考,入学复试时间为三月到五月这一时间段,下文来具体说明。结业考试时间不固定一般情况下,院校会在学员读完课程之后就会组织结业考核来验收学员的进修成果,所以这一考试没有固定时间,大多和专业学制有所关联。申硕考试时间是五月欲要参加申硕的学员在三月份便能到学位网报名,随后在四月接受院校的认证审核,认证成功后在五月份便能参加申硕考试。入学初试时间为十二月底历年来,专业硕士入学初试时间也有明确规定,十月份报名,十一月现场确认,十二月底则是正式开考时间。入学复试在三月到五月通过初试的人在三月份即可正式参加院校复试考核,一般三月份考笔试内容,笔试通过后还需在四月接受面试考核,通过面试后便能进校上课了。考研消息!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成绩查询通道开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