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化工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优质企业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金三角

化工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优质企业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金公司,贾雄伟、傅锴铭)一、资本开支三阶段:无序扩张、聚于龙头、再上台阶我们将 2011 至今化工行业的资本开支分为两个阶段:1)无序扩张:2011-2015 年期间整体 银行信贷规模增长较快以及化工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化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行业资 本开支无序扩张;2)聚于龙头:2016 年至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行业落后产能逐步淘汰, 同时环保安全政策、投资规模等层面提高行业准入壁垒,化工企业数量不断下降,行业资 本开支低速增长或负增长,而龙头企业基于高标准的环保、安全能力,完善的一体化产业 链以及持续推进产业升级等,盈利能力明显提升且现金流充裕,叠加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 吸引资本加入,2016 年至今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向龙头聚集现象明显。第一阶段:2011-2015 年化工行业产能无序扩张,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化工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9-2013 年银行信贷 规模扩张背景下资金容易获得,同时化工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及各地区对化工项目 环评审批等相对宽松,化工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2011-2015 年期间化工生产企业数量明 显增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导致化工品产能快速扩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2-2015 年我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固定投资增速分别为 31%/17%/11%/3%;2015 年底我 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生产企业数量近 2.5 万家,较 2011 年初增长 16.5%(+2,342 家)。从 具体化工品看,2011-2016 年期间我国 MDI、环氧丙烷、己二酸、氨纶、PTA、乙二醇、甲醇产能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10%,有机硅、钛白粉、涤纶长丝、粘胶短纤、醋酸、味精产能 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5%。2011-2015 年产能无序扩张,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期间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快速增长,产能无序扩展现象明显,主要是:1)化工行业新进入者较多,化工生产企业数 量持续增加;2)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增速从低速增长到负增长,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 快增速,化工品产能呈现“发散式”扩张,行业竞争格局恶化;3)化工品产能快速增长导致部分化工品供应过剩。由于化工行业无序的资本开支,导致行业下行周期较长,2011-2015 年期间化工价格指数趋势下行,化工行业利润率逐步下行后处于低位。第二阶段:资本开支向龙头集聚,民营大炼化异军突起多种因素约束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增长受环保政策、资金等多种因素约束,2016 年后化工行业投资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15 年以 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先后出台多项关于化工园区、化工产业发展 的环保政策,通过环境容量、环境准入、化工园区认定、以及强化环保标准约束和提升资 金门槛等提高化工项目投资门槛和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石化和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 受环保政策、资金等多种因素约束,2016 年以来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低速增长 甚至负增长。龙头企业盈利增强、现金流充裕,为加大资本开支奠定基础2016 年以来龙头企业盈利增强,现金流充裕。2015 年供给侧改革以来,环保及安全标准提 升导致化工品及其上游中间体和原料等供应收缩,处于化工品生产成本曲线右侧的小产能 生产成本明显提升,进而推升化工品边际成本和价格;龙头企业基于较高的环保和安全能 力、工程化能力,完善的一体化产业链优势,以及较好的成本控制能力等,生产成本相对 平稳。龙头企业与小产能之间成本差距的拉大,导致化工品生产成本曲线逐步陡峭化,龙头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 年以来龙头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提升,中证细分化 工成分股(50 家市值较高的代表性化工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占全部化工上市 公司的比例不断提升,充裕的现金流也为龙头公司的资本开支奠定良好基础。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吸引大规模资本进入国家对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吸引大规模资本进入。2014-2017 年,国家准入了一批由民营企 业牵头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包括恒力大连长兴岛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浙江 石化 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和盛虹连云港 1,6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恒力项目 和浙江石化一期项目分别于 2019 年 5 月和 2019 年 12 月全面投产,我们预计盛虹项目将于 2021 年底投产。民营大炼化项目由于较高的杠杆和盈利能力,项目投产后实现了较高的 ROE。 这一批获得大炼化项目准入的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公司规模和利润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 认为在实现几百亿元每年的现金流回流后,这些公司有能力撬动下一个大炼化项目和多个 大型化工项目。轻烃资源可得性。相比于国内炼化项目的严格控制,轻烃裂解项目的批复较为容易,PDH 项目的审批权在地方,2013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 月,国内已经投产 14 个 PDH 装置,我们 预计 40 套以上的新装置在建或在前期规划中。得益于全球丙烷贸易大市场的存在,以及 PDH 项目较好的回报率,在沿海建设 PDH 装置成为很多化工企业切入烯烃大化工的理想选 择。乙烯项目的审批难度相比 PDH 较高,选址限定在大型石化基地。对乙烷裂解制乙烯项 目而言,由于原料乙烷单一来自美国,在国内设立乙烷裂解装置需要打通从北美管输、液 化、航运、国内码头接收等一系列流程,相比丙烷裂解制乙烯难度更高。资本开支向龙头集中,促进竞争格局优化及加快成长2016 年以来资本开支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竞争格局优化。由于化工项目投资的环保和安 全标准、资金等门槛提升以及环境容量指标等的限制,2016 年后化工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化工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快速增长,而且龙头上市公司由于较高的环保和安全能力和充裕的现金流支持,以及民营大炼化准入放开和轻烃资源可得等吸 引社会资本加入,龙头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加快,行业资本开支向龙头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 龙头企业加大资本开支使得其产品产能扩增,叠加行业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多数化工品行 业集中度提升,行业竞争格局优化。我们梳理了 18 种化工品 2016 和 2020 年前五大企业产 能占比数据,2020 年 DMF、味精、有机硅、己二酸、草甘膦、氨纶、粘胶短纤、涤纶长丝 等多数化工品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资本开支助力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基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化工上市公司以及代表 化工龙头的中证细分化工的资本开支增速、营收增速及利润总额增速数据对比,2016 年以 后龙头公司基于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大的资本开支规模,营收和利润增速领先于化工行 业和化工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基于其核心竞争优势、盈利能力和较高的资本开支规模实现 了加速成长。第三阶段:龙头资本开支规模再上台阶,优质公司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我们将未来三年化工行业的资本开支分为第三阶段:未来三年国内主要化工龙头企业均有 大规模资本开支的计划,我们预计将继续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 些优质的龙头公司有望向全球化工龙头迈进。中国是全球最大化工市场,为诞生全球化工龙头孕育机遇中国化工行业营收、资本开支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根据欧洲化工协会统计, 2018 年中国化工企业资本开支 871 亿欧元,2008-2018 年资本开支复合增速 10.6%,全球领 先的资本开支规模及增速推动中国化工市场份额持续扩大,2018 年全球化工品销售额 3.35 万亿欧元,其中中国化工品销售额 1.2 万亿欧元,占全球化工品销售额的 35.8%,是全球最 大的化工市场,巴斯夫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在全球化工市场的份额将扩大至近 50%。中国化工企业迈向全球龙头具备市场基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但是呈现典型的 “大而不强”格局,2019 年全球化工品销售额前 50 的化工企业中,仅中石化、台塑、中 国石油、恒力石化、先正达及万华化学 6 家中国企业,这是中国化工行业目前发展面临的 短板但也孕育着机遇,我们认为依托于中国庞大的化工市场体量,未来将会有一批优秀的 中国化工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崛起成为全球化工龙头企业。“碳达峰、碳中和”不影响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2019 年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占比约 6%。从化工品消费结构看,化工品生产中石脑油及煤炭 消费量较高,其中煤炭既是原料,也是主要能源供应之一。从化工品制造过程看,涉及碳 排放的主要是:1)能耗排放,主要是设备运转需求的电力投入,以及维持产品生产环境的 蒸汽投入;2)反应碳排放,以煤气化为例,主要是碳转化率较难达到 100%,以及难以完 全转化成有效气体成分(CO+H2)。我们测算 2019 年化工行业碳排放量占中国约 6%,其中化 工行业中甲醇、合成氨、乙烯及丙烯等重要产品合计碳排放占化工行业约 60%。“碳达峰,碳中和”基本不影响产能向化工优质龙头集中的趋势。近期“碳达峰、碳中和” 议题得到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我们认为:1)能源消费总量仍将适度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发 展;2)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是未来的主旋律。我们 预计工业部门在新技术没有突破之前,将继续以节能减排为主要任务,碳达峰前化工行业 新增产能将继续向上,“碳达峰,碳中和”不影响产能向化工优质龙头集中的趋势。我们认 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1)我们认为未来化石能源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制约新增产能,新增产能将集中至低能耗/ 低排放的龙头企业,减排技术成为扩产重要壁垒。我们认为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要求下,化石能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将成为制约行业新增产能的重要瓶颈,生产要素将 进一步向低能耗、低排放的龙头集中。在高能效、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目前龙头企业仍 具有明显优势。2)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将成为发展趋势。根据内蒙古《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 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内蒙古 2021 年全区能耗双控目标为单位 GDP 能 耗下降 3%,能耗增量控制在 500 万吨标准煤左右,能耗总量增速控制在 1.9%左右,单位工 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4%以上。焦炭、电石等高耗能产业不再新增产能,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 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 3)多数化工品减排压力相对较低。从总量看,目前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量仅 4-6 亿吨左右, 排放量和减排压力远低于钢铁、水泥等行业;从子行业看,目前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 电石法 PVC 及煤制油等碳排放量较高,但多数子化工品碳排放系数仅有 1-3,排放量相对较 低。先进能效、碳效将成为优势,未来 3-5 年成为行业资本开支重要时间窗口。我们预计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化工企业不仅新上产能难度提升,存量 产能都将面临能效和碳效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具备先进能效和碳效的一线石化化工龙头有望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认为未来 3-5 年可能将成为化工行业大规模资本开支 的重要时间窗口,未来几年有大规模资本开支计划的企业将占据明显的优势。龙头资本开支规模加大,优质公司有望崛起成为全球化工龙头我们梳理了未来三年资本开支规模较大的 20 家基础化工和 9 石化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规模 及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资本开支是化工制造业成长的核心投入要素之一。化工行业作为中游生产制造业,土地、 厂房机器和设备等是企业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企业通过资本开支构建长期资产,能够使产 能不断上台阶,因此资本开支是化工企业发展和成长的基础,而企业资本开支的产出效果 可以通过 ROIC 等盈利指标直观体现。化工各领域龙头核心竞争优势强,历史投资回报率较高。基于产品优势、产业链一体化及 工程化能力下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聚氨酯、煤化工、钛白粉、农药、染料、食品和 饲料添加剂等化工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盈利较强,2016-2019 年 ROE 和 ROIC 等指标领先于 化工上市公司平均水平,部分公司盈利指标远超上市公司均值水平。中长期核心竞争优势稳固+大规模资本开支驱动,龙头企业有望继续加快成长。基础化工板块,我们预计万华化学、宝丰能源未来三年资本开支有望超过 500 亿元;华鲁 恒升、鲁西化工、龙蟒佰利、中化国际、玲珑轮胎、华峰化学、合盛硅等公司未来三年资 本开支规模有望接近或超过百亿元;金禾实业、扬农化工、利尔化学、广信股份等公司未 来三年资本开支规模有望超过目前(3Q20)净资产的 60%。各领域龙头公司投资方向主要 是聚焦在原有产品产能扩张、产业链延伸以及向新材料、高端材料等领域的延展。石化化工领域,我们预计 9 家公司未来三年资本开支均有望超过 150 亿元,其中荣盛石化、 恒力石化、东方盛虹资本开支有望超过 1,000 亿元,恒逸石化和桐昆股份资本开支有望超 过 500 亿元,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大炼化项目、聚酯产业链、烯烃及下游材料配套项目。二、重点子行业资本开支2.1、MDI:全球新增产能向万华集中,低成本扩张增强万华成本优势低成本完成烟台园区技改扩能,MDI 龙头地位进一步稳固,未来三年内新增产能仍看万华。2 月 25 日万华发布公告完成烟台化工园区 MDI 装置技改扩能,从原有的 60 万吨/年增至 110 万吨/年,低成本扩建进一步增强成本优势,稳居成本曲线最左端,此次技改后万华全球产 能合计 260 万吨,市占率达 27.3%。未来三年,除 Covestro 漕泾 2021 年有 5 万吨/年破瓶颈新增产能外,2024 年前海外企业无其他扩产投放计划;而万华宁波园区 30 万吨/年技改 产能及福建园区 40 万吨/年新增产能预计在 2023/2024 年前后达到投产状态,将视市场需 求投放,全球新增产能仍看万华。同时,公司通过收购康乃尔和 Chematur Technologies AB (瑞典国际化工)100%股权,确保 MDI 等核心技术不外泄;又于2021 年 1 月以 4.2 亿元 收购中国化学子公司华陆工程 30%股权(华陆参与万华 MDIHDITDIPC 多个项目技术开发、 工程设计、流程管理等环节),进一步夯实技术壁垒,降低技术扩散风险,稳固龙头地位。疫情冲击下,万华逆势扩张,强资本开支支撑公司未来成长动力。自 2020 年初开始的疫情 仍未在全球范围内消弭,国内需求复苏强劲,海外巨头受到疫情冲击及不确定性,纷纷缩 减资本开支,万华依旧逆势扩张,福建基地 MDI/TDI 装置、烟台乙烯二期高端聚烯烃、尼 龙 12、柠檬醛、眉山改性塑料、PBAT/ BDO 一体化项目及 PLA、PC 一体化项目、新能源锂 电池项目等将持续打开公司成长空间,未来 3-5 年维持年资本开支 200 亿元,推动盈利再上台阶。2.2、钛白粉:龙蟒佰利成本竞争力最强,全球新增产能向国内龙头集中龙蟒佰利钛白粉成本竞争力、盈利能力全球领先。龙蟒佰利具备钒钛磁铁矿-钛精矿-钛白粉 完整的产业链,子公司龙蟒钛业拥有国内较大规模的钒钛磁铁矿资源,2017/18/19 年钛精 矿产量分别为 79/80/86 万吨;同时循环经济优势显著,通过利用联产法生产技术,相互嫁 接钛白粉等系列产品生产工艺,形成了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并且开发硫氯耦合技术, 在实现为氯化法钛白粉提供原料的同时解决了硫酸法钛白粉工艺的废酸处理和石膏堆存问 题。受益一体化产业链及循环经济优势、规模化优势等,龙蟒佰利钛白粉生产成本远低于 竞争对手,钛白粉盈利能力全球领先。2010 以来全球钛白粉主要新增产能集中在中国。2019 年全球钛白粉产 能 869 万吨,中国钛白粉产能占比接近一半。2010 年以来全球新增产能基本集中在中国, 2019 年我国钛白粉产能约 400 万吨(有效总产能 380 万吨),较 2010 年产能翻倍。目前龙 蟒佰利钛白粉产能 101 万吨,仅次于科慕(125 万吨)和特诺(110 万吨)位居全球第三。全球钛白粉新增产能向中国龙头企业集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目前对国内新建硫酸 法装置存在一定限制;氯化法钛白粉由于技术壁垒高、投资规模大,并且先进技术基本被 海外企业垄断,国内自主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虽然国内规划建设氯化法钛白粉产线的企业 较多,但我们预计成功投产的不确定较大。龙蟒佰利是国内唯一掌握大型沸腾氯化法钛白 生产技术的企业,目前具备钛白粉产能 101 万吨/年,我们预计公司焦作二期 3 号线 10 万 吨/年氯化法钛白粉产能有望 2021 年底投产,云南基地 20 万吨/年钛白粉产能有望 2022 年 底投产,公司规划十四五期间钛白粉产能将突破 150 万吨,将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钛白粉 供应商。中核钛白主要以硫酸法产能为主,目前具备 33 万吨/年钛白粉粗品产能和 40 万吨 /年钛白粉成品产能,公司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扩增钛白粉粗品和成品产能。2.3、氨纶: 景气高涨,龙头加大资本开支计划行业景气度快速修复,2021 年氨纶行业景气度有望维持高位。2020 年 8 月至今,氨纶价格 从 2.85 万元/吨上涨至当前的 6.2 万元/吨,突破上一轮景气周期 2011 年高点。产品价格的 持续上涨,导致行业扩产加速。然而新增产能集中于 2021 年末至 2022 年投放,我们预计 今年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2015 年至今氨纶行业供应格局变化整体分为三个阶段,未来可能形成双寡头格局。氨纶行业在 2014-2020 年的七年下行周期,行业格局不断洗牌,供应端也发生较大变化。2015-2018 年是一个群雄逐鹿的阶段,在此阶段除了华峰、晓星、新乡扩产外,华海、奥神、越华等 企业也在持续投资。2019-2020 年行业寡头初现,华峰、晓星、新乡、泰和加快做大做强, 一超三强格局基本形成。展望十四五,华峰重庆拟在重庆新增产能 30 万吨,晓星拟在宁夏 新增 36 万吨,我们预计行业未来可能逐步形成双寡头格局。投资强度差异大,华峰远低于同行。我们梳理了近年来氨纶项目的投资状况,单吨投资额 从 1.5 万元/吨到 5.1 万元/吨,若以十年折旧计算,则年度成本仅折旧一项就高达 3000 元/ 吨。华峰化学重庆基地与集团共享公共配套设施,目前扩产成本大幅低于同行,我们认为 公司未来将继续维持现有的规模及成本优势。2.4、农药:龙头企业加大资本开支,中长期成长确定性强农药企业的成长主要依托原有核心产品扩产能,或者不断丰富产品种类等方式。农药行业 由于产品种类较多,多数农药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难以支撑企业通过单个品类做大规模, 仅草甘膦、草铵膦、麦草畏等大品种除草剂以及康宽、拟除虫菊酯等大品种杀虫剂市场规 模较大,并且部分品种需求增长前景较好,能够支撑企业做大规模。沿着单一品种扩产能的模式能够使得企业竞争优势随着规模扩大不断提升,但是跨品种的扩张模式,需要企业 具备较强的化学合成能力、工程化能力、成本竞争能力。扬农化工、利尔化学、广信股份 等龙头企业基于较强的合成能力、工程化能力、研发能力以及围绕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模 式等,能够结合核心产品扩产能以及丰富产品种类等模式不断成长,因此随着龙头企业的 资本开支加大,我们预计龙头企业中长期有望实现稳健成长。扬农化工优嘉三、四期项目合计投资近 45 亿元。公司总投资 21 亿元建设的优嘉三期项目 中功夫菊酯、氯氰菊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产品均已稳定达产,逐步开始贡献利润。 公司优嘉四期项目将投资 23.5 亿元扩增拟除虫菊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啶胺等原有 品种产能以及新建 6,000 吨硝磺草酮、1,000 吨虱螨脲等产品。同时扬农化工已变更为先正 达控股子公司,我们预计先正达集团每年对外采购原药超过 200 亿元,2019 年扬农化工向 先正达集团销售产品金额仅 12.2 亿元,占先正达集团对外采购额的约 6%。得益于扬农化工 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水平,以及先正达集团体系内扬农化工原药供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新项目的建设将助力公司持续成长。利尔化学在建及拟建项目合计固定资产投资近 38 亿元。利尔化学近年来围绕草铵膦相关产 业进行了多基地布局,其中广安基地一期项目草铵膦、丙炔氟环唑已经建设完成,氟环唑 暂时推迟。此外广安二期围绕核心中间体 MDP 及下一代产品 L-草铵膦进行了布局。荆州基 地是老工艺亚磷酸三乙酯的重要供应商,未来升级搬迁改造后将围绕磷化工继续深耕。广 安利华是公司和科迪华合资,围绕氯代吡啶类类产品布局的一个基地。我们测算公司未来 三年合计资本开支将达到 37.8 亿元。广信目前在建中间体及原药项目众多,三年资本开支有望达到 40 亿元左右。邻苯二胺技改 项目已经验收完成,我们测算可以增厚利润 3000 万元以上;对邻硝基氯苯二期有望于 1H21 投产,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5000 万元以上;30 万吨氯碱项目有望于 2021 年一并投放,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6500 万元以上;热电及码头项目今年将逐步运营,我们测 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4000 万元以上;噁唑菌酮已经试产,我们测算该项目将增厚利润 1.3 亿元左右。原药方面,我们预计肟草酮、噻嗪酮、茚虫威等有望于 2021-2022 年逐步投放, 此外公司嘧菌酯、康宽等产品也有远期规划。我们测算,公司三年期维度资本开支将达到 40 亿元。2.5、煤化工:煤炭指标成为稀缺资源,获批煤化工项目价值凸显2015 年后重点地区煤化工项目受到严格限制。2015 年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重点地区煤 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及广东省珠三 角等重点地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提高煤炭等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减少煤炭 消费,2015 年以来山东、江苏及浙江等化工大省严格限制新建煤化工项目。山东省煤炭指标向重大项目和高效清洁利用企业集中。在煤炭消费总量继续压减的趋势下, 2020 年 4 月山东省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通过收储能源消费指标、煤炭替代指标、煤炭消费指标等方式腾挪出煤炭指标,以破解山 东省重大项目落地能耗指标瓶颈制约,在有限指标的约束下,山东省煤炭指标逐步向重大 项目和对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龙头企业集中。内蒙古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2021 年 2 月,内蒙古发改委等部门起草《关于确保 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1)将控制高耗能 行业产能规模:20201 年起不再审批焦炭、电石、PVC、合成氨、甲醇、乙二醇、烧碱、纯 碱等项目;2)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在满足能耗双控要求的前提下,工艺技 术装备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华鲁恒升:1)德州基地定位高端化发展:公司规划德州基地未来将围绕新材料板块延伸拓 展以及提高效率等方向发展,目前德州基地所在化工园区大约 5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6.7 万吨/年精己二酸项目已于 1Q21 投产,我们预计己内酰胺及尼龙 6 切片等新材料项目将于 2021 年中期到年底投产,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建成后公司德州基地仍有 2,000 多亩空余 土地,我们预计未来德州基地仍有百亿元以上投资规模。2)荆州基地打开成长空间:基于 荆州基地便利的铁路、水路运输条件,便宜的地价、水价,以及贴近需求市场等,我们认 为荆州基地综合条件具备优势,能够复制公司在德州基地所建立的煤化工核心竞争优势。 荆州基地一期将投资百亿元以上规模建设尿素、醋酸及有机胺系列产品,我们预计有望于 2023 年底前投产,我们认为荆州基地有望再造一个华鲁,将打开公司远期成长空间。宝丰能源:投建内蒙 400 万吨/年烯烃项目,掀起新的发展续篇1)公司具备煤矿-焦炭-聚烯烃-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成本优势明显。公司 2005 年成 立以来,依托宁东煤田优质资源,不断延伸自身产业链,已打造成型焦化、烯烃及精细化 工三大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一体化的煤化工龙头,并且高度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以及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带给公司明显的竞争优势。截至 2020 年底,公司有煤炭产能 750 万吨/年、焦化 400 万吨/年、甲醇 400 万吨/年、聚乙烯 60 万吨/年、聚丙烯 60 万吨/年、 苯加氢装置 10 万吨/年、焦油深加工装置 30 万吨/年、碳四深加工装置 20 万吨/年和重碳四 异构装置 12 万吨/年,受益于全产业链布局和精细化的经营策略,公司聚烯烃等产品成本 优势明显。2)持续资本开支,助力宁东基地全产业链布局继续完善,焦炭和烯烃产能进一步扩张。煤 矿:公司红四煤矿 2020 年 10 月正式投入试运转,公司煤炭自供率将提升至近 70%。随着 红四煤矿(240 万吨/年)的正式投产,后续马莲台煤矿(360 万吨/年)采矿区安全改造项 目的完成,以及丁家梁煤矿 90 万吨/年煤炭产能的陆续释放,公司煤炭总产能未来将提升 至 840 万吨/年,原料供应将获得充分保障。焦炭:公司在建 300 万吨/年煤焦化多联产项目,公司计划 2021 年底投产,建成后焦化产能达到 700 万吨/年,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独立 焦化企业之一。烯烃:三期 100 万吨/年烯烃项目正处于建设中,我们预计 2022 年底投产, 除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外,碳三以上组分的利用将继续降低公司烯烃成本。3)卡位乌审旗优质原料煤资源,有望复制宁东基地成功经验,未来成长性获保障:公司公 告拟于内蒙古扩建 400 万吨/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计划投资 673 亿元,项目选址同属能源 化工“金三角”的鄂尔多斯乌审旗,使用国家现代煤化工总体规划中的烯烃指标,仍定位 于延伸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我们预计有望复制公司在宁东基地的成功经验,巩固在烯 烃行业的战略地位。中国特有的煤炭资源禀赋下煤基化工品是极具竞争优势的生产路线, 而能源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总量指标控制,以及煤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煤炭 行业从过去的数量型短缺转变为质量型短缺,适应于煤化工的低硫、低灰分、低微量、高 热值的原料煤资源的稀缺性将逐渐显现。我们理解公司的规模化扩张有效解决了对下一阶 段发展瓶颈的问题,从营收体量和现金流入来看具备了再造一个宝丰的基础,将为公司在 下游高端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的拓展提供更多的投入保障。我们认为公司在高端聚烯烃、 EVA 和针状焦等领域持续发力,未来在规模化和差异化的发展上并行不悖。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理也

2020年中国化工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十二五”以来,我国化工行业保持高速发展,行业收入与利润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974.4亿元。随着行业提质增效不断加快,化工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完善,行业亏损情况持续改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化工行业发展困境(1)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化学工业经过多年迅速发展,大多数产品产能快速增加,产品供应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我国化工产品结构性短缺,其原因主要包括:原料供应受到多重制约,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落后产能仍占有较大比重,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引导,产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严重;产业布局仍存在原料与生产分割、产品与市场分割等不合理之处等。以上因素仍将是我国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2)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目前,国内化工企业总体上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为主要特征,多数中小规模企业只注重产品销售而不注重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对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或较少,同时缺乏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导致行业整体研发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很多科研成果难以实现生产应用,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3)循环经济链条不系统,园区产业关联度较低目前,我国部分化工工业园区仍缺乏对产业分工的具体原则和关联产业经济效应的规划和考虑,未重视新进企业的质量和产业关联度,只关心招商资金的数额,造成园区内企业产业集群不集中、优势不明显等现象。园区企业主体之间竞争和协作的动力不足,一些园区内部企业交流计划没有付诸实践,部分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缺少有关循环经济的产业联系。(4)公共服务平台和保障体系仍待加强随着入园项目越来越多,园区内工业企业发展越来越快,在土地厂房攻击、清洁能源供应、化工专业仓储物流保障、关键技术研发和转会、产业信息资源共享、现代金融服务、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工程资源与工业设计等方面仍显不足。园区的循环化改造离不开经济发展性服务业与工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物流、信息、金融、科技、商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仍需完善。化工行业发展前景(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9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64473亿元增长到至99066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77%,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保证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为我国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化工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制造工业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部门,国家高度重视化工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引,对于促进化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竞争环境、实现良性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该行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3)国际精细化工产业转移带来发展契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市场正逐步融为一体,全球生产向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转移趋势渐趋明显。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清晰的环境下,我国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配套设施以及相对较低的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精细化工产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与集中,为我国精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4)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熟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先后建立一批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化工工业园区。通过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综合利用、“三废”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行业内已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我国化工行业重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化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阿松

化工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周期成长龙头“护城河”来自哪里?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施航、马太、王明)一、无畏浮云,化工周期成长龙头持续获得超额收益?整体看,供给侧改革+“退城入园”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两次扰动,刺激化工行 业供给侧格局逐步出清,龙头企业享受较高超额收益。2016-2017 年:供给侧改革刺激出清。由于供给侧改革影响,化工行业“退城入园”稳 步推进,行业小散乱污的中小企业逐步关停、退出。龙头企业布局一体化生产,能够满 足环保生产建设标准。同时,龙头公司生产成本较低,能够保障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 份额。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享有更多市场话语权,获得较多超额收益。2018 年下半年-2020 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经济需求下行。中美贸易摩 擦带动外需受到一定影响,内需承压,企业盈利水平下滑,部分依赖出口小型企业盈利 承压。2020 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国内供需受到一定影响,海外需求修复缓 慢,部分国内小型企业退出市场。此阶段,龙头企业能够保障稳定生产,获得稳定现金 流,在经济复苏阶段持续扩张产能,抢占市场份额。海外市场角度:成熟市场化工龙头指数均跑赢市场,取得超额收益率。从海外市场角度 考虑,化工行业龙头仍能收获超额收益。欧美日等国基础化工龙头已建立起坚厚的成本 优势和研发优势,能够进行纵向一体化布局和横向扩张,跨越全球市场和不同产业链产 品,收获高于市场平均回报收益率。二、各个周期成长龙头公司“护城河”源自哪里?从国内视角考虑,国内化工龙头仍具备较大成长空间:首先,国内化工龙头仍有整合市场的空间,市占率仍有望提升其次,国内化工龙头有望站在海外巨头的肩上,布局国内“卡脖子”的产品,实现 国产替代最后,国内化工龙头正处于全球化布局的初级阶段,未来有望逐步出海,收获海外 市场的成长空间,与欧美日老牌龙头抢占市场 结合第一部分成本优势来源,我们将详细讲述国内化工周期成长龙头(万华化学、龙蟒 佰利、华鲁恒升、华峰化学、桐昆股份、新和成、扬农化工、金禾实业)如何铸就了成 本优势,举起成本竞争的大旗。万华化学:一体化进击的全球聚氨酯龙头成本领先:以成本为刀,镌刻全球聚氨酯王者。横向与其他 MDI 生产企业对比,万华化 学的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厂家,公司能实现超于市场的 ROE。技术优势:以研发铺道,构筑全球聚氨酯行业王者。万华化学注重长期研发投入,从 2012 到 2020 年,公司研发投入从 5.7 亿元增加至 20.4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17.2%。长期 的研发投入,保障公司产能规模扩张,单吨投资成本不断降低,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同 时,公司依托技术平台,不断推出新产品,主业也从 MDI 产品,逐步扩展到涵盖聚氨酯 基础原料、石油化工产品、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综合性多元的产业结构。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一体化,延伸产业链盈利能力。万华化学在烟台工业园深入布局 一体化,打通从原煤、盐和纯苯生产最终产品技术壁垒,做长产业链保障更强的盈利能 力。 资源禀赋:布局全球,因地制宜。万华化学现有 6 大生产基地,布局 3 个产业集群,研 发中心布局美国、欧洲和亚洲。公司全球化布局,有助于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发掘新生产 技术,整合竞争对手,增强竞争实力。除此之外,公司因地制宜,自建烟台码头,能够 保障关键原料的供应稳定性,拥有洞窟资源,获取淡旺季价格差利润,还能向全球稳定 输送产品,区位优势明显。龙蟒佰利:自备钛精矿,全产业链出击资源优势:公司自备钛精矿,自产人造金红石,协同一体化生产。供给端,我国钛精矿 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仍需进口大量钛精矿满足生产,未来受到国内环保限产政策,国 内钛精矿紧缺程度将进一步推升,钛精矿具备涨价动力。 龙蟒佰利自备钛精矿,能够满足公司部分钛白粉生产需求,提升垂直一体化供应能力, 保障成本优势不断扩张。2017 年公司收购攀枝花瑞尔鑫 100%股权,与安宁铁钛签署协 议保障钛矿料供应协议,未来几年将保障公司的钛精矿供应。同时,公司在建的年产 30 万吨氯化钛渣项目和年产 30 万吨人造金红石项目的落地,将明显改善公司氯化法钛白 粉原料的供应力,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优势:兼具硫酸法钛白粉和氯化法钛白粉,布局全系列产品。龙蟒佰利是国内唯二 同时掌握硫酸法和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企业。氯化法以高品位钛渣和氯气为原料,生产 金红石型钛白粉;其生产工艺难度大,但工序少,废副产物少,污染少。并且,氯化法 钛白粉能生产品味更高的钛白粉产品,有助于公司进军高端产品市场。一体化:保障核心成本优势,铸就核心竞争力。公司掌握从钛矿开采、精矿加工、钛渣 冶炼到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钛白粉全流程生产工艺。全流程氯化钛白粉全产业链的建立, 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钛白粉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公司在中高端钛白粉领域的国际 竞争力,助力公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龙蟒佰利不断突破成本下限:低原材料成本(钛精矿自备、较低的其他辅料价格+内部 协同)+低能源、动力与人工成本(区位优势+自备动力源)+低折旧(原有基地上技改 扩能,降低投资额),取得了成本的领先。此外,对比海外钛白粉龙头企业,龙蟒佰利的 成本优势也更为显著,这主要是源于海外装置多位于欧美地区,原材料、人工等多个方 面成本较高。华鲁恒升:一头多线,御守为攻技术优势:烟煤构筑核心成本优势。公司的煤气化平台主要原材料为煤炭,公司通过建 设“大氮肥国产化项目”,采用先进的煤浆气化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固定床气化技术,使 用烟煤代替了传统的无烟煤,有效的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及合成氨/尿素的成本。一体化:一头多线,齐头并进。公司已实现“一头多线”循环经济柔性多联产运营模式, 产品包括尿素、DMF、醋酸、己二酸、多元醇等,面向化肥、聚氨酯、醋酸等多领域, 成为我国新型化工企业的典型代表。管理:善用股权激励,齐心共创辉煌。公司通过 2015 年与 2018 年的两次股权激励来 实现对核心人员的鼓励,保障上下齐心。行业横向对比,公司在人均营收、人均净利润 方面,均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纵向维度比较,公司的人均营收与净利润整体处于持续 上升的过程。华峰化学:扩张为矛,成本为盾资源优势:布局重庆基地,降低生产成本。华峰氨纶加大在重庆基地的建设,计划在 2021 年将重庆基地的氨纶产能扩至 16 万吨/年。工资成本低:重庆的人均工资要低于浙江等东部省份,而氨纶的生产人力相对密集, 公司选择在重庆基地布局将受益于相对便宜的人力成本。电费成本低:氨纶生产对能源的消耗量较大,根据环评报告,单吨氨纶需要消耗 2160 千瓦时的电、1 吨的中压蒸汽和 1.5 吨的低压蒸汽,重庆基地相对便宜的电 费及蒸汽成本将为公司带来超额收益。运输成本低:华峰重庆选址涪陵化工园区,其主要生产原料纯 MDI 由巴斯夫重庆 提供,PMTEG 由重庆弛源化工有限公司提供,三个企业相互临近,不仅能够保证 原材料的供应稳定,还能显著降低运输成本。 技术优势:掌控环己烯法制备工艺,保障成本优势。公司突破环己烯法制备己二酸生产 工艺,环己烯法生产己二酸具有生产技术成熟、收率高、原料成本低的特点,其氢气的 消耗量基本为环己烷法的 2/3,且副产物环己烷可以进一步利用,因此环己烯工艺路线 属于国内先进生产技术。华峰氨纶的一期 16 万吨/年己二酸装置使用环己烷路线,而后 续的己二酸装置均采用环己烯路线。桐昆股份:一体化布局,涉足智能化生产一体化:布局浙石化,扩充宝塔式供应结构。公司持有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浙石化”)20%股权,逐步向上游拓展石化业务,打通了“PX-PTA-涤纶长丝”全产 业链布局,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一体化供应能力,形成宝塔式供应结构。未来看,随着浙 石化二期投产,公司在 PX 端权益产能有望扩大,与下游 PTA 和涤纶长丝配套能力提 升,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技术优势:以研发开道,推动智能化发展。桐昆股份注重研发布局差异化和智能化生产, 满足下游多元需求,降低人工参与度。涤纶长丝差异化品种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号称涤 纶长丝行业的“沃尔玛”。智能化转型提升公司生产运作效率,降低人工参与度,提升产 品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人工成本也有所降低。公司布局智能化,降低人工参与度,提 升工作标准化程度。2011 年到 2019 年,公司每万吨涤纶长丝产能所需工人从 73.7 人 降低至 23.6 人,生产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未来看,随着公司智能化布局深入发展,公 司用人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巩固。“两化”(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持续推进农业板块整合。扬农化工是国内仿生农药行 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拟除虫菊酯农药的产量和营业收入一直名列全国同类农药行业第一。 基于多年的技术研发,公司在 2002 年上市时便已储备丰富的菊酯品种,部分产品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化合并后,公司为先正达集团农药输出重要一环, 或将搭乘“两化”整合的发展快车,快步向前。金禾实业:多元一体协同,铸就成本优势一体化:多元业务协同,构筑低成本王者。金禾实业已形成了以煤炭、硫磺、醋酸等产 品为主要原材料,纵向、横向延伸的一体化化工产品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一体化的配置, 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并实现了较低生产成本和较高的生产效率。技术优势:以低成本为壑,铸就无法复制的成本优势。金禾实业多年来不断推进降本增 效,通过工艺技术的不断优化,收率、各项消耗指标领先于国内同行,安赛蜜、三氯蔗 糖和麦芽酚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远低于竞争对手。(详见原文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众生相

化工行业研究及2020年度投资策略(81页)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行业整体展望及投资策略:聚焦确定性,迎接新常态传统化工行业的集中度提升是大厂家(产能)挤出中小厂家(产能)的过程。我们认为中 小厂家退出的逻辑基于两条,一是市场因素所致的成本压力,多数化工品景气回落,价格 水平处于十年较低分位,盈利空间差,大厂家凭借规模和管理优势压制小厂家退出,可以 定义为行业集中度的“主动提升”;二是政策因素,对于生产高污染、危险性较高的行业, 环保督查、安全事故迫使粗放生产的中小厂商退出,也发生了退城入园的新变化,可以定 义为行业集中度的“被动提升”。2018 年四季度以来,国际油价下跌,叠加终端需求减弱,化工行业景气有所回落,在我 们统计的 40 种主要化工品中,大多数化工品价格水平处于 2006 年以来历史价格的 10%-40%分位,其中 10 种化工品价格处于<10%分位,10 种化工品价格处于 10%-20% 分位,8 种化工品价格处于 20%-30%分位。化工品的盈利水平不仅与自身价格有关,也受到原料价格影响,我们统计了主要 30 种化 工品自 2009 年以来的价差情况,其中 6 种化工品价差处于<10%分位,12 种化工品价差 处于 10%-20%分位,2 种化工品价差处于 20%-30%分位,大多数化工品盈利空间较差。2006 年以来,大部分化工品价格总体经历两轮波动,其价格低点集中出现于:1)2008 年末、2009 年初;2)2015 年底、2016 年初,上述两个时间段均伴随着油价的快速下跌 和全球经济的疲软。化工品的盈利水平不仅与自身价格有关,也受到原料价格影响,我们 统计了各主要化工品自 2006 年以来的价差情况,并以七年作为一个完整周期,将近七年 来的平均价差作为参考依据,衡量主要化工品的盈利水平;统计结果显示,多数化工品价 差已经低于七年平均水平,其中部分产品价差接近历史低点。此外,龙头企业在产品价格 接近均衡水平时,多数可以维持较为理想的盈利(毛利率 20%以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 优势。中小厂商由于规模、技术、管理等劣势成本压力更大,以尿素为例,鉴于尿素主要分为煤 头和气头两种原料路线,不同原料路线之间难以直接比较工艺技术的先进程度,故我们统 计了 34 家主要煤头尿素企业产能以及工艺路线情况,可以发现产能规模较小的尿素企业 由于产线建设较早,工艺路线偏向使用落后的固定床工艺,在原料成本上高于使用先进水 煤浆工艺的大中型尿素企业。此外我们以五家上市、自身不拥有煤矿资源的煤头尿素企业为统计范围,在 2018 年的尿 素毛利率和产能数据对比中显示尿素产能规模越大,毛利率越高,佐证了大中型尿素企业 拥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而在 2018 年三费率的对比中,化工产品网络编织密集的华 鲁恒升和鲁西化工三费率相对较低,产品单一的河池化工、柳化股份三费率较高,亦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大中型尿素企业的管理优势。自 2015 年 7 月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以来,据国务院官网, 截至 2019 年 5 月 15 日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结束,期间共经历 4 批督察、2 批督察 “回头看”,2019-2022 年将是第二轮环保督察实施的窗口期,目前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 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将于近期启动,环保督察逐渐常态化。此外 2018 年以来,环保政策亦密集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颁布、新版企业 排污证制度的实施则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化工企业产生环境污染、发生安全事故的后果在于影响民生,而退城入园无疑成为了一种 可行的途径,企业搬迁入配套设施完善的化工园区、远离居民生活区,可最大化提升化工 企业的环保安全水平。截至 2019 年各省市基本上都已制定化工企业搬迁计划,时间线上 安排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企业搬迁或改造 2018 年底前启动, 2020 年底前完成,考虑到搬迁改造工程实施期在 1-2 年不等,可以说中小企业难以有缓 冲期。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快速推进,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小企业被动淘汰,主要基于三点原因:1、退城入园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中小企业无力承担;2、未能退城入园的中小企业,由于环保是规模经济,没有园区统一配置的污水处理厂、 循环经济配套等设施,环保成本则会高很多;3、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限制新增化工园区,将导致准入门票数量有限,中小企业在规 模和工艺上并无优势,难以抢占准入门票。过去几年传统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根据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每年度发布的中国化工企业前 500 强名单统计, 2010-2018 年 中国化工企业前500强营收由2.18万亿元增长至11.15万亿元,前500强营收占比由25% 提升至 88%,行业存在显著的头部集中效应。但由于榜单 2016年开始加入石化行业企业, 前 500 强营收占比在 2016 年突跃,故将统计区间分割为 2010-2015 年和 2016-2018 年 两个区间段更能准确反应行业趋势。2010-2015 年化工企业前 500 强营收由 2.18 万亿元增长至 4.80 万亿元,营收占比由 25% 提升至 54%; 2016-2017 年化工企业前 500 强营收由 10.02 万亿元增长至 11.15 万亿元, 营收占比由 75%提升至 88%,两个区间段数据均显示行业集中度在持续提升。将“两桶油”扣除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前 10 大、前 50 大营收占比在 2011-2019Q3 有所提升,尤其是在 2016 年开启中央环保督察后,化工上市公司营收 CR10 由 2016 年的低点 32.0%回升至 2019Q3 的 37.8%,CR50 由 2016 年的 67.1%回升至 2019Q3 的 70.9%,受益较为明显;而前 100 大营收占比在 2011-2019Q3 基本不变, 2016-2019Q3 由 82.1%提升至 83.9%,受益幅度相对较小。资本开支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最终转化为产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行业产 能集中度变化情况。根据我们对 326 家化工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统计,化工行业前 10 大 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占行业比重近两年有所提升,由 2017 年的 82.9%提升至 2019Q3 的 84.7%,同样受两桶油的大体量因素扰动;若扣除“两桶油”进行统计,前 10 大上市公 司资本开支近两年迅速提升,2016-2019Q3 由 30.5%提升至 64.1%,行业增量产能正在 迅速向龙头集中。此外化工行业企业数量也可侧面反映行业集中度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 年 2 月是近 6 年化工行业企业数量的高点,总数达到 47636 家,而此后则持续下降,截至 2019 年 9 月全国化工企业总数为 44292 家,相比 2016 年 2 月高点降幅达 7.0%。其中化学原 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数量由 25270 家缩减至 21786 家,是最主要的缩减来源。对典型化工子行业产能集中度进行统计,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现象:1、产能集中度高的化学品较少,绝大多数细分子行业产能 CR5 小于 30%,CR10 小于 60%,行业格局相对分散。决定行业产能集中度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行业的供需格局, 而技术、政策等壁垒则决定行业的供需格局,例如甲醇、尿素等分子结构简单的化学品技 术壁垒极低,自然行业玩家众多,产能集中度低下;而 MDI 这种工艺难度大、技术壁垒高 的化学品,行业玩家有限,呈现良性的行业格局。2、许多化工子行业产能集中度在过去几年并没有显著提升的趋势,本质上是由于化工品 的价格、盈利周期性波动,在周期高点时行业内厂商抑或新玩家增产、扩产意愿强烈,而 准入壁垒又不强,从而导致行业产能集中度迅速降低。回顾过去几年产能集中度有明显提升的子行业,可以发现产能集中度的提升可基于两类: 一是行业整体产能在扩容,龙头企业扩产快于整个行业,从而导致行业产能集中度有所上 升;二是行业属于国家不允许新建产能的落后行业,且供给侧改革出清中小产能,从而导 致行业产能集中度被动提升。我们分别选取化纤作为产能集中度主动提升、尿素作为产能 集中度被动提升的案例。化纤行业:以涤纶长丝作为统计对象,据百川资讯,2010-2018 年我国涤纶长丝行业产能由 2110 万 吨增长至 3756 万吨,年复合增速 7.5%;行业产能 CR6 由 2010 年的 32%提升至 2018 年 46%。其中桐昆、新凤鸣、恒逸三家产能占比提升尤为明显,2010-2018 年桐昆产能占 比由 9%提升至 15%,新凤鸣由 5%提升至 10%,恒逸由 4%提升至 9%。梳理公司公告的产能口径,2015-2018 年桐昆股份涤纶长丝产能由 400 万吨扩张至 570 万吨,新凤鸣产能由 216 万吨扩张至 366 万吨,期间行业产能增量 352 万吨,两者合计 贡献 320 万吨,化纤产能增量正在快速向龙头企业集中。尿素行业:据百川资讯, 2015 年后我国尿素行业产能逐步削减, 2018 年尿素行业产能为 7406 万吨, 相比 2015 年减少 1138 万吨;其中退出的产能主要是落后的中小产能,2017-2018 年尿 素行业生产企业数量由 132 家减少至 102 家,单家企业平均产能由 60 万吨提升至 73 万 吨,在行业新增产能极少的背景下,单家企业平均产能的提升主要来源于中小产能的淘汰。在供给侧改革持续出清中小产能的背景下,2015-2018 年尿素行业前五大、前十大厂商的 产能几乎没有变化,而行业产能CR5由11.9%提升至15.7%, CR10由21.7%提升至27.6%, 尿素行业产能集中度的提升是典型的被动提升形式。未来龙头扩产与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集中度继续提升由于中小型项目相对而言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各地政府倡导新建项目大型化、集中化, 例如江苏省要求新建项目投资额不低于 10 亿元、河南省要求对煤化工搬迁改造升级企业, 项目装备应采用大型加压连续气化装置,合成氨产能 30 万吨/年及以上,煤制甲醇产能 100 万吨/年及以上,因此未来行业的产能扩张将趋向集中于龙头厂商的扩产。对 326 家化工上市公司统计结果显示前 10 大、前 50 大、前 100 大在建工程占比在近两 年几乎无变化;若扣除“两桶油”统计,结果显示截至 2019Q3 前 10 大在建工程占比达 67.3%,相比 2017 年末提升 14.3pct;前 50 大在建工程占比达 86.9%,相比 2017 年末 提升 3.7pct;前 100 大在建工程占比达 94.3%,相比 2017 年末提升 1.1pct,可以发现化 工上市企业未来的产能增量主要来自于头部的龙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以及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提升自身的盈利空间,龙头化工企业倾向于编织一张 密集的产品网络,具体行为表现为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同一关键原料生产多种下游产品 打造一头多线产品结构。产品网络的拓展延伸代表着龙头企业的规模提升,且可凭借原材 料成本优势挤压原行业内的厂商提升市占率。以万华化学为例,其具备最完整的 MDI 产业链,并以丙烷为起始原料打造一头多线产品结 构。相比其他 MDI 厂商原材料外购甲醛与氯气进行生产,万华 MDI 生产工艺流程更长, 具备最完整的 MDI 产业链,多胺的原材料用煤和纯苯替代甲醛和苯胺,光气的原材料用煤 和盐替代一氧化碳和氯气,从而使得万华在 MDI 上能够获取超额利润。此外万华石化板块 和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板块的产品链条均是以丙烷为起点延伸得到,与 MDI 产业链构成一 头多线的产品结构,各种外售的产品之间互为上下游,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景气震荡下行,长期走向集中和一体化综上所述,我们预计化工行业整体景气将震荡下行,需求端稳增长政策拉动作用有望逐步 体现,但贸易摩擦反复扰动需求预期,电子化学品、新材料等化工品进口替代进程延续; 供给端新增产能总体可控,且主要由龙头企业扩产,响水“3.21”爆炸事故发生后,化工 行业供给侧面临重构;其中染料、农药、橡胶助剂、助剂等子行业受影响较大;国际油价 中期有望保持强势,利好化工品整体价格趋势。中长期而言,行业景气下行背景下,供给端重构将进一步强化头部企业优势,龙头企业份 额有望持续提升,进而带动行业走向一体化和集中,长期来看预计化工品价格中枢整体将 稳中有升。投资策略上,主要关注四条主线:1)低估值细分领域龙头通过存量业务优化和新品类扩张,长期来看市场份额有望不断提 升,建议关注万华化学(聚氨酯、石化)、华鲁恒升(尿素、煤化工)、浙江龙盛(染料)、 等;2)民营炼化装置近期逐步投产,已投产装置盈利情况良好,盈利增量的确定性较强,关 注恒力石化、桐昆股份、恒逸石化、荣盛石化等;3)维生素、农药等细分子行业伴随需求企稳回升和供给端趋于有序,整体景气有望上行, 相关公司包括新和成(维生素)、广信股份(农药)等。4)化工新材料公司股价短期跟随市场风险偏好波动,但进口替代逻辑确定性较高,长期 看好国瓷材料、光威复材、永太科技、利安隆等公司。重点子行业/板块分析民营炼化项目进入投产期,差异化工艺独辟蹊径根据 OPEC 统计,2018 年全球年炼油能力约 52 亿吨,其中中国占比 16%,据中石化经 济技术研究院数据,国内产能达 8.31 亿吨,同比增长 2.7%,该机构预计 2019 年达 8.63 亿吨。分企业来看,2019 年预计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产能将分别达到 2.62/2.07/0.52 亿 吨,“三桶油”整体占比达 61%。以中化、延长石油、兵器集团、山东地炼、恒力、浙石 化等其他企业占比 37%,其中山东地炼约占 15%。而从近两年的炼能变化来看,2017 年新投产项目仍然是“三桶油”的大型项目为主,而 在 2018-2019 年,民营炼化正成为新增产能的主力,恒力/浙石化占新增产能的 60.7%。 另一方面,小型地炼企业则正在经历内部的产能调整,2017-2018 年合计新增 1000 万吨/ 年,而淘汰产能达 3405 万吨/年,平均新增产能 250 万吨/年,平均淘汰产能为 179 万吨/ 年,结合 2019 年新增产能情况,地炼装置也趋于大型化。2015 年发改委提出中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 海漕泾、浙江宁波、福建古雷、广东惠州)的规划,大型炼厂进入投资高峰期,除去进展 较快的恒力炼化及浙江石化外,2025 年之前,仍有不少于 10 个超过 1000 万吨炼能的炼 厂建设计划,且“三桶油”之外的集团占 6 成以上。根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2018 年底,我国炼厂平均规模仅 412 万吨/年,显著低于世界炼厂平均 759 万吨/年的水平。我 国炼化行业供给格局正经历装置大型化和民营企业占比提升的变革过程。另一方面,本轮以恒力炼化、浙江石化及文莱 PMB 项目为代表的国内民营企业炼化一体 化项目大多自 2014-2015 年开始逐步进入建设期,前期主要为选址、审批及设计阶段,主 要设备预采购及施工期集中于 2016-2018 年。而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5-2016 年中国石油、 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大幅下滑,根据中石化及中石油公司 年报,2016 年亦是中石化、中石油在炼油及化工板块的资本开支低谷。三大民营炼化项 目建设于炼化工程行业的底部缓复苏阶段,工人、材料(钢铁、水泥等)、设备等方面的 价格均较低,项目总投资额及形成的固定资产具备优势。本轮炼化行业资本开支以恒力炼化、浙江石化、文莱 PMB 项目及中科炼化为代表。据中 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2018 年我国炼厂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处理能力占炼能比为 27%/13%,而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的比例分为别 11%/11%/44%,而三大民营炼 化装置在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及加氢精制环节占比均显著高于早期炼厂,中科炼化在这三 类装置上亦较早期炼厂更多布局。以恒力炼化装置对比,催化裂化及延迟焦化比例均为 0%, 而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比例分别高达 48%/98%/125%。新型炼厂重整能力占比的提高将产出更多的重整油,辛烷值较高,另一方面可以给炼厂供 应更多氢气,赋予其在产品脱硫精制深加工方面的优势。对国营新型炼厂而言,油品升级 及炼化一体化或是其加强重整环节的起因之一,而对于民营炼化而言,则更是为后端 PX 的生产铺路。中国 PTA 产业庞大,2019 年底预计产能将达 5452 万吨,占全球 60%。对 于 PX 工厂,相比于面对海外相对分散的下游 PTA 需求而投建的小规模装置(60-120 万 吨级),中国民营炼化企业的单套 PX 装置规模较大,整体成本亦有优势,差异化工艺独辟 蹊径。从美国炼厂的发展历程看,1982 年-2019 年,其常减压能力由 719.7 万桶/日扩张至 912.1 万桶/日,年复合增长 0.6%。但其二次加工装置的能力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催化裂化能力 从 76%下降至 66%,自 2014 年以来趋于平稳,催化重整能力从 55%下降至 42%,自 2010 年以来趋于平稳。而加氢裂化及催化加氢能力分别自 12%/114%提升至 27%/195%,亦反 映出伴随炼化行业进入成熟期,炼厂内部结构的调整趋势。我们选取 5 家国内典型的炼厂及 3 家民营炼化产品结构进行对比:在 PX、柴油及重组分 (石油焦、沥青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工艺路线差异最终转化为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 炼油工段的产品(不含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及下游环节)作为对比,基于 2019 年 1-10 月产 品均价(包括汽油、柴油、航煤、石脑油、PX(采用下半年以来均价)、纯苯、丙烯、润 滑油基础油、石油焦及沥青等),四大新型炼厂的产品加权均价仍显著高于传统炼厂 300-800 元/吨。除此之外,由于新型炼厂整体产品轻质化程度高,副产干气中 C2/C3 组 分较多,亦有助于下游乙烯裂解装置的烯烃收率。行业再入景气低谷,龙头企业持续占据产业链高地由于国内炼厂前期主要以油品供应为主要目标,因此汽柴油是国内炼厂的主要需求端。 2018 年我国汽油/柴油表观消费量分别为 1.26/1.56 亿吨,汽油同比微增 3.4%,柴油下滑 6.5%,2019 年 1-9 月,汽油/柴油表观消费量累计同比分别为-0.1%/-10.1%。汽车产量下 滑、经济增速退档、电动化趋势等构成了汽、柴油国内消费的疲弱,尽管出口量及出口配 额近年来逐步增加,特别是柴油出口量同比持续超过 10%,但占比仍较小,我们预计需求 端疲弱的情况或将长期延续。航空煤油方面受益于机场客运量的持续增长,需求良好。从供给端而言,主营炼厂(“三桶油”炼厂)开工率亦自 2011 年以来持续下跌,2018 年 较 2017 年微升 1.7%至 83.3%,整体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 85%),而地方炼厂由于 2015年以来的小产能清退及进口原油使用权,开工率自2015年的41.1%快速提升至2018 年的 62.5%,但受需求端疲弱影响,2019 年开工率再次回落。我们预计伴随着未来 2 年 大型炼厂的产能冲击,叠加需求端疲弱,我国炼油行业的整体开工率仍然不容乐观。从下游看,烯烃方面的乙烯/丙烯当量需求仍然持续攀升,2018 年我国乙烯当量表观消费 量约 4076 万吨,同比增长 9.3%。2018 年我国丙烯当量表观消费量约 3541 万吨,同比 增长 6.3%。芳烃下游涤纶长丝领域需求亦持续增长,据中纤网数据,2018 年国内涤纶长 丝表观消费量为 3059 万吨,CAGR(2013-2018)为 8.3%,下游约 74%用于服装消费, 20%用于家纺。2018 年国内涤纶长丝产能为 3865 万吨,同比增长 6.0%,产量为 3269 万吨,同比增长 11.5%。但受贸易摩擦及内需较差影响,烯烃及芳烃链条下游需求在 2019 年趋弱,叠加新增产能 持续投放,低成本工艺逐步落地,产品价格及价差整体回调。乙烯/丙烯/丁二烯的韩国 FOB 报价年内分别下跌17.3%/2.4%/17.7%至670/881/930美元/吨,乙烯价格刷新10年低点。 PX/PTA 及涤纶长丝 POY 报价年内分别下跌 22.3%/22.3%/15.0%至 6620/4755/6885 元/ 吨,PTA-PX 价差收窄 22.3%至 419 元/吨,尽管纯苯价格年内回升 14.6%,但考虑其年 初曾跌至 10 年历史底部,目前价格仍在低位。另一方面,六大龙头企业(恒力、恒逸、荣盛、桐昆、新凤鸣、盛虹)持续加码 PX-PTA涤纶长丝产业链,据百川资讯,2019-2021 年恒力、浙石化(荣盛及桐昆合资)、盛虹三 大炼化项目将贡献 1370 万吨新增 PX 产能中的 82.5%,恒逸石化则通过文莱 PMB 项目自 产 PX,PTA 方面,六大企业贡献 2018-2020 年新增产能的 87.3%,涤纶长丝则为 89.6%。 龙头企业持续提升集中度,占据产业链高地。关注恒力石化、桐昆股份、恒逸石化及荣盛 石化。气头烯烃:烯烃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转变,成本优势助气头路线突围近 2-3 年以来,烯烃原料多元化从成本和供给量两方面影响整个行业。从乙烯层面来看, 据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 2018年全球乙烷/LPG占乙烯原料的比例已至22%/15%, 较 2017 年继续提升 2/1pct,其中中东/北美地区的轻烃(乙烷/丙烷/丁烷)原料占比已至 77%/82%,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美国将在 2019-2021 年陆续释放 674.4 万吨乙烷裂解产 能,中东地区亦有新建轻烃裂解乙烷项目。而中国也正进入新一轮乙烯投资期,且原料更 显多元化,2019-2021 年目前已经基本建成或开始建设的项目中,合计乙烯产能将达到 1698 万吨,其中 CTO/MTO 项目占比 14.3%,乙烷/丙烷裂解项目占比 51.5%,我们预计 国内乙烯原料多元化趋势仍将持续,或将导致一轮产能冲击。从成本端而言,北美乙烷原料亦对传统乙烯行业产生影响,由于全球乙烯主要来自于石脑 油路线,2014 年之前乙烯价格趋势基本与油价一致。但伴随北美地区乙烷裂解项目持续 落地,乙烯价格逐步与油价脱钩,乙烷-乙烯生产的高盈利逐步回落(图表 81),我们预计 伴随乙烯下游配套产品的逐步建成(主要为 HDPE/LDPE/LLDPE 等),乙烯-聚乙烯生产 的高盈利亦将收窄,由于聚乙烯等下游产品运输便利,叠加北美乙烯出口增加(西欧/中国 /印度等地乙烷裂解装置增多),我们预计将逐步影响全球乙烯产业链成本中枢。除了直接的产能冲击外,乙二醇等产品还面临着差异化路线的产能竞争。由于草酸酯法煤 制乙二醇工艺(不产生乙烯)的逐步成熟,据 CCF 统计,2019/2020 年亚洲拟新投产的 煤制乙二醇产能达 490/202 万吨,占当年投产量的 58%/70%,国内该领域领先企业成本 已下降至 3600 元/吨,且伴随产率提升成本仍有下降空间。考虑到国内煤炭资源丰富,且 煤制乙二醇成本相对可控(煤价波动对成本影响小),预计将从产品端对乙烯造成产能挤 出。类似的情况曾出现在 2002-2014 年的 PVC(可通过电石法生产,绕开乙烯)行业(图 表 85)。丙烯方面,2009-2014 的高油价促使国内企业探索催化裂化及蒸汽裂解之外的新路径,而 伴随煤制烯烃及丙烷脱氢技术路线的成熟,2012 年以来我国丙烯新工艺产能快速增长。 根据百川资讯,2014 年国内煤/甲醇基及丙烷路线的丙烯产能分别为 376/380 万吨,到 2018 年则分别增长 47%/115%至 551/817 万吨。尽管 2019-2022 年丙烯供应方面来自新 原料及下游产品挤出方面的冲击较乙烯更少,但 MTO/炼化一体化/轻烃裂解的副产及丙烷 脱氢等多种工艺路线的新产能仍将带来供给端过剩的隐忧。气头路线具备成本及灵活性优势,PDH 及乙烷裂解盈利前景良好从生产成本端分析,伴随美国页岩气革命后全球丙烷价格趋弱(相比于油价),2015 年以 来丙烷脱氢制丙烯成本始终与石脑油裂解、东部煤制丙烯在同一区间,且年内因其丙烷的 燃料属性而呈现出冬季走高,夏季走低的季节性波动。而相较于甲醇制丙烯成本优势明显, 但较西北产煤区成本略有不及。2019 年 11 月正值冬季,丙烷脱氢生产成本月 4910 元/ 吨,低于石脑油裂解制丙烯的 4950 元/吨,略高于东部煤制丙烯 4703 元/吨的成本。但考 虑到丙烷脱氢产品结构简单,且多位于华东地区,贴近下游市场,装置具备灵活性优势。据百川资讯,2019 年 9 月以来伴随供暖需求季节性走强,丙烷价格上涨 14.1%至 4050 元/吨,叠加需求低迷影响,华东地区丙烯价格下跌 5.0%至 7265 元/吨,PDH 价差收窄 28.2 至 2486 元/吨,但盈利仍然良好。乙烯方面,国内装置仍以石脑油裂解为主,未来主 要出现的新工艺包括轻烃裂解及乙烷裂解装置,轻烃裂解较石脑油工艺趋近,而乙烷裂解 依托于原料低价及高产率优势,盈利能力丰厚。关注卫星石化、万华化学。维生素:养殖后周期受益品种,重点关注维 E 与维 A维生素的主要应用领域整体相对稳定,据博亚和讯,除 VC、肌醇、VB1 及 VB12 之外, 2015 年全球维生素超过 60%均用于饲料领域,氯化胆碱继续完全用于饲料领域。在使用 时,一般先将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配置成预混料,随后掺混后做成饲料供养殖行业使用。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我国是全球维生素生产大国,总产量约占全球 8 成。2018 年我国 维生素产量 32.8 万吨,同比增长 3.1%,较 2017 年下跌 8.5pct,表观消费量 5.5 万吨, 同比下滑 2.2%,出口 24.7 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出口占产量 75%。维生素的需求主要在于饲料、食品饮料及医药化妆品,其中后二者的需求相对平稳,且占 比约 40%,其中超过 70%为 VC,因此对于大多数品种而言,饲料产量的变化是主线。根 据饲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分类,2018 年全球肉鸡饲料和猪饲料分别占比 29%、28%,蛋 鸡饲料占比 15%,奶牛饲料和肉牛饲料分别占比 13%、8%,其他的如水产饲料及宠物饲 料占比较少。我国是全球猪肉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2018 年水产、猪肉产量最高,分别为 0.65、 0.54 亿吨,水产同比增长 1.9%,连续 21 年保持增长,而猪肉同比减少 0.9%,已自 2014 年高点减少 7.2%。从不同品种预混料产量结构来看,据饲料工业统计年鉴,2016 年我国 猪料占比 60%,蛋禽料占比 22%,肉禽料占比 6%,而其他品种占比均不超过 6%。由于 预混料是维生素等添加剂的直接下游,因此生猪产量及猪饲料的产量变化对我国维生素需 求影响最大。据中国政府网,2018 年以来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生猪及母猪存栏量持续下滑,2019 年 9 月已下滑至 1.92/0.19 亿头,较同比下降 41%/39%。我国饲料产量仍保持低速增长, 2019 上半年总产量 1.17 亿吨,同比增长 4.3%。7、8、9、10 月国内饲料产量 2082、2191、 2326、2288 万吨,同比分别下滑 5.9%、6.6%、3.5%、6.2%,下半年已进入下滑阶段。考虑到猪瘟导致能繁母猪存栏亦自 2018 下半年以来显著下降,我们预计国内饲料产量或 将于下半年进入下滑通道,目前厂家库存约 2-3 月,并且相应减少对添加剂采购,维生素 需求已入低谷。另一方面,国内正加紧研制猪瘟疫苗,据中国农科院报道,在 4 月实验室 阶段取得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成功后,8 月 10 日一株双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了实验 室安全评估与有效试验,突破了规模化生产技术瓶颈,并已于 9 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 们认为目前高猪价刺激下,后续存栏或将一改前几轮周期缓慢复苏态势,快速补栏将带动 维生素需求端迅速修复。根据博亚和讯,2017 年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维生素产地,在细分品种领域, VC/VD3/VK3/VB1/VB6/VB12/生物素/泛酸钙/叶酸等品种产量接近或超过全球需求量,仅 VA/VE/VB2 等品种因核心中间体或原料(农产品)因素而占比略低。据百川资讯,2019 年以来,受企业复产及需求端疲弱影响,维生素价格显著回落,VA/VE/ 生物素/VC/VB1/VB2/VB6/VB12 等价格均回落至历史低位,自 2017 年底高点跌幅大多超 过 60%。从各品种供需格局而言,VC/VB2/生物素等仍较宽松,VA/泛酸钙等面临中间体 供应紧张等因素导致的紧平衡,而 VE 行业尽管产能端存在过剩,但由于行业兼并事件, 供给格局有望显著改观。维生素 E:行业格局有望重归有序1980 年初我国即突破了异植物醇的合成工艺,最多时曾有 16 家企业生产 VE,随后不断 整合退出,至 2002 年我国已形成新和成、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及西南合成制药三大 VE 领头企业,而国际上主要以罗氏、BASF 及安迪苏为主。2008 年,外购中间体(三甲基 氢醌)生产 VE 的大厂安迪苏因成本过高退出 VE 行业,而新和成依靠稳定的技术进步和 中间体自供稳定性,逐步晋升为行业前三。2019年全球VE实际生产企业主要有7家,总产能14.3万吨(以油计),其中CR5达88%。 从企业而言,西南合成目前是北大医疗的控股子公司,属于国内早期的 VE 行业进入者, 但受制于三甲基氢醌供应短缺,开工一直不顺。吉林北沙成立于 2010 年,设计产能 10000 吨,但其三甲基氢醌亦属外购,整体成本较高,开工亦处于低位。而能特科技成立于 2010 年,2014 年该公司基于 PX 原料的三甲基氢醌产能投产,并 供应给吉林北沙等缺乏中间体 的 VE 厂家,该创新性技术路线的投产解决了原有 VE 生产者所面临的间甲酚短缺难题, 因此 2012 年后多家下游企业大举进入 VE 行业。2014 年以来,行业整体景气不佳,VE 价格一路下跌逼近成本线,2014-2015 年新进企业 纷纷碰壁,行业举步维艰。能特科技为应对产品销路困难开始自产 VE,并对外基本停止 原材料的供应,据 ST 冠福公告,其自建的 2 万吨 VE 装置于 2017 年一季度投产,导致 行业低端产能逐步退出,大多处于停产状态。基于间甲酚原料被 BASF 所控制、能特科技 不再外供三甲基氢醌,行业重新塑造起原材料供应壁垒。以 2015-2018 年浙江医药披露的 VE 产品毛利率和行业均价进行估算,浙江医药的 VE 生 产成本约 37.9-42.6 元/千克(浙江医药采用间甲酚、异戊醛合成工艺);以 08-11 年新和 成披露的 VE 产品毛利率和行业均价进行估算,新和成当期 VE 生产成本约 45.5-52.1 元/ 千克,其后新和成进行了工艺改良,合成三甲基氢醌路线由间甲酚转变为氧代异氟尔酮, 摆脱了原材料上对 BASF 的依赖;合成异植物醇路线由乙炔、丙酮 Roche 法转变为异戊 醛,更加经济安全,结合公司公告情况测算,我们认为新和成 VE(50%粉)生产成本约 在 21-28 元/千克。而根据调研了解,采用独创工艺的能特科技成本约为 25 元/千克。2019 年 2 月能特科技公告以石首能特(异植物醇合成)33%股权和荆州工厂三甲基氢醌 及 VE 合成的相关资产设立益曼特健康产业(荆州)公司,5 月能特科技公告拟以 10.66 亿元向 DSM 出售益曼特 75%股权,通过与 DSM 合作,能特科技工厂将对现有产线进行 改造升级,同时保障原料法尼烯的供应(Amyris 由 DSM 控制),另外能特科技 VE 产品 的销售网络将并入 DSM 体系,VE 行业成本较低的厂商与销售网络最强大的企业完成整合, 供给格局显著优化。目前 VE 行业仅剩下巴斯夫、DSM、新和成及浙江医药四家有效开工 的企业,基于原料的控制,寡头竞争市场再次形成。回顾维生素 E 的价格历史,价格的快速变化主要是由于供给端的格局导致的,而大厂停产, 退出等因素往往是短期价格大涨的诱因。长期价格下滑主要是行业持续的新进入者和下降 的生产成本,而短期快速的下跌经常是由于龙头企业复产导致的。据博亚和讯,2019 年初国产 VE(50%粉)报价一度跌至 39 元/千克,伴随国内厂家减产, 能特科技与 DSM 整合逐步明晰,海外工厂出货量显著下滑,VE 报价稳步上涨至 47.5 元/ 千克,我们预计行业格局改善将显著提振 VE 景气,价格有望维持底部回升态势。此外,据商务部公告,2019 年 7 月 29 日,中国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于原产于美国、欧盟 和日本的进口间甲酚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本次调查通常应在 2020 年 7 月 29 日前结束, 特殊情况下延长至 2021 年 1 月 29 日。本次调查确定的倾销调查期为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产业损害调查期为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2018年我国进口间甲酚6641吨,同比增长36%,其中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占65%/28%/6%, 国内产量 7200 吨,同比下滑 1.4%。海外间甲酚产能主要由美国沙索、欧洲朗盛及日本三 井三家企业掌控,整体产能占全球 70%。全球范围内,除新和成及能特科技之外,其余维 E 企业合成三甲基氢醌均以外购间甲酚为原料。另据秣宝网资讯,2019 年 11 月 14 日, 欧洲朗盛因转产薄荷醇致间甲酚外销减少,间甲酚提价后推动 VE 价格提振,11 月 15 日, 新和成报价提升至 52 元/公斤。维 E 相关公司包括新和成、浙江医药、ST 冠福。农药:需求端老树开新花,供给端持续集中农药品种面临研发创新效率下降的问题据 Phillips McDougall,2000 年前后,创制农药销售额约占市场总额的 35%,伴随新药开 发进度放缓及现有产品专利过期,至 2017 年创制药的销售额占比已下降至 17%,非专利 农药(包括无专利及专利过期产品)逐步成为市场主流。结合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中销售额(2016 年)排名前 10 的产品来看,截至 2019 年 7 月,仍处于专利保护期内的仅有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氟唑菌酰胺 3 个品种。而 未来几年仍处于农药专利过期高峰,据 Agrow 统计,至少 30 个创制农药的专利(包括 12 个除草剂、12 个杀菌剂、6 个杀虫剂)将于 2018-2023 年到期,其中不乏氯虫苯甲酰胺、 唑啉草酯等重磅产品,届时非专利农药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尽管非专利农药市场份额仍在扩大,但市场上获得注册的原药品种数量自 1990 年以来持 续锐减。一方面,现存原药每隔 5-10 年需进行一次重新评估,伴随全球各地区农药监管 标准逐步严格,许多重要品种由于对环境或其他动植物存在潜在威胁,而不再准许被继续 使用;另一方面,部分小品种农药由于销售额较低,原专利公司基于成本考虑,往往放弃 为其办理续登。当特定农药在某一地区不再注册后,不仅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需求量,由于 涉及该成分的进口作物农残标准往往同步加严,长期而言,其市场份额可能被其他农药品 种完全/部分取代。以监管标准最严格的欧洲地区为例,据欧盟统计,成功获得注册的农药活性成分数量已由 1993 年的 987 种下降至 2019 年(截至 7 月)的 440 种,降幅达 55%;其中化学农药数 量由 703 种大幅下降 62%至 267 种。伴随现代农业对农药的性能及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农药开发对于特异性、选择性的要求 也随之提升,开发新农药需要筛选的化合物数量大幅增加,且筛选出的分子结构也日趋复 杂,开发成本整体保持增长趋势。根据 Phillips McDougall 统计,截至 2014 年,单个创 制农药的开发周期已长达 10 年,平均开发费用为 2.86 亿美元,较 2000 年增长 55%。而 农化巨头的研发重心自 2000 年以来逐步向种子、性状技术转移,针对传统农化产品的研 发投入增长相对较缓, “六巨头”2017 年合计研发投入为 22 亿美元,较 2002 年增幅仅 为 22%。受制于新药研发效率的下行,2000 年以后上市的创制农药数量逐步减少,其中全行业于 2015-2017 年推出的新成分数量分别仅为 6、 5、 4 个。与此同时,在研新项目也大幅减少, 全行业/前五大公司的在研成分数量分别由1999年的65/32个下降至2017年的44/14个。 由此判断,农药行业或将维持较为缓慢的产品换代节奏。老树新花,部分传统品种有望迎来二次增长从开始研发到最终退出市场,农药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开发期、导入期、成长期、 成熟期和衰退期。创制农药的专利到期后,由于大量厂家集中涌入,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上 升,产品销售单价降幅较大,同期销量虽有所提升,但市场空间仍呈快速下降趋势,这一 现象也被称为专利断崖(Patent Cliff)。此后,伴随新进入厂家减少,市场竞争格局的逐 步稳定,专利过期产品的销售单价趋稳,其市场空间通常维持平稳或小幅下降。但近年来部分过期专利农药销售额正出现显著的“二次增长”,该现象的背后原因主要是 困扰农药市场的抗性问题,由于农药新成分的推出节奏趋缓,部分老产品正重新获得市场 关注。据 Agrow 报道,截至目前,现存除草剂中 86%的品种已产生抗性问题,而杀虫剂、 杀菌剂出现相似问题的比例分别为 40%、31%,伴随老产品更多地被用于复配,除草剂、 杀菌剂领域相关品种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主要具备除草剂抗性,先正达、拜耳(孟山都)等巨头在这一领 域布局已久,其在售的大部分转基因种子对应草甘膦,草甘膦销售额也因此在除草剂品类 中一骑绝尘。近年来,伴随叠加了草铵膦、麦草畏、2,4D 抗性的转基因种子陆续推广, 相关除草剂的销售额也迎来显著增长。转基因技术的出现赋予了其对应除草剂品种显著的 使用成本优势,但也间接影响了选择性除草剂的市场推广,降低了农药公司对新产品的研 发热情,从而导致草甘膦等大品种被过度使用。高频率、大剂量地使用单一品种除草剂易使作物产生抗性,据 Weed Science 研究统计, 截至 2019 年 10 月,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特殊案例已达到约 500 个,其中抗性报道最多 的前五类除草剂分别为 ALS 抑制剂(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PSII 抑制剂(三嗪类、取 代脲类)、ACCase 抑制剂(环己二酮类、芳氧苯氧丙烯酸酯类)、草甘膦、合成生长素(苯 氧基羧酸类)(图 119)。以用量最大的草甘膦为例,其抗性杂草种类自 1995 年起持续增 长,目前已达 43 种。为应对草甘膦抗性杂草,孟山都(现拜耳)于 2010 年开始推出 Rounp Ready Plus 计 划,以优惠价格向农民打包出售其他除草剂。受益于该计划,多个小品种除草剂销售额大 幅提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甲磺草胺。甲磺草胺是富美实推出的第一个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属于原卟啉氧化酶类抑制剂(PPO 抑制剂),于 1991 年首次报道,并于 1995-1997 年相继在葡萄牙、巴西、美国、阿根廷 等国家登记上市,主要用于大豆、甘蔗。尽管富美实先后与陶氏、杜邦等公司合作推广该 产品,但受制于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盛行,甲磺草胺销售数据持续低迷。2006 年,富美实与陶氏开始合作开发甲磺草胺和氯嘧磺隆、嗪草酮的复配产品,作为草 甘膦用药前、播种前和芽前处理药剂,2010 年,富美实与孟山都达成除草剂产品合作协 议,Authority 系列除草剂(活性成分为甲磺草胺)加入 Rounp Ready Plus 计划,主要 应对草甘膦的抗性杂草问题。甲磺草胺市场空间随之显著增长,据 Phillips McDougall 统 计,其全球销售额由 2007 年的 0.45 亿美元快速增长至 2016 年的 2.1 亿美元,累计增幅 近 400%。国内是甲磺草胺原药的主产地之一,出口量由 2013 年的 2700 吨增至 2018 年 的 4800 吨,期间增幅近 80%。据拜耳公布的 2019 年度 Rounp Ready Plus 计划,其中涉及的品种除砜吡草唑、环磺 酮外,均已过专利期。按照除草剂分类来看,PPO 抑制剂、HPPD 抑制剂占比较高,主 要品种包括丙炔氟草胺、氟磺胺草醚、硝磺草酮、异噁唑草酮等。HPPD 及其他 PPO 类抑制剂均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除草剂大类,共同特点为作用方式新 颖,产品抗性发展缓慢,因而在全球抗性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6 年 HPPD 类抑制剂、其他 PPO 类抑制剂的全球销售额分别为 13.36、 10.65 亿美元,CAGR (2010-2016)为 8.9%、16.1%,占除草剂市场份额亦分别由 2009 年的 1.9%/3.7%稳步 上升至 4.6%/5.8%。伴随产品复配应用的不断增加,上述品类的市场份额有望持续增长。杀菌剂市场相对较为集中,市场份额较高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三唑类、其他唑类、SDHI 类均属于内吸性杀菌剂,2016 年销售额占比分别为 23%、21%、8%、8%。在上述四类 杀菌剂之外,2016 年销售额前 15 的品种还有代森锰锌(6.65 亿美元)、铜制剂(5.60 亿 美元)、百菌清(3.30 亿美元)、甲霜灵(3.40 亿美元),其中前三者均属于保护性杀菌剂。选择性越强的杀菌剂,其抗性发展也相对迅速。以近年来销售增速较快的 SDHI 类杀菌剂 为例,据中国农药网报道,先正达在巴西地区推出的产品仅经过 2 年使用后便出现抗性问 题,导致农民用药量需增长 50%以上。为降低选择性杀菌剂的抗性风险,延长其生命周期, 生产中通常将保护性杀菌剂与选择性杀菌剂以适当比例复配使用,该方法成本较低且有稳 定的防效。据 Phillips McDougall 统计,三大类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百菌清、铜制剂)市场空 间自 2003 年以来持续扩大,其中 2016 年销售额分别为 6.65、3.30、5.60 亿美元,CAGR (2004-2016)为 6.6%、3.5%、9.9%。由于使用上以复配为主,保护性杀菌剂销售额占 比基本平稳,市场份额维持在 10%上下。作为杀菌剂的主要应用市场,巴西地区百菌清、代森锰锌进口量自 2013 年以来显著增长, 其中代森锰锌 2018 年进口量达 3.53 万吨,较 2013 年增长近 4 倍。伴随杀菌剂市场持续 扩大,代森锰锌、百菌清等产品需求有望维持增长。由于农药活性成分种类的逐步减少,以及现存品类市场的进一步饱和,国内企业产品线已 逐渐靠近前端(研发端),利尔化学(氯氨吡啶酸)、雅本化学(氯虫苯甲酰胺中间体)等 企业开始承接客户尚在专利期内的原药订单,国内农化行业的竞争赛道正在变窄。考虑到 农药专利一般于上市后的 10-15 年过期,自 2010 年开启的专利到期高峰即将接近尾声 (2010 年以前上市的创制农药专利最晚于 2025 年到期,而 2010 年后新农药数量显著减 少),届时各原药厂家新产品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相对地,受益于抗性复配的部分老品种市场仍持续向好,从具体品种来看,丙炔氟草胺、 甲磺草胺、氟苯脲等自 2007 年以来市场空间快速扩大,CAGR(2008-2016)达 20%以 上,代森锰锌、溴苯腈等上市已超过 50 年的老品种需求亦有提升,其中代森锰锌全球销 售额由 2007 年的 4.0 亿美元增至 2016 年的 6.65 亿美元,增幅达 66%。由于市场需求较好,相关产品整体维持了较强的价格走势,且当供给端受安全事故、环保 等因素限制时,易引起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行,以咪鲜胺(辉丰股份停产)为例 ,其一 度于 19Q1 达到阶段性价格高点 18.0 万元/吨,较 18 年初价格上涨 118%。由于抗性产生后用药剂量增加,相关成本也相应上升,发展老品种复配不仅符合农民利益, 也适应当下“农药减量”的政策要求。我们预计相关品种需求有望持续上行,且供给格局 已趋于稳定,其销售单价有望维持相对强势。国内农药供给侧受限,具备存量在建产能企业受益农药是精细化工的特殊分支,生产过程中需使用多种有机物、酸碱、重金属催化剂等,由 于反应步骤繁杂且农药品种繁多,农药废水水质复杂,不仅含盐量高,且可能含有氰化物、 汞、砷等有害物质,处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农药或中间体生产过程中还涉及硝化 反应、格式反应等易燃易爆反应,若操作不当极易酿成事故。国内农药及中间体行业中小 企业众多,各企业的环保投入和安全操作规范差异性较大。2017 年以来,国内环保标准逐渐严格,随着环保税和新版企业排污证的引入,环保核查 逐步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苏北、山东及长江流域成为环保整治的三个重点方向,其中农 药、中间体产能集中的苏北地区 2018 年多次进行排查整改,中小企业大面积停工,期间 部分上市公司也遭遇长时间停产。2019 年 3 月 21 日,江苏盐城响水工业园发生特大爆炸事故,据盐城政府信息发布平台, 事故造成 78 人死亡,超过 600 人不同程度受伤。4 月 4 日,盐城市政府发布公告,拟彻 底关闭响水化工园区。事故发生后,响水周边的两灌、大丰、滨海、阜宁等园区均停产整 改,截至目前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生产。伴随国内环保、安全监管压力提升,农药供给端强收缩,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数据, 2018 年国内化学原药产量为 208.3 万吨,同比下降 9.5%,农药出口量为 149 万吨,同比 下降 8.7%,均自 2008 年以来首次下滑。2019H1 国内原药产量为 103.5 万吨,同比增长 2%,出口量 81 万吨,同比下降 0.2%。另一方面,国内对于农药行业产能的约束也在逐步加强。化工总产值排名全国第一的山东 省于 2017 年成立了专业办公室,从整治化工产业的散乱入手,提升化工产业的质量和水 平,据山东省政府公告,截至 2019 年 10 月,全省化工园区数量已由 199 家整合至 85 家, 降幅达 58%,且未来将不再新增化工园区。响水事故发生后,江苏省紧急出台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提升整治方案,要求压减规模以下及 位于环境敏感地区的化工企业数量,规定新建化工项目投资额原则上不低于 10 亿元,且 严禁新(扩)建农药、医药、染料中间体化工项目。江苏省是我国化工大省,据国家统计 局,2016 年行业总产值 2.6 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在精细化工领域(农药、染料、中 间体、电子化学品、阻燃剂、防老剂等)产能占比较高。伴随新政逐步落地实施,江苏省 内中小化工企业将逐步退出,可能导致国内农药/中间体供应趋紧,同时省内企业新建项目 将被迫外迁,或导致产业链协同性下降(省外部分中间体配套缺失),从而抬升生产成本。我们认为国内安全监管及环保整治的展开尤其有利于拥有存量在建项目的农药企业,其扩 产并不受限制,盈利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而非上市的中小企业建新项目可能会受 制于项目投资规模与审批趋严限制。同时,产业链一体化程度较高、中间体自供的优势企 业,生产成本不易抬升,竞争优势显著,相关公司包括扬农化工、广信股份、长青股份等。新兴领域:进口替代逻辑仍存,需求端亮点涌现据 SEMI 统计,2018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为 51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6%,其中 晶圆制造材料、封装材料销售额分别为 322、19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9%、3.0%。根据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报告,2018 年国内晶圆制造材料、半导体封装材料市场规模分别为 272、397 亿元,其中晶圆制造材料(除硅片及硅基材料)中掩膜板、光刻胶等占比较大, 半导体封装材料中封装基板等领域占比较大。电子化学品的产品和技术伴随下游需求变化不断快速演进,客户对于上游企业的快速响应 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电子化学品在下游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占比很低,据 Prismark,2017 年集成电路(IC)制造、封装的过程中,所需的电子化学品总计成本约占材料成本 的 20%;但对电子产品性能影响较大,一旦质量出现问题,下游客户将会产生较大损失, 因此其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度较低,而更关心产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IC 电子化学品的高竞争壁垒、(下游客户)高转换成本等特点,使得其供应体系高度稳定, 且高端产品基本由欧美日企业垄断,2018 年国产化率仍不超过 20%。2018 年国内集成电 路产业销售额 6531 亿元,同比增长 20.7%,在全球占比达 21%,但大部分需求仍依靠进 口满足,2018 年国内进口集成电路 31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进 口替代空间广阔,电子化学品行业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国内 IC 行业起步稍晚,但近几年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据相关公司公告,2018 年海外前十 大的半导体巨头在华业务的营收占比大部分超过 50%。下游电子制造环节大举向国内转移, 对上游材料提出了更高的配套要求。在半导体等领域的高端电子化学品方面,行业技术及 认证的高壁垒下衍变近 30 年,欧美日等海外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均在 80%以上,国 内企业仅占据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晶圆封装材料等领域的低端制程市场的 较少份额,后续发展空间较大。集成电路产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兴动力引擎,为了 推进该行业发展,提升国内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工艺及材料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 国内相关扶持性政策密集出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IC 大基金)于 2014 年成立,据 OFweek,基金一期于 2018 年 5 月完成投资,实际募资 1387 亿元,累计投资项目约 70 个,投资范围覆盖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多个环节。截至目前,IC 大基金二期方案也已上报国务院并获批,项目计划募集资金 1500-2000 亿 元,按照 1:3 比例计算(参照基金一期撬动社会资本比例并相应保守计算),其撬动的社 会资本规模将达 4500-6000 亿元,加上大基金一期撬动的 5145 亿元,用于保障国内集成 电路产业发展的资金总额或超万亿元。国内半导体材料的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积累,逐步形成技术突破,具备进口替代实力,在政 策的强力推动下切入下游客户供应链。尤其是日本经济产业省 7 月 1 日宣布,决定从 7 月 4 日起,将限制对韩国出口日本半导体核心上游原材料、智能手机及电视等显示屏的核心 原材料,具体包括氟聚酰亚胺、光刻胶、电子级氢氟酸等品种,日韩半导体材料事件为国 产半导体产业链敲响警钟,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将会更加重视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等上 游环节。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2018 年在国内半导体制造环节国产材料的使用率 不足 15%,本土材料的国产替代形势依然严峻,且部分产品面临严重的专利技术封锁。当前国内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正在快速突破,在过去十年,以 02 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和专项补贴推动了半导体材料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本土半导体材料企 业数量大幅增长,以江化微的超纯试剂、鼎龙股份的 CMP 研磨垫、江丰电子的靶材、安 集微电子的研磨液、上海硅产业集团的大硅片为代表的国产半导体材料进入主流晶圆制造 产线进行上线验证,部分产品实现了批量供应。相关公司包括国瓷材料(MLCC 粉末、电子浆料等)、安集科技(CMP 抛光材料)、飞凯 材料(光刻胶等)、江化微(湿电子化学品)、强力新材(光刻胶光引发剂、OLED 发光材 料)、晶瑞股份(湿电子化学品)、巨化股份(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鼎龙股份(CMP 材料)等。电子通信材料:受益 5G 大规模建设浪潮据中国移动等运营商计划,国内已于 2019 年启动 5G 网络实际建设,标准化的 5G 网络 预计将于 2020 年大规模商用,5G 产业化将迅速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孕育成型。按照工信 部公告,国内于 2019 年 6 月 6 日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 5G 商用牌照,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 5G 商用元年。进入 5G 时代,低频通信有限的带宽资源已经很难满足 5G 网络实现大容量传输的需求, 通信频段将进一步提升。要达到与 4G 网络同样的覆盖范围,5G 基站的密度必然会大幅 增加,超密集组网也成为了 5G 的关键技术之一。据工信部统计,截至 2018 年底,国内 4G基站数量已达339.3万个,中国联通预计5G宏基站的数量将达4G基站数量的1.5倍, 而应用于热点区域及更高容量业务场景的小基站数量保守估计将是宏基站的 2 倍,其规模 有望在 2019 年 6 月 5G 步入商用时代后持续扩大。5G 网络的另一项关键技术是 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主要通过大幅增加天线 数量提高信道容量,使频谱利用率成倍提升。据移动通信研究院,目前 4G 传统基站 MIMO 一般为 2-16 天线,而 5G Massive MIMO 以阵列形式排列,可达到 128-256 天线。此外, 一般宏基站将配有 3-6 面天线,5G 单基站天线数量将大幅增加。从用户终端来看,随着 手机产品向 5G 发展,内部射频天线数量将成倍增长,同时核心处理器等芯片的功耗也将 相应提升。总体而言,5G 设备将具有更高的电子元器件密度,而相关电子元器件的小型 化以及性能的提升将催生出对于信号抗干扰及散热方面更高的要求。伴随国内 5G 网络建设的持续推进,电磁屏蔽材料及导热材料具有较好的发展机遇。电磁 屏蔽材料主要通过阻断和吸收电磁波使设备避免被外界电磁波干扰,同时能够减少电子设 备向外辐射电磁波;导热材料主要通过填充发热元件与散热元件之间的空气间隙,将热量 有效地传递,从而提高散热效率。据 BCC Research 预测,全球 EMI/RFI 屏蔽材料市场规模将由 2018 年的 70 亿美元增长 至 2023 年的 92.5 亿美元,CAGR(2019-2023 年)为 5.7%;全球界面导热材料市场规 模将由2015年的7.6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1亿美元,CAGR (2016-2020年)为6.4%。 由于上述预测仅基于现有设备的正常迭代,若考虑 5G 商用后带来的较大需求增量,电磁 屏蔽及导热材料的实际增速有望在此基础上显著提升。此外,光纤相关产品(如光固化涂 料)需求也有望稳步提升。国际市场上,电磁屏蔽及导热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业格局,主要企业为莱尔德 (Laird)、固美丽(Chometrics)等。国内企业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屏 蔽和导热器件加工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且在材料领域也有国内优秀企业逐 步切入。伴随自身技术水平提升,下游逐步放量,国内企业有望持续扩大自身市场份额, 相关公司包括飞凯材料(紫外固化光纤涂料)、中石科技(导热材料、屏蔽材料)、碳元科 技(导热材料)等。此外,目前主流的 4G LTE 技术属于特高频和超高频的范畴,即频率 0.3 GHz~30GHz。 5G 的频率最高,分为 6GHz 以下和 24GHz 以上两种,现在正在进行的 5G 技术试验主要 以 28GHz 进行。由于电磁波具有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越容易在传播介质中衰减的特点, 频率越高,要求天线材料的损耗越小。与传统基材 PI 相比,LCP 材料在传输损耗、可弯 折性等方面优势显著,基材损耗值仅为 0.2%-0.4%,比传统基材小 10 倍,有望成为 5G 基站天线振子等部件的主流材料。LCP 材料制备工艺复杂、生产设备特殊、研发成本高,尤其是制备 LCP 薄膜很难控制膜 的厚度,易造成薄膜不均匀的现象。LCP 材料的高技术壁垒导致现有 LCP 材料主要被日 美企业垄断,据新材料在线统计,2018 年全球 LCP 材料产能 6.28 万吨,其中主流供应 商包括住塞拉尼斯(2.2 万吨产能)、宝理(1.5 万吨产能)、住友化学(0.9 万吨产能)等。 近几年来随着金发科技、普利特、沃特股份等企业陆续投产,我国 LCP 材料产能快速增 长。随着 5G 时代到来,未来 LCP 材料需求有望快速增长,国产化率显著提升,相关公司 包括沃特股份、金发科技等。碳纤维材料: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国内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全球碳纤维的生产应用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和美国是该领域的领先者,早期工业 应用主要在军工及宇航领域,2018 年在风电叶片(24%)、航空航天(23%)、体育休闲 (15%)、汽车(11%)及建筑、船舶等领域作为结构件制成材料广泛使用。据 CCeV 数 据,2018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为 7.85 万吨,CAGR(2011-2018 年)为 11.4%。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在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比密度以及耐腐蚀性等方面都有明 显的优势,据《复合材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现状》,强度上碳纤维是钢的 20 倍,拉伸 模量上比钢强 2-3 倍,比重上不到钢的 1/4,此外,碳纤维还有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实 践中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钢或铝,减重效率可达 20%-40%。碳纤维根据原料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其中 PAN 基碳纤维因成 品品质优异且工艺相对简单而成为碳纤维主流品种,沥青基碳纤维在宇航卫星等特定领域 亦有所应用。实际应用中,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是衡量碳纤维性能的两大重要指标。 300/T800/T1100 等为高强度产品,主要应用于民航飞机及军用飞机的结构件,伴随其性 能提升,可应用领域更加广阔;M40J/M55J/M60J 等为高模量产品,主要应用于昼夜温差 大的太空环境,比如卫星的结构件等。国内碳纤维市场由于供应受限(尤其是高端领域和产品),应用市场开发进展较慢,主要 下游应用趋于低端,2018 年 43%需求来自于体育领域,23%需求来自于风电叶片,航空 航天市场仅占约 3%需求。据赛奥碳纤维,2018 年国内碳纤维表观需求量约 3.1 万吨,同 比增长 31.9%,其中进口量仍占 71%,国内产量 0.90 万吨,同比增长 21.6%。据 CCeV 数据,2008 年以来全球碳纤维理论产能稳步攀升,生产趋向于集中化,2018 年 产能 15.5 万吨,同比增长 6.2%,主要增量来自东丽和 Zoltek 的扩产。从产能角度而言, 2018 年日本东丽和其收购的 Zoltek 占比 29%,是业内龙头企业,其他主要厂商包括德国 SGL、日本三菱丽阳、日本东邦、台塑、美国 Hexcel、美国 Cytec 等,而在军工、航空 等高端领域,日本、美国企业的占比则更大。日本东丽公司 2018 年具备 4.5 万吨碳纤维产能,2018 年碳纤维业务实现营收 16.1 亿美 元,营业利润 1.87 亿美元,主要客户包括航空领域的波音、空客等;美国 HEXCEL 是美 国最大的碳纤维研制生产企业,2018 年产能 1 万吨,产品在军机中取得大量应用,是波 音、空客的重要碳纤维供应商,2018 年其相关业务实现营收 17.7 亿美元,营业利润 3.7 亿美元。我国碳纤维研究与日本同时起步,但产业化进程较缓,2018 年根据理论产能数据,主要 生产企业包括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威海拓展等,合计产能 2.68 万吨,产率仅 34%,显 著低于全球平均约 51%的产率。且产品在高端领域应用偏少,导致国内碳纤维企业盈利能 力较差。而在相对高端的 T800、T1000 及 M50J 以上级产品方面,国外企业仍对国内实 施封锁,国内企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相关公司包括光威复材、中简科技等。尾气净化材料:国六标准要求尾气处理技术升级,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扩容针对机动车产生的环境问题,国内持续提高相关排放标准,其中国内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 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国六”)将于 2020 年 7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据各 省市公告,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天津、上海等城市及山东、河南、海南、广东、河 北等省份将于2019年7月1日提前实施国六标准,其中部分省市先行针对轻型汽车实施。为了更好地贴合国内国情,“国六”标准采用分布实施成两个阶段,即“国六 a”和“国六 b”。“国六 a”相当于“国六”和“国五”的过渡阶段,此阶段排放标准选取了“国五” 排放要求中的最严值,自 2020 年 7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国六 b”是真正意 义上的“国六”排放标准,限制要求相比“国五”大幅加严。此外,相对于“国五”标准, “国六”标准中还新增了对于尾气中排放颗粒数的要求。相较于“国五”标准,“国六”标准对于尾气后处理系统的改变主要来自于:1)所有原有 处理系统体积增大;2)汽油车需加装 GPF;3)柴油车加装 DPF、DOC 和 ASC 系统;4) 柴油车 SCR 的钒基催化剂改为铜和沸石催化剂体系(欧五标准柴油车安装 SCR,但由于 成本较高,国内国五标准下一般加装 EGR)。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升级将对蜂窝陶瓷、氧化 铝涂层、铈锆固溶体、贵金属及沸石分子筛等材料产生需求拉动。国内尾气催化器市场主要由巴斯夫、庄信万丰及优美科占据,据立木咨询,2018 年市场 份额分别约 26%、26%、19%。国内企业整体占有率较低。由于催化器客户及主机厂对材 料性能及生产稳定性要求较高,行业存在认证壁垒,目前国内市场仍以海外企业居多,包 括日本 NGK、美国康宁、比利时 Solvay 等老牌龙头企业,国内包括国瓷材料、烟台万润、 贵研铂业等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我们测算,在国五升级国六的过程中,我国汽车蜂窝陶瓷载体的市场规模有望从 40 亿元最高扩容至 202 亿元,柴油车用蜂窝陶瓷载体市场规模有望从 20 亿元最高扩容至 82 亿元。假设 2023 年国六标准全实施完成,汽车/柴油车用蜂窝陶瓷载体市场 CAGR (2018-2023 年)最高可达 38%/33%。相关公司包括国瓷材料(蜂窝陶瓷、氧化铝、铈 锆等)、 万润股份(沸石分子筛)、奥福环保(蜂窝陶瓷)等。新能源化学品:六氟磷酸锂长期需求向好,LiFSI 有望逐步产业化六氟磷酸锂 2012 年前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厂商实现技术突破后,2014-2015 年价格处于 低位。2015 年后随着锂电池扩张价格开始暴涨至 40 万元/吨以上,2017 年以来由于下游 新能源汽车补贴回落,行业供给相对过剩,据高工锂电(GGII),截至 11 月下旬六氟磷酸 锂价格回落至含税价 9.5 万元/吨(不含税 8.4 万元/吨)。2019H1 天际股份六氟磷酸锂毛 利率为 22.7%,以 2019H1 六氟磷酸锂含税均价 11 万元/吨测算天际股份六氟磷酸锂生产 成本约 7.5 万元/吨,考虑扣除其 17%费用率,净利率约 5%,由此推算行业内其余中小厂 商基本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六氟磷酸锂价格已接近底部区间。虽然六氟磷酸锂价格已处底部区间,但其技术壁垒暂时被打破,行业供给端限制不再严格, 根据各公司公告统计,2019 年国内六氟磷酸锂厂商将新增 0.90 万吨名义产能。需求端方 面,据中汽协,2019 年 1-10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产量 98.1 万辆,同比增长 12.5%, 高工锂电预计 2019 年国内六氟磷酸锂需求量 2.85 万吨,相比 2018 年增长 0.76 万吨, 低于供给增量,供需格局难以显著好转。但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有望维持较快增长,从而 拉动六氟磷酸锂需求向好。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由日本触媒公司于 2012 年开发面世,相较于传统锂盐六氟磷酸 锂,LiFSI 具有电导率高、热稳定性高、耐水解、耐高温、抑制电池气涨等诸多优势,因 此LiFSI被业界广泛认为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理想锂盐电解质材料。据 SMM预测,到2020 年 LiFSI 市场需求量有望超 6000 吨,保守估计市场空间在 50 亿元以上。由于生产工艺复杂,LiFSI 市场价格在 80-150 万元/吨,显著高于六氟磷酸锂约 10 万元/ 吨的市场价格,因此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目前业界主要将 LiFSI 作为辅助锂盐(添加比例 10%左右),与六氟磷酸锂混合使用,充分结合二者的优势,在尽可能减少成本增加的前 提下,提高电解液物化性能及导离子性能。2017 年国内已由康鹏化学牵头为 LiFSI 标准立 项,新制定推荐性标准《动力电池电解质双氟磺酰亚胺锂盐》,助推 LiFSI 产业化进程,随 着生产工艺发展成熟,LiFSI 有望逐渐产业化降低生产成本,相关公司包括永太科技(六 氟磷酸锂、LiFSI 等)。……(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颜元

化工板块研究报告

化工其余品种或原油品种观点或其余大宗商品观点欢迎关注后私信隆众资讯7月27日报道:两油库存76万吨,较上周五增6万吨。(备注:两油即 中 石化、中石油;此库存数量主要为PP、PE库存量,还有少量PS、ABS、EVA库存量)L:进口量处于偏高水平,美国货源集中到港,港口库存累积量放大,但伊朗国航问题目前只是市场预期问题得到解决,实际仍未能真正靠港卸货,即使后续换船后如何操作并无明确方案,整体后续伊朗货源后续到港仍旧受到影响。国产方面,上游石化生产负荷在85.55%,7月国产端仍处于检修旺季,且此前预计的8月新增装置投产出现延迟,国产压力依旧不大,供应端短期受美国还原集中到港影响稍有上升,但整体压力有限。需求端,下游制品行业开工率方面,农膜行业开工上升2个百分点在26%,中空行业开工下降1个百分点在58%,其余行业开工稳定,目前主流开工在 52%-58%。下游需求表现一般,谨慎观望心态不减,对于行情刺激有限。综合看,8月中上旬前供需矛盾不大,价格下方空间有限。PP:PP国产供应端仍旧处于检修旺季,原先预计8月投产的三套装置,其中中科与中化装置预计推迟到9月,配合进口货源到货量减少,整体8月中上旬前供应压力一般。需求端,下游开工稳定为主,企业订单情况一般,需求相对偏淡,工厂对高价货源有所抵触,但近期价格下跌,对下游企业利润有所修复。整体看,由于前期非标与标品价差的走弱,标品拉丝价格有所高估,配合需求阶段性走弱,价格出现下滑,近期拉丝排产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下游利润也有所修复,供应端压力仍旧不大,整体下方空间短期大概率难以大幅打开。燃料油:燃料油目前随原油一起陷入了极低波动率的境地,而且目前国内高企的高硫燃料油仓单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高硫燃料油向上的空间。而低硫燃料油新加坡的销售情况虽有好转,但低硫油的浮仓库存依然很高,消费难以看到大幅好转的迹象,而近期全球各地疫情形势再度紧张(航运指数近期大幅下调),今年下半年燃料油的消费形势或依然难以大幅好转。我们从新加坡燃料油MOPS贴水的情况也看到了国外的高硫油在本轮的反弹中要领先或者强于低硫油,现货贴水虽有所回调,但仍然维持正值,由于下游需求更多的向发电和炼化倾斜,高硫燃料油有望迎来阶段性强势,这将有助于巨量仓单的消化。天然橡胶:周五夜盘,沪胶小幅高开反弹,有小部分套利盘移仓远月,主力收于10640,9-1价差继续走扩,在-1195,套利盘移仓意愿回升。现货方面,周五报价:7月美金泰混报价在1240左右,人民币成交小幅下跌,基差小幅走强。宏观方面:美股偏弱调整,欧美疫情有进一步反弹的趋势,中美关系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原油亦处于震荡博弈的区间,宏观情绪略偏谨慎。泰国方面,原料持稳,杯胶在32泰铢,胶水仍在40.9泰铢,南部部分产区仍有较强降水,但北部产区天气较好。泰国6月份天然橡胶、混合胶合计出口33.2万吨,同环比分别增加4.4%和1%;合计出口中国21.3万吨,同比增13%,环比微降0.5%,预计7月会有进一步回升。下游轮胎内销表现一般,出口订单继续缓慢回升,上一周下游轮胎开工维持小幅回升,但8月或有高温、限电等影响,利空压力仍存。苯乙烯:原油在库存回升中美关系风险升高等宏观压力下走弱回调,夜间工业品整体偏弱,苯乙烯未能延续涨势。苯乙烯华东现货在5380-5450,价格继续小幅上行,上游纯苯延续偏强态势,较上一日继续上涨20元/吨,石油苯加工利润仍然亏损较多,如港口库存高压能缓解,上方仍有修复空间。苯乙烯仍有小部分加工利润,开工恢复较多,国内供应增加,但近期到港减少库存压力略有缓解,新一周到港或再次带来压力。下游三大主流产品仍维持高利润,开工亦有小幅的回升,家电开工进入淡季,但白电销售尚可,继续维持供需两旺预期。成本支撑与高库存博弈延续,短期震荡小幅偏强。PTA:上周PTA震荡小涨,TA009周五报收3562全周涨16(+0.45%),现货加工费压缩至580元/吨附近。周五华东内贸现货市场报盘参考09贴水50元/吨自提,递盘参考贴水55元/吨自提,现货商谈参考区间3470-3520元/吨自提,现货市场买卖气氛一般。PX方面,周五亚洲PX报收550美元/吨CFR中国大陆/台湾和532美元/吨FOB韩国,周涨8美元/吨。尽管芳烃装置减产,但高库存和弱需求抑制价格反弹,PX生产商可能继续减产,减缓供应过剩局面。下游方面,目前终端订单改善较为缓慢,整体仍持续疲软,坯布库存高企下织造对涤丝补货动力有限,而聚酯环节因部分装置重启,加之新装置投放运行,总体表现优于预期,然库存和现金流压力犹存,聚酯工厂风险仍未解除。供应端因加工费逐步压缩,装置检修计划增多,短期存收紧预期,若检修计划能完全落实的话,阶段性去库可期,对价格有一定支撑。目前市场做多信心不足,反弹面临较强压制。乙二醇:上周乙二醇坚挺上行,EG009周五报收3712全周涨152(+4.27%),外盘石脑油制乙二醇利润-37美元/吨,煤制乙二醇平均利润-1199元/吨左右。周五内盘先抑后扬,现货报3620元/吨附近,递盘3615元/吨附近,8月下货报3680元/吨附近;外盘重心继续坚挺表现,近期船货报盘低价惜售,递盘较早盘提升至435美元/吨偏内。目前国内乙二醇整体开工负荷仍处于低位,加之远东联50万吨装置意外停车以及新疆天业新装置推迟投产,供应端利好支撑下,市场心态偏暖,后续关注价格抬升后煤化工重启和提负意向。而下游聚酯负荷再度回升,需求端支撑尚可,本月预计小幅去库为主。乙二醇基本面优于PTA,目前市场多EG空TA策略下,短期乙二醇走势强势,但未来去库动力有限,高库存仍对盘面形成压制,随着反弹至高位,多空分歧将加大,周内谨防冲高回落,中期趋势维持偏空,上方压力3750-3800,下方初步支撑3640。甲醇:甲醇这轮持续了将近两年的下跌行情可能会在近几个月见底,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再创新低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本轮反弹最大的驱动就是能化全面的好转与甲醇极低的估值,基本面看虽然略有改善,但动力并不算太强。目前甲醇仍然维持一个比较巨大的contango格局,9-1价差已经打到200附近,短期供需太弱、但也难大跌(成本支撑)。pvc:本周PVC的价格回调基本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近期中美外交摩擦下带来的整体风险资产情绪明显走弱,这种走弱在前期情绪极其高亢的对比下就会显得比较明显。第二是本周PVC自身华东华南库存出现了小幅的累库,近期国内洪涝灾害严重,叠加6-7月本来就是传统淡季,短期终端施工情况不佳,但短期累库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往年7月也会出现类似的库存走平或者小幅积累,对于当下的房产后周期而言,金九银十的旺季需求仍然十分值得期待,且根据目前的天气预报显是,7月下旬之后将逐步出梅,PVC长线的上涨趋势仍然没有结束。纸浆漂针浆现货价格方面,广东地区报价4350 - 4550元/吨;山东地区报价4300 - 4550元/吨;江浙沪地区报价4300 - 4550元/吨。库存方面,7月中旬,国内青岛港、常熟港、保定地区、高栏港纸浆库存较上周下降3.1%。目前下游和港口均处于积极去库存状态,目前来看效果尚可,市场信心受提振。供应端来看,浆厂目前仍处于强势地位,阔叶浆报价上涨,预计后期国内进口量仍将维持高位。整体来看,供需矛盾有所缓和,浆价企稳反弹。

股啊股

化工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将推动供给侧改革,高耗能龙头或先受益

(报告出品方/作者:开源证券,金益腾)1、 碳中和或将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升级1.1、 碳中和:国家发展与绿色环保的时代交汇处碳中和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选择。碳中和指的是国家、企业、产品、 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和 碳捕捉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人类社会步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 变暖的话题一直被社会各界所提及。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公告,2020 年是有记录 以来全球平均温度最高的三个年份之一,全年的平均气温比全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约 1.2℃。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2016 年 11 月 4 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对 2020 年后的全球减碳行动作出安排,协议指出各方要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的上升 幅度控制在 2℃以内,并努力限制升温在 1.5℃以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IPCC)于 2018 年 10 月 8 日发布的《IPCC 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进一步 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 1.5℃的对策建议及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中国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全球各国积 极应对全球变暖的氛围下,我国也主动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为绿色环 保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在 2020 年 9 月 22 日的第 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 12 月 12 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 2030 年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 左右。2021 年 3 月 18 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宣布 碳中和总体分为三个阶段:2030 年前尽早达峰、2030-2050 年加速脱碳、2050-2060 年全面中和。其中,2028 年有望实现达峰,力争 2055 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净零。1.2、 中国 2019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球首位,煤炭仍是碳排放的首要来 源从总量上看,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根据 Global Carbon Atlas 数据统计,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是 2019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 五个国家,其中中国 2019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101.75 亿吨,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总 排放量的 28%;美国居次席,占全球总排放量的 15%。2000-2019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 放量在 2014 年达到阶段性峰值后缓慢下降两年,2016-2019 年又呈缓慢升高的趋势, 预计未来 10 年内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维持缓慢升高的趋势直至 2030 年碳达峰。从碳排放结构上看,我国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首位,工业的排放量居次席, 碳排放结构较为集中。根据 CEADs 数据统计,2019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可 分为 5 个部分,分别是电力、工业、地面运输、居民消费和国内航空,各部分占我 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 44.64%、38.92%、8.67%、7.22%、0.55%;其中 电力的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工业的碳排放量占比其次,二者合计占总排放量的比重 超过 80%。从能源结构上看,煤炭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根据 Global Carbon Atlas 数据统计,2019 年我国来源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年总排放量的 71%,比重较 2012 年的阶段性高点有所下降,2000-2019 年,煤炭一直是我国碳排 放的主要来源;来源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 2010 年来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持续提 升。1.3、 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或面临重大转型,化工行业将在调整中迎来机遇为实现 2030 年碳达峰,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将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将迎来发展 机遇。在能源消费的过程中,化石能源会产生碳排放,而非化石能源几乎不会产生 碳排放,因此我国想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在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的同时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49.8 亿吨标准煤;2025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将超过 55 亿吨标准煤,203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 60 亿吨标准煤以内。据此我们预测,“十四五”期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2%,“十五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 复合增速为 1.75%左右。到 2030 年煤炭的需求占比将从 2020 年的 56.6%降至 40%左右,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需求将合计占比 40%以上。同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 右。基于以上条件,我们预测到 2030 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 40%左右,石油 占比为 18%左右,天然气占比为 14%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大约为 28%。经测算 我们得出,为实现 2030 年的碳达峰目标,2020-2030 年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消费 总量大概率将呈现负增长态势;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或将维持当前增长 态势。放眼世界,未来 30 年内全球煤炭消费量也将步入下行通道,能源缺口或由可再 生能源填补。2020-2050 年全球一次能源中的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将步入下行通道,而由此产生的一次能源 缺口或给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带来发展机会。预测显示截至 2050 年,全球煤炭 消费量占总一次能源的比重将小于 10%。高能耗的电力、钢铁行业已对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展开布局。国家电网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正发挥着关键和引领作用,公司于 2021 年 3 月 1 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公司将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 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据中国核电网消息,在国家 电网做出表率后,南方电网紧随其后于 3 月 18 日发布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包括能源供应、配置、消费等五大方面的 21 项重点举措,公司计划将更大 规模推动新能源发展、更大力度推进“新电气化”进程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 新型电力系统。钢铁行业方面,宝武集团于 1 月 20 日发布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力争 2023 年实现碳达峰,2035 年实现减碳30%,2050 年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目标,宝武集团提出将走低碳冶金的发展路线,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投入,不 断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布局氢能产业,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等措施。对同属高能耗的化工行业而言,2013-2018 年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费量或将维持波 动上升趋势。化工行业是传统的高耗能行业,其下的两个子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和 核燃料加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也都属六大高耗能行业。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能源消费量为 2.87 亿吨标 煤、化学原料及化工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 5.13 亿吨标煤、化学纤维制造业能源消 费量为 1,833万吨标煤、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能源消费量为 4,459 万吨标煤,合计占 2018 年能源消费总量的 18.45%。2013-2018 年,我国化工行业整体能源消费量呈波动上 升趋势,年均复合增速为 4.59%,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基于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占比趋势,我们预测短期内化工行业能源消费 量将维持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额为 1.52 万亿元,占制造业总固定资产投资额 21.38 万亿元的比重为 7.10%。2016-2020 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总固定资 产投资额的比重呈先下降再稳步提升的态势,其中 2016-2018 年占比下降是由于化工 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察的趋严,但 2018-2020 年占比呈稳步提升的趋势,且 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多数制造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出现大幅下滑,而化学 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下降幅度远低于制造业整体下降幅度。基于此,我们预测 短期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 重或将维持上升趋势,由于 2013-2018 年化工行业能源消费量仍然保持增长,进而 我们预测短期内化工行业能源消费量仍将继续上升。在未来零碳背景下,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将面临调整。化工行业是承接 自然界原料和下游终端消费品的重要纽带,其对于国家经济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也是众多发达国家至今仍致力发展化工行业的原因之一,而中国是制造大国,化 工行业自然成为整体中的重要一环。从当前化工行业能源消费的双重趋势和重要性 来看,短期内我国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很可能将维持上升趋势,且占比能源消费总量也将进一步提升至达峰。而在未来的零碳背景下,高耗能化工行业的能源需求 (非原料需求)也将面临调整,当前我国正处在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随着各 省市开始布局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未来化工行业的生产过程用能 有望从高耗煤高耗电的能源消费结构向消耗氢能、电能、天然气和生物质能转型, 且大部分电能有望由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而来。届时,化工行业 对煤炭和石油的需求或将全部来源于化工原料。1.4、 海外化工企业已率先部署能源转型战略在全球加紧碳中和步伐的大环境下,一些国外化工龙头企业已开始布局落后产 能出清和能源转型战略。据英国石油公司(BP)官网资料,公司宣布为实现 2050 年前成为净零碳排放公司的目标,在 2030 年,公司年度低碳投资将增至 2019 年的 10 倍,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将比 2019 年的水平缩减至少 40%,以此计算,BP 公司 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速约为-4.5%;同时,BP 公司已关停位于澳大利亚 的炼油厂,并以 50 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全球化工业务出售给英力士公司;BP 公司 还与丹麦沃旭公司共同开发工业规模的氢能项目,与挪威石油公司 Equinor 建立美国 海上风电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据荷兰壳牌公司官网资料,公司宣布直至 2030 年, 公司将每年减少 1-2%的石油产量,并计划于 2030 年前停止常规燃烧天然气,同时, 公司还致力于研发年储量 2,500 万吨的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埃克森美孚承诺在 2025 年前实现运营温室气体排放“净零增长”,在 2030 年将不再 常规燃烧甲烷;公司于2021年2月宣布关闭位于澳大利亚的日产能9万桶的炼油厂。巴斯夫早已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战略,正在推动可再生能源逐 步替代化石燃料以实现 2030 年之前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公司与合作伙伴已开 发出将天然气直接分解为氢和碳组分,从天然气中生产氢气的新工艺技术;除此之 外,还提出了一种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化学原料的新方法,已在实验室成功利用乙烯 和二氧化碳生产丙烯酸钠(超吸收剂的重要原料),与目前基于丙烯的超吸收剂生产 方法相比,此项新工艺中以二氧化碳为生产原料可取代约 30%的化石燃料原料。2、 在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化工行业“自上而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2.1、 主要化工产品能耗梳理:工业硅、黄磷、氨纶、煤制甲醇、合成氨 等产品单吨生产综合能耗位居前列在能耗双控的政策背景下,单吨生产能耗较高的化工产品将率先面临产能重新 布局的挑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耗指标梳理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能耗,从而判 断率先迈入产能重新布局的对应板块。一些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经过电解、汽 化、提纯等多道耗能工序,致使生产单吨产品的综合能耗才是判断化工产品能耗的 重要指标。基于此,我们参照《广州市产业能耗指南(2020)》、《上海产业能效指南 (2018)》以及各化工产品的能源消耗限额文件,对主要化工产品单吨生产综合能耗 的行业准入值和国内先进值进行梳理。同一产品的不同综合能耗值是由生产产品所 用原料的不同或产品生产过程的差异导致的,比如使用无烟煤制一吨甲醇的耗能低 于使用烟煤制一吨甲醇的耗能;使用乙烯氧化法制得一吨乙二醇的耗能远远低于以 煤为原料使用合成气法的耗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电石法 PVC 是利用原料电石和 水反应生成乙炔,将乙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单体(VCM),再通过聚合反应生 成 PVC,因此,在计算电石法生产 PVC 整个工业过程的单吨生产综合能耗时,需加 上生产单吨电石原料的综合能耗。由此我们计算出电石法 PVC 整个工业过程的单吨 生产综合能耗行业准入值为 1,016 千克标煤,故电石法 PVC 属于高耗能化工产品。 据卓创资讯和百川盈孚统计的各化工产品产能数据,我们还梳理了所列化工产品的 主要生产省份产能占比,计算方式是用各省份生产企业的产品总产能除以该产品的 国内总产能。从上表可看出,煤制甲醇、合成氨、氨纶、工业硅、黄磷、纯碱、烧碱、电石、 电石法 PVC 等产品具有较高的单吨生产综合能耗,且高能耗产品的产能多数分布在 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硅的单吨生产综合能耗行业准入值为 2,800 千克标煤,在主要 化工产品行业能耗准入值排序中与黄磷并列第一。生产工业硅能耗高的原因有两个: (1)电耗高,生产一吨工业硅需消耗约 13,000 千瓦时的电;(2)原料纯度不够,生 产工业硅所用的含氧化硅矿物中二氧化硅的含量要高于 99%,因为杂质会影响还原 反应的效率,降低产品质量且加大过程能耗。生产黄磷能耗高主要也是因为电耗高, 生产一吨黄磷需消耗约 13,000 千瓦时的电,加之生产黄磷的过程主要是以煤为燃料, 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且会排放大量废气污染环境。由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且拥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等),高能耗产品的产能多数分布在西部地 区且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西北地区。2.2、 作为高耗能产品的主要产能地,内蒙古一马当先严控新增高耗能项 目作为多个高耗能产品的重要产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多项新政严控高耗能 的新增项目以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在国务院颁布《新时代的中国能 源发展》白皮书宣布实行能耗双控制度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迅速作出回应,于 2021 年 2 月 25 日起草《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 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于 2021 年 3 月 9 日印发《关于确保完成“十四 五”能耗双控目标若干保障措施》。该文件确立了内蒙古全区 2021 年的能源消耗目 标,并宣布对化工领域的具体产业项目实施严控,相关政策如下:(1)严格落实目标责任。2021 年全区能耗双控目标为单位 GDP 能耗下降 3%, 能耗增量控制在 500 万吨标准煤左右,能耗总量增速控制在 1.9%左右,单位工业增 加值能耗(等价值)下降 4%以上。(2)严格节能审查约束。强化新建高耗能项目对“十四五”能耗双控影响评估 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未落实用能指标的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一律不予批准。(3)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从 2021 年起,不再审批焦炭、电石、聚氯乙 烯(PVC)、合成氨、甲醇、乙二醇、烧碱、纯碱(内蒙古鼓励类项目除外)、磷铵、 黄磷等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除国家规划布局和自治区延链补链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外,“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 新的现代煤化工项目。(4)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工艺技术装备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能源利用效率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5)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电石:30,000 千伏安以下矿热炉,原则上 于 2022 年底前全部退出;符合条件的可以按 1.25:1 实施产能减量置换。焦炭:炭化 室高度小于 6.0 米顶装焦炉、炭化室高度小于 5.5 米捣固焦炉、100 万吨/年以下焦化 项目,原则上 2022、2023 年底前全部退出;符合条件的可以按国家标准实施产能置 换。(6)加快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步伐。2021 年-2023 年重点对钢铁、电 解铝、铁合金、电石、铜铅锌、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 术改造,各盟市分年度至少按照 40%、40%、20%的进度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加快火 电机组实施灵活性节能改造,力争改造后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先进 值。内蒙古是我国的能耗大省,此番新政出台表明了内蒙古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 和紧跟政策提前布局碳中和的决心,也预示着内蒙古的化工行业即将迈向产能结构 重新布局的道路。2.3、 地方政府陆续制定能耗双控工作目标,化工行业亦成重点关注对象全国各省、直辖市先后制定政府工作目标,落实能耗双控计划,其中化工行业 备受关注。陕西省政府提出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发展,加 快建设 1,500 万吨煤炭分质利用、80 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等项目,并推动发展精细 化工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计划在 2021 年实施新一轮传统产 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其中包含石油石化、煤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山西省 政府计划重点推进生物降解聚酯项目的建设,促进现代煤化工走高端化、差异化道 路,并在全省加速布局甲醇汽车产能。2.4、 高能耗化工产业产能扩张受到制约,落后产能或将面临清出,行业 集中度有望获得提升碳中和政策将推动高能耗的化工产业首当其冲实施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或将 在政策压力下清出,各板块集中度将获得提升。各省、自治区颁布的能耗双控目标 对企业生产耗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项目审批难度加大和落后项目陆续退出的大 环境下,行业内的众多落后产能或将由于生产设备和单位能耗指标限制而受到发展 制约,相比之下各板块的龙头企业则具有五大优势:(1)龙头企业可借由规模效应 降低高耗能产品的能耗边际;(2)龙头企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上下游议 价能力;(3)龙头企业生产工艺相对先进、环保规范程度较优;(4)龙头企业有能 力通过投资革新生产设备和研发先进的加工技术以进一步扩大行业领先地位;(5) 龙头企业具有技改和扩产的良好基础,能够较迅速地填补行业内落后产能出清造成 的产能空缺。从长期角度来看,碳达峰和碳中和或将推动新一轮化工行业的供给侧 改革,落后产能的出清将促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各板块龙头企业的优质存量 资产将会在改革中充分受益。3、 化工各板块龙头企业或将在此轮供给侧改革中脱颖而出3.1、 煤化工:产能大幅扩张将大概率承压,龙头纵向发展优势凸显碳中和政策压力将推动未来煤化工走高端化、清洁化、市场化路线,在产能大 幅扩张承压的局势下,煤化工龙头企业将受益。在我国碳中和能耗双控政策和未来能源结构转型战略的背景下,作为传统化工板块的煤化工已经迈入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重要阶段,未来煤化工将向高端化、清洁化和市场化路线迈进。从市场上 的主流产品来看,煤化工产品主要分为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 煤制乙二醇等,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 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的数据,截至 2019 年,我国已建成煤制油产能 921 万 吨、煤制气产能 51 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 1,362 万吨、煤制甲醇 6,000 万吨左右、 煤制乙二醇产能 478 万吨。由此可见煤化工现有产能规模较大,但受限于未来煤炭 消费总量或将步入缓慢下行通道,煤化工未来的产能大幅扩张将大概率承压,因此 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对设备实施高端化、清洁化改造并革新生产技术,推动传统煤 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将是煤化工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煤制)甲醇:目前煤制甲醇行业集中度较低,产能较为分散。甲醇的下游用 途较为广泛,覆盖农药、醋酸、液化气、甲醇燃料、DMF 等领域,未来需求端仍可 能出现新的增长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0 年我国甲醇的总产能约为 9,202 万吨, 总产量为 6,717 万吨,产能利用率为 73%;2016-2020 年我国甲醇的产能利用率呈波 动上升趋势。据卓创资讯数据,2020 年我国煤制甲醇的产能约为 7,672 万吨;行业 集中度方面,目前煤制甲醇的产能较为分散造成行业集中度较低,以 CR5 计算,煤制甲醇行业集中度仅为 19%左右,未来煤制甲醇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华鲁恒升或将凭借纵向发展优势在这一轮供给侧改革中充分受益。华鲁恒升是 煤化工行业的白马龙头,经过多年沉淀成本优势明显,从产品端来看,公司甲醇的 完全成本比固定床工艺公司低约 373 元/吨;从供给端来看,公司凭借先进的洁净煤 气技术能使用价格较低的烟煤。目前公司已实现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纵向发展优势, 形成了以尿素、醋酸、DMF、己二酸、乙二醇等产品为主的多样化布局,未来在供 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有望进一步扩大公司全产业链的优势,打造“一头多线”柔性生 产的运营模式。3.2、 石油化工:油品为主的落后炼厂或将逐步淘汰,“少油多化”的民营 优质炼厂步入上升通道随着国内成品油需求承压,传统的油品型炼厂或将逐步退出,“小油头大化工” 的民营炼厂或将迎来发展机遇。据 Wind 数据,2010-2020 年,国内成品油的表观消费量从 2.5 亿吨提升至 2.9 亿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1.67%;2018 年-2020 年,成品油 消费量均呈负增长态势,其中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成品油消费量增速为-6.7%。 未来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国内成品油需求或将承压。而 2010-2019 年国 内原油的表观消费量从 4.4 亿吨提升至近 7 亿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5.24%,且自 2015 年以来,原油消费量的增速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国内以油品为主的落后老旧炼油产 能逐步出清,占比出现下滑,且英国石油公司、荷兰壳牌公司、埃克森美孚等国外 石油巨头已宣布关停全球范围内多家落后炼厂,预示着传统的油品型炼厂或将逐步 退出历史舞台,而以生产化工品为主的“小油头大化工”民营大炼化企业或将由此 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民营大炼化的龙头企业恒力石化、荣盛石化将在此轮供给侧改革中迎来发 展机遇。据恒力石化 2019 年年度主要经营数据公告,公司 2019 年成品油产量为 307.8 万吨,销量为 315.62 万吨,成品油的销售收入仅占公司总营收的 12.2%;其余营收 来自于销售公司所产的各类化工产品。由此可见,恒力石化是以生产化工品为主的 民营炼化企业,受成品油需求减缓的影响较小,且公司计划进一步向高端化工品和 下游新材料领域扩张布局。在此轮供给侧改革中,少油多化的民营大炼化龙头企业 有望进一步增强化工品的研发实力,稳固行业龙头地位,向平台型化工巨头迈进。3.3、 氯碱化工:各子板块集中度有望在供给侧改革中进一步提升3.3.1、 纯碱行业:未来新增产能较少,龙头产能弹性优势显著自 2011 年以来,纯碱产能利用率基本稳定,且产能集中度有望进一步向行业龙 头集中。据卓创资讯数据,2020 年纯碱产能为 3,317 万吨,同比增长 2.16%,产量 为 2,759 万吨,同比减少 1.58%,2020 年产能利用率为 83%,纯碱近五年的产能利 用率基本维持在 85%左右。行业集中度方面,以 CR5 计算,2020 年纯碱行业集中度 为 37.9%,其中三友化工、河南金山、山东海化位居产能前三,三者合计占我国纯碱 总产能的 28.8%,目前来看纯碱产能较为集中,且未来有望进一步向龙头聚拢。未来纯碱新增产能较少,龙头企业有望凭借较高的产能弹性扩大领先优势。根 据百川盈孚和卓创资讯数据,2021 年 6 月,预计将有包括金昌化工 20 万吨/年、晶 昊盐业 20 万吨/年以及河南骏化 20 万吨/年纯碱新增产能投产;2021 年 12 月,预计 将有新都化工 50 万吨/年纯碱新增投产,但连云港碱业的 130 万吨/年纯碱产能将面 临淘汰。若仅考虑截至 2021 年 6 月新增的 60 万吨纯碱产能,预计 2021 年纯碱行业 产能为 3,377 万吨。在未来短期纯碱新增产能较少的情景下,龙头企业有望进一步 抢占市占率,快速填补行业内落后产能出清造成的产能空缺,从而稳固领先地位。三友化工纯碱产能位居行业第一。公司本部拥有纯碱产能 230 万吨/年,子公司 青海五彩碱业拥有纯碱产能 110 万吨/年,合计产能位居行业第一,是纯碱行业的龙 头标兵。经我们测算,若纯碱价格上涨 100 元/吨(含税),三友化工归母净利润有望 增厚 1.9 亿元,业绩弹性较大。公司作为纯碱龙头,有望在此轮供给侧改革中充分受 益,进一步扩大行业领先地位。目前纯碱行业其他上市企业还包括山东海化、和邦 生物、华昌化工、云图控股,分别拥有纯碱年产能 280、120、70、60 万吨,若纯碱 价格上涨,这些公司也将因此受益。3.3.2、 烧碱行业:行业集中度较低,龙头或凭成本和规模优势脱颖而出近年来,烧碱产能利用率基本维持在 85%的水平,行业集中度较低。据卓创资 讯数据和公司公告,2020 年烧碱产能约为 4,216.5 万吨,同比增长 1.16%,产量为 3643.2 万吨,同比增长 5.17%,2020 年产能利用率为 86.4%,烧碱近五年的产能利 用率基本维持在 85%左右。行业集中度方面,以 CR5 计算,目前烧碱行业集中度为11.3%,未来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滨化股份烧碱业务拥有一体化生产、循环经济与先进生产技术三大优势。公司现有烧碱产能 61 万吨,其中粒碱、片碱产能各 20 万吨, 公司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在液碱、粒片碱产品间进行调节转换,进而实现灵活生 产,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司利润。在烧碱生产方面,公司在上游配备自有的电厂、盐 场、水库等基础设施,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气、 氢气也可以在环氧丙烷与盐酸装置中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目前行业内其他上市企业还包括拥有烧碱年产能 132 万吨的中泰化学、47 万吨的新 疆天业。由于烧碱行业产能十分分散、集中度低,预计在碳中和催生的供给侧改革 中将会出清大批落后产能,滨化股份、中泰化学、新疆天业或将凭借成本和规模优 势脱颖而出。3.3.3、 电石-PVC 行业:落后产能发展受限面临出清,电石-PVC 全产业链龙头迎来 发展机遇对比氯碱工业的其他化工品,电石的产能利用率较低,且行业集中度十分分散, 未来行业集中度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据卓创资讯数据,2020 年电石产能为 4.1 亿 吨,同比增长 0.9%,产量为 2.79 亿吨,同比增长 7.88%,2020 年产能利用率为 68.2%。 2016-2020 年电石的产能和产量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行业集中度方面,以 CR5 计 算,目前电石行业集中度为 18.2%,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电石是单位生产能耗极高 的化工品,也是能耗双控政策重点关注的对象,内蒙古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严控新 增的高能耗项目,新疆目前尚未出台此类严令,但新疆与内蒙古同为能耗大省,未 来或将效仿内蒙古出台政策管控高耗能项目。而在能耗管控下,众多零散产能由于 生产设备和单位能耗指标的限制而受到发展制约,龙头企业有望借此机会填补产能 空缺,扩大领先优势。中泰化学和新疆天业各自拥有 238 万吨和 134 万吨的电石年 产能,未来或将充分受益。自 2016 年以来,PVC 的产能和产量均逐年升高,2020 年电石法 PVC 产量约占 80%。据卓创资讯数据和公司公告,2020 年电石法 PVC 产能为 2,009.6 万吨,占 PVC 总产能的 80.4%。2020 年 PVC 产能(乙烯法+电石法)为 2,499 万吨,产量为 2,081 万吨,产能利用率为 83%左右,自 2016 年以来 PVC 产能利用率震荡上升。行业集 中度方面,以 CR5 计算,目前电石法 PVC 行业集中度为 24.3%,存在进一步提升空 间。电石法 PVC 是电石的下游产品,但若计算利用电石法生产 PVC 整个工业过程 (加上生产原料电石)的单吨生产综合能耗,电石法 PVC 也属于高耗能的化工产品。 中泰化学、君正集团、三友化工、新疆天业分别拥有电石法 PVC 年产能 183 万吨、 80 万吨、50.5 万吨、65 万吨,未来或将受益于碳中和催生的行业洗牌,进一步扩大 行业龙头优势。3.4、 其他基础化工子行业:高耗能行业龙头优势或愈发显著和稀缺3.4.1、 工业硅行业:行业产能集中在头部企业目前我国工业硅的产能利用率较低,行业产能集中在头部企业。据百川盈孚数 据,2020 年工业硅产能为 506.15 万吨,同比下降 8.4%,产量约为 222 万吨,产量与 2019 年基本持平,2020 年产能利用率仅为 43.9%。2016-2020 年,工业硅的产能利 用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工业硅的电耗很高,很多工业硅厂家 会选择以水电为主要能源,使得工业硅的生产会随上游来水量而呈现季节性,进而 拉低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行业集中度方面,以 CR5 计算,目前工业硅行业集中 度为 25.4%。工业硅的生产过程较为耗能,行业龙头企业生产一吨工业硅的综合能耗 约为 2,500 千克标煤。合盛硅业是工业硅行业龙头企业,目前拥有工业硅年产能 73 万吨,占国内工业硅总产能的 14.4%;根据公司公告,预计公司 2021 年石河子基地 有机硅项目顺利达产后,有机硅单体总产能将达到 93 万吨,公司在行业内是名副其 实的霸主地位。未来公司可依托自身成本优势向下游硅基新材料延伸,具有较强的 产业链一体化优势。3.4.2、 黄磷行业:“三磷”整治趋严,龙头一体化优势显著“三磷”整治趋势加剧,黄磷的产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 年黄磷产能为 133.75 万吨,同比下降 3.0%,产量为 77.75 万吨,2020 年产能利 用率为 58.13%。2016-2020 年,黄磷的产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黄 磷属战略性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已限制黄磷矿的开采。行业集中度方面,以 CR5 计 算,目前黄磷行业集中度为 32.7%。云图控股以复合肥为核心,构建“矿业、化工、 化肥”上下游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体系,在行业内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公司的全 资子公司雷波凯瑞东段磷矿具备黄磷年产能 6 万吨,占国内黄磷产能的 4.4%。在高 耗能的黄磷行业实施严控的过程中,云图控股可充分依托一体化产业链的优势稳扎 黄磷行业。黄磷行业其他上市企业还包括兴发集团、云图控股和云天化,分别拥有 黄磷年产能 16 万吨、6 万吨和 3.8 万吨。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克里克

2020年中国化工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环保政策倒逼行业结构升级「组图」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近年来,化工行业经营效益持续变差,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降幅逾10%,利润总额降幅逾30%;环保政策倒逼行业结构升级,推进行业绿色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行业结构,从长期方面推动行业健康优良发展。营业收入整体趋于下降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近些年来,化工行业生产保持着总体增长,但工业增加值增速整体居于低水平状态。2020年1-8月,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化工行业经营效益持续变差,营业收入近三年来持续下降。2019年化学工业营业收入6.89万亿元,同比下降0.9%。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化工行业的整体需求下滑,仅实现营业收入2.93万亿元,同比下降10.5%。注:增速为可比增速,下不赘述。利润方面,近几年来,全国化学工业营业收入持续下降,2020年上半年全国化工行业累计利润总额1334.4亿元,同比下降32.6%,降幅明显。环保政策倒逼行业结构升级从行业环保政策来看,化工行业一直以来备受环保监管关注,政策法规颁布密集,对行业提出越来越高的生产排放要求。2020年7月,《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指出“十四五”期间行业将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持续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规范化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政策从严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合规生产压力与环保设备投资压力,强监管下的环保处罚使得不合规企业停产停工,甚至倒闭,优化行业参与者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虽然导致行业经营规模下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健康优良发展。截至2019年,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3335家,同比下降5.99%;截至2020年6月末,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2745家。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即将编制完成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彩音

2020年中国化工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化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工业涉及炼油、冶金、能源、环境、医药、煤化工和轻工等多个分支,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等各领域,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二五”以来,我国化工行业保持高速发展,行业收入与利润规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974.4亿元。随着行业提质增效不断加快,化工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完善,行业亏损情况持续改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年以来,我国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及消费量保持整体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硫酸、烧碱、乙烯产量分别为8935.7万吨、3464.4万吨、2052.3万吨,分别较2010年增长13.82%、66.02%和44.64%。,未来,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化工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持续改善。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化工行业发展趋势1.精细化工将成为主要竞争领域精细化学品是基础化学品进一步深加工的产物,具有技术密度高、附加值高、产品更新快等特点,应用领域覆盖农药、染料、涂料、颜料、试剂和高纯物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高分子材料等多个行业。精细化工行业发展高度依赖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精细化工产品结构,重点开发高性能化、专用化、绿色化产品,已成为当前世界精细化工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我国化工发展的重点方向。2.节能环保与安全生产政策趋严,加快行业整合与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治理工作,随着环保审查工作的逐步落实,化工企业不得不进行设备完善和资金投入,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陆续被淘汰,行业内部开始呈现产业整合迹象。在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监管趋严的双重政策高压下,生产不达标、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化工企业将加速退出市场,行业整合速度将明显加快。3.绿色化工与循环化工将是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正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广绿色化工与循环化工的生产理念。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化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观者如市

化工行业成调研重点 机构最关注疫情影响及年内经营计划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 吴少龙 上周(3.16~3.20)受外围股市拖累,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4.91%和6.29%。iFinD统计数据显示,受年报窗口期等因素影响,当周两市仅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调研报告。从调研报告内容来看,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和企业新年一年的发展计划是调研机构关注的重点。化工行业成机构调研重点按行业分类看,上周被调研公司中,化工行业涉及的公司数量最多,有5家。建筑装饰、传媒、医药生物等行业被调研的公司数量相对较多。近期,原油市场悲观情绪弥漫,国际油价持续暴跌;受油价下跌及全球疫情持续发酵因素叠加影响,“炼化-化纤”产业链价格延续跌势。西南证券化工团队表示,沙特已经开始大幅降价以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大幅增加产能,而俄罗斯跟进大幅增产,短时间内难以重归谈判,因此限制了短期原油价格的反弹。而且,根据EIA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连续第八周增加,而OPEC在月度报告中表示,预计2020年全球需求每天仅增加6万桶/日,而预期增值是98万桶/日,叠加疫情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大幅下降,预计原油市场很难短时出现逆转,如果沙特和俄罗斯继续增加产量,国际油价仍有下跌空间,同时原油价格的下跌还将导致烷烃、烯烃、苯、油气化工产品价格下行,国内期货市场燃油、沥青、PTA、乙二醇等产品价格持续暴跌。另外,受疫情影响,不少化工品种因为供应减少而价格逆势上涨,维生素品种就是其中之一。西南证券指出,维生素品种全球产能集中国内,疫情影响行业开工率,海内外需求刚性,重点看好VE、VA及VB族等壁垒高、行业格局好的品种,同时维生素领域的全球巨头凡特鲁斯近日宣布,自3月25日起,将甲基吡啶价格上调20-25%,届时VB3(烟酰胺)价格有望上涨,同时VB1和VB5价格上涨明显;除此以外,萤石和棕榈油等化工品价格也有望上涨。西南证券表示,目前萤石行业开工率极低,同时下游制冷剂-空调行业进入备货周期,供需错配推动产品价格上涨;随着3月份斋月的来临及印尼棕榈油的减产逻辑持续,棕榈油价格有望迎来一波反弹,带动下游表活、油脂化工产品价格。疫情影响和年内经营计划成机构关注重点通过梳理诸多调研报告,上市公司受疫情影响影响和今年经营计划成为了机构调研的重点。本周被调研的上市公司大多都反馈,疫情对公司影响不大。主营整体家装设计、工程施工的东易日盛指出,营销团队春节后期就已开展线上营销工作,目前各地的店面也均已开业;在施项目工地方面,各分公司工地防疫物资配备充足、作业人员身体健康,严格遵守当地政策,截至3月12日公司A6业务28个分公司(中心城市)中,有14家分公司陆续开始复工,截至3月16日有21家分公司的工地开始复工,后期项目复工的进度会进一步加快。冀东水泥表示,目前公司整体生产线恢复生产的在50%左右。3月15日后,华北区域水泥企业会逐渐开窑,但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企业有主动的推迟开窑时间的计划,目前水泥和熟料的库存都能满足市场的需求。1月公司生产和销售情况正常,2月至3月初,是公司传统的销售淡季,大部分企业在错峰停产,疫情对公司的经营影响不大。目前来看,疫情将影响公司3月份发运量的30%左右。在需求端,国家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目前来看,建筑行业复工达到60%-70%,但是复产只有40%-50%。预计3月底到4月初京津冀区域复产将会达到7-8成,四月中旬将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目前看,国家投资项目很多,今年的投资建设规模好于去年,今年水泥整体需求将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现在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接下来看需求,要是需求快速拉升,价格应该比较稳定,若是供需有错配则有波动。不少公司还披露了对今年业绩的预期,总的来大多数企业还是较为乐观。其中宏大爆破透露,2020年初,公司传统防务装备板块已经签署一个3.58亿的订单,会给今年传统防务装备板块业绩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公司单兵智能作战装备发展较快。预计今年公司整个防务装备板块业绩会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材科技表示,今年公司面临经营形势复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各产业发展还是会受到一定的疫情影响,但影响整体可控,公司会紧密跟踪,实时关注疫情后续发展,全年的目标还是力争全面完成。宏达电子表示,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公司也积极同客户单位联系后续订单安排,客户的总体需求并未下降,预计将来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于全年的业绩不会有影响。从接待调研机构数量来看,iFinD数据显示,辰安科技累计接待机构达77家,位居首位;拓维信息累计接待42家机构,排名第二;金科文化累计接待41家机构,排名第三。从具体调研机构来看,私募淡水泉调研了联创电子,星石投资调研了辰安科技、金科文化。公募基金方面,博时基金调研了双星新材、冀东水泥,华夏基金调研了兄弟科技、拓维信息、辰安科技等,嘉实基金调研了兄弟科技、中恒电气、卫星石化等,南方基金调研了宏达电子、卫星石化、辰安科技等,易方达基金调研了金科文化,招商基金调研了兄弟科技、金科文化。海外机构方面,美国资本集团调研了长缆科技,贝莱德调研了东诚药业,对冲基金Schonfeld调研了苏宁易购。

车警官

一周机构去哪儿?化工行业成调研重点,机构最关注疫情影响及年内经营计划

上周(3.16~3.20)受外围股市拖累,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4.91%和6.29%。iFinD统计数据显示,受年报窗口期等因素影响,当周两市仅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调研报告。从调研报告内容来看,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和企业新年一年的发展计划是调研机构关注的重点。化工行业成机构调研重点按行业分类看,上周被调研公司中,化工行业涉及的公司数量最多,有5家。建筑装饰、传媒、医药生物等行业被调研的公司数量相对较多。近期,原油市场悲观情绪弥漫,国际油价持续暴跌;受油价下跌及全球疫情持续发酵因素叠加影响,“炼化-化纤”产业链价格延续跌势。西南证券化工团队表示,沙特已经开始大幅降价以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大幅增加产能,而俄罗斯跟进大幅增产,短时间内难以重归谈判,因此限制了短期原油价格的反弹。而且,根据EIA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连续第八周增加,而OPEC在月度报告中表示,预计2020年全球需求每天仅增加6万桶/日,而预期增值是98万桶/日,叠加疫情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大幅下降,预计原油市场很难短时出现逆转,如果沙特和俄罗斯继续增加产量,国际油价仍有下跌空间,同时原油价格的下跌还将导致烷烃、烯烃、苯、油气化工产品价格下行,国内期货市场燃油、沥青、PTA、乙二醇等产品价格持续暴跌。另外,受疫情影响,不少化工品种因为供应减少而价格逆势上涨,维生素品种就是其中之一。西南证券指出,维生素品种全球产能集中国内,疫情影响行业开工率,海内外需求刚性,重点看好VE、VA及VB族等壁垒高、行业格局好的品种,同时维生素领域的全球巨头凡特鲁斯近日宣布,自3月25日起,将甲基吡啶价格上调20-25%,届时VB3(烟酰胺)价格有望上涨,同时VB1和VB5价格上涨明显;除此以外,萤石和棕榈油等化工品价格也有望上涨。西南证券表示,目前萤石行业开工率极低,同时下游制冷剂-空调行业进入备货周期,供需错配推动产品价格上涨;随着3月份斋月的来临及印尼棕榈油的减产逻辑持续,棕榈油价格有望迎来一波反弹,带动下游表活、油脂化工产品价格。疫情影响和年内经营计划成机构关注重点通过梳理诸多调研报告,上市公司受疫情影响影响和今年经营计划成为了机构调研的重点。本周被调研的上市公司大多都反馈,疫情对公司影响不大。主营整体家装设计、工程施工的东易日盛指出,营销团队春节后期就已开展线上营销工作,目前各地的店面也均已开业;在施项目工地方面,各分公司工地防疫物资配备充足、作业人员身体健康,严格遵守当地政策,截至3月12日公司A6业务28个分公司(中心城市)中,有14家分公司陆续开始复工,截至3月16日有21家分公司的工地开始复工,后期项目复工的进度会进一步加快。冀东水泥表示,目前公司整体生产线恢复生产的在50%左右。3月15日后,华北区域水泥企业会逐渐开窑,但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企业有主动的推迟开窑时间的计划,目前水泥和熟料的库存都能满足市场的需求。1月公司生产和销售情况正常,2月至3月初,是公司传统的销售淡季,大部分企业在错峰停产,疫情对公司的经营影响不大。目前来看,疫情将影响公司3月份发运量的30%左右。在需求端,国家积极推进复工复产,目前来看,建筑行业复工达到60%-70%,但是复产只有40%-50%。预计3月底到4月初京津冀区域复产将会达到7-8成,四月中旬将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目前看,国家投资项目很多,今年的投资建设规模好于去年,今年水泥整体需求将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现在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接下来看需求,要是需求快速拉升,价格应该比较稳定,若是供需有错配则有波动。不少公司还披露了对今年业绩的预期,总的来大多数企业还是较为乐观。其中宏大爆破透露,2020年初,公司传统防务装备板块已经签署一个3.58亿的订单,会给今年传统防务装备板块业绩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公司单兵智能作战装备发展较快。预计今年公司整个防务装备板块业绩会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材科技表示,今年公司面临经营形势复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各产业发展还是会受到一定的疫情影响,但影响整体可控,公司会紧密跟踪,实时关注疫情后续发展,全年的目标还是力争全面完成。宏达电子表示,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公司也积极同客户单位联系后续订单安排,客户的总体需求并未下降,预计将来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于全年的业绩不会有影响。从接待调研机构数量来看,iFinD数据显示,辰安科技累计接待机构达77家,位居首位;拓维信息累计接待42家机构,排名第二;金科文化累计接待41家机构,排名第三。从具体调研机构来看,私募淡水泉调研了联创电子,星石投资调研了辰安科技、金科文化。公募基金方面,博时基金调研了双星新材、冀东水泥,华夏基金调研了兄弟科技、拓维信息、辰安科技等,嘉实基金调研了兄弟科技、中恒电气、卫星石化等,南方基金调研了宏达电子、卫星石化、辰安科技等,易方达基金调研了金科文化,招商基金调研了兄弟科技、金科文化。海外机构方面,美国资本集团调研了长缆科技,贝莱德调研了东诚药业,对冲基金Schonfeld调研了苏宁易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