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明考研学校信息分享: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10月,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曾与上海师范学院等四所院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各校相继恢复,华东师范大学也于1980年7月恢复原校名。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尤其是“九五”、“十五”“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兼有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综合师范大学。如今的华东师范大学,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综合实力更加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属我校二级机构,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红亮教授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学院目前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学院现有在编专任教师49人,聘任兼职教师35人。学院机构设置是一系六部,即思想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等6个教研部。拥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两新”组织党建研究基地等多个学术研究中心。一、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考试科目(1)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研究方向:01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02思想政治教育原理03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04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德育05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06社会主义治国理论07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08思政学科教学研究09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10教育思想研究(3)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3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884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二、参考书目华东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参考书:63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未来趋势。884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借鉴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和作用,环境和对象,目标和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队伍建设和领导。《d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邱伟光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分数线2019 44 44 66 66 320 2018 42 42 63 63 3152017 44 44 66 66 310公布复试分数线为国家线,具体院线未公布招生人数:8人2015年报考人数35人,上线人数21人,录取人数6人,复试最低分381分四、考研真题1.简答题:(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思想与行为范畴,两者的关系(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协调控制率(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原则2.论述题:(1)从高举理论旗帜到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学习十七大的体会(2)对当前以网络文化为主导的恶俗文化的批判五、考研心得考研是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一段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不抱怨,不诉苦,日后想起连自己都被感动的时光。本以为很多微不足道的坚持,静静地发现,这一切都有着无法细数的刻度。首先,决定是否考研。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目标,不是盲目的跟风,不是逃避的借口,而是给自己精确的定位和足够开始的理由,考研不是一劳永逸的开始,也不是投机取巧的幸运,明确的目标会是自己前进的不懈动力。我当时考研,曾经也不停地自己:为什么考研?是工作还是升学呢?爸妈年纪大了,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家人、老师、同学进行了交流,再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做了清晰的总结,这样,仰望着星空,也感觉到了脚踏实地,选择了远方,便能只顾风雨兼程!其次,选择学校。我觉得学校的选择要根据个人的追求和自己大体的实力水平进行衡量,如果你想求稳就选择比较有把握的学校;如果你想要对自己提出挑战就选择相对有些难度的学校,应该也会因人而异。我只想说的是:在暑假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定好学校,因为专业课的复习要根据自己所定的学校进行,收集资料也是学习的一种能力。再次是讲到复习。我觉得心态和方法很重要,心态上,要知道考研是一次持久战,如果把考研比作成长跑,我想最适合不过了。有些人也许会赢在开始,但是骄傲的心理会拉下前进的步伐,有些人拼命地奔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了放弃,也有些人在弯道的时候,摔倒的一塌糊涂。诚然,考研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少有人说考研是快乐的,既然本身就是痛苦的,就不要以战线长为借口来怠慢考研。随后,说到复习方法,我不想侃侃而谈,我只想说几个字,计划+行动+总结=效率,这是自己总结最深的学习方法,我会有自己很清晰的复习计划,从总体再具体到每天、每个小时,我都会列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总结,每天按时完成任务之后,我便会适当的放松自己,比如给自己画一个微笑,听一下音乐,喝一杯茶对了,想重点提一下总结,很多人认为心里知道就行了,或者不愿意花时间,我觉得这样会得不偿失,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少走弯道,从总结开始!当然,复习方法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以前也听过很多师兄师姐说过考研方法,不尽一样,但是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真正对自己有所帮助。人生有很多值得我们永远回忆和珍藏的东西,逝去的岁月见证着我们成长的轨迹。每经历一件事,我们就比原来变得更加成熟。
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拟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含推免生、公费师范毕业生),请自6月4日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生服务系统,点击快捷通道中的“录取后继”模块,对照下表和具体操作办法完成拟录取后相关事项:具体操作办法:01、政审请在系统中下载《思想政治品德情况表》,由所在单位(一般为所在单位党组织或街道基层居委会)填妥盖章后,于6月26日前寄回院系的党组织(按照规定的地址寄送,建议中国邮政EMS)。02、调档(1)往届毕业生(含少骨非在职)请将人事档案材料(含党员团员组织材料)和办理完成的《思想政治品德情况表》同袋,于6月26日前直接寄送到我校的院系所党组织(建议使用机要或中国邮政EMS)。(2)应届毕业生待毕业后,请督促相关部门按照要求地址,将全部人事档案(含大学本科就读之前材料、大学本科就读期间学业材料、大学本科毕业材料、党员团员组织材料等)一并同袋寄送到院系所党组织。03、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按照协议书规定,有需寄送回学校的(少骨、规培定向协议为1份,非全日制定向培养协议3份),请于6月26日前填妥后寄送至各院系(寄送地址详见各院系联系方式,寄送方式建议使用中国邮政EMS)。此前如已签订完成的学生本次无需再次下载签订。04、录取通知书接收地址维护我校计划将于7月份寄发录取通知书,建议学生在系统中登记常住地址(家庭地址),录取通知书寄发地址维护截止时间为6月26日。其中,公费师范生已按要求于5月20日前完成了个人信息核对,本次不再开放维护。05、特别注意(1)第一次访问我校硕士研究生考生服务系统的考生(如推免生),可凭报名时的手机号动态登录;也可点击“忘记密码”,通过报名时的邮箱重置找回密码后,再进行账号登录。(2)往届毕业生:全日制考生--人事档案及《思想政治品德情况表》未到者不寄发录取通知书;非全日制考生--《思想政治品德情况表》未到者不寄发录取通知书。(3)应届毕业生:《思想政治品德情况表》未到者不寄发录取通知书。(4)研究生新生入学后,我校将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如人事档案材料(全日制考生)与提交的《思想政治品德情况表》所填内容不符,我校将遵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取消入学资格,人事档案材料退回原处。(5)联系我们:各院系联系方式:参见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各学院官网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大研招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06-04 07:2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马悦 严粒粒 通讯员 石丛珊 林晓莹杭师大举办思政论文获奖学生“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资料照片)。“对!我是跨专业考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没等记者开口,杭州师范大学研一学生施烨就自我介绍起来:“大学四年的思政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以专业的态度继续感受它的魅力,所以从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考入思政专业研究生。”今年,不仅报考马院研究生的人数增加了,而且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思政专业研究生首次实现了全员都是非调剂生。而在以往,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这些学生为什么选择读思政,在马院学到了些什么,今后又要做些什么?我们走进这几所大学,来到思政专业的师生身边,细细聆听他们的心声。它是润物无声的力量“如果能成为点亮他人的灯,那该多好”杭师大马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资料照片)。为什么选择思政专业?年轻人各有各的原因,却都有一致的初心。杭师大马院研二学生宋俊仙本硕专业一致。之所以不改初心,是因为“强烈的获得感,让我没有理由不学下去”。她告诉记者,如果说其他课程是教会我们做一件确定的事情,那么,思政课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做、前进的方向又在哪里。“比如遇到困难时,我们知道抓主要矛盾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精准的方法论,让我们知道路在何方、怎样到达。”在她看来,思政学习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且在生活中也很实用。“亲其师,信其道。我是被老师的魅力所征服的。”浙理工马院研二学生王静说,她报考思政专业,是因为本科时遇上了自己的人生导师“根儿叔”——马院院长渠长根,“他有种魔力,无论是激情澎湃,还是娓娓道来,他的课都让人一听倾心,听了还想听。课上课下、网里网外,‘根儿叔’的金句总是风靡校园。”王静至今仍记得课堂上“根儿叔”抛出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究竟是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利他主义者?这个来自灵魂深处的提问,令她瞬间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触,“如果我能成为点亮他人的明灯,那该多好?”言传身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悄无声息中浸润着年轻一代,把思想的力量从上一辈传递到新一辈。杭师大马院研一学生槐艳鑫,放弃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考研的第一志愿填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本科也有思政课,但是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尽管理论功底有些欠缺,但在她看来,自己有经济学的优势,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养分,“学科和学科是相通的,不应该有界线。”在这群年轻人中,像施烨、槐艳鑫一样跨专业改学思政的不少,还有同学举起了鲁迅的例子:鲁迅认识到医学能在短时间内救人性命,却无法长期铸魂育人。所以他弃医从文,要在大众心里播种一颗信念的种子。85后方啸天已经是浙理工马院的一名教师了。2004年,他从中国计量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决定去复旦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深造。“我想做的,是要让‘我’变成‘我们’,一起发现思想的魅力,一起感受思想的力量。”大学期间,方啸天悟出了一番道理:思政课讲的是世界观、方法论,对现实问题是有解释力的。杭师大马院院长余龙进1986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时,全国高校还没有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甚至“思政”也是个新鲜词。学校的思政教师也都是其他专业七拼八凑来的。“什么是思政?连当时的教师也下不了定义。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学校请来了李燕杰、张海迪、曲啸等一批青年楷模,和我们谈理想、谈人生。”余龙进从榜样身上感受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本科毕业后又继续读了研究生,立志成为能影响他人的人。一段时间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人觉得,理工类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思政却仿佛没有用武之地。而在余龙进看来,思政课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是无时无刻润物于无声的内生力量。它有意义也有意思“不止阅读不止思考,更要去实践”浙商大举行“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资料照片)。“能看看你们的课本吗?”“嘿嘿!不好意思,我们的课本就是原著。”这个学期,施烨枕边放着的《共产党宣言》从中文版换成了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我已经看了三四遍了,现在试着开始读英文原著。另外,《求是》杂志《文化哲学》《解读中国梦》等一系列书都是必读的。”“教材只是参考书,我们需要的是博览群书。”余龙进说,思政专业所学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无论是思政专业的老师还是学生,都得一直学、往精处细处学。记者在各个高校发现,思政课上,老教授并不是滔滔不绝的“掉书袋”。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对毕业3至5年的本科学生做了一项教学评估调查,马院的老师被学生评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老师”。“这证明我们的思政课是成功的,是能给学生带去力量的。”方啸天感叹说。事实上,这些年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在创新思政课的授课方式,努力让这门“有意义”的课更“有意思”,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课堂上感悟触动灵魂的力量。浙商大马院举行舆情热点、时政评论分析会(资料照片)。每个月,浙商大马院的研究生们都会轮流制作一份“舆情热点排行榜”,还会召开舆情分析会,回顾近期的热点话题,收集媒体及网民们的主要观点,深度剖析形成热点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一一剖析,发表个人的看法等。这些话题包含了“原生家庭影响个人成长吗”“自媒体传播热点要有底线意识”“为官不应只为己”……最终这些观点思想还会在分析会中进行一番“唇枪舌剑”的讨论。这样的学习既把时代、社会与大学生的责任联系到一起,也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学习。“对网络上偏激、消极甚至错误的言论保持沉默,可能会让这些言论误导后来的参与者。”浙商大马院学生金天说,大学生其实并不缺少理智判断,但缺少对错误舆论进行反驳的勇气,“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乐为,敢为,有为,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课堂外,马院的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研究生,入校不到一年,施烨就已在重点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有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蕴》,成长的速度令人欣慰。施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多阅读,求知明理;多思考,用科学理论支撑;多实践,求真求实。不久前,施烨、槐艳鑫等学生填写了一份岗位申请表,他们将走进杭师大所在的五常街道,担任街道党工委书记助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别以为我们只会‘死读书’。”去年,王静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实践,还创立了杭州青马红创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我们调研当前市场上的红色文创产品后发现,很多县市都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产品形式单一,表现方式陈旧,缺少内涵支撑。”她说,结合青少年红色研学旅行的课程,她和同学们绘制了红色手绘地图,融入青少年喜爱的卡通元素,增强地图的生动性;开发与浙江红色资源密切结合的手工课,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思路,“重要的是,一颗爱国爱党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面对这份学生独立完成的计划书,渠长根颇感欣慰。在他看来,引领学生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要通过各种类型的互动,让学生们掌握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在未来更有可为“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做思想的传播者”今年清明节,浙理工马院院长渠长根(左一)把课堂搬到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浙江陆军监狱死难烈士纪念碑等地。(资料照片)。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对思政课相关课题的支持不断增大,课题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学校思政课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来。采访中,许多马院“掌门人”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现象——“今年考研的录取情况特别好,没有学生是因调剂而入校的。”“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问我思政专业怎么才能考上,而以前更多人问我的是‘思政究竟值不值得读’。”同学理念上发生的变化令王静很是感慨。至于学成之后的就业,思政专业的学生也很有想法。“目前,从国家机关到国企民企都在大力加强党建,前来学院招人的企业越来越多,有些企业还需要专职的党建工作者。”浙理工马院学工办主任王宁宁介绍,尽管如此,这群年轻人大多还是会选择考公务员或者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都希望自己能有‘老师’的这一面,能够成为对他人产生影响的人,用专业素养丰满更多人的思想。”王静说。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这群学习思政的年轻人,无疑将成为最坚实的后备力量。不久前,省教育厅公布了招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00余名的消息,招聘单位为省属高校、部属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公民合办高校和民办高校。“2005年底,我国才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每年培养出的专业博士生数量有限,一时无法填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缺口。”浙商大马院党委书记崔杰说,现在,浙江高校中仅浙大有思政专业的博士点,省属高校还在努力中。“有数据显示,每年全国思政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仅700多人,缺教师已经成为当前全国高校马院面临的共同难题。我认为,除了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招生数量,加大其人才培养力度外,不妨探索创新思政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包括充分利用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高校辅导员、党政干部的资源,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他们在思政理论教育上也大有可为。”崔杰说。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思政人,以激情致梦想、以奋斗致青春,继续发挥他们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将所学所悟运用于实践,亮出心灵世界最鲜明的底色。【浙江新闻+】记者手记将思政之“盐” 溶入每一道“菜”马悦 严粒粒如果课程是一道菜,那么思政教育就是盐,学生学习就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的过程。浙江理工大学就有这么一道全校学生必抢的“菜”——《西湖文化漫谈》,掌勺的大厨就是“根儿叔”渠长根。这个学期“有幸”品尝到这盘“菜”的学生徐澳说:“没上课的时候,以为来上课的是自带‘仙风道骨’气质的老学者,没想到进来的是个笑呵呵的微胖大叔,亲和力十足,可是他一开口你又会被他深厚‘功力’折服。”今年是“根儿叔”烹饪这道菜的第11个年头。为了色香味俱全,“根儿叔”没少花心思:他根据自己的考据研究与亲身游历,从政治、经济、军事、山水、诗词、饮食等多角度讲述自然风光背后的人文历史与文化魅力。今年清明节,“大厨”带着“吃客们”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到浙江陆军监狱旧址,从古新河到圣塘闸,从断桥残雪到平湖秋月,从文渊阁、楼外楼再到秋瑾墓、西泠桥、慕才亭,走到哪儿讲到哪儿,年轻人置身其中,一边游赏风景一边聆听“根儿叔”的海阔天空,对西湖文化、祖国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体悟。在拱宸桥畔,“根儿叔”毫不意外地又撒了一把“盐”。《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是中国被迫开放的新的通商口岸之一。“口岸开放了,日本人说我怎么进来呢?你要给我一块土地,这就是租借地的由来。” 渠长根娓娓道来,“杭州的地方官员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不想让外来侵略者进入杭州主城区,所以就选在了当时远在杭州城区之外的拱宸桥。”“再精美的PPT课件都无法还原文化之魅,所以还是要把课开到现场,直接感受文化熏陶。”作为“大厨”,“根儿叔”对菜的品质一丝不苟,即便这些技艺早已熟稔于心,他仍有办法唤醒年轻的味蕾。这是“根儿叔”的本事,也是思政魅力——融在春风化雨中,在看似不经意间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图说:上大副校长汪小帆为2020届研究生上了最后一课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昨晚,上海大学为2020届研究生上了最后一课——毕业思政大课,主讲人是全国政协委员、上大副校长汪小帆教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重大挑战。肩负文明灯塔使命的大学如何更好面对挑战?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获得的博士或硕士学位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把更不确定的未来变为更加光明的未来?汪小帆与毕业研究生们分享了多位上大人的故事。汪小帆副校长分享的第一位人物,是在上大任教时间最长的革命英烈恽代英。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曾经有过一所上海大学,它建立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大学,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作为我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执教于上海大学期间,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国民革命的史迹,在上大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称他为“中国青年的楷模”。第二个人物是上大计算机学院2019级博士生成晨。他是“上海大学健康之路”平台的核心研发者。只要扫描二维码或打开网址,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后,就可以完善更新“基本信息”、填写“每日一报”,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就可生成师生在全国分布的热力图、实时在沪师生的趋势图、在校师生的趋势图,为校园疫情防控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可贵的是,在接到任务后,成晨与15名师生夜以继日持续奋战,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上线工作,而且还免费供武汉大学等全国多个高校共享。成晨说:“人生第一次参加如此繁重的工作,没想到我们能够打破常规,48个小时就完成了战斗。”汪小帆分享的第三个人物,是上大经济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刘彦杉。这位校园红歌手用歌声助力抗疫,用歌手表达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众志成城。今年2月15日,由刘彦杉作词作曲的《家 城 国》唱片在全球发行。“我们守好这个家,我们护好这座城,我们为了这个国……相信天使一直在身边,相信明天这里会更美好。”歌声打动了城市,打动了国家,打动了世界。在讲课的尾声,汪小帆为毕业研究生们送上了上大的“四件宝”。一件是上大的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校风“求实创新”;第二件是上大的红色基因;第三件是上大钱伟长校长的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四件是冠名上海,以城市命名的大学,寓意开放、包容与创新。“今后的三十年,是你们的场上时间。”汪小帆动情地说。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中国有三所“华字头”师范大学,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这三所大学知名度和实力都相差不大,那对于考生来说该如何选择呢?一看综合实力华东师范大学虽然华东师范大学是985高校,但和其他985高校相比,行政级别上低一级,大多数985高校为中央直管的副部级大学,而华东师大和华中师大、华南师大行政级别一样,都属于教育部直属的厅局级高校。但在双一流行列中,华东师范大学属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而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属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各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中,华东师范大学强于华中师大,华中师大强于华南师大。二看优势学科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在学科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有12个学科进入A类,涉及文、理、工三个领域,其中领先的A+学科有两个,分别是教育学和世界史,另外教育学、生态学和统计学为教育部认定的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华中师范大学有4个学科进入A类,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A、教育学A、政治学A-和中国史A-,政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华南师范大学也有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A+学科1个(心理学),此外有A-学科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体育学,物理学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在专业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有心理学、软件工程、对外汉语、统计学等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华中师大拥有思政教育、教育技术学、历史学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华南师大拥有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体育教育等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三看城市背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上海被称为“魔都”,是科技和时尚的最前沿,聚集了不少外企和世界500强,如果更喜欢现代化、国际范儿的风格,华东师范大学比较合适,当然了上海生活节奏比较快,生活成本比较高。华南师范大学位于广州,广州又有花城之称,整个城市的绿化环境还是不错的,而且气候湿润,比较宜居,此外广州还是广佛都市圈、粤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不错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所以喜欢南方生活环境的,华南师范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广州的生活成本比上海低不了多少,而且平均薪资水平也不及上海。华中师范大学位于武汉,武汉被誉为江城,长江穿城而过,在武汉可以感受到江滩风景的绝美之处,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拥有双一流名校也是最多的,近几年在校友经济的带动下,不少武汉高校的校友回到武汉发展,像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知名机构纷纷在武汉建立第二总部,所以武汉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而且武汉的生活成本没有上海广州高。四看招生计划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共计录取本科新生3538人,上海本地生源有567人左右,其他主要生源地有浙江、河南、四川、江苏;上海和北京一样,是不少人向往求学之地,但上海和北京的学校本科规模都不大,所以分数线普遍都很高,能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的,有一半的985高校也都能考上。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共计录取本科新生4695人,湖北本省生源有1000人左右,其他主要生源地有湖南、河南、四川、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19年共计录取本科新生7144人,广东本省生源有5775人,绝对是华南师大第一生源地,外省生源基本都不太多,平均每个省也就三四十人左右。综合来看,华东政法大学招生人数少,分数线最高,所以适合高分又向往上海这种大城市生活的考生,而华南师范大学虽然招生计划多,分数线最低,但对外省生源来说优势不大。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还是公费师范生高校,如果有志愿去西部及贫困地区当教师的,这两个学校是不错的选择,免学费,而且分数线比非师范生要低。
最近和一个学弟聊起写论文的事,总觉得论文写得不够有深度。查找参考文献,看完还是觉得思路不够清晰,总感觉要写的东西太多。交流下来,我们觉得是在读论文上出了问题。所以根据之前读论文走的弯路,我把经验整理一下和大家共勉。平日我们读论文切记不可乱读,不然就会陷入读完跟没读一样、当时读懂了却记不住的境地。首先,读论文之前必须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清楚的目的。即是说,你自己心里要明白你究竟有什么问题不懂、想要搞懂什么问题,需要通过看论文的方式找出答案,以及这个答案的大概结构如何。以上讲得可能比较抽象,这里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某天你需要写一个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这时你反射性地从知网上下载了若干文献。在看这几篇文献之前,你要问自己:我要搞清楚什么具体问题呢?如果你想弄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问题,那么在明确了这个目的之后你只需要检索一篇文章当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梳理就可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中共的全球化理念、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当中的和合理念、大同思想等各种部分组成。当你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一条一条写下来。当然,你也可以对其他问题感兴趣,比如 xx 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问题。总之,在读论文之前,要先想好几个具体的问题,这样才能高效阅读文献。其次,确立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改善论文内容看不懂的状况。论文看不懂一般有两个原因。一种是英文论文看不懂,这个问题只能靠苦练英语来解决。另一种是缺乏背景基础知识,对很多名词、逻辑进路和分析范式掌握得还不够。这种囧况下读论文,是不是就会被卡住,一会查名词,一会查背景,到最后文献的阅读过程支离破碎,而这种支离破碎往往带来“读完之后时间花了却脑袋空空”的沮丧感,批判性思考更是无从谈起。在读之前带着问题,至少可以让你省去一些旁枝末节,得到一个答案。最后祝大家都能写出满意的论文。整理:晓雨老师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3月6日电(记者吴振东)疫情也是一次大考,检验着思政教育的韧性。连日来,上海高校把全民战“疫”的鲜活素材带进“课堂”,积极构建起“云上思政”大格局,实现思政教育不下线、育人成长心连心。信心传递在“云端”“医护人员在一线治病救人是打仗,教师在后方教书育人也是打仗。我们要坚持疫情防控和教书育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说。在复旦大学,以学生党团组织为引擎,从线上团课到云端晚会,青年力量在战“疫”中凝聚,学子们也在这段特殊经历中收获成长。“回顾钟鸣老师之前的行医生涯,几乎每次重大救援都有他的身影。我们被钟老师等许多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保护得很好,也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作为医学生,我要在'战场'的后方努力学习、积蓄力量,以后像今天的前辈们一般,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级硕士生党支部近日召开的视频组织生活会上,党员们学习了该院重症医学科钟鸣医生小年夜驰援武汉的事迹,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这次组织生活会以“牢记使命,共抗疫情”为主题,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中,党员们进一步坚定了服务人民的决心。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在给学生开“云班会”“马思琪在甘肃报到”“徐梦琪在新疆报到”“邓勤在重庆报到”……在2月24日至28日的五天时间里,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9个专业近2000名学生,在祖国的东西南北共同接受了主题为“同心战'疫',同上一堂云班会”的思政教育。其间,书院教师和兼职班主任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和成长经历,与学校全体辅导员一起,通过网络引导青年学子在疫情面前理性面对、科学防护,积极规划学习生活。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全程参与了“云班会”的集体备课。在她看来,“云班会”是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对青年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我们希望结合疫情,围绕青年的责任与使命,真正将思政教育浸润到青年人的内心深处。”为把思政教育覆盖每一位大学生,在云端传递温暖和信心,上海高校辅导员迅速行动,坚守在岗,言传身教,为广大青年学子作出榜样。上海戏剧学院及各高校明星辅导员,推出了涵盖思想领航、防疫科普、心理防护、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主题的战“疫”系列微课,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剧、说唱等形式进行推送。此外,“战疫最美逆行者”系列辅导员微课程,通过挖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等高校附属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感人事迹,鼓舞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必胜信心,受到各方好评。思政大课够“硬核”思政课堂在哪里?归根结底,在全民战“疫”的故事里,在人人与国家同向同行的实践里。有思政课教师表示,这场全国同舟共济正在迎战的疫情,就是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一个个抗击疫情的“战场”,就是当下最深刻的课堂!整个2月,上海大学数千名任课教师日夜奋战,开展在线课程平台资源建设,不少课程以抗“疫”实践中彰显出的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等为依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激发青年使命担当。上海大学教师云端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在上海大学“形势与政策”在线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奚建群要求学生先发表“我的战疫感言”,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疫情进展,发现身边鲜活的抗“疫”故事与人物。“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是一门核心通识课,授课人许春明教授要求学生结合瑞德西韦专利申请和仿制药的热点,讨论知识产权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学会澄清社会上的误解和传言;专业课“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则结合疫情实际,对我国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快速建设以及应收尽收方案的落实进行分析解剖,使学生思考“危机管理”在不同国家的实践。2月18日,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为学生讲授一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场全球治理的压力测试”的思政课。该课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直播,收获极高人气。沈逸从抗击新冠病毒的国内外背景谈起,提出了“单一国家难以有效应对大规模流行疾病的挑战,人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离不开有效的国际协调”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待疫情,学会提出建设性评论和积极建议。在市级层面,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迅速行动,依托“易班”网,建设上海高校思政课在线课程平台,上线市级在线示范课,及时将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思政教学。其中,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推出本科生四门必修在线课程;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策划推出疫情防控系列在线形势政策课,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疫情防控中的生动实践;依托复旦大学推出硕士研究生必修在线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研究生必修在线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一系列优质课程。“不经历风雨,哪得见彩虹”。沈炜认为,疫情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青少年成长的一次磨炼和洗礼。“这次洗礼带来的收获,广大学子将终身受用。”讲师阵容超“豪华”记者了解到,当前上海学校的思政课堂不仅有思政教师、辅导员,更有大学书记、校长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专家、社区工作者。因线上授课而组建的“空中讲师团”有着足够“豪华”的阵容。3月1日,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名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在“云端”相聚,以网络直播方式共上第一课。当晚,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达1.3亿次。校党委书记姜斯宪在第一课上说起的“一周学习90小时”的个人求学往事,成为相关话题里的“热门笔记”。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向学生们讲述了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难关之时,同济人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同济精神,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学校各项工作中将责任与担当熔铸其中的多件感人事迹;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在该校“在线教学第一课”上希望广大师生以更加刻苦的精神、更加坚韧的毅力开始新学期工作和学习,“等到大家在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校园里再次相聚,希望你们是那个更强大的自己。”“硬核教授”张文宏开讲复旦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在复旦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由上海医疗救助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及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共同主讲。这既是一堂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与技能的健康教育,同时也是一堂特殊的课程思政实践课。课程流露出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科学精神等在网络上引起良好反响,更深植在所有听者心里。另据了解,按照“同一学段、同一课表、同一授课教师”原则,上海市教委组织全市思政课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成员、教研员和市、区骨干教师开展了中小学思政课录播授课,确保覆盖全体中小学生。由市教委牵头打造的“在战疫中成长”中小学德育公开课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传播,引导全市140余万中小学生珍爱生命、坚守责任、激发家国情怀。(来源:新华社)
【专家·面对面】对话嘉宾: 杨 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军政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 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报记者: 邓 晖 周世祥 杨 飒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研”出发,肯钻研、能钻研的研究生该如何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选拔、过程培养、课程设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变革?我们约请三位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是钻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教育周刊: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对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科的研究生而言,“研”表现为什么?杨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启发性的点睛之笔。“研”字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旦陷入偏狭的误区,可能与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背道而驰。“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审辩式、建构性、创新型的学习特征更为显著。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以学术和专业这两个维度,还可以组合出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这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经过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坚定了的一条分类培养的道路,是一条对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界以及全社会认清并落实“分类培养”,能够极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产力。突出“研”,绝不是说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衡量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设立能力和素质提升指标体系,一定要分类而行,才更科学准确,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王军政:有个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学矿”,知道什么是矿,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探矿”。仅对博士而言,“研”也不尽相同,对于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于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对于工科技术型博士,“研”在于突破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复杂性综合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对于工科工程博士,“研”瞄准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更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对硕士而言,一部分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要培养颠覆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将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为走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专业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要成为一个大领域而仅非一个学科的行家里手,最终成为各行各业里能够提供技术方案的领军人才。突出“研”,紧抓课程科研改革,把好“入口”“出口”关教育周刊:让“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杨斌: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因为研究生毕业有学位论文这一关,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某种放松的倾向,表现为研究生课程在设课、课与课的关联逻辑、内容更新、教学法、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研究生课程在体系的完整、平台课的宽厚、内容的新与深、教学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与贡献度、课程考核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上都大有潜力可挖。学位(分)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课程工作组,针对性地研究与改革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教改要从项目深入到课程层面,并抓住不放,直到让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出现大的改观,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生精品课来,这是“研”的基础。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也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学位授权、评估审核要真去看课的实情而不只是看课程清单和教师名录。王军政:除了课程体系要大力气设计外,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由浅入深,如果一上来交给学生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是无处下手,也容易打消其科研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不少硕士生参加学生科技竞赛,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让不同学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相互学习、沟通、讨论,不断深入,将所学原理、机理变成模型,通过参赛、获奖,信心就更强了。课程、科研二者应是统一的,课程支撑科研,教师从科研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郭娇:以新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为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突出交叉性。从课程体系来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实施起来需考虑以下细节:学校教务部门或研究生院对跨系或者跨校课程的学分互认;院系给研究生选课留下一定空间;导师对研究生选课计划进行“把关”,尤其是培养方案之外的课程。地理位置接近、学科互补的学校可实现线下联合培养;线上课程经过前期准备与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实践也可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周刊:在“入口”上,应如何突显对“研”的考察?在“出口”上,如何加强对“研”的把关?杨斌:突出“研”,要在人才选拔的入口更有效选材。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赋予导师和专家组以更大的选材主导权,强化申请与复试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潜质的考察考核,更注重发掘富有创见和钻研精神的苗子。这需要导师和专家组下更大的功夫来选对人,院校设计更为立体丰富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招生政策进一步改革,真正能招到可“研”之才。学术型要考核学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挑战既有权威观点的自信,攻克学术难题的热望,耐得住冷板凳考验的坚韧等。专业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与品格,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本领等。选对可“研”之才,是“研”的前提,“入口”关既要严,也要深和活。要改革出口的评价方式。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评定标准要破五唯,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要围绕学生的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以此作为“研”的保障;而不能把关注点转移到“学术期刊发表数量”上,这会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导向,研究生是否肯下笨功夫走远路都产生不利影响。要认识到分流淘汰对师生而言是包含坏消息的好事,能激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发展自己,而不是蹉跎耽搁在不适合的角色中。王军政:在“入口”上,选拔要注重体现科学性、公平公正性。考核应该包含对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考核,复试、面试很重要,应当加强。此外,还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严格程序和公示,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考核筛选。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还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国外交流访问等可以适当纳入考核内容,重视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等。对于出口关如何分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采用博士学位和毕业证分别授予的方式,如果学位论文还达不到水平,给予毕业证而非学位证;本科直博的可采用授予硕士学位分流等措施。郭娇: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进行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数据调查表明85%以上的在校本科生有读研意愿,八成以上倾向于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国内考研竞争更为激烈,高校需要从更多报考者里选出优质生源。对“研”的能力考察可侧重博士生的招生体制改革与分流淘汰机制。博士生培养可适当增加直博比例,一方面衔接高校本科阶段的“强基计划”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打造贯穿本硕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优化培养过程里的分流淘汰机制,例如直博生在读博三年内未能开题或通过资格考试等可获得硕士学位退出。践行“研”,构建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教育周刊:在“研”的践行中,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有没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杨斌:突出“研”,要对专业型学位的培养质量建立起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明确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样形式,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院校和教育部门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职业胜任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不分类型都拿学位论文来要质量,这是对人才质量的粗放错判。王军政:其一是课程体系,专硕和学硕有些课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课、外语课、数理基础课等,而30%~50%的课程应当有所区别。其二是培养过程,要强化导师招生管理,招生类型和导师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偏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一个导师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可以同时招学硕、专硕,但如果只具备一种能力,就只能带一种类型,否则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可以探索打通两类硕士的新招考机制,如采取“先招考,后分流”方式,“入口”都是硕士,进校后再通过学生兴趣和其他选拔方法确定读学硕还是专硕;或招考后有交叉、互换的通道,如经过相应考核,根据个人的意愿、满足一定条件,专硕、学硕可以互相转换等。郭娇:基于前面提到的培养类型与学科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参与导师的课题、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尤其是博士生论坛)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略有不同,理想状态是学术训练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里。对特定学科(例如医学、教育),这种临床诊断、学校见习、田野研究或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里不可替代,是在真实情境里综合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影响他人或产生社会效益。
教师这份职业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一方面源于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一方面也与就业形势不无关系。11月10日,2019年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来自长三角地区约500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提供万余个教师岗位,熙熙攘攘的应届毕业生与成熟人才挤满了招聘会现场,奔向自己心仪的学校与专业。目前学前教育、体育、音乐等教师依旧是各校的紧缺人才,这与“二孩”政策、人口导入、新校建成等因素不无关系。本次招聘会上,思政老师热度明显提升,成了应聘者中的“香饽饽”。学前教育最为紧缺虹口区需求数117名,杨浦区需求数115名,长宁区需求数73名……在现场发现,上海每个区的招聘岗位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学前教育专业。“一方面,退休教师逐年增多,另一方面,二孩政策的推出以及区域人口导入带来的入园幼儿数增长,这都是导致学前教育师资紧缺的主要原因。”杨浦区教育人才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顾薇说,以杨浦区为例,新江湾等部分区域近年来人口导入较多,幼儿园不断新建和扩建,这就对学前师资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学前专业应届毕生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师资需求。“而且,学前师资的流动也带来了如何留住优质师资的问题。”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0-3托育行业。去年针对0-3托育推出的“1+2”文件出台后,德英乐教育在闵行开办了两家托育园,以解决幼儿入托的需求。目前,两个园所三个托育班全部满员,共有17位专职教师和保育员。但开园近一年半,已经出现了师资流动的情况。“和幼儿园相比,0-3岁的看护更辛苦、琐碎,但平均收入却不如幼儿园。教师从未来发展角度来考虑,也乐意选择升往公办幼儿园。此次招聘提供了3-4名托育师资岗位,也是为了做好师资储备,应对师资流动带来的风险。”德英乐教育专职负责幼儿园招聘的姜培达表示,为了呵护社会最柔软的人群,提高服务质量,师资招聘不会降低“门槛”,与此同时,为了留住师资,政府和托育园也正在从各方面入手,让好师资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正尝试弹性工作制,让老师能更好劳逸结合;开设面向孩子的特色兴趣课程,让教师能有更多的发挥。今年10月的每个周末,闵行区都推出了托育人员在岗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去年我们设了120多个幼师岗位,一共招了80多个,今年我们准备招聘117人。”虹口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钟靖告诉记者,虹口区共有近50所幼儿园,幼师人才十分紧缺。与虹口区相仿,本次招聘会上,普陀区开放900多个席位,最紧缺的为学前教育与体育老师;松江区教育系统则带来800多个师资名额,其中学前教育占了近200个……作为人口导入区,去年,松江区新开了十几所幼儿园。松江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的招聘负责人不禁感慨,“二孩”政策下,入园人数增长的同时,年轻教师也纷纷怀孕待产,加之老教师退休,这一切都让幼儿园师资捉襟见肘。目前,上海承担幼教师资人才培养的院校主要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两所本科院校,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等高职高专民办院校。不过,这些院校每年培养的幼教类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也才1500人左右,与全市幼教每年2000至3000人的需求总量相比,远远不够。幼师虽缺,学前教育的师资“门槛”却不能降。中福会幼儿园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家长普遍学历高,更加关注早期教育,这也对幼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应聘者至少要有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当然我们更希望招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于外地应聘者而言,最好是985、211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思政教师”火爆此次招聘会上,还有一个岗位备受青睐——思政教师。在虹口区专设的思政教师招聘展台前,上海市政治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陈明青直呼想不到,短短一上午,就有十多名应聘者投递了简历,还有十多名则表达了就职意向。“以前很多人将思政课当做一门副课,其他都不行不妨试试当思政教师吧。如今,更多应聘者将成为一名思政老师当成了第一目标,希望深耕于此领域。”今年3月18日,陈明青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她愈加深刻地感受到,思想政治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小学思政老师专职化、中学思政老师丰富化、高中思政老师素质化”必定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想上好思政课,首先要建设好教师队伍。招聘现场,记者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开放了一至两个名额给政治(道德与法制)学科。陈明青说,递交材料的应聘者中不乏从学生时代便立志于成为一名思政老师的应届毕业生,也有学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非对口专业学生。“这个学生很特别。”她介绍,虽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并非对口思政教育,却致力于思政教育的研究。陈明青认为,这名学生很不错,“思政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仅能立足讲台上好课,也需要各种各样的研究型人才支持思政教师上好课。”各区尽力招揽人才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全国考试人数突破590万,比上半年考生人数增加一倍多,创下历史新高,上海考生人数达五万。为了留住更多教师人才,上海各区几年前便开始了积极行动。虹口区从2017年3月开始,给予高端人才、优秀中青年人才不少“优惠政策”,尝试突破户籍限制。同时,虹口区也在积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高端人才一次性奖励以及住房补贴等等,进一步降低新聘教师的生活成本。针对幼师缺口问题,虹口区也欢迎非上海户籍的成熟人才。近几年,普陀区也适度放宽了政策。比如,为非上海户籍的985、211学前教育应届毕业本科生打通“绿色通道”,可以以居住证进编制。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又成了“香饽饽”。不止一位招聘负责人说,“随着政策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人愿意走上教师岗位。”不过作为一位过来人,他们也提醒,当一时教师不难,当一世教师却不容易,“不忘初心,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能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有所发展。”来源:文汇、新民、上海教师人才交流中心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王厚杰传统上,我们大多采用正面的课堂思政教育,这可称之为显式教育,但是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基本特征,我们还应加强隐式教育。所谓隐式教育,是指导师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通过引导式的思考和科学式的思辨,帮助研究生树立使命感、责任感以及面向未知未来探索创新的自觉性,同时兼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科研能力。第一,导师应以身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导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品德修养往往会不自觉地被研究生所认同和效仿。在与研究生朝夕相处的时间里,导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部分领域中西方科学研究水平的差距及其历史演进过程;导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越性。因此,导师要从生活和学术上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既能教好书也能育好人。第二,要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科研工作锤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从事科学研究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参与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工作,需要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这也是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通过艰苦的锤炼,研究生团队的良好风气可以持续不断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和每一届学生,在无形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第三,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科学研究的大忌。当前研究生群体面临很大压力和激烈竞争,评优评奖、出国深造、就业求职等都需要研究生取得有竞争力的成果,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走捷径的心理,有人侥幸成功后不免产生模仿效应。因此,导师需要将学术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帮助研究生避免在学术道路上走入歧途。第四,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研究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存在缓解家庭负担、社会交往甚至恋爱婚姻等方面的需求,但是经济上并没有独立,面临着多重压力。因此,导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及时倾听他们的压力和诉求。同时,积极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机会。导师对研究生的这种大爱精神,能够连续地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中国教育报》2020年9月30日第4版 版名:要闻专题作者:王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