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12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上海市副市长陈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等领导以及智能教育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长三角十余所高校教育学院院长、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代表等出席成立大会。过去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被概括为“人工智能+教育”,这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是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强化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率。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将表现为“教育+人工智能”,以教育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据该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介绍,研究院将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一体两翼”科学研究。“一体”,即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维度。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新模式,推动教育的全面升级与根本性变革,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两翼”,即瞄准智能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主攻“人工智能认知理论研究”和“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聚焦教育场景)”,应用研究聚焦“无形教学机器人”和“无形情感机器人”。目前已经开展研发的有:“教学设计机器人”“快乐机器人”“写作辅导机器人”和“语言伴学机器人”。研究院还将重点打造一支“智能教育”跨学科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跨学科背景具备国际视野的科研队伍、高效执行的工程队伍和保障有力的支撑队伍。作者:任朝霞
重庆杰出人才代表、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曾和平进行《精密光谱技术与发展机遇》主题演讲21日上午,2020重庆英才大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在嘉宾主题演讲环节,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曾和平发表了演讲。曾和平是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在演讲中提到,精密光学是对分子进行精密测量,帮助我们探索和研究大自然的重要技术。但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积累的分子光谱数据还非常有限,所有涉及国家安全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分子指纹光谱数据也未曾有任何数据共享,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高精度分子指纹谱数据库迫在眉睫。2019年6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合作建立的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以外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目前为止也是唯一一个研究院。曾和平表示,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有三个重要目标。一是在研究院的基础上建设西部光子科创中心,以其为平台发展分子指纹谱精密测量科学仪器,搭建原子钟精度的“分子指纹谱数据库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二是为重庆引进高端人才打造桥梁,促进重庆高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及队伍培养,协助建立起一流的产业培育与教育基地,为重庆地方企业及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接口。三是承担光子学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期开发及后期技术转移,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推进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牵引产业集群,统筹精密制造、精密光学、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重庆市本土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延伸。【来源:七一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考研越来越激烈,决定考研,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战胜困难,考取自己心仪的学校。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情况。一、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2个上海市高校智库,9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明日路纵使艰辛也要顽强,唯霸者方能造就辉煌。二、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录取统计报考录取统计可以帮助考生了解院校报考人数、拟录取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之间的比例。了解院校报录比信息,可以在考生选择院校时起到相应参考作用。写在最后:考试就像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每个人都渴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但学霸毕竟是少数,在考场上大部分的基数,都是比较普通,学习能力一般的学员。而研究生考生作为全国高水平的选拔型考试,其难度系数与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试想一下,有哪个人会说自己是个笨蛋,自己愿意在这场考试中惨败呢?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之际,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此举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长三角区域立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更好发挥立法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保障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殷一璀,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负春,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召集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和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大法学院院长张志铭共同为研究院揭幕。专家阵容强大,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在成立大会上,丁伟与钱旭红代表双方签署了"关于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法治保障合作研究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会议还为首批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院长刘平教授介绍,研究院将深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法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构建各类开放式的机构平台和项目平台,组织学科协同、校地协同、校校协同、国内外专家协同,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和项目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区域法治协作研究高端新型智库。为协同各方力量提升研究院建设水平,研究院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由丁伟、梅兵担任召集人,邀请了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领导、上海市教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上海市法学会等相关委办局领导担任首批委员,负责对研究院的发展规划、研究动态、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学术委员会由张志铭教授担任主任,邀请了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首批委员,负责审定研究院发展规划、年度学术活动方案、确定研究项目和课题、评审研究课题等学术任务。依托多学科和人才优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华东师大将举全校之力,协四方合力,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合作,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携手建好研究院,共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梅兵介绍,作为地处上海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华东师大很早就开始关注并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发展.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入新阶段,共享、共建、共治的一系列措施的落实落细,都离不开法制层面的引领和保障,因此加快区域法治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著。因而,华东师大依托法学等学科,凝聚校内外力量,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是履行大学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建一流大学的又一项实质性举措。“要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最终还是依靠法治。或者说,一体化发展到最后是‘规制的一体、法治的一体’。”殷一璀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把长三角打造为创新平台和新的增长极,长三角一体化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有着特殊地位,在日益复杂的形势中担当着突出重围先手棋的战略使命,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的成立正逢其时。她希望,研究院依托华东师大多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前瞻性研究,搭建科学研究与工作交流的桥梁纽带,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保障和智力支持。她强调,研究院在未来发展中要站高望远,找准发展的立足点,主动服务上海,把上海的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乃至2035年中长远发展阶段中,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考量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法治保障的创新之路。莫负春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更加深入、更高质量的发展新格局之际,华东师大与上海市人大共同发起、合作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体现了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对法治引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亟待理论界和实务界联手破解。他希望,研究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工作主动性、前瞻性;强化问题导向,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注重开放协同,坚持“开门办院”,实现人才和信息的流通;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研究长三角一体化法治问题的全国性学术机构和交流平台,以高质量人才库、思想库、成果库,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人工智能非常的火,不管是考生报考选择,还是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同时人工智能在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交叉方向,比如“人工智能+农业”,“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学”等等;这不,教育部直属的华东师范大学新成立了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重点研究“教育+人工智能”;目前“快乐机器人”“写作辅导机器人”研发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之一,多省提前批招生,分为公费师范和非师范专业;本文分专业分数以四川为例,其他省份只提供最高分和最低分;在四川理科最高673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最低655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态学和通信工程专业;文科最高626分,历史学(公费师范)专业,最低609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20年各省录取分数情况专业组、综合改革专业组和综合改革的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和海南;具体的选科等情况,家长考生提前关注;理科——提前批、本科一批、国家专项在传统高考的省份,有本科一批、提前批、国家专项和民族预科等四个招生方式;国家专项只是部分地区才有资格;文科——提前批、本科一批、国家专项华东师范大学在川分专业分数——理科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在四川理科提前批招生,分为公费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以及多个双学位专业;多个双学位专业也可以看出,未来专业的发展一定是交叉学科,多学科融合发展,理科最高673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调档线最高的是心理学类和数学类专业,663分;录取分数最高的前10专业中,有三个是双学位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在川分专业分数——文科文科录取最高分626分,历史学专业,公费师范生专业;调档线最高的是英语专业,618分,在华东师范大学四川的录取中,公费师范生并不是最高分;文科只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和新闻学双学位;华东师范大学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之一,985院校中的两所院校之一,排名情况位于北京师范大学后,位于第二;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和世界史都是A+;中国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都是A以上;除了高考统招这一条路外,还有强基计划、保送生、综合评价等10个升学通道;低年级的考生可以多关注;最后,目标教育部直属的公费师范院校的考生,在四川来讲,还是有点尴尬的,就以2020年来说,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理科调档线655分;而华中师范大学最高分650分;最高分也进不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门;往下就是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他们的分数又和华中师范大学相差10来分;如果想要层次高一点,目标985的公费师范,那么还得努力增加点分数;欢迎关注@升学规划赵宏 ,定期跟家长考生分享专业的各种数据、大学、专业的内容,为考生的升学规划助力;需要分专业录取分数的可以给我留言哈;其他省份的专业录取分数可以到学校官网查看哈;
1月30日,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与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次战略合作协议将基于研究院在介孔量子材料方面的技术研发,发挥双方优势资源互补、建立共赢机制。为更好地促进新疆科技创新发展与应用推广,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与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联合建立“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喀什兵团分区科技成果(量子材料)转移创新应用基地”。同时,双方将以科技成果转移创新应用基地为载体,建立量子材料科技产业的检测和生产及应用体系,重点发展光催化量子材料、介孔量子材料新型保鲜技术、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等,拓展可见光响应介孔量子材料在环境消杀、常态化消杀、农副产品防霉保鲜、冷链冰鲜,以及盐碱地土壤改良等的应用。双方合作的一个重点将围绕“助力喀什保税区一线防疫”展开,针对保税区进口食品抗菌及包装方面的杀菌消毒应用,开发广谱高效、人体安全及环境友好的病毒灭活技术,研制高病菌灭活率、无毒无害、全光谱响应、效果持久且病菌捕获降解效率优异的新型TiO2光催化抗菌产品。相较于传统光催化消毒杀菌产品(紫外线激活),该产品可实现只要有光就能发挥抗菌灭菌作用,实现病菌“见光死”。新疆作为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瓜果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在瓜果销往世界各地时,如何保障其在运输、储存过程中无病菌侵扰,并有效延长其储存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食品消杀、保鲜技术往往采用化学成分,导致药剂残留,影响瓜果品质。故此次合作的另一个重点方向为“新型保鲜技术”,通过研究院介孔量子材料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介孔量子材料新型保鲜技术,开发介孔量子材料保鲜薄膜、保鲜喷剂等系列产品,运用至新疆地区的瓜果等生鲜产品保鲜。相比于传统保鲜膜、保鲜剂,介孔量子材料新型保鲜产品具有绿色无害、效果持久、可生物降解的特点,可进一步在喀什实现生鲜农林产品保鲜仓储、保鲜物流、保鲜配送、保鲜交易,解除生鲜食品腐烂变质以及农户生产丰收季节滞销之苦。同时,针对农业生产中极易出现的一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利用可见光响应介孔光催化技术研制全光谱响应与大比表面积的可见光响应介孔光催化材料,实现黄曲霉毒素在自然光下降解,为食品工业和畜牧业的健康与安全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双方将合作发展“痕量分析检测技术农业林业应用示范中心”,推广提供食品溯源检测、农药残留检测、有害重金属检测、土壤修复等技术,同时开展介孔量子新型复合材料在土壤重金属回收、盐碱地改造等方面的合作。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严薇
华东师大率先探索建设跨学科高端社会主义研究院。 吕安琪 摄中新网上海6月29日电 (陈静田波澜)记者29日获悉,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率先探索建设跨学科高端社会主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未来三年里,华东师大将把这个研究院建成一个跨学科,集研究、资政和培训于一体的高端学术平台和智库。它不仅将为国家和上海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决策机构提供各种问政、参谋和咨询服务;同时也将努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更多中国学者的声音。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作为“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创造者和见证者的上海,在全国率先展开了“四史”学习教育。据悉,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历史学系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等传统优势学科和创新力量,同时整合文学、哲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学术力量,成立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据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孟钟捷介绍,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拥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健全的学术人才梯队,这批学者所成立的研究现代中国与世界历史的学术机构,都与“四史”研究具有密切关系,已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界影响深远。同时,这些研究团队较早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方面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的重要性,积累了品种丰富、来源广泛、藏量极大的档案文献资料。在未来三年中,研究院将形成“四史”的研究高地。 吕安琪 摄据了解,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将对相关学术研究团队和文献资料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在未来三年中,研究院将形成“四史”的研究高地;构建高端资政智库平台。研究院将致力于从中外历史中汲取智慧,在第一时间把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意见,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决策机构,为国家提供多视域、跨学科、多路径、重实践的智力支持。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李昕希望研究院成立以后,致力于协同研究,推动学科交叉, 从整体上观照“四史”,讲透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探索历史规律。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期待华东师大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开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原创性研究,建设好全世界数量最大、种类最齐全、全面数字化的大型“四史”数据库,培养一批“四史”研究大家和青年才俊。(完)
同样一道数学选择题手中的平板电脑给出的学习路径却各不相同有的侧重错题解析和变式练习有的是巩固量率对应相关知识有的则是重新学习相关基础知识……12月26日上午,在华东师大科学会堂阶梯教室,来自三四五六年级的40名小学生,正在上一堂全学段打通的个性化浸入式智能学习数学课。▲ 全学段打通的个性化浸入式智能学习数学课他们每人一台小小的平板电脑,内里大有玄机。由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的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正在运行。▲ 由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的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正在运行通过采集学生作答、反应时间、排除行为、犹豫行为、求助行为等学习行为数据,系统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学习测量模型,实现对学生认知状态的智能诊断,给每位学生定制出个性、高效的学习路径规划和资源推荐,以及适当的情感激励。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减负增效,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元认知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大会这样一堂智能学习课,出现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大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虞丽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平,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晔,华东师大校领导梅兵、钱旭红、王宏舟、孙真荣、李志斌等,以及智能教育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长三角十多所高校教育学院院长、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代表等出席大会,共同见证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 大会现场据悉,华东师大把智能教育确定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后,组建了由八个学院教师参加的专门队伍,组织召开了上百次研讨会,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十多次线上交流,组织编写了24册的《人工智能与教育》丛书,形成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初步方案,2020年9月举办了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已列入教育部正式招生学科),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国内外头部AI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技术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将合力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华东师大推动智能教育发展战略17位国内外专家受聘为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作为地处上海,以教师教育、教育研究为优势和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挥办学特色优势,推动科学前沿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一直是华东师大的初心和使命。”▲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借助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以及数学等文理基础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综合优势,广泛凝聚社会力量,自我加压,带着教育的初心站在技术的前沿,倾力打造智能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高地,为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内的17位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被聘为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们将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为委员们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大教授褚君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中心主任靳诺,美国教育院士、普渡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张华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郭毅可作为委员代表,深刻阐述了对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并对研究院的长远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王晔在讲话中表示,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结合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加强上海人工智能人才队伍的重要支撑力量。▲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王晔他希望华东师大能够更好地开展更高水平的谋划,更广视野的集聚人才,更大力度的协同创新,为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多的上海力量、上海智慧、上海经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讲话中说道,“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构建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更加需要教育科技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引领支撑。”▲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他表示,研究院的成立为智能教育的发展再添重要支撑力量,希望华东师大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根教育实践,加强真实情景下的教育规律研究;针对教育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研究;明确教育需求,拓展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表示,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来看,教育是推广和运用的重要场景之一。▲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作为我国教育发展先行地区,上海教育行业已经受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但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赋能框架和内容尚待理清,人工智能的技术伦理规范尚待建立,确保人工智能既高效赋能教育,又做到安全可控尚待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系统地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华东师大建设智能教育研究院具有明显的优势,希望华东师大充分发挥相关学科齐全、教育特色鲜明的优势,整合多学科力量,系统开展智能教育研究,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尽快从探索转化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推动中国和上海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变革,为更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做出贡献。构建国家教育人工智能高地推进“教育+人工智能”深入研究“人类教育经历了‘少数人的精英教育阶段’和‘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智能教育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发展重点,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多样化、自主化学习得以实现,人类即将迎来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介绍道,聚焦国家和上海市智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华东师大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集成创新,把智能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通过工程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致力于打造上海和国家智能教育高地。▲ 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研究院的建院使命是“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秉持的理念是“从‘人工智能+教育’到‘教育+人工智能’”。过去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可以概括为“人工智能+教育”,这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是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强化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率。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将表现为“教育+人工智能”,以教育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就像一匹烈马,无方向地狂奔,如何让它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尤其是在教育上,能够控制住发展的主动权?为此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的原则。”袁振国说,研究院以问题导向、普惠受益、低风险、公共服务为原则。立足中国、上海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和开发产品,关注普遍问题、重大问题、长期问题、艰难问题,突出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不可代替性。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秉持审慎的伦理态度,安全第一、效益第二,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避免画像定势、推送依赖和茧房效应等风险。通过高科技促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水平。其目标是减负、高效、快乐。建设愿景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育公平;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教育创新,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以大数据促进评价改革,实现人的知识、能力、情感一体化发展;实现学习无边界,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助建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一体两翼”科学研究。“一体”,即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维度。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新模式,推动教育的全面升级与根本性变革,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本文开头提到的智能学习课使用的便是自适应学习系统1.0版本,主要聚焦知识的学习。今后研究院将在二维能力的提升,三维价值情感的转化上发力,不断更新迭代。“两翼”,即瞄准智能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主攻“人工智能认知理论研究”和“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研究(聚焦教育场景)”,应用研究聚焦“无形教学机器人”和“无形情感机器人”。目前已经开展研发的有:“教学设计机器人”“快乐机器人”“写作辅导机器人”和“语言伴学机器人”。教学设计机器人针对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空中课堂的视频资源进行数字化分析和处理,为千万教师提供教学设计能力诊断和智能培训,大幅度提高教师水平。快乐机器人针对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心理与情绪问题,以认知和心理理论为指导,结合AI技术,构建可计算的情感认知模型,对学习者的情感认知进行分析,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提升学习者的幸福指数。写作辅导机器人针对写作能力提高难的教育实际,摹拟优秀写作教学模式,分层分类提供写作一对一智能指导。语言伴学机器人针对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语言发展期,结合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知识,为中国儿童语言早期发展提供智能服务。此外,在推进“教育+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过程中,研究院将重点打造一支“智能教育”跨学科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跨学科背景具备国际视野的科研队伍、高效执行的工程队伍、保障有力的支撑队伍。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文|戴琪 图|吕安琪 编辑|吴潇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12月28日讯 (记者 李治国)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日前正式成立。“人类教育经历了‘少数人的精英教育阶段’和‘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智能教育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发展重点,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多样化、自主化学习得以实现,人类即将迎来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介绍道,聚焦国家和上海市智能教育重大战略需求,华东师大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集成创新,把智能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通过工程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致力于打造上海和国家智能教育高地。研究院的建院使命是“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秉持的理念是“从‘人工智能+教育’到‘教育+人工智能’”。过去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可以概括为“人工智能+教育”,这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是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强化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率。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将表现为“教育+人工智能”,以教育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就像一匹烈马,无方向地狂奔,如何让它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尤其是在教育上,能够控制住发展的主动权?为此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的原则。”袁振国说,研究院以问题导向、普惠受益、低风险、公共服务为原则。立足中国、上海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和开发产品,关注普遍问题、重大问题、长期问题、艰难问题,突出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不可代替性。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秉持审慎的伦理态度,安全第一、效益第二,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避免画像定势、推送依赖和茧房效应等风险。通过高科技促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水平。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同时开展“一体两翼”科学研究。即三维自适应学习系统,以及智能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本报讯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刘炳金)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与西双版纳傣御宫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傣药南药联合研究保护基地揭牌仪式。此次合作以更好地推进傣药南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产业多元发展和创新科研技术为重点,围绕国家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产业供给侧改革等内容,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与产品,携手保护傣药南药资源,助力民族医药创新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据悉,目前,西双版纳傣御宫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共在傣医药领域申请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3项已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其余7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授权。西双版纳傣御宫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与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将以共建联合实验室为载体,共同培养科研人才、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开发新产品,并将创新技术与产品辐射至当地农户及合作社,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合作期间,将充分发挥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依靠西双版纳傣御宫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傣药南药基地种植优势与产业研究背景,协同联动。双方重点在建设傣药南药分子指纹图谱数据库、开展药理药谱与药效机制研究、傣药南药种植基地痕量分析与检测、绿色鲜药保鲜及杀菌技术推广应用、活性萃取与光谱检测分析等五个领域进行合作。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