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班长为2021考研人总结分享一下,一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学长的上岸心得,也许他的经验有你需要借鉴的一面哦。2021考研一、考研参考书考研用的参考书不用一次买很多,根据自己的考研复习进度来随时调整,每次1到2本足以,多了会浪费你的学习费用。考研的初试属于应试,你只要将手里的教材背熟了理解透彻了,其实已经得到了多数的知识点,你不可能为了每年那些没有见过知识点头疼,有时间就了解一下,不必将精力浪费到这些陌生的点上。二、自律与坚持在考研复习日复一日的模式下,初始阶段的考研热情已经让你感觉厌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习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很难进入到学习状态中,看书的时候会不知不觉中走神。这样的情况会让你心浮气躁,影响到接下来的复习进度。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了,那么可以试试以下这种方法,1.每天要将学习计划做成一个类似游戏的任务表,要很详细。2.每个任务的时间限制为25分钟,每次完成任务后,休息5分钟,可以喝水,散步,但不能玩游戏哦!这算一个周期。3.如果你完成了3到4个任务周期,那么就要休息15到30分钟,去上网看看目标院校的公告,或者考研的重要资讯等等。4.由于人体差异,在执行任务时会有完成不了的情况出现,这要及时做周期完成情况的记录,为调整复习计划做依据。总结: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时有时限的,就和飞机的发动机一样,到了时间就得报废,怎么修都不管用。所以,通过间隔任务,细化任务来将学习计划分解,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保证身心健康。我们的注意力也类似电池一样,时需要充电的,切记急功近利哦!三、不过五的遗漏任务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总会做一件事儿,突然想做另一件事,如你在背单词的时候,突然想起,数学二的一道真题忘记做了。那么,你该怎么处理这个事件呢?这就需要你常备一个待办记事本了,将你突然记起的事儿记录下来,等完成了现有任务后,空出时间去解决待办事件,给自己约定一个条件,那就是事不过五。待办的事儿必须完成,也不能超过五件事,超了就必须先完成待办的事儿再做其他的。这种情况叫蔡格尼克效应,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大家考研的时候会遇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其实这都是错觉,主要是由于学习进度跟不上别人,学习方法不对,效率低下,导致压力过大,产生了自我怀疑。每年弃考的考生多数都是被这种心态吓崩溃的,其实,真的到了考场,你才会发现,很多你以前下功夫记忆,却感觉没记住的知识点,你现在都记起来了,然后,就开始后悔了,为什么当初没有坚持多记忆一些呢?这种现象多半会发生在初试前的3个月里,班长提醒21考研的考生一定要注意自我的心理调节。
【专家·面对面】对话嘉宾: 杨 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军政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 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报记者: 邓 晖 周世祥 杨 飒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研”出发,肯钻研、能钻研的研究生该如何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选拔、过程培养、课程设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变革?我们约请三位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是钻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教育周刊: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对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科的研究生而言,“研”表现为什么?杨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启发性的点睛之笔。“研”字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旦陷入偏狭的误区,可能与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背道而驰。“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审辩式、建构性、创新型的学习特征更为显著。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以学术和专业这两个维度,还可以组合出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这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经过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坚定了的一条分类培养的道路,是一条对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界以及全社会认清并落实“分类培养”,能够极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产力。突出“研”,绝不是说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衡量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设立能力和素质提升指标体系,一定要分类而行,才更科学准确,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王军政:有个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学矿”,知道什么是矿,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探矿”。仅对博士而言,“研”也不尽相同,对于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于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对于工科技术型博士,“研”在于突破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复杂性综合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对于工科工程博士,“研”瞄准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更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对硕士而言,一部分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要培养颠覆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将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为走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专业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要成为一个大领域而仅非一个学科的行家里手,最终成为各行各业里能够提供技术方案的领军人才。突出“研”,紧抓课程科研改革,把好“入口”“出口”关教育周刊:让“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杨斌: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因为研究生毕业有学位论文这一关,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某种放松的倾向,表现为研究生课程在设课、课与课的关联逻辑、内容更新、教学法、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研究生课程在体系的完整、平台课的宽厚、内容的新与深、教学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与贡献度、课程考核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上都大有潜力可挖。学位(分)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课程工作组,针对性地研究与改革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教改要从项目深入到课程层面,并抓住不放,直到让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出现大的改观,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生精品课来,这是“研”的基础。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也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学位授权、评估审核要真去看课的实情而不只是看课程清单和教师名录。王军政:除了课程体系要大力气设计外,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由浅入深,如果一上来交给学生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是无处下手,也容易打消其科研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不少硕士生参加学生科技竞赛,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让不同学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相互学习、沟通、讨论,不断深入,将所学原理、机理变成模型,通过参赛、获奖,信心就更强了。课程、科研二者应是统一的,课程支撑科研,教师从科研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郭娇:以新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为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突出交叉性。从课程体系来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实施起来需考虑以下细节:学校教务部门或研究生院对跨系或者跨校课程的学分互认;院系给研究生选课留下一定空间;导师对研究生选课计划进行“把关”,尤其是培养方案之外的课程。地理位置接近、学科互补的学校可实现线下联合培养;线上课程经过前期准备与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实践也可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周刊:在“入口”上,应如何突显对“研”的考察?在“出口”上,如何加强对“研”的把关?杨斌:突出“研”,要在人才选拔的入口更有效选材。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赋予导师和专家组以更大的选材主导权,强化申请与复试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潜质的考察考核,更注重发掘富有创见和钻研精神的苗子。这需要导师和专家组下更大的功夫来选对人,院校设计更为立体丰富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招生政策进一步改革,真正能招到可“研”之才。学术型要考核学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挑战既有权威观点的自信,攻克学术难题的热望,耐得住冷板凳考验的坚韧等。专业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与品格,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本领等。选对可“研”之才,是“研”的前提,“入口”关既要严,也要深和活。要改革出口的评价方式。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评定标准要破五唯,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要围绕学生的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以此作为“研”的保障;而不能把关注点转移到“学术期刊发表数量”上,这会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导向,研究生是否肯下笨功夫走远路都产生不利影响。要认识到分流淘汰对师生而言是包含坏消息的好事,能激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发展自己,而不是蹉跎耽搁在不适合的角色中。王军政:在“入口”上,选拔要注重体现科学性、公平公正性。考核应该包含对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考核,复试、面试很重要,应当加强。此外,还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严格程序和公示,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考核筛选。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还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国外交流访问等可以适当纳入考核内容,重视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等。对于出口关如何分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采用博士学位和毕业证分别授予的方式,如果学位论文还达不到水平,给予毕业证而非学位证;本科直博的可采用授予硕士学位分流等措施。郭娇: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进行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数据调查表明85%以上的在校本科生有读研意愿,八成以上倾向于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国内考研竞争更为激烈,高校需要从更多报考者里选出优质生源。对“研”的能力考察可侧重博士生的招生体制改革与分流淘汰机制。博士生培养可适当增加直博比例,一方面衔接高校本科阶段的“强基计划”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打造贯穿本硕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优化培养过程里的分流淘汰机制,例如直博生在读博三年内未能开题或通过资格考试等可获得硕士学位退出。践行“研”,构建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教育周刊:在“研”的践行中,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有没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杨斌:突出“研”,要对专业型学位的培养质量建立起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明确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样形式,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院校和教育部门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职业胜任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不分类型都拿学位论文来要质量,这是对人才质量的粗放错判。王军政:其一是课程体系,专硕和学硕有些课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课、外语课、数理基础课等,而30%~50%的课程应当有所区别。其二是培养过程,要强化导师招生管理,招生类型和导师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偏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一个导师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可以同时招学硕、专硕,但如果只具备一种能力,就只能带一种类型,否则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可以探索打通两类硕士的新招考机制,如采取“先招考,后分流”方式,“入口”都是硕士,进校后再通过学生兴趣和其他选拔方法确定读学硕还是专硕;或招考后有交叉、互换的通道,如经过相应考核,根据个人的意愿、满足一定条件,专硕、学硕可以互相转换等。郭娇:基于前面提到的培养类型与学科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参与导师的课题、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尤其是博士生论坛)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略有不同,理想状态是学术训练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里。对特定学科(例如医学、教育),这种临床诊断、学校见习、田野研究或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里不可替代,是在真实情境里综合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影响他人或产生社会效益。
今年考研成绩一出,有许多考生称首师大、华东师大等学校恶意打压专业课成绩故意拉低考生的第一志愿分数,导致考生过不了国家线,读研无望,而学校目前暂未回应,事情究竟如何?让我们来看看?网友在微博热议许多网友对其专业课分数不满,认为其分数属于不符合常理的过低,而又由于出现此种情况的考生过多,他们不由得怀疑是报考学校故意打压专业课成绩,使其无法过国家线,也就无法读研。小编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专业课压分,而学校为什么要压分呢?首先是考研的专业课试卷是由各院校自己出题、自己批改的,所以专业课的分数高低与报考学校的批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确实会存在不同学校考研分数差距过大的问题,但是一般不影响考生的报考。而这次考生集体愤怒的地方在于报考学校对于分数批改的太低,这导致其无法过国家线。也就是说这直接使得考生读研的希望破灭。毕竟这批考生的分数低很难对国家线产生影响。而学校为什么要压分呢?有很多网友猜测是为了接受985、211等高校的调剂生源。一个学校的招生指标是固定的,而如果报考这所学校的考生没有过线,那么可以接收更多由于分数过低或报考失误而调剂的其他优质生源,这也利于提升本校的生源实力。结合考生自身不正常的低分状况,故众多考生怀疑华师、首师大故意压分。网友评论网络上大致分成了两个派别:首先是支持派:网友一:作为今年的考生之一,可以说是非常失望了,我不怕查卷子,我都可以说出来考点在我笔记的哪一页上,我就不信那几十分是出来的,我是真的懵了,朋友问我还考研嘛,我说不考了,因为今年的专业课真的是准备的很好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准备,请给我们一个解释可以嘛,我们要想要的无非就是相对公平罢了。网友二:太真实了!很多同学二战三战 越战越低[微笑]给这个分能不能有个像样的理由?让我们知道差在哪里也好去进步?找不到低分的原因谁还敢考?网友三:要是学校都压分就算了,周围的同学成绩一个比一个高,人家只会问你考的怎么样,根本不会关注你压没压分。压分就算了,压的这么狠连调剂都没有办法,连学都没地上,当初满怀信心报的首师,从始至终坚定不移,然后结果就是这样让人寒心。同时也有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网友一:压分现在是考研成绩低的借口了吗……首师大没有传说中那么多的985、211的调剂生……就我所在的班级来说,本科一个211985都没有,另外首师大分数线本身就低,大批专业过国家线就能进复试,话说是谁给的自信敢给自己估这么高的分……背书就能得高分吗?这是研究生考试不是默写。网友二:就想说一句感觉学校被骂挺冤的,压分现象普遍的多了去了,报名校985就要承担这个风险,华东师范大学再不济也是上海的4所985之一,难考是正常的,再说了你努力了不代表就达到老师的要求了,招研究生很大程度上是看你有没有学术的潜力不是死记硬背就行了。学校是否存在压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各位考生的呼声也不应当被忽视。学校应当将答案(评分标准)、分数、一志愿名单、调剂名单,录取名单等都公示。解决考生的疑虑,同时也证明自己的清白。目前各高校尚未回应,事情究竟如何还不得而知,小编将持续关注。针对这件事,你怎么看?你遇到过压分的情况吗?
华东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全国仅有的两所师范类985高校之一(另外一所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大地处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域优势明显的上海市。教育学专业是很多优秀考生削尖了脑袋都想进的专业。下面研研带大家来看看华东师大的各个教育学专业的考研竞争情况。教师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分别是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教室教育学院是在16年独立出来,把课程与教学论学术专业和专硕的各科学科教学放在里面,形成一个搞教师教育的学院,区别于纯搞教育理论研究的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除了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硕,其他的专业都是学科教育的专硕。课程与教育论去年招生28人,推免18人,推免率超过了60%。通过考试招生人数10人,报录比接近18:1难度还是很大的。最低复试分数325,但是这个分数最终被录取可能吗?很明显是没有参考价值的。而且复试淘汰率很高,很多学校的复试差额比也就1.2:1,高些的1.5:1,但是这个专业超过5:1,淘汰率实在是太高了。建议大家在报考的时候要考虑自己是否具有专业素养,要不然复试备考会有难度。学科教学最近几年火到了一个顶端,报考的学生较多,难度比较大。相比北师,华东开设的专业非常稳定,可以跨考,没有限制专业背景,除了数学以外,都不指定参考书目。学科教学专业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专业,如果没有专业背景的话,专业课2是比较难的,需要专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具备的,无论是英语、数学还是语文,一定要量体裁衣。好好考虑,选好专业。学科教育就是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这9个专业。从报录比上看,有些同学或许有这样的疑问,报录比也不高嘛,难度不是很大嘛。但是实际是这些专业都有调剂生和上海专项计划学生,实际报录比很恐怖。举个例子,学科教育的政治,报名9个人,报考的同学一个人都没达线,但是却招了3个人,但是推免只有1个人,那另外两个人怎么来的呢?就是调剂和专项计划的学生。其他的专业同样如此。具体专业的分数线大家参考表格。科学与技术教育,理工科的学生报考的比较多,以后可以做中小学科学老师,可以跨考。考研的竞争也不是很大。教育学学硕华东师范大学学硕的专业课是教育学统考,专业课在2013年也玩了一趟自命题后,但是之后又老老实实的开始回归311国家统考了。教育学的学硕都是香饽饽,考研竞争尤其恐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硕专业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分别是教育学系、课程与教学系、高等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学前教育学系、特殊教育学系、康复学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和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一个学硕上面有分析。教育学系的01教育学原理和03教育史是老牌专业,Z1教育文化与社会、Z2教育政策学和Z3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自设专业,这三个专业课在其他学校一般会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华东师范却单列为一个专业。教育学原理专业统招10人,推免比例超过70%,报录比36.5,复试都达到了11:1,也就是说你即使进了复试也有百分之九十几的概率会被淘汰掉,考研竞争相当恐怖。去年复试最低分359分。参考数据就是有113同学分数超过359分,结果录取10个同学。具体的收分情况大家自己悟吧。教育史专业除去推免招生6人,2017考研分数线比较高365分,仅次于比较教育学。由教育史的分数突长来看,就能发现之前所谓的冷门都不复存在了。考研报录比20:1左右,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实际只招了1个人,报录比刚好是20:1。从近两年的分数来看,自设专业,知名度不算高。但是这种只招1个人的专业,怎么考嘛!教育政策学招两个人,考研难度要小很多。这些招生人数少的专业常常会让一些考生望而却步,分数线也有不确定性,纯粹看运气。当然这也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不然运气也和你没啥关系。课程与教学系是比较纯粹的研究课程和教学论。17考研去掉推免人数,只招了6人,复试分数线339,因为学科方向的分出,专业竞争激烈程度较之前下降,但还是很热门哦,报录比达到了32:1。高等教育学这个专业一直是老实本分,就业不差,分数不高不低。去年统招8人,报录比18:1,复试线340分。但是复试的淘汰率超过4:1,很残酷。其他的教育学专业还有很多,大家参考我的方法去比较,就可以得出考研的难度了。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意:华东师范大学没有开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常规的专业设置。特殊教育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硕专业,华东师范却开设,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地理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的地理专业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考研竞争比较大的专业是前三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这几个专业通过考试招生的人数都是个位数,但是由于报考的人数较多,导致报录比也比较高。而后面三个专业虽然招生人数也不多,但是报名人数不多,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文学专业师范类的大学文学专业都还不错。文学类的专业在华东师范是有两个学院招生的。从文艺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前面的数据是对外汉语学院的后面数据的是人文社科学院。对比来看的话人文社科学院的考研难度要比对外汉语的考研难度要大很多。无论是从报录比还是从复试线来看人文社科的考研竞争都要大些。人文社科学院的这些专业考研的招生人数比对外汉语学院的人数多。具体的数据大家可以参考表格。心理学和新闻传播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考试也是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按考试大纲复习即可。但是心理学专业的考试并不是像很多其他的文科类的专业,凭记忆就能搞定的。尤其是在复试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即使是科班生都未必能做得很好。虽然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并给出了考试大纲,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参考教材。因此,目前很多人都是根据一些著名辅导班推荐的参考书目来复习的。基础心理学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考研报录比达到了37:1,考研的竞争很激烈,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除了认知神经科学专业考研竞争稍微平缓点外,即使是应用心理这个专硕考研的报录比都达到了12:1。其他三个学硕类的专业都超过了30:1的考研竞争。收分的话也是高的可怕,即使你考了390+的分数也有可能被淘汰。所以大家在考之前一定要衡量自身的能力。新闻传播学类型的专业考研竞争对比同类985院校不是很激烈,即使是和江苏地区的211对比都简单很多,无论是报录比还是收分。具体的数据大家可以对比之前的院校分析。而且华东师大的所在地上海 — 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作为新闻专业出身的研研,对新闻行业的就业还是比了解的,好的就业机会都在北京、上海,推荐报考。经管类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的经管类专业考研的竞争也很激烈。第一经管类专业本身分数就比较高,考研的竞争向来都是最激烈的。第二华师大虽然是师范类大学,客观的说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力并不是很强。但身处上海,国家经济中心,有地理区位优势,因此吸引了广大学生选择华东师大。第三华东师大本身985高校的光环也加分很多。近几年来华东师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过去,现在师资力量还可以,报考的人也很多,自然而然的,报考难度也会大一些。具体的专业数据大家还是参考表格。当然华东师范大学还有很多王牌专业,比如数学、光学、生态学、历史专业都是国家重点学科,由于时间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还是老规矩,留言见。总结:华东师大地处上海市,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华东师大是上海市四所985院校之一,老牌的传统名校,科研教学实力很强,在上海及华东地区有相当的认可度,如果你想毕业后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发展,也是不错的选择。每一个想考华东的学生,都对未来具有美好的期望,大家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说不敢考,但也不用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备考初期不要纠结具体的报考方向,因为在华东没有太容易的专业,报录比对我们来说都是空话,我们要努力把自己打造的更加优秀,成为被录取的七十八分之一,成为被录取的佼佼者。唯有努力,方有出路。早点复习,不要为自己找借口。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考研择校经典: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研研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收集了考生们近期出现的常见问题,为你答疑解惑,具体如下:Q:资格审核材料什么时候截止上传?A:复试前(具体截止时间请留意各招生院系复试方案),考生需提前登录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生服务系统上传相关材料。Q:各招生院系复试方案在哪里发布?A:目前暂未发布,后续将陆续更新。我校研招网会刊出,本微信公众号也会推送,请注意查看。Q:现在可以上传资格审核的材料了吗?A:目前考生们可以登录系统,上传准备好的身份证件和学籍学历证明材料;其他补充材料请考生依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准备,或届时按院系要求上传。特别提醒:材料未上传完整请勿点击提交,一旦提交将不能进行修改。材料上传截止前,如发现有误,确需修改的,需联系院系说明原因,申请退回重传。Q:我没有看到上传材料的入口?A:考生们登录系统后,点击“复试信息”,进入后在“调查问卷”右边点击“上传材料”。如“调查问卷”右侧没有出现“上传材料”按钮,请按 Ctrl+R,可进行系统强制刷新。上传提交后请考生及时留意院系审核结果。Q:复试时面试主机位一定要笔记本或台式机吗?手机或pad可以吗?A:部分院系会使用平台的屏幕分享功能展示复试考题或使用白板等其它功能,手机或pad作为主机位设备,屏幕较小,可能会影响你的读题和操作。如确实不具备笔记本或台式机条件,可联系院系说明。Q:复试时能戴耳机吗?A:按照要求,考生本人正对设备摄像头时,不得遮挡面部、耳朵等部位。设备调试或复试过程中时,如确实出现因音响外放引起回声、啸叫等影响复试效果,经复试考官批准后才可佩戴使用耳机。Q:复试时有笔试吗?A:因受疫情影响,2020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中复试相关规定内容将会有一定调整,具体复试安排以院系后续通知为准。Q:院系老师通知复试是用什么方式?A:我校复试时间约为5月中下旬,请复试名单中考生务必保持近期通讯畅通。我校各院系可能会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通知考生。也请考生留意我校研招网和本微信推送的相关通知。Q:想要申请调剂的考生现在也可以登录我校硕士研究生考生服务系统上传材料吗?A:目前不需登录上传。我校目前暂未发布《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的通知》,请等待后续通知。Q:复试前会组织考生测试吗?A:请等待招生院系的通知,系统测试和正式复试前,院系会提前联系、告知。Q:复试费怎么缴纳?A:硕士复试我校不收费。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大研招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退学72名研究生的信息在网上引起热议。该校拟对已经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仍无法完成学业且未办理结业或肄业手续的72名研究生统一作退学处理。现将拟退学名单公告如下:院系所姓名学号教育学部陈XX52061600003经济与管理学部梁XXX51080500116经济与管理学部金XX51090500108经济与管理学部娜XX51101600001经济与管理学部潘钰萍51113001013经济与管理学部LE XX51113001025经济与管理学部刘X51120500070经济与管理学部薛X51120500092经济与管理学部PARK XXX51123001184经济与管理学部阮XX52083001001经济与管理学部ESSIE XX5001006中国语言文学系崔X51122901014中国语言文学系刘XX51122901038中国语言文学系王XX51122901059中国语言文学系夏XX51122901068中国语言文学系胡XX52102901011中国语言文学系POIRIER X52102901029中国语言文学系方XX52102901040历史学系许X51122902037历史学系梁XX52092902030哲学系范XX51072903013哲学系UDOMKUSOLSRXX51102903010哲学系SEO XX51112903008哲学系阮XXX52102903005哲学系阮XX52102903008哲学系NGUYEN XXX52112903004古籍研究所NGUYEN XX52112904001古籍研究所NGUYEN XX52112904002外语学院顾XX51120400016外语学院郭XX51120400018外语学院胡X51120400022外语学院李XX51120400031外语学院李XX51120400032外语学院宋XX51120400059外语学院苏XX51120400060外语学院万XX51120400064外语学院王XX51120400067外语学院姚X51120400089外语学院赵XX51120400094外语学院甄XX51120400096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于XXYB03022003体育与健康学院陈XX51121000038体育与健康学院陈XX51121000040体育与健康学院但X51121000042体育与健康学院高X51121000047体育与健康学院蒋XX51121000052体育与健康学院蓝XX51121000055体育与健康学院雷X51121000056体育与健康学院李XX51121000057体育与健康学院李X51121000060体育与健康学院李XX51121000061体育与健康学院彭X51121000066体育与健康学院王XX51121000069体育与健康学院吴XX51121000077体育与健康学院钟X51121000086体育与健康学院朱XX51121000089体育与健康学院刘XX52051000005数学系旦XX51120601022数学系江XX51120601046数学系刘X51120601062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陈XX51120602009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孔XX51120602022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毛XX51120602044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周XX51120602085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曾XX51120606064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XX51120606075生命科学学院董X52081300032生命科学学院王XX52101300003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孔XX51121500008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艾XX51072200004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TUVAANDORJ X51102200003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BAYANMUNKH X51102200032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国并不是首例,上海大学曾经集体退学81名学生。他们因学业无法过关被集体退学,这一令许多人感到震动的消息,在本市各个高校却波澜不惊。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马磊直言不讳:“集体退学?这不是新闻!交大每年都有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学。”他透露,在过去学年制时期,交大就执行严格的学业标准:学生若一学期有3门课补考仍不及格,留级插班;4门课不过关,转为“试读”;“试读”还挂“红灯”,即予退学。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童学锋也认为:“这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正常现象,社会各界的诧异,是因为高教界从不曾对此宣传罢了。”同济大学每年也有数十乃至上百个学生,因成绩的缘故无法继续学业。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9月22日报道:2019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9月20日至9月21日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多学科视角下的语言与身份研究”,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百余位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了研讨会。本次论坛聚焦于语言与身份研究,共设身份描述与身份理论、语言与认知、话语交际与社会与用身份、翻译与译者身份、文学伦理与叙事身份、生态文学与族裔身份、网络交际与身份、外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身份、人工智能语言识别与哲学伦理、文学文本翻译研究、文化与身份研究以及非文学翻译研究12个专题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刚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王建国教授、南京邮电大学袁周敏教授在会上作主旨报告。何刚教授认为语用学是关于语境条件下的话语理解与解释的言语学科,是语言理解的一种形式,是关注动态过程中意向、语境、目标、社会文化、虚拟空间等信息整合而成的“使用中的语言”,即话语。他详细论述了语用研究中的重大关系:规则与原则、确定与待确定、语义与信息等,为语用学领域研究生们消除了普遍困惑。王建国教授基于多年对汉英差异的新认识和汉英差异翻译实践的观察,从汉英对比角度提出了汉英翻译策略为“压缩”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由于传统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提出均不以具体翻译活动中的语言和文化异同为依据,因而缺乏针对性。“压缩”这一汉语翻译策略则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袁周敏教授以微博上针对女性受害者的评论为研究资料,研究了男性凝视下的性别身份。研究发现,男性微博用户倾向于描述事件,并基于道德和社会规范来表达判断;而女性微博用户更倾向心理分析,会基于情感表现出对受害者的同情或愤怒。语言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在男性凝视社会文化语境下对女性的隐性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据悉,本次论坛共有103篇论文入围,最终评选出24篇优秀论文。华东师范大学武保勤博士研究生、上海理工大学廖国海、同济大学董连棋和南京大学孙琪荣获一等奖。论坛评委会主席、复旦大学马秋武教授在总结评选结果时,分享了攥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核心要素:参考文献要新且具权威性、参考文献要体现出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选题要具研究价值;分析要有深度;能在有争议问题上表达出创新观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供图论坛主席、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在致辞中回顾了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举办6年来推动实证研究从少到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迈进的历程。他提出,要从更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更具有理论概括能力、更多体现价值理念和追求、更多形成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的方向,加强教育实证研究。据介绍,本次论坛聚焦教育实证研究方法,设置了17场平行分论坛,分别由国内17所高水平教育学教学科研单位主持;42家教育学高水平期刊担任论坛学术支持单位,33家期刊派出代表参加了线下“期刊与作者面对面”主题沙龙。论坛同时组织开展了第四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选出了10篇优秀学术论文和10篇优秀学位论文。17场平行论坛上,共有287人次进行了主题报告。内容涉及教育的元分析技术与应用、量化方法反思与前瞻、质性方法反思与前瞻;教育研究的中介与调节效应、结构方程模型、面板数据分析、问卷设计与运用、随机实验设计、测量评价技术、图像视频分析、案例分析方法、扎根理论的运用、政策效果的评估;教育质性研究中的编码技术、理论贡献、访谈策略、田野调查等研究领域。据悉,本次论坛共收到会议论文投稿610篇,会议报名3937人,获邀线下参会人员800人。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论坛首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约10万人次参加了线上讨论。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考研越来越激烈,决定考研,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战胜困难,考取自己心仪的学校。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情况。一、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2个上海市高校智库,9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明日路纵使艰辛也要顽强,唯霸者方能造就辉煌。二、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录取统计报考录取统计可以帮助考生了解院校报考人数、拟录取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之间的比例。了解院校报录比信息,可以在考生选择院校时起到相应参考作用。写在最后:考试就像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每个人都渴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但学霸毕竟是少数,在考场上大部分的基数,都是比较普通,学习能力一般的学员。而研究生考生作为全国高水平的选拔型考试,其难度系数与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试想一下,有哪个人会说自己是个笨蛋,自己愿意在这场考试中惨败呢?
复旦大学金融专业考研有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基本上报考复旦大学金融专业的考生都听说过此人,他的网名为“化学课代表”,简称“化课”。“化课”从2014年开始准备考研,2015年第一次考复旦353分,因为分数缘故不够而被无情刷下;2016第二次考复旦376分,差了复试线4分,再被无情刷下(据他自己说当年试题很难,在全国降分的情况下复旦却提高了分数);2017年考复旦408分,终于过线了,当年复旦金融403分(他说遇到了经院史上第一次刷人,被安排到了复试给分最低的一组),又一次无情被刷。2018年考复旦371分,换了专业考了复旦436(专业),在遇到了史上最难数学年的情况下考了专业数学第一138,但政治没过线,专业课也没有科班出身的大神强势,又一次失利了。索性第四年他想开了,上不了复旦就不上吧,选择了调剂华师大应用心理非全,最终只用了5天准备面试,和同专业的人pk,虽然笔试200分一题不会,但面试发挥完美基本满分,30人中以第9名录取。之所以说他是“传奇人物”,并非仅仅指他考了4次复旦都没如愿,而是他每次落榜后都会在各个社群、论坛中大肆放言复旦金融如何如何的不好。结果把别人吓退了,自己第二年还是照旧报考复旦。所以每年都有很多报考复旦金融的同学,在这个时间段拿他的事情来调侃,以至于越传越神奇。抛开这个“化课”本身不谈,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有没有必要耗费4年的时间去考研?其实学姐觉得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特别是在考研这件事上,更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水平来选学校。如果上面的那位“化课”一开始就选择了像华师大这样的学校,是不是一次就能考中了?何必还要浪费多出来的三年青春呢?学姐认为,如果第一年没有考上的话,就可以考虑先参加一些简单一点的工作了,这样一来可以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开拓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不至于毕业了还在啃老。毕竟研究生只是一个学历,不代表能力,不用那么执着。就现在的这个社会环境而言,如果你继续选择考研,也不用当一个啃老族。很多工作既能养活自己,又能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如果你的目标性很强,一直选择考研的话,那么学姐建议你是半工半读。因为现在这个就业环境本身压力就比较大,如果你接下来的几战都失败了,又没有工作经验的话,那么再想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就很难了。其实考研和考公务员一样,不能长期不工作专心考试,而是先工作,毕竟考研也是为了就业,为了考研不就业那就是舍本求末了。如果第一年不参加工作没考上,那就应该边工作边准备考试,只要愿意投入时间复习,还是能够考上的,考不上也没关系,毕竟还有工作,成本不会太大。现在每年考研的人数有几百万,每年都有很多一战的人就通过了。如果考研四次都失败,那么一定要从自身去找原因。所以思路要开阔,方法要灵活,心理要乐观,不要钻了牛角尖。啃老考研不可取,不鼓励,这样只会让你思想禁锢,压力更大,效果更差。至于有没有必要耗费4年的时间去考研,学姐认为可以是可以,但一定不要这几年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是一味的复习。学姐觉得最好就是努力奋战一年,如果没考上的又再想考的话,就要边工作边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