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核心群体的研究生频频爆出各类因研究生导师各种欺压骚扰而导致的恶性事件,甚至引发多起命案。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多起影响恶劣的研究生导师导致的研究生遇害事件引发的研究生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或对中国总体的科研进步产生不良影响。研究生遇害事件2002年,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博士何吉欢被导师夺走劳动成果以及被截留科研款项和补助款项的事件一经爆出便震惊了全国教育界,基于此,AI财经社查阅发现,从2002年以来,过去15年间,发生了11起影响极大的导师欺压学生事件,而其中5例事件中有学生死亡情况。2016年5月,一场爆炸发生在上海青浦区练塘镇的一所工厂内,同时也带走了研究生李同学年轻的生命,一个华东理工资环学院的研二学生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没了。经调查,有观点认为其导师张建雨带他去毫无安全保证的作坊式工厂第一次去做中试放大实验,明知道实验具有危险性,而此工厂的法人正是张建军(张建雨的哥哥),张建雨占了95%的股份。2017年12月,原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杨宝德被发现在灞河溺亡,其女友发文称“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认为杨宝德的死导师要付70%的责任。一篇《寒门博士之死》引发全国热议。2018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小武存在对其博士研究生学生性骚扰行为”已被查明确认。学习撤销了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各个高校存有的问题,“老板与打工仔”的身份调侃间接表现出了导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权利关系。若遇到无良导师,广大研究生学子为完成学业,实现梦想多会选择隐忍退让,对导师的种种出格行为保持沉默。但这种现象正在逐渐改善,很多受害研究生勇于站出来揭露不良导师的种种恶行,才得以让广大社会更加重视这类问题。教育部发文整治 明确研究生导师的三大基本要求和七项职责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要求强化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要求,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提出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是研究生导师必须满足的三大基本素质要求。意见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包括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七个方面。意见提出,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立德树人纳入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评价;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学科特色,制订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办法,以年度考核为依托,坚持学术委员会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研究生评价和导师自我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体系。意见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鉴定、引导、激励和教育功能。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把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纳入教学督导范畴,加强督导检查。对于未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对有违反师德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处理。
近日,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正式批准,华东理工大学机动学院项延训、杨强,化学学院曲大辉,生工学院刘琴4位教授获得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华理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数量最多的一年。至此,华理“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总人数达到11人,获资助人数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位于最前列。近年来,华理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设立“青年教师探索研究基金”和“杰出青年项目培育基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加快青年科技队伍成长等方式,点面结合实现人才工作重心前移。同时,华理科研管理部门和各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分析解读政策、组织申报动员会、预审预答辩等多途径提高人才项目的申报质量。华理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简介(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部为序)机动学院 项延训项延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主要从事结构服役状态的超声检测及评价研究工作,聚焦结构早期微损伤/微弱变化的非线性超声检测理论与表征方法研究等。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AF重点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企业科技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曾荣获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入选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020年)等。化学学院 曲大辉曲大辉,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动态智能组装材料与分子机器,发展了一系列硫辛酸和机械互锁动态分子基元,创新了动态分子基元的多级、协同组装策略,实现了智能组装材料的动态性能调控。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Chem. Rev.、Chem、Nat.Commun.、Sci. Adv.、Mat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篇。生工学院 刘琴刘琴,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资助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优青项目获得者,获海洋与湖沼学会“曾呈奎海洋创新青年人才”奖。主要从事水产病原细菌致病机制研究及疫苗创制,近年来聚焦危害我国鲆鲽鱼类的主要病原细菌,深入解析了细菌毒力因子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互作机制、系统开展了鱼类疫苗的设计与应用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在本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如Immunity、Cell Host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Pathogens等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中国授权专利12项、疫苗临床批件3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2项,这是我国第一及第二个审批通过的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活疫苗产品,质量标准编入2020版《中国兽药典》,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空白。机动学院 杨强杨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平台》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水污染控制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工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科技部创新基金、企业科技开发课题等项目20余项,授权美国、欧盟发明专利7件,中国发明专利56件,研究成果在南海首个中外合资千亿级气田平台、渤海重质油田平台建成生产污处理工程装置。以第二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1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入选第七届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015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16年)、上海市技术带头人(2020年)。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又有一位名校研究生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近,一位名为“烫烫大卷”的网友发布文章称,2018年12月13日,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某从5楼研究室一跃而下,跳楼身亡。这篇文章写道,研究生陆某一直处于被导师压榨的状态,几乎全年没有节假日,并无休止、无偿地为导师工作,其中绝大部分工作与陆某所学专业并无关系。2018年12月13日,陆某与其导师交流,希望今年6月能顺利毕业,并提出放弃撰写导师交给他的两篇论文。但是,陆某导师表示,如果不能完成这两篇论文,不会让陆某顺利毕业。于是,陆某选择了跳楼。目前,同济大学表示,关于学生跳楼是否与导师“压榨”有关,仍在调查。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很多网友都对导师压榨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但是,不少网友也批评了这位研究生,他们认为这位研究生做事太极端,完全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他这样做,辜负了父母,辜负了从小培养他的人,辜负了社会!用生命对抗导师的压榨,显得太不值得!研究生陆某本科阶段的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大学,都是我国的知名重点大学,很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这位研究生本科就读于著名的华东理工大学,这所大学虽然不是985大学,但也是顶尖211大学,由于位于上海,它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经常会超过多所985高校。陆某研究生阶段就读的同济大学是我国实力很强的985高校,由于位于经济发达的上海,同济大学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地位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顶尖高校,考上也非常难。研究生陆某的跳楼身亡,无疑对他的父母伤害最大。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大学,把一个婴儿培养成重点大学的高材生,这有多不容易!其中辛酸滋味,估计只有当父母的才知道。这件事反映出了一个教育问题,那就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只是学会了知识,却没有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正如网友所说:“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遇到问题就只会跳楼吗?”在小编看来,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在校园学习,眼界比较窄,他们把学业是否成功看得太重,其实即使不能顺利毕业,你的人生也不一定就会很惨。多出去走走,多了解一下社会,你会发现你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你的出路并不是唯一的。还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也不能给孩子过多压力。有些时候,一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并不敢或者不好意思跟父母说,这就使学生少了一个心理疏解的通道。家长在鼓励孩子上进的同时,也应该成为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另外,高校在重视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师德建设,正确梳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真正保护好学生的权益,避免导师权利过大。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发表不同观点。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教育信息。
央广网上海9月25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吴蓉)9月22日至24日,华东理工大学迎来4600余名研究生新生,2020级研究生新生数首次突破4000,超过本科生新生。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华东理工大学改变了以往全校集中迎新报到的做法,按照安全、错时、有序的原则,分批安排研究生新生分散到奉贤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徐汇校区逸夫楼、研究生楼及部分学院会议室完成开学报到。本文图片:华东理工大学迎来4600余名研究生新生(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22日,华理奉贤校区迎来第一批入驻的432名研究生,他们分别来自外国语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商学院。报道现场,研究生手册、培养方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读本、新版校园卡、安全教育手册和学院各具特色的迎新纪念品整齐地排列在桌子上,为新生提供“一站式”报到服务。据介绍,为了满足在奉贤校区的研究生培养需求,研究生院与培养单位共同拓展研究生教育资源:社会学院利用暑假增设了新研讨室、资料阅览室,增加了实习实践岗位;外语学院实施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的研究生导师定期到奉贤值班制度;商学院贯通了本科、学硕、专硕的专业主题沙龙,共享学术活动资源。23日、24日,徐汇校区也分批迎来了2020级研究生新生。逸夫楼、研究生楼、第八教学楼等是学院接受学生报到的主战场。逸夫楼大厅展示了研究生奖助体系政策、2020级研究生新生辅导员和国家奖学金研究生获奖代表风采,指引着新生在入校后的努力方向。迎新期间,华东理工大学组织500余名师生志愿者在上海南站、徐汇校区南门、东门、南侧门和奉贤校区北侧门、大学生活动中心广场等地设立服务点,搭建了雨棚、准备了雨披,为新生提供帮助、引导和答疑。为配合疫情期间的管理,减少聚集和新生的往返奔波,在校门内安排短驳车给新生搭乘和运送行李,解决入校到宿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确保2020级研究生新生顺利入学,学校多次召开协调会,力保新生到校后“食、住、行、学全面无忧”。通过研究生综合管理系统、健康日报系统、进出校报备系统以及校院两级微信公众号等完成新生信息的全面采集和新生指南的按需发布。值得注意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在开学前一个月整理了新生信息,用大数据筛选的方式了解全体研究生的整体情况,精准地对新同学进行关心和帮扶,并专门开通了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绿色通道”网上申请。对于这些学子,学校将根据其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在申请助学贷款、生活补贴等方面提供帮助。为鼓励这些同学多读书、读好书,学校为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同学准备了一张价值300元的“书香卡”。学校在第一时间为他们开放“三助”岗位,各学院也将结合其自身的专长帮助他们申请相应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经济压力。据悉,迎新结束后,华东理工大学将以“强调融合、注重联动、加强协同”为总体思路,围绕“卫生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术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保密教育”等六大主题,开展为期两周的线上新生入学教育。
东华大学办学历史: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由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高校的纺织院系合并而成,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2003年5月,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9月,首批03届学生进驻松江校区。10月16日,东华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师资力量:全校教职工2209人,专任教师1336人(研究生导师1014人,博士生导师316人),专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专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900余名,东方学者7人。共有4个国家级/市级教学团队。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科评估:华东理工大学办学历史: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组建而成,1993年改为现名。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师资力量:学校有专任教师1961人,其中正高级468人,副高级726人,中级712人,初级及未定级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0.89%。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4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0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学科评估:可能大家以为东华大学是一所综合类大学,其实不然,他是一所工科类211,在学科评估中两校都有一个全国第一的学科,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但是在B级学科的较量上明显华东理工大学更多,综合来看华东理工大学略强一筹,在师资力量上华东理工大学更加的雄厚。有人说东华大学改名失败,原名中国纺织大学可能更好招生,你怎么看?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陶杰《杀鹌鹑的少女》近日,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16材料2班的钟天渝,以初试总分444分、数学满分、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这也打破了我校第七届吉尼斯之星——“考研总分之星”436分的记录。梦想的种子逐渐发芽大一时,钟天渝就萌生了考研的想法。“本科学习比较基础,重在广度。我想在专业领域深耕,所以打算考研。”实验带来的满足感,更坚定了他深入做研究的信念。读研究生的梦想成为钟天渝大学四年的奋进动力,他熟记每个知识点,夯实专业基础。然而大三上学期,正式准备考研的钟天渝也曾感到迷茫。“如何准备、如何择校,一开始不是很了解。”于是,他便寻找各种机会参加学院考研宣讲会,仔细研究去年学院考研情况,请教与自己实力相仿的学长……在一次次查阅资料、对比权衡后,钟天渝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确定了报考院校,为梦想的种子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数学满分源自持续实战设定闹钟,屏息凝神,以考场的紧张专注取代平日的悠闲随性,自己模拟考试现场来刷题。从去年10月到正式考试前,这是钟天渝每天在做的事。“把每一次的练习当作正式考试。”是他数学满分的法宝。正是高频率高质量的实战模拟,让钟天渝在考场应付自如。“其实数学考试的时候,我也遇到了难题。”但他没有慌张,而是继续做完剩余题目,沉着冷静地检查,回头再思考时“灵光闪现”,成功解开了难题。数学一直是钟天渝的强项。高中时,他曾获浙江省数学竞赛二等奖,大学期间的数学成绩也一直保持在90分以上。“数学最重要的就是条理清楚,学透基础知识。”钟天渝说。在考研复习阶段,钟天渝按照目录,分单元整理笔记与错题。“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时,这能让我更快找到相似题型,还可以顺便复习多道同类型题。”他还会搜集同一题目的不同解法,将常规方法用于解题,而检查时用另一种思路,为答卷加上“双重保险”。备考期间,钟天渝抱着检验复习成果的想法,参加了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他说:“数学竞赛的难度在考研之上,没想到我能拿到一等奖。”竞赛的优异成绩给钟天渝打了“强心剂”,让他更有信心备战考研。多管齐下补齐短板和许多考生一样,钟天渝也有自己的短板。基础薄弱、词汇贫乏、六级考试第五次才通过,英语就是这位“数学达人”的阿喀琉斯之踵。为了补上这块短板,钟天渝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3个背词软件花1个多小时背500多个单词,外加英语打卡和外刊阅读,是钟天渝每天雷打不动的“必选动作”。必要时,他还会学习考研英语视频,复盘解题思路,将题型一一攻克。备考难免遇到瓶颈期。“那几天,我主动找同学、家人倾诉,及时找回了状态。”学习疲惫时,他点开政治视频作为缓冲;结束一天学习后,与共同备战的好友相约操场运动。“我喜欢在考研教室里学习,那种不停歇的氛围一直激励着我。”定格美好迎向未来高三时受父亲影响,钟天渝开始用单反记录生活。“出去旅行一定会携带相机,虽然重,但很喜欢相机定格的记忆。” 出于对摄影的喜爱,钟天渝在大一时加入学院学生会宣传部,并在大二留任成为新闻部副部长。“大一学着做舞美、PS,大二成为副部长后更是锻炼了我组织协调、口头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大一时有些许内向的钟天渝,如今面对采访能够侃侃而谈。他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是青春最好的注释,也是一生的宝贵财富。最近的钟天渝正泡在实验室,忙着毕业设计。对于未来,他也有着清晰的规划,“暑假希望能找到专业相关的实习,也准备多阅读研究生导师的论文和专业文献,为研究生生活做准备,开学后能更快适应科研工作。”来源:中国计量大学 文案 | 夏涵婷 排版 | 李玉媚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乔秀臣回母校,在忻州一中、忻州一中北校区作专场报告11月2日,忻州一中举办了第61期《忻中大讲堂》,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乔秀臣校友回到母校在忻州一中、忻州一中北校区作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政教处主任王新林主持。乔秀臣校友作精彩报告政教处主任王新林主持主校区报告会乔秀臣是我校89班毕业生,本科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获英国皇家科学院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上海浦江人才、湖北楚天人才、江苏龙城英才等人才资助,承担二十余项国家863、国基金、博士点基金、上海市重大、江苏重点社发等国家、省部级和企业项目研发。他长期从事煤系固废资源化、重金属污染治理、绿色建材制造等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是国家进步奖、863项目、国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自然基金和浦江人才评审专家,担任中国硅酸盐协会固废分会理事、中国工业危废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校区报告会现场北校区报告会现场互动交流 闪耀智慧报告会上,乔秀臣校友以“思考与成长”为题,讲述了自己从本科到博士后的求学经历,并通过分析工作案例引导同学们要观察自己的成长与思考,不断获取学习动力和超前意识。他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弟学妹探究了“谁动了地球颜色”科研话题,同学们踊跃参与、阐发观点。乔秀臣校友与大家互动交流,启迪学弟学妹打开新境界、拓宽新视野、探究新奥秘、提升新高度。认真聆听 汲取养分杰出校友的成长成才是求实创新、奋勇拼搏的结果,更是忻中精神“追求卓越、担当责任”的发扬。众多杰出校友献智出力,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乡和母校,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忻中学子志存高远、坚定意志,奋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用全力去追,青春太宝贵。没机会,去浪费,趁春光明媚,把一切慢慢体会。今天妞妞带大家认识一位,热爱读书、热衷实践、热心公益的逐梦女孩,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20届优秀毕业生张淑华。张淑华,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级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2020年1月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张淑华在硕士期间,与导师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知行杯”决赛一等奖,华理一等学业奖学金,华理“花梨青年说”之“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比赛一等奖,华理第二十二届论文年会二等奖,并在全国第十六届语篇分析研讨会上宣读论文,获“优秀主持”证书。专注内心,只争朝夕张淑华谈到:“入学第三天,我们在办公室第一次见到导师吴建伟老师。在谈话中他告诉我们,时间应当比作‘待价而沽’的楼盘,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在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情上,不可因妄自菲薄而‘贱卖’了时间,更不可无故荒废了光阴。导师的话简短而深刻,总是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航向。”浮躁褪去,专注内心。在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张淑华都选择泡在图书馆,阅读文献和专著、整理语料、撰写论文,专注于思考与学习。此外,张淑华还时刻关注国内外学术讲座和动态,并利用周末和暑假时间参加学术会议和研修班,提升学术能力。正如导师的教诲那般,张淑华严于律己,将时间用在了有意义的事情上。学习有方,研究有向乌特勒支大学课堂演讲谈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张淑华认为,研究生教育绝不是本科教育的延伸。本科生更强调“教”,而研究生更强调“学”,研究生阶段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她十分重视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研修班、学会和国际交流的方式,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成果,为自己的研究生涯铺砖筑路。2018年暑假,张淑华参加了胡开宝、秦洪武教授于烟台大学主办的“全国语料库及项目申报研修班”。受语料库研修班学习的启发,她撰写的语料库相关学术论文“语料库视角下《苏东坡传》汉译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动因分析”获得了2018年度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十二届论文年会“二等奖”,并在《宁波大学学报》上发表。2019年暑假,她赴荷兰的乌特勒支大学参加“中欧人才计划”项目,期间参与了“英语语言和学术技能”课程学习,深入了解国际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生阶段,张淑华共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当谈到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时,她说:“打磨出一篇优秀论文的过程对我来说意义匪浅、收获颇丰。我们打磨的不仅是阶段内的研究成果,更是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立足书本,放眼世界暑假实践——采访兰州中川铁路口岸2019年的暑假,对张淑华来说是一场不平凡的“流浪”。她参加了外国语学院“随中欧万里铁路,观丝绸之路福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调研中欧班列对于沿线城市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她和实践团一行先后走访了西安、兰州、重庆等中欧班列沿线重要城市。五天四晚之行,一路上汗水与收获同在。张淑华与项目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了共计16000字的田野调查报告、28000字的调研报告、一本实践活动画册以及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并开展了4场实践学习分享会。该项目成果最终在当年上海市“知行杯”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她说:“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无论何时,无论用何种语言,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作为外语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个人,我们的职业规划,不应只考虑这份工作能带给我们什么,而应考虑,作为国家培养的研究生,我们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什么,要有积极投身社会需要,参与国家建设的精神。”国际旅游交易会华理带队负责人运动公益,增彩添色青春上海“公益跑”马拉松研究生期间,张淑华坚持每周三次的体育锻炼,每次跑步约5公里。压力大、心情烦躁的时候她会通过瑜伽来进行自我调整。此外,她也常常参与马拉松等户外活动。她曾参加青春上海“公益跑”活动、杭州三江两岸徒步大会、滨江大道线上马拉松、华理校友马拉松等活动。体育锻炼为张淑华丰富的研究生生活打下了坚实的体能基础。学习之余,张淑华还热衷于参与学生工作以及各类志愿者服务工作。入学伊始,她便加入了校研会宣传部,同时还担任了外国语学院2017级研究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在充实而忙碌的学生工作中,张淑华很快融入了华理。此外,她还多次担任外国语学院“敬老节活动”志愿者、青年家园延吉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大篷车”活动志愿者、“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等。丰富的志愿者经历,为张淑华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不少亮色。只有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才能战胜人生中的激流,找到那条理想之路,找寻属于自己的奋斗果实。来源: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排版:5小君
通过社交网络的“云组会”打破空间阻隔,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及其科研团队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指导研究生论文撰写,为科研组的师生们搭建了一座学术沟通的桥梁。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华东理工研究生院开设研究生线上课程406门、授课教师达406人。商学院的杨剑侠老师本学期承担了专业课“行为经济学基础”。为了保证在线教学课程效果,杨老师依托Zoom云会议系统和华东理工大学多层次信息化教学平台相配合,辅以课程邮箱、课程微信群和线上小实验,形成了“五重保障”的新模式。对于研究生而言,如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是重中之重。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催化研究室召开的组会上,游智能和郑宇璁两位博士生详尽介绍了近期科研进展,师生共同讨论了Nature Chemical Biology、JACS等知名期刊上的最近刊发的科研进展。张立新教授领衔的分子生物学科研团队开展了三次线上组会。谭高翼等16名师生共同参与组会讨论,围绕硕士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撰写和研一同学的文献综述展开。毕业班同学利用屏幕共享功能,介绍课题背景、方法和创新性以及实验结果等内容,并展示论文框架。老师从题目拟定、方法的严谨性、文章逻辑与重点等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多位研究生导师号召同学们要勇于承担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生的使命,这次疫情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但是每个人都该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科研进展,结合自己的专业投身防疫科普,利用媒体普及知识,为大众答疑解惑,同时珍惜宝贵时光,做好科研,努力学习,毫不懈怠。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分别成立了湖北籍研究生临时党支部,寒假返乡的资环学院党委副书记饶志雄和化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傅翠萍分别担任所在学院临时党支部书记。研究生科研诚信的教育是高校常抓不懈的主题。学校组织研究生通过哔哩哔哩(bilibili)视频直播收看了中科院院士蒲慕明作的题为“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的学术道德宣讲。研究生们表示,科研不只是在探索未知,也是在修正“已知”,最关键的是要对“已知”提出适当质疑与有效检测,而科研诚信就是科研人员的“生命线”。研究生一起“云读书”,举办研究生线上战“疫”读书会。研究生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大转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经典著作,师生一起品读经典,同享书香,共同营造开卷有益的学习氛围。【来源:周到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卢艳花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官网 资料图据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官网消息,该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卢艳花因病抢救无效,于2019年4月28日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1岁。4月30日,卢艳花遗体告别式在上海市益善殡仪馆举行。官方简历显示,卢艳花,女,山东青岛人。卢艳花1993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3月起,卢艳花进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艳花2007年起任学院院长助理,2010年担任校妇委会副主任,2011年起担任学院副院长,2017年兼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卢艳花逝世前分管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学科建设工作,并兼任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天然产物研究室主任。卢艳花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资源及传统中药的开发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在中药及海洋微生物重要次生代谢产物(或新药先导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中药活性成分(或标准提取物)的制备、质量标准的制定、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理,天然功能成分在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日用品、化妆品、健康食品、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表示,卢艳花老师一生甘为人梯,桃李天下,先后指导的已毕业硕博研究生有58名。卢艳花老师对工作呕心沥血,对同事满腔热情,对学生富有仁爱,是学院发展的功臣。卢老师的不幸离世,是学院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