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方玉建科学网博客有好久没写博客了,一是博士毕业了忙着工作,二是想着避免网络分散自己的精力,所以聚焦自己的精力静下心来踏实做点事情。但近日我的外甥参加2020年江苏大学流体博士网络复试的事情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所以写下此文。江苏大学:位于江苏镇江,江苏省属大学,非985、211,是一所综合、研究教学型大学(编者注)先介绍一下我的外甥吧。该如何说起呢?先从他的求学经历说起吧。2011年他在浙江参加高考,考试分数比重点线高1分,当时我挺为他的高考志愿发愁的,有点擅作主张地给他填报了东北电力大学。虽然被录取了,他却放弃就读坚持复读。次年,又参加高考,成绩高出省重点线十余分,这次他报考了江苏大学,令我们意外的是他选择了应用化学专业。2016年顺利毕业,我们鼓励他继续深造,他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报了华东理工大学未被录取,后调剂到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继续研究生学习。硕士阶段的学习激发了他的科研兴趣,以第一作者在一区SCI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英文科研论文。我当时正好在读博士,我只发表了两篇三、四区的SCI英文科研论文,跟他一对比,令我十分汗颜,所以我鼓励他踏实研究继续升造。可没想到他却报了浙江大学的博士考试,后来落选。在工作还是继续坚持之间?我鼓励他好好找他的硕士导师交流,后来就留在学校帮助导师作研究助理,计划下一年再继续报考江苏大学的博士。这一年,他一方面帮着导师指导和管理研究生,同时在影响因子IF=15.548的一区SCI期刊Nano Energy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申请并受理了一项发明专利。看到他的这些成绩,作为舅舅的我倒是挺欣慰的。但是2019至2020年真是多变的一年,首先是他们化工学院的博士名额被推免生用光了。所以,我们建议他报考江苏大学流体中心的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符合他继续从事的氢能制备研究方向,并给他推荐了博士导师。接着他就在积极准备博士的入学考试,但没想到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博士的入学考试取消了,改成资格审查之后直接参加综合能力面试和英语听说能力测试,采用网络的方式进行。这次面试或复试的竞争异常残酷,二十几位考生争取4个名额。原定每位考生20分钟的网上复试或面试时间,实际调整为每位10分钟。复试完,他告诉我因为时间突然调整变化让他在回答专家评委的问题时感到很紧张。总共的面试时间只有10分钟,包括5分钟ppt汇报,2~3分钟的英语听说能力测试,还剩~2分钟的评委答问。真是何等的紧张与关键!结果是出乎意料,同时又是意料中的事,他以复试排名5而落选。说它出乎意料:一个硕士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了三篇I区SCI论文竟然落选!那是他硕士三年和待业一年所有的辛苦付出,突然在这个短短10分钟的面试或复试环节被挡在博士的门槛外!10分钟决定了他过去的整整四年,何等的不对等!说它又是意料中的事:20多位考生争取4个名额,13位教授专家参加复试,10分钟就可以决定名额“花落谁家”。他还能排上第五已经算是幸运,更精确的是第二名与第五名的分差只有0.7分不到,而他因为落后第四名0.18分而排名第五,那是怎样的一个激烈程度!我曾经写过一篇小短文《我的SCI梦》。我没有因为发表了SCI论文而有圆梦的感觉,倒是为外甥三篇一作的I区SCI论文参加博士复试而被拒江苏大学流体博士的门外而感到一阵梦醒的冷冽寒风!本文作者方玉建,江苏大学博士在读,原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84852&do=blog&id=1237185
“小个子”“常日一身朴素的白衬衫牛仔裤”“为人温和谦逊”“做事情有计划效率高”“找他帮忙很热情”一组组关键词勾勒出了大家印象中的付鹏波快来跟着妞妞一起,剖析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大佬不平凡的科研之路吧!付鹏波2013级硕博连读生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2020年1月毕业留校继续做博士后硕博期间,针对PM2.5等污染物源头控制及资源化问题,付鹏波系统开展了颗粒运动调控强化分离理论及实验研究,并成功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行业污染物源头控制及资源化工程项目中。目前共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通讯作者2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8篇。已授权发明专利9项,以第一发明人正在实审的发明专利13项。研究和应用成果“百万吨乙烯裂解烟气减排控制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获清华大学“钱易环境奖”、赢创工业集团“赢创德固赛-博士奖学金”、华东理工大学“张江树优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资助。付鹏波在人民大会堂领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付鹏波出生于湖南,2009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硕博连读,师从汪华林教授,就此开启了科研探索之路。硕博期间,他的课程和课题任务繁重而紧张,“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成了他的生活常态。付鹏波多年如一日地坚持“3457”工作制(有效工作时长:上午3小时,下午4小时,晚上5小时,一周7天),他认为这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日常,虽然疲惫但倍感充实。除了完成每日计划工作,付鹏波还坚持大量阅读论文、关注行业动态,逐步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现了从论文选题到方案制定、从机理研究到实验探索、从数据整理到论文发表、从中试实验到工程应用等各个方面质的飞跃,也为他日后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付鹏波毕业答辩5、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20年1月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付鹏波坚定地选择继续留校做博士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问及他如何保持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时,他说,他的坚持来源于父母的影响,从小跟随父母下到田间地头,春耕秋收,不论风雨烈日,从不间歇。而今,科研就是那片需要他潜心耕耘的沃土。付鹏波十分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他视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自己的座右铭,作为教师,知识储备是根本而德行是教育之本源。“德”字在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德行上者,方可教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付鹏波如是严格要求自己。付鹏波在2019年中国石油炼制科技大会上作报告科研与爱,一路同行谈及亲友,付鹏波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在这看似短短的七年里,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有导师、前辈师兄们对我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更有家人朋友对我的关爱和支持,而我最感激的是妻子。她的一路相伴、无条件的爱与体谅,促使我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一位负责任的丈夫、懂担当的父亲的成功转变。”二人相识于2013年付鹏波刚进课题组时,短短一面之缘,二人便相知相恋,而后闪婚,至今相爱如初。“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如今他们结婚已六年了,还有了可爱的宝宝。平日里工作科研再忙,他定会抽空陪伴家人。一家三口在校园里散步,一起料理晚餐,闲来聊聊生活工作、家长里短,共同描绘对未来的期许,平淡却幸福的生活片段就是科研人的浪漫吧。家人与爱,永远是付鹏波在科研路上乘风破浪的最温暖港湾。付鹏波和他的家人寄语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哪怕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科研前途漫漫,山高路远,与子同行,以此共勉。来源: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 图文来源:机动学院 排版:陈丙丙
钱钟书与杨绛先生、居里夫妇,他们用一生奉献了学术,用一世兑现了爱情的承诺。现在,“后浪们”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科研与爱情的故事,用“优秀毕业生”这最好的答卷,回答了六年读博历程,回复了彼此的心意。故事的主人公金庸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化工学院化学工艺专业2015级硕博连读生中共党员金庸师从刘海峰和龚欣教授,从事粉煤密相气力输送过程多尺度气固两相流动研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AIChE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等化工类顶级期刊上共发表7篇论文。曾获得2019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学生、“2019年全国化学工程前沿博士生学术论坛特优口头报告奖”等荣誉。担任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期刊审稿人并获得“Outstanding reviewer”称号。谭慧玲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2015级直博研究生中共党员谭慧玲师从刘洪来和陈启斌教授,从事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的研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化工类顶级期刊上共发表5篇论文,并成功申请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得2019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学生、化工学院优秀党员等称号。曾入选第一届“张江树优博”培育计划,获得华东理工大学第22届和23届论文年会三等奖。同心同德同志,知暖知寒知音从初入课题组的“小白”,到熟练掌握所有仪器和装置操作的“科研大神”,背后的汗水只有金庸自己知道。他的成功是日复一日的实验、一点一滴的数据积累起来的。其中有100多次的表面能填料实验、200多次的粉煤循环输送实验、2000多次的粉体流变特性测试实验和数百次数值模拟等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立足数据、实验试错,谭慧玲对此也深有感触。“科研就是把自己的想法一点点打破,然后又把想法重塑的过程”,这是她对科研的亲身体会。为了及时掌握前沿信息,她每天都会阅读学术文章,仔细研读相关论文。她说,“科研期间想的最多就是实验方案,做的最多便是实验试错”。天道酬勤是他们共同信奉的准则,踏实努力是他们共同的信念。也正因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彼此。正所谓同心同德同志,知暖知寒知音。他们是彼此的俞伯牙和钟子期。至亲至善至知己,亦师亦友亦连理他们是彼此的导师,督促彼此更加努力,携手获得不凡的成绩。金庸共发表了7篇SCI论文、谭慧玲也有5篇SCI论文的佳绩,他们还一同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科研成功的背后是两人彼此间的思维碰撞。他们互相交换思路和灵感、“互怼”、互相“找茬”,反复推敲、精心打磨才写出了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他们是彼此的偶像和“竞争对手”。金庸的科研有了成果,谭慧玲为之自豪的同时也倍感焦虑,金庸便不断激励她。最终,谭慧玲的两篇论文成功在ACS AMI上发表。同理,谭慧玲的成功也让金庸有点小“嫉妒”。在谭慧玲的支持和鼓励下,金庸的论文于2019年初被化工类顶级期刊接收。无论是科研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琐事,亦师亦友的状态,总能让他们感到心安和踏实,也让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场错过日出的西湖之旅为红娘,两人携手相遇;一次说走就走的云南之旅作见证,彼此确定心意。童话般美好的爱情故事,让他们学会了坚强、成长、乐观,相依相守为对方的世界照亮光芒。2016 12.05求婚,一段爱情的期许“未来,我们有一到两个聪明、可爱、漂亮的宝宝,再养一只猫和一条狗,然后两人携手共白头......”这是金庸对谭慧玲最美好的承诺。2018 05.01婚礼,一生守候的约定在亲友的见证下,在众人的祝福声中,金庸和谭慧玲步入了婚姻的殿堂。2019 03.18女儿降生,天赐的礼物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上天赐予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什么是爱情是风雨与共,是携手同行是许给彼此的青春和未来如金庸和谭慧玲那般对待科研,彼此理解、共同努力对待感情,互相尊重、互为依靠从校园到婚纱从科研小白到学术达人用一步一印的脚步写下了科研和爱情最美的样子信息来源: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 化工学院 排版:will、汶小莘
近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发布了2020年度国际青年化学家奖(IUPAC-Solvay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Young Chemists)获奖情况,本次共有5名获奖者。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张琦博士,凭借其题为“基于大环主客体化学的纳米粒子可控自组装及其性能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全球优秀青年化学家中脱颖而出,斩获本奖项。本次赛事共有来自全球18个国家及地区的50余位优秀青年化学博士申请参加,能够在这样优中选优的权威性评选中获得最高奖项,是对青年化学家在其博士研究阶段工作的最大褒奖与认可。张琦博士作为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优秀学生代表,他的获奖也展现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硕果累累。IUPAC成立于1919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化学组织,致力于推动解决化学科学的世界问题,促进化学更好服务于人类的发展。自2000年开始设立国际青年化学家奖,每年评选一次,旨在对上一年度全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化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奖励,以鼓励这些正处事业起步阶段的优秀青年化学家。全球每年仅有4-5名正式获奖者,另有5-6人获得提名奖。张琦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田禾院士和曲大辉教授,在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人工分子机器以及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2019年博士毕业后,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诺奖得主费林加教授课题组进行访问研究。在攻读博士期间,张琦刻苦研究,解决多项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在国际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 Adv.,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 Com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1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媒体等多次报道。张琦连续四年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得到华东理工大学“张江树优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的资助,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18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2018年美国化学会“未来领袖者”等荣誉。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乔秀臣回母校,在忻州一中、忻州一中北校区作专场报告11月2日,忻州一中举办了第61期《忻中大讲堂》,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乔秀臣校友回到母校在忻州一中、忻州一中北校区作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政教处主任王新林主持。乔秀臣校友作精彩报告政教处主任王新林主持主校区报告会乔秀臣是我校89班毕业生,本科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获英国皇家科学院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上海浦江人才、湖北楚天人才、江苏龙城英才等人才资助,承担二十余项国家863、国基金、博士点基金、上海市重大、江苏重点社发等国家、省部级和企业项目研发。他长期从事煤系固废资源化、重金属污染治理、绿色建材制造等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是国家进步奖、863项目、国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自然基金和浦江人才评审专家,担任中国硅酸盐协会固废分会理事、中国工业危废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校区报告会现场北校区报告会现场互动交流 闪耀智慧报告会上,乔秀臣校友以“思考与成长”为题,讲述了自己从本科到博士后的求学经历,并通过分析工作案例引导同学们要观察自己的成长与思考,不断获取学习动力和超前意识。他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弟学妹探究了“谁动了地球颜色”科研话题,同学们踊跃参与、阐发观点。乔秀臣校友与大家互动交流,启迪学弟学妹打开新境界、拓宽新视野、探究新奥秘、提升新高度。认真聆听 汲取养分杰出校友的成长成才是求实创新、奋勇拼搏的结果,更是忻中精神“追求卓越、担当责任”的发扬。众多杰出校友献智出力,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乡和母校,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忻中学子志存高远、坚定意志,奋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目前正是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春季博士招聘季,每天都能看到头条推送一些院校的人才引进待遇和福利的链接。其实,题主说到的博士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少研究方向还处于"跟跑"国外知名院校学者的阶段。小西是在国内读的博士、做的博士后(在职),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个人感觉,知名院校或顶尖研究所毕业的"洋博士"(海归博士)值得肯定和学习,往往团队中同时存在"土博士"与"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产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们引进的高待遇和经费付出,"洋博士"不觉得国内同行做得比较Low。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国内的确不少985、211院校在新进博士人才引进中,"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经常出现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等),其实不单单是博士学位,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同样认可。其实,关键还是个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国内博士比较犹豫的是,缺少留学经历后,无法申报一些针对性的"人才计划",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国内博士同样有对应的人才计划,但是符合条件的申报人选非常多(年毕业博士生5万余人),竞争非常激烈,给人的感觉就是名额稀缺。其实,国内近几年"唯海归论"的标签已稍有淡化(之前海归博士比较稀缺),毕竟引人的最终结果还是看进入新单位后能否"做事",能否有"产出",或者给引进平台带来什么。之前的"唯海归论"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吻合的,毕竟在国内让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哈佛、牛津、剑桥等顶尖院校,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确非常优秀呢!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显著提升,就算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码不再有明显的"偏见",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样出现非常多优秀的"土博士"。工信部2019年全国博士巡回招聘会就小西个人的感觉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条件进入高校后,感觉到过于明显的能力差别。尤其是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的"一流学科"走在国际前沿,其毕业的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2年招聘的新进教师中本土博士学历的比例约在49—52%。或者说国内不少团队通过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将博士生送到国外知名研究机构1-2年联合培养等,弥补上之前"土博士"视野"方面的短板。进入进入工作后,小西说句实话,不管是哪里毕业的博士,统一标准招聘进入新单位后,还是得靠课题、论文说话。比如高级职称评定中,就算你是国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认定材料中必须是工作院校一单位、自己一作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毕竟之前博士期间的成果已作为上个职称阶段的认定材料,无法进行多次使用的。好吧!其实国内高校引进人才时强调"海归学习经历优先",还有个理由不太好明说,就是尽量避免国内高校近亲繁殖。若是你有心观察的话,太多之前发展不错的行业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进中80%-90%的都是本校毕业的博士。这些院校数量不多的博士生导师将自己"认可"的博士毕业生留校后,继续做之前的课题和研究内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博士招聘现场另外,也是一种人才的"保护",毕竟在国外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的确非常出色,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引回国内挺好的。之前,同样有不少人讨论过清华大学等国内院校毕业生海外求学后未归,甚至被戏称为"留美预备学校"。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内出国学习一年的规划,个人觉得拥有一段国外学习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难道不是吗?至于是否需要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没有标准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学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学也许就告诉自己"英语不少,雅思过不了,算啦!"后,就选择了放弃!关键的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出国读博能得到什么。加油!
新京报快讯(见习记者 陈丽媛)“我去跳楼了,学院章小清教授会找你谈的。”2018年12月13日12点58分,同济大学医学院2016级硕士生陆经纬在给身在芬兰的导师陆琰君发出这条信息后,转身从学院实验楼5层窗口跳下。校方称,导致陆经纬坠亡的原因可能有四点,其中包括陆经纬的硕士需要陆琰君同意才能毕业,(2018年)12月13日陆琰君在与陆经纬沟通中曾表示,如果陆经纬不完成两篇论文就不能毕业。但这两篇论文是否与陆经纬学业有关,校方并不知情,需要找陆琰君核实。此前,陆琰君称身体不适,正在国外治疗。目前,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实验室的一位教授已经赴芬兰劝陆琰君回国。校方:四点原因可能导致学生轻生1月7日下午2点左右,陆经纬家属和同济大学应急处置工作组(下称工作组)进行了第五次会谈。工作组组长徐纪平表示,他们认为导致陆经纬自杀的原因可能有四点。一是陆经纬的学位课平均分为79.8分,陆经纬差0.2分未能直博;二是2018年12月12日,也就是事发的前一天,其论文被拒;三是陆经纬的硕士需要陆琰君同意才能毕业,2018年12月13日陆琰君曾表示如果陆经纬不完成两篇论文就不能毕业;四是陆经纬身体不好,压力疏导不足,造成心理方面的压力。对于第一点,陆经纬以0.2分之差未能直博的问题,陆经纬家人认为,这与陆琰君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是陆琰君要求陆经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她的实验上,陆经纬的其他科目可能就不会缺课,从而导致分数不够直博标准。陆经纬家人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没有陆经纬的微信,都是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由于陆经纬常年帮陆琰君做科研,特别忙,经常忘记给自己回信息。“即使偶尔回家一两天,他也是换个地方工作,很少有时间跟我们交流。”“反正事情也做不完,不休息了。”“放假老板(陆琰君)也不会放我的。” 在陆经纬家人提供的一份聊天记录中,陆经纬曾多次对同学表示自己很忙,让同学把老师上课的ppt拍下来给他。解释:无法直博,考博不会有太大问题除了直博,关于考博的问题,陆经纬家属也有不少疑惑。陆经纬家人回忆,2015年四五月份,陆琰君曾以同济大学医学院和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以PPT的形式在陆经纬的本科学校——华东理工大学发布了招生函。招生函上写道:“如果愿意直接升博更好,5年硕博连读。”陆经纬当时选择陆琰君也有该原因,但在2018年陆经纬申请硕博连读时,陆琰君则表示,自己已经没有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对此,1月7日,陆经纬最后提到的章小清教授(现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为家属进行了解答。章小清说,自己此前从没有和陆经纬有过任何接触,甚至不知道陆经纬长什么样子。陆经纬之所以提到他,可能与其曾担任过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又是研究生院副院长,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有关。他介绍,陆琰君并非失去博士生导师资格,而是其没有拿到2019年的科研经费,导致其2019年没有博士生招生资格。陆琰君曾找他说,因为其没有2019年的招生资格,希望能让陆经纬挂靠在其他导师名下继续读博,并询问有没有合适的导师人选。“我就推荐了丁教授。”2018年12月5日,陆琰君曾推荐陆经纬报考丁教授的生物医学方向博士。在陆经纬家人提供的《同济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上,陆琰君写道:“陆经纬从2015年7月初就来到我们实验室——大四本科的毕设就开始师从于我,迄今已经3年半了……希望学院可以批准他报考博士生,那么陆经纬同学以及继续在我们的实验室把正在进行的课题再深入的做下去。”章小清表示,这样的话,如果陆经纬通过研究生的考试,就相当于挂靠在丁玉强的名下,但是还是可以做陆琰君的研究,属于陆琰君和丁玉强联合培养的学生,而自己属于他们的公证人。此外,他介绍,同济大学医学院自2018年开始对考博方式做出改变。改变包括,博士入学考试基本不考专业课,而是在每年的3月10日考一门英语,如果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则会在之后的专家评定中更具优势。“我曾对陆琰君说,既然你觉得这个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文章发表,那么在后续考博士的过程中,只需要通过英语考试,在后面评估时,专家看到文章可以给他加很多分的。”章小清回忆,当时自己觉得陆经纬虽然不能转(直)博,但是考博不会有很大门槛。新京报见习记者 陈丽媛 编辑 潘灿 校对 吴兴发
2019年1月6日,上海浦东周浦镇陆家,陆经纬遗像。新京报讯(记者 向凯)“我去跳楼了,学院章某某教授会找你谈的。”2018年12月13日中午12时58分,在电脑上敲下最后这句话,同济大学医学院2016级肿瘤学专业硕士生陆经纬从医学院辅楼5楼跳了下去。电脑另一端,是陆经纬的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陆琰君。事件发生时,她人在芬兰。1月7日,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由于陆琰君长期不在国内,校方已派工作人员前往芬兰进一步调查。坐在窗台上跳了下去记者获得的一份落款为“同济大学应急处置工作组”(下称“工作组”)的《关于医学院陆经纬事件的情况说明》显示,12月13日13时许,学校获悉有人从医学院辅楼坠楼,保卫处、校医院、120急救车及学校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确认坠楼学生为医学院2016级肿瘤学硕士生陆经纬。陆详说,约一小时后,他和陆经纬的母亲孙梅(化名)接到同济大学老师电话,得知孩子在学校出事了,他们紧急赶到学校后才被告知,陆经纬跳楼了。“他们不让我们去看现场,说警方封锁了。”陆详说,下午四点多,得知儿子已经去世时,他的血压急剧攀升、心跳加速,被送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抢救。当天下午,陆经纬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事发次日,陆经纬的舅舅孙斌(化名)在沪东高校派出所看到了陆经纬跳楼过程的监控视频。“我就看见他从实验室的电脑房走出来,拐过一个直角,开了窗户,爬上去,坐上窗台跳了下去。” 1月6日,孙斌告诉新京报记者,“看不出他有丝毫犹豫。”孙斌还在派出所见到了陆经纬与陆琰君的微信聊天记录。记录显示,二人谈到陆经纬的考博报名费、两篇论文未发表、陆琰君拖欠陆经纬工资等问题时发生争执,陆琰君提到“你这是污蔑老师”“你还想不想毕业了”。“最后一条消息发出是(2018年12月13日)12时58分,在这前面是他老师在说话。我儿子说我们说的这些电脑上都有记录的吧,老师回答说是的,他说我就去跳楼了。”陆经纬的母亲孙梅说。据家属了解,陆经纬当天中午还在实验室订了外卖。他们因此推测,陆经纬之前本没想跳楼。2019年1月7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医学院辅楼5层的陆琰君实验室。2018年12月13日,陆经纬从这间实验室的窗台上坠楼。新京报记者 向凯 摄曾在实验室住了近一年1994年出生的陆经纬从小在浦东新区周浦镇长大,事发时已是身高超过190厘米、体重200多斤的大小伙子。他自小生活的老房子里,现在还住着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走进房间,他的本科毕业学士服遗像摆在桌上,从孩童到少年的照片一张张铺开。据陆经纬家人介绍,2015年5月,还在华东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读大三的陆经纬,给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陆琰君发了邮件,提出想参观后者的实验室,并在那里做毕业设计。家属提供的邮件显示,陆经纬曾表示,“如果可以,我愿意在您那边直接升博。”陆琰君回复,“在我实验室,我会带着你,每一步都指导你,尤其是开始,会告诉你实验做什么,文献看什么,还会帮你分析每一次实验的结果,以及后面要做什么。你进入了状态之后,我们两个人是平等关系,一起分析结果,一起讨论下面应该怎么做……”邮件还提到,“我不想要(太)多学生,一年一个,一共2-3个,但是每个学生我都会倾注全部精力和他一起努力!”在陆经纬的家人看来,自从2015年7月开始在陆琰君的实验室做毕业设计,陆经纬就变得异常忙碌,“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很晚,回家来也很匆忙,吃完饭就走,到房间也是在翻译资料、看文献,很少跟我们交流。”陆详说,陆琰君长期在芬兰,通过微信、QQ等与陆经纬联系。孙梅说,2015年,陆经纬甚至在实验室住了将近一年。在家属提供的一份陆经纬、陆琰君聊天截图中,陆琰君写道:“你是否可以周一来晚上睡在实验室,周二回去,周三休息一天,周四来,晚上睡在实验室,周五回去……有床,被子可以买好一点的……我很心疼你每天花4小时在路上,当然这个事情最终由你决定,我会尊重你的决定的。”“有时连国庆、春节假期都要去实验室。”孙梅说。记者获得的陆经纬与其本科同学的聊天截图显示,2017年春节前的一周,他仍在实验室做实验。陆经纬称,“可能还要四五天”。陆详告诉记者,陆经纬平时都在做实验,耽误了正常上课。陆经纬与同实验室同学的聊天记录显示,陆经纬多次提及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如果课堂点名,希望同学通知他。1月7日下午,校方工作组对陆经纬家属表示,目前掌握的证据和资料有限,希望能找到更多事实证据,与家属共同做好善后工作。据了解,工作组目前已与家属会面数次商讨善后工作,并派人前往芬兰陆琰君处调查。新京报记者 向凯编辑 滑璇 校对 杨许丽
近日,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圆满落幕。评选工作从9月下旬开始,共72名同学申请参评,经过材料审查,72名同学进入专家通讯评审阶段。专家分别从学术成果综评、学术成果创新性、代表作学术水平三方面,确定了23名候选同学进入会评答辩。评选分为匿名形式开展的专家通讯评审以及现场举行的会评答辩评审两个阶段。最终评选出10位“学术之星”获奖者。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领略一下这些“学术之星”的风采吧!陈文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陈文龙,师从邬剑波特别研究员和邓涛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方向主要涵盖新能源尤其燃料电池高性能电极催化材料的研发制备、温室气体CO2转换为可利用燃料的研究及相关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等领域,并将多解决方案的新能源技术联用,探索可持续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在《Nano Letters》、《Nano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被引次数近500次,谷歌学术h指数13。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7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no Letters》论文被网站评为“Most Read Article”。多次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会议口头报告(含国际A类顶级会议2018美国MRS FALL MEETING),赢创-交大博士培养基金获得者,被邀至德国交流。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跟随志愿者。荣获国家奖学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特等奖和一等奖、赢创奖学金、赵朱木兰奖学金等,获GE(通用电气)基金会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三好学生和优秀党员荣誉称号。李汶柏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生李汶柏,机械工程专业,师从张文明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软体机器人,动力学设计理论与控制技术。在读期间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新松机器人奖学金特别奖,第二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之星”,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砺远学术论坛一等奖。博士期间在IEEE/ASME Trans. Mechatronics, Smart Mater. Struc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14篇(AB档13篇),会议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第一发明人9项),已获授权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航天基础预研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对面向环境勘探、军事侦察发展高速移动软体机器人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刘方辉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刘方辉,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自动化专业,同年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杰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读博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2018年度电院优博培育基金资助。博士期间共发表了20余篇期刊会议论文,其中中科院2区及以上期刊9篇。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论文7篇,EI会议论文6篇,其中包括4篇IEEE Trans.(T-NNLS, T-IP, T-MM, T-CSVT)以及2篇CCF A类会议论文。担任8个期刊的审稿人,被模式识别领域旗舰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授予“Outstanding Reviewer”称号。此外,博士期间承担了多项国防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已申报国防专利三项。刘卓物理与天文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刘卓,师从洪亮特别研究员。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院,之后在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工作三年。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中子散射技术,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他辅助实验方法,研究蛋白质动力学方面的课题。同时也在博士期间开展了利用中子散射研究石墨烯表面水的动力学方面的工作。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其中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和《美国科学院院报》各一篇,并参与一篇SCI综述文章的撰写。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协鑫集成奖学金各一次。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高登研究会上做口头报告1次,中国物理学年会秋季会议做口头报告3次,获得第十一届吉林大学博士生创新论坛口头报告一等奖。赴英国,美国和日本的中子源进行实验,并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意大利比萨大学交流学习。担任过物理实验,商务英语,生物分析化学课程的助教。苏慧化学与化工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苏慧,师从陈接胜和李新昊教授。本科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过渡金属/碳氮界面的电子转移与催化构效。博士期间曾获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四届陶氏可持续创新学生挑战赛二等奖。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优秀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包括化学类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 1篇,Angew. Chem. Int. Ed.(VIP paper)1篇;Nano Energy(IF=13.6)1篇; 其中,关于莫特-肖特基电子转移效应活化金属Co纳米粒子实现由醇到酯高效转化的研究工作入选高被引文章。王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15级博士研究生王超,2013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双学士学位,同年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师从高维强教授和张岩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期间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SJTU-USYD研究座谈会2018”最佳研究展示奖,“博极医源”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报告特等奖,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博士期间参与撰写或主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面上项目3项,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28.391。其中,代表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单篇影响因子15.393 (独立一作),该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报》以要闻形式报道,并转载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权威网站。入学至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汇报展示2次,在校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3次。王焕彬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2017级博士生王焕彬,师从许杰教授。201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攻读硕士,2017年转博。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目前课题为肿瘤免疫逃逸受体的蛋白调控及机制研究。曾获得硕士新生国家奖学金,博士新生国家奖学金,连续多次学业一等奖学金。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 论文5篇,影响因子37.2 其中一篇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4项 。研究发现了肿瘤免疫逃逸重要受体PD-L1的新型抑制剂,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和制药公司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被文汇报等媒体报道。她的研究成果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体药物。王杉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级硕博连读生王杉,师从万国华教授,曾赴Columbia University和Boston College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服务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重点关注医疗机构中的问题,期待所研究成果能切实改善当前医疗系统、提升其运行效率。毕业后将在高校任教职,继续为中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添砖加瓦。在服务运营管理方向,尤其是医疗系统运营管理领域,王杉已发表相关SSCI论文三篇、会议论文一篇,包括国际顶刊《Management Science》。其科研成果曾荣获POMS新兴经济体博士生奖、INFORMS IBM服务科学最佳学生论文第一名、POMS医疗运营分会最佳论文第一名等国际学术奖项。张从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张从阳,师从李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荧光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及光电应用。博士期间基于钙钛矿纳米晶-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体系开发了一种新型可用于机密信息存储和保护的隐形墨水及其机密信息加密解密的方法,在未来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SCI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此项研究成果被Nature选为highlight,被Science、ACS C&EN转载报道。并被多家国内外知名媒体(新华社、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澎湃新闻、科学网等)进行专题报道)和Nano Energy,申请国际PCT专利和国内专利各1项。博士期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乐陶奖学金,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获得第十三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优秀墙报奖。张倬胜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张倬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赵海教授。硕士期间从事机器阅读理解与智能对话交互的研究,是实验室第一个投身该项挑战性研究的先行者。获得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依图奖学金、CSC-IBM中国优秀学生奖学金。2018年发表1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第一作者),其中7篇发表在ACL、COLING、EMNLP等本领域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顶级会议上,另有5篇论文在投(第一作者)。参加4次计算语言学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3次口头报告。总引用量达65次,H指数达到5。获批5项软件著作权,申请7项发明专利。获得全国中文机器阅读理解评测单系统第一名、IBM Watson Assistant 聊天机器人大赛第一名等奖项。本次的“学术之星”评选(名单公示中)囊括了最全的学科领域,含括了理科类、工科类、人文社科类以及医学类四个大学科门类。拥有最权威的评审阵容,每个小组评审专家最少5位,79名通讯评审专家均来自申请人所推荐的行业专家名单。执行最严格的评审程序,每位专家评审份数不等的参评材料(4-7份),在申请人所提供的匿名资料中,从学术成果评价、学术成果创新性以及代表作的学术水平三个方面给予A/B/C评级。匿名评审的分数统计均在“学术之星”评选组委会的监督下进行、并经过专家会评审议后,确定出最终23名候选人入围会评答辩。能体现出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水平,参选者均为各领域学术研究的佼佼者,且提供所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三篇论文/专利/著作。来源: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学指委值班编辑:刘美玉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新京报快讯(见习记者 陈丽媛)“我去跳楼了,学院章小清教授会找你谈的。”2018年12月13日12点58分,同济大学医学院2016级硕士生陆经纬在给身在芬兰的导师陆琰君发出这条信息后,转身从学院实验楼5层窗口跳下。校方称,导致陆经纬坠亡的原因可能有四点,其中包括陆经纬的硕士需要陆琰君同意才能毕业,(2018年)12月13日陆琰君在与陆经纬沟通中曾表示,如果陆经纬不完成两篇论文就不能毕业。但这两篇论文是否与陆经纬学业有关,校方并不知情,需要找陆琰君核实。此前,陆琰君称身体不适,正在国外治疗。目前,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实验室的一位教授已经赴芬兰劝陆琰君回国。校方:四点原因可能导致学生轻生1月7日下午2点左右,陆经纬家属和同济大学应急处置工作组(下称工作组)进行了第五次会谈。工作组组长徐纪平表示,他们认为导致陆经纬自杀的原因可能有四点。一是陆经纬的学位课平均分为79.8分,陆经纬差0.2分未能直博;二是2018年12月12日,也就是事发的前一天,其论文被拒;三是陆经纬的硕士需要陆琰君同意才能毕业,2018年12月13日陆琰君曾表示如果陆经纬不完成两篇论文就不能毕业;四是陆经纬身体不好,压力疏导不足,造成心理方面的压力。对于第一点,陆经纬以0.2分之差未能直博的问题,陆经纬家人认为,这与陆琰君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是陆琰君要求陆经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她的实验上,陆经纬的其他科目可能就不会缺课,从而导致分数不够直博标准。陆经纬家人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没有陆经纬的微信,都是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由于陆经纬常年帮陆琰君做科研,特别忙,经常忘记给自己回信息。“即使偶尔回家一两天,他也是换个地方工作,很少有时间跟我们交流。”“反正事情也做不完,不休息了。”“放假老板(陆琰君)也不会放我的。” 在陆经纬家人提供的一份聊天记录中,陆经纬曾多次对同学表示自己很忙,让同学把老师上课的ppt拍下来给他。解释:无法直博,考博不会有太大问题除了直博,关于考博的问题,陆经纬家属也有不少疑惑。陆经纬家人回忆,2015年四五月份,陆琰君曾以同济大学医学院和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以PPT的形式在陆经纬的本科学校——华东理工大学发布了招生函。招生函上写道:“如果愿意直接升博更好,5年硕博连读。”陆经纬当时选择陆琰君也有该原因,但在2018年陆经纬申请硕博连读时,陆琰君则表示,自己已经没有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对此,1月7日,陆经纬最后提到的章小清教授(现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为家属进行了解答。章小清说,自己此前从没有和陆经纬有过任何接触,甚至不知道陆经纬长什么样子。陆经纬之所以提到他,可能与其曾担任过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又是研究生院副院长,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有关。他介绍,陆琰君并非失去博士生导师资格,而是其没有拿到2019年的科研经费,导致其2019年没有博士生招生资格。陆琰君曾找他说,因为其没有2019年的招生资格,希望能让陆经纬挂靠在其他导师名下继续读博,并询问有没有合适的导师人选。“我就推荐了丁教授。”2018年12月5日,陆琰君曾推荐陆经纬报考丁教授的生物医学方向博士。在陆经纬家人提供的《同济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上,陆琰君写道:“陆经纬从2015年7月初就来到我们实验室——大四本科的毕设就开始师从于我,迄今已经3年半了……希望学院可以批准他报考博士生,那么陆经纬同学以及继续在我们的实验室把正在进行的课题再深入的做下去。”章小清表示,这样的话,如果陆经纬通过研究生的考试,就相当于挂靠在丁玉强的名下,但是还是可以做陆琰君的研究,属于陆琰君和丁玉强联合培养的学生,而自己属于他们的公证人。此外,他介绍,同济大学医学院自2018年开始对考博方式做出改变。改变包括,博士入学考试基本不考专业课,而是在每年的3月10日考一门英语,如果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则会在之后的专家评定中更具优势。“我曾对陆琰君说,既然你觉得这个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文章发表,那么在后续考博士的过程中,只需要通过英语考试,在后面评估时,专家看到文章可以给他加很多分的。”章小清回忆,当时自己觉得陆经纬虽然不能转(直)博,但是考博不会有很大门槛。新京报见习记者 陈丽媛 编辑 潘灿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