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江西省高校保研情况,南昌大学1所顶7所,保研人数达到1283人道

江西省高校保研情况,南昌大学1所顶7所,保研人数达到1283

江西省高校具有推免资格的共有8所,目前已全部公示的2021届保研情况。南昌大学根据南昌大学研究生院《2021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名单公示》《2021年特殊专长申请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入围名单公示》:普通名额1243人,其中包含支教团15人,特殊专长40人,总名单1283人,保研率15.33%。江西师范大学根据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2021年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生名单公示》:共计368人,包含支教团17人、研究生直升80人,保研率5.26%。江西财经大学根据官方公示的2021年推免生遴选工作拟推荐人员名单,共有276人(含候补26人),其中学科建设指标69人、支教推免6人。江西理工大学根据江西理工大学《2021 届本科生推免拟推荐名单》 :推免人数总计196人,保研率3.27%。南昌航空大学根据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做好 2021年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推免名单共计124人,保研率2.32%。华东交通大学根据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2021 年推免生名单》:推免名单共计106人,保研率2.24%。江西中医药大学根据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2021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资格名单公示》:共有35名同学具有推免资格。江西农业大学根据《江西农业大学2021年拟获得推免生资格推荐名单公示》:共有209名同学具有推免资格,其中“2+3”计划9人,SCI第一作者1人,参与“国家级志愿服务”2人,具有软件著作权2人,研究生支教专项计划4人,1人获得一类竞赛“挑战杯”三等奖(排名第2)。除南昌大学以外7所大学的保研人数加一起约1300多人,与南昌大学保研人数差不多。数据来源于各校官网、博雅数据库(图片信息均来源于网络)

华新街

华东交通大学学霸情侣保研,2人都考上北京工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的一对情侣学霸都被保研到北京工业大学,男生叫杨璟,女生叫乔雅心,纷纷获得读研的资格,大学四年,他们最常约会的地点在学校图书馆,他们每人每年都拿到过国家励志奖学金,成为全校羡慕的神仙眷侣。学霸期末辅导班相识杨璟是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乔雅心是建筑环境专业的学生。每年期末考试的时候,华东交通大学里的学霸常会组织“学霸期末辅导班”,由专业成绩优秀的学霸为同学们辅导专业课,帮同学更好的应考。杨璟和乔雅心相识于“学霸期末辅导班”,大二的时候,他们都是辅导班的小老师,杨璟给同学们辅导大学物理,乔雅心辅导大学数学。图书馆二人牵手相爱乔雅心说:“那时,我的物理成绩不是很好,平时总会问他一些问题,我经常让他给我辅导大学物理。”两人的交际越来越多,加上二人都非常爱学习,经常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就这样,乔雅心对杨璟产生了好感,成功牵手。“别的情侣常狂街、看电影,而我们一起去图书馆,一起自习,安静的看书,晚上从图书馆一起慢悠悠边聊天的回宿舍。”乔雅心说。毕业后还想一起工作乔雅心在大一的时候就定下了考研的目标,当时杨璟还没有考研的打算,对考研一点概念也没有,大一认识女友之后,二人一起走上了考研的备考紧张之路,备考的过程很辛苦,早晨5点起床,6点半食堂开门吃完饭,7点图书馆开门,一直呆到晚上10点半图书馆关门,从来没有弃考的念头。现在两人都获得了保研北京工业大学的资格,还是同一个学校,这对情侣学霸来说是个好消息,天天见面天天秀爱情。保研后二人依然在刻苦努力的学习,对未来杨璟说:“二人在同一个学校,希望毕业后在一起工作,一起进入设计院工作,多学些知识。”

青春恋

他来自非211高校,和121个名校学生竞争,仅录13人,保研清华成功!

听说小时候大家都有个烦恼,选择北大,还是清华,长大后才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然而有人却从不怀疑,以梦为马,在贫乏的生活里,依旧踌躇满志书写奋斗年华,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圆梦清华。苦心人天不负,他还将仗剑走天涯,他就是华东交通大学2019年度校长奖学金季军电气学院——周步伟2019.05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19.11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2018.11 获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连续三学年成绩专业排名第一均学分绩点3.9拥有国家专利8项,软著1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在投SCI英文期刊论文1篇2019.10获国家奖学金2018.12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18.12获一等奖学金历任华东交大教学信息员南区区长八一诗社创作部部长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拥有个人诗集《剑阁集》一部已公开发表诗词文章十余篇圆梦清华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保研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上清华。”虽然从小就抱有去清华读书的梦想,但其实一开始周步伟并没想到自己能够被清华录取。2019年7月,周步伟参加了清华大学2019年核学科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与他同时参加竞争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的121个同学。夏令营结束之后便是一场紧张的笔试和面试,在面试的短短十几分钟里,周步伟介绍了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规划。面试最终只录取了13个人,周步伟成功了。周步伟与清华园合影申请保研之前,周步伟给自己的目标是同济大学,被清华录取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一起考试的同学都来自名校,真的竞争太大了”。 周步伟觉得自己很幸运,然而幸运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校长奖学金答辩上,图书馆馆长石初军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有韧劲,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烦,耐得住挫折”,这样的评价也得到了他其他师友的认可,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精神,那便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2017年清华大学录取了甘肃定西19岁考生魏祥,并写下《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公开信,鼓励这位身患疾病却坚强努力的少年,赞扬他的坚韧和勇敢。而同样的坚韧和勇敢,也是支撑周步伟一步步踏入清华的垫脚石。周步伟参加校长奖学金答辩出生于安徽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周步伟,从小家境并不好,高中时期甚至为了省钱吃泡面度日。面对这样艰苦的条件,周步伟深知,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拼了命地学习,为了避免打扰,他甚至搬出宿舍,申请住进了宿管阿姨的杂物间,冬冷夏热,蚊子乱飞,他在杂物间里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终于考上了大学。来到花椒,他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继续在学习上攻坚克难,慢慢积累自己的实力。三年来,他的成绩专业排名第一,均学分绩3.9,其中21门专业课成绩达90分以上,拥有国家专利8项,软著1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收入囊中。“夜半五更鸡鸣晓,灯下犹有少年郎”是周步伟高中时期写下的诗句,在往后多年的清苦岁月里,这都是他刻苦学习的真实写照。周步伟所获荣誉家国情怀 ——想像钱学森一样能为国做贡献周步伟的专业是自动化,保送到清华的工程物理系,谈及跨专业考研,周步伟说现在人人都向往人工智能化这种新潮专业,工程物理这样的老牌专业却被忽视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主攻核能研究,他想把自动化的知识运用到其中攻破更多难题。在周步伟心中一直有个更高远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能像“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样为国家做贡献。怀揣着这份情怀,周步伟在大学期间就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潜心科研。大一,周步伟加入了杨云老师指导的电子创新基地实验室,在一次讨论中,他发现南方地区的秋冬季经常有车辆被能见度低的团雾“干扰”而发生车祸,他萌生了解决这一隐患的念头。周步伟在做实验在杨云老师的支持下,他迅速带领团队展开研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周步伟和团队决定使用一种透雾性好、抗干扰性强的毫米波雷达作为路况探测器,车辆行驶到雾区之后就能将车况及时反馈给司机。但在实际验证过程中,周步伟发现最初讨论的算法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而此时团队成员还出现变动重组,课题一度中断了。周步伟没有放弃,他迅速转换思路,提出了新的算法,并将之前的工作推倒重来。从提出理论到样机制作再到论文撰写,他都事必躬亲,作为负责人的他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杨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周步伟带领团队攻破了技术难关,凭借着作品《低能见度天气车辆辅助驾驶雷达显示屏》荣获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全国二等奖。“艺术来源与生活,发明也来源于生活”,周步伟的第一个专利也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他观察到很多风力发动机都是叶片式的,便想象一种带着凹槽的球形风力发电机,这样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刮来都能受力,大大节约了风能。他立即将这个设想付诸实践,并学习写发明专利书,成功获得自己的第一个专利。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艰苦奋斗的意志力,周步伟还获得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内的国家、省部级、市厅级荣誉50多个。文理兼修 ——工科学霸深爱诗词“故今劝勉诸君,大学伊始,当潜心治学,树德立志;练达人情,通晓世事。多展青春之朝气,不负七尺之身躯……”很难想象,一名工科学生,竟然能在6000多名师生前,全文言文侃侃而谈。在今年花椒的开学典礼上,周步伟自创文言文《一语书长寄新生》送给入学的新花椒,引起热议。除此之外,在今年国庆,他写的一篇《祖国七十华诞赋》也发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部队官微上,一句“壮哉,我泱泱古国上下齐力;美哉,我熠熠河山日月生辉”引众多网友点赞。开学典礼上“文言文演讲”获无数点赞熟悉周步伟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专业成绩过硬,还热爱人文社科,尤其在诗词方面,如数家珍。周步伟初中便爱上了诗词,一开始只是想用一种不普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渐渐地发现这种方式成了自己直抒胸臆、减缓压力甚至鼓舞励志的好帮手。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周步伟开始广泛阅读并潜心研究文学、诗词方面的著作,一方面不断创作,一方面虚心请教身边的师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他的创作开始讲究平仄押韵,在表情达意上更加注重内心气质,总体风格磅礴大气。今年周步伟还自做诗集,以“剑阁”为名,收录自中学以来创作的63篇原创诗词及文言散文,内容涉及志、学、史、情、师、友、游七大主题。剑阁诗集周步伟说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毛主席,常常阅读毛主席的诗词和文选,从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襟魄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汲取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和大方向。他最喜欢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通过读诗,他希望自己的人格意志能够更加深邃和坚毅,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加清晰和明确。每次遭遇困难的时候,他都会诵读伟人的诗歌,也会翻出自己曾经的作品,看看曾经自己遭遇困难时是怎么度过的,以此来勉励自己不要放弃。“命薄天就可恨乎,不卑不馁志气高、造次天命与天齐,不做常人与庸人”这是他的《剑阁》诗集里“志篇”的开篇诗,也是他常常诵读明志的心头好。他说自己每次诵读,都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坚毅善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周步伟一直以来都有很强烈的上进心,凡事喜欢提前做好准备,以把握更多的机会。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也要求自己事事以最快最高效率完成,绝不允许拖延。他总结自己的性格兼具“虎性”和“猴性”。确实,在艰苦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周步伟,身上自带着坚毅的气质,面对困难也总是不会退缩,这是他的“虎性”;在生活中他向往自由,热爱下棋、登山、攀岩,喜欢随性无拘束的状态,这是他的“猴性”。周步伟喜欢登山而在周步伟周围的同学们看来,抛开学霸的光环,他是个平易近人的好同窗、好兄长。17级电气学院的陈斌,就曾回忆周步伟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北京参加挑战杯比赛的时候,那天晚上外面风很大,和老师吃完了晚饭出去溜达,看到路旁有一个年纪大的老人家在卖苹果,学长二话不说直接买了一些。后来问起来,他才跟我们讲,这么冷的天,一个老人家在外面摆摊很不容易。那一瞬间,我很感动”。“负凌云之志,学古今之识,报家国之事”,周步伟把感恩和回馈牢记在心,他经常参与志愿活动,多次爱心献血,帮助和关怀弱势群体。“现在我能做的还很少,将来我一定还要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周步伟与辅导员郑洁老师一起参加“荣耀花椒”晚会诗如其人,豪放激昂,志向高远。这样高远的志向,并不是浮于表面,现实生活中的他,是比任何人都要踏实的周步伟。的确,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周步伟要做的,是把大浪淘沙的过程加速,他始终在打磨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主席学生时代写下的豪情壮语,周步伟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还把“自信人生”做了微信名,自信、豪迈、壮阔,就像这首诗,周步伟也把自己的人生放在一个更为海阔天空的起点,并昂首挺胸地迈向未来。最后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周步伟前几日刚完成的一篇作品:念奴娇·一九作古以记之登高眺远,见长空万里,风云无迹。漫步山峦,凭栏忆、时与往昔堪比。夏炙冬寒,秋霜春雨,翻覆孰言弃?男儿有志,任他千般磨砺。迈步昂首慷激,人生荡涤,情自同天计。年少凌云搏星月,斩断几更愁意。往事成夕,回眸一却,御宇江河立。家国依在,看晓诗句横溢。作于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出品:新媒体办公室 文字:李丹 侯雨晨 视频和图片提供:周步伟 责编:李丹 审核:冯荣刚

万物殊理

全国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校

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哪些大学具有推免资格呢?下面是详细名单。一、北京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二、天津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三、河北省河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四、山西省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五、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六、辽宁省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七、吉林省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八、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九、上海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十、江苏省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十一、浙江省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十二、安徽省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十三、福建省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十四、江西省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十五、山东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青岛大学十六、河南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十七、湖北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十八、湖南省湘潭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十九、广东省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二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二十一、海南省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二十二、重庆市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二十三、四川省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二十四、贵州省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二十五、云南省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二十六、西藏自治区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二十七、陕西省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二十八、甘肃省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二十九、青海省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三十、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三十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

果有名实

“青椒”之困:只要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破“四唯”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但还需“破立并举”,才能彻底解放高校青年教师的生产力漫画:曹一前不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多起抄袭、撤稿乃至师德沦丧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问题。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青年教师说出了自己关于学术与科研的困惑: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不认真上课,会招致学生吐槽、举报;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近期,多部委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唯有破立并举,才能让高校评价体系回归正途,回归教育本质。当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挠头派派愁刚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师,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记者采访了从985、211高校到民办三本的数十位高校青年教师,既有刚刚入职的“嫩青椒”,也有刚刚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学术新星。总结他们的生存状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第一大派——论文派,致力于用论文铺平自己的晋级路。武汉某211高校体育学院27岁的教师田耘(化名)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作为刚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与人体运动健康课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教研任务。“年终就要考评,我天天愁得头发都要抓掉了。”田耘说,以自己学术水平、相关资源,根本无法完成一年两篇C刊论文的任务,“但真的没其他办法,评职称必须得靠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发不出C刊就没有未来。”河海大学一位刚刚入职的“海归”告诉记者,他入校时和学校签了协议合同,必须在入校6年内申请到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并且评估中要得到“优秀”才能留下来继续参评职称,否则这几年就等于白干。“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其实很难申请到。青年教师没什么资源,你想搞创新,搞一个国外前沿的东西,他说你没有前期成果;搞国内选题,又很容易同质化,评审获得‘优秀’就会相当难。”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海归”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种共识——在国内一年没发论文等于一年啥都没干。“新教师5年或者6年非升(晋升职称)即走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哪怕没有实质进展,也只能硬写。”他无奈地说。随着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指标越定越高,记者采访的多数“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论文派”方向发展,即使当下很难完成要求,也只能“一边抓着头发,一边硬着头皮去码字。”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顾派,努力在科研重压下平衡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南京一所民办三本学校的教师马康(化名)说,民办高校与公办的985、211相比科研压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力备课,也能多想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因为学校对发论文没有负向考核。”马康说,不仅如此,发了C刊论文后学校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甚至能报销版面费。而在公办的985、211高校,不仅对刊物发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意味着,如果未能完成指标,考评、奖金都会受“牵连”。苏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陈强(化名)表示,将论文作为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反而成了滞缓科研和教学探索的障碍。南京大学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就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评上教授了),没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师反映,身边的同事评上教授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中国,学术评价依靠SCI,然而很多国外学者对SCI并不认可。上海某大学商学院教授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大部分高校关注高水平论文、国家基金等,老师在高压下只能有所取舍。他在今年上半年评上教授,终于可以松口气下企业调研做一些产学研转化等一直想做的事了。第三派——教学派,顶着压力操心学生。江苏某高校的一名30岁的青年教师王飞(化名)表示,当时进入校园时也是抱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可终究扭不过现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学生,真的就很难再顾及科研。”王飞说,他入校时就和学校签了合同,6年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指标,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一边是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则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饭碗直接相关的指标与要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作为同事的老师是缺席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培养自己挺认真,培养学生太马虎?“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梁莹事件虽尚未尘埃落定,但其折射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值得继续讨论。韩愈的《师说》曰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识,解决疑惑的人。老师的职责与“教”“授”“答”有关,但放眼当下,高校“师者”却出现了另一副面孔。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国内多所高校的学生梳理后发现,不重视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杭州一大学的毕业生朱珠(化名),回忆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电视剧赏析类课程时说,一学期老师放了好几部国内外影视剧作品,但都是只赏不析,最后交一篇论文了事。泰州学院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他们的钢琴专业课老师迟到是家常便饭,40分钟的课几乎要迟到半小时。——“翻转课堂”,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上海某大学学生李延(化名)在校期间上过一门课,一学期一共18节,老师将班上32人分为16组,每组负责一堂课的内容;一头一尾两次课,一次由老师解释这门课的上法,一次则为期末考试。该课程老师从不点评,学生上完课,老师拎包就走。——借课堂之便行利己之事。南京某大学毕业生章韵(化名)告诉记者,曾有老师将自己的课题项目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来写,完成后整理一下就当作自己的项目成果。“老师会说这个作业和课堂有多么多么大的关联,实际上我们没有从中得到学术训练,知识、方法、技能上都没有提升。”扬州大学一位副教授说,20多年前自己刚当老师,学校会每周三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商讨课程内容,集体备课。“如今这种活动早就没有了。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如今,“PPT老师”在高校确实不少见。南京某大学学生张幼之(化名)保送读研后,研究生期间上的一门课与本科期间课名相同,只多加“研究”二字。不仅如此,同一位授课老师用着同一份PPT,3年过去连数字都没有更新。有网友总结,下课比谁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师,下课比谁跑得都快的是大学老师。一定程度上,正是有了部分专心培养自己、敷衍学生的老师,也才有了一些吊儿郎当的学生。“好多大学老师行踪都是谜。”师范专业学生徐静好(化名)正处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阶段,她说部分老师在学生论文上有“三不”:不催、不帮、找不到。“好不容易‘抓’到老师人了,就简单说两句:你这题目太大了。我自己知道题目大,需要具体意见,才去找老师的啊。”徐静好说,特别期望能有更多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评价体系重论文,制度导致轻教学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标却定得很高是什么让“上课还是写论文”成为两难?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学术GDP”压力层层传导,学校奖惩手段花样百出;另一方面,学制设计偏教学与教师考核重研究存在冲突,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成风。一是评价体系的功利。“大到一个学校能获得多少财政投入,一个学院在各个层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个学者能不能评上职称、获得多少科研经费,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相关,身在其中很难不被裹挟。”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举例说,填写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表,不是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无法录入;不是青年长江人才计划,无法录入;不是教育部这个奖那个奖,不算成果……所以,当类似梁莹这样的“一个人就能刷掉半个系的学术指标”的人出现,即便她的论文比较水,也不妨碍被计入学术成果。对此,校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说,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为引进人才条件的依据,并以大额的资金以及配套的资源奖励来激励学者发论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但人文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老一代积累了一批成果,新一代在老一代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研究取得新的成就。主管部门注重推动老中青的代际接力,将资源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学者身上,而不是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头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一位副教授说,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的是,理工科需要做产学研对接的工作。即便如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能够看出孰轻孰重。“我自己有一个项目,完成技术转移给学校挣了300万,拿了一个国家青年基金30多万,学校奖励哪个?后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也为学生保研制定了论文加分政策。一些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却能通过发论文来提高总分排名,获得保研的资格。例如,一些学科成绩很差的学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来好几篇论文,加了很多分,从班里十几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谓论文,内容是上网买的,发表是交了版面费的,学校对此并不认真审核。二是制度导致的轻慢教学。“除个体师德问题之外,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和学制设计是导致整体轻慢教学的根源。”一位高校讲师说,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标定得很高,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级别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如此。还有所谓“非升即走”的制度。该制度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竞争。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规定期限内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即须离职。某高校甚至规定,青年讲师几年内不准上课、专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动离职。不少青年教师吐槽,几乎将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后,因科研达标升上副教授,就一定能熟练地授课吗?“研而优则教”的逻辑何其怪哉!尤其是文理有别,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科研成果的井喷期,至少都在40岁以后,迫使他们在刚毕业时就大量发文出书,不啻为透支未来。“中国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级!”南京某985高校的团委书记严斌(化名)说,我国高校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名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但学制设计仍处于“教学型”而非“研究型”大学。在这些学校,课时设计太满,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研讨时间被大量挤占。但客观上,高水平大学教职又要求教师拥有前沿的视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整体性的轻慢教学。三是人事制度的懒惰。多位教师提出,“四唯”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事上的懒惰症,了解一名老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不应该因为“老鼠”短时间内比“马”跑得快、反应敏捷,就选择“老鼠”,不应该医生救人一命不如文章一篇,这就简直是本末倒置的制度笑话了。“什么都推给评价标准是推诿。问题不只是标准问题,而在于人事安排和执行者,有没有伯乐之心和伯乐之能?难道真的就调查不清楚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沈华清说。坚持“四个回归”,以新标准破“四唯”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校精神所在,实在老师。必须看到,即便在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广泛存在的大环境下,仍有退休返聘授课,因家中老母亲过世不得不中断课程,事后给大家鞠躬道歉的老师;有收到得意门生婚礼邀请,却因两天后有课要认真准备而放弃出席的老师;也有对跨院系旁听的学生都能认真征询意见,及时回复邮件的老师……这些,恐怕才是中国高校大师精神的灵魂所在。“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近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强调,一是回归常识,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二是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三是回归初心,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四是回归梦想,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强,而是把国家做强,回归梦想要落实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次行动的清理方向有三,其中包括“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采访中许多“青椒”认为,中央进行“反四唯”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在必行,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很重要。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业进说,按照理想状态,文科学术评价本应是结合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学术同行评价而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不懂行的行政人员主导,导致好制度难落地,最终还是成了简单的量化考核。强调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但既要重视“小同行”的意见,也要辅之“大数据”的手段,准确评价一篇论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实影响力。还有一些“青椒”提出,要警惕借破“四唯”虚化标准,变成特权当道、学阀当道、没有标准的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峰反映,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替代方案都还没有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已经开始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标准、虚化标准。许多青年教师担忧地说,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赖同行打分,科研之外可能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更加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采访中很多人呼吁破立并举,一些高校已经在积极探索。据了解,南京大学已经出台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提出将成果评价范围扩大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文献整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其中后四类成果在成果认定和绩效评价时,参照标准折合计算为论文绩效,相应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同等认定。(记者蒋芳、眭黎曦、邱冰清)

敢问天籁

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好大学?

南京大学清北上不了,就去南大,最现代的现代化仙林校区,最淳朴的民国风鼓楼校区!不吹不黑,现在还是全国第三,华5第一。谁上谁知道(排名有个jb用,南大17年才说要重视排名…交大03年就有了吧,排名是机构拍的,机构!)食堂就不说了,仙林鼓楼非常有名的1到11食堂,仙林有亚洲最大甜品店巴黎贝甜,还有各种地方小吃。出国率,南大自己统计的出国率其实不准,我发现身边好多人喜欢gap一年出国,这样无形中出国率增加好多。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出国深造。单身率,只要你认真搞对象,不要太挑(冯提莫那种),校花都能搞到。认真找,单身率几乎为0。学习科研,仙林杜霞图书馆好看又安静,内置新风系统,学习氛围浓厚。科研,想科研就去能发文章的院系,化院啊,物理啊,材料啊,生物啊,大一下就去,去了之后好好干,努力干,基本都能挂2到3作,跟青千没准能发1作。转系,三三制培养计划,只要你学习认真,考试成绩尚可,其他院系同意,可以转的。我见过好多大一转的,转新传啊,转历史啊,计算机啊,电子啊,物理啊。转系一定要早!学生服务,宿舍阿姨基本都很好了,食堂阿姨也非常棒。学校里行政人员那边还是不太好找,财务处那边还是流程复杂规矩多。但是学生服务的行政那边,基本跑2次就能办,有的学校跑6次呢…其他的华5学校我都去过,科大很好,就是科研比重太大,压力大。不黑浙大交大复旦,南大在好多方面做的比其他华5要踏实一点,稳重一点。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南大跟有求必应屋一样!矿大吧,作为一个老牌部属211分数线真的很低。大家都觉得矿大就是挖矿的,地理位置又在徐州所以不想来。但是矿大的工科真的很生猛啊,有自己特色的就不谈了,学科评估四个a,土木机械化工等传统工科都是b+,电气计算机等热门工科是b。单拿学校实力来看,除了顶级211比不上其他的真的绰绰有余。但录取分数线呢真的和一些相对水平差不少的省属211甚至双非相平。从就业及保研考研上来看,矿大是56所独立研究生院其中之一,保研率比省属211强很多,保研制度和转专业制度很好,本科时期转专业容易,保研时期保外校放开,就业率貌似评的江苏高校第一(别太认真)。学校很漂亮,宿舍条件一流,有暖气有空调有独卫有淋浴。除了男女比例都很好(▽)。分数线已经一百开外了,你们真的不考虑一下美丽又实惠的矿大吗?大部分人忽视了一个问题,抛开类似清北华五人这种学校,所谓容易被忽视的好大学,是有相对性的,因为在信息如此透明的今天,真正全方位的好大学是不会被忽略的,如果被忽略那么意味着它一定有自身的问题,所以可以理解为根本就没有被忽略的好大学。比如说对于沿海想深造的同学A,兰大就是容易被忽略的好大学,因为分足够低,教学质量好的同时,平台也好。但是对于一心想毕业工作蹭热门专业的B来说,兰大性价比极低,就业差,专业冷门,身处腹地。一个大学的种种缺陷导致成为所谓“被忽视”,权衡好利弊,才能取得收益最大化。换句话说: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必须要的是什么,自己可以不要什么,这样才知道,什么是对于自己被忽视的好大学。除非不差分,或者有明确的目标,不然可以看几个非常世俗例子(仅举例,不代表只有这些)。注:题目是大学,专业的事情在下面的回答中就没考虑,如果有提到就业好深造好之类的字眼,是指相当于它学校水平和录取分数而言,是相对的好,不是绝对的好。深造导向性。代表院校:兰州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算半个),等。但要远离沿海,大部分专业冷门,部分甚至教学水平不算好。兰大国内深造占比37%,云大国内深造占比20.8%。当然不是说这俩深造比很高,只是因为兰大作为原部属985+现一流高校,云大作为原省属211+现一流高校,必然会有更好的平台,如教育部制定的保研比例,部分学校研究生招生双一流优先等潜规则。行业导向性。代表院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民航大学,等。但专业性极强,自己一定要愿意才行,另外非优势专业就比较惨了,学校整体深造也不好。像南邮和杭电,录取分数不高,但是就业质量的话,能甩不少部属985几条街的。像南信大,气象领域实际一哥的地位(北大南大气象一年毕业人数太少,学术再高,影响力也不足以支撑与南信大对抗)。像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听起来就像民办专科,但却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实打实的培养政府行政人员,就业面向公务员体系,招生还神神秘秘的导致分一直很低,如果家里有背景显然是不错的选择。地域导向性。代表院校:山西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但要承受非“知名”高校带来的影响。记得我当初高考山西大学在我们省是二本(没记错的话)。山西大学对于高分生有多好么,在一众好大学中一般般都算不上,但对我当时那些一本线边上,或者二本线超的比较多的同学来说,山西大学的确是好学校,性价比高,还是山西最高学府。除开原9所师范类211,剩下实力最强之一的师范类有西北师大,还是北师大的“亲戚”,但是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学校,到现在都有很多二本。出国及深造导向性。代表院校:外交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但要承受校名带来的非议,甚至非常高昂的学费。外交学院那极高的出国率和优质就业情况,以及外交俩字神秘加成。西交利物浦听起来就相当野鸡的名字,但是这个学校在2017年,有着82.37%的升学率,而且仅有3人是被国内高校录取,其余全部出国,以QS排名计,其中398名本科毕业生被前Top10的顶尖学府录取,1191人赴世界Top100的大学继续深造,1373人入读世界Top200,光是帝国理工去了113个,够恐怖了吧,出国情况吊打绝大部分985。校名更野鸡的宁波诺丁汉,2017年毕业生中,以QS排名计,本科选择升学人中27.5% 入读世界排名前10的顶尖高校,55.5%入读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81.8% 入读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利用信息不对称捡漏。代表院校: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等。但要放弃自己四年的可能。毕业证有些是一样的,相当于低分买了名校的毕业证,不过专业,氛围,校园,受重视程度,教学质量就不要和本部比了,大学四年不要怨念和本部的打嘴炮,低分捡漏还要啥自行车。利用南北和东西差异捡漏。代表院校: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兰州大学,等。但要远离家乡,甚至去往“欠”发达地区。这个好理解,南方以及京津沪的同学考东北和西北的学校分必然会低。利用文理科分数不同捡漏。代表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但要承受低于本校平均水平的师资及教学水平。一众211甚至省属学校文科不仅实力乃至招分都能吊打上面的部属985,但是轮到就业和深造上,部属985和巨大的社会名气带来的光环,能够把这些学校按在地上狠狠摩擦。如果选择被忽略的“好大学”,一定会失去另一部分东西,上帝是公平的。当然,不差分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穷IT富金融,清北华五人,两电一邮,两财一贸美滋滋。

高校青年教师之困:只要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

资料图前不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多起抄袭、撤稿乃至师德沦丧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问题。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青年教师说出了自己关于学术与科研的困惑: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不认真上课,会招致学生吐槽、举报;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近期,多部委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唯有破立并举,才能让高校评价体系回归正途,回归教育本质。当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挠头派派愁刚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师,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记者采访了从985、211高校到民办三本的数十位高校青年教师,既有刚刚入职的“嫩青椒”,也有刚刚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学术新星。总结他们的生存状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第一大派——论文派,致力于用论文铺平自己的晋级路。武汉某211高校体育学院27岁的教师田耘(化名)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作为刚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与人体运动健康课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教研任务。“年终就要考评,我天天愁得头发都要抓掉了。”田耘说,以自己学术水平、相关资源,根本无法完成一年两篇C刊论文的任务,“但真的没其他办法,评职称必须得靠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发不出C刊就没有未来。”河海大学一位刚刚入职的“海归”告诉记者,他入校时和学校签了协议合同,必须在入校6年内申请到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并且评估中要得到“优秀”才能留下来继续参评职称,否则这几年就等于白干。“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其实很难申请到。青年教师没什么资源,你想搞创新,搞一个国外前沿的东西,他说你没有前期成果;搞国内选题,又很容易同质化,评审获得‘优秀’就会相当难。”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海归”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种共识——在国内一年没发论文等于一年啥都没干。“新教师5年或者6年非升(晋升职称)即走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哪怕没有实质进展,也只能硬写。”他无奈地说。随着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指标越定越高,记者采访的多数“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论文派”方向发展,即使当下很难完成要求,也只能“一边抓着头发,一边硬着头皮去码字。” 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顾派,努力在科研重压下平衡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南京一所民办三本学校的教师马康(化名)说,民办高校与公办的985、211相比科研压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力备课,也能多想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因为学校对发论文没有负向考核。”马康说,不仅如此,发了C刊论文后学校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甚至能报销版面费。而在公办的985、211高校,不仅对刊物发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意味着,如果未能完成指标,考评、奖金都会受“牵连”。苏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陈强(化名)表示,将论文作为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反而成了滞缓科研和教学探索的障碍。南京大学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就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评上教授了),没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师反映,身边的同事评上教授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中国,学术评价依靠SCI,然而很多国外学者对SCI并不认可。上海某大学商学院教授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大部分高校关注高水平论文、国家基金等,老师在高压下只能有所取舍。他在今年上半年评上教授,终于可以松口气下企业调研做一些产学研转化等一直想做的事了。 第三派——教学派,顶着压力操心学生。江苏某高校的一名30岁的青年教师王飞(化名)表示,当时进入校园时也是抱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可终究扭不过现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学生,真的就很难再顾及科研。”王飞说,他入校时就和学校签了合同,6年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指标,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一边是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则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饭碗直接相关的指标与要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作为同事的老师是缺席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培养自己挺认真,培养学生太马虎?“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梁莹事件虽尚未尘埃落定,但其折射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值得继续讨论。韩愈的《师说》曰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识,解决疑惑的人。老师的职责与“教”“授”“答”有关,但放眼当下,高校“师者”却出现了另一副面孔。记者采访国内多所高校的学生梳理后发现,不重视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杭州一大学的毕业生朱珠(化名),回忆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电视剧赏析类课程时说,一学期老师放了好几部国内外影视剧作品,但都是只赏不析,最后交一篇论文了事。泰州学院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他们的钢琴专业课老师迟到是家常便饭,40分钟的课几乎要迟到半小时。 ——“翻转课堂”,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上海某大学学生李延(化名)在校期间上过一门课,一学期一共18节,老师将班上32人分为16组,每组负责一堂课的内容;一头一尾两次课,一次由老师解释这门课的上法,一次则为期末考试。该课程老师从不点评,学生上完课,老师拎包就走。——借课堂之便行利己之事。南京某大学毕业生章韵(化名)告诉记者,曾有老师将自己的课题项目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来写,完成后整理一下就当作自己的项目成果。“老师会说这个作业和课堂有多么多么大的关联,实际上我们没有从中得到学术训练,知识、方法、技能上都没有提升。”扬州大学一位副教授说,20多年前自己刚当老师,学校会每周三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商讨课程内容,集体备课。“如今这种活动早就没有了。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如今,“PPT老师”在高校确实不少见。南京某大学学生张幼之(化名)保送读研后,研究生期间上的一门课与本科期间课名相同,只多加“研究”二字。不仅如此,同一位授课老师用着同一份PPT,3年过去连数字都没有更新。有网友总结,下课比谁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师,下课比谁跑得都快的是大学老师。一定程度上,正是有了部分专心培养自己、敷衍学生的老师,也才有了一些吊儿郎当的学生。“好多大学老师行踪都是谜。”师范专业学生徐静好(化名)正处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阶段,她说部分老师在学生论文上有“三不”:不催、不帮、找不到。“好不容易‘抓’到老师人了,就简单说两句:你这题目太大了。我自己知道题目大,需要具体意见,才去找老师的啊。”徐静好说,特别期望能有更多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评价体系重论文,制度导致轻教学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标却定得很高是什么让“上课还是写论文”成为两难?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学术GDP”压力层层传导,学校奖惩手段花样百出;另一方面,学制设计偏教学与教师考核重研究存在冲突,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成风。一是评价体系的功利。“大到一个学校能获得多少财政投入,一个学院在各个层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个学者能不能评上职称、获得多少科研经费,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相关,身在其中很难不被裹挟。”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举例说,填写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表,不是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无法录入;不是青年长江人才计划,无法录入;不是教育部这个奖那个奖,不算成果……所以,当类似梁莹这样的“一个人就能刷掉半个系的学术指标”的人出现,即便她的论文比较水,也不妨碍被计入学术成果。对此,校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说,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为引进人才条件的依据,并以大额的资金以及配套的资源奖励来激励学者发论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但人文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老一代积累了一批成果,新一代在老一代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研究取得新的成就。主管部门注重推动老中青的代际接力,将资源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学者身上,而不是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头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一位副教授说,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的是,理工科需要做产学研对接的工作。即便如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能够看出孰轻孰重。“我自己有一个项目,完成技术转移给学校挣了300万,拿了一个国家青年基金30多万,学校奖励哪个?后者。”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也为学生保研制定了论文加分政策。一些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却能通过发论文来提高总分排名,获得保研的资格。例如,一些学科成绩很差的学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来好几篇论文,加了很多分,从班里十几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谓论文,内容是上网买的,发表是交了版面费的,学校对此并不认真审核。二是制度导致的轻慢教学。“除个体师德问题之外,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和学制设计是导致整体轻慢教学的根源。”一位高校讲师说,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标定得很高,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级别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如此。还有所谓“非升即走”的制度。该制度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竞争。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规定期限内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即须离职。某高校甚至规定,青年讲师几年内不准上课、专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动离职。不少青年教师吐槽,几乎将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后,因科研达标升上副教授,就一定能熟练地授课吗?“研而优则教”的逻辑何其怪哉!尤其是文理有别,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科研成果的井喷期,至少都在40岁以后,迫使他们在刚毕业时就大量发文出书,不啻为透支未来。“中国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级!”南京某985高校的团委书记严斌(化名)说,我国高校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名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但学制设计仍处于“教学型”而非“研究型”大学。在这些学校,课时设计太满,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研讨时间被大量挤占。但客观上,高水平大学教职又要求教师拥有前沿的视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整体性的轻慢教学。三是人事制度的懒惰。多位教师提出,“四唯”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事上的懒惰症,了解一名老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不应该因为“老鼠”短时间内比“马”跑得快、反应敏捷,就选择“老鼠”,不应该医生救人一命不如文章一篇,这就简直是本末倒置的制度笑话了。“什么都推给评价标准是推诿。问题不只是标准问题,而在于人事安排和执行者,有没有伯乐之心和伯乐之能?难道真的就调查不清楚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沈华清说。坚持“四个回归”,以新标准破“四唯”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校精神所在,实在老师。必须看到,即便在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广泛存在的大环境下,仍有退休返聘授课,因家中老母亲过世不得不中断课程,事后给大家鞠躬道歉的老师;有收到得意门生婚礼邀请,却因两天后有课要认真准备而放弃出席的老师;也有对跨院系旁听的学生都能认真征询意见,及时回复邮件的老师……这些,恐怕才是中国高校大师精神的灵魂所在。“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近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强调,一是回归常识,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二是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三是回归初心,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四是回归梦想,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强,而是把国家做强,回归梦想要落实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次行动的清理方向有三,其中包括“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采访中许多“青椒”认为,中央进行“反四唯”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在必行,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很重要。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业进说,按照理想状态,文科学术评价本应是结合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学术同行评价而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不懂行的行政人员主导,导致好制度难落地,最终还是成了简单的量化考核。强调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但既要重视“小同行”的意见,也要辅之“大数据”的手段,准确评价一篇论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实影响力。还有一些“青椒”提出,要警惕借破“四唯”虚化标准,变成特权当道、学阀当道、没有标准的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峰反映,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替代方案都还没有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已经开始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标准、虚化标准。许多青年教师担忧地说,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赖同行打分,科研之外可能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更加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采访中很多人呼吁破立并举,一些高校已经在积极探索。据了解,南京大学已经出台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提出将成果评价范围扩大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文献整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其中后四类成果在成果认定和绩效评价时,参照标准折合计算为论文绩效,相应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同等认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或谓之实

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简析,学长学姐现身说法告诉你

本文内容为各大高校往届大学生真实的现身说法内容,但因为是往届,每年该专业的大学情况可能会发生略微变化,所以部分内容较今年,明年甚至以后几年,实际情况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是对于本专业的相关信息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欢迎详细阅读并提出对本专业的疑问或宝贵提议,读者的评论留言是对自媒体人最大的支持!交通运输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和收入怎么样我工作了,我的职业就是我的专业,我的工作是搞轿车发动机的开发试验,一直都很顺利。不过我也考过研究生,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考上了我却放弃了复试,回头工作也蛮好的。(昆明理哈工大学)我原来是在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读的本科,汽车工程学院的交通很好找工作,所以找工作也很不错,工资待遇也很高。但我现在在换专业了,在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读金融学硕士了 ,三年后毕业。现在感觉研究生就是为了混个文凭而已学不到太多东西,如果最后想工作的话,本科毕业后就工作也不错,前提是有好的工作机会。想考研究生混个文凭的话,现在很多学校两年就毕业了,也很不错。(哈尔滨工业大学)我们是交通运输汽车运用方向的,有当老师的、有去物流公司的、有去4S店的、还有去汽车评估公司等。(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一般去奇瑞的不少,在就是去一些汽车销售或生产的单位,也有干吊车出租的,比如中建正和还有上海腾发,再就是一些靠关系找的工作拉都能找到。(沈阳建筑)我们现在来奇瑞的几个同学大都应用汽车设计之类的专业知识就业和选择部门,也有从事物流管理和文秘之类的工作,还有从事机械类工作的。(沈阳建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们的交通运输具体方向是汽车,我们现在就在中特物流上班,我们的同学大多在汽车厂,保险公司,物流单位上班。就业前景还不错。(长沙理哈工大学)我个人认为最好去上几所交通大学的专业,这样会好就业。我是郁闷中被迫就业的,由于毕业学校是农校,所以我们专业的同学在找工作时遇到很多的就业歧视。我们所学的东西比较杂,机械方面比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是学的,但是不是太好,还学点管理方面的知识,交通方面的涉及的东西就是汽车了,还学交通工程方面的一些知识。由于我不是太清楚你所说的情况,如果能考研尽量支持他们考研,我就是没考上研究生最后回家乡在一个比较垃圾的国有单位上班,而且有种强烈的被骗的感觉。我的同学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有去汽车制造厂工作,有的在汽车销售公司做,在保险公司做汽车理赔等,总之如果你家里有关系的话去政府机关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我认为去部队是一个有光明前途的方向,这可能就在于个人的志向了。(河南农业大学)我虽然是考上研究生了,但是我基本上是没有准备,考上应该也算是运气吧,我们学校的交通运输就业还算可以的,属于汽车工程学院,但是不算很好的,车辆工程应该是最好的,但是这些专业对男生来说比较有利,女生相对来说不如男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可以干和机械有关的工作,汽车也可以,现在我们有去奇瑞的,有搞重型机械的,也有干别的,专业不是什么屏障。(沈阳建筑)看你学什么方向的!可以搞物流`机械等!我在铁运,同学有在汽运、物流、考研、公务员。其实考研跟公务员是不错的出路!别的不好说!毕竟是新兴专业,没什么市场。(华东交通大学)我保送的研究生,不鼓励道这个专业发展,女孩子不太适合这个专业 ,男孩子,相对还好,走专业口,研究生还是要读的。北交大的本科,男生工作好找,不过开始较为辛苦,去铁路局较多。(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实际上分很多方向,包括海上、路上和航空运输,当然现在比较吃香的是海上运输,毕竟世界贸易的80%是靠海运来完成的,待遇很不错,这个专业比较著名的院校是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和集美大学航海学院,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都很厉害,老师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就是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出来的。现在我们班的同学主要在海运这块工作,有做货运代理的、港口的、船舶代理的和在船公司工作的,待遇都很好,在当地都属于上等水平。(集美大学)一般情况35-40%读研究生,剩下的就业,就业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每年铁路需要好多人! 因为铁路局的工资都不一样,但是差距不大。 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并且铁路的发展前景很好,选这个专业还是蛮好的。(北京交通大学)工作了,不是从事的本专业 现在还在实习,不能说好不好。只能说一般了。本人还是建议学机械的好。交通运输,还行,找工作,某些工作岗位好找。学校也受到一些歧视,不过这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吉林农业大学)这几年汽车行业比较热门,所以我们的工作还是比较好找,工资也还可以的。(吉林农大)交通运输学些什么?适合什么样的人学?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交通运输专业主要是研究汽车,如果对汽车感兴趣,可以学.此专业主要学习汽车构造,原理,设计,运用等。(佳木斯大学)只要对汽车、运输感兴趣就行。以后可以在汽车方面、物流方面发展,还可以往汽车保险、交通勘察、机械设计、机械制图方向延伸,还可以做大中专类院校教师等,就业面挺广。不过这几个方向都挺累,比较适合男生。女生的话就比较少了。(河南农业大学)交通运输分几类!有学交通管理的,有学船的,有学火车的,有学汽车类的!上大学的让他们学机械、学汽车的好找工作,可以说目前供不应求。(东北林大)交大的交通运输主要指铁路运输,当然也学道路,物流什么的,但铁路方向是交大的特长和特色,主要学的就是铁路运输组织,管理有兴趣铁路运输,员已毕业后到铁路现场工作(车站)的可以考虑。这是主要的就要去向,去一些有关运输,物流的公司也有。(北京交通大学)男生学比较适合,有两种:一种是铁路方面的;还有一种是港口方面的。后者比较有前途。(集美大学)我们学校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就业方向是整车及零部件销售、汽车检测和售后服务。专业的名字也该是汽车运用工程,由于某些原因变成了交通运输。 专业的就业形势很好,绝对不愁就业。但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就是对于女生,工科本身就不适合,而且工科女生更难就业,所以有时候就得将就下。最好的出路就是让男朋友带到用人单位或者谎称的男朋友也可以,一般的单位只要看好男生,女生也还不错就可以两个人一起签。(哈工大)我们学校的交通运输主要是学的汽车方面的知识,如果你对汽车专业感兴趣,可以考虑上这个专业,还有车辆工程也是汽车工程学院的比较好的专业。(哈工大)没什么特殊要求,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主要针对的是铁路方面的,虽然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和物流方面也有,但是主要还是铁路交通运输方面的课程为主。属于理科,就业偏重于现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在你们学校怎么样?这个专业前景如何?我也是刚刚毕业总体大环境不错,最近几年的就业率在90%以上,但老师不太好,现在的都是一年一个形式。(佳木斯大学)这个专业只收河南省的学生,以前专业名称是汽车运输发展方向:以汽车为主,有汽车制造,销售相关,还有就是物流。(河南农大)我感觉还行,不过前提是你要好好学习哦,大学里时间超多,如果把握不好的话能玩死一个人,但是我们学校不是什么太牛的学校,所以毕业后一些比较好的企业就不要我们学校的。不过交通运输在我们学校的就业率还行。(河南农业大学)我们学校的交通运输专业怎么说呢,应该还可以吧,反正每年就业不成问题。但是单位大都是长安一类的,不怎么好,发展前景相当乐观了。(东北林大)东南的交通专业在全国来说,算是数一数二的学校,尤以交通工程这个国家重点学科为最好,道路与铁道工程今年也评上国家重点学科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应该说我们专业在集美大学还算是不错的,就业也不会有问题的,你放心。不过你弟妹如果能考到更好的学校,那还是去更好的学校。(集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好不好?你对要学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女生最好不要学交通运输,就业不是很好,如果要读博士可考虑 男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如果要学铁路的话。起薪低、需要沉得下去。(北京交通大学)这个专业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海事大学的交通运输除了港口方向外偏重管理,据说今后入学的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科专业性强,基本上局限于海运领域,如果以后有志于从事海运方面的工作,自然交通运输专业是不二选择,因为在这里的同学基本上就是以后的同事,圈子那么小,熟人好办事 专业课其实挺好学的,课程也比较轻松。(大连海事)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毕业了适合考研还是工作?你要考虑经济情况拉,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当然能出国更好拉,经济不是很理想呢,成绩特棒的话就争取公费研究生拉,最后的下下选只好工作。(大连海事)我也不知道该给你说什么,就说我自己的经历吧,我是本来大三打算考研的,后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好,我就想能找到工作就不考了,我在大四上学期找到工作了,于是我放弃考研。我自己放弃有很多因素,有家庭方面的,工作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得根据自己的情况了,如果自己经济条件允许,对未来职业理想远大可以准备考一下试试,给自己一个更高的起点。(河南农业大学)目前在美国,读研是个好选择,但是要付出努力。(大连海事)能保研的话当然不要放过机会,如果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话,我建议还是边工作,以后应该也还有机会上学,只要不放弃的话。其实到了公司有很多要学的东西,不见得本科毕业的就比研究生毕业的差多少,这只是我的建议。当然条件允许自己也有信心的话,上研究生也可以,毕业起点就高一点至少不是坏事,其实我家条件也很一般,父母送我们上学也不容易,所以我更支持边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哈尔滨工业大学)当然是往上走了,本科毕业到现场工作太辛苦了,而且女生没多大发展.还是读研好些,毕业后去设计院工作或者留校。(西南交大)考研吧,这是一条长路,但是不能随波逐流,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干到什么地步,如果家庭允许出国也可以,不过好像就上一年,估计就是习惯国外生活了,也学得不到什么真的东西。(吉林农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在校生大学应该怎么过?我也是交通运输的,今年七月份毕业,其实说实话我的大学感觉过的很空虚,没有把握住时间,过来后感觉很空洞,什么也没有做,等回过神来已经就要毕业了。我刚上大学得时候有一个误区,那时我觉得在大学里学习已经不是最重要得事情了,最起码它不是独一无二重要得事情,但是最后我觉得我错了。作为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大学环境比较宽松,你可以不被逼着学习,可以抽时间去看课外书,去打球,但这不是说你可以不去努力学习,只有抓紧时间学习,花最少得时间学最多得东西,才是正事,也才是真真的大学学生。拿四级来说你大一就过绝对比你大四过要好一万倍。还有别放弃任何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吉林农业大学)大一的时候应该努力把高等数学和英语学好,还有画法几何,这个对大四的毕业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至于高数,不论是考研还是以后学习大学物理都是很有帮助的,英语过好关为大二的时候四,六级做好准备,最好能每天看点英语方面的东西。作为一个女生,我感觉还是选择考研,说实话,女生这专业很难找工作. (沈阳建筑)大学是一个学习社会的过程,如果认为交通运输很好,或者说适合自己,那就把自己的精力多投入一些,我对交通工程、运输组织学很感兴趣,所以学的也就较好。专业课挺重要! 交通涉及的领域很广:汽车制造、销售、维修;交通工程建设、设计;物流系统的建设、设计、规划、管理……文理兼修。有挺广泛的就业门路。(河南农业大学)首位就是目标,个人见解: 考研还是工作,必须要先定好位! 考研考哪里的?工作找哪里的? 都是大学四年要考虑的! 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努力去做才不算虚度光阴。(北京交通大学)大一不要逃课,不要怕课难,上课好好听,下课就不需要看书了,考试提前至少二周看书,把书看两遍的话,能拿85分以上。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其实大学只要掌握了方法(上课一定得认真听,不懂的马上解决,作业自己做,其实也就那么几个题),拿奖学金也不是难事,而且还能有很多时间自己掌控。(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一学一些基础课,涉及不到专业问题,什么专业大一都一样,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建议多参加一些活动,加强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要上了一年学,老师和同学连你叫啥都不知道。加强对自己的宣传,现在上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适应环境,锻炼自己的性格,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东北林大)交通运输专业毕业去哪些单位比较好?做货代啊。(集美大学)首先要看个人的兴趣了,这一点很重要啊,他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说他有哪方面的优势了,如果单从字面上来说交通运输的就业面好像太窄了,其实不然,可以从事很多的工作。不过好工作不是太多的!当然了,好工作并不一定工资高!主要是能够看到前景。哪怕工资不高,等你有能力跳槽的时候大不了跳槽啊。(山东交通学院)还有一点就是工作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机遇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太小看自己了!比如说,在没有工作之前我觉得我也就是能到丰田去!后来经过奥迪店,进去问了一下然后留下了简历后来经过面试就通过了!没想到啊!我同学也有去宝马的。(山东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在就业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基本上离开了铁路、公路、地铁就不没什么对口的工作了,就业要看自己的兴趣,你是不安于现状想去闯荡的就不要进这些单位,若你是传统型,认为平平淡淡生活就可以了,可以考虑下进铁路 或是在学校当老师。(华东交通大学)对于工作,不一定对口就有发展。交通运输的就业范围很窄,不过可以从物流,仓储,供应链管理这几个方面着手,范围就可以扩大不少。(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我现在才工作了几个月,还不是很了解,不过大体有一点感受,男孩子应该起点高一点,去大城市,大单位,女孩子相对比较稳定一些比较好。刚开始用人单位的条件参考价值小,关键看发展前途。(北京交通大学)专业不是限制,不过选一个好的专业很重要,面试时要体现自己的特点和魅力,从细节做起,争取一些可以争取的机会,相信会有好的结果。目前去汽车企业的比较多 (哈工大)我们专业的好多学生都是去的整车厂,比如说长城,奇瑞等等,他们普遍反应学不到知识,我个人感觉能去一些小公司,那样发展的机会会大一些,比起在整车厂里崛起的机会要大,但是未必这样是保险的,我现在从事的是关于汽车电子方面的,大学学的知识仅仅是作为基础,了解发动机器件的方面,其他的都是从头学起的。这个专业当然最好是能考公务员进交通局了,在企事业单位是首选了。(佳木斯大学)我学的是汽车方面的,你如果学的也是汽车的话当然是进汽车厂了。(吉林农业大学)如果有什么疑问或问题,欢迎留言评论,您的留言评论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历物之意

华东交通大学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审核联合培养专升本办学支撑条件

3月17日,华东交通大学以对外联络处罗侃处长为组长的工作组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审核联合培养专升本办学支撑条件。今年2月,省教育厅发布《江西省2021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招生实施方案》《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方案》,决定自2021年起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校党委书记林火平,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彪文积极联系本科高校进行合作办学,最终确定与华东交通大学开展工程管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的联培专升本。在召开联培专升本办学支撑条件审核会前,校长刘彪文在综合楼1202会议室会见工作组一行。会议在综合楼1201召开,首先由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徐国权副院长阐述此次联培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他强调既不能脱离技术技能的特色,又要上升到本科层次。罗侃处长介绍了华东交通大学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出发,积极作为、主动担当,与省内10所高职院校初步建立了合作意向,同时也希望与高职院校共同努力,确保联合培养专升本工作平稳顺利完成。随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本科部梁瑞红主任对职教本科试验班、信息工程学院易文泉院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筑工程学院吕亨龙副院长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情况作了汇报,并与工作组就实践实训教学、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最后,工作组到两个专业的实践实训场地进行了现场考查。学校组织人事处、团委、后勤管理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图文信息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实训中心、合作发展处等部门也参加了此次会议。(文/张正德 图/余曼菁 )

漫画王

高校青年教师之困: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

只要能发论文,会不会讲课都行?“破立并举”才能彻底解放高校青年教师的生产力前不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学术不端、教学敷衍等问题,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多起抄袭、撤稿乃至师德沦丧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问题。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青年教师说出了自己关于学术与科研的困惑: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不认真上课,会招致学生吐槽、举报;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近期,多部委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业内人士认为,唯有破立并举,才能让高校评价体系回归正途,回归教育本质。当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挠头派派愁刚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师,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记者采访了从985、211高校到民办三本的数十位高校青年教师,既有刚刚入职的“嫩青椒”,也有刚刚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学术新星。总结他们的生存状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第一大派——论文派,致力于用论文铺平自己的晋级路。武汉某211高校体育学院27岁的教师田耘(化名)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作为刚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与人体运动健康课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教研任务。“年终就要考评,我天天愁得头发都要抓掉了。”田耘说,以自己学术水平、相关资源,根本无法完成一年两篇C刊论文的任务,“但真的没其他办法,评职称必须得靠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发不出C刊就没有未来。”河海大学一位刚刚入职的“海归”告诉记者,他入校时和学校签了协议合同,必须在入校6年内申请到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并且评估中要得到“优秀”才能留下来继续参评职称,否则这几年就等于白干。“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其实很难申请到。青年教师没什么资源,你想搞创新,搞一个国外前沿的东西,他说你没有前期成果;搞国内选题,又很容易同质化,评审获得‘优秀’就会相当难。”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海归”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种共识——在国内一年没发论文等于一年啥都没干。“新教师5年或者6年非升(晋升职称)即走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哪怕没有实质进展,也只能硬写。”他无奈地说。随着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指标越定越高,记者采访的多数“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论文派”方向发展,即使当下很难完成要求,也只能“一边抓着头发,一边硬着头皮去码字。”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顾派,努力在科研重压下平衡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南京一所民办三本学校的教师马康(化名)说,民办高校与公办的985、211相比科研压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力备课,也能多想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因为学校对发论文没有负向考核。”马康说,不仅如此,发了C刊论文后学校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甚至能报销版面费。而在公办的985、211高校,不仅对刊物发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意味着,如果未能完成指标,考评、奖金都会受“牵连”。苏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陈强(化名)表示,将论文作为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反而成了滞缓科研和教学探索的障碍。南京大学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就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评上教授了),没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师反映,身边的同事评上教授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中国,学术评价依靠SCI,然而很多国外学者对SCI并不认可。上海某大学商学院教授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大部分高校关注高水平论文、国家基金等,老师在高压下只能有所取舍。他在今年上半年评上教授,终于可以松口气下企业调研做一些产学研转化等一直想做的事了。第三派——教学派,顶着压力操心学生。江苏某高校的一名30岁的青年教师王飞(化名)表示,当时进入校园时也是抱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可终究扭不过现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学生,真的就很难再顾及科研。”王飞说,他入校时就和学校签了合同,6年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指标,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一边是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则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饭碗直接相关的指标与要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作为同事的老师是缺席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培养自己挺认真,培养学生太马虎?“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梁莹事件虽尚未尘埃落定,但其折射的“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值得继续讨论。韩愈的《师说》曰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识,解决疑惑的人。老师的职责与“教”“授”“答”有关,但放眼当下,高校“师者”却出现了另一副面孔。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国内多所高校的学生梳理后发现,不重视教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堂堂课都是“注水猪肉”。杭州一大学的毕业生朱珠(化名),回忆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电视剧赏析类课程时说,一学期老师放了好几部国内外影视剧作品,但都是只赏不析,最后交一篇论文了事。泰州学院一位学生则告诉记者,他们的钢琴专业课老师迟到是家常便饭,40分钟的课几乎要迟到半小时。——“翻转课堂”,美其名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上海某大学学生李延(化名)在校期间上过一门课,一学期一共18节,老师将班上32人分为16组,每组负责一堂课的内容;一头一尾两次课,一次由老师解释这门课的上法,一次则为期末考试。该课程老师从不点评,学生上完课,老师拎包就走。——借课堂之便行利己之事。南京某大学毕业生章韵(化名)告诉记者,曾有老师将自己的课题项目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来写,完成后整理一下就当作自己的项目成果。“老师会说这个作业和课堂有多么多么大的关联,实际上我们没有从中得到学术训练,知识、方法、技能上都没有提升。”扬州大学一位副教授说,20多年前自己刚当老师,学校会每周三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大家商讨课程内容,集体备课。“如今这种活动早就没有了。说句不好听的,上课过程中要是突然停电,有些年轻老师恐怕连课都没法上,因为他只会读PPT。”如今,“PPT老师”在高校确实不少见。南京某大学学生张幼之(化名)保送读研后,研究生期间上的一门课与本科期间课名相同,只多加“研究”二字。不仅如此,同一位授课老师用着同一份PPT,3年过去连数字都没有更新。有网友总结,下课比谁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师,下课比谁跑得都快的是大学老师。一定程度上,正是有了部分专心培养自己、敷衍学生的老师,也才有了一些吊儿郎当的学生。“好多大学老师行踪都是谜。”师范专业学生徐静好(化名)正处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阶段,她说部分老师在学生论文上有“三不”:不催、不帮、找不到。“好不容易‘抓’到老师人了,就简单说两句:你这题目太大了。我自己知道题目大,需要具体意见,才去找老师的啊。”徐静好说,特别期望能有更多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评价体系重论文,制度导致轻教学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标却定得很高是什么让“上课还是写论文”成为两难?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学术GDP”压力层层传导,学校奖惩手段花样百出;另一方面,学制设计偏教学与教师考核重研究存在冲突,导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成风。一是评价体系的功利。“大到一个学校能获得多少财政投入,一个学院在各个层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个学者能不能评上职称、获得多少科研经费,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相关,身在其中很难不被裹挟。”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举例说,填写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表,不是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无法录入;不是青年长江人才计划,无法录入;不是教育部这个奖那个奖,不算成果……所以,当类似梁莹这样的“一个人就能刷掉半个系的学术指标”的人出现,即便她的论文比较水,也不妨碍被计入学术成果。对此,校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说,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为引进人才条件的依据,并以大额的资金以及配套的资源奖励来激励学者发论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但人文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老一代积累了一批成果,新一代在老一代的基础上通过刻苦研究取得新的成就。主管部门注重推动老中青的代际接力,将资源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学者身上,而不是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头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一位副教授说,与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同的是,理工科需要做产学研对接的工作。即便如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能够看出孰轻孰重。“我自己有一个项目,完成技术转移给学校挣了300万,拿了一个国家青年基金30多万,学校奖励哪个?后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也为学生保研制定了论文加分政策。一些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却能通过发论文来提高总分排名,获得保研的资格。例如,一些学科成绩很差的学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来好几篇论文,加了很多分,从班里十几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谓论文,内容是上网买的,发表是交了版面费的,学校对此并不认真审核。二是制度导致的轻慢教学。“除个体师德问题之外,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和学制设计是导致整体轻慢教学的根源。”一位高校讲师说,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标定得很高,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级别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如此。还有所谓“非升即走”的制度。该制度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竞争。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规定期限内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即须离职。某高校甚至规定,青年讲师几年内不准上课、专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动离职。不少青年教师吐槽,几乎将全部精力花在科研上后,因科研达标升上副教授,就一定能熟练地授课吗?“研而优则教”的逻辑何其怪哉!尤其是文理有别,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科研成果的井喷期,至少都在40岁以后,迫使他们在刚毕业时就大量发文出书,不啻为透支未来。“中国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不是现象,而是现象级!”南京某985高校的团委书记严斌(化名)说,我国高校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名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但学制设计仍处于“教学型”而非“研究型”大学。在这些学校,课时设计太满,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研讨时间被大量挤占。但客观上,高水平大学教职又要求教师拥有前沿的视野,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整体性的轻慢教学。三是人事制度的懒惰。多位教师提出,“四唯”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事上的懒惰症,了解一名老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不应该因为“老鼠”短时间内比“马”跑得快、反应敏捷,就选择“老鼠”,不应该医生救人一命不如文章一篇,这就简直是本末倒置的制度笑话了。“什么都推给评价标准是推诿。问题不只是标准问题,而在于人事安排和执行者,有没有伯乐之心和伯乐之能?难道真的就调查不清楚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沈华清说。坚持“四个回归”,以新标准破“四唯”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校精神所在,实在老师。必须看到,即便在当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广泛存在的大环境下,仍有退休返聘授课,因家中老母亲过世不得不中断课程,事后给大家鞠躬道歉的老师;有收到得意门生婚礼邀请,却因两天后有课要认真准备而放弃出席的老师;也有对跨院系旁听的学生都能认真征询意见,及时回复邮件的老师……这些,恐怕才是中国高校大师精神的灵魂所在。“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近日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强调,一是回归常识,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二是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三是回归初心,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四是回归梦想,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做强,而是把国家做强,回归梦想要落实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次行动的清理方向有三,其中包括“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采访中许多“青椒”认为,中央进行“反四唯”的专项整治行动势在必行,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完善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很重要。一些“青椒”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四唯”,而在“唯”的标准是否是真学问、真权威、真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业进说,按照理想状态,文科学术评价本应是结合科学的量化标准和学术同行评价而产生,但现实中往往是不懂行的行政人员主导,导致好制度难落地,最终还是成了简单的量化考核。强调论文本身没有问题,但既要重视“小同行”的意见,也要辅之“大数据”的手段,准确评价一篇论文或一篇研究成果的真实影响力。还有一些“青椒”提出,要警惕借破“四唯”虚化标准,变成特权当道、学阀当道、没有标准的改革。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峰反映,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替代方案都还没有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已经开始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标准、虚化标准。许多青年教师担忧地说,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赖同行打分,科研之外可能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更加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采访中很多人呼吁破立并举,一些高校已经在积极探索。据了解,南京大学已经出台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提出将成果评价范围扩大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文献整理、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优秀案例创作、文化艺术创作等。其中后四类成果在成果认定和绩效评价时,参照标准折合计算为论文绩效,相应评价结果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给予同等认定。 (蒋芳 眭黎曦 邱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