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交通强国战略暨江西省交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论坛上,“华东交通大学交通强省研究院”揭牌成立。本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严新平等数十位交通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交通强国、中国高铁发展、智能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江西高铁经济带、江西交通强省战略”主题,深入研讨、广泛交流、碰撞思想,为交通强国建设出谋划策。据悉,在此前召开的全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上,华东交通大学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授牌“江西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的高校。此次,该校专门成立交通强省研究院,将深化政校合作,抢抓交通强国、交通强省历史机遇,推进学校相关学科专业人才、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效衔接,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来源:江西日报 卞晔【来源:江西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有些地方,历经沧海桑田依然清晰。这其中就包括南昌的华东交通大学,这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南昌。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英雄城池,孔目湖畔。华东交通大学,简称“华东交大”,也称“花椒”,临江怀湖、依山傍水,树影婆娑,似梦似幻。校园占地面积2816亩,各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1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34万册,电子文献233万册。范仲淹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走进这片湖光山色花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如画的风景,还有熠熠生辉的时代光芒。华东交通大学现有 “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170余人次。教师博士化率达51.1%。华东交通大学学科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联盟牵头学科,具1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现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水果智能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江西省高校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16个获评第一、13个第二、6个第三。当梦想照进现实,幸福便开始蔓延。华东交大的伙食清香可口,辣椒多但不上火,很多菜都有粉丝与八公山豆腐皮,手工饼蘸着牛肉汤,而且还可以免费加一块手工饼,超级实惠。牛肉汤也可以选择辣与不辣两种口味。学校里面食堂很多,主要是还有交大特色的列车餐厅,据说里面有俄罗斯风情的大列巴。品列车咖啡,学铁路文化。华东交通大学开设“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级,先后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华东交通大学在22个分批次招生的省份中,均参加一本批次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位居全省高校前二。每年两成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四成以上到国企就业,85%以上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大学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华东交大秉承“日新其德、止于至善”的校训,韬略百年,追求卓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较全国同类高校高出1.3%,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五得”交大人才特质。欢迎报考华东交大,沉重的行李阻挡不了内心的热情,周围洋溢着青春的笑容,这里有着梦想成真那一刻!
12月8日,华东交通大学智能机电装备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将已有的机电创新平台系统集成、高效融合,谋划打造国家级智能高端装备创新平台,助力制造强国战略。据了解,智能机电装备创新研究院整合了该校“水果智能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光电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农产品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未来将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能装备研发基地,助推我校高端智能装备,尤其是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扩大我校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智能机电装备创新研究院院长刘燕德表示,将在巩固现有光机电分选装备的基础上,努力向工业自动化装备和智能铁路装备领域拓展,把智能机电装备创新研究院打造成聚人才平台和项目为一体的创新平台,重点朝着铁路智能装备领域精准发力。(华东交通大学 供图)(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为加强轨道交通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交通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3 年,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审时度势,决定建设轨道交通实验基地,启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近八年来,历经基地动土、竣工,科研团队入驻,成立专门机构,整合各方资源,凝练研究方向,部省领导实地考察,通过专家论证……近日,我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迎来“临门一脚”。11月20日上午,科技部与江西省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题协商会在北京召开。科技部副部长黄卫、省政府副省长罗小云出席并讲话。此次专题协商通过后,近期将由科技部、省政府共同行文批复组建该实验室。这标志着我校将实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杜章彪,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万广明,校党委书记万明,副校长、实验室主任陈梦成等参加会议。万明汇报了我校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保障措施,陈梦成汇报了实验室申报建设情况。科技部与江西省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题协商会在北京召开。黄卫副部长充分肯定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各项筹建工作。他指出,近年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始终聚焦领域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关系,着力解决重大工程项目的关键核心问题,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对实验室建设提供专业性指导。罗小云副省长指出,加快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下一步要在科技部的指导支持下,按照省部专题协商要求,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以及华东交大要形成合力,坚持政府引导、优化布局,坚持引育并举、抓好团队,坚持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积极保障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成效。协商会现场。我校作为该实验室依托单位,先后建成了设施设备一流的研发基地,组建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果覆盖于线桥隧结构服役性能监测与保障、轮轨系统环境振动噪声评估与控制、牵引供电与传动系统安全保障与容错控制等领域,对我国轨道交通运维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将成为我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领域的高端人才培育基地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研发基地。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外景图。(轨道中心提供)目前实验室依托的学科平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江西省一流学科,现有特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1人次,杰青1人次,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5人。拥有科研用房1.2万平方米,拥有轨道交通类高速铁路运营模拟加载装置、多功能轮对试验台、车辆滚动试验台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累计总投资超过1.05亿元。近3年来,实验室获省部级、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13项。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累计6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实验室实行管委会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未来5年,每年学校将投入1600万元、江西省政府配套500万元,把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实验室建成集监测、评估、预警、维护于一体的系统智慧平台,汇聚高端人才、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最终成为轨道交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宣传片(2019版,罗霄摄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顺利完成,是学校“十三五”规划收官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新征程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奋斗与梦想同在。以构筑国家级大平台为依托,凝聚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实现大转化,必将书写学校“二次创业”进位赶超的新篇章。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大事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自2013年启动筹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学校党委高瞻远瞩、高位推动,申报领导小组、各科研团队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以全力以赴的担当精神和久久为功的坚毅执着,攻坚克难、善作善成,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奋进。2013年6月3日,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建设轨道交通实验基地,启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2014年12月,完成轨道交通实验基地施工图设计。2015年1月5日,轨道交通实验基地正式动土施工。设计效果图。2016年9月26日,成立轨道交通技术中心筹备处,着力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训、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轨道服务平台,配合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2016年11月,轨道交通实验基地竣工。2017年4月1日,成立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为轨道交通相关学科发展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提供支撑平台。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2017年9月13日,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工作列入省部会商议定事项。2017年11月10日,以江西省科技厅的名义向科技部提交了《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科技部合规性审核后,对申报材料表示初步认可,并提出意见。2019年5月21日,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叶玉江来校调研指导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建设成效。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会议。2019年7月6日,在南昌组织召开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会议。与会专家听取建设申请工作汇报,进行现场考察。经充分讨论,指导实验室凝练了研究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完善了组织结构,帮助实验室提高了建设水平。2019年8月21日,省政府向科技部致函,请科技部支持组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承诺将从2019年起,由省政府每年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安排5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该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论证会。2019年11月19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和江西省科技厅共同组织专家召开了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论证会。与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审阅材料、质询讨论,一致同意通过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论证。期间,省委书记刘奇,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副省长孙菊生、罗小云,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万广明等先后来校调研指导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对建设成效给予肯定。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新闻中心 作者:黄晓鹤
南昌大学的江西第一丢了,很意外,华东四大学之一的华东交通大学快要被踢出前三百名,和其他三大“华东”相比,差距突然变大了,真是愧对华东二字。本次排名中,华东交通大学全国295名,在“四大华东”学校中成绩最差,华东师范大学全国32名,华东理工全国36名,全国50强,“三弟”华东政法也是115名,但是,这四兄弟的队伍很整齐,前一百、前二百、前三百都占了。如果视野更开阔的话,我就去看看其他地区的大学,例如,华南理工、华中科技、华中师范等,华东交通大学更是“愧对”华东两个字,另外,华东交大连校所在地也不足华东,学校不在上海,在江西南昌。其次,华东交通大学和其他地理地区命名的大学也不同,不是国家重点大学,也不是985、211,也没有进行最新的双一流的选拔。追溯华东交通大学“华东”的历史渊源,1971年回归,当时,上海交通大学机车系和同济大学的铁路工学系合并到上海铁路学院,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转移到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和上海铁路学院分别运营着学校。华东交通大原属于铁道部,2000年被“以地方管理为主”所控制,因此,华东交通大学本质上是江西省的高中,我只是从上海搬来的,所以校名上有华东这个字。
因为一个特殊的身份,今年29岁的胡剑突然收获大量关注。在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被聘为华东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成为该校首位90后教授。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这位90后有何过人之处?对此,华东交大官方网站曾发文提到:胡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顺利成为省聘教授。而在胡剑自己看来,成为教授或者当选硕导,最重要的还是勤奋与毅力,“如果能够投入大多数时间潜心科研,肯定会有成果,别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90后博士获聘教授引发关注胡剑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源于9月26日一段名为《90后博士获聘教授:我其实不是学霸》的视频。视频中,胡剑作为华东交通大学首位90后教授接受采访。他表示,自己并非学霸,“能够有一点小成果,可能更多还是因为我们比较用功一点或者说勤奋一点,有好几个月都是6点左右去实验室,晚上12点才回宿舍。”视频一经发布,很快引发热议。校方因其科研业绩突出聘用事实上,胡剑个人简历非常出众。根据华东交大材料学院官方网站消息,胡剑,1990年生于江西南昌,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从卢柯院士,曾获中科院“优秀毕业生”、中科院“师昌绪奖”、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等。现为华东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揭示了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本征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科学》)。9月21日,华东交大官方网站发布文章介绍该校举办2019(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具体情况,其中明确介绍了学校引进胡剑的具体理由。文章称,论坛召开期间,胡剑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发言。“我校首位‘90后’教授胡剑博士,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又顺利成为省聘教授。” 以第一作者在重要学术期刊发文显然,能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周刊发文,成为胡剑获聘教授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了解,《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系各国学术界公认的最权威学术期刊之一。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曾发布奖励措施,鼓励学者在《Science》发文。而在9月21日发布的相关文章中,华东交大也曾提到,校内教职工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正刊发表学术论文,将被奖励40万元。文章称,近年来华东交大惜才重才、爱才用才,不仅从行动上爱护,更从政策上保障:实行“年薪制”,在注重引育平衡的同时,保障人才薪酬与聘期同步;实施“塔青人才计划”,打造“人才蓄水池”,聘期内不设定课题、文章、项目等具体考核要求,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大幅度提高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国家科技奖一、二等奖分别奖励200万元、120万元;在保持总体待遇全省高校领先的基础上,再次提高标准,对优秀博士,提供60万—80万元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引进3年内,直接享受副教授绩效工资待遇等;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提供不低于160万元的年薪;针对顶尖人才,设立 “人才特区”,一人一策;同时学校在平台、团队、家属、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加以侧重。对话胡剑不存在神童 就是花的时间比别人多9月27日,胡剑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他介绍,去年自己刚刚完成身份“升级”,与爱人结婚,今年又成为新晋奶爸。但因为主要精力都被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对妻女的关心、照顾就很不够,也因此常常心怀愧疚。对于近日引发的网络关注,他表示,关注度也是一种动力,推着自己不得不往前赶。 谈成果我觉得不存在神童北青报:什么时候被聘为硕导的?胡剑:去年6月份的时候评的。北青报:评硕导需要参加面试吗?胡剑:不需要。主要看业绩的,学术成果达标了,学校学术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北青报:那这次被评为硕导,主要是依据你的哪些学术成果?胡剑:主要是项目和论文两项。项目方面我是获批了两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是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另外还发表了SCI一区论文3篇。北青报: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多学术成果,有人评价你是“神童”,你怎么看?胡剑:我觉得不存在“神童”。有些人走得快,就是花的时间比别人多。 勤奋肯定是最基本的,还有就是坚持下去的毅力。搞科研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有需要有毅力和决心走下去。再就是运气,比如说遇到一个好导师。谈工作与学生相差四五岁没代沟北青报:今年开始带第一批硕士生了吗?胡剑:是的,今年带了两个硕士生。北青报:和学生相处如何?胡剑:蛮好的,学生差不多是1995年的,相差四五岁左右,没有代沟。北青报:学校和你年纪差不多的硕导、教授人数多吗?胡剑:硕导的总体趋势是在往年轻化发展,硕导年纪跟我差不多的还蛮多的。教授相对来说难度大一些,我是由于在《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被江西省破格提拔的。正常通过职称评定的话,要看资历,学校45岁以下的都没有。谈关注不得不往前赶北青报:如何看待网友对你的关注?胡剑:不管是网上还是学校内,都有一些好奇甚至怀疑的声音。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还把本职工作做好。北青报:这种关注度影响做科研吗?胡剑:这种关注度对我来说是一种动力,推着你不得不往前赶,我自己还是挺平常心的。一直以来,我在科研方面对自己还是蛮严格的。因为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最精华的年纪就是在20多岁到40岁之间,我现在就必须要把握每一秒时间,以后回过头来至少我不会后悔。北青报:对未来有什么规划?胡剑: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把科研工作坚持下来。其实如果能够投入大多数时间潜心科研,肯定会有成果。(记者 孔令晗 见习记者 韩谦)
胡剑博士发言 黄晓鹤 图近日,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江西一高校也有类似案例,这位“90后”青年学者不仅获聘任教授、硕导,还被推荐申报“长江学者”。9月21日至22日,华东交通大学联合赣江新区在江西南昌举办2019(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集中宣传江西省、赣江新区和学校的人才政策。60余位青年学者参会开展学术交流,其中75%的青年学者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华东交通大学官网报道显示,此次论坛前期接洽、联系、报名500余人,经层层审核、沟通对接,最终选定到场参会的60余位青年学者。既有国内清华、浙大等名校的青年才俊,也有来自美国哈佛、西北大学、英国剑桥、伦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的业界精英。研究领域集中于该校重点建设的“塔尖学科”,包括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经济管理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在此次论坛上,华东交通大学安排了一位“90后”教授、硕士生导师胡剑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发言。华东交通大学官网报道介绍,现年29岁的胡剑是该校首位“90后”教授。“学校富有吸引力的‘年薪制’待遇,鼓励冒尖的改革创新激励机制,让我能心安于此,潜心科研。”在论坛开幕式上,胡剑博士如是说道。报道称,胡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又顺利成为省聘教授。公开简历显示,胡剑,1990年生于江西南昌,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交通大学“天佑杰出人才”,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从卢柯院士,荣获中科院“优秀毕业生”、中科院“师昌绪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优博论文”等。主要从事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揭示了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本征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科学》)等期刊。校方报道还介绍,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惜才重才、爱才用才,不仅从行动上爱护,更从政策上保障。实行“年薪制”,在注重引育平衡的同时,保障人才薪酬与聘期同步;实施“塔青人才计划”,打造“人才蓄水池”,聘期内不设定课题、文章、项目等具体考核要求,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大幅度提高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国家科技奖一、二等奖分别奖励200万元、120万元,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正刊发表学术论文奖励40万元。此外,在保持总体待遇全省高校领先的基础上,再次提高标准:对优秀博士,提供60-80万元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引进3年内,直接享受副教授绩效工资待遇等;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提供不低于160万元的年薪;对顶尖人才,设立了“人才特区”,一人一策。另据《华东交大报》报道,2018年12月4日,副校长陈梦成主持召开“长江学者”申报推荐会,对6名“长江学者”人选进行了排序推荐。此次申报“长江学者”的教师为欧阳志刚、周富强、赵军辉三位特聘教授以及罗文俊、胡剑、姜楠三名青年学者。
近日,由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杨辉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申报的“离子型稀土产业集聚区域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项目总经费31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733万元),此项科技创新将有力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杨辉教授团队“高速列车行驶环境车-路-云融合感知方法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直接资助经费229万元,这是该团队继获得全省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后,在服务行业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离子型稀土产业集聚区域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该项目围绕离子型稀土产业集聚区域(赣州),研究提出网络协同制造发展模式;面向区域内稀土产业龙头企业,研发制造全链条动态感知、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数据驱动的企业智能决策等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与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围绕开采提取、萃取分离、金属制备、材料制备等区域内稀土产业重点企业,研发设备状态监测、生产环境、工艺参数感知及预测、生产协同优化及控制等智能生产集成技术与应用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面向产业链及其关联产业的企业,构建区域网络协同制造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并开展应用示范。项目实施将促进稀土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助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继去年该校徐长节教授主持申报的“高铁非饱和路基长期性能演化及其大数据分析预测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后,“高速列车行驶环境车-路-云融合感知方法研究”再次获批该类项目,充分展示了华东交大在铁路行业的科研实力。该项目针对现有的单一感知模式和传感器布局方式难以满足行驶环境准确、可靠感知,以及现有路端气候、地质、异物侵限、周界入侵等监测系统相互独立、性能局限难以融入高铁列控系统实现对行驶环境的精准预判,现有车载、轨旁设备算力局限难以满足行驶环境感知实时性要求等问题,基于高速列车车端、路端多传感模式协同及大数据云平台,研究高速列车行驶环境“车-路-云”融合感知方法、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高速列车行驶环境快速感知与精准预判,保障高速列车安全、高效、智能化运行,同时可为自主研发新型智能列控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近年来,杨辉教授团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国家战略对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需求,系统开展稀有金属特色优势产业网络协同和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研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编辑:吴永亮【来源:江西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继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一事引起关注后,今年29岁的华东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胡剑日前也进入公众视野,他是该校首位“90后”教授。据悉,胡剑2018年28岁时已成为省聘教授。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5年已有11位“90后”和“准90后”开始跃上学术舞台并为人熟知,成为高校的副教授、教授或博导。其中,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导刘明侦25岁时已被聘为教授。胡剑胡剑成为华东交大首位“90后”教授9月21日,由华东交通大学与江西赣江新区联合举办的2019(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南昌开幕,胡剑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发言。“学校富有吸引力的‘年薪制’待遇,鼓励冒尖的改革创新激励机制,让我能心安于此,潜心科研。”胡剑透露,在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很舒心。华东交通大学官网报道称,胡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又顺利成为省聘教授。一段《90后博士获聘教授:我其实不是学霸》的视频中,胡剑接受采访表示,自己并不是学霸,能有一些成果更多是因为比较用功或勤奋一点。他谈到,自己有好几个月都是6点左右去实验室,晚上12点才回宿舍。此前报道,面对“90后美女博导”的身份,李琳回应南都记者称正在专心研究,不便接受外界过多的关注。同样,如此年轻就成为高校学者,胡剑在上述视频中称也会面临外界的疑问或质疑,而面对质疑的最好方法则是“沉下心来,潜心科研,争取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公开简历显示,胡剑1990年生于江西南昌,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交通大学“天佑杰出人才”,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从卢柯院士,荣获中科院“优秀毕业生”、中科院“师昌绪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优博论文”等。主要从事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揭示了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本征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科学》)等期刊。校方报道介绍,华东交通大学近年来实行“年薪制”,保障人才薪酬与聘期同步;实施“塔青人才计划”,打造“人才蓄水池”,聘期内不设定课题、文章、项目等具体考核要求,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大幅度提高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国家科技奖一、二等奖分别奖励200万元、120万元,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正刊发表学术论文奖励40万元。此外,学校对优秀博士提供60-80万元的住房补贴、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引进3年内,直接享受副教授绩效工资待遇等;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提供不低于160万元的年薪;对顶尖人才,设立了“人才特区”,一人一策。近5年11位“90”后教授,最小25岁已成教授事实上,像胡剑、李琳这样的“90后”青年学者走到台前已不是个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5年已有11位“90后”和“准90后”开始跃上学术舞台并为人熟知,成为高校的副教授、教授或博导。从国内高校毕业成为副教授、教授或博导的,近3年来已有6位。除胡剑、李琳之外,还有1991年出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和博导万龙、1990年出生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和博导李姗、1990年出生的湖南大学教授和博导李东、生于1991年的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少威。此外,近5年还有5位“90后”或“准90后”留学归来成为教授或博导。他们是1989年出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和博导宫勇吉、1990年出生的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顾实、1989年出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和博导刘知琪、生于1990年的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及博导杨树、1990年出生的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教授和博导刘明侦。据悉,以上“90后”学者中,李琳、胡剑、万龙、李姗、李东、宫勇吉6位成为教授的年龄均为28岁,顾实、刘知琪在27岁成为教授,陈少威和杨树26岁分别成为副教授和教授,刘明侦仅在25岁便被高校聘为教授、博导。来源:南方都市报
说起华东交通大学,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认为这所大学是在上海,毕竟上海有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华东政法大学;但是其实这所学校是在江西南昌,是不是有点惊讶,说和上海没关系又不能这样说,其实这所大学和上海的渊源还是很深的,容小编慢慢道来。源自官网历史沿革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其组成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的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1971年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更名华东交通大学。1978年中央同意原上海铁道学院不再搬迁,华东交通大学继续留在南昌办校,上海铁道学院也继续留在上海,至此合并事宜不再提及。学校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源自官网后来的上海铁道学院并入了同济大学,成为了同济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江西省也因此错过了这所重点大学的迁入,若非如此,今日的华东交通大学实力远不止如此。进击的交大虽然华东交通大学缺失了上海铁道学院的加入,但是出身名门的他先天条件还是十分不错,该校立足于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研究方面取得众多优秀的科研成果;2020年11月23日,华东交通大学官网发布消息,宣布依托于华东交通大学的科技部与江西省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省部共商。这标志着华东交通大学将实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东交通大学开出年薪百万的条件重金引进高层次人才,希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华东交通大学,助力华东交通大学科研实力取得突破。近几年来,华东交通大学牵头成立江西省人工智能学会,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骄傲成绩,摘得了以我国智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突破,除此以外,基础科研研究也不断取得喜人成绩。必将助力江西成为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