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01管理学刊2021年《管理学刊》面向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征集下列研究方向的高水平学术稿件:建党100周年以来,中国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全球治理、大国治理、公共治理、公司治理乡村振兴与脱贫成果巩固城市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共享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健康中国与应急管理供应链管理、组织管理、创新管理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本土化经济管理思想研究02宏观质量研究质量驱动我国消费升级的理论与路径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治理新发展格局下进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脱贫质量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公平竞争、反垄断与产品质量提升国内大循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理论与路径03会计与经济研究2021年重点关注的选题公告如下:新技术变革、新经济与会计财务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数字经济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商业模式变革、会计系统重构、经营管理变革与企业价值创造;新技术变革下的审计创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注册制、新《证券法》等)对上市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影响;资本市场改革与审计功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公司治理中国社会制度、中华文化与公司治理;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创新;民营企业治理与传承;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绿色经济与公司治理。政府会计政府资产治理及其财务与会计问题;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社会和经济后果;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政府成本核算与报告;政府财务治理理论框架与实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会计信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有用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价值体现;经济结构优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企业会计财务;国际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变革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金融·经济·贸易·财税反垄断与资本无序扩张;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区块链、科技创新与经济新动能;金融新业态与新模式;VUCA环境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自贸区建设的经济增长效应;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企业税务的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重构与税收政策。04经济管理本刊在管理学领域征集以下重大选题,作者可根据研究内容自拟题目:百年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领导与管理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百年视域下东方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国资国企业改革与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战略选择与经营管理创新新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劳动就业与企业发展数字经济与管理理论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管理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05科学学研究2021年除常规栏目外,将对以下选题诚向专家学者征求稿件。科学学理论科技治理科技伦理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科技强国研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研究经济学01财经科学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研究迈向现代化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十四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与应对研究创新性国家与科技支撑体系相关问题研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水平的路径机制研究高质量发展的供给引领与需求导向研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研究稳杠杆、防风险与货币调控改革研究反垄断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需求的制度政策研究减税降费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粮食安全与全面振兴乡村研究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全面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的经济学分析“新财经”服务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研究02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研究扩大内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研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研究金融风险、宏观杠杆率及经济稳定运行问题研究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与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研究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研究产业链供应链、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经济体制、国资国企改革研究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问题研究减污降碳和新能源发展问题研究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新型城镇化、住房问题研究贫困治理、农村改革及乡村振兴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研究数字货币、区块链及人工智能问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03国际经济评论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会带来哪些长期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避免?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挫折和危机?如何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如何看待和应对中美经济关系重构?如何建设开放和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在金融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如何协调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如何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如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主权债务处置?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04经济学家本刊近期将重点关注以下选题内容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问题研究;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研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相对贫困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建设开放型经济、创新开放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研究;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问题研究;深化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政策选择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问题研究;区域经济与城镇化问题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问题研究;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新趋势的研究;国外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研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格局研究。05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长期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围绕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以及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处于长期停滞的现实背景,进行理论创新性分析研究,包括人口结构、收入分配、技术进步、全球化等角度。2.发达国家为什么会长期处于低通胀状态发达国家的双宽松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带来显著的通货膨胀,而是长期处于低通胀的状况,对此提出理论分析,并进行相关的验证。对于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新的认识?3.如何认识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政府债务的上限在哪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结果会怎样,如果看待新货币理论(MMT),对此展开理论创新分析和研究。4. 如何认识负利率的边界、成因及影响后果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负利率的边界在哪里,有没有边界?长期负利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长期负利率的实际影响和后果有哪些?5. 如何认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后果一些发达国家收入极化的原因和主要后果有哪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收敛和扩大的内在机制在哪里?技术进步,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6. 如何认识数字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理论的影响数字经济的渗透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如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进行新的扩展来解释数字经济的影响?比如,在数字经济快速渗透的情形下,不可贸易品变成了可贸易品,服务业的生产率也可能高于制造业,等等。7. 全球产业链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供应链安全因素对全球产业链会造成哪些影响在全球产业链面临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深入发掘产业链分布的主导因素,包括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后发优势,人力资本等等。供应链安全会对产业链的重新分布造成哪些影响?国内产业链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之间的互动关系。8. 货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有哪些新形势下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和必要性有所增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不确定性,需要结合其它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过程展开理论研究。货币国际化的主要收益和福利有哪些?货币国际化会带来哪些损失和风险?06税务研究一、税收基础理论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税收职能作用等基础性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税收制度完善研究税收中性与税收经济调节职能的关系税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研究优化税制结构问题研究宏观税负相关问题研究税收收入质量问题探析二、经济与税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税收政策积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中的税收政策研究服务“六稳”“六保”、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税收政策研究推动实体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税收政策研究推动区域经济(如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协同发展的税收问题研究税收对扩大内需、培育内需体系的作用研究减税降费效应评价研究三、税制改革“十四五”时期税制改革趋势研究新发展格局下的税制改革研究国家治理视野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税制改革研究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研究健全地方税体系研究减税降费背景下的增值税制度完善研究消费税改革及消费税职能作用的发挥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效应评估及进一步完善研究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研究四、税收法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相关问题研究民法典与税收相关问题研究实质课税原则的范畴与边界研究国家治理视野下的《税收征管法》修订研究税收强制执行制度、税务救济制度的建设与规范纳税人权益保护制度研究国际税法基础理论探讨数字经济财税法律制度重构研究五、税收管理科技创新+高质量税收现代化方案设计与研究发挥税收在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研究科学化的税基评估、税源管理问题研究持续优化我国税收营商环境研究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研究税收专业化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数字经济税收征管问题研究区块链、人工智能与税收相关问题研究智能税务的实现与探索偷逃税与大数据追踪相关问题研究六、环球税收后BEPS时代相关国际税收问题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税收规则探讨转让定价框架下有关税收问题分析“一带一路”有关税收问题研究全球反避税规则研究典型国家税制改革经验及启示07证券市场导报本刊2021年推出以下重点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向广大作者长期征稿: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多层次市场支持体系;优质创新资本中心与“双区”(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科创板、创业板创新与发展;场外市场(含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与发展;多层次市场转板制度;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与创新发展等。2.金融改革与市场开放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与扩大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内在机制;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与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民营经济发展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绿色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普惠金融与小微金融的深化与发展;资本市场开放与金融安全;“一带一路”投融资模式与金融支持;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与资产定价权;交易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跨境上市与境内外证交所互联互通等。3.金融科技与市场创新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区块链技术应用与证券交易结算制度变革;私募证券发行与转让机制;交易制度创新(含T+0、涨跌幅限制、融资融券等);投资者多元化与行为模式;天使投资、VC和PE行业创新与发展;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与发展长期业绩导向的机构投资者;基础设施R E I T s试点与资产支持证券创新等。4.公司治理与市场监管注册制下多层次市场法律监管体系的完善;商业文明的治理机制;多重股权结构制度演进与治理效果;家族企业传承与治理;股权激励制度实践成效与改进;公司内控制度规范与有效性;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披露监管;金融科技监管;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债券违约处理机制及监管;新型市场操纵行为规制;上市公司退出机制配套建设等。08中国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与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与统筹产业发展和安全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宏观经济治理与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金融安全与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研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发展阶段相对贫困问题研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收入分配改革研究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政治学01俄罗斯研究规划重大选题如下:1. “苏联解体三十周年”专栏苏联解体是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模式,尽管已经过去30年,但对于影响苏联解体的很多深层次因素,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思考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此后欧亚地区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仍然十分必要。杂志计划的选题包括:(1)苏联解体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多样化选择、路径转换及其重新评价;(2)俄罗斯国家建构和社会转型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3)当代各国保守主义的比较及其在俄罗斯的历史渊源;(4)苏联解体以来西方各国对俄罗斯研究的主题、方法、研究者队伍等变化及其对决策体系的影响等问题。(5)其他与苏联解体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2.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二十周年”专栏上海合作组织是在后冷战时代欧亚区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其20年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亚洲区域安全机制建设的缩影,回顾上合组织二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论研究与外交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杂志计划选题包括:(1)分析后冷战时期欧亚区域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博弈;(2)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3)未来上合组织在欧亚区域治理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4)俄罗斯参与亚洲区域化进程的机会与路径等问题;(5)其他与上合组织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3.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二十周年”专栏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是21世纪以来,对于欧亚地区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进程。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年之际,梳理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历程中的脉络,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展开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杂志计划选题包括:(1)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需要关注在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中俄关系的展开方式;(2)“一带一路”在新时期的中俄欧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功能与问题等问题;(3)其他与中俄关系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此外,本刊还将在2021年推动对拜登政府时期的中美俄关系、新科技革命的地区影响、欧亚地区社会思潮演变、欧亚国家与气候变化等议题的专栏设计,希望推动这些领域深入研究的开展。02国际安全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构建研究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研究中国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研究发展与安全关系研究中美安全合作与风险管控机制研究大国安全战略竞争与战略稳定重大疫情防控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研究新科技革命与新兴领域安全研究国际安全秩序与治理研究国家安全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新时代的军事安全研究03国际展望2021年第1期目前,大国竞争加剧,而且大国关系出现意识形态阵营化倾向。美对华战略遏制升级,对俄战略挤压加大;欧洲大国及欧盟强化权力政治诉求,美欧矛盾扩大;美大选后的内政外交政策也可能出现新变化。中国需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在新技术领域实力上升的忧心是一些大国对华政策转变的重要原因,折射出新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随着“技术民族主义”不断抬头,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协同网络断裂之虞加剧,需从交叉学科角度思考新问题。本期拟讨论大国关系、新技术与国际关系。2021年第2期当前,美国的战略调整使国际秩序面临重大挑战,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变革将是长期的、曲折的。霸权国和传统大国仍将长期掌握主导权并影响国际秩序,中国需兼顾长期趋势和短期挑战来应对该问题。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需要关注主要战略方向战略态势的新特点、地区政策、地缘安全等。本期拟讨论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调整,大国的地区战略态势、地缘政治发展,以及中国的外部环境变化。2021年第3期目前,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应综合分析、把握其发展趋势,有效开展经济外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稳定,构筑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同时,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生产格局、创新格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渐成体系的全球数字经济国际秩序值得关注。本期拟讨论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发展。2021年第4期个别大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进一步助推了逆全球化趋势,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面临碎片化挑战。一方面,从近期来看全球化正受到冲击,全球价值链分工越深的地区,受到的影响越大。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全球化的状况或许并不悲观。当然,全球化本身将因大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新特点,这种“新全球化”新在何处?有何特点?如何因应?本期拟讨论全球化、逆全球化、“新全球化”问题。2021年第5期战略环境的变化使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压力,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如何形成符合时代潮流、体现公平正义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如何让多样化的治理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指引,如何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发展,如何发掘全球治理发展的新动力,提升全球治理能力,以应对挑战和危机。本期拟讨论全球治理的相关问题。2021年第6期当前,社会心理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一些国家总体的社会心理变化、广大青年群体对国家及国际关系演变的心理认知。这些将对社会心理结构的重塑产生影响,并影响国际关系。另外,已有研究多基于传统西方文明视角讨论国际问题,但从非西方文明的视角理解国际关系更值得关注。本期拟讨论社会心理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多元文明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的发展等相关问题。04太平洋学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大变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与重大实践问题研 究、大变局中的海洋大课题(如空间安全、环境生态、资源维护)关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中国贡献国际法运用、国际秩序的问题和未来动向疫情可能对全球经济地理布局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亚太地区是否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世界经济秩序将发生的变化、双循环与中国外交战略转型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十四五”规划与周边外交对接路径:以亚太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开放的区域主义研究、包容的多边主义研究、大国“印太战略”博弈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美新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三十周年、着眼中日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全球海洋治理的文明根基、亚太区域的海洋秩序、欧洲或美国的海洋政策、中美海洋博弈的走向、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海权理论的冲击、中国的碳中和之路与全球(海洋)环境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海洋治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的中欧合作可行性研究、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重大问题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可持续安全与发展、“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与中国对策、后疫情时代数字“一带一 路”的机遇与挑战05探索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1)“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重大任务(2)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和宝贵经验(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5)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栏目(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整体性、学理性研究(2)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3)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新动态新趋势(4)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5)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动态新趋势(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的理论总结与宝贵经验政治学研究栏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5)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6)基层协商民主与城乡社区治理创新(7)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8)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政治概念的变迁(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共治理研究栏目(1)社会建设与共同富裕(2)美好生活与社会保障(3)政府治理体系与政府治理现代化(4)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5)超大城市治理与城市群协同发展(6)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9)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10)“三农”问题研究(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村改革与乡村治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相对贫困治理等)政党治理研究栏目(1)中国共产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4)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5)建党百年依规治党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推进(6)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宝贵经验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栏目(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4)政治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5)中国国家治理和中国话语权的建构与传播(6)弘扬中国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科学精神、工匠精神、革命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等)艺术学01美术本刊近期将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传统中国画与中国美术现代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过程、历史书写、价值判断及其未来前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历史层面进一步呈现中国画在20世纪面对的现代性语境,在理论层面重审中西二元框架下被制约或被忽视的美术现象与理论延展,进而总结百余年来中国画在探索民族美术主体性价值方面的丰富成果与经验,这些命题都为当下的中国美术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空间。本选题旨在从具体的美术现象、群体、思想中折射出20世纪以来中国画在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方面的努力,围绕中国画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命题提供新的学术思考。2.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该选题作为本刊连续开展的系列学术选题,一方面,与21世纪以来美术界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向上的持续推动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主题性美术在当下创作热潮中存在理论建设的滞后与学术思考的缺位等问题。选题自发起以来,从主题性美术的中外历史、美术创作中的叙事模式、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价值与意义等多个方面为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开展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支撑。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积极配合中国美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及美术界一系列主题性创作项目,本刊将进一步推进对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相关现象及问题的学术探讨。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纪念碑性雕塑?纪念碑性雕塑创作在不同文化场域和不同历史时期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无论中外,纪念碑性雕塑都诞生了一批经典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在题材拓展和语言丰富诸层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风貌。特别是当代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对纪念碑性雕塑产生了强烈冲击。如何看待纪念碑性雕塑的当代价值,我们当下需要什么样的纪念碑性雕塑?随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纪念碑性雕塑作品的创作产生,中国当代雕塑实践为这一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4.十年中国美术(2010-2019)过去十年,历历在目。在踏入新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本刊拟组发十年中国美术(2010-2019)研究专题,目的是以鲜活的记忆、真实的描绘、及时的记录,来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美术发展,理脉络、明得失、知菁芜,以期推动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该选题既可以十年各门类美术创作做一个具有学术深度的历史研究,也可以对十年美术成就进行宏观的状态分析和理论阐发。5.社会美育实践研究美育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美感教育。相对于中国现代校园教育的完备和发达,社会教育,尤其是社会美育在理念与实施上存在诸多缺失。社会美育的实质即是终身教育,这就需要在社区、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进行“浸泡式”、“零散式”的审美教育,以此提升全民审美水平。此专题涉及当下中国校园艺术教育现状、艺术教材和课程结构调研分析,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创设与目标,社区美术教育的形态与路径等。法学01行政法学研究2021 年重点关注以下选题:习近平法治思想行政法法典化宪法与行政法的对话民法与行政法的对话刑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衔接个人信息保护监察法专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法行政复议法修改区域法治合作行政处罚法的实施网络数据法与政府数据开放非诉强制执行园区法治部门行政法民族学与文化学0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本刊2021年重点选题如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事务治理的中国方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mrai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软实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体系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谱系;mraimrai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闻学与传播学01编辑学报现将用稿的参考选题罗列如下:科技期刊的本质属性与时代使命科技期刊的功能与定位及分类评价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模式、路径及评价标准入选“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办刊成效与经验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在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建设中大有作为科技期刊出版应贯彻落实“四个面向”的科研方针新时代科技期刊“造船出海”的历史必然及实现对策高校科技期刊的特殊功能及其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科普期刊的功能与作用科技期刊专业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加快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步伐,创建国际化期刊出版“航空母舰”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和运营的创新实践科技期刊出版与科学研究的共生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科技期刊的出版伦理与版权保护编校标准化及其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价值实现加强标准化意识,准确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摒弃不科学的“国际惯例”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能力训练及职责分工破“SCI至上”和“四唯”背景下,如何打造能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学术评价指挥棒其他值得发表的有关科技期刊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0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学术交流系统变革与科技期刊的变革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定位与要求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战略与路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卓越计划”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深层次的影响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措施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能力研究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与运营模式科技期刊与学术社区的互动机制科技期刊的“e-only”趋势及其影响语义出版与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研究科研人员投稿时选择期刊的动机分析重大公共疫情对学术出版的影响与应对科技期刊治理方式与期刊的合法权益科技期刊传播能力与影响力的关系新型传播方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和经营模式的影响中国免费获取期刊与国际开放获取期刊的异同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比较与学术评价优秀编辑人才吸引政策与路径设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期刊运营人才教育学01大学教育科学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及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十四五”至2035高等教育展望高等教育评价与改革问题研究“双一流”建设评估推进机制与建设情况动态监测机制研究一流学科的生态建设问题研究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研究生培养机制及其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学位与学生管理中的权能分析与立法检视破“五唯”背景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职称评审与薪酬制度改革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后疫情时代国际高等教育合作问题研究大学“课程思政”与“四史”教育研究古代书院教育传统与现代大学书院制、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历史审视与未来路向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百年发展审视及新时期国际教育史学发展的新动向02电化教育研究1.教育信息化与乡村教育发展主要包括技术支持的乡村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信息化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机制研究、技术支持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乡村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估研究等。2.智能教育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智能教育基础理论、智能技术变革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智能时代知识生成与进化规律、智能环境下学习者认知与发展规律、智能时代教师素养、智能技术驱动的教育组织体系演化机制、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研究范式研究等。3.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主要包括大数据在教育决策、教育治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人机协同教育机制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智能时代教育数据安全与伦理研究等。4.学习环境开发与应用主要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认知工具设计与开发;智能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交互设计研究;多模态学习资源组织、ARNR资源设计与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等。03教育研究百年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新发展格局中教育功能与贡献研究未来15年教育强国关键指标研究中等收入人口扩大与教育供需变化研究城市群教育空间布局研究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教育公平评估研究素质教育评价研究学生健康人格与公共品格研究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研究教材驱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高质量教师供给研究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研究义务教育学校品质研究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研究中等职业教育转型研究理工农医类人才培养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研究中国教育普及理论研究在线教育教学设计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教育对外开放研究26.教育法治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社会的教育心态与信任研究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算法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研究04现代教育技术1.国际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包括但不限于对欧美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技术最新政策、最新实践、最新经验的综述和对比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实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运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开展的实证研究。特别期待采用设计型研究范式,具有多轮迭代过程的研究成果。3.教育技术领域的立项课题包括但不限于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立项资助的教育技术类研究。4.“智能+教育”包括但不限于“AI+教育”、“5G+教育”、“VR/AR/MR+教育”、教育机器人、教育智能体、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习伙伴、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规范、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学等。5.“互联网+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在线教育、慕课与在线“金课”、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区块链技术与学分银行建设等。6.教育大数据与精准教学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学习分析与测评、学习者画像、知识图谱、自适应个性化推送、精准教学、智慧课堂。7.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教育技术专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建议、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围绕“南国农之问”的思考与对策、智能时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路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创新研究等。8.学习科学与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研究、不同境脉中的学习研究、元认知、学习动机、情绪智力、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学习科学成果走出实验室的实践案例等。9.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运营包括但不限于智慧教室建设与应用、国家标准框架下的智慧校园建设与治理、未来学习空间的探索与实践、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视听健康保护等05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国际前沿发展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在线与混合学习、终身教育的重大政策、战略、报告解读,领域内国家社科、自科课题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的跨学科交叉研究。2.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智能时代教育系统与教学范式的变革研究,如智慧教育、智能评价、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教学、智慧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3.在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互联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混合学习研究,在线教育治理研究,高质量课程建设与保障研究,在线学习的环境与技术、理念与模式、方法与评价研究。4.技术赋能教育研究5G、AR/VR/MR、区块链、脑机接口、学习分析等新技术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的创新研究,如5G+教育、区块链+教育、人机协同、教育智能体、多模态学习分析、STEAM教育、创客教育、计算思维培养、深度学习、自适应学习等。5.教育大数据研究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决策研究,教育大数据的国家政策和领域发展,教育大数据创新融合应用,教育数据的规范使用、隐私保护等研究,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6.远程与终身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前沿理论、方法及热点问题,新兴技术背景下的老年教育、社区教育、乡村教育发展与实践。06中国电化教育教育评价改革机制与实施措施研究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落实机制及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及落实措施研究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各学段教育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机制研究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十三五”规划重大研究成果及教育“十四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公平、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智慧教育、未来教育发展及伦理研究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与混合教学研究脑科学、学习科学、认知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不同教育主体信息素养研究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AR/VR等新技 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研究07中国高教研究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总结“十三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经验,展望“十四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双一流”建设与评价研究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研究高考综合改革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高校教师发展与评价研究高等教育法治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08中国教育学刊一、基础教育重大理论、政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与基础教育发展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新时代教育基本理论创新与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时代性与实效性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幼小衔接研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与区域教育创新发展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时代儿童研究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三、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普职融通改革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新时代中小学教科研体系及教研队伍建设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新时代教材建设与教材使用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育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体育学01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一、体育治理与体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全国性及地方性单项体育协会治理机制研究基层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研究(乡镇(街道)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社区健康促进机制、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服务长效机制等)足球、篮球、排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改革发展中深层次制约因素,后备人才培养途径、机;制等)冰雪运动竞赛研究(竞赛体系、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等)城市马拉松研究(旅游效应、创新发展、赛事评价体系等)新兴体育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研究二、体育产业:高质量与融合发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足球产业、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竞赛表演业研究(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大型单项国际性赛事影响力与市场价值评估、消费者的体育赛事消费意愿研究)三、运动训练:备战奥运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选材体系构建研究2022年冬奥会里点项目中国竞技能力提升的备战策略国外备战奥运会的经验总结与启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四、体育话语权:国际传播与提升中国体育学术语规范与传播研究我国体育学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研究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提升策略研究体育传媒研究五、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与保护武术在运动康复、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与价值研究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展示研究政府购买武术公共服务的机制研究武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武术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胁非企业单位等)六、学校体育:校园活动与校园足球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新型足球学校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体教结合下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冰雪运动进校园推进策略武术进校园活动研究七、健康中国:不同人群的身体活动促进体育运动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及体质健康的促进体育锻炼促进儿童与青少年视力健康研究基于心理理论促进儿童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超重与肥胖儿童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促进研究我国老年人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促进研究八、体育人工智能:新科技在体育中的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于体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研究人工人工智能在体医融合中的作用大数据在运动训练体系中的应用大数据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中的应用在运动训练中应用的实证研究移动健身App对成年人身体活动促进作用的研究统计学01统计与信息论坛一、特色栏目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及理论问题研究统计调查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统计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二、重点方向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经济、管理和金融等领域的相关统计问题研究“十四五”期间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及2035年远景目标进展监测评估问题研究“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问题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问题研究“双循环”与开放经济新格局相关统计问题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相关统计问题研究新经济相关统计问题研究防范金融风险与稳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时代产业体系、供应链现代化等相关统计问题研究新时代统计学在环境、科技、人口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相关统计问题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统计问题研究以创新、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01档案学通讯档案与中共建党一百周年档案学基础理论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法规体系建设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开放利用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解密与鉴定档案工作责任制档案所有权电子档案凭证价值保障档案工作数字转型档案智能化管理档案与数据管理档案与数字人文计算档案学企业境外档案管理破产企业档案处置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管理档案叙事古文书学/历史文书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世界记忆工程)档案学与相关学科交叉选题02情报科学新环境、新技术、新需求下情报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新技术、新方法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影响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中的知识论研究情报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大数据背景下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健康中国战略的情报学研究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应急情报体系研究信息应用层面的国家治理体系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创新与应用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数据时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创新研究新环境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图书馆学的机遇与挑战面向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播的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图情档学科视角下数字人文研究大数据时代主流融媒体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研究文化传承数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政府开放数据的管理与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政府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信息协同创新社会发展新动能情报学视角下的公共信息安全融媒体建设与公共文化资源服务智慧社会背景下的信息服务工作智库创新服务模式研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相关研究虚拟社区的信息用户行为研究社交媒体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评估、保护及追溯机制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风险与隐私保护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学术搜索行为机理研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研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及利用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情感体验及引导机制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制研究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及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03情报理论与实践1.理论与探索事业规划业务探索教育创新情报战略情报学理论方法体系探索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研究情报学跨学科交叉研究数据科学与情报学数字技术与人文的相互影响智库与情报研究适应新发展的学术评价研究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能)转化研究数据智能驱动的情报研究范式情报能力体系研究情报生态研究信息伦理信息安全管理2.实践研究情报协同与融合情报场景应用信息迷雾情报感知与数据洞见情报刻画与信息表达情报响应与智能保障竞争情报国家/科技/装备/数据治理研究数据发现与重用行为情境任务分析方法资源建设规划方法业务评估管理方法科技对象评估分析方法科技风险的发现与应对领域信息风险跨媒体分析与理解开源情报开发利用研究不确定性应对研究信息行为研究3.情报技术突发事件中情报应急响应系统与技术情报实践中的新技术应用研究细粒度数据分析技术情报画像分析多源数据融合情报技术应用探索情报系统与工具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组织、知识融合、知识发现等)智能情报分析技术4.装备科技信息研究装备科技信息理论方法研究装备科技信息工作国内外对比研究装备科技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装备科技信息咨询研究装备科技信息产品开发服务装备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装备科技信息精准服务国防科技信息体系能力国防科技信息工作实践04情报资料工作新文科背景下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图书情报机构面向“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未来发展战略图书馆学情报学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图书情报学视角下新型智库研究与智库服务回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研究数据驱动的图情领域理论创新数据治理理论、方法、工具与体系数字资源的保存、开放、版权保护大数据、AI、AR等技术在图情领域的应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行为嬗变研究数据环境下用户需求特点与内容数据科学理论与人才培养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科学数据的监管、利用、服务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研究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在线健康社区用户行为及其影响机理媒体融合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数字公共文化资源理论、平台建设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法律、策略智慧政府建设中信息交换、协同行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在线学术资源的组织、开放与共享平台建设大数据环境下信息资源多维评价研究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情报学理论社科情报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05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整理形成2021年选题指南,供图情档研究和论文写作选题参考(标注▲为重点选题)。同时,往年的“选题指南”仍具有参考意义。后疫情时代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改变与影响▲图书馆“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情报监测与识别理论与方法▲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图书情报工作研究▲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融合发展与服务创新▲当前国际形势下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策略研究▲面向实体清单机构的信息资源封锁与反封锁研究▲情报学视角下的公共信息安全▲智能情报分析技术与平台建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智库建设与开放数据治理▲新技术、新方法在政府数据开放中的应用面向用户认知的政府开放数据管理与服务政务社交媒体知识发现理论及方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策略研究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研究图书馆文化传承与传播服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关键问题图书馆总体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应急管理的情报协同机制设计健康信息行为和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重大应急响应事件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面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公众健康信息素养培育▲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研究▲不同情境下数据管理与利用开放科学数据、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识别、情报监测与公共舆情科学预警知识产权信息开放利用机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与策略公共危机治理政策与策略▲政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新一代元数据研究智慧图书馆标准与规范研究▲智慧图书馆平台/第三代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扩展/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研究全球学习工具互操作性(LTI)开放标准研究数字包容与图书情报服务科研评价改革与创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云服务支撑下下一代数字学术环境研究新《档案法》与档案治理研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发展数字人文实践中图情档的定位和价值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藏技术应用新文科与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图情档学科数字转型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重新审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方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核心能力构建06现代情报“十四五”规划与图情档学科发展新文科与图情档学科建设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交叉学科与情报学学科建设面向科技创新的"十四五”国家科技情报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情报工作的比较研究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研究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情报能力提升研究公共安全情报支持拓新研究情报与智库的融合与发展研究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数据驱动的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内容识别与监测的理论与方法数字环境下老年人的信息行为研究“健康中国”引导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数据资源建设与智慧服务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与治理研究科学数据与图书情报的关系研究“五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确实,依法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无论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来说,还是对于形成平台有序合理竞争格局、保持互联网产业创新活力来说,都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宏观经济运行、微观市场主体拓展市场、社会民生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随着平台经济行业集中度日益提高,“马太效应”也愈加凸显。“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算法共谋”等乱象层出不穷,并对平台消费者形成困扰。一些平台依托强大的资本融资能力,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在多个领域积极谋求市场支配地位。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平台所采取的经营策略呈现出利用市场支配地位遏制创新的倾向。经济学研究表明,垄断遏制创新。互联网产业有着明显的“网络锁定效应”。由于互联网平台具有显著的双边规模经济特征,“网络锁定效应”表现得更加突出。大型互联网平台一旦居于垄断地位,更容易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对后来创新者形成遏制。因为大型平台所形成的“网络锁定效应”大大提高了市场进入壁垒,后来创新者很难获取“后发优势”以赢得市场份额。毋庸置疑,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创新,也不利于形成有效有力的竞争。往更长远来看,如果任由平台企业无序扩张,对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加以禁止并依法规范其行为,最终必然会损害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根基和前景。“十四五”期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要鼓励创新、呵护创新、用好创新,着力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互联网是最大的变量。要让这个“变量”成为强有力的发展“增量”,就必须不断地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就必须时刻警惕互联网产业平台垄断行为对创新行为的遏制。在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导平台企业依法规范发展,是营造互联网产业良好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必要举措,也是保持互联网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举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为促进当代书学健康理性的发展和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引领作用,特此,收集整理此历程。1981年10月,中国书协成立不久,即在浙江绍兴举办了“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当时简称“兰亭书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书法界的一次学术盛会。会议共收到论文591篇。全国十六个省市的代表共47人参加了会议,并分为美学、书史、创新、《兰亭序》研究四个专题进行分组讨论。分题本身,已说明除继续争论20世纪60年代遗留未决的《兰亭》问题和对书法史作深入研究外,从创作的角度看,当时已经将“创新”二字作为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而将美学列为单独的一项,则是对往昔书学观念、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明显突破。中国书协主席舒同,副主席陈叔亮、沙孟海,特邀代表宋日昌、谢稚柳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续靖宇等出席,还举行了“曲水流觞”等活动。会议期间,不少代表建议中国书协尽快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书法理论研究,壮大书学研究队伍。并建议出版部门尽快出版《书学概论》《中国书法史》《书法美学》等书籍,加强历代书学文献的整理、标点、注释等方面的工作,也对《书法研究》刊物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此次会议,后被追认为“全国第一届书学讨论会”,其影响力应该类于书法创作界的全国第一届书法展览。会后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书学论集》。此后的历届书学讨论会,则大致沿袭了书法美学和书法史两大格局,在互相独立又互相借鉴之中展开各自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研究体系。后来,陈振濂先生总结认为:这是新时期书法理论起步时的基本趋向,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他说,理论界的团结一致和力量汇聚,是书法理论崛起的明确标志,“表明了书法理论的希望走向自觉,不再安于为创作技法说明的附庸地位了”。全国第二届书学讨论会是1986年10月在山东掖县召开的。原名为“全国书学讨论会”。共收到论文635篇,入选101篇,大会交流66篇。这次讨论会的显著特点是,更为宏观地把握书法发展和美学的论文增多。会议还组织重要作者以“书学本体及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法”为主题的大会发言,以期拓展理论观照视域,在现代化背景下展开对书法的多向度学术探索。会议促成了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成立,作为中国书协最权威的学术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全国书学讨论会等学术活动。此后,中国书法学术研究就结束了原先处于散兵游勇式的理论研究状态。同时,借助于一批思想先锋、知识底蕴深厚的杰出理论家的相互合作和带动,出作品、出人才,共同建构当代书学的理论大厦。1993年11月,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在重庆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从征稿到评选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收到论文680篇。5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共评选出入选论文87篇,其中获奖论文37篇,并由重庆出版社于该年11月出版《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投稿热情的高涨与书法热同频共振。从征稿质量看,其中不乏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它标志着书法理论队伍的基本形成,而且在向专业性、学术性方向迈出坚定的步伐。尤其在书法史学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持论有据、功底扎实的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学术建设上的不足,诸如一些谈“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话题的文章,不免流入空泛无归、大言不惭、浮词枝蔓、断章取义之中,“文化”膏药随手乱贴。我们并不反对借用其他文化成果如文化学、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书法史及书法理论的具体问题,但必须从大而无当,甚至抄、拼、凑、袭中走出来,从急功近利中走出来。这一点,今天重读评委专家的感言,令人心生感动。但不可否认的是,1993年的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无疑是当代书学渐次迈向专业性、学术性的一个标志,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界历经十多年的美学兴趣也开始降温,继而转向更为广阔的学术和理论视阈。从本届开始,书学讨论会在召开之际,同时出版学术论文集并特邀评委和知名学者论文,成为一种模式延续了下来。第五届书学讨论会是于2000年在河北鹿泉召开的。共征得800篇论文,入选105篇,获奖50篇。并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于同年10月出版了《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时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的刘正成在序言中谈到书法学的学科分类问题,因为这是评审时引起争议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在他的三级学科分类方案中,“书法理论”划入“书法艺术学”,旨在突出“艺术”在书法理论中的核心位置。这个核心问题的明确、解决和部分地解决,是艺术价值判断的前提、基础和实践意义所在。他认为,书法艺术学的确立,书法艺术审美思维的拓展,将为中国一切优秀传统艺术观念的“重构”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近20年书法发展的现状和学术研究的实践表明,这个“方案”是有见地的。但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这些想法不能在操作层面予以落实。想到此,我们不能不为之惋惜。但事实上,书法艺术的学术性、专业性是在一步一步深化的,而学术人才由于不同层次书法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出现了“大鱼带小鱼”的壮观局面。以本届书学讨论会为例,论文从不同视角、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学术路径切入书法本体,在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批评等块面斩获新的成果。仅以获奖论文为例,书法史学的论文相对较为深入,考据类一般能在史料的基础上,挖掘新见资源,做到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这为后来的史学论文立下了范式。也有的从社会演变着眼,言之成说,如张爱国的《高堂大轴与明人行草》就有所发明。而田本良的《汉字对象形文字的继承和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依据》,李起敏、司瑞芝的《论书法的音乐性——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尹旭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书法》则将美学问题上升到文化深度层境的探索,是颇有见解的。马啸的《中国书法——“第三条道路”是否可行——面对“学院派”的困惑与感动》和笔者的《心灵的自由——对新时期书法文化意向的回望与反思》则将探讨问题的视角瞄准了当下,用理性的分析,冷静地观照当代书法的文化演进,得失成败或如红土朱砂,一时难以辨别,但这种担当精神如今已是稀见了。这次讨论会的成果还应注意的是一些个案研究,也已突破了“名人录”旧有的模式,逐步向文化的批评和艺术的批评过渡,这是值得肯定的。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于2003年12月在河南郑州揭晓评审结果,并出版书学讨论会文集。2004年4月在郑州召开会议。本届讨论会共收到论文1164篇,入选100篇,有30篇论文获奖。书法界流行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并认为书法理论研究在关注书法史的研究时也应关注当代书法的演进,所以,本届讨论会《征稿启事》中明确提出,论文选题应“以关注当代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为主,兼及书法史和其它学术问题”。这说明关注当代的呼声渐高,理论的现实作用得以强调。从某种程度上看,本届讨论会较之以往更加开放,选题上更为不拘一格。从征稿情况看,也体现了上述要求,创作、美学、理论、批评、史论、教育等不一而足。这一方面标志着人们理论视野的拓殖,一方面说明研究探索的深入和细化。周俊杰先生就认为:“当代书法理论界要解决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明确书法理论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它以审美为核心,以大文化为其内蕴和研究范围,它属于‘艺术理论’的范畴,而非在古人那里寻章摘句、零打碎敲式地搞点思想难以出新的所谓‘学问’,经过了数年徘徊,现在该是还其本原的时候了。所以,‘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将会成为古典书论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又一重要的转折点。”(见《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第514页)理论的自觉是艺术现代性转换中成熟的表现。中国书协连续举办的六届书学讨论会足以证明当代书法理论从觉醒到自觉已然成为书法走向现代的文化标志。在当代,任何只在表层的艺术行为,在其深处都可以追溯到它的文化层面。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观照,这无疑是新时期书法热在当时绎出的“宏大叙事”,它的“潜语”即是从一个侧面进一步验证中国文化根性的现代超越及其审美意识与人的心灵演进的契合。人们已不满足于仅仅只作笔墨的案头实践与游戏,人们希冀以思想的重量来权衡艺术的文化分量。同时,学术交流与学术研究的交互作用在当代文化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独在的社会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国第七届(2007年)第八届(2009年)两届书学讨论会分别在山东济南和河南郑州举行,基本思路无出书法理论、书法史学和书法教育三大块。随着学术规范和学术论文的专业化发展,论文论题越来越小,史料捜集也做得越来越细。深入细化之后的书学讨论却与当下创作越来越远。在史学论文中,人们把证史的边角小料都挖掘出来,但史学研究却缺乏见解,缺乏“史识”,对规律把握不到或者关注较少,对美学的拓殖也不够。对教育学学科研究较少,是在教学中得到一些体会和操作上的方法而已,显然与现代化情景中的书法传播、书法传承、书法教育的地位还不相称。但应该看到随着大学书法教育体系的完善,一批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哪怕是为了课题、为了获奖、为了评职称而写作,结果也是将书学的研究推向了规范化、专业化和多元化,为当代书学研究的深入注入了活力,积累了能量,提供了契机。总之,书学讨论会对全国的书法理论发展起到了应有的引领作用。倒是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评委特约论文有不少篇幅是关注当下书法问题的。如周俊杰的《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陈振濂的《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关于当代书法“展览意识”的崛起》,李一的《关于当代书法标准的思考》。笔者作为本届书学讨论会的评委,提交的论文《论书法的审美干预——现代性境遇中的书法风格及批评策略》则是近年致力于书法基础理论建设的心血之作。这篇文字借用心理学“干预”一词,提出书法的审美干预,将一种批判性的反思指向书法商业价值主导对其艺术价值的消解及其社会身位性评价,并通过梳理现代性境遇中书法风格的相关理论问题,清理书法评价体系中的模糊认识,提升文化判断力,以执守书法审美的独立的“核心价值”——诗性书法观。作为一种文化抵抗,书法审美干预的超越性价值指归将平庸的庸俗化艺术批评拉回到文化坚守的职责上来,进而使审美判断成为一种现实力量。从根本上说,审美干预只是一种批评策略,仍属于艺术批评范畴。笔者感叹于人微言轻,但是,当书法生态一度发生扭曲之时,这种思考是一定有其独在价值的。第九届书学讨论会是在山西古县召开的,共收到论文1021篇,评出一等奖论文4篇,二等奖论文8篇,三等奖论文21篇,入选论文70篇。论文集所收特邀论文11篇。这届书学讨论会是五次书代会后,中国书协重视学术建设、强化学术发展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通过书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使书学研究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不仅形成了包括书法史论、书法理论、书法美学、书法批评和书法教育等分支的完整体系,而且在某些领域或专题研究中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平,在壮大书学研究队伍,推出和培养研究人才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一等奖论文祝帅的《在“科学”与“书学”之间——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学术反思》,是针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背景下书法理论“从古典到现代”这一历史进程的学术史清理。作者指出,正是书法由“艺术”而“科学”、由“科学”而“书学”的运动路径,构成了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现代化转型和发展的“内在理路”。作为八零后青年才俊的祝帅,代表了一批青年学者的迅速崛起,也取得了一系列颇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这成为第九届书学讨论会的一个亮点。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是中国书协与中国文字博物馆联袂主办的。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这次讨论会的召开,让书学和文字学在两个不同研究方向上又再次回溯到文字本源来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对书法创作中的问题进行的修正,也是保证书学在书法艺术这块土地上枝繁叶茂的必要前提。这次讨论会共收到研究论文1167篇,评出入选论文77篇,其中优秀论文29篇。优秀论文中涉及的论题相当广阔,研究方法也各有所长。如关于书法史的《碑志辨伪通例》(王连龙)、《秦汉简牍具名及书手身份初探》(王晓光)、《死生之间:关于墓志志盖上的题铭式挽歌》(刘天琪)、《尚意书风下的篆书日常书写考察》(刘镇)、《草书折旋的名实》(张眠溪)、《“章程书”:一个“特指”的书体及其相关问题》(杨二斌)等;关注当代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创作的如《学术史视野中的“文字”与“书法”——二十世纪文字学与书法研究的学科关联及其反思》(祝帅)、《统计学视角下的当代书法创作考察与文化反思——以近十年来兰亭奖、全国展获奖作品为对象》(彭双龙)、《隐喻性思维与书法图像的认知、生成机制的心理分析——兼论字本位书法创作》(孟庆星)、《权威与民主:网络时代的书法批评研究》(俞栋、王晓暾)、《天趣与人工:新媒体语境中的中国书法展览设计论略》(吴维羲、吴开赋)、《当代书法展览评判机制存在的不足》(米华翔)等;关心书法教育的如《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书法教师素质能力体系之建构》(林建阳)、《新形势下小学书法本色课堂的反思与构建》(翁燕平)等。仅从选题即可观察到本届讨论会与以往相较,人们关注的书法学术话题更加广泛,学术视野进一步扩大,学术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多样,这表明一个繁荣健康积极进取的书学研究的时代已然来临。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是2017年12月在上海举办的。本届收到论文1010篇,经过评选共有75篇入选,论文集还收入评委专家论文9篇,共84篇,分为美学、史论、理论、教育四个板块。全国书学讨论会作为当代书坛重要的学术品牌活动,始终秉持学术至上,倡导兼容并蓄、百家争鸣,以独立之精神,科学之方法,兼容中西学术,推进书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会议期间,还邀请陈振濂先生作了题为《“三大时代”——当代中国书学的现状、问题、愿景》的主题报告。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他的报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感召力。他认为,书学讨论会每三年一届,实际上已经有三十五六年的历史了。书学研究经历了筚路蓝缕的时期,“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基本上对书学理论研究来说,第一个是学习的时代”。第二个时代是“学术的时代”,90年代中期以来,时代的风向变了,学术的时代发生了立场视角的转移,不是对资料对象有兴趣,人们开始对研究方法产生兴趣。90年代以后的书学讨论会上,“开始反省书法的研究观念和方法,进入到书法史的史学观念和方法论方面的反省”,相较于现在美术史与文学史的研究,书法史研究比较拘滞固定,比较老化。“学术的时代”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陈振濂先生进一步预言,书法学术研究将进入第三个时代——学科时代。从史料到思辨,下一步到学派,这是陈振濂先生所描绘的学术愿景。中国书协秘书长郑晓华说,“这些都是一非常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从本届书学讨论会入选论文来观察,如常春的《艺术的变革——现代中国书法“观念”的转变与“形式”的突显》、崔树强的《论中国书法审美观念的生成》、孟庆星的《隐喻类推与书法意象的生成》等论文已然重拾书法美学话题,从观念形态对书法的审美观念和现代性变革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是很难得的。而王军领的《从“形式至上”走向“文质兼美”——新形势下书法创作的回归与精品意识崛起》则从正面观察新世纪以来的书法创作,关注当下的意义生成,指出书法评审在引领书坛创作理念和走向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倡导回归经典和书写时代精神是对展厅“形式至上”的拨反,这是有见地的。杨勇《当代书法批评:文化转向与批评反思》一文,则强调指出当代书法要在批评观念上走出西化形式论与非历史主义,回归传统美学精神,从哲学生命意识上强调与追寻书法的内在超越性。这种理性的思考既切中肯綮,又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中国书法学术研究的渐次深入,无疑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导的历届学术讨论会发挥了引领作用,而一些主要专业出版部门的推动也是功不可没的。比如由文物出版社联合各大博物馆等学术机构推出的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就从1993年到2011年先后举办了八届,并出版了不同主题的论文集,在书法学术传播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书学研讨活动在上世纪90年代异常活跃,使书学风气昌隆,书法理论家地位的提高,已促成书学研究成为一门颇具发展潜力的艺术学科。到21世纪初,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齐头并进,相互为用,学术研究为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不断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也使这种学术风气伴随着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崛起,更加凸显其理论的独特魅力,使当代书法理论建设具有了独立的品格,与时代同频共振,合纵连横,朝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目标一步步向前推进。当然,书学活动异常活跃所遮蔽的一些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为学术而学术”,话语泛滥,思想退场,这些还有待于年轻的一代学者通过稳健扎实的理论实践来逐步改善和完善。中国书学七十年来,从前三十年的相对沉寂,到后四十年的重新起步,走出低谷,迈上正轨,彰显时代精神,走过了历受挫折、艰难奋力和全面复兴不断深化的历程。它证明了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老树新枝,迎春绽放,也证明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境遇中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所弥漫着的活力和魅力。应该说,这是中国人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独特贡献。这种用学术的语汇所表达的对于文明传统的“敬畏”和“温情”,必然会在未来世界大放异彩。
2020年11月,笔者参加了“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的评审工作,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对当代正体书法的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由此也引发了笔者对于正体书法的一些思考,如书体泛化的意义,北碑、唐楷“世俗化”的当代特征等,并结合作品在此与大家分享和讨论,以期裨益于书坛和广大书友。书体,也称字体,它是文字在历史流变中的产物,是不断去繁就简“世俗化”的结果。当然,在特别的历史时段,它也是社会功用的选择,所谓的“秦书八体”和锺繇“三体书”便是如此。这是中国书法传统精神的核心所在,是文字观,更是所谓的“书法观”的真正缘起。有宋以降,书法逐渐脱却了科举的羁绊,而渐至成为文人士夫生活中的“寄兴”和“自我标表”的清流时尚。因此,有人说宋代书法是后世书法艺术的滥觞期是有一定道理的。沙小平(广东) 节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今天,书体在历史与社会功用的意义已然弱化,尤其是在当下,它更多是作为一种书法的式样,用以区别其他,比如这次的正体书法作品展便是如此。也就是说,正体书法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官样”泛化为一种“庄重”的风格而保存在所谓的“艺术”中。准确而言,这也是当代正体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式样”的基本保证。当然,就本次展览的投稿作品来看,作者的创作观念仍然大都徘徊在“式样”与“风格”之间,这或许正是书法的宿命和特殊的文化身份所决定的,也是人为的规定与艺术创造之间的一种“画地为牢”。它为将来的展事活动与策划也提出了一个更加宽泛的命题。就当代正体书法的创作而言,笔者认为仍存在主观和客观上的桎梏和误区。主观上是“竞技心理”作祟,而由此出现“讨巧”“取悦于人”的不自信。客观上评选是为了体现“公平”的理性准则,而忽略了艺术创造过程的“个性”因素。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两难的问题,在此,笔者仅仅是作为一种思考而提将出来。王墉(河北)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委曲》 北碑、唐楷一直是作为重要的取法对象而成为正体书法创作的两种风格范式。北碑的质朴、天趣与唐楷的庄严、示范为正体书法的创作提供了宽泛的审美启示。这也是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书法家创造的奥妙之所在。在雄浑与温婉间,在天工与匠作里,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最终成就了那些中国书法史上光耀古今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的出现,无不是“真情道白”的产物,无不是“心手两忘”的成果。相比之下,我们当代的正体书法创作,更像是“一技之长”的选拔赛,当然竞赛的仅仅是“工巧”。因此,我们看到大多从北碑取法的只关注《崔敬邕墓志》《张玄墓志》《董美人墓志》等,而且少见自家手段,更多是横向取法,一种有如过去的“新魏体书”式的俗风正在蔓延,套路、油滑、腔调愈演愈烈,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大家更广泛的关注。朱世丰(安徽) 袁宏道《徐文长传》 而有如《瘗鹤铭》《郑文公》《石门铭》那样“有象无形”的经典却少有问津,这说明我们的作者最为关注的是形质,而对精神内涵的把握还有待提升。因为艺术的创造最终是心灵品质的展示、是生命力的迸发,而绝不是无关痛痒的搔首弄姿。当然,更多的作者还是处在向经典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在关注技法层面的东西,他们以像某一家为宗旨,这也是来稿作品的一个普遍的倾向。在此,笔者要说,即便是向经典学习,也要以个性的发扬为首要。包括临摹的过程,对于一个有志于创造的人而言,也不应该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感知,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这才符合艺术创造的规律。书法家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人的成长,心灵的成长,而绝不是套路式的、断片式的所谓人为的几个阶段。杨刚亮(山东) 施闰章《雪中望岱岳》 总而言之,北碑、唐楷应该是一种风格的范式,这是一位优秀书法家应秉持的态度。应该说,书法史不是手艺的传承史,它是“无中生有”的一部丰富的“心灵史”。书法家不是“佣书者”,他应该是用书写展示心灵秘密的人。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正体书法绝不仅仅是一种“体式”,对于一位具有高瞻视野的书法家而言,它应该是一种“风格的范畴”。一件好的正体书法作品应该是“贯通诸体”,而最终以正体书法的范畴加以呈现。这其中应该是“似是而非”,最高级的艺术都应具有这样的品质。超越“形式”的象限,追求心灵的自由,这也是正体书法的使命与追求吧! 江阚阚(江苏) 诸葛亮《诫外甥书》《诫子书》二则吴振锋:不同层次的展览应遴选不同风格不同水准的作品“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评审工作已结束多日,一些想法仍挥之不去,今略述于次:正体书法,按当代人的定义,即包括篆、隶、楷三种书体。换言之,五体书中只要不包括行草书,都可以视为“正书”。也就是说,所谓正体书法作品展还属于单项展。况且本届征稿还要求每位作者只提供一件作品。所以,收稿一万七千多件即表明有一万七千多人投稿。从微观上看,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考虑到泱泱大国,14亿人口,从宏观上说,这又不算多。而最终评出292件,则更是显得凤毛麟角。近些年,全国性展览少了,入展名额也少了,而书法爱好者却是越来越多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康社会人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书法文化下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荣幸!常猛 (河北) 戚继光《韬钤深处》日下,经过多年大学书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一大批年轻一代正成为书坛中坚,而社会上也有大批各行各业的经济自由人士重拾童年兴趣,有志于书法。当代书法的各种培训班雨后春笋般一茬又一茬也未必能满足书法爱好者的心理诉求。按说,这是个好事,但书法又是精英文化,如何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中寻找一种平衡,即在展览的设立、入展数量的设定上权衡利弊,科学施策,这应是展览策划者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设想,是否能够利用大数据,即时地将书法人口作动态分等级普查,以做到不同层次的展览有不同层次的侧重以遴选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作品,选拔不同年龄段的书法人才。其次,想谈谈本届正体书法作品展中“篆隶”的问题。先说篆书,近些年多次参加评选,发现甲骨文和金文类入选数量在大幅度下降,而写那种类于美术字的小篆却增加了。原因可能是识篆的问题,书法界能过古文字关的人愈少了,而金文资料由于出土文物越来越多,资源愈来愈丰富。隶书的情形也类似,不过好一点。从文化层面上说,通隶变的人也不是很多,隶书中的错误往往有许多也是文字知识不足造成的。每次都有写得很好的书法作品因为错别字而错失良机的,本届正体书法作品展仍然有不少作品未能跳出错别字的魔咒。建议大家沉下心来,习字时能把文字、文学、文化一起学。田华璞(河南) 陈元光《明王慎德、四夷咸宾赋》戴文:篆书类作品取法多元、式样丰富、整体效果好“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中篆书作品入展53件,占比18%。我从篆书类来稿作品谈几点感受:其一,根据近年来全国性书法展览的投稿数量和获奖作品数量,我们对全国篆书创作情况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摸底,发现篆书类作品在各种书体中相对较弱。但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展览中篆书来稿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升,或许因去年疫情防控展事较少的缘故,投稿作者潜心创作周期较长,推出了更多精品力作。其二,此次展览篆书类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法多元、式样丰富、整体效果好,水准可与第十二届“国展”中的篆书作品相媲美。杨华 (宁夏) 孙髯翁大观楼长联 其三,大篆作品投稿数量明显增加且质量可观,作品创作指向明确、章法、结体成熟稳定,取法多元,技法纯熟,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有所辨析、遴选,在取法传统与再创作的过程中亦有不俗的表现。综观来稿作品,基本体现了当代篆书发展的面貌。此次正体书法作品展的来稿作品笔墨质量整体较高,但遗憾的是,在审读环节,大篆作品的字法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失误。而且评委们并非都熟谙大篆,在投票环节更倾向易于识别的小篆,那么依照同一评判标准,对取法商周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的作者而言,这有悖于“取法乎上”的原则,也不利于书法的多样化发展。郑文师(海南)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就评审发现的问题作简单梳理,希望能给今后的投稿作者提供一点参考:一、小篆作品数量远超大篆,清代篆书占据很大比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大篆文字体系相对复杂,在文字的规范性和识读上,小篆更具优势。而清篆多是墨迹,且文字内容较多,相较秦篆更具笔墨感,易于学习借鉴。二、对篆书作品形式的研究多于对文字本身的研究。创作队伍中在校学生占了较大比重,无论在校学生还是社会上的书法从业者和爱好者,在作品形式和笔法训练上更易短期内见成效、出作品,因而缺乏对古文字长期、深入地系统研究。在评审环节,有几件作品在最后复议环节被淘汰,非常可惜,其关键原因就是对篆书的文字研究不够严谨。比如,落选作品中里外的“裏”字误写为“里”;韩愈的“愈”字误写为“瘉”的,这些错误是对文字用法不熟悉导致的。所以我们要养成“凡字必查”的习惯,这对创作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徐耀光 (河南)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三、大篆类作品缺少沉静入古的气息,整体有些杂乱,这种杂乱的原因包括字法及体势两个方面。在体势方面,可以参看金文重器,加强统一感;在字法方面,大篆作品尤其能看出作者的文字修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篆少用生僻字和异体字,以免产生歧义;用字尽量统一,且宜从众,若非万不得已不用小篆结构金文化;有些字虽有出处,但不常见,也尽量避免为宜。四、作品雷同现象严重,集训模式痕迹明显。很多作者对篆书浅尝辄止,临时抱佛脚,试图通过各类培训班短期出成绩,但是制作形式雷同化、简单化,这种学习方向有偏差,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代青荣(贵州) 李陵《与苏武》其一 冯印强:“正书”不应该只是篆、隶、楷的统称长期以来,书学界一直把篆、隶、楷三种结构相对规范稳定、仪态相对端庄整肃的字体统称为“正书”。其实这种统称是相对于行、草书而言的。把篆、隶、楷三种相对静态的字体和流美的行书、飞动的草书相对应,以“正书”统称之,由此突出正体书法的规范性和整肃性,固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纵观整个书法史,无论是篆书体系的演变,还是由篆而隶及楷的“古今之变”,都不是完全在“正书”体系内完成的。而且,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书写样式,很难用“正书”予以囊括。譬如,篆书体系演变过程中因书写速度的提高出现的“草篆”,既是篆书的草写,又是草书的源头。我们是否能够理直气壮地把它归类为“正书”呢?再譬如“草隶”,是隶书的草写形式,相对于隶书来说书写的随意、草率而有节奏。现在看来,“草隶”中一部分可以归类为“正书”范畴,一部分可以归类为草书范畴。此外,我们从春秋战国至秦汉大量简牍帛书等书法资料中,同样可以寻觅到楷书的书写雏形来,此可作为楷书脱胎于篆书的依据。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宁愿把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这一演变过程称之为书法的“古今之变”而不愿意称之为“隶变”的主要原因。同篆书和隶书一样,楷书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草率化书写倾向,此又可视为行楷的渊源。叶青山 (福建) 节录王褒《与周弘让书》所以说,“正书”不应该是篆、隶、楷三种字体的总称,起码还应该包含篆隶和隶楷。如果用更加包容的态度来看,篆书的草写(草篆)、隶书的草写(草隶),以及楷书的草写(行楷)等都应该包含在“正书”范畴之内的。这样做不但拓宽了正体书法创作的取法视野,同时也打破了字体间的界定。以往在篆、隶、楷单项展览评审中,往往都存在着篆隶作品是篆书还是隶书,或者说隶楷作品是隶书还是楷书的界定争议。而正体书法作品展的举办,就基本上避免了这些争议,但依然还存在着行楷作品是行书还是楷书的界定争议。笔者在参加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评审的时候,就亲睹一件写的不错的大字行楷对联作品,由于存在着是否为正体书法作品的争议最终还是遗憾地落选了。现在看来,把篆、篆隶、隶、草隶、隶楷、楷、行楷都纳入正体书法作品范畴,着实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正体书法作品体系。在这个正体书法作品体系里,书法创作不再受字体间界定的约束,因而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其结果,必然是提升正体书法作品的创作品质。我想,这也是中国书协在举办篆、隶、楷、行、草单项展之外,还举办正体书法作品展的初衷吧。黄文新(天津) 李白《王右军》此外,正体书法发展史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追求书写的率意流便还是在追求结构的严谨整肃两极中如何此消彼长地发展演化,都始终坚守一个“正”字,也就是正大气象,由此使正大气象成为正体书法的自觉审美文化追求。实际上,正体书法的这种正大气象是和传统文化里中和平正、恢弘刚大的精神向往密不可分的。或者干脆说,正体书法的这种正大气象就是传统文化所追寻的文化精神在书写中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学习书法不能忽略对正体书法的认识和学习。而对正体书法的认识和学习,首先就应该认识和理解这个“正”的审美文化品格。尤其是当今展览中,大字、大篇幅的作品比比皆是。展厅需要这些大字、大篇幅的作品,但更需要承载着正大文化气象、体现着崇高审美品格的大字、大篇幅作品。颉江泊 (甘肃) 赵式铭“亭冠·石载”联 林玉梅:缺乏令人震憾、创新意识强的精彩之作创作思路明确从入展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守正创新”意识强,重法度、讲传承又不失时代性、书写性。既能回归经典、植根传统,又能够融入己意、寻求突破,体现了积极的“出新”意识。作者不再为追求视觉冲击而过分拼接、装饰,而求色艳、幅大、字多、形怪;也不再是体现功力、耐力的竞技、炫技模式化表现,而是越来越强调作品书写性、可读性、可赏性,追求达性情、抒胸臆,体现时代气息、生命感悟,把握书法的文化价值以及书家的历史使命,极具正体书法的雅正风范和正大气象,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下楷书作者的整体水平和艺术风采。取法多样包容作品的取法决定其品质和格调。此次展览作品,从取法对象与风格面貌来看,“锺王”经典仍占小楷半壁江山。“锺王”取法格调高,但要写好实属不易,因取法刻本,容易中正厚实有余而生动气韵不足,徒有形而未能动之以情,倘能从赵、文等法帖中获得笔法再上溯习之,应可取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智永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圆转流美,得其骨力,在展览中也表现不俗。唐楷继十二届“国展”后持续走红,大、小欧用笔楷中略带隶意,入围不少。大字写颜,略带行书笔意,气势很足;褚字绢秀灵动,涉于小巧,仍是主力。史经伟(江苏) 归有光《容春堂记》唐楷作为楷书发展的高峰,技法纯熟完备、对用笔、结字要求很高,法度与个性难以统一,倘能入碑、入行,或入篆隶,写出性情应该格调不俗。宋楷多墨迹,追墨趣,讲文人品格,书写性强,以苏轼和黄庭坚之类入展为多。元代赵孟中、小楷,成绩喜人,若破中正之弊,以奇攻之,则能得其意味。明小楷,追求艺术个性,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傅山之类作品均有上榜,特别是“文粉”多,竞争激烈。这类小楷,除解决书写技法外,性情表达和个性呈现也很关健。取法清朝学儒者也不在少数,赵之谦、何绍基、刘墉、翁同龢、邓石如等大字,用腊笺等再加工高档色纸,黑、光、亮,以明清调大字融唐楷、魏碑意味,得庙堂之气象。魏碑能充分体现书家创造力,持续给力,也有涉及康有为、于右任诸家,大字气势开张,体势斜正相生,大小参差生动,章法自然,重外在气度,易出效果,但亦失之于荒疏粗糙,显僵硬粗野,不可一味使狠。碑帖融合将持续是展览的“宠儿”,以隶、篆、行书笔法融入,摆脱其程式化,增强其书写性和趣味性,而以文人气提升其格调,魏碑大、中楷多,小楷少,可多加尝试。敦煌写经风格特点多,写时要重消化吸收,以出新意。而唐人写经技法娴熟,整齐划一,写时提升品格,破其油滑、概念化,能更好地表达情趣韵味。其他作品还有如黄庭坚、金农、八大、弘一等诸家也占有一席之地,基本涵盖古代楷书的体系,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体现了展览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肖唯佳(福建) 林散之《望巫山十二峰》二首章法简约而不简单书法的展览促进作品形式的创新,既是笔墨功夫、创作实力的比拼,也是作品形式的斗艳,此次作品过多染色、做旧、拼贴等少了,更关注书写本体,体现书写自信,以精美合理、素雅为尚。评委更加青睐传统功力扎实、形式简洁干净的作品,有白纸黑字的作品,像股清流,干净明朗,在评审中反而更打眼。值得一提的是,近几次展览流行的用微喷设计的特种纸,古色古香,印上图案装饰,此次展览中雷同的不少,反而显俗套了。在此次展览中,我们也清醒地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令人震憾、创新意识强的精彩之作,创作停留于技法层面的求稳发挥,拼凑集字、生搬硬套、参考时人获奖入展作品者,书风雷同的“展览体”现象依然存在。中楷、小楷作品多,大楷精品少。书家的文化短板仍不容忽视,文化储备有待加强。当下中国书协对艺文兼善高度重视,但自作书文佳作少,书写内容范围窄、重复者众。因篆法错误,点画轻率,任笔为体,书写内容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等问题而在最后审读环节被拿下的作品还是不少。今天,书法繁荣发展,书法创作是重要话题,每次展览也值得我们深思与细研。作为新时代的书家,不能背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要有入古出新的勇气,求真、求朴、求质。要担时代责任、追民族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以人民为中心,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书法精品,我们为之努力着。洪鸿玲(福建) 苏轼诗二首 季平:让正体书法彰显正大气象在汉字发展演变中,篆、隶、楷正体书法历经漫长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审美传统。正体书法,诸体皆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范式和法度,它们天然所具有的雅正风范和正大气象是时代审美的永恒追求。为了深入研究正体书法,倡导书家沉潜书艺并在继承和发展中构建时代书风,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的评审工作在青岛落下帷幕。本次评审本着“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方针,把取法、功力、才情、创意“四要素”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把彰显正体书法的正大气象,掌握正体书法的正确方向,发挥正体书法的正能量效应,贯穿于评审工作的始终,入展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总基调下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的。杜鹏飞(安徽) 节录庾肩吾《书品》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让书法彰显正大气象,体现时代精神,已经成为书坛的共识。所谓正大,反映在书法创作上就是法度森严、气韵生动、气象宏阔、书风雄浑。此次入展的292件作品书体纯正,取法高古,风格多样,体现了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彰显了正大气象,是当代正体书法和审美趋势的集中反映,亦是当下正体书法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从本届正体书法作品展的评审看正体书法创作现状,尚有许多亟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经典的挖掘、时代精神的追求尚显不足;受时尚文化的冲击和社会上各种书法培训班的急功近利、盲目追风,效仿名家和老师,作品风格相近、面目趋同,为书坛诟病的“展览体”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作品刻意制作,反复打磨而缺乏自然书写;有的作者艺文分离,作品经不起审读。(如书写伟人诗词用字不严谨不规范,古代名人姓名和地名繁简不清,钤用有悖于自身年龄和身份的闲印等)。诸如此类问题应加强引导,逐步扭转,从而彰显正体书法的正大之气。罗小平 (陕西) 杜甫《饮中八仙》作者:王登科、吴振锋等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明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的新闻稿中,“稳”字被提及29次,可见“稳”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字。“六稳”中,稳增长最为重要,可以说是“六稳”之首。会议指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除了结构性和周期性的原因,今年还新增了体制性原因的表述。回顾今年的经济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2%,虽然整体保持了稳中求进的态势,但不得不承认经济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行压力是在增大的,这就意味着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增长尤为重要。再来看会议提到的“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三期”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这个表述出现在会议中,说明我国目前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增长而不是高速增长的道路上,面临着经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压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各方面结构性调整压力、前期经济刺激计划还未完全消化的压力。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指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意味着我国目前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宏观杠杆率可以有小幅度上升,即通过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等结构性加杠杆措施来助力经济增长。未来经济发展既要防风险,也要稳增长。为此,今后的工作要紧紧围绕“稳”字,全方位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结合多种货币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重点是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货币政策更好更有效地传导至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核心在于优化结构,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实施导向更为精准的财政政策,重点保障民生建设等重要领域,服务国家经济稳增长。二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目前我国金融系统总体健康,未来要在继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稳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整顿金融秩序,应对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和补齐制度短板的工作基础上,合理适度调整宏观经济杠杆率的内部结构,既不能大力去杠杆,也不能大水漫灌加杠杆,要压实各方责任,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三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加大开放,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系列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资的引入和保护,全面实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关税总水平,发挥好自贸区和“一带一路”的作用。此外,改革开放还要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培养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稳增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节点,宏观政策的制定要“稳”,微观政策的执行要“活”,要坚持统筹协调,优化协同高效,“活”“稳”兼顾,共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经济发展更加稳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专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相关评论:中国发出“圆满收官”动员令 中国经济有稳字当头破浪前行的底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民营企业认识的逐步深化,而且对民营企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民营经济是我国投资增长的推动者、科技创新的领先者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者,我们应当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难点,通过“思想引领、体系保障、财税优惠、金融帮扶、全面支撑”来巩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果,构筑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摇篮。聚焦一个核心思想,引领民企持续发展。要聚焦“民营企业是经济社会促进步、谋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核心思想,加快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同时,还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创新推动发展理念——立足于历史发展阶段和民企发展经验,走实事求是持续发展的道路;注重市场、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快民企生产模式和内部管理模式创新。优化三大体系建设,保障民企健康发展。一是优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增强民营企业立法保障,提高民营企业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实施性,依法保障民营企业的各项权益。二是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服务民企的能力和效率。三是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和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职工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民企健康发展。落实四条优惠举措,降低民企税费负担。一是要加快落实税费优惠举措,放宽税收免征限制,减免民营企业各项费用,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费用负担。二是要准确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发挥审计评估的建设性作用,计量评价各项政策效益,精准识别各项政策成效。三是要创新税费收缴方式,加强税费收缴管理和科学技术应用,搭建高科技网络电子化收缴平台,提高税费收缴效率。四是要加大税费优惠力度,合理扩大优惠范围,确保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推进五个融资措施,拓宽民企融资渠道。一是调整信贷投放结构。要加大信贷投放额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民企特点的信贷产品。二是降低民企融资成本。要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门槛,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三是拓展民企融资担保。要促进融资担保机制市场化建设,加快运用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资本投入、代偿补偿、创新奖励等方式引导担保、金融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为民企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四是拓展民企融资渠道。要出台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法规,支持民企多方位、多层次开拓市场化融资。五是创新民企金融服务。要优化金融服务意识,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强金融服务设备的更新升级,建设集清算、对账、查询、投资、保险、纳税和报关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实施六类专项工程,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一是实施民企专项资金工程。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和扶持民企发展的战略,增强无偿资助、股权投资、业务补助或奖励、代偿补偿、购买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扶助。二是实施民企文化重塑工程。要加强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民企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自律精神、贡献精神,塑造符合我国经济特色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三是实施征信体系建设工程。要在巩固传统征信业务的基础上,从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分和信用评级等各方面提升和完善传统征信体系。四是实施信息联通共享工程。要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构建联通共享体系,为民企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和渠道。五是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工程。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壮大人才队伍实力。六是实施舆论规范引导工程。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策划前置和过程掌控等及时宣传民企的效益和成绩,塑造新时代民营企业新形象。【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甘肃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项目编号:18LZUJBWZY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贾洪文,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金融及人口研究;李学敏,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应广大粉丝的要求,梅小森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SS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适合有经济学相关学科背景的同学和老师们投稿!如果你喜欢“SSCI投稿经验系列”,欢迎留言评论,和梅小森互动,告诉我们你感兴趣的期刊,我们会全力帮你一探究竟。今天梅小森给你介绍的是《 Asian Economic Journal 》《亚洲经济杂志》《亚洲经济杂志》详细介绍了与东亚有关的经济学广泛主题,包括国际比较和国家研究。它是理论家、实践者和研究人员之间进行辩论的论坛,并发表了高质量的理论,经验和政策导向型著作。《亚洲经济杂志》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与东亚有关的经济学研究。对于那些对亚洲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至关重要的信息使《 亚洲经济杂志》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源。......期刊官网: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4678381那么被这本期刊收录的论文选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梅小森就为大家找来了《亚洲经济杂志》最近发表的成果!梅小森选的这两篇论文都很有实际运用价值,希望给大家启发。附上最新期刊目录:梅小森了解到《亚洲经济杂志》近期的论文选题包括: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全球失衡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灾害经济学印度尼西亚经济经济学专业和教学交流汇率和货币危机金融机构和市场企业行为粮食和农业政策增长和生产力家庭行为国际贸易和贸易政策国际投资和资本流动供应链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贫困与收入分配公共部门服务部门腐败与发展......以上就是这期的全部内容!【SS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将持续更新,敬请期待!另外,2020年第一届传播、创新与经济管理国际会议正在广泛征稿,会议论文集提交CPCI检索和EI检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不要错过!“2020年第一届传播、创新和经济管理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将于2020年8月30日(星期日)以网络在线形式召开,大会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和研讨的高水平平台来分享他们的卓越成果,探索研究领域内的热门问题,交换新的经验和技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都将由会议技术委员会进行同行评审。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将由梅森出版集团(Mason Publish Group)正式出版,并提交CPCI检索和EI检索。官方邮箱Email:ICCIEM2020@163.com完整版《私募股权特征、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小企业的经验证据》《韩国教育回报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工资差距无关》
科技成果转化征稿函为贯彻国务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精神,优先刊登与技术转移、转化相关的技术趋势分析、专利技术分析、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管理、科技转化管理、科技金融等相关案例文章。通 知关于实施2020年度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的通知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学会部,地市级科协,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国科协2020年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科技服务对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2020年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与“科创中国”平台和试点城市建设相协同,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和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组织开展“百城千会万企”示范活动。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目标 面向百座地市和园区,组织千家学会深入万家企业,推动“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与人才服务,把创新要素引向基层、引向企业,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国家级科技服务团科技服务活动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01)1.项目数量:组建国家级科技服务团50个左右2.重点服务产业: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能源化工、地理信息、乡村振兴、生态修复、专业技术服务、智慧海洋等。3.重点覆盖区域:聚焦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覆盖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4.科技服务团组建方式:——学会牵头,跨域联合。由全国学会按照“有设计、有任务、有机制、有节点、有成效”的原则,牵头组建国家级科技服务团,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联合相关全国学会、地方学会、地方科协、行业管理服务部门、科研院所与高校、重点企业等产学研用各方参与,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服务。——组织赋能,形成机制。突破现有组织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基于任务目标,能力需要、要素驱动、效益驱动、利益驱动,充分发挥学会的人才汇聚和科技服务优势,按照“合作发展、协作共赢”的原则,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共享集“政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供需双方直接对接的协同创新有机体。在地市一级建设地方产业联盟、技术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企业家联合体等组织体系,构建区域覆盖、产业覆盖、组织覆盖的科技经济融合工作新体系,形成科技经济融合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服务团中全国学会不少于2家,并有相关院士参与。5.主要服务活动内容:(1)转化对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性技术推广、项目对接、技术交易、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等高质量科技类公共服务。(2)高端研讨。与地方政府至少共同主办1场针对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产业论坛、产业博览会等研讨活动,提炼形成会议成果报告(每份不少于5千字)。(3)智库报告。通过实地调研,跨界组建高端智库研究团队,形成至少1份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高端智库研究报告(字数不少于2万字)。(4)宣讲培训。精心遴选专家,开展系列线上线下宣讲活动,并至少开展2次中国科协组织的线上线下宣讲活动。编制培训手册,开展先进适用性技术培训,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并提交宣讲讲义、培训内容的电子版。)。(5)组织赋能。在地级市建设不少于3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赋能组织,如产业联盟、学会企业联合体、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组织与平台,建立完备的运营机制,以项目纽带、利益纽带,通过实体化运营取得阶段性成果。6.项目金额:50万—80万元/项7.项目周期:1年(2020年11月底前完成)8.申报单位:全国学会或全国学会与地方科协联合申报并组织实施。( 二) 实施省会合作科技服务示范项目( 项目编号:ZLGC202002)1.项目数量:20项左右2.重点服务区域:聚焦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开展覆盖全省的科技服务活动。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服务3个以上地级市(区),形成对多个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不少于30家企业(或农业合作社、扶贫示范点)的科技服务,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3.重点服务产业: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能源化工、地理信息、乡村振兴、生态修复、专业技术服务、智慧海洋等重点领域。4.组建方式:由省级部门或科协统筹,组建涵盖全国学会、地方学会、地方科协、行业管理服务部门、科研院所与高校、重点企业等产学研用各方参与的区域性“科技服务队”,并制定任务明确、举措详实、目标量化的服务队工作方案。其中全国学会不少于2家,并有相关院士参与。5.主要服务活动内容:(1)深化会地合作。积极推动中国科协与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协议落地实施。(2)创新合作模式。联合相关单位,组建政策专家、领域专家、技术专家、龙头企业、创投组织等各方参与的科技经济融合学会类组织,或组建区域性创新联盟等。(3)组织赋能。在地级市建设不少于3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赋能组织,如产业联盟、学会企业联合体、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组织与平台,建立完备的运营机制,以项目纽带、效益纽带,与“科创中国”相协同,通过实体化运营取得阶段性成果。(4)打造“样板间”。围绕区域重大战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服务,与“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相协同,积极探索融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要素集成服务模式与运营方式,通过组织赋能、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提升集成服务效能,打造至少1个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示范“样板间”,提交涵盖“样板间”设计思路、工作模式、进度安排、预计服务成效等内容的报告(不少于1万字)。(5)转化对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性技术推广、高端研讨、咨询论证、宣讲培训、项目对接、技术交易、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等高质量科技类公共服务。6.项目金额:50万—80万元/项7.项目周期:1年(2020年11月底前完成)8.申报单位:省级科协、地市级科协(三)高端智库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03)1.项目数量:1项2.工作内容:围绕全球产业链重构与集群化发展态势,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数字经济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未来经济发展主导方向,就区域特色化发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演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立等相关领域开展线上线下大型政策宣讲活动。通过国际国内对比分析,研究新时期科技经济有效融合实现路径。3.组建方式:由国家宏观战略研究机构组织政策专家、领域专家、技术专家三方面,不少于15位权威专家组成宣讲团与智库团队。4.主要工作内容:(1)线上线下宣讲。因时因需开展在线宣讲、录播直播、答疑互动、现场宣讲等线上线下宣讲活动。线上宣讲活动不少于10场,组织开展或派人参加线下宣讲不少于5场。(2)提炼宣讲材料。兼顾广泛适用与特定区域需求,提交15场宣讲高质量讲义(每场宣讲提交不少于5千字的讲义)。(3)形成智库报告。通过国际国内对比分析,研究新时期科技经济有效融合实现路径模式,形成研究报告。(不少于2万字)(4)提交决策报告。提交1份可供国家宏观战略决策参考的建议报告(不少于5万字)。5.项目金额:80万元/项6.项目周期:1年 (2020年11月底前完成)7.申报单位:国家宏观战略研究机构(四)服务保障类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04)1.数据分析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04-1)(1)项目数量:1项(2)主要工作内容:——动态监测管理。对项目执行进行动态监测,建立项目数据库,实现数据汇总、提取、结构性分析等管理服务功能。——提交总结报告。形成一份数据详实、分析充分的建议报告(字数不少于2万字)。(3)项目金额:30万元/项(4)项目周期:1年 (2020年11月底前完成)(5)申报单位:第三方专业机构2.全国学会入鲁行动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04-2)(1)项目数量:1项(2)服务区域:山东省(3)组织方式:由1家全国学会统筹,多家全国学会参与。(4)主要活动内容:——需求调研。组织全国学会深入山东各地开展系列调研对接活动,精准了解科技服务需求。——召开论坛。举办科技经济融合高峰论坛暨成果推介会,创新驱动助力泰安现场观摩会,打造创新助力“山东样板间”,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交报告。形成1份全国学会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化的建议报告(字数不少于2万字)。(5)项目金额:40万元/项(6)项目周期:1年 (2020年6月底前完成)(7)申报单位:全国学会3.科技服务团“服务包”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04-3)(1)项目数量:1项(2)主要工作内容:——组织专家。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组织政策专家、领域专家、技术专家三方面专家团队。——遴选内容。遴选科技服务团线上线下相关宣讲、培训内容,确定“服务包”具体内容。——制作“服务包”。将遴选确定的相关服务内容,统一进行设计、编辑,形成中国科协科技服务团在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服务系列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产品。(3)项目金额:60万元/项(4)项目周期:1年(2020年11月底前完成)(5)申报单位:全国学会4.综合评估及决策建议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04-4)(1)项目数量:1项(2)主要工作内容:——综合评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项目阶段性任务完成、经费预算执行、取得成效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考核,提出评估考核结果建议。——提交报告。凝练工作成果,并就项目整体推动提出改进、提高建议,提交《2020年度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综合评估报告》(字数不少于2万字)。——汇编案例。梳理典型案例,提交《2020年度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优秀案例汇编》。(3)项目金额:20万元/项(4)项目周期:1年(2020年11月底前完成)(5)申报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申报及实施要求(一)申报及评审流程1.申 报 单 位 登 录 项 目 ( 申 报 ) 管 理 系 统(账户分配及网上申报相关技术问题,请联系网上申报系统技术人员咨询) 后,按要求逐项如实填写《项目申报书》,提交审核通过后,在系统内导出《项目申报书》。(http://kjst.castscs.org.cn:8081/projectmanage/index.html)2.学会服务中心对申报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后,组织评审小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2020年资助项目与资助金额,并在学会服务中心网站公示评审结果。3.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公布入选资助范围的申报项目,并拨付资助经费。(二)经费拨付1.申报单位在收到资助项目入选通知后30日内,与学会服务中心签订项目合同书,否则视为放弃申报。2.签订项目合同书后,申报单位按要求提供对公账户、发票或经中国科协财务部门认可的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三)经费使用要求1.资助经费需在项目合同书明确范围内,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支付,不得超标支出。2.资助经费需在项目合同书规定时间内支付完毕,如有结余,原则上需将结余经费退回学会服务中心。(四)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1.学会服务中心负责对项目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2.项目单位需在项目结束后30日内向学会服务中心提交项目验收申请、总结报告、经费决算单(包含经费使用明细、发票复印件等)以及体现项目成果的相关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产业规划报告、视频或图片、新闻报道及项目参加人员信息等),并协助做好开题评审、中期评审、总结验收,以及延伸审计等工作。3.学会服务中心将对项目经费实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将作为以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五)申报时间与要求1.申报时间: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 2020 年 5 月 31 日,以项目(申报)管理系统提交时间为准,逾期不再受理。2.申报单位须对《项目申报书》内容进行审查,填写审核意见,加盖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申报单位须准备《项目申报书》正本两份,双面打印装订,并于申报截止日前寄至学会服务中心创新服务处。(六)联系方式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业务处室: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创新服务处联 系 人:闫 爽 刘晓芳联系电话:(010)62129657 (010)62129559网上申报系统技术咨询:联 系 人:袁 涛 徐 琛联系电话:(010)62661631 18514701067来源: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END —本文转自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作者如接洽版权问题,请联系18001366393谢谢!北京国信品牌评价科学研究院 国内领先的品牌评价咨询、研究和服务机构。研究院可为中华驰名商标和地方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和地方老字号,文化企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资产提供品牌价值报告,以及基于品牌评价的品牌指标化管理咨询,品牌项目营销预算评估,品牌项目授权取费评估等服务。同时还承接各行业、各领域及企业品牌评价体系建设课题研究。联系电话:010-64679588
《当代学前教育》简介《当代学前教育》创刊于2006年,是湖北省第一本基于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由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长江学前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幼爱立方学院承办,武汉爱立方儿童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协办,面向全国发行,全文可在中国知网、博看、超星等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本刊始终坚持“传播新思想、造就教育家”的办刊宗旨,秉承“探究真理、引领改革、指导实践”的办刊理念,让幼教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构建高质量、高层次、有深度、有思想的幼教学术交流平台,着力打造中国学前教育高端智库。征稿主题【征稿栏目】:专题研讨围绕幼教热点主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创新式的探讨。【征稿主题】:幼小衔接本次专题征稿的主题是“幼小衔接”,大家可围绕“幼小衔接”这一话题,从宏观层面阐述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在幼小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对策等;也可以结合当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其进行解读;还可以从微观层面介绍园所在幼小衔接方面做出的举措,阐述在这一过程中的启发等。(不限于以下话题)话题1: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话题2:如何培养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话题3: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话题4:关于幼小衔接的几个原则问题话题5:幼小衔接的政策解读......投稿要求1. 稿件统一用Word文档,文章字数在2500~5000字左右。2. 文稿中若附图片,需插入文档定位;另外,所有图片需另外打包成一个文件夹(图片像素不低于1000px*1000px),同文档一起打包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本刊专用投稿邮箱,邮件名格式统一为“幼小衔接+文章题目+作者姓名”。3. 文章正文前须有标题、作者姓名、200~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5个关键词,同时请在首页以脚注的形式标明文章受课题或基金资助的情况,文末附上作者简介(包含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如有两位及以上的作者,请注明通讯作者。4. 文章正文后的“注释”或“参考文献”应完整、准确,其中“参考文献”必须与文中引用情况一一对应,同时,“注释”或“参考文献”的格式须与国家相关标准规范一致。 征稿主题【征稿栏目】:专题研讨围绕幼教热点主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科学、合理、创新式的探讨。【征稿主题】:小区配套园本次专题征稿的主题是“小区配套园”。大家可围绕“小区配套园”这一话题,从宏观层面阐述当前小区配套园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针对小区配套园的治理、管理进行探讨;还可以分析小区配套园如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或是从某一个典型小区配套园出发,阐述该小区配套园的办园经验与办园成果等。(不限于以下话题)话题1:小区配套园的办园意向与发展路径话题2:我国小区配套园的研究综述话题3:小区配套园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话题4:小区配套园如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投稿要求1. 稿件统一用Word文档,文章字数在2500~5000字左右。2. 文稿中若附图片,需插入文档定位;另外,所有图片需另外打包成一个文件夹(图片像素不低于1000px*1000px),同文档一起打包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本刊专用投稿邮箱,邮件名格式统一为“小区配套园+文章题目+作者姓名”。3. 文章正文前须有标题、作者姓名、200~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5个关键词,同时请在首页以脚注的形式标明文章受课题或基金资助的情况,文末附上作者简介(包含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如有两位及以上的作者,请注明通讯作者。4. 文章正文后的“注释”或“参考文献”应完整、准确,其中“参考文献”必须与文中引用情况一一对应,同时,“注释”或“参考文献”的格式须与国家相关标准规范一致。 注意事项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人必须保证投稿文字和图片的原创性,提前自我查重,一旦录用,视为自愿并全力承担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法律责任。切勿一稿多投,凡是未将稿件投至本刊投稿邮箱的文章均不属正式投稿,本刊将不会给予任何答复。自投稿之日起,1个月内未收到处理意见,作者可改投他刊,为防疏漏,可事先与本刊联系。本刊投稿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出现联系方式,想要投稿的家人们请微信搜索【投稿征文驿站】或者《当代学前教育》杂志媒体账号获取。欢迎对当代学前教育工作有深入思考或独特见解的幼教工作者和学前教育研究人员积极投稿,让我们一起探索学前教育的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
笔者从事学术刊物编辑工作多年,在审阅过程中发现不少好稿件,也发现有相当部分的稿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十方面。一是“原样搬运”。主要表现是:论文引用他人的资料、观点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甚至整篇文章基本是由“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拼凑出来的。撰写学术论文应严肃、认真、科学,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引用或参考他人的观点、资料后应于文后列出引文或参考文献。论述性文章与综述性文章有显著区别,若是前者,就应以自己的“干货”为主,除非是为己文评论、探讨的对象,或为己论佐证以增强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外,其他情况如无必要,不宜引用。文献引用对于撰写学术论文意义重大,引用的合理、必要、准确及有效,对文章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撰写新论文时使用引文来佐证己论必须恰到好处方能起到正确引用的作用。二是“虚浮不实”。主要表现是题目宏观而内容微观。有些学术论文探讨的仅是某个局部性、个体性的改革发展问题,涉及的仅仅是某个学科领域的横向子系统或纵向子系统下面的某个问题,却冠以仅适用于该学科领域整体改革发展的大题目,这就出现了题大文小的毛病。例如,题目为“论人才能力的培养”,但文章内容既不是某学科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也不是所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只是某个学科专业的某一层次甚至是某企业某部门的人才能力培养、培训方法。这就导致题文不匹配,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是学术研究应该力戒的。三是“心浮气躁”。主要表现是赶“时”赶“热”,在没有进行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和仔细研究的情况下,便对一些时髦的概念、观点、理论和热点问题匆匆发表见解,“书被催成墨未浓”,这对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是无益的。例如,高校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否应去除行政级别、取消内部层级的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什么是行政级别、高校行政如何运作及运行机制等,很多论者对这些问题的内涵和特点或不清楚,或一知半解,便去蹚所谓“热点”的浑水,匆忙草率地撰文发表见解,认为高校不可去除行政级别、不可取消内部层级或必须要有行政级别,不宜取消内部层级,有的则人云亦云,照搬“行政化”“层级化”等概念,把这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随便套用、粘贴,以致文稿内容自相矛盾,错漏百出。四是“爱好用旧”。主要表现是喜好使用过时的论据、资料等。当今社会,因特网无处不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搞学术研究须有敏锐的目光和灵通的信息,要占有丰富的、新颖的和各种不同的资料,并寻找机会与国际学者交流,使学术研究避免“一叶障目”。这是进行科学的学术研究并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必备条件,缺少这些条件,学术研究就会少了科学的内涵,就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例如,有些论述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术论文,引用的却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资料,时间这么久远的资料作为推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论据实在是很难具有科学性。殊不知,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的情况对于今日的高等教育实践而言已成“陈年皇历”,用它们代表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是不科学的。如此“爱好用旧”必然减弱研究成果的正确性、科学性。五是“长于套用”。即在探讨某个学术领域的某个层次的子课题时,沿用母层次课题的既有观点,贴上子层次的“标题”了事,而没有对这个层次的特点作相应的揭示和论述,发掘其独特之处。例如,有的探讨如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论点往往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针,因为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要注重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研究是探讨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这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的要求;要加强应用研究,因为社会对针对性、实用性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等。但实际上,把这些观点与高等教育学理论乃至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相比较,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标题不同罢了。有些文章尽管注意到了本层次课题的特点并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但由于无法避免对母层次课题已有共性思路或观点的大量复述,导致文章的新意和特色被遮蔽。六是“自我炒作”。作者对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情有独钟,撰写新的文章时喜欢自引,或列为参考文献。当然,有时确实需要引用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的观点,但只有在自己所著新文的论述与已发文章的观点有着内在联系的情形下才可以这样做。然而,有的学人在并不存在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动辄引用自己已发文章,或一一罗列为参考文献。这样的自引情况,其动机大概或是借机自我“显摆”“炫才”,或是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七是“以偏概全”。主要表现是把个别当作普遍并依此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种求证方法既不科学也不严谨,很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毛病。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立论的主要依据,而这需要以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作为模型,从大量事物中抽象出共性的、本质的东西方可达到。但是,有些学人视野狭窄,或只关注那种没有代表性的孤例,或只看到一个角落,或从媒体上看到或听到某个事情的介绍就匆匆从其中引申出结论或将之当作某个观点的论据。另外,有的学人把自己所专长或喜欢的,实际上是比较狭窄的领域、专业、体系中的临时性、单一性或特指性术语概念当作普遍通用的术语加以利用,这就有意无意地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减弱了论文的科学性。八是“旁求博考”。第一,热衷于无谓的大量考证。有些研究者喜欢在谈自己对问题的研究心得前,对文章中某个已经有了定论的一般概念作无谓的大段考证。例如,有些论述高等教育改革的文章,在转到正题即“高等教育改革”上来前,对“改革”一词的词义、由来、变化作了长篇“考证”。事实上,对那些已经没有任何歧义的常用词语进行的反复“考据”,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手法去照抄照搬文献或辞典工具书,而且与全文主题的论述不存在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实系“迂夫子”气造成的。第二,离题万里的空谈。有些文稿尽管与论题有一定联系,有的甚至还联系得比较紧密,但大谈特谈那些人尽皆知、不需要证明就能够明白的寻常道理和现象实在是显得多余。例如,有些探讨借鉴美国发展高等教育经验的文章,字数大约七八千字,但文中对美国高等教育如何发达的介绍往往占去三四千字,列表格、做模型、摆数据,再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多番折腾后,还要喋喋不休地反复强调美国高等教育如何发达。实际上,对大家都知晓的现象、观点、道理,尽管其与主题论述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只需用少量的文字点明即可。第三,庞大的堆砌罗列。在解释或解决学术研究领域中的某一问题时,需要运用某一相关学科理论,但却没有紧扣主题做深入的探讨,而是离题万里地去重复铺陈和述评该学科理论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其前景如何等。例如,有些文章在运用高等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时,总是先对这些理论的形成情况、发展进程、如何演变甚至创始人的生平经历等做详细的罗列。这就变成了生硬的理论资料堆砌,成了《庄子》所谓“文灭质,博弱心”,即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会让人糊里糊涂。九是“宏大叙事”。主要表现是研究题目偏好于那些有关整体、全局性的宏观问题。有些学人比较轻视具体问题,不愿把问题细分后再做深入详细的考察分析,而是惯于大而化之,把具体问题等同于枝节问题。他们以为,“宏大叙事”分量重、影响大,开展“宏大叙事”研究可以全面展现自己的学术水平。的确,研究工作的推进需要突破宏观问题,但是,开展宏观研究的前提必须是能够全面透彻地了解问题及客观准确地把握事物,同时要具备丰富的阅历、宽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统领宏观问题能力、准确的文字表述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及长期的思考和积淀。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作者撰写的宏观问题研究论文,大多思想平淡,内容空洞,挖掘不深,远离日常生活体验,没有抓住复杂问题的本质要害,更不要说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了。“宏大叙事”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步推进,逐层深入。若是本末倒置,只会适得其反。十是“方法薄弱”。研究方法单一,很多研究者习惯于定性研究,实证研究少且形式与方法尚需改善,更不用说引进质的研究了。研究方法单一会导致研究视角单一,从而制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研究方法运用不规范。如思辨研究多半是基于未经证明的个别经验、感觉和未经确证的某些观念、说法,而没有依据充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并且概念含糊、内涵矛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甚至“不讲道理”就直接端出观点和结论了事。定量研究规范、深入的很少,如很多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没有深度、表述含糊,样本数量少且无代表性,得出的结论简单粗糙,没有实质内容。这都会影响研究质量甚至使研究工作失去意义。来源:《出版科学》2013年第4期作者:郑确辉,广东商学院《法商高教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