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宏观专题研究报告:告别老路——2020年宏观经济,政策,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宏观专题研究报告:告别老路——2020年宏观经济,政策,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机构:国金证券引言:近一段较长时期,房地产和基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力量,但当 资金过度集中于这些领域将导致资本回报率长期低迷。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 下行,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却不断放大。因此,告别老路、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高质量增长成为我国当务之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未来经济转型可 能的发展方向。 1、告别老路: 从地产基建驱动到创新消费驱动。依托房地产和基建拉动经济增长 的老路已走到尽头,原因在于:过去资金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和基建已造成我国企 业资本回报率长期低迷,现阶段我国几乎所有部门都与房地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 联,而我国实际房价水平也已升至世界前列,房地产泡沫风险不言而喻。同样, 基建作为过去地方政府打造优秀政绩的“法宝”,也引来难以磨灭的债务问题。 总之,依靠基建和地产拉动经济的老路已千沟万壑,那么未来经济增长靠什么? 我们认为,未来新兴产业和消费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而它们也将作为未来的核 心资产全面带动我国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告别老路意味着旧的经济增 长模式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增速将会下行,但在新兴产业和消费的引领下经济发 展质量将显著提升。 2、经济展望:前高后低,“斜 N 型”企稳。我们判断 2020年经济增长将呈现“斜 N 型”,全年实际 GDP 同比为 5.9%。“斜 N 型”的具体理解为:一季度上扬,二 季度探底,下半年企稳,整体前高后低。支撑这一判断的理由主要有三点:第 一,资本回报率低迷仍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核心问题,潜在增速中枢下移是短 期增长的长期背景;第二,2020 年政策将是积极的,财政扩张,降准降息将对下 行的经济做逆周期调节;第三,2020 年下半年海外需求可能逐渐回暖,带动我国 经济整体企稳。物价方面,猪价不是核心影响因素,无法推升全面通胀;预计 CPI 前高后低,PPI 回升至 0 附近震荡,2020 年名义 GDP 将与实际 GDP 背离。 政策方面,2020 年财政赤字率可能定在 3%,但广义财政继续扩张,聚焦中央政 府加杠杆;货币政策在杜绝“大水漫灌”的基础上,宽松确定,节奏渐进。 3、外部环境:预计全球经济在 2Q2020 企稳回升。中国的实际 GDP 增速有望在 2019 年 4 季度企稳在 6.0%附近,并在 2020 年保持相对稳定的格局,因此可能成 为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领头羊。由于欧元区和日本、韩国等经济体对中国需求的 依赖较高,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企稳,这些经济体的增速也可能逐步企稳。而美国 的私人非住宅投资在 2Q2020 企稳回升的概率较高,将带动美国整体私人投资企 稳回升;同时,美国私人消费与政府消费和投资相对稳定,那么届时美国经济也 将企稳回升。由于美元指数整体保持相对弱势,以及发达经济体和中国需求的企 稳,整体新兴市场经济可能也从弱势中温和复苏。因此,2020 年 2 季度可能是本 轮全球经济整体企稳回升的一个时点。不过,从时间节点和风险事件来看,贸易 战是否会继续恶化,可能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节奏和力度。 4、价值凸显:全球流动性扩张,中国资产吸引力上升。全球货币政策迎来新一 轮宽松,全球流动性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全球流动性扩张背景下,利率 水平总体下降;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来衡量,当前日本、德国、法国收益率均 为负值。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也持续攀升。银行对私人部门债权规模上升,特别 是亚太新兴市场上升明显。但非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边际递减。当前 我国汇率稳定,利率相对较高,且货币政策更有空间,我国资产吸引力正在上 升,外资也逐步加大对我国股市和债市的配置。 5、大类资产:A 股处于新一轮转型驱动和盈利驱动的牛市起点。股市方面,预 计 A 股 2020 年将走出一轮由转型驱动和盈利支撑的“业绩牛”,美股保持震荡格 局;债市方面,中国利率债收益率前高后低,美国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下行空间有 限;其他类资产方面,美元指数先下跌再反弹,整体相对偏弱;人民币总体稳 定、有所升值;布伦特原油价格在 50-70 美元/桶震荡;美国实际利率进一步下行 空间有限,金价上涨受阻。 风险提示:财政宽松不足、货币过紧、房地产泡沫、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等。

守度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剖析:2020年中国与全球经济趋势

原标题:《中国宏观经济报告》剖析:2020年中国与全球经济趋势距离2020年仅剩不到7天的时间里,展望新的一年,国内宏观经济的走势及发展,仍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新的一年,国内经济发展将呈现一番怎样的景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是否应该设定在6%及以上?同时,在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的大背景下,2020年全球经济又将走向何方?12月23日,武汉大学联合基岩资本共同完成的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日前已正式发布。作为中国首个赴美上市的知名金融投资机构,在市场研究方面,基岩资本曾发布过《全球中概股市场研究报告》、《美国中概股榜单》等一些著名的深度研究报告。但相较以往,此次发布的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不同之处,在于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基岩资本深度分析了2019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同时,辞旧迎新,客观地展望了未来几年中国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并针对当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保6”及全球各经济体未来经济增速如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中国经济增速仍处目标区间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经济增速?《中国宏观经济报告》里给出了这样一段话:“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仍在目标区间内。”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季度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0%,增速较上季下滑0.2个百分点,处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中6-6.5%的下限。报告认为,当前中国季度GDP增速下降到6%,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盲目恐慌,需要有一个客观认识。首先,从外部因素来看,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受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包括一些外部冲击尤其是中美经济摩擦所带来的影响等;其次,从内部因素分析,随着经济运行步入结构转型升级阶段,这一轮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实际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名列前茅,处于中高速水平。与此同时,各种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与高层指出的“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中国经济大趋势保持一致。从消费增速来看,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三季度的消费增速为7.8%。而三季度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与汽车和石油类消费的下降密切相关。2019年7月1日很多省份开始实施国六,国五汽车在六月大量销售,受此影响,7-9月汽车销售显著下滑,而这一下滑直接反映在数据中便是,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7%,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同比回落12.7个百分点。可见,汽车消费下滑可能是构成三季度整体消费增速中枢下移的主因,而作为汽车的互补品,石油类消费也明显下滑。2020年中国与全球经济展望在中国经济换挡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于20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到底是多少的疑问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高速关注。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是否应该设定在6%及以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将如何变化?同时,全球经济增速在2020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知名私募基岩资本的这份报告中给出了答案。根据报告,回顾2019年,随着经济运行步入结构转型阶段,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显著放缓,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回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展望2020年,报告预计2020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降幅收窄,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6%左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折点上,中国的社会政策红利将全面释放,伴随着全球环境下经济调整带来的全球政策红利,这将为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注入强心剂,因此,预计2020年经济下行幅度要较2019年收窄。该报告指出。与此同时,放眼全球,随着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贸易增长放缓态势明显,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回落,全球制造业增长动能减弱,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全球经济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的稳定存在较大冲击。根据《华尔街日报》调查显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已升至7年来的最高水平,贸易摩擦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本已脆弱的全球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产生负面影响。据IMF数据显示,预测欧盟2020年经济增速为1.6%;日本政府预估2020年经济成长率为1.2%;预计美国2020年GDP增速为2.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速将由2019年的3.9%增长到2020年的4.6%,其中亚洲新兴市场的GDP增速为6.0%,拉丁美洲地区经济增长将稳定于1.8%,中东和中亚地区经济增速为2.9%。预计未来三至五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不会逆转,但美欧增速将持续下行。报告解释,受特朗普政府减税、增支等刺激政策提振,美国消费者信心增强,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不少企业赴美投资,为美国经济提供支撑;同时,欧元区经济增速虽在放缓,但劳动力市场延续向好态势,加之消费者信心提升及前期部分市场风险释放,经济增长仍有比较稳固的基础。除此之外,日本主导的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欧日EPA(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这将对日本出口产生促进作用;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也在不同程度推动经济改革、释放增长潜力,国际油价走势有利于支撑俄罗斯能源出口。总而言之,站在2019年尾展望2020年,我们还是会听到一些“艰难”的声音,回顾今年,中美贸易摩擦虽有反复,但在加征关税上却没有进一步恶化。展望2020年,美国经济可能仍然处于压力与韧性并行的状态,整体增速略微放缓,欧洲区域难言乐观,日本经济下行压力渐显。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各项指标已出现明显好转,因此,援引此前各大经济专家的分析论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总会有波折,但2020年中国全年实现6%的经济增长问题不大。”来源: 投资者网

红灯记

泽平宏观:蚂蚁研究报告

来源:泽平宏观作者:任泽平 导读脱胎于互联网的蚂蚁集团迅速崛起,即将以2.1万亿元的估值登陆资本市场。蚂蚁集团从一张小小支付牌照起家,凭借中国庞大的互联网流量红利,抓住传统金融痛点,十几年时间,小小蚂蚁崛起成为大象:全球最大独角兽(参考:《中国独角兽报告:2020》)。蚂蚁集团本质是金融还是科技?如何改变传统金融格局、坐上金融科技头把交椅?未来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值得传统金融和新金融企业学习借鉴的地方?新时代下的金融巨头之争,已经超越了产品之争、服务之争、渠道之争,更多体现为跨行业、跨业态的立体竞争。能否转变商业模式、适应时代发展,将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摘要1、蚂蚁本质上是金融还是科技?蚂蚁集团与金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表面上看,蚂蚁脱胎于阿里淘宝支付业务,旗下拥有银行、基金、财险、小贷等牌照,支付、理财、借贷、保险服务分别贡献收入36%、16%、39%、8%,因借贷产生的技术服务费已经成为蚂蚁最大的收入来源,看似已经成为金融公司。但深入分析其业务模式,蚂蚁集团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大数据,通过引流、助贷、联合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务,不直接承担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赚取存贷差的传统金融业务有本质区别。因此,不宜将“蚂蚁模式”简单归类为金融或科技,若没有金融服务场景,蚂蚁技术将失去用武之地;若没有技术和数据核心竞争力,蚂蚁便会沦为P2P一样的伪金融公司。蚂蚁对科技创新和金融监管都是新生事物,客观看待蚂蚁模式和现象,关键是能否更好满足人们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兼顾效率与公平。既需要鼓励金融创新、支持新经济,同时防止规避监管、监管套利。2、蚂蚁成为大象的秘密是什么?剖析蚂蚁模式:“爆款产品、开放平台、打造生态”三步走,环环相扣,以互联网思维切入金融科技各个赛道。1)做产品: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从自身能力、监管政策等约束性条件出发,“先有产品,再找客户”,而蚂蚁所拥有的互联网基因恰恰相反,以客户需求为立足点打造产品。细数支付宝、余额宝、借呗、花呗、相互宝等爆款产品,无一不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大幅降低门槛、狠抓用户体验,填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空白,一经推出短时间内便吸引上亿流量。2)做平台:蚂蚁深谙自身优势是技术和数据。2017年蚂蚁采取开放平台战略,一是将成熟业务接入外部金融机构,用助贷、联合贷款、销售引流等方式向金融机构引流,二是将自身强大的风控能力、运营能力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向金融机构输出。既转移了利率、信贷、流动性等风险,同时稳赚不赔收取技术服务费。3)做生态:横向上,蚂蚁将这套商业模式向海外复制,境外用户近3亿,境外营收占4-5%;纵向上,蚂蚁转向技术公司,在数字货币、蚂蚁链、蚂蚁云等领域输出底层技术,将自身打造为金融科技大生态,建立起服务政府和国家战略的基础设施。3、如何监管巨兽?未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蚂蚁模式是新旧经济交替的产物,发挥鲶鱼效应,对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格局提出挑战。一方面,传统金融监管针对风险准备金、流动性覆盖设置严密指标,监控金融风险。而蚂蚁自身并不从事高资本消耗的存贷业务,蚂蚁3000亿左右的总资产,与工商银行(港股01398)30万亿资产规模相比,九牛一毛,如果“一刀切”式仿照银行征收资本准备金,将大量耗费资本金,掣肘在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蚂蚁由于其业务模式新、体量庞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不亚于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蚂蚁在投资者适当性、与传统机构利益分成、消费者权益等重大问题上,如果没有适当监管,难免产生利益冲突。新金融呼吁新监管。新监管将是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利用大数据提高监察能力,及时发现和管控市场风险,鼓励资金流入新经济领域的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展望未来,蚂蚁这头飞奔的大象机遇依然广阔,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机遇方面: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企业级用户需求拓展成为金融科技未来主战场,蚂蚁在用户积累、数据获取、技术输出等方面护城河稳固。风险方面:金融监管趋严,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下调,导致蚂蚁目前最大盈利板块面临调整;数据要素重要性提升,数据安全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蚂蚁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的能力面临考验。风险提示:金融监管政策、大数据资源获取和使用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对其业务模式造成冲击。目录1 成长印迹:从蚂蚁到大象1.1 发展历程:支付起家、颠覆金融、技术输出三步走1.2 估值演变:从蚂蚁到大象,五年五倍2 业务透视:蚂蚁本质是金融还是科技?2.1 财务表现:轻资产,盈利强,增长迅速2.2 业务版图:支付板块贡献流量,金融服务贡献收入,技术创新贡献增长点3 模式剖析:产品、平台、生态环环相扣3.1 做产品:爆款属性、用户体验、流量运营3.1.1 支付宝:首创担保交易模式,解决交易信任问题,缔造流量入口3.1.2余额宝:首创“支付+理财”功能,解决“碎片化”理财需求3.1.3花呗、借呗:普惠金融,聚焦长尾市场3.1.4相互宝:低门槛揽客,重在培养客户保险意识3.2 做平台:向金融机构开放3.2.1业务开放:蚂蚁仅收取技术服务费,不承担金融产品本身风险3.2.2能力开放:从前端获客到后端风控,蚂蚁赋能金融全链条3.3 做生态:输出技术方案,向海外移植成功模式3.3.1技术输出:提供完整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3.3.2海外延伸:1+9布局,贡献营收约5%4 展望:客观看待蚂蚁模式对市场和监管挑战4.1 监管挑战:新金融呼吁新监管,保持创新活力,防止监管失效4.2 行业层面:新旧金融体系变革,产业换代,竞争加剧4.3 自身发展:市场广阔、场景丰富但合规风险仍较高正文1 成长印迹:从蚂蚁到大象1.1发展历程:支付起家、颠覆金融、技术输出三步走支付起家(2004-2011):以解决信任痛点切入,流量为王,独占鳌头。蚂蚁集团前身是服务于淘宝网的支付结算部门,2003年淘宝网上线后,为解决线上交易支付的信任问题,担保交易应运而生。随着交易量逐渐扩大,支付业务从淘宝拆分并独立运行,2004年底支付宝正式成立。为扩大用户范围,在C端,支付宝先后推出全额赔付、快捷支付,给当时普遍使用网上银行、U盾转账的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支付体验;在B端,支付宝以免费甚至补贴的形式吸引商户,迅速占领市场,2007-2009年间,支付宝全年交易额从476亿元翻五倍,达到2871亿元,占整个电子支付市场49.8%的份额。2010年,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行牌照制度,要求境内主体方可申请,支付宝被从已在海外上市的阿里巴巴体系下分拆出来,2011年顺利获得国内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一阶段,蚂蚁将支付宝单一产品做到极致,商业模式处于扩流量、冲规模的早期阶段。颠覆金融(2012-2016):以普惠金融切入,牌照为王,流量变现。凭借庞大的阿里电商生态与早期流量积累,蚂蚁开始将业务延伸至信贷、理财、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理财:2012年5月支付宝获得基金销售支付牌照,2013年6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同年10月支付宝以11.8亿元认购了天弘基金51%的股份;信贷:2014年6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2014年9月浙江网商银行获批,主营小微信贷、供应链金融等业务;2015年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等爆款产品先后上线,芝麻信用正式投入使用,拓宽了互联网信贷领域的布局;保险:2016年蚂蚁金服向国泰产险增资,持股51%,2017年成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保险业务开始在蚂蚁金服的版图中落地开花。这一阶段,蚂蚁金服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获取银行、保险、保险经纪、公募、基金销售、私募、保理、小贷等共8类牌照,旗下有超过20家金融机构。技术输出(2017至今):去金融化,技术为王,为金融机构和政府赋能。2017年后,金融监管趋严,受P2P爆雷影响,蚂蚁金服部分产品受到监管。此后蚂蚁金服宣布从FinTech向TechFin战略转型,一方面向金融机构开放产品和技术能力,并提出以BASIC技术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应用场景落地;另一方面向政府机构贡献算力,2017年承接数字雄安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协助央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的研发等。2020年7月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标志其战略转向科技领域。这一阶段,蚂蚁找准定位,发挥数据和技术优势,业绩和估值飞速提升,连续两年登顶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1.2估值演变:从蚂蚁到大象,五年五倍蚂蚁共经历三轮大型的融资,另有五次小型的融资。2015年6-8月,蚂蚁集团A轮融资共募集资金18.5亿美元,市场估值超过2600亿元,引入战略投资者多为保险相关,包括全国社保基金会、中国人寿(港股02628)、太平洋人寿、人保资本等,另有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国开金融等实力雄厚的机构;B轮融资在2016年5月,本轮共募集资金45亿美元,投后估值达到3900亿元,本轮引入建信信托、中金甲子等机构;Pre-IPO轮融资以引入境外资金为主,共募得境外资金103亿美元,境内资金37亿美元,美国红杉、凯雷、贝莱德、新加坡GIC、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马来西亚国库投资等著名投资机构均在列,投后估值高达9600亿元,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独角兽。蚂蚁集团上市后其股权架构将发生变化,但不影响集团控制权。上市前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分别持股29.86%、20.66%,股权追溯至马云、井贤栋、胡晓明、蒋芳等个人投资者持股;201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其境内间接全资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取得了蚂蚁集团33%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另外,在Pre-IPO轮引入的境外投资者持有的C类股份将被Taobao Holding Limited和蚂蚁国际赎回,上市后两个主体分别持股3.86%和6.98%,其他股东持有份额将由16.84%扩大到23.33%。2 业务透视:蚂蚁本质是金融还是科技?蚂蚁与金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表面上看,蚂蚁旗下拥有银行、基金、财险、小贷等牌照,涉足支付、理财、借贷、保险服务,分别贡献收入36%、16%、39%、8%,因借贷产生的技术服务费已经成为蚂蚁最大的收入来源,看似已经成为金融公司。但从业务模式深扒,蚂蚁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数据,通过引流、助贷、联合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务,不直接承担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赚取存贷差的传统金融业务有本质区别。蚂蚁的技术以金融服务为根基,没有金融服务场景,技术将失去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技术和数据核心竞争力,蚂蚁便会沦为P2P一样的伪金融公司。2.1财务表现:轻资产,盈利强,增长迅速轻资产运营。截至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总资产达到3159亿元,在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79位,2017-2019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5%;集团保持轻资产运营,2017年后确立“去金融化”的战略路径后,资产负债率从2017年51%降至2020年6月32%,大幅降低负债压力。业绩大跨步迈进。尽管2017年前没有披露业绩,但根据蚂蚁和阿里巴巴技术服务费分成协议,2014-2016年的税前利润分别为56.56、42.54、29.06亿元。前期主要受销售推广拖累,利润表现一般,随着护城河壁垒形成,商业模式日渐成熟,业绩开始大跨步迈进。根据招股说明书,2017-2019年蚂蚁营业收入从653.96亿元升至1206.18亿元,年化增长率为35.81%;净利润从82.05亿元升至180.72亿元,年化增速48%。截至2020年上半年,蚂蚁营业收入725.28亿元,净利润219.23亿元,仅仅半年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利润。2.2业务版图:支付板块贡献流量,金融服务贡献收入,技术创新贡献增长点当前蚂蚁集团着力布局三大战略板块,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创新及其他业务。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板块贡献收入36%,逐年下降。此板块以支付宝为平台开展,集成境内外支付、生活场景、多元金融服务等端口,是一个综合性的流量入口,盈利模式以收取交易手续费为主。2017-2020年上半年分别产生营业收入358.9亿元、443.6亿元、510.1亿元、260.1亿元,占比从54.9%逐渐下降至35.9%。支付宝的运营主体是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前者是蚂蚁集团内利润贡献最大的子公司,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分别创造净利润97亿元、86.5亿元,占比53.7%、39.4%。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贡献收入64%,网络借贷占比高。此板块为多元金融服务,以交易佣金、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等作为主要收入,2017-2020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289.9、406.2、677.8、459.7亿元,占比从44.3%增长至64.4%,是蚂蚁最大的收入来源。下设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2020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分别为39%、16%、8%。从具体利源看,小微贷款经营主体包括重庆蚂蚁小微小额贷款、重庆蚂蚁商诚小额贷款,分别运营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两个产品,2019年贡献净利润15.8亿元和12.0亿元,占比8.7%、6.6%;网商银行贡献净利润12.56亿元,占比6.9%。2018年后蚂蚁集团调整网络借贷经营模式,从自营转向联合贷款,提供微贷技术支持子公司盈利大增,蚂蚁智信(杭州)主要职能是为借呗、花呗产品提供信贷额度测算、大数据风控、机构联营、精准营销、实时授信等技术服务,2019年、2020上半年分别贡献净利润32.814、73.084亿元,占比高达18.2%、33.3%;重庆万塘则主要负责金融机构的渠道接入、核对系统、资产转让、资产后台管理系统等,2019年、2020上半年分别贡献净利润12.420、28.606亿元,占比6.9%、13.0%。理财业务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天弘基金和蚂蚁(杭州)基金销售。其中,天弘基金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贡献净利润21.6亿元、12.9亿元,占比11.9%、5.9%。保险业务的经营主体是蚂蚁胜信(上海)信息技术和国泰财产保险,截至2020年6月底,蚂蚁集团负债中保险合同准备金达到15.4亿元,是2017年的1.3倍,2020年上半年蚂蚁胜信贡献净利润14.1亿元,占比6.4%。创新及其他业务贡献营收不到1%,增长潜力大。该板块是目前集团转型的方向,以技术开发为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合作伙伴提供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创新业务板块2017-2020年上半年贡献营业收入5.1、7.5、9.3、5.4亿元,占比0.79%、0.87%、0.77%、0.75%。经营主体包括蚂蚁双链(上海)、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恒生电子等,成型产品包括蚂蚁金融云、蚂蚁链等,2019 年蚂蚁链开始取得收入,未来将对外输出解决方案,成为新增长点。3模式剖析:产品、平台、生态环环相扣蚂蚁以互联网思维切入金融科技产业链条,爆款产品、开放平台、打造生态三步环环相扣,客户从传统的C端消费者、B端商家,延伸到F端金融机构和G端政府部门,积累的数据、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内化为护城河。1.0做产品:以爆款产品吸引流量,通过流量运营挖掘深层需求,赚C端和B端的钱。蚂蚁善于深挖客户需求,最初以支付宝解决交易信任问题,后以普惠金融名义相继推出余额宝、花呗、借呗、相互宝等爆款产品,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用户,培养用户习惯,同时积累信用、交易等宝贵数据和算法,目前支付宝APP已有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2.0做平台:蚂蚁2017年以来实施平台开放战略,为F端金融机构助力赋能。凭借消费者和商家的巨大流量和场景,以及前期积累的风控能力、营销能力等,进一步挖掘理财、借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余额宝、花呗、借呗、相互宝接入外部金融机构,采用助贷、联合贷款、销售引流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输送客户流量并输出技术服务,赚金融机构的技术服务费,目前已有约100家银行、170家资管公司以及约90家保险机构与蚂蚁开展合作。3.0做生态:蚂蚁集团将这套模式横向复制到海外、越做越大,掌握的数据和技术成为护城河,如数据库、区块链、云计算、金融智能可直接与政府部门接轨,最终成为全国层面的金融科技领域基础设施,发力技术输出,将自身打造为金融科技大生态,建立起服务G端政府和国家战略的基础设施。3.1做产品:爆款属性、用户体验、流量运营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从自身能力、监管政策等约束性条件出发,“先有产品,再找客户”,而蚂蚁所拥有的互联网基因恰恰相反,以客户需求为立足点打造产品,突破传统束缚,再依托阿里多元交易场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和产品运营,打造出支付宝、余额宝、花呗、借呗、相互宝等爆款产品。3.1.1支付宝:首创担保交易模式,解决交易信任问题,缔造流量入口支付宝是第一个爆款产品,作为综合性的流量入口,叠加高频的支付场景为其他金融业务导流,以手续费及客户备付金利息收入为盈利方式。打法:1)抓住需求痛点。支付宝的诞生之初,彼时主流交易方式有货到付款、银行转账等,但都是买卖双方直接支付,存在卖家不发货、买家违约的风险,支付宝首创担保交易模式,买家下单后,先把资金打入淘宝网对公账户,确认收货后再由淘宝把钱打入卖家账户,由此解决了信任问题。2)依托阿里生态场景,提高客户粘性。支付宝脱胎于阿里巴巴生态体系,截至2020年6月阿里巴巴国内零售市场移动月活用户数达8.74亿,线上线下、国内国际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包括C2C电商淘宝、B2C电商天猫、B2B电商1688、O2O新零售盒马等,生活服务包括公共事业缴费、饿了么、飞猪等,国际业务包括天猫国际、速卖通等,支付业务具有高频的特点,丰富的场景导流加大了客户的粘性。3)高度重视客户体验。最初支付宝的担保交易效率低下、出错率高,且用户在使用时要在多个页面跳转,支付成功率也只有60%。2010年开始,支付宝狠抓用户体验,推出快捷支付,在开通环节免去持卡人与银行的签约,在支付环节银行无需对每一笔支付进行验证,真正实现跨系统、跨终端、跨浏览器的支付方式,支付成功率大幅升至90%。4)快速迭代,试错前行。2013年微信依托移动端社交导流,财付通异军突起,蚕食支付宝市场份额,支付宝尝试弥补社交短板,例如推出“生活圈”功能,发起春节集五福活动等,但收效甚微,此后支付宝重新定位生活服务平台,市占率稳定在55%左右,2019年支付宝月活用户数反超QQ,成为国内第三大移动APP。效果:显性收益来自交易服务费和客户备付金利息收入,较为微薄。一是C端针对个人取现、信用卡还款超过免费额度后收取0.1%费用;二是B端针对商户收取交易服务费,费率0.6%-1.2%;三是沉淀备付金利息收入,2020年1月央行宣布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以0.35%的年利率按季结息。这种显性收益模式简单,随着国内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见顶,传统手续费模式面临天花板。更重要的隐性收益在于打造金融科技服务入口聚拢流量。截至2020年6月,支付宝月活用户达7.11亿,总支付交易规模为118万亿元,无形中积累了大量客户、信用、交易数据,客户粘性增强,活跃率持续提升,成为日常生活和数字金融的引流入口,实现向高利润金融服务二次引流。3.1.2余额宝:首创“支付+理财”功能,解决“碎片化”理财需求余额宝于2013年6月13日上线,是国内首只互联网基金,结合消费和理财需求,一经推出广受追捧,余额宝用户数从2013年底的4303万人,到2018年突破6亿人,规模突破1.2万亿。打法:1)洞察需求,产品创新。支付业务发展导致的客户资金沉淀,衍生出现金管理需求,蚂蚁抓住这个需求,将货币基金打造成为“余额宝”,创造性利用闲置资金小额投资,产生收益的同时可用于日常消费。2)降低投资门槛。余额宝的投资门槛低至1元,定位于广阔的长尾市场,降低投资门槛以笼络更大规模的用户,逐步培养用户利用沉淀资金理财的意识。3)踩点钱荒。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正赶上钱荒,7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利率峰值达到12.3%,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高达6.3%,远高于银行存款,笼络大量客群,迅速完成余额宝上线的冷启动。收益:1)显性收益来自为天弘基金等提供直销平台的手续费。余额宝按照促成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成立当月规模达到42.4亿元,至2020年6月末,余额宝规模翻了近三百倍达到12238.1亿元。2)打开与金融机构合作前景。天弘余额宝基金支付的关联人报酬费用从2013年的1.0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1.49亿元,巨大潜力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为平台开放奠定基础。3)拉开互联网金融序幕。余额宝的诞生唤醒了客户的理财意识,掀起“存款搬家”浪潮,实现居民资产向理财引流的重要一步,推动理财线上化。3.1.3花呗、借呗:普惠金融,聚焦长尾市场蚂蚁集团的互联网贷款包括2B和2C端,2B主要是网商银行的小微贷和助农贷等,2C端为消费贷蚂蚁花呗和现金贷蚂蚁借呗。截至2020年6月底,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余额为17320亿元,小微经营信贷余额为4217亿元,总计21356亿元,服务约5亿用户及超过2000万小微经营者。打法:1)抓普惠金融痛点,聚焦长尾,逆袭银行。长期以来,我国普惠金融不发达,小额借贷长尾用户潜力巨大,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8.08万亿,2009-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0.7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但由于大量长尾客户征信记录难以获取,传统银行的信贷成本高、覆盖少,根据奥纬咨询的研究,2019年15岁以上的中国人口中75%没有信用卡,63%以上的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尚未被满足。蚂蚁切入这一商业痛点,深耕普惠金融,花呗用户通常为年轻人,但因为没有信用卡或信用额度较低而存在未满足的消费需求,平均余额约为2000元,与传统金融实现错位竞争。2)模式创新,降低门槛。早期蚂蚁曾尝试与银行合作试水小额信贷产品,但由于大量商家不符合银行信贷资质,双方合作折戟。2010年蚂蚁自建小贷公司,2015年开设网商银行,从事自营放贷。在流程上,客户只需3分钟线上申请,1秒自动化审核放款,小微贷款的运营成本低至2.3元/笔,而传统小微贷款平均的人力成本就达到2000元。小贷公司放贷后,通过发行ABS产品,降低资金占用。3)电商基因,交易大数据为风控保驾护航。对于长尾客群,央行征信系统作用有限,2015年芝麻信用分上线,基于用户的消费行为大数据,多方位综合性地对用户信用进行评级,2018年5月百行征信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蚂蚁集团持股8%,加强了个人征信信息的共享。2019年网商银行的不良率为1.3%,低于招行信用卡1.35%不良率,更远低于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效果:借贷业务贡献收入和利润。一方面来自于助贷、联合贷款模式中为银行提供客户导流,按照金融机构获得利息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另一方面来自于自有资金或ABS融资用于借贷的利息收入,2020上半年蚂蚁集团利息收入10.3亿元。2019年蚂蚁小微和蚂蚁商诚实现营业收入30.5亿元、24.4亿元,营业利润18.6亿元、14.1亿元,ROE高达11.01%、7.04%;至2020年6月网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29.1亿元,占比76.6%。3.1.4相互宝:低门槛揽客,重在培养客户保险意识相互宝于2018年10月上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互助社区。根据2020年9月2期最新公示,参与分摊人数达到1.05亿人,分摊总额为4.9亿元,人均分摊成本4.7元。打法:“相互宝”基于支付宝的广域流量开展互助计划,通过低门槛或公益性质保险揽客。2018年10月,蚂蚁保险、芝麻信用和信美相互保险推出“相互宝”,客户加入时无需付费,加入后如有成员遭遇参保范围内的重大疾病,可享受10-30万不等的保障金,参与计划的人一起分担出险人的理赔款,符合年龄和芝麻信用分的条件即可参保,相比市面上的重疾险,“相互宝”参保流程简单、核查条件少、保费便宜且出入自由,支付宝上巨大的客户流量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从最初的大病互助计划逐渐拓展,推出老年防癌计划、慢性病人群防癌计划等,进一步增加覆盖的年龄群体。效果:引流保险产品。保险产品素以条款复杂著称,普及程度较低。相互宝的推出,简化条款,精准定位客群,提高客户转化率,为蚂蚁保险商城引流:《金融时报》的调查显示,1/3的相互宝用户受访者表示非常有可能在未来6个月中购买重疾险;蚂蚁集团的招股说明书披露,许多相互宝的会员也购买了“好医保”健康险的产品。3.2做平台:向金融机构开放蚂蚁转型技术公司,既有外部监管导向压力,也有商业模式优劣考量。蚂蚁具有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金融机构具有牌照优势、资金优势,重新定位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势和能力互补。3.2.1业务开放:蚂蚁仅收取技术服务费,不承担金融产品本身风险支付宝拥有超过十亿的年度活跃用户,通过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增加客户粘性,实现交叉销售,为金融机构导流,蚂蚁仅收取技术服务费,不再承担金融产品本身风险。2018年同时使用三种以上蚂蚁集团产品的客户比重达到70%,同时使用五种以上产品的比重达到30%,2019年该比例分别提升至80%和40%,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蚂蚁将爆款产品和业务向金融机构开放,截至2020年6月,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350家,含100家银行、170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约 90家保险机构。蚂蚁不对理财、信贷和保险产品承担风险。具体来看:1)财富管理方面,三分之二由天弘以外基金管理。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20年6月,余额宝已经向24家第三方公募基金开放,理财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0986亿元,其中27460亿元由天弘以外的其他基金公司管理。2)互联网信贷方面,探索助贷和联合贷款模式,98%贷款由金融机构提供。2018年5月,蚂蚁集团宣布探索开放花呗、借呗业务,尝试与金融机构合作,支付宝在其中主要充当撮合交易的平台角色,独立风控、向用户放贷并收取利息的是背后的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20年6月蚂蚁集团共2.1万亿信贷规模,其中98%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自营贷款余额仅占1.68%;当前蚂蚁小微和蚂蚁商诚存续ABS规模为4121.1亿元、2622.6亿元,由此估算来自合作银行的资金约为13836.3亿元,占外部融资的64.6%。3)保险方面,主营合作普惠定制产品。蚂蚁保险商城以营销与保险公司合作定制产品为主,2018年,蚂蚁与中国人保合作推出“全民保”、“好医保”,2019年与国华(港股00370)人寿推出“健康福”等,产品均体现出低门槛、出入灵活且简单易懂的普惠特点。根据招股说明书,截至2020年6月,蚂蚁已经同约90家保险机构合作开展业务,促成保费收入及互助分摊总额超过518亿元,仅9%由国泰保险承保。3.2.2能力开放:从前端获客到后端风控,蚂蚁赋能金融全链条2016年8月,蚂蚁集团开放平台上线,宣布向合作伙伴全面开放12大分类能力,包括基础的支付能力,独家的数据、安全、信用、理财、融资等能力。1)帮助金融机构获客转化。例如,蚂蚁财富 “财富号”,继承阿里的店铺思维,每家基金的财富号如同自营店铺,产品供应者直接对接客户。根据2019蚂蚁金服财富伙伴大会发布的数据,2018年入住财富号的机构达到107家,入驻机构的平均交易金额是同期未入驻机构的62倍,资产管理规模前者是后者的68倍。再如,蚂蚁研发智能商业决策解决方案,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用户接受产品推荐的概率以及针对单个用户的产品特征和定价适当性进行评估,实现精准匹配。2)提供风控解决方案。蚂蚁研发动态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关键业务风险,如客户身份识别、欺诈风险、反洗钱、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安全及数据隐私风险等,向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使他们能安全、高效、大规模地服务客户。3)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根据《中国基金业金融科技发展白皮书2019》,基金公司通过蚂蚁财富平均用户运营成本下降70%,1年全行业运营成本节省 2000万元,服务效率提升70%,服务渗透人群1亿。3.3做生态:输出技术方案,向海外移植成功模式3.3.1技术输出:提供完整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投入:蚂蚁集团不断加大金融技术创新投入,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19年集团研发费用高达106.0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3.6%,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达到8.8%,截至2020年6月,蚂蚁集团技术人员共10646人,占总员工比重64%。产出:蚂蚁集团提供三大类产品,包括数字金融、区块链和监管科技。蚂蚁围绕“BASIC”核心技术能力进行布局(即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以“连接”“风控”和“信用”为三大立足点。1)数字金融主要是定制化的云计算服务,具体包括金融分布式架构SOFAStack、移动开发平台mPaaS、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等模块,2015 年9月蚂蚁金融云正式发布,面向金融机构提供深度定制的行业云计算服务。2017年“双十一”蚂蚁数据库处理达到4200万次/秒,至2019年蚂蚁自研的金融级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创造了6100万次/秒的处理峰值新记录,根据国际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TPC)披露, OceanBase数据库在被誉为“数据库领域世界杯”的TPC-C基准测试中,打破了由美国公司Oracle(甲骨文)保持了9年之久的世界记录,成为首个登顶该榜单的中国数据库产品。2)区块链方面,包括蚂蚁链BaaS平台、开放联盟链、蚂蚁摩斯多方安全计算平台等模块,蚂蚁链业务自2019年度开始商业化并产生收入。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支付宝)申请公开的全球区块链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1505项、1457项,全球位列第一;2018年6月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上线,以香港和菲律宾的个人转账业务试水,2019年1月实现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跨境汇款,这是南亚首个区块链跨境汇款项目;3)监管科技主要包括大数据安全平台、企业债券评级预警、企业财务造假识别等。蚂蚁自研的智能风控引擎Alpha Risk实时监控交易高达每秒25.6万笔,对每笔交易进行8个维度的风险监测,2019年支付宝实现低于千万分之0.64的资损率,而同比国外竞争对手Paypal的资损率为千分之1.5。2019年,上交所与蚂蚁集团合作开发“鹰眼”产品,利用大数据围绕财务、股权、关联关系等信息对科创板企业风险进行扫描,实现风险的实时分析与处理。3.3.2海外延伸:1+9布局,贡献营收约5%蚂蚁集团的海外布局开始于2015年,目前已在中国大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韩国、中国香港等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本地电子钱包,形成“1+9”的布局模式,覆盖全球共12亿用户,境外用户近3亿。根据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截至2020年6月止的12个月内,通过公司平台处理的国际总支付交易规模达6219亿元,2017-2020上半年境外地区营业收入分别为34.2、43.1、65.86、32.1亿元,占比5.23%、5.03%、5.46%、4.42%。一是路径选择,蚂蚁集团遵循“一带一路”倡议,首先以亚洲作为拓展区域,逐渐向非洲、欧洲等渗透。蚂蚁集团以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为海外业务的首发地,2015年11月蚂蚁集团参与发起设立韩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K-Bank,但持股比例仅为2%,直至2016年底,K-Bank才获得执业牌照;与初入韩国遇冷不同,同年蚂蚁集团入股印度Paytm,至2017年,Paytm的用户从2000多万跃升到2.2亿,一跃成为全球世界第四大电子钱包 ;2016-2018年间蚂蚁集团加快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布局,与印尼、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电子支付企业或银行合作开展业务。二是合作参股,蚂蚁集团的海外业务多采用多国本土化战略,少数股权投资,以技术输出为主,充分利用当地企业优势。蚂蚁集团海外金融业务布局除2019年全资收购英国跨境支付平台WorldFirst之外,其他投资均为不超过49%的少数持股。由于支付及其他金融业务都属于强监管业务,各国多采用牌照管理,并配套复杂严格的监管规则,非本国企业投资面临比较大的监管风险;蚂蚁集团通过参股或者战略合作的方式,和本地具有金融牌照的公司共同开展支付业务,蚂蚁集团主要贡献支付业务解决方案及技术开发平台,有利于降低进入门槛,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政府及市场资源,有效防范政策和法律风险。三是由点及面,蚂蚁集团依托以支付业务为先导,跟随阿里巴巴集团生态战略布局出海,延伸多元金融业态。蚂蚁集团海外布局试图复制支付宝在国内开创的“从场景到支付到金融”的发展路径,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国际化战略高度协同,例如2016年4月,阿里巴巴以10.2亿美元收购Lazada约54%的股权,同期蚂蚁金服宣布与Lazada旗下的在线支付工具HelloPay合并,后者将改名为“支付宝”,由此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应用场景绑定输出支付技术;2019年后蚂蚁集团开始从支付业务向多元金融转化,海外业务的深度进一步提升,例如2019年1月投资印尼消费分期公司Akulaku,2019年11月印度布局消费借贷产品Paytm Postpaid,2020年1月投资印度餐饮020企业Zomato等,开始从支付业务向零售行业及消费金融领域拓展。4 展望:客观看待蚂蚁模式对市场和监管挑战蚂蚁的成功,是新旧经济交替的产物。展望未来,以蚂蚁为代表的未来新经济,正在向传统机构和监管发起挑战。4.1 监管挑战:新金融呼吁新监管,保持创新活力,防止监管失效传统金融监管难以适应蚂蚁模式。传统金融体系是基于传统金融模式搭建的,例如《巴塞尔协议》针对全球银行稳健经营制订资本要求和资本风险等级等标准,每有大规模系统性金融危机发生,该协议均会被修缮补漏,对各国银行资本监管拟定了统一的框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有效保护。而蚂蚁模式不从事高资本消耗的存贷业务,也不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3000亿左右的总资产,与工商银行30万亿资产规模相比,如九牛一毛,逻辑上并不适用这套监管框架,如果“一刀切”式仿照银行征收资本准备金,将大量耗费资本金,掣肘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新金融呼吁新监管。蚂蚁模式由于其业务模式新、体量庞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不亚于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蚂蚁在投资者适当性、与传统机构利益分成、消费者权益等重大问题上,如果没有适当监管,难免会产生利益冲突。新金融呼吁新监管,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传统监管重视结果导向,“分业监管”“机构监管”等均是设计明确的监管指标、指向明确的主体,确保不出风险。新监管将是行为过程监管,“功能监管”,针对业务过程和行为,利用大数据提高监察能力,及时发现和管控市场风险,鼓励资金流入新经济领域的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创新与监管并非水火不容,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方能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科技也只有在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做大做强。4.2 行业层面:新旧金融体系变革,产业换代,竞争加剧蚂蚁模式发挥鲶鱼效应,传统机构利润份额压缩。以往金融机构凭借牌照优势,利润稳固,当互联网思维碰撞传统金融,形成巨大鲶鱼效应,牌照优势被技术优势颠覆,在各条金融业务线上,蚂蚁均实现后发赶超,分得银行利润和市场份额。以蚂蚁代表的小贷公司信用支付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银行业务,从2018年6月后,银行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发卡量增速持续下滑。蚂蚁模式与传统模式孰是孰非,关键是能否更好满足人们金融需求,兼顾效率与公平。蚂蚁坚持“普惠、绿色、可持续”战略,蚂蚁花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凭借对支付业务的把控,以消费场景引流,庞大的流量和生活化的场景,使客户粘性更高,门槛更低、体验更好,凭借大数据和科技服务优势,着眼传统金融忽视的大量的长尾客群,降低信贷风险。4.3 自身发展:市场广阔、场景丰富但合规风险仍较高展望未来,蚂蚁这头飞奔的大象机遇依然广阔,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科技企业入局金融,一方面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客群,以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消费者有更佳的服务体验,在传统金融系统中融资受挫的中小微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大数据的应用同时高效地控制了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对金融业变革式的创新加速了行业更迭,加剧业内竞争,对监管的与时俱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互联网金融为普惠金融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但金融系统风险管控事关行业健康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不容小视,不管Fintech还是Techfin都应当遵守金融行业规则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运行,兼顾支持创新与稳经济、防风险,是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课题。机遇方面,一是“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科技、数据要素发展赛道广阔。未来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将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2020年“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强调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蚂蚁集团深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底层应用技术,掌握十亿用户底层数据,被赋予更高战略意义。二是疫情加速金融科技发展。2020年疫情爆发阻断线下正常活动,但催生出线上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广阔前景。以封城、居家隔离等手段促进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在线办公、物流、新零售等新应用场景火爆,由此催生了线上业务管理、客户服务、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为蚂蚁集团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三是零售竞争加剧,抢滩2B先机。201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1.3亿,C端逐渐接近流量天花板,开拓B端商户市场成为新的出路,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9年第三方产业支付规模达到120亿元,同比增长13.2%,2B市场容量广阔,增长迅速,蚂蚁集团自多元的消费场景中积累大量商业客户具有先发优势,从获取的商户信息中提取需求痛点具有数据优势,针对性地为各行业商户提供支付、融资、理财等服务具有经验优势。风险方面,一是金融业务监管趋严,最高贷款利率限制,告别金融高光时刻。8月21日,最高法发布关于修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决定,要求以每月最新发布的一年期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以最新9月21日发布的市场报价计算,当前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上限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蚂蚁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消费贷款公司,新的上限监管要求可能会迫使贷款定价调整,放贷资金来源收缩等,从而降低企业盈利。二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难点。今年以来,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更为受到重视,7月24日,工信部通报了58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企业的名单,要求整改或下家处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蚂蚁集团在交易中获取了海量的用户行为及隐私数据,但同时为其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等各个方面均应设置严格的条件和专业的技术防火墙。

汲黯

2020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发布

来源:金融界网站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在沪发布《2020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指出,受全球疫情蔓延及世界变局的影响,疫情不仅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形成拖累,也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新调整及贸易保护主义叠加,加上全球性、地域性政经摩擦和冲突导致的不确定性急剧上升,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报告建议,中国在应对外部挑战的同时,应立足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赵王

《2020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在沪发布

7月11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在沪发布《2020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发布会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报告以“疫情冲击下的世界变局与中国经济”为主题,分析了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造成的冲击,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即期特征与主要风险,并提出应对建议。发布会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组总负责人田国强教授、首席专家黄晓东教授分别对报告作了总体介绍和具体解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邹平座,财政部政策研究室二级巡视员赵则永,软库中华金融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董事长曹国琪,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旅游文化集团董事长兼CEO钱建农等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作整体把脉《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围绕消费、投资、价格等12个板块,运用翔实的模型、公式及数据,给出了严谨的定性、定量分析与结论,有力支撑了报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报告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变局下,以大格局、长远视角以及国际视野,同时注重短期风险应对与中长期改革治理的有机结合,对中国宏观经济作整体把脉。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滑,消费、投资增速出现下跌。随着我国对疫情的有效防控,二季度大部分地区实现复工复产,消费、投资、工业企业利润等指标的降幅均出现不同程度收窄,经济呈修复企稳态势。田国强表示,课题组关注不同情景下的经济走势、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治理,重视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化解外部的困难和内部的挑战,需要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加以综合应对,其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一是要进行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建立健全更为广纳式的包容性市场经济制度;二是应转变政府职能,将国家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用对用好,避免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有效弥补市场和社会的失灵;三是要加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包容透明的社会治理。黄晓东对报告进行了具体解读,介绍了基于当前稳就业、保民生的基本政府目标下,课题组对于基准情景、乐观情景、悲观情景下的经济预测以及不同情景下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组合。他表示,上半年消费降幅收窄,限额以上各类企业对疫情反应不一,制造业投资回升缓慢,房地产业和基建支撑投资回升,就业、收入、劳动力流动影响明显,用人需求与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加大,复工复产仍需稳步推进,不同地区、群体和行业的影响差异较大,再加上包括南方部分地区洪涝等自然灾害,稳就业、保民生压力仍不容忽视。黄晓东提出,疫情严重时,引起局部地区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错配,居民总体债务水平扩张,家庭流动性变动分化,低收入家庭流动性收紧,进出口增速下滑,服务贸易逆差收缩,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包含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通胀压力上升。要防范金融风险,警惕财政金融风险反弹。要健全金融“大监管”体系,防止影子银行监管套利。银行风险溢出自2月以来连续上升,尤其是中小银行的风险溢出比例上升速度高于平均水平,银行系统的总体稳定性有恶化迹象,中小银行区域性经营劣势凸显。疫情冲击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尽管当前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但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要重视疫情下短期经济政策的宏观影响。多维度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会上,许宪春、盛松成、邹平座、赵则永、曹国琪、钱建农等嘉宾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并对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提出了建议。许宪春表示,从现有的二季度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明显恢复,二季度GDP总量很有可能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中国经济全年正增长亟需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二是要充分发挥新经济新动能的作用。盛松成认为,报告全面分析了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预测和对策建议。报告可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1)宏观经济增速,对三、四季度的增幅预测可更为乐观;2)政策建议,可更多强调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手段;3)就业问题,要更加强调就业优先,为保市场主体促进就业进一步出谋划策;4)房地产调控方向,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邹平座认为,报告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尽管中国受到疫情冲击,但已基本实现了经济重启。建议课题组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多加考虑,加大力度解析充分就业的指标,补充完善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同时,要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政府可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调控,取消不合理限制,提高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的供给能力。赵则永表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诸多方面。投资对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消费依然是最基本的支撑因素。要保持战略定力,深刻认识中国经济自身的优势,如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源素质等,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各种不确定性。曹国琪认为,拉动内需主要在于增加购买力和创造新需求这两个方面。从目前来看,实现高质量就业最为重要,这将带来群体消费能力的增长。从增加购买力角度看,政府应顺势而为,加大减税力度,并进一步把减税的实际效果传导到消费者。同时,消费金融、普惠金融也是拉动消费进而提升内需的重要方面。从未来全球货币发行宽松的政策来看,需要警惕“灰犀牛”事件的出现。钱建农表示,疫情过后,全球经济可能会出现分化的过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期,系统性风险基本可控,要抓住世界经济分化中存在的结构性机会,解决发展中问题的同时发掘新增长点。未来,中国经济应在结构性调整过程中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培育产业和产品。抓住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机遇许宪春、盛松成、邹平座分别作了主旨报告。许宪春围绕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若干特点,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以及疫情防控下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明显恢复态势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机遇。他表示,尽管疫情给生产带来了负面冲击,但也为新动能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会,对中国产业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新动能可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与网络相关的消费新业态表现强劲,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新基建投资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盛松成的报告题目是《积极支持小微企业、不搞大水漫灌——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解》。他提出,应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坚持总量政策适度,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第一,我国经济逐步企稳,继续呈复苏态势。第二,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适度,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精准支持到实体经济,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三,央行要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邹平座的报告题目为《科技革命与价值函数》。他认为,在此次疫情期间,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新基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利用科技革命进行价值革命,创新并完善好社会制度。价值函数是将关于商品的函数转换为关于人的函数,人的价值是形成经济的主要内容。应明确价值函数对宏观经济的革命性影响,重视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数字货币蓝海战略。另外,价值函数将带来价值理论、历史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创新。应发挥科技力量,推动中国金融结构进一步优化。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精彩推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向好预期不变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洪谦

2020年4月份国内外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概述:国际方面,欧美经济受疫情影响明显。美国方面,3月ISM制造业PMI从2月份的50.1降至49.1;3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70.1万,降幅远超市场预期(10万),失业率亦超过预期,从近50年最低值3.5%跳升至4.4%。欧元区方面,3月制造业PMI终值为44.5,该数据创下了2012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制造业产出、新增订单和采购量均大幅下滑,就业岗位明显减少,供给端正以创纪录的速度萎缩,制造业对未来的信心跌至历史低点。国内方面,我国经济逐渐走出疫情阴霾。主要表现在:3月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呈“V型”反转;1-2月进口略弱,出口大幅下降,导致时隔21个月后,贸易差额再次转为逆差;2月份CPI仍处高位,PPI略有下降;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24.5%;2月社融规模季节性下挫。一、中国3月制造业PMI呈“V型”反转3月份,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3月份,除价格指数外,制造业PMI的各分项指数均有所回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市场供需有所改善,企业采购环比增加。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4.1%和52.0%,比上月回升26.3和22.7个百分点,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2.1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产能有所恢复。采购量指数为52.7%,比上月回升23.4个百分点,企业采购活动较上月活跃。二是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企业预期有所回升。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4%,比上月回升12.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医药、专用设备、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制造业均高于平均水平。三是新动能恢复较快,高技术制造业PMI高于总体。从重点领域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为55.8%、54.5%和5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PMI高于制造业总体3.8个百分点。四是不同规模企业均有回升,大型企业复苏相对较快。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6%、51.5%和50.9%,比上月回升16.3、16.0和16.8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大、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5.5%、52.5%和54.0%,高于上月11.2、12.5和16.6个百分点。虽然3月份制造业PMI大幅回升,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本月反映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7%和52.3%,比上月上升2.6和4.1个百分点。从外部环境看,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严峻挑战。3月份我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6.4%和48.4%,虽环比有所回升,但处于较低水平。图1中国制造业采购数据经理人指数(PMI)二、中国1-2月进口略弱,出口大幅下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1-2月份以人民币计价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同比下降9.6%;以人民币计价出口总额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逆差425.9亿元。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额5919.9亿美元,同比下降11%;以美元计价出口总额2924.5亿美元,下降17.2%;进口总额2995.4亿美元,下降4%;贸易逆差70.9亿美元。从贸易方式来看,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方式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出口降幅分别为16.3%和21.4%;一般贸易出口降幅16.6%。进口降幅相对较小,一般贸易进口降幅1.2%。受疫情影响,2月其他捐赠物资进口成倍增长,增长43.8倍。从贸易伙伴看,多数贸易伙伴出口负增长,东盟仍是我国重要贸易伙伴。2020年1-2月对东盟出口增速小幅回落3.6%,其中对越南和菲律宾出口正增长;进口方面,1-2月从东盟进口增长9%。对欧盟、美国、日本出口分别回落17.1%、26.5%和23.3%。进口目前影响相对较小,1-2月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进口正增长,分别增长4.3%、4.9%、23.8%和8.3%。从出口品种来看,2020年1-2月成品油、集成电路和汽车(包括底盘)出口正增长,分别增长25.4%、10.5%和0.3%。1-2月稀土和肥料出口降幅超过40%,分别下降41.2%和44.6%。高新技术产品表现略好于平均水平,下降13.8%。进口方面,1-2月肉类进口增长124.6%,以解决国内肉类产品价格过高问题。上游原材料进口增速仍较快,煤炭、铁矿石和原油进口增速分别为27.8%、19.3%和16.7%。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进口增速降低81%。2月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显现,时隔21个月后,贸易差额再次转为逆差。整体上看,出口回落幅度较大,主要受2月停工影响。3月复工有序开展,环比将有所改善,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不乐观。随着未来疫情在全球扩散,我们不仅应该关注出口,也应关注进口。从产业链角度看,如果疫情在全球扩散,中间品进口将受到影响,对国内生产同样有负面影响。图2 进出口总值、贸易差额走势图三、中国2月份CPI仍处高位,PPI略有下降2020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9%,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7.9%,服务价格上涨0.6%。1-2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5.3%。2月份,PPI同比下降0.4%,环比下降0.5%;1-2月平均,PPI比去年同期下降0.2%。图3 CPI和PPI对比走势图CPI方面。CPI仍处高位,涨幅有所回落。2月份,全国CPI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同比上涨5.2%,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据测算,在2月份5.2%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2.9个百分点,今年的新涨价影响约为2.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占比较高,达四成多。1-2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5.3%,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3.7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较多。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4.3%,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98个百分点;同比上涨21.9%,涨幅扩大1.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4.45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活食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猪肉价格环比上涨9.3%,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鲜菜、鲜果和水产品价格环比分别上涨9.5%、4.8%和3.0%,涨幅分别回落5.8、0.7和1.5个百分点。PPI方面。PPI略有下降。2月份,受季节和疫情因素影响,一些工业企业停工停产,需求减弱,全国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5%,同比由上涨0.1%转为下降0.4%。据测算,在2月份0.4%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1-2月平均,PPI比去年同期下降0.2%。石油相关行业价格大幅度波动。2月份,国际原油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价格大幅度下降,影响国内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环比由涨转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上月上涨4.3%转为下降11.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由上涨1.8%转为下降4.4%,下游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等行业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从同比看,上述行业价格也都有所下降,降幅在0.4%—10.7%之间,合计影响P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PPI同比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煤炭、钢材和有色金属价格稳中有降。2月份,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6%转为持平;受钢材库存增加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受国际铜价不断走低影响,铜冶炼价格下降3.6%,拉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由上月上涨0.6%转为下降1.5%。四、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24.5%2020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8938亿元,同比下降26.4%。从环比速度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27.38%。图4 固投与房地产市场走势图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58亿元,同比下降25.6%;第二产业投资9158亿元,下降28.2%;第三产业投资23607亿元,下降23.0%。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7.5%。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3.8%;制造业投资下降3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6.4%。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30.3%。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下降28.5%;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32.1%;道路运输业投资下降28.9%;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31.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下降20.2%;中部地区投资下降32.7%;西部地区投资下降25.0%;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8.9%。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下降24.8%;港澳台商企业投资下降23.4%;外商企业投资下降16.0%。五、中国2月社融规模季节性下挫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3.0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5.27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4.8个和2.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当月净回笼现金5062亿元。2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9057亿元,同比多增199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减少413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5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54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5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3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86亿元。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308亿元。图5 狭义(M1)广义(M2)货币供应量同比和人民币新增贷款走势图2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554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111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202亿元,同比少增43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252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356亿元,同比少减152亿元;信托贷款减少540亿元,同比多减503亿元。前两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5.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17亿元。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5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55.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 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委托贷款余额为11.41万亿元,同比下降6.9%;信托贷款余额为7.43万亿元,同比下降5%。从结构看,2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6%,同比高0.8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9%,与上年同期持平;委托贷款余额占比4.4%,同比低0.9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2.9%,同比低0.5个百分点。六、美联储重启QE,全球央行大放水(一)美国3月制造业PMI大幅下滑,非农就业人数超预期大减1、美国3月制造业PMI跌至荣枯线以下北京时间4月1日晚间,IHS Markit发布的美国3月PMI终值录得48.5,尽管略高于预期的48,但这一数据和美国制造业当月新订单数均创2009年8月以来新低。同日晚间,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ISM制造业PMI从2月份的50.1降至49.1。数据显示,3月美国制造业新订单和产量大幅下降导致经济活动大幅下滑。IHS Markit表示,由于新冠疫情造成大范围供应短缺,3月美国制造业PMI较2月的50.7进一步下滑。该机构称,对企业停工时间和未来复苏缓慢的担忧也导致市场对美国制造业的信心降至2012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制造业PMI跌至50荣枯线下方,也凸显出目前美国制造业的困境。外媒报道称,目前美国各大制造商正以2009年10月以来的最大力度裁员。外媒还援引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制造业目前)积压的工作数量已经大幅下降。2、美国3月非农就业人数超预期大减美东时间4月3日,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如期发布3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3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70.1万,降幅远超市场预期(10万)。失业率亦超过预期,从近50年最低值3.5%跳升至4.4%。3月非农就业人数超预期大减,终结了美国自次贷危机结束以来连续113个月的就业增长势头,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冲击已初步显现。失业率0.9个百分点的跳升幅度也是自1975年1月以来的最高值。牛津经济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的最新预测表明,到5月底美国将有可能失去2790万份工作,即失业率将上升到16%。这意味着次贷危机后连续113个月共计2200万的新增就业将损失殆尽。圣路易斯联储预测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机将可能导致今年二季度的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32.1%,打破美国1933年大萧条时期创下的24.9%的失业率记录。(二)欧元区3月PMI终值创逾7年最低,供给端以创纪录速度萎缩IHS Markit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制造业PMI终值为44.5,该数据创下了2012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前公布的3月欧元区综合PMI初值44.8达到该数据自1990年代末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为20年来最低。IHS马基特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导致欧元区制造业显著恶化,制造业产出、新增订单和采购量均大幅下滑,就业岗位明显减少,供给端正以创纪录的速度萎缩,制造业对未来的信心跌至历史低点,其中投资类商品生产企业受影响最大。IHS马基特首席商业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姆森认为,欧元区制造业实际恶化的程度比PMI所显示的更严重,因为供应延迟使PMI“虚高”。“供应延迟通常被视为需求上升的迹象,但目前几乎创纪录的延迟表明全球供应链因各国工厂关闭而被严重破坏。”威廉姆森指出,制造业萎缩尚未达到峰值。未来几周,疫情防控措施将导致仍在运营的工厂订单大幅减少,企业和消费者支出也将显著减少。企业关门、社区封锁和失业率上升可能对全球支出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进而抑制对各类产品的需求。除食品和制药行业外,大量的制造业部门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从主要国家来看,3月德国制造业PMI终值45.4,为2个月低点;法国制造业PMI终值43.2,为86个月低点;意大利制造业PMI终值40.3,为131个月低点;西班牙制造业PMI终值45.7,为83个月低点。图6 欧元区19国失业率、制造业消费者信心、物价指数(三)美联储重启QE,全球央行大放水美联储再度大幅降息并重启量化宽松计划。3月15日,美联储提前举行议息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重新降至2008年底至2015年底长达7年的零利率水平,并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包括几个月内回购至少5000亿美元国债,增持至少2000亿美元规模的抵押担保证券。美联储还宣布了其他几项行动,包括银行可以从贴现窗口借款长达90天,并将存款准备金利率降至零。美联储还与其他主要央行将常备美元流动性互换安排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除美联储外,全球各大央行纷纷开启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据Mysteel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4日,全球已有63个国家或地区实施了刺激经济的措施。如:欧洲央行宣布启动7500亿欧元的紧急资产购买计划(PEPP),并考虑修改自我施加的购债限制。PEPP计划包括现存资产购买计划下的所有资产类别,该计划将持续至2020年底;欧洲央行把符合资格的资产扩大至非银行商业票据,购买计划包括希腊债务。澳洲央行在3月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以对抗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日本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0.1%不变,并宣布将采取额外宽松措施,加强了在资产购买上的立场;此外,央行提高ETF年度购买目标,将年度ETF购买目标增加6万亿日元,总规模达12万亿日元。

大海贼

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何?财大发布分析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正如课题组2018年度报告所预测的,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已对进出口形成拖累,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但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投资,刺激消费,释放增长潜力。课题组测算,在基准情景下, 2019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4%,经校正后的GDP增速约为6.1%。基准情景下,CPI增长2.1%,PPI增长-0.3%,消费增长8.0%,投资增长5.7%,出口增长1.6%,进口增长-0.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USD)将维持在6.85-6.95区间。根据模型计算结果,课题组发现,最优的经济政策规则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这样的政策组合要求财政政策分担对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任务。如果通过金融市场改革与国企改革消除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金融抑制现象,减少垄断行为,则最优经济政策规则将降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目标的重担,从而可以让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收入再分配职能,减小对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和对经济的扭曲作用,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课题组认为,应当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全面发挥市场力量,打破国企垄断,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而提高社会福利和经济运行质量。结合短中长期的视角来看,中美之间的竞争很可能将是长期的。国家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强国间的竞争,就是资源的竞争、制度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话语权的竞争,其中最关键的是制度和人才的竞争。对于中美两国而言,基于制度和人才竞争基础上的科技方面的竞争,其冲突性和对抗性恐是增强趋势。面对这一局面,课题组认为,中国应对之道需注重基准四最:保持战略定力和冷静最为重要,互信互利最为基础,做好自己的事最为根本,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此发展壮大自己最为关键。(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实习编辑:李珂)

大家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9-2020)》在沪发布

12月21日,以“深化竞争中性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动力”为主题的2019-2020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发布会在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会上,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9-2020)》。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盛松成、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形势室主任杜飞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分别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几个趋势”和“价值科学与数字货币”为题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读,并对报告进行了点评,江苏省人大财经委主任江建平、东亚前海证券总经理田洪参与点评。财政部政策研究室改革处处长肖帆、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副总裁张凤明等出席发布会。年度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经济在国内外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下稳中求进,取得了6%以上的经济增长,实属不易,总体上抵御了增速大幅下滑的风险,为2020年应对内外部复杂局面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体制性、结构性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具体来看,消费增速持续下滑,进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虽然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坚韧,基建投资有所回升,但受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影响,总投资增速亦有所回落。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但整体上仍面临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延滞了经济结构和体制的转型。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下降。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受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快速上升等因素的影响,CPI同比增速不断上升,但受需求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PPI同比增速自7月份以来持续为负,CPI和PPI剪刀差不断扩大。尽管一些新经济行业增速较快,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对冲传统经济增速下滑的作用有限。综合来看,2020年中国经济依然存在下行压力,迫切需要深化竞争中性导向的改革和开放,以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局面。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于2009年底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基于中西合璧、优化整合的方针,课题组拥有一支阵容强大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有20多位博士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内顶尖大学的专职研究人员,在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同时,课题组构建完善多部门大型量化准结构性宏观模型(IAR-CMM):充分考虑中国元素,内含多个板块,板块对接时会把其它板块的结论嵌入到该板块中去,使之短期政策应对变量与长期改革参数在所有板块中具有自洽性和内在一致性,以此达到宏观总体一般均衡和综合治理。此外,课题组坚持分析解决问题三维和六性相结合:理论逻辑、实践真知、历史视野,尽量做到:科学性、严谨性、时代性、现实性、前瞻性及思想性;坚持不只是点预测,更多的是防范风险和稳增长的情景分析和反事实分析:对不同风险和政府不同增长目标给出应对力度和备选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坚持短期与中长期分析结合:既考虑到短期波动风险、趋势性和周期性因素的交互叠加和相互作用,也关注中长期制度性,结构性改革及其向纵深推进的方式。这些特点使得该报告在国内外都具有独特性。目前每年以季度为出版频率,一年4期。(中国日报上海分社)来源:中国日报网

河曲马

人民大学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GDP预计增长8.1%!宏观参数将全面反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导读:2021年实则运行仍艰难?超常规政策如何退出?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记 者丨周潇枭编 辑丨周上祺11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简称CMF),在京发布其2020-2021年度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报告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5.9%,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为2.3%。由于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基数因素,预计2021年各类宏观参数将全面反弹,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8.1%,并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从一季度11.4%的增速降至四季度的5.4%。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CMF的2021年经济数据预测模型中,对2021年主要宏观政策假定包括,赤字率为3%,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为6.6。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我国经济走过跌宕起伏的一年。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挫6.8%,随着疫情防控显效以及全域范围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前期积压的需求在逐步释放,加之超常规的疫情对冲政策的出台,二季度我国经济恢复到3.2%的增长,三季度经济增速走高至4.9%,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继续回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2020年经济运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基调仍将延续到2021年。比如疫情进入下半场,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依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再比如,2020年各国为应对疫情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2021年是否要退出、如何退出等,也成为新的不确定因素。另外,2021年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诸如扩内需、要素市场化改革、“卡脖子”项目攻关等有望进一步推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可能更为扎实。图/图虫四季度经济有望增长5.9%从11月经济运行表现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4%,这两项指标均已超过去年的“正常水平”,11月当月经济增速在7%左右。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仍将稳步向上修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市场机构对四季度经济增速研判分歧较大,有分析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在5.2%-5.5%,有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在6%左右,甚至超过6%。人民大学CMF课题组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5.9%,2020年全年经济增长2.3%,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尤值一提的是,得益于我国较早控制住疫情,以及稳定可靠的供应链产业链,我国工业部门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防疫和宅经济物资,也承接了部分海外转移过来的订单生产需求,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2020年我国出口逆势上扬。不过,当前经济复苏动力边际上有弱化的趋势。三季度经济增长4.9%,环比增长2.7%。2.7%的季度环比增速,相较二季度的11.7%,已经出现明显回调,比过去五年正常状态下的环比增速(1%-1.7%之间)高1个多百分点。另外,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在稳步恢复,但尚未回归正常水平,环比增速甚至低于去年同期。CMF课题组认为,在消费水平还没有回归正常增长之际,消费的边际改善幅度已经降至正常水平之下。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的的突出因素。2021年同比增速虽高,实则运行仍然艰难?“不能把2020年和2021年割裂来看,2020年很多经济运行的逻辑,将在2021年出现不对称的表现。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2021年中国经济将出现8%左右的高增长,会出现同比增长很好,但实际运行依然艰难的局面”,刘元春表示。这意味着,微观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的直观感受,与宏观数据的表现,可能发生很大背离。CMF课题组报告预判,2021年由于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基数因素,各类宏观参数将全面反弹,全年GDP实际增速预计达到8.1%,并呈现出严重的“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比如,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逐渐消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CMF课题组认为,疫苗研制成功及其运用,将在大概率上决定2021年全球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经济有望稳步复苏,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这意味着:1.疫情进入到下半场,世界防疫物资需求、“宅经济”需求逐步下降。2.疫情得到控制后,各国供应能力将恢复,供求缺口将快速收窄。3.各国若将产业链安全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逆全球化可能进一步恶化。4.中美贸易冲突、贸易协定落实情况等,将重返议事日程,成为各方关注的核心。CMF报告预判,2021年中国以美元计价出口额的增速将小幅回落,同比增长0.6%,较2020年下降1.8个百分点。图/图虫超常规政策如何退出?刘元春表示,当前经济复苏远未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运行仍然有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这决定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不宜大幅度转向,但政策的边际调整必须启动。为了对冲疫情负面影响,2020年宏观政策给出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最显著的莫过于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赤字率3.6%以上,赤字规模3.7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万亿元),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元地方专项债(较上年增加1.6万亿元)。CMF课题组测算2021年名义GDP增速在9%左右,这会带来9%左右的财政收入增速,明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2020年是有支撑的。同时财政扩张程度会明显回收,建议2021年取消抗疫特别国债,下调专项债的规模。“货币政策虽然在三季度已经做出边际调整,但是今年经济实际增速可能在2.3%,前三季度M2增长了10.9%,社会融资存量增速达到13.5%,这仍然是个超常规的数量政策。2021年需要有所调整”,刘云春指出。CMF课题组预计,2021年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速将有所回落,与名义GDP增速(9%左右)大致匹配。预计M2增速将稳定在10.2%左右,社会融资存量增速回落到10.1%。前期宽松政策的退出,并非易事。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全球疫情还在蔓延,2021年疫情是否能控制得住,还有待观察。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处于抗疫政策下,利率维持很低的水平,中国利率为正,这导致全球资本流入中国境内,推动人民币的升值。2021年中国货币政策如果过早退出,利差过大的话,会加剧国际资本流动,货币当局是否要稳汇率,是一大挑战。除了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宏观政策还需要应对内部经济脆弱性带来的压力。前期宽松政策,有其代价。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财政、货币政策都更为宽松,这带来2020年我国整体债务规模的攀升——金融风险被推后,也存在加剧积累的可能。CMF课题组表示,2020年底宏观杠杆率预计达到286%,较去年提高32.2个百分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尚未摆脱疫情影响,各类微观主体绩效还在恢复中。随着偿债高峰期的到来,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违约风险的集中暴露。11月债券市场出现的地方国有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引发市场动荡和风险定价重估,金融条件收紧,进一步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困难和信贷融资成本。前期超常规疫情救助与经济纾困政策必将在2021年陆续推出,货币政策常态化也是大势所趋,这必然带来金融条件的收紧和名义利率的上升。这需要有前瞻性的应对举措,金融信贷政策的退出要保持相对平缓的节奏,加强市场沟通和预期引导。

故天下归

上海财大发布《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7月8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一项重要成果,即《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09年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长期跟踪研究,面向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本次推出的2018年中报告,意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变局下,从一个大的格局、长远视角及国际视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把脉,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短期应对与中长期改革治理的有机结合。内忧外患 预测2018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8%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教授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家急需、服务社会”的打造方针出发,对报告的宗旨和基本结论作了介绍,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晓东教授则重点对《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进行了解读。年中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就业形势稳定,价格基本平稳,虽然受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影响,内需中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但进出口保持原有较高增速并支持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库销比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也支撑了房地产的开发投资。然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正逐渐显现或加大。国内家庭与企业债务问题悬而难决,家庭债务累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叠加收入分配持续恶化,其对实体经济的拖累日益显现。消费增速持续下滑,致使企业经营活力下降,这一方面使得企业也被迫加杠杆,另一方面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家庭债务增速,从而进一步挤占家庭流动性,加之一拥而上政府号召型经济特征等因素叠加,加大了去杠杆的难度。更严重的是,家庭和企业部门间债务的负反馈效应还溢出到银行系统,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银行系统脆弱性加剧。报告称,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已全面推行一年多,但尚处于阵痛期内,部分银行的风险溢出率持续上升,金融系统稳定性仍未见明显改善。同时,金融系统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保就业及所有制歧视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对僵尸企业被动输血,加剧了金融资源的错配。房地产方面,棚改货币化安置一方面改善了民生、降低了库存、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推高房价、加剧结构性资源错配。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增加了进出口的不确定性,与美元指数攀升等因素叠加,共同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测算在基准情景下,预测2018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8%,而经校正后的GDP增速约为6.5%。基准情形下,CPI增长1.8%,PPI增长3.4%,GDP平减指数增长2.6%,消费增长9.3%,投资增长6.5%,出口增长12.2%,进口增长21.2%,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贬至6.7CNY/USD。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改革根据投资情况、全球贸易摩擦、家庭债务等国内外经济条件变化,课题组给出了乐观、保守乐观、悲观1、保守悲观1、悲观2、保守悲观2、悲观3、保守悲观3等潜在不同情景下,实现政府经济增长目标所需的政策组合及其力度。课题组认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当下,为了应对外部风险,在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前提下,应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深化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大企业税费减免力度,特别要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优化税收结构,改善营商环境,释放经济活力;二是进一步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改善正在恶化的财富分配不均问题,释放消费活力;三是有序推进房地产税制度的实施,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以及隐性债务问题,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形成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纵观目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以及外部局势的不可控性,在政治经济环境变得异常错综复杂,挑战空前的大背景下,课题组认为,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智慧、更大的定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并且这样的改革一定是综合性改革,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及其各个层面互动互补的综合改革治理,以有能、有为、有效、有爱的有限政府定位作为改革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结合短中长期的视角来看,课题组对中国如何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改革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有以下主要观点:1、中国需要以更大的改革决心、力度,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是重中之重,同时让政府在维护和服务的基本职能边界之内更好发挥作用; 2、中国仍处于为“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关键历史时期,需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来继续强大自己,对外开放还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下去,还需要继续韬光养晦;3、中国需要以更大的开放决心、力度,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倒逼国内制度体系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4、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任务是在更高水平的开放条件下提供制度基础的综合性改革,应该统一到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和“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