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骷髅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

来源:中国证券报原标题:毕吉耀: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本报记者 彭扬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日前在中国证券报社主办的“2020金牛资产管理论坛”上表示,我国经济正在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呈现边际改善、稳定转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二季度经济回升仍属于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尚未回归正常水平。当前经济持续复苏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阻力,毕吉耀认为,从外部看,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外部风险增多。从内部看,国内经济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恢复缓慢。同时,财政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但他认为,上半年经济稳定转好为下半年持续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3月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都出现明显回升或降幅收窄趋势,二季度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说明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和自我调整能力。随着围绕“六稳”“六保”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下半年中国经济大概率将保持稳步复苏态势。毕吉耀强调,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就宏观政策而言,毕吉耀认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另外,毕吉耀建议,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要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继续扩大开放。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东方作矣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为你解读“新发展格局”

00:20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撰写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把握中国宏观经济中长期走势不可或缺的经济读物《新发展格局》作者:王昌林 著 中信出版社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擘画了中国“十四五”以及未来15年的发展新蓝图。全会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 宏观经济大局已定,但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其理论逻辑和核心内涵是什么?当前面临的主要优势和制约因素有哪些?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和主要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也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直属研究机构。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许多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前沿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被中央宏观决策采纳的政策建议和创新性观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动回应热点,在回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具体深度解读了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六大问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畅通内需循环;以推动形成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建设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畅通流通环节;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市场循环;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畅通城乡区域间循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本书以辩证思维剖析了国内国际发展的关系,强调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者简介:王昌林,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孙珺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孙珺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孙珺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亚妮

其风域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盛朝迅:把握好这个“基点”,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大众日报客户端特邀全国知名学者,对五中全会精神进行权威、全面、深刻、系统的解读,快来学习吧!本期专家: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简称“中宏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中宏院盛朝迅:把握好这个“基点”,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我国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主动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逐步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上升到2007年的61.8%。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传统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2008年-201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56.4%逐年下降至31.8%,而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04.6%,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56.3%。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内需尤其是消费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有利于巩固和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盘。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从主要经济体发展历程看,一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发展就主要依靠内需增长拉动。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行列门槛已经非常接近,这就要求我们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应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变化的战略举措。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也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重大冲击。国际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外需、出口拉动向主要依靠内需、以消费为主转变。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有利于防范化解外部冲击,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我国拥有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已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国内市场将不断扩大。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人口红利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增长后劲较大,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尤其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截至2019年末,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540.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均居世界第一位,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能够有效提升供需对接的效率,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所失衡。资金向金融、房地产领域过度集聚,对扩大内需造成了严重制约。要素循环受阻。土地等传统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规则建设有待完善,要素产权不清晰、市场化交易机制不健全,数字孤岛现象较为突出。收入差距较大。从2008年到2019年,居民部门杠杆率由17.9%逐年上升至5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2.7%逐年下降至8%。按五等份分组,2019年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家庭的10.4倍。构建强大国内市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和供给创新,面向供给和需求变化优化投资结构,建设统一市场和高效流通网络,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持续释放最终消费潜力,加快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加快完善消费软硬环境,不断创新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培育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优质文化产品和品牌,建立健全集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以创新驱动优化供给质量。鼓励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加快在线经济、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支持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示范应用,推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智能化改造。着力扩大制造业投资,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改造。建设统一市场和高效流通网络。着力消除各类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落实并巩固维护“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人员、技术、资本、服务等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健全流通网络布局,构建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收入是民生之源,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破除影响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重点群体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

大追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臧跃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标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望海楼)臧跃茹《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23日 第 01 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明年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大内需的目的和落脚点在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已达1.4亿,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动力将更为强劲。中国还有一定比例低收入人口,未来推进高质量发展将大大改善他们的收入水平,其基本需求和潜在需求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及其家属市民化所带来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能力提升也将远超预期。为此,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提高投资精准度和有效性,完善激励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更好地支撑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稳定消费预期。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规模与提升品质并重。从实际消费水平来看,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突破40万亿元,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但是,中国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仍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服务消费水平未来还有很大拓展空间。从消费支出规模来看,国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需要进一步释放。从消费环境看,随着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以及消费相关市场基础设施升级和竞争秩序的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新型消费加速兴起,海外消费回流的潜力也很大。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保障机制。要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缓解群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迅速上升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减轻居民家庭消费的后顾之忧,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意愿。要继续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与人直接有关的“两个比重”,即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市民化质量,加速消费潜力释放,增强内需动能。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提供需求结构升级所需的特别是与扩大服务消费相关的制度供给,推动教育、医疗、养老领域改革,提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制度保障。要创新和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坚决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监管体制,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不死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不预设GDP增速目标 “十四五”中国经济仍将平稳发展

本文转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超过7万字的草案有哪些新提法、新部署、新指标?为什么不预设“十四五”期间具体的GDP 增速目标?城镇化率增幅放缓有哪些考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一起来读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吧。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主持人婉莹(图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图右) 不预设GDP具体增速目标 这是近年来规划中的“最大变化”针对备受关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没有设定明确的数字,而是表述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认为,这是近年来规划中“最大的变化”。 王昌林:在我的印象里,规划当中这还是第一次没有提定量的目标,所以说大家比较关注。我个人理解,一方面,还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我们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我们不要以GDP论英雄,引导大家不要去强调速度的概念。在这个情况下一定要把质量和效益提高,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行稳致远。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包括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样(不设定明确数字)给我们也留点余地,这种比较科学的表述,保持合理增长,根据我们实际需要到年度再确定,这样好。 至于对未来5年经济的总体预期,以及如何看待今年6%以上的GDP增长目标,王昌林介绍:“我们定经济增速的一个最基本的依据叫合理增长。什么是合理增长?就是我们在经济学当中说的潜在增长率。从目前阶段来看,从我们的条件来看,我们的潜力还很大。(GDP增长目标)定在6%左右,是符合我们潜在增长率水平的。另外,看今年的经济增长不能单看,因为我们去年的基数太低,你比如说一季度去年因为是负增长。所以我觉得要结合去年来看今年的增长。那么从未来5年看,总体上应该说中国还是会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只要我们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能够保持正常的政策措施,我们应该能保持5%左右的增长。我想这就是我们未来“十四五”期间的一个发展趋势。” 城镇化增幅放缓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十四五”纲要草案中设定的目标任务,与“十三五”相比,有一些变和不变,比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增幅放缓。 “城镇化率应该是不断提高后在趋缓。总体上进入到提高质量为主的一个阶段。总体上应该说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快速地发展。”王昌林说,“当然,城镇化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城镇化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差距比较大。比如说在一些城市建设方面,超大城市核心问题要瘦身健体,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大城市核心问题是怎么样完善它的功能,更加宜居宜业;县城的核心问题是要强功能、补短板,让一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和城市化,提高我们的城镇化率。” 而人均预期寿命,“十四五”的目标和“十三五”一样:提高一岁。不过王昌林表示,实现的难度会增加:“我看了数据,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6岁,到2019年已经是77.3岁。这个预期寿命水平在国际上算高的了。前些年我们都提高得快一点,因为60多岁,基数低,但越往后就越来越难。像考试一样,从60分到90分简单,但90分以上就每增加一分都不容易。”王昌林说,“因此,我们“十四五”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岁,其实也挺难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努力来完成的指标。当然,这应该也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医疗条件的改善、科技的进步等等。”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升至95% 民生科创更受重视与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相关,“十四五”纲要草案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要提高到95%,王昌林引述统计数据介绍,2019年参保率是93.2%,覆盖13亿人,“下一步要提高到95%,我觉得有难度,但是不大,也是能完成的。核心问题主要还是进一步扩大基数,应保尽保,更多地覆盖全民,并不断地、适当地提高保障水平。”“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超过7万字,共19篇,65章,设置5个方面20项主要指标,涵盖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其中第十四篇“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包含内容最多,共6章。王昌林认为,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更重视“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体现创新、科技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指标,则是从“十三五”的“强度达到2.5%”,提升为“十四五”的“年均增长7%以上”。 记者丨白杰戈 张棉棉

红樱桃

人事司到宏观经济研究院开展干部队伍调研

为深入了解委属单位相关工作情况及实际需求,掌握委属单位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提高干部人事工作质量,推动委属单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近日,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安排,人事司先后到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综合运输研究所开展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与相关负责同志进行谈话,为统筹委属单位干部队伍建设,助力宏观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打下工作基础。人事司负责同志和相关处室同志参加调研。

惜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姜江:拥抱生物经济新时代

文/《中国科技投资》李晓娜 乔丹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基因测序、核酸检测等生物领域术语被一再呈现于大众面前。在病毒重创各国经济的同时,生物经济已然成为热议的话题,各界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人类社会正处于生物经济孕育待发的重要关口,预计于2025年到2030年期间,若干领先国家将率先迈入生物经济社会,带动全球生物经济进入深度繁荣期。生物经济对我国的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意义。那么,何为生物经济?生物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的生物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政策法规、生产关系该如何调整,方能为生物经济护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江接受了我刊独家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 姜江生物经济正迈向快速成长期的重要关口生物经济是以生物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基因、细胞、育种、合成生物等技术进步和普及应用为特征,围绕保护、开发、配置、使用生物资源,提供生物技术产品、服务,形成的物质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模式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此相应,生物经济时代则是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育种等技术加速融合为基础,以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生物信息分析、育种、微生物组学等技术群体性突破和广泛交叉融合应用为标志,围绕生物资源配置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体系,引发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新历史时期。就生物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姜江称,外界初步认为,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为标志,人类社会逐步演进到生物经济孕育期和成长初期。当前,我们正处于迈向生物经济时代快速成长期的重要关口,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步入真正意义的生物经济时代。我国发展生物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掣肘姜江认为,在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生物经济将成为大国科技经济竞争的主战场,生物资源上升为核心战略资源,生物技术将与信息技术一并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底层技术。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生物经济上,具备哪些优势?面临哪些掣肘?就培育生物经济的优势,姜江认为我国拥有资源禀赋好、市场空间大、人才储备厚、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等独特优势。生物资源优势。我国的人类遗传资源、临床资源,病例资源规模均远超一般国家和地区,并拥有丰富的种业资源,生物数据资源等。市场潜力优势。我国14亿人口对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提升以及粮食保障的需求构成了巨大的市场。人才供给优势。我国每年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近800万人,并拥有大批行业领军人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等,人才供给规模稳步增长,人才红利持续释放。产业基础优势。我国的医药产业具备完整的医药产品链与新药研发链,同时也涌现出了若干销售额超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十分严峻。姜江认为,目前我国的生物经济发展要素存在缺失。顶层制度设计和跨部门统筹缺失。生物经济发展涉及科技、产业、经济、国防、卫生、食品、农业、能源、环境、法律、伦理等,而我国尚未出台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没有制订面向中长期、以目标导向为主的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缺失跨部门的专项行动计划以及法律和政策保障。制度体系适应性弱。生物经济培育过程中,屡屡遭遇制度障碍。例如,生物技术药物往往价格昂贵,部分消费者难以负担,而传统医疗支付体系过多依赖国家财政,也难以担负庞大的医药开支,导致新研发的生物技术药物无法惠及民生福祉。再如,尽管全球育种技术应用飞速拓展,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但我国基因农作物产业化问题却久拖不决。产业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我国中高端技术装备严重匮乏,高通量测序仪、大规模生物反应器、流式细胞仪等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大量前沿技术成果沉积在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临重重困难。生物资源未被充分发现、保护和利用。生物经济是高度依赖生物资源的经济形态,我国大量的生物资源、样本和数据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保护,在建或已建的科技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统一管理、数据互通的资源数据共享体系。多措并举拥抱生物经济新时代面对生物经济时代日渐逼近的浪潮,我们可以作出哪些举措,以期在生物经济时代重构的全球创新资源版图中占据有利位势?姜江作出了如下解答。优化体制机制及政策环境总体来看,当前生物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绝大部分是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的问题,生物资源及技术的保护、开发、应用的供需两端要持续优化。初步考虑,在供给侧,进一步明确产品准入标准、监管机构以及相关时限。在需求侧,则要着力深化招标采购和定价制度改革。包括强化药品价格、医保、采购政策衔接,促进药品市场价格合理形成,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及时、按规定程序修订医保支付目录,打破产品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提高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带动中高端医药产品消费。出台相关战略、机制,加强统筹首先,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思路、定位、目标以及未来重要时间节点上的任务部署。其次,加强生物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生物产品种类多、链条长,涉及管理部门多,要围绕形成生物产业良性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统筹生物技术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最后,建立健全的评估、决策机制。如对于基因编辑、干细胞等涉及重大伦理和安全问题的技术,加快建立专家评估和决策机制,有序推进干细胞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对于转基因育种技术的争议,应按照争议大小、技术成熟度、安全控制能力等有序推进不同转基因作物品种产业化步伐,组建更具协调力和执行力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机构;对于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产业要紧扣“非粮路线”,从原料供给和技术创新双管齐下,提升产业竞争力,完善相关制度安排。赋予生物技术经济属性改变以往决策部门更多将生物技术、生物产业单纯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维惯性,赋予生物技术经济属性,包括确保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属性,激励有条件、有潜力的区域实施更多生物产品和服务,通过持续规范产品和服务市场秩序,引入配套服务、政府适度补贴、多元商业保险进入等手段,引导消费者积极尝试、购买各类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等。夯实根基,多措并举谋发展基于生物技术开发的产品和服务,通常具有知识技术资本密集的特征,迫切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夯实科技基础,最大程度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包括重点支持平台技术以及新产品、新应用,加快部署推广一批新的生物技术攻关计划,加强跨境科技合作项目,降低创新要素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在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金融扶持等方面设立绿色通道等举措。与此同时,还要警惕风险,严防严控,提升基础实力和产能水平,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加大力度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优先保障和推动生物经济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生物领域生产企业产能,加强对生物经济科普宣传等。

鬼虐杀

焦作市市长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交流院地“十四五”规划合作

8月18日,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带队到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接工作,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等座谈,就开展院地“十四五”规划合作等事宜沟通交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处主任盛朝迅、经济研究所战略规划室副主任王利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民生一同对接。徐衣显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长期以来对焦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简要介绍了焦作基本市情,着重介绍了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高质量发展情况。他说,焦作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坚实,当前正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等国家、省战略,大力实施高水平规划编制年、高质量项目攻坚年、高效率上下畅通年“三高”行动,积极推进郑洛“双核”辐射优先发展区、“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等建设,正处于机遇挑战并存、转型攻坚并重的关键时刻,把准大势、把握大局,理清思路、乘势而上至关重要。希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发挥高端智囊优势,帮助焦作做好沿黄沿山产业带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文章,指导我市在加快疫情常态化下产业链重构、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找准突破点、打造支撑点。同时,建立健全院地长期合作机制,把焦作作为研究院国情调研基地,为焦作“十四五”期间落实好重大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把脉献智、擘画蓝图。王昌林简要介绍了国家未来有关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他说,焦作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特色鲜明,希望把握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全面落实新理念、新精神、新战略、新要求,在静下心思考、沉住气坚持中顺应发展大势、发挥自身优势,立足阶段特征、找准前行路径,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坚持做精做特做优,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城乡协调发展体系,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来源:焦作日报)

春闺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长租房有较大增长空间

来源:中新经纬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26日电 近几年,伴随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等政策指引,我国传统“重售轻租”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大力发展长租房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成为构建租购并举的新型住房消费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任荣荣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租房发展滞后一直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短板。建立以长租房为引领的多样化住房租赁供给体系,打造高质量租住生活形态,是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任荣荣进一步强调,长租房是构建租购并举住房消费格局的重要抓手,长租房市场未来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较强的经济带动性。长租房对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在政策端为我国住房市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与任务目标的同时,也意味着作为住房租赁市场重要补充的长租行业,其未来前景将对住房租赁市场整体发展格局产生极其重要及深远的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长租房的兴起与发展对整个住房租赁市场发挥着稳定器作用。”任荣荣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她表示,根据美国租赁金融调查(RHFS2015)的数据,2015年美国的租赁住房中,有46.7%的租赁房源是由物业管理经理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而在日本,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且房主持有房源较多,个人持有的房源中约65.2%由业主完全托管给管理机构运营。任荣荣指出,以专业化机构运营的长租房更便于政府管理和监督,其规范经营也会给个体出租人以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市场的规范化。长租房是我国未来租赁住房供给体系中增长潜力最大的部分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规模为2.36亿人,流动人口中在流入地租房比例约为74.4%,由此推算,仅流动人口的租房需求就高达1.76亿人,租赁市值过万亿元。其中,相比于私人出租,长租房则是我国住房租赁供给体系中的短板。根据贝壳研究院对全国十个重点城市租赁住房供给结构的调查统计,个人普通租赁住房占64%,城中村租赁住房占27%,机构化租赁住房占比不足10%,远低于美国和日本50%左右的水平。综合我国整体住房租赁市场需求巨大以及各大租赁模式的优劣势、占比情况来看,任荣荣分析认为,“长租房是我国未来租赁住房供给体系中增长潜力最大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长租房市场前景之所以被业界专家广泛看好,也与多年来住房消费市场需求升级以及消费观念转变有关。一方面,长租房已然成为满足新生代租赁群体租住品质需求的有效途径,有效解决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尤其是大城市住房租赁市场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租赁房源质量与租住品质要求不匹配难题。据贝壳找房的租客调研数据显示,主流城市住房市场中占比最高的租客年龄段是“85后”及“90后”。“伴随着消费升级、互联网浪潮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租客,对租住房屋的品质、服务、体验等提出更高要求。”任荣荣认为长租房恰恰有效满足了城市租住需求升级,“专业化的长租房运营机构通过对房源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提供专业的保洁、维修、搬家等租后服务,让广大租客不仅实现‘住有所居’,更是实现‘品质居住’。”另一方面,当下的年轻人相比其父母一代,对租房的态度变得更为包容和开放,租房群体与生活理念的转变也加大了市场对长租房的需求。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大城市租住群体中约半数接受租房结婚,超4成愿意为智能生活多付房租。同时,在热点一、二线城市高房价和严格限购政策下,租房期限延长正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城市租房群体中1/4已经租房5年以上,超过6成已经租房3年以上。这反映出了伴随租住意愿和租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长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城市年轻人的青睐。任荣荣分析认为,在我国当前住房供给总量充裕的背景下,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需要在盘活存量房屋资源上发力,不仅实现租赁供需“量”上的匹配,而且实现供需“质”上的匹配,这对具备专业化运营能力优势的长租机构提出客观要求。长租房行业将成为我国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增长点一直以来,长租房行业在以多元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住房供给、提升租住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产业升级,以技术优势助力政府工作开展。“长租房机构运营的住房租赁是集上下游供应产业链于一身的综合性行业,涉及装修、家电、家具、家居、保洁、维修、搬家等服务,能够调动多个供应链资源,推动住房租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扩大内需,成为我国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增长点。”任荣荣以自如公司为例进行说明,目前自如有5500名保洁服务人员,2500名维修服务人员,相关配套服务的年采购额已超过百亿,由此推测长租行业每年可直接和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自如APP的用户下载量已突破1亿,产生了广泛的市场影响力。此外,长租房机构通过建立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平台,有助于政府进行更加智能化的市场监管和城市治理。任荣荣提到,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头部长租房机构参与社区管理、向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住宿、推出“0接触”服务模式,并建立一整套防疫体系,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抓手。(中新经纬APP)

玄同

人事司到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开展调研

为深入了解委属单位相关工作情况及实际需求,提高干部人事工作质量,6月4日,按照工作统一安排,人事司到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对该所的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与投资研究所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进行了谈话调研,并对投资研究所提出的相关意见建议进行了交流讨论。人事司负责同志和委属单位干部处相关同志参加调研。【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