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刻头条开源证券资本市场峰会近日举行,通联数据算法专家王伟在峰会上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立宏观要素投研框架,帮助投研人员更加系统化的感知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动。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往往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不仅关注供给端的变化,也需要看到总量需求端的变化,这里面又细分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的变动,包括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在经济基本面之外,还有一些金融维度的数据,对做经济周期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变量。在做宏观经济研究时,变量的相关性是非常强的。通联数据认为,为避免使用带有强噪声干扰、或者说用了一些比较假的因素影响研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把复杂的宏观体系进行抽象,从而反映成了资产真正的驱动要素。这里面包括几个主要的描述维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有了这些维度以后,大家就对每类资产背后所处环境建立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做资产配置的时候,能够知己知彼,有的放矢。通联数据建立的结合基本面逻辑和大数据分析的投研框架,不仅能为量化研究生成更加合理可用的宏观因子,用于资产配置或者资产择时;而且也能提升基本面主观研究的能力,能够让宏观研究员更高频感知经济背后的周期变动。据王伟介绍,建立投研框架首先把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发布时间、不同历史长度的信息做整体的对齐,然后才能够用预测模型来体现出大量数据背后的公共运行规律。在做数据对齐的时候,对数据之间相关关系的度量是很难的,因为数据的发布时间不尽相同,导致难以像处理价格数据那样直接建立相关矩阵。通联数据研发了一种数据弱相关影响的度量方法,这是一项核心技术。借助这种弱相关性的度量,让我们能够实时的捕捉到宏观周期的变动。据了解,通联数据已打造了一套智能的投研框架工具,从量化角度来看,提供了充分借鉴基本面投研逻辑的途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基本面进行量化、对数据进行智能的分析和处理,对基本面研究进行赋能。目前,智能投研框架已经在多家金融机构部署上线。通联数据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专业的投资理念相结合,打造下一代投资平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标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望海楼)臧跃茹《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23日 第 01 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明年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大内需的目的和落脚点在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已达1.4亿,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动力将更为强劲。中国还有一定比例低收入人口,未来推进高质量发展将大大改善他们的收入水平,其基本需求和潜在需求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及其家属市民化所带来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能力提升也将远超预期。为此,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提高投资精准度和有效性,完善激励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更好地支撑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稳定消费预期。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规模与提升品质并重。从实际消费水平来看,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突破40万亿元,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但是,中国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仍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服务消费水平未来还有很大拓展空间。从消费支出规模来看,国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需要进一步释放。从消费环境看,随着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以及消费相关市场基础设施升级和竞争秩序的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新型消费加速兴起,海外消费回流的潜力也很大。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保障机制。要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缓解群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迅速上升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减轻居民家庭消费的后顾之忧,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意愿。要继续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与人直接有关的“两个比重”,即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市民化质量,加速消费潜力释放,增强内需动能。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提供需求结构升级所需的特别是与扩大服务消费相关的制度供给,推动教育、医疗、养老领域改革,提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制度保障。要创新和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坚决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健全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监管体制,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应广大粉丝的要求,梅小森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SS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适合有经济学相关学科背景的同学和老师们投稿!如果你喜欢“SSCI投稿经验系列”,欢迎留言评论,和梅小森互动,告诉我们你感兴趣的期刊,我们会全力帮你一探究竟。今天梅小森给你介绍的是《 Asian Economic Journal 》《亚洲经济杂志》《亚洲经济杂志》详细介绍了与东亚有关的经济学广泛主题,包括国际比较和国家研究。它是理论家、实践者和研究人员之间进行辩论的论坛,并发表了高质量的理论,经验和政策导向型著作。《亚洲经济杂志》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与东亚有关的经济学研究。对于那些对亚洲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至关重要的信息使《 亚洲经济杂志》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源。......期刊官网: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4678381那么被这本期刊收录的论文选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梅小森就为大家找来了《亚洲经济杂志》最近发表的成果!梅小森选的这两篇论文都很有实际运用价值,希望给大家启发。附上最新期刊目录:梅小森了解到《亚洲经济杂志》近期的论文选题包括: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全球失衡绿色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灾害经济学印度尼西亚经济经济学专业和教学交流汇率和货币危机金融机构和市场企业行为粮食和农业政策增长和生产力家庭行为国际贸易和贸易政策国际投资和资本流动供应链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贫困与收入分配公共部门服务部门腐败与发展......以上就是这期的全部内容!【SSCI期刊投稿经验系列】将持续更新,敬请期待!另外,2020年第一届传播、创新与经济管理国际会议正在广泛征稿,会议论文集提交CPCI检索和EI检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不要错过!“2020年第一届传播、创新和经济管理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将于2020年8月30日(星期日)以网络在线形式召开,大会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和研讨的高水平平台来分享他们的卓越成果,探索研究领域内的热门问题,交换新的经验和技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都将由会议技术委员会进行同行评审。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将由梅森出版集团(Mason Publish Group)正式出版,并提交CPCI检索和EI检索。官方邮箱Email:ICCIEM2020@163.com完整版《私募股权特征、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小企业的经验证据》《韩国教育回报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工资差距无关》
为什么要坚守——十个人的2020年度感受 由《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2020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国人年度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国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坚守!为什么要坚守?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本组系列报道,我们聚焦十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人士,听听他们的坚守故事。周春生长江商学院教授2020年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讲,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很多人的生活,很多企业的命运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这让我们意识到坚守的意义和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黑天鹅事件”总有发生,关键要看,当它来临时,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和精神,用什么科学方法去积极面对。企业要在长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对极端事件、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疫情受到冲击和影响的企业不在少数,有些企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民营鞋企红蜻蜓,大量线下门店无法开张,给企业财务带来诸多挑战,让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正是这样的压力,促使红蜻蜓的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穷则思变,在逆境当中谋求转型,谋求商业模式的升级和调整。现在,红蜻蜓在向线上转型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反而因祸得福。疫情影响到我很多的工作,不便出差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但从另一方面看,也给我留下更多整块的时间去对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借助疫情闭门不出的这个机会和时间,我将这些年一直在考虑却迟迟不能动笔的研究落实到文字,完成了一本新的著作——《无限供给:数字时代的新经济》。这本书详细地对新经济的模式、基本特点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无限供给的概念,用无限供给这条主线来贯穿新经济,特别是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坚守化危为机,是一个企业基业的长青之道,是我们每个人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根本。即使在逆境当中,我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作为。(《小康》·中国小康网 记者 袁帅)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稳字当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方针政策落地落实。要稳字当头,全力抓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关键要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并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精准部署。如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如何做好明年各项重点工作?经济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坚定信心辩证看待经济形势“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首先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王昌林认为,中国经济有基础、有优势、有支撑、有机遇、有潜力,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向高质量阶段转变的诸多有利条件。王昌林表示,首先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充分结合,在应对风险挑战方面优势明显。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强大的市场快速发展,对跨国投资吸引力增强,为我国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我们还拥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及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王昌林分析说,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有较大空间。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3.37%,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尚不充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巨大,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和超大规模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有足够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利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王昌林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打个不很准确的比方,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辆车,我们正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道路越来越崎岖,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严峻,内部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王昌林表示,对此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但也不必过于担忧。王昌林表示,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经济增速必然放缓,这是客观规律。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速虽然比高速增长时低,但在世界范围仍是较高增速,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在提高、结构在优化。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稳字当头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明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如何理解“稳字当头”?“没有稳就没有进,稳是第一位的。稳本身也是进。”王昌林认为,现阶段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规模,对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方针政策落地落实。要稳字当头,全力抓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就业,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明年面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引导和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实体经济,优化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振兴制造业。稳金融,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关键是严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稳外贸,要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大对重点企业支持。稳外资,要推动对外开放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积极性。”王昌林说。稳投资,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当前,外需面临不确定性,消费是一个慢变量,投资则是快变量,要把稳投资放在重要位置。”王昌林表示,要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抓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投资,抓好那些早干晚干都得干的重大投资。抓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地实施,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同时,强化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支撑,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在制造业投资方面,要切实采取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稳预期,就是要加强和完善预期管理,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和平衡性,做好舆论正面引导。”王昌林说。 深化改革激活蛰伏发展潜能王昌林认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关键要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比如,目前我们在社会事业领域投资潜力很大,特别是教育、医疗、健康、家政、托育等需求很大,但供给不足。”王昌林说,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这些领域的发展潜力,做好供给和需求结合点的文章,培育新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点。王昌林表示,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再平衡。比如,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土地市场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要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聚焦‘堵点’和‘痛点’,持续为市场主体松绑,更好激发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王昌林说。王昌林认为,当前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稳住传统制造业的“基本盘”,核心是要降成本,进一步激励企业通过创新迈向中高端。同时,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适应我国需求结构升级需要,建立健全审慎包容的监管机制,加快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服务、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等。越是面对复杂局面,越考验驾驭经济的能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各项政策形成合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油助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们要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推进深度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王昌林说。
央广网北京9月2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那么,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增强中国经济的主导权和控制力、打通循环梗阻?稳就业、稳投资的着力点又在哪儿?中国之声系列“权威访谈”,24日专访嘉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王昌林认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找准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和基点,增强主导权和控制力。王昌林说:“我们肯定更多的是建立以我们为主体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要有主导权和控制力,比如我们在产业链上,不能说很脆弱、不稳定、不安全。我们要提高它的稳定性,提高它的主导权、控制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追求的目标。”对此,王昌林表示,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王昌林说:“内需正在不断释放,随着我们4亿中等收入群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今后我们肯定毫无疑问会成为第一大消费市场,而且消费层次多样性,既有高端消费也有中低端消费。我们的优势很突出,比任何发展中国家或者大国都具备综合优势,(比如)我们强大而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现代的交通基础设施、人力人才资源等,中国的超大规模优势很突出。”从供给侧看,要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梗阻和堵点,同时着力解决结构性问题。王昌林说:“第一个是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畅通产业循环,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第二个是加大一些重要战略性资源的保障。第三个是要着力解决分配的结构性梗阻,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第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比如服务业、教育、医疗养老需求潜力很大,但是供给不足。第五是要解决我们脱实向虚的问题,实物的循环和金融的循环二者紧密结合,推进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据显示,1-8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81万人。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王昌林分析,今年我国整体就业走势之所以能够实现前低后稳,显示出中国经济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也是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的成效的体现。王昌林表示:“下一步核心问题还是要稳市场主体,我们90%的就业靠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行,这个事就稳不住。第二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要适应我们国家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第三要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还是要加大教育、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应我们的需要。第四要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者、劳动者的收入,要比较稳定、有保障、舒心,收入水平还要稳步提高。第五要进一步优化就业的服务,特别是解决一些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比如大学生、农民工、青年的就业,这才是我们的未来。”二季度以来,随着我国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发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恢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回升向好。二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0.9个百分点;7月份投资增速6.7%,8月份增长8.4%,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下一步如何继续“稳投资”?王昌林表示,关键是增强宏观政策的持续性。“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一方面围绕着补短板,比如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是民生领域的一些短板,应急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公共服务、环保投入、大江大河治理等;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就是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升级的投资,比如物流、教育、养老,是消费(领域)又需求很大,应该说我们投资的潜力和还是很大,提高投资的效率,把钱用在刀刃上。”只有立足国内循环实现规模经济,刺激市场主体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大国经济才能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实现更大发展。王昌林总结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三季度过后我们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稳固性在增强,恢复的动力在增强。这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积累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产业体系以及市场的韧性和活力,没有这些是不行的。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这是我们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今天(20日)就中美经贸摩擦关键议题举行研讨会。相关专家表示,美国单边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只会损人不利己,而中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打好我们自己应对国际不确定性的“王牌”。世界贸易组织WTO从关贸总协定开始,就努力推动自由贸易。近年来,各国政府根据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要求,提出了以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三零”原则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而以“三零”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恰恰是由美国2002年首先对全世界各个组织提出的。作为早期提出者,美国却从去年以来单方面挑起中美贸易摩擦,提高关税,提高壁垒,提高各种对本国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的补助。从其全球范围的影响来讲,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学工表示,美国阻挡经济全球化的行为损人不利己,一意孤行下去,注定是一个“多输”的局面:“美国一方面大范围挑起贸易摩擦,导致经几十年努力得来的关税减让成果得而复失,全球贸易壁垒明显升高。另一方面,又破坏全球和区域贸易安排,‘到处退群’,故意瘫痪WTO运作。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认为,中美贸易战将在短期内使全球经济增速下降0.3%。长期来看,WTO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也指出(中美贸易摩擦)会使全球经济损失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研究指出,美国向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造成的成本几乎全部由美国进口商承担。此外,孙学工指出,美国政府号称要保护的蓝领阶层也将在贸易摩擦中受到伤害:“美国蓝领阶层从贸易摩擦中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很小,但却必须承担消费品物价上升的成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美双边经贸关系持续深化的40年来,1979-2018年双边货物贸易由25亿美元增加到6335亿美元,增长252倍,服务贸易已超过1250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1600亿美元。2017年,中美此轮贸易摩擦之前,我国是美国飞机和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汽车、集成电路、棉花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每个美国农民平均每年向我国出口农产品1万美元以上。全球范围来看,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38万亿元,商品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因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表示,首先还是要努力促使回到中美两个大国竞合发展的轨道。而如果美国政府执意将贸易摩擦升级为科技战、金融战和其他损害我国核心利益的所谓“战”,则应依法强力反制。从中国自身发展上来讲,他提出要保持步调和节奏,继续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强大市场将是应对贸易摩擦的一张“王牌”,“一张可以克敌制胜的‘王炸’。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以消费引领带动供给创新。增强对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市场吸引力。聪明的国家和商家,不会弃强大市场而不顾。”
最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科学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要“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如何更好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我们提出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主要有三方面考虑。第一,这是由市场主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当前,各类市场主体已经担负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3个重要角色,分别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各类市场主体蕴藏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只要进行有效激发,就能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动能。因此,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第二,这是保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必然要求。在开放条件下,国内外供应链、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保护好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更好保证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第三,这是针对我国市场主体面临的特殊挑战作出的应对举措。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稳步恢复,而且总体趋势好于预期。但现实地看,疫情已经对诸多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我们对市场主体发展的困难程度不可低估,在这种形势下,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当务之急是“保护”,保护好市场主体。下一步,则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闯过难关,而且能实现更大更好发展。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需在4个方面发力:一是做好政策扶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激发市场主体自身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市场主体的活力蕴藏在科技创新之中,需努力把企业打造成强大的创新主体;四是坚持开放共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要经验和启示,未来,我们仍需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市场主体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增强活力。(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齐鲁网济南讯(通讯员 刘衍华)6月30日,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新型智库学术委员会在济南燕子山庄成立。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冰宣布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新型智库学术委员会成立,并宣布了第一届新型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并向委员颁发了聘书。刘冰致辞中表示,建院以来,山东省宏观院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科研创新管理体制、多层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丰富的成果转化渠道以及现代化的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宏观决策影响力、学术观点认可度和社会信誉度不断提升。智库自身治理机制逐渐建立和完善,对智库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省宏观院新型智库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省宏观院的高端智库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必将推动我省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高端智库是时代的要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研究员与会分享了其《提升三力 促进智库高质量发展》的科研成果。从如何推进智库自身治理、制度创新,到智库的协调机制、研究质量和思想创新能力上,逐一解析。吴晓华指出,打造高端智库要加强咨政供需对接,强化研究能力与决策咨询效率;要不断提升高端智库的科研创新力、决策支撑力和社会影响力。据悉,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是山东省唯一以宏观经济研究和政策咨询为专长的高端决策咨询智库。2016年9月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同年12月作为山东唯一一家 “党政部门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8年9月,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中,山东省宏观院位列“一带一路”地方智库影响力全国排名第七名。同年12月,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等20余家国内知名智库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宏观经济智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