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让普通人看懂和获益的宏观经济分析狼跋

让普通人看懂和获益的宏观经济分析

来源:经济观察报让普通人看懂和获益的宏观经济分析庞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慨叹:“如果经济学家能像牙医一样谦逊又能干,那真是太棒了!”他的学生琼·罗宾逊夫人则提醒人们:“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知道关于经济问题的一堆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在经济学已经成为高度专业化、理论化的知识与技能的今天,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已经质疑“理性经济人”(Econs)这一核心公理假设,并提出应当重视此前被理论忽视和舍弃的那些有局限理性、有局限认知计算能力、有局限自利追求的“常人”(Humans)。遗憾的是,“能干”的经济学家们为普通人撰写的兼具思想性、趣味性、可读性、实操性的经济学读物并不多见,立足于专注讲述与普通读者看似遥不可及又息息相关、不能选择而只能适应的宏观经济的经济读物更是少之又少。正因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前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博士(下文称“作者”)写“一本普通人能看懂、能获益的宏观经济分析著作”的愿望,似乎略显另类。在《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一书中,作者融汇了自己过去十余年来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以学术研究、政策研究与市场研究为纬,以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为经,试图实现“道术结合”“授人以渔”的目的。《宏观中国》分别介绍了用于分析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与资产配置的总体分析框架以及每一论题中相应的具体分析框架,并贯穿了“从长期到短期、从形势到政策、从宏观到配置”的思路:只有理解了中长期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的逻辑,才能对短期经济走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只有全面、充分、系统地掌握了宏观经济形势,并熟悉政府制定宏观政策的思路与逻辑,才能对未来宏观政策走势进行更准确的前瞻;只有充分理解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现状与前景,才能制定更加合理准确的大类资产配置决策。根据分析框架展开分析、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成败来调整分析框架和进行新一轮预测,“如此循环往复,就能提高对宏观经济的理解能力与预测能力。”就此,作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际宏观环境和中国宏观经济各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全球金融危机后形成的“长期性停滞”困局仍将延续;以中美经贸摩擦为代表的国际经贸冲突未来仍将呈现上升态势;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仍有可能加剧;全球负利率现象将会维持较长时间;美国股市估值高企,未来存在重大调整的可能性;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仍将继续下行;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目前仍处于高位,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是中国政府的中长期挑战;中美经贸摩擦将会继续倒逼中国国内结构性改革;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即将提速。根据以上判断,作者相应地提出了关于具体资产配置的投资建议:在股市投资方面应更加重视“蓝筹龙头”与“科技创新”这两大配置方向;在债券投资方面应警惕未来一段时间内信用风险的爆发;在外汇投资方面应防范人民币汇率的潜在贬值风险;在大宗商品投资方面总体偏悲观,但黄金仍有一定配置价值;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明确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高峰已过,投资应关注劳动力流动与优质公共资源分布;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领域蕴含的投资机会。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投资建议: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应高度重视资产配置的流动性;挑选优秀的机构投资者代为投资;避免被“割韭菜”的前提是调降无风险收益率;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警惕落入集体非理性陷阱。这些判断和建议,可以说既有学术理论价值又有政策参考价值,既有可验证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对普通读者来说实属难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作者主要从事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称“自己偏爱的研究主题包括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全球国际收支衡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影子银行体系与资产证券化等”。《宏观中国》一书,再加上此前先后出版的《失衡与出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驱动因素与管理策略》《穿越周期: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等三本论文集,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作者“最近十年从事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研究的心路历程”,他对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等国际金融领域方面领域的研究和结论,值得仔细阅读与思考。作者常用一个三维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也“即短期看利率,中期看通胀、长期看竞争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利率提高的货币、通胀率下降的货币、竞争力改善的货币通常会升值,反之亦然。自1994年年初至2020年年初,无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是人民币有效汇率,总体上均处于升值态势。不过自2015年“811汇改”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及人民币篮子汇率指数在总体上均处于贬值状态,直至《宏观中国》成书之后的最近半年间,人民币对美元汇才率突破7.0大关并持续走强。而在作者看来“811汇改”后中国央行反复修改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的做法固然有效抑制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幅度,但却使得汇率中间价机制重新变得不透明、市场化程度也有所下降。2020年中美利差变动具有不确定性,中美通胀率差距保持在较低范围内,以劳动生产率增速差距为衡量指标的中国竞争力相对于美国仍将下滑,这将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短期可能持续盘整,而中长期内面临贬值压力。书中特别提醒读者,中国金融抑制环境的逐渐解除会让私人部门会有很强的动力到海外配置资产,在中国政府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加快显性化与化解成本的上升,又会让国内外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将会加剧,因此应防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中长期内面临的潜在贬值风险:“例如,在处置地方政府债务的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介入将会造成中央政府债务快速上升,这可能引发居民与企业的加税预期,从而导致新一轮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显著贬值。”通过加快市场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进一步市场化,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人民币汇率会在合理的、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市场化的、有弹性的、双向的波动,并助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进一步改革开放等政策组合,在有必要时还能通过放宽对外资本投资的限制来缓解和抵消人民币过度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考虑到书中提示的若干风险点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国际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有可能进一步白热化,也应警惕和防范人民币汇率在中长期有可能面临的潜在贬值风险和跨境资本流动面临的相应压力。如作者所言,“全球经济增长的持续低迷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高企,将会使得美元继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建议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以发达国家货币计价的资产。”作者的推理与结论与不少学者、官员和投资者的见解并不一致,但却建立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之上,建立在实践、证据、经验和对社会因果认识的基础之上。我同意作者的判断,并且我也相信,为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顺利进行的背景下,市场环境、营商生态、法律条件、开放进程以及国内企业和居民对于全球化配置资产的需要,决定了只能努力以前瞻性、开放式的视角做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努力变市场与央行之间的博弈为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激活市场多样化预期,稳步推动形成市场化的、有弹性的汇率双向波动,培育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抑制无风险的单向投机。引入更为广泛的权力结构分析“在理论上,任何一种国际货币体系都必须解决三大问题:提供足够的国际流动性、调整国际收支差额和维持对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在7年前与同事合著《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时,作者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身处的国际金融制度和经济秩序,与其背后的国际政治生态和权力结构是分不开的。在《穿越周期》和《宏观中国》中,作者进一步阐明了权力与政治对包括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国际化在内的国际金融议题的影响。作者提出,力图做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角色的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来自G20、IMF等国际多边组织以及来自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多边集体压力而非来自美国的双边压力,而来自外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时确实会影响到人民币汇率。“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对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持抵制态度,但来自外汇市场高频数据的证据表明,在每次G20领导人峰会召开之前,以及每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会呈现出短期内加速升值的特点。”用康奈尔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乔纳森·科什纳的话来说,美元本位制之所以继续存在,并非由于美元的强大,而是因为“挑战货币的弱小,这是美元本位制无限延续下去的最后一点儿动力”。根据作者的分析,一直以来有四个因素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除了中国尚未全面开放资本项目、人民币汇率并非自由浮动、外国投资者难以直接投资中国资本市场之外,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也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没有推动本币国际化的强烈意愿。有趣的是,自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尽管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在所有官方正式文件中从未提出过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式表述,比较常用的说法是“推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更广泛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表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与中国政府的韬光养晦战略及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存在冲突,“意味着中国政府试图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而这可能激发新的‘中国威胁论’”,也不符合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务实而谨慎的行为方式。作为一项政策目标,“人民币国际化”在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才作为国家政策首次明确出现在政府文件里,并在2016年初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政策纲要。在本国货币国际化方面,作者提出有三条道路可供参考:美元的道路(单边国际化)、马克的道路(参加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并最终退出)以及英镑的道路(先加入欧洲货币合作,后来退出欧元汇率联动机制)。“现阶段我们完全可以不急于做出最终选择”,但相比之下,日元的国际化道路采取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模式难言成功,而美元与英镑的国际化道路都采用了“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模式。从更长期的视角看,中国政府从2008年年底开始在国际金融领域内开展了一系列密集行动,这些行动由近及远可以分为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三个层面。在作者看来,这三个层面的举措反映了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开始重新构筑国际金融战略,其宗旨是在国际范围内全面提升人民币与其他种类货币的作用,降全球范围内对美元的依赖程度;这三个层面的工作“尽管实施起来难度不同、阻力各异,依然应该协调推进,不可偏废”。可喜的是,全面、现代、高质量和互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刚刚签订,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就此诞生。这是东亚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有利于稳外贸、稳外资和推广人民币在区内的使用、推升人民币需求与估值、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动态演进与思维游戏在研判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判断应使用何种宏观经济政策来从何种具体政策方向推动宏观经济回归均衡状态、在各种约束条件中挑选最适宜的政策工具或政策工具组合的过程中,“既要运用经济学逻辑来展开分析,也要考虑具体部门、具体利益集团之间的动态博弈”。还是以人民币汇率政策为例,一般认为,中国央行出于管理外汇储备难度和冲销成本等考虑,相对比较支持人民币汇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对进口依赖程度很高的部分资源性企业(如石油企业)也可能支持人民币升值;与之相反,“出口企业、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依赖较高的沿海地方政府,以及主管外贸的商务部,自然会成为反对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的重要一方;至于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及财政部等一些重要部门,由于涉及的直接相关利益较少,因此可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保持中立”。上述力量在国务院层面上的博弈,无疑将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展,以及相应而来的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方向。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开放大国经济体来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远比汇率的稳定性重要,因此中国央行应该重新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只有允许汇率波动,才能真正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体而言,在货币政策自主性、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这三大目标之间,总是存在最多只能选择两个而放弃第三个的“三难选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埃莱娜·雷提出更为严格的假设,认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只有在资本管制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完全实现。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在《汇率的本质》中指出,我国外汇政策存在新的“不可能三角”:汇率政策、外汇市场干预、资本流动管制不可得兼,即“不可能同时实现既保汇率,又要保储备,还要搞开放”,“至少要使用其中一个工具来解决市场出清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民币不必惧怕汇率浮动”,“一旦完成人民币的国际化及资本项目可兑换,国际资本的流动规律也肯定会在中国发生作用,中国特殊论或例外论是不现实的”。特别地,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与培育和发展良好的财政、金融和货币制度相比,汇率制度选择很可能是更为次要的问题。经济学家吉列尔莫·卡尔沃(GuillermoCal-vo)和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S.Mishkin)在其2013年的著名论文《新兴市场汇率制度的幻觉》中提出,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果更关注制度改革而不是汇率制度,其经济运行可能更为健康、更不易引发危机。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Frankel)也多次强调,最优的或最合适的汇率制度选择是因地制宜地根据特定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的最适合自己特定情况的选择。我认为,从长期看,要让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保持强势,关键在于通过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配套性措施,大力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机制掣肘,在宏观上完善市场体系建设、重塑经济发展动力、挖掘结构性潜能,在微观上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能力和信心,在国际上主动参与跨过合作、参与建立秩序、参与设定规则。这既是持续释放制度改革红利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甚至可以说本身就是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最佳体现之一。这或许也正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学术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或者体现在政策建议取向上,或者体现在市场投资决策上。从现实升华到理论总结,再从理论假设与验证落脚到指导实践,在这种循序渐进与循环往复的逻辑运动过程中,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所言,“思想的一贯性往往比逻辑的一致性更难满足”。熊彼特曾说过:“经济学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困难之处,因为在这门学科中,相对于其他任何学科而言,普通常识比人们能够积累的科学知识要走的远得多。”但囿于常识却不能超越常识的经济学,同样是没有前途的。我相信,作者认同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基于合理的、精确的逻辑准则和论据,通过论证获得符合逻辑的结论;为了获得准确的观察和明智的判断,还需要自我批判的眼光、超越自身局限的勇气和艾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的“冷静的头脑,善良的心地”。正因如此,希望《宏观中国》能为读者总结出未来中国经济当如何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促改革之间寻求和达致艰难的平衡,并同时揭示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是一种“非常复杂且动态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贯穿我未来生命历程的有趣游戏”。

发型秀

通联数据:智能投研重新定义宏观经济研究

来源:时刻头条开源证券资本市场峰会近日举行,通联数据算法专家王伟在峰会上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立宏观要素投研框架,帮助投研人员更加系统化的感知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动。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往往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不仅关注供给端的变化,也需要看到总量需求端的变化,这里面又细分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的变动,包括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在经济基本面之外,还有一些金融维度的数据,对做经济周期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变量。在做宏观经济研究时,变量的相关性是非常强的。通联数据认为,为避免使用带有强噪声干扰、或者说用了一些比较假的因素影响研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把复杂的宏观体系进行抽象,从而反映成了资产真正的驱动要素。这里面包括几个主要的描述维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有了这些维度以后,大家就对每类资产背后所处环境建立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做资产配置的时候,能够知己知彼,有的放矢。通联数据建立的结合基本面逻辑和大数据分析的投研框架,不仅能为量化研究生成更加合理可用的宏观因子,用于资产配置或者资产择时;而且也能提升基本面主观研究的能力,能够让宏观研究员更高频感知经济背后的周期变动。据王伟介绍,建立投研框架首先把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发布时间、不同历史长度的信息做整体的对齐,然后才能够用预测模型来体现出大量数据背后的公共运行规律。在做数据对齐的时候,对数据之间相关关系的度量是很难的,因为数据的发布时间不尽相同,导致难以像处理价格数据那样直接建立相关矩阵。通联数据研发了一种数据弱相关影响的度量方法,这是一项核心技术。借助这种弱相关性的度量,让我们能够实时的捕捉到宏观周期的变动。据了解,通联数据已打造了一套智能的投研框架工具,从量化角度来看,提供了充分借鉴基本面投研逻辑的途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基本面进行量化、对数据进行智能的分析和处理,对基本面研究进行赋能。目前,智能投研框架已经在多家金融机构部署上线。通联数据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专业的投资理念相结合,打造下一代投资平台。

福星到

宏观经济研究者:坚守是危机中的自我革新

为什么要坚守——十个人的2020年度感受 由《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2020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国人年度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国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坚守!为什么要坚守?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本组系列报道,我们聚焦十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人士,听听他们的坚守故事。周春生长江商学院教授2020年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讲,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很多人的生活,很多企业的命运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这让我们意识到坚守的意义和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黑天鹅事件”总有发生,关键要看,当它来临时,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和精神,用什么科学方法去积极面对。企业要在长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对极端事件、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疫情受到冲击和影响的企业不在少数,有些企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民营鞋企红蜻蜓,大量线下门店无法开张,给企业财务带来诸多挑战,让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正是这样的压力,促使红蜻蜓的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穷则思变,在逆境当中谋求转型,谋求商业模式的升级和调整。现在,红蜻蜓在向线上转型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反而因祸得福。疫情影响到我很多的工作,不便出差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但从另一方面看,也给我留下更多整块的时间去对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借助疫情闭门不出的这个机会和时间,我将这些年一直在考虑却迟迟不能动笔的研究落实到文字,完成了一本新的著作——《无限供给:数字时代的新经济》。这本书详细地对新经济的模式、基本特点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无限供给的概念,用无限供给这条主线来贯穿新经济,特别是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坚守化危为机,是一个企业基业的长青之道,是我们每个人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根本。即使在逆境当中,我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作为。(《小康》·中国小康网 记者 袁帅)

猪排山

宏观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今天晚上,正当我要写点东西的时候,有网友在后台提问:“老李,听说你是做宏观经济的,那么宏观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呢”?说实话,听到这个问题,我陷入沉思:搞了那么多年宏观经济,利用宏观知识指导自己那么多微观投资,我怎么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是灵魂之问,我必须回答,但是又很难回答好,因为这个问题跟投资差不多,非常反人性。其实,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三类问题:1、供给侧的问题,即“给”的问题,也就是经济的潜在增长,即经济的增量。2、需求侧的问题,需求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活动,我们经常见的经济活动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经济活动离不开买卖,买卖离不开钱。3、若供给与需求不均衡,比如说要拿钱买的东西多,而能够提供的东西少,或者提供的东西多,要拿钱买的东西少,这该怎么处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若钱很多,需求很旺盛,而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即潜在增长无法满足需求,则会出现通胀。当然,潜在增长实现不了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两种:1、由于外在的原因,潜在增长实现不了,增量做不出来,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当前的疫情就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能力做增量,而是暂时没这个条件,这种情况问题不大,一旦疫情结束,增量自然做出来,经济活动自然恢复正常。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萎缩4个点,明年无论疫情是否能够被控制,经济活动肯定会比今年强的多,有可能实现正向增长4个点以上,三驾马车自然跑起来,相关产品的需求量自然多起来,什么钢啊、铜啊、铝啊,有可能会可劲造。2、由于内在的原因,潜在增长实现不了,原因在于新技术无法实现突破,用社会学的术语叫社会的内卷化。但是,无论供给端出现什么情况,这个世界的钱是越印越多,以至于无论如何必须维持需求,这就使得需求远远跑在供给前面,通胀自然就来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自然就会出现经济的周期波动,也就有了通胀或者通缩。以上是我对网友问题的简单回答。其实,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远比这复杂,因为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变量叫金融,具体我们就不讨论了,说正事吧。今天的上证综指如期创了近期新高,不过是盘中创的新高,没脱裤子就阳痿了,被媳妇踢下了床。不过,正如我昨天所说,A股指数早已经严重失真,大家一定要努力去找结构性的机会,不要非要上媳妇这张床。当前的A股,如果三傻稍微发力,就可以轻松度过万重山,我们何必在乎无聊的数据呢,以后要多看个股,少看指数。我们从板块方面来看,工程机械、煤炭、电子产品表现就不错。1、我对煤炭行情的持续性不抱信心,但是工程机械还是有搞头。原因是什么呢?你结合我讲的宏观经济常识就能够弄清楚,煤炭投资跟房地产投资差不多,面临的政策阻力太大,现在国家在追求绿色发展,要青山绿水,指望煤炭创造潜在增长,不现实,不被一棍子夯死就不错了。工程机械就不一样。工程机械不仅受益于顺周期,同样受益于新基建,再加上大型机械无论在新经济时代还是在旧经济时代都有用,它跟煤炭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看好这个行业的持续性。当然,我对其中个股没有研究,我只看到中联重科连续收了2个涨停板。2、TCL涨停TCL这个票值得说一下,这个票一直在我的股票池,当然我们玩经济学的都有情怀,我对李东生这些老一辈改革先锋人物比较佩服,相关公司也一直在关注。TCL今天涨停的核心原因在于供给产能在退出,退出的原因在于韩国、日本这两个国家已经退出面板市场,而市场对面板的需求一直很稳定,特别是在疫情结束之后,可选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目前,TCL的32寸面板需求量较年初增长一倍,这也带动资金对于TCL的关注度提高。至于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我对面板这块的关注度不高,还真无法做出判断。3、碳纤维需求量大增最近几天,碳纤维行业上市公司股价走的挺好,主要是碳纤维材料可以用于军工产业上面,再加上最近两年一直在提倡军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一些民企介入军工行业的机会开始增加,这也带动相关产业未来能够实现量价齐升,实现戴维斯双击。碳纤维的龙头公司是光威复材,这个公司我没有研究,我是在看相关大宗产品价格的时候留意到的碳纤维,具体公司并没有研究过,我也没有这个时间啊。就说那么多吧!

花灯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为你解读“新发展格局”

00:20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撰写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把握中国宏观经济中长期走势不可或缺的经济读物《新发展格局》作者:王昌林 著 中信出版社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擘画了中国“十四五”以及未来15年的发展新蓝图。全会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 宏观经济大局已定,但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其理论逻辑和核心内涵是什么?当前面临的主要优势和制约因素有哪些?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和主要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也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直属研究机构。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许多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前沿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被中央宏观决策采纳的政策建议和创新性观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动回应热点,在回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具体深度解读了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六大问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畅通内需循环;以推动形成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建设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畅通流通环节;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市场循环;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畅通城乡区域间循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本书以辩证思维剖析了国内国际发展的关系,强调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者简介:王昌林,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孙珺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孙珺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孙珺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亚妮

今不可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新知新觉)张长春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的投资支持,畅通国内大循环。产业链供应链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是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须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大对创新主体的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其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发展自主可控;健全鼓励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制度政策体系,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形成激励创新投资的长效机制。支持技术平台、创新平台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为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融资支持;进一步明确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定位,促进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有机统一;发挥投资补助等投资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和软件自主化水平。加强国内国际联通设施投资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按照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需要,以互联互通项目为重点,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网络,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口岸、跨境运输和信息通道等开放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开放物流网络和跨境邮递体系,加强航空口岸和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高物流运行效率。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和关键项目,与有关各方共建高质量、可持续、安全可靠、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互联互通。加快国际物流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建设,补齐境外支线物流网络等短板。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基础设施联通,通过联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完善物流供应链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吸引全球更多优质资源要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为畅通经济循环提供良好宏观环境。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能够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释放民间投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还能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发挥投资在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低收入人口消费能力;支持农村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家电、汽车、电商消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改善基层消费环境;鼓励社会投资投向改善景区、特色旅游资源地区的旅游交通等设施,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引导社会投资进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品质民生服务需求。(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

梦精记

读创读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出书,深度解读“新发展格局”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刘悠扬2020年“黑天鹅”事件频发,新冠疫情冲击之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率先在疫情中复苏更显韧性,同时也进一步表明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已成中国经济首要战略目标。在胜利闭幕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擘画了中国“十四五”以及未来15年的发展新蓝图。全会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多次强调的重要问题。宏观经济大局已定,但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其理论逻辑和核心内涵是什么?当前面临的主要优势和制约因素有哪些?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和主要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同时也是各行各界人士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直属研究机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一书。▲《新发展格局 :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王昌林 著中信出版社2021年1月该书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撰写,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也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直属研究机构。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许多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前沿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被中央宏观决策采纳的政策建议和创新性观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新发展格局”提出以来,社会各界空前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也主动回应热点,科学解读政策,产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理论文章和研究成果。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阐述“新发展格局”,回应社会关注,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集中力量出版该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该书开篇就回应了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原因、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和核心内涵、面临的主要优势和制约因素以及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和主要着力点等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具体深度解读了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六大问题:比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畅通内需循环;以推动形成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建设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畅通流通环节;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市场循环;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畅通城乡区域间循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书致力于解读如何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紧密贴合中国“十四五”以及未来15年的发展新蓝图,不失为把握中国中长期宏观经济走势不可或缺的经济读物。审读:谭录岗

请问至仁

「招银研究|宏观月报」入冬不寒——2020年11月宏观经济月报

自9月以来,美国疫情持续反弹,对其经济修复斜率构成压制。目前全球新冠日均新增确诊病例已超 50万例。受疫情和财政刺激缺位影响,美国10月新增非农就业降至63.8万,尽管累计已修复超一半因疫情损失的工作岗位,但当月增量再创新低。前瞻地看,美国就业修复速度短期内或难改善。货币政策上,11月议息会议后,美联储维持政策立场不变,即保持零利率及每月1,200亿美元的购债节奏,但可能视疫情及经济走势对购债方案进行调整。欧洲方面,确诊病例已高位回落,但德法英的全面封锁使其经济活动再度下探。图1:美国失业率连续六个月下降资料来源:BLS、Macrobo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美联储资债表近期扩张放缓资料来源:Fed、Macrobond、招商银行研究院10月我国经济延续回升态势,且增长动力向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切换。10月工业生产继续高位运行,其中制造业生产是主要推动因素;且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服务业生产继续加速扩张。基建、房地产投资依旧发挥对经济的关键支撑作用。房地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韧性较强;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5-8月的中枢水平,逆转了6月以来连续下跌的形势。在需求回暖、企业利润增长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增速亦稳步上行。消费近3个月以来呈现加速回升的趋势,10月社零当月同比增速达到4.3%,环比增加1pct;结构上,必选消费品维持高增长,部分可选消费品销售快速反弹,反映居民收入回升使消费支出的能力和意愿有所增长。外贸方面,出口受圣诞订单和发达国家供需缺口提振,维持较高增速;进口增速在内需修复和中美贸易协议的双重支撑下温和修复;年内贸易顺差有望保持高位。价格上,猪肉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导致年内CPI同比将延续下行态势;受石油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价低迷的拖累,10月PPI同比回升放缓,但后续仍将趋于回升。前瞻地看,消费、制造业投资有望取代基建、房地产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上行,并回升至潜在增长水平附近。图3:工业生产保持高位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消费持续回升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社融增速高点已于10月出现,后续将步入下行期。10月信贷社融增长回归温和区间。由于实体融资需求改善,企业中长贷表现依然强劲;房地产销售疲态渐显,导致居民短贷/中长贷增长大幅放缓。受到10月财政投放进度不及预期、结构性存款压降的负面影响,M2增速有所回落。货币政策正从应对疫情冲击的偏宽松状态向后疫情时代的稳健中性取向回归。“稳货币、稳信用”的政策基调预计将延续至明年初,结构上关注中小银行风险和中小企业信用问题。在“基数效应”的影响下,明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大幅“跳升”,但货币政策立场无需因此骤然变化。由于经济修复是连续的,政策变化也应保持连续。图5:10月信贷增长低于预期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6:10月社融季节性回落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财政收支持续向好。10月,随着经济基本面的逐步恢复,财政收支矛盾继续缓解,随后两个月,随着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增速将继续回升,财政收入累计降幅也会逐步收窄。而基于财政一般会在年底加大支出力度的特点,预计后两个月财政支出增速会继续回升,而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也将继续得到保障。图7:公共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改善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8: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小幅反弹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海外宏观:阴霾再现(一) 美国非农:修复持续放缓10月份美国非农就业新增63.8万,失业率下降至6.9%,均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一方面,在新一轮财政刺激缺位和疫情传播处于高位的情况下,就业修复再次放缓;另一方面,目前美国已回补因疫情损失就业岗位的一半以上。值得注意的是,10月美国永久性失业人数超出临时性失业人数,成为主要失业类型。前瞻的看,尽管10月非农就业放缓幅度好于预期,但修复进一步放缓的趋势没有改变。(二)美联储:按兵不动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11月议息会议后发表声明,宣布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区间及目前每月1,200亿美元的购债节奏不变。总体来看,会议决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表示未来可能视疫情和经济修复情况调整购债方案。调整的方向可能在购买规模和持有债券的久期结构上。实体经济:入冬不寒,延续回暖(一)PMI:持续扩张10月PMI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小幅回落,但仍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显示出经济活动回升的强劲势头。整体来看经济在供需两端的恢复情况均持续向好,前期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逐渐走出低谷。但制造业小企业经营情况再次恶化,就业指数未走出收缩区间,导致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性受限,未来扩大消费和稳定就业仍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二)经济数据:上行趋势不变当前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的过程中,整体延续回升态势,工业生产高位运行,服务业生产加速扩张,基建、房地产投资依旧发挥对经济的关键支撑作用,消费和制造业投资进一步上行。前瞻地看,短期内需求回暖,生产扩张,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改善,制造业和消费等内生增长动力走强的逻辑不变,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进一步上行,回升至潜在增长水平附近。(三)贸易:贸易顺差有望保持高位10月我国出口高景气度延续,累计同比增速年内首度转正(0.5%)。考虑到四季度圣诞订单旺季和欧洲疫情反弹、防疫再度趋严,发达国家供需缺口延续,我国出口有望维持较高增速,但年底受到高基数拖累或将有所回落。进口增速仍将在内需修复和中美贸易协议的双重支撑下温和修复。贸易顺差有望保持高位,净出口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拉动。(四)物价:CPI持续下行 PPI保持稳定10月CPI同比继续下行,PPI同比与上月持平。CPI方面,基数效应和猪肉价格下降驱动增速下滑。未来生猪产能恢复进程加快,供给增加叠加高基数效应,猪肉价格下跌将进一步驱动CPI中枢下行。PPI方面,石油价格驱动增速下行。未来外需进一步回暖,美国大选落下帷幕,疫苗取得新进展,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调升,将带动原油价格上涨。内需方面房地产投资需求依旧旺盛,制造业全面恢复,将会持续对PPI构成提振。(五)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势头不减10月,在经济回暖趋势延续的背景下,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增速在低基数的影响下大幅上升,但绝对量保持稳定,且上中下游行业普遍好转,整体利润结构更加均衡。未来一段时间,随着供需两端持续向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仍将继续保持上行。货币金融:信用周期拐点已至(一)10月金融数据在“稳货币”“稳信用”的政策组合下,10月信贷社融增长回归温和区间,M2增速亦有所回落。其中企业中长贷的强势表现有望延续,居民中长贷的韧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前瞻地看,综合考虑政府债券发行高峰已过、财政支出继续发力、基数效应的影响,预计社融增速年内高点已现,后续将步入下行周期;而M2增速在年内有望重新上行,明年则将面临回落压力。(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保持节奏,注重结构货币政策正从应对疫情冲击的偏宽松状态向后疫情时代的稳健中性取向回归。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力度较弱,我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但仍需警惕未来的不良贷款压力。“稳货币、稳信用”的政策基调预计将延续至明年初,结构上关注中小银行风险和中小企业信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基数效应”的影响下,明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将大幅“跳升”,但货币政策立场无需因此骤然变化。疫情造成的低基数下,旨在季节性调整的同比指标将“失真”,政策更应关注经济修复的“动能”,或环比变化。由于经济修复是连续的,政策变化也应保持连续。财政:经济修复支撑财政收支改善10月,随着经济基本面的逐步恢复,财政收支矛盾继续缓解,随后两个月,随着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增速将继续回升,财政收入累计降幅也会逐步收窄。而基于财政一般会在年底加大支出力度的特点,预计后两个月财政支出增速会继续回升,而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也将继续得到保障。热点跟踪:“双循环”格局的新部署(一)以科技创新畅通“内循环”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国际政治经济摩擦加剧,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五中全会以及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我国“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十二个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的主线和方向已经明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安全”成为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在新的中长期目标框架下,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未来仍需关注2021年两会之后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具体的量化目标。相关文章:《统筹发展与安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简评》《以科技创新畅通“内循环”——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简评》(二)亚太经贸“朋友圈”助力“双循环”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四次领导人会议期间,我国与东盟十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近20年来最重要的成果,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成立,并将重构全球经贸格局。对中国来讲,RCEP的签署在外经贸领域是仅次于WTO的标志性事件,将助力我国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END-本期作者谭卓 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zhuotan@cmbchina.com韩剑宏观研究员hanjian_work@cmbchina.com杨薛融宏观研究员yangxuerong@cmbchina.com王炳宏观研究员wbing@cmbchina.com田地宏观研究员andrewtian@cmbchina.com黄翰庭宏观研究员huanght@cmbchina.com颜琰宏观研究员freyayan@cmbchina.com转载声明:1、原创文章在推送一天后才可进行转载。2、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不得进行任何删改。转载时注明出处,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3、授权方式:一般转载只需要正常标注信息即可。若发现未经授权转载者,一律举报。毕竟原创不易,感谢您对招商银行研究的认可和理解。注意: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二次转载,转载时必须保留本转载声明。责任编辑|余然

伐檀

央行副行长:做好透过国库数据把脉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研究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央行副行长:做好透过国库数据把脉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研究1985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以下简称《国家金库条例》)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从而确立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律地位。35年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法律法规赋予国库的职责权限,切实发挥国库在国家预算收支中的执行、反映、促进和监督作用,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推动央行经理国库体制不断巩固、发展、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发展之路。一、央行经理国库体制取得长足发展3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主动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积极推动我国央行经理国库体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使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制基础、组织机构、核算体系、治理机制、技术支撑逐步走向成熟。(一)以“两法两条例”为基础、以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体系基本确立。198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金库条例》,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具体经理国库”,实现了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到经理国库制的转变;1994年后,我国又陆续颁布《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下简称“两法两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具体内容。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继续坚持和明确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律地位,进一步促进了国库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人民银行紧跟财税体制改革发展需要,加强与财政、税务、海关等相关业务部门协同配合,围绕分税制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税收收入电子缴库和退库、国库资金经收支付服务、国债发行与兑付、国库现金管理等相关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人民银行全面依法履行经理国库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相配套的国库组织机构体系不断完善。为贯彻落实“两法两条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律规定,人民银行根据“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的原则,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区)、乡镇等五级国库组织机构体系,其中,中央设总库、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设分库、地市设中心支库、县(区)设支库、有条件的乡镇设立乡镇国库,逐步完善了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相配套的国库组织机构体系建设,为促进预算收支任务完成、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管理、防范预算资金风险提供了组织保障。35年来,人民银行以有利于确保国库资金安全、有利于提高政府预算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利于维护国家宏观调控大局为目标,坚持提高国库服务水平与加强国库监督管理相结合,科学设置国库工作岗位,强化国库队伍建设,稳妥推进商业银行代理国库收回人民银行经理,形成了符合国库业务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多层级的国库组织机构体系,为人民银行切实履行经理国库法定职责提供了机构和人员保障。(三)核算范围不断扩大、核算体系日益健全的“国库收支一本账”逐步实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应当上缴国家金库”,“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建立央行国库单一账户是实现政府预算资金“一本账”的核心和基础,以坚持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为目标,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将全部政府资金纳入国库管理,逐步实现“国库收支一本账”。一方面,积极推动基于国库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优化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方式,减少非税收入缴库环节,逐步实现非税收入直达入库;探索改进“先支付、后清算”的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创新国库集中支付模式,探索推进涉农补助、“三保”资金等实行从国库单一账户“点到点”直接拨付给最终受益人。另一方面,监督财政存款的开户和财政库款的支拨。加强财政存款账户开设的管理,促进存量财政专户的清理,逐步实现政府全部收入缴入国库,政府全部支出通过国库办理,所有政府收支行为在国库单一账户中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四)国库资金运行中相关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逐渐形成。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体制的核心在于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与权力制衡。在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中,财政部门是政府的会计,国库部门是政府的出纳,两者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35年来,作为政府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人民银行与财政、征收机关等部门立足各自职能,协调分工,加强监督和制衡,确保预算收支准确及时,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完整、保值增值,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人民银行以“两法两条例”为基础,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制度体系,规范与外部单位的协作关系,并在预算收支执行中发挥对财政部门、征收机关和商业银行相关业务行为的监督制约作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合规、高效运行。(五)支撑央行经理国库体制高效运作的国库信息化体系日益成熟。35年来,人民银行国库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日益成熟,经历了从手工核算到电子化处理、从各地分散开发到全国数据集中系统应用等发展阶段,建成了以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简称“3T”系统)为核心的国库信息化体系。国家金库工程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和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支撑了央行经理国库体制高效运作。一方面,国库在国家预算收支中的执行与监督效能显著提升,促进实现预算收入直达入库、预算支出即时到账、风险多环节控制,2019年全国各级国库共办理公共预算收支43万亿元,是1985年的100多倍。另一方面,国库信息化建设为保障财税金融改革顺利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实现税收缴库和退库更加便利、国库支付更加便捷、国债服务更加便民,为各级国库履行职能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国库管理信息平台,有效推动人民银行经理国库高质量发展。二、我国央行经理国库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经过人民银行经理国库35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对国库管理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国库资金运行规律的把握更加准确。国库作为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桥梁,是两大政策协同机制的重要纽带。央行经理国库体制不仅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支持我国预算制度科学规范运行的必要条件。回望央行经理国库体制35年改革发展之路,可得出以下四条基本经验。(一)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库管理体制。国库管理体制作为国家预算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建立健全国库管理体制的实践中,人民银行始终坚持以央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为基础,以推动国库管理体制现代化、逐步实现“国库收支一本账”为目标,不断完善国库组织机构体系、管理制度体系、资金核算和清算体系、国库监督机制,在促进预算执行、规范预算行为、服务预算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和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库管理体制进程中,与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建立了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宏观政策协调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合作共赢的良好效果。35年来国库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是立足中国国情与实践建立起来的,既与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相配套、又与中央银行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库管理体制;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科学合理又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符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二)始终坚持国库为民,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供给体系。国库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要的社会公共资金。确保国库资金安全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障,也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必然要求。人民银行以“两法两条例”为基础,根据形势和业务发展需要,坚持“制度先行”理念,及时制定出台相关业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业务操作规程及内控管理制度等,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库业务制度体系,为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合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始终坚持国库为民理念,以惠企利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内容丰富、利企便民的国库服务。积极支持配合财税改革,协同制定国库集中收付、营改增、社会保险费征缴入库、小微企业退税、个税改革等具体工作制度,确保财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同时,积极响应各方需求不断拓展国库服务内容,针对层出不穷的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及时丰富完善各项国库规章制度,优化国库业务流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国库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三)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政府部门分工科学、权责清晰,建立既有分工协调又相互制衡的良性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35年来,人民银行立足经理国库职能,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优质服务中体现监督要求,有效发挥了国库在实现国家预算收支中的执行、促进、监督和反映作用。经理国库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机制的重要纽带。一方面,人民银行提高国库履职站位,将经理国库置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宏观调控和社会民生的全局中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不断优化国库服务方式,确保利民惠民的政策“红利”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国库资金安全、稳健、高效运行,人民银行在办理各级政府预算收支业务过程中,依法依规对财政、征收机关和商业银行等部门涉及国库资金收支的业务行为发挥必要的监督作用,更好地支持配合国家预算执行和管理,有效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四)始终坚持科技引领,打造央行经理国库体制运行发展的技术支撑。国库信息化建设是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5年来,人民银行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吸收先进科技理念,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持续提升国库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逐渐形成以全国集中的“3T”系统为核心、以各地国库特色系统为补充的国库信息化体系,使国库业务系统成为连接财税关库银的国库资金运行和信息交换的中枢,为央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能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自国家金库工程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以来,人民银行从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的高度,把建设国家金库工程作为国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和国库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推动财税关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在全国实现地域、征收机关和业务种类的全覆盖,完成国家金库工程(一期)各子系统升级改造、移动支付缴税等工作,切实做到了“国库服务惠民生”、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人民银行紧密结合财税改革和国库工作新要求,持续对国库业务系统的支撑能力和运维能力进行优化升级,全面强化了国库业务系统对央行经理国库的支持保障能力,夯实了国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四梁八柱”。三、进一步完善新时代央行经理国库体制,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库是政府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履行经理国库职责,是中央银行履行“政府的银行”职能的具体体现。应该看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央行经理国库体制还存在基础不够牢固、运行不够顺畅、作用不够全面等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与高度出发,提出“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和“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这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央行经理国库体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央行经理国库35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不仅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也是符合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必然和有效选择,只能强化而不能动摇。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国库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制度体系成熟完备、业务系统健壮安全、国库服务优质高效、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干部队伍忠诚担当的现代化国库,让央行经理国库体制的优势更好地展现出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一)正确处理国库服务与国库监督的互促关系,健全经理国库的双支柱。国库服务与国库监督是经理国库职责的双支柱,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在经理国库的具体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提升服务水平与加强监督管理相结合。国库服务是经理国库的内在要求,主要是服务预算执行、服务社会民生、服务政府决策、服务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服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国库监督是经理国库的核心要义,主要是对预算资金收支实施相应监督管理,监督财政、征收机关和商业银行等与国库资金收支相关的业务行为。一方面,服务是监督的载体、基础,监督是更高层次、更有艺术的服务。高效办理预算收支、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监督国库资金收支运行的内涵;同样,监督国库资金运行、保障国库资金安全,本身也是服务预算执行的体现。另一方面,服务离不开监督,监督既依赖于服务、又服务于服务。要做好国库服务,必须做到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完整;而要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就必须实施国库监督,离开国库监督,国库服务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国库服务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同样,要履行好国库监督职责,就必须提供优质国库服务,否则国库监督就缺少价值基础,就难以为各方所认同。因此,国库服务和国库监督都是经理国库的应有之义,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就服务讲服务,也不能孤立地就监督讲监督,要以辩证的态度将服务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二)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与安全管理的并举关系,筑牢经理国库的实根基。深化国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人民银行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国库服务换挡升级。要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运用先进科技理念与技术手段,着力提升国库服务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拓展“互联网+国库服务”,努力推动国库资金经收支付服务、财政支出无纸化、退库电子化,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新时代国库服务标识。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在安全基础上提供优质的连续服务,坚决杜绝出现断网宕机等系统故障。目前,国库业务办理越来越倚重各类信息系统,而“3T”系统运行中还存在问题与隐患,国库、科技部门要加大升级换代力度,加快二代TCBS系统建设,持续完善业务系统性能和功能,积极推动建立与系统集中化趋势相适应的运维保障和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业务系统运行安全,为全面推进国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国库信息化升级换代不能简单地修修补补,而要着眼维护国家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维护人民银行形象、履行经理国库职责之需,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论证、前瞻规划、分步实施。要建立健全运维、风控和审计在内的“三道防线”,切实提高系统风险控制能力。除了业务系统安全运行外,深化国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求我们坚持国库为民理念,不断优化国库服务方式,提高国库服务效能,跨前一步主动做好服务,筑牢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实根基。一是资金核算基础服务方面,全方位保障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期间的国库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确保政府预算资金收支汇划畅通。二是在保障财税政策实施方面,及时、准确做好社会保险费入库、个税汇算清缴等减税降费相关工作,确保利民惠民政策“红利”落到实处。三是在国库数据挖掘方面,做好透过国库数据把脉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研究,反映财政金融改革政策落实情况,分析重大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三)正确处理央行国库与外部单位的工作关系,营造经理国库的好环境。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下,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建立职责清晰、责任明确、程序规范、制衡与高效相统一的分工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国家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国库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央行经理国库业务与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的联系不断加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顺利履职有赖于这些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因此,要正确处理央行国库与外部单位的工作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履职环境。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制度,发挥好央行与相关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的作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合规、高效运行。另一方面,在坚持法定制度框架下,根据业务需要和形势发展,及时完善国库规章制度,既包容支持各类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又注重加强风险识别与管控,增强制度供给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彰显央行国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推进国库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四)正确处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关系,增强经理国库的政治性。人民银行首先是政治机关,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国库的治理效能。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和国库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驰而不息整治“四风”,特别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国库减负。扎实开展“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并将其贯穿到提升党建质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国库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注重国库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提升国库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本领,努力打造操作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国库人才队伍。大力弘扬“经理国库、为民服务、严谨高效、守正创新”的国库文化,做到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发挥好国库文化的引领和激励作用,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高素质国库干部队伍。新时代,做好国库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胸怀大局,把经理国库置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民生的全局中,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努力提升国库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展现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制度优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者范一飞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原题为《坚持和完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 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日

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稳字当头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稳字当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方针政策落地落实。要稳字当头,全力抓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关键要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并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精准部署。如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如何做好明年各项重点工作?经济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坚定信心辩证看待经济形势“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首先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王昌林认为,中国经济有基础、有优势、有支撑、有机遇、有潜力,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向高质量阶段转变的诸多有利条件。王昌林表示,首先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能够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充分结合,在应对风险挑战方面优势明显。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强大的市场快速发展,对跨国投资吸引力增强,为我国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我们还拥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及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王昌林分析说,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有较大空间。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3.37%,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尚不充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巨大,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和超大规模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有足够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利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王昌林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打个不很准确的比方,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辆车,我们正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道路越来越崎岖,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严峻,内部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王昌林表示,对此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但也不必过于担忧。王昌林表示,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经济增速必然放缓,这是客观规律。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速虽然比高速增长时低,但在世界范围仍是较高增速,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在提高、结构在优化。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稳字当头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明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如何理解“稳字当头”?“没有稳就没有进,稳是第一位的。稳本身也是进。”王昌林认为,现阶段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规模,对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方针政策落地落实。要稳字当头,全力抓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增长“换挡不失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就业,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明年面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引导和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实体经济,优化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振兴制造业。稳金融,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关键是严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稳外贸,要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加大对重点企业支持。稳外资,要推动对外开放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积极性。”王昌林说。稳投资,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当前,外需面临不确定性,消费是一个慢变量,投资则是快变量,要把稳投资放在重要位置。”王昌林表示,要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抓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投资,抓好那些早干晚干都得干的重大投资。抓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地实施,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同时,强化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支撑,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在制造业投资方面,要切实采取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稳预期,就是要加强和完善预期管理,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和平衡性,做好舆论正面引导。”王昌林说。 深化改革激活蛰伏发展潜能王昌林认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关键要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比如,目前我们在社会事业领域投资潜力很大,特别是教育、医疗、健康、家政、托育等需求很大,但供给不足。”王昌林说,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这些领域的发展潜力,做好供给和需求结合点的文章,培育新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点。王昌林表示,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再平衡。比如,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土地市场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要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聚焦‘堵点’和‘痛点’,持续为市场主体松绑,更好激发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王昌林说。王昌林认为,当前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稳住传统制造业的“基本盘”,核心是要降成本,进一步激励企业通过创新迈向中高端。同时,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适应我国需求结构升级需要,建立健全审慎包容的监管机制,加快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服务、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等。越是面对复杂局面,越考验驾驭经济的能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各项政策形成合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油助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们要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推进深度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王昌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