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刻头条开源证券资本市场峰会近日举行,通联数据算法专家王伟在峰会上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立宏观要素投研框架,帮助投研人员更加系统化的感知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动。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往往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不仅关注供给端的变化,也需要看到总量需求端的变化,这里面又细分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的变动,包括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在经济基本面之外,还有一些金融维度的数据,对做经济周期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变量。在做宏观经济研究时,变量的相关性是非常强的。通联数据认为,为避免使用带有强噪声干扰、或者说用了一些比较假的因素影响研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把复杂的宏观体系进行抽象,从而反映成了资产真正的驱动要素。这里面包括几个主要的描述维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有了这些维度以后,大家就对每类资产背后所处环境建立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做资产配置的时候,能够知己知彼,有的放矢。通联数据建立的结合基本面逻辑和大数据分析的投研框架,不仅能为量化研究生成更加合理可用的宏观因子,用于资产配置或者资产择时;而且也能提升基本面主观研究的能力,能够让宏观研究员更高频感知经济背后的周期变动。据王伟介绍,建立投研框架首先把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发布时间、不同历史长度的信息做整体的对齐,然后才能够用预测模型来体现出大量数据背后的公共运行规律。在做数据对齐的时候,对数据之间相关关系的度量是很难的,因为数据的发布时间不尽相同,导致难以像处理价格数据那样直接建立相关矩阵。通联数据研发了一种数据弱相关影响的度量方法,这是一项核心技术。借助这种弱相关性的度量,让我们能够实时的捕捉到宏观周期的变动。据了解,通联数据已打造了一套智能的投研框架工具,从量化角度来看,提供了充分借鉴基本面投研逻辑的途径,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基本面进行量化、对数据进行智能的分析和处理,对基本面研究进行赋能。目前,智能投研框架已经在多家金融机构部署上线。通联数据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专业的投资理念相结合,打造下一代投资平台。
最新公布的评选结果显示:宏观第一名为广发证券郭磊团队,第二名为兴业证券王涵、王轶军团队,第三名海通证券姜超团队。策略第一名为海通证券荀玉根团队,第二名为广发证券戴康团队,第三名兴业证券王德伦、张忆东团队。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行业第一名为申万宏源刘晓宁团队,第二名为长江证券张韦华团队,第三名为海通证券吴杰团队。能源开采行业第一名为广发证券沈涛团队,第二名为申万宏源孟祥文团队,第三名为海通证券李淼团队。金属和金属新材料第一名为长江证券王鹤涛团队,第二名为天风证券杨诚笑团队,第三名为广发证券巨国贤团队。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第一名为长江证券韩轶超团队,第二名为兴业证券张晓云团队,第三名为申万宏源闫海团队。轻功和纺织服装行业第一名为申万宏源周海晨团队,第二名为长江证券鄢鹏团队,第三名为广发证券糜韩杰团队。化工行业第一名为长江证券马太团队,第二名为申万宏源谢建斌团队,第三名为海通证券邓勇团队。最佳产业研究团队-消费分类下第一名为长江证券,第二名为广发证券,第三名为天风证券。批发和社会服务业第一名为天风证券刘章明团队,第二名为海通证券汪立亭团队,第三名为长江证券李锦团队。家电行业第一名为长江证券管泉森团队,第二名为光大证券金星团队,第三名为安信证券张立聪团队。农林渔牧行业第一名为长江证券陈佳团队,第二名为广发证券王乾团队,第三名为天风证券吴立团队。医药生物行业第一名为兴业证券孙媛媛、徐佳熹团队,海通证券余文心团队次之,国盛证券张金洋团队排名第三。食品饮料行业第一名为广发证券王永锋团队,第二名为华创证券董广阳团队,第三名为招商证券杨勇胜团队。银行业第一名为浙商证券邱冠华,第二名为申万宏源马银鹏团队,第三名为中泰证券戴志锋团队。非银金融行业第一名为海通证券孙婷团队,第二名为广发证券陈福团队,第三名为天风证券夏昌盛团队。新财富最佳产业研究团队-金融第一名为海通证券,第二名为广发证券,第三名为天风证券。房地产行业第一名为广发证券乐加栋团队,第二名为兴业证券阎常铭团队,第三名为海通证券涂力磊团队。港股及海外市场研究第一名为兴业证券张忆东、李彦霖团队,第二名为光大证券秦波、付天姿团队,第三名为广发证券欧亚菲、张静静团队。博时基金、德邦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建信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平安资管、前海开源基金、招商基金和中国人寿资管获得“3i:2020新财富最智慧投资机构”奖项。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朱宝琛4月28日下午,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新证券法背景下的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线上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表示,经历了疫情的洗礼,中国经济一方面展现出了韧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风险点。这些韧性和风险点的分析框架和分析逻辑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风险点在哪里?冯俏彬解释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个是金融市场的波动。现在国内外市场连通为一体,外部市场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起国内金融市场随机的波动。现在大家特别关心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都是大的风险体系的组成部分,有些公司的一些不当操作,会增强整个系统的风险。比如,最近一家境外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造假本身就是不可原谅的,它还同时引发了对整个中概股的信任危机。这种情况类似于一个“黑天鹅”事件,那么,这种“黑天鹅”事件还有多少?以后是否还会经常发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证券法》在这个时候进行修订,确实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进入到一个比较规范、公开、透明的时代,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波动最好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让个别公司、个别领域的风险,演变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冯俏彬说。第二个是产业链方面的风险。现在世界各国一直有改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呼声,疫情之后很可能会发生产业链的大重组和大改革。在这个过程对我国有非常巨大的挑战。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对就业需求非常强烈的国家,产业链的转移对就业、对收入和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三个在科技方面。这在中美贸易摩擦当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全球经济已经高度融为一体的情况下,中美是否会脱钩?一般认为,全面脱钩很难,但局部的、某些领域里的脱钩,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科技就是其中之一。“科技所依据的基础研究和基础领域方面的一些发展,目前来看很不足,科技创新存在着一些后劲不足的风险。”冯俏彬说。在看到风险的时候,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换言之也就是中国经济的优势。对此,冯俏彬从三方面予以阐述:首先,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有很大的市场容量潜力和抗风险能力;其次,中国制度优势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是其他国家难以具备的;再次,当前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制度、数据等六大要素均处于升级过程中,数字经济处于相对领先的前沿位置。那么,下一阶段围绕着增强韧性、防范风险,该怎么做?冯俏彬表示,现在都在讨论疫情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变与不变。哪些会变、哪些不会变。在诸多“不变”当中,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会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不会变。正是在这样一个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已推出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若干重大举措。“有人在评判要素市场化改革方案的时候,认为如果能够完全做到位,那么中国经济将能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冯俏彬说,在这一改革当中,《证券法》的修订恰恰是制度设计当中的一部分。她同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进入了一个升级的阶段,与之相适应,资本市场同样到了一个需要升级转型的阶段,要围绕发现的一些主要的风险点,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完善和优化制度设计,增强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冯俏彬说,在新的时代,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塑造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证券法》的修订适逢其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阶段,证券市场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公平、法治、开放、规范的市场,与中国经济一起发展、一起进步、一起成长。此外,冯俏彬表示,注册制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得到上市的机会,但在这过程中,信息公开、规范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证券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性,但是它和中国经济、中国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的,相互之间有同步性。”她表示,与中国政府过去几年力推的“放、管、服”改革一样,未来的证券市场的改革过程中也应当这三个字同时并重,不要认为一放就能解决问题,良好的管理、优质的政府服务同样缺一不可。(编辑 孙倩)
每经记者:张钟尹 每经编辑:陈星二季度GDP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在超出各界预期的同时,也给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复苏带来了信心和希望。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当前,国际环境变化多端,外需受到抑制,如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内循环?下半年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冯俏彬认为,从投资来讲,政府有比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空间,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要依靠投资、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投资必须发挥“稳定锚”的作用,要挑起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大梁。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宏观救助政策效果将在下半年集中体现NBD: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这一重要概念。请问该如何理解“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冯俏彬: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是一个新提法。我个人理解,经济运行本身是有周期的,宏观调控要具有长期性,而不只是应对短期变化。要将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与长期的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这体现了我们在当前经济形势变化下,要保持定力、着眼长远的政策取向。NBD:二季度经济表现超出各界预期,您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是“V型”反弹的右边吗?您如何研判下半年经济走势?冯俏彬: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长转正,对此市场各方有所预期。即使如此,当3.2%的数据发布之后,大家还是又惊又喜。这表明我国经受住了疫情的严重冲击,正走出低谷。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受疫情冲击一片低迷的情况下,我国3.2%的增长可以说是世界经济的一抹亮色。随着二季度的经济走出低谷,表明“V字形”基本上走到了底部,开始往上走了。但这只是刚刚回弹,出现复苏的势头,是否会一直翘上去,或者中间是否还有波折,要取决于很多因素。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认为现在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态势,但是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还不能百分之百地抱以乐观态度。因此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首先是要有这样一种预判,即我们期待这种复苏的势头能够继续保持,但也要做好有一些突发事件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对经济带来再次冲击的心理准备。总之,中国经济表现出非常强劲的韧性,下半年延续回升态势概率很大,所以我对“下半年经济是在波折中前行”这种判断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数据来源:windNBD:基于哪些因素,您的判断是相对乐观的呢?冯俏彬:第一,中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虽然疫情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我们应对疫情、特别是局部突发的疫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验。即使疫苗研发不能快速完成,应对疫情也还是有较大把握的。第二,宏观救助政策的效果将集中体现在下半年。前一阶段,我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大规模的救助政策,有一些政策现在陆续还在落地过程中。尤其是影响投资方面的政策效应,很可能在三季度体现。这也是下半年经济回升的保障之一。第三,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尽管我国现在受到疫情的打击,国际环境也在快速变化,但是整体上说,中国经济目前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疫情是外生因素。当然,也要认识到现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是不是完全的“V型”回弹比较难说,也不排除过程中会出现波折,有一些人用“W型”来形容未来态势,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促消费根本之策还是保市场主体NBD:5月中旬以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多个场合被提及,您如何理解内循环这个概念?冯俏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秉持了东亚经济体的共同特点——外需拉动。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外向型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而外需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形成的根本动力,相对来讲中国的内需发展比较平缓。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但是,近年来很多人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我国生产能力和内需之间的匹配度是比较差的。这主要是企业面向外需生产,对于国内消费者的偏好不大了解,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品牌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庞大的内需与生产制造能力之间不完全契合,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疫情发生,现在全球的生产链、供应链、产业链都被打断,外需受到抑制,国际市场的需求少了很多。东南沿海的一些外向型企业,由于订单消失了,生意没法做。无奈之下,他们必须转向国内市场求生存、谋发展。因此现在要用庞大的内需来部分填补外需消失所留下的空间,现实意义和紧迫性非常明显。NBD:我们看到,当前需求恢复慢于生产,同时,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1.3%,您认为下半年拉动国内消费有哪些要点?如何扩大居民收入?冯俏彬:目前看,消费的确恢复得很慢,3.2%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生产侧、靠企业贡献的。居民消费没有恢复正常,需求不振是大家目前最担忧的事情。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下半年提升消费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疫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人们就不可能放心地外出吃饭、出行、旅游。此外,疫情使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家尽量减少出门、交际活动等。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消费重新回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就需要一些催化剂和促进剂,比如各地发放的消费券,各行各业开展的一些促销活动等,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促进消费的根本之策还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六保”当中的第一保就是保就业。消费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收入,如果要居民动用储蓄来消费,这个消费意愿就不是太大,必须得有新增收入。当前国家通过减租、降息、降价、降电价、减税降费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使企业能够熬过这一段艰难的岁月,保住市场主体、降低失业、增加就业。只有这样居民才有收入,消费才有保障。数据来源:wind做好投资要解决钱和项目两方面问题NBD: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政策取向下,您认为下半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投资的重点方向有哪些?冯俏彬:目前来讲,在促进中国经济回升、稳定基本盘方面,投资必须发挥“稳定锚”的作用,要挑起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大梁。我们经常讲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投资来看,政府有比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空间,所以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要依靠投资、发挥投资对于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同时,但还要想方设法带动民间投资,不能完全让政府自己去干。现在做好投资工作,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钱的问题,资金从什么地方来,二是项目的问题。资金方面,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条件,现在钱是不缺的。另一方面,据我们了解,现在项目不好找,投资的效益比较低,中国在多年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之后,有回报、风险可控的好项目确实越来越少。当前,投资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从过去的以“铁公基”为主的方式转向新的方向。政策层面对此已经很清楚,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不管是5G、人工智能,还是无人驾驶等设施,需要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进行改造,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是非常大的;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以前的城镇化是农民工进城,现在的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这是一个核心内涵。这当中也可以找到大量的投资项目。每日经济新闻
文/观察者宏观经济研究的时效性空前重要,而京东大数据率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耗时耗力的宏观经济研究,一向给人高深莫测、皓首穷经的感觉。不过,传统的经济研究“模式”可能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随着新经济、新技术与现实社会的共振频率越来越快,宏观经济研究要“突破自我”,不仅要与深度博弈,还要“与时间赛跑”,解决滞后性的问题。11月19日,《2019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出炉,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不是相关决策部门的研究结果,而是京东数科大数据能力的“外溢”。确切地说,这是一份基于大数据的人口流动研究报告,核心依据是京东账户收货地址的变迁——京东有3亿多的用户账户,而用户收货地址的变动,恰恰又是一个可以实时掌握的维度。京东数科的“数据思维”或“大数据模式”,很可能就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未来模式。01宏观经济研究的方式、方法,往往会直接决定结果,而京东大数据研究报告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并且有着显而易见的决策价值。比如,关于一线城市的人口流动,从报告上来看,北京的人才吸纳和流出模式,与其他一线城市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人才流出来看,北京与上海、广州和深圳的人口交互非常密切,但与此同时,北京流出人口中的“主流”,并非在以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内停留,而是转向数千公里以外的上海、广州等城市。这与“京津冀”都市圈的政策导向产生了偏差,特别是,北京没有能够起到对河北腹地强辐射的作用。北京的人才吸纳模式也与众不同。相比部分“老北漂”的选择流出,北京每年又有“新北漂”流入。尽管北京流出人口相对大于流入人口,但是,相比其他城市,北京对年轻人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以广州人口的流动为例,无论是迁入城市和迁出城市,第一名都是北京。京东数科的大数据对“北京模式”的挖掘是一种创新性的发现。以往我们只讲“京津冀”,只讲长三角珠三角,但更多的是笼统判定其人口走向,并没有考虑跨区域融合,甚至区域功能这种微妙的变迁,所以采用传统的,相对静态的数据采集方式不足以对其进行更准确定位。在京东的这份报告中,起码体现了大数据宏观研究的两个优势。一方面,京东大数据的数据覆盖是很完善的,而从京东亿级客户群体反馈出来的变迁中,通过不同的维度,我们可以采撷出更加灵活多变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可以实时掌握海量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的速度非常快,大数据宏观研究在时效性上的优势非常突出。02报告产出的时效性,是大数据宏观研究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多数宏观经济研究报告发挥价值的前提,不是能不能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能不能解决滞后性的问题,为决策提供及时的指导。宏观决策,往往意味着试错,但京东数科的大数据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京东城镇化研究报告的案例中,通过京东用户收货地址的变化,大数据可以像监测城市交通一样实时监测人口流动,从而显示出城镇化决策与预期结果的偏差,减少决策的试错成本。大数据宏观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其对传统宏观研究的超越。在京东的大数据系统中,有两种突破至关重要且显而易见:一是数据维度的突破,二是技术的突破。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城镇化研究之所以耗时耗力,首先是因为需要大量的社会调研和人口统计,毕竟,在传统的统计方式之下,住户搬迁与否,只有住户主动申报或统计部门定期调查才能获知。而与此同时,在人口流动非常频密的当下,等到研究报告出炉,数据本身可能已经与现实情况出现了偏差。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京东数科大数据的支撑,不仅在于拥有3亿用户的数据,也在于拥有传统宏观研究机构难以企及的研发投入。一方面,京东数科把真金白银投向了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今年4月,京东就曾发布了《京东区块链技术实践白皮书(2019)》,另一方面,从应用领域来看,京东数科的大数据、AI创新已经超越研究的层面,在扶贫、城市管理等痛点显著的领域已经相继开始落地,这也同样是宏观研究“时效性”的一种反应。事实上,未来的大数据对于宏观研究、宏观决策,将产生远远超越其目前所能体现出的价值。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像GDP这种传统的经济指标,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其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在传统的宏观研究框架下,过时的“数据思维”,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价值难以被计算,更不要说去支持决策。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长三角三省一市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作出了不懈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合作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如何看待新时代一体化的新特点?就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高国力认为,这一定位非常契合长三角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现在所说的一体化,与原来已有的一体化,不是割裂的,而是连续的,是在原来一体化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条件作出的更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安排。”高国力说,一个最大不同在于空间尺度上的安排。《纲要》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域作为规划范围,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和腹地,便于长三角通过安徽密切对接中部崛起战略,紧密衔接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大局。《纲要》提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高国力认为,这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两个实实在在的重要抓手。高国力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体现出长三角不仅追求经济一体化,而且非常重视生态绿色一体化。”高国力表示,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将为我国主动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战略支撑,尤其是“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的提出,彰显了新时代我国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和魄力。《纲要》还对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发展作出了新部署。高国力认为,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可以从“三个圈”来进一步落实:一是通勤圈,以一小时左右通勤距离作为加快都市圈建设的抓手;二是轨道圈,加快建设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三是优质生活圈,打造优质生活空间。在规划期限上,《纲要》提出规划期到2025年,展望到2035年。对此,高国力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行将结束的时间节点,也将是我国开启全面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明确这一节点目标,有利于检验一体化发展成果。在高国力看来,“实质性进展”应该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打破或明或暗的壁垒,真正探索出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次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缩小安徽和其他两省一市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此外,还要真正促进由行政区经济逐步转化为经济区经济,产业集群布局等经济行为,淡化或打破行政区烙印,形成内在有机的经济关联。
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今天(20日)就中美经贸摩擦关键议题举行研讨会。相关专家表示,美国单边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只会损人不利己,而中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打好我们自己应对国际不确定性的“王牌”。世界贸易组织WTO从关贸总协定开始,就努力推动自由贸易。近年来,各国政府根据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要求,提出了以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三零”原则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而以“三零”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恰恰是由美国2002年首先对全世界各个组织提出的。作为早期提出者,美国却从去年以来单方面挑起中美贸易摩擦,提高关税,提高壁垒,提高各种对本国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的补助。从其全球范围的影响来讲,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学工表示,美国阻挡经济全球化的行为损人不利己,一意孤行下去,注定是一个“多输”的局面:“美国一方面大范围挑起贸易摩擦,导致经几十年努力得来的关税减让成果得而复失,全球贸易壁垒明显升高。另一方面,又破坏全球和区域贸易安排,‘到处退群’,故意瘫痪WTO运作。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认为,中美贸易战将在短期内使全球经济增速下降0.3%。长期来看,WTO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也指出(中美贸易摩擦)会使全球经济损失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研究指出,美国向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造成的成本几乎全部由美国进口商承担。此外,孙学工指出,美国政府号称要保护的蓝领阶层也将在贸易摩擦中受到伤害:“美国蓝领阶层从贸易摩擦中获得更多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很小,但却必须承担消费品物价上升的成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美双边经贸关系持续深化的40年来,1979-2018年双边货物贸易由25亿美元增加到6335亿美元,增长252倍,服务贸易已超过1250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1600亿美元。2017年,中美此轮贸易摩擦之前,我国是美国飞机和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汽车、集成电路、棉花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每个美国农民平均每年向我国出口农产品1万美元以上。全球范围来看,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38万亿元,商品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因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表示,首先还是要努力促使回到中美两个大国竞合发展的轨道。而如果美国政府执意将贸易摩擦升级为科技战、金融战和其他损害我国核心利益的所谓“战”,则应依法强力反制。从中国自身发展上来讲,他提出要保持步调和节奏,继续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强大市场将是应对贸易摩擦的一张“王牌”,“一张可以克敌制胜的‘王炸’。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以消费引领带动供给创新。增强对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市场吸引力。聪明的国家和商家,不会弃强大市场而不顾。”
日前,记者从山东省发改委网站获悉,结合工作需要,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所属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4人。招聘条件(一)基本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身体健康; 4、年龄在40周岁(1977年10月10日以后出生)以下。 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可携带个人材料直接到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人事科报名。 报名时间:自信息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报名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南路9号办公楼北楼206室 报名材料包括:1、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提交身份证、学校核发的就业推荐表,并能够正常毕业;2、其他人员应聘的,提交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证书(须在2018年7月31日之前取得)、身份证;3、在职人员应聘的,提交有用人权限部门或单位出具的同意应聘介绍信;4、有本人签名的《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报名登记表》、《应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诚信承诺书》、1寸近期同底版免冠照片2张。 对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贯穿招聘工作的全过程。应聘人员需如实填写、提交相关个人信息资料。应聘人员提供的相关材料信息如有不实,一经发现取消其资格。 根据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经批准,面向博士人员的招聘采取简化程序直接面试的方式组织,面试成绩即为考试总成绩。面试人员按照报名实有合格人数确定。 面试采取专业测试和答辩方式。主要考察应聘人员与应聘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计划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面试总分为100分,专业测试50分,答辩50分,设定面试合格分数线80分。达到面试分数线的方可进入考察范围。面试成绩在面试结束后当场公布。面试成绩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尾数四舍五入。 对考试、考察、体检合格的拟聘用人员,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网站统一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核备案,符合聘用条件的,发放《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备案通知书》,凭《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备案通知书》办理相关手续,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按规定签订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受聘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期满合格的正式聘用,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 工资、福利执行国家、省有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标准,享受省宏观院在职职工福利待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韩晓婉)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申兵 图片来源: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提供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600强城市将贡献全球GDP的60%。在最新城市竞争格局下,世界级城市群对全球资源的支配和控制能力正在不断加强,全球价值链高端要素也在不断向世界级城市群聚集。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正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群能级的竞争上。12月25日,“成都经济发展研讨会2019——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路径与成渝城市群双核联动发展”在成都召开。研讨会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申兵围绕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趋势及成都中心性提升主题,进行了主旨报告。申兵认为,当前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五大新趋势包括:更加注重构建全球创新网络、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更加注重提升实体经济实力,更加注重营造绿色、韧性、包容的环境,更加注重加强治理,更加注重政策引导和支持。竞争焦点从“份额”转向“层级”城市群实力是国家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载体。在申兵看来,如果把城市群形容为“金字塔”,那么世界级城市群正是最有影响力、控制力,也最有服务支撑能力的“金字塔”塔尖。而在城市群实力体现中,核心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级、位势或能量,基本决定了这个城市群在全球的位势。“所以,核心城市对一种经济要素的控制能力,还有决策中枢的作用,直接影响城市群的位势或者城市群作用的发挥。”申兵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只有站在价值链最高端,才能说是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申兵认为,当前,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竞争焦点,已经由全球价值链的份额竞争转向全球价值链的层级竞争,这就需要发展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占据高端产业和价值链附加值的环节,努力保持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掌控能力。从全球城市群发展态势来看,不管是东京湾区、纽约湾区,还是旧金山湾区,不仅是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创新中心的承载地,还拥有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宜居宜业的环境及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据申兵分析,当前全球分工体系正在调整之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在全球分工体系下,欧美提供技术和创新活动,俄罗斯、中亚、中东提供能源,而中国是强大的制造业基地。未来,“中国开始往技术提供者转移,能源供应者还是原来的俄罗斯、中东和中亚地区,有些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强调均衡与绿色让申兵印象深刻的是,近年来,许多欧美地区对于城市群发展的研讨,都回归到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上。这样做的理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群力求在研发、专利、技术、工艺、品牌等关键环节上,保持和重获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还有就是要增强经济多样性,扩大不同群体就业机会,让整个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申兵解释。例如,著名的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正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围绕知识经济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功应对了近五十年来美国去工业化进程和区域关系演变所带来的区域发展挑战。依托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端人力资源,“波士华”实现向高科技制造业成功转型。伴随着电子和科技研发类公司在波士顿及其周边聚集,沿128号公路形成与“硅谷”齐名的高科技聚集地。这也让波士顿成为生物科技、精密仪器、计算机、软件和通讯设备等产业重要集聚地,带动城市群向高端产业升级。在经济发展同时,世界级城市群的“进击之路”同样伴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东京、纽约、伦敦、巴黎,这两年做的发展愿景、规划,共同的词都是绿色。随着我们国家的城市群更加成熟,这方面的任务可能就会更重。”申兵说,“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抗打击能力要非常强,要迅速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的危机中恢复过来,这一点对世界级城市群非常重要。”注重治理与政策引导此外,申兵谈到,当前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治理与政策的引导支持。而从结构来看,城市群往往是由不同行政主体组成,这就意味着城市群内部的协调需求非常强烈。解决协调问题的通常手段,包括制定愿景和规划、设立跨行政区机构组织,协调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鼓励不同利益主体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或治理。其中,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主题来制定相应规划,是一直以来各大城市群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1929年,为疏解中心城市压力过大问题,纽约制定了一次规划。”申兵举例,到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空心化问题,纽约再次做了一系列规划,而1996年的规划主要针对宜居性、社区、管理问题,而纽约2017年版规划则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社会不公平等问题。这种方式同样被应用于日本首都圈发展。通过自上而下制定规划,日本首都圈解决了疏解中心城市、多核发展、基础设施更新、应对环境变化等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相应发展课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2016年做了七次规划,每次规划一个主题,负责国土规划部门的中央机构和首都圈一起来做。” 申兵进一步谈到,在东京湾,通过协调发展,不同港口也确定了自身功能和主要任务。“哪些港口应该主要走集装箱、哪些走冷链,这样保证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和职能比较协调。”此外,关于中心城市建设,申兵也提醒,欧美都是在工业化发展时期形成的世界级城市群。“现在中国已快进入工业发展中后期,再谈中心城市发展,可能就跟以前的机理和动力不一样。”每日经济新闻
为深入了解委属单位相关工作情况及实际需求,提高干部人事工作质量,6月4日,按照工作统一安排,人事司到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对该所的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与投资研究所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进行了谈话调研,并对投资研究所提出的相关意见建议进行了交流讨论。人事司负责同志和委属单位干部处相关同志参加调研。【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