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学术的开创者”嬴则

他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学术的开创者”

起王国维,他这一生,真真当得上"传奇"两个字。王国维先生,他最被人所熟知的是《人间词话》,以及《宋元戏曲史》。这是两部在整个学术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比如《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并化用古人词句组成人生、治学的三大境界。其实“境界”一说古已有之,如学术上公认的魏晋重“神韵”、唐代重“法度”、宋人重“意境”,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是如此。它是道家“自然主义”哲学的一种衍伸,而直到王观堂先生,“境界”理论才被引入到宋词的研究之中。因此,他也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这是个什么概念,这等于公认王国维是中国学术史上近古与近现代转变间,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难怪梁启超先生会赞誉他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这评价简直了。上一句是就时间来说,王国维是清代以来学术古与今的关键枢纽;这一句是就空间来说,王国维横向类比也是世界级的大学者。他,1877年出生于淅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少年早慧,天姿聪颖,十六岁中秀才,又后两次科考落弟,终生只得秀才之名。后结识挚友罗振玉,并得他资助赴日本留学。短暂的留学生涯开阔了眼界,使他接触了先进思想。这也是他日后文学研究和创作的基础。此后,他先后辗转于学部总务司、末代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著作不断。直到后期与挚友罗振玉绝裂,最后于1927年6月颐和园内的昆明湖自沉于人世。仅留书一封,上写: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个大字。王国维先生的死因,后世流传有很多说法,有逼债而亡、殉清、殉节、谏阻等很多说法。貌似都不大可信。私以为王国维先生之死,当是殉道,以一已之身殉了心中的信仰。更有可能是先生大彻大悟,勘破生死,才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谜题。纵观王国维的生命轨迹,幼年失恃、青年失怙,青年丧妻、中年丧子、与挚友绝裂等等,人生中的大悲大怮都一一经历,心中的苦难并不比你我少一星半点,但是他却毅然悲痛为力量,投身学术研究,终为后世的我们留下如此丰富的国学典藏。这就是超凡入圣的王国维先生的一生。其一生漂泊不定,悲苦交加,虽历尽艰辛,仍不辞辛苦。何谓《人间词话》?在这里,我不得不折服于王国维先生的诗情画意,为这本书赋予了《人间词话》极富想象力和美感的名字。《人间词话》是一本词评,分为上下两卷。在这本书里,王国维点评了自晚唐至南宋时期历代词人及其作品的高下优劣。他在《人间词话》里开创性的提出了境界说。此境界说不仅是他创作《人间词话》的原则,更是其评价词人得失、词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为了更好的让读者理解他的境界说,他还特意延展开来告诉读者,什么是境界?他说,诗的境界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为情景交融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在他看来,境界不单指外在真实的事物,更包括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二、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情感的真实,即词人诗词创作过程中须得注入真情实感,而不为附庸风雅故意堆砌词藻。所以,后面王国维又加了一句: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三、表达方式有了真情实感,不代表就有了境界。最终境界能否呈现出来,还要看词人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将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比如他评价宋祁的《王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枝头红杏本来属于人的视觉范畴的,而闹则属听觉的范畴,诗人用通感的手法,将无声的静止画画写得充满了动感,富有活力。可谓是活灵活现。再比如他评价张先的《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用了一个拟人化的"弄字,传达出来花儿对月顾影自怜的美态,称得上是画龙点晴、传神之笔。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能够入他法眼,得他品评一二的,皆是我国历朝历代的诗词大家之作,也大都有佳句名篇传世,那么你想知道他对我国历代诗词大家都有哪些精妙点评吗

六合为巨

别让“变味”的同行评议绑架学术

陈晓根摄/光明图片上海图书馆期刊阅览室 杨国生摄/光明图片【记者调查】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北京某高校教师李然(化名)花了小半天埋首定制祝福信息。信息的去向,都是领域内知名专家或论文评审人:“踏上学术道路的那一刻起,同行评议就无处不在,不知什么时候成果就到人家手里了。不搞好关系怎么行?”岁末年初,不少单位拉开了职称评审的大幕,各高校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盘点。而不管是评职称、发论文,还是选拔人才、评估学科……如今,众多评价都绕不开四个字——“同行评议”。当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达成共识,这项评价机制更是被寄予了“学术守门人”的厚望。但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学生、学者却对同行评议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持不同意见,有人忧虑在现有学术生态下,同行评议会演变为学术权威的“一言堂”,还有人担心“清理了‘唯论文’,迎来了‘唯关系’”。学者担忧:绕不开的同行评议,躲不过的人情利益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学者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应约评审一个基金项目,“本子还没拿到手,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评谁,对方高校领导说情的电话就打来了。”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郭英剑为记者梳理了当前国内学术界同行评议发挥效用的五个方面:“一是国家级别的相关人才选拔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评审,做出是否达到相关人才称号的学术水平的结论。二是各个高校引进人才时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三是校内评职称时,会把申请晋升职称者的材料发到校内外专家手中,请他们写出评审意见,做出是否达到晋升职称学术水平的判断。四是相关出版机构、学术刊物会将要出版的著作、要发表的论文交由相关专家做出是否值得出版、能否达到发表水平等结论。五是学位论文的同行专家评议,要求相关专家做出是否准予答辩或是否应该授予学位的结论。”采访中,学者们并不否认在此前一段时间高校内外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背景下,学术同行评议制度是相对客观、科学和公正的科研评价技术和手段,但他们却对现行的同行评议制度颇有质疑,认为在国内现有学术生态下,同行评议可能会演变为学术权威、长官意志的“一言堂”,以及各种帮派的“人情关系网”。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学者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应约评审一个基金项目,“本子还没拿到手,都不知道要评谁,对方高校领导的说情电话就打来了。”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于歆杰则坦言,他在投稿中也遇到过评委的暗示:“比如会有意见说‘你的研究还有几篇论文值得关注’,暗示投稿人进行引用,实际上是可引可不引的东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也倍感其中的掣肘所在:“在中国,同行评议的四个公正性障碍是:学术关系网,这主要指专家之间的学派归属、传承关系、合作关系等;利益冲突,这主要指评审专家与评审对象之间可能有的利益关联与利益输送关系;群体博弈,这主要指多个学科由于共同的评估利益而采取的一致性博弈行为;专家选取的权威性,这是指因为一刀切地避免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二流评一流的现象。”难题待解:谁来评议、如何评议、谁来监督“在参加其他高校的博士论文答辩中,我看到过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非常简单模糊,简单到只有两三句话,但结论却是‘博士论文达不到水平,反对答辩’。”除了公正性质疑外,记者调查了解到,“谁来评议、如何评议、谁来评议‘同行评议’”等三大难题成为学界对同行评议制度普遍关注的焦点,也使得对现行制度的质疑还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科学性难以保证。同行评议的科学性要建立在庞大、专业的专家库基础上,但记者了解到,当前很多高校并未有此专家储备,很多同行评议只是“在几个相熟专家中打转”。在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看来,这涉及交叉学科时问题更大,他提出在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时要注意评议专家的选择、要给予答辩和充分讨论的机会、对评议结果要设立申诉机制、事先对评委进行培训。二是促进性未能体现。多年学术生涯中,于歆杰遇到过很好的同行评议专家,但有时候也能明显看出专家并未认真审看其送审论文,“提出的问题很不专业”,让作者不知“从何改起”,只好放弃。更严重的现象则集中在学位论文评审中。郭英剑在参加其他高校的博士论文答辩中,就看到过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非常简单模糊:“简单到只有两三句话,但结论却是‘博士论文达不到水平,反对答辩’。大家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很不满,但也很无奈。”三是追责制度尚未构建。不少学者反映,当前最常见的同行评议形式是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或者评审组,属于一次性、松散的组织形式,如果评价结果产生错误,实际上无人担责。此外,对于同行评议结果的商榷制度等也并未完善。四是有效性飘忽不定。“目前的情况是,有时同行评议结果具有决定性,比如在学位论文评审、刊物文章发表中,‘意见定生死’;而在有些评审中,比如教师职称评审中,同行评议又似乎只是一个过场。”郭英剑说。改革建议:提高同行评议制度的科学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可靠性“同行评议制度评审的是‘人’,评审者眼中要有‘人’,不能只看到‘成果’。要通过成果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学术努力、发展潜力,一个人之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记者梳理发现,在多份教育改革文件中,如何完善同行评议,并未给出具体路径。好的同行评议制度究竟什么样?提高同行评议制度的科学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可靠性,成为学界期待。“必须很好地回答:同行评议包括哪些学术;同行评议的组织机构怎么组成、怎么运行;同行评议由哪一级机构来审批,权限是什么;很多评审是行政性的评审,学术同行的评议是否有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认为,不解决这些问题,同行评议制度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于歆杰建议,足够庞大、专业的专家库建设是首要保障:“比如清华电机系有一个一百多人、覆盖国际上电气工程领域顶级专家的专家库名单。受评人可以提出一些与其研究方向相近的学者建议名单,系里在从库里选取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的时候会适度考虑受评人的建议。同时,我们还辅以内部选择机制,如果一位专家总是说好话,提不出中肯建议,我们会考虑将其从专家库中过滤掉。”郭英剑认为,好的同行评议应该分层评审,并做好权重分配:“如果以最受人关注、与高校教师利益最为密切的职称评审为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评审,二是学院一级学术委员会的评审,三是学校学科组的评审,四是学校学术委员会或大评委的评审。这四级评审制度不能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或者任何一级,每个层级要有权重、有平衡,既要重视第一层级的专家意见,让其在后来的三级评审中继续发挥作用,同时,也要防止这第一层级权力过大,致使一个或者少数专家的意见或许就此否定乃至封杀了一个人的学术成果。同行评议制度要有相互制约的机制。”在对刚性制度的追求之余,郭英剑还强调不要忽视同行评议不同于数论文机械、冰冷的一面:“同行评议制度评审的是‘人’,评审者眼中要有‘人’,不能只看到‘成果’。要通过成果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学术努力、发展潜力,一个人之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本报记者 邓晖)

金佰利

再现梅花故人风!何为百年书画学术研究暨师生作品展广州开幕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通讯员 陈一言为纪念广东著名书画家何为先生诞辰100周年,“何为百年书画学术研究暨师生作品展” 9 月 19 日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开幕举行。展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关爱艺术家公益促进会、广东岭南美术院、岭南画院联合主办。何为诗书画、艺术理论和鉴定均有精深造旨,一身晋唐儒雅风范,是现代岭南书画界敬重的艺术先贤。他于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主持新中国第一所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的筹建工作,是该馆建馆负责人。同时,何为还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前身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筹备人之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在致辞中表示,何为先生以其艺术作品闪亮于上一代广东画坛的同时,还通过其艺术理论,为广东培养了一批书画人才。广东美术界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何为那样的前辈导师。此次展览展出何为书法、国画作品 51 件(套)。其中,千字草书巨篇《谷园草韵》在王羲之草诀歌基础上增补而成,由 35 幅四尺整纸组成。何为的国画《梅花》系列和早期所作人物画《英雄母亲》、山水画《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代表作也一同亮相。该展同时展出广州、东莞两地何为学生的60 幅书画。据介绍,何为书画遗作共 100 多件已分两批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及何为故乡东莞市岭南画院。此次展出的何为书画多是受赠单位的藏品。此次展览将展至9月24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柳卓楠审签|梁泽铭实习生|周嘉颖

无欲

四川大学校长痛批研究生论文放水:导师停招5年都是应该的

对于研究生教育工作,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去年11月的一番讲话近期引发国内高教界关注。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四川大学新闻网“百川讲坛”栏目今年1月公布了李言荣校长去年11月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文字稿。李言荣在讲话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二是学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下一步的几项举措。李言荣认为:一所好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狠抓本科生和博士生。当然,我们的硕士生培养也不能放水、也要抓,但是硕士生并不是一个终极学位,而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和经历。他在讲话中指出,对于川大来说,狠抓博士生培养关键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扩大博士生规模,学校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接近30亿元,到校的现金至少也超过20多亿元,按一个研究生的培养经费50万元来算,我们每年也可以招两三千左右的博士生,今年我们博士生的招生规模还差一点才到2000,还要进一步扩大才行。二是要进一步增加博士生中的直博、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比例,这是我们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三是要适当控制硕士生规模,现在学校每年招7000多硕士生,在国内大概排在第6,我们本科生的招生量也很大,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住宿条件是满足不了这样的硕士生规模的,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达到教育部“四二一”的学生住宿标准。除此以外,李言荣还在讲话中直言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李言荣坦言“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不高,与川大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去年(2019),教育部研究生司来学校与我们的研究生座谈,后来见到我以后就说川大研究生提的问题总体来说是不行的,提问的角度、高度和视野都不太行,感觉不太像川大研究生的水平,更像是二本、三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论文抽检,基本上每年都有抽检不合格的,今年(2020)又让人很失望,包括我们的硕士论文在四川省内抽检都有不合格的,这就说明我们从导师开始,一直到学院、到学科分委员会有的是在层层放水的”。李言荣还指出,“(四川大学)研究生的视野不宽”:“总体来看,我们的硕士生一半以上都是来自于二本、三本学校的,我们的博士生1/3多一点也是来自于二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硕士生不少都是来再就业的,读了以后马上就要去找工作,所以应该说我们整个研究生的视野打开得是比较晚的,当然,二本、三本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有的还很有潜质。另外,我们的研究生到国内外参加学术活动还很不够、学术视野也不宽。”他还指出,“(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特色优势不突出”:“主要就是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在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没有在研究生培养上充分地体现出来。另外,就是我们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没能很好地投射到人才培养上。”对于上述问题,李言荣校长拿出了几项举措。他认为,“(四川大学)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来说就是要严守下线、提高中线、激励上线,具体要做到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李言荣认为:“我们要严格做好博士生全过程培养,从选题开始,到开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一直到论文答辩,真正把博士生培养的每个环节都严起来,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跟上、放了水,那就可能会层层失守,如果这个学生的导师、学生所在学院的教授委员会、我们文理工医学科分委员会层层都把关不严、都是橡皮图章,那这篇论文很可能就是一篇不合格论文。”他提出:“要严格博士生导师的评聘与责任溯源,要对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上岗有明确的要求和提高招收指导学生的条件,对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一定要严格追责,就像我们修大楼的质量监控一样,几十年后出了问题都要倒查、都要溯源、都要追责。”对于,论文质量问题,李言荣举例:“这次论文抽查的大部分问题论文都是2017年授位的,很多是2015年及以前答辩的,当时就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说明大家都知道可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一个单位有两篇的,还有一个导师有两篇的,那你还当什么导师,这样不负责的放水,你把所在的学院、学科置于何地。所以,学校规定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要停招两年,同时所在的学院减两个博士生招生名额,整个绩效减2-3%,大概每个人减四五千块钱,我们说这都轻了,如果还不能刹住车的话,那就只有从重了,我看导师停招5年、减10%的岗位津贴都是应该的,从这次开始就要逗硬,这个风不刹住、守不住底线是不行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无明

四川大学校长痛批研究生论文放水:导师停招5年都是应该的

对于研究生教育工作,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去年11月的一番讲话近期引发国内高教界关注。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四川大学新闻网“百川讲坛”栏目今年1月公布了李言荣校长去年11月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文字稿。李言荣在讲话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二是学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下一步的几项举措。李言荣认为:一所好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狠抓本科生和博士生。当然,我们的硕士生培养也不能放水、也要抓,但是硕士生并不是一个终极学位,而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和经历。他在讲话中指出,对于川大来说,狠抓博士生培养关键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扩大博士生规模,学校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接近30亿元,到校的现金至少也超过20多亿元,按一个研究生的培养经费50万元来算,我们每年也可以招两三千左右的博士生,今年我们博士生的招生规模还差一点才到2000,还要进一步扩大才行。二是要进一步增加博士生中的直博、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比例,这是我们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三是要适当控制硕士生规模,现在学校每年招7000多硕士生,在国内大概排在第6,我们本科生的招生量也很大,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住宿条件是满足不了这样的硕士生规模的,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达到教育部“四二一”的学生住宿标准。除此以外,李言荣还在讲话中直言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李言荣坦言“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不高,与川大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去年(2019),教育部研究生司来学校与我们的研究生座谈,后来见到我以后就说川大研究生提的问题总体来说是不行的,提问的角度、高度和视野都不太行,感觉不太像川大研究生的水平,更像是二本、三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论文抽检,基本上每年都有抽检不合格的,今年(2020)又让人很失望,包括我们的硕士论文在四川省内抽检都有不合格的,这就说明我们从导师开始,一直到学院、到学科分委员会有的是在层层放水的”。李言荣还指出,“(四川大学)研究生的视野不宽”:“总体来看,我们的硕士生一半以上都是来自于二本、三本学校的,我们的博士生1/3多一点也是来自于二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硕士生不少都是来再就业的,读了以后马上就要去找工作,所以应该说我们整个研究生的视野打开得是比较晚的,当然,二本、三本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有的还很有潜质。另外,我们的研究生到国内外参加学术活动还很不够、学术视野也不宽。”他还指出,“(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特色优势不突出”:“主要就是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在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没有在研究生培养上充分地体现出来。另外,就是我们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没能很好地投射到人才培养上。”对于上述问题,李言荣校长拿出了几项举措。他认为,“(四川大学)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来说就是要严守下线、提高中线、激励上线,具体要做到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李言荣认为:“我们要严格做好博士生全过程培养,从选题开始,到开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一直到论文答辩,真正把博士生培养的每个环节都严起来,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跟上、放了水,那就可能会层层失守,如果这个学生的导师、学生所在学院的教授委员会、我们文理工医学科分委员会层层都把关不严、都是橡皮图章,那这篇论文很可能就是一篇不合格论文。”他提出:“要严格博士生导师的评聘与责任溯源,要对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上岗有明确的要求和提高招收指导学生的条件,对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一定要严格追责,就像我们修大楼的质量监控一样,几十年后出了问题都要倒查、都要溯源、都要追责。”对于,论文质量问题,李言荣举例:“这次论文抽查的大部分问题论文都是2017年授位的,很多是2015年及以前答辩的,当时就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说明大家都知道可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一个单位有两篇的,还有一个导师有两篇的,那你还当什么导师,这样不负责的放水,你把所在的学院、学科置于何地。所以,学校规定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要停招两年,同时所在的学院减两个博士生招生名额,整个绩效减2-3%,大概每个人减四五千块钱,我们说这都轻了,如果还不能刹住车的话,那就只有从重了,我看导师停招5年、减10%的岗位津贴都是应该的,从这次开始就要逗硬,这个风不刹住、守不住底线是不行的。”来源:澎湃新闻

杨何

何为大学?

从清华、成都,到哈工大、浙农大,大学正值多事之“秋”。何为大学?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大学之道、思想之本以及进步之源。本文目录一、大学:人类思想市场的高地二、思想:人类文明延续的产品三、勇气:人类社会突破的品质01 大学:人类思想市场的高地大学,这一组织,历史悠久,且富有效率。尽管最早的大学,如牛津、剑桥、巴黎,其使命与今日大学有所不同,但大学作为人类思想市场的高地,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说到大学的使命,我们不自然地闻到一股由各名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熬制的鸡汤味。回到现实,人们对这碗鸡汤颇为纠结:一边不停地骂大学,一边拼命地将孩子送往大学。梅贻琦校长说:“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柯南特也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大师培养人才,大学的使命就这么简单。但钱学森又问:“我们的学校为何出不了大师?”这就麻烦了。有人说是大学教授的问题:教授不说真话,只人云亦云,谄媚之风鼎盛;亦或沉默、沉默、沉默。教授不求真知,只堆积流水线式论文。学者,是一个社会道德的天花板。因为学者的任务就是说真话,传真知,寻真理。如果学者失“真”,整个社会的道德天花板则垮塌。为什么要对学者、教授进行道德绑架?其实这不是道德绑架。如果把大学当作是思想市场,问题就变得清晰了——求真是学者在市场分工中的基本职责。一个教授不讲真话、传真知、寻真理,就像一个面包师制作劣质的面包一样。大学是人类思想市场的高地。大学出不了大师,教授不探索真理,就很难供应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自然就出不了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思想产品其实就是“求真”——思考的逻辑、科学的规律、法律的正义等。劣质的大学,等同于劣质的思想市场。劣质的思想市场,充斥着歪理学说与谄媚谎言。所以,大学的问题是思想市场的问题。有人问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奖?”科斯的回答是:“中国没有理由比韩国、日本或美国缺少创意。只要中国开放思想市场,允许大学独立、自治,给私企以与国企同等的待遇,中国就会迅速在科技方面更上一层楼。”科斯是“思想市场”概念的提出者,他将思想作为一种市场来处理。他认为,思想市场涵盖演说、写作及宗教信仰活动。早在1973年,美国经济学会组织了一个专题讨论:“第一修正案的经济学”。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涉及言论自由。言论,在经济学中怎么界定,是不是一种市场?对此,科斯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1】。他指出美国社会存在的一个悖论:知识界、新闻界、学术界认为思想应该是高度自由的,而商品市场却应该加以管制。科斯以广告为例,广告,作为商品市场,受到各国的管制,但广告同时也是言论自由,应该保持高度自由。当今最出名的凯恩斯主义者斯蒂格利茨,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讲支持言论自由,但其一生的学术成果都主张干预主义。科斯的结论是,思想市场与商品市场没什么不一样,应该一视同仁。他曾经指出:“回顾中国过去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不已,往前看,未来光明无量。但是,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科斯希望中国的思想市场,与商品市场一样有效率,而思想市场的滞后阻碍技术进步。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自由的思想市场一定能出大师,能促进技术进步?教授们会不会更加依附利益,把研究事业当成逐利生意?其实,大学是思想市场,本身是逐利的;教授的事业,也是一项逐利的事业。只是这个利,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声誉、探索真知的价值感等等。所以,知识分子需要追求道德性,但道德性与自利并不矛盾。比如,一个大学教授为发现真知的价值感而创立了科学理论。这种自私是对社会有益的。哥伦比亚大学传奇教授爱德华·泰勒给学生上课时强调:“每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私的。你的使命就是要建立自我。”自由的思想市场不一定能够创造真知。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自由的社会。非自由的社会不需要真知,也不需要自由的思想市场。在自由的社会中,有人可能会依附权力,有人可能会依附利益,但只要教授们都为自利而教书、做研究,那么自由的社会定然会导向思想市场创造真知。为什么?因为自由的社会需要真知。企业需要掌握科学知识的学生,法院需要掌握法学知识的学生,设计院需要掌握设计技能与美学知识的学生,社会与家庭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的学生。反过来,无法传授真知、培养人才的大学会被社会淘汰。这会不会导向大学从事功利性的应用性的研究?哲学家尼采将功利性大学蔑称为“生计机构”——“一个可供使唤的丫鬟”,“一个有智识的女仆,生计、收益、需求方面的女管家”。他认为,“唯有在一个超越于这个窘迫、必需、生存斗争世界的大气层里,教育才开始”【2】。尼采及任何对教育功利主义的批评,在非自由的社会里都是对的。在那种环境下,功利性的大学与学者会沦为权力的奴仆。但是,在自由的社会中,大学的功利与真正的教育并不矛盾。大学,未必是功利主义的,但必须追求效率(效用)。美国大学教授如果长期不出任何成绩也会被解雇。在自由的社会中(注意前提),大学的功利主义不一定导向应用性技术研究。这与思想市场的分工水平有关。基础性研究是思想市场的上游领域。市场分工越精细,基础性研究越深入。根据斯密定理,市场分工由市场规模决定。自由市场越庞大,思想市场规模就越大,思想分工就越精细,基础性研究就越发达。硅谷是全世界最顶级的科技市场,科技市场促使思想市场分工精细化,造就了杰出的基础性研究。反过来,基础性研究又促进了科技市场。今天的斯坦福大学,应用性研究与基础性研究相互促进,功利性研究与学术性研究相得益彰。真正的科学家会说,科学家从事研究,与经济利益无关,只是为了探索自然、追求真知。丘成桐教授曾经就说过:“发展像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目的并非直接为经济和技术服务。”他举例说:“科学家研究电磁学,是因为不了解电和磁的关系”,“发现量子力学,是因为对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产生了疑问”。丘成桐教授说的是对的,这说明思想市场分工到了一定的程度,市场的价值反馈健全,科学家只需要基于价值感投入基础性研究,即可获得最大的预期效用。科学家纯粹地探索真知,但完全不影响其应用性。所以,在自由的社会中,“求真”是大学与教授唯一的生存法则。只有自由的思想市场,才能让大学研究的应用性与基础性、大学教授的道德性与经济性调整到同一个频道一——说真话、传真知、探真理。大学,欲出大师,欲出真知,必须发展自由社会,做大思想市场。02 思想:人类文明延续的产品不过,我并不相信,没有制度的思想市场能够产生真正的真理与人才。正如科斯所分析的:思想市场是知识分子从事经营的市场,他们会夸大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和道德的高尚性。知识分子投身于真理事业,而生意人仅仅是谋生或追逐利润而已。思想市场是自认为高尚人士从事的活动,应该保留足够的自由;而商品活动被认为是等而下之,充斥着各种假冒伪劣、敲诈和卑鄙的利益诉求,因此需要管制。我并不支持管制或干预,但必须建立市场制度。至于制度是否等于干预或管制,这个问题与制度产生的公共决策方式有关。如果制度是某个机构确定的,则属于干预;如果制度是由“全体一致原则”确定的,则不属于干预。美国宪法的历史,一半是关于言论自由的判例史。言论的边界在哪里,哪些属于诽谤,广告是否该受管制,讽刺总统是否被允许,美国社会对这些问题有着持久而深刻的争论。在美国学界,左派学者、干预主义者主张对经济自由加以干预,对言论自由则表现得比保守主义更加自由与宽容。这就是他们自称自由派的原因。其实,只要遵循言论制度的公共决策的“全体一致原则”,不论言论边界多窄或多宽,都是最优效率的。如果全体一致同意禁止言论自由,思想市场还有效率吗?定然没有效率,但当所有人利益受损时,他们便会调整过来。换言之,“全体一致原则”本质是在自由、平等的公共决策中,公众的政治博弈与政治交换会形成最优的市场制度。所以,经济学家相信,在有效制度的思想市场中,虽谎言、谣言、谬误与似是而非的“真理”横行,但真话终将战胜谎言与谣言,真理终将战胜谬误与似是而非的“真理”——就像自由搏击三拳击倒马氏太极。这是一种米尔顿式乐观【3】。但是,现实中,即便在美国,民主党的错误言论也获得知识界的多数支持,占据着主流思想市场。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对思想市场保持足够的谨慎,因为思想市场并不够健全。自由市场有三大要素:产权、价格与竞争。与商品市场、金融市场相比,思想市场的这三大要素都存有一定的缺陷。如果制度不完善,思想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被谎言、谣言、谬误与似是而非的“真理”淹没。先看产权。思想是无形产品,商品是有形产品,思想在产权的界定上要比商品困难得多。比如,我说“深秋天凉”,或“制度是私人契约的公共化”,这两句话是否可以形成产权?它是否归我所有?是否具有排他性?在农耕时代,天启性宗教认为上帝掌握着真理,垄断了知识产权;世俗政府也认为,精英阶层对知识的创作、传播及解释享有垄断权。古代垄断性的知识产权制度,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千年内卷化。知识产权不应该被特权阶级或精英垄断。因为知识具有延续性,即便是精英(科学家)创造的知识也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并客观上促进了知识创新。知识产权的延续性,进而导致知识产权的不完全排他性。比如,我修建一栋房子,土地是自己购买的,房子是自己出钱建的,土地和房子的产权是具有排他性的。这栋房子的设计,不论是我自己设计的还是设计公司设计的,它的设计专利,不具有完全排他性。因为设计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累积形成的创新性知识,尽管我不知道这个“前人”具体指谁。这就是知识产权与有形产权的在权利界定上的差异。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制度,知识产权的不完全排他性将导致思想市场毫无效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垄断权,阻碍了经济效率;认为知识是“无主的”、共有的、免费的。这种主张将鼓励抄袭、扼杀创新。在如今的大学,论文抄袭事件屡上报端。法与经济学家威廉·M.兰德斯与理查德·A.波斯纳在其合著的《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中做了成本-收益的解释【4】。知识产权的反对者忽略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原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世纪欧洲大陆上大量荒芜的土地也是“无主的”,要获得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必须付出相当的成本——建立防御工事与灌溉设施。知识原本是无主的,但是牛顿、斯坦福大学、吉利德科学等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才得以获取。所以,知识是有主的、有产权的,只是其产权具有不完全排他性。科学的解决办法是知识产权法。英国最早制定《垄断法》,即第一个专利法。此后,人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这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发明,现代知识产权法主张了知识的非完全排他性,比如有些知识不授予产权,区分专利与著作权的权益,设置专利年限,等等。它既保护了大众的知识创造,也鼓励了精英的知识创新。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法解决知识产权的不完全排他性,思想市场才有效率。所以,思想,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产品。知识的延续性支持了思想市场的自由,打破了知识垄断的各种谎言。想要有伟大的发明与杰出的创新,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思想市场的开放与自由,更多人参与知识创造,才能累积、延续、激发更多的创新。再看价格。知识的延续性,往前追溯是外部性。如果我们继承前人的知识都是通过交易完成的,也就是付出了应有的成本的,那么知识产权是具有完全排他性的。但是,知识有外部性,知识创新不避免地免费吸收了前人、他人的知识。知识的外部性,表现为边际成本趋于零,导致价格机制的不完全性。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如专利、著作,是可以获得价格机制的奖励的。但是,教授、学者创造的大量学术文章难以被价格发现。到底是这些文章缺乏价值,还是知识的外部性所致?有些学术论文被高引,说明其有学术价值,但该文章并未形成价格。这说明知识的外部性破坏了思想市场的价格。有人提出,因论文成名的学者可以通过演讲获利。这其实是另外一回事,演讲是论文的副产品,也需要投入成本。对学者来说,演讲的机会成本不低。这会导致学术文章“媒体化”、学者“商业化”。这样的学术功利主义便会产生危害性。解决办法还是要回到学术研究的价格机制上。一般通过公共用品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但是,如果监督与考核不足,教授容易沦为“老板”,套取国家学术基金,学术腐败横行。还有一种办法是,通过建立社会基金与社会荣誉来弥补价格机制缺陷。比如,校友、企业给大学提供大量捐助建立各项研究基金支持科学家安心做研究。更重要的是,社会尊重知识,学界崇拜大师,学者可以获得超越经济利益的学术价值感。完善了产权制度、修复了价格机制,思想市场才能自由竞争。03 勇气:人类社会突破的品质竞争,是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通常认为,劣质的思想会像劣质的面包一样被竞争所淘汰。但其实,错误的知识和落后的制度具有相当的顽固性。即便在自由的思想市场中,思想革新也并不像产品创新一样立竿见影,它具有社会演化性。为什么?与商品市场不同的是,思想市场的竞争,是竞争人的心智空间,本质上是试图控制人的行为选择。虽然哈耶克的主观主义不支持这一观点,但是思想市场对人的控制远甚于商品市场。比如,汽车市场的竞争包括价格、质量、安全性等,这些竞争因素并不会控制人的行为选择。当然,厂商也试图控制人的心智,渴望强化某种令人深信不疑的品牌主张,如电动车清洁、特斯拉的科技感。但是,思想市场是直接在心智层面控制人的行为选择。商品市场的惩罚机制会让人趋于理性,而思想市场控制了人的思想,其惩罚机制未必有效。一个人一旦信仰了某种错误的思想,如伊斯兰革命,其行为选择将受到思想控制,未必会迷途知返,最终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通常,自由竞争推动边际递减曲线右移,但思想市场的竞争可能导致边际递减曲线左移。所以,思想市场的调节机制未必灵敏,它呈现长期内卷性与社会演化性。归根结底,思想市场能否展现效率,关键看大多数人相信什么。如何确保人类相信真理?大学的问题,说到底是这个社会的人到底是相信真理,还是相信谬误,亦或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真理”。哈耶克在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中指出:“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5】”当结果平等深入人心,以结果平等为目标的福利主义便会制造经济萧条与债务危机。当干预主义占领思想市场,所有人都试图搭乘公共用品之便车走上繁荣之路,结果却通往奴役之路。那么,人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观念或许源自个人的意志。什么样的意志造就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品质造就什么样的观念。坚强的个人意志造就独立、个性、自信与勇敢的品质,进而形成独立自强、自由竞争、私有权利的观念。相反,脆弱的个人意志造就畏惧、自卑、卸责与机会主义的品质,进而形成抱团取暖、依赖群体、崇拜强者的观念。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解释了个人意志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6】。在远古时期,个人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每个人必须依附于集体行动才能生存。但是,集体行动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集体规模越庞大,搭便车越严重,集体行动的效率就越低,集体行动越来越困难(三个和尚没水喝)。集体行动难以为继,该怎么办?奥尔森认为创造两个条件集体行动可以持续: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这两个条件让组织者获得超额收益(超过集体的平均收益),推动集体行动前进。组织者的超额收益到底是多少?如果通过协商来确定,则存在协商成本;集体规模越大,协商成本越高。况且,如果没有超额收益,没有人会扮演协商发起者的角色。这时,延续集体行动最可能的方案是强人的涌现。强人的涌现可能是推举出来的,也可能是自告奋勇的,但更可能是“博弈”出来的。就像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中猪的崛起【7】。猪(领袖拿破仑),聪明果断,有勇有谋,处心积虑,具有政治强人的潜质。它成功策动动物们造反,赶走了主人。革命成功后,猪开始摘取“超额收益”,一步步突破“七戒”,甚至废除了起义歌《英格兰兽》,成为动物庄园更可怕的统治者。动物庄园的革命果实为何被猪篡夺?一方面是猪不讲武德,另外一方面是动物们缺乏坚强意志,寄托于猪之政治强人推翻暴政,试图搭革命之便车。当猪一步步侵蚀革命果实时,动物们既害怕又默许,既不满又无奈。动物们愿意出让部分个人权利与自由以换取安全与食物,让猪获得超额收益。但是,猪一旦掌握了不受控的公权力,这份超额收益,是“点到为止”,还是“得寸进尺”,就不由动物们控制了。当动物们被剥削到极限,新的集体行动暗流涌动,新的政治强人便会涌现。如此反复循环,脆弱的个人意志克隆出一代代政治强人。为什么难以树立坚强的个人意志?个人意志其实源于经济基础,经济实力越强,个人意志越强。但是,进入近代社会,具备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人,依然倾向于集体生存。或许是动物庄园具有某种惯性,个体长期在群体中会产生两种危险的倾向:一是搭便车动机纵容人性之恶——懒惰、贪婪、封闭、虚伪、贪小便宜、畏惧权威、崇拜权力、排斥风险、平均主义、假以公利之自私以及“枪打出头鸟”心态。从经济学的角度,搭便车驱使所有人在群体中产生一致的预期:“付出在平均之下,获得在平均之上”。根据心理学研究,人在群体中迫于压力,倾向于服从集体、随大流,容易丧失独立性和个性。一个人如果陷入正在唱歌喊口号的队伍中也容易被迫加入其中律动起来。这就是一种群氓心态。二是人在群体中产生一种风险幻觉: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这种风险幻觉犹如“酒壮怂人胆”,身处其中的人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对自身风险麻木,盲目相信群体力量,诱发不理性行为。所以,在个人意志脆弱的国家,其集体意志、民族战力却极为惊人与疯狂,比如北极熊被称为战斗民族。更可怕的是,拿破仑不断地利用强权、制度及意识形态,纵容人性之恶,摧残动物意志,强化腐朽观念,将动物囿于动物庄园之中。这时,人们就渴望大学教授、学者能够鼓起勇气说真话,求真知,探真理。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强人寄托,另一种搭便车?脆弱的个人意志也会催生思想“强人”。他们可能是欺世盗名的精神骗子,也可能是戈培尔式的政治喉舌,还可能是霍梅尼式的野心家。思想强人或许比政治强人更可怕,他们能够控制人的心智,降低思想演化的速度。玛赞·莎塔碧,一位出生于伊朗的作家,她在《我在伊朗长大》中记录了伊朗人在伊斯兰革命时的选择。里面有一句话:“自由是有风险的,人需要教育自己。【8】”一个缺乏勇气与责任品质的民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拥抱了强人庇古所,拒绝了思想市场与自由市场。不得不说,个人的意志品质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这种资源不足,不仅思想市场萎靡,就连自由市场都萎缩。在不充分的思想市场中,反自由主义、干预主义、国家主义、保护主义总能占领高地。如果用协商机制取代政治强人,集体的权力逻辑发生改变,作为决策者的个人需要承担决策带来的一切后果。当多数人丧失这种意志品质时,民主之门将被政治强人永久关闭。即便民主之美国,每到经济危机爆发时,很多人深感恐惧,美国民主党及凯恩斯主义者乘机顺势消磨人的意志以及独立承担责任的勇气。他们利用信用货币的财政赤字化制度漏洞,以拯救者的身份鼓吹干预主义,获取更多的政治选票,以及占领思想市场。这种主张及行为其实纵容了人性中的贪婪、懦弱与卸责——可谓杀人诛心之恶。自由市场的前提是思想市场,思想市场的前提是意志品质。只有整个社会的个人意志趋于坚强,造就更加独立、自信、勇敢、个性、开放、外向的品质,才能形成独立自强、敢于冒险、勇于担责、自由竞争、保护私权、开放协作的观念。只有个体具备勇敢的品质,才能捍卫正义,才能坚守底线,才能催生学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支撑大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你知道所愿与所要明白勇敢的重要希望你清楚欲望的煎熬希望你自由自在的笑”——《逆流而上的你》,尹姝贻参考文献:【1】商品市场与思想市场,罗纳德·哈里·科斯,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2】教育何为?弗里德里希·尼采,北京出版集团公司;【3】论出版自由,约翰·弥尔顿,商务印书馆;【4】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北京大学出版社;【5】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尔·奥尔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动物庄园,乔治·奥威尔,上海三联书店;【8】我在伊朗长大,玛赞·莎塔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能守其本

考研:有的人想选择学硕,有的人更偏爱专硕,这两种选择有何差别

研究生考试,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在研究生考试中,在选择硕士研究生类型时,有的同学想选择学硕,有的同学却更偏爱专硕。学硕和专硕到底有什么区别?到底谁的前景更好呢?实际上,学说和专硕的区别,体现在培养方式、学制学费、入学难度、毕业条件、读博深造、就业认可度等方面。从培养方式这个角度来看,学术型硕士,偏向于理论研究。专业型硕士,偏向于应用研究。这也导致学术型硕士主要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而专业型硕士更重视实习和就业。在毕业论文要求上,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论文要求非常高,很多同学为了写毕业论文掉头发,但专业型硕士,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从课程来看,一般情况下,专硕第1年就把大部分课程都上完了。从学制和学费来看,学术型硕士,学制是三年制。而专业型硕士,有的学制是两年的,学制是三年。从学费的角度,学术型硕士学费是8000元,而专业型硕士,学费通常是1万元起底甚至更高。一部分专业型硕士,学费甚至超过了每年10万元。因此,家里没有钱,想要读专硕,压力会非常大。从入学难度来看,学术型硕士的入学难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说,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如高考,但是,也是非常难的一种考试。相比之下,专业型硕士的入学难度会相对更低一些。从毕业条件来看,作为学术型硕士,想要顺利毕业,一般情况下,需要发表论文。相比之下,一部分专业型硕士,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在毕业作品选择方面,相对比较灵活。从读博深造的角度,学术型硕士读博比较容易,而专业型硕士,读博的难度就相对更大。因此,如果你并不打算读博,不管是选择学硕还是选择专硕,差别都不大。但是,如果你想读博,建议还是选择学术型硕士。从就业的角度,虽然说,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相比本科生,就业优势都比较突出。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是科研单位,比如,高校招聘人才,更倾向于招收学术型硕士。但是,在企业招聘人才时,有可能反而是专业型硕士的优势更强。

乃至委蛇

追溯我们从何而来 探索我们往何而去

为了进一步传承、研究、弘扬良渚文化,探究余杭文化的源起,为弘扬传播余杭文明,近日,2020“余杭·陶”首届余杭文化陶瓷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余杭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行。2020“余杭·陶”首届余杭文化陶瓷艺术展,由杭州市余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余杭区陶艺协会、余杭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余杭美术馆)承办。此展既是对良渚文化和良渚先民的致敬,也是对陶艺协会创会四年来会员队伍创作成果的集中检阅。展览共征集到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余杭区陶协和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的80余位作者的近百件陶艺精品。展出的作品集中展现了作者对陶艺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通过这一件件精美的器物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让人不禁对这片良渚文明滋养下和创新浪潮涤荡出的丰厚热土肃然起敬。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从良渚先民的手中接过了那一把千年窑火,并为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追求和“余杭·陶”文化精神。“余杭·陶”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度研讨交流。展览将持续1月31日。

烤鸭香

何为学术不端,有和本质?如何看待

何为学术不端,有和本质?如何看待当学术研究不再是一些人专属的生活学习兴趣,而俨然成为如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所说的一种“学术职业”时;当科研成果不再只是人们思考、观察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的偶然性所得,而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密切关联时;当科研的功能不唯是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而且勾连着研究者的职业晋升、个人获益和自我满足时,诚实与责任便成为科学研究应有的伦理要求和基本准则。与之相对,欺诈、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则成为人们厌恶、排拒和抵制的对象。然就像盗窃行为一样,尽管学术不端为人们所不齿,在现实中却无法根除。这从近些年国际上发生著名的学术不端 案件即可得到印证。譬如曾轰动一时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宪法学教授却伯学术剽窃,晚近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中心小保方晴子捏造与篡改实验数据,德国肿瘤专家的学术造假,以及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学术论文造假,等等。在学术研究中,当围绕某一命题展开论证,通常要对构成命题的语词进行范畴和概念的厘定,其意是要使论证形成共识性前提,达至“意义与所指”的统一。折射在关涉学术不端问题上亦莫能例外。从当下多数高校的制度规定以及一些学者的论述来看,所谓学术不端,是指科研人员违反学术共同体在长期的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学术自身发展规律而制定的道德规范,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此定义存在三个明显的特质:第一,学术不端侵害的客体是学术共同体业已形成并得到共同尊重和认可的学术道德规范;第二,行为人对于学术不端的发生通常是明知的,因此在主观形态上表现为故意或重大过失; 第三,各高校制定的学术道德规范归属本校的规章制度范畴,这意味着当某一行为构成学术不端,事实上亦违反了学校的相关纪律规定。另外,我国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对作品的抄袭剽窃等亦进行了规定,所以一些学术不端还可能同时构成对其他人知识产权合法权益的侵犯。饶有趣味的是,此规范性内涵,在具体实践中并未获得人们普遍性认同,甚至形成“制度意义”与“实践认知”背离的状态。究其原因,人们对学术不端的认知并不局限于规范的“意义波段”,往往将其 与学术失范、科研伦理失范、学术腐败等语词互换使用。在此背景下,欲准确理解学术不端的内涵,首先有必要对这些与之相近的语词作必要阐释和辨异。

扫雷

何为学术逻辑?学术逻辑有多重要呢?

部分学生会觉得选择国际学校,走体制外是特别轻松的一件事,有很多精彩的社团活动,不用死记硬背参加应试教育,可以动手做各种有趣的研究……但其实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从中国传统教育过渡到国际化教育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这根本性原因是中国学生缺乏学术思维。什么是学术思维?学术界发展出来的通行的对科学和人文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术思维有哪几种?就科学型学术思维为例,包括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的研究过程两大要点,它所使用的方法涵盖归纳/演绎/实验设计/因果论证/概念形成/假设检验法。科学思维的6个原则:可证伪性奥卡姆剃刀可重复性排除对立假设萨根标准相关性与因果性学术思维有什么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恰当提出科学假设或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让学生使用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正确评价假设或理论的可证伪性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验证所提出的假设的能力若缺乏学术思维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会相当吃力学生会陷入僵化的书本思维,难以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唯书本是论学生写作学术论文时,思路混乱,条理不清,逻辑论证漏洞百出国际学校是怎么培养学术思维?对于A-level的学生而言,学术思维的培养会贯穿在A-level学习和申请的过程中对于AP的学生而言,学术思维的培养会更针对各自AP学科课程的特点而进行教授跟普通逻辑思维的区别?逻辑思维只是逻辑学科单纯对于推理正确形式的探讨,但学术思维则是涉及各学科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思维方式,涉及各学科的具体内容和针对各学科特点采用的具体研究方式。逻辑思维可以说是学术思维的基础,有基础的逻辑思维,加上对专业学术的不断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培养出学术思维。塔基国际教育提醒各位选择国际教育的孩子们,你们不仅需要培养学科知识,更需要花心思培养学术逻辑,这不仅能提高自己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更是为将来更深度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