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血压,守护每个家庭“前两个月我们病房收治了一名19岁参加完高考的孩子,入院时血压190/100 mmHg,经过检查发现孩子已经肾功能不全了,让人十分痛心和惋惜。”刘敏教授口中的严重高血压似乎打破了我们对高血压的浅薄认知。如果你还停留在高血压只是血压计上显示的冰冷数字,那么你需要跟着刘敏教授一起,重新认识高血压的危害。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今年的“世界高血压日”与“全国高血压日”不期而遇。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等联合发起“世界&中国高血压日——关注血压”大型系列活动。“医学界”特邀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刘敏教授分享她与继发、难治性高血压的故事。独具慧眼,甄别继发、难治性高血压“前两天我的诊室来了一位35岁复诊的女患者,她的血压一直控制不佳。第一次来门诊时患者自诉自己只有一个肾脏。经过检查发现患者是因肾动脉狭窄导致一侧肾萎缩,目前面临肾脏切除。如果她能及时发现并且治疗,一侧的肾脏是能保住的。”刘敏教授惋惜的叹了一口气。谈到继发性高血压,刘敏教授最大的感触是——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和漏诊的疾病。继发性高血压在年轻和老年患者中均易漏诊。一方面患者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因为科室不是高血压专科,医务人员对高血压的诊治不够规范,检测技术不准确导致继发性高血压漏诊。继发性高血压较原发性高血压危害大,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发的心脑血管风险并发症较原发性高血压增加40%以上。因此面对继发性高血压,如果仅重视血压的控制而不注意纠正这些导致高血压的真正原因,无疑是治标不治本。“前段时间,我们收治了一名60岁严重高血压的女性,1年前她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一年后入院检查结果显示,她患上了肾上腺腺瘤,单侧肾动脉狭窄伴肾萎缩,后续的治疗非常困难。”刘敏教授再次强调如果患者能够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也许能够挽救肾脏,脑出血也有可能避免。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病例常见,刘敏教授还遇到很多难治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指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应用了可耐受的足够剂量且合理的3种降压药物至少治疗4周后,诊室外和诊室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刘敏教授说,“越来越多的难治、继发性高血压病例让我们意识到,提高医生对高血压的诊疗水平和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非常重要。”攻坚克难,上下求索为了提高继发性高血压诊疗技术,刘敏教授的团队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加强医务人员对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认识。通过开设高血压教育学院、举办高血压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等多种形式,让基层医生和不同专业医生对这类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诊治能力,从而降低继发性高血压的漏诊率。第二方面是加强对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宣教。通过举办科普讲座、义诊活动等让大众更了解高血压,学会家庭自我血压测量等。经过河南省“高血压人”十几年的努力,河南省高血压的宣教跨越了一个台阶。刘敏教授说,“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从农村来的年轻患者主动在门诊就诊时告诉我,他想查查肾上腺、电解质。而这,在十几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第三方面是提高自身专科诊疗水平。刘敏教授的团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高血压诊疗技术,吸纳优秀的诊疗经验,内部定期组织进行高血压培训以强化每位医生的诊疗水平。除此之外,他们还加大对高血压科研的投入,目前他们在单基因高血压诊断、盐敏感性高血压作用机制的研究都有显著成效。刘敏教授还提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每个医院在高血压防治网络中都有重要的角色分工。三级医院应该承担疑难危重高血压的诊治工作,培训指导基层医生进行高血压的规范化诊疗。基层医院的重点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各级医院都有责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于难治性高血压,规范诊疗是关键。”如何规范化诊疗难治性高血压,刘敏教授提到“四步走策略”。第一步是辨别真伪。大多数长效降血压药物可能需要经过2-4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挥药效,而部分高血压患者因没有按时按剂量服药、在不同医生指导下换药或急于快速降血压等,导致“假的难治性高血压”。第二步是准确测血压。这需要医生掌握专业的测血压方法。第三步是去除诱因。药物、失眠等均会导致血压升高。去除诱因能避免不必要的血压药物使用。第四步是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目前,刘敏教授团队在心理因素相关性高血压的研究颇有成效。此外,他们还研究可以降低高血压的新药以及中国人或者河南人群难治性高血压肾素特点等,寻找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最后,刘敏教授强调,高血压患者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首先,他们应该重视自身血压管理,如正确测量血压、正确服药、正确管理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其次,对可能出现的靶器官损害应该定期随访,及早干预。最重要的是,应该通过专业医生了解科学的高血压防治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刘敏教授在高血压防治的路上也曾遇到很多阻碍,比如研究项目缺乏专职人员和经费,实际进行的临床研究中,患者不愿配合等。但她相信,经过“高血压人”的不懈努力,上下求索的路会越来越顺利。刘敏 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导。河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微循环学会高血压分会会长、中国医促会难治性高血压与周围动脉病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农村卫生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血管专病高血压组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河南省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心身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高血压精萃》特约编辑、《河南医学研究杂志》编委。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联合单位: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审核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 刘敏教授采访及撰稿作者:大头虾责任编辑:董小雯【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刘晓波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医院”,中医药服务量居全国首位;中药材人工栽培的数量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今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占比达全国的6.7%;今年河南中药工业产值超200亿元……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来自11月26日在郑州发布的《河南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举办的这次发布会上,中原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报告》主要研究人苗明三介绍说,《报告》由河南省科协资助、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承担,汇聚了省内近10余位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对我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整理分析,更集聚了行业专家智慧,为河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医药学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开始成熟的标志,“豫药”在中医药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故里、医圣祠、华佗墓、禹州药都、百泉药市、洛阳正骨、四大怀药等文化遗产和遗迹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河南省作为中医药文化大省之一,在中药材产业发展及中医药学科建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报告》聚焦基于中医药学科的中药材产业创新体系建构,对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自身发展的历史现状、特色和基础、存在的问题、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中医药产业链条涉及的 6 个子课题进行了整理总结,形成了河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中医药商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医药人才科技支撑报告等,在此基础上,集中对产业体系进行了整体评估。我省中医药学科:医教科管齐头并进建设中医药强省,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报告》中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现有中医院587家、开放床位8.17万张,5家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库,12个专科入选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医院”,1800多家乡镇卫生院建成了中医馆;2018年河南全省县级以上中医医院门急诊总量和出院病人数分别占全省医疗机构服务量的20.3%和16.13%,中医药服务量居全国首位。我省目前共建成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河南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医药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疗慢阻肺领域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等。我省现有中医药从业人员9万多人,李振华(已逝)、唐祖宣、张磊先后当选“国医大师”,毛德西、丁樱、崔公让当选“全国名中医”,郑玉玲等4位专家入选“岐黄学者”。同时,我省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全部通过验收。这17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涉及中医基础、临床的多个研究方向,分别由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承担建设任务。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发展迅速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中的一类特殊产品,具有“农副产品”属性。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河南省作为我国内陆重要省份之一,药用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初步实现了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养殖生产,为开发中药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日化品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我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不完全统计,河南省中药资源2700余种,有蕴藏量的种类236种,栽培品种99种。今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占比为全国的6.7%。河南省是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全省中药材人工栽培的数量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全省18个省辖市所辖158个县(市区)多数县市都有药材种植。山茱萸、山药、丹参、金银花、地黄、冬凌草共6个中药材8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获得原产地标志认定的中药材有方城裕丹参、西峡山茱萸、封丘金银花、南召辛夷、卢氏连翘、“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等27个品种。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较快,万亩以上规模的有温县、武陟的“四大”怀药生产基地等,涉及到40余个中药材品种。近年来,我省中药种植面积发展到430万亩,山茱萸等4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15种中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07家中药企业、25家饮片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拥有宛西、羚锐、太龙、辅仁等知名中药现代化企业,培育了六味地黄丸、羚锐通络祛痛膏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今年中药工业产值超200亿元。我省中药衍生产业:持续发展前景广阔以中药为主的功能性食品、食疗产品发展迅速。如我省好想你股份有限公司、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漯河休闲食疗企业和郑州依莱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均向功能性食品、食疗产品、化妆品和消毒用品的转型发展与升级,很好地发挥了河南农业大省优势,实现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食疗化和养生化,强调大健康理念,实现治未病目的。同时以中药为主要原料的兽药产品具有低毒、无残留、无副作用等特点,在绿色畜产品生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应用极其前景广阔。借助沿黄天然氧吧、湿地等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我省黄河流域所产中药材含量居全国前列。黄河流域约有3亿亩沙漠沙地、湿地、盐碱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盐碱地适宜种植道地药材红花、金银花、牡丹、草决明等,沼泽地适宜种植道地药材有银柴胡、锁阳等,能够防风固沙的药材有丹参、远志、川芎等。中药资源种植开发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中药材深度加工需要劳动力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人均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报告》建议,要发挥河南是中医药发源地的优势,大力扶持豫药品牌的打造与提升。促进黄河生态走廊、黄河湿地、山区丘陵地区的中药原生态种植;促进豫药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促进豫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促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在豫药制药中的实施。为脱贫提供持续支撑。乘势而起积极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报告》认为,当下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初见成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发展趋势良好,成绩突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要把中医药优先发展列入卫生计生发展重大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在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政策试点,为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同时,针对我省如何加速发展河南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行中医药强省战略、完善和建立一套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一个行业联盟和系列创新研发团队、打造两大平台、办好三大节会、建设四大基地、承古拓新,健全培养评价体系、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中医药研发和质量标准建立、利用优势互补,推动产校合作,建设国家级中药材发展技术中心、注重河南本土中药材整理挖掘保护等发展建议。《报告》在我省中医药学科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还重点提到四势:“谋势、借势、造势、聚势”。1、谋势——以系统规划谋划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魂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民众欢迎,鉴于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国家一直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连续推出了很多保障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药绿色健康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实现河南省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制定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体系、优化完善空间布局、孵化重大项目、进行金融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及制定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方案等,形成统一的行动纲领指导河南省发展建设,实现“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2、借势——以打造金融生态构建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翼结合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金融中心的创新金融平台产融结合,实现中药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通过盘活河南省资源,使资源资产化,通过重组资产使资源资本化和证券化,系统解决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的造血机能不足的问题。3、造势——以专业要素市场打造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心根据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特色,打造中药材专业要素市场,在不同特色县域形成各自特色产业区域要素结算中心、服务中心,依托特色资源,形成一心(要素中心)多区(各类以为在医药、保健、中药材等产品加工代表产业集聚区)多基地(城内外种植、原材料供应、健康休闲基地、产业配套基地),打造N个康养小镇、长寿小镇、文旅小镇、美丽健康小镇、养生小镇等,带动全域健康产业发展。4、聚势——以构建联盟体系形成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态构建特色中药材产业体系,开展中药材龙头企业对接,构建中医药及中药材产业联盟。以发展创新模式为旗帜,以N个中医药、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加工为抓手,以构中医药及中药材产业发展联盟为平台,以产业为支点,以创新金融手段为翅膀,以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分工、业务合作、重构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的商业生态圈和价值链。总之,河南省中医药学科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就是以结算经济为核心,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以郑州市为发展高地,以重点县域为核心,结合不同县域中医药产业特色构建适合自身发展“中心+产业聚集区+基地”的三圈产业发展体系,走第三产业带动下的发展路径,并以系统思维为引领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载体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高度融合,通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动河南省中医药发展。以战略为势、产业为本、文化为源、规划为纲、创新为魂、金融为器,推动河南省全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驱动转变。据了解,《报告》由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进程健康组织撰写,中原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苗明三教授担任主笔,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练岚等执笔。编辑:王向前
文:赵慎珠 王明钦 王学春一、滂沱山雨终于停了下来,河水暴涨,云雾弥漫。山陵纵横,幽谷深处见不到几户人家。河南大学师生流亡队伍的几十户教师和家眷,正拖家带口,深一脚浅一脚,缓缓跋涉在泥泞的山路上。那是1944年5月,日军突袭嵩县潭头镇,16名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河南大学呕心沥血营造的深山学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毁于一旦。日寇可能随时渡河,河大教育系教授李秉德的妻子马上就要临产,危难时刻,河大医学院教授朱德明、倪同岗夫妇,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为李秉德妻子接生。重渡沟附近的关沟村,溪水环绕,只有三户人家。河北岸的房东孙老汉,在自家屋后的竹林里,用毛竹、树枝搭起了一个茅草庵,放上一张木床,就成了一个临时产房。25日清晨,茅草庵里传出了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同一天,200多公里之外的洛阳城,被日军侵占,河南全境陷落,河南大学被挤在豫西南的弹丸之地南阳荆紫关。李秉德是洛阳人,家乡沦陷,悲从中来,他为在重渡沟茅庵里出生的儿子起名重庵,乳名小洛。后来,李秉德任西北师大校长,李重庵在甘肃省副省长任上出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医者风骨,念念不忘,李家与朱家后代成为通家之好,往来密切。2013年,李重庵来到河南大学,看到校史馆保存完好的嵩县资料照片时,有些激动:“这是我的寻根之旅,我对河南大学有无尽的感恩,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常常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崇敬感和亲近感。河大的大学精神非常可贵,不仅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更有医者仁心的高贵品德,同事、朋友间的同舟共济、生死与共。”河南大学医学院旧址嵩县财神庙,193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办学所在地二、宁静的河南大学校史馆内,珍藏着一本厚厚的书《九十年沧桑》,封面是作者张静吾的照片。照片上看,他面容清瘦,一双眼睛明亮而含着笑意,炯炯有神。这位籍贯巩县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和蔼儒雅的外表后有着刚强执拗的意志。1927年夏,27岁的张静吾以北京德国医学院医师的身份,到开封拜访河南大学校长凌冰,力陈添设医科之必要。1928年,河南大学设置医学学科,与文、理、法、农一起,成为该校第五个学院,开启了河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陈雨亭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阎仲彝,先后出任院长。1934年,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的张静吾,回到母校,担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内科教授。三任院长知识渊博,理念超前,对同事信任和爱护,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以繁荣学术、培养人才为宗旨,成立医学研究会,创办《河南中山大学医学》季刊、《医学》周刊、《农学与医学》等学术性刊物,先后建立妇产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化验室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学教育体系。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讲述,医学院创办之初,师资多以同济和留德博士为主,学生也多为优良之才。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张劭,就曾因药物研制方面的贡献,入选英国皇家院士。1936年,张学良到医学院参观,在医学院学生的枕头下发现辩证法读物,可见学生阅读兴趣之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长江流域肆虐。李赋京教授利用教学工作间歇期或假期,奔走于血吸虫病疫区,研究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情况。1936年,他在安徽省发现了一个钉螺新种,并首次在《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发表这一发现,经正式鉴定,新种被命名为李氏安徽钉螺,填补了中国对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空白。抗战期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在嵩县,医学院开办“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下设门诊,终日为求诊者治疗。遇到危重病人时,张静吾就在汽灯下为患者做外科手术。医学院师生普及的新法接生,使嵩县婴儿成活率提高到100%,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切弥足珍贵。1944年5月,日军血洗潭头。张静吾携带家眷和几个学生先躲避村中,16日凌晨向山林逃避时被俘。张静吾的妻子吴芝蕙惨死在日寇刺刀下,侄子张宏仲颈部被刺伤,伤势严重,张静吾跳下深沟,侥幸脱险。“我突遭家破人亡之祸,痛苦心情实难描述。”1946年,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河南大学医学院。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药理、细菌等学馆,附设高级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附属医院,规模空前。1950年,为了延揽人才,张静吾日夜兼程,奔波上海、南通等地,以虔诚、豁达的胸襟,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河南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耕耘此处的学者,受教于此的学子,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书写着大学的精神。1930年,医学院配置的各种德国制造的试验仪器三、阳春三月,山花遍野,白色的牡丹花站立在山坡的绿草地中,美丽而与众不同。河对岸是起伏逶迤的山峦,几户人家隐于云烟深处,不论魏晋,嵩县潭头镇是世人心中的桃花源。几间老旧的屋舍,墙面斑驳,十多户的山墙上,精心悬挂着黑白老照片,注明这里曾经是河南大学办学地。新绿的野草,些许的旧物,历史虽已走远,却带着一种香气,让人情难自禁。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流亡办学8年,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其中,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之后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弦诵之声荡漾在河南、陕西两省的山水之间。1939年,高中毕业的张效房,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百岁老人张效房回忆,在潭头镇,民房、破庙是他们的宿舍和教室,冬天透风,夏天闷热。上课桌椅及试验台,都由土坯砌成。校长、教授、学生与农民同饮一缸水,同点一盏灯,因陋就简,顽强执著,不因战乱而影响教学科研活动。清晨傍晚,山径上,林溪间,学生们常常手执一卷,苦修不厌。黄昏时分,小油灯次第亮起,一盏一盏,一户一户,闪烁着,仿佛化作满天星,成为无比灿烂的历史的天空。河南大学校友冯友兰曾有抒怀诗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如今,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科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创造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除方法”,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2019年4月,在河南大学的“明德医学讲堂”上,99岁的张效房老人动情说道:经历过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家必须富强。我是中国人,我的经验是从一个个中国病人身上来的,就必须把我所有的一切都贡献给中国人。河南大学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医生,我的身份永远是河南大学毕业生。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被称为“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2014年1月22日凌晨5点30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1938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全体人员四、阳光洒在银杏树的新芽上,极嫩的黄绿色里透出一派天真的粉红。亭台水榭,花木扶疏,鸟鸣其间,分外幽静。这个春天的河大校园,静寂平和。明伦校区的西南角,几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掩映着一座灰色的两层长楼。校史馆负责人说,它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是医学院的教学楼,校史馆保存的几张照片,就是以它为圆心,记录下医学院成长的历程。方砖宽厚,楼宇依旧,或远或近的一幕幕场景相互交叠,让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扑面而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医学院附属医院奉命组建军政部第11重伤医院,随战事迁转,7年时间救治伤员和百姓上万人。1946年,黑热病在河南严重暴发,它是一种寄生虫病,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传染性极强,人体感染该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90%以上的患者2年内将因合并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面对凶险的传染病,30岁的王伯欧教授逆行而上,出任河南黑热病防治队医师兼队长,最终黑热病在河南被消灭。1950年6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形势危急,祖国罹难。医学院13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赴朝鲜前线开展救护工作。出发前,他们在医学院教学楼前,定格了坚定无悔的面庞。前线护士一个人要照顾160余名伤员,每天10000余毫升(20多瓶)静脉输液、夜班、换药、冲洗伤口、危重病人特别护理,工作极其繁重。在队长吴国桢主刀或指导下,河大医疗队作了多例难度较大的手术:后尿道损伤之膀胱上造瘘尿道修补、腹部损伤结肠露置术……“山之上,国有殇”,危难之处,挺身而出。他们步履匆匆,穿梭于病房,在随时可能带来的生死考验间默然前行,医者仁心,矢志绵延。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说,河大人在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脚步。当国家民族处于紧要关头,河大师生总是迎危而上,他们何尝不是河大史学家嵇文甫所急切呼唤的“蹈厉奋进”的“河南士子”,他们又何尝不是用生命、鲜血和灵魂续写着、弘扬着“河南精神”!五、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巍峨宏伟的南大门门楣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让师生刻骨铭心。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中原文化又以其博大精深而魅力无穷。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铸就了河大人顽强的意志和品质。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没。1951年,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浩浩荡荡,数十万群众奔赴千里淮河沿线工地。民工和技术人员亟待医疗保障,1955年,淮河医院应运而生,承担起河南省治淮施工工地疑难重症患者会诊、转运危难疑难病人救治的工作,医务人员又频繁奔波在工地与村庄,基本控制了天花、霍乱和伤寒的流行。1975年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发生后,三批医疗队35天日夜救灾;1978年“杨庄事故”时,淮河医院收治42名伤员,重伤员8人,他们用手电筒灯照明,在医院大礼堂处理伤员;1979年和1981年新郑、中牟暴发伤寒,医疗队经过3个月拼搏,控制根源,消灭伤寒。在河南对外医疗援助的40多年间,30多名淮河医院医务人员远赴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赞比西河畔,以精湛的医术填补了受援非洲国家医学史上的多项空白,娄敏医生在战场进行救援时,自己伤断两根肋骨,仍然坚持工作……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1月26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工作者,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驰援武汉。那一声“平安回来呵王月华,我爱你!”的呼唤,永久留在了庚子年早春的记忆里。在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带头的应急研发团队,在与时间赛跑。2月28日,马远方团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两种检测试剂盒,可在5至10分钟时间完成新冠抗体快速筛查。项目的前期结果,已由研发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说,“读书不忘救国”“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百年风雨给了河大人太多的艰辛与磨难,历史沧桑给了河大人太多的坚韧与刚毅,河大的历史永远是一部厚重的、自然的、人文的教育史、发展史。河南医学高等教育起于河南大学,尔后折枝为林,蓊郁青葱,以医学教育造福中原人民的宗旨未曾改变。今天的医学院,是第一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学科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39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ESI为《基础科学指标》的英文缩写,是全球公认的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百年路途之上,每一片新芽,每一次花开,每一处跌宕,每一段艰险,医者之傲然风骨,清冽之气,早已氤氲开来,直至无处不在。制图:王伟宾(图片提供: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读书不忘救国""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百年风雨给了河大人太多的艰辛与磨难,历史沧桑给了河大人太多的坚韧与刚毅,河大的历史永远是一部厚重的、自然的、人文的教育史、发展史。河南医学高等教育起于河南大学,尔后折枝为林,蓊郁青葱,以医学教育造福中原人民的宗旨未曾改变。近日,《河南日报》报道了河南大学医学的百年传奇。筚路蓝缕,体系完备1927年夏,籍贯巩县的27岁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张静吾,以北京德国医学院医师的身份,到开封拜访河南大学校长凌冰,力陈添设医科之必要。1928年,河南大学设置医学学科,与文、理、法、农一起,成为该校第五个学院,开启了河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河南大学医学院旧址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生陈雨亭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阎仲彝,先后出任院长。1934年,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读书的张静吾,回到母校,担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内科教授。三任院长知识渊博,理念超前,对同事信任和爱护,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以繁荣学术、培养人才为宗旨,成立医学研究会,创办《河南中山大学医学》季刊、《医学》周刊、《农学与医学》等学术性刊物,先后建立妇产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化验室等,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学教育体系。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讲述,医学院创办之初,师资多以同济和留德博士为主,学生也多为优良之才。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张劭,就曾因药物研制方面的贡献,入选英国皇家院士。1936年,张学良到医学院参观,在医学院学生的枕头下发现辩证法读物,可见学生阅读兴趣之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长江流域肆虐。李赋京教授利用教学工作间歇期或假期,奔走于血吸虫病疫区,研究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情况。1936年,他在安徽省发现了一个钉螺新种,并首次在《中国动物学杂志》上发表这一发现,经正式鉴定,新种被命名为李氏安徽钉螺,填补了中国对日本血吸虫病研究的空白。流亡办学,顽强执着抗战期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在嵩县,医学院开办"高级助产学校""高级护士学校",下设门诊,终日为求诊者治疗。遇到危重病人时,张静吾就在汽灯下为患者做外科手术。医学院师生普及的新法接生,使嵩县婴儿成活率提高到100%,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一切弥足珍贵。嵩县财神庙,193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办学所在地1944年5月,日军血洗潭头。张静吾的妻子吴芝蕙惨死在日寇刺刀下。1946年,张静吾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河南大学医学院工作。医学院聘请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药理、细菌等学馆,附设高级助产学校、护士学校和附属医院,规模空前。1950年,为了延揽人才,张静吾日夜兼程,奔波上海、南通等地,以虔诚、豁达的胸襟,影响、感化着一位位名家来河南工作,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耕耘此处的学者,受教于此的学子,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书写着大学的精神。1930年,医学院配置的各种德国制造的试验仪器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流亡办学8年,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其中,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之后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弦诵之声荡漾在河南、陕西两省的山水之间。1939年,高中毕业的张效房,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百岁老人张效房回忆,在潭头镇,民房、破庙是他们的宿舍和教室,冬天透风,夏天闷热,不因战乱而影响教学科研活动。清晨傍晚,山径上,林溪间,学生们常常手执一卷,苦修不厌。河南大学校友冯友兰曾有抒怀诗句:"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济世良药,感动中国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退休后连续20多年出诊,被称为"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2014年1月22日凌晨5点30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持70年、98岁的"医生奶奶"胡佩兰,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弥留之际牵挂的依然是病人,临终只留下一句话:病人看完了,回家吧……1938年河南大学医学院全体人员1946年,黑热病在河南严重暴发,它是一种寄生虫病,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传染性极强,人体感染该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90%以上的患者2年内将因合并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面对凶险的传染病,30岁的王伯欧教授逆行而上,出任河南黑热病防治队医师兼队长,最终黑热病在河南被消灭。1950年6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形势危急,祖国罹难。医学院13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手术医疗队,赴朝鲜前线开展救护工作。出发前,他们在医学院教学楼前,定格了坚定无悔的面庞。前线护士一个人要照顾160余名伤员,每天10000余毫升(20多瓶)静脉输液、夜班、换药、冲洗伤口、危重病人特别护理,工作极其繁重。在队长吴国桢主刀或指导下,河大医疗队作了多例难度较大的手术:后尿道损伤之膀胱上造瘘尿道修补、腹部损伤结肠露置术……1975年,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发生后,三批医疗队35天日夜救灾;1978年"杨庄事故"时,淮河医院收治42名伤员,重伤员8人,他们用手电筒灯照明,在医院大礼堂处理伤员;1979年和1981年新郑、中牟暴发伤寒,医疗队经过3个月拼搏,控制根源,消灭伤寒。在河南对外医疗援助的40多年间,30多名淮河医院医务人员远赴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赞比西河畔,以精湛的医术填补了受援非洲国家医学史上的多项空白,娄敏医生在战场进行救援时,自己伤断两根肋骨,仍然坚持工作……医者风骨,氤氲开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2020年春天,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1月26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工作者,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驰援武汉。那一声"平安回来呵王月华,我爱你!"的呼唤,永久留在了庚子年早春的记忆里。在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带头的应急研发团队,在与时间赛跑。2月28日,马远方团队率先研发出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两种检测试剂盒,可在5至10分钟时间完成新冠抗体快速筛查。项目的前期结果,已由研发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今天的河南大学医学院,是第一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学科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39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百年路途之上,每一片新芽,每一次花开,每一处跌宕,每一段艰险,河南大学医者之傲然风骨,清冽之气,早已氤氲开来,直至无处不在。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网
假学术期刊网站骗局,你知道吗?他们骗取作者的论文稿件,随后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甚至伪造编辑部公章向作者出具《用稿通知》……如此环环相扣,正在考验着学术论文作者的鉴别力。这样的假学术期刊网站何以大行其道,又为何屡禁不绝?假学术期刊网站泛滥,到底骗了谁,谁该为此负责?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1、假网站贼喊捉贼一边任教高校,一边博士在读,面对发表论文的考核要求,刘俊(化名)倍感“双重压力”。博士毕业前,他在网上查询到某家语言学期刊的投稿地址,于是将自己的一篇论文按要求发送到了投稿邮箱,期待被采用刊发。随后的两个月,刘俊先后被以“审稿费”“版面费”等名目要求缴纳3000余元。最后,“编辑部”告知他,“文章将发表在封三的位置,不属于正文内容,将无法出具《用稿通知》”。在朋友的提醒下,刘俊几经辗转才找到了那家正规编辑部的电话,得到的回应却是“根本就查不到你的稿子”。直到此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陷入了假学术期刊网站设计的连环套之中,“除去经济上的损失,还耗费了大量时间,耽误了事情”。根据刘俊的提示,记者在网上搜索了这本语言类期刊。前三个搜索结果突出显示了“杂志征稿”“2个月见刊”等字样,点击其中一个链接,便进入网页,期刊主页、期刊导读、投稿须知等内容清晰列出,而投稿渠道分别为邮政投稿、邮件投稿和在线投稿三类。尽管,这个网站看上去非常“专业”,但依然与纸质版期刊上所提供的网址并不一致,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的”。不仅这一家,记者先后了登陆10余个假期刊网站后发现,这些仿冒网站的域名极具欺骗性,与正规期刊网站网址高度相似,甚至有些看起来更加权威,页面制作有模有样,从期刊导读、投稿须知到在线投稿等等,一应俱全。通常情况下,仿冒网站中的期刊信息、联系人等全部是真的,只有投稿信箱是假的。“作者根本分不清网站的真假,这些假网站往往制作精良,更新及时,甚至比真网站做得还好。”从事社会科学期刊编审工作的贺宇说,为了取得作者的信任,假冒网站会在显著位置刊登《声明》称,近期本网电子邮箱被不法分子盗用,冒用期刊的名义发送采稿通知,收取审稿费或版面费,还提醒“广大作者务必擦亮眼睛,提高警惕”,真是“贼喊捉贼”。 2、泛滥成灾,却又屡禁不绝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史学学术研讨会上,“假学术期刊网站泛滥成灾的话题”刚被提及,就引起了在场期刊编辑的强烈反应。河南省某知名学术期刊编辑李轲京经常接到电话,“对方的第一句就是,请问稿件什么时候发,我钱都交了”。这让李轲京哭笑不得,又头疼不已,“不用想,肯定又是上了假期刊网站的当了”。多家期刊的编辑都表示,他们刊物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或高校、研究机构,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会给作者寄发稿费。面对一些上当受骗的作者,期刊编辑部会选择报警处理,但收效甚微。这些假期刊网站往往一开始从网络上销声匿迹,但几天过后,又以其他面目面世。被打击、暂时消失、再度出现,就这样,假期刊网站总能死灰复燃,一次次卷土重来。按照现行评价标准,学生毕业、教师或研究人员评聘职称都将发表论文作为硬性要求,排队等待发文章的人数与日俱增,而学术期刊的数量则相对稳定,有待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学术期刊之间形成了供求失衡的局面。郑州大学教授罗志敏坦言,骗子正是利用这些学者和学生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通过以假乱真的期刊网站,干起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的勾当,甚至伪造编辑部公章或空头承诺直接骗取投稿人钱财。据报道,2016年5月,北京警方曾打掉一利用假杂志网站诈骗钱财的7人团伙。这一团伙用假网页冒充某健康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声称可以发表论文,但在作者汇款之后却杳无音讯。经查证,仅2016年1月至5月,该团伙就非法获利30余万元。3、网络搜索平台不应成为“帮凶”对此问题,正规期刊编辑部力不从心,搜索平台监管不力。这为假期刊网站的大行其道提供了可乘之机。“正规期刊官网仅仅是更新期刊导读,并未认真进行网站运营,还有些知名期刊甚至连网站也没有。”李轲京坦言,“我们这些刊物本身并不营利,需要靠政府、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财政支撑,所以往往只能将有限的财力运用在期刊的出版上,而很少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运营网站。此外,如果需要对网址进行官网认证,还需要给搜索平台缴费,我们无力支付这个费用。”记者致电咨询某搜索平台客服,得到的回复是,如果要申请官网认证标志,一年需要缴纳3600元,包括实名实网费和年费。但客服也称,“官网认证后依然不会改变网站显示的排名,还需要进行‘品牌保护’,将对伪官网进行打击”。只是如今在某搜索平台上输入关键词“北京大学学报”,显示的第一条依然是“北京大学学报快速见刊”的字样;而更可怕的是,搜索某医学刊物,连续5页都找不到这家期刊的官网。“假冒期刊网站通常通过竞价排名的方法提高其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这是骗子实施网络诈骗的必要环节。”罗志敏为此建议,除了要依法对假期刊网站相关利益人从严处罚,还需要从规范网络搜索平台入手,让那些假期刊网站无所遁形,以此净化网络环境和学术环境,不让网络搜索平台成为假期刊网站的“帮凶”。4、只有打破“唯论文论”,才能根除假学术期刊网站我国期刊管理部门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举行过两次学术期刊的认定工作,按照公布的名单,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共有6430种。假期刊网站继续泛滥,作者防不胜防,该如何避免?“现在我们编辑部开始采用中国知网的统一投稿平台,作者上传所投稿件后,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稿件所处的环节和编辑部的办公流程。”吉林省某史学期刊编辑任奇说,这一做法将使编辑部的审稿过程更加流程化,每个步骤相比过去更加公开透明,这也是多数期刊目前采用的投稿方式之一。“不建议作者在搜索平台上直接搜索投稿地址,最稳妥的方法是找到刊物的纸质版,寻找官方网址或联系电话。”罗志敏建议,论文作者还可以进入工信部等备案查询系统,查询相关网站的真实性,或者可以先登录该期刊的主管单位官网,然后再在“举办期刊”或“学术出版”栏中找到这个刊物的链接,最后,确认投稿的具体要求以及投稿流程和方式。“发表学术论文通常需要经过投稿、初审、外审、终审,一般需要至少3个月以上的收稿周期,如果是双月刊、季刊,花费半年至一年都很常见。”任奇表示,按照正常发表的节奏,很多论文作者都等不及,他们总以为有捷径可走,可以快速发论文,一些高校甚至能给论文作者报销“版面费”。重论文发表轻工作实绩、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的不良导向依然存在,只有打破“唯论文论”,才能从根本上终结假学术期刊网站。假期刊网站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学术论文出版秩序,也是形形色色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而它们又往往打着“审稿费”“版面费”的旗号以实现敛财。罗志敏担忧:“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继续发展,势必助长论文买卖、代写等行为的发生,也会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创新。”
一项针对意大利和西班牙人群的新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可能与血型有关,A型血人群更易感染新冠病毒,而O型血人群更不易感。这项研究17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等多国研究人员对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大约1600名新冠重症患者和大约2200名对照组人群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研究人员不仅在新冠重症患者身上找到了一个新冠病毒易感基因位点,还发现ABO血型系统可能与新冠感染风险有关。分析显示,A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风险比非A型血人群高45%,O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风险则比非O型血人群低35%。研究人员说,这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不同血型人群的N-聚糖中和抗体差异、基因变异等因素有关,本项研究结果是否有助于评估新冠患者临床风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源:新华视点首席编辑:华丽娟
上次分享过十位优秀研究生后,有同学在后台留言。“期待更多优秀学长学姐的分享”,这不,第二帕就来了!今天我们就带大家领略郑州大学另外十位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左手发核心,右手奖学金的大神们的风采吧……1、丁显飞,男,第一附属医院2016级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孙同文教授(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医学部党支部书记、综合ICU科主任)。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二区SCI论文六篇、中科院三区SCI论文三篇,授权六项专利。在校荣誉: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郑州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医学博士生学术分论坛“宣讲人三等奖”、首届河南省医护人员发明大赛实用类一等奖、郑州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三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小编问答:学长可以给我们分享一句激励自己的一句话吗?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2、袁乐,男,中共党员,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慧珍教授。科研成果: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二区SCI论文一篇,中文核心一篇,会议论文12篇。在校荣誉:曾获得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优秀学生共产党员、连续两次获得三好研究生和国家学业奖学金,第14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优秀会议论文等。小编问答:学长最喜欢哪部电影呢,可以给我们推荐一下吗?临近毕业季,推荐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给大家。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人只会告诉你你也做不到。而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并拼了命去争取时,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3、王沛,女,基础医学院2016级法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7-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师从于张莉蓉教授。科研成果:在读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1篇(第一作者5篇,SCI论文3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于2019年SOT国际会议和2019年中国药理学大会作口头报告,获2019年EB国际会议“Graate Student Travel Award”。在校荣誉:曾获三好学生、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等。小编问答:学姐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国外留学的一些感悟吗?我个人感觉国内研究生(尤其是我们博士生)大多会为能否“如期”毕业而焦虑,而国外却没有如期毕业这个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科研应该是孤独而充满挑战的。如果仅把取得学位当成目的,就会急功近利,或者面对实验失败时会很沮丧。真心希望大家能以体验这段非同寻常经历的心态去面对,把科研当成丰富自我生活的一部分,努力经营,感受自己的成长。调整好心态,科研和生活都会变得很美好!4、梁鹿阳,男,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8级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王亚明教授和冯跃战老师。科研成果:在读期间发表SCI一区论文两篇,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已受理)。在校荣誉: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学业奖学金、全国“互联网+”科技竞赛铜奖等。小编问答:在对待科研的心态方面,您有什么要对学弟学妹说的吗?在科研的路上,大家或许会遇到一些挫折,比如实验失败、文章发表不顺利等等,这些都是科研路上必经的过程。面对这些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在低谷的时候要耐心做好每一件小事,而不是陷入问题之中,最终将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5、张宝森,男,中共党员,物理学院2017级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毛彦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呼吸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优化及其人机交互应用的研究。科研成果: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Energy》发表论文1篇(影响因子15.548),申请专利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校荣誉:曾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三好研究生、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等多项称号。小编问答:学长您有没有什么话要对正在读研的学弟学妹们说?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平静努力的人。6、刘莉,女,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公共经济管理专业,师从刘玉敏教授。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14篇,其中,SSCI/SCI检索论文2篇,CSSCI检索论文10篇(国家自然基金委A类期刊3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在校荣誉:2018年度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9年4月,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结项,参与人;2016年11月,郑州大学研究生资助创新项目结项,主持人;曾三次获得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两次获评三好研究生;2017年获评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7届郑州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研究生、2017届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河南省三好学生。小编问答:学姐在科研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压方法~我是个动漫迷,压力大的时候会沉迷动漫,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放松。7、刘源,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陈志民副教授。科研成果:博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在Angew. Chem. Int. Ed. (IF=12.257,TOP期刊), Nano Energy (IF=15.548,TOP 期刊), Adv. Sustainable Syst.,Adv. Mater. (IF=25.809,TOP 期刊),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IF=6.970,TOP 期刊)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论文引用次数接近300余次,H指数为10。在校荣誉:曾荣获三好研究生、郑州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大概就是能吃能睡,遇事不往心里搁,压力大了跑跑步。8、程文政,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张佳楠教授。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两篇(其中一区一篇,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IF=14.229),两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会议论文一篇,并进行墙报展出。在校荣誉:曾获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河南省第九届英语笔译大赛三等奖,郑州大学金发科技奖学金,2018-2019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三好研究生,郑州大学研究生摄影大赛最高人气奖、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小编问答:学长在科研路上有何感悟?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我一直把科研当工作与事业对待,秉持导师“求知若渴,虚心若愚”的教诲,严谨务实,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9、徐瑞,女,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师从任广乾副教授。科研成果:研究生期间以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论文两篇、北大核心一篇、CSSCI扩展版论文一篇。在校荣誉: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公司治理青年论坛优秀成果奖、河南省三好学生、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一等奖、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研究生学术论坛商学院论坛优秀论文。小编问答:学姐平时是怎么做好时间管理的呢?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是一定要有个规划,包括短期的和中长期的规划,中长期的规划要明确地自己要在哪个时间节点达到哪一个目标、完成哪些任务,短期的规划要具体些,要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状态的时间表和休闲娱乐时间安排,每个人的学习习惯都不太一样,我自己是喜欢把自己的规划给书面化,在Excel表里把自己的规划列好,有其他变动的时候再进行调整,这样自己可以很灵活的进行规划的制订和调整,也能让自己对自身规划更加清楚了解。10、石鑫鑫,女,化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屈凌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科研成果:在Small,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7.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校荣誉:在研究生期间获得多项荣誉,包括研究生优秀成果奖、2018学年博士生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等。2018年负责主持郑州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一项。小编问答:您在疫情期间是怎么坚持科研学习的,有没有对学弟学妹的寄语?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效率不如学校,我也是在实验室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和支持下才坚持做了些事情。比如坚持看文献、想idea、整理实验数据、写文章等,也会安排时间听一些感兴趣的网课来提高自己,比如作图、英语等方面的课程。我希望学弟学妹们以后都能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做事,都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错误中学到东西。还有一点就是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和交流,特别是入门阶段,交流能快速掌握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和内容,帮助自己快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加倍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要坚信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希望大家都能勇于参与实践,努力奋进学习,向未来奔跑,做勇敢的追梦人!来源: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
近日,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团队发表研究成果:基于纳米硒法联合检测人体抗新冠病毒IgM和IgG抗体。以王志增博士、硕士研究生郑植和胡航展为共同第一作者,王耀辉副教授和马远方教授为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单位的论文"A point-of-care selenium nanoparticle-based test for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anti-SARS-CoV-2 IgM and IgG in human serum and blood"在Lab on a chip上在线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一种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高传染性疾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ARS-CoV-2核蛋白修饰的硒纳米颗粒快速免疫层析试剂盒,它可以在人血清中检测抗SARS-CoV-2 IgM抗体和抗SARS-CoV-2 IgG抗体,结果可用肉眼在10分钟内读取。该研究使用抗坏血酸在室温下还原亚硒酸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纳米硒粒子,纳米硒作为标记探针具有性能稳定,价格经济,环境友好度高等优势,与核蛋白结合后制备成快速免疫层析试剂盒。使用该试剂盒在人血清中IgM和IgG的检出限分别达到20ng/ml和5ng/ml。根据90名COVID-19确诊患者和263名非感染对照者的RT-PCR和临床结果对比分析显示,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3%和97.34%。该试剂盒能够方便、快速、灵敏的检测人血清中抗SARS-CoV-2的 IgM抗体和IgG抗体。今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作为河南省唯一接受表彰的高校单位,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6年9月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沈倍奋院士、阎锡蕴院士分别担任实验室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委员,马远方、胡延忠任名誉主任,李霞任实验室主任,张军、王耀辉、崔秀坤任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主要从事原创性抗体药物及诊断抗体研发,并聚焦心血管疾病、分子伴侣与眼相关疾病、肿瘤及炎性疾病、病毒及病毒性疾病领域。病毒诊断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迅速反应,组建以班子成员、支部委员及骨干党员为主的新冠病毒诊断应急攻关团队。从大年初三起,团队成员利用实验室成熟的设备平台和技术优势,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争分夺秒、调配资源、克服困难、努力攻关。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研发出两代基于纳米硒法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阴性标本符合率达97.6%,阳性标本符合率达94.7%,达到临床应用标准。目前,试剂盒获欧盟CE认证,不仅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而且成功转让企业,为新冠病毒防控做出积极的贡献。2020年4月22日,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心血管疾病课题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TRAIL作为心梗药物研发的新靶点,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成果国际原创药物--迪尔辛正在进行转化研究,如果转化成功,将会把心梗"黄金救治期"从现在的120分钟延长至300分钟,将会有许多猝死风险的病人获得新生。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科研工作带来挑战,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却逆风而行,硕果累累。这些成果均出自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8岁的年轻团队,他们朝气蓬勃、热情四射,他们关键时刻迎难而上、舍身忘我,他们投身科研、勇于探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青年,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学以致用,服务社会。《Lab on a chip》学术期刊由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是行业内权威杂志,目前为一区TOP(影响因子6.774)。此次河南大学马远方教授团队的研究在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号:182102310154)、开封市科技局新冠肺炎专项(批准号:20FK003)和河南大学科研基金的支持下完成。延伸阅读马远方,博士、博导、教授;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创始人及首任主任;曾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和院长(2001.03-2018.06);国家自然科学奖、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重大专项等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主要从事抗体药物研发;马远方在国际上首先提出TRAIL心梗治疗新靶点。原图文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官网、河南大学学院官网
原标题:河南组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记者李季)近日,河南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厅、卫生健康委和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文件,确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单位在肾病、儿科疾病、呼吸疾病领域组建第二批次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截至目前,该省已有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家,涉及9大疾病领域。据了解,河南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建设以来,不断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遗传性眼病诊断试剂盒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李季)责任编辑: 小云【来源:健康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和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于4月22日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在线发表。河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实验室副教授王耀辉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海龙、王志增、魏寅祥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马远方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陈有海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合影《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国际转化医学领域顶尖杂志(2018年IF:17.16)。论文涉及的所有实验全部由团队人员在河南大学完成。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省教育厅、开封市科技局和河南大学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发病后尽早进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开通堵塞血管,放置支架,但在临床实际治疗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时间窗口窄-冠状动脉堵塞后缺血区心肌细胞以每小时20%的速度死亡,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而能在120分钟(美国为90分钟)的黄金救治期内完成PCI手术的病人少之又少,均因各种原因被耽搁。二是再灌注损伤-即使血管开通,也会引起"二次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心肌损伤,后期很多病人发展为心力衰竭。针对上述两大问题,马远方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抗体融合蛋白-sDR5-Fc,可通过阻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大量动物模型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41%,减少小型猪心肌梗死面积67%,减少恒河猴心肌梗死面积76%。尤其令人兴奋的是,sDR5-Fc单次静脉用药可延长心梗模型恒河猴黄金救治期120分钟,且能显著提高后期心功能,防止心衰发生。图1. sDR5-Fc对模型动物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表明,sDR5-Fc一方面可直接阻断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另一方面,可同时抑制缺血区炎症反应。研发团队已据此获批2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1项PCT(美国)专利。目前,相关专利已成功转让,正在开展sDR5-Fc的临床前研究。未来,一旦新药研发成功,团队或因在国际上率先提出"TRAIL 作为心梗治疗新靶点"学说而抢占心血管疾病基础及应用研究高地。而该抗体药物也极有可能成为延长急性心梗黄金救治期、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特效药、必备药。这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延伸阅读: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由河南大学承建,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和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生物)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抗体药物实验室2016年9月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主要从事抗体药物及抗体诊断试剂的研发。实验室主要从事原创性抗体药物及诊断抗体研发,并聚焦以下领域:心血管疾病、分子伴侣与眼相关疾病、肿瘤及炎性疾病、病毒及病毒性疾病。目前拥有完善的靶点筛选、抗体制备与改造、抗体功能评价、细胞株构建、抗体质量标准与控制评价、小试中试工艺技术开发和临床诊断抗体研发技术等平台。原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微、河南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