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三高论文”不得报销科技部出台《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文件,科技部相关人士对文件做解读,其实这个政策主要是鼓励科研人员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所谓三高论文将有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学术委员会制定,根据专业的不同,保证论文的少而精,同时科技部也对三高论文有具体的解读,1、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2、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3、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并且强调非“三高论文”不得用科研经费报销!这样的政策出台,很多人认为会对SCI期刊出版社影响会很大,然而并不是会对所有的SCI期刊造成影响,因为SCI期刊分为开源期刊和非开源期刊,非开源期刊主要面向读者受众,就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的版面费就可以出版。反而中国国内的很多期刊却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国内的科研期刊专业性差目前网络上很多人在呼吁建立自己的中文核心科技期刊数据库,其实很早之前,国内的很多科研期刊的世界影响力非常大,例如“中华防疫之父”伍连德教授,作为华人世界中第一位诺贝尔奖的候选人,科研水平非常的高,在1915年创办的《中华医学杂志》曾经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然而最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缺乏专业人士的运维,最后学术影响力每况愈下,最后沦为“鸡肋”!而且国内期刊杂志面对每年各企事业单位的职称评定需求,国内中文的期刊版面费不断的水涨船高,一些所谓的中文核心期刊,一版面就是1千多元,发表一篇中文文章,差不多要花5000元,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宁愿发表免版面费的SCI论文,也不愿意和国内期刊的灌水论文混为一谈,例如北大核心中文期刊《福建茶叶》,从2015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发刊和发文数量暴增,只要和茶叶相关,不管职业和行业单位,都可以花钱让自己的论文发表。因此,科技部的“非三高论文”不得报销,对于国内的很多期刊杂志方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收取版权费的期刊因此国内很多的热心科研人员建议,如果想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核心科技数据库,首先提升期刊杂志的专业性,不是期刊杂志的主编说了算,而是通过专家数据库来说了算,以免出现院士主编审核师娘颂的论文,虽然SCI期刊数据库中的有些期刊比较水,然而专业性的支持下,师娘颂的论文肯定不会通过考核。相比靠收版面费赚钱的中文期刊,很多不收版面费的SCI期刊,主要是靠卖论文版权的数据库,也就是专业人士们想要阅读这些期刊,必须花钱买版权来看,这样靠卖版权的科技期刊,只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才会有人买单,而国内科技期刊不收版面费,靠卖专业数据库,那么优胜劣汰,很多中文核心期刊都会消亡,不过会给国内期刊杂志带来好的一面,那就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专业性会提升,学术影响力也会提升,否则,国内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和教授们都不会轻易发表专业性的中文期刊,毕竟不仅收高额的版面费,而且专业影响力也差,而非开源的SCI期刊,不仅不收版面费,不存在报销的情况,而且专业影响力也更强!
假学术期刊网站骗局,你知道吗?他们骗取作者的论文稿件,随后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甚至伪造编辑部公章向作者出具《用稿通知》……如此环环相扣,正在考验着学术论文作者的鉴别力。这样的假学术期刊网站何以大行其道,又为何屡禁不绝?假学术期刊网站泛滥,到底骗了谁,谁该为此负责?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1、假网站贼喊捉贼一边任教高校,一边博士在读,面对发表论文的考核要求,刘俊(化名)倍感“双重压力”。博士毕业前,他在网上查询到某家语言学期刊的投稿地址,于是将自己的一篇论文按要求发送到了投稿邮箱,期待被采用刊发。随后的两个月,刘俊先后被以“审稿费”“版面费”等名目要求缴纳3000余元。最后,“编辑部”告知他,“文章将发表在封三的位置,不属于正文内容,将无法出具《用稿通知》”。在朋友的提醒下,刘俊几经辗转才找到了那家正规编辑部的电话,得到的回应却是“根本就查不到你的稿子”。直到此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陷入了假学术期刊网站设计的连环套之中,“除去经济上的损失,还耗费了大量时间,耽误了事情”。根据刘俊的提示,记者在网上搜索了这本语言类期刊。前三个搜索结果突出显示了“杂志征稿”“2个月见刊”等字样,点击其中一个链接,便进入网页,期刊主页、期刊导读、投稿须知等内容清晰列出,而投稿渠道分别为邮政投稿、邮件投稿和在线投稿三类。尽管,这个网站看上去非常“专业”,但依然与纸质版期刊上所提供的网址并不一致,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的”。不仅这一家,记者先后了登陆10余个假期刊网站后发现,这些仿冒网站的域名极具欺骗性,与正规期刊网站网址高度相似,甚至有些看起来更加权威,页面制作有模有样,从期刊导读、投稿须知到在线投稿等等,一应俱全。通常情况下,仿冒网站中的期刊信息、联系人等全部是真的,只有投稿信箱是假的。“作者根本分不清网站的真假,这些假网站往往制作精良,更新及时,甚至比真网站做得还好。”从事社会科学期刊编审工作的贺宇说,为了取得作者的信任,假冒网站会在显著位置刊登《声明》称,近期本网电子邮箱被不法分子盗用,冒用期刊的名义发送采稿通知,收取审稿费或版面费,还提醒“广大作者务必擦亮眼睛,提高警惕”,真是“贼喊捉贼”。 2、泛滥成灾,却又屡禁不绝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史学学术研讨会上,“假学术期刊网站泛滥成灾的话题”刚被提及,就引起了在场期刊编辑的强烈反应。河南省某知名学术期刊编辑李轲京经常接到电话,“对方的第一句就是,请问稿件什么时候发,我钱都交了”。这让李轲京哭笑不得,又头疼不已,“不用想,肯定又是上了假期刊网站的当了”。多家期刊的编辑都表示,他们刊物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或高校、研究机构,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会给作者寄发稿费。面对一些上当受骗的作者,期刊编辑部会选择报警处理,但收效甚微。这些假期刊网站往往一开始从网络上销声匿迹,但几天过后,又以其他面目面世。被打击、暂时消失、再度出现,就这样,假期刊网站总能死灰复燃,一次次卷土重来。按照现行评价标准,学生毕业、教师或研究人员评聘职称都将发表论文作为硬性要求,排队等待发文章的人数与日俱增,而学术期刊的数量则相对稳定,有待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学术期刊之间形成了供求失衡的局面。郑州大学教授罗志敏坦言,骗子正是利用这些学者和学生急于发表论文的心理,通过以假乱真的期刊网站,干起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的勾当,甚至伪造编辑部公章或空头承诺直接骗取投稿人钱财。据报道,2016年5月,北京警方曾打掉一利用假杂志网站诈骗钱财的7人团伙。这一团伙用假网页冒充某健康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声称可以发表论文,但在作者汇款之后却杳无音讯。经查证,仅2016年1月至5月,该团伙就非法获利30余万元。3、网络搜索平台不应成为“帮凶”对此问题,正规期刊编辑部力不从心,搜索平台监管不力。这为假期刊网站的大行其道提供了可乘之机。“正规期刊官网仅仅是更新期刊导读,并未认真进行网站运营,还有些知名期刊甚至连网站也没有。”李轲京坦言,“我们这些刊物本身并不营利,需要靠政府、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财政支撑,所以往往只能将有限的财力运用在期刊的出版上,而很少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运营网站。此外,如果需要对网址进行官网认证,还需要给搜索平台缴费,我们无力支付这个费用。”记者致电咨询某搜索平台客服,得到的回复是,如果要申请官网认证标志,一年需要缴纳3600元,包括实名实网费和年费。但客服也称,“官网认证后依然不会改变网站显示的排名,还需要进行‘品牌保护’,将对伪官网进行打击”。只是如今在某搜索平台上输入关键词“北京大学学报”,显示的第一条依然是“北京大学学报快速见刊”的字样;而更可怕的是,搜索某医学刊物,连续5页都找不到这家期刊的官网。“假冒期刊网站通常通过竞价排名的方法提高其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这是骗子实施网络诈骗的必要环节。”罗志敏为此建议,除了要依法对假期刊网站相关利益人从严处罚,还需要从规范网络搜索平台入手,让那些假期刊网站无所遁形,以此净化网络环境和学术环境,不让网络搜索平台成为假期刊网站的“帮凶”。4、只有打破“唯论文论”,才能根除假学术期刊网站我国期刊管理部门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举行过两次学术期刊的认定工作,按照公布的名单,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共有6430种。假期刊网站继续泛滥,作者防不胜防,该如何避免?“现在我们编辑部开始采用中国知网的统一投稿平台,作者上传所投稿件后,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稿件所处的环节和编辑部的办公流程。”吉林省某史学期刊编辑任奇说,这一做法将使编辑部的审稿过程更加流程化,每个步骤相比过去更加公开透明,这也是多数期刊目前采用的投稿方式之一。“不建议作者在搜索平台上直接搜索投稿地址,最稳妥的方法是找到刊物的纸质版,寻找官方网址或联系电话。”罗志敏建议,论文作者还可以进入工信部等备案查询系统,查询相关网站的真实性,或者可以先登录该期刊的主管单位官网,然后再在“举办期刊”或“学术出版”栏中找到这个刊物的链接,最后,确认投稿的具体要求以及投稿流程和方式。“发表学术论文通常需要经过投稿、初审、外审、终审,一般需要至少3个月以上的收稿周期,如果是双月刊、季刊,花费半年至一年都很常见。”任奇表示,按照正常发表的节奏,很多论文作者都等不及,他们总以为有捷径可走,可以快速发论文,一些高校甚至能给论文作者报销“版面费”。重论文发表轻工作实绩、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的不良导向依然存在,只有打破“唯论文论”,才能从根本上终结假学术期刊网站。假期刊网站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学术论文出版秩序,也是形形色色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而它们又往往打着“审稿费”“版面费”的旗号以实现敛财。罗志敏担忧:“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继续发展,势必助长论文买卖、代写等行为的发生,也会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创新。”
Fitoterapia,ISSN号为0367-326X。1947年创刊,由 Elsevier BV 出版。近五年影响因子基本稳定,均在2分+且上下浮动不大,即时影响因子为2.52,在中科院分区:大类医学为3区,小类:药学和药物化学均为3区。期 刊 信 息:主 编 信 息主编是意大利诺瓦拉东方皮埃蒙特大学药物科学系——Giovanni Appendino审 稿 周 期由Fitoterapia官网发布的消息可知,一审的平均时间为0.9周,最后一次决定的平均时间为1.3周;通过对已发表文章审稿速度的统计,投稿到接收的周期一般为1-2个月左右,审稿周期属于很快的了。Received:4 September 2020,Accepted: 1 October 2020Received: 15 September ,Accepted: 19 October 2020Received: 18 August 2020,Accepted: 1 October 2020Received:12 October 2020,Accepted: 7 December 2020Received: 30 September 2020, Accepted: 24 November 2020Received: 19 October 2020,,Accepted: 26 December 2020版 面 费根据官网消息,Fitoterapia支持绿色OA即无版面费;也可以选择黄金开放模式,需要支付版面费平均为$3300.00,折合人民币约21367元,作为2分+的杂志来说价格偏贵。收 稿 范 围Fitoterapia是一本专门针对药用植物和植物来源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杂志。它在七个主要领域发表了原创性著作:1 .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 表征2.生物活性植物提取物和天然产物的标准化方法的开发3.植物提取物中生物活性的鉴定4.植物 目标和活性机制的鉴定提取物5.药用植物生物量的 生产和基因组表征6.化学和生物化学植物来源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7.对药用植物的历史,临床和法律地位的重要评论,以及有关专题的报告发文情况Fitoterapia期刊近5年发文量起伏变化比较大,2017年发文量最少总共为186篇,2018年有明显的扩篇发文量为320篇,2020年发文量预计又降回至217篇,总的来说近五年的发文量较少。其他信息:国人发文占比为60%。网 友 评 论推荐指数:★★★★综合来说Fitoterapia是一本相对稳定的医学领域老牌期刊,近五年影响因子十分稳定,即时影响因子为2.52;审稿周期十分快,一审只需0.9周;国人十分友好,命中率高!无需版面费!只是OA费用比较贵,有需要的可以收藏哦!版权声明:本文转自“SCI快审”,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论文润色等。
《医学理论与实践》等权威医药类期刊大推荐!《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天津、福建、辽宁(省级)、黑龙江、江西等省目录,写发5000元,版面费2000-2500元左右自理。21年底。《抗感染药学》杂志代发5600包版面费,县级单位加1000,市级单位写发7500包版面费。有版面费发票。《深圳中西医结合》全包4630元,刊期2022年下半年,加急费要看加急的刊期来定,最低加急费都是2500元,22年6月后。《医学信息》杂志写发临床4000元,护理加500元,代发3000元,刊期明年3月4月,版面费3000自理杂志社。《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临床写发6600元,包版面费,4000字符,不收护理。《中国医药科学》广东,江西,辽宁 福建 四川 湖北等目录,可护理,临床写发4300元,护理加500元, 版面自理4-5千左右,21年底 审稿期1-2个月 护理需要三级单位,本人课题。《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杂志, 国家级月刊,广东、天津。临床写发3800元,护理加500元每版,面费自理4300元左右,21年底22年初。《淮海医药》杂志正常刊期停收,只收加急稿,福建,四川, 天津 ,辽宁 ,江西 ,湖南, 河南三,需要课题,写发4400元,代发3400元护理,加1000元, 版面自理1500元左右, 21年底审稿1个月左右,市以上单位。《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目前是21年底前刊期,写发3800元,版面费自理3500元,代发2500元,可加急,费用2000元起步,加急6-7月左右。《中国妇幼保健》杂志,正常刊期是22年3到4月,写发1万,代发8000元,版面费自理,6000字符,审稿2个月左右。《北方药学》杂志,版面费3800元自理,写作费一篇2200元,包录用,代发1000元,定金500,录用不了退定金,刊期21年4月,审稿2-3天。《中国处方药》杂志,国家级写发3300元,代发2200元,版面费3500元左右起自理,根据字符确定,正常刊期21年底,7日内出审核结果,最好药物相关,其它也可以,不收护理,5000字符。 收护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写发是4500元,版面费3000元左右。正常刊期22年7-8月,可以加急最快21年6-7,加急费2500元,中医护理可以收,加500元,江西, 福建。收护理《医疗装备》杂志,知网万方,临床写发3600元,代发2500元,护理写发4000元,版面费自理2400-3000元,临床加急21年6-8月,加急费1000元,正常21年年底,审稿一个月代发2300元,版面费自理,审稿1个月左右。 收护理《新疆中医药》杂志,写发4800元,版面费自理1150元,刊期22年上半年,审稿1-2月,收护理,护理5000元版面费自理1150元。收护理《新疆医学》杂志临床写发5800元版面费自理1250元,代发4300元,护理6100元版面费1250元,代发3300元,刊期22年上半年,4000字符,广东、福建、河南、四川、新疆等等收护理。 《黑龙江交通科技》知网收录,110篇现成稿件,看中就下录用,欢迎批量定。全包3000元,21年8期刊登。本刊涉及先进的公路修建和养护技术,汽车运输与修理技术,筑路养路和汽车装卸机械研究成果,公路桥梁结构,现代化检测技术和建桥筑路材料试验新方法。主要栏目包括: 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管理及其他。《黑龙江交通科技》是由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刊物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科技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黑龙江交通科技》杂志以先进的公路修建和养护技术,汽车运输与修理技术,筑路养路和汽车装卸机械研究成果,公路桥梁结构现代化检测技术和建桥筑路材料试验新方法为办刊宗旨。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黑龙江交通科技》自创刊以来,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科技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结合我省低温严寒特点和实际需要报导省内交通科技新成就、科技论文和科技成果;先进的设计理论和生产施工工艺;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的新经验、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技术政策;交通工程论述,国内外交通科技动态论述等。为我省公路桥梁建设和交通运输生产服务,为加速实现我省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作出贡献。刊物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各省市交通厅、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各施工、监理单位和设计院所、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读者群,是公路行业广大厂商和产品进入应用和推广市场的重要宣传平台。《住宅与房地产》国家级,知网收录,国内统一刊号CN:44-1403/F,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6012,邮发代码46-235,3800字符写发3100元,最新刊期是21年2月,4月底出刊。《住宅与房地产》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指导,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与房地产杂志社联合承办的—本专门反映住宅产业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建筑技术动态的国家级权威刊物。《住宅与房地产》杂志遵循面向住宅与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传播交流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环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介绍行业政策、法规,先进科研成果、应用技术与发展动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办刊宗旨,全方位多角度报道行业动态,传播市场信息,促进学术交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住宅与房地产》已成为地产建筑领域的重要媒介,是广大从业人员、企业及学术研究机构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住宅与房地产》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均可通过国内各大数据库检索、查询,是作者科研、晋级等方面的权威依据。栏目设置产业观察、城市建设、住宅产业化、建材装饰、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建筑论坛、市场与服务。稿件要求(1)来稿务求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2)稿件格式:题名;作者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3~6 个);正文;参考文献。(3)文内专业名词、术语、技术性能、计量单位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有关国家标准。(4)文中图、表要精选。图中文字、符号标写清楚,并与正文一致。(5)参考文献限于作者亲自阅读且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者,以3-5篇左右为宜。(6)第一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地址和邮政编码、电话(办公室和手机)、E-mail地址。(7)来稿请勿一稿多投,编辑部将收到稿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审定结果通知作者。(8)来稿一经刊用,将被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维普等各大数据库收录。《房地产世界》省级知网,21年4月版面,4月出刊 (全刊彩印,128页) 收以下栏目论文:产业论坛、城乡规划设计、城市空间、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建筑设计理论、建筑文化传承、建筑教学、建筑经济、园林景观环境艺术、结构设计与抗震、材料研究、技术应用、工程管理实践、建筑装饰与艺术设计、物业管理、交流与探讨。 2版4000字符代写代发2600元。相关链接:《房地产世界》杂志 知网收录 全刊彩印 主管: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江西人民出版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1783,国内统一刊号: CN 36-1182/F 全国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 44-84(上半月) 44-86(下半月)
第一、论文内容与期刊征稿范围是都一致?论文投稿前,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在领域有哪些相关的核心期刊,以哲学期刊为例,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期刊,比如:《哲学动态》、《哲学研究》、《现代哲学》等,同时也有社科综合期刊可以刊登哲学相关文章,比如《中州学刊》、《河南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等。在选择期刊投稿时,专业性期刊和综合性期刊应同时考虑。有些作者错误地认为只有专业性期刊才发表专业性论文,因此只向专业性期刊投稿,无形中缩窄了论文发表的渠道。另外在选择期刊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挑选合适期刊,比如您是一位普通二本单位讲师,可以适当选一些影响因子低、排名较后的核心期刊,如果您是国内顶级院校的博士或者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方向,挑选比较靠前的期刊。第二、要了解核心期刊的格式要求;按照核心格式要求就行排版,可以给审稿编辑一个好印象,排版格式要是杂乱无章,无形中就影响文章在编辑眼中的印象。每种期刊都有自己详细的稿约,一般刊登在每年的最后一期或第一期。投稿前,应仔细阅读拟投期刊的稿约,并大致对期刊进行浏览,了解该期刊的出版时间、出版周期、栏目设置及是否需要中英文摘要等,尽量使论文在形式上符合要求,不要漏项。第三、积极配合杂志社审稿工作;编辑部在接到作者的投稿后,都会寄给作者回执或发电子邮件,上面有稿件编号,作者应记住此编号,以便查询稿件处理情况。编辑部审稿后有时会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应客观对待专家的意见,对于有些意见,作者可以根据要求修改,而有些诸如论文本身的缺陷或不足的意见,是修改不了的,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轻易放弃修改,应详细陈述不能修改的理由,由编辑部定夺。对于编辑部提出修改的稿件,一定要在规定期限内寄回,以免延误发表。目前大多数期刊都对所刊登的论文收取一定数额的版面费,作者应及时交费。论文排版后,编辑部会将校对稿寄给作者,请作者自己校对,此时一定要认真对待校对稿,有些作者错误地认为校对稿中不会有错误,因此只字不改。第四、文章被核心期刊拒稿的原因分析;选题陈旧、无创新性是稿件不刊用的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所用统计方法不当也是造成退稿的原因,,在这方面建议作者多看一些统计学书籍,正确运用统计方法,使论文合理可信。同一单位稿件集中也是造成某些稿件不能刊用的直接原因,建议同一单位相似课题的论文分散投稿,避免因稿件集中造成退稿.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因论文书写不规范如格式不对、字迹潦草、图表、参考文献不规范等原因造成退稿。 雅诗论文网友情提醒:期刊编辑部都有相似的工作流程,一般来讲,从收稿到审稿完毕,大致需要3~6个月时间,如需要作者修改,还需1~2个月,可以刊用的稿件从排版、校对、印刷到出刊也需要2个月时间,因此国内医学期刊的出版时间大都在6~12个月。出版时间较长是期刊共有的弱点,也是由编辑部的工作流程所决定的,很多作者不了解编辑部的工作流程,以为“今天投稿,明天即可发表”或“这个月投稿,下个月即可发表”。建议作者在论文完成后尽早投稿,尽早发表,以备不时之需。
2019 年 8 月 13 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系列期刊的非营利出版社,正式宣布与生命科学实验方案共享平台 Bio-protocol 展开为期四年的合作。Bio-protocol 创办于 2011 年,是一家专精于遴选、发表实验方案,需要同行评审的在线期刊。期刊的使命是打造一个开放获取与沟通的平台,分享高品质的实验方案,让生命科学的研究更高效,更具可重复性。而其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科研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图 | AAAS 与 Bio-protocol 在 AAAS总 部的签约仪式,左为《科学》系列期刊出版人 Bill Moran,右为 Bio-protocol 创始人兼董事长何芳连(来源:ScienceAAAS微信公众号)由于科学实验的复杂性,重复实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自然》杂志曾在线调查了 1576 名研究人员,发现其中超过 70% 的研究人员曾试图复制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并以失败告终,而超过一半的研究人员竟无法重复自己的实验。如果能看到详细的实验方案,并有机会与作者讨论实验细节,无疑会大大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Bio-protocol 就是提供此类服务的平台。《科学》系列期刊出版人 Bill Moran 也评价道:“提供同行评审的平台是支持可重复性的关键举措,同时也为作者和同行提供一个阅读、更新和参与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详细交流的机会,AAAS 和《科学》一直认为实验方案是实现可重复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与 Bio-protocol 合作,进一步鼓励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在 AAAS 与 Bio-protocol 宣布合作之际,DeepTech 采访了 Bio-protocol 创始人何芳连博士和联合创始人兼 CEO 刘峥博士。何芳连是宾尼法尼亚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具有超过 15 年分子生物学科研经验。在采访过程中,何芳连讲述了创办 Bio-protocol 的初衷以及经历的各种挑战。曾经喜欢泡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如今已完全转变为一名创业者,何芳连表示,“现在基本是完全转行了,还是为科学服务,但是完全不一样的服务。”为生物科学家做一个“GitHub”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在实验室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来说,时刻关注自己领域内的前沿进展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与圈外人刷新闻不同,这些学术界的进展,几乎都通过学术界的杂志以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形式发表。学术期刊上各种晦涩难读的论文,往往宣告了一些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新发明的诞生。当看到大牛们做出最新成果时,很多实验室也想重复该实验结果,或者想通过论文中的实验方法来做自己的新探索。但问题在于,侧重于成果的长篇论文中,对于实验方案的描述非常简单,往往想看详情就要去看另一个文献,然后另一个文献又让你去看另一个文献,基本上到最后查一堆文献还是找不到想看的全部信息。这也是何芳连自己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亲身体会。除了论文层面,何芳连还遇到过一些做实验时遇到的“痛点”。同一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一些未发表的实验笔记往往都是纸质的,离开实验室后这些资料也就很难交接下来。(来源:pixabay)要知道,实验室里做个科研实验,并不仅是我们中学时用到的那些瓶瓶罐罐,有时候一丁点实验试剂就是几千美元,想做类似的实验却没有相关实验方案记录,这就意味着需要你花更多的时间和试剂去尝试。何芳连觉得,实验室里的这种现象,很不高效。2010 年前后,何芳连的先生、搞 IT 的林元庆(宾尼法尼亚大学博士,后来成为Bio-protocol 联合创始人兼 AI 高级顾问,曾任百度研究院院长)提醒她,你们为什么不像 GitHub 一样做一个实验方案分享平台呢?对啊,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毕竟实验方案的获取,一直是实验室里存在的科研痛点,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更加突出。一方面,生物领域的实验周期都很长,比如养小鼠做实验,一般至少要三个月才知道有结果,有的做了三个月发现白做了,甚至有的半年才知道结果,这也算是生物实验的一个特色;另一方面,生物领域的实验都很花钱,每年全世界有大量的科研资金都是花在了实验试剂和耗材上,做实验时,点一点滴一滴,几千块钱就没了,三个月下来用了很多试剂,也花了很多钱,如果最后没做出想要的结果,还得重做。这个时候,如果能看到别人已经成功发表论文的具体实验方案,则可以按照标准重复一些重要的实验结果,或者对新问题做进一步探索。用平台的理念做开放期刊2011年,何芳连开始做 Bio-protocol。当时行业中其实也有一些传统的期刊在做实验方案的分享,包括 Nature Protocols,但何芳连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平台。传统的期刊,以 Nature Protocols 为例,一个月常常也就发 10 到 15 篇文章,而且发表的文章内容都是科研界中比较头部(前沿),但往往是小众的实验。实验室中的科研工作者需要的是更基础和常规的实验方案。何芳连一开始就是完全从科研人员的需求来建立这个平台的,既发表前沿的、原创性的实验方案,也发表非原创性的,常规的实验方案, 就是这样一个有更多用户需求的高质量实验方案分享平台,而这很像 GitHub 的理念在做的事情。与 Nature 上的论文相比,Bio-protocol 上所发表的实验方案,更像是模块式的很短的菜谱。对于用户来说,虽然篇幅很短,但往往能够轻松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详细信息。(来源:Bio-protocol)此外,Bio-protocol 上的实验方案还可以有视频,就像我们在逛购物网站时,只看字看图还不够,还有“卖家视频秀”。当然,平台对于这些视频并不会有很高的拍摄要求,但必须包含关键的实验步骤。更能体现平台理念的,是 Bio-protocol 上的实验方案经过同行评议,允许作者随时更新,且可以提问互动。而这一切内容,对研究人员都不收取任何费用——发表无需版面费,使用一律开放获取。靠朋友圈起步,如今和 AAAS 合作回想起 Bio-protocol 所经历的挑战,何芳连表示,刚起步的时候,作为一个无名平台,那个时候还不是一本正式的期刊,如何让大家来分享好的内容,就是最大的挑战。2011 年前后,何芳连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让朋友、朋友的朋友来“捧场”,这些朋友都是美国名校留学的华人博士或博士后,何芳连对内容的把控也有严格的标准,必须是发了很好的论文才行。林元庆在周末也帮忙打电话,邀请很多作者来贡献内容。一年下来,平台收集了大概 200 个实验方案,何芳连自己也贡献了 18 个。而这些内容,为 Bio-protocol 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一个艰难的挑战过去了,第二个挑战又来了,身边的朋友都找完了,接下来又怎么办呢?当时,何芳连利用自己休产假的时间,开始邀请更多优秀的年轻科学家来平台分享自己的成果,其中就尝试过刷斯坦福大学的网站,挨个邀请一些博士后,让她没想到的是,这种做法的邀请成功率还蛮高的。现在看来,当时 Bio-protocol 上的第一批非朋友圈的作者基本就是这么来的。2013 年之前,包括何芳连在内的团队,都是兼职在做这件事情。2012 年底的时候,她开始思考自己接下来的方向。毕竟,自己是很喜欢泡实验室做实验,如果这个时候放弃了做科研,那就意味着不可能再回到实验室了。最终,何芳连下定了决心,要将 Bio-protocol 当成一份事业来做,而她的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先生林元庆的大力支持。2013 年,Bio-protocol 正式申请成为一份网络(在线)期刊。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何芳连唯一的目标就是想着把 Bio-protocol 的内容质量做好,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发表内容,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图 | Bio-protocol 的期刊合作伙伴(来源:Bio-protocol 官网)从 2016 年开始,Bio-protocol 陆续与一些期刊出版社展开了合作。这种合作的开启,让何芳连非常兴奋,一方面证明 Bio-protocol 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另一方面,与权威期刊的合作不仅能保证内容的质量,而且将颠覆了原来内容的增长模式。以这次 AAAS 和 Bio-protocol 的合作为例,在《科学》系列期刊上发表生命科学相关论文的作者,将被邀请在 Bio-protocol 平台上同步发表相关的实验方案,并会提供链接,引导读者访问 Bio-protocol 网站查看相关实验方案。如果作者已经在 Bio-protocol 发表了他们在《科学》系列期刊中相关文章的方法,那么这个链接将直接引导读者阅读已发表在Bio-protocol的方法文章;如果 Bio-protocol 上没有相关的方法文章,那么该链接将引导读者访问 Bio-protocol“方案索取”网页,读者的需求信息将传递给该文章的作者。图 | eLife 与 Bio-protocol 的合作(来源:eLife)这个“方案索取“服务合作将改变 Bio-protocol 内容增长模式——从编辑的邀请模式转变成用户需求驱动的模式,用户需求将驱动实验方案共享规模迅速提升。Bio-protocol 通过这个项目与合作期刊做了数据的直接对接打通。比如用户看到 eLife 或《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中哪个实验方法不详细或有疑问,可以通过“方案索取” 的链接(这些链接在杂志的网页上呈现出来,如图)将需求通过 Bio-protocol 第三方平台传递给文章作者,邀请其分享详实的实验方案或解答问题。(来源:eLife)作者先把他们的方案或答案分享在 Bio-protocol 平台上,Bio-protocol 再将信息同步给杂志,杂志网站上“Request a detailed Protocol” 链接就会自动变成“View detailed Protocol”, 让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连接到 Bio-protocol 平台看相关内容。这个途径将使 Bio-protocol 的内容、流量激增。而在此之前,Bio-protocol 的编辑团队(100 人左右)需要每个月去看当月发表了哪些好文章,有哪些好方法作者写得不够详细的方法,然后再去邀请。现在这个项目是让用户代替编辑去做这些工作,体量完全不一样。据悉,最快在今年 10 月份更新的 Science 系列期刊论文中,大家就可以看到 Science 与 Bio-protocol 的互链效果。商业化的转折与挑战Bio-protocol 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公益的项目,近 8 年来全靠何芳连和她先生的积蓄支撑整个项目的运营, 但是何芳连早在 2013 年,就对外公开地说 Bio-protocol 是个“For profit”的组织。因为在她看来,一个项目要做好做大,不能靠政府或慈善机构的资助,必须自己得有造血的能力;另外,“For profit” 的组织/公司,才能吸引一帮有志向、有朝气、有战斗力的人一起和你把事情做起来。何芳连从一开始就坚信 Bio-protocol 是个既能创造巨大社会价值又有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项目。只是什么时候商业化需要时机。2017 年与各大学术期刊的合作,让 Bio-protocol 的内容模式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 Bio-protocol 商业化的转折。2017 年底,公司决定要开始第一次融资用于商业化布局的时候, 何芳连邀请了另一个合伙人,之前一直兼职的刘峥博士全职加入。刘峥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美国临床病理医师协会注册病理医师,具有超过 15 年医学及医学信息学研究经验。何芳连在电话中向刘峥表示,“你做医生,你会知道五年之后你要干什么,但做这个(加入 Bio-protocol),你完全预料不到五年后会变成什么。”刘峥与芳连、元庆相识于 2000 年,是多年的好朋友。从 2011 年开始,他便作为 Bio-protocol 的第一任主编参与其中,不过是兼职做的。2017 年底,何芳连邀请他回国全职做 Bio-protocol 项目,刘峥当时是有犹豫的。最终在考虑了两个星期后,刘峥于 2018 年 1 月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稳定临床工作全职回国,正式出任 Bio-protocol CEO。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刘峥总结了三条专职投身 Bio-protocol 的理由:“首先,我们想做的事情,是从优质的实验方案出发,在这个基础上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提升科研产业的效率,这件事情如果做成了,影响会比我做医生大得多,不仅仅会有产生非常大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也不可估量。大家都说,创业的人都有一种 make a Diffence 的信仰,这可能就是我也想 make a Diffence 的地方;另外,我本人对用科技提高产业效率很感兴趣,而自己医学信息学的一些经验和能力,对于 Bio-Protocol 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这么多年一起的坚持,做到今天行业内的标杆,这个过程也让我信心很足,相信这个事情一定能够做成。”最终在考虑了两个星期后,刘峥于 2018 年 1 月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稳定工作全职回国,正式出任 Bio-protocol CEO。图 | 刘峥(来源:受访者供图)刘峥的加入不仅对团队的管理、建设起了很大的帮助,更重要是加速了公司的商业化进程。 刘峥和何芳连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深入接触国内的商业市场,寻找 Bio-protocol 的商业化路径。过程中,团队也走过一些弯路,但很快就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和路径。2018 年 8 月,Bio-protocol 获得来自华创资本的天使轮投资,在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内容生产的同时,全力加速商业化布局。作为 Bio-protocol 联合创始人的林元庆(离开百度后创办了人工智能整体解决方案企业 Aibee),如今也以 AI 高级顾问的身份参与和指导 Bio-protocol 的商业化进程。自创办伊始,Bio-protocol 靠着初创团队的激情与投资,支持着其成长。Bio-protocol 源自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也服务于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按照设想,Bio-protocol 不会向研究人员收取任何费用——发表无需版面费,使用一律开放获取。而支持 Bio-protocol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将依靠 Bio-protocol 及其姊妹网站 bio-thing.com 的广告收入,以及团队正在围绕实验场景所尝试的商业化服务。谈到自己这几年的感受,何芳连表示,“我其实转化很快,之前很多人说我原来不喜欢说话,我确实是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但现在我不管跟谁交流,我觉得都能很有激情地去 打动和说服他们,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合作,我觉得都应该站在真正互助共赢的基础上去谈判的。”国内市场不容错过的机会Bio-protocol 现在做的产品,面对的就是实验室场景,实验室 PI(课题带头人)、学生和管理员,而做实验都要用试剂耗材,何芳连认为这是很非常强关联的,“Bio-protocol 一直在做的工作是把实验方案线上化,现在我们尝试将试剂包括试剂本身的信息,也线上化。”在过去一年里,何芳连和刘峥走访了上百个一线、二线的实验室,至少接触了国内四五十家试剂厂商,摸清了厂家、供销商和实验室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很多实验室都买到过假的试剂耗材、国产品牌中一些产品很好但销量不高、厂商的销售仍在采取低效的地推模式等等,这些都是整个行业内存在的痛点。按照 Bio-protocol 的规划,在继续做大做好全球内容服务的同时,将前期的商业化服务主要聚焦于国内市场,以国内市场为切入口在 2 - 3 年后进一步走向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实验室用户,我们给他们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智能解决方案,做什么实验、用什么实验方案、用什么试剂耗材、去哪里买,整个场景都能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家把精力用在真正的科研上。”刘峥表示,“这些用户,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研究性实验室,以及企业用户。”谈到这一年来回国创业的感受,刘峥表示,感悟很多,变化也很大。“原来做病理医师的时候,做临床诊断追求的是一种确定性,而创业本身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创业中的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直是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实后来发现和做科研一样,在诸多不确定性中是可以有方法找到确定性的东西的,比如说用户的需求等等。另外,不确定性本身也代表着很大的想象空间。”经过一年的时间,刘峥已经完成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拥抱不确定性的心态转变。对于自己所做的产品和服务,刘峥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他表示,这种自信正是来源于用户真正的需求。(来源:pixabay)而根据刘峥的介绍,经过中国政府多年来的持续投入,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体量巨大的基础科研市场,而且是稳步增长。2019 年国内基础科研领域的试剂耗材大概将达到 400 亿人民币规模,并将保持8%-10%的年复合增长率。除此之外,国内正在推动医药改革,将直接影响仿制药利润的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医药研发投入会有一个飞快增长。2018 年,我国头部 100 家上市的医药公司的科研投入相对于上一年增长了 47%。刘峥表示,国内将会出现一大批研发型的医药企业,并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窗口,这对 Bio-Protocol 来说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作者:江晓原,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来自中国的107篇论文被国际权威刊物撤稿的事件在国内持续发酵,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对被撤销论文的作者们进行道德拷问和谴责固然是难免的,也是相当容易的,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对于此次撤稿事件,还有一些必要的背景,既没有被充分关注到,也缺乏正确的解读。在一些评论中,不乏对刊登了这107篇被撤论文的《肿瘤生物学》杂志的“学术声誉”的赞誉之声,称赞该杂志“高标准严要求”、“公正”等等。然而,这种说法多少有些想当然。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份杂志的一些基本情况。据权威刊物揭露,该杂志刊登每篇文章收取的“版面费”是1500美元。它的官网显示,在2010至2016的6年间,该杂志总共刊登了5380篇论文,按照上述“版面费”的价格估算,这6年它的“版面费”收入超过800万美元。根据《肿瘤生物学》杂志的上述表现——巨大的、几乎没有约束的篇幅,每期发表大量论文;发表论文收取高额“版面费”;审稿不够严肃认真,由此可以肯定,该杂志属于那种被国际学术界普遍谴责的“掠夺性期刊”。值得补充说明的是,《肿瘤生物学》属于SCI期刊,它最新的影响因子为2.926。有论者出于善良愿望,希望拥有《肿瘤生物学》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把问题论文处理在发表之前,而不是发表之后一撤了之”,但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如果“处理在发表之前”,它的“版面费”怎么收呢?该期刊就是一个明显以盈利为目的的“掠夺性期刊”。现在有很多人谴责这107篇被撤销论文作者的学术诚信、职业道德等等,这当然也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显然应该是考虑如何将政策调整得更为合理。这批被撤销论文的作者大部分是医生,但医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应该是给病人看病吗?病患进入医院后,最关心的是医生是否医术精湛、富有经验和爱心,而至于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似乎并没有那么关切。最近出现的几次成批撤销论文事件,绝大多数为医学论文,这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相同问题多次出现在同一群体,值得进行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反思。不过学术界内外已日渐达成的共识是,有关管理部门对医生实行和其他学科同样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欠合理。总之,此次107篇论文被撤销事件应成为我们进一步反思并扭转现状的契机。为此,笔者认为,对医生发表论文“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需要调整,此外,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公布一个国外“掠夺性期刊”的黑名单,并通过明确规则——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算学术成果、版面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为相关学术行为带上“紧箍咒”。
各位家人,晚上好!今天是6月18日星期四,2020年第25周,豹斑主播,为求知者服务。我国科研成果首发国外学术期刊非常普遍,大众严重低估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利害关系。2018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二了,首发科研成果的国际话语权应该有一席之地,是国家最基础的国际话语权。它涉及深远的连锁反应: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时间差,用户搜索门槛,读者语言门槛,科研工作便利,科普阅读门槛,文化心理优越性暗示,中国学术影响力,中国科研话语权等。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造假,枪手,职称,腐败,压制创新科研,学术霸权,英语崇拜,西方崇拜等等。如果不立刻重视和行动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发布的渠道建设,什么时候才能有中国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多少学术研究者为了学英语浪费多少生命。用人民币研究的成果,却贡献给国外英语期刊。大家想象一下,一个期刊就像一个信息平台,广泛征集原创者投稿。这种低级套路却在高精尖科研队伍里大行其道,实在讽刺。大家脑补国内类似的各种比赛、征文、比稿、研讨会等等烂大街的操作套路,就一目了然了。01最新实例最新的几个报道,依然以发表在国外期刊为荣耀。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等国内外团队,通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这一成果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2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李春来,研究员苏彦、邢树果等人,利用嫦娥四号(CE-4)玉兔二号月球车 (Yutu-2)上搭载的测月雷达回传图像,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 40 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为人类揭开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据悉,该研究成果于今天发表在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上。02网络讨论倾向网络留言贴,请读者留意发帖者的语气和动机:1、所谓SCI就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一般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不算SCI,最好也就EI收录。只有极少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很少很少。多数是国外英文期刊SCI,国内也有少数英文期刊被SCI收录。2、在国外的SCI一般是不收版面费的,但要审稿费,不贵,(普遍的期刊哈),国外的期刊要求要严,要写的有创新点,投稿人的报酬只有稿费,单位奖励的话,就看单位的文件罗。我们学校是IF*2000,导师的奖励是IF*5000.3、众所周知,一篇论文的基本要求是研究方向和结果应当具有一定价值,并且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论文中的有用信息和观点。不过就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所以往往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因为英语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可能会造成论文的关键信息不能快速被人理解和接受,这也是非常普遍的被拒稿因素。所以一般建议想发表SCI论文的科技工作者,要尽早开始着手进行语言和写作的训练,特别是英语写作能力。如果实在这方面有欠缺,也可以求助于专业的SCI论文润色服务公司,4、SCI就是科学引文检索(science cited incex),是美国情报局ISI办的一个数据库,其实类似Google一样的检索引擎,目的是方便科研人员查找本研究领域内的文献。但南大将SCI引入中国作为科研工作的评估后,现在全国都将SCI文章的数量作为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你问的SCI文章就是指发的文章被SCI数据库检索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投到SCI收录的期刊,被录用发表之后,三个月内文章就会被SCI数据库检索到。需要注意的是SCI只收录期刊,会议文章是不会收录的,对于会议ISI有另外一个专门的数据库ISTP来收录。一些会议会推荐best paper到SCI期刊上发表,如果发在期刊上了,那当然最后也可以被SCI检索到。5、核心期刊是北大发布的一个国内期刊的列表,在里面的就属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还是比较多的。而一级学报是每个领域最牛的、公认权威的国内杂志,一般每个领域就3-4本杂志,清华、北大的博导每年能保持在上面发2-3篇都是属于巨巨巨巨巨巨巨牛的了。当然也有差一点的但也自称一级学报的,不过各个领域的心里都知道最权威的杂志是哪些。6、发表的话每个杂志有每个杂志的要求,从内容到版式都不一样,需要具体查看杂志网站上的投稿指南。对于影响因子,每年ISI都会对收录的期刊里的文章引用次数进行计算,引用次数/刊登的文章数 就是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如果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刊刊登的成果被很多研究人员使用,促进该领域的发展繁荣,期刊也就越好,越权威。ISI每年都会计算颁布出最新的影响因子列表并公布的,称为Cited Report。如果对于硕士研究生就要求SCI才能毕业,那么最好和你的师兄师姐多了解了解,看你们领域是否好发表、一般做什么研究、发表到什么杂志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你的问题,如果解答了记得采纳啊7、SCI论文发表心得-----对从事生物学、医学与药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能让自己的文章在SCI期刊发表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说的世俗一些,一篇SCI论文(哪怕是IF低于1.5分的期刊)会为一名硕士带来不少荣耀。当然了,对博士研究生而言,SCI的IF是关系到其能否顺利毕业的保证。前期在论坛上看到博士毕不了业,对导师以死相逼。究其原因仅仅是因为一纸论文。文章审理一般情况下,投稿一周内会收到期刊编辑的邮件,会告知你的稿件已经给了审稿人。文章审理工作就此开始了。审稿人对你的论文进行评述,然后将意见反馈给期刊编辑,后者将意见反馈给你。一般审稿人都会有两名,给出的意见采用概率分析方法无非就这么几种,当然有些期刊存在3名评审人员的可能,这里就不多说了。道理是一样的!论文接收论文接收后的心情绝对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熬夜与坚持不懈是多么的值得。导师也会对你温和了很多。师弟师妹们会簇拥到你那里请教。。。这是闲话,说说论文接收后的工作吧,就是移交版权(你将出版权出让给期刊)。这时候官方的互动就不是你的事儿了,导师会跟那边交流。需要你的他自然会去找你。期刊一般会有稿酬,一般100-200美金。这笔费用你拿不到。因为期刊建议你不要拿这笔费用,因为他们在来信说编辑与审稿人很辛苦,这笔费可以给他们买点儿礼物。导师会顺水做个人情,告诉你这个钱咱不要了。那时觉得论文发表很开心,所以这钱就不要了。哈哈!有彩页的要交钱,不用不低,不过不用担心,只要你论文发表了,这钱导师出。版权出让,拿到接收函后过一阵子期刊排版,会给你一份稿件让你校对,看是否有错误。没错误那里就准备发表了。之后你就等着期刊在线刊登吧。03官方文件2013年9月3日。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为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大联合、大协作,通过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交流平台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和影响力”和“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重要指示精神,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能力,经研究决定,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自2013年起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期刊影响力计划”)。2015年11月3日科协发学字〔2015〕83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繁荣,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合理引导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传播行为,不断优化学术生态,现就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提出以下意见。04民间声音和行动2007年04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用核心期刊评价科研成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金铁成 。基于核心期刊可以作为评价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的参考工具,部分地代替同行专家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这一事实,提出了用核心期刊评价科研成果时应注意的3个问题:1核心期刊与单篇论文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不存在一 一对应的关系,核心期刊只能起参考作用,不能起标准作用;2要严格区分属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评价对象,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调整核心期刊,定出适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的重要期刊表。2017-03-12 郭启勇:国家进步奖科研成果应首发国内期刊。中国网3月12日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呼吁国家进步奖主要科研成果必须在国内期刊首发的建议。他指出,作为中国的发明创造在国外发表的之前,原创应该在国内杂志发表,这样才能提升国内杂志的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形成中国的影响力;而不应该用SCI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但是反映出国内高水平论文外流情况在加剧,不利于中文作为语言推广,且中国国内杂志影响力日趋下降,同时大量的外汇用于SCI论文发表,形成该数据库不断提高的影响力,应引起引相关部门的重视。”郭启勇说,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首先要有自信,对于自己评价能力的自信,研究成果的自信,中国自己评价体系的自信,才可能振兴中华民族。目前科研评价体系剑走偏锋,加上对SCI收录期刊的顶礼膜拜,导致中国优秀科研成果大量流向国外。中国自己的人才、自己的科研结果就应该用自己的数据库评价,保证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的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应比翼齐飞,共同发展,不可偏废。郭启勇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只要有一部分科学家愿意将投向国际名刊的稿件用以支持国内期刊,就足以满足国内顶级期刊的需求。要想中国的科技期刊步入世界名刊之列,这才是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和提倡的切实有助于中国科技期刊腾飞的正本清源之举。2018年12月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hina SAE)在中文刊物《汽车工程》的成功办刊基础上,创办英文学术期刊《Automotive Innovation》。汽车行业的40余所高校汽车院系负责人在会上达成共识,向行业发出“关于支持将《Automotive Innovation》作为科研成果首发推荐平台的倡议书”。倡议所有汽车院校将中国汽车行业第一本顶级英文科技期刊《Automotive Innovation》作为科研成果的首发推荐平台,列入院系论文发表优先推荐期刊目录,在学生奖学金评定、教师绩效考核、行业优秀人才举荐时将其视同SCI/EI检索期刊;倡议所有汽车行业的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优秀的论文发表在中国汽车期刊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双一流”建设,希望向国际推介学科、推介团队,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深度的交流与科研合作,更好的将学术成果国际化,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增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019年06月27日。在湖南长沙开展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大家惊喜的看到了袁隆平院士用一段英文的简短致辞,表达了他对于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非洲地区的发展前景。2020-02-26中国教育报: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雷生:准确理解SCI 科学评价学术成果。扭转“SCI至上”现象,首先,需要正确认识SCI及其指标体系。众所周知,SCI作为一种综合性科技引文检索刊物,是一个运用文献离散律理论和引文分析理论而建立起来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本身并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附属产品《期刊引用报告 (JCR) 》提供了引文分析和期刊影响因子报告,通过统计论文被引用频次等指标,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排名,进而形成了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乃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等,被用作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其次,正确认识SCI的科研评价功能。概括而言,SCI只是评价参考依据,而绝非学术评价正确无误、至高无上的唯一标准。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招聘、职称晋升、职务聘用、人才称号、科研项目、荣誉奖励等各个环节都和SCI论文的发表状况直接挂钩;自然理工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条件中也明确规定要求发表几篇SCI论文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出现这种现象反映的是SCI科研评价功能被错用。再其次,要正确认识SCI在科研评价中被错用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在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评价考核“指挥棒”的指引下,能否发表SCI论文,已经发表多少篇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多高,论文发表在几区等指标,成了评价科研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为了发表而发表成为一些人遵循和信奉的价值信条,由此造成了“SCI至上”的乱象。2020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提出了“改进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引导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建议。马秀珍委员分析了“唯论文”导向导致了大量科研精力偏离和大量科研经费流失的现象。她说,我国学术界把国际期刊与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杆,高校及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职称、资助、奖励等考核评定以论文至上。受这种评价机制引导,一些科技工作者为发论文而写论文,导致优秀论文争相到国外期刊发表。中国的科研创新成果最先在国外期刊首发,而我们的企业工程师、技术员反而无法学习最新成果。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论文,版权为国外刊物所有,国内同行阅读须再花费巨额资金订购刊物或购买其使用权。马秀珍建议,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学术期刊,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破除一味追求在国际期刊发表“顶级论文”的错误思想,通过扶持和打造国内顶级期刊,以评定政策的引导和认同加持,吸引国内外学者在中国发表论文,降低投入成本,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在国内优先应用。改进完善学术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研成果和人才评定标准要多元化,在评价体系中,可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专利的转化率、科技成果服务企业的效果、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以及专著、各类奖项等作为重要评定指标。更加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建立科研人员对接联系企业机制,切实强化科技服务和转化成效,以解决企业问题作为评价考核依据。05网络首发滞后(一)网络首发出版的成果在相关学术机构认可度不高虽然网络首发可以第一时间将作者的学术论文呈现在网络上,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但是网络首发出版离不开学术评价机构的认可。如果学术评价机构不认可网络出版,作者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导致编辑部面临“无米之炊”“无水之鱼”的窘境,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出版。学术评价机构的评价标准没有随着网络出版调整,很多科研机构特别是高校,对于职称认定、科研成果的考核等依然采取以传统的“纸媒”期刊为主的特点,这极大地影响着参与网络出版各方的热情、动力与积极性。(二)高校科技期刊普遍重视不足,动力不强,执行力差高校科技期刊作为高校的一个二级部门,往往属于高校的教辅或者行政部门,人员普遍具有“守成”思想,缺乏开拓创新思维,在平常的工作中由于不处于科研、教学一线,也往往不需要具备这种思维模式,尤其是对新技术的应用。(三)编辑应对网络首发提出的新要求能力不足流于形式,为了网络首发而首发,为了优先出版而出版,将排好版定稿的文章提前几天传到网上,流于形式,不能清楚地认识网络首发的重要性、网络首发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流于形式,导致事倍功半,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资源,没有体现出网络首发的优势。(四)网络首发出版对于印刷版本的冲击由于网络首发期刊在缩短文献发表时间、快速确认科研科技成果的首发权、加快和方便学术传播和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再加上网络首发具有的天生增强出版属性,势必对印刷版造成严重的冲击,纸媒必将受到网络首发的影响,发行收入下降,对以发行收入为重要财务来源的期刊而言可谓是“致命打击”,其势必影响编辑部的决策,考验编辑部对网络首发的决心。06立规矩,见实效。一直靠呼吁,用文件落实文件,没有实际效果。1、大学立刻改变科研评审制度。行动结果与中央财政拨款挂钩。2、首先做到母语首发;其次英语创刊;最后建立国家中英文数字知识产权库。越早数据库越有大数据优势。豹斑主播出品,支持原创请关注转发!我们明天见!
关注“投必得专业论文编译”,每日最新科研资讯!今天按照我们最新升级的推文形式来给大家介绍一本精神病学领域的期刊。1 期刊介绍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是一门跨学科的,协作的,医学和社会相关的临床学科。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基础研究的进步导致了该领域的广阔前景。对精神疾病,预测性影像学和基因组学以及计算模型和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公共心理健康,社会福祉以及尖端的临床实践和专业化的综合生物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是一本以社区为导向的杂志,旨在为读者提供信息和教育,并促进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性质,病因,治疗以及公共卫生等各个方面的探索。、学科领域上瘾性疾病老年精神病学行为和精神遗传学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计算精神病学法医精神病学分子精神病学情绪和焦虑症神经成像和刺激心理疗法心理病理学心理药理学心身医学公众心理健康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社会认知社会精神病学和精神病康复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欢迎提交以下文章类型:书籍评论,简要研究报告,病例报告,临床试验,概念分析,数据报告,社论,一般评论,假设和理论,方法,迷你评论,意见,原始研究,观点,注册报告,审查,研究方案,系统审查,技术和法规,政策和实践审查,专业重大挑战和社区案例研究。官方网站: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the-crop-journal2专家评论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是 Frontiers 旗下SCI收录的主流开源杂志,其同行评议严格很严格,出版了许多基础、临床和转化精神医学研究。这份多学科、开放获取的期刊在向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学者、临床医生传播和交流科学知识方面走在了前列,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期刊。Frontiers独特的协作同行评审基于标准化、严格、公平、高效和透明的方法,进一步使作者能够在直接的在线对话中与编辑和审稿人互动,最终目标是改进手稿。3 刊文量Frontiers in Psychiatry 的年发文量不断攀登,近两年扩刊加剧,今年截止目前已经发表了1117篇,稳步上升!数据来源于“iJournal”网站国人发文情况:分析了2017-2019年文献的地区分布和机构分布。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三,占比8%。数据来源于“iJournal”网站4 影响因子和分区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影响因子近几年有所下降,而目前实时影响因子为4922/1614 = 3.050,考虑到今年还有两个月结束,2020年的IF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数据来源于“iJournal”网站分区情况: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在精神学领域位于JCR2区。中科院分区:在医学中位于3区。5 自引率根据iJournal期刊平台的数据显示,Frontiers in Psychiatry 去年的自引率为9%,非常优秀了。6 审稿周期 总体来说,该刊处理时长跟传统期刊来比还是很类似的:以往传统期刊的经验都是3个月审稿,4-5个月接收,6个月发表。而且每篇文章的审稿时长会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跟文章的学科领域,是否能快速找到审稿人,以及文章的水平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过去几个月的几篇文献吧。(1)从投稿到接受共5个月左右,也算可以接受的范围了。(2)从投稿到接受只有2个月,算是比较快的一次了。(3)从投稿到接受共4个月,算是正常范围了。7 版面费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期刊于2009年开源。JournalA Type ArticlesB Type ArticlesC Type ArticlesD Type ArticlesFrontiers in PsychiatryUS$ 2,950US$ 1,850US$ 450FreeA类文章:临床试验,假设和理论,方法,原始研究,政策和实践评论,审查,系统审查,研究方案,技术和法规,注册报告B类文章:简要研究报告,案例报告,社区案例研究,概念分析,课程教学与教学法,迷你复习,观点,政策简介C类文章:数据报告,一般评论,意见D类文章:书评,核心概念(年轻思想),社论,新发现(年轻思想),专业大挑战。8 相关期刊与Frontiers in Psychiatry 互引较多的期刊包括: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PSYCHIATRY RESEARCH 等期刊,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了解下这些期刊哦!Cited journalsCiting journals9 投稿心得网友1评价:网友2评价:总的来说,Frontiers in Psychiatry 近年来发文力比较大,影响因子也有所回暖,还是值得期待的!具体征稿信息见次条哦!以上分析,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当,敬请指出。仅供参考~
关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编者按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医药正迎来新的重要机遇期,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才能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中医药抗疫的经验为各国抗疫提供了参考。海关最新数据显示,1到4月中药材及中成药出口46150吨,同比增长14.5%,按美元和人民币计算,均呈现明显增长,可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推动我国中药材国际化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荆志伟认为,当前,在全球中药出口市场中,日本、韩国所占的份额高达80%到90%。现阶段我国中成药大多以保健品的名义出口,中药的市场并非就是中国的市场。我国中药产业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受到制约,中药材及中成药出口的后续形势不容乐观。什么因素制约着当前我国的中药出海?荆志伟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欧美等国家不承认我国中药是一类药品。中药难以像西药一样对具体成分进行界定,不具备让西方国家认可的统一的科学标准,难以进入海外注册药品市场。此外,我国一些中药生产资源的安全和质量存在缺陷,一些厂商没有按照生产规程炮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据了解,早在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提出,支持中药尤其是具有疗效的中成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推进中药走向海外市场,促进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时至今日,在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国家获得认证的中药寥寥无几。如何加快解决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中医药领域的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国际中药产业应探索统一的全球化标准和规范。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董国锋建议,我国应主动联合各国中医药行业专家制定适合中药国际化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应涵盖中药材、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等多个领域,同时涉及生产加工、入市销售和监督检测等多个中药生产流通环节。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生产-销售-监督”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具体包括企业生产标准、入市审批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和售后监督标准。这可以打破各国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壁垒,又可使中药资源在国际上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国际中药产业结构分工进一步细化。第二,我国应联合其他国家加大中药治病机制和临床运用的研究,进一步发掘中药价值。荆志伟认为,对中药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联合其他国家加大对中药治病机制和临床运用的研究,建立以我国为主导、各国协同合作的中药国际化研究格局,为中药国际化提供科学的疗效依据。也可以将现代数字化技术融入中药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在古籍中寻找适合现代疾病的方药,进一步发掘中药的当代价值,使说不清的部分更直观简明地说清楚,最终自信地将中药产业推向世界。第三,提升中药资源质量,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优质的中药资源是我国中药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关键。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姬爱冬建议,为提高我国中药资源质量,国家应健全中药产业监管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养、研发、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积极推行中药材GAP生产基地,促进中药材基地的共建共享,形成基地联盟,提高中药材的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姬爱冬还建议,利用“互联网+中药材”模式,通过中药产业数字化管理体系,获取中药材种植、药材溯源、供需和流通等信息,解决从中药种植到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问题,从而提高中药质量,实现中药产业全链的良性运行。此外,药企应充分发挥科研创新能力,开发中药资源的独特优势,延伸中药产业链,走大健康路线,开发中药保健的各类品种,提高中药利用价值,打造品牌效应,并利用品牌声誉带动衍生市场的发展,打造高端的产业链条,推动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第四,加强中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而如今中医院校传统培养模式培育的人才却不足以服务中药国际化的需求。针对当前中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短缺的情形,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薛姗建议,各中医院校应优化人才培养途径,从教学的顶层设计出发,转变传统的中药教学模式或增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传播相关专业,提升中药人才的跨文化交流与推广能力,并充分挖掘“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潜能,为中药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的平台,从人才资源层面推动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机制急需补短板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薄弱环节。目前,无论是在市场领域、科研领域还是教育领域,中医药发展中的人才瓶颈明显。中医药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加快补齐人才短板。在国家大力支持中药产业发展和推进“互联网+中药材”模式的背景下,中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然而,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药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却日益显现。中药专业毕业生精通中药者并不多,既精通中药又熟悉互联网技术、资本运作和推广营销的人才更是稀缺。在科研领域,加快改革完善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是不少科研工作者十分关心的话题。某著名中医药研究机构的一位科研人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破“SCI论文至上”最迫切。“科研绩效和评职称只唯SCI为导向,写一篇SCI需要花费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且花费上万的版面费,有些英文文章的阅读量并不多,引用率也不高;而且SCI文章还要看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点数越高就越表明科研水平高。尽管如此,文章可能实用性并不大,受众读者也不多。例如本单位发一篇中文论文绩效只有2分,而发一篇英文论文则按杂志影响因子乘以10甚至20来算绩效。”科研经费管理费制度和经费的报销程序也需要优化。据该科研人员介绍,纵向课题管理经费不超过总经费的5%,而横向课题管理经费高达总经费的近30%,因此横向课题单位的管理费扣除不合理。科研工作人员从企业得到横向经费并不容易,结果近30%都用于交单位的管理费。经费报销程序繁琐,浪费很多时间用于走报销程序,既要在网上填写表格,还要填写各种纸质单据。该科研人员建议,破“唯SCI论文至上”,并非不看论文,而是需要遏制不良影响。中医药类的中文杂志需要严格把控每篇论文的质量水平,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发中文文章,并以发中文杂志为自豪。而对于科研经费的报销,可以学习美国的经费报销方式。美国是给一张银行卡,所有的经费账走这张卡就行。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学科、课程之间还存在明显边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对于中西医来说,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体系也并不完全相通,仍然存在壁垒。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批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成为这场战役的主力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带来很多关于中医医科建设、中医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谷晓红近日在媒体刊发文章指出,在医学教育领域,要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有限的学制年限内,实现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同时,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成才提供平台。谷晓红还建议,要积极开展“中医+”和“+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探索通过中西医、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整合式教育体系,追求守正中医思维、规范临床诊疗技能、融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保障。中医药人才建设比较薄弱,是国家层面十分重视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成长途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中,业内人士建议,未来需要在实践中加快细化和落实好这些举措。守正创新 加速中医药产业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最近一段时间,李西尧正带领员工们在公司的基地里忙着采收金银花,“销路没问题,供不应求。”李西尧是河南省禹州市中瑞农业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该公司是全产业链发展,包括中药材种植、初加工、医药流通销售等。“今年,我们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共同研发禹白芷牙膏。公司仓库药品主要面向医院、卫生院等,同时还有团队业务拓展市场,因此有相对稳定的客户。”据了解,2010年李西尧选择中药材种植,并一直在该领域创业至今。以前,他种植的品种比较多,从2016年开始种植禹州道地药材,逐渐摸索出一套种植管理流程。发展中药材产业,品质保证是重要前提。在李西尧看来,现在一些药不治病,根本原因就是源头没有抓好。“必须从源头种植开始抓起,重点发展道地药材,规范农药、化肥使用,建立追溯体系,在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立配套初加工基地,冷库、炕房、多功能晾晒场、仓库配套。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体系才能保证药材质量。”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019年禹州市中瑞农业园林有限公司被授予河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省合作社示范社。回顾创业历程,从最初的流转荒山植树造林、流转土地、种植农作物,到如今种植中药材,李西尧十分感慨。“以前,只是做生意,想着能挣多少钱。现在才知道什么是梦想。我的定位是一生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中药材产业。”李西尧说。做大做强中医药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河南、四川、山西、广东、江西等多地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在众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产业的前景被很多企业看好。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大健康产业是启迪控股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启迪控股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目前,启迪控股在海内外设立、投资、孵化培育了众多医疗健康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其中,在中医药产业领域,拥有主板上市公司启迪古汉、高科技企业罗瑞生物等企业集群,并与云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在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据了解,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启迪控股正加快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今年5月8日,立足云南省“生物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工业大麻的战略规划,启迪控股旗下北京清馨生物科技研究院联合云南工投集团旗下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研究院。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研究院将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公众共享科研平台。通过组建育繁种及种植研发中心、大麻素加工提取工艺研发中心、应用产品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及行业标准研发中心等五大研发中心,开展基础性研究、产业发展关键领域技术创新研究、高附加值产品应用技术研究、行业标准及检验检测技术研究,以及牵头组织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等技术交易和服务等研究及相关工作,全面提升云南省工业大麻产业技术水平。启迪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提高云南工业大麻的科研实力,云南省工业大麻研究院聘请了清华大学药学院以及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大麻研究中心、云南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的知名科学家作为常年技术顾问,牵头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启迪控股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置入清华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科研成果及顶尖人才,融合旗下医疗大健康板块资源,将工业大麻打造成为云南省又一新兴支柱产业。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启迪控股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机构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在英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埃及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创新基地,并与启迪全球创新网络融合链接,实现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各类要素的快速流动,极大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的融通。中医药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启迪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医药产业作为启迪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启迪全球创新网络不断实现新发展,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建议更多有志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的人才、企业更多的利用启迪全球创新网络,用中国力量共同服务人类健康。热点链接<<●DRC代表委员访谈①丨李伟:聚力高质量绿色增长 推进老有所养幼有所育●马建堂:深切缅怀马洪同志 不断提高服务中央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两会前瞻②丨民法典立法:新时代民族精神与大国境界之承载●地区点评丨重庆进击直播之都●关注丨各地楼市争回暖 后市将趋平稳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