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郑州召开荡空山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郑州召开

11月28-29日,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筹备工作、章程和秘书处办事机构设置、会费标准等有关报告,投票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河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王海亮当选为会长,筹委会召集人仝海洋当选为秘书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省工商联原主席梁静、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俊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智民、河南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张正德、第十三届、第十二届、第十一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中国中医药报社主任记者巨锋、开封市妇女儿童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张宛红、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河南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卢光辉等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并讲话祝贺大会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省工商联原主席梁静女士致辞大会还收到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发来的视频贺词,以及兄弟协会河南省中药材协会贾少谦会长到会祝贺。来自全省18个地市与105个县级中医药领域的会员代表400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李俊德副会长致辞据了解,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是由河南天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72家单位和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业务主管,河南省中医药领域专家、科技工作者与热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依法由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登记成立,服务于中医药行业和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要业务范围是学术交流、理论研究、产业促进、技术推广、咨询服务。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张智民副主任致辞河南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张正德同志致辞第十三届、第十二届、第十一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博士致辞该会的宗旨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贯彻党和政府有关发展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团结广大中医药界同仁和热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开展中医药界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促进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提高我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服务。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河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王海亮同志致辞在本次大会上,特别成立了临时党的工作小组,为本次大会提供组织保障。全体与会代表深刻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国中医药大会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加快推进河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而不懈努力!大会现场大会还举行了首届国医名师论坛。全国中医妇科名师褚玉霞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孟毅教授作了主旨报告。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杜廷海教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管委会主任孙永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周运峰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级领导韩颖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中医院党委委员、理事长庞国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院长刘世恩教授等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本次大会由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主办,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明中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河南海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九鼎锐创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河南同和堂健康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非臣之功

打造中药强省,《河南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出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刘晓波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医院”,中医药服务量居全国首位;中药材人工栽培的数量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今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占比达全国的6.7%;今年河南中药工业产值超200亿元……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来自11月26日在郑州发布的《河南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举办的这次发布会上,中原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报告》主要研究人苗明三介绍说,《报告》由河南省科协资助、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承担,汇聚了省内近10余位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对我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整理分析,更集聚了行业专家智慧,为河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医药学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开始成熟的标志,“豫药”在中医药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故里、医圣祠、华佗墓、禹州药都、百泉药市、洛阳正骨、四大怀药等文化遗产和遗迹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财富。河南省作为中医药文化大省之一,在中药材产业发展及中医药学科建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报告》聚焦基于中医药学科的中药材产业创新体系建构,对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自身发展的历史现状、特色和基础、存在的问题、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中医药产业链条涉及的 6 个子课题进行了整理总结,形成了河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中医药商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医药人才科技支撑报告等,在此基础上,集中对产业体系进行了整体评估。我省中医药学科:医教科管齐头并进建设中医药强省,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报告》中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现有中医院587家、开放床位8.17万张,5家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库,12个专科入选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医院”,1800多家乡镇卫生院建成了中医馆;2018年河南全省县级以上中医医院门急诊总量和出院病人数分别占全省医疗机构服务量的20.3%和16.13%,中医药服务量居全国首位。我省目前共建成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河南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医药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疗慢阻肺领域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等。我省现有中医药从业人员9万多人,李振华(已逝)、唐祖宣、张磊先后当选“国医大师”,毛德西、丁樱、崔公让当选“全国名中医”,郑玉玲等4位专家入选“岐黄学者”。同时,我省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全部通过验收。这17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涉及中医基础、临床的多个研究方向,分别由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承担建设任务。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发展迅速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中的一类特殊产品,具有“农副产品”属性。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河南省作为我国内陆重要省份之一,药用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初步实现了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养殖生产,为开发中药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日化品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我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不完全统计,河南省中药资源2700余种,有蕴藏量的种类236种,栽培品种99种。今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占比为全国的6.7%。河南省是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全省中药材人工栽培的数量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全省18个省辖市所辖158个县(市区)多数县市都有药材种植。山茱萸、山药、丹参、金银花、地黄、冬凌草共6个中药材8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获得原产地标志认定的中药材有方城裕丹参、西峡山茱萸、封丘金银花、南召辛夷、卢氏连翘、“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等27个品种。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较快,万亩以上规模的有温县、武陟的“四大”怀药生产基地等,涉及到40余个中药材品种。近年来,我省中药种植面积发展到430万亩,山茱萸等4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15种中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07家中药企业、25家饮片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拥有宛西、羚锐、太龙、辅仁等知名中药现代化企业,培育了六味地黄丸、羚锐通络祛痛膏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今年中药工业产值超200亿元。我省中药衍生产业:持续发展前景广阔以中药为主的功能性食品、食疗产品发展迅速。如我省好想你股份有限公司、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漯河休闲食疗企业和郑州依莱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均向功能性食品、食疗产品、化妆品和消毒用品的转型发展与升级,很好地发挥了河南农业大省优势,实现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食疗化和养生化,强调大健康理念,实现治未病目的。同时以中药为主要原料的兽药产品具有低毒、无残留、无副作用等特点,在绿色畜产品生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应用极其前景广阔。借助沿黄天然氧吧、湿地等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我省黄河流域所产中药材含量居全国前列。黄河流域约有3亿亩沙漠沙地、湿地、盐碱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盐碱地适宜种植道地药材红花、金银花、牡丹、草决明等,沼泽地适宜种植道地药材有银柴胡、锁阳等,能够防风固沙的药材有丹参、远志、川芎等。中药资源种植开发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中药材深度加工需要劳动力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人均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报告》建议,要发挥河南是中医药发源地的优势,大力扶持豫药品牌的打造与提升。促进黄河生态走廊、黄河湿地、山区丘陵地区的中药原生态种植;促进豫药的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促进豫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促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在豫药制药中的实施。为脱贫提供持续支撑。乘势而起积极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报告》认为,当下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初见成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发展趋势良好,成绩突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要把中医药优先发展列入卫生计生发展重大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在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政策试点,为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同时,针对我省如何加速发展河南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行中医药强省战略、完善和建立一套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一个行业联盟和系列创新研发团队、打造两大平台、办好三大节会、建设四大基地、承古拓新,健全培养评价体系、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中医药研发和质量标准建立、利用优势互补,推动产校合作,建设国家级中药材发展技术中心、注重河南本土中药材整理挖掘保护等发展建议。《报告》在我省中医药学科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还重点提到四势:“谋势、借势、造势、聚势”。1、谋势——以系统规划谋划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魂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民众欢迎,鉴于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国家一直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连续推出了很多保障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药绿色健康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实现河南省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制定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体系、优化完善空间布局、孵化重大项目、进行金融机制体制创新研究及制定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方案等,形成统一的行动纲领指导河南省发展建设,实现“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2、借势——以打造金融生态构建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翼结合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金融中心的创新金融平台产融结合,实现中药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通过盘活河南省资源,使资源资产化,通过重组资产使资源资本化和证券化,系统解决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的造血机能不足的问题。3、造势——以专业要素市场打造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心根据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特色,打造中药材专业要素市场,在不同特色县域形成各自特色产业区域要素结算中心、服务中心,依托特色资源,形成一心(要素中心)多区(各类以为在医药、保健、中药材等产品加工代表产业集聚区)多基地(城内外种植、原材料供应、健康休闲基地、产业配套基地),打造N个康养小镇、长寿小镇、文旅小镇、美丽健康小镇、养生小镇等,带动全域健康产业发展。4、聚势——以构建联盟体系形成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之态构建特色中药材产业体系,开展中药材龙头企业对接,构建中医药及中药材产业联盟。以发展创新模式为旗帜,以N个中医药、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加工为抓手,以构中医药及中药材产业发展联盟为平台,以产业为支点,以创新金融手段为翅膀,以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分工、业务合作、重构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的商业生态圈和价值链。总之,河南省中医药学科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就是以结算经济为核心,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以郑州市为发展高地,以重点县域为核心,结合不同县域中医药产业特色构建适合自身发展“中心+产业聚集区+基地”的三圈产业发展体系,走第三产业带动下的发展路径,并以系统思维为引领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载体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高度融合,通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动河南省中医药发展。以战略为势、产业为本、文化为源、规划为纲、创新为魂、金融为器,推动河南省全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驱动转变。据了解,《报告》由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进程健康组织撰写,中原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苗明三教授担任主笔,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练岚等执笔。编辑:王向前

冯红

河南:打造中部地区重要药品进出口集散地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魏朝林 通讯员 常存涛4月23日,记者从河南省药品监管局进一步加快郑州航空港药品进口口岸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为推动郑州航空港药品进口口岸高质量发展,该局推出支持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鼓励河南医药外贸发展及打造中部地区重要药品进出口集散地等九项举措,助力郑州成为辐射中原、影响全国的进出口药品集散地。以前,河南采购的进口药都要从外地口岸进入,再转入河南,不但时间受限,而且增加了成本。2019年12月12日,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增设郑州航空港口岸为药品进口口岸。除《药品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条规定的药品外,其他进口药品(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可经由郑州航空港口岸进口。并增加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为口岸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由其承担郑州航空港口岸药品进口备案的具体工作。增加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为口岸药品检验机构,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开始承担郑州航空港口岸的药品口岸检验工作。2020年4月17日,郑州航空港口岸药品进口口岸首单测试成功。记者从推进会获悉,为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药品进口口岸高质量发展,河南省药监局推出支持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鼓励河南医药外贸发展、推动线上线上融合、做好药品进口信息服务、打造中部地区重要药品进出口集散地、加快药品进口审批事项办理、提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能力、支持开展国际互认、加强进口药品原辅料专项检查等9项举措。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管总监李国辉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州药品进口口岸发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郑州药品口岸建设,要求打造全国重要的进口药品集散分拨中心。河南省政府在2020年工作报告中,把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巩固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枢纽功能,推进临空产业发展,建成运营药品进口口岸作为2020年重点工作。郑州航空港药品进口口岸的设立,结束了河南“只有进口药品、没有药品进口”的历史。郑州药品进口口岸的设立到正式运营,对增强河南“空中丝绸之路”通道优势,推动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李国辉说,河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抓住郑州航空港区药品口岸建设的有利时机,及早进行布局,充分利用专业口岸、专业分工,实现资源要素最合理配置,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尤其是流通企业要在实现“河南要建成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枢纽”中获得发展机遇,充分利用郑州药品进口口岸的区位优势,把河南的本地药品销出去,把国外的好药购进来,促使国家批准口岸设立的红利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和方便群众用药的福利。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刘惠杰

命题

河南省药监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技改专项研究工作

8月31日,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发布《关于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措施的通知》,旨在促进河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通知》详细介绍了提升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标准;完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及中药制剂注册管理工作;依法开展中药制剂调剂工作;积极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技改专项试点工作;打造中部地区重要药材进出口集散地;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加强中药质量监管,7方面。《通知》指出,要全面启动河南省中药材标准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工作,提升河南省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标准。增加河南省特有和中医临床应用的地方中药材品种以及河南省中成药生产所使用的缺少国家标准的中药材品种;增加具有河南省特色的中药饮片炮制品种或者炮制方法;围绕“四大怀药”等重点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等检测指标,构建重点品种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支持河南省优势企业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技改专项研究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配方颗粒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补齐河南省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短板。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中药配方颗粒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培育中药配方颗粒豫产品牌;引进中医药行业老字号品牌落户河南省参与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提升河南省中药材附加值和利用效率,助力中药产业扶贫。《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大对交易市场中药材质量监管和巡查排查力度,确保市场交易规范。强化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中药材染色、掺杂使假、非法加工中药饮片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监督抽检力度,针对容易发生以次充好、染色增重、掺杂使假的中药材品种增加抽检频次,增强抽检的针对性,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针对容易掺杂使假、染色增重、霉烂变质、硫熏、农药残留的和渠道可疑、来源不清的中药材(饮片),实施针对性抽检,强化抽检结果风险研判,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鼓励企业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力争实现中药重点品种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将中药企业诚信情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靶向性,以智慧监管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风之语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4月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原建设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健全服务体系,发挥独特优势(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到2022年,建成25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依托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建成30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医共体,强化城市中医医院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帮扶。市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完成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中医医师配备达标,25%以上建成示范中医馆。健全以中医特色和基础管理为核心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规范其他医疗机构中医业务管理。鼓励中医特色医疗机构连锁经营,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管理。加快中医行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实现省中医药数据中心与全省健康数据中心、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二)提升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建设省级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发疾病和重大疑难疾病多学科联合攻关和临床协作。围绕骨伤、肿瘤、儿科、肛肠等专科和肺病、心血管病、艾滋病、糖尿病等专病,优化诊疗方案,推广成熟技术,研发有效药物,提高临床疗效。推动中医专科建设提质升级,向重点学科发展。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三)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调机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西医协同机制,确保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建立中医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疾病防治机制。(四)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到2022年推广20个适宜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的治未病方案。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建设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基地。(五)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广中医康复方案,研发康复器材。到2022年培养500名中医康复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建设一批示范中医康复科。促进中医药、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二、改革培养模式,巩固优化队伍(六)鼓励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医药院校要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支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能力培训。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办好仲景书院和仲景学堂。按规定评选省级名中医,建设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到2022年培养200名代表性传承人。(七)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将中医药知识作为临床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核内容。为每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培养3名以上西学中人才。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八)优化人才成长途径。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专业,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启动河南省中医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培养20名领军人才和一批创新团队。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九)全面落实考核执业规定。完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及执业管理办法,规范带徒授业和医术传承活动。支持中医(专长)医师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后在医疗机构注册执业,鼓励个体开业行医。建立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考核评价制度。(十)巩固基层中医药队伍。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流动和职称晋升机制。增加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和“县管乡用”中医医师比例,提高基层中医医师职称晋升业务能力和实绩考核权重。按实际需求开展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培训师资和基层培养基地建设。(十一)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符合中医规律的绩效标准,建立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质和量为核心的薪酬分配制度。以中医经典理论、辨证思维、临床能力和工作实绩为重点,完善中医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建立中医药人才奖励制度。三、提升中药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十二)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加强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替代品研发。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围绕“四大怀药”等重点品种规划建设豫产道地药材基地,支持伏牛山优质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将中药材种植纳入经济作物种植政策补助范围。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和产地仓储能力建设。支持省内道地药材产地组建产业联盟。评定一批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鼓励企业开发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农药以及非药用产品,拓展中药材功能价值。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十三)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探索建立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市场激励引导机制。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估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十四)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制定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优化医院中药制剂监管,支持医疗机构研发、使用、推广中药制剂。建立我省中药制剂备案信息平台,公开制剂名称、医疗机构名称、备案号等基本信息。支持在专科协作、对口帮扶、医联体、医共体等体系中以及突发疫情时期按规范调剂使用中药制剂。(十五)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将中药企业诚信情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完善医疗机构中药质量管理,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预警联系机制。(十六)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建立全省中药资源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测。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稀有中药材种植。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中药科技园和药用动植物园等保育基地。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构建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培育中药大品种和驰名商标。扶持中药饮片加工和制药企业发展,促进中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中药产业集群。四、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开放合作(十七)挖掘和传承精华精髓。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普查登记,推进数字化保护工作。挖掘整理传统中药制剂技术,收集筛选民间中药单验方和技术,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授徒活动。鼓励设立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馆和服务体验区,支持建设张仲景博物馆、伏牛山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支持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到2022年建成10家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十八)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管理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传承创新平台,建成一批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推进省中医药研究院、省正骨研究院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大力支持中医药科技研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支持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经典名方和大品种二次研发,支持新型制剂、优质饮片、配方颗粒、非药物疗法和先进中医诊疗、中药设备研发。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中医药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省级中医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建立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十九)推动中医药开放交流。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和学术文化优势,在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制药、服务业等方面加强国内外深度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中医机构和中药企业“走出去”开展项目建设,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中药材海外种植合作。加大对援外中医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医院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招收留学生。探索我省中医药特色品牌与服务贸易、旅游相结合。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中医药交流合作。五、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保障政策(二十)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开展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相应的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按规定监测、调整中医服务项目和价格。完善治未病服务和医院中药制剂等定价机制。研究取消中药饮片加成相关工作并完善补偿政策。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病种等实行按人头付费、完善相关技术规范等方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大病救治等定点医疗机构。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含医院制剂、新型饮片)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在国家颁布的中医诊疗规范之外设定服务项目、数量限制。(二十一)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切实保障公立中医医院投入。鼓励各地设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土地供给等方面,对中医医疗、中药产业、中医养生养老和健康旅游等项目给予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服务产业。(二十二)完善中医药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立法工作,出台我省贯彻中医药法的地方法规。加强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力量,建立中医中药统筹管理机制,组织协调全省中医药工作,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管理局)。市县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充实中医药管理机构工作力量。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西医重大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同发展。(二十三)加强组织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稳步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占比,将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建设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支持申建国家级示范区,鼓励在管理机制、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建设跨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加强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营造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

大美

河南医学类最好的大学,男女生比例三比七,拥有“亚洲第一长楼”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去年的高考人数接近100万人,位列全国第一,不过在高校资源上,和周边的陕西、湖北、山东等兄弟省,比较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类高校难以与之媲美,“211”高校只有1所郑大。在医学类院校中,河南有三所大学比较有名,一是以前的河医大,现在已经并入了郑州大学,一个就是新乡医学院,还有一个就是位于郑州的河南中医药大学,也是河南医学类最好的大学(郑大医学院随郑大属综合类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就是以前的河南中医学院,2016年3月换的新校名,学校现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拥有在校生2万余人。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等传说自古不绝,河中医也是省中医药教育、科研的龙头。河中医分为龙子湖、东明路、人民路和东风路四个校区,其中位于郑东新区大学城的新校区龙子湖校区入驻学生最多,每个校园面积都不大,学生之间有个搞笑的说法,那就是如果你站在东区学校的路中间,就可以看到学校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夜色中的河中医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新校区的天一湖,也算是学校的一大景观,被称为情侣约会圣地,紧邻着图书馆和教学楼。双面长楼,这个也是曾经让河中医学子最为自豪的“亚洲第一长楼”,足有八百米之长,那么长的教学楼,分A、B两个区,A区理论课教室,B区实验室。有学子为此感叹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楼这头,而我在那头…… ”。学校的学习风气很好,在整个东区大学城其学风还是数一数二的,当然,学校的考研成功率很高。在2018年中国校友会网榜单中,河中医综合实力位列全国高校前300强,在河南高校之中,排名第9位。毕竟是一所医学类院校,学校男女比例三比七,如果你是护理专业而且你又是男生,那你绝对是班里的珍稀动物,甚至一不小心会变成班草呢!为什么幸福总是别人校的?好一个羡慕~嫉妒~恨!留言区谈一谈你的看法吧。(版权声明:文章为作者原创,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命曰天放

迈进中医药强省,河南出台促进中医药发展意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4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健全服务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管理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发展的举措,促进我省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到2022年建成25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依托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建成30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提升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建设省级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同时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培养模式创新,支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办好仲景书院和仲景学堂;启动河南省中医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培养20名领军人才和一批创新团队;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提升中药质量,推动产业发展。《意见》提出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建立我省重要制剂备案信息平台,公开制剂名称、医疗机构名称、备案号等基本信息;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建立中药重点品种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到2022年建成10家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意见》还从加快中医药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开放交流,以及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保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让中医药在健康中原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编辑:王向前

心心念念

干货!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大数据发布!打造中药强省,河南,中!

2020年11月26日,河南省科协资助、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苗明三担纲主要研究人的《河南省中医药学科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其中的中药材产业有关大数据摘要汇总如下。河南省中药材地图1.中药材资源:河南省中药资源2700余种,有蕴藏量的种类236种,栽培品种99种。山药2.种植规模:2020年,河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占全国的6.7%。地黄3.GAP基地:山茱萸、山药、丹参、金银花、地黄、冬凌草共6个品种8个基地。怀菊花4.原产地认证品种:27个品种,包括方城裕丹参、西峡山茱萸、封丘金银花、南召辛夷、卢氏连翘、“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等。山茱萸5.GMP企业:107家中药企业、25家饮片企业,其中有名气的企业有:宛西制药、太龙制药、辅仁药业、羚锐制药等,2020年中药产值已经超200亿元。打造中药大省,河南,中!河南老乡,评论区,顶一下!

毁也

央媒看河南|防控疫情,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访河南省副省长戴柏华

图为信阳新县羚锐制药中药材示范基地百亩芍药花开,既能入药,又能观赏。胡静泓/摄林州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改为种植板蓝根、丹参等适合山岗坡地的中药材,面积达二十二万五千万亩,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探索出一条富农增收的新路子。霍亚平/摄2019年9月,在南阳南召县白土岗镇杜村绿丰源中药材基地,群众给名贵中药材——防己掐尖。王修文/摄一、建立应对新冠肺炎中西医协同机制记者:中医药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河南中医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戴柏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防控工作。特别是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优势,第一时间建立应对新冠肺炎中西医协同机制,坚持中西医“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督导”,在预防、治疗和康复各环节推动中医药全方位深度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立足于预防,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增强重点人群免疫力。疫情发生后,我们及时采取中医药预防措施,成立以国医大师、省级名医为主体的中医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指导一线高危人群和部分疫情风险较高地区早期应用中医药预防,为密切接触者、有慢性基础病及儿童等重点人群研制并公布6个成人、4个儿童中药预防处方,引导群众调整作息,开展食疗,学习五禽戏、八段锦等强身健体功法,中医药在防范疫情扩散蔓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着力于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作用,切实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立发热门诊,3家中医医院确定为医疗救治定点医院、80余家中医医院纳入救治后备定点医院。将23名中医专家纳入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队伍,在省统一派驻各省辖市专家组中,每组安排一名中医专家。各市县也按照省级模式组建救治专家组队伍,共有355名中医专家纳入市级专家组、1025名中医专家纳入县级专家组,确保每个定点救治医院至少安排1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每超过15名患者增加1名中医师。通过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有效降低了轻症变成重症、重症变成危重症的发生率。同时,我们积极服务国家大局,组建河南中医医疗队赴武汉方舱医院开展中医药治疗,共收治106名确诊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做到了患者零转重、零复阳、零事故、零投诉和医务人员零感染。致力于康复,发挥中医药调理功能,加强患者愈后干预。为最大程度恢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缓解焦虑情绪,我省及时开展中医药康复指导和中医药干预,制定技术方案,区分不同患者个体情况,从中医适宜技术、中药、膳食疗法、情志疗法等方面提出指导建议。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河南省呼吸疾病康复中心,加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和管理,提高“愈后防复”效果。二、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记者:河南中医药发展有哪些特点和亮点?有何影响力?戴柏华: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出台了《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中医药工作逐步迈进全国先进行列。我省中医药主要有以下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我省是中医药学的主要发祥地,历史上诞生了张仲景等一批古代名医大家,涌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一批经典巨著,洛阳平乐正骨、焦作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等6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阳医圣祠、宛西制药公司中华医圣苑、邓州张仲景展览馆等5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服务规模领先。中医机构方面,全省有中医医疗机构5000多所,其中中医医院627所,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中医院目标,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较为完备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方面,全省中医医师6.2万人,拥有3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和4名“岐黄学者”。学科建设方面,全省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65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5家、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12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诊疗服务方面,2019年全省中医医院门急诊总量4266万人次、出院病人262万人次。中医药产业基础良好。我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数量达2700余种,拥有四大怀药、禹白芷、裕丹参、杜仲、卫红花、山茱萸等全国知名道地药材品牌,60多种中药材生产规模及产品销量全国领先,浓缩地黄丸系列、中药外用膏剂等产品享誉国内外。仲景宛西制药公司、羚锐制药公司入选全国中药制造企业50强。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我省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中医药优质服务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产业知名品牌不多等。但是我们坚信,只要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培育特色,河南中医药发展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三、加快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记者:下一步,河南中医药发展有哪些着力点?戴柏华:4月1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健康大会,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下一步,河南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省卫生健康大会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强基础、补短板,着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中医药龙头机构,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持续完善市县中医医疗机构体系,建设30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到2022年实现所有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力争三年内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提升中医药诊疗水平。加强临床优势学科建设,争取把中医儿科、骨伤等优势专科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重点学科;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培育一批省级名中医,到2022年培养200名代表性传承人、20名领军人才和一批创新团队;加强循证能力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传承创新平台,提升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水平。三是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品牌效应。擦亮仲景文化、洛阳正骨、四大怀药等品牌,提升河南中医药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加强优质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中药驰名商标,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四是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一批省级中医药教育基地,普及中医药常识,推广健康养生理念和养生方式,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百姓生活。鼓励有优势、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医疗机构和企业到海外开办中医医院、诊所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进河南中医药特色品牌与服务贸易、旅游相结合,吸引境外居民来河南体验中医药服务,把中医药打造成为我省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的名片。本报记者 龚金星 朱佩娴《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05日 第 09 版)

电梯上

疫情速递:河南吉程医药向河南省人民医院捐赠药品

中报网河南(记者 练岚)日前,河南吉程医药有限公司给省人民医院捐赠了60余件医用药品。2月11日一大早,河南吉程医药有限公司中层以上人员在总经理曹艳艳的带领下来到了省人民医院,将装满全体员工对战斗在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的深深敬意和感谢的60余件医用药品,无私捐献给了省医的白衣天使们。总经理曹艳艳表示,在这特殊时期卫生战士们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感动并激励着我们,为了表达对这些“逆行者”的敬意,也为了对社会和国家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公司决定以这种方式表达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家国情怀,相信有全中国人民的万众一心一定早日战胜疫情,春暖花开!省人民医院接受捐赠后为了表达感谢,向河南吉程医药有限公司颁发了证书。河南吉程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九八年,是集医药批发、零售于一体的GSP高端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持强劲而稳健的发展势头,凭借其系统而全面的销售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激烈的医药市场竞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质量第一 信誉至上”的企业宗旨,弘扬“诚信 务实 团结 创新”的企业精神,创一流管理,创一流技术,创一流产品,创一流服务,创一流品牌,创一流企业。为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向市场推出新特药。  本公司先后与:广东罗定制药、江西海尔思药业、安徽金太阳药业、吉林大峻药业、吉林中研药业、江西民济药业、陕西海天药业等数十家制药企业强强连手,精选其产品,拥有一批实力药品的经销权。并以产品疗效显卓、卖点独特、定位鲜明、利润空间广阔而深得广大经销商的口碑!没有退却,只有激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吉程药业营销团队真诚期待与您携手合作!  ◇ 竞争激烈的市场 我们并肩作战  ◇ 理解、支持、配合是我们一致的行动  ◇ 坚定的责任感 是我们一致的作风  ◇ 同舟共济真诚合作 是我们共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