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了亿万父老乡亲——写在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之际浮生门

为了亿万父老乡亲——写在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之际

郑州大学主校区鸟瞰图魏洪波摄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校友云返校活动现场魏洪波摄□史晓琪从1928年医学教育诞生,郑州大学已经整整走过92年的办学历程,迈入百年建设高校新征程。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强熔铸,掀开了郑州大学建设发展的新篇章。一代一代郑大人挺起脊梁,求是担当,不忘办人民满意教育初心,向亿万父老乡亲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为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18日是郑州大学的校庆纪念日,在郑州大学办学92周年暨合校20年校友云返校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以《为了亿万父老乡亲》为题,深情地回望过去,自信地展望未来,努力以出彩答卷回应亿万父老乡亲的美好期待!92年的历史沉淀,郑大人的“求是担当”郑州大学的发展经历了1928年以来的92年办学历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起步建设阶段,1928年到1996年,合校前的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都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硕博的培养。第二个阶段是高水平建设阶段,以老郑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标志,20年的“211工程”建设,20年的高水平发展,也使得我省唯一“211”载入史册。2016年开始的第三阶段从我省布局“双一流”建设,到2017年9月国家把郑州大学列入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序列。郑州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郑州大学乃至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新征程。医学创始。郑州大学医学的创始源于1928年,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1984年河南医科大学成立。1928年,医学的几位创始人,在河南办了医学的本科教育,开创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抗战时期,医学院辗转多地、救苦救难,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也形成了郑大人最初“求是担当”的集中表现。林州记忆。林州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周恩来总理指示在林州建立食管癌防治的研究基地。当时河南的医疗队以河医专家为主,到今天60多年来,他们依然奋斗在食管癌防治的战场上。老河医。老河医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1952年院系调整,1958年整体搬迁至郑州,1984年更名河南医科大学。老河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最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际上是一个医疗集团,3个院区床位超过1万张。在最新的“复旦版”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上,郑大一附院位列第22。学科高地,从医药院到医学科学院。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2年,2007年由原“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更为现名,早期有沈琼先生、买凯老师、杨观瑞老师等一批代表人物。2014年,郑州大学创立医学科学院——国际化示范学院,集学科、科研、研究生培养于一体,英国医学科学院尼克·莱蒙院士为院长。郑州大学的医学培养了两位院士校友,阎锡蕴院士和王俊院士都是郑州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征武汉,最美逆行者。今年疫情突发,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系统有192位同志支援湖北,新华社记者拍了郑大二附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征时的照片,并向全世界发了通稿。他们坚定的眼神,在大难面前的承担和情怀,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郑州大学创立。在1954年—1956年期间,经历了山东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的发展足迹。创始校长是嵇文甫先生,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河南学术界一面伟大的旗帜”。原郑州大学在河南的高等教育历史上,特别是郑州大学作为河南唯一“211工程”建设高校,非常具有标识性,确立了郑州大学河南高等教育标杆的地位和作用。院士的选择。霍裕平院士为什么选择郑州大学?当时,他作为著名科学家选择了郑州大学,一个是他对教育的挚爱,更确切地讲,是对河南教育的热爱。霍裕平院士的父亲霍秉权先生是物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大家,他创始了郑州大学的物理学科和物理系。后来,霍裕平院士又接过了接力棒执教郑州大学,成为第一位到河南省高校任教的全职院士,院士选择成就了服务郑州大学的佳话。五位院士。吴养洁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河南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今年已经92岁高龄,仍然坚持到实验室工作。郑大化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丁奎岭院士、刘中民院士、席振峰院士和李朝军院士4位院士。先生意愿。钟香崇院士80岁的时候到郑州大学工作,开创了郑州大学的高温耐材研究。先生在生命弥留时刻,遗愿是把他全部的积蓄捐给学校,令人深受感动。这种支持和鼓励、这种精神力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校友企业。建业集团的胡葆森校友曾说:“我开个头吧,捐款支持母校的发展。”他有个很好的理念,就是坚持深耕河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商集团的张敬国校友捐了1.1亿元的资金给郑州大学,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母校是感情归宿”的深厚情感。原郑州工业大学创立。从1958年新乡师范学院设化学工程系,到1959年的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参与成立河南化工学院,一直到1963年,基于原郑州大学工科为主的郑州工学院的创立——原化工部六大学院之一,肩负了河南工业化的责任。化工六院在老化工的高校里面具有特别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服务产业。上世纪70年代的郑州工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小氮肥厂,50年后发展至年产超过50万吨的先进的现代化合成氨企业,在我国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的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1992年成立校办企业“郑州乐喜施磷复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996年,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首批30家)。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生物乙醇大省,郑州大学马晓建教授团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升式发酵罐,打破技术封锁,建成年产2000吨我国最大黄原胶厂与年产30万吨变性燃料乙醇生产厂,成为国内三大燃料乙醇基地之一。橡塑模具。自1987年开始,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30多年发展,建成“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学科引智基地“111计划”。申长雨院士主持开发的神舟系列宇航员出舱面窗关键防护装置,突破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的关键技术,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工程安全。王复明院士负责的地下工程研究院设立了基础工程安全与防护、高性能建筑材料与结构性能提升、水工程系统安全运行与风险调控3个学科方向。在基础设施水灾变机理及防治、地下管网灾变防控、高性能纤维复合建筑材料、城市洪涝灾变等领域国内领先,获批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3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黄河堤坝安全防护、南水北调主渠道防渗抢险、城市地下管网灾变防控、流域水生态整治等400余项重大工程,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立坝道工程医院并逐步形成网络化技术服务体系,显著提升郑州大学影响力。环境治理。郑州大学在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两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基于两级分离反应器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及装备和基于芬顿流化床反应器的催化氧化处理技术及装备,应用于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能够彻底治理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并实践了基于水质目标管理与生态健康恢复的治理模式,研发了一批工业点源治理关键技术、城镇及农业污染控制技术、风险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并在淮河流域进行示范应用。郑州大学92年的办学历史,留下的历史痕迹就是“求是担当”,也是郑州大学的校训,求是体现实事求是、科学精神,担当体现履职尽责、家国情怀。所以郑州大学每年的毕业典礼,都设计了毕业宣誓环节。“牢记民族复兴与郑大人求是担当的历史使命,秉持‘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郑大校风,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砺学明理,塑造自信、开放、尊重、坚韧的郑大品格,努力成为一名奋发有为的时代青年。”这个毕业誓词为未来的郑大人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遵循。千禧年的世纪献礼,三强熔铸,和合有为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高考学生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河南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郑州大学承载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和期待。回望历史,2000年7月新郑州大学的成立,是在中原大地上,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为河南亿万父老乡亲献上的一份世纪厚礼。铿锵誓言。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重视郑州大学的建设发展,“河南经济基础薄弱,是穷省办大教育,但我们砸锅卖铁也要办好高等教育。”“就是脱裤当袄,也要把郑州大学办好。”“砸锅卖铁、脱裤当袄”这两句话掷地有声,展现了办好河南高等教育的信心和决心。美丽校园。新校区的奠基是郑州大学走向新世纪、走向未来的起点。郑州大学总占地面积5700余亩,主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占地4200亩,南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7号),东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新成立的农学院西校区,形成了一主四辅的五校区办学格局,为郑州大学办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综合性大学。郑州大学经过合校20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理工文医农12大学科门类均衡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学校有51个院系,116个本科专业,3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居全国高校第22位)、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最大本科教育。郑州大学目前是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大学,本科生5.1万人,研究生1.9万人,留学生2500人,培养了河南近二分之一的博士、近三分之一的硕士,提供了近二分之一一流大学升学名额。郑州大学办学声誉和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9年在河南理科分数线超出一本线83分,文科超48分,提前批临床医学超110分,实现了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全国招生。郑州大学目前有近百万校友,在近四届院士评审中,有8位郑州大学校友和教师当选院士,其中有5位本科毕业生。人才聚集高地。郑州大学作为区域人才聚集的高地,现有教职工5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6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教授74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00余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以“杰青”“长江”等为学术带头人、以青年博士为骨干的人才队伍。河南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高地。郑州大学已经成为河南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高地,形成了较完备的研发平台。郑州大学的国家基金项目去年突破300项,社科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第2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第31。社会服务体系。郑州大学拥有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其中医疗服务体系10家直属和附属医院开放床位近3万张,代表了河南的医学学科水平和医疗水平;工程服务体系包括地下工程、民用建筑,建设科技集团年产值超过6个亿;智库服务体系,共建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成立郑州大学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连续多年发布《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郑州大学合校20年来,ESI前1%学科从0到8个,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从4位到16位,博士学位教师从200人到2500余人,研究生从1200人到近2万人,本科生从2.9万人到5.1万人,一级博士点发展到33个。20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大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和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实现了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新时代庄严承诺,“一流”是干出来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迎来的新的机遇。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流大学”目标定位与建设方案特别的承载。《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里特别提到,郑州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承载着中原大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呼唤,承载着河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承载着中原崛起、民族复兴的国家意志,是郑州大学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长远建设目标。总体目标。郑州大学的一流建设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围绕河南资源与产业优势,服从国家整体发展需要,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高峰。到本世纪中叶,一批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师,建成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术创新、社会服务、办学声誉达到世界一流。以一流学科为代表,一流师资为标志,一流文化与治理为根本,为中原崛起、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培养一流人才。“三步走”战略。郑州大学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2017年至2020年定为总体布局阶段,建成国家一流大学;2020年至2035年,定位为全面建设阶段,建成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定位为快速发展冲刺阶段,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017年以来,郑州大学确立了“三大任务谋一流,三项改革促一流”的三年攻坚任务,聚焦学科建设与学校治理,确保在第一轮一流建设动态调整中站稳脚跟,成为国家一流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三大任务”。郑州大学制订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了三大任务:完成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推进研究型大学的治理结构和文化建设,学术产出、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到2020年,有2—3个学科进入或逼近ESI前1‰,8个学科进入ESI前1%,郑州大学排名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布局。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绿色催化、资源材料、中原历史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绿色高效农业,是郑州大学自定的6个一流建设学科。这6个学科的确定,一方面是基于学校的学术产出基础,另一方面是根据河南发展需要和资源优势。郑州大学结合河南农业大省省情,抓住机遇部署了农学,形成了理工文医农的学科布局。治理结构。郑州大学基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通过布局推进学科调整与治理体系建设,涵盖一流学科群(方向)建设、平台学科群建设、学科门类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制度建设,搭建了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型学院组织架构,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平台机制、校地协同的项目机制。“三大改革”。郑州大学强力推进“三大改革”,即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改革与建设、研究型大学治理改革与文化建设、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加快学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法人学术单位和科教融合。作为地方大学,郑州大学积极整合资源,探索与科研院所等法人学术单位合作新机制,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协同推进。通过科教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与郑州市“中心城市一流大学”合作,围绕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人才培养。郑州大学积极推进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结构性改革,稳定本科规模,扩大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不断拉高人才标杆,努力满足河南学子上好大学的夙愿和渴求。“一流大学”建设成效与验收大考路径与遵循。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郑州大学提出了两个维度:价值塑造、知识塑造。价值塑造就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知识塑造就是基于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从中国问题出发,形成中国认识与知识体系、中国方案与应对,回应并解决现实问题。建设成效。郑州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以来,坚持学术引领,推动学科快速发展,ESI全球前1%学科达到8个,全球学术机构排名636名,临床医学排名1.55‰,化学1.56‰,材料科学2.32‰。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郑州大学4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数全国排名37位;2020年USNews大学排名,全球794位,8个学科入选;最新自然指数排名,国内高校37位,国际高校170位。以“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一流学科为例,医学科学院确立了全国医学唯一国际化示范学院的地位,获批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文化引领。在学科建设和治理改革的同时,郑州大学倡导大学的文化引领,提出了1928年作为郑州大学办学起始年,并且得到广泛认可。2018年,郑州大学以举办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为契机,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办学90周年纪念活动,凝练了校训“求是担当”,倡导“追求卓越”的郑大(荷球)精神,弘扬“勿忘人民”的郑大情怀,形成了郑州大学的文化内核。治理体系。郑州大学聚焦大学文化,形成历史与文化认同;聚焦学术架构,育学科、建组织;聚焦管理机制,推改革、调职能;聚焦制度建设,促规范、强保障;聚焦智慧校园,提标准、强服务,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内部治理体系。中期评估。郑州大学围绕“双一流”建设阶段目标,以一流引领整体、以转型推动发展,各项建设任务推进有力,成效显著。3年来,郑州大学基本完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布局,大学治理结构改革、师资队伍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学术产出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双一流”建设各项指标达到中期建设预期目标,部分指标提升明显。当前,郑州大学进一步聚焦、强化一流学科特色,产出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完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确保通过今年年底的第一轮一流建设验收。“一流大学”未来发展与“新基建”国家超算。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是科技部批复建设的第7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主机系统已于5月初完成Linpack测试工作,实测计算能力进入国际TOP10水平。郑州大学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需求,构建河南特色的应用生态,充分发挥超算中心算力支撑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新基建”。郑州大学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第一个是智能传感(MEMS)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河南装备制造典范。第二个是关键金属与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材料制造+装备制造”,打造河南现代制造新引擎。第三个是黄河实验室,布局筹划黄河基础理论与技术实验室、黄河水生态科学实验场等,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程基础研究高地。第四个是嵩山实验室,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高地。第五个是郑州大学大学科技园,目标是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打造科研产业孵化的新窗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郑州大学的光荣使命,是亿万河南父老乡亲的殷切期盼,是全体郑大人的共同梦想。一代代郑大人求是担当、接续奋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92年办学铸就了河南高等教育标杆,20载融合形成综合性大学发展新格局。郑州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奋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以出彩答卷回应亿万父老乡亲的美好期待,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可与往者

100人被聘为第二批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

央广网郑州9月8日消息(记者 彭华 通讯员 杜光旭)近日,为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河南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实现,按照《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经全省学会、省辖市科协及有关单位推荐,省科协组织专家评审,决定聘任张新友等100名同志为第二批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聘期5年。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在聘期内开展科普创作、科学传播、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科普培训和科技志愿服务等公益性科普活动时,可以“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名义进行宣传和介绍。牵头组织公益性科普活动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时,可以“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团”名义进行宣传和介绍。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是河南省科普工作领域的最高荣誉性称号,是引领、推动、创新科普工作,服务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高层次科普人才。近年来,首席科普专家立足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广泛开展科学传播,大力推动拓展学科和行业科普工作,在推动科普由知识层面传播提高到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满足群众的科普需求,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附件第二批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名单(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序号姓 名从事学科、专业或行业工作单位1卞 科农产品储藏与加工河南工业大学2常国栋心血管内科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3陈瑞锋临床医学心内科安阳地区医院4陈小兵肿瘤省肿瘤医院5陈延伟工程技术学科、文物古建筑保护河南省元佑古建筑保护工程有限公司6陈 直家禽、家兔、羊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7崔清华疾病预防控制鹤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单崇新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郑州大学9丁大领医学、神经外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0段敬杰园艺、栽培、技术推广中原农民出版社有限公司11范国强林学河南农业大学12方润生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管理郑州市知识产权协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13冯百岁内科学消化专业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4高延征骨科学省人民医院15葛新锋机械工程许昌学院16郭二辉生态学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17郭红甫植物保护濮阳市农业科学院18郝莉花食品科学、食品安全检测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19侯小改生物学河南科技大学20胡国平园艺安阳市农业科学院21黄继红食品科学、发酵工程河南工业大学22黄玉波土壤肥料周口市农业科学院23嵇 朋神经病学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4康相涛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河南农业大学25李 峰食用菌专业新乡市农业科学院26李建军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及综合开发利用河南师范大学27李 黎畜牧河南省饲草饲料站28李明军生物学科、植物学专业河南师范大学29李 然计算机应用技术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30李长看生物学郑州师范学院31梁红军科学文化宣传普及中共河南省委党校32梁 静群集智能理论及其应用郑州大学33梁增灵农业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34刘冰许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郑州市动物园35刘东伟慢性肾脏病的防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6刘建秀力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郑州轻工业大学37刘立成气象科普平顶山学院38刘章锁肾病学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9刘智勇食品安全河南省口岸食品检验检测所40卢乙众医院药学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1鲁春阳土地资源管理河南城建学院42马雄风棉花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43马艳莉食品科学与工程南阳理工学院44苗明三中药药理河南中医药大学45乔军波血管瘤与脉管畸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6屈凌波药物分析郑州大学47申震洲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48沈国卿科普剧编导与科普创作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49施新革骨科学河南省人民医院50石 毅科技教育、科普研究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51史俊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河南玉昆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2史艳玲科技社团管理河南省药学会53苏爱芳天气预报河南省气象台54苏建方畜牧业、农产品安全生产卢氏县畜牧兽医工作站55孙爱芳机械工程省科学院56孙长青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护理与健康学院57万福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电极材料信阳职业技术学院58王东平气象、天气气候许昌市气象局59王凤成粮食科学与技术河南工业大学60王复明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郑州大学61王建忠气象教育、科普传播河南省气象培训中心62王立东肿瘤病理、食管、贲门癌变机制及防治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63王梅云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河南省人民医院64王庆安农学获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5王 伟全科医学河南省医学会66王小星农学作物育种栽培鹤壁市农业科学院67王一硕中药学河南中医药大学68王元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69吴 放农学信息技术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70谢向东医疗卫生、神经病学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1邢 燕城乡规划河南城建学院72许时伦农林、农学驻马店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73薛爱荣颈肩腰腿痛病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74杨凯瑞科技管理、高等教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75杨秀慧心血管内科漯河市中心医院76杨英军农业园艺河南科技大学77姚文艺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78叶优良土壤肥料河南农业大学79袁 宇内科学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袁志良植物生物多样性河南农业大学81张春慧慢性病护理、健康科普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82张改平动物免疫学河南农业大学83张国晓艺术学、动漫行业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有限公司84张海洋油料作物(芝麻)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85张建营肿瘤流行病学、肿瘤免疫学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86张丽华内科学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87张全国农业工程、机电工程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88张 伟岩土工程商丘工学院89张卫宪畜牧兽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90张新刚信息安全南阳师范学院91张新友植物遗传育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92张宇峰疾病控制、流行病学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张 元自动化技术河南工业大学94张振香健康科普、护理管理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95赵锐瑾肿瘤护理、心理护理安阳市肿瘤医院96赵淑章小麦栽培技术与示范推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97郑 直材料科学许昌学院98周 毅控制科学与工程河南大学99朱建光中药临床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100朱连奇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河南大学【来源:央广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鲁君说之

我省160个项目首次获得“河南医学科技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1月4日,河南省医学会2020年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宣布我省自2019年起设立“河南医学科技奖”,并于当天首次召开河南医学科技奖(2019)颁奖大会,共有160个项目获奖。为表彰、奖励在我省医学科技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集体,推动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经省卫健委党组研究决定,自2019年起设立“河南医学科技奖”,每年开展一次评选,由河南省医学会具体承担工作职责。一年来,省医学会依据《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建立了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奖励机制,在中华医学会、省科技厅、省科协、省民政厅的指导和支持下,评奖坚持严谨的评审奖励程序,规范运作,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提高了科技奖励评审质量和公信力。在首次获得“河南医学科技奖”的160个项目中,“B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预后因素及临床治疗新策略”等60个项目获得一等奖;“AL患儿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合并感染检测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等60个项目获得二等奖;“HB-EGF、PDE4D血清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等40个项目获得三等奖。同时,2019年,省医学会代表省卫健委从以上授奖项目中择优推荐69个项目申报省科技奖进步奖,经评审后获奖32项,一等奖由2018年的2项升为2019年的4项,获奖总数占比从9%提升到11%。“河南医学科技奖的设立,是推动我省医学科学进步的需要,是顺应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必然,在河南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会上,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继续加强与中华医学科技奖、省科技进步奖的衔接,优化奖励机制,扩大奖励范围,健全科技奖励诚信制度;二是要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力推新成果、新技术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三是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临床转化,使其形成现实生产力和经济能力,在提升我省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实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要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引导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申请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克更多的国内或国际技术难题,努力使我省医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编辑:张欢

森熏

2020.5.5上午河南玉清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张选科先生一行走进洛阳慈善职业技术学校捐赠爱心物资,奉献爱心!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连日来,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大家的心,而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企业和人士也纷纷通过捐赠物资等不同形式,表达对洛阳慈善职业技术学校的关爱!5月5日上午,河南玉清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张选科先生一行走进洛阳慈善职业技术学校捐赠爱心物资,奉献爱心!捐赠物资为11桶消毒液,每桶50斤。企业的捐赠行为体现出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体现出企业与学校的鱼水之情,情感交融,和谐共处,我们将把企业本次捐赠的物资将全部用于一学校的消毒防范。 越是危难时刻越显责任担当,越是艰难险阻越显人间大爱。在此,我们向关心支持我们的河南玉清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张选科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并给于最诚挚的谢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欢乐园

2018年河南省药学会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

□大河健康报记者杨振东 龚振 特约记者杨国猛本报讯8月16日至19日,由河南省药学会主办、国药控股河南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年河南省药学会学术年会”在郑州嵩山饭店召开,大会围绕“机构改革下如何转变药学发展模式”的主题,积极探讨我国医药卫生深化改革下药学发展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深入交流药学发展的方向与策略,同时分享了药学科技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河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常俊标作了河南省药学会2017年度工作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乃正作了题为“天然产物全合成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国家药典委员会化学药品标准处李慧仪处长作了题为“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与中国药典2020版”的学术报告;中国药科大学姚文兵教授就“中国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与药学服务”展开了发言;郑州大学药学院刘宏民院长以“胃癌转移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小分子抑制剂研究”为题发表了个人见解。大会开幕式上还颁发了2018年河南省药学会优秀药师、2018年河南省药学会优秀药学工作者、优秀论文获奖者、河南省青年药师知识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奖等4个奖项。会议期间,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成立,河南省青年药师知识技能大赛进行了决赛。

项羽

关于河南省201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拟推荐人选的公示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8〕9号)精神,经组织推荐、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河南省201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拟推荐人选115名,其中:正式推荐人选108名,后备推荐人选7名,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从6月12日至6月18日止,共7天。受理。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8年6月12日河南省201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拟推荐人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正式推荐人选姓名性别 工作单位 专技职称/技术等级丁建英 男 河南豫剧院 一级导演于文斌 男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正兰 男 郑煤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 飞 男 河南寰球航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仁伟 男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志伟 男 河南省科学院副研究员王育红 女 洛阳农林科学院 研究员王晓燕 女 郑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 瑞 男 郑州市第二中学 中学正高级教师尹海庆 男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石大东 男 郑州报业集团新闻高级编辑卢绍辉 男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付子顺 男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冯东辉 女 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中学正高级教师冯建之 男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敬涛 男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鑫永 男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教授尼 燕 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正高级会计师朱明甫 男 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朱新亮 男 河南省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先生 男 新乡市技师学院高级技师刘红彦 男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刘 洁 男 河南华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海科 男 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国家级教练闫若潜 男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推广研究员江智勇 男 河南大学 教授汤 意 男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自学 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孙莹璞 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杜建伟 男 焦作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广义 男 信阳市广义茶叶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云峰 男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李玉玲 女 长葛鼎研泽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教授李成伟 男 河南科技学院 教授李运生 男 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志顺男 郑州颐顺轩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 俊 男 信阳师范学院 教授李晓涓 女 汝州市玉涓汝窑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李高鹏 男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 娟 女 河南四建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新安男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授李慧香 女 河南省长垣县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李震廷 男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李德宇 男 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杨文普 男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 中学正高级教师杨光钦 男 洛阳师范学院 教授杨华春 男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雪梅 女 黄河科技学院 教授肖 龙 女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时小广 男 平顶山技师学院高级技师吴 行 男 河南省书画院 一级美术师余 丽 女 郑州大学 教授完世伟 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志敏 男 开封大学 教授宋克兴 男 河南科技大学 教授张士平 男 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中专正高级讲师张占武 男 河南裕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张全国 男 河南农业大学 教授张秀勤 女 商丘市实验幼儿园中学正高级教师张国宣 男 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景堂 男 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 翔 男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陈小兵 男 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陈东义 男 商水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农业推广研究员陈 哲 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锡建 男 郑州佰沃生物质材料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苗红梅 女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苗峰伟男 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范素海 男 平顶山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技师罗国富 男 郑州轻工业学院 教授周素静 女 际华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庞碧涛 男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晓珂 女 河南中医药大学 教授郑 稼 男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单崇新 男 郑州大学 教授赵国安男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赵顺波 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赵道全 男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柳文生 男 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中学正高级教师侯建光 男 仰韶酒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俞有飞 男 卫华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秦秉玉 男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顾朝晖 男 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宜敏 男 河南久联神威民爆器材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徐流杰 男 河南科技大学 教授徐献军 男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农业推广研究员高卫军 男 河南中烟安阳卷烟厂高级技师高社干 男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高建良 男 河南理工大学 教授高剑波 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高艳锋 男 郑州大学 教授郭宪臻 男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郭智萍 女 河南省正骨研究院 主任医师郭蔚虹 女 郑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席作武 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黄学勇 男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黄继红 女 河南科谱特医药科技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崔世红 女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梁俊锋 男 河南天赐一木木艺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彭能岭 男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韩世平 男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农业推广研究员韩洪军 男 莲花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谢文磊 男 河南工业大学 教授解福泉 男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燕建设 男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薛孟周 男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教授薛瑞汉 男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审戴桂馥 女 郑州大学 教授后备推荐人选姓名 性别工作单位 专技职称/技术等级付小平 男 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李向东 男 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研究员杨占尧 男 河南工学院 教授张先飞 男 河南大学 教授夏成德 男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姬社林 男 濮阳市农业科学院 副研究员裴建军 男 新乡市技师学院高级技师

何基

河南重点建设的9所特色骨干大学,有何特色之处,你知道几所?

在中部地区,河南的GDP总量是领先的,但河南的本科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基于这样的背景,河南提出全省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优势特色学科明显的特色骨干大学,争创行业或国内一流大学,打造河南省本科高等教育的第二方阵。在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尹弘省长提出“实施特色骨干大学和学科建设计划,加快高校分类发展、内涵发展”。此后没多久,就正式立项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共9所高校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既然是特色骨干大学,那这9所高校有何特色之处?0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位于郑州市,是农业部、国家林业草原局和河南省共建高校,拥有作物学1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农学、动物医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园林、植物保护、林学、烟草学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尤其是烟草专业在行业内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此外河南是农业大省,而河南农业大学先后创造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15亩连片亩产全国最高纪录、小麦万亩核心区亩产全国最高纪录等,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河南农业大学在农业领域是有实力的。02.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位于新乡市,是教育部和河南省共建高校,其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和“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特色学科群”分别入选河南省一期优势学科A类学科和特色学科A类学科。根据近几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河师大教师学术水平、教师绩效和办学性价比均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学校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在河南省前三名,此外河师大培养的教师广泛分布在省内各地的中小学,口碑比较好。03.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位于洛阳市,是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河南省共建高校,2002年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主要特色学科就是机械工程,在全国很有知名度,此外还有系统工程与仿真、军用关键材料、军用机械设计及理论3个国防特色学科。河科大在农业机械、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大型铸锻技术、发动机节能与环保技术等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荣获多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在国防军工研究方面,与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长期合作,在国防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是河南省首家获得军工研究保密资格的高校。04.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位于郑州市,前身是郑州粮食学院,2004年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现在是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共建高校。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其粮食产后安全及加工学科群入选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学校在粮食储运、仓厂建设、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超硬材料及磨料磨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70%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50%的植物油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采用学校研发的技术。05.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位于焦作市,2004年由焦作工学院更名而来,学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河南理工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同根同源,共用同一校歌,其主要特色学科就是采矿、能源、安全等方面。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被评为A-,这也是河南唯一一所拥有A类学科的高校。在科研方面,学校自主研发的20多个专利产品在全国各大煤业集团及石油企业应用,可以说河南理工大学是一所特色学科非常鲜明的省属高校。06.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郑州市,学校是2010年河南财经学院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此外还拥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专业被选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07.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在2013年更名而来,学校是水利部和河南省共建高校,该校在水利水电行业拥有较高的声誉,培养了众多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才,水利部水务培训中心、水利部电大开放教育办公室都设在该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拥有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多次被相关机构评为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本科高校。08.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是河南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前身是河南中医药学院,于2016年更名为大学,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学校已经成为河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龙头和中心。09.郑州轻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是河南省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建高校,在这9所院校中,郑州轻工业大学更名为大学最晚,2018年底才由郑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此外郑州轻工业大学还与国内一批烟草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与轻工及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如三全、双汇等知名食品企业保持着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根据规划,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要在特色学科、一流专业和课程、公共教学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与培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目标到2023年,争取3所左右高校建成行业领先的特色高水平大学,5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跻身国内同类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流仪

河南发文:到2025年河南形成数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段伟朵努力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到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35%左右。8月16日,记者获悉,我省印发《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一揽子”有力措施。【目标】到2025年,我省形成数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根据《方案》,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到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3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形成数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企业。【方向】到2025年,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方向如何定位?我省将做强优势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形成“556”产业体系。做强优势产业。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5大优势产业能级,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到2022年、2025年,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50%以上。做优传统产业。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纺5大传统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到2022年、2025年,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保持在33%、30%左右。做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6大新兴产业。到2022年、202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2%、25%以上。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要培育“芯屏网端用”生态。着力“补芯”,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着力“引屏”,培育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着力“固网”,建设5G及北斗技术应用产业基地;着力“强端”,做强智能终端,构建鲲鹏产业生态;着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打造中西部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7000亿元、1万亿元。高端装备方面,发展轨道交通、数控机床、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激光加工等装备,推动“制造+服务”转型。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2000亿元。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方面,巩固新能源客车优势,支持氢燃料电池客车研发和示范应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示范区。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2000亿元。新能源方面,发展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建设智能电网,打造光伏、风电装备应用高地。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1500亿元。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方面,发展创新药、高端仿制药和现代中药,加快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体外诊断产品、高端医用耗材和数字影像设备等。加快医药口岸和关键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3000亿元、5000亿元。节能环保方面,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7000亿元、1万亿元。【任务】实施六大提升专项,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00家以上《方案》明确,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我省将实施六大“提升专项”:技术创新提升专项——要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到2022年、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新增3000家、5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2万家、1.5万家。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打造沿黄科创走廊,发展一批科创“飞地”,到2022年、2025年,分别建成15家、30家左右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技术创新合作方面,引进一批知名科研院所、机构,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在我省布局,到2022年、2025年,分别建成100家、120家新型研发机构。基础能力提升专项——加快企业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力争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建成一批智能化园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和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到2022年、2025年,分别创建120个、150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工厂)。集群强链提升专项——到2022年,形成20个左右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形成4个万亿级、6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赋能提升专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每年培育150个智能工厂(车间)。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到2022年、2025年,全省上云企业分别达到15万家、20万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型制造模式,每年培育30家(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区域协同提升专项——以郑州市、洛阳市为核心,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京广、陇海铁路沿线城市为重点,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轴;以黄河、淮河、汉江流域地区为重点,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带,形成“双核引领、两轴支撑、三带协同”空间格局。企业培育提升专项——加强企业梯队培育,到2022年、2025年,全省百亿级企业分别达50家、60家以上。【保障】打造“五强一优”要素保障生态《方案》还提出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保障措施,我省将施行强化政策扶持、强化用地保障、强化金融支持、强化人才支撑、强化数据应用和优化营商环境“五强一优”要素保障生态。其中,金融支持方面明确,我省将建立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白名单”和重大项目库,鼓励金融机构对入单(库)企业优先给予融资支持。人才支撑方面,我省将以高端、紧缺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制造业“智鼎中原”工程,重点引进和培育百名卓越企业家(领军团队)、千名核心技术人才、万名高级技工。

不负众望!河南唯一211郑州大学,在2020年收获两个全国第一!

郑州大学是目前河南省属的最高学府,河南省唯一1座211计划大学,并且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评定当中,郑州大学的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三个专业都属于双一流建设学科。可以说郑州大学是河南人民的希望,尽管很多河南人看不上它,说他它的各种不是,但就跟你们的母校一样,你自己可以一天骂它800遍,但是不允许外人说它一句不好。2020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郑州大学也取得了他应当取得的成就,今天老吴就带大家看一下郑州大学今年取得的两个全国第一。第一 2020年应用研究型大学排名全国第一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应用研究型大学,应用研究型大学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大学而言更强调一个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研究性大学,又称为区域研究型大学。在2019年全国应用研究型大学排名当中,郑州大学是排名第二。经过一年的发展,郑州大学终于在2020年应用研究型大学榜单当中排名第一。2020年中国区域研究型大学排名现在官方已经不给出任何的院校排名,只给出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名单。目前全国大学排名的榜单最具权威的就是由艾瑞森校友会撰写的,根据艾瑞森校友会撰写的榜单,郑州大学占据榜首,是2020年中国应用研究型大学中综合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的大学。我们看一下校友会的排名标准,为什么被称为目前最权威的排名。校友会审核标准第二 部省共建高校排名第一首先,还是解释一下什么是部省共建。部省共建院校全国一共只有14所,是教育部在无直属院校的省份以共建的方式支持建设的。部省共建高校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和考核评价、对外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都享受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同等待遇。部省共建高校排名郑州大学这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从全国排名74名,发展到今天的40名。为了河南省的教育事业,每年招生破万,大比例都留在了省内。在省政府的支持下,郑州大学一步步的发展,基础建设的完善,扩大国际知名度,招揽优质师资,实力一点点正在壮大。此次当选部省共建榜单第一名也是力压群雄,向全国展示了郑州大学的实力。结束语郑州大学取得的这两个第一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作为一个河南人,应该看好郑州大学的发展,看好它的未来,郑州大学每年将大比例的招生名额留给了河南,河南人应当做好建设河南的准备。希望郑州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能够越来越好。#大学#对于郑州大学取得两个榜单的第一名,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与老吴一起探讨。我是老吴,手打原创,希望你的点赞+关注

缙笏绅修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4月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原建设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健全服务体系,发挥独特优势(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到2022年,建成25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依托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建成30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医共体,强化城市中医医院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帮扶。市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完成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中医医师配备达标,25%以上建成示范中医馆。健全以中医特色和基础管理为核心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规范其他医疗机构中医业务管理。鼓励中医特色医疗机构连锁经营,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管理。加快中医行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实现省中医药数据中心与全省健康数据中心、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二)提升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建设省级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发疾病和重大疑难疾病多学科联合攻关和临床协作。围绕骨伤、肿瘤、儿科、肛肠等专科和肺病、心血管病、艾滋病、糖尿病等专病,优化诊疗方案,推广成熟技术,研发有效药物,提高临床疗效。推动中医专科建设提质升级,向重点学科发展。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三)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调机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西医协同机制,确保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建立中医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疾病防治机制。(四)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到2022年推广20个适宜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的治未病方案。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建设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基地。(五)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广中医康复方案,研发康复器材。到2022年培养500名中医康复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建设一批示范中医康复科。促进中医药、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二、改革培养模式,巩固优化队伍(六)鼓励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医药院校要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支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能力培训。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办好仲景书院和仲景学堂。按规定评选省级名中医,建设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到2022年培养200名代表性传承人。(七)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将中医药知识作为临床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核内容。为每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培养3名以上西学中人才。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八)优化人才成长途径。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专业,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启动河南省中医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培养20名领军人才和一批创新团队。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九)全面落实考核执业规定。完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及执业管理办法,规范带徒授业和医术传承活动。支持中医(专长)医师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后在医疗机构注册执业,鼓励个体开业行医。建立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考核评价制度。(十)巩固基层中医药队伍。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流动和职称晋升机制。增加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和“县管乡用”中医医师比例,提高基层中医医师职称晋升业务能力和实绩考核权重。按实际需求开展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培训师资和基层培养基地建设。(十一)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符合中医规律的绩效标准,建立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质和量为核心的薪酬分配制度。以中医经典理论、辨证思维、临床能力和工作实绩为重点,完善中医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建立中医药人才奖励制度。三、提升中药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十二)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加强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替代品研发。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围绕“四大怀药”等重点品种规划建设豫产道地药材基地,支持伏牛山优质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将中药材种植纳入经济作物种植政策补助范围。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和产地仓储能力建设。支持省内道地药材产地组建产业联盟。评定一批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鼓励企业开发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农药以及非药用产品,拓展中药材功能价值。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十三)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探索建立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市场激励引导机制。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估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十四)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制定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优化医院中药制剂监管,支持医疗机构研发、使用、推广中药制剂。建立我省中药制剂备案信息平台,公开制剂名称、医疗机构名称、备案号等基本信息。支持在专科协作、对口帮扶、医联体、医共体等体系中以及突发疫情时期按规范调剂使用中药制剂。(十五)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将中药企业诚信情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完善医疗机构中药质量管理,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预警联系机制。(十六)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建立全省中药资源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测。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稀有中药材种植。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中药科技园和药用动植物园等保育基地。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构建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培育中药大品种和驰名商标。扶持中药饮片加工和制药企业发展,促进中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中药产业集群。四、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开放合作(十七)挖掘和传承精华精髓。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普查登记,推进数字化保护工作。挖掘整理传统中药制剂技术,收集筛选民间中药单验方和技术,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授徒活动。鼓励设立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馆和服务体验区,支持建设张仲景博物馆、伏牛山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支持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到2022年建成10家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十八)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管理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传承创新平台,建成一批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推进省中医药研究院、省正骨研究院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大力支持中医药科技研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支持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经典名方和大品种二次研发,支持新型制剂、优质饮片、配方颗粒、非药物疗法和先进中医诊疗、中药设备研发。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中医药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省级中医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建立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十九)推动中医药开放交流。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和学术文化优势,在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制药、服务业等方面加强国内外深度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中医机构和中药企业“走出去”开展项目建设,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中药材海外种植合作。加大对援外中医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医院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招收留学生。探索我省中医药特色品牌与服务贸易、旅游相结合。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中医药交流合作。五、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保障政策(二十)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开展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相应的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按规定监测、调整中医服务项目和价格。完善治未病服务和医院中药制剂等定价机制。研究取消中药饮片加成相关工作并完善补偿政策。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病种等实行按人头付费、完善相关技术规范等方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大病救治等定点医疗机构。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含医院制剂、新型饮片)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在国家颁布的中医诊疗规范之外设定服务项目、数量限制。(二十一)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切实保障公立中医医院投入。鼓励各地设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土地供给等方面,对中医医疗、中药产业、中医养生养老和健康旅游等项目给予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服务产业。(二十二)完善中医药法规和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立法工作,出台我省贯彻中医药法的地方法规。加强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力量,建立中医中药统筹管理机制,组织协调全省中医药工作,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管理局)。市县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充实中医药管理机构工作力量。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西医重大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同发展。(二十三)加强组织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稳步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占比,将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建设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支持申建国家级示范区,鼓励在管理机制、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建设跨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加强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营造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编辑:彭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