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协委员郑高飞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 贺志泉)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基石。而目前全国1500多位院士中河南只有27人,河南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如何充分激发全省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1月15日,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政协委员郑高飞说出了自己的建议: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郑高飞建议将未来河南省产研院明确为无级别、无编制的省属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聘请国内外知名科技创新人士担任名誉院长和执行院长。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部署,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有前瞻性、导向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战略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集成项目。同时以河南省产研院名义成立对应的市场化公司,破解单一产研院市场化不足的体制难题,形成公益性职能和市场化手段相互促进、体制内外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在拓展网络布局方面,郑高飞建议建立专业研究所预备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以会员形式分批吸纳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体制、不同行业的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加盟,并根据年度绩效考核情况给予前瞻性科研资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创新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奖补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优先鼓励民间投资和企业通过多元投资和多种机制组建专业研究所。郑高飞还建议应充分赋能放权。进一步改革创新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支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会员加盟模式和“民办公助”的科研机构管理模式,支持专业研究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产品为目标汇聚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开发,以企业为对象开展合同科研服务,通过衍生企业、孵化企业和服务企业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6月1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会在北京、河南两地同步举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专班、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有关专家出席。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此次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Ⅰ/Ⅱ期临床研究。4月12日,该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Ⅰ/Ⅱ期临床试验在河南省武陟县同步启动。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导下,临床试验现场克服了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连续奋战66天,全球首个获得了新冠灭活疫苗2针接种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对不同年龄、不同程序、不同剂量、不同针次的研究结果,均有较为完整的呈现。这也是迄今为止时间最长、数据最全面、效果最理想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结果,为我国疫情防控和紧急使用提供了科学、可评价的数据。此次研究旨在评价新冠灭活疫苗在18-59岁健康受试者中,按照低、中、高剂量和0,14、0,21和0,28不同程序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重点关注疫苗接种后的细胞免疫变化情况,探索了疫苗接种的免疫程序、免疫剂量、安全性、免疫原性及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趋势。截至目前,Ⅰ/Ⅱ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共1120人,已全部完成2针次接种。此次临床试验方案经过了周密设计,揭盲过程严格遵循科学性和严谨性,结果振奋人心,疫苗接种后安全、有效,接种疫苗组受试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18-59岁组中剂量按照0,14天和0,21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7.6%,按照0,28天程序接种两剂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赵东阳、研究者夏胜利,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施学忠教授、杨永利教授,中国生物党委书记朱京津、总裁吴永林、财务总监胡立刚、副总裁张云涛、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杨云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总经理李新国、首席科学家申硕、病毒一室主任王泽鋆等出席揭盲仪式。武陟县疾控中心、河南恒益等合作机构共同见证。与此同时,中国生物积极推进Ⅲ期临床的海外合作,与多个国家的企业及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中国生物已率先建成了高生物安全等级生产车间,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符合生物安全和GMP标准、从数量上能够满足紧急接种需求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通过疫苗预防和控制新冠疫情迫在眉睫。此次揭盲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极大增强了我们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最终胜利的信心,同时也为实现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提供有力支撑,做出中国贡献。来源:国资委微信公众号
4月13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省政府印发《关于命名河南驼人医疗器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为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通知》。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河南又增6家。《通知》表示,近年来,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人才、增加中高端技术供给、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决定命名河南驼人医疗器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郑州轻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生物育种中心有限公司6家单位为第二批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来源:中华网河南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6月1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会在北京、河南两地同步举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专班、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有关专家出席。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此次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Ⅰ/Ⅱ期临床研究。4月12日,该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Ⅰ/Ⅱ期临床试验在河南省武陟县同步启动。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导下,临床试验现场克服了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连续奋战66天,全球首个获得了新冠灭活疫苗2针接种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对不同年龄、不同程序、不同剂量、不同针次的研究结果,均有较为完整的呈现。这也是迄今为止时间最长、数据最全面、效果最理想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结果,为我国疫情防控和紧急使用提供了科学、可评价的数据。此次研究旨在评价新冠灭活疫苗在18-59岁健康受试者中,按照低、中、高剂量和0,14、0,21和0,28不同程序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重点关注疫苗接种后的细胞免疫变化情况,探索了疫苗接种的免疫程序、免疫剂量、安全性、免疫原性及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趋势。截至目前,Ⅰ/Ⅱ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共1120人,已全部完成2针次接种。此次临床试验方案经过了周密设计,揭盲过程严格遵循科学性和严谨性,结果振奋人心,疫苗接种后安全、有效,接种疫苗组受试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18-59岁组中剂量按照0,14天和0,21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7.6%,按照0,28天程序接种两剂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赵东阳、研究者夏胜利,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施学忠教授、杨永利教授,中国生物党委书记朱京津、总裁吴永林、财务总监胡立刚、副总裁张云涛、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杨云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总经理李新国、首席科学家申硕、病毒一室主任王泽鋆等出席揭盲仪式。武陟县疾控中心、河南恒益等合作机构共同见证。与此同时,中国生物积极推进Ⅲ期临床的海外合作,与多个国家的企业及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中国生物已率先建成了高生物安全等级生产车间,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符合生物安全和GMP标准、从数量上能够满足紧急接种需求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通过疫苗预防和控制新冠疫情迫在眉睫。此次揭盲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极大增强了我们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最终胜利的信心,同时也为实现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提供有力支撑,做出中国贡献。责编: 黄鑫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End
今年83岁的郑州大学教授霍裕平是一位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物理学家,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我国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他在58岁时扎根中原大地、躬身实践,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引领郑州大学物理学科夯实基础、提升实力乃至发展壮大,在郑大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霍裕平,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郑州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论文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自1982年起,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核聚变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国家的核聚变研究。领导和组织了我国大型超导托克马克HT-7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HT-7U计划的主要建议者。鎏金岁月,他的每一步都踏实坚定在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总有那么关键的几步决定了事业和生活的方向。霍裕平人生之路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霍裕平1937年8月生于北京,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系物理专业。1959年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升为研究员,同年被推荐参加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一年,并辞谢美方续邀,于1980年毅然回国。1982年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兼合肥分院院长,主要负责等离子体物理所的大型核聚变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国家核聚变研究。199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霍裕平受命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作为能源小组召集人,三次领导起草了能源领域基础研究规划,全程参加立项、评审、检查等工作。2002年受命领导"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专家委员会,被任命为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委托他领导一个9人小组在技术上全面负责国内聚变界的组织和协调,还负责技术方面的国际谈判,最后顺利完成谈判。2007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从2002年至2007年,霍裕平任"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负责我国有关技术工作。他领导和组织了我国大型超导托克马克HT-7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HT-7U计划的主要建议者和推动者。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霍裕平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是我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长时间担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国家学位委员会物理评审组成员、国家"97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能源领域召集人等。他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近50篇论文,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科学出版社),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霍裕平的重要论文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他站在物理学科发展战略上思考的结晶至今仍熠熠闪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曾经表达过这样的心声:"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如果不能参与推动中国的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将会是终生遗憾的。"承继父亲教育情,扎根中原献赤诚1996年,霍裕平辞去中国科学院所有职务来到郑州大学,成为第一位到河南省高校任教的全职院士。他选择郑州大学是人生经历的必然,在这个必然因素里,饱含着一份对郑州大学特殊的感情。霍裕平的父亲霍秉权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也是郑州大学创办人之一。郑州大学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这种情结也浸染在他的血脉里。他说:"我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把郑州大学物理系办得更出色些,同时能再做一点我一直想做的理论研究工作。"从事30 多年的物理研究,霍裕平深刻理解物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当年他敏锐地感受到物理学科如此重要,但物理教学却常被忽视,于是他想改变这种现象。1996至2001年,他强调地方院校的科学研究应主要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相联系。为此,霍裕平亲自领导将凝聚态物理学科调整为材料物理学科,建设以研究铝合金为主的金属物理方向,研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并由此提出了一条在我国普遍提高铝合金性能的可行途径。他还领导将物理系核物理学科转向为主要面向农业和医学的核生物学,指导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小麦的离子束诱变育种和转基因等工作。在霍裕平的带领下,郑州大学物理系获批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博士授权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系组织教师和研究队伍,建成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及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霍裕平给别人的印象始终是谦和儒雅,眼神里泛着和善慈惠的光芒。他淡泊名利,永葆知识分子的本色。他曾经收到世界各国给他寄来的《名人录》邀请书有二三十个,他却一个也没有回复。他说:"是专家总会有人尊重,不是专家硬充权威,岂不可笑。"追溯霍裕平的科研治学之路,他一直觉得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名或者发表几篇有影响的论文,而是希望能让中国参与世界科学的发展,并在某一领域起到推动作用。一代物理学家的精神风范至今仍令人敬仰,感召后学。在学术领域,霍裕平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教学领域,他有力地提升了郑州大学物理学科水平,培养了大量创新人才。执着追求理想,坚守家国情怀,他的拳拳之心感人至深。霍裕平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关心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郑州大学的发展,积极提出意见与建议。郑大人崇仰其境界,传承其精神,感恩其情怀,怀揣着这份敬佩与感动,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阔步前行。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获取更多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素材来源:郑州大学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官网、郑州大学官微、科学网新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官网、中国科学院官网
9月9日,河南省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尹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出席座谈会并见证签约。王国生、尹弘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以来给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向大家提前致以教师节的问候,指出河南是人口大省、工业大省、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黄河流域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当前,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紧紧抓住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朝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创新驱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有顶尖的科技人才、高端的科研平台、一流的研发能力,希望省校双方加快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等领域深入推进省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陈旭、邱勇指出,清华大学与河南渊源深厚,双方在省校合作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清华大学将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聚焦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持续与河南在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推动省校合作结出丰硕成果。靳诺、刘伟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与河南省都具有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为双方推进省校合作提供了天然的精神纽带。我们将以这次省校战略合作为契机,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依托河南省区位和资源优势、战略平台优势,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干部培训、决策咨询、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签约仪式前,王国生、尹弘一行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史馆、化工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校领导姜胜耀、尤政,中国人民大学校领导吴付来、刘元春、杜鹏、朱信凯、齐鹏飞、王轶、胡百精,省领导穆为民、霍金花、王新伟、王战营、刘炯天等出席有关活动。新闻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树华 通讯员 杨明今年83岁的霍裕平院士在我国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在58岁时毅然辞去中国科学院所有职务,扎根中原大地,躬身实践,尽职担当,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引领郑州大学物理学科夯实基础、提升实力乃至发展壮大,在郑州大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霍裕平院士在做报告霍裕平1937年8月生于北京,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系物理专业。1959年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1978年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升为研究员,同年被推荐参加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一年,并辞谢美方续邀,于1980年毅然回国。回国后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兼合肥分院院长,主要负责等离子体物理所的大型核聚变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国家核聚变研究。1993年霍裕平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霍裕平受命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作为能源小组召集人,三次领导起草了能源领域基础研究规划,全程参加立项、评审、检查等工作。2002年受命领导“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专家委员会,被任命为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委托霍裕平领导一个9人小组在技术上全面负责国内聚变界的组织和协调,还负责技术方面的国际谈判,最后顺利完成谈判。2007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正式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从2002年至2007年,霍裕平任“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负责我国有关技术工作。他领导和组织了我国大型超导托克马克HT-7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HT-7U计划的主要建议者和推动者。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霍裕平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是我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长时间担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国家学位委员会物理评审组成员、国家 “97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能源领域召集人等。他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近50篇论文,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科学出版社),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霍裕平的重要论文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1999年7月10日的科技日报刊发了《对我国物理学研究的一点意见》一文。文章中,他提出了很多科学正确的建议。霍裕平院士为学生上课1996年,霍裕平辞去中国科学院所有职务来到郑州大学,成为第一位到河南省高校任教的全职院士。霍裕平的父亲霍秉权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也是郑州大学创办人之一。郑州大学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这种情结也浸染在霍裕平的血脉里。他说:“我目前最大的心愿是把郑州大学物理系办得更出色些,同时能再做一点我一直想做的理论研究工作。”1996至2001年,霍裕平强调地方院校科学研究应主要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相联系。为此,他亲自领导将凝聚态物理学科调整为材料物理学科,建设以研究铝合金为主的金属物理方向,研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并由此提出了一条在我国普遍提高铝合金性能的可行途径。他还领导将物理系核物理学科转向为主要面向农业和医学的核生物学,指导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小麦的离子束诱变育种和转基因等工作。在霍院士的带领下,郑州大学物理系获批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博士授权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系组织教师和研究队伍,建成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及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他一直坚持强调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工作。特别在能源领域,他从战略研究、提出申报指南、课题评审及课题检查等方面都主动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以来,在霍裕平的组织、领导和全程参与下,郑州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合作编写了《现代物理基础教程》(上、下册),全书共123万字,于2015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霍裕平院士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不问世事的样子。他平日喜欢打乒乓球,也经常骑着摩托车想去哪就去哪,并不需要学校专车。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年来,他喜欢这样的自在,既潇洒又质朴。霍裕平承继父亲教育情,扎根中原献赤城,拳拳之心,感人至深。多年来,他非常关注关心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郑州大学的发展,还提出很好的意见与建议。霍裕平父子两代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郑州大学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编辑:河南日报专刊
来源:大河网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 曹萍)2月20日,记者获悉,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二批重点实验室名单,全国共72家,其中河南的中药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4家实验室榜上有名。据悉,这批重点实验室聚焦药品监管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引导药品监管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重点集中在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医药创新研发、重点产品监管、应急能力提升等领域。河南入选的4家实验室为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的中药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师范大学建设的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建设的体外诊断试剂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医用生物防护及植入器械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下简称BSL-3实验室)通过细胞培养成功分离到高滴度新型冠状病毒毒株,3月6日,经中国疾控中心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证实。李幸乐和卢世栋在BSL-3实验室从事新型冠状病毒分离活动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等相关要求,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培养活动必须在BSL-3实验室开展。河南省疾控中心拥有全省唯一的BSL-3实验室,我省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培养实验活动申报工作, 2月15日,获得国家卫健委批复,同意在BSL-3实验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培养活动。黄学勇(右)和李幸乐(左)在BSL-3实验室观察细胞病变随后,河南省疾控中心迅速组织实验室人员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工作,2月24日,获取3株高滴度新型冠状病毒毒株,3株毒株均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先后经“荧光定量RT-PCR”和“RT-PCR”两种方法验证后,于3月1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3月6日晚上,反馈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细胞病变、RT-PCR和毛细电泳图作为全国少数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的省份之一,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获取,对于我们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研究、动物模型建立、致病机理研究、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开发等工作具有重大支撑作用;同时,对我省进一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分子溯源与变异监测、流行病学规律研究,及时调整完善预防控制措施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闻背景:什么是病毒毒株?“简单说,毒株就是从含有病毒的样本中分离,然后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病毒。”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卫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赵卫介绍,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例,样本一般是从新冠肺炎病人肺泡灌洗液或痰液等样本中提取的,因为其主要侵害人体的呼吸器官,致使下呼吸道和肺泡中病毒含量比较高,所以样本来源优先选取这些部位。这些样本成分非常复杂,除了含有新型冠状病毒,还有很多其他的微生物。要研究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就需排除其他杂质和微生物的污染,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保证其是新冠病毒的纯的培养物。不是随便一个实验室都具有分离培养新型冠状病毒的资质,要有这个资质,至少要有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而且实验室人员资质、工作流程、污染物的处理都要通过严格的审核,同时对于每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分离培养活动,都要专门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申请,经过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展特定的分离和培养活动。而且实验活动结束后,按照国家规定,要对实验材料进行封闭、上交等,以防泄露。至于不同地方都在做这项工作的原因,赵卫解释,病毒毒株生物学特性除了和时间有关,也就是说病毒在不同传播时期可能会发生变异外,病毒流行还有一定的地域性。过去人员流动不是那么频繁,不同地区的病毒在基因特征上往往有地域烙印,现在人员交流多,地域特征不是那么明显了,但不同地区病毒株的生物学特征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毒株有助疫苗和药品研发“分离出病毒毒株,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疫苗的种子株。用其制作疫苗株并通过检测后,就可以制备疫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说,病毒毒株为疫苗研制、抗病毒药物的筛选以及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等奠定了基础。再就是人们寄予厚望的药物。赵卫介绍,不管是当前引起广泛关注的老药新用,还是新药的研发,一般也要首先做体外实验。即在细胞模型上观察药物对病毒感染细胞的阻断或干扰作用,再在动物模型上进行验证,最后才是临床试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病毒毒株的基础上,所以病毒毒株的获取对病毒病防治研究非常重要。(河南省疾控中心)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李震从黄浦江畔上海奉贤区,到黄河北岸河南获嘉县,跨越1000公里;从签约到开业,用时仅82天。上海潮庆生物携科研成果“闪电”牵手华夏幸福,选择在获嘉产业新城“出道”,实现研产销一体化的战略转型。目前,这家科技企业已与包括锦鲤坊、香雪儿等知名面包品牌建立合作。近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进获嘉产业新城,了解获嘉县政府和获嘉产业新城帮助这家生物科技企业快速扎根河南的产业故事。潮庆生物所在的获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港内景从黄浦江畔到黄河北岸,潮庆生物科技看上了获嘉牵手华夏幸福、落地获嘉产业新城的过程,在潮庆生物常务副总经理曹东标看来,也是实现公司从纯研发到“研—产—销”一体化战略性转型升级的过程。到河南之前,上海潮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潮庆生物)是一家集生物科技、医药科技、农业科技研发为一体的专利型公司,主要研发功能型益生菌发酵产品在食品、医药以及农业和畜牧业的应用,为政府、机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其科研团队由知名发酵工程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教授廖祥儒领衔,8名生物学博士和硕士、1名学术专家、1名营养学专家、1名中医国医大师组成。研发中心配备了全国领先的GMP标准级实验室、十万级净化车间、恒温定向发酵设备等硬件设备。目前,已自主培育菌种十余种,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潮庆生物项目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在做菌种测定“拥有这么多科研成果,为什么不尝试自己生产?”朋友一席话,点醒了这个科研团队。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先在食品工业领域试水,以应用于烘焙食品中的益生菌果蔬酵母原液为第一款产品。他们坚信,这种益生菌酵母液能推动面包行业发生巨变。“为了提升口感、延长保质期,市场上许多面包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而使用酵母液做面包,不需要任何添加剂。”曹东标说,这种益生菌酵母液,主要以优选的苹果、大枣等为培养基,再结合潮庆生物培养的益生菌菌种,通过特殊工艺制作,能够替代传统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其效果,不仅能保证口感,让面包存放更久。另外,这种产品富含多种益生菌、维生素等,可以让面包更绿色更健康。从签约到投产仅82天,见证获嘉速度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流通产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群搞研发的人,对如何选厂址、建厂房、办许可证……都毫无经验,大家心里没一点底儿。”潮庆生物市场负责人陈云龙这样说。但是既然定了,没经验也得硬着头皮干。团队经过月余时间的考察、反复评判,最终一致决定到河南、到黄河北岸办厂。这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河南是消费大省,市场空间巨大;郑州都市圈地处中国交通核心位置,物流方便;同时,郑州是国家支持建设的中心城市,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发展潜力巨大。而最终促使他们的搬迁一锤定音的,是“结识”了获嘉产业新城。陈云龙说,公司调研发现,获嘉产业新城的优势很明显:“首先,这是获嘉县人民政府与华夏幸福共建共运营的项目,获嘉县政府非常重视产业升级,正在打造高端装备和都市消费产业集群。其次,获嘉产业新城交通便捷,位于半小时都市圈范围内,距郑州东站仅32公里。最新出台的《新乡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2018—2035年)》中提到,规划中的郑焦城际轻轨将设获嘉南站。更重要的是,获嘉产业新城的产业配套规划之完善、产业服务之细致,让潮庆生物坚定了在获嘉产业新城办厂的想法。”获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港全景陈云龙形容这就是一份“跨越1000公里的缘份”。初次接触后仅一个星期,也就是3月28日,潮庆生物签约获嘉产业新城,正式入驻。接下来的事情,更让曹东标吃惊:获嘉产业新城团队不仅很快协助他们完成了注册,并帮忙租赁到了过渡厂房。两个月后,一个2700㎡的GMP标准级厂房完成装修,一条全自动的生产线完成安装调试。6月18日,潮庆生物举行开业仪式。这距签约仅过去了82天时间。曹东标坦言,如此高效,离不开获嘉产业新城团队管家式的服务。比如说,不到1周时间,就完成工商注册;装修时,又给出了专业的指导,逐一解决了厂房水电安装、人员招聘和员工的吃住等细节问题。目前,华夏幸福产业服务团队正在帮忙申请办理生产许可。“昨天刚来开过现场论证会议。因为是国内第一个,评审过程会稍慢一些。”11月28日,曹东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9月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月份,《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出台,明确提出了获嘉产业新城作为战略节点的重要性。我们觉得当时选址在此,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曹东标说。专注研发,潮庆生物拟从这里登上科创板有科技,有厂房,有产业新城专业服务团队,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潮庆生物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潮庆生物已投产车间实景据曹东标介绍,目前,潮庆生物已经与锦鲤坊、香雪儿、米莎贝尔、金蝴蝶、迪利克丝、贵妃猫等知名面包品牌达成合作,并正在与“中国面包第一股”桃李面包以及仟吉、米旗等企业洽谈中。“我们将与山东烘焙食品加工企业康泉食品签约。预计仅这一家企业每天使用的酵母原液就达1吨。”伴随着“朋友圈”的扩大,潮庆生物也在酝酿启动募资和二期厂房建设,后续还将研发和生产零添加的益生菌果酱、奶油、面粉等。曹东标预计,二期项目投产后,公司在食品领域销售额将突破1亿元。此外,潮庆生物还将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利用公司在新疆和田1500亩枣园的成熟经验,研发针对获嘉当地农产品的生物农药,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生长,带动当地农户开展有机水果种植,打造定向研发—定向培养种植—定向收购—定向加工—定向销售的完整现代农业产业链,造福一方。由科研起家,潮庆生物始终把研发作为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目前,其研发团队已搬到获嘉产业新城,将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生物实验中心。未来还将与江南大学、浙江大学及河南的生物工程专业院校合作,共同打造生物工程学博士工作站。“发力食品科技和农业科技两大领域,公司计划明年开始申报省市两级工程技术中心,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三年内争取科创板上市,借力资本市场实现更大突破,反哺公司的研发与创新。”曹东标说。闲置厂房变精密实验室,新旧动能转换样本潮庆生物为何能在短短82天内实现快速落地投产?除了当地政府支持、产业新城专业团队助力之外,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快速找到适配厂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获嘉产业新城相关人员透露,潮庆生物目前的所在地,原本是一个未充分利用的磨料磨具设备制造园区。把部分闲置厂房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升级,就成为了新乡市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企业为了抓住黄金发展期急于投产,但新建厂房既占用大量资金又耗时耗力,容易错过发展黄金期。”该工作人员说,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获嘉县政府与获嘉产业新城共同探索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盘点梳理经营效益一般、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对闲置厂房、仓库升级改造,同时招引有活力、成长性强的企业进入,助其快速投产。该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位于获嘉产业新城内,占地54亩。进行整体改造后,可用厂房面积19300平方米,后续还将新建成18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办公面积1800平方米,及2800平方米员工宿舍。除了潮庆生物,还有两家高科技企业已入驻。其中,北京时开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技术型公司,其研发生产的社区智能现碾鲜米机设备,可放置在超市、社区使用,达产后年销售额不低于1亿元。河南力控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宇通客车、奇瑞汽车、中车成都、大同煤矿等知名企业厂房提供智能化改造建设支持,项目投产后将开展共享打印机、智能控制网关和路由器生产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新旧动能转换的模式,不仅为急于开工投产的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也解决了闲置老厂房问题,为获嘉县乃至新乡市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