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河南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延迟开学通知深闳而肆

河南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延迟开学通知

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延期开学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相关安排的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学院: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教育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及开学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豫教疫防办〔2020〕8 号)、《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教疫防办〔2020〕5号)和《河南农业大学关于延迟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的通知》精神,按照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和“延迟开学不停教、不停学”的总体要求,现就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延期开学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相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延迟报到注册时间。注册报到及上课时间视疫情发展情况另行通知,具体开学时间通知前,研究生禁止提前返校,违反者按有关规定处理。学籍异动可以网上申请办理,在研究生院主页下载学籍异动审批表相关表格,填写相关内容并亲笔签名,扫描或拍照传所在学院,打印版经导师和主管领导签字盖章后报研究生院,其它手续返校后再补办。 二、启动网上教学。积极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开展网上教学活动。研究生院推荐两种网上教学方式:一是选用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任课教师在超星泛雅、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公共在线课程开放平台遴选优质课程资源,推荐并指导学生在线学习;二是利用网络直播。任课教师通过超星泛雅、微信、QQ等网络平台,收集并上传课程学习相关的电子资源,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料、开展直播教学、互动研讨、线上作业和考试等教学任务。 三、暂停组织研究生开展包括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视疫情发展情况另行通知。 四、开展毕业研究生网络远程指导工作。导师通过网上信息技术指导研究生在校外做好文献查阅、论文修改等工作,研究生按照导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开展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学位论文评审、预答辩、答辩的形式及时间安排将视研究生返校时间决定,具体另行通知。 五、暂停优秀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基金获得者派出工作,视疫情情况另行通知。 六、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复试录取工作根据教育部和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的相关要求进行统一部署,具体安排及时在研究生院官方网站发布。 七、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2月25日截至。后续现场报名确认、报考资格审查、学院材料审核及考核安排等工作,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另行调整安排。 八、精准掌握研究生信息,密切监测研究生健康状态,建立管理档案,做到全覆盖、无遗漏。按要求严格报告制度,不得缓报、延报、漏报、瞒报。 九、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导师要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方式,及时掌握所指导的研究生状况,加强对研究生的关心和指导,根据需要提供最大的帮助。 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上好开学“第一堂课”,做好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推送疫情防控等知识。积极做好心理辅导,引导研究生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做到不造谣不传谣,减少恐慌心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2020年2月7日

适去

河南农大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预调剂相关事宜(持续更新中)

河南农业大学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预调剂相关事宜(持续更新中)发布时间:2021-03-19 18:39 浏览次数:14478各位研究生考生:我校2021年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将于3月23日陆续启动,请各位考生关注研究生院网站和各报考学院网站,及时了解复试相关工作安排。 目前,我校可预接收研究生调剂的专业如下,具体缺额以各学院网站公示为准,相关事宜请咨询各学院老师。 我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尚有部分缺额;请符合相关条件考生与研究生院联系。 请符合《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第五十九条加分政策的考生及时与研究生院联系。 研究生院联系电话:0371-56552922,张老师。 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2021年3月19日来源:河南农大官网

三号而出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建议设置中原农林研究生院 配套新增专项招生计划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当前河南省农林人才总体供给不足,尤其是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急需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5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建议国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河南设置中原农林专业研究生院,协同全省优势培养资源,持续扩大培养规模。河南是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大省,也是国家实现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嘱托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张改平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农林学科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目前,河南拥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多所涉农高校,拥有全国农科院系统研究和推广实力位于前列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鹤壁市农业科学院等地方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家研究机构也在河南设立有多所涉农研究分支机构。“仅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从1912年就开始兴办高等农林教育,是全国最早的农林高校之一。”张改平表示,学校作物学、林学、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拥有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实力,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均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它如农村能源、生物技术、烟草学、植物保护、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农村区域发展等学科也积淀深厚。在这些条件支持下,张改平建议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建设中原农林研究生院。通过搭建全省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平台,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农林人才,为河南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建议教育部支持中原农林研究生院专项招生计划。在全省涉农高校原招生计划不变的基础上,新增中原农林研究生院专项招生计划,每年新增招收硕士研究生1000名、博士研究生100名。”张改平说。

玄牝

送牛奶助力学子考研“上岸”!河南农业大学暖心助学行动来了

01:48大河网讯 (记者 李彤 实习生 胡孝隆 刘鹏飞)凛凛冬日料峭寒,股股暖流入心田。距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初试已不到20天,为鼓励考生积极迎考、增加考生备考信心,12月10日下午,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农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浓浓温情,筑梦远航”暖冬活动,助力考研学生。老师们为考研学生和贫困学生送来暖心加油物品被褥、牛奶、奶茶……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老师们来到考研学生宿舍,为考研学子送来暖心的加油物品,并鼓励大家平静心态,勇敢前行。 河南农业大学校党委委员、农学院党委书记郭战伟表示,在备考时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珍惜时间,好好利用考研最后的冲刺阶段。学校领导为考研学生加油“喝了学校送的奶,一定会成功上岸!”农学院考研学生向大河网记者说道,他们表示一定会把这份温暖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志愿者为学生送暖心礼包岁岁寒冬至,温情暖人心。此次送温暖活动共有400余名考研学生受益。“学院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切实把资助工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营造‘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接下来学院将通过举办就业咨询、考研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为毕业生和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保驾护航。”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团委书记张倩说道。河宝在这里也希望各位考研学子能够增强自信、奋发向上,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祝所有考研学子成功上岸!

反案记

他曾是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后加盟中山大学,成为农学院首任院长

其实早在中山大学创校之初,学校就开设有农科,并且农业学科曾在中山大学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政策的调整,许多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纷纷调整出去,合并成立独立的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也不例外,中山大学农学院拆分出去后,基本再也没有农业类学科。中山大学直到2018年8月,学校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决定复办整建制农学教育。农学院成立以后,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就需要面向全国招聘有突出贡献的农业学科带头人,来带领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发展。中山大学农学院首任也是现任院长谭金芳教授,1982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长期在河南农业大学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河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校长等职务。谭金芳教授关于谭金芳加盟中山大学并没有公开的新闻报道,只不过在2018年底河南省政府发布的一项人事任免决定中,显示谭金芳已不再担任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在2019年6月份,中山大学举办的国际青年学者珠海论坛农学院分论坛上,谭金芳以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的身份首次出现在公开的新闻报道中。资料介绍,谭金芳在河南农业大学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在教学方面,他不仅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农业化学》、《高级植物营养学》等多门课程,还亲自编写了《土壤肥料学通论》、《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等多部农业领域的教材,其中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河南农业大学期间,谭金芳先后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还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在科研方面,谭金芳教授主持了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数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四项。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现代农业创新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谭金芳教授加盟中山大学不久,中山大学在农学方面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即建立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现代农业创新中心,该中心落户驻马店平舆县,预计2021年9月份建成,建成后,将依托中山大学有关研究平台,开展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等领域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谭金芳教授表示,农创中心未来的建设目标是要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同时培育各级重点实验室。谭金芳教授上文也说了中山大学农学院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而且知名度还不高,为了吸纳更多优质的研究生、科研人员来中山大学农学院深造和工作,学院组成了北京组、华东组、东北-西南组三个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在学院主要领导的带领下,一个月内先后奔赴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等16所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并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成就。据了解,中山大学农学院目前只有生物科学一个本科招生专业,未来学院将水稻、玉米、小米三大粮食作物作为基础研究重点,同时发展智慧农业、AI遗传育种、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相关专业。

逞颜

他博士毕业八年成为河南高校副校长,还曾三次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

在最近几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推选中,农业领域的学者上榜相对是比较多的。今天要说的这位学者,他是畜牧学领域的专家,博士毕业仅八年就成为了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还曾三次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他就是康相涛教授。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这位学者的经历。河南农业大学康相涛教授是河南南阳人,出生于1962年,1981年通过高考进入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学专业学习,其本科毕业后就留在了河南农业大学工作,只不过在1990年9月和2006年9月分别赴中国农业大学进修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访学博士,同时他于2006年9月份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康相涛获得甘肃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可能会有人疑问,为什么不考河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呢?考本校的不是更容易吗?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河南农业大学还没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料介绍,康相涛教授虽然2006年才考上博士研究生,但是在2001年就已经被评为教授,先后在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地方合作处、科技处多个教学和行政部门担任一把手,2018年1月,在康相涛博士毕业8年零一个月后,被提升为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康相涛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康相涛在畜牧学领域的科研实力还是很雄厚的,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农业部、河南省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先后荣获省部级以及科技奖励4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9项,其中康相涛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承担的《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家禽学科领域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在河南、山东、安徽等数十个省份推广试用,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价值。凭借着在畜牧家禽领域的诸多优秀研究成果,康相涛教授先后入选"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候选人推选名单中,康相涛教授均榜上有名,只不过至今还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院士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只有一位全职院士,他就是现任校长张改平,张改平是动物免疫学领域的专家,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2013年9月从河南农科院调任河南农业大学校长至今。

同人

实锤了!河南大学重建农学院,农大、郑大只能瑟瑟发抖

近期一则新闻,河南大学要开会了,这个会议可是重磅级别的,名字叫:河南大学农学院恢复成立大会暨现代农业高端论坛。今天是2020年12月25日,这个会议是明天26日召开。这预示着河南大学要再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了,一般综合性大学有理学,工学,管理文学,甚至有医学,不过有农学院的大学不多,毕竟这个农业就业压力比较大。怕影响招生分数,看着不好看。河南大学最早的综合性大学,真正的啥学科都有:文法理工农医六院十四系,当时规模国内前5名。后来河南大学辗转各地办学,历经坎坷,曾经在豫西等多个地方流浪,不间断办学。后来河南大学医学院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陆军军医大学,一部分是现在的郑州大学医学院,而河南大学农学更是历尽沧桑。严格地说,国立河南大学农学是外来的,1927年6月,冯玉祥将军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改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学院一直是河南大学的王牌省份。不过后来就慢慢被分拆,严格的说,解放前就开始了,农学方面:1938年,河南大学畜牧系与西北农专、西北联大农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就是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水利系调入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主体是现在的河南农业大学。现在河南大学先后恢复了医学院,工学院等,就是没搞农学院。目前省内郑州大学都开始搞了农学院。开始抢先站农业高地,毕竟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科研需求很旺盛。目前省内农学院不仅仅是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还有老牌的河南工学院(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等。河南大学建农学院优势何在?可以说河南大学搞农学院优势还真大,目前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看是生物,实际是农学。河南大学目前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不是都是农学?河南大学有农学院,郑州大学有农学院,这俩大学一个是211世界一流建设大学,一个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优势巨大。河南农业大学目前面临前后夹击的窘境。比如2020年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结果:郑州大学4个,河南农大3个,河南科技大学3个,河南科技学院2个。目前农大日子不好过啊,现在又来一个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日子咋过?目前河南农业大学最大的优势是,招本科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都是玩嘴皮子,招研究生,不招本科生。都知道一旦招农学本科生,分数就断崖下滑,别说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了,就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类顶级高校,农学也只敢放提前批,而且很多省份经常断档。估计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看重的是农学高端科研,而不是一般本科招生。所以农大的本科生竞争不大,高端科研会有一定竞争,论文灌水估计干不过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其实我有一个想法,河南农业大学本来就是老河南大学的,河南大学也来郑州办学,直接把河南农业大学合并了,一举两得。这样河南大学就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河南农业大学直接换个牌子:河南大学农学院,一举两得。如果河南大学合并了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农学实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农大毕业生拿到河南大学双一流毕业证,皆大欢喜,岂不美哉?免得重复建设。老铁们,你们如果想学农学,是考河南农业大学,还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

恭俭推让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科研最快乐 公益最满足

前不久,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在网上火了一把。他把多年来新兽药注册证书的转让费8208万元,全部捐赠给了河南农业大学。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留给孩子?王泽霖笑道:“我老了,花不了多少钱。孩子们有自己的事业,也都支持我们的选择。这些钱要用到更需要的地方,这样才有价值,科研事业一定得后继有人。”带着敬意和好奇,记者来到王泽霖家。家中窗明几净,简简单单,家具明显是多年以前的物件;随处可见的照片上,仔细标注了拍摄的时间地点,记录着一家人的幸福时刻;书柜里的书不见丝毫凌乱,连支钢笔都被摆放得规规矩矩。1967年,王泽霖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1977年考取南京农大传染病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至1983年,到山西农大牧医系任教。1984年初,王泽霖调入河南农业大学,开始了他的禽病防疫事业。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生产上亟须解决的问题很多,而地方高校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仪器设备十分落后,学科建设远跟不上生产、科研的需要。面对困难,王泽霖毫不畏惧,带领同事自筹资金,创立禽病研究所,走出一条产学研良性循环道路。没有项目经费、启动资金,为创建禽病研究所,王泽霖度过了一段“24小时连轴转”的日子:一边给学生上课,下了课就赶到门诊进行禽病诊疗,间隙安排时间对养殖技术员开展培训,研究生的培养也没落下。就这样,1985年至1995年,他通过办班、禽病诊疗、为农村养殖户服务等形式,逐渐积累了400多万元资金,盖起两座实验楼,购买了当时很先进的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冻干机等仪器设备。申报新兽药程序复杂,为尽快熟悉申报新兽药的流程,王泽霖不辞辛苦跑到企业,向年轻人学习。一个新兽药的申报就需要上千页资料,但不管多么繁杂,他都要亲自整理出来。35年来,王泽霖利用校企合作实现了滚动发展,在没有申请一分钱国家项目经费的情况下,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他主持的《禽用浓缩灭活联苗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创建了重大禽病病毒种质资源库,创立了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打破了国外垄断,彻底攻克了新型高效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给中国鸡宝宝撑起了国产保护伞”,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迄今,王泽霖的研究成果转化率达100%,技术转让费近亿元,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想干事儿,能干事儿,干成事儿”,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原则,王泽霖率先垂范、精益求精。强将手下无弱兵,几十年来,从王泽霖的禽病研究所中先后走出张龙现、闫若潜、菅复春等专家,为国家禽病防疫领域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不能忘记过去,应该感恩我们的国家,感恩我们的党,感恩我们的社会。”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他说得最多的是感恩,名与利在他看来只是过眼云烟。王泽霖打开家里一个不起眼的书柜,几个普普通通的旧布袋里装满了他多年来获得的证书奖章。可是,旁人称赞他科研成就之大,他总说做得不够,只道“工作是我最大的快乐,公益是我最大的满足”。从困难时期一路走过来,王泽霖这一辈人明白艰苦奋斗的价值,对于时代带来的红利和提供的机遇,他们发自肺腑地感恩。“能把钱用到最需要的科研上,看到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让我们的科研成果解决更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我们就很欣慰。”王泽霖说。客厅里挂着大大的福字,与窗前的绿植成为一幅画面,犹如这个家庭的主人,生机勃勃,品德常青。(丁艳)

纯爱谱

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科研最快乐公益最满足

前不久,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在网上火了一把。他把多年来新兽药注册证书的转让费8208万元,全部捐赠给了河南农业大学。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留给孩子?王泽霖笑道:“我老了,花不了多少钱。孩子们有自己的事业,也都支持我们的选择。这些钱要用到更需要的地方,这样才有价值,科研事业一定得后继有人。”带着敬意和好奇,记者来到王泽霖家。家中窗明几净,简简单单,家具明显是多年以前的物件;随处可见的照片上,仔细标注了拍摄的时间地点,记录着一家人的幸福时刻;书柜里的书不见丝毫凌乱,连支钢笔都被摆放得规规矩矩。1967年,王泽霖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1977年考取南京农大传染病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至1983年,到山西农大牧医系任教。1984年初,王泽霖调入河南农业大学,开始了他的禽病防疫事业。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生产上亟须解决的问题很多,而地方高校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仪器设备十分落后,学科建设远跟不上生产、科研的需要。面对困难,王泽霖毫不畏惧,带领同事自筹资金,创立禽病研究所,走出一条产学研良性循环道路。没有项目经费、启动资金,为创建禽病研究所,王泽霖度过了一段“24小时连轴转”的日子:一边给学生上课,下了课就赶到门诊进行禽病诊疗,间隙安排时间对养殖技术员开展培训,研究生的培养也没落下。就这样,1985年至1995年,他通过办班、禽病诊疗、为农村养殖户服务等形式,逐渐积累了400多万元资金,盖起两座实验楼,购买了当时很先进的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冻干机等仪器设备。申报新兽药程序复杂,为尽快熟悉申报新兽药的流程,王泽霖不辞辛苦跑到企业,向年轻人学习。一个新兽药的申报就需要上千页资料,但不管多么繁杂,他都要亲自整理出来。35年来,王泽霖利用校企合作实现了滚动发展,在没有申请一分钱国家项目经费的情况下,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他主持的《禽用浓缩灭活联苗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创建了重大禽病病毒种质资源库,创立了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打破了国外垄断,彻底攻克了新型高效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给中国鸡宝宝撑起了国产保护伞”,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迄今,王泽霖的研究成果转化率达100%,技术转让费近亿元,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想干事儿,能干事儿,干成事儿”,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原则,王泽霖率先垂范、精益求精。强将手下无弱兵,几十年来,从王泽霖的禽病研究所中先后走出张龙现、闫若潜、菅复春等专家,为国家禽病防疫领域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不能忘记过去,应该感恩我们的国家,感恩我们的党,感恩我们的社会。”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他说得最多的是感恩,名与利在他看来只是过眼云烟。王泽霖打开家里一个不起眼的书柜,几个普普通通的旧布袋里装满了他多年来获得的证书奖章。可是,旁人称赞他科研成就之大,他总说做得不够,只道“工作是我最大的快乐,公益是我最大的满足”。从困难时期一路走过来,王泽霖这一辈人明白艰苦奋斗的价值,对于时代带来的红利和提供的机遇,他们发自肺腑地感恩。“能把钱用到最需要的科研上,看到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让我们的科研成果解决更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我们就很欣慰。”王泽霖说。客厅里挂着大大的福字,与窗前的绿植成为一幅画面,犹如这个家庭的主人,生机勃勃,品德常青。(本报记者 丁艳)

北大清华课程开始互选 打破大学间的“围墙”还需几步

今年年初,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刷了屏。不少网友调侃道,如今终于不用再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了。事实上,北清之间互相开放课程早在多年以前就有过相关探索,而此次互通课程,则是从2020年年初重启的,如今已稳定运行一年。作为中国大学的排头兵,北大、清华这一举动无疑产生了不小的示范作用。而随着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展资源共享、课程互通等方面的探索,大学之间的“围墙”不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牢不可破。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些措施,一方面盘活了多所大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据了解,2021年春季学期,北大和清华互开课程合作再升级,共开放83门课程、695个名额。其中,北大将向清华本科生开放56门通识核心课,含396个名额;清华将向北大学子开放27门优质课程,含299个名额。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北大和清华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也有悠久的合作传统。据了解,两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之间早已有开放互选课程的实践。2020年1月13日,北京大学教务部和清华大学教务处同时发布通告,宣布两校达成共识,在学校层面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并互认学分。傅绥燕表示,“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开放各类优质课程的互选,并互相认定学分,这确实是头一次,这将更加有利于两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对于两校的学生来说,隔壁校的“网红课”十分吸引人。“我希望亲身体验两校不同的学习氛围与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梁同学在2020年秋季学期选择了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开设的“3D打印创意设计与制作”。从小对各类实验与操作非常感兴趣的他,希望能有机会在实验室中感受亲自设计、制作物品的快乐。经历上学期的抢课失败,这学期,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王天煜同学早早就守在了选课系统前,并顺利抢到了李猛老师的“哲学导论”课。按照新雅书院的培养计划,他已修过哲学的基础类课程,实际上并不需要这门课程的学分,但他还是愿意每周两次骑车往返北大,抢到前两排的位置,每节课记录3000余字的笔记,据他说,就是为了“学术追星”。在开放课程的选择上,傅绥燕透露,两校根据各自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在不影响本校学生选课的基础上,初期选择了一些具有各自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清华可能更多提供了一些工科课程,包含一些动手实践类课程,北大主要集中在人文、理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包含一些非常受学生喜爱的通识课程。未来我们会在现有基础上渐进地扩大选课范围,稳步推进开放课程的数量和学生数。”傅绥燕认为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本校以外的学习机会,学生们的眼界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更大了。“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学校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增加各类优质课程供给。无论多么优秀的学校,教学资源必然是有限的。通过学校之间的课程共享,可以有效发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力,给学生的知识构建多了一些选择,多一些可能性。总体来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很好补充。”傅绥燕说。另一方面,傅绥燕表示,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气质,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体验不同的大学传统,扩大他们的交友面,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也很有好处。如今,一些如北大、清华这样地理位置相近、办学水平相当的“CP高校”都开展了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方面的举措。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在2011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校每年互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开放课程,互认学分。2019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5所河南高校校长签署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在河南高校率先实行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本科生可进行跨校选课。不久前,教育部在回复一则政协提案时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制订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大学间的围墙有何意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表示,北大、清华这一举措实现了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有着很好的示范效应。“我们要把‘隐形的围墙’推倒,这不是北大在培养人才,或是清华在培养人才,而是大家共同在给国家、给社会、给世界培养优秀人才。这种打开围墙的开放举措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学培养不应局限在一个学校,我们应该把这个门打开,共同来促进人才培养。”卢晓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卢晓东表示,进一步打破大学间的“围墙”,推进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是大趋势,但还需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推进学分互认,也要建立完善的学分核算机制。只有高校之间建立起严格的学分财务核算机制,才能让‘学分互认’走得深、走得远。”(记者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