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预估帖:黑龙江大学2020年会计(MPAcc)考研分数线与报录比决绝之行

预估帖:黑龙江大学2020年会计(MPAcc)考研分数线与报录比

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黑龙江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为A类,哲学学科评为B+类,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学科评为B类,化学学科评为B-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2个学科评为C+类,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4个学科评为C类,数学、生态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6个学科评为C-类,学科发展速度和整体实力居于省属高校前列。2018年获批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A类高校,外国语言文学获批国际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此外,学校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跨入重点大学行列。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86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1个学科群、12个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黑龙江大学会计(专硕)考研招生目录及人数1、所属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招生专业:125300会计(专业学位MPAcc)3、研究方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同时招生):00不区分研究方向4、考试科目: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满分200分)②204 英语二5、招生人数:2020年招生计划:全日制43人(不含推免);非全15人二、黑龙江大学会计(专硕)复试分数线及报录比(近三年)2019年:英语42,联考84,总分191分育明考研点评:黑龙江大学2019年开始第一年招生,所以全日制的录取分数不高而且招生人数也很多。非全虽然计划招生15人,但是实际招生30-40人之间,具体人数忘记了。预估2020年,全日制实际录取的分数会提高,至于总体的划线分数是否会提高未可知,毕竟全日制和非全同时划线,总要照顾下非全考生的生源情况。三、黑龙江大学会计(专硕)考研参考书目《2016年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全国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指南》,全国专业学位联考辅导用书编写组编。《 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归类解析及知识点清单逻辑分册》, 李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归类解析及知识点清单数学分册》,全国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辅导用书编写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归类解析及知识点清单写作分册》,全国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辅导用书编写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其他参考书目:2019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中级会计实务(参考相关章节内容)、财务管理(参考相关章节内容),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经济科学出版社。育明考研点评:专硕的初试都是没有指定参考书目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以上书目。另外大家也可以看一下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套数学、逻辑和写作分册。

孔伋

研线网出品《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蓝皮书》今日正式发布!

2020年9月15日上午10点整,中国研究生在线网(简称“研线网”)正式发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图书情报硕士(MLIS)生态发展报告暨图书情报硕士(MLIS)蓝皮书》。研线网出品《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蓝皮书》从考研形势、择校、网报、初试、复试、调剂到录取七大阶段入手,并增加了部分院校的报录比和2021考研大纲变动及备考策略等内容,为21考生提供最有力的考研信息支持!小编们历时几十天的搜集、汇总、整理、分析和筛查,终于不负众望,将这本近3万余字,112页的《2020年图书情报蓝皮书》制作完成。全书系统详细地展示了图书情报硕士各招生院校的历年分数线、招生情况、学制学费、录取情况(包含录取最高、最低、平均分及录取人数)、调剂缺额等数据。另外,还包含了考研初试大纲、网报流程、调剂指导等考生关心的内容。2011年全国首批获得图书情报专业硕士 (MLIS)办学资格的单位共计有18所,分别是:安徽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黑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截止到2020年,目前拥有图书情报专业硕士 (MLIS)招生资格的学校有48所。图书情报蓝皮书目录一、图书情报硕士背景分析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简称MLIS。图书情报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为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1月设置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二、图书情报硕士国家线走向研线网整理管理类联考考研国家线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A区国家线总分为175分,管综88分,英语44分,B区国家线总分为165分,管综78分,英语39分。国家线既是作为复试分数线参考,也是调剂分数线参考,同学们避免陷入通过国家线就能够考上研究生的误区,最终看个人是否能进入复试,还是要看院校给出的分数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校线”、“院线”。总而言之,分数越高越好。研线网整理东北地区图情分数线对比如上图所示,东北地区全日制2020与2019分数线相比较,其中只有吉林财经大学分数线有所下降,剩余院校都有所提高,其中沈阳建筑大学 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全日制分数线较2019年分数线提高20 分、东北师范大学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全日制分数线较2019年分数线提高25分。总体来说,东北地区各院校2020年分数线较2019年分数线有所提高。三、各省份院校2020年录取情况与报录比信息下面以华东地区为例,根据图书情报硕士2020年全日制录取数据分析得出,全日制录取最低分220分以下(包含220分)的院校有:安徽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等院校。多数院校录取最低分均在220分以上。220分以上多为985、211高校,相对来说,竞争力还是比较大的。研线网整理华东地区图情(全日制)录取什么是报录比?顾名思义,报录比为该专业当年实际报名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的比值。报录比越高,则说明该院校该专业竞争压力越大,如郑州大学图书情报硕士2020年报录比为5:1,则说明报考郑州大学图书情报硕士的考生每5人中有1人被录取。考生可根据分数线、录取情况及报录比综合分析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研线网整理部分院校图情硕士报录比四、图书情报硕士专业调剂情况说明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研线网只整理了部分接受调剂的院校,通过以下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院校非全日制调剂需求远高于全日制的需求,这说明全日制报考逐渐趋于饱和,而非全日制报考仍是少数,有意向同学可以考虑报考非全日制图书情报!2020年图情硕士接受调剂院校汇总五、图书情报硕士就业前景图书情报专业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解决图书情报工作实际问题能力,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图书情报专门人才。图书情报硕士就业范围较为杂和宽泛,大致包括以下几类:图书馆(省市、高校)、情报所、档案局之类、互联网行业、咨询公司、金融行业(银行、证券)、移动通信行业、出版社、高校、公务员。薪资也因各行业不同而有差异,互联网行业、证券四大银行的薪资水平受行业影响普遍较高,具体薪资水平视具体情况而定。整体而言,图书情报硕士就业前景广泛,且随着考研热度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火热,同学们可根据个人情况及就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注:《2020年图情硕士蓝皮书》为电子版,大家收到后可自行打印。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研线网的支持和信任,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蓝皮书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研线网,让考研变简单!关于研线网出品的蓝皮书系列【研线网蓝皮书系列】内容,由中国研究生在线网(简称“研线网”)团队编辑排版修订整理完成,是研线网自2019年起开始策划并完成的精心之作!2019年完成并发布的系列包括:《2019年会计硕士(MPAcc)蓝皮书》、《2019年审计硕士(MAud)蓝皮书》、《2019年金融硕士(MF)蓝皮书》;2020年完成并发布的系列包括:《2020年审计硕士(MAud)蓝皮书》、《2020年物流工程与管理(MEM)蓝皮书》、《2020年会计硕士(MPAcc)蓝皮书》、《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MLIS)蓝皮书》。蓝皮书内容包括:考研形势,招生院校,学习方式,研究方向,历年的分数线,招生人数,学制学费,调剂缺额,录取情况,考试大纲,网报攻略,就业前景等内容,涵盖考研过程的方方面面,从择校到录取,实属考研必备!文章来源:研线网微信公众号

泱泱大风

2020考研:最新线上(网络)复试消息汇总

国家线公布倒计时!面对“云复试”,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呢?很多院校已经具备了“云复试”的条件,部分院校已经做好了两种复试招生工作方案的准备。研线网整理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最新线上(网络)复试消息汇总,我们一起看看吧!一、东北石油大学近日,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发布了2020年MBA、MPACC复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提到,2020年政治理论考试答题方式为线上口试,题型为简答题。图片来源:东北石油大学官网东北石油大学在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工作预案中表示硕士研究生复试考核拟利用网络视频进行,考核工作要全程录像。东北石油大学某群中,也公布了20考研复试调剂采用网络复试形式,并且使用钉钉app进行线上复试环节。由此可见,东北石油大学将会采用网络面试形式进行复试。图片来源:东北石油大学某群二、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的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的顺利举行,为疫情防控期间我校拟申请学位的毕业研究生的论文预答辩、毕业及学位答辩、研究生面试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和设施保障。图片来源:广西大学公众号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做好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准备。图片来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官网四、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张文新表示,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落实好前期预案,扎实有序完成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工作。要制定好线上复试预案及应急预案,确保招生工作顺利完成。图片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官网五、济南大学济南大学公布了两套复试方案。方案一:有效防控条件下的传统面试;方案二:网络面试。图片来源:济南大学官网六、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开展新学期复学演练,付宏刚校长要求做好本科生视频答辩、研究生视频复试准备工作。图片来源:黑龙江大学官网七、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表示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不排除采取远程网络方式进行面试的可能。图片来源:东北林业大学官网八、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召开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强调进一步完善细化网络复试面试规范,做到网上面试“零投诉”“无差错”。图片来源:中国医科大学公众号九、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召开2020年春季学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部署会,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在总结会议时指出,密切防范五大风险,其中包含研究生招生网络复试带来的程序公平风险。图片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官网十、上海体育学院因疫情防控需要,上海体育学院今年的运动技能测试将择机在“现场测试”和“考生提供技能展示视频”两者中选其一。十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召开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要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统筹考虑复试时间和复试形式,科学细致制定网络面试等新增环节的工作方案。图片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网十二、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的工作简报(第2期)中提到要做好硕士研究生传统复试、线上复试,以及传统复试和线上复试相结合方式的准备工作,积极开展线上复试系统、软件的调研工作。图片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官网提醒同学们,留给大家复试的时间并不多了,一定要认真准备复试。即便疫情在家复习效果可能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是必须要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最后祝大家成功上岸!研线网,让考研变简单!

矛盾

调查: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

反复核对课程代码后,王祎和室友分坐在电脑前。她们准备在学校选课系统开放的瞬间,立即按下“选课”按钮。在王祎看来,虽然选不上心仪的课程也能去旁听,但她总觉得“既上了有意思的课,又能拿到学分”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王祎说。近日,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面向全国100余所高校的532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教师授课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作业量、课程的实用性都成为影响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46.2%受访大学生表示选课时更看重教师授课水平“请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为什么男人有钱就会变坏’。”这是四川大学选修课“爱情婚姻经济学”结业考中的试题,也一度在网络上走红。上过这门课的叶娉同学表示,老师上课时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幽默风趣,善于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各种案例。这门课无疑是同学们眼中的“香饽饽”。黑龙江大学的杜宁宁告诉笔者,选修课“马克思哲学经典导读”在学生中非常出名。据他介绍,该课的主讲教师是九位大咖级教授,他们面向全校学生,轮流讲授哲学经典。年过八旬的张奎良教授也出现在这门选修课的讲台上——头发花白,全程站立,满黑板的讲义,依旧激情四射。课程结束后,全班同学不由得起立,鼓掌目送教授离开。张奎良留下办公地点,邀请同学与他探讨哲学问题。杜宁宁认为,“公选课专业性相对较弱,学生听课效果也差强人意——但当教师融心血于公选课,学生自然报以掌声和尊重。”在中山大学大三学生丁一看来,公共选修课“植物的智慧”也属于抢手的一类课程。课堂上老师几乎不点名,但是很少有学生缺席。据她介绍,这门课程内容丰富,老师会结合电影书籍等文学作品分析植物的各种功能,同时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丁一选择的课后作业是种植向日葵,观察白天向日葵花盘的旋转情况,记录向日葵发芽开花凋谢的过程。“老师说第整百位发作业到邮箱的同学还可以得到一本植物图谱!”丁一觉得这样的抽奖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大学生在选课时看重授课教师的名望和授课水平,57.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所选“课程内容是自己擅长,想进一步学习”。同时,71.4%受访大学生会选择考试简单,作业少,学分易得的课程。对应届生寇玲来说,大四的选课更让人纠结。上学期,正在准备硕士研究生招 生考试的寇玲复习任务重,恰巧这时学院一位知名教授新开设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寇玲明白,修习这门课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做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备考时间,但是如果放弃这门课程会让自己觉得本科生涯有遗憾。寇玲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选择了这门课程。“跟随这位老师学到的治学态度是受益终身的,”寇玲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中山大学2016级本科生陈硕在大二时选择由中文系转入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坦言,刚入学时,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自己有一种好好学习、利用公选课拓宽知识面的热情,“希望有很多本专业知识外的收获”。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感觉“通过公选课学什么东西好像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公选课的性质让人很难自控。在大一下学期,他开始“功利地”把重心放在专业课学习上,而公选课只关心点名与否、考核方法、给分标准等等信息。学长学姐的“经验帖”成为选课重要参考“每个大学生都为选课困扰过吧。”陕西师范大学柴丹说,“我们读高中是没办法自己选课的,在大学通过选课感受到了大学‘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氛围,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每到高校选课季,学生会在社交媒体和校园网络上发布选课求助帖,相应也会出现各种经验帖。这些经验帖绝大多数来自同校的学长学姐。他们作为大学校园的“老玩家”,对于选课拥有更多“经验值”,每到“选课季”自然就会将“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们,学弟学妹们再将听来的“经验”进行传递,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选课信息“江湖”。中青报校媒联盟的调查显示,70.7%的受访大学生会在选课前寻求学长学姐建议,其中93.4%的受访大学生会听取学长学姐的一些建议。武汉大学的学生陈鸿辉告诉笔者,学长和学姐会把公选课的经验帖组合成集,自己每次选课前都会参考前辈们的经验帖。“先查询,后了解,才敢选,绝对不会冒着风险去选平均分很低的课,因为不能保证自己能顺利通过。”陈鸿辉说。在江苏一所高校读书的大四学生许冰倩表示,自己选课“完全凭眼缘”。她解释道,学校的公共选修课通常考核难度不大,不需找学长学姐咨询。上海大学的尹莹莹表示对于学长学姐的建议,她坚信“兼听则明”。因为她发现,有些学长学姐总是喜欢推荐课堂氛围比较宽松的课程,“对于我本人而言,我更想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破除学姐学长的‘传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有试听的权利。”暨南大学的林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保证每一门选修课的第一节课都是试听课,让选课的学生先去了解一下这位老师上课的风格、教学大纲,再决定要不要学这门课。她打比方说,“就像现代人谈恋爱要认真相处了解后才结婚,学校也应该把选课中‘盲婚哑嫁’的现象消除掉!”超六成大学生选择知“难”而上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的调查显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使授课老师很严格,也有65.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会弃选。暨南大学大四学生林淼表示,她四年来的选课标准都只有一条标准——“课堂要有干货”。这样的标准也促使她总是选择一些传闻中很难的课。她笑称,“越到后面就越会发现,课程内容难我也还是能以不错的成绩通过考核,如果真的很喜欢一门课,那就大胆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淼也坚信老师严格是负责的表现。在她看来,只要坚持,跟着老师的计划学习,一定能建立自己在该门课程的学习地图。”她还记得选修的“传播方法研究”这门课,老师要求极严,她需要在学期内完成一项调研,并要用到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她和小组成员们每周都外出做志愿者、撰写观察笔记,还要进行深度访谈、设计、派发问卷,在图书馆写报告。她回忆起那段时间直呼“真心累”。但是,最后她和小组成员写出了一份质量极高的调研报告,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据辽宁一所高校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该校开设人文选修课达100多门,其中只有不到10门会因选课人数不足而不能开设。“虽然开的多,但这么多年最受欢迎的一直都是那几位老师的课,在学生中很出名。”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林老师告诉笔者,每年选课都有要退选和重选的同学。“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全班集体退选某门课程,导致任课老师没课可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冷热门课程的两种极端表现,引起了学院领导的重视。“根据培养计划,有些课程非常重要不会因为选课少而停止开课,而大多数人喜欢上口碑良好的课,此时提高老师的讲课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林老师说。为了上好公选课,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老师提出了“小班教学法”。“目前学生和老师普遍错误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因为选修课学分少且以考察课形式出现。”但他认为,从培养学生角度出发,选修课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某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更适合小班教学。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冯芃芃认为,现在所谓的“功利性选课”背后,首先是一种“无奈”,因为值得学生认真对待的课程不够多,于是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能够轻松拿高分的课程。但是她同时也指出,做好公选课的教学并不容易,需要开课老师更多投入到教学设计中。就中山大学的情况来说,她表示,这些年,这种现象一直在好转。“其实我自己开课时,第一周总会问大家的课程期待。可以说有一个趋势,希望课程轻松的声音越来越少,希望能够真正学到东西的回应越来越多。”她认为,在理想的公选课状态下,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时间,准备好课程;学生也尊重老师的时间,认真对待课程。她希望修课的学生不是因为没有其他可选的才来,而是真心对课程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任务。她也表示,“这么做的前提是要开出足够多有质量的课程,学校出台政策,鼓励老师们进入公选课的教学。”(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为化名)

孟胜

考研复试的最新消息,关于复试你该行动起来了!

此前,沈阳某高校一名教师建议:“取消2020届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复试,直接以笔试成绩确认录取。” 此建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其中赞同者表示:“取消考研复试最能实现相对公平”,是最为适宜而又相对公平的举措。近两天,各家媒体发布《“取消研究生复试”建议不可取》的内容,小编也觉得考研复试设置一定是有它存在的道理,文中不可取的原因:取消研究生复试,直接按考研笔试分数录取,当然最简单便捷,但这不符合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方向。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能,扭转“应试考研”,就不能取消研究生复试。更何况,研究生复试完全可以通过在线复试的方式进行,在线复试的公平性、公正性也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我国研究生招生之所以设置复试环节,是为了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考察入围复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学术潜能、专业兴趣,是否符合本校的招生要求等。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招生中的“唯分数论”,扭转“应试考研”倾向。这样的设置,也是基于一定的现实情况考量的。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线视频面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国外大学招生时已普遍采取面试方式。在线复试方式,相比现场复试更加便捷高效,部分考生担心的替考、作弊问题,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面试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问等方式解决。我国高校已经为采取在线视频面试方式做了充分准备,在线视频面试的公平性、公正性经得起考验。此篇《“取消研究生复试”建议不可取》内容发布后,多家媒体转载发布,也说明了今年取消复试是不太可能,大有可能采用网络复试。所以大家还是要好好准备考研复试吧。此前,研招网也发布了关于“云复试”的消息,原来我国2003年非典时期,就有一些招生单位考研复试采用了特殊方式,如华东师大采取了电话复试形式,中国政法大学采用网络复试,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撰写论文。北京语言大学使用通信方式,问卷在同一时间用快递寄出,采用开卷。时隔十多年,网络技术更加先进,普及率也更高。招生单位采用网上复试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文章中还提到了许多实例:清华大学举办疫情防控期间在线学位论文答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西电召开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中提到“要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统筹考虑复试时间和复试形式,科学细致制定网络面试等新增环节的工作方案”。东北林业大学发出通知,不排除采取远程网络方式进行面试的可能。海南大学也提出,若疫情还未完全解除,则考虑取消笔试,采取网上复试系统开展复试。除此之外,还有:注意!已有地区确定20考研复试形式,钉钉或成考研复试工具!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3月12日召开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提到“建议学院在兼顾开放性、公平性、操作性的基础上提前准备,多点发力,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和疫情影响背景下,保证招生复试录取平稳有序”,“防范研究生招生网络复试带来的程序公平风险”。3月17日,黑龙江大学召开新学期复学演练协调会,会议提出,做好研究生视频复试准备工作。3月31日,广西科技大学组织召开了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线上、线下两套复试方案4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发布《西安交大举行2020年外语类保送生网上综合面试》虽然不是考研的复试,但是这个面试的方式非常值得参考。4月7日,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发布的《2020年MBA、MPACC复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提到答题方式为线上口试(往年是笔试科目)对于“云复试”的可操作性,储朝晖认为,对大部分专业来说,远程复试都可顺利进行,“只要操作规范,就能保证公开透明。”他认为,对专业性强的学科专业“云复试”,确保公平透明,提出除了考生提交作品时,要根据学校远程网络平台统一制式要求、实时网络视频考试、运用人脸识别等技术,严防替考等作弊行为,还提出一点:所有录取的考生,高校应在开学后进行复核复测。34所最新复试消息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天津大学」明确通知4月中旬公布复试线,「西安交通大学」在官网咨询的时候给出4月中旬发布复试线的答复。今年34所复试线和国家线都在4月中旬,因此2020年34所不一定像往年提前批复试,可能都从4月下旬开始。所以大家要提前准备哦。关于网络复试,给大家的建议:准备工作要充分,提前调试家中网络,以及摄像头、麦克风等;第一印象很重要,要在视频中呈现出比较干净利落的形象;摄像头拍摄到的地方简洁干净,堆满杂物不应该出现在摄像头里;如需动作方面的展示,一定要保证场地空旷安全。对考生而言,如果‘云复试’来了,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站在同一起跑线,想要取得更好的面试效果,需要考生反复进行模拟练习。

是无内也

最受欢迎的跨考热门:人人都在学英语了,还有必要考研英专吗?

不知从何时起,英语语言文学似乎成了一个备受质疑的专业,只要有同学提到想要考研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各类感叹、疑惑、质问的声音便四处响起:“英语不是年年都是就业红牌专业吗?谁考谁失业的那种!”“现在会英语的人那么多,何必浪费力气再考个英语硕士?也没什么用呀!”“英语专业出来不是当老师就是做翻译吧?除此之外我真想不出什么其他对口职位了......”英语专业真的如这些质疑声所言如此不堪吗?英语年年成为报考热门专业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从专业概况、专业报考优势、就业前景、国家线和院校推荐、专业课复习建议和参考用书等五大方面详细解析这个万众瞩目的考研大热门!01专业概况英语语言文学是属于外国语言文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下设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主要研究方向,学科专业代码:050201,属于学术性硕士学位。1、培养目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专业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知识结构完善、国际视野宏阔、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知识基本功、语言交际能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理论基础,能独立从事英语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英语专业人才。2、教学内容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现当代英美小说、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语言学导论、外国语言学、西方文化思想史、外国语文通论、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等。具体课程的设置与分配因每个院校、每个专业细分方向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与异同。3、学制与培养模式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为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年限一般为 2.5 ~ 3 年。一般情况下,第一学年修读必修专业课程,第二学年修读研究方向指定选修课,第三学年在导师指导下用英文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准备答辩。02二、专业报考优势1、招生院校多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 153所院校招收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 985 、 211 名校,到较易考取的 B 区双非院校,选择众多。2、就业前景广,就业率高近年来,在大环境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位居前十,保持在 90 % 以上,就业前景十分乐观。且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并非只能局限于英语教育与翻译相关岗位,只要是和对外交流、语言文化等能够发挥外语优势的职位,都是英专生不错的选择。3、专业发展成熟,备考资料齐全不同于图书情报学、社会工作学、考古学等冷门小众文科专业,英语专业作为一门设立多年的热门专业,发展极为成熟。市面上各类英语相关的辅导教材、补习机构、经典书籍层出不穷,各有千秋,课内课外的备考资料可以说是相当齐全了,绝对不会出现如冷门小专业一样找不到复习资料的尴尬境况。4、不考高数,适合跨考生报考这点无需多说,作为不考数学的文科大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批跨考生报考英语专业,与本科同专业考生同台竞争且实力不俗,跨考生录取率与其他专业相比也相对较高。03三、就业前景总体来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集中在:英语研究与教学、外事、外贸、翻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行业等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在此,小编总结了常见的几种就业方向供大家参考:1、各大、中、小院校或各大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2、各大企事业单位从事外事、外贸谈判等涉外交流工作;3、各大翻译公司或外资企业从事英语口笔译工作;4、旅游、新闻出版、传媒影视行业从事文化交流与宣传工作;总体而言,英语专业的就业领域十分广泛,只要是和对外交流、英语相关的、或者对专业没有特定要求的行业,毕业生们皆可大胆尝试。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们也无需将目光局限于一些既定的专业如英语教师、翻译等,而是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爱好将目光放得更广更远,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到心仪岗位。毕竟除非是对某一专业领域有特殊要求的岗位,大多数职位都不会拒绝英语优秀的硕士人才前来大胆一试。04四、国家线和院校推荐1、国家线趋势学术型硕士学位初始国家线中,文学向来是最高分,且文学分数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对于想要冲击名校的同学来说,不能完全以国家线为标准,因为热门院校(如 34 所自划线院校、外语类顶级名校等)的复试分数线高于国家线的十分常见。所以相对于国家线,考生更应关注报考院校的历年复试分数线。2、院校推荐【第一梯队】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三所院校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中获评 A + ,实至名归。北大作为中国顶级学府,外语学科实力十分强劲,而北外、上外作为外语类最顶尖的两所院校(也是外语类唯一的 211 院校),实力无需多言。【第二梯队】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黑龙江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本梯队的大学,要么是综合实力强劲且外语学科水平同样不容小觑的 985 高校,要么是有外语特色的一流外语名校。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中皆能获评 A 至 A- 。【第三梯队】同济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本梯队的大学皆为著名 985、211 高校,在外语学科上有一定建树,且地处直辖市、省会、区域中心城市等,颇具潜力。05五、专业课复习建议&参考用书1、考试科目各个招生单位的考试科目根据考生具体报考的研究方向各不不同,一般情况下为:政治+二外+ 2 门研究方向指定的业务(专业)课(初始不划分具体方向的学校名称会是:基础英语+综合英语,但部分初试就划分具体方向的学校这两门专业课名称会有出入)其中,政治( 100 分)、二外( 100 分)、基础英语( 150 分)以及综合英语( 150 分)。在此,小编以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复旦大学的业务课考查科目为:708 基础英语+ 813 英美文学史/ 814 英语语言学理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业务课考查科目为:624 英语综合+ 824 英汉互译由上可以看出,校与校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考生一定要先行查询目标院校及其研究方向规定的业务课为哪两门,并确定相应参考书籍后再开始复习,以免一开始就找错方向,白干一场。另外,常见的第二外语有日、韩、法、德等,但也有不少外国语院校或实力较强或有特定需求的院校会有更多二外科目的选择。具体需要报考哪一门语言作为二外,还需考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目标院校开设科目作出合理选择。2、参考用书专业课考试虽有全国统一大纲,但各个院校的专业参考书籍不尽相同,考生需及时查询目标报考院校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历年真题等进行相应复习。在此,小编向大家推荐一些英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课必备经典书籍:张汉熙的《高级英语》 1、2 册最经典的英专考研用书,基本上每个学校都会将其列入。且此书为大部分院校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专业课教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诗》 ( 1 - 4 册)张培基译注 这套书也可以说是英专生人手一本的经典教材了,考研 er 们一定要细细品读,好好体会张培基先生译文的遣词造句。如果时间有限可以不用全部看完, 而是选择将前两册反复精读直到读熟读透。《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著这本书讲的是英译汉的技巧和方法,很详细,与《英译散文选》互为补充。《散文佳作 108 篇》《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语言学教程》 胡壮麟《名家评点翻译佳作—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作品与评析》《英国散文名篇欣赏》杨自伍编《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需要注意的是,英语专业考研的参考书籍数量较多,在初试之前把所有书籍都精读一遍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并不现实。在此,小编建议根据自身报考院校的具体要求以及自身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例如:(1)同一方向的专业书籍不必全部看完,可以挑其中最经典的几本精读,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大致浏览一下其余几本,看书切记重质不重量;(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考研 er 们应边读边定期做笔记,并搭配书后习题和例子使用,在做题的过程中回顾所学知识点,并整理典型错误,定期温故。3、各科目复习建议政治不必多说,考研 er 人手必备的《肖秀荣精讲精练》、《肖秀荣 1000 题》、《风中劲草》等经典书籍定期复习,保持手感,到冲刺阶段再每日刷题即可。请点击二外二外无论是否能拿到高分,都绝对不应该成为拖考生后腿的科目。因为高手对决,真正体现差距的科目应该是两门业务课,如果在二外上就掉了链子,那就得不偿失了。二外的复习应该从单词、阅读、语法、写作四大部分全面入手,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与院校实际要求的不同进行相应备考。但无论考哪门外语,复习要点都是:熟读相关课文,多背文中经典词句,借助单词书、app 等定期背单词,多多刷题并整理错题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二外小语种来说,考生也可以刷一些其语言考试的对应等级试卷。如对于日语考生,N1~ N3 的各个等级试卷可以用来练手。基础英语单词、阅读:大名鼎鼎的《如鱼得水》值得考生多多翻阅,星火或华研的专八阅读的重要性也无需多说。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绝对不能脱离文本语境背单词,或者一昧刷题却从不定期整理归纳错误原因,而是应该将背单词和做阅读、看单词英文释义、对应例句相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助于相互作用,加深对单词的印象。改错:改错题和单词、阅读题一样,赶早不赶晚,早练早吃透,定期刷题,并养成刷完题后自行总结的好习惯有益无害。改错刷题可用《星火改错》《冲击波改错》。综合英语综合英语阅读部分的题量较大,后面还有大段翻译,作文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所以整体而言时间较为紧张。所以考生们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养成给自己规定好时间、尽量按时完成的习惯。单选:选择题主要考查英语基本常识,英语语法知识,英美文学常识这些基础的能力。这一部分作为试卷的开篇整体难度不是很大,大家的分数不会有太多差距。考生们只需注意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刷题巩固即可。完型填空:完型一直都是大家的难点所在,拿高分相对较难。要么是完全不认识单词,要么是选项长得太相近混淆不清,要么是单词都明白了可就是没有读懂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对于这一部分,小编的建议是复习阶段多刷题,但正式考试时应端正心态,平和应对。不要有过度畏难心理,也不要提前放弃。阅读理解:阅读的分数比重很大,也是大家拉开差距的部分。阅读其实无需多言,归根结底的提高方法唯有提升词汇量、提高做题速度与精准度,而一切靠的就是增加阅读量、多多刷题并总结,练得多、看得多一定没有坏处。写作:作文方面也是能体现能力,拉开差距的地方。而提升作文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动笔+多积累。平时在阅读中看到的好词好句,在新闻报道、报刊阅读、甚至杂志上看到的经典表达,都能成为我们知识库里的“库存”,要学会随时积累,时时背诵,灵活运用。当然,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是一味积累却鲜少动笔,是不可取的。以上小编总结了常见的两门业务课复习建议,但每个院校专业下设研究方向各有千秋,复习科目与方式也各不相同,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应以目标院校要求为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对外交流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需要用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地方也只会越来越广。而对于本科非英语专业的跨考生来说,复合型人才的前途更将不可限量。因此,报考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心动的考生们不要犹豫,早日下定决心,向理想梦校冲刺方为上策!本篇原创文章由百家号“宗师考研”发布,我们将会持续更新考研及大学生主题的干货文章与上岸经验贴,敬请关注!

上有五管

人们需要新的词语,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样丨专访沈国威

如果甄嬛穿越过来了,我们能交流吗?答案大概率是不能的。虽然甄嬛与我们使用的同为汉语,但是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词汇、语法上已经大相径庭。有人说,几千年来,我们都是说汉语,听汉语,没有问题。但在语言学家、词汇学研究者沈国威看来,如果把内容换成科学的常识,嘴上说得出,耳朵要能听懂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能和20世纪以前的社会精英,举人呀,状元们都没法交流,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科学常识,没有一套表达科学内容的词汇。”不说甄嬛,即使是20世纪初的社会精英如梁启超,恐怕也难在新词井喷的当下与我们顺畅交流,他记录读书心得的“功课簿”,如今称为“笔记本”,严复1903年的著名译著《群己权界论》,早已被重译为《论自由》。每一天,更有无数新的词汇涌现:他们或来自邻国潮流,如“社畜”、“正太”、“年下男”;或来自网友自创,如“剩女”、“妈宝”、“凤凰男”;也有过去的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考古”、“挖坟”和“种草”。这样的词汇更新,自汉语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只是速度时快时慢。就像一条河流,不断有新的词汇如溪流汇入,也一直有旧的词汇如水分蒸发,如果遇上一场暴雨,就会出现词汇的大量更新。沈国威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20多年,是汉语词汇增长最快的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接踵而至,命名、描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也就应运而生。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电视机”、“洗衣机”或是所谓“常春藤高校”,都并非汉语原本就有的词汇。而20世纪80年代的词汇更新,又是建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新词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当时诞生的一系列新词作为基础,就难有这一次的新词顺利接受,没有“大学”又何来“常春藤高校”,没有“电力”,又何来“电视机”?19、20世纪之交的新词为各学科提供了数千个学术词语,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来谈论、交流新知识,新出现的二字动词、二字形容词也为汉语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做好了准备。与此前几次汉语的更新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次词汇流变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它借助了大量来自日语的词汇。沈国威于2010年出版了《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一书,在近代史的大背景下,追溯了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与特点。这本书于今年7月以《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的标题再版。借用“往还”一词,沈国威希望进一步强调语言的流动性与交流性。沈国威 197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1979年进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1985年赴日留学,先后在大阪外国语大学、大阪大学深造,1993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关西大学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著有『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1994)、《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10)、《严复与科学》(2017)、《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2019)、《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2019)等。时至今日,语言的更新与发展仍在继续。沈国威喜欢把创造新词比作添置新衣。买衣服可以是出于防寒保暖的实际需要,就像为了命名新事物而出现的新名词,也可能是出于追赶潮流、表达自我的精神需求,同一个动作,可以称为“付钱”、“结账”也可以叫做“买单”。近日,沈国威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在专访中,他梳理了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特点,也表达了对于汉语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在他看来,汉语的现代化尚未完成,仍需进一步发展,而经由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互联网传播,命名事物的词语会越来越统一,表达情绪和个人感受的词汇却会越来越多样。采写 | 新京报记者 肖舒妍1“新语往还”是“水往低处流”新京报:你的《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这本书今年再版时,标题定为《新语往还》,可以解释一下这个标题的内涵吗?你对“新语”的定义是什么?沈国威:这本书里的“新语”是指19世纪20世纪之交,突然出现在汉语书籍和媒体上的词语,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以下3类:1、表达新概念的词;2、新形式的词;3、重新活跃起来的词。新的概念可以用新的词来表示,也可以用旧的词来表示。比如说,“哲学、神经、背景、赤字、经济、革命、共和、社会”等表示的都是新概念,这些概念汉语中原来都不存在,但是前4个词是汉语里原来没有的新词,后4个是古典里存在的旧词,不过词义被更新了。同样,新的词语形式既可以表示新概念,也可以表达已有的概念。例如“考虑、思考、正确、优秀”等,词的形式是新的,但所表达词义都是汉语里原来就存在的。第3类词,我把它叫做激活词。有一些词原来一直处在冬眠状态,世纪之交,突然被激活了,如“爱国、爱好、安全、保持”等。以上就是我这本书里所说的“新语”。上面这些词的发生、普及都和日语有很大的关系,很多词从汉语传入日语,又从日语回流汉语。书名中的“往还”就是想强调中日之间在词汇上的交流。现在我们也常用“环流”这个词,因为朝鲜半岛、越南也是近代词汇交流的参与者。《新语往还》,作者: 沈国威,版本: 启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新京报:在近代,为了命名大量涌入的新概念、新内容,出现了两方面的努力,一类是以严复为代表的自己造词,一类是向日本借词,也就是“和制汉语”。为什么最后我们更多地选择了“和制汉语”,而没有使用严复等人的造词呢?沈国威:我在书里专门用几个章节讨论了严复造词的问题。严复是为数不多的创造新词的中国人,但是他苦心孤诣创造的新词几乎全军覆没。严复造的词为什么会败给“和制汉语”?首先,严复采用了很古僻的汉字,这可能是严复译词没能普及的主要原因。其次,严复愿意用一个字的译词,而“和制汉语”都是两个字的,王国维说“和制汉语”更加精密,所以优于严复的译词。其实,很多新词和精密并没有关系,双音节这个形式更重要。一个新的词造出来了,这还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得到语言社会的认可,能不能被接受,常常不是词汇学的问题,而是社会语言学的问题。关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审美价值等一系列因素。比如原来北京话中有“结账”,有“付钱”,但突然发现港台用的是“买单”,挺有意思,就接受了,流行开来。我想日语词能够流行,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1、西学从东方来,一直到1920年代,中国翻译的书主要是以日本书为底本的;2、大批中国人去日本留学,接受新知识的速成教育,他们的词语使用产生了影响;3、中国教科书也多以日本教科书为底本,各类学校里有很多日本教习;4、包括英语词典在内,各类工具书都得益于日语;5、价值取向,直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被称为中日的黄金十年,一般民众对日本的感情有了变化。还有一部分是文明词,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和现代文明密切相关的词。文明词具有非常强烈的同化性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把它叫作“国际词”。什么叫国际词?就是你说的“university”和我说的“大学”是一个意思,你说的“philosophy”和我说的“哲学”也是一个意思,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可以达到高度的一致。汉语中受到日语影响的词,大都是文明词。大家常说人文交流是“水往低处流”,其实这是文明词的特点,因为文明词传递的是科学知识。文明词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从1873年开始实施近代学制,小学、中学的教室里使用日语没有什么问题,但大学最开始主要用外语讲授。日本的教授登上大学的讲台大约在1885年前后,这意味着日语可以用来讲述科学了,和中国比大约早了将近30年。大量的新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2三字词是汉语今后的发展方向新京报:近代以来,涌现的大量新词都是二字词甚至三字词,而此前古文言中人们更习惯使用单字,词形上从单音词到复音词的变化主要是出于什么原因?沈国威: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和交流。表达和交流有形式和内容之分。比如,有私下的交流,也有对一般公众的宣讲。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的新变化,当时叫“过渡时代”,对语言的表达功能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语言需要在学校或者类似的公共场所,对大多数人来讲述一种当时称作“常识”的东西。“常识”这一新内容,又要求语言采用一种新形式。这两个方面决定了语言需要发生一些变化。它要求语言首先要能说出来,其次,说出来的东西听众要能听懂。有人说,几千年来,我们都是说汉语,听汉语,没有问题啊。但是,如果把内容换成科学的常识,嘴上说得出,耳朵要能听懂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前一段时间流行穿越剧,如果甄嬛穿越过来了,我们能交流吗?还真不好说。我们甚至可能和20世纪以前的社会精英,举人呀、状元们都没法交流,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科学常识,没有一套表达科学内容的词汇。《甄嬛传》剧照。新京报:那是否可以说,复音词比单音词在听觉上更容易理解?沈国威:对。听懂需要词有一定的长度。复音词有几个特点,首先它可以减少同音字的误解,其次它可以把事物表达得更详细一些。复音词还可以实现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的词性转换。两个字、四个字是说汉语的人几千年养成的习惯。一个字能说明白的地方,很多时候也要凑成两个字说。汉语复合词中有20%~25%的词是并列结构,如“道路、河川”等,并列结构的词并不增加词义,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用复音词。我想,这就和意义的精密与否没有关系了,更多的是汉语对“听得懂”或节奏上的要求。新京报: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二字词加上一个新词缀,就变成了三字词,比如创造力、想象力、现代性、现代化,此后三字词会变得越来越多吗?沈国威:三字词有两个种类,第一类是你说的“~~性”和“~~化”,这两个词缀比较特殊,是用来实现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词性转换。第二类不是典型的词缀,所以又叫“类词缀”,如“创造-力”“红旗-手”“农产-品”等。类词缀是用来给名词分类的。名词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就需要加以整理。不然,人在信息处理上就会出现问题。汉语曾经有过三次大整理,一次是偏旁的出现,第二次是复音化,如“松树、柳树、杨树、榆树”等,第三次就是20世纪初的三字词。第三次受到了日语的强烈影响。在北京大学教语言学的胡以鲁,1914年就说三字词是汉语今后的发展方向。新京报:按照这样的说法,词汇在未来会不断增多,需要不断整理,最后词汇会越来越长吗?沈国威:不会,因为词汇有一个心理长度,再长的话就要把它缩短。汉语有一个非常好的功能,就是能长能短,四个字的词会被压缩成二个字。今后可能新词会更多以三字词的形式出现,四个字的词会被压缩成二个字。《新尔雅》,作者: 沈国威,版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4月3汉语现代化还有一些路要走新京报:你在书中讨论了严复和“新国语”的关系,“新国语”即为新时代所需要的话语。你认为现在,“新国语”的建立已经完成了吗?有哪些标准可以判断一门语言是否成熟?沈国威:语言不分优劣,所以也没有成熟不成熟的问题。但是语言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就是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们不是常说与时共进吗,语言也需要与时共进。那么,汉语是不是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呢?我认为作为民族国家的“近代”语言,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1全民性:国语必须为绝大部分国民所掌握,为此国家须承担教育之义务,以消除因语言能力造成的机会不平等;2国际性:能翻译外语,或被外语所翻译(互译性),这样才能应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3传播性:可以用来讲授新知识,能讨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问题;可以用来表述不断出现、日益增多的新概念;4普及性: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知识传递不受语言媒介限制。这样看来,我们还有一些路要走。政府的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也就是义务教育结束的时候要掌握3500个汉字。日本的汉字教育也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国家保证所有人在语言能力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汉语的文章很难写,打满分的文章里要出现很多成语。从文章的写作能力上来看,起跑线上差距最大的可能是汉语。中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文章的写作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样只接受了中学教育的人就很难去实现自己人生的其他价值。《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作者: 沈国威,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新京报:你的意思是不是汉语达到基本使用水平的及格线还是太高了?沈国威: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使用成语,不堆砌辞藻就觉得话说得太俗气,文章太平淡。这方面英语、日本等要好一些,很多著名的演讲,也都很直白。另一方面,现代汉语里还有很多陈旧的东西,文白杂糅。什么地方可以用比较口语的表达,什么地方必须用一些文言词汇,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而且必须从小训练才能掌握。所以就出现一个现象,外国人写的汉语文章中国人很少能认可的。如果所有的外国人都写不好汉语文章的话,我想就不是写的人的问题了,是汉语哪里不对劲。新京报:汉语对于语言审美方面的要求,以及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方面的区别,在你看来是好事还是坏事?沈国威:好像不能说是一件好事。所有国民都能掌握的语言才叫国语,现在的汉语还有一些差距,我认为言文一致上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新京报:现在有种现象,许多书面语为了更适合视听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口语化了,有人会哀叹,汉语变得越来越不精致、越来越不优雅了、越来越“口水话”了。但从你的角度来看,书面用语越来越口语化,反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沈国威:对,这应该是一个方向,我们的审美观、价值取向需要发生一些变化。在这方面我们期待着新媒体发挥积极作用。4人们需要新的词语,就像需要新的衣服新京报:谈到新媒体,你如何看待网络中流行的造词现象,比如囧、直男癌、u1s1之类的词汇?沈国威:网络词语基本上是流行语,有一些是学生词汇,还有一些是小集团词汇。能不能保留下来不好说。日本每年有“流行语大奖赛”,但是选出来的流行语都很短命。那为什么大家还对流行词乐此不疲呢?人们需要新的词语,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样。人们要用新的词,表达新的感受,所以每年的流行词中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形容词。《近代中日词汇交流》,作者: 沈国威,版本: 中华书局 2010年2月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日本新名词刚刚进入中国时,被一些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作“丑怪字眼”,现在我们使用的外来词、网络词越来越多,这会破坏语言的纯洁性吗?语言的纯洁性重要吗?沈国威:每个母语使用者都有成千上万的词汇量,他们对新词非常敏感,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对新词的态度不尽相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所谓保护语言纯洁性的主张和实践,我是不看好的。因为没有谁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汉语的口语几千年来一直不纯洁,20世纪以后,书面语也进入了非纯洁时代。人为地规范语言的发展方向,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新京报:未来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沈国威:全球化以后,人和物的交流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局面。我想今后文明词会越来越趋于一致,所谓的“一致”,是说可译性,文化词也会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扩散到世界各地。但越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越重视对方言的保护。大家都能理解物种的多样性的重要,语言的多样性也同样不可轻视。方言的特定表达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肖舒妍;编辑:走走;校对:柳宝庆。题图为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延伸阅读脏话是“语言垃圾”吗?语言学家眼中的趣味脏话史—

還归

专访丨沈国威:人们需要新的词语,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样

如果甄嬛穿越过来了,我们能交流吗?答案大概率是不能的。虽然甄嬛与我们使用的同为汉语,但是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词汇、语法上已经大相径庭。有人说,几千年来,我们都是说汉语,听汉语,没有问题。但在语言学家、词汇学研究者沈国威看来,如果把内容换成科学的常识,嘴上说得出,耳朵要能听懂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能和20世纪以前的社会精英,举人呀,状元们都没法交流,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科学常识,没有一套表达科学内容的词汇。”不说甄嬛,即使是20世纪初的社会精英如梁启超,恐怕也难在新词井喷的当下与我们顺畅交流,他记录读书心得的“功课簿”,如今称为“笔记本”,严复1903年的著名译著《群己权界论》,早已被重译为《论自由》。每一天,更有无数新的词汇涌现:他们或来自邻国潮流,如“社畜”、“正太”、“年下男”;或来自网友自创,如“剩女”、“妈宝”、“凤凰男”;也有过去的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考古”、“挖坟”和“种草”。这样的词汇更新,自汉语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只是速度时快时慢。就像一条河流,不断有新的词汇如溪流汇入,也一直有旧的词汇如水分蒸发,如果遇上一场暴雨,就会出现词汇的大量更新。沈国威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20多年,是汉语词汇增长最快的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接踵而至,命名、描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也就应运而生。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电视机”、“洗衣机”或是所谓“常春藤高校”,都并非汉语原本就有的词汇。而20世纪80年代的词汇更新,又是建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新词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当时诞生的一系列新词作为基础,就难有这一次的新词顺利接受,没有“大学”又何来“常春藤高校”,没有“电力”,又何来“电视机”?19、20世纪之交的新词为各学科提供了数千个学术词语,使得我们能够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来谈论、交流新知识,新出现的二字动词、二字形容词也为汉语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做好了准备。与此前几次汉语的更新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次词汇流变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它借助了大量来自日语的词汇。沈国威于2010年出版了《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一书,在近代史的大背景下,追溯了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与特点。这本书于今年7月以《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的标题再版。借用“往还”一词,沈国威希望进一步强调语言的流动性与交流性。沈国威 197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1979年进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1985年赴日留学,先后在大阪外国语大学、大阪大学深造,1993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关西大学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著有『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1994)、《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10)、《严复与科学》(2017)、《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2019)、《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2019)等。时至今日,语言的更新与发展仍在继续。沈国威喜欢把创造新词比作添置新衣。买衣服可以是出于防寒保暖的实际需要,就像为了命名新事物而出现的新名词,也可能是出于追赶潮流、表达自我的精神需求,同一个动作,可以称为“付钱”、“结账”也可以叫做“买单”。近日,沈国威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在专访中,他梳理了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特点,也表达了对于汉语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在他看来,汉语的现代化尚未完成,仍需进一步发展,而经由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互联网传播,命名事物的词语会越来越统一,表达情绪和个人感受的词汇却会越来越多样。采写 | 新京报记者 肖舒妍“新语往还”是“水往低处流”新京报:你的《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这本书今年再版时,标题定为《新语往还》,可以解释一下这个标题的内涵吗?你对“新语”的定义是什么?沈国威:这本书里的“新语”是指19世纪20世纪之交,突然出现在汉语书籍和媒体上的词语,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以下3类:1、表达新概念的词;2、新形式的词;3、重新活跃起来的词。新的概念可以用新的词来表示,也可以用旧的词来表示。比如说,“哲学、神经、背景、赤字、经济、革命、共和、社会”等表示的都是新概念,这些概念汉语中原来都不存在,但是前4个词是汉语里原来没有的新词,后4个是古典里存在的旧词,不过词义被更新了。同样,新的词语形式既可以表示新概念,也可以表达已有的概念。例如“考虑、思考、正确、优秀”等,词的形式是新的,但所表达词义都是汉语里原来就存在的。第3类词,我把它叫做激活词。有一些词原来一直处在冬眠状态,世纪之交,突然被激活了,如“爱国、爱好、安全、保持”等。以上就是我这本书里所说的“新语”。上面这些词的发生、普及都和日语有很大的关系,很多词从汉语传入日语,又从日语回流汉语。书名中的“往还”就是想强调中日之间在词汇上的交流。现在我们也常用“环流”这个词,因为朝鲜半岛、越南也是近代词汇交流的参与者。《新语往还》,作者: 沈国威,版本: 启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新京报:在近代,为了命名大量涌入的新概念、新内容,出现了两方面的努力,一类是以严复为代表的自己造词,一类是向日本借词,也就是“和制汉语”。为什么最后我们更多地选择了“和制汉语”,而没有使用严复等人的造词呢?沈国威:我在书里专门用几个章节讨论了严复造词的问题。严复是为数不多的创造新词的中国人,但是他苦心孤诣创造的新词几乎全军覆没。严复造的词为什么会败给“和制汉语”?首先,严复采用了很古僻的汉字,这可能是严复译词没能普及的主要原因。其次,严复愿意用一个字的译词,而“和制汉语”都是两个字的,王国维说“和制汉语”更加精密,所以优于严复的译词。其实,很多新词和精密并没有关系,双音节这个形式更重要。一个新的词造出来了,这还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得到语言社会的认可,能不能被接受,常常不是词汇学的问题,而是社会语言学的问题。关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审美价值等一系列因素。比如原来北京话中有“结账”,有“付钱”,但突然发现港台用的是“买单”,挺有意思,就接受了,流行开来。我想日语词能够流行,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1、西学从东方来,一直到1920年代,中国翻译的书主要是以日本书为底本的;2、大批中国人去日本留学,接受新知识的速成教育,他们的词语使用产生了影响;3、中国教科书也多以日本教科书为底本,各类学校里有很多日本教习;4、包括英语词典在内,各类工具书都得益于日语;5、价值取向,直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被称为中日的黄金十年,一般民众对日本的感情有了变化。还有一部分是文明词,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和现代文明密切相关的词。文明词具有非常强烈的同化性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把它叫作“国际词”。什么叫国际词?就是你说的“university”和我说的“大学”是一个意思,你说的“philosophy”和我说的“哲学”也是一个意思,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可以达到高度的一致。汉语中受到日语影响的词,大都是文明词。大家常说人文交流是“水往低处流”,其实这是文明词的特点,因为文明词传递的是科学知识。文明词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从1873年开始实施近代学制,小学、中学的教室里使用日语没有什么问题,但大学最开始主要用外语讲授。日本的教授登上大学的讲台大约在1885年前后,这意味着日语可以用来讲述科学了,和中国比大约早了将近30年。大量的新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三字词是汉语今后的发展方向新京报:近代以来,涌现的大量新词都是二字词甚至三字词,而此前古文言中人们更习惯使用单字,词形上从单音词到复音词的变化主要是出于什么原因?沈国威: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和交流。表达和交流有形式和内容之分。比如,有私下的交流,也有对一般公众的宣讲。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的新变化,当时叫“过渡时代”,对语言的表达功能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语言需要在学校或者类似的公共场所,对大多数人来讲述一种当时称作“常识”的东西。“常识”这一新内容,又要求语言采用一种新形式。这两个方面决定了语言需要发生一些变化。它要求语言首先要能说出来,其次,说出来的东西听众要能听懂。有人说,几千年来,我们都是说汉语,听汉语,没有问题啊。但是,如果把内容换成科学的常识,嘴上说得出,耳朵要能听懂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前一段时间流行穿越剧,如果甄嬛穿越过来了,我们能交流吗?还真不好说。我们甚至可能和20世纪以前的社会精英,举人呀、状元们都没法交流,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科学常识,没有一套表达科学内容的词汇。《甄嬛传》剧照。新京报:那是否可以说,复音词比单音词在听觉上更容易理解?沈国威:对。听懂需要词有一定的长度。复音词有几个特点,首先它可以减少同音字的误解,其次它可以把事物表达得更详细一些。复音词还可以实现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的词性转换。两个字、四个字是说汉语的人几千年养成的习惯。一个字能说明白的地方,很多时候也要凑成两个字说。汉语复合词中有20%~25%的词是并列结构,如“道路、河川”等,并列结构的词并不增加词义,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用复音词。我想,这就和意义的精密与否没有关系了,更多的是汉语对“听得懂”或节奏上的要求。新京报: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二字词加上一个新词缀,就变成了三字词,比如创造力、想象力、现代性、现代化,此后三字词会变得越来越多吗?沈国威:三字词有两个种类,第一类是你说的“~~性”和“~~化”,这两个词缀比较特殊,是用来实现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词性转换。第二类不是典型的词缀,所以又叫“类词缀”,如“创造-力”“红旗-手”“农产-品”等。类词缀是用来给名词分类的。名词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就需要加以整理。不然,人在信息处理上就会出现问题。汉语曾经有过三次大整理,一次是偏旁的出现,第二次是复音化,如“松树、柳树、杨树、榆树”等,第三次就是20世纪初的三字词。第三次受到了日语的强烈影响。在北京大学教语言学的胡以鲁,1914年就说三字词是汉语今后的发展方向。新京报:按照这样的说法,词汇在未来会不断增多,需要不断整理,最后词汇会越来越长吗?沈国威:不会,因为词汇有一个心理长度,再长的话就要把它缩短。汉语有一个非常好的功能,就是能长能短,四个字的词会被压缩成二个字。今后可能新词会更多以三字词的形式出现,四个字的词会被压缩成二个字。《新尔雅》,作者: 沈国威,版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4月汉语现代化还有一些路要走新京报:你在书中讨论了严复和“新国语”的关系,“新国语”即为新时代所需要的话语。你认为现在,“新国语”的建立已经完成了吗?有哪些标准可以判断一门语言是否成熟?沈国威:语言不分优劣,所以也没有成熟不成熟的问题。但是语言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就是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们不是常说与时共进吗,语言也需要与时共进。那么,汉语是不是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呢?我认为作为民族国家的“近代”语言,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1全民性:国语必须为绝大部分国民所掌握,为此国家须承担教育之义务,以消除因语言能力造成的机会不平等;2国际性:能翻译外语,或被外语所翻译(互译性),这样才能应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3传播性:可以用来讲授新知识,能讨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问题;可以用来表述不断出现、日益增多的新概念;4普及性: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知识传递不受语言媒介限制。这样看来,我们还有一些路要走。政府的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也就是义务教育结束的时候要掌握3500个汉字。日本的汉字教育也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国家保证所有人在语言能力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汉语的文章很难写,打满分的文章里要出现很多成语。从文章的写作能力上来看,起跑线上差距最大的可能是汉语。中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文章的写作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样只接受了中学教育的人就很难去实现自己人生的其他价值。《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作者: 沈国威,版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新京报:你的意思是不是汉语达到基本使用水平的及格线还是太高了?沈国威: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使用成语,不堆砌辞藻就觉得话说得太俗气,文章太平淡。这方面英语、日本等要好一些,很多著名的演讲,也都很直白。另一方面,现代汉语里还有很多陈旧的东西,文白杂糅。什么地方可以用比较口语的表达,什么地方必须用一些文言词汇,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而且必须从小训练才能掌握。所以就出现一个现象,外国人写的汉语文章中国人很少能认可的。如果所有的外国人都写不好汉语文章的话,我想就不是写的人的问题了,是汉语哪里不对劲。新京报:汉语对于语言审美方面的要求,以及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方面的区别,在你看来是好事还是坏事?沈国威:好像不能说是一件好事。所有国民都能掌握的语言才叫国语,现在的汉语还有一些差距,我认为言文一致上面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新京报:现在有种现象,许多书面语为了更适合视听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口语化了,有人会哀叹,汉语变得越来越不精致、越来越不优雅了、越来越“口水话”了。但从你的角度来看,书面用语越来越口语化,反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沈国威:对,这应该是一个方向,我们的审美观、价值取向需要发生一些变化。在这方面我们期待着新媒体发挥积极作用。人们需要新的词语,就像需要新的衣服新京报:谈到新媒体,你如何看待网络中流行的造词现象,比如囧、直男癌、u1s1之类的词汇?沈国威:网络词语基本上是流行语,有一些是学生词汇,还有一些是小集团词汇。能不能保留下来不好说。日本每年有“流行语大奖赛”,但是选出来的流行语都很短命。那为什么大家还对流行词乐此不疲呢?人们需要新的词语,就像需要新的衣服一样。人们要用新的词,表达新的感受,所以每年的流行词中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形容词。《近代中日词汇交流》,作者: 沈国威,版本: 中华书局 2010年2月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日本新名词刚刚进入中国时,被一些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作“丑怪字眼”,现在我们使用的外来词、网络词越来越多,这会破坏语言的纯洁性吗?语言的纯洁性重要吗?沈国威:每个母语使用者都有成千上万的词汇量,他们对新词非常敏感,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对新词的态度不尽相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所谓保护语言纯洁性的主张和实践,我是不看好的。因为没有谁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汉语的口语几千年来一直不纯洁,20世纪以后,书面语也进入了非纯洁时代。人为地规范语言的发展方向,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新京报:未来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沈国威:全球化以后,人和物的交流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局面。我想今后文明词会越来越趋于一致,所谓的“一致”,是说可译性,文化词也会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扩散到世界各地。但越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越重视对方言的保护。大家都能理解物种的多样性的重要,语言的多样性也同样不可轻视。方言的特定表达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采写丨肖舒妍编辑丨董牧孜 走走 校对丨柳宝庆

胡姬花

考研!取消复试?还是线上复试?

有消息说4月17日(下周五)会出国家线,但是现在依旧没有一所学校出具体复试。虽然有很多渠道已经在强调不会取消复试,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在做着“取消复试”的美梦。梦醒了,同学们!东北农业大学2月3日,东北农业大学在《东北农业大学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博士后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各学院做好视频、电话等多种复试方法的准备,确保复试、调剂、录取等工作顺利开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月5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网发布的新闻《西电召开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其中提到“要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统筹考虑复试时间和复试形式,科学细致制定网络面试等新增环节的工作方案”。华中农业大学3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召开网络视频会议,部署2020年春季学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密切防范研究生招生网络复试带来的程序公平风险。济南大学济南大学公布了两套复试方案。方案一:有效防控条件下的传统面试;方案二:网络面试。黑龙江大学3月18日,黑龙江大学召开新学期复学演练协调会,会议强调要做好研究生视频复试准备工作。广西大学3月19日,广西大学学位论文采用远程视频答辩,会议强调要密切防范研究生招生网络复试带来的程序公平风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3月20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做好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准备。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远程预答辩是法学院应对疫情所做出的重要探索,考虑到疫情的不确定性,法学院通过远程平台建设,积累线上运作经验,为后续的研究生综合考试、开题等培养环节做好准备,也为远程进行毕业答辩,以及2020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做好预案。山东科技大学3月21日、22日,山东科技大学数学学院借助会议平台举行研究生“云复试“大练兵,助力考研学子。北京科技大学3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了2月28日召开的院长联席视频会议内容,当时会议强调要做好远程复试的准备工作。中国医科大学3月23日,中国医科大学召开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要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研究生复试工作。要坚持科学选拔、公正公开、全面考察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完善网上复试面试规范,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预案,在保证录取质量的前提下,做到网上复试面试“零投诉”“无差错”。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在3月26号发布的研究生院工作简报第2期中称,要做好复试三种预案:第一,传统复试。第二,线上复试。第三,传统复试和线上复试相结合方式。上海体育学院3月26日,上海体育学院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提示运动技能测试将视疫情防控进展在“现场测试”和“考生提供技能展示视频”两者中选其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3月28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官网发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总体安排》的通知。青岛大学3月30日,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发文《我院完成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网络视频面试》表明,已经使用了网络视频面试进行面试工作。山东师范大学4月1日上午,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教育工作调度会在千佛山校区四层会议厅举行。山东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张文新表示,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落实好前期预案。扎实有序完成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工作。要制定好线上复试预案及应急预案,确保招生工作顺利完成。东北石油大学4月7日,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发布了2020年MBA、MPACC复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其中,答题方式为线上口试(往年是笔试科目),题型为简答题。西北工业大学2020年4月7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组织开展了研究生复试线上模拟面试活动。本次线上模拟面试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腾讯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网络视频面试。虽然以上院校有线上复试的准备,但有些院校 线下复试的意向更强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招办回复同学咨询如果疫情按照目前的情况有所好转,复试大概率会在5月举行,如果疫情有所变化,时间就不好估计,网络复试可能性不大。今年复试更有可能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一切以院校网站公布信息为准。各位同学再耐心一点,这段时间消息反复虽是折磨人,再坚持一下就能到复试考场,愿大家都能上岸。本文来源:网络

多知为败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东北大学 马佳序 中山大学 梁心璐 闽南师范大学 魏翠云反复核对课程代码后,王祎和室友分坐在电脑前。她们准备在学校选课系统开放的瞬间,立即按下“选课”按钮。在王祎看来,虽然选不上心仪的课程也能去旁听,但她总觉得“既上了有意思的课,又能拿到学分”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王祎说。近日,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面向全国100余所高校的532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教师授课水平、考试的难易程度、作业量、课程的实用性都成为影响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46.2%受访大学生表示选课时更看重教师授课水平“请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为什么男人有钱就会变坏’。”这是四川大学选修课“爱情婚姻经济学”结业考中的试题,也一度在网络上走红。上过这门课的叶娉同学表示,老师上课时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幽默风趣,善于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各种案例。这门课无疑是同学们眼中的“香饽饽”。黑龙江大学的杜宁宁告诉笔者,选修课“马克思哲学经典导读”在学生中非常出名。据他介绍,该课的主讲教师是九位大咖级教授,他们面向全校学生,轮流讲授哲学经典。年过八旬的张奎良教授也出现在这门选修课的讲台上——头发花白,全程站立,满黑板的讲义,依旧激情四射。课程结束后,全班同学不由得起立,鼓掌目送教授离开。张奎良留下办公地点,邀请同学与他探讨哲学问题。杜宁宁认为,“公选课专业性相对较弱,学生听课效果也差强人意——但当教师融心血于公选课,学生自然报以掌声和尊重。”在中山大学大三学生丁一看来,公共选修课“植物的智慧”也属于抢手的一类课程。课堂上老师几乎不点名,但是很少有学生缺席。据她介绍,这门课程内容丰富,老师会结合电影书籍等文学作品分析植物的各种功能,同时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丁一选择的课后作业是种植向日葵,观察白天向日葵花盘的旋转情况,记录向日葵发芽开花凋谢的过程。“老师说第整百位发作业到邮箱的同学还可以得到一本植物图谱!”丁一觉得这样的抽奖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大学生在选课时看重授课教师的名望和授课水平,57.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所选“课程内容是自己擅长,想进一步学习”。同时,71.4%受访大学生会选择考试简单,作业少,学分易得的课程。对应届生寇玲来说,大四的选课更让人纠结。上学期,正在准备硕士研究生招 生考试的寇玲复习任务重,恰巧这时学院一位知名教授新开设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寇玲明白,修习这门课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做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备考时间,但是如果放弃这门课程会让自己觉得本科生涯有遗憾。寇玲纠结了很久,还是决定选择了这门课程。“跟随这位老师学到的治学态度是受益终身的,”寇玲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中山大学2016级本科生陈硕在大二时选择由中文系转入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坦言,刚入学时,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自己有一种好好学习、利用公选课拓宽知识面的热情,“希望有很多本专业知识外的收获”。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感觉“通过公选课学什么东西好像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公选课的性质让人很难自控。在大一下学期,他开始“功利地”把重心放在专业课学习上,而公选课只关心点名与否、考核方法、给分标准等等信息。学长学姐的“经验帖”成为选课重要参考“每个大学生都为选课困扰过吧。”陕西师范大学柴丹说,“我们读高中是没办法自己选课的,在大学通过选课感受到了大学‘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氛围,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每到高校选课季,学生会在社交媒体和校园网络上发布选课求助帖,相应也会出现各种经验帖。这些经验帖绝大多数来自同校的学长学姐。他们作为大学校园的“老玩家”,对于选课拥有更多“经验值”,每到“选课季”自然就会将“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们,学弟学妹们再将听来的“经验”进行传递,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选课信息“江湖”。中青报校媒联盟的调查显示,70.7%的受访大学生会在选课前寻求学长学姐建议,其中93.4%的受访大学生会听取学长学姐的一些建议。武汉大学的学生陈鸿辉告诉笔者,学长和学姐会把公选课的经验帖组合成集,自己每次选课前都会参考前辈们的经验帖。“先查询,后了解,才敢选,绝对不会冒着风险去选平均分很低的课,因为不能保证自己能顺利通过。”陈鸿辉说。在江苏一所高校读书的大四学生许冰倩表示,自己选课“完全凭眼缘”。她解释道,学校的公共选修课通常考核难度不大,不需找学长学姐咨询。上海大学的尹莹莹表示对于学长学姐的建议,她坚信“兼听则明”。因为她发现,有些学长学姐总是喜欢推荐课堂氛围比较宽松的课程,“对于我本人而言,我更想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破除学姐学长的‘传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有试听的权利。”暨南大学的林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保证每一门选修课的第一节课都是试听课,让选课的学生先去了解一下这位老师上课的风格、教学大纲,再决定要不要学这门课。她打比方说,“就像现代人谈恋爱要认真相处了解后才结婚,学校也应该把选课中‘盲婚哑嫁’的现象消除掉!”超六成大学生选择知“难”而上中国青年报校媒联盟的调查显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使授课老师很严格,也有65.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会弃选。暨南大学大四学生林淼表示,她四年来的选课标准都只有一条标准——“课堂要有干货”。这样的标准也促使她总是选择一些传闻中很难的课。她笑称,“越到后面就越会发现,课程内容难我也还是能以不错的成绩通过考核,如果真的很喜欢一门课,那就大胆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淼也坚信老师严格是负责的表现。在她看来,只要坚持,跟着老师的计划学习,一定能建立自己在该门课程的学习地图。”她还记得选修的“传播方法研究”这门课,老师要求极严,她需要在学期内完成一项调研,并要用到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她和小组成员们每周都外出做志愿者、撰写观察笔记,还要进行深度访谈、设计、派发问卷,在图书馆写报告。她回忆起那段时间直呼“真心累”。但是,最后她和小组成员写出了一份质量极高的调研报告,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据辽宁一所高校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该校开设人文选修课达100多门,其中只有不到10门会因选课人数不足而不能开设。“虽然开的多,但这么多年最受欢迎的一直都是那几位老师的课,在学生中很出名。”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林老师告诉笔者,每年选课都有要退选和重选的同学。“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全班集体退选某门课程,导致任课老师没课可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冷热门课程的两种极端表现,引起了学院领导的重视。“根据培养计划,有些课程非常重要不会因为选课少而停止开课,而大多数人喜欢上口碑良好的课,此时提高老师的讲课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林老师说。为了上好公选课,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老师提出了“小班教学法”。“目前学生和老师普遍错误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因为选修课学分少且以考察课形式出现。”但他认为,从培养学生角度出发,选修课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某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更适合小班教学。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冯芃芃认为,现在所谓的“功利性选课”背后,首先是一种“无奈”,因为值得学生认真对待的课程不够多,于是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能够轻松拿高分的课程。但是她同时也指出,做好公选课的教学并不容易,需要开课老师更多投入到教学设计中。就中山大学的情况来说,她表示,这些年,这种现象一直在好转。“其实我自己开课时,第一周总会问大家的课程期待。可以说有一个趋势,希望课程轻松的声音越来越少,希望能够真正学到东西的回应越来越多。”她认为,在理想的公选课状态下,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时间,准备好课程;学生也尊重老师的时间,认真对待课程。她希望修课的学生不是因为没有其他可选的才来,而是真心对课程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任务。她也表示,“这么做的前提是要开出足够多有质量的课程,学校出台政策,鼓励老师们进入公选课的教学。”(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