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河海大学会计硕士(MPAcc)2021年招生简章寿

河海大学会计硕士(MPAcc)2021年招生简章

项目介绍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河海大学是江苏省较早开展会计硕士(MPAcc)培养的高校之一,多年来为我国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会计和财务高级人才。学校依托专业雄厚实力与强大的师资阵容,志在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具有国际化、市场化、开拓型、创新型的中国CFO高级人才,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杰出领导力、战略性眼光和全球化视野的财会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会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会计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独立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具体能力和素质包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承担高层次会计专门工作;具有从事高层次会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意识和领导潜质。3.熟练掌握和运用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和服务企业决策。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项目特色1、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依靠学院强大的工商管理平台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大数据技术为MPAcc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不仅重视会计财务相关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管理思维和战略眼光的养成,并针对企业需求定制个性选修课程,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满足了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工作实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际应用。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提升加强实践环节,与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国内外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以及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培养联盟,建立MPAcc学生考察和实践培养基地,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有职业晋升或有创业雄心的学生开展仿真模拟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3、学术交流与讲座论坛资源丰富MPAcc学生共享商学院校企论坛、国际交流等资源;商学院举办的商界精英及学术权威讲座,引领学生与财务、金融领域相关专家、国内外企业杰出管理者一起进行前瞻性与战略性思考;利用我校优秀的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管理能力学习和交流平台。4、实行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制实行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合作培养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业界导师定期开办最前沿的实践讲座,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职业沟通和指导,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高层管理实践,培养良好的管理思维。报考条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4. 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21年9月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国家承认学历的往届本科毕业生;(3)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满2年或以上(计算年限从毕业后到2021年9月),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凡在国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须持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认证证明。报考流程第一阶段:网上报名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专业: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专业代码125300)报名时间:10月(具体时间参照报名公告)第二阶段:现场确认确认时间:11月中上旬(具体时间参照各考点报名公告)确认方式:网上确认或现场确认,请考生及时关注报考点报名公告。注:请考生随时关注河海大学MBA教育中心微信公众号。特别提醒: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请考生务必牢记自己网上报名的用户名和密码,后期打印准考证等均需使用。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请慎重填写,一经确认,不得随意更改。入学考试及录取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1. 初试考试科目:管理类联考综合(199)、英语二(204)。2. 复试由河海大学商学院组织,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能力、综合能力面试和专业课笔试。同等学力加试: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3. 录取根据考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含复试),自主择优录取。学习方式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周末班学费标准非全日制学费标准12万/生学位及学历授予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由河海大学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及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证书。

马布里

河海大学清退125名博士研究生引热议 网友:浪费教育资源可耻

中宏网江苏1月23日电 1月22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引发社会关注。公告清退125名博士 发布满10日即视为送达《河海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第一批)》提到,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以及《河海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河海校政[2017]114号)的规定,2021年1月14日,经学校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附件名单中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图源: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河海大学在公告中表示,因附件名单中同学难于联系,退学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特予公告送达。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满十日即视为送达。附件名单中同学收到本公告后与所在学院联系,领取书面退学决定书,并按规定办理离校手续。图源: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图源: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图源: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网站记者查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有学业未达标或规定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等情形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同时,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明确,在对学生作出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决定之前,学校应当告知学生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对学生作出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退学、开除学籍或者其他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处理或者处分决定的,应当提交校长办公会或者校长授权的专门会议研究决定,并应当事先进行合法性审查。河海大学在公告中表示,同学如对学校退学处理决定有异议,可以自本公告期满后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诉,逾期视为放弃权利。清退硕博士越来越频繁 网友:请勿浪费教育资源根据河海大学网站,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截至2020年9月,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54478名,其中研究生18813名,普通本科生20165名,成人教育学生14201名,留学生1299名。1月23日上午,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复媒体称,关于125名博士的退学具体事由以该公告为准,已充分解释。但记者查阅了相关公告,其中并未提及125名博士退学的具体原因,仅在附件中公布了他们的学号。对于校内在读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近年来并不罕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2020年,江苏大学对约6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2021年1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信息,对6名2012级已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2021年1月18日,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多名博士、硕士、在职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其中含三名博士研究生。图源:江苏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图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根据这些院校发出的公告,清退的原因主要有: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主动申请退学的。图源:新浪微博图源:新浪微博图源:新浪微博公告发布后,引发社会关注。有网友表示,考上博士已经很不容易了,应该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不能因为“拖延症”浪费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还有网友希望博士统招制度能迎来新变革。

罗格河

研究生被“清退”,尚需细思量

于洪良眼下虽值寒假,大学校园里却不“平静”。1月22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1月18日,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多名博士、硕士、在职硕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其中含3名博士研究生。1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信息,对6名2012级的博士研究生已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经研究不再保留学籍,按退学处理。自2020年12月以来,该校共有404名研究生(包括63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336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被退学处理。其中,57名博士研究生为2012级学生。还有,沈阳农业大学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对236名超期在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予以清退,其中硕士研究生119名、博士研究生117名。据悉,被清退的研究生多数为在职研究生,清退原因大多为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如没有完成毕业论文、论文不合格、学分未达到标准等。据报道,2019年12月,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高校清退不合格学生”,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有的引发公众热议,冲上热搜。这些大学依照法定程序,在对学生先发出“逾期警告”,及时敦促这部分学生要按时完成学业之后,在自主权范围内纷纷“动真格”,对超期研究生全部“清零”,释放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严出”强烈信号,显现了当下高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回归和坚守,从以往的仅仅靠论文来评判转向课程学习的过程质量,尤其是通过加强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更为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这标志着“严进严出”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常态,过程评价的硬约束作用愈加凸显。无论是从校方还是研究生个人角度而言,被清退终究是一件很遗憾很尴尬的事情,显然不是学校和学生愿意看到的结果。学校与学生就此“一别两宽”,到底意难平。当初,寒窗数年考上研究生可喜可贺,但如果不努力不上进,那你就能考得“进”但不一定能学得“出”,“挂名学生”“混毕业”真的不灵了。某大学的一名博士生2004年入学,到2020年还没有毕业,一个彻底的“博十六”,怨谁呢?事实上,清退违规研究生在高校早有先例。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清退300余名研究生,原因大多是长期不来上课,超过规定修业时长。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根据国家对学籍的要求,研究生学籍一般是3年到6年。而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为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60.4万人,超过两成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其中,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报告》显示,除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因素成为研究生延迟毕业的主要原因。也许,很多时候一些学生难以适应从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到研究生看似“放养”的培养模式,在此期间更多人感到盲目和无助,才会走到被退学的这一步,可见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在前期过度教学的阶段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研究生阶段的自主学习的模式。一名主动退学的研究生在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时表示:读到博士三年级,导师似乎并没体谅我只是个科研经验还非常欠缺的学生。没有游戏中常有的新手村训练和指引,导师直接把我扔到了“外面的世界”——自己“升级打怪”去吧。没有武器,没有装备,没有地图……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顶端,是一国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基石。在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皇冠上的明珠”,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潜力的释放,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等等。综合观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就在于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管理。研究生“清理门户”的居高不下,不完全是“好事”。“清退”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惩戒,并且是最严厉的教育惩戒。“清退”的严厉和特殊在于,它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任何回转或者商量的余地,学生的声誉自然也受影响。最严厉的方式,本不该成为常规手段。反过来如果当这种大规模集中清退成为常态,学校的教育至少是惩戒或预警体系很大可能出了问题。当然,制度在前,该清退的还要清退,只是这不应该是大学“严出”的主要观感。怎么样才能让研究生不清退或者少清退?亟需高校积极作为,在研究生遴选上做功课,重视学术秩序和专业认同,把好“入门关”;在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导师制度,提高导师指导频率,降低指导学生规模,严格和完善招生考试、课程学习、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环节上下功夫,把紧“培养关”;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真正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把严“出门关”。此外,还应该建立多元灵活的学业管理制度,如休学、转学、肄业、结业等,让学生在毕业和“被清退”的非此即彼之外,还有更多更优的选择。这一问题很现实也亟需破解,不容回避。(作者系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夺命金

对“一次清退百名博士生”应有冷思考

作者:唐伟最近,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125名博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这也是有据可查以来,我国高校公开清退博士生数量较多、力度较大的一次。澎湃新闻注意到,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上述“清退公告”。从其发文的名称《河海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第一批)》来看,名单中的125名博士研究生为首批被清退的人员,预计后续还会有第二批。对不合格高校学生进行清退,近年来成为高等教育“严出”的一种标配。此举有利于消除存量并激活源头,对于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不断提高等教育质量都具有综合效应。从之前的一些先例来看,对于研究生被清退不外乎如下原因,要么因成绩未达标,要么超过学业年限,要么主动申请退学等。根据2017年9月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规定,在校生的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以此作为依据,相关学校清退研究生并无不妥。但问题在于,造成如此现状,仅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也有失公允。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被作出退学处理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属在职研究生,较之于全日制研究生在准入门槛上有所降低,但并不影响“宽进严出”的质量标准。尤为关键的是,这些研究生“超期”的形成并非偶然,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学校如何进行的过程管理,有没有尽到教育机构应有的促进责任,同样值得。若是没有相应的考核发挥日常作用,起到“严管”的基本功能,则末端的清理如何严格,本质上都是一种失范。清理的研究生人员数量越多,越暴露出在事前、事中的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与大力度清退相比,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河海大学在公告中提到,因附件名单中的同学难以联系,《退学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故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由此有几个疑问待解,被清退的学生已然“失联”,究竟存续了多长时间,平时又是如何进行的学业管理?更进一步的是,这些人究竟是如何获取的博士研究生的资格,是否可以在“无法联系”情况下,未经相应的程序就可以由学校任意处置?在导师负责制的体系下,一个学生长期失联且严重超过学习时限,这种现象显然极不正常,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追溯。如果没有学校的管理失责,导师的管理失范,如此多的研究生也不会成为被清退的对象。与此同时,清退研究生关乎个体的直接利益,理应有相应的救济程序,让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伸张的权利,在学校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就被清退了出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学校固然可以采取“登报公告”等方式,不过所有的后果都由被清退一方承担,无法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和制衡。随着高校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清退力度的增加,相应的质疑声也开始多了起来,很多教育学者指出,被清退学生的问题产生也非一朝一夕,加强导师的岗位管理,强化对学生日常的过程评价,用多元化的学术成果来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才能用平常的严格管理,形成对所有学子的最大保护。否则,清退的风暴刮得越猛,其平常的教育管理过程就越值得反问。反思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唐伟)(来源:光明网)

对“一次清退百名博士生”应有冷思考

作者:唐伟最近,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125名博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这也是有据可查以来,我国高校公开清退博士生数量较多、力度较大的一次。澎湃新闻注意到,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上述“清退公告”。从其发文的名称《河海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第一批)》来看,名单中的125名博士研究生为首批被清退的人员,预计后续还会有第二批。对不合格高校学生进行清退,近年来成为高等教育“严出”的一种标配。此举有利于消除存量并激活源头,对于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不断提高等教育质量都具有综合效应。从之前的一些先例来看,对于研究生被清退不外乎如下原因,要么因成绩未达标,要么超过学业年限,要么主动申请退学等。根据2017年9月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规定,在校生的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以此作为依据,相关学校清退研究生并无不妥。但问题在于,造成如此现状,仅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也有失公允。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被作出退学处理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属在职研究生,较之于全日制研究生在准入门槛上有所降低,但并不影响“宽进严出”的质量标准。尤为关键的是,这些研究生“超期”的形成并非偶然,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学校如何进行的过程管理,有没有尽到教育机构应有的促进责任,同样值得。若是没有相应的考核发挥日常作用,起到“严管”的基本功能,则末端的清理如何严格,本质上都是一种失范。清理的研究生人员数量越多,越暴露出在事前、事中的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与大力度清退相比,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河海大学在公告中提到,因附件名单中的同学难以联系,《退学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故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由此有几个疑问待解,被清退的学生已然“失联”,究竟存续了多长时间,平时又是如何进行的学业管理?更进一步的是,这些人究竟是如何获取的博士研究生的资格,是否可以在“无法联系”情况下,未经相应的程序就可以由学校任意处置?在导师负责制的体系下,一个学生长期失联且严重超过学习时限,这种现象显然极不正常,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追溯。如果没有学校的管理失责,导师的管理失范,如此多的研究生也不会成为被清退的对象。与此同时,清退研究生关乎个体的直接利益,理应有相应的救济程序,让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伸张的权利,在学校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就被清退了出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学校固然可以采取“登报公告”等方式,不过所有的后果都由被清退一方承担,无法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和制衡。随着高校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清退力度的增加,相应的质疑声也开始多了起来,很多教育学者指出,被清退学生的问题产生也非一朝一夕,加强导师的岗位管理,强化对学生日常的过程评价,用多元化的学术成果来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才能用平常的严格管理,形成对所有学子的最大保护。否则,清退的风暴刮得越猛,其平常的教育管理过程就越值得反问。反思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唐伟)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未之

河海大学125名博士生被退学处理,这都是为什么啊?

1月22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之第55条和第56条、以及《河海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的规定,2021年1月14日经学校专题会议研究决定,给予125名博士研究生退学处理。近期,已经有多所高校发布“博士、硕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的相关公告。1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信息,称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超过规定学习年限但未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或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给予62名研究生退学处理;1月18日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多名博士、硕士、在职硕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其中含3名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被予以退学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三:①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②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学生;③研究生已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经研究不再保留学籍,按退学处理。也就是说,不论什么原因,读研就必须认真对待,不要以为考上研究生就已经上了“保险”,一旦触及研究生院的相关退学规定,学校就可以“退你没商量”!上大学也好,读研也好,都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开不得半点懈怠和马虎,否则迎接你的就可能是“清退”。大家应该还记得那位曾站上《非诚勿扰》舞台的乌克兰漂亮姑娘乔丽娅,在湖北大学获得国际教育硕士后继续攻读该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最终因为学业亮红灯,被湖北大学予以清退,而未获得博士学位,“读博很多年了,但写不出博士论文,最终被清退”;类似乔丽娅一样的境外留学生并不少见,打着读研的幌子,大肆参加各类综艺节目,赚取人脉和钱财,最后只能落一个灰溜溜下场!对于“河海大学给予125名博士研究生退学处理”,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说一说您的看法。

金丝笼

对博士生“最大一次清退”更应有冷思考

最近,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125名博士研究生被予以退学处理。这也是有据可查以来,我国高校公开清退博士生数量较多、力度较大的一次。澎湃新闻注意到,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上述“清退公告”。从其发文的名称《河海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第一批)》来看,名单中的125名博士研究生为首批被清退的人员,预计后续还会有第二批。(1月27日《澎湃新闻》)对不合格的高校学生进行清退,近年来有加强的趋势,并成为“严出”的一种标配。此次河海大学公开清退博士生能引发关注,还在于“最大一次”的数量比较显眼,彰显出了清退不合格研究生的决心。从之前的一些先例来看,对于研究生被清退不外乎如下原因,要么因成绩未达标,要么超过学业年限,要么主动申请退学等。根据2017年9月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之规定,在校生的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以此作为依据,相关学校清退研究生并无不妥,比如仅以超过学习年限为例,“读博”时间超过十多年,明显占用了公共资源,并形成了极坏的示范效应,同时会产生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已到了不得不清退的地步。但问题在于,造成如此现状并非“一头挑子热”,仅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也有失公允。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被作出退学处理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属在职研究生,较之于全日制研究生在准入门槛上有所降低,但并不影响“宽进严出”的质量标准。尤为关键的是,这些研究生“超期”的形成并非偶然,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学校如何进行的过程管理,有没有尽到教育机构应有的促进责任,同样值得。若是没有相应的考核发挥日常作用,起到“严管”的基本功能,则末端的清理如何严格,本质上都是一种失范。清理的研究生人员数量越多,越暴露出在事前、事中的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与大力度清退相比,有几个细节却耐人寻味——河海大学在公告中提到,因附件名单中的同学难以联系,《退学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故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由此有几个疑问待解,被清退的学生已然“失联”,究竟存续了多长时间,平时又是如何进行的学业管理?更进一步的是,这些人究竟是如何获取的博士研究生的资格,是否可以在“无法联系”情况下,未经相应的程序就可以由学校任意处置?在导师负责制的体系下,一个学生长期失联且严重超过学习时限,这种现象显然极不正常,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追溯。如果没有学校的管理失责,导师的管理失范,如此多的研究生也不会成为被清退的对象。与此同时,清退研究生属于“重大变化”,关乎个体的直接利益,理应有相应的救济程序,让每个人都有为自己伸张的权利,可在学校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就被清退了出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学校固然可以采取“登报公告”等方式,不过所有的后果都由被清退一方承担,无法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和制衡。事实上,随着高校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清退力度的增加,相应的质疑声也开始多了起来,很多教育学者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被清退学生的问题产生也非一朝一夕,加强导师的岗位管理,强化对学生日常的过程评价,用多元化的学术成果来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才能用平常的严格管理,形成对所有学子的最大保护。否则,事后的“风暴”刮得越猛,其平常的教育管理过程就越值得反问,反思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堂吉伟德)

小辩

今年考研人数创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来最高纪录

2019年,又逢“史上最难考研季”。4月,随着考研调剂渐进尾声,录取名单基本尘埃落定。今年,全国考研人数史无前例地达到290万人,淘汰率的飙升,让报录比再次刷新了纪录。急剧升温的考研热背后,社会压力和个人需求交织,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砝码、逃避成长焦虑……各不相同的目的中,有人脱离苦海成功上岸,有人折戟沉沙铩羽而归。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考研热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精进专业,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的渴求,也可窥见就业压力下他们“延缓”进入社会的一丝无奈和焦虑。 竞争残酷,考研人数增幅创十年之最“一战”失败,南京晓庄学院的大四学生朱欣决定不再“二战”,先去找个工作积累点经验。最美人间四月天,走在马路上,看着柳树吐出的嫩芽和姹紫嫣红的花儿,朱欣努力让自己从考研失利的情绪中走出来。备考的大半年时间,朱欣抛弃了所有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开启了“魔鬼训练”模式。早晨九点,她背着书包准时抵达自习教室,一坐就是一天,中午累了就趴在桌上休息一会,晚上十一点再伴着星星点点的灯光回到宿舍,继续学习一个小时。朱欣考研的目标是985、211院校,“我们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临考前,她信心满满,坚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可成绩公布之后,她并没有过线,挫败、不甘心、听闻他人喜讯的嫉妒、对未来的茫然……百感交集。在考研圈里,第一次走上考研战场称为“一战”,考第二次第三次则称为“二战”“三战”。因为考研期间高强度的学习,朱欣错过了多个大型招聘会,求职难度不小。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强势增长,达到290万人,较上一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21.8%,成为近10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也创下了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来的最高纪录。就南京市而言,各报名点的研究生网报人数都有所增长。南京市招办报名点网报25000余人,比上年上涨约20%。考研人数年年激增的同时,报考与录取比创十年最低。今年全国录取人数大约72万,至少200万人会被无情刷掉。这意味着,在考研这场战役中,大部分人是陪跑。“我们宿舍一共四个人,三个人都选择了考研,还有一个考取了家乡的公务员。” 朱同学是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四学生,去年,他去人才市场转了很多圈,每次找到心仪的招聘单位,都被“研究生学历”的门槛拦了下来。求职受阻迫使他决定加入考研大军。而同宿舍一同参加考研的张同学则有另外的理由,“有时候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似乎没准备好进入社会。” 寻找更好的自己,往届生强劲加盟《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构成中,往届生占比上升较快,接近半数,成为考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之后 ,杜莹喜极而泣,感觉心口的大石头终于放下。杜莹今年30岁,已婚。六年前,她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专业毕业之后,留在了北京一家知名的汽车企业。工作、恋爱、结婚,杜莹的生活沿着原本的轨迹按部就班地运行着。按理说,生个孩子是下一步的目标,但杜莹却不想将自己的人生过早定格。梦想在她心里蠢蠢欲动,“闲暇时候,我喜欢写点文字,发发公众号,做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她想转行,目标是新闻行业,将考研的想法告诉丈夫,得到了丈夫坚定的支持。于是,她瞒着父母辞职回家,备战考研。辞去工作,意味着破釜沉舟,没有退路,杜莹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考研是场硬仗,也是一场心理战。因为是跨专业报考,复习期间,杜莹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距离考研的时间越来越近,她愈发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一打开书,大脑就一片眩晕。焦虑、逃避、自我否定……原本热情开朗的她变得焦躁不安。考试前两个月,她的情绪接近崩溃。终于有一天,杜莹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抱着老公嚎啕大哭。之后,夫妻二人决定,在国家图书馆旁边租房复习最后冲刺。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从早到晚,杜莹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泡在国家图书馆里。终于熬到了考研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她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我是何等幸运,第一次考研,就考上了我爱的学校和我爱的专业。”丈夫给她献上一束花,卡片上写着:我最爱的北大小姐姐。潮水般的祝贺向她涌来,她说:感谢坚持下来的自己,感谢对未来还有梦的自己。杜莹的梦不止硕士,她还想继续读博,进行专业的学术研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现状不满足、对未来心怀憧憬的年轻人,不少都将辞职考研当成了一次重新选择行业、修正人生道路的机会。王钰洁是东部战区总医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工作和收入都很稳定。大学时候是医学院本硕连读,已经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她,却选择在工作两年之后再度考研。今年,她顺利拿到了南京大学会计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高考时还小,选择医生这个行业是盲目的,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此,我更希望能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 王钰洁考的是在职研究生,可以边工作边读研,但去年8月,她还是向单位提交了辞职报告。放弃体面的工作,从体制内跳离,很多人对她的选择表示惊讶与不解。王钰洁说,医生工作强度大,“那种状态之下,我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复习。我想为了自己的理想拼一次。”如今,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王钰洁也找到了一家金融机构重新就业。调查显示,从2017年开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考纳入到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是考研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们学校而言,非全日制的招生人数每年都在稳步提高。”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莫少群表示,2016年,教育部统一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的标准,二者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文凭“含金量”提升,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南京师范大学刘永昶教授表示,非全日制的模式其实更适合在职人员,安排的课程中有很多是趋于实践的,可以学以致用,提升工作能力。 考研真的能逆袭人生吗考研,已然成为很多人人生路上的第二次高考,竞争激烈而又残酷。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考研成功者头顶硕士光环,如果再有名校品牌加持,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真的能够逆袭人生吗?2019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江苏2018年高校毕业生情况进行了分析。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83.3%、年终就业率96.7%,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8.3%、年终就业率96.8%。仅从数据上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率并没有太多优势。不过,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相关人士表示,单纯地比较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率数据,并不科学,研究生的具体就业情况还应考虑到就业质量和就业流向等等因素。在上海某知名媒体工作的袁先生十分感恩自己的研究生经历,“如果我本科后就投入工作,和现在的起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高考发挥失误,袁先生的本科就读于南京的一所三本院校,他一直希望通过考研,为自己的人生“扳回一局”。六年前,“一战”失败,他在南京媒体实习半年之后,继续“二战”。这一次,他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大学新闻系。袁先生觉得,考研除了提升学历,更可以带来很多无形的资源和财富,“985大学拥有更宽广的平台、更高的眼界和更多的机会,在这里,人的视野会变得开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转变,甚至人格也会得到完善。”不过,在某网站对考研回报预期的调查上,仅有31%的人认为可以实现预期目标。这其中,一些“二本”“三本”院校出身的学生,在拿到名校硕士的头衔之后,却发现“原生学历”是他们一生都摆脱不了的标签。“鄙视链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三年前,在一所普通二本学校就读本科的张同学披荆斩棘,考取了985院校的研究生。而在最近的求职过程中,他发现用人单位越来越“精明”。“用人单位会查你的第一学历,同等条件之下,人家还是要985土著研究生。”他郁闷地说:“原本以为读了985院校,我可以鲤鱼跳龙门,没想到,原生学历却是我们一辈子的硬伤。”某大型设计院负责招聘的资深工程师告诉记者,近十年来,研究生已经成为进入本单位的一个硬指标,“虽说学历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说明了一个人是否足够努力,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勤勉的态度,这在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他同时也承认,在同等条件下,他们会以“第一学历”为标准筛人。 考研热背后的质量之忧面对社会出现的考研热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莫少群表示,人才是国家强盛的重要软实力,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巨大,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顺应了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当下年轻人的自我提升诉求强烈,高学历能提高素质和专业水平。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宛敏说:考研热的出现,让越来越多人接受到了研究生教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也增强了国家的人才储备和科研力量。不过考研过程中,有些过于功利化的目的和“就业至上”论则让考研“变了味”,也让一部分教育界人士感到担忧。南京某普通二本学校上大三的刘同学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从上至下都呼吁加入考研队伍,甚至还专门召开了考研动员大会,在大会上,学校领导宣布设立专门的考研教室,并且实行实名制分配,教室里环境优良,设有空调,力争为考研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后勤保障。有教育界人士透露:“越是一般的学校,考研热情越是高涨。因为考研可以帮助‘一般高校’破解就业率难题,但这也导致一些大学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考研’,学生们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本科教育,从而致使一部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术能力严重欠缺。”那些无意于学术研究,只看重就业的考研目的与高校招生的初衷背道而驰。“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学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大学生才会选择读硕士、博士,但在中国,许多大学毕业生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和逃避就业压力,这种功利化的考研显然不能筛选出值得培养的学术研究人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系教授朱云不无担忧地说。她认为,“功利心”过强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如果无心学术研究,将加重导师的指导负担和培养成本,对本就紧张的导师资源是一种浪费。她建议,广大学子在本科阶段应该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学习,从自身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出发来考虑是否考研,而一旦选择了考研,则应了解自己的特长,清晰定位,选择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系张杰教授认为,考研的选拔机制还是采取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有待优化,“高校选拔研究生,看重的是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有学术热情的人。但现在有些学生靠死记硬背考分很高,却缺乏沟通表达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他觉得考研大军中的一些年轻人只是盲目跟风,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并不明确,“若无学术梦想与相应的科研能力,仅仅是想逃避就业,把考研当作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就算读研了也会觉得很痛苦。”他建议,学生要结合个人兴趣、就业环境、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充分考虑读研的必要性。长江后浪推前浪。2019年的考研即将落幕,2020年的考研大军又将汹涌而至。“距离2020年考研还有240天,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大三的晓伟将写有这行字的便签纸贴在桌前,她想报考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尽管这个学校的报录比挺低的,但她还是想试一试。“一想到参加考研的不只是我一个人,不是我一个人在奋斗,我又充满了动力。不管怎样,考研这条路总要试着走一次,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她说。(王 慧)(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

不知者

河海、华理的“双一流”周期评估成绩太好!专家建议进入一流大学

2020年,双一流是动态调整,成绩好的可以升级,成绩差的要降级,这个可是一个很诱人的诱饵啊,不少高校铆足了劲,为了改变命运,拼了。那么那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绩受到高度评价呢?小编带你们看看华东理工大学-强烈支持华东理工大学早日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华东理工大学,教育部直属的211全国重点大学,以前是化工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后来划归教育部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哪在上海可是仅次于上交复旦同济的工科院校,实力很强,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升格很有希望啊。2020年,9月13日“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评审会,会议邀请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13位院士专家,对学校总体建设和3个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进行了现场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本周期内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各项任务均超额完成,强有力地提升了华东理工大学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希望教育部、上海市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强烈支持华东理工大学早日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专家真厉害啊,直接强烈建议教育部和上海市好好的支持,让华东理工大学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小编翻了半天,这些专家到底是谁?屁股这么照顾华东理工大学,结果一个名字都没有,专家组长都不说是谁。看来华东理工大学可是很有心机的额。不像别的高校,专家组里的人一个个都列出来。比如郑州大学,不少院士专家都是校友。河海大学-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河海大学,很多人以为这个大学在天津呢,其实这个大学在南京,是原来水利部重点大学。河海大学就是名字不好听,被誉为四大民办211高校。河海大学很厉害,水利学科比清华大学都牛,是国内水利最牛的高校,被誉为:水利黄埔摇篮。2020年9月13日,召开了“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题片,专家组高度评价河海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进展与成效,并一致认为:河海大学全面完成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任务,水利工程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希望学校“十四五”期间在继续建设水利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大力支持特色优势学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产出更多的一流成果,做出更大的贡献,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厉害,专家建议力争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看来实力够了。河海大学请的专家都有谁呢:南京高校居多额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科协主席、南京大学原校长陈骏专家组:7个人5个院士咱们分析一下专家组:这个组长是南京大学校长,和河海大学是兄弟院校,肯定照顾自己啊。其他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教授,和南京大学一样,是兄弟院校,不会坑南京的高校。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建云教授级高工,1982年7月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河海大学毕业生,必须照顾自己母校。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钮新强教授级高工,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习,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在河海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河海大学就是母校,这专家绝对会给自己母校说好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曹福亮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高校,不会坑兄弟院校。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邓铭江院士,教授级高工,1982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水利系水利水电,2003至2007年,在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专业在职攻读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最后一个是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文。专家里面,6个院士,3个是河海校友,3个是南京高校的领导。这评估肯定不会出问题的。老铁们,你们怎么看?

果瓜有理

2019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考研热”为何一直在升温

2019年,又是一年“史上最难考研季”。四月,随着考研调剂渐进尾声,录取名单基本尘埃落定。今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史无前例地达到290万人,淘汰率飙升至75%,报录比再次刷新了纪录。急剧升温的考研热背后,社会压力和个人需求交织,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砝码、逃避成长焦虑……各不相同的目的中,有人脱离苦海成功上岸,有人折戟沉沙铩羽而归。一场考试,如此酿就百态人生,令人唏嘘。但是,当考研的“实用性”功能日益强化的同时,其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高阶阶段的本来面目,却不免有些迷离和模糊。2018年12月22日,众多考生在雨中步入江南大学考点。竞争残酷,考研人数创下十年之最整整两个星期,南京晓庄学院的大四学生朱欣都没有从考研失利的情绪中缓过劲来。最美人间四月天,走在马路上,看着柳树吐出的嫩芽和姹紫嫣红的花儿,朱欣的心却依旧停留在冬日的阴晦里,冰冷而又潮湿。备考的大半年时间,朱欣抛弃了所有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开启了“魔鬼训练”的模式。早晨九点,她背着书准时抵达自习教室,一坐就是一天,中午累了就趴在桌上休息一会,晚上十一点再伴着星星点点的灯光回到宿舍,继续学习一个小时。朱欣考研的目标是985、211院校,“我们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只能通过考研提升自己了。”临考前,她信心满满,坚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可成绩公布之后,她并没有过线,挫败、不甘心、听闻他人喜讯的嫉妒、对未来的的茫然……百感交集。在考研圈里,第一次走上考研战场的人称为“一战”,考第二次第三次的人则称为“二战”“三战”。“一战”失败,朱欣决定不再“二战”,先去找个工作积累点经验,可因为考研期间高强度的学习,让她错过了多个大型的招聘会,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度不小。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强势增长,达到290万人,较上一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21.8%,成为近10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也创下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最高纪录。就南京市而言,各报名点的研究生网报人数都有所增长。南京市招办报名点网报25000余人,比去年上涨约20%。考研人数年年激增的同时,报考与录取比创十年最低。全国录取人数大约72万,至少200万人会被无情刷掉。这意味着,在考研这场战役中,大部分人会成为陪跑。“我们宿舍一共四个人,三个人都选择了考研,还有一个考取了家乡的公务员。” 朱同学是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四学生,去年,他去人才市场转了很多圈,每次找到心仪的招聘信息,都被“研究生学历”的门槛拦了下来。求职受阻迫使他决定加入考研大军。而同宿舍一同参加考研的张同学则有另外的理由,“有时候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似乎没准备好进入社会。”有时候,考研似乎是挡在年轻人与社会之间的一面墙,隔绝了外界的种种压力和声音,考研成功,尚且可以继续呆在象牙塔里躲避就业,但如果失败,高墙轰然倒塌,年轻人将无所遁形。某学校,为了防止座位被他人重占,不少人都在位置上贴上字条。寻找更好的自己,往届生强劲加盟《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构成中,往届生占比上升较快,逐渐接近半数,成为考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重返考研战场,通常是希望“回炉再造”之后重新选择人生方向。在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之后 ,杜莹喜极而泣。她感觉心口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积压在内心的各种情绪在那一刻得到了释放。杜莹今年30岁,已婚。六年前,她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专业毕业之后,留在了北京一家知名的汽车企业。工作、恋爱、结婚,杜莹的生活沿着原本的轨迹按部就班地运行着。按理说,生个孩子是下一步目标,但杜莹却不想将自己的人生过早定格。在轰隆作响的工厂车间里,身为工程师的她仿佛一眼望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时常这样反问自己:“难道就要这样慢慢老去,在这里呆上一辈子吗?”她决定转行,目标是新闻行业,“闲暇时候,我喜欢写点文字,发发公众号,做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她将考研的想法告诉丈夫,得到了丈夫坚定的支持。于是,她瞒着父母辞职回家,备战考研。辞去工作,意味着破釜沉舟,没有退路,杜莹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考研是场硬仗,也是一场心理战。因为是跨专业报考,复习期间,杜莹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距离考研的时间越来越近,她愈发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一打开书,大脑就一片眩晕;一抓起笔,满肚子翻江倒海。焦虑、逃避、自我否定……原本热情开朗的她变得焦躁不安。考试前两个月,她的情绪接近崩溃,整整一个星期,看不进一页书,每天都在手机上刷短视频,却丝毫没有减轻压抑和无助。终于有一天,杜莹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抱着老公嚎啕大哭。之后,夫妻二人决定,在国家图书馆旁边租房复习最后冲刺。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从早到晚,杜莹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泡在国家图书馆里。终于熬到了考研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她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我是何等幸运,第一次考研,就考上了我爱的学校和我爱的专业。”潮水般的祝贺向她涌来,她说:感谢坚持下来的自己,感谢对未来还有梦的自己。接下来,杜莹还有一个“远大”计划——在研究生之后,继续读博,进行专业的学术研究。考研成绩公布后,杜莹收到了老公送的一束花,上面写着“我最爱的北大小姐姐”。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现状不满足、对未来心怀憧憬的年轻人,不少都将辞职考研当成了一次重新选择行业、修正人生道路的机会。辞职考研的人并不在少数。王钰洁是南京军区总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工作稳定,收入也还说得过去。大学时候是本硕连读,已经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她,却选择在工作两年之后再度考研。今年,她顺利拿到了南京大学会计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高考的时候,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盲目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可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此。我更希望能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 王钰洁考的是在职研究生,可以边工作边读研,但去年8月,她还是向单位提交了辞职报告。放弃体面的工作,从体制内跳离,很多人对她的选择表示惊讶与不解。王钰洁说,医生每天十个小时工作,很难得拥有周末和节假日,“那种状态之下,我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复习。我想为了自己的理想拼一次。”如今,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王钰洁也找到了一家金融机构重新就业,她希望一边读研,一边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 今年,王钰洁放弃了之前医生的工作,考上南京大学会计学研究生。调查显示,从2017年开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考纳入到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是考研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们学校而言,非全日制的招生人数每年都在稳步提高。”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莫少群表示,2016年,教育部统一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的标准,二者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文凭“含金量”提升,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南京师范大学刘永昶教授表示,非全日制的模式其实更适合在职人员,安排的课程中有很多是趋于实践的,可以学以致用,提升工作能力。考研真的能逆袭人生吗?如今的考研,已然成为很多人人生路上的第二次高考,竞争激烈而又残酷。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考研成功者头顶硕士光环并有名校品牌加持,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真的能够逆袭人生吗?2019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江苏2018年高校毕业生情况进行了分析。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83.3%、年终就业率96.7%,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8.3%、年终就业率96.8%。仅从数据上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率并没有太多优势。不过,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相关人士表示,单纯地比较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率数据,并不科学,研究生的具体就业情况还应考虑到就业质量和就业流向等等因素。在上海某知名媒体工作的袁先生十分感恩自己的研究生经历,“如果我本科后就投入工作,和现在的起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高考发挥失误,袁先生的本科就读于南京的一所三本院校,他一直希望通过考研,为自己的人生“扳回一局”。六年前,“一战”失败,他在南京媒体实习半年之后,继续“二战”。这一次,他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大学新闻系。袁先生觉得,考研除了提升学历,更可以带来很多无形的资源和财富,“985大学拥有更宽广的平台、更高的眼界和更多的机会,在这里,人的视野会变得开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转变,甚至人格也会得到完善。”不过,在某网站对考研回报预期的调查上,仅有31%的人认为可以实现预期目标。这其中,一些“二本”“三本”院校出生的学生,在拿到名校硕士的头衔之后,却发现“原生学历”是他们一生都摆脱不了的标签。“鄙视链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三年前,在一所普通二本学校就读本科的张同学披荆斩棘,考取了985院校的研究生。顶着成功者的光环来到这所大学,可却发现与原校“土著”读研的人之间有着一层隔膜,“原校读研的人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根本看不上外校二本考上的学生。很多老师更是会带着有色眼镜,认为二本出生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好,但学术能力不行。”而在最近的求职过程中,他发现用人单位越来越“精明”,“用人单位会查你的第一学历,同等条件之下,人家还是要了985土著研究生。”他非常郁闷地说:“原本以为读了985院校,我可以鲤鱼跳龙门,但没想到,原生学历却是我们一辈子的硬伤。”某大型设计院负责招聘的资深工程师告诉记者,近十年来,研究生已经成为了进入本单位的一个硬指标,“虽说学历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说明了一个人是否足够努力,是否有较强的的学习能力和勤勉的态度,这在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他同时也承认,简历在过了研究生的“门槛”之后,他们会以“第一学历”为标准筛人,因为“第一学历确实反映了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层次。”走廊上,一位正在复习的学生带着水壶、水杯、饼干等,“装备”齐全。考研热背后的质量之忧面对社会出现的考研热潮,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莫少群表示,人才是国家强盛的重要软实力,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巨大,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顺应了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考研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高学历提升了自身的素质,提高专业水平,也展现了一种能力和层次。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宛敏说:考研热的出现,让越来越多人接收到了研究生教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也增强了国家人才储备和科研的力量。不过考研过程中,有些过于功利化的目的和“就业至上”论则让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有些“变了味”,也让一部分教育届的人士感到担忧。南京某普通二本学校上大三的刘同学说,他们学校从上至下都呼吁加入考研队伍,甚至还专门召开了考研动员大会,在大会上,学校领导宣布设立专门的考研教室,并且实行实名制分配,教室里环境优良,设有空调,力争为考研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后勤保障。有教育届人士透露:“越是一般的学校,考研热情越是高涨。因为考研可以帮助‘一般高校’破解就业率难题,但这也导致一些大学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考研’,学生们并没有接收到系统的本科教育,从而致使一部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术能力严重欠缺。”那些无意于学术研究,只看重就业的考研目的与高校招生的初衷背道而驰。“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学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大学生才会选择读硕士、博士,但在中国,许多大学毕业生读研的目的,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和逃避就业压力,这种功利化的考研显然不能筛选出值得培养的学术研究人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系教授朱云不无担忧地说。她认为,“功利心”较强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如果无心学术研究,将加重导师的指导负担和培养成本,对本就紧张的导师资源是一种浪费。她建议,广大学子在本科阶段应该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学习,从自身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出发来考虑是否考研,而一旦选择了考研,则应了解自己的特长,清晰定位,选择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杰认为,考研的选拔机制还是采取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有待优化,“高校选拔研究生,看重的是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有学术热情的人。但现在有些学生靠死记硬背考分很高,却缺乏沟通表达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他觉得考研大军中的很多人年轻人只是盲目跟风,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并不明确,“若无学术梦想与相应的科研能力,仅仅是想逃避就业,把考研当作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就算读研了也会觉得很痛苦。”他建议,学生要结合个人兴趣、就业环境、未来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充分考虑读研的必要性。长江后浪推前浪,2019年的考研即将落幕,2020年的考研大军又汹涌而至。“距离2020年考研还有240天,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大三的晓伟将写有这行字的便签纸贴在桌前,她想报考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尽管这个学校的报录比挺低的,但她还是想试一试。“一想到参加考研的不只是我一个人,不是我一个人在奋斗,我又充满了动力。不管怎样,考研这条路总要试着走一次,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交汇点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