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河海大学召开2021年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 强化“一岗双责” 提升育人水平虎山行

河海大学召开2021年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 强化“一岗双责” 提升育人水平

1月11日,河海大学召开2021年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新时代对研究生导师的新要求,共同探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队伍。该校党委书记唐洪武出席开幕式,并给参训导师上第一课,校常务副校长李俊杰作培训动员讲话。唐洪武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新时代育人良师”为题的第一课中,从研究生教育的成就与形势、牢记立德树人职责和发扬学校立德树人光荣传统、全面落实导师责任三个方面展开讲述。他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赋予了新时代研究生导师新的使命,学校要着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对于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方面,他要求,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既要做学业导师,对学生加强学术规范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更要做人生导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全方位展现导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风采。学校党委一直将关心关爱教师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做好制度设计,为全体导师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切实增强导师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培训会共分三个阶段,在“立德树人铸师魂”主题报告阶段,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亮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束龙仓教授、河海大学常务副校长李俊杰教授分别作题为《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发挥“引路人”关键作用》《匠心育人,促进研究生可持续发展》《改革研究生导师评价,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导师队伍》的专题报告。在“经验交流启新思”专题论坛阶段,河海大学常务副校长李俊杰教授为校优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导师代表张毅敏研究员、优秀研究生导师代表黄明理教授、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代表朱其志教授分别颁发了“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奖章,三位导师代表分享了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在“科学指导促提升”专项辅导阶段,研究生院苏怀智、杜世舰、陈永辉和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刘取芝分别作题为《学校培养与学位工作有关制度文件解读》《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打造多方共赢的育人共同体》《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一岗双责”》《研究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专项辅导报告。闭幕式上,参训导师代表贺蔚、李静、霍冠英分享了培训的心得体会,他们认为本次培训内容全面丰富,文件解读深刻到位,经验分享解惑实用、收获颇丰。新聘研究生导师、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和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等二百余人现场参会,另有新聘兼职研究生导师、新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导师、基地单位管理人员等688人线上参加培训。高素质高水平导师队伍是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今后,学校还将进一步规范导师选聘、考核标准,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育人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分类遴选、分类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导师队伍建设这项基础性工作。全体导师也将立德树人职责扛在肩头,进一步提升指导水平,规范指导行为,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优秀导师。(通讯员:河海大学赵倩 朱昊)

叟何为此

河海大学:2020年“我最喜爱的老师”——陈徐东

河海大学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全校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近日,由团委牵头开展了2020年“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工作,经同学提名、资格审核、网络展评,共评选出2020年“我最喜爱的老师”10名。在河海大学2021“河你一起嗨”迎新年师生跨年联欢晚会中,校党委书记唐洪武为十位2020年度“我最喜爱的老师”颁奖。目前在河海大学官方微信中陆续推出,敬请关注。陈徐东,男,博士,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其中省优青1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31篇,其中SCI论文110篇、河海大学A类期刊论文30篇、建筑科学T1类期刊论文21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H-index为19,申请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18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硕士生32名,博士生5名,6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银奖、“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特等奖2项,指导省优本科论文一等奖2篇。科研实践,以身作则陈徐东老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河海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混凝土动态损伤机理和动力特性、混凝土结构监检测技术、固废材料资源化应用等相关研究,他始终坚持奋斗在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第一线,带领学生团队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相关研究成果被应用于迁安海绵城市建造、阿根廷圣克鲁斯CC/LB电站和印尼巴丹托鲁水电站。谈到如今的选择,陈徐东老师表示,“在河海求学的十年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让我明白了研究生的责任和意义,明确了投身科研的目标。”正是在他这份“责任心”的影响下,他所培养的两名硕士研究生以“环保建材行业领航者”和“土木工程大国工匠”为职业目标,分别获得2020年江苏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冠军、特等奖,取得了学校在这项比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教育教学,倾心有为陈徐东老师为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授《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土木工程概论》两门课程,为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开设了《高等钢筋混凝土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努力将学科前沿和科研要素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教学案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科研思维”;他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结合学校水利特色和重点行业信息,深刻挖掘专业背后所蕴含的教育元素,增强同学们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并通过指导课外科技实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变成同学们的自觉行动;他突出学生主体,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指导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呈现学习成果的方式,而在课堂上则采用讲授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走下课堂的陈徐东老师是一名热爱足球、乘风破浪的“85后”,每周参加一场足球赛是他的必修功课,研究生足球赛的赛场上也常见到他奔跑的身影。平时,他不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更鼓励同学们走向操场,参加体育锻炼。“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陈徐东老师经常用足球运动员的自律和拼搏来勉励自己的学生们在学业和科研上“再努力一下,冲向梦想,不负韶华”。创新育人,锐意进取陈徐东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年指导本科生开展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坚持依托自己的科研课题指导本科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引导本科生提早接触科学前沿,探索学术问题,训练创新思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为此,陈徐东老师每年都会带领几批学生前往河北、福建、陕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实验研究,亲自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赛事。他认为竞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优质平台,尤其是向更高级别竞赛迈进的过程更是难能可贵。2015年以来,陈徐东老师在指导学生蝉联两届全国土木工程本科生创新实践成果竞赛特等奖之后发现,相较于传统的创新实践类学科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的规模更大、综合性也更强,于是他和学生一边摸索一边“转型”,不断开拓视野,目前已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挑战杯”江苏省一等奖、“互联网+”江苏省三等奖,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近20项。创新精神孕育桃李芬芳,目前,陈徐东老师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研究生5名,已有6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听学生们说土木与交通学院2019级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李升涛陈老师在学术指导工作上尽职尽责,尽力帮助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仍然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同学们及时排除生活上遇到的困惑。他有时非常幽默,有时非常严格,但始终言传身教,教导学生们在学习上要勤奋踏实,激励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向上。土木与交通学院2020级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石丹丹陈老师在科研教学上严于律己,生活中平易近人,亦师亦友。不仅在科研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同时关心学生们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在学生的研究生生涯中,陈老师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认真听取学生遇到的困惑,并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土木与交通学院2020级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胡良鹏陈老师在我本科期间便是我们的班导师,作为班导师,陈老师尽心尽责,充分照顾到了我们刚步入学校时对学科专业茫然的心理状态,带领我们参观实验室,在课程学习和专业认知上都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帮助。而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陈老师平易近人,是我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永远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教书育人的第一位,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勤勉的科研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好老师、好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标准。土木与交通学院2020级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杨瀚清陈老师是一位专心科研的老师,经常耐心指导我们的试验设计和论文写作,在科研中提升我们的各方面能力;在生活方面,他及时了解并关心我们的生活情况,使我们始终保持最佳状态。疫情爆发之初,作为班导师的陈老师积极参加班级线上班会,给同学们提出居家抗疫的建议,并倡议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战胜疫情。土木与交通学院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吴朝国陈老师上课十分幽默,授课有条理,有重点,除此之外,陈老师还指导我们参加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从项目选定,到最后的申报成功,陈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意见。另外,陈老师指导我们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带着我们一遍一遍地修改计划书和答辩PPT,在赛前和我们一起排练,一起寻找并解决任何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正是因为有陈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很充足,更有意义。 土木与交通学院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石振祥陈徐东老师为人幽默热情,平易近人,在讲课过程中运用幽默的语言令我们在欢笑之余收获知识,对同学们既热情又严格,课堂上的气氛也十分活跃。下课之后,陈老师还会细心询问班上的同学是否听懂课上的讲解,根据同学们的反映情况调整上课的方式方法,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掉队,能遇到这么一位平易近人、有责任的好老师,是我们的荣幸。来源:河海大学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徐欣;柏蓉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河海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蔡墨

河海大学发布公告 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

近日,一则关于河海大学清退上百名研究生的公告引发了社会关注。因没有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学位并毕业,河海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1月22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称,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河海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等规定,1月14日,经学校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记者注意到,学校公告显示,因这125名学生难于联系,退学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特予公告送达,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满10日即视为送达。如学生对学校退学处理决定有异议,可以自公告期满后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诉,逾期视为放弃权利。记者从河海大学研究生院了解到,由于这125名博士研究生均超出了最长学习年限,学校按照规定进行了清退。河海大学在2012年发布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明确:攻读博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根据专业特点及研究课题而定。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时间不多于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学习年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4.5年至6年。落实“严进严出”,完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新年伊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发布公告,拟对6名博士研究生予以清退,校方表示清退的原因为“超过最长学习年限”。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等不少知名院校都相继发布过清退研究生的公告,先后清退了数百名“超期”研究生。有学者表示,制定退出机制,是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控。教育学者指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同时也是对立志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才的选拔。目前一些知名院校已经形成博士研究生定期的淘汰和退出机制,此举可以避免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一:我们每个导师他同时要带多少名学生,这个也是有限制的。如果早期的学生不毕业的话,那么他的名下就会有非常多的学生,那么一个导师带过多的学生,他其实是不利于更精细化的人才培养的。那么在制度建设上,如果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退出机制的话,是一个制度建设上的进步。记者梳理发现,在多所高校发布的清退公告中,都提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据了解,这个在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规定,在第二十七条明确,学生有出现包括“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在内的情形,应予退学”。有教育研究学者表示,该规定的出炉可谓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量化指标进行的“加码”。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操太圣:其实以前各个学校在学籍的管理上也是有明文规定的,从国家到各个学校,对这个问题不仅有统一的认识,而且强调要严格执行。我觉得是一个倒逼的机制,让学校、老师和学生更加正视这个问题,就会把这个压力向前移,在整个培养过程当中注重质量,注重时间的节点。记者发现,除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年2月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明确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一:现在其实国家也在对研究生教育做扩招,在入口的地方我们变得更加开放了,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去读研究生。如果同时匹配上这种良性的退出机制的话,那么前进口和出口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适配。来源/央视网编辑/樊宏伟

爱与憎

水利部6位部长有3位毕业于河海大学,不愧是水利工程第一名校

河海大学众所周知,河海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水利工程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学校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水利工程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第一的位置,河海大学建校以来,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尤其是水利部,有不少都是河海大学的校友。在水利部现任的6位部长级人物中,有3位毕业于河海大学。第一位是周学文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周学文是江苏苏州人,1980年通过高考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学习,此后在河海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水利部工作,先后在水管司、部长办公室、建设与管理司、规划与设计司工作,期间曾担任过部长办正处级秘书,2015年10月进入副部级行列,目前周学文同时兼任着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第二位是陆桂华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陆桂华是浙江东阳人,其本科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陆地水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爱尔兰国立大学工程水文专业,毕业后留在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系任教,曾担任河海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等职务,2003年12月陆桂华离开河海大学,调任江苏省水利厅工作,一步步升到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在河海大学任教及江苏省水利厅工作期间,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首届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等称号,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凭借着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位是叶建春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叶建春是福建周宁人,和周学文副部长同年高考考入河海大学,其本科毕业后就进入了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2005年6月叶建春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调任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期间在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攻读了硕士研究生,2017年3月开始担任水利部副部长至今。除了以上3位以外,鄂竟平部长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田学斌副部长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魏山忠副部长毕业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水利工程领域同样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不过水利工程学科是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校只有两所,一所是清华大学,另一所就是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不管是在科研成果还是就业质量方面,河海大学都有不错的口碑,学校建校以来,一直以保障国家水安全为己任,聚焦大江大河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紧密结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南水电开发、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科研项目,并产出了一系列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此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计外计

特等奖!全国仅25人,这位河海科研学霸,优秀!

学,成于勤奋,因为他是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的源泉;业,精于自律,因为他是摒弃外扰高效工作的智慧;仁,成于热爱,因为他是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2020 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仅25人)获得者——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昆的风采。李昆,中共党员,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级硕博连读生。2020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目前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和WATER RESEARCH (WR)等TOP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1篇,并获得2项发明专利授权和5项发明专利申请公布。曾获国家奖学金,并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省级三好学生,河海大学“科技之星”提名奖及河海大学优秀研究称号等。成功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和“河海大学环境学院优博培养计划”。爱科研 也爱运动李昆能获得2020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这与他良好的科研品质和科研习惯是分不开的。他特别认同施一公教授的一句话:“所有成功过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科研的过程是“砸时间”的过程,也是投入远比产出艰辛的过程。时间不仅“砸”在实验室里,还要“砸”在各种学术积累中,看文献、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关注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坚持,让一个自认为“天赋不佳“的学生蜕变成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李昆还培养了科研的另一种优秀品质——敢于挑战传统知识。他深刻记得在一次ES&T论文发表的过程中,自己使用了一个学术界尚存在争议的理论,在当时,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断进行实验论证并与审稿方交涉,终于让这一理论得到认同。李昆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仍在持续发展的社会,很多的观点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科研工作者要敢于和权威讨论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使自己得到提高的空间,无形中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除此之外,李昆还非常感谢他的导师们。研究生期间,虽然导师正在海外交流,但对李昆的项目推进过程仍十分关心,有时会为了某个学术问题与李昆一起长时间讨论。他对导师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科研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博士生期间,导师总能给迷茫的自己以活力和动力,导师的话语常使他如沐春风,使他更加能够将科研问题落到现实中,落到祖国的大地上。羽毛球和篮球是李昆最擅长的运动,一直以来,他都认为体育运动对于个人来说十分重要。读博期间,他依然积极参与学院的各类体育竞赛,曾获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羽毛球比赛男子单打比赛季军。李昆说:“每天一定时间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科研上遇到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李昆会选择把身体从座椅中“解放”出来,短暂的体育活动或许能给紧张许久的大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突破。课余时间的选择很重要大学生活总是充满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上课之余,大量的课余时间如何分配,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并没有很好的规划,但不经意间,大量的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流逝了。当被问及自己对于课余生活的安排时,李昆十分乐意分享自己的经历。他将自己的课余生活分为两个方面,学术方面和社交方面。在学术学习方面,李昆告诉我们在研究生期间,他经常参与各类学术沙龙等交流活动。参加类似活动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个人想法在交流中得到分享和反馈,会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仅如此,换一种学习方式,还能给疲倦的思想注入活力,何乐而不为呢?除此之外,极具学术前沿意识的李昆还经常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他告诉我们,目前最顶尖的学术研究普遍存在学科交叉现象,利用课余时间增长与自己研究项目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不失为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方式。在社交方面,李昆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他说:“大学期间实际上是弥补个人缺点的时期。”初入大学时,李昆认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比起逃避,他更愿意直视短板,于是他积极参加演讲比赛,以此来不断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口头表达上的欠缺,会一定程度影响到社交活动,他告诉我们,参加社交活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与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矛盾,因此,根据个人需要参加一定数量的社交活动是重要且必要的。李昆还谈到,平衡学习和各类活动的根本方法是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能做到矛盾的优先判断,进而合理安排时间。”“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作为多项奖学金和荣誉获得者的李昆,可谓是一个妥妥的学霸,但当被问及高效学习的做法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认清自己,规划先行。”。李昆认为,认清自己是首要任务,“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读研初期,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对他以后的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认知里,有目标的人生才会有动力,“再灵光的人,也看不清自己的脊背。”这是他坚信的至理名言。谈及对新生的建议,李昆说可以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探索自己适合什么,探索过程中不妨和老师多交流,多“点”开发。对于高效学习,李昆认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在他看来高效的学习来源于厚积薄发和多方面交流。在采访期间,他特别提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特别喜欢随身携带一个小本,用于记录随时可能迸发的灵感。李昆特别推荐了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对学习方法的完善大有益处,学会把自己当作倾听者,把所学讲给自己听。日常中的一次次积累,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收获属于自己的学术果实。把家国装于心胸身为一名中共党员,踏实努力的他将情怀寄于家国。从刚入大学时对所学专业的些许懵懂到如今的目标明晰,除了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促使李昆在环境学领域不断进取的还有他的亲身经历。当目睹身边的环境状况逐渐恶化时,李昆逐渐意识到环境和生态安全对国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励志保护绿水青山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作为一位正在从事水环境究的博士生,李昆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水环境改善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绵薄力量。在疫情期间,李昆也积极作为,作为大学生党员主动请缨参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敢于奉献不怕吃苦,志愿报名积极参与本地区防疫小组科普工作,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疫区捐赠口罩等物资,在村组和路口向人民群众耐心宣传防护知识,细心讲解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识,引导广大群众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当被问及疫情肆虐时的心理时,他坦诚回答自己内心也曾有过恐惧。但是想到自己是一个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已经战胜了恐惧,他说:“抗疫期间,自己的所作所为比起那些逆行者来说,真的算不了什么。”李昆,一位水之子的榜样,也是一位心怀家国的科研工作者,正背着梦想的行囊,怀揣一颗初心,在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来源: 河海大学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唐伟桓图片:李昆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张博闻,柏蓉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河海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丹麦版

清退超期硕博生,还公布了导师姓名

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渐成常态。资料图,新华社供图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官网2月23日公布了一则《经济学院拟清退超期研究生学籍的通知(公示)》:《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则》(2005版)和《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则》2017版,均对研究生的最长学习时间做了相关规定,对于认定待遇无疑问的研究生,可联系我办(经济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办理结束学业相关手续;如未在3月10日前办理完结束学业相关手续,学校将按照相关文件做出予以清退的处理。该公示期为15日。根据公示信息附件,此次被南开经济学院清退的硕博生共有99人,学习形式均为全日制,专业则来自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学等。值得注意的是,南开经济学院还一并公布了其中大多数硕博生的导师姓名。最新版的《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则》第十五条规定,达到最长修业年限的研究生须结束学业,并办理离校手续:(一)硕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2-3 年,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直博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二)硕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保留学籍和休学时间)为基本修业年限延长1年。(三)博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保留学籍和休学时间)为6年(直博生为7年)。此番被清退的99人中,入学时间最早的是2005年9月,也就是说这些硕博生在校时间已经将近16年,远超《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则》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根据澎湃新闻等媒体此前报道,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去年以来也曾清退多名研究生,原因多为研究生在学校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而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曾一次性对125名博士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来源:澎湃新闻流程编辑:TF006

次矣

河海大学在众多211、985高校中算是一所怎样实力的大学?

河海大学,简称“河海”,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目前有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占地面积近2580亩;开设56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433名,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51499名,其中研究生17142名,普通本科生19841名,成教学生13052名,留学生1464名。河海大学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校之一。学校2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名单。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5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岩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环境工程。师资力量,学校有教职工343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01名,博士生导师535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1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名等。2019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 2018年,河海大学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由河海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的成果获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勃朗特

大学教师不如司机

中国政法大学的青年讲师李承搭出租车回学校,司机见他模样年轻,便随口问他是学生还是老师。李承只得坦言,自己是老师,司机一听激动了:“大学老师,很能赚钱吧?”李承苦笑:“赚得不多,一个月不到一万。”司机不信,“我一个司机,难道比你这大学教授还赚得多两三倍?”李承哭笑不得,最后主动给对方看自己的工资记录,上面显示税后7000多元的月工资。李承目前是学校里的“师资博士后”,也可理解为讲师,讲师共分为十级,6级以上就可升为副教授,李承“入行”一年半,目前处在第9级。在多数人看到的表象与想象里,大学老师无疑是顶着光环的职业,身处“象牙塔”的社会精英,拥有自由灵活的时间,追求崇高的学术理想,被“德高望重”“精英阶层”“名利双收”等美誉环绕。但初入校门的青年教师群体或是当中异数。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了持续7年的大扩招,教师队伍规模也迅速膨胀。据教育部数据,从1998年到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由40.7万人增加到72.5万人。201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近年来,随着大学教师聘期制逐渐代替终身制等制度改革,一所学校的科研指标、课题任务,更多落在了青年教师身上,加剧了这一群体的生存压力。目前,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我国985高校共有39所,211高校115所,高校教师数量则达到了100万以上,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据主体。处于教学科研开拓阶段的教师群体自嘲为“青椒”,似兼有一股苦涩与青涩之意。2019年,《国家治理》周刊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做了一份调查,在3000余受访者中,超半数(57.16%)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工作状态基本达到“996”,12.22%的人表示工作状态已不止“996”。传统模式里一路读博、获得教职、职称逐步上升这条路,似乎不一定再能顺畅走到头。1月22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称,学校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但因这125名学生难于联系,退学决定书无法直接送达,只能予以公告送达。1月22日,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称,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河海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等规定,1月14日,经学校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对125名博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博士毕业难、“青椒”晋升难,科研任务大,求职市场不待见,相当一部分“青椒”陷入了“去亦难,留亦难”的两难境地之中。南风窗采访的几位“青椒”几乎都在一个感受上达成了某种共识:哪怕拿到了大学教职,或成为象征教职通行证的“师资博士后”,与其说意味着所谓“上岸”,毋宁说是刚刚摸到岸边,在几近耗尽气数的挣扎中一点点往上爬,稍不留神就可能落下水,大多数人还不会游泳。“听大学老师讲课,45分钟5毛钱”2020年8月,中国科研界出现了一个史上闻所未闻的场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9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纷纭的争论、抗议中,对待遇、薪酬的不满占据主导。历史不断重演。2021年年初,数十位西南民族大学老师在校门口集体抗议年终奖过低、绩效不公,一位教授表示,自己最后到手的年终奖仅8元。一些年轻教师更表示,学校新的绩效制度“重行政轻科研”“考试时间与考研时间重叠”等弊端,导致老师薪酬比行政岗位员工低许多。2016年,麦可思研究曾对大学教师的薪酬进行调查,大学教师平均月工资为5478元,年薪不足7万。而2018年的又一项调查显示,超三成教师三年0加薪,八成以上教师对月收入不满意。在不少人的想象中,大学老师的课时收入不菲,但实际上,在大部分学校里,青年教师上课都没有单独的课时费,且由于年纪轻、资历浅,他们在整个学术领域地位不会太高,除了授课工资外并无太多交流访谈、举办学术论坛等活动的机会,只能老老实实拿微薄的课时工资。(图源:人民视觉)除了学习和备课,青年教授的重要工作还包括各类学校琐事,比如管理系里所有研究生、担任学术导师,参加学校会议、本科生的课程活动、行政任务,挤占了学术所用时间。“但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你必须得参加。”西安某985高校信息管理系30岁的青年教师大鹏这么说。大鹏的日常工资主要由岗位底薪、津贴与绩效奖励三大部分构成,课时费算在“绩效奖励”当中。他换算了一下,一节45分钟的课,他可以拿到35块钱,一个班平均60~70人,相当于每个人只需要5毛钱,就可以听45分钟课。“平时在街头看人卖艺可能都会掏5块钱,听(我这么)一个博士后在课上讲45分钟,才5毛钱。”大鹏苦笑。浙江某二本专业高校教师穆杰的月收入在9000元左右,6年前,他在本市买了房,月供4000元。近年来还结婚生了孩子,育儿物品、早教班与一家人生活费加在一起,每个月“稍不注意就入不敷出”。从1991年开始上学,一路走到博士后,算下来,穆杰32年人生里共读了18年书。“人生有几个18年?相对于其他工作,这里面有多少的时间成本?如果我大学毕业就去赚钱,这里面又有多少机会成本?”他纠结过,迷茫过,但最后发现“很多时候,不能算得太清楚”。读书、教书、工作等选项,本来就不能直接拿来比较,当读书变成唯一的路,求知是否仅仅意味着求知?哪怕拿到了光鲜亮丽的大学教职,未来又意味着什么?非升即走,走投无路?2003年,北京大学进行教师职务聘任和晋升制度改革,正式引进源自美国高校的教员分级淘汰机制,即今天普遍流传在“青椒”群体间的“非升即走”制度:新入职的教师不再拥有编制,而是与校方签订3或6年的预聘合同,到期时由校学术委员会投票定去留,留下的晋升副教授,淘汰掉的则只能离开。截至目前,全国39所985高校中,至少已有34所施行了“非升即走”制度。事实上,这项制度诞生与发展的背景,是我国博士生过剩的基本情况,其目的是优中选优,拔高学校的办学指标。严苛的聘用制度背后,涌动着极少数人能忍受的压力与竞争。当编制不再能为大学教师提供体面的绝对保障,考核期至,胜则胜矣,如被淘汰,面临的则是年龄、收入等多个方面的损失。起初,新制度在各个高校的具体实践其实略有不同。比如中科大的“3+3+3+3”制度:博士后三年、特任副研究员三年,再到特任研究员“3+3”。但即便如此,最后在这条路上留下来的青年学者依然少之又少。“非升即走”制度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教研两难、进退失距。在制度形成的竞岗氛围下,“青椒”能否晋升职称、通过考核,最终留校的关键,不再是授课能力,而是科研成果与论文发表数量。纵便是有着真实为治学、教授为理想蓝图的一流青年教师,也可能面临着九流待遇,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青年教师的生存困境。为了生存下来,也为了留住及筛选人才,不少高校老师选择兼职,且学校明面容许甚至鼓励兼职。相比起理科,文科博士的就业选择面会更窄,领域渠道更加单一。在这方面,李承自认为较为幸运,他的专业与市场兼容性高,与法律相关的兼职并不难找,副业好赚。但其他专业如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博士同辈,就没那么多选择了。要么读,要么硬着头皮读,直到上岸为止。比如李承的同侪沈凡。沈凡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在就业市场里的兼容度不高,除了学术道路,几乎没有直接对口的兼职、副业机会。二十多年寒窗苦读,拿着博士及以上的学历找工作,大多数情况下,在市场上只是减分项而非加分项,企业方嫌弃博士生年龄大、薪资期待高等等,都是绕不开的问题。在整个社会在所谓“35岁职业门槛”的烘托变得无比焦虑时,年龄的隐形压力不仅出现在职场。“象牙塔”内,不少针对“青年教师”的学术课题项目甚至直接规定了年龄,比如男38岁、女40岁。然而,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要想出彩及上一阶台阶,很多时候都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深度、广度甚至是要等待某种机遇的到来。“鲤鱼跳龙门,跳了还是门”博士毕业后,沈凡进入一所北方大学担任讲师,在这之前,学校还未曾设立政治经济专业的老师,因此,学校希望沈凡能将这一缺失的领域“补起来”。于是,沈凡每天都要看大量原版论文资料,包括英文、日文,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书里是常态。“也不全是为自己而学,更多时候,学校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沈凡看来,“青椒”也是工人,工程是学术,工程是学校,“内卷”的本质,是工厂与工厂之间的竞争,是整个学术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图源:人民日报)他把从博士后到“青椒”的过程比喻为“鲤鱼跳龙门”,在跃过龙门之前,博士生就是在洪流中挣扎的鱼,对未来的迷茫,来自同辈的压力,学术求索路上不断遭遇的自我怀疑、否定然而,即便突破层层重围跳过“龙门”,“青年教师也是教师队伍里最弱的群体”。沈凡慨叹,“‘科研’两个字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丝毫不得喘息。”课题、经费加在一起,合力成为三座压在“青椒”们头上的大山。有的课题甚至在接受申报时直接注明了可申请教师的职称级别,将年轻的教师拒之门外。这又进一步造成了学术圈的“马太效应”:职称高的老师可以很容易申请到优质课题,而最需要高质量课题的青年教师却很难获取高质量课题的机会。最近,日本留学的大君准备向国内高校申请教职,但在他投出去的简历里,几乎只有C刊发表质及量可以作为校方评估的参考,其他方面的学术成果、授课经验,统统被抹去。“因为授课能力很难直截了当评估,尤其是文科专业,所谓科研能力大多只能根据论文来判断。”本科在师范学校就读的大君从大一开始就常做家教、在培训机构兼职,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自己十分享受授课的过程。但如今,一只脚还没迈进龙门,就几乎要倒在与论文死磕的路上。大君在本科时写论文“挺快的”,但读到博士,他常常一整天也憋不出几个字,心中有了越来越复杂的标准,顾虑越来越多,踟蹰越来越多,压力无形中也成倍增加。单纯的学术理想,是否能赋予自己在高校独立生存下来的能力?纵便成功谋得一份国内高校教职,自己是否又能适应一系列逆淘汰规则,享受做教师的纯粹快乐?被遗忘的角落加拿大学者比尔·雷丁斯在1996年出版的《废墟中的大学》一书中尖锐指出:当所有大学都将“一流”定为自己的目标时,就意味着“没有目标”,因为所谓的“一流”,本身缺乏明晰的价值取向,而只是“给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中各种成分相对定位的一种方法”。当大学教育被置于一套空洞无物的量化指标中,从教育人员到学生,都容易迷失自己的位置,大学教育对于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价值继而被弱化。今天,放眼我国整个教育生态领域,“竞争”二字都正经历不同程度的畸变,从中小学“鸡娃”,到大学教职的艰难求生,一种掠夺性的现象正蚕食教育界,对大学教职的妖魔化、选择性偏见,更导致其积重难返。观念上,国人当下对“大学教授”头衔的偏见性推崇,也导致了学术人才过分密集地拥去大学教师群体。这导致流向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师资人才紧俏,高校人才不仅供大于求,且极易出现研教不匹配等问题。但实际上,不少工业企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也只会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有增无减。高校人事制度变革的初衷,是实现教师聘任的“可进可退”,从西方借鉴而来的“非升即走”,也是希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力求优化教职团队质量。然而,经过国内多年改革,逐渐形成了性质相反的路径:不同于西方的终身教职制,而是先考,再淘汰。青年教师群体悬在边缘,为了不出局而疲于奔命,良性竞争与合理期待都被压平了。中科院研究员、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谭易,据其在两国高校各自两年的体验和观察提出,竞争的本质并非坏事,但“前提是要保证合理的评估体系,配套的辅助措施”。一个关键是让教师们研究与教学环境尽可能地纯净、专一。“各种大大小小的行政工作分散了学者的精力,哪怕想好好做研究、写论文都有心无力。”谭教授强调,实际上,许多欧美高校目前的制度也并非一劳永逸的终身教职,而是同样存在淘汰、去留制度。但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判体系却要完善很多。打个比方,谭教授所在的剑桥大学,同样会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但考核标准绝不仅仅是科研论文,而是包括了授课经验、学生评价等维度。“换言之,就算一个青年教师发布了很多科研论文,也未必能留下来。”中国的体系刚开始,政策与制度都还在摸索阶段,与其一味抨击考核淘汰制,更应该关注与致力的,是综合评测维度的不断完善。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强调,不将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教育部详细给出了八条指导意见,其中还强调:“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教书育人既是一门需要时间沉淀、认可的老“手艺”,也是一份需要整个社会合力支持、给予信任的单纯行业,要回归教授为本、学术自由的高校氛围,人事制度的调整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编辑 | 赵 义新媒体编辑 | 董可馨排版 | 孙文月

是非之途

「河海吾师」|2020年“我最喜爱的老师”——田贵良

河海大学2020年“我最喜爱的老师”河海大学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全校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近日,由团委牵头开展了2020年“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工作,经同学提名、资格审核、网络展评,共评选出2020年“我最喜爱的老师”10名。在河海大学2021“河你一起嗨”迎新年师生跨年联欢晚会中,校党委书记唐洪武为十位2020年度“我最喜爱的老师”颁奖。目前在河海大学官方微信中陆续推出,敬请关注。田贵良,男,现任河海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社科优青人才计划(2019)。兼任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助理,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苏沿海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河海大学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金融创新与资源资本化研究平台骨干,江苏省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管理科学与数量经济学会理事。曾担任2009级、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班导师、商学院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商学院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系副主任等职务。田贵良老师自工作以来,凭着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潜心从教,甘于奉献,以高尚的师者风范、深厚的学者情怀、温暖的人格魅力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田贵良老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近年来荣获河海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4-2015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获河海大学2016-2017学年优秀班导师荣誉称号,作为班导师指导2015级国际经济与国贸专业2班获得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河海大学2018年度张闻天班,河海大学2016-2017学年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在课程教学方面,担任研究生专业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AOL体系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创新了《经济博弈论》《公司金融》的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穿插设计案例实验环节,以客观生动的实验互动环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田贵良老师长期致力于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水权领域学术研究及行业部门咨询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粮食安全的虚拟水贸易对气候变化动态响应与调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我国水权市场治理研究》等国家级基金多项,主持国家级、部省级有关虚拟水贸易、水资源优化、水权、水价、水制度法规等方面的项目16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SCI/CSSCI检索论文40余篇,出版科技论著6部,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水权、虚拟水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主笔的资政建议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5次。此外,田贵良老师积极参与学术审稿工作,担任一流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学术编辑、《人民珠江》特约编委、江苏省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管理科学与数量经济学会理事、多家高水平中英文期刊审稿人,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为友者,幽默、风趣、热血在学生培养中,田贵良老师鼓励“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强调师生协作,坚持每周召开学术例会,定期研讨,共同进步。近年来,指导本科生百余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研究生3人,引导学生逐步成为科学型、技术型、应用型的全方位人才。他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前程着想,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作为本科生导师指导的24名本科生中,半数以上进入名校攻读研究生、4名出国深造。田贵良老师孜孜不倦,凭着对河海的深情和热爱,努力为河海贡献自己最大的光和热。2018年,作为主要参与人顺利完成2个博士授权点、2个学术型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工作及抽评工作。2019年,高质量完成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年度报告、中期检查等工作。同年,结合学校特色,参与成功申报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20年正式招生,实现了商学院金融学科本、硕、博培养体系的贯通。积极参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参与成功申报并启动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协助组织首部《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蓝皮书》(共五部)的编制,并主编其中的《生态卷》。一路走来,田贵良老师凭一腔热血,袭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他四季耕耘,严谨治学,以自身的知识和品行为大家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听学生们说商学院201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李舒文田老师为人师表,作风正派,是学术的耕耘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在科研工作中,他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常教导我们将课题与国家发展大趋势融合起来,开拓创新思维,坚持独立思考,为我的学术生涯点亮了一盏明灯。在课堂中,他治学严谨,循循善诱,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教学效果突出,为我的学海旅途导引了前进方向。商学院201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赵澍田老师上课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并且博学多识,经常会向我们介绍学术前沿的一些最新情况。在传授一些实例时,会向我们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真实例子做参考,也会列举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课下态度温和,答疑不急不躁,是一位深受我们喜爱的好老师。商学院2020级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夏森田老师是我最喜爱的老师,他厉行身教重于言传,用自己的耐心与博爱指导我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我学习了更多专业的知识还有一些学生的准则,让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非常感谢田老师!商学院2020级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苏婉田老师是我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和学习生活中的“大家长”。田老师学识渊博,对待科研工作孜孜不倦,教学育人兢兢业业。在学术探讨中,每周一次的组会上总能因材施教,对每一位学生给予最大的学业助益。在日常生活中,田老师平易近人,温文尔雅,总是充满着微笑,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商学院2020级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景晓栋玉尺清操厉冰雪,木尺讲台育桃李。田贵良老师于我们而言,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工作中,他治学严谨,积极钻研,始终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投身于科研探索,努力扮演优秀河海学者的角色。生活上,他幽默风趣,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指导。在田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大家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为人处事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收获。学贵得师,亦贵得友,田老师的拼搏精神和对科研的热爱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商学院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吴正在学术上,田贵良老师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在生活中,田贵良老师幽默风趣,春风化雨。田贵良老师一直扮演着严师慈父的角色陪伴在我们左右,感恩有您!来源:河海大学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徐欣;柏蓉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河海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若枉若直

十年,他在河海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发表17篇SCI论文,专利9项!

十年,可以让一个懵懂孩童长大成人,可以让一个城市变成另外一个模样,十年,可以让我们览尽春花秋月、体验人生百态。十年,能做的事太多太多…… 苏轼有言:“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而今天这位水之子,坚定不移承禹志,在河海度过了本硕博的十载春秋。从迷茫到成长,在河海收获了自己的黄金年代。金鸣,2015级力学与材料学院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博士生,2018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目前发表SCI检索论文17篇(第一作者11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第二发明人4项),读博期间两获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河海大学研究生“科技之星”、河海大学“海韵风华百佳学生”荣誉称号,2018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跌跌撞撞的本科之路相比枯燥无味的高中时期,大学生活显得自由许多,少了繁琐的校规,没了堆叠的作业,满满课余时间让好奇的金鸣对大学充满了无限想象。可惜在大一、大二时,金鸣没有把握住空闲光阴,业精于勤荒于嬉,贪玩的他成绩一落千丈,很快便“稳定”处于年级的中下游水平,也与“学霸”这个词毫不沾边。到了大三,身边的同学都忙碌了起来,成绩好的同学忙着保研,想考研的也开始着手准备。陷入迷茫的金鸣拿起了手边的《乔布斯传》,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金鸣学长告诉我们:“乔布斯的成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的坎坷很多,但他从不畏惧,以内心深处的理想作为指引,坚持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战斗,最终才成就了非凡的苹果。”看着封面上戴着无框圆框眼镜、满脸胡渣分明的乔布斯,年轻的金鸣思考起自己的未来。他拷问自己的内心:是像大一大二时那样挥霍光阴,还是像乔布斯一样为自己的理想和前程奋斗?站在岔路口上的金鸣选择了后者。西康路校区的图书馆有一段非常美的旋转楼梯,《致青春》电影里郑微和陈孝正在此相遇,金鸣和知识也在这里相遇。青春旋转,金鸣来到了图书馆的旋转楼梯边,这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几层楼高的旋转楼梯有点陡,从一楼旋转而上,一步一个台阶,仿佛经过这里,就可以穿越进过去的时光。清凉山畔的图书馆很静,时间似乎与外界隔离,金鸣就在这里背书,从金秋到寒冬,从清晨开馆到深夜闭馆。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做好人生规划从来都不是一个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是他清晰地知道,在此时,在此刻,莫向光阴惰寸功。于是,他上课更加聚精会神,下课更加刻苦努力。不为了高分,不为了保研,只为了看看当自己站在了比同龄人低的起点的时候,是否能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童话。命运从来都是公平的,它不计前嫌、不论未来,只要你在此时此刻付出了努力,那你便能获得相对应的产出。到了大四,他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下定决心要读博士,走科研之路。最后,“苦心人,天不负“,他也确实做到了。从迷茫到清醒,从退缩到坚定,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在经历了本科四年的起起落落后,他感慨地说道:“学习,理当是个从一而终的过程。”脚踏实地的研究生之路金鸣提到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有很大区别。研究生阶段重点培养的是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研究生起始第一要务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课题;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找到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创新点;根据创新点,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分析试验数据,撰写学术论文等等。上面读起来虽然只有寥寥几句话,殊不知,每一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耐心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我比较喜欢做科研,做科研有很多挑战,但是也锻炼了能力。”他说道。他也分享了自己的做科研的感受:看大量的文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不足之处,凝练出创新点;做试验时,一定要经常奋战在一线,不能完全将自己的试验“托管”,及时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此外,一定要学好英语,毕竟写英文论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说起成功的经验,金鸣将其总结为两点:坚持到底、规律作息。在研究生期间,金鸣也一直保持着考研阶段的作息时间,每天坚持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坚持每天早起,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不断地强化自己早睡早起的生物钟,养成了一个健康的生物钟,提高了自己的提高学习效率,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工作。他一直牢记着导师蒋林华教授说的一句话:“做研究要动静结合:动就是指在实验室里面风风火火地做实验,静就是在办公室里看论文和写论文。”因此,他经常坐在办公室里看论文和写论文,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但看到自己的论文被录用的那一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很值得!金鸣告诉我们:“在学习这条漫漫长路上,首先要确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投入大量的时间打磨自己的技能,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一定会有回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这十年中从佛城西路8号到西康路1号,从叠翠山到清凉山,学校路旁馥郁的桂花香,叠翠山上的硕果,大雪过后银装素裹的校园……都陪伴着他在河海度过漫长岁月,收获了一项项荣誉和奖项,也见证了金鸣每一篇论文、每一项专利后努力的日日夜夜。学弟学妹优秀的“大师兄”“我一直喜欢罗素的那句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为一名河海学子,金鸣所追求的远远不止学术方面的成绩,他还有着丰富多彩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本科期间,金鸣积极参与献血和学院迎新等志愿活动,他认为:社会公益组织是为了帮助处在困难中的人,汇集众人的力量集中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而存在的。“本科期间,金鸣师兄带我们创训,一起做实验或者讨论学术时,总是可以感受到师兄对于科研的热情。这也极大地激励了我,让我在前行的路上有了榜样,有了奋斗的目标。”金鸣学长的直系学妹表示:学长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做事也很认真务实。和金鸣师兄一起交流时,师兄总是会有很多很多新点子“蹦”出来。对于普通人,很多事情都止于想法,但师兄总会想方设法去把那些点子实现。金鸣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学弟也用“举重若轻”这样一个成语来形容金鸣,金鸣的学弟告诉我们:“在科研期间,每当我们遇到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向金鸣学长寻求帮助时,总感觉他是轻松而不费力的。”例如在解决“混凝土耐久性监测”这一探索性实验课题中时,他会运用自己的方法将困难的科研问题简单化,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在他看来,金鸣学长获得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努力,更离不开他数十年如一日自律的好习惯。正因如此,在学弟学妹心目中,金鸣学长就像是一座坚实的靠山,在学业道路上,默默帮助他们前进。十年河海路有感在河海的十年求学路,金鸣也有不少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道,在本科阶段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对自己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针对自己的目标定下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想读研究生的同学:除了学好课程外,尽早接触科研相关的事宜,像参与研究课题之类、撰写学术论文等等;对于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同学:考取与自己就业兴趣方向相关的证书或者培养相关的技能。在研究生期间工作起来应该充满激情,展现年轻人的朝气。因为这个阶段这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很多科学家都是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实现了重大的学术突破,千万不要浑浑噩噩地活着,像金庸先生所说:人生就应该大闹一场!除了要充满激情地工作之外,研究生阶段还需要坚持和耐得住寂寞。有一个作家曾提到: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定律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研究生期间多年持续做一个课题,一定会有感觉枯燥和厌烦的时刻,然而要想成就不平凡的自己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我相信至少花费一万个小时持续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一定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没有人生来就是优秀的,成功也不会一蹴而就。也许现在的你也在迷茫、也在徘徊,但想好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去努力去做吧!制定好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像金鸣一样,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换来简历表上的一列列成就。金鸣可以,你也可以!美好的未来是奋斗出来的,水之子当不负韶华!来源: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本科招办 作者小海螺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