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最美科技工作者陈亮:在无人区燃烧青春天也

最美科技工作者陈亮:在无人区燃烧青春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中国科技会堂采访室,在两盏大功率灯光“加持”下,身着西装的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陈亮额头已经沁出了细汗。“我昨天刚从北山现场回来,气温已到了零下20度,现在刚好烤烤。”陈亮打趣。陈亮说,获得这个荣誉很意外,也很自豪、很激动,这是对团队的莫大肯定和鼓励。地下实验室建设已经启动,但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头,自己和团队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这应该是我的归属2009年5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改变了陈亮的人生轨迹。当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王驹做了一个大会特邀报告。陈亮第一次系统地了解我国高放废物处置整体战略规划和最新进展。同时知道了一群正在戈壁无人区挥洒汗水绘就蓝图。长期在国外从事这项工作的陈亮,就像听到了一种召唤,报告结束第一个冲上讲台:我希望能回国加入这个团队。回到法国,陈亮本能地又去查了些北山团队的资料。安全处置高放废物,通俗地说,就是挖一个深“坑”埋起来。但在哪挖坑,挖什么样的坑,怎么挖,怎么埋,埋了以后如何保证其长久的安全性?大有学问。为找到北山这个理想的研究场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团队扎根戈壁无人区,已整整奋斗了35年。众多故事里,他对其中一个印象特别深。2000年11月30日,北山2号科研钻孔钻进到了地下二百多米,突然,钻杆断在孔内,钻头既拔不出来、也钻不下去。此时的北山,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只好停钻。在帐篷的一个角落,王驹拿出仅剩的一点二锅头,来到井口,先用酒敬天敬地,剩下的酒他和团队一饮而尽,誓言来年一定回来把钻孔打完、获得目标数据。“现在我讲这个故事时,头皮仍在发麻。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豪迈之情深深地吸引了我,并产生强烈共鸣,我感觉这应该是我的归属。”2011年,陈亮辞掉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副教授的终身教职,从法国来到了戈壁科研一线。曾在戈壁深处连续奋战200多天陈亮将自己定义为第四代北山人。2011年回国工作后,陈亮很快完成了角色转变。当年,他与团队成员不畏酷暑寒冬,在戈壁深处连续奋战200多天,完成了3000多米钻孔岩心的裂隙编录和测量、40多平方公里的地表节理调查和综合分析,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2015年,作为现场总指挥,陈亮带领团队启动了地下实验室坑探设施工程建设和地下实验室场址评价工作。科研团队成员均为80后和90后,大多刚刚结婚或初为人父。工作区域通讯信号极弱,繁忙的工作结束后,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陈亮和年轻的科研人员一样,只能轮流站在周边最高山顶竖起的1米高的桩子上,用电话询问家人和孩子的情况。尽管环境艰苦,但陈亮带领团队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和10余项大型地下现场试验研究,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十三五”重大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项目通过验收的那天,当陈亮沿着149米长的斜坡道爬到出口,一抹夕阳照在脸上,陈亮说,那是自己觉得最幸福的时候。将青春融入国家发展需求今年疫情,陈亮和团队依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03:42依托国家科研项目支持,北山团队完成了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勘察和工程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还联合相关高校科研团队持续攻坚五个多月,完成了一个高放废物处置研究核心软件的计算程序开发。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国外的这款软件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作为留学归国人员,回来有国家级平台,最重要有这样一个团队,一起推进高放事业,我觉得非常幸运。”陈亮引用了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人生一种幸福的状态,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奔跑。作为2020年最年轻的“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者,38岁的陈亮已早生华发。但陈亮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能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国家发展需求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和幸福。(文中图片视频由作者提供)编辑:宋慈(实习)审核:管晶晶

款冬

最美科技工作者陈亮:不负韶华 建功戈壁,只为“万年”的承诺

他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走来,艰苦生活磨炼让他养成了坚毅向上的性格;他刻苦学习,从中国大学优等生成长为法国知名大学副教授;当祖国需要时,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待遇,归国投身于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科研一线;他坚持扎根于戈壁无人区,克服高温酷暑、风沙肆虐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了“万年工程”——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及工程技术研发奉献了青春年华。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性课题。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技术可行的方式是深地质处置,即通过多重屏障体系、将高放废物埋置在500到1000米深的稳定地质体中,确保高放废物在衰变至安全水平之前的上万年时间内与生物圈进行有效隔离。在中国,有这样一批被称为“北山人”的科研团队,始终将安全处置我国高放废物作为团队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戈壁无人区、潜心研究、默默奉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80后”副院长陈亮,就是“北山人”中的优秀代表。他因为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科研一线的杰出表现和突出贡献,被评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经中国科协推荐,记者于2020年12月底的一天,在他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本年度年龄最小的“最美科技工作者”。“前一阵刚从北山回来,那边夜里零下20多度,山里没有光,踩到坑里,把脚崴了。现在走路还不方便,所以没能下去接您。”陈亮为没能下楼迎接记者感到抱歉。记者面前的陈亮,年轻、帅气、热情、沉稳、睿智,多年戈壁无人区辛勤的工作与艰苦的生活,让年仅38岁的他生出了不少白发。书柜边放着的双拐,也见证了他对事业的执著与奉献。1天道酬勤农村娃长成法国大学副教授1982年6月,陈亮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常年在淄博煤矿工作,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家务农。他说,那时谈不上有什么远大理想,就想长大了能考上学、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很好了。小学四年级时,陈亮随父亲“农转非”进入教学质量比较好的煤矿子弟学校。陈亮从小就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还非常懂事。在学习之余,不忘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庭生活的重担。生活的磨砺,练就了他坚毅向上的性格,也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拼劲。1999年9月,17岁的陈亮考入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求学期间,成绩虽然一直名列前茅,陈亮却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视野还很不够。为了继续深造,他决心报考土木工程最好的同济大学研究生。“当时条件比较差,但我很幸运,得到了学校多位老师、特别是何晖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为了让我安心复习,何老师在老师公寓里专门为我找到一室一厅的房子,并从家里搬来了洗衣机……”2003年9月,陈亮以所报考专业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同济大学人才济济,有浓郁的学习科研氛围。我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差不多每天都在教研室工作到11点以后才回宿舍。忙了一天,深夜在空旷的校园里骑行,觉得特别充实。现在想来,加班的习惯好像那个时候就养成了。”陈亮说,在同济学习期间,他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素养、开拓了视野,更深受“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校训的熏陶,培养了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工作信念。硕士毕业后,2006年10月,陈亮获得法国全额博士奖学金资助,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12月,获得法国工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全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并留校任助理教授。2010年,陈亮参加法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竞聘,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和法国国立里昂应用科学学院两所知名大学副教授职位。“当时每个岗位报名都至少有十几个人,全用法语面试。应聘者中法国人居多,有几个人还是本校实验室主任的学生。当时,我完全是抱着一种挑战不可能的心态去准备的。没想到,第一次参加面试时,法国该领域一位权威专家对我连说三个Bravo(太好了),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肯定。”陈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兴奋之情。“回想刚刚到法国时语言都基本不通,最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时真的很开心。”2心系祖国义无反顾归国投身高放科研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受到了所有核工业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瑞典、芬兰和法国等国家已研发了完整的处置理论和技术体系,确定了处置库场址和工程建设方案。在法国学习工作期间,陈亮一直关注着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领域的动向。他感到,随着中国核工业的迅速发展,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2010年9月,陈亮在入职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前,首先向校方说明了打算回国工作的意愿。“副教授在法国是公务员编制,招聘程序非常复杂、竞争激烈。我跟校方说,如果他们不接受这种可能性,我也可以放弃这个职位,不要浪费了这个宝贵名额。最后,他们还是向我签发了入职通知,并表示会尽力把我留下。”陈亮说,之所以要坚持回国,与他在法求学期间学联工作经历有密切关系。“在学联工作期间,对一件事印象最深。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法国遇阻,全球华人义愤填膺。当时,在法留学生决定组织一次和平示威游行。我当时任法国北部学联主席,在我们做活动准备时,发现法国买不到大幅的国旗。于是,我们就严格按照比例要求,自己做了一面国旗,有位同学还用针线给红旗锁边。游行当天,这是现场最大的一面国旗。托着这面国旗走在游行的队伍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中国人与祖国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我们几个朋友也约好,要学成回国、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那位为国旗锁边的同学叫杨荷,现在也在核工业系统工作。”2009年5月,陈亮在香港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期间,聆听了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王驹的一场特邀报告,第一次系统了解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的整体战略规划和蓝图,第一次知道有一支科研团队扎根戈壁数十年,为绘就这个蓝图挥洒汗水。会议结束后,他第一个冲上讲台,表达了自己要回国参与高放处置研究的意愿。“在这个时代,依然有那么一批人为了真正的科研理想和国家需求在默默奋斗,这也是我的归属所在。”“我必须回国,加入这个团队为国家做贡献!”陈亮心中升腾出强烈共鸣。2011年1月,收到中核集团的正式入职通知后,陈亮辞去了法国的教职回国。回国之前的最后一堂课,陈亮告诉他的法国学生:“为了追寻心中的一个梦想,我要离开美丽的南特和自己喜爱的讲台了。”3扎根戈壁以苦为乐荒野大漠奉献青春对于陈亮的选择,有人不理解,放弃法国大学终身教职的良好环境和优厚待遇,回国与戈壁荒漠、酷暑风沙“为伴”,究竟图什么?陈亮的回答是:“在遇到重大人生抉择时,要听从内心的召唤,追求内心的幸福。回国加入北山团队,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为此我感到非常幸运和幸福。”北山,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北端,是普通人不愿踏足的无人区。这里寒冬酷暑、气候干燥、风沙肆虐、没有信号……陈亮说,“这里只有周边最高山顶上有一点点通讯信号。于是,大家在山顶竖起一个1米高的木桩,一天工作完毕后、轮流站在木桩上跟家人打电话。”当陈亮首次踏入北山这一片土地上时,不但没有被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吓倒,反而喜欢上了这片广袤辽阔的土地。“在那时候,北山于我,不仅是神秘,更是近乎神圣的”,陈亮曾这样描述他心中的北山。陈亮回国后的第一年,正值野外工作最紧张的一年。陈亮与其他团队成员在北山戈壁无人区深处连续奋战200多天,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完成了3000多米钻孔岩心的裂隙编录和测量、40多平方公里的地表节理调查和综合分析,提出了高放废物处置库围岩适宜性评价方法,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提供了重要支撑。2015年,为研发地下实验室建造和现场试验技术,陈亮作为现场总指挥,带领着一支来自中核集团、中科院和高校系统的7个科研团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戈壁无人区启动了北山坑探设施项目建设和科研工作。坑探设施工程地处戈壁无人区,风沙肆虐、酷暑寒冬,最低温度达零下20多度。“现场科研人员大多都‘80后’和‘90后’,他们都表现特别优秀。当时,我们住在铁皮寝车里。到了晚上,身上裹着三层棉被,还是冻得无法入睡。白天还要指挥大量的爆破和现场试验工作……真是压力‘山’大啊!”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陈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和10余项大型现场试验研究,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十三五”重大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项目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陈亮至今还记得,北山坑探设施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的那天,他第一个沿着149米长的斜坡道走到地表,当时正值黄昏,一抹温暖的阳光照在脸上,“那一刻,我一直觉得是我工作以来最幸福的时候。”鉴于陈亮的突出表现,2015年他被任命为所在一线科研单位的负责人。自此,他不仅要负责科研,还要兼顾地下实验室工程立项、项目管理等事务。家在通州,离单位太远,他索性在办公室放了一张行军床,工作晚了就在办公室里睡下。同事们做过统计,最长的一次,他居然有近两个月没有回家。家人说他,在北京和在北山没啥区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青年人应该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到国家发展需求中。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时,那种幸福是无以言表的。”陈亮感慨道。4肩负使命将事业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求2019年12月,陈亮被国家国防科工局任命为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工程副总设计师,入选国家创新团队负责人。2020年6月,年仅38岁的陈亮被任命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他所在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也不过30多岁,而且大都是知名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不少是像他一样的归国留学人员。为什么这么多像陈亮一样的高层次年轻人才愿意远离亲人、长期扎根在这生活物质极度匮乏的无人区里,即使每日咸菜就馍也不离不弃呢?“我国作为核工业大国,高水平放射废物的最终安全处置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承诺和责任”,陈亮认为,“利用好核能的同时,还必须处置好放射性废物,这是核工业大国的使命担当。”陈亮表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是百年科研、万年工程,是一份值得我们“北山人”用一生奋斗的事业。他告诉记者,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永久安全,从第一代前苏联留学归来的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研究的开拓者徐国庆研究员,到现在我们项目负责人王驹副院长,“接力棒”在一代一代“北山”人间传递。三十多年,逐渐形成了“扎根戈壁、团结奉献、争创一流、永久安全”的团队文化,并在“80后”和“90后”为主的科研队伍中不断传承发展。北山团队也成为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归国10年来,陈亮带领科研团队在处置库选址和处置工程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推动国家高放废物处置北山地下实验室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动力何在?用陈亮的话说,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这份事业,“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团队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国家解决最终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研发采取“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处置库选址、地下实验室科研和处置库建设。其中,地下实验室工程是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研发承上启下、必不可少的关键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三五”百项重点工程。近年来,陈亮率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解决了一系列地下实验室工程选址和建设中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其中,他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定量的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适宜性评价方法,为地下实验室选址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成果发表到国际学术期刊后,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Nick Barton教授等国际权威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基于各项研究成果,陈亮与科研团队完成了列入国家“十三五”百项重点工程的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的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方案,得到了国家的立项批复。作为第一完成人,陈亮团队提出的“高放废物处置围岩长期稳定性评价技术”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采访中,陈亮从不提工作中的苦与累,却把“幸运”“幸福”挂在嘴边:“人生的一种幸福状态,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奔跑。”对于获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位“8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十分谦虚。“我在工作上的贡献距离这样的称号还有很大差距,这份荣誉属于数十年扎根在戈壁无人区的整个北山团队”,陈亮说,“对自己而言,这份荣誉更多是鼓励和鞭策,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力争做出更大贡献。”追求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虽然地下实验室建设已经启动,但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陈亮说:“高放废物最终安全处置任重道远,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陈 亮198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十三届全国青联常委。长期致力于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处置岩体适宜性评价、岩石力学及多场耦合特性、处置工程长期稳定性分析等。主要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重大项目等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2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现任国家级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项目副总设计师。来源:《中华英才》

大阴解之

我国又一新矿物获国际认可

记者7日从中核集团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获悉,该院高级工程师王凤岗等发现并命名的自然界新矿物Haitaite-(La)(海塔铀矿)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 CNMNC)高票批准通过,正式确认该矿物为一种新矿物。△海塔铀矿矿石和晶体结构照片海塔铀矿是我国核地矿系统成立近70年来发现的第7个新铀矿物,也是第3个原生新铀矿物。海塔铀矿被发现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海塔地区,呈巨粒集合体形态,产出于中元古代云母片岩与新元古代混合花岗岩接触带内,黑色,金属光泽,具强放射性。该铀矿化学成分复杂,在自然状态下呈变生状态,研究难度极大。研究团队通过精细的物理性质鉴定、化学成分测定、晶体结构测试等系统矿物学研究后,针对该矿物族中元素的占位提出了全新见解,确定其为一种自然界尚未被发现的尖钛铁矿族新矿物。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是地质学领域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发现新矿物是发现人类尚未认知的天然化合物,属于从0到1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发现新矿物不仅对矿物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可能对地质科学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新矿物的发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矿物学研究水平和现代分析技术水准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到2020年11月,全世界认可的矿物共5650种,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仅140余种,其中中国铀业地质系统作为第一单位共发现11种。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勘资金项目资助,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牵头,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参与完成。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审读:孙世建

闻曰

向地球深部进军再传捷报!中国铀资源科学勘探刷新国内最大钻深纪录

来源:中核集团深部科学钻探是探索深部铀资源的望远镜。6月16日上午7时,中核集团向地球深部进军再传捷报:项目负责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联合中核地矿、核工业270所等单位在江西省相山地区实施的中国铀矿3000米科学深钻工程钻进深度突破2000米。该深度是迄今为止国内150毫米大口径绳索取心的最大钻深记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山矿田作为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对我国铀资源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铀矿3000米科学深钻场址位于相山火山盆地中部杏树下地区,通过科学钻探工程,揭露相山火山盆地地质结构,建立系列标型剖面,恢复塌陷式产铀火山盆地形成过程,探讨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评价深部资源潜力,助推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大深度钻探工艺技术和高温高压下测井技术等成套技术能力提升。在钻探现场,核地研院院长、项目总负责人李子颖表示,中国铀矿3000米科学深钻的实施对获取深部地质结构和铀多金属成矿信息,全面提升核地质深部探测技术和钻探工艺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据了解,中国铀矿3000米科学深钻自2019年12月15日开工后,在核地研院科研团队精心组织和科学管理下,各参研单位大力协同,积极复工复产,多措并举降低疫情对项目施工带来的影响,克服各种复杂施工条件,突破了多项深部钻探工艺关键技术难关,争分夺秒完成关键目标节点,再度刷新交流变频电动顶驱式地质岩心钻机150毫米规格大口径绳索取心钻进深度记录,为降低下一级口径钻探施工风险,提高深部钻探施工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科学深钻项目全体人员仍将坚守现场,克服疫情影响,全力保证钻机正常运转,保障各项配套科研的实施,确保项目任务目标的圆满完成。作者:郭建 刘晓阳 司志发

可谓虚乎

地球深处的铀矿是这样挖到的

1550米!我国在广东北部发现了目前最深的工业铀矿化,创我国铀矿发现深度纪录。项目负责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10月9日告诉记者,这一发现将我国工业铀矿化的发现深度,从之前的千米左右向深部推进了500多米。什么是铀矿?铀矿发现深度的突破难在哪?新在哪?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铀矿被誉为矿石家族中的“玫瑰花”1789年,M·H·克拉普罗特从德国铀矿中发现了铀,并将其命名为Uranium,元素符号定为U。地球诞生之前,甚至在太阳诞生前,铀就存在于宇宙中了。如果要评选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矿石,铀矿绝对名列前茅——它被誉为矿石家族中的“玫瑰花”。李子颖告诉记者,铀作为一种特别活泼的元素,可与许多元素结合形成矿物,自然界已发现的铀化物有300多种,它们有的特别容易氧化,形成新的矿物,风吹日晒后颜色更加鲜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不少建筑物还用它来做装饰材料。即使现在,铀玻璃仍受到不少玩家的推崇。所谓铀玻璃,是一种玻璃制品。在熔融的玻璃水中加入铀盐,会得到一种漂亮的绿色或黄绿色玻璃,在紫外线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自然光下玻璃表面会显出油腻的感觉,所以又称为凡士林玻璃。1938年O·哈恩和F·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发现核裂变同时释放出能量,引起人们重新对铀的重视;1946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及其夫人何泽慧发现了铀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在世界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由于核武器和核动力的需要,加速了铀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天然铀中主要含有铀238和铀235,它们都是铀的同位素,半衰期分别是44.68亿年和7.04亿年,这样的半衰期可谓地久天长。在它们的衰变过程中,铀矿石会释放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其中最主要的是α射线。相比最危险的γ射线,α射线穿透性最弱,一张纸就可以把它挡住。但在铀矿开采时,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因为铀矿埋在地下时是密封的,长年累月聚集了很多具放射性的氡气,它是由铀衰变产生。氡的半衰期只有3.8235天。铀矿中大量聚集的氡气很危险,人吸入体内后会损害健康。地表3公里以下不易形成铀矿铀元素活泼,喜欢“广交朋友”,比如碰到碳硅泥,就在碳硅泥里富集,而且在各种岩石中的含量很不均匀。正因如此,虽然铀元素分布广,但铀矿床的分布却很有限,主要分布在中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西南非、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直接接触到铀的矿物原料。因为在铀矿中,铀的含量很低,地壳中铀的平均含量约为百万分之二点五,即平均每吨地壳物质中约含2.5克铀。换句话说,与沙里淘金没有区别。按照我国现行的矿石划分标准,如果硬岩(花岗岩、火山岩)中铀的含量高于0.05%、砂岩中高于0.01%,就可以称作工业铀矿化了。李子颖告诉记者,按含矿的岩石类型划分,我国铀资源主要有四大类型,即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前两个为热液型铀矿。这两种铀矿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铀矿是怎么形成的?一般来说,它是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经特定的地质作用富集到足以开发的量。对热液型铀矿来说,传统理论认为,铀来自近地表,运移铀的流体是地表水,控制成矿的是氧化还原作用。但李子颖团队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热点铀成矿作用理论”,认为铀元素和成矿流体来自地球深部,铀成矿流体上升至近地表时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导致铀的沉淀富集成矿。这一活动最深可发生在距离地表约3公里处。因为再往深处走,地球深部的物理化学条件就不利于铀成矿了。这一理论为找到铀矿指明了新的方向。上万平方公里间找到光盘大小钻孔位置对地质工作者来说,要找矿先得看看哪里有成矿的条件、哪里有成矿的作用、哪里有矿化异常。除了根据以往资料开展室内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跑野外”,实地查看是否有有利的地质构造,是否有成矿流体的作用,是否有矿化的显示或异常,对好的迹象,还要采集样品,回到室内进行鉴定和分析或确定它们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在地质学家眼里,石头是有生命的。有经验的地质工作者,从野外裸露的岩石上,凭借肉眼就能看出是否能成矿的门道。都说入地难,对看不见的地球深部变化,则需要借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测遥感等手段,在一个很大的面积里,缩小范围,找到可能的成矿远景区。打个形象的比方,这好比医生通过透视、验血等方法,查出身体的异常指标,找出发病的部位或原因。李子颖说,他负责的项目团队历时两年多,调研了大量资料,对研究区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维建模与预测等综合研究。他们工作的面积从最初的上万平方公里,缩小到南岭诸广地区一个光盘大小的钻孔位置,整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大海捞针,但他们还是做到了。深钻是成矿理论和预测技术与模式的验证手段,二者互相补充,可以为开辟更深找矿空间提供依据,提高探测的深度和精度。在科技部“华南热液型铀矿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重点研发项目等的支持下,被命名为“长江1号”的钻孔在南岭诸广地区开钻。当钻孔深度达到1484米时,仍发现有工业品位的铀矿化。但团队又面临新抉择,是按照项目设计书打到1500米终钻还是继续深入。关键时刻,李子颖根据岩心观察和研究,拍板继续深入钻探,让人惊奇的是,在1550米深度也发现了工业铀矿化。此外,在1560米、1606米、1696米等深度还发现多段铀矿化,显示更深部还有成矿潜力。“如果打浅一米,可能都不会有这样的发现。”李子颖说。钻孔位置与在产的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的直线距离为4公里左右,李子颖说,根据目前单孔打钻情况,还不能简单判断二者之间是否是同一成矿带,后续需要进行加密调查。随着铀矿发现走向深部,不可避免的是,开采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在李子颖看来,是否往更深处挖掘,取决于对矿藏的需要程度。以德国为例,铀矿开发的深度曾达到近2000米。在李子颖看来,1550米深度工业铀矿段的发现,为诸广及我国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提供了直接依据,也进一步验证了“热点铀成矿作用理论”,以及深部探测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探测深度和精度,对我国铀矿找矿和家底潜力评估具有重大意义。

广告帮

发表18篇SCI论文!近日,北京这3位研究生斩获全国性表彰!

10月26日是李四光先生诞辰131周年纪念日,第十一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颁奖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大会对21名获奖学生进行表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曾杰、夏庆银、周文祥三名同学分别荣获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是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而设立,面向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地质类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评选。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分三个奖项: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2015年起增设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奖项自2010年设立至今,共表彰194名学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有27名学生获奖,其中,博士生11人、硕士生10人、本科生6人。曾杰: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获奖者曾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地球化学专业2018级博士生,导师为韩贵琳教授。主要从事流域环境地球化学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导师的中-泰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及杰青项目;主持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项目1项。曾杰将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原理应用到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面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科技需求,在流域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①系统地开展了我国西南喀斯特流域尺度的雨水化学、雨水硝酸盐氮氧同位素、雨水钙同位素研究,为大气污染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②借助非传统稳定同位素(Cu、Zn、Mo)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南方最大河流珠江的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生态风险和物质来源,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③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评估了泰国Mun河流域(湄公河的重要支流)重金属的污染水平、来源、迁移转化和毒性风险,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地球化学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基于上述研究,曾杰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等国际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包括2篇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此外,曾杰还与牛津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于2019年起受邀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SCI期刊审稿人,曾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地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校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校三好学生、校希尔威矿业奖学金等。曾杰领奖夏庆银: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获奖者夏庆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20级博士生,就读于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董海良教授课题组,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导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科学研究。就读期间,夏庆银一直身兼数职,在学生服务工作和科研学术工作之间做好平衡,目前担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30012001班班长和博士生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夏庆银致力于矿物学-微生物学-地球化学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机理研究及应用开发,聚焦在重金属铀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揭示和医药粘土开发。基于研究课题,同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先后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Nature Index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2篇(含ES&T supplementary封面1篇)。夏庆银作为第十一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获奖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周文祥: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获奖者周文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地球化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韩贵琳教授。周文祥于2016年进入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学习,2017年经选拔进入数理学院2016级创新实验班地球化学专业学习;大三学年起进入韩贵琳教授课题组,从事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工作涉及泰国Mun河流域土壤碳氮、稀土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层中的地球化学特征、迁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些工作可为理解它们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参考,同时对土地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以上工作,周文祥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Forests, PeerJ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大四学年,周文祥取得公派留学资格,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交流学习。在本科阶段学习中,周文祥刻苦努力,成绩优良,曾获得本科生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及多次专业奖学金等,他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校级第三届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及数学竞赛三等奖等奖项。周文祥领奖颁奖大会会场李四光先生终生践行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决心和抱负,为地质领域的科研教育贡献了毕生精力,是老一代地质工作者坚守初心的典范。此次获奖的青年学子是践行李四光精神的典范,是全体地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榜样,希望大家以此为新的起点,传承老一辈地质学家的爱国情怀和高尚风范,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始终秉承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理想信念,面向地球科学发展前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需求,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茁壮成长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主力军。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月咏

媒体聚焦:核工业起航新征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核集团发展的关键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新的发展目标,核工业人奋战在各自的岗位,踏上了新征程。心怀大局,脚踏实地,核工业蓝图绘就,本色依然。2月-3月媒体视角下的核工业,有基层建设者的坚守奉献,有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有“网红”国之重器,有对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的追忆,也有就在你我身边的核技术。1基层建设者:奉献与坚守核工业成就的取得,从来不是靠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与坚守。他们中有隐姓埋名的老一代核工业工作者,也有坚守岗位的新一代核电建设者。2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央视记者走近中国核城,介绍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为核工业作贡献的历史。该报道时长达7分钟,是中核集团新闻报道登上央视时长较长的一次。 这个春节,为了确保华龙一号机组建设,核电建设者们仍然坚守建设现场,央视的新闻频道和央视客户端在不同渠道展现了他们的风采。2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联播》栏目聚焦秦山核电站一对夫妻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秦山核电堆芯燃料处核燃料科科长代前进在秦山核电参加换料大修工作,妻子吴小璇在巴基斯坦参加海外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调试工作。他们是核工业人“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具体体现。2两会热词自主创新、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3月4日-3月11日,全国 “两会”期间,集团公司代表委员认真履职尽责,根据核工业新时代发展特点,结合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走出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积极为核工业做强做优做大、国家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相关宣传在传播声量、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和传播策划方面呈现出高量级、多元化、创新性、联动性等特点。截至3月11日,全网关于集团公司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信息达2099篇。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聚力增效,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当天下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央视频携手国投人力主办的大型融媒体招聘活动“国聘行动”第二季“春华秋实·国聘行动”——中核集团走进清华大学专场校园招聘活动成功举办,标志着中核集团2021年度春季校园招聘活动正式开启。央视财经频道对此进行专题报道。在报道中,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指出,当前,核工业正处在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核集团肩负着强核强国的特殊重大使命任务,热忱欢迎学子们加入中核集团的大家庭,和十七万核工业人携手奋进,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世界核工业强国而奋斗!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2021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专访,讲述三代核电技术如何从“万国牌”中突围,核能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勾勒未来核工业发展图景,重点阐述了提案议案内容、集团公司“十三五”成果、重大工程进展、产业经济发展等重点问题。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和多个第三方音频客户端同步网络直播,触达数十万听众。在新媒体端,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客户端、央广网、中国之声微博推送音视频、图文报道,阅读量达数十万。其中,央视频客户端发布了视频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顾军:未来,核能将助力星际航行和海底空间站建设》;新浪微博话题#核能如何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阅读量达19.2万次。此外,在《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新闻晚高峰》等节目中持续报道。与此同时,人民网推出“开局十四五·代表委员说”系列报道,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提出鼓励国有企业建立双向开放式创新平台,相关信息获人民网首页推送,并引发国际能源网、澎湃新闻等媒体积极转发。新华网推出《两会“云连线”》直播栏目,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接受访谈,认为发展核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选项,相关信息获今日头条、好看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转发关注。与此同时,光明日报推出《两会特刊》板块,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讲述核工业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相关信息获人民日报客户端、中青看点客户端等纷纷传播。此外,罗琦院士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栏目《两会超链接》采访,讲述中核集团“玲龙一号”先进小型核反应堆技术的安全性能及优势,形成了主流媒体、新媒体多渠道相结合的良好传播效果。除此之外,“两会”期间,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报道了代表委员的相关提案议案以及核工业的成就成果。科技日报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称ITER实验包层项目步入实施阶段,相关信息获中国科技网、科学网等行业媒体关注。国资委网站推出《两会国企新声》栏目,先后报道全国人大代表顾军、全国人大代表刘巍、全国政协委员罗琦、全国政协委员李子颖等中核集团代表委员对核工业的美好期望与畅想,形成了积极的宣传氛围,彰显了央企责任与担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纪呼吁建立我国低浓铀储备体系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呼吁加大对核工业“卡脖子”技术的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首席专家王黎明提出保障核工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更好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呼吁核科技人才培养亟待进一步加强;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呼吁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铀资源安全保障列入国家战略等。3“网红”国之重器:华龙一号、人造太阳在“两会”前后,除了代表委员提案议案受到媒体关注之外,重大工程华龙一号和“人造太阳”再次引发媒体聚焦,掀起又一轮宣传高潮。3月18日,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这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海外建设取得的重大里程碑,也是双方巩固深化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中巴核能合作的重要成果。该信息获央视《新闻联播》、央视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播出。此外,《华龙一号》纪录片再次登录央视。3月8日,央视军事频道《国防故事》栏目播出《华龙一号》纪录片。3月14日和3月20日,央视财经频道连续播出《华龙一号》两集纪录片。新华社新媒体连续推出10集《华龙一号》微纪录片,分别从自主创新、团队协作、安全管理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华龙一号的特点和优势。国资报告刊发报道《华龙一号创新启示录》,深度剖析了华龙一号给我国的自主创新带来的诸多经验和启示。另一个核工业“网红”人造太阳,其每一步进展都是媒体关注的重点。3月15日,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项目迎来新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氦冷固态实验包层系统首个项目在四川成都启动,该系统是中国参与ITER计划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自主掌握产氚包层技术并发展未来商用聚变堆的关键一环。这标志着中国在ITER上开展产氚技术测试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人类离实现聚变清洁能源梦想又近了一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牵头完成前期预研设计工作,正式接棒国家赋予的工程设计和系统研发测试任务。该信息受到了中国新闻网和科技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另外,纪录片《智慧中国:前沿科学》通过哔哩哔哩上线。该纪录片第二集《星际探秘》中讲述了中核集团“人造太阳”的研发历程。4缅怀追忆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3月22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在京逝世,享年96岁。彭士禄院士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相关信息引发媒体广泛关注,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追忆了彭士禄院士为核事业奉献一生的人生历程。截至4月3日9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环球网、新京报网、中国青年网、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科学网、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或转载5079篇,客户端文章4605篇,微信文章3341篇,论坛博客132篇,微博4177条(不含转载)。4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分别用了将近4分钟,以《愿将此生长报国》为题,深切缅怀了彭士禄院士专注于核动力事业,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奉献一生。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也分别播发了《国士无双!这个清明,追忆中国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等相关报道。澎湃新闻刊发《初心之路|我的父亲彭士禄:为中国核事业奉献终生》报道。4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在当晚黄金时段以《我的父亲彭士禄》为题,用纪实讲述的方式对彭士禄院士一生的传奇故事以及重要贡献进行专题报道。解放军报拟于4月9日刊登“清明节特别策划”《“我一生离不开核事业”——缅怀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科技日报报道《我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一生只做两件事》聚焦彭士禄院士一生专注于“造核潜艇,建核电站”的重要贡献。在新媒体方面,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发布报道《恸!巨星陨落》《送别!彭士禄院士骨灰撒向大海》,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发布报道《巨星陨落!彭士禄院士逝世》,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发布报道《痛别!巨星陨落》阅读量均超10万+。新浪微博“央视军事”发布的短视频报道《彭士禄生前最后一次面对镜头》播放量达16.1万次;国资小新、国企文化、共青团中央等新媒体均第一时间对彭士禄去世及对核工业的贡献作出专题报道;新浪微博话题#我国核潜艇首任总师彭士禄逝世#阅读量达7675.2万次。中核集团官微在送别彭老当天开设线上云祭奠活动,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共同缅怀彭老。5核能造福民生新冠病毒辐照灭活实验专项研发广受关注随着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切实防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物流渠道传播成为重中之重。在国家原子能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中核集团旗下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同方威视3家单位联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防控的辐照消毒研究”核能专项研发。中核集团中国同辐辐照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宏伟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采访,向公众阐述该核能专项研发对于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的消杀处理及重要国际赛事的新冠病毒防疫具有重要意义。截至3月15日,“中核集团开展新冠病毒辐照灭活实验”相关信息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中国网、东方网、澎湃新闻等媒体全媒体平台报道300余篇。期间,相关报道获学习强国首页推送;中核集团官微刊文《重磅!中核集团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新冠病毒辐照灭活实验》阅读量达1.3万次;国资小新官微刊文《央企“杀手锏”|辐照灭新冠病毒、航天上新发动机……一波新技术请查收!》阅读量超7000次。此外,新浪微博话题#核技术有望用于冷链新冠病毒消杀#阅读量达129.9万次;#中核集团开展新冠病毒辐照灭活实验#阅读量达91.4万次。6学习热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学深做实随着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推进,中核集团全系统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沉向基层一线,融入实际工作,发掘身边人身边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充分发挥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促进中心工作。共产党员网开设“百年瞬间”栏目,以《金银滩与两弹的诞生》、《钱学森与两弹一星》、《第一枚实用氢弹爆炸成功》等为题,对核工业史进行报道。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开设“两弹一星”精神专题,并对老一辈核工业科学家、秦山核电站进行专题报道。科技日报刊发《钱三强:我要求党给我努力的机会》,以视频形式介绍两弹元勋的初心故事;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国资委网站聚焦中核集团党史学习教育,对如何学深学实进行专题报道。集团公司全媒体平台以“百年党旗红,中核新征程”为主题,开设“双百”主题宣传栏目,开展主题短视频、文创大赛,推出《了不起的核工业》系列视频,策划“中核人说党史”抖音/快手话题,策划打卡“历史地标”读懂“两弹一星”精神密码新媒体产品,中国核工业报以及中国核工业微信开设专栏对核工业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党员故事等进行报道,以开放姿态吸引广大中核人加入党史学习教育中。同时,中核集团团委微信开设《党史故事100讲》、《党史百年天天读》栏目,深入学习党史有关内容。作者 | 王菲责编 | 王思淇审校丨段新瑞

黑豹天

第一届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成立 覆盖地质学、行星科学等研究方向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电 (郭超凯)据中国国家航天局13日消息,该局近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为充分发挥月球样品科研价值,规范科研样品管理工作,依据《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国家航天局设立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样品委员会),作为月球样品管理的专家咨询机构,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行使月球样品相关的评审和咨询等职权。第一届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由9位专家组成,委员会主任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担任,成员包括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徐义刚,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郑永飞,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万渝生,北京大学研究员沈冰,南京大学教授惠鹤九,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会议审议并通过《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章程》。章程规定,样品委员会由9-11人组成,设主任1名,每届任期为4年。样品委员会聘任时,原则上主任年龄不超过70岁,其他委员年龄不超过65岁。样品委员会委员研究专业应覆盖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天体物理、行星科学等方向。样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月球样品的借用申请进行审议,给出评审意见;对月球样品返还进行审核,给出评估意见;就月球样品相关的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对月球样品相关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通过月球样品研究开展月球科学普及工作;国家航天局委托的其他需要样品委员会审议的事项。章程规定,样品委员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就特定问题邀请相关领域的国外专家参加委员会会议。每次会议特邀专家数量一般不超过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特邀专家只参与所涉及项目的评审及投票。(完)

谋杀犯

科技日报:我国天然铀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进入国际并行和领跑阶段

本文共844字,需阅读约3分钟。8月25日,天然铀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上指出,多年来,中核集团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要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科研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进入国际并行和领跑阶段,有效支撑了天然铀产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述栋出席大会并讲话。他提出,一是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二是要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三是要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四是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五是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六是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本次大会由中国铀业有限公司主办、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会上发布了天然铀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纲要(2021-2035),颁发了中国铀业成员单位获得2019年度国防和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中国铀业勘查采冶奖、杨承宗科技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中核矿业科技介绍了科技创新经验和成果。院士、专家和与会人员就天然铀采冶、纯化转化等技术进行交流研讨。中国铀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开云在公司首次科技盛会上透露,通过坚持研产结合,氧压浸出新技术使沽源铀业“涅槃重生”,矿山服役年限延长13年。地浸采铀二次开发技术,使矿山资源回收率提高5%。高放深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项目获批。核能发电以及核能的研究、开发都会产生一些废物,就跟日常生产生活产生一些废物一样。但核工业产生的废物有特殊性,所以要对废物严格管理和安全处置。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评价,该工作对我国核工业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他介绍,现在正全力以赴开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项目前期工作。“建设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具有很大难度,需要多领域跨学科合作,安全是实验室建设的红线。”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荣峰介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从地表螺旋式下降至地下,将建立2个试验平台。由于实验室属于要求非常高的地下工程,在充分调研后,中核矿业有针对性地对围岩损伤最小化技术等十几项技术开展预研,并到国外充分调研,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做了很大优化。综合自科技日报记者陈瑜及中国铀业官微报道责编:段新瑞审校:连敏

德格希

我国又一新矿物获国际认可

记者7日从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获悉,该院高级工程师王凤岗等发现并命名的自然界新矿物Haitaite-(La)(海塔铀矿)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 CNMNC)高票批准通过,正式确认该矿物为一种新矿物。海塔铀矿是我国核地矿系统成立近70年来发现的第7个新铀矿物,也是第3个原生新铀矿物。海塔铀矿被发现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海塔地区,呈巨粒集合体形态,产出于中元古代云母片岩与新元古代混合花岗岩接触带内,黑色,金属光泽,具强放射性。该铀矿化学成分复杂,在自然状态下呈变生状态,研究难度极大。研究团队通过精细的物理性质鉴定、化学成分测定、晶体结构测试等系统矿物学研究后,针对该矿物族中元素的占位提出了全新见解,确定其为一种自然界尚未被发现的尖钛铁矿族新矿物。新矿物的发现与研究是地质学领域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发现新矿物属于发现人类尚未认知的天然化合物,属于从0到1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发现新矿物不仅对矿物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可能对地质科学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新矿物的发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矿物学研究水平和现代分析技术水准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到2020年11月,全世界认可的矿物共5650种,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为140余种,其中中国铀业地质系统作为第一单位共发现11种。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勘资金项目资助,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牵头,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参与完成。来源:科技日报吉林日报全媒体 编辑:张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