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三个研究所解散!数百人离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到底经历了什么?白色蛙

三个研究所解散!数百人离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到底经历了什么?

7月15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层干部证实,近期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此事已经引起了领导的注意,目前正在调查离职风波背后的原因。此次辞职的90余名科研人员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在中科院系统内和社会均引起了广泛关注。辞职说法众说纷纭,是科研毫无进展还是失望日积月累6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更换了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保安,现场引发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强烈不满,表示更换保安并未征求他们意见。有人会说,不就是换保安么?为何反应如此强烈?细心网友却发现了其中端倪,其实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官网域名之前是单独的后缀,近期改成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统一后缀,由此可见不满更换保安引发的冲突可能只是一个爆发点,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院方与核所本身早已积怨已久的矛盾。据小编收集了解,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原本只是一个针对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随着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扩张成研究所,还揽下了几个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但是由于近两年科研工作遇到瓶颈,申请不到足够的科研资金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每年离职率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里最高的,去年就只有200个人了,这次又有90多个人辞职,如今研究所就剩100人左右了。研究院整体科研人才同样大量流失,工作和待遇只能二选一?除了此次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近10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19年裁掉了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所3个研究所。一下关闭3个研究所说明科研项目急剧减少,收支不匹配让科研院所不得不放弃部分人才,在职的科研人员只能保障基本的收入,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主要接纳场所,随着科研项目和科研收入的减少,科研人才出走甚至外流也是必然。而此时国外和民营企业的高昂诱惑就显得十分诱人,因此加剧了科研人才的流失。海外留学不归国内频频出走,科研人才要以科研为导向近些年不仅是国内科研人员的“出逃”成为趋势,人才海外流失同样成为中国科研的“伤疤”。我国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向来十分重视,重金+各种福利待遇聘请高学历人才已逐渐成为常态,但是人才流失这一问题却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国外留学生不归国”已让我国科研教育头疼不已,其中清华81%的留学生都选择不回国,如今国内科研人员也开始频频辞职,科研人员要注重科研质量不要成为高薪导向,轻易被高薪所动摇的频繁变动对于自身科研发展和成果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如今科研人才的流失不仅给我国科研环境及发展敲响了警钟,更是对整个科研体系的强烈警告!希望高校院所能够尽快做出相应调整,缓解科研项目面临的窘境!针对此次近百名科研人员出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也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解释才行!

大理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出走”

本报记者 郝嘉奇 合肥报道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这在中科院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在一个美丽的半岛上,得名“科学岛”。在这里,数千名科研人员创造出“人造小太阳”等实验成果,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他们为什么辞职?6月28日晚,科学岛一名中层干部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均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核所”)职工。这名干部表示,此事已经引起了领导的注意,目前正在调查离职风波背后的原因。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记者郝嘉奇/摄多人辞职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告诉记者:“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这几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开始只有200个人了。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至于人才流失的原因,其解释称:“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核所所长是吴宜灿,他于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院领导上任后改革,降低基层科研人员工资。”上述中层干部说,集体辞职现场。受访者供图不过,对于工资变动情况,核所一名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两年收入是平稳的。疫情发生之后,我的科研工作都忙不过来了,没怎么关注工资。”导火索《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院方强制为核所更换保安,核所科研人员认为自身权益被侵犯。此前,核所自行聘请了保安。一名疑似核所职工的用户在知乎上写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沟通情况下拆门禁,还有不少保安巡逻,把研究所前后门锁住,对科研人员没有一点尊重,有些女同事都惊恐哭了。”不过,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解释称:“我们6月15日去给核所换保安,交接时,几十个科研人员冲过来,说不尊重他们,没提前征求他们每个人的意见。实际上,核所之前聘请的保安到期了,也不给人家续签、不付钱。院长约谈核所领导班子之后,说好6月15日更换,而且由院方付钱。。”这名干部提供的视频显示,在更换保安的时候,院方人员与核所人员发生了言语冲突。核所人员要求保安将院方人员“赶出去”,并禁止摄像。院方人员说:“不管怎么样,你进去把那些线都拔掉,这不是你应该干的事。”核所人员则说:“这是我管辖范围之内的。”6月15日冲突现场视频截图。受访者供图这名干部告诉记者,冲突一直持续到6月15日晚上11点,30多名特警到来。“核所有涉密的项目,我们换正规的保安公司和换门禁卡,才能防止外人进入工作区域。”这名干部说。记者注意到,核所的域名后缀为“cas.cn”,目前与科学岛官网一致。该中层干部说,这是此次改革强制核所改用的,之前的后缀为“fds.org.cn”。“目前我们按照党纪党规在内部整顿,事情暂时平息了,90多位辞职的今天(6月28日)也没来上班,人事处在清理人员,资产处宣布清理资产了。上升到党纪党规,又立案调查了,估计多少有些震慑力。”这名干部介绍,目前有90多人辞职,空出70个事业编制。“核所很多职工学历是中科大本硕博,平均年龄为31岁。读了22年书,博士出来有个事业编制,1个月工资1万多元,很多人都有科学家园的福利房。现在说不要就不要了,太可惜。”这名干部称。房产信息平台显示,科学家园是公寓房,2011年竣工,均价17000元/平方米。三研究所被裁撤科学岛原有安徽光机所、等离子体所、智能机械所、固体所等10个科研单元。2019年,院方裁撤了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应用技术研究所这3个科研单元。其中,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设在常州。被裁撤后,该所部分课题组并入其他所。在知乎上,一名疑似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职工写道:“我们所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为常州当地的产业经济作出不少贡献。不知新上任的院领导是不是看不上我们产业化,十几年的老所说撤销就撤销了。虽然给所长安了一个新位子,也算是安抚好了,可我们底下这么多人何去何从?”6月30日,记者采访了先进制造技术所综合办主任杨慧,他表示,该所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常州市科教城的共建项目。“常州有三块牌子,现在只是把合肥这边的牌子拿掉,常州所还是独立法人单位。人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合肥研究院派遣来的,编制属于合肥的,另外两种是常州这边的事业编制和合同工。常州的原班人马不会调整,合肥的人员编制仍在合肥研究院,也没有太大影响,可能回合肥,也可能继续被派遣在常州工作。”对于机构调整和撤所,上述核所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整体来说反响并不是很好,我在其他所的一些同学反映:所都没了,以后科研项目怎么做?这些他们都表示疑惑。我们属于底层科研人员,只想安心把科研做好,其他也不好说。”《中国经营报》记者询问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撤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称:“是为了整合力量,凝练学科方向。”“核所工作正常”6月29日,上述核所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所里科研工作正常进行,我是研究生导师,前几天学生毕业答辩也是正常的。我们的所长也在单位办公。”他表示,作为基层科研人员,只想安心把科研做好。7月1日,核所大门前。郝嘉奇/摄7月1日8时许,记者前往科学岛核所,看到工作人员陆续入所上班,且需要在门口刷门禁卡,门口有一名保安人员。这名保安说,自己所属保安公司受雇于院方,几天前来核所接替了之前的保安公司。他还说,吴宜灿也正常上班,“我昨天还看到他了”。核所一名党委委员表示:“离职是比较正常的事情,核所的科研环境基本正常,我天天都来上班。”对于其他信息,其并未透露。记者尝试联系从核所辞职的科研人员无果。记者7月2日致函核所及吴宜灿等人员,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7月9日,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向记者表示:“这两周核所没有辞职的。目前其他所没有人跟风辞职。”核所官网显示,6月17日,该所召开2020年中工作进展会,吴宜灿强调,核所作为合肥物质研究院的一员,将继续坚定支持研究院新形势下各项改革,要求全体科研人员继续保持疫情期间的科学理性,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全所人员心无旁骛,继续在科研一线做好本职工作,做出出色成绩。(编辑:孟庆伟校对:颜京宁)

莫足以归

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调研

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

能侗然乎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90人集体离职,相关信息引发各界关切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某研究单元90多人集体离职”相关信息引发各界关切。中科院党组7月17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7月19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该工作组由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任组长,中科院机关相关厅局负责同志组成。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这在中科院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核安全所官网信息称,该所是面向核安全与先进核技术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的创新型研究所,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安全技术基础研究基地、核能安全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中心、核电站及其它核设施安全技术综合支持平台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研究所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上,核安全所在IAEA及ITER国际合作计划、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项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重大项目牵引支持下,始终追求“从源头确保核安全”的理念,深度交融“研、学、产”,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还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和美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国际聚变核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国际奖励。他们为什么辞职?6月28日晚,科学岛一名中层干部向有关媒体记者证实,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均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这几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开始只有200个人了。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至于人才流失的原因,其解释称:“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不过,对于工资变动情况,核所一名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两年收入是平稳的。疫情发生之后,我的科研工作都忙不过来了,没怎么关注工资。”由此可见,集体辞职原因或许不是因为待遇的问题.此次集体辞职事件,在网上也是引起了巨大的讨论:通过了解,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院方强制为核所更换保安,核所科研人员认为自身权益被侵犯。一名疑似核所职工的用户在知乎上写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沟通情况下拆门禁,还有不少保安巡逻,把研究所前后门锁住,对科研人员没有一点尊重,有些女同事都惊恐哭了。”据这名职员陈述,冲突一直持续到6月15日晚11点,30多名特警到来才平息纷争,并表示,没想到过了大半月这件事竟然在网上火了。不过,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解释称:“我们6月15日去给核所换保安,交接时,几十个科研人员冲过来,说不尊重他们,没提前征求他们每个人的意见。实际上,核所之前聘请的保安到期了,也不给人家续签、不付钱。院长约谈核所领导班子之后,说好6月15日更换,而且由院方付钱。”同日,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告诉有关媒体,离职发生在上个月,具体离职原因等其他相关情况不知情。

散名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人集体离职 谁能一次性挖走这么多人?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某研究单元90多人集体离职”相关信息引发各界关切。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7月20日在官网表态,中科院党组7月17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7月19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该工作组由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任组长,中科院机关相关厅局负责同志组成。资料显示,汪克强1965年11月出生,安徽桐城人,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2014年,合肥研究院和中国科大联合申请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该中心于2016年以“优秀”成绩完成筹建。在此基础上,合肥研究院积极推动安徽省、中科院联合申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7年1月10日正式获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合肥研究院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7月16日,表态中提及的合肥研究院所属某研究单元,即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核所)“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消息刷爆各个媒体平台。可关于他们为什么集体辞职,信息却含糊不清:有说是因为研究院为核所更换保安引起后者不满,有说所内科研人员待遇太低,有说这种集体辞职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合肥研究院人事处一名负责离职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90多名科研人员于6月份集体向该研究院提出离职,“他们都是自愿离职的,现离职手续都已经办完。”究竟是谁能一次性挖走核所近百名研究员,让这些平均30多岁的研究员们放弃事业编、福利房也要集体辞职,他们辞职后,又会去哪儿呢?“知乎”上有关这方面的问答,把整个事件指向了另一个方向: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很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这些回答大多匿名,归纳起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科学院的问题,此次集体出走和新上任院长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少不了关系的;一个是来自核所本身。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离职率是院里最高的。核所官网信息介绍,该所是面向核安全与先进核技术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的创新型研究所,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安全技术基础研究基地、核能安全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中心、核电站及其它核设施安全技术综合支持平台及第三方评价机构。核所在IAEA及ITER国际合作计划、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项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重大项目牵引支持下,始终追求“从源头确保核安全”的理念,深度交融“研、学、产”,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还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和美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国际聚变核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国际奖励。官网同时在人才队伍网页中介绍,该所现有职工500余人,包括“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国际核能院(INEA)院士等高端人才20余人,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但据此前媒体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在90多名研究人员离职后,核所的规模急剧缩水。“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这几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开始只有200个人了。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核所官网显示,吴宜灿是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负责研究所战略规划工作。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吴宜灿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记者从16日开始联系吴宜灿,其手机一直呼叫转移,邮件一直没有回复,记者拨打核所官网公布的座机,接电话的男子一听说找吴所长,回复“拨错了”,匆匆挂了电话。来源:科技日报

推推搡搡

年内百名科研人员离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正常流动

工作人员称“这种人员流动一直存在,辞职人员也都有自己的安排和去向。”全文555字,阅读约需1分钟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王煜 校对 卢茜16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回应新京报记者称,此前媒体报道今年以来“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离职一事,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工作人员称“这种人员流动一直存在,辞职人员也都有自己的安排和去向。”16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90余名科研人员离职。报道引用一名内部人士的表述称,离职人员集中于“核所”,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时间均在今年年内,离职原因似与待遇并无直接关联。新京报记者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处获悉,所谓“核所”即为核安全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证实,核安全所年内确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但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合肥研究院体量很大,是中科院下属规划最大的单位之一,辞职是部分职工个人选择,“基本上都是到相关的技术成果投资公司去工作,都办理了正常的辞职手续”。新京报记者获悉,目前上述单位在职员工们均正常工作。值班编辑 一碗鱼

茅虿王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人才流失,多名科研人员“出走”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集体出走,这在中科院系统引起高度广泛关注。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在一个美丽的半岛上,此次离职的科研人员大多数为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曾经创造出闻名世界的“人造小太阳”等试验结果,经常获得国家级奖章。他们为什么辞职?据有关人员反应,目前为止,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均出自中科院合肥研究所旗下的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并表示,此事已经引起部门领导的关注,目前正在调查其背后的原因。

诸樊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体辞职:多为博士毕业,有事业编制

关于人才流失的原因,一名中层干部解释称:“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本报记者郝嘉奇合肥报道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这在中科院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在一个美丽的半岛上,得名“科学岛”。在这里,数千名科研人员创造出“人造小太阳”等实验成果,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他们为什么辞职?6月28日晚,科学岛一名中层干部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均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核所”)职工。这名干部表示,此事已经引起了领导的注意,目前正在调查离职风波背后的原因。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记者 郝嘉奇/摄多人辞职上述科学岛中层干部告诉记者:“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这几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开始只有200个人了。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至于人才流失的原因,其解释称:“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来源:腾讯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法藏

蚌埠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举行院地合作协调会

据蚌埠日报全媒体消息:6月30日下午,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举行院地合作协调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程艳;市领导王诚、周伟新,二级巡视员吴中尧,市政府秘书长吴道俊出席会议。会上,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汇报了工作开展情况,双方就深化院地合作进行了座谈交流。市长王诚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长期以来给予蚌埠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近年来,蚌埠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聚焦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一批以硅基、生物基、5G、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刘建国表示,蚌埠市委、市政府以高效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果。蚌埠科技、医疗等资源丰富,支持蚌埠发展,对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希望双方以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继续加强创新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促进院地合作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为蚌埠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集更多的创新资源。图为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揭牌的现场在蚌期间,双方还举行了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揭牌及项目签约仪式。氧化钒温控智能镀膜玻璃开发、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等12个院企合作项目顺利签约,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记者 杨露露 文 / 图)

彼其于世

共同谱写携手共进、合作共赢新篇章!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莅焦调研

昨日下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莅焦调研。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出席座谈会。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主任吴四发等一同座谈及调研。市领导孙起鹏、买万国陪同座谈与调研。徐衣显向合肥研究院和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长期以来对焦作的关心支持,和为我市输送高水平科技人才表示感谢,并介绍了焦作基本市情、科技创新、院(校)地合作等方面情况。他说,近年来,焦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特别是与中科院密切联系、精准对接,推动双方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当前,焦作正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深化院(校)地合作、产业能级提升、主体培育壮大、载体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行动,全力加快建设新兴科创名城,为双方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合作扩大了平台。希望中科院合肥院和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持续深化与我市重点产业、骨干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育创新人才团队,促进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在焦落地转化,为焦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保障。焦作将始终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服”服务理念,为院(校)地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共同谱写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新篇章。黄晨光简要介绍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情。他表示,合肥研究院毫不动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党、国家和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理念、发展方式等与焦作不谋而合,将精准对接焦作先进制造、食品、生态、康养、5G等产业需求,推动双方在卓有成效合作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焦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焦期间,黄晨光还到博爱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等处实地调研。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丽娜/文 赵林峰/图编辑: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