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张杰研究组招聘启事静观

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张杰研究组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http://www.im.cas.cn)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单位,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学科齐全、水平最高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张杰研究组从事植物免疫调控和微生物致病机理研究。因工作需要,拟招聘正式编制工作人员1名:一、岗位名称:助理研究员或研究实习员1名(正式编制)二、岗位职责:1、能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并协助研究组长进行课题与实验室管理;2、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三、任职条件:1、具有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2、应聘助理研究员者在本专业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IF5.0以上SCI论文;3、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吃苦耐劳;4、有北京市常住户口/应届毕业生/博士后出站人员/留学回国人员。5、年龄35岁以下,身体健康。四、岗位待遇:工资及福利待遇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五、应聘方式:

裴頠

微生物研究所收到科技部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感谢信

近日,微生物研究所收到科技部办公厅发来的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感谢信。信中提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技部会同12个部门组建攻关组和专家组,成立工作专班,动员全国科技系统开展抗疫攻坚。第一时间分离出病毒毒株,向全球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疫苗研发5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迅速推进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上市。多种药物或治疗手段进入诊疗方案。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分享最新成果,提供中国方案”。向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参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项目中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致以衷心的感谢”。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微生物研究所发挥综合性学科创新优势,迅速成立抗击新冠病毒科研攻关团队,奋力科技攻关。高福、严景华、施一、刘文军、马俊才、毕玉海、刘双江、王奇慧、戴连攀、王军等一批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坚守抗疫第一线,在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中和抗体、病原鉴定与溯源、检测技术研发、病毒信息库建设、关键环境监测、国际抗疫科技合作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产出了一批应用于新冠疫情一线防控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关键科技保障。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ABSL-3)、实验动物平台和所级公共服务中心的技术团队紧急行动,加班加点,认真工作,为病毒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此次疫情防控科技攻关过程中,微生物所全体职工、学生,尤其是科技攻关团队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无私奉献,体现了微生物所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与担当,并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成果”等荣誉。抗疫科技攻关成果先后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中科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和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微生物研究所将按照“四个面向”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潜心攻关,勇攀高峰。

张苍

河北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节能环保专场“云上”对接会

人民网石家庄7月16日电 (田巧梅)7月16日下午,河北·2020科技成果直通车石家庄站节能环保专场对接会成功举办。活动采用线上的形式进行。河北省科技直通车石家庄站线上对接会。“我们高校平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就是最缺乏与企业对接的机会,特别感谢科技直通车这个平台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展示我们的项目研究。”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汇报人马记汇报完毕时激动地说。本次直通车活动以节能、环保、创新为主题,聚焦于节能环保产业,精选了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等高校及研究院的六项高水平研究成果,涉及污染物催化脱除技术、循环冷却水处理、皮革固体废弃物处置、免胶带快递包装箱技术等细分领域。活动邀请了来自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环保局、河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三位专家。“河北省是皮革大省,研究皮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十分有必要也有较大的现实价值,整个课题的研究思路也十分清晰。”石家庄市环保局专家岳存义点评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的“皮革固体废弃物的高值化处置技术”项目时说。此外,专家们还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等角度对各个项目进行了点评和互动,并为项目路演和落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据了解,河北省科技厅已在2020年先后举办了14场科技直通车系列活动且还在继续推进中。科技直通车是河北省科技厅重点打造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品牌,旨在全省上下营造 “抓科技,促转化”的浓厚氛围,做强做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拓展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搭建“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平台,锻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队伍,提升河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水平。

柳下季曰

人物访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研究员

文章来源:MaterialsViewsChina官方微信平台本周末WILEY人物访谈我们对话的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研究员。吴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课题组在生物催化和计算机酶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展望了计算机设计的非天然酶进入到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前景。养微生物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爱好。他认为科研中的“一头一尾”常常是工作中最享受的时刻,想到一个idea,或者发表了一篇论文。他给我们介绍了实验室里的Friday afternoon experiment传统,也许对大家有所借鉴。吴边,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基金委“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等国家级项目。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专业,2010年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荷兰帝斯曼集团与格罗宁根大学从事研发工作,2014 年回国工作至今。现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与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研究主要致力于生物催化相关的元件挖掘、机理解析、酶工程改造、合成设计等工作。在Nat.Chem. Biol., Angew.Chem., ACS Catalysis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并获得中和多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酶工程学家奖等奖项。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系列化学品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化,实现产业化应用。IntroctionMVC:能否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WB: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事生物催化相关的元件挖掘、机理解析和设计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在理论方面,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助计算机技术对酶这样的生物大分子进行原子尺度的功能设计。在应用方面,我们则主要研究如何将设计的酶整合到微生物中,从而创制出能够进行工业化应用的新型菌株。MVC:当您还在上学的时候,您想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是什么把您吸引到科学领域的呢?WB:和我们那一代大多数人一样,我从小就梦想成为科学家。在上大学后,我开始接触真实的社会,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做科学家这种事是被舆论给误导了。我一度想要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也通过实习或兼职去尝试了销售、培训等各式各样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都不能让我获得心里的真正满足。后来机缘巧合,我来到荷兰留学,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科研。才体会到于我而言,探索未知、获取真视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比拟的。于是我重新下定决心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而这一次,我明白这是内心自己的选择,自此没有任何改变。MVC: 如果您没有走科研这条路,您现在会做什么?如果重新选择,您还会继续做学术研究吗?WB:我个人的意愿一定是从事科研,但若是条件不允许的话,我也许会成为一位滴滴司机或者滑雪教练。Main fields of interestMVC:是什么促使您选择计算机蛋白质设计与绿色化学为您的研究课题?WB:我本科是药学专业,按照北大药学院的大药学培养模式,我接受了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乃至药事管理等各式各样的训练。其后,我到荷兰留学,在硕士阶段的一个实习项目中,我首次了解到药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合成获得,还可以通过微生物(酶)来进行绿色的工业化生产。在十多年前,这对我是一个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因此我产生了学习生物催化的想法。荷兰虽然是个很小的国家,但却是生物催化领域不折不扣的强国,不仅有众多知名教授,也拥有帝斯曼这样的跨国大型企业。于是我选择了继续留在荷兰攻读生物催化方向的博士,自此长期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生物催化是一个高度交叉的领域,需要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支持。除了实验科学以外,这个领域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科学的介入。于是我花了数年的时间,在日常研究之余,学习计算化学与计算机技术,并逐步开始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进行结合。这个研究方向难度很大,在国际上也是处于萌芽状态,鲜有同行。但从我们目前取得的初步进展来看,这个方向应该具有很好的前景,至少我们保持乐观。MVC:您对于您的研究在酶催化,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有何展望?WB:计算机酶设计在经历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后,已经从概念发展扩展到实际的工业应用领域。例如我们在去年完成的β-氨基酸合成酶设计,目前已经实现千吨级规模化生产。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计出来的非天然酶进入到生物医药的实际应用之中。MVC: 对于发表的著作,哪些是令您最骄傲的?WB:最骄傲的永远是自己发表的第一篇文章(ChemBioChem,2009,10,338),标志着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虽然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不是很高,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两位导师不厌其烦地反复为我指导十几稿。让我真正地学会了什么叫做治学态度。而近期最喜欢的研究则是β-氨基酸合成酶设计的工作(Nat. Chem. Biol. 2018,14,664)。我们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物催化途径,而且能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诸多苛刻要求。国内外的同行们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例如去年的诺奖得主F. Arnold在Chem .Soc. Rev.,上发表的综述中,评述我们的工作是计算技术在生物催化领域应用的一个巨大成功。我们非常开心能够得到自己非常尊重的科学家的认可。MVC:您认为在期刊中做审稿工作有什么意义或重要性?WB:我认为做审稿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同行评议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石之一,需要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共同去努力维护。从青年科学工作者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审稿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对他人研究的积极评议,反过来能够极大地促进自己科研论文写作的水平。Work life balanceMVC: 什么时刻您最享受工作中的乐趣?WB:科研过程中的一头一尾是我最享受的。“一头”是指我们实验室有Friday afternoon experiment的传统。有时我们会冒出一些与目前正在进行的既定项目无关的“疯狂”想法。我们一般就安排周五下午来做做预实验。大多数的想法最终都不会产生任何结果,那么过完周末回来就可以抛在脑后了。但是偶尔也会有成功的时候,也许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就能开辟出来,这种取得初步突破的时刻是一种寻求到未知的乐趣。“一尾”则是指团队经过几年的坚持,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一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或是文章被接收,或是工业化产品正式投产,这是另一种如愿得偿的宽慰乐趣,就像长跑过后,感受到的所谓“runner's high”一般。MVC: 科研工作之余,您有什么爱好?WB:养微生物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实验室之外,我自己在家也用微生物做酸奶或者酿酒。除了微生物,我也很喜欢植物和动物。我在郊区租了块地,有空就去种种庄稼,在家里养了猫和鱼。运动方面,冬季是滑雪,非雪季跑步。Work life balanceMVC: 您认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WB:我认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能够在长期缺少正面反馈的环境下,保持平和的心态,持续地按着既定目标前进。医生可能做完一台手术就拯救了一位病人,大厨做完一桌宴席就能看见食客们满意的笑容。但是科学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在未知中摸索。每天的工作结束后,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进展是常态。因此,我所知道的成功科学家们,或充满激情,或平静如水,但内心一定都是极其坚韧的。MVC: 您能否用简单的几个英文单词形容下拥有快乐的实验室生活的关键?WB:work hard, play harder

哭泣无涕

微生物所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2019年6月28日,微生物所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第二十一届所长奖学、奖教金颁奖仪式及毕业生欢送会隆重举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方荣祥院士、副所长钱韦研究员、党委书记李俊雄、副所长向华研究员、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杨永峰、获奖师生、导师代表、教育干部、2019届毕业生及香港实习生等出席了毕业典礼和颁奖仪式。典礼由研究生部刘宏伟研究员主持。钱韦副所长在毕业合影之前首先代表所领导向2019年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也向呕心沥血培养人才的各位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预祝各位同学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在未来8年职业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持续踏上更多的人生顶点;请同学们继续关心和支持微生物所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继续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同学们,衷心希望大家在研究上取得更多更大的辉煌成绩,将来以“百人计划”、“青年千人”等人才计划的形式回来,届时希望你们首选微生物所,微生物所也必将首选你们,迎接大家的回归!李俊雄书记代表党政领导班子向获得学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辛勤培育同学们的各位导师和辛勤养育同学们的父母致以衷心的感谢!李书记鼓励同学们坚持终生学习和进取,在艰难探索中懂得自知、自觉和自省,在努力拼搏中懂得自尊、自强和自重,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希望每位同学都成为一份创新的力量,最后寄语毕业生:心要善、重实干、志高远。在第二十一届所长奖学金、奖教金颁奖仪式上,刘宏伟研究员宣读了获奖师生名单,陈晓英研究员等6名导师获得了所长奖教金,柴琪瑶等25名研究生获得了所长奖学金。李俊雄书记、向华副所长、杨永峰副书记等为获奖师生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获奖导师代表刘文军研究员、毕业生及获奖学生代表宋晓峰同学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刘文军研究员感谢所领导给予的荣誉和支持,祝贺毕业生圆满的完成了学业;作为导师的职责,应该是“传道、受业、解惑”,使学生能够茁壮地成长;同时勉励学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希望同学们都成为国家栋梁。宋晓峰同学的发言充满了怀念、感谢和祝福,表达了一名学子对学生生涯深深的眷恋之情,并用梁启超先生的名言“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同学们共勉。今年微生物所共有122名研究生获得了学位,其中62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60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在学位授予仪式上,毕业生们依次上台,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方荣祥院士、副主席向华副所长、刘宏伟研究员、叶昕研究员为学位获得者颁发证书、扶正流苏并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欢送会开始之前,向华副所长和杨永峰副书记在也表达了对毕业生的祝贺和对导师们的感谢。杨书记指出,60年来微生物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同学们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老一辈科学家辛勤耕耘、潜心科研、永攀科学高峰,特别是郑儒永院士和黄河研究员伉俪捐献毕生积蓄设立奖学金的事迹,会激励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把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怀继续传递下去。欢迎同学们常回来看看,微生物所永远是你们的家!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毕业生欢送会上,学生会主席田璐同学祝愿毕业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欢送会在充满青春朝气的舞蹈串烧中惊艳开场;王伟成同学带来了歌曲《十字路口》,宋晓峰和黄烨同学深情演唱了《外面的世界》,最让人难忘的是毕业生祝福视频,带给了同学们深深地感动。青春不散场,梦想再起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希望同学们带上导师的嘱托和亲人的祝福,勇敢出发,坚持梦想,谱写人生新的辉煌。

云飘飘

专访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施一:为多学科青年科学家搭建交流平台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今天(10月18日)在浙江温州开幕。在10月17日下午举行的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圆桌会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施一建议,要为各国青年科学家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多学科青年科学家的合作研究。如何培养未来的青年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发展还需要哪些帮助?对此,新京报记者对施一进行专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理事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施一。受访者供图青年科学家做科普有创新方式新京报: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中,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施一:此次新冠疫情,我们所相关研究团队全力投入到研制疫苗和抗体药物、研究病毒致病机制的工作中。大年初一,我就给我的几个学生发了信息,问他们能不能马上回京开展科研,他们都是做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的,大年初三,他们基本就都回来了。青年科学家也都有报效国家的情怀。青年科学家是做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们在一线奋斗,不管是对实验室研究工作还是对科普工作,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6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青促会),这是中科院对全院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综合培养的创新举措。在此次疫情中,会员们从不同的层面作出了贡献,比如病毒分离和检测,大数据应用,疫苗、抗体和药物研发等。新京报:青年科学家在科普工作方面有什么样的优势?施一:青年科学家专业知识丰富,精力充沛、思维活跃,青促会就有会员专门从事科普研究活动。青促会的延伸还有青年社会责任者联盟,从社会责任角度做了很多科普工作,很多会员去中小学做科普讲座,宣传科普知识。他们本身很年轻,和孩子们的年龄差距不大,能够沟通得非常好。部分青年科学家善于科普,能够用大众能听懂的语言进行科学的讲解,他们创新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跟B站等大家熟悉的平台结合。中科院还有一些大科学装置,有时候会组织亲子参观活动,青年科学家可以给孩子讲解这些科普知识,还能让孩子亲手做一些小实验,培养青少年对科研的兴趣。青年科学家要给自己定目标,敢想敢做新京报:你本身也是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上是否有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施一:我代表在国内成长的一类青年群体,我没出国做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我在大学确定自己要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在选择研究生学习地点时要慎重考虑,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好的平台,从而获得快速发展。青年成长过程中都有前辈,包括研究生导师,跟导师之间一定要形成互动,在研究生生涯要多学一些知识。要既能当红花也能当绿叶,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不能一味只干自己的事情。要有自己主攻的方向,同时也能配合团队的需求去做一些工作。正式进入科研工作时期后,青年学者会经历不同的职称晋升,从助理研究员到带领小团队做科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体会是要善于抓住机会,要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敢想、敢做。举个例子,我博士毕业后的2012年,我们开了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年会。高福院士是我们的主任也是我的老师,他鼓励学生和工作人员上台,说出未来三年的计划,能不能做出原创性大的科研成果?当时我上台做了表态,下来以后自己也有了压力和动力,促使我思考如何去做科研工作。2013年,我国发现了H7N9禽流感,国家非常重视,要研究病毒的传播特性。当时我围绕这个科学问题所做的研究发表在《Science》上,算是兑现了自己当时做的承诺。在这个基础上,我慢慢对科学有了感觉。很多时候,需要给年轻人一些信心,让他知道他能干成事儿。适当给青年科学家加担子,培养独立性新京报:如何培养未来的青年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发展还需要哪些帮助?施一:从科学院的角度来说,这里有很多青年人才,但未必所有研究所的青年人才上升渠道都很明朗。从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到研究员,青年人才是希望上升的,需要给他们空间。我觉得适当的时候要给优秀的年轻人加担子,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能够独立做一些探索性的课题,其中需要给他一定的启动资金做科学研究。另外,青年科学家也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无论中科院的青促会还是各种学会协会等组织,一个好的平台对于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跟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青年科学家交流,去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也希望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间青年科技人员的交流。纵观科技发展历史,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都来源于不同学科交叉,要利用这个平台促进大家互相认识,促进一些新想法的产生。新京报:目前科研机构是否存在青年人才流失现象?施一:要看从什么角度理解问题,人才的正常流动是需要的。一些我们想要留住的人才没有留住才叫流失。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限制,能够提供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优秀的高校或科研单位,要做好人才规划,对于机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青年科研人才补好梯队。有一些优秀的人才,可以在其他地方发展,机构可以主动将其推送出去。从某种角度而言,也相当于为其他科研单位培养了优秀人才,不至于青年人才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待遇,怀着不开心的情绪离开。可以把他推荐到让他能够发展的岗位上,这就需要人事部门、组织部门去协调工作。新冠病毒变异程度低于流感新京报:请科普一下,我们要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变异?施一:冠状病毒从它的基因组复制机理来看,变异程度相对流感病毒来说是低的,但不是说它不变异,它也在持续发生变异。但目前现有的变异,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差别,所以现在的疫苗和抗体药物还是有效的。未来如果它持续流行一两年后,它可能会突变成跟之前差别比较大的毒株。现在,我们在研发一些广谱性的药物,选择相对保守的靶点,针对病毒不容易变异的地方开发药物,这是一种策略。同时,我们也在开始研制一些通用疫苗,能够应对病毒的变异,甚至应对不同种类冠状病毒的潜在威胁。所以科学家们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去做一些前瞻性的储备,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毒大的变异,或者出现全新的冠状病毒,或者是其他的传染病攻击人类社会。新京报:流感疫苗提前生产,如何预测当年流行的病毒?施一:流感疫苗的生产是需要时间的,至少需要2-3个月才能生产足够剂量的疫苗,去免疫大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等到当年秋冬季节流感来了之后再生产,通常在上半年就开始计划。所以这需要做一个预判,根据在人群当中流行的流感病毒毒株的序列特征,估算大概情况,选定候选毒株生产疫苗。如果预测不准,一个全新的流感毒株进入人类社会群体,就会造成大流行的出现。但这种大流行一般每隔几十年才会出现,比如2009年H1N1甲流。但对于季节性流感来讲,我们每年都会去做监测,知道它的序列特征,从而提前对疫苗进行更新换代。今年的疫苗应考虑优先给易感人群接种。新京报记者 张璐编辑 白爽 校对 李铭

人谓之樗

君实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

来源:蓝鲸财经近日,君实生物-B(01877.HK)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注射液(项目代号:JS016)已于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I期临床研究并已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据介绍,该项目由君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开发。该研究设计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目的是评价JS016在中国人群中的耐受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免疫原性,为JS016后续临床研究提供依据。JS016注射液是一款重组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SARS-CoV-2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构域,并能有效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结合。据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君实生物迅速启动了中和抗体的研发工作以抗击疫情。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该公司利用自身的工艺平台完成了IND所需的临床前研究,用于GLP毒理研究的抗体工艺开发和生产,以及临床批次的抗体GMP生产。所以,JS016是中国最早进入临床階段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据悉,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发及商业化。在中国区域内,凭借创新药物发现能力、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发、全产业链大规模生产技术及快速扩大在研药品组合,该公司在肿瘤免疫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疾病治疗方面处于较领先地位。另外,君实生物透露:随着产品管线的丰富及对药物联合治疗的探索,预计公司的创新领域将扩展至包括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偶联物(或ADCs)等更多类型的药物研发,以及对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下一代创新疗法的探索。(fuxiaoya@lanjinger.com)

痴呆症

魏江春院士课题组在地衣型真菌系统学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地衣是由一种地衣型真菌和相应的藻类或蓝细菌组成的稳定共生生态系统。作为先锋生物,地衣在干热、寒冷、高海拔、强光照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历经长期演化形成了其独特的适应能力。叶上衣目地衣型真菌(Strigulales)为典型的叶生地衣,主要生长于热带地区的树叶上,是一类特殊生境的地衣资源。因其分布范围广而成为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叶生物种,同时也是为数不多隶属于座囊菌纲的地衣型真菌。对特殊生境来源的地衣进行收集和深入认识,对于充分发掘利用未知地衣物种的应用潜力及加强生物资源的储备非常重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研究组近些年从中国热带地区采集了大量地衣标本,通过结合表型和基因型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了从海南岛采集的隶属于叶上衣目的新种Tenuitholiascus porinoides,其双层囊壁不会形成小室结构,并且在某些生长发育阶段,子囊呈现单层壁。已有研究表明,在地衣型真菌中子囊顶器的结构是携带重要遗传信息的分类学特征,通常用于高阶的分类单元。上述子囊顶器的结构不同于叶上衣目仅含的叶上衣科(Strigulaceae),同时,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也表明它代表了该目一新科Tenuitholiascaceae中的一个新属Tenuitholiascus,进一步揭开了座囊菌纲地衣型真菌的进化史。以上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真菌学著名期刊IMA Fungus上。叶上衣属(Strigula)作为叶上衣科(Strigulaceae)最大的类群,对其分类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其分类系统较为混乱。魏江春院士组联合德国、巴西、古巴等多所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世界范围来源的叶上衣科(Strigulaceae)标本通过表基结合的思路综合研究,对叶上衣属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谱系其基因型(SSU, LSU, TEF1-α和RPB2)和表型特征的差异,使其足以代表物种水平以上的进化显著单元(Evolutionary Significant Unit,ESU),因而将传统叶上衣属划分为六属。除狭义叶上衣属(Strigula s.str)外,恢复了Phylloporis, Puiggariella, Raciborskiella和Racoplaca属,并建立采集自中国海南的新属Serusiauxiella。该新属除参与共生的藻类与其他属不同以外,其大分生孢子末端的附属丝结构呈现独特的由缓慢至快速的生长行为,此现象可能与将大分生孢子固着在叶片表面有关。同时,形态和序列分析结果揭示了叶上衣科另外两个新属Flagellostrigula和Swinscowia。相关文章已发表于真菌学顶级期刊Fungal diversity,这是中国地衣学者主体工作发表在该杂志的首篇。图1. 基于SSU, LSU, TEF1-α和RPB2基因的座囊菌纲系统发育树上述研究为深入探讨座囊菌纲真菌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线索,为完善该纲的真菌分类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此,魏江春院士研究组助理研究员蒋淑华受邀以主要作者身份参与了Kevin D. Hyde教授联合多个国家的研究学者对座囊菌纲分类系统更新和修订的项目(Refined families of Dothideomycetes: Orders and families incertae sedis in Dothideomycetes. Fungal diversity, accept)。以上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与德国自由大学Robert Lücking教授共同指导,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蒋淑华为论文第一作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David L. Hawksworth教授参与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感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邓红高级实验师在研究过程中对标本管理的支持。相关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31750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800010)的资助。以下为原文链接:Jiang SH, Hawksworth DL, Lücking R, Wei JC.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foliicolous lichen in a new family of Strigulales (Ascomycota: Dothideomycetes) reveals remarkable class-level homoplasy. IMA Fungus. 2020, 11: 1. https://doi.org/10.1186/s43008-019-0026-2Jiang SH, Lücking R, Xavier-Leite AB, Cáceres MES, Aptroot A, Portilla CV, Wei JC. Reallocation of foliicolous species of the genus Strigula into six genera (lichenized Ascomycota, Dothideomycetes, Strigulaceae). Fungal Diversity. 2020, 102: 257–291. https://doi.org/10.1007/s13225-020-00445-7(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礼相伪也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举办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技术示范基地启动暨专家指导会

为了推进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珠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施,项目承担单位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月13日在项目技术集成示范点广州市增城百花林水库召开了专家指导会。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亚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周舟宇,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陈桂红,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主任科员陈毓君,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专员陈茂清出席会议,项目主持单位和参加单位的骨干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许玫英研究员主持。 项目组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曲久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任洪强教授,中国科技大学俞汉青教授、清华大学黄霞教授、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爱杰教授组成专家组,对项目正在开展的技术集成示范工作进行指导。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杨旭楠副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作进展汇报;随后,与会代表一行实地考察了百花林水库示范基地,项目组成员现场介绍水华快速监测预警、岸带生物截污、生物高效脱氮、复合微生态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最后,专家组针对示范方案和现场考察情况为项目组建言献策。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建议项目组把握区域特色,从氮溯源、氮转化及微生物脱氮控藻等方面开展有亮点的研究,发挥项目组在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作用;并就各项示范技术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宝贵建议和具体指导。 许玫英向专家组表示感谢,并表示项目组将尽快根据专家意见落实技术方案的修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珠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是由许玫英主持,生态环境部华南科学研究所、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广东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中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广东省水环境领域重要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重点研发专项。 (省科学院微生物所 杨旭楠/供稿)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骗子

河北微生物杀菌剂创制及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

虽然是端午假日,但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城镇望海营村村民李震也没闲着,他来到自己的大棚,查看甜瓜长势。“今年第一次使用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微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至今没有发生病害,甜瓜叶片长的非常好,瓜形周正,目前看着效果很好。”望着丰收在望的甜瓜,李震告诉记者,甜瓜白粉病每年都很严重,往年都是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效果也很好,但是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叶片变厚、变脆,叶色也不正常,还存在农药残留,环境也受到污染。还是植保所研制的微生物药剂好,既防治病害又提高瓜果品质,还不破坏环境。李社增研究员在丰宁望海营村就微生物药剂使用进行技术指导,用过微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的甜瓜长势喜人。 河北日报通讯员赵卫松摄李震所说的微生物药剂,是省农科院植保所独立完成,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防治果蔬白粉病和灰霉病的微生物杀菌剂创制及产业化)的产物,这一成果今年4月获得2019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微生物杀菌剂创制及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微生物杀菌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省植保所所长马平研究员介绍,以瓜类白粉病、番茄灰霉病、草莓白粉病等为代表的气传病害在农业生产中常常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上应用化学杀菌剂是其主要防治措施,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常会造成抗药性、农药残留、食品和生态安全等问题。由于微生物杀菌剂具有防病机制多样、不易产生抗药性,产品无毒无害、对生态环境安全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然而,在微生物杀菌剂创制中存在四大瓶颈问题:一是筛选技术落后,高效生防菌株匮乏。二是生产工艺不成熟,成本高。三是制剂货架期短,难以商品化。四是使用技术不完善,防治效果不稳定。图为微生物药剂在番茄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河北日报通讯员苏振贺摄该成果第一完成人李社增研究员介绍,针对上述难题,防治果蔬白粉病和灰霉病的微生物杀菌剂创制及产业化项目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历时20年系统研究,取得了原创性突破——新研发2种病害高效生防细菌的快速定向筛选技术——专性寄生病原菌瓜类白粉菌的生防细菌子叶法定向筛选技术 和 灰霉病生防细菌离体叶片法高通量筛选技术,提高了生防细菌筛选效率1.5倍,从1.3万余株拮抗细菌中挖掘出果蔬高效生防菌株83株,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3个,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周期和新产品上市时间。首次发现生防细菌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丰产素主要通过抑菌和诱导抗性起到防病作用,另一个抗生素——表面活性素则可以增强丰产素的防病效果,为生防细菌筛选、原药和制剂生产工艺优化及配套使用技术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明了添加氯化镁提高生防细菌菌体耐热性新技术,使活菌体耐热性提高了5.8倍,解决了生防细菌干粉原药获得率低的问题,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储存18个月,菌体存活率比原有技术提高5.7倍,解决了生防细菌液体制剂储存期短的问题,为该菌株进一步商品化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微生物药剂液体原药4指标5因素生产工艺和干粉原药离心喷雾生产工艺,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满足了生防细菌原药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此外,该项成果针对低温高湿环境下不宜喷施液体制剂和运输成本高等难题,研发出枯草芽孢杆菌粉尘剂和泡腾片2个新剂型,研制出3种剂型新产品5个,可以高效防治6种作物病害,其中,获得国家农药登记新产品1个,并建立了相应的田间配套使用技术,促进了我国微生物菌剂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微生物杀菌剂的国际竞争力。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始,该成果研制的微生物杀菌剂产品在河北省和山东省等省份开展了防治番茄灰霉病、黄瓜灰霉病、草莓白粉病和甜瓜白粉病的大面积应用,累计应用面积70余万亩,新增产值20多亿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5万多公斤,为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社会效益显著。(河北日报记者 赵红梅)【来源:河北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