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现古菌新目系博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现古菌新目

近日,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从河流沉积物中发现了一个古菌新目,并为新目命名“广微原体目”(Ca. Gimiplasmatales)。该类古菌的首个物种“浩然广微原体”( Ca. Gimiplasma haoranii)是从佛山市容桂镇的河流沉积物中富集培养而得,其命名是为了纪念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科奠基人之一简浩然先生。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是广古菌超门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生态学功能的一个纲。由于有限的纯培养物和基因组数据,很多未鉴定的热原体纲分支的代谢潜能和进化关系仍然未知。在这项研究中,微生物研究所许玫英研究员的科研团队从广东省佛山市容桂镇的一条黑臭河流沉积物的宏基因组中构建出了4个中高质量的热原体纲古菌基因组,隶属于先前一个未鉴定的分支UBA10834。随后该团队联合深圳大学李猛研究团队对这一分支的系统分类学及其代谢潜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广微原体目具有混合营养生活方式的潜能:即同化甲醛和乙酸的异养生活方式、以及H4F-Wood-Ljungdahl(H4F WL)途径固定CO2的自养生活方式。此外,该新目还具有从头合成类异戊二烯和核苷酸的潜力,以及硫还原、氢代谢和砷还原等等相关的基因和通路。比较基因组学和CODH/ACS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广微原体目和马赛甲烷杆菌目的细菌型H4F-WL碳固定功能基因可能是来自于厚壁菌门的横向基因转移。这项研究扩展了研究人员对热原体纲的系统发育学及其代谢多样性的认识,并为热原体纲内不同目之间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以“Meta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metabolism and evolution of a new Thermoplasmata order (Candidatus Gimiplasmatales)”为题发表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胡文哲、深圳大学潘杰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微生物研究所许玫英研究员和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李猛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科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行动专项资金和深圳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1462-2920.15349(省科学院微生物所 胡文哲/供稿)【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格斗术

河北省4个食用菌新品种通过专家认定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张怀琛 通讯员周英森)近日,河北省4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品种通过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专家认定,填补了河北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中早熟、硬质香菇品种,及工厂化白色金针菇高产、抗病新品种的空白。针对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历史欠账多、引进菌种“水土不服”等问题,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负责人张根伟率领团队,依托“香菇种质资源搜集及育种研究”“金针菇、杏鲍菇新品种选育研究”和“食用菌主栽品种提纯复壮及种质资源创新”项目,经过3年技术攻关,选育出适合我省气候特点的4个食用菌优良新品种,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此次通过认定的新品种中,“冀杂29”为早熟广温香菇新品种,适合鲜销、干制加工;“冀香15”为中早熟、中大型、硬质香菇新品种,适合运输鲜销;“冀金杂1号”为白色金针菇高产、抗病新品种,可多批次工厂化栽培;“冀杂26”为耐低温、适广温小平菇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之生也

探索地方科学院发展新路径 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地方科学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0月12日至14日,河北省科学院张德强副院长一行到贵州科学院调研,交流地方科学院体制机制创新的新举措。10月13日上午,河北省科学院张德强副院长一行赴贵州科学院创新基地调研,先后参观考察了贵州科学院科技服务平台、中试基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展厅、食用菌精深加工中试院及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10月13日下午,座谈会上张德强副院长介绍了河北省科学院调研相关事宜。景亚萍院长围绕贵州科学院科技技术创新、人才聚集、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高技术示范企业的孵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大数据发展及高端智库建设等作了介绍发言。张洪亮副院长介绍了贵州科学院“134”的发展思路,发挥贵州科学院特色优势,整合院内外科技资源,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战略合作,重点围绕我省战略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等情况。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产业处、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贵州科学院党委书记薛涛,院长景亚萍,副院长李丹宁、张洪亮出席调研活动。【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汗流至踵

河北省生物电磁与神经工程重点实验室(筹)揭牌

本网讯(通讯员 屠琼芳)2021年4月1日,河北省生物电磁与神经工程重点实验室(筹)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召开。河北省科技厅平台处一级调研员李志平、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马国伟、河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新、河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红实出席此次会议。 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帅主持第一阶段会议。马国伟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近年来河北工业大学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和保障情况。他表示,学校一定做好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等实验室基础条件保障,加大实验室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好实验室。随后李志平讲话,他向实验室获批表示祝贺,同时指出目前我省在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存在短板,希望实验室可以立足神经工程脑科学领域,发展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王秋良、杨庆新、马国伟、李志平等为重点实验室揭牌,马国伟为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会议第二阶段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秋良主持。河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与智能健康研究院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桂芝围绕实验室建设意义、研究方向及成果、人才队伍情况、未来发展目标几方面做实验室2020年度工作报告。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郭磊作了题为“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智能研究”的学术报告;教授许铮铧作了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的学术报告;副教授郭苗苗作了题为“经颅磁刺激对大鼠工作记忆影响的研究”的学术报告。 随后学术委员会审议了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工作报告及实验室各项管理规定,并就实验室运行和发展提出建议。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实验室针对生物电工与智能健康领域国际前沿问题及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实验室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稳步提高。在近一年的建设期内实验室立足于生物电工技术基础,在电磁生物效应、电磁神经调控、医学电磁功能成像以及类脑智能等方面取得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提升了实验室的国内外影响力,促进了河北省和全国生物电工与智能健康相关研究领域发展。学术委员会建议实验室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凸显学术特色,并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 会议第三阶段,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于明讲话,他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也表示会大力支持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室建设顺利进行。最后,徐桂芝对各位领导专家的莅临再次表示感谢,并表示会带领实验室全体成员不断努力,为促进河北省以及京津冀神经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秋良(主任委员)、天津理工大学校长杨庆新教授(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洪波教授(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杨卓教授(委员)、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刘国强研究员(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刘志朋研究员(委员)、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挥研究员(委员)、燕山大学彭勇教授(委员)、河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徐桂芝教授(委员)、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帅教授(委员)以及河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郭磊教授(委员)参加会议。参加会议还有电气工程学院领导和教师代表、重点实验室全体学术骨干教师及博士生。 【来源:河北教育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合唱团

院党组书记刘春成到微生物研究所调研

3月5日,院党组书记刘春成到微生物研究所调研,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所领导班子汇报。刘春成对微生物所近年来的发展及党建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要求,一要加强学科建设,围绕科学院的重点学科方向,加强与生物所合作,充分利用生物所优势资源促进学科建设。二要在科技体制机制建设上敢于走向前,立足体制机制改革现状,充分利用改革利好政策,一步一步向前发展。三要立足河北省区域发展做工作,找准研究所定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团结协作,融入整个区域谋发展。四要加强党建,结合所史开展党史教育,多听取离退休职工建议,提高认识,承认历史成绩,鼓励创新,抓住重大战略机遇。院办公室主任、产业开发处处长周英森和生物所所长宋水山陪同调研。(微生物所供稿)【来源:河北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徼以马捶

河北新获批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在石家庄,另一个在保定

根据科技部最新发布的公告:科技部与河北省共同建设省部共建交通工程结构力学行为与系统安全、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你们申报的这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了!每年给钱、给政策支撑你们发展。这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具体信息如下:这次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针对重点实验室体系进行优化重构的一步。科技部已经明确发文,将在2020年对全国范围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在新兴科技领域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先介绍一下石家庄铁道大学方面: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建设运行期内,石家庄铁道大学每年提供2000万元经费,支持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相对独立的科研自主权和人事决定权。须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获批的省部共建交通工程结构力学行为与系统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是石家庄铁道大学的传统优势领域。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也是学校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河北农业大学方面:要求同上,经费方面河北农业大学每年提供1500万元经费。获批的省部共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也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最强领域。河北农业大学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其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河北农大在北方典型农作物,如大豆、玉米、土豆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走在前列,此次获批重点实验室,也是实至名归。可见,从今年开始,陆续将会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运行。看趋势,双非院校的获批率应该占比较大。应为原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乎全部在双一流高校里,科研资源分布严重偏科,很多双非院校甚至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国家有能力支持更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越来越多的普通大学将会拥有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普通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之间的界限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当然,清华北大复旦南开等这种老牌名校的地位永远不可撼动。但那些不知名的或者政策照顾类的双一流高校,就不好说了。

独化

7个生物医药领域科技项目转化落地河北

北京商报讯(记者 姚倩)12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中国技术交易所获悉,在“河北·2020年科技成果直通车(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站)”活动上,2020年通过科技成果直通车实现转化落地的12个科技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来自京津等地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企业发布了生物医药领域科技项目7个,其中包括来自积水潭医院的真皮基质来源软骨再生支架,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抗感染一类新药,来自南开大学的重组SARS-CoV-2包膜颗粒疫苗等创新项目。

刑名

隆尧一中优秀学子风采录:宋水山

宋水山,男,汉族,1963年6月20日生人,旧城公社(现牛家桥乡)马头村人。博士学位,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河北农大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政协第九、十届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农工党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河北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专家顾问组成员。1978年入隆尧县第一中学(位于尧山)46班学习,后因病休学一年再入51班学习,1981年高中毕业考入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1985年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1988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被分配至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工作。从1991年始至2000年,先后在日本大阪市立工业技术研究院(1年)、丹麦Odense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1年)、德国Muenster大学微生物研究所(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从事合作研究。2001年师从河北师范大学孙大业院士攻读博士,2004年获得细胞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细菌群体感应、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和生物降解塑料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和院级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3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微生物群体感应通讯系统与病害防控基础研究--跨界通讯系统的生物学基础)、863计划课题(真菌和微生物代谢物杀菌剂研究与产品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近三年来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1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在利用细菌群体感应机制防治作物细菌病害方面,克隆了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作物软腐病基因,并利用这两个基因构建了重组农业微生物和转基因作物,显示了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发现植物G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GCR1和GCR2以及Ca2+信使系统参与了植物对细菌AHL信号分子的应答,GCR1和GCR2可能为AHL信号分子的候选受体,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另外,在生物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方面发现细菌群体感应调控PHA合成的新的生物学功能,P(4HB)的研究和生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为了能融入河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所带领的研究室除了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出论文展示我所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也瞄向了应用开发项目,目前已经筛选到几株防治作物真菌、细菌病害的优良菌株,深入研究开发将制备出能应用于大田的微生物菌剂

解心释神

一颗蘑菇演绎科研人生——记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路等学

转载于2020年5月26日《甘肃科技报》专家简介路等学 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食用菌研究室主任、西北特色食药用菌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菌物学会羊肚菌产业分会副会长、中国菌物学会菌文化分会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草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内生真菌的菌群结构及生态功能研究”主持人,曾挂职张掖市甘州区科技副区长。主要从事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及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本报记者 栗金枝 特约记者 李小波他的生活很单一,说起来只和菌类打交道。他的生命很充盈,学术科研、助农增收,他样样都努力实现。他的工作专一、专业而又复杂,他对自己的业务要求就是把一件事情做一辈子,做到最好。他就是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路等学。术业有专攻 “蘑道”无止境今年58岁的路等学,一辈子都在和“蘑菇”打交道。路等学的入“蘑”之道可以上溯到他在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卫生检验专业读书时期,在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老师的“致学”精神感染下,初步认识了食用菌,开启了追求学术研究的梦想。1988年他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化学教研室调入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后,从此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他还是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一头扎入食用菌的研究中,迈开了走向“蘑菇人生”的脚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0多年间,路等学对食用菌简直着了迷,对菌种的繁育和食用菌的生产如母亲对婴孩的呵护一般操尽了心。他一丝不苟、孜孜矻矻地带领着团队执著于食用菌优良菌种的繁育生产与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一路一蘑菇、一菇一世界”。痴迷于蘑菇的他先后完成并发表了《柱状田头菇的基因组拼接和代谢通路分析》等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获得《茶薪菇胞外木质纤维素酶诱导方法及胞外纤维素酶发酵料》《采用黄芪提取液提高羊肚菌深层发酵菌丝体多糖含量的方法》等9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路等学还介绍了他们团队接手的项目,每个项目的顺利完成,都是他们埋头苦干、用心科研的最好证明。“西北草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内生真菌的菌群结构及生态功能研究”是路等学团队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项研究成果探明了紫花针茅不同组织器官可培养内生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紫花针茅根际和体内真菌菌群结构特征;明晰了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真菌的生态功能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等。“这个项目的顺利完成,为紫花针茅根际和体内真菌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为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所有的研究最终都是要为民服务的。”路等学介绍。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茶薪菇胞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研究”的完成,初步探索了茶薪菇胞外木质纤维素酶的诱导方法及其发酵料的配方,为茶薪菇生产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持;“应用组学策略选育茶薪菇新品种与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对现有的20种茶薪菇进行了分类,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和代谢通路研究;“功能化香菇规模生产技术研究”与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院地合作,研究表明在香菇培养基中添加黄芪秸秆对提高香菇多糖的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每次的合作中,我们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项目科研对团队来说,也是一次次的打磨和考验。”路等学说。“羊肚菌菌种选育与规模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是甘肃省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栽培试验,初步建立了适合不同地区的羊肚菌栽培技术模式。通过实施羊肚菌设施化中试生产,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路等学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受到科技界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他们先后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甘肃省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与二等奖各1次。在各种荣誉面前,他说:“干了一辈子跟蘑菇有关的工作,我早已入了‘蘑道’,看见各种蘑菇像雨后春笋一样长出来就是我最开心的事。”路等学团队查看菌类生长情况科技利苍生 为民耐苦劳食用菌生产是连接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节点,在循环农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中,食用菌种类很多,诸如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茶树菇、羊肚菌等,都是对人类身体极具营养价值的健康食品。在脱贫攻坚的重要节点,食用菌的规模生产无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途径,工厂化加工生产也成为地方经济开源增收的支柱性产业。这是令路等学痴迷于“蘑道”的根本原因,他说:“传统蘑菇种植产量小、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较低;为提高产量、助农增收,应该选育适合本地特点的菌种和栽培技术,使食用菌研究、菌种繁育、食用菌生产销售、加工再销售成为一条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让菇农富起来。”为了菇农的脱贫梦想和幸福生活,路等学长期在“蘑道”上奔波,选育食用菌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2010年以来,他率领团队对西北草原经济价值极高、但研究难度很大的共生菌黄蘑菇(黄绿卷毛菇)进行生境调查、采样、菌种分离及特性研究;在张掖市甘州区挂职科技副区长期间,调研全市的食用菌产业,参与制定《张掖市关于推广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主持制定《甘州区加快食用菌发展的实施意见》,使食用菌产业确定为张掖市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写入了政府2016年度一号文件;2017年以来又多次深入庆阳、甘南、临夏等地,对9个样点的野生羊肚菌进行生境调查和标本采集。通过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动甘肃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论文,推动甘肃省食用菌可持续发展,造福菇农,让食用菌产品成为农民脱贫的宝菇。同时,为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菇农的“红利”,路等学和团队又带着多项科研成果,长期奔波于陇原大地,面向全省现代农业主战场,向菇农们推广茶薪菇、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优良菌种和科学种植方法、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示范指导他们规模有序种植,积极探索特色优质食用菌的产业开发和应用,总结出了优质菌种在不同地区的种植模式。自1989年以来,已累计推广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杏鲍菇、茶树菇优良菌种60万(瓶)袋,为食用菌种植企业和种植户带来至少6000万元的收入。食用菌种植是一个费心、费力的活,在羊肚菌种植试验过程中,路等学总是深入田间地头,亲自参与种植的各个程序;种子种到地里后,他更是时时小心,处处在意,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关注着温度、湿度、光照等是不是能让土里的菌种能够舒服的生长;浇水、通风、卷帘子都亲力亲为,精心呵护着菌种的生长。他常对团队中的年轻人说:“我来自农村,习惯了做农活,也只有自己做了,才能更容易掌握技术并发现问题。农林研究员泥巴没有裹满裤脚,那只能说明工作不到位。”2018年,在一次野外采样中,他一脚踩空跌下山坡,造成脊椎及肋骨严重骨折。手术后,医生劝告他不得进行频繁的体力活动,否则会带来后遗症,引起经常性的疼痛。但是在以后的野外调查采样时,他为了拍出理想的标本照片,又把医生的叮嘱抛到脑后,爬在枯枝烂叶上亲自采样。他的精神也同样感染着团队的年轻人。如今在路等学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其研究成果、专利成果已经转化为“一路一蘑菇”。他们用科学技术为广大农民,特别是菇农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生活作出了奉献,为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人有担当 团队共成长2015年,路等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他来说,就是把蘑菇的事情做好,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中默默奉献、在无止境的“蘑道”中体现求真创新的价值观。多年来,他行色匆匆,执着于“蘑道”,立足于“蘑道”,扎根于“蘑道”,却又拔擢于“蘑道”高屋建瓴。事实证明,在他的“蘑菇人生”中,他做到了“五个结合”,即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地方研究所与国家科学院相结合,食用菌科研项目实施与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推广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2018年,路等学承担了甘肃省委组织部重点人才项目,组建了“西北特色食药用菌研究团队”。为了向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人才和技术支撑,作为团队的带头人,他把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时刻关注;又通过柔性引进团队还吸纳不少高层次人才,对他们进行帮、学、带,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素养。在鼓励团队创新时他说:“生活里的事情往往是容易解决的,有很多经验可以遵循,而科研中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在年轻人身上是难能可贵的。”“试验笔记一定要认真记、按时记、详细记,总结时才会省力省时,试验结果也就依据准确,得出的结论自然会正确。”在研究与试验环节时,他这样告诫学生们。在他的悉心教诲下,团队成员成长迅速,其中一名“陇原学者”回到定西原工作岗位,已经独立承担省级项目。30多年来,路等学和他的团队不断进取,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为帮助贫困地区广大菇农脱贫致富、为地方区域创新产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2月,他被评为“2017年度甘肃省科学院先进工作者”。花甲之年即将到来,但在路等学的心里,科研之路还很长,自己能做的事情还很多,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他一直用自己的执着精神和实际行动诠释着“一路一蘑菇,一菇一世界”的人生理念。

去食

巨鹿县与省科学院达成合作

12月31日,巨鹿县在石家庄与河北省科学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学院院长葛会波,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春成,副院长张德强、刘波,县委书记孙保祥,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俊国,市科技局副局长付国峰,县委副书记李精虎,副县长付玉林,县政府党组成员王彪出席签约仪式。葛会波指出,巨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营商环境好,创新氛围浓,发展潜力巨大。金银花是巨鹿县特色产业、重点产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0%。省科学院和巨鹿县要以此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开端,下一步,省科学院要按照巨鹿县新型研发机构模式组建河北省科学院巨鹿研究院,要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围绕巨鹿县金银花产业升级、区块链技术跟踪溯源、机电与智能设备制造、康养度假旅游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为巨鹿县以金银花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并希望双方在科技交流、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搞好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落实到具体的合作项目,助推巨鹿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孙保祥表示,巨鹿将以最好的环境、最优的服务、最佳的状态密切配合双方之间的合作,全力加快省科学院成果在巨鹿转化,全力配合好省科学院专家团队工作,为专家和科技人员提供好各项保障;在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为院县联合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提供支持,从而加快巨鹿产业转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付玉林代表我县与张德强进行了签约。签约仪式前,与会领导还一同参观了省科学院机电一体化中试基地、生物、微生物、能源等研究所。【来源:邢台市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