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 17:1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吴振宇 通讯员 於康 张一持网络图片6月20日,杭州市发布《2017年度杭州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接收总量79347人,较上年同比增长4.82%。《报告》采集了全市各级人力社保部门掌握的2017年度接收高校毕业生数据(不含在杭省、部属单位接收毕业生就业数据),和2017年度企事业单位在杭州人才市场和杭州人才网上发布的岗位需求数据,并通过近3年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近3年来,杭州市持续保持对高校毕业生的较强吸引力,高校毕业生流入量持续高位运行,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总量均在7.5万人以上。2017年,杭州市生源占全市接收高校毕业生总量的35.26%,杭州市外浙江省内生源占接收总量的33.26%,浙江省外生源占接收总量的31.47%。在杭州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回杭就业人数保持增长的同时,杭州对省外生源的吸引力有大幅提升,人数居前三位的生源省份分别为安徽、河南与江西。《报告》还显示,杭州市接收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五所在杭高校的应届生人数最多,均在1500人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杭州市实施的针对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的各类政策逐步显现效应,在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来杭的高校毕业生结构层次进一步优化。高学历毕业生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呈现“双增长”,2017年杭州市接收硕士及以上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一万,达10003人,同比增加21.68%。同时,接收“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达9547人,同比增加8.99%。与此同时,接收的高校毕业生专业背景与杭州市产业发展需求匹配性较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软件工程、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等专业学生接收量占比较高,与杭州市推进信息经济发展和城市国际化建设对人才的专业需求相吻合。
最近,一则杭州双语硕士放弃30万年薪做保姆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窜红。为此,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开始说读书无用论,有的开始说标题党哗众取宠,有的说这是明显的宣传炒作。那么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女主人公刘双,32岁,陕西人,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后,她曾在某大型通讯公司工作,主要负责非洲客户对接。曾去几内亚做客户维护2年,后2016年因结婚生子回国与丈夫一起到杭州发展。先后做过销售,早教中心教儿童英语等工作,最终机缘巧合之下,选择了从事高档家政服务的工作。因她的高学历以及保姆身份成为了网络话题,顿时一炮而红。原来,女主人公刘双是她自己主动地投入到家政服务行业中去的,甚至连她的母亲刚开始都不太理解她,觉得她上了这么多年学去“伺候人”,有点想不通。那么她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呢?原来客户看中了她能跟孩子双语交流的能力,认为她能给孩子带来高质量的陪伴,给她开出了月薪2万元以上,双休的工资条件。看到这里,各位心里肯定会想,一个高材生为什么要去选择做保姆呢,这是不是一种学历浪费呢?其实,在我看来,杭州双语女硕士刘双的事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1.需求创造工作,学历成就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很多行业和工种都开始慢慢地饱和起来。有的工作甚至跟不上时代潮流而消亡了,比如箍桶匠,补碗匠等。也有新的工种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比如电子游戏竞赛陪练师,还有软件开发师等。更有一些老工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这一工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说女主人公刘双所从事的家政行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应该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刘双作为一个具有高学历的劳动者,她看到了家政市场行业产生了新的需求,为此她亲身投入了进去,并且获得了成功。我们欣喜地看到她的这一行为,必将会带动更多的具有高学历的职场人参与到家政行业中来,从而带动家政行业整体市场的繁荣。2.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劳动者的价值需要被尊重和肯定。市场主体要对劳动者抱有宽容度。任何工作都是社会组织的具体分工活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只要真心付出自己的努力,就会有获得合理的回报。3.读书永远是有用的。任何时候,读书永远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简便,成本最低廉的方式。任何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只有通过读书这一条路。读书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获得新的思维方式。他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道路看得更加深远。就如文中的女主人公刘双,即使是在一个普通的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新的活力和价值。当前,随着我们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人来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价值。同时也会涌现出更多的像刘双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进入到平凡的岗位上来,让工种变得更有质量,让工作变得更加人性,让劳动者更加有尊严。
近日,一位杭州老大爷来到公园相亲角,为自己38岁的双硕士女儿相亲!普通人考上研究生就很厉害了,她女儿竟然一口气拿了2个硕士学位!但大爷一上来就抱怨,说自己的女儿“只知道读书”,“不会找对象”。▼老大爷的女儿从浙大毕业后,到澳洲留学,还拿到了当地的绿卡。目前在上海常驻工作,注册会计师,年薪30万。老大爷坦言,女儿读书成绩好,一开始他感到很高兴,但话锋一转,又称“早几年高兴不起来了”。▼女儿如今38岁了,却还没有成家,这成了他目前最大的心病!“条件好的,年龄相仿的早就成家了”“剩下来的可能都有原因的”所以他也不要求对方条件有多好,差不多就行了。▼更让人吃惊的是,怕自己女儿自身条件太好,别人不敢上来问,老大爷还故意把女儿的条件写得差一点。女儿明明是双硕士学历,对外却说就读了个本科。为了逼婚,他试过很多招数,比如像电视里学习,给女儿下命令:再没找好对象,别回家过年了。但女儿也跟电视上一样见招拆招,说大不了就租一个对象回家过年。看完老大爷帮女儿相亲网友们有话要说↓↓30万是美元吧…▼这不等于是把LV往地摊上摆?干嘛要委屈女儿找一个一般的呢?▼双硕士哪里丢人了??这个条件单身也能过得很好,千万别被相亲给毁了。为了结婚而结婚就一定幸福?如果对方看到高学历条件好的女生会畏惧和自卑,我觉得他也配不上您女儿的。▼也有很多这样的父母读书时候不允许孩子恋爱,一毕业就逼着孩子结婚,最好是马上就有孙子或外孙抱可这也太难了吧?▼来源:侬好上海(helloshanghai2013)、澎湃新闻(thepapernews)老大爷也是良苦用心啊,但找对象的事还是随女儿自己吧!认同的文末点编辑 左脚杭州日报 诚意出品更多新闻下载杭州首席新闻客户端“杭+新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柳依然“该员工的学历不符合‘全日制’条件,审核不通过。”7月6日,杭州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一条反馈信息,给王扬(化名)泼了一盆冷水。作为本科浙江大学、硕士华东政法大学的毕业生,王扬今年6月毕业后满腔热血选择了杭州这个与他羁绊深刻的城市工作,却在申请杭州人才补贴方面碰了壁——原因无他,仅仅是研究生毕业证上的“非全日制”四个字。王杨收到“不通过”通知,理由是学历不符合“全日制”条件以就业为导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反而在社会和就业市场遭到了不公待遇,这让“王扬们”很困扰。期待王扬是浙江嘉兴人,一名90后。2013年高考时,他以文科672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三年之后,他选择了考研之路。“2016年我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当时报考的是复旦大学法律硕士。分数揭晓后,337分,上线分数为345分,一志愿未能上线。”王扬回忆,当时他考的试卷是法律硕士统招试卷,也是全上海统一批卷的,各科成绩分别为:政治71分,英语77分,专业一93分,专业二96分。“当年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法学)分数线是330分,不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我考虑到法学学科的实践性特点以及教育部统筹政策,就报名了华东政法大学非全日制的调剂。”王扬告诉记者,第一志愿未能如愿以偿,他选择了调剂,“初试成绩排在全部法律硕士的中前段,复试成绩也超过了全日制的录取线不少,最终被华东政法大学录取为法律硕士(财税金融方向)。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并不轻松。“2017年9月入学,三年制的硕士,每年学费是一样的,但总学分要求还比全日制研究生还高。”王扬说,研一学习压力比较大,周末两天满课;到了研二开始,他主动找工作,分散毕业就业压力,也幸而入职浙江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事破产清算与重整的律师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方向财税金融比较契合。研三毕业这一年,王扬除了日常的律所工作外,更多精力准备毕业文论答辩。“论文和全日制统一标准,盲审答辩。我因为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被评为优秀应届毕业生(同届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一起面试,非全日制只有2人评上)。”王扬说,在校期间,学校坚持统分统招,保证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质量与水平。现实杭州,是王扬向往的城市。不仅仅是本科四年在这里度过,考上华东政法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三年,他也把一半的时间留在杭州实践。这几年,他也关注到杭州引才力度不断。仅2019年,杭州以55.4万的人口增量位列全国第一,近三年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第一。当然,为吸引高学历者来杭州创业发展,不惜真金白银:对来杭工作的全球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含毕业5年内的回国留学人员、外国人才)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其中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王扬看到这条政策,也很心动。6月30日,他试着向杭州人社部门发出人才补贴申请,却被无情拒绝了。7月6日,他收到一条短信:该员工的学历不符合“全日制”条件,审核不通过。王扬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我们当年和全日制也是同样的分数、同样的考卷,毕业要求也是一样的,也都有应届生的资格,最后各种政策都无法享受,”王扬非常不理解,“我认为杭州的人才政策没有跟随教育部新政策的步伐,不是很合理。”小时新闻采访中发现,王扬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同样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小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本是被杭州对硕士生的丰厚补贴和优越的人才政策来到杭州工作,小林却发现自己被排除在了“人才”范围之外。“我们上着同样的课,接受着同样的考试,在工作能力上,反而是非全日制的学生更胜一筹。”小林也表示,因为自己选择就业的是律所,其实自己在就业方面并没有受非全日制这个身份的很大影响,“但事业单位的就不同了,我有同学想考事业单位,但是事业单位招聘上明确由写着需要全日制应届毕业生,审核都过不了。”广西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金,今年就因为非全日制毕业生的身份影响了就业,至今未寻得工作,不禁发出了“给母校丢脸了”的感叹。“在校招体制下影响较大,感觉被不对等对待。”小金说,“想进体制内工作,却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感觉被抛弃了……”争议采访中,很多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并不清晰。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几个人,不少人质疑其“含金量”,甚至直接等同于在职研究生、函授学历等。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有网友也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评论,其中一位网友的观点是“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就是不一样。两个培养方式不同。用人单位愿意选择全日制。我觉得不存在歧视,这是市场需求而定。你考非全日制时候肯定有你的考量,否则为何不考全日制”。也有人分析,之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得不到认可,在2016年确定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之前,社会对非全日制的印象停留在“混日子”“自考”等方面,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导致地方用人单位拒绝非全日制研究生,损害了毕业生的公平就业。小时新闻记者从教育部官网上查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教育部官网上公开信息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王扬就是改革之后的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按照王扬的说法:“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非全日制仅指学习方式,非学历类型。因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时间较短,社会容易把统招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非统招的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的成教、自考、网络教育本科相混淆。”202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明确各地及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资格条件。不过,走出校门的王扬,“非全日制”这四个字马上成了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其实很想证明自己并非读了个‘假研究生’,也想得到应届毕业生的同等待遇。”王扬苦笑道,作为国家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他希望能得到社会尊重和接纳。出路王扬曾向杭州市相关部门反馈了情况,却被告知引才计划明确按照政策制定好的执行,非全日制毕业生明确不在补助范围内。杭州相关部门给王扬的回复小时新闻记者带着相关疑问,致电了浙江省教育厅。据省教育厅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五部们联合下发的政策保障了非全日制毕业生和全日制毕业生的同等待遇,但教育部门并不能介入地方的政策规定和实际就业情况。“事业单位招聘由事业处管理,公务员招聘有组织部管理,杭州市的人才政策需要找杭州市相关部门。”该工作人员表示。对于“王扬们”遇到的问题,杭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今年已经收到了不少关于非全日制毕业生相同的反馈,作了统一回复:杭州人才政策一切按照杭委人办2019第4号文件执行,明确人才补贴范围是全日制毕业生。”杭州市人才办受理部门也告诉记者,“人才补贴的执行会严格按照文件规定。”针对这些困惑,小时新闻记者也联系了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政府行政法律服务团队盛震超律师。“根据文件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应当具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而杭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两者进行区分对待,这是违反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规定的。杭州市相关部门‘杭州发展人才需求与教育部统筹文件不冲突’这个说法,并不合理。如果已向具体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作出不予给付人才补助的决定,那么该非全日制研究生依法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该决定。”浙江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杨建华教授在接受小时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就业不平等的原因主要还是一种就业歧视表现。“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不应抱有‘非全日制度一定比全日制差’这样的就业歧视观念,要唯才是取,因岗设人,而不能因人设岗。但很遗憾,现在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现象还广泛存在。”针对杭州人才补贴政策不囊括非全日制毕业生这一现象,杨教授也谈了自己的观点:“政策的生命在于公正。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就要体现这种正义性和公正性,针对相同的毕业研究生的证书,应该一视同仁。在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文件后,地方制定的政策更应该服从国家上位政策,不能在政策制定时出现违背国家政策和非正义的偏差。”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最近,关于浙江杭州余杭区街道办2018年招录新公务员全是清北研究生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清北是我国的最知名学府,研究生学历(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已经到了顶尖学历,到了这样的层次不应该搞科研、当科学家吗?于是乎,有人认为这是大材小用。难道真是大材小用吗?未必!从上面的公示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街道办事处的录取情况如下:运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新闻传播学硕士;乔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软件工程硕士;临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中国哲学硕士;东湖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南苑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仓前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中泰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五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生物学博士。清一色的清北生,最低学历硕士研究生,还有两名博士研究生;专业高大上,与我们平时了解的基层公务员“杂七杂八”的工作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关联。他们是不是从事科研工作更合适?是的,他们可以从事科研工作,成为人人羡慕的科学家,但这条路并不好走,相信这些报考人员都心知肚明。如果想从事科研工作,如果起点高一点的话(在985层次的大学或研究所工作),博士应该是最低学历(当然,有的研究所要求硕士学历),读完博士后以后,有机会进入知名大学任教,评上职称以后就要“千方百计拿帽子”: 35岁之前入“优青”和“青长”、45岁之前入“杰青”和“长江”、50多岁做院士。但这些“帽子”哪有那么容易拿到!于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在38/40岁和45岁两个年龄段因为没有拿到“帽子”就“立地成佛”了。所以,即使是清北的高学历人才,想在科研这条路上顺风顺水,也并不是我们平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清北的硕博生之所以乐意从事余杭区街道办的工作,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丰厚的物质条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余杭区给高材生提供的优厚待遇不仅可以让他们衣食丰足,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拳脚,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余杭区是阿里巴巴的创始地,2019年被评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7名,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高达2824亿元,已经超过我国很多地级城市,全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良好的环境以及发达的经济成为众多清华、北大硕博毕业生愿意来此就业的重要因素。余杭区为这些高材生共设定了三种类型的优厚待遇。第一,招聘为事业编制人员的,表现优秀且符合《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资格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聘为招聘单位中层正职,期间按事业副处级标准享受绩效工资待遇;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聘为招聘单位中层副职,期间按中层正职标准享受绩效工资待遇。除此之外,无论是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均可可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登记。第二,招聘为政府部门高级雇员、国企高级职员,实行聘用制管理,首次聘期为3年(试用期1年)。按规定购买“五险一金”,其中博士研究生参照区直属国有企业中层正职执行,年薪总额38万左右;硕士研究生参照区直属国有企业中层副职执行,年薪总额35万左右。此外,还可申请连续3年每年1万元的从业补贴。可以说,工资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并不算低,甚至还有一些优势,这也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三,普惠待遇。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首次聘用三年中共可分别领取8万、6万的生活安家补贴;三年内,根据需要可申请无偿使用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自行租赁房屋的可分别申请领取1600元/月、800元/月的租赁补贴;对选择购房的无房户可分别申请领取一次20万、10万的购房补助,有房户可分别申请领取一次10万、5万的购房补助。此外,还给予医疗、健康体检、相关人才疗休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先保障。相比余杭区“全方位”的优厚条件,有些地区或企业的条件就很难吸引大量的清北优秀人才。那样的地区或单位,只注重优厚物质条件的给予,不能真正地尊重人才;即使吸收到少量清北的高材生,也很难留住这些高尖人才。王健林开除年薪80万博士的案例就是最好的明证。王健林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谈及用人标准时,说了一句“我的公司从来不要没有眼力劲的人!”据他说,那个博士生很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基层员工一步步升职到了王健林办公室的助理。但在一次应酬中,他没有给客户倒酒,王健林认为他没有“眼力劲”,就将他开除了。相信王健林如此用人,即使他不把这名博士开除,那位博士也会迟早“辞职”吧!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也许还有人说,那些清北高材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岂不是浪费了吗?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他们在清北研学的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个人全方位的素质;这种素质具备了,就成了“王者”;王者无域,一通百通!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清北高材生当街道办的公务员也大有可为,根本不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这应该不算是读书无用论吧,恰恰说明了读书很有用。这么问,说明对杭州余杭街道办不了解,以为是普通的街道办事处。一、街道办不普通因为杭州市是副部级城市,余杭区的街道办是正处级单位,相当于地级市的县区级,并非普通单位。二、余杭区实力雄厚由于阿里总部迁至余杭,每年给余杭区缴纳巨额财政收入,另外余杭区这些年卖地收入也非常可观,在杭州市算得上财力雄厚的区。而且最新消息,该新闻是18年招聘的情况,余杭已经连续多年招录清北毕业生。参照2018年清北招聘、海外招聘相应待遇,具体为:①为参加现场面试的考生提供免费食宿及一定的交通补贴。②清北招聘录用人选中,博研参照事业副处级薪酬水平,硕研参照事业正科级薪酬水平,政府中级雇员年薪博研约38万,硕研约35万。海外招聘录用人选中,政府高级雇员年薪约50万,政府中级雇员博研约38万,硕研约35万。③此外,继续提供生活安家补贴、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购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不重复享受区内其他优惠政策。年薪35万,又是处级单位,还在杭州这种发达地区,绝对算得上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对比公考招录,不用参加竞争激烈的公务员笔试+面试,到期后可以转事业编制。另外,说公考简单的去看看每年杭州地区公务员分数,都上天了。而且收入优厚,据我了解,35万的收入比余杭区普通科员收入还高,这正是学历高门槛带来的好处。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11月11日,除了万众瞩目的双十一购物节,在杭州还举办了一场光棍节相亲大会。有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男士对自己的择偶标准作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这位男士名叫张潇,今年32岁,是历史学硕士。他的择偶标准大致如下:1、身高1米63以上,这是个人能接受的底线,差0.1厘米都不可以;2、年龄比自己小,大一个时辰都不行;3、要瘦一点;4、要多才多艺,最好有过人的一技之长;5、学历要本科以上;当周围人问他是否有收获时,男士表示到目前为止,一无所获。很多网友感叹,不愧是学历史的,标准定得如此严苛。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毕竟每个人的身高在一天中都是有变化的,万一女孩早上刚好1.63米,但到晚上只有1.629米了,那是不是要马上分手了呢!至于年龄问题,那要看怎么算了,是从出生那时候算,还是从受精卵开始算呢?毕竟有的人就是早产的呀!关于瘦一点,没有列出标准有点不严谨了,学术方面差评。按照男生这种严苛的标准,女生体重应该是不能超过100的,我们就按99斤来算吧!未来他结婚后家里一定要放一个体重秤,每天上来称一称,超过100斤立刻启动离婚预案。多才多艺和一技之长这个要求说的太笼统,按照学术的严谨性应该要严格界定,到底什么才算才艺,什么才算技术。比如麦霸算才艺吗?游戏级别算才艺吗?喝酒千杯不倒算技术吗?刷剧能连续24小时不停算技术吗?善意提醒下,还是要严格一点,要不被人钻了空子可不好。最后关于学历本科以上,按照这位男生的逼格,必须要再加几个限定。首先肯定要全日制的吧,什么夜校、自考、专升本之类的全部排除。现在读本科差别也挺大的,还是限定下,比如就要985大学的放心一点。当然,这位男生的择偶标准还是得到部分网友的认同的。首先人家长得也算是一帅哥了,还在杭州的博物馆工作,算事业单位了吧!而且家庭条件应该也不错,这点条件不算什么!虽然现在32岁了,但是对男生来说,这才刚刚开始。哪怕到了42岁,也是可以找20多的呀!其实有择偶条件,哪怕看起来比较严格,那也比那种对外宣称只要是女的就可以的那种人强吧!可能小伙一开始也着急了,要不也不会参加这种相亲活动。但一看到相亲现场还有这么多人,一下子信心又回来了。毕竟很多男生的条件都比不过自己,难免优越感爆棚,自己开始给自己加戏了。你对杭州相亲会男硕士开出择偶标准:“1米63是底线,差1毫米都不行”怎么看?不妨留言处交流下。
一、从老家把户口迁到杭州来了。想想今年年初的时候,还计划年底在老家首付个房子,然后准备考老家的教师编制。在杭州工作的两年多里,虽然喜欢这里的生活方式,但仅凭我个人有限的能力和工资水平,即便再过几年,也是无法在这里买房留下来的。租房生活遇到的种种问题,就更坚定了自己想要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再过两年就年满30岁了,总不能一直漂着吧。不过,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我来说,同样如此。疫情期间,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不得不说,缘分,这个东西真的很奇妙。以前,自己很想谈恋爱的时候,没人可谈。等你觉得可有可无的时候,偏偏又出现了。以前,我把什么都放在首位(不论是工作,还是健康),唯独自己不把自己放在心上,现在不会这么觉得;也有不少对异性的对立观念,现在才发现,那是自己不够优秀,没有见过很多优秀的人,心智也不成熟,很多事情也不懂。等自己身边遇到的都是很不错的人(不仅仅是伴侣,还有包括所处的环境),很多观念都会改变,心性也很平和舒适,生活也会变得很美好。今后就计划在杭州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隐隐的担忧。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什么心理上的压力。但房贷、以后养育下一代、家庭生活等等问题,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去面对和处理好。所以偶尔,也会想放弃、想逃避,想算了。不过,更多的时候,会感觉有一种力量,让你往前,或者逼着你前进。因为,好不容易走到这儿了,不能往后退。要是现在逃避,我能肯定的是,自己今后会为现在的逃避后悔。就像今年4月份时候,记录的一段感想,我内心更多的是想努力让自己留在城市,想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方式。#人才#二、如何从老家把户口迁入杭州?程序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找对了网络通道,90%以上,都可以通过线上办理。办理的是集体户口,流程就是:(1)档案不在杭州的,先把档案通过调档函调到杭州;(2)在浙江省政务平台下载一个“同意落户准予证明”;(3)通过“警察叔叔”APP,上传“同意落户准予证明”、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户口簿等证明材料,线上办理杭州的“准予迁入证”,一周后由派出所通知本人持身份证去拿;(4)通过老家的政务平台,网上提交证明材料,寄出“准予迁入证”和户口迁出登记表和户口簿,办理一个“户口迁出证”;(5)再拿着从老家派出所寄回的“户口迁出证”和身份证,到杭州派出所办理最后的迁入程序;(6)在现有身份证有效期内,到杭州任一派出所,办理新的身份证。我的档案是在杭州,第一份工作在杭州,档案通过应届生身份的三方、报到证之类的,就在杭州人才市场,所以,第一步程序如何,不太清楚,可直接打电话咨询派出所的户籍部门,或者问下公司的hr。档案应该是要所在公司参与办理的。其他材料,我也是通过打电话咨询,跑派出所,才知道可以线上办理。各省的政务平台是一个不错的平台,通过搜索,很多材料可以直接打印下来。杭州有一个“警察叔叔”APP,不知道其他省市有没有。通过搜索“人才引进”,找到硕士学历通道,可提交“准予迁入证”申请。一开始,我以为需要回老家去办理“户口迁出证”,在百度上,找到了一个老家派出所户籍部的电话,打过去接通后,我说“想咨询下户籍办理”,那边态度极其不友好地回了句“我不知道”!我本来是继续问“有没有其他的电话可咨询”,话都只说到一半,电话就挂断了。心里就很不平衡呀,在杭州打电话咨询的时候,对方还会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举报是不可能举报的,因为事情还没办,老家地方又小,大家都应该相互认识。就像天津大学一学生举报自己导师学术不端时,也是等到自己认识的同学都毕业了才举报的。找不到其他电话,偶然通过微信搜索到了老家所在省的政务平台,发现可全程网办,但有些材料不知道要怎么弄,就在上面提了一个问题,等待回复。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左右,老家的派出所就给我打了电话,我听出声音,就是前一天挂我电话的人。他跟我说了我提出的问题要怎么解决,不过他说不知道怎么通过那个平台办理,问我家里有没有人,可以代办。我说就是因为家里没人帮忙办理,才想通过政务平台网办。他就让我加他微信,把材料直接寄到派出所后,给我办理,没有继续走政务平台的程序。邮费微信发他,我给他发了个88.88的微信红包,然后寄回时让他到付的。我当时只想着要办完这件事情。从老家来回一趟差不多要1000左右,相比之下,觉得不算什么。心里也还保留着小地方花钱好办事的观念,不论是人滋生助长了这种观念,还是环境让人产生了这种观念,也只是一时感慨而已。从寄出到寄回,一周时间。整体流程一个月内差不多完成了。三、我见过有女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家里提供的一些资助,在杭州买车买房。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我现在是很羡慕这样的女生,希望也能像她们一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好在,今年也已经实现了一个,应该是两个目标,其实也不能算作目标,因为自己并没有立什么flag。应该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改变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轨迹。从两条不确定的岔路口中,明确了一条,而这条道路,刚好是自己最期望的。不过,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选择,眼前的问题解决后,依然还剩下很多让人难以抉择的事情。我自己的处理方式是:从心出发,选择后(不论是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发现好,便去珍惜,认真对待;发现不好,也要有戒焦戒躁的心态,有勇气和能力脱离。
6月20日,杭州市人才服务局联合杭州人才市场、杭州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杭州人才网发布《2017年度杭州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杭州吸引了多少应届高校毕业生?哪些应届生来杭就业机会多?这些问题,都能在这份报告中找到答案,或许对将到来的高考志愿填报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报告》采集全市各级人力社保部门掌握的2017年度接收高校毕业生数据(不含在杭省、部属单位接收毕业生就业数据)和2017年度企事业单位在杭州人才市场和杭州人才网上发布的岗位需求数据,并通过近三年相关数据的比对分析,得出了2017年度杭州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五大特点。一是接收总量稳中有升。我市持续保持对高校毕业生的较强吸引力,高校毕业生流入量持续高位运行,近三年我市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总量均在7.5万人以上,2017年接收总量79347人,较上年同比增长4.82%。二是结构层次进一步优化。2017年实施的杭州市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政策效应明显,高学历毕业生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呈现“双增长”,2017年接收硕士及以上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一万,达10003人,同比增加21.68%,接收“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达9547人,同比增加8.99%。三是区域均衡性有所提升。接收高校毕业生区域分布与杭州城市一体化步伐契合度增强,在杭州主城区(含市本级及大江东、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高新区、经开区)集聚较大规模高校毕业生的同时,其他区、县(市)接收高校毕业生25626人,同比增加29.36%,增速明显。四是接收专业与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匹配性较强。接收高校毕业生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软件工程、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等专业学生接收量占比较高,与我市推进信息(智慧)经济和城市国际化建设对人才的专业需求相吻合。五是杭州市生源和省外生源接收量同步增长。杭州生源高校毕业生接收量27981人,同比增加25.2%,省外生源高校毕业生接收量26394人,同比增加12.9%,在杭州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回杭就业人数保持增长的同时,杭州对省外生源的吸引力有大幅提升。“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杭州向来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已连续三年发布杭州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以更好地为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在人才的引、育、用、留工作提供参考”,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祝国群介绍。
近日,杭州市余杭区一张街道办的招聘公示突然在网上火了起来,列表上被录取的人,不是清华就是北大,而且都是硕博士。这张告示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网友留言,清北高材生去街道办工作是不是大材小用了?其实不然,在“抢人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面向高层次人才招聘。看看余杭区街道办对待人才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杭州市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治理观念先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硕士的平均年薪在35万元左右,博士平均年薪则在38万元左右,除此之外,还有数万元的房屋补贴、人才引进等丰富的福利。街道办工作也并不是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么容易,余杭区则是把高学历人才放在了人民需要的工作岗位上 。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在新冠疫情时期,余杭区闲林街道需要收集和管理人口的出行情况,在此工作的北大毕业生陈吉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的二维码,仅用短短3天就收集到了10万余人的出行信息。试想,如果要靠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收集信息,10万余人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真要关注,还不如关注学历教育的不均衡问题。良禽择木而栖,“扎堆”的硕士博士可能不仅仅“扎”在街道办,可能也“扎”在优质企业、互联网公司等任何需要高精尖人才的地方。但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培养成本浪费、专业能力和市场需求不匹配,贫困家庭的学生无法实现阶层跃升等问题,才是教育和就业市场的“真问题”。高学历者不一定“高就”。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他的内在素质,而非直接的变现能力。高学历者可以自主创业挣钱,比如“卖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也可以守住自己的专业或追求理想,如有些硕博选择进入清贫的文博机构。只要经济上自给自足,精神上觉得富足,个人怎么选择都无可厚非。而政府和社会的任务是做好平衡,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或者让已经毕业的人找到相对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高学历人才“扎堆”、盲目追求文凭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得骥教育,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更多教育现象、教育心理、升学政策,请关注『得骥教育』『得骥云学堂』公众号哦!我们会持续为大家更新最新热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