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杭州师范大学召开医学部成立大会。校党委副书记方亮,副校长、组织部部长戴丽敏,副校长黄兆信出席会议。学校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系、院、所和部门负责人,高端人才代表,党支部书记代表参加会议。学校召开医学部成立大会会上,戴丽敏宣布了有关机构调整和干部任免文件。学校撤销医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成立医学部。黄兆信兼任医学部部长,张邢炜任医学部执行部长,章志量任医学部党委书记。其他班子成员职务随之作相应调整。在讲话中,方亮对近三年来医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表示肯定,并指出,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人才引进、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方亮指出,医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校医学教育进入新的阶段,学校高度重视医学部成立工作,今后将继续为医学部提供良好环境,对各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他希望医学部领导班子奋发有为,积极为医学部发展贡献力量,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要坚定信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科学谋划,推动医学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随后,黄兆信、张邢炜、章志量作表态发言,表示要为医学部的稳定与开拓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新成立的医学部将进一步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加强交叉融合助力学科发展,更好地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大楼医学部前身是1979年创办的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护理教育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7年)。目前下设8个院系、8个科研机构,拥有1家直属三甲附属医院、8家非直属附属医院、70多家教学实践基地,“治未病”“抗衰老”“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处在国际第一方阵。医学部也是全校规模最大的院部,具有博士生、硕士生招生资格。拥有“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护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公共卫生等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拥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健康服务与管理、药学等7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生3400余名。现有教职工300余人,专任教师近230人,其中45%具有海外留学经历,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医学部拥有院士1人、共享院士2人,各类国家级、省级人才16人。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 编辑:朱镕华玲 责编:田盛
校门重磅!杭州师范大学传来喜讯,该校撤销医学院,成立医学部!该校要发力医学了!作为杭州市市属的唯一本科,杭州师范大学是时候发力医学,服务地方医疗建设发展工作了!现场9月25日上午,杭州师范大学召开医学部成立大会。杭州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方亮,副校长、组织部部长戴丽敏,副校长黄兆信出席会议。学校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系、院、所和部门负责人,高端人才代表,党支部书记代表参加会议。校门会上,戴丽敏宣布了有关机构调整和干部任免文件。学校撤销医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成立医学部。黄兆信兼任医学部部长,张邢炜任医学部执行部长,章志量任医学部党委书记。其他班子成员职务随之作相应调整。据悉,杭州师范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第二批省重点大学,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全国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78年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学院等五校相继并入,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是其校友。校内美景该校直属于杭州市人民政府,虽然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但是,截止当下,该校还不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科建设有点滞后,该校原医学院有教职工300余人,专任教师近230人,其中45%具有海外留学经历,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院士1人、共享院士2人。各类国家级、省级人才16人。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1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公共管理学)、B类(护理学)各一个。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领导发言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当中,该校临床医学没有上榜,只有护理学获评C-等级,可见,该校目前所拥有的医学综合实力还是不够高的,在浙江,临床医学排在他前面的还有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毕竟这些学校的临床医学都是有博士点的,杭州师范大学在医科领域内的建设还需要加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陈鑫4月8日凌晨,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3月下旬,各省援汉医疗队陆续返回,但杭师大医学院博士生李静在武汉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解封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和中央指导组的同事们当天一直开会到深夜,研究武汉解封后的工作安排。李静,2017年进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挂职,2019年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开始在职攻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李静(左二)在雷神山医院重症监护病区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刚暴发时,李静参与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工作,和同事们一起负责统筹调配全国优质医疗资源,调集优秀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并一同研究优化诊疗方案,为救助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支撑。在她的导师、杭师大副校长杨磊看来,李静是个勤奋认真的学生。入学以来,她研读文献,积极参加团队定期的学术研讨活动,还参与了杨磊主持的《杭州市健康城市发展的评价与规划》课题组工作。“她的研究方向是‘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与政策研究,与这次支援武汉所承担的工作契合度比较高。有机会作为中央指导组成员参与应对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相关工作,对她经验积累和专业研究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杨磊看来,这更是一次锤炼党性、体现作为一名健康管理工作者强烈使命感的时机。“而李静表现得很出色。”李静陪同领导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现场调研恢复医疗秩序工作春节期间,李静没有休假,一直在北京,从全国调派大量的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武汉是他们当时最紧急的事情。李静和同事们分头联系各省市卫健委,重点调派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赴湖北支援。记者了解到,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接打近100个电话,从人员配备到物资装备,一切“食、宿、住、行”都要考虑周全,那些天她很少有时间睡觉。高强度的工作,加上睡眠不足,在办公室“驻扎”了一个多星期的李静突然累倒了。“当时非常紧张,生怕自己‘中招’了。”李静告诉记者,幸好后来经核酸检测确定为阴性,确定不是新冠肺炎才放心。排除感染“新冠肺炎”后,李静也没有休息,主动要求马上回到工作岗位。“同事们都在拼命工作,自己怎么能退缩。”李静说。2月4日晚,因工作需要,李静随同事坐了8个小时火车,星夜驰援武汉,充实救援力量。李静在雷神山医院送别医疗队时留影纪念在武汉期间,李静主要工作是走访医院采集数据,做好“重症病人”资料的汇总以及死亡病例的研讨等工作。来回奔波于各大重症定点收治医院间,必然面临较大的感染风险,但李静和她的同事们完全顾不到这些。“汇总每日重症病例巡查情况,组织死亡病例讨论,形成更多有益的经验,从而惠及患者,降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意义重大。”她说。为此,每天工作到凌晨2、3点,是常态。杭师大的导师、辅导员关心、联系她,也往往只能在每天晚上12点左右,匆匆聊上几句,道一声保重身体。“武汉虽然解封了,但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记者联系上李静时,也已经是晚上的10点多。她告诉记者,此前,她和同事先后安排了4万多名医疗队员撤离,并协调处理医院接管交接患者等事宜。接下去,她和同事们还要进一步掌握了解定点医院患者救治情况、帮助非定点医院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看到武汉的苏醒,很幸运,我会和指导组的同事们一同坚持到最后。”李静告诉记者,希望胜利早日到来,早日回到湿地书院,在杭师大继续她的求学之路。李静(左一)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与宣传司同事对接有关工作而在杭师大,导师杨磊一直和李静保持着联系,并不断为她的博士论文进行谋划。“结合她的工作实际,梳理和提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理论、举措和经验,并总结中国历代疫情防治的成败经验及教训,为构建我国新时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思路,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杨磊教授表示, 希望李静在做好本职工作,体现一名中共党员该有的先锋性的同时,不忘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专注专业,用学术的思维思考指导工作。“虽然不是一线的医生,但李静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博士,体现了医者的担当和作为,是我们的榜样。”杭师大医学院博士尹小雨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庚子鼠年,新春之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同家人的团聚,写下“请战书”……逆风而行,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踏上与新型冠状病毒争夺生命的征程!1月25日下午,浙江省首批135位医护人员出发驰援武汉“老将”出马,奔赴一线杭师大附属医院于1954年成立,是浙江省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且设立有呼吸内科科室。在得知武汉急缺医护人员的消息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纷纷踊跃报名,来自各个科室的“请战书”收到了厚厚一沓,最终,根据一线的需要,医院选派了来自重症监护室的3名医护人员,1名医生、2名护士。他们是杭州医疗队队长、支部书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林乐清、急诊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护师潘勇莉、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李季三位同志,全是经验丰富的“老将”。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为杭州出征武汉医护人员送行1月25日下午,杭州13名医护人员将随浙江医疗队一起驰援武汉,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初一一早,医院召开赴武汉首批医疗队行前动员会,为三位出征同志送上临行深情嘱托。校党委副书记张志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医院党委书记骆宏等相关负责同志参会。三位医护人员纷纷表示疫情紧迫,舍我其谁,将坚决服从大局、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抗击疫情战斗任务!上午,医务部、护理部、院感控制部等部门专门对三位同志进行了个人防护再培训,并按照要求备足了个人防护物资和药品,牵挂爱护之情溢于言表。医护人员合影三位“白衣英雄”出发消息传出后,全院职工微信群、朋友圈里不断有人留言,打气加油点赞,嘱咐他们保重身体,期待他们平安归来。师大最美逆行者林乐清,男,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支部书记,所率重症监护室“杭州市模范集体”、杭师大“最强支部”等荣誉称号。1992年参加工作,工作中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业务能力强。潘勇莉,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护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79年10月出生,1997年参加工作,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被评为2017年度杭州市优秀护士,多次在各种技能竞赛中获奖,屡次获评院级三星护士。李季,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入党积极分子,本科学历,1987年11月出生,2009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至今已经10余年。经过多年护理工作的锻炼,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了提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CRRT治疗,并指导护士对CRRT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褚欢欢,女,杭州师范大学护理专业2015届校友,中共党员,本科期间担任杭师大医学院学生会主席,毕业后5年一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呼吸内科工作。“工作能力强,技能扎实,又开朗热心。”是科室同事对她的一致评价。在得知一位高年资的二胎妈妈报名驰援武汉,她主动请缨发了一条短信给护理部主任:领导如果我能去,我想报名,我是党员,没有孩子,单身,没啥顾虑。她的义无反顾,坚定的态度令人感动,最终得到了医院的支持。“我觉得我也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么多人为我担心,我很过意不去。我会平安回来的。”褚欢欢说。师大逆行者们,为爱奔赴 守卫生命,将个人安危放在家国之后。师大逆行者们,你们是师大的骄傲,将携师大精神 无畏前行!武汉加油!全国人民加油!杭师大人齐心协力为赢得这场战役助力!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文字:胡羽洁 制图:张欣怡 排版:朱镕华玲 责编:田 盛 出品:校党委宣传部 HZNU融媒体中心
基本信息浙江师范大学所属地区:中国浙江金华外文名称: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浙师大校训:砺学砺行,维实维新创办时间:1956年学校类型:师范类主管部门:浙江省人民政府学校属性:省属高等院校、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2015) 知名校友:杨学明、陈志敏、郁国梁等男女比例:0.69杭州师范大学所属地区:中国浙江杭州外文名称: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杭州师大校训:勤慎诚恕博雅精进创办时间:1978年学校类型:师范类主管部门:浙江省人民政府学校属性:省属高等院校知名校友:郭羽;王伟勇;马云;胡雁;吕薇男女比例:0.64学校排名浙江师范大学iPIN 薪酬排名: 348 武书连排名: 78 中国校友会网排名: 92 US News 排名: 93 杭州师范大学iPIN 薪酬排名: 380 武书连排名: 133 中国校友会网排名: 172 US News 排名: 99 学科实力浙江师范大学B+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B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B-学科: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音乐舞蹈、美术学拥有3个B+学科,1个B学科,6个B-学科。浙江师范大学B类学科共有10个!杭州师范大学B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生物学、艺术理论B-学科:教育学、公共管理、美术学拥有3个B学科,3个B-学科。杭州师范大学B类学科共有6个!杭师大无B+学科,但杭师大在B学科上高出浙师大2个。浙江师范大学保持着传统优势,杭州师范大学近几年进步巨大!毕业生平均月薪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生行业分布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生工作地点毕业生工作地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高薪专业推荐浙江师范大学1、英语 文学2、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3、汉语言文学 文学杭州师范大学1、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2、英语 文学3、经济学 经济学4、旅游管理 管理学5、音乐表演 艺术学学生评价浙江师范大学:学校颇有人情味,宜居宜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但一方面太过安逸,容易乐不思蜀。少了些锐意进取。当然能学到的东西不少,尤其是几个老牌的师范类专业。打个比方,浙师大就像一位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端庄沉稳亲和力十足。这样的高校气质,适不适合因人而异。在浙江省范围内,不论你想成为投身一线教学的老师,亦或是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管理人才,浙师大还算是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参加工作后浙江省内各级各层次都有同学和校友也是一笔隐形的资源。杭州师范大学:选择杭师很大程度上因为不想待在金华,想出去看看,杭师虽然不如浙师大(学术方面,至少从现在和之前来看),但是在我心里,杭州是个美丽的城市,人杰地灵,作为省会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潜力都超过金华。(还有就是,我的成绩想要进浙师大的好专业没希望……)在我看来,如果你是为了学到知识,那就选择浙师大,如果你看中的是潜力和机遇,那就选择杭师。最近几年杭师大发展很快,师资上,杭师大从浙师大挖了许多优秀的老师。浙江师范大学,不可否认真的是很好,但最后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没有填它,还是想要去省会。杭州给人的视野是不一样的,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信息更迭变化的时代。杭州会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比如g20,亚运会,世锦赛…都会在杭州各大高校挑选志愿者,这是个锻炼的机会…还有很多就业实习的岗位(因为都在杭州比较方便,如果是金华过来就要考虑租房子的问题)因为有这个距离的便利,参加了不少省市级的活动和演出其实杭师大想改名,去掉师范的,但是,教育部出了新规定,师范大学不能随意改名。杭师大完全具备综合性大学的配置也有医学院。杭州市给的经费很足,还有著名校友马爸爸的支持,一切都挺好的!总结:浙江师范大学学科优势明显,是一所低调有实力的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最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你确定去杭州发展,那么杭州师范大学更具有主场优势;如果你想去除了杭州外其他省内城市发展,浙江师范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两天,一则朋友圈消息牵动了杭师大钱江学院全体师生的心,“吾儿孟磊,抢救无效今晨与世长辞……为回报社会,也为了让吾儿回到生前学习生活的母校,按其遗愿遗体捐赠母校。”这是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学生孟磊父亲发的一条朋友圈。孟磊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治离开了人世,根据他生前意愿,家属将遗体捐献给杭师大医学院用于教学研究。“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孟磊所在的钱江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6级同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愿他一路走好,在天堂依然开心。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杭师大接到的第一例本校学生遗体捐赠。1998年出生的孟磊在同学眼中是一个阳光开朗、乐于助人的大男孩,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如果没有生病,他本应该和同龄人一样正常读完大学,参加工作,然而疾病却绊住了他前进的脚步。2019年11月因为持续背痛,孟磊前往医院检查。“12月还在期待跨年的他却被告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孟磊的班主任郭莎莎说,为了治疗,他不得不办理休学。治疗过程中,班级同学自发组织捐款,学院主动给与“阳光基金”补助,师生、家长一同期盼奇迹的发生。生病期间,孟磊最想念的是学习生活了近四年的学校。他在朋友圈写下“自己要加油赶紧好起来,快点回到学校”。本以为完成骨髓移植后能很快回到学校,但是病情却一次次延缓了他回校的脚步。今年5月,孟磊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但是因为术后效果不理想,血液里的真菌始终不能杀除,最终因白血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定格在了22岁这一年。病重期间,孟磊向家人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不舍,并提出最后的心愿:“捐献遗体给母校。”“作为家长,我们尊重他的决定。”父亲孟加生回忆说,他随即帮助孟磊向学校医学院做了咨询,了解整个流程,完成捐献相关手续。在郭莎莎老师的眼中,孟磊虽然看起来文静腼腆,却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气氛制造者。“他特别的阳光开朗,乐于助人,有他在的地方,气氛总是特别好,他是班级里的开心果,把欢乐带给班级的同学。”“没想到那个看起来文静腼腆的他,人生最后的一个决定居然这样轰轰烈烈。”郭莎莎感慨。“我们总想到他的寝室去坐坐,和他一起谈天说地,组队游戏。”已经毕业的同学回忆起和孟磊在一起的大学生活,语带哽咽。8月30日,孟磊生前所在分院党总支书记,班主任等专程赶往孟磊家,送上学院的慰问,并追授孟磊同学“2020年度钱江骄傲”。“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还是把乐观留给了别人,这种奉献行为让我们又感动又骄傲。”他们说。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的“无言师碑”上刻有近百个名字,名字背后是逝者庄重的决定——将自己的器官、遗体捐献出来。孟磊的名字也将刻在这块碑上。据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楼佳庆介绍,遗体在进入实验室前都要进行洗消、防腐、固定处理,接下来才能供教学科研使用。学生实验时,要尊重“无语良师”,上课时一定要装束郑重,不能言行嬉戏。孟磊的遗体将在这里至少三年,然后由医学院实验室负责送去殡仪馆火化,依照亲属的意愿,再进行骨灰安置,可以亲属领回,也可以安放在学校。“现在医学院每年接收的遗体有几十位,他们生前来自各行各业,身后都以‘无言良师’的身份,对医学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世间留下更多的希望。”楼佳庆说。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 纪驭亚编辑:倪朦【来源:杭州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杜莹婷)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学生医疗咨询服务队“心心点灯——生命关怀计划”自2009年成立至今,已有十一年的历史。2020年暑期的宁波一组点灯人,肩扛重任,心盛关怀,承接这份触及心底的真情,走访遗体(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为他们带去温暖。图:点灯人走访途中自古至今,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点灯人的此行,也感受到遗体捐献者家庭中蕴含的无言家风。不困于情,不乱于心“我们将竭尽所能,只为感谢生命最后的馈赠。”遗体捐献者潘巍阿姨告诉我们,在她们家,捐献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姑姑、姑父和父亲都参与了遗体捐献,自己也跟随着长辈的脚步。若子女长大后愿意捐献,她也定会全力支持。这让我们肃然起敬,一个有捐献传统的家庭该是有何种大爱。形成奉献小我、传递希望的家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成为潘阿姨与家人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潘阿姨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当提及生死这个话题时,潘阿姨的想法也很通透。她说自己一直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也不会有传统的“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想法。“对于别人的评价,我不会过分在意,也不会特意提起自己捐献的事。这些都是自己的想法,没必要去得到他人的理解或是赞成”,同时潘巍阿姨没有因为自己的想法而觉得其他人都应如此,认为这都是个人的信仰与选择,这便是一位长辈对晚辈们的启迪。图:潘阿姨与点灯人的交谈最后,潘阿姨也写下对我们的寄语:“希望你们作为医学生,不断做好人文关怀,对生命永远保持敬重。”这是一位未来的“大体老师”对点灯人的殷切期望,而点灯人的此行收获的许多感动与美好,集于心底,淌于心间,化出了人情味儿。点灯人,将继续做好人文关怀,传递温暖的人情。心存温暖,传递真情赵建平爷爷体格硬朗、神采奕奕,与妻子感情也特别好。讲起赵爷爷选择捐献遗体的原因,赵爷爷告诉我们,他最早了解到遗体捐献虽费了一番周折,但最后通过社区联系红十字会之后,便决定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在后期与社区交谈过程中,赵爷爷的妻子也同赵爷爷一起,参与了遗体捐献。赵爷爷一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用心”的重要性,他说在校时医学生成绩会有差异,之后的医术会有差异,这很正常,但是无论怎样一定要用心。一个医术高但敷衍的医生和一个医术略低但上心的医生,他们一定会选择后者。这也让点灯人更深地去思考该如何生活、做事,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要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就强制去改变。而做事终归逃不过“用心”两个字,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同时获得他人的信任。图:赵爷爷写明信片像潘巍阿姨和赵建平爷爷这样的家庭还有千千万万,在家人的相互鼓励和支持下,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遗体捐献。这绵延不断的家庭风气,经过呵护与打磨,传承无质而孕育希望。“我愿意将我的美好传递下去,让每一个人拥抱这个美丽、多彩、富有希望的世界,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少一点遗憾,多留住一点幸福。”总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坚守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那一纸协议,完成生与死的转化。向死而生,也在此得到了更好的诠释。而点灯人,以身践行,看人间大爱,将爱传承,使灯火不熄。图:最后与赵爷爷合影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学生医疗咨询服务队作者:杜莹婷
身体出现的不同问题,医生会有不同的治疗方式。比如,感冒了,门诊医生大概会给你量一下体温,再看看喉咙是否发炎红肿,接着询问有何症状,以此判断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感冒。牙疼了,牙科医生可能会首先看看你疼的是哪颗牙齿,有何症状,严重与否,接着判断病因,由此对症下药。肚子疼了,消化科医生会第一时间询问具体疼痛的位置。上腹痛,可能是胃炎或消化不良引起的;中间肚脐部分痛,可能是急性肠炎或肠系膜疾病;下腹痛,可能是子宫、膀胱或肠道疾病。这些是普通大众或多或少了解的「医学常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些特别的、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治疗方式应运而生。「音乐治疗」就是其中一种,它利用音乐的柔情将其与医院冰冷冷的格调区隔开。同样身着白大褂,音乐治疗师拿的不是体温计,不是牙钳,不是听诊器,而是吉他、钢琴、非洲鼓等各类乐器。音乐,是他们用来治疗患者的「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音乐治疗中心。|张晓颖供图一对一个性化治疗「我活着吧,我不死了,活着挺好的。」林老师心里一下子敞亮了。卢望没想到,林老师第一次接受音乐治疗的反应会这么好。去年,84岁的林老师因尾椎骨狭窄,无法独立行走,住进了北京泰康康复医院。没多久,她开始不想活了。「腿动不了,又得了乳腺癌」是她一直抑郁的原因。康复医师朴主任了解情况后,将林老师转介给音乐治疗师卢望。带着音响和吉他,卢望在林老师的病房为其做了第一次治疗性评估。林老师在卢望的要求下,平躺着,闭上眼睛,伴随着音乐和卢望的引导,慢慢进入回忆中。在这个过程中,卢望会严格控制音乐的节奏和语速,以匹配林老师的呼吸频率,通过播放不同的音乐,带领她慢慢放松,一点点进入回忆、高峰体验、内心矛盾等不同情境中。「她一下子把我带回到那个年代了,我带着学生们,在树林里,在山里,跑啊玩儿啊。」林老师说,她想回到那个年代,最快乐的年代。第一次治疗后,林老师爱上了这门「音乐课」,也不再想着「死」。她很清楚,要保持良好的状态,除了音乐治疗的帮助,还需要自己的心理调节。即使从未接触过这种新的治疗方式,你大概也能猜到音乐治疗在改善人心理状态方面的作用,音乐作为一种听觉享受,或多或少都会在人的内心留下涟漪。而这也是普通大众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的一个层面。张谨为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伴儿老李选择音乐治疗正是源于这种考虑,但令她欣喜的是,老李不仅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身体方面也发生了大的改变。音乐治疗师通常与物理或职业治疗师携手合作,特别是进行带有跌倒风险的步态训练。|图:originoo.com「卢老师带着他跟随音乐的节拍调整步态,小碎步的状况改善了很多,自理能力也提高了。」张谨告诉39深呼吸。卢望介绍,她为老李制定的音乐治疗目标是:稳定步态,提高上下肢的肢体功能,调节情绪。这个目标的制定基于卢望对老李的第一次治疗性评估。即音乐治疗师首次见到来访者时,直接进入音乐治疗,在此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一系列行为表现,音乐治疗师会搜集患者的「数据」,包括言语、认知、肢体、社交以及音乐背景等,接着结合病历、医疗团队和家属提供的信息制定出符合来访者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与目标。音乐治疗届更愿意将进行音乐治疗的人称作「来访者」,而不是「患者」或「病人」,「这样人性化一些,在国外,我们都用client,基本不用patient。」卢望解释道。「跟随音乐调整步态」运用的是神经音乐治疗技术中的节奏听觉刺激法(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简称RAS),「对于这类患有帕金森或者因脑卒中导致步态问题的来访者,这是一种很常规的治疗方法。」卢望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唱着老李熟悉的歌曲。老李在节奏中步行,这种旋律刺激可以帮助老李的脚步配合节奏,跟上节拍,步频、步速和步幅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提升,步态也会趋于稳定。由于来访者在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和音乐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即使患有同一种病,其音乐治疗方案与目标也是不同的。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潘雅,卢望最初设定的治疗目标同样是配合PT做步态调整。潘雅摔跤骨折后,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加之摔跤带来的心理阴影,走路无法脱离助行器。「综合身体和心理原因,而且她84岁了,我觉得将音乐治疗用在与PT配合做步态调整上有些浪费。」卢望随即调整治疗目标。潘雅多年的说话习惯,以及心梗、脑梗后体弱气虚导致其说话声特别小。「跟蚊子似的,不戴助听器根本听不见」老伴儿总抱怨。针对「声音」问题,卢望通过神经学音乐治疗中的器乐吹奏训练法教潘雅吹竖笛,以及声乐呼吸训练共同改善其呼吸功能、发声能力和讲话声调。卢望布置给潘雅的「家庭作业」。|摄影:杨乔老李愿意再次开口唱歌也让张谨对音乐治疗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老李曾经是学校合唱团的一员,喜好唱歌,爱听交响乐。第一次治疗后,卢望发现,老李不再愿意参与这些爱好。原来,老李还患有重度中耳炎。于他而言,听不清楚声音,几乎找不到歌曲的音调,唱歌基本不在调上。「他怕别人嫌弃,打击挺大的。」卢望的治疗从老李最擅长的歌曲开始。她弹着吉他,带着老李一句一句地唱,慢慢帮助老李恢复对音调的熟悉感,并且及时给予肯定,帮助他建立自信。张谨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她说,自己很清楚这个病是无法治愈的,没有根治药物和方法,只能通过康复训练减慢病情发展速度。「从这个层面来说,如果有所改善,评价就很高了。」张谨也强调,音乐治疗与其他康复训练相辅相成才能在多方面改善患者的情况。同时,她建议若患有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一定要尝试音乐治疗。研究表明,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脑损伤后单侧空间忽略等)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的患者,音乐治疗在其意识状态、情绪状态、语言交流能力、运动功能、睡眠状态以及大脑认知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作为刚需的治疗同是音乐治疗师的张晓颖现在比较少接收林老师这类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了。在国内从事音乐治疗8年,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的音乐治疗师张晓颖赞同音乐治疗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但她更希望大众可以认识到音乐治疗对于某些疾病会有靶向性治疗的作用。张晓颖所在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音乐治疗中心,是国内首家于三甲医院成立的音乐治疗中心。他们主要接收两类人:脑血管病患者和脊髓损伤患者。她坦言,音乐治疗中心之所以可以成立,是因为医生与患者都看到了音乐治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正是这种效果让张晓颖由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音乐心理治疗方向转到了当前的神经与运动系统音乐治疗研究。音乐治疗1944年在美国初次建立学科,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成熟的交叉学科,并产生众多流派。神经学音乐治疗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更注重音乐在治疗过程对人体产生了哪些改变、作用及其背后的机制。「要以科学为视角立足于临床。」张晓颖相信音乐,相信科学。因中风而失语的李娜接受旋律发音疗法后,慢慢可以开口说话,表达出一些定向信息。脊髓受伤的王树,手的运动功能有一部分受损,无法完全动起来,通过弹电子琴的方式,他一点点恢复了部分手功能。严露露脊髓损伤后,呼吸功能也受到了影响,说话声音小,气短,说一句话需要喘气几次,声乐呼吸训练法帮助露露提高了音量,延长了气息,增大了肺活量。这些,都是经过张晓颖与同事一个一个治疗,又一个一个慢慢恢复的患者。张晓颖看重这种效果,「看得见摸得着。」从科学角度而言,以上「效果」均有根可循,有据可证。以用旋律发音疗法治疗失语症患者为例,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人的左脑擅长处理比较短的音节、节奏,以及一些非音乐化的信息;而右脑则擅长处理较长的、旋律化、音乐化的信息。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图:39健康网他们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却可以唱歌。利用这种生理特征,音乐治疗师在患者哼唱歌曲的过程中迅速捕捉他们所能发出的语音,接着按照语言康复的级别,从一两个字的词汇,如「你、我、她、你们、我们、他们」,再到三五字句,如问候语「李老师好」、表达需求句「我想喝水」等,一步一步帮助其发展语言。直至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患者依然能够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所练习的语句。这种治疗方式即为神经音乐治疗中的旋律发音治疗。与卢望一对一的个性化治疗方式不同,在张晓颖这里,若为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们会三三两两地由同1~2名音乐治疗师进行小组治疗。她将探索音乐治疗的过程比喻为药物研制的过程,「寻找出一种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对应一种病症。」张晓颖的治疗对象大多来自住院部病人,由其主管医生转介而来,在开始治疗之前她一直坚持询问前来治疗的患者或家属一个问题:自费还是公费?若音乐治疗对该患者而言不是具有「唯一性」和「刚需性」的治疗方式,且患者选择自费,张晓颖会直截了当地告诉患者:「自费的话还是别来了。」她希望带给患者实实在在的治疗效果,因为这是将音乐治疗推向刚需医疗行为最好的切入点。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脑卒中患者通过弹奏乐器进行音乐治疗。|摄影:杨乔2016年7月8号,是音乐治疗中心成立的日子。张晓颖清楚地记得这一天,为了这一天,她与同事们足足筹备了四年。开幕那天拍的照片一直被张晓颖珍藏着,她将此写入了个人简历,「这是一件有标志性意义的事」。她也清楚地记得刚刚进入医院时,门可罗雀的诊室和医院里大部分人的脸上写满了「不屑一顾」。「音乐治疗是刚刚起步的新事物,没有打拼就没有结果,任何专业的发展都是人干出来的。」成为音乐治疗师张晓颖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始培养硕士和本科音乐治疗专门人才的高校,在学校8年的学习与毕业后8年的临床工作让她深刻认识到,音乐治疗是一门「学霸的专业」。「要有理性的思维与大量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再与临床结合才能站在科学的高度扎根于这个领域。」刚刚成为音乐治疗师15个月的卢望也有同样的感受,2008年,卢望上大二,还是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浙江音乐学院)里一名普通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主修小提琴。那时她第一次听到「音乐治疗」这个词,从了解音乐治疗到去年从美国研究生毕业,她花了9年时间成为一名音乐治疗师。研究生5年的时间里,卢望既要学习音乐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课程,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参与临床实践。「第二个学期,老师就放手让我们出去实践了。」她每周需要去两家医院或康复机构或老年中心,进行四次实践训练,每次单独治疗45-60分钟。连着4个学期的实践结束后,卢望会再次参与6个月以上的全日制实习。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开设至今十余年,学制为本科5年(2018年开始为4年制),研究生3年。本科每年的招生名额为5名,2018年已增至12名。专业设立之初,便参照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课程标准,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化的临床实践,且全部采用英文教材进行教学。「如果想要成为音乐治疗师,就需要具备学科要求的全面专业训练,要学专业课程,在音乐技能、音乐治疗技术上完成训练,也包括临床实习。」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刘明明对39深呼吸说。温惠子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音乐治疗专业的一名学生,明年即将研究生毕业,目前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兼任音乐治疗师。她告诉39深呼吸,学长学姐中有不少毕业后放弃成为音乐治疗师的。学习时间长、难度大是一方面,收入和工作机会是另一方面。「出去教钢琴可能比这个收入要高,也更轻松。」与学习成本高相对应的是,现实中真正愿意引入音乐治疗的医院少之又少,有业内人士向39深呼吸透露,很多认可音乐治疗的医院更愿意培养有音乐爱好或音乐专长的护士和康复师学习音乐治疗,而不是找一个专业的音乐治疗师。在许多发达国家,几乎每个医院都有一个音乐治疗室。|图:quanjing.com「音乐治疗离普通人还有多远?」「新事物的发展需要时间。」温惠子、卢望、张晓颖、刘明明不约而同地说了这句话。(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除专家姓名外均为化名)丨本文指导专家: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音乐治疗师 张晓颖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治疗中心主任 刘明明北京泰康康复医院音乐治疗师 卢望
杭州网讯 4月8日凌晨,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3月下旬,各省援汉医疗队陆续返回,但杭师大医学院博士生李静在武汉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解封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和中央指导组的同事们当天一直开会到深夜,研究武汉解封后的工作安排。李静,2017年进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挂职,2019年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开始在职攻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李静(左二)在雷神山医院重症监护病区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刚暴发时,李静参与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工作,和同事们一起负责统筹调配全国优质医疗资源,调集优秀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并一同研究优化诊疗方案,为救助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支撑。在她的导师、杭师大副校长杨磊看来,李静是个勤奋认真的学生。入学以来,她研读文献,积极参加团队定期的学术研讨活动,还参与了杨磊主持的《杭州市健康城市发展的评价与规划》课题组工作。“她的研究方向是‘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与政策研究,与这次支援武汉所承担的工作契合度比较高。有机会作为中央指导组成员参与应对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相关工作,对她经验积累和专业研究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杨磊看来,这更是一次锤炼党性、体现作为一名健康管理工作者强烈使命感的时机。“而李静表现得很出色。”李静陪同领导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现场调研恢复医疗秩序工作春节期间,李静没有休假,一直在北京,从全国调派大量的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武汉是他们当时最紧急的事情。李静和同事们分头联系各省市卫健委,重点调派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赴湖北支援。记者了解到,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接打近100个电话,从人员配备到物资装备,一切“食、宿、住、行”都要考虑周全,那些天她很少有时间睡觉。高强度的工作,加上睡眠不足,在办公室“驻扎”了一个多星期的李静突然累倒了。“当时非常紧张,生怕自己‘中招’了。”李静告诉记者,幸好后来经核酸检测确定为阴性,确定不是新冠肺炎才放心。排除感染“新冠肺炎”后,李静也没有休息,主动要求马上回到工作岗位。“同事们都在拼命工作,自己怎么能退缩。”李静说。2月4日晚,因工作需要,李静随同事坐了8个小时火车,星夜驰援武汉,充实救援力量。李静在雷神山医院送别医疗队时留影纪念在武汉期间,李静主要工作是走访医院采集数据,做好“重症病人”资料的汇总以及死亡病例的研讨等工作。来回奔波于各大重症定点收治医院间,必然面临较大的感染风险,但李静和她的同事们完全顾不到这些。“汇总每日重症病例巡查情况,组织死亡病例讨论,形成更多有益的经验,从而惠及患者,降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意义重大。”她说。为此,每天工作到凌晨2、3点,是常态。杭师大的导师、辅导员关心、联系她,也往往只能在每天晚上12点左右,匆匆聊上几句,道一声保重身体。“武汉虽然解封了,但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记者联系上李静时,也已经是晚上的10点多。她告诉记者,此前,她和同事先后安排了4万多名医疗队员撤离,并协调处理医院接管交接患者等事宜。接下去,她和同事们还要进一步掌握了解定点医院患者救治情况、帮助非定点医院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看到武汉的苏醒,很幸运,我会和指导组的同事们一同坚持到最后。”李静告诉记者,希望胜利早日到来,早日回到湿地书院,在杭师大继续她的求学之路。李静(左一)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与宣传司同事对接有关工作而在杭师大,导师杨磊一直和李静保持着联系,并不断为她的博士论文进行谋划。“结合她的工作实际,梳理和提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理论、举措和经验,并总结中国历代疫情防治的成败经验及教训,为构建我国新时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思路,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杨磊教授表示,希望李静在做好本职工作,体现一名中共党员该有的先锋性的同时,不忘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专注专业,用学术的思维思考指导工作。“虽然不是一线的医生,但李静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博士,体现了医者的担当和作为,是我们的榜样。”杭师大医学院博士尹小雨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01前言浙江是一个教育资源、经济发达的省份,在这里的高校云集,比如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等。除此之外,浙江的最好的十所大学中有四所经常被考生称赞的大学,分别是温州医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虽然未能进入全国百强高校,但实力是不比一些211高校差多少,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浙江最好的大学排名,四所大学进入前十,但不是全国百强高校的内容。温州医科大学02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的办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2013年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有19所非直管附属医院,是浙江最好的一所医科类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作为一所老牌的医科大学,;有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7个B类一流学科,10个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其中有5个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接下来就是王牌专业,有四个临床医学、眼视光学、医学检验、药学。杭州师范大学03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的历史十分的悠久,是在1908年建校的,前身是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也是由杭州教育学院、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校在1978年组成的,并在2007年改名为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有用百年历史的师范类大学,在实力上超过了国内的师范类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化学、临床医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前1%,而且论文自然指数连续三年进入高校百强。浙江理工大学04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前身是浙江蚕学馆,在全国的理工类高校中的排名也是比较前列的。浙江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有着上百年的大学,依靠着浙江的教育资源在实力上不输给其他地区的理工科类大学,在学科和考研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三个学科保持全球ESI排名前1%。浙江工商大学05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一直秉承商科办学传统,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法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已建设成为一所商科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财经类大学,前身是在1911年建立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也是在全国比较有名的知名高校。浙江工商大学因为地处浙江这个经济大省,这个学校的实力可以比肩部分的211高校,但在综合水平上可能差了一点,但工商类的专业却是全国相当有优势,在大排行榜上一直是全国财经类大学前十。06上海软科最新版:浙江最好的大学排名软科最新版浙江最好大学排名在上海软科最新版的浙江最好大学排名中,温州学院全国排名是107名,浙江的第7,临床医学专业在业内有很好的口碑。杭州师范大学也紧随其后,在培养人才方面是有一套的,比如互联网中一位大佬就是这个学校出去的。浙江理工大学全国排名是111名,在浙江是第9,但实力却是可以比肩211部分高校。浙江工商大学在财经类大学中比较有名气的,一直深受考生的喜欢,众所周知财经类的大学分数线是很高的,这所大学也不例外。以上就是2020年软科排名的浙江最好的大学排名,四所大学进入前十,但不是全国百强高校,你们有什么看法,评论区留言评论!写道最后:在高考后考生都要面临一个填写志愿的过程,这个时间对于一些考生来说是非常急促的,为了能够考生更好的在查找自己喜欢的大学和专业,下面这本高考志愿指南提供了全国各地的高校以及专业分数线的情况。这本书的目录是很简介,能够一目了然,按照各地区的高校排序,在查找时也能够快速地找到,书中介绍了学校的简介以及学科、师资等等,当然还有每一年的专业录取分数线的最低分和最高分。在高考后,要想读好的大学有一本指南是必不可少的,就如同一位好老师陪伴着你。如果想了解更多的高校信息:上海软科:广东最好的大学排名,中山大学位居榜首,南科大排第4艾瑞深校友会:北京有3所进入前四的医药类大学,协和医学院第一软科:天津最新版大学排名,南开大学力压天津大学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