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很久,现在终于要来写了。希望能够为师弟师妹提供一些帮助。祝愿辛苦了很多年的孩子们都可以考上心仪的大学。一、学院&专业概括华师的介绍已经很多了,在此不予赘述。总之,在华师(石牌校区)吃得好,住得一般,风景不错,出行容易,面积不大不小,基础设施齐全,比较像一个大学。我所在的学院是政治与行政学院,学院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与政治学与行政学(非师范)两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政治老师,一中的很多政治老师都是从华师政治系出来的,而且多数到现在还让学院领导印象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是广东省的名牌专业,在提前批录取,分数会比华师的录取分数线高出几分。相比之下,政治学与行政学是华师的保底专业,大部分人会将其填在最后一个志愿或是服从分配进来的。如果有同学想要报考华师,而分数只是勉强可以上得了华师的话,可以将这个志愿填上。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公务员、政府机关、基层组织的雇员、企事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等。一般是在街道办或区政府实习。如果实习表现好又刚好碰上了实习单位需要招人的话,也有可能被实习单位录用。通俗地说,个人觉得这个专业算是一个万金油专业。什么都学,但是要靠自己多看书才能够去学多学精。专业的对口就业率相对师范类要低一些,所以报这个专业时要慎重。这个专业要看很多书,学的课程除了官方提供的以外,还包括西方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可以接触到较多国内外研究的著作学说,但是有没有利用到,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另外,学院也会为这个专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或学术研讨会。三下乡或平时的社会实践会与本专业有所关系,如社区助理,科研立项等的命题也一般与本专业关注的视野相关。另外,本专业会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除了平时的课程之外,每年都会举行公文写作比赛,公文写作对这个专业的学生是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建议对中国政治制度、国际关系感兴趣并有意立志于政治研究的同学可以填报本专业。这个专业是比较适合进行学术研究的。所以也有一部分同学在第一专业填报本专业。二、官方介绍:【专业概述】政治学与行政学,简单说,就是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政治学研究宏观的理论,行政学研究微观的具体操作性手段。比如说,现在人人痛恨的腐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如何才能遏制,就是政治学和行政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农村的村民自治,也是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更深究一步,政治学和行政学就是研究权力的学科。研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利用,如何控制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有权力产生的领域,就可以进入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视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制度的分析以及设计能力等。最根本的,是对权力本质、人际关系以及人性的洞察能力。【主干课程】主干学科:政治学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行政学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社会政治分析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实习等。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三.华师的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在华师,如果你对自己的本专业不满意的话,可以申请辅修,发展自己的第二专业甚至第二学位。一般是大一修完之后考试成绩及格就可以报名参加辅修专业。华师开设的辅修专业主要有法学、经济学、英语(名额限制,有额外要求)、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采用学分制,学习时间为两年。辅修完所有课程之后,成绩合格则可以由学校统一报省教育厅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在辅修专业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修读双专业、双学位。有学分绩点的要求。跟政治学与行政学较相关的专业有法学和经济学。辅修一般是在周末时候上课。所以报辅修的话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要不就是浪费时间而且会搞得自己很累。因为辅修的期末考试也差不多跟半专业的期末考试同个时间考。当然,个人觉得通过辅修拓展自己其它领域的知识(比如法律常识)也是不错的。希望大家填报志愿工作可以顺利,被录取到自己喜欢的学校&专业噢~~
作者:秦前红,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武汉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法学评论》主编。学术兼职:中国宪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港澳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期刊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立法研究会会长; 中国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珠江学者。作者:石泽华,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2018年以来,学界已有不少关于构建监察法学学科的呼声,部分地区已经作出探索。但是,对于当前意义上的监察法学研究与本轮监察体制改革之前的监察法学研究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监察法学之理论研究及其学科建构应当以哪些学说观点为主要依据及指导,以哪些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及监察法学有哪些基本范畴等问题,学界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尝试填补空白。一、构建监察法学理论体系的现实意义当前意义上的监察法学研究,旨在研究以“监察全面覆盖”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国家监察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指向的是从国家机构序列层面而言的统一监察,故可称作国家监察法学。实际上,我国传统法学理论上并没有“国家监察法学”这个术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先后设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监察部,后来监察机关在“文革”期间被撤销。从1987年监察部成立到2018年行政监察法废止,我国行政监察学之研究与行政监察制度之变革相生相伴。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行政监察制度走过了30年,我国行政监察学的研究亦主要立足于此。所谓行政监察学,旨在研究以“行政内部监察”为主要特征的我国行政监察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指向的是从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层面而言的行政监察。当前意义上的国家监察法学研究与过去的行政监察学研究之间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面向。新时代,监察法学研究如若陈陈相应、不思进取,必将落伍于时代。有鉴于此,在国家监察法学层面开启监察法学理论研究及其学科建构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更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更好地发挥理论研究的指引和纠偏作用,也有必要提出并建立一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自给自足的监察法学理论体系。二、我国监察法学研究的理论基点监察法学之理论建构,首先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理论基点之上。在严格区分“监察法学”和“监察法”的前提下,所谓监察法学之理论基点,强调的主要是此学科存在并延续的立论依据和理论前提。(一)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监督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监督原则是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具体实践,与西方传统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对应。以分权与制衡原则为理论基点,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形成了代议机关下设监察专员、行政机关内设行政监察机构和独立监察三种监察模式。我国当前的国家监察模式与前述三种情形皆有差异。我国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其所形成的一元宪制结构和权力二层级构造,决定了监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应是人大监督之下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国从国家机构序列层面而言的国家监察制度才有可能形成。(二)公职人员廉洁义务关于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广受认可的原则是:公务员应当遵循廉洁义务。公务员之廉洁义务关涉至少有三:一是个人品德及社会风气,二是政府声誉及公正信任,三是公权行使及政权稳定。正如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言:在共和政体和民主政治中,品德是一种国家力量。如果贪污、堕落、腐化,那么法治就会瘫痪,“共和国就成了巧取豪夺的对象。它的力量就只是几个公民的权力和全体的放肆而已”。我国公务员的廉洁义务是由宪法和法律共同规定的,其规范结构包括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我国国家监察制度对公务员廉洁义务之拓展在于,将其延伸至公职人员廉洁义务,并具体指向监察法第3条所称的“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及第15条所列举之“6类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三、我国监察法学研究的理论指导近年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改革实践长期缺乏基本理论的指引,诸项改革举措之间在系统性、全局性和关联性上还存在进步空间。为此,理论及实务界应当以监察法治原理为理论指导,有序推进我国监察法学理论研究和监察体制改革发展。监察法治原理的核心价值,乃是通过宪法法律来调整整个国家监察活动。(一)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也即形式上的监察法治,或称狭义上的依法监察。监察法治所蕴含的监察合法化逻辑,本质上就是要求一切监察活动都符合法律,由此在最低程度上使其获得形式正当性。合法性原则作为监察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是一切监察有关制度及活动必须符合的前提。在法律适用层面,合法性原则为监察活动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法律优越,由此确认法律与监察活动的上下位关系,保证立法权相对于监察权的优越地位,其基本含义是不抵触;二是法律保留,即某些法律事项必须由法律规定;三是依法规(一般性规范)监察。在具体工作层面,合法性原则还为监察活动进一步提出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和方式合法等要求。(二)民主正当性原则民主正当性原则乃是合法性原则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符合法律的监察于此意义上得到了政治意义上的合法化,其根源则是多数民主制所赋予的正当性。民主正当性原则作为监察法治的基本方略和一般标准,体现在监察改革方案的讨论与形成、监察有关制度及立法的制定与通过、各级监察机关领导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产生与履职以及各级监察机关的组织运作与日常活动等各个方面。民主正当性原则之缺陷,在于容易牺牲少数群体的利益,其正当性之补强一方面需要结合共识型决策模式的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秉持以人权保障原则作为监察法治的价值取向和最高标准。(三)功能优化原则功能优化原则是提升反腐效能以及实现国家监察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既为监察法学之缘起提供了实质意义上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监察法学之延续及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是监察法治的直接目标和较高标准。这种功能主义的权力配置原理,要求将各种国家任务的相应职权配置给在组织、结构、程序、人员上具有功能优势的机关,由此一方面“实质性填充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实质性解释了我国监察机关之独立宪法地位。功能优化原则不仅表现在国家宪制结构层面,也同样适用于监察法律实施层面,包括以功能优化原则为指导进行立法修法、监察执法和司法适用等。(四)人权保障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趋势,是监察法治的价值取向和最高标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政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文本表达和制度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宪法法律应当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这正是法治的价值所在。监察法治的根本要求,就在于在宪制框架下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实现。一方面,就一般公众而言,国家监察之存在本身即在于保障人权;另一方面,就违纪、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监察对象而言,监察制度及监察活动并非单纯剥夺他们的权利,而是在惩治腐败与保障人权二者之间各执一端,于监察法治天平之下作出多方考量并最终维系价值平衡。四、我国监察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监察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即监察有关的法律现象、这些法律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一)监察基础理论所谓监察基础理论,是区别于监察理论基础的另一个概念,二者休戚相关,其关系大致可归纳为:前者通常围绕后者而建立,同时后者指导前者之研究,并作为前者正确与否之标准。监察基础理论,是相对于监察法律制度和监察实践应用而言的,是关于监察制度、监察活动有关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论概括。(二)监察法律制度所谓监察法律制度研究,所指向的是作为实然法而存在的我国监察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确立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此种法律制度与前述作为监察基础理论而存在的所谓监察制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乃是实然与应然、实践与理论的区分关系。监察法律制度的研究范围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监察组织及其内外关系、监察职权及其范围、监察措施及其程序、监察法律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的衔接、监察法律责任。(三)监察实践应用所谓监察实践应用,是指对各项监察业务有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监察管理学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需注意以下两点:1. 在法律适用层面,如何在遵循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里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面对不同监察领域和监察对象之间的较大差异,如何秉持权力行使的科学性和谦抑性。2. 在日常运作和管理层面,一方面,在监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有关理论,提升监察实效,实现由经验型监察管理到科学化监察管理的转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强化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避免“灯下黑”。五、我国监察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学科范畴是学科建立的基础。当前,学界对监察法学基本范畴的研究相当薄弱,还没有形成对哪些范畴应当归于监察法学基本范畴的统一认识。本文认为,下述四对范畴可以作为监察法学的基本范畴。(一)监察法与监察法治监察法与监察法治,是监察法学基本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它们不仅涉及监察法学理论体系的构成,也直接关乎监察法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监察法与监察法治是监察法学研究过程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如此定位,与监察法治原理作为监察法学理论建构之指导、理论体系之基石、价值评判之尺度的地位是一致的。离开监察法与监察法治的监察法学研究,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监察权(力)与监察权利监察权(力)与监察权利是监察法学基本范畴体系的核心内容。人民主权学说的一个著名论断即在于“主权在民”。监察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在根本上统一于公民权利。这与我国宪法规定的主权逻辑和治理逻辑是一致的,即各级人大是人民行使权力之机关,监察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当前,我国监察法学对于监察权利尚处在零星的呼吁阶段。笔者以为,监察权利应当与监察权一起被列为监察法学的基本范畴,乃至作为监察法学基本范畴体系之核心内容。(三)监察主体与监察对象监察主体与监察对象是监察法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是监察法学基本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根据监察法规定,监察主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国家监察委员会、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等独立一级监察机关;另一类是独立一级监察机关的派驻机构和派出专员。二者之区分,关键有二:一是明确对象范围、主体地位、授权性质和前提条件;二是厘清独立一级监察机关与其派驻机构(派出专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此外,监察主体的相关问题还包括主体资格和责任承担、职责权限和超越职权等。关于监察对象的识别标准,人大代表作为监察对象之特殊性,国有企业、公办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的(从事)管理(的)人员作为监察对象之特殊性,“有关人员”纳入监察对象是否合理、如何区别对待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四)监察行为与监察责任监察行为与监察责任是监察法学研究中的关键衔接点,是监察法学基本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机制。目前,我国监察法学研究尚无“监察行为”之概念,而此概念之提出,或可解决目前监察法学研究中的许多难点。参考行政法学理论和行政法律体系,通常将行政行为与行政权区分开来进行研究。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的核心概念,几乎贯穿整个行政法学理论及法律体系。这对监察法学研究亦有借鉴意义。以监察行为概念为中心,还可引申出监察行为能力和监察主体资格等概念,进而实现监察责任与监察主体、监察权等概念的并轨。在现代法治国家,权责一致原则是权力运行和机构设置的一项基本要求。监察主体履行监察权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是:以谁的名义办案?谁来承担责任?怎么承担责任?所谓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指的是监察人员违反监察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关问题至少包括哪些情形下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有哪些机制以追究相关责任、谁来追究相关责任、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等4个层面。如果从监察行为出发,便可以使监察权、监察主体、监察行为、监察责任等多重概念在现实中实现有序映射。原载于《 人民周刊 》(2019年第17期)编辑:法评媒、主编:秦前松
20世纪初,许多公共行政的学者信奉以“行政的科学原则”形式出现的实证主义。对于这些原则所引起的问题,西蒙(1976)强调它们其实不过是些“谚语”。把它们应用在不同的行政场合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结果,有时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例如,遵守指挥链的“科学”原则将得到最有效能的结果并不是普遍正确的。虽然行政的原则没有被证明是科学的,但是,像西蒙那样的学者却拥护社会科学中的行为主义运动,把它看成是获得行政的积累性知识体系的最佳方式。今天仍然很明显的是,有些公共行政的学者继续呼吁更多的主流研究,把它看成是促进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的最佳方式(例如Cleary,1992;Perry,1991;Perry and Kraemer,1986)。20世纪60年代末,公共行政领域的有些学者开始质疑某些实证主义的假定。1968年,一群公共行政的学者在纽约明诺布鲁克召开会议讨论这一领域的未来(Marini,1971)。人们提出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行为主义所提倡的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的路径的可能性问题。虽然并非所有的与会者都采取下述立场,但这种立场与这次会议的其他主题一致:公共行政必须与社会相关联,必须培育社会公平,并且应该把公民包括在公共决策之中。把这当做是公共行政的新方向就很难看出研究怎么会是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的。摆脱实证主义是必要的。人们呼吁以规范性的理论建设和存在主义及现象学的研究解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问题(Frederickson,1971;Laporte,1971)。存在主义和现象学都难以作简单的界定。它们各自都是一种哲学运动,但是,每一种[哲学]运动的支持者都抓住了自己唯一的方向,也就不可能为这两种运动分别作一个简明而统一的界定。对那些在公共行政领域呼吁存在主义或现象学研究的人来说,大抵意味着从实证主义和说明性研究转向在官僚制组织和公共政策背景下对意义的解释和对现状的批判。这次会议若干年之后,这一领域中的部分理论家勾勒出了替代实证主义的方案,它一般包括研究的解释性和批评性路径。1976年,威廉·邓恩(William Dunn)和巴曼·弗佐尼(Bahman Fozouni)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批判性行政理论的概要。1981年,贝雅德·L.卡特伦(Bayard L.Catron)和迈克尔·M.哈蒙(Michael M.Harmon)将行动理论引入公共行政研究,它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1967a,1967b)的解释现象学的基础之上。哈蒙(1981)在《公共行政的行动理论》中继续发展了行政行动研究的解释性和批判性路径。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1981a,1981b,1984)提出了对组织研究中的实证主义路径的批判。他从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那里汲取真知灼见,展开了对现代公共组织的解释性和批判性论述。拉尔夫·P.赫梅尔(Ralph P.Hummel,1994)在《官僚经历》中把对现代组织的毁灭性批判建立在马克斯·韦伯、伊曼努尔·康德和马丁·海德格尔的洞见的基础之上。卡米拉·斯蒂福斯(Camilla Stivers,1993)强调她在组织——尤其是官僚制组织——生活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为社会科学中个人叙事的作用提出了强有力的辩护。丹尼·L.巴尔佛和威廉·梅沙洛斯(Danny L.Balfour and William Mesaros,1994)指出公共行政可以被当做一个文本并可以用解释的解释学原则来理解。我也曾努力说明解释和批判的逻辑并指出它们在公共行政研究中的相关性(White,1986a,1986b,1990,1992)。查尔斯·福克斯和休·米勒以及大卫·约翰·法默尔(Charles Fox,Hugh Miller,and David John Farmer,1995)不久前探讨了公共行政的后现代实证主义批判,并讨论了构成行政和研究基础的话语的和语言学的实践。令人遗憾的是,批判或其他选择在公共行政及相关领域仍然没有被广泛或很好地理解。我对知识发展和运用的叙事和语言学基础的讨论将增进我们对作为一种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公共行政的理解。
一、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二、选题方向:公共关系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1、 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2、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3、 论跨世纪城市文化形象战略4、 论受众社会心理与城市对外宣传5、 论新闻策划的原则和方法6、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品味7、 试论未来行政领导的形象塑造8、 浅析组织文化创新走向9、 论中国IC策划的定位三、选题方向:行政管理论与行政、领导、行政组织学1、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2、 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3、 论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传递中的作用4、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5、 论行政权力及其制约6、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7、 论邓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8、 论政务公开9、 论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的民主价值取向10、论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的市场取向四、选题方向:行政管理学与行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比较(细分问题论述)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3、 政府与制度变迁4、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细分问题论述)5、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6、 考核制度比较研究7、 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8、 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9、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五、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关传播法规1、 依法治国重点在治“吏”2、 依法治国与加强、改善党的领导3、 加速政府体制改革,适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特点的要求4、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5、 论地方政府与公共管理6、 依法治国与治吏7、 论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的脱钩和改制8、 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六、选题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监督学1、 论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措施3、 在社会主义时期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4、 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督的一些设想5、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6、 舆论监督的作用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七、选题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组织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组织学、西方行政学说1、 当代中国行政模式研究2、 当代中国法治行政研究3、 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规模研究4、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研究5、 加入WTO与政府制度创新研究6、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八、选题方向: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管理学、市政学1、 公共管理论的经济学分析2、 市场经济与政府体制改革3、 市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4、 政府责任研究5、 市场经济与非赢利组织的发展6、 依法行政研究7、 城市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8、 城市政府与法治9、 政府公开与民主行政10、现代科技发展与政府管理创新11、法治与德治12、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九、选题方向: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西方行政史1、 1994年后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膨胀的原因分析2、 论西蒙的决策思想评新公共管理理论3、 论西方公共行政的民主管理思想4、 中美行政监督体系比较5、 中美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问题分析6、 素质教育与政府教育体制问题分析7、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8、 关于外来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9、 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转型:从权威人格到民主人格十、选题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政府经济学1、 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2、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4、 非盈利性组织管理研究5、 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顶性6、 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7、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学研究)、市政学1、 城市政府规模的讨论2、 公共人力资源讨论3、 城市社区管理讨论4、 城市管理讨论5、 户籍管理讨论6、 城市公共管理专题讨论7、 市政体制比较讨论8、 社会网络与城市发展讨论十二、选题方向:市政学、管理学1、 论城市的本质2、 市政学研究的内容、界限及意义3、 西方市政学研究4、 比较市政学研究5、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与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6、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7、 撤退设市可否作为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8、 外国城市管理体系的变迁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9、 制度变迁与城市管理
一、院系及专业介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致力于推进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院下设政治学系、行政管理学系、公共政策系、城市与区域管理系等四个系,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以及以本院教授为主体设立的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电子政务研究院、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等十八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其中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源远流长,最早可以溯源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和法政科。1988年,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成立,行政管理专业迎来了全新发展阶段。行政管理专业依托北京大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多学科背景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师资优势,为中国乃至全球培养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精通现代公共管理知识、掌握先进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1人;主要教研和人才培养方向有“行政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比较行政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与行政”、“组织与管理”等;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培养体系,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二、招生信息(参考21年)专业及方向:120401行政管理00.不区分研究方向招生人数:2021年计划招收5人,其中推免2人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53法语或254德语③615公共管理基础④871行政管理三、21备考参考书推荐北大行管没有官方指定书目,但根据新祥旭学长学姐的经验和历年真题分析,推荐大家阅读的书目如下: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萧鸣政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包万超《行政法学与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备注:需要强调的是,北大两门专业课考察内容相近,不必分成两门课备考,这些书一起看,在脑海中形成“行政管理”这一门学科的大框架,再来记忆理解更加高效便捷。四、历年复试分数线2021年院线:335/55/55/90/90;统考一志愿复试5人,最终录取3人。最高分352,最低分338。从进入复试考生的各科成绩可以看出,北大行管专业也是相对看重学生的外语水平,拟录取3人的外语成绩都在70+,最高85+。2020年院线:345/55/55/90/90;统考复试9人(含1少干计划),最终录取6人2019年院线:345/55/55/90/90统考复试5人,统考录取3人2018年院线:345/55/55/90/90;统考复试7人,统考录取4人五、2021年政府管理学院复试细则重点复试内容面试内容包括:个人陈述、抽题作答、英语能力考查、自由问答等。分制为100分,60分合格。复试专家组对考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科研经历与成果、英语能力、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等方面进行考察,每人的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0分钟。每位专家对考生独立评分,所有专家评分的平均分即为考生的面试成绩。录取规则统考考生:总成绩="初试成绩/5*60%+复试成绩*40%。港澳台和留学生申请人:复试成绩即为总成绩。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及格者,依考生的总成绩排名以招生名额为限依次录取。六、考研上岸经验初试备考建议:1.尽早决定目标院校和专业,决定好了就不要轻易更改,否则一来影响心态,二来影响备考进度;2.北大行管近几年的考题特点是----越来越重视“社会研究方法”(重视学术潜力的考察);综合题型关注时事热点和行政改革(这种题目的考察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会超出课本范围出题(比如20年考题中专业一和专业二都出现了“奥斯特罗姆”相关理论,书上是完全没有的,这种题如果遇到也不要慌乱更不要空着,尽可能联系题目中的字眼结合所学,发散思维去答)。总而言之,备考北大行管,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牢固,这样才能沉着应对变化莫测的考题,但只掌握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3.北大行管报录比低,竞争压力较大,所以备考中途感到焦虑紧张迷茫是非常正常的,但需要大家及时调整。我的方法是,感到压力大就去运动,跑步游泳都可以,这样身体也好,心情也好,备考效率会更高!总之,保持好心态非常重要~复试准备建议:复试其实是一个考察知识积累和灵活应变能力的考核,同时老师也会关注我们在考核过程中与人交流的能力,我们的心态是否积极乐观,所以准备的话,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知识方面,我建议大家提前看一些老师的论文,并且关注一下时政,可以猜一下大概的出题方向(猜中题的可能性极小极小,但是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自己对时政的了解,对学术动态的把握,对于正式复试时解题也会有帮助);2.北大政府管理学院非常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对于研究生,较高的学习、科研时英语文献阅读水平必不可少,当然在复试中也少不了对考生英语水平的考察,所以准备复试期间别忘了多读英文文献培养语感,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同时可以多读英文,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在复试时是很大的加分项。3.除了以上能力方面的准备外,大家在复试(面试)时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整洁、学生模样的仪容仪表,保持礼貌、淡定,还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比如说遇到不会的题时,也要联系自己了解的知识,从容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答案说不完整没关系,但至少要表明自己积极思考的态度),最重要的是,一定一定要诚实,个人经历(个人陈述、简历等)千万千万不能造假,造假不可取,后果很严重!七、2021年北大行管考研真题(部分)615公共管理基础一、简答1.分利集团理论20分2.十八大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内容20分3.政策网络理论的贡献、局限性20分4.谈谈“政策子系统”的理解20分二、论述题1.定性和定量分析是否是同一种逻辑和规则,请阐述理由及相同点或者不同点20分基于上述理论,请根据全球疫情防控,确定一个课题,研究内容,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分别对技术要求及优劣势进行分析20分2.论述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改进体制机制,客服官员和供应商之间的寻租腐败问题,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20分八、新祥旭复习规划课程总述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有以下四门课程:英语一(100分),政治(100分),专业一公共管理基础(150分),专业二行政管理学(150分)。本课程负责专业一和专业二两门专业课。两门课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性,因此以下整体计划。根据协议,一共40课时,每节课45分钟,共30小时。40个课时的分配情况是:最重要最难的公共行政学25课时,人力资源、公共政策、行政法15课时。时间安排的整体思路如下:考生2020年5-8月讲授公共行政学,8-9月讲授其余内容。9月底结束全部讲授,后期以答疑指导为主。整体课程安排5月l 综述考试情况和学习方法。l 讲解学科基础知识和框架。l 公共行政学第一部分l 布置作业:要求学员背诵本周授课所教的内容,下次课检查。6月l 公共行政学第二部分。l 布置作业:要求学员背诵本周授课所教的内容,下次课检查。7月l 公共行政学第三部分l 布置作业:要求学员背诵本周授课所教的内容,下次课检查。8月l 公共行政学讲授完毕l 布置作业:要求学员背诵本周授课所教的内容,下次课检查。提供研究方法部分材料给学生学习。8月l 人力资源和公共政策完成讲授l 布置作业:要求学员背诵本周授课所教的内容,下次课检查。9月l 行政法讲授完毕l 布置作业:要求学员完成一次模拟考试。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独家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研究导论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单选]“社会研究”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多选]社会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目的性、经验性、理论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单选]社会研究对象是一个总体的概念,社会调查对象则可以是单个的概念。[多选]所谓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社会研究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要探索的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原则[多选]社会研究的目的在总体上看是为了获得关于人的行为和对社会的可靠认知,其中包含探索未知的事物、验证不确定的知识和扩展已有的知识。[单选]判断一项社会研究是否具有理论意义,主要看它是否有新的观点、新的资料、新的理论结论等,总而言之,是否有理论创新。[单选]一项社会研究是否具有应用性意义,主要看其研究成果能否直接应用于当前的社会实践,帮助人们解决各类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简答、论述]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简单说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指社会研究应该尽最大可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实际情况。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而研究工作是科学和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2)把握好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问题。研究者应尽量避免个人的价值立场对其研究工作及其结论的影响。(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既是从事社会研究工作人员所必须遵从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保证研究工作及其数据资料质量的基本条件。(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这要求社会研究者应该一方面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严格按照法律和各种社会规范行事。[论述]社会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问题。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既有对社会事实的“事实判断”,也有对社会事实的“价值判断”。所谓“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价值关联”则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同时往往也是被研究对象中的一员,或者与所研究的问题有着利益关系,因此,其研究工作也常常受到他们价值立场的影响。对于在研究中处理价值的问题,研究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有的研究者强调在社会研究中应该完全排除价值的干扰,而另外一些人则主张承认在社会研究中无法回避价值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一方面,应该承认社会研究是价值关联的,即社会研究与人们的价值立场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无法完全排除价值的影响,尤其是研究者在选题、政策建议以及对研究成果的解释等方面常常受到个人或团体价值立场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社会研究过程中应该尽量做到价值中立,即社会研究者应该尽量避免个人的价值立场对其研究工作及其结论的影响,尤其是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等环节应该尽量避免由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而导致研究资料及结论的偏误和失真。即使在选题和政策建议等受价值影响较大的环节中,研究者们也应该尽可能超越狭隘的个人或团体利益,而更多地考虑到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第三节 社会研究方法概述[多选]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保证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研究活动的效率。[简答]社会研究的经验性特征。由于现代社会研究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对客观社会的经验性资料,因此,社会研究方法首先是一种经验性方法,其首要目标是要保证贯彻社会研究的经验性原则。所谓经验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实际而获得关于社会事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方法。经验性特征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要求所有关于社会的知识应该建立在对客观社会事实进行观察、实地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纯粹思辨的基础上。[单选]所谓“理论性特征”是指在现代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中注重理论对经验研究的指导,并且重点要解决从具体的经验资料到普遍性理论概括的逻辑过程。[简答]社会研究的规范性特征。所谓“规范性特征”,是指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同时也是社会研究活动的规范体系,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同时也规范着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从社会研究的实践上看,研究方法体系不只是告诉研究者“可以如何”去做研究,而更多的是告诉他们“应该如何”甚至“必须如何”去做研究。学术界在评价一项研究成果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评估它采用方法的合理性来判断其结论的可靠性。[多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其中包括: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式以及各种具体方法和技术。第四节 社会研究的过程[应用题]以一个“独生子女问题研究”为例,说明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背景介绍:1987年,风笑天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袁方教授给他提出了博士论文的选题: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他选取了地处全国中部、在人口结构、家庭规模、人口出生率、独生子女比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湖北省作为调查地区,以武汉市、黄石市、沙市市、仙桃市、云梦县城关镇作为调查点(分别代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以及综合性的中心城市、重工业城市、轻工业城市、县级市和镇),设计了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以及收集调查资料的主要工具——《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并于1988年4月至5月间进行了试调查。1988年9月至11月,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开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1990年,风笑天将这些结果撰写成一篇博士论文。1992年,他又在这篇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本从社会学角度系统研究我国独生子女问题的学术专著——《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要点如下:(1)选题。①整整一代独生子女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现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的特殊人口。②这一代特殊人口的产生引起了广大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人员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关注。80年代以来,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③1987年风笑天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袁方教授给他提出了博士论文的选题: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可以说,导师所定的题目,只是确定了研究的主题。由于独生子女这一主题中包含众多的内容,涉及众多的方面,比如独生子女人口的结构及分布、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与关系、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方式、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独生子女文化、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保障等等,因而需要将比较宽泛的研究主题转化为比较具体明确的研究问题。④经过阅读和分析当时国内这领域中的已有文献和一部分国外文献,他将研究问题确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基本状况描述、独生子女教育领域中的“溺爱”现象和“望子成龙”现象分析、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等。(2)研究设计。①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风笑天决定采用以调查研究为主的方式进行探讨。他选取了地处全国中部、在人口结构、家庭规模、人口出生率、独生子女比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湖北省作为调查地区,以武汉市、黄石市、沙市市、仙桃市、云梦县城关镇作为调查点(分别代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以及综合性的中心城市、重工业城市、轻工业城市、县级市和镇),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面。②根据他所拥有的时间、经费和人力等条件,研究采取了横剖调查的形式,确定了以描述为主的研究目标,选择了小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作为分析单位,小学生中的非独生子女作为比较对象,小学生家长作为资料收集的对象。③设计了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以及收集调查资料的主要工具——《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问卷调查资料的审核与输入、问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等均进行了比较周密的设计和考虑,并于1988年4月至5月间进行了试调查。④然后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再次修改了调查问卷。(3)收集资料过程。①1988年9月至11月,风笑天在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独自一人奔赴五个调查城市,开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②在每一所抽中的小学里,他先与学校领导交谈,了解学校总的概况,并根据研究设计,分别从高年级和低年级中抽出两个调查的班级;然后分别访问班主任老师,向他们了解小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个性、家庭等方面的情况;并布置好问卷调查的方式、方法、要求等有关事宜。③此外,他还在老师和学生的帮助下,访问了一部分小学生家长,获得了比较丰富的个案资料。(4)资料整理阶段。①问卷资料回收后,风笑天首先对所有问卷进行了审核。经过核查,剔除了少数空白、未填完等不合格的问卷。②然后,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10名本科生对问卷资料进行了编码过录,并请一名博士生将编码过录后的问卷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③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均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PC+软件进行。④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同时兼顾到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主要进行了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和相关分析。(5)研究报告写作与发表。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他得出了“三口之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特征”“生育两个孩子是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小学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中增加了教师的角色及同龄伙伴的角色”“独生子女并非都是小皇帝”“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将面临严重挑战”等一系列研究结果和结论。当然,风笑天也客观地指出了其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提示了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990年,他将这些结果撰写成一篇博士论文。1992年,风笑天又在这篇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本从社会学角度系统研究我国独生子女问题的学术专著—《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你、我,共同成长,你身边的小帮手魏老师(wy1258839481)!
本报北京12月9日电(记者孟祥夫)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校(院)长会议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施《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为契机,扎实做好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陈希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要坚持党校姓党,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地位,在学好用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质量立校、改革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咨询和管理水平;坚持从严治校,大力弘扬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要落实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实施条例的组织领导,推动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0日 04 版)
本报北京12月9日电(记者孟祥夫)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校(院)长会议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施《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为契机,扎实做好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陈希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要坚持党校姓党,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地位,在学好用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质量立校、改革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咨询和管理水平;坚持从严治校,大力弘扬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要落实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实施条例的组织领导,推动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0日 04 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自强图为福建省东山县纪检监察干部在谷文昌塑像前重温入党誓词。张艺生 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深深扎根于人民,依靠群众支持,凝聚群众智慧,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发扬这一好传统、好作风,必将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感悟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记者: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郝永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革命战争年代,李大钊、方志敏、赵一曼等无数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抛洒热血。据1945年党的七大时的初步统计: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时期,在战场上牺牲了76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32万多人,占将近一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为人民谋解放谋发展谋幸福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它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揭示了人民为什么是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历史发展的主人,为人民探求自身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最终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它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历史进步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跨越国度、跨越时代地植根人民之中,始终占据道义制高点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就在于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分子才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探索中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人民的选择。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记者:学史崇德,“德”的涵义很广。您能从群众工作角度解释一下“德”指的是什么吗?郝永平:就是崇尚为民造福的公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始终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造福于民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人必须崇尚的基本公德。记者: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为民造福,党员干部需要做到哪些方面?郝永平:为民造福,必须不怕牺牲。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巨大牺牲。比如,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贺龙元帅宗亲牺牲2000多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全国仅有据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近代以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像我们党这样,能为了人民的利益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才赢得了人民的强有力支持。为民造福,必须不怕吃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回望来时路,我们党取得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苦干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福建东山的人民群众自发形成了一个习俗,每逢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都会“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他们带着朴素的感情缅怀带领他们艰苦奋斗、战胜贫困、过上好日子的谷文昌。谷文昌是千百万为造福人民不怕苦、能吃苦的共产党人的缩影,展示了共产党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勇于吃苦、带头吃苦的壮阔胸怀和崇高品德。前进道路上,还会有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要闯,有新的“雪山”“草地”要跨越,我们更要大力发扬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为民造福,必须不怕吃亏。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们党展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大决战,数百万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奔向边远的贫困地区,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如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等。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尽心竭力记者:学习党史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党员干部怎样有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动力和智慧经验?郝永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今天学史力行就是要坚守人民情怀,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尽心竭力,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一是从思想观念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二是践行群众路线,既注重在网络和现实空间中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智慧与力量,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三是从政策安排上切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又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中,多做便民利民惠民为民的实事与好事。四是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心竭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物质文明方面的需要,解决好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政治文明方面的需要,解决好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精神文明方面的需要。记者:请您结合党史谈一谈,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哪些要求?郝永平: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党的百年历程,既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镌刻着人民对党的支持和依赖。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于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共识、稳定了预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对美好生活增添了真切憧憬,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因此,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共产党人的自我追求和永恒主题。历史证明,我们之所以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阔步向前,正是因为许多优秀共产党人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勇于吃亏,不计得失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才创造出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必将使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加坚实。
拖了很久,现在终于要来写了。希望能够为师弟师妹提供一些帮助。祝愿辛苦了很多年的孩子们都可以考上心仪的大学。一、学院&专业概括华师的介绍已经很多了,在此不予赘述。总之,在华师(石牌校区)吃得好,住得一般,风景不错,出行容易,面积不大不小,基础设施齐全,比较像一个大学。我所在的学院是政治与行政学院,学院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与政治学与行政学(非师范)两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政治老师,一中的很多政治老师都是从华师政治系出来的,而且多数到现在还让学院领导印象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是广东省的名牌专业,在提前批录取,分数会比华师的录取分数线高出几分。相比之下,政治学与行政学是华师的保底专业,大部分人会将其填在最后一个志愿或是服从分配进来的。如果有同学想要报考华师,而分数只是勉强可以上得了华师的话,可以将这个志愿填上。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公务员、政府机关、基层组织的雇员、企事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等。一般是在街道办或区政府实习。如果实习表现好又刚好碰上了实习单位需要招人的话,也有可能被实习单位录用。通俗地说,个人觉得这个专业算是一个万金油专业。什么都学,但是要靠自己多看书才能够去学多学精。专业的对口就业率相对师范类要低一些,所以报这个专业时要慎重。这个专业要看很多书,学的课程除了官方提供的以外,还包括西方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可以接触到较多国内外研究的著作学说,但是有没有利用到,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另外,学院也会为这个专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或学术研讨会。三下乡或平时的社会实践会与本专业有所关系,如社区助理,科研立项等的命题也一般与本专业关注的视野相关。另外,本专业会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除了平时的课程之外,每年都会举行公文写作比赛,公文写作对这个专业的学生是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建议对中国政治制度、国际关系感兴趣并有意立志于政治研究的同学可以填报本专业。这个专业是比较适合进行学术研究的。所以也有一部分同学在第一专业填报本专业。二、官方介绍:【专业概述】政治学与行政学,简单说,就是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政治学研究宏观的理论,行政学研究微观的具体操作性手段。比如说,现在人人痛恨的腐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如何才能遏制,就是政治学和行政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农村的村民自治,也是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更深究一步,政治学和行政学就是研究权力的学科。研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利用,如何控制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有权力产生的领域,就可以进入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视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制度的分析以及设计能力等。最根本的,是对权力本质、人际关系以及人性的洞察能力。【主干课程】主干学科:政治学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行政学概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社会政治分析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实习等。授予学位:法学或哲学学士三.华师的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在华师,如果你对自己的本专业不满意的话,可以申请辅修,发展自己的第二专业甚至第二学位。一般是大一修完之后考试成绩及格就可以报名参加辅修专业。华师开设的辅修专业主要有法学、经济学、英语(名额限制,有额外要求)、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采用学分制,学习时间为两年。辅修完所有课程之后,成绩合格则可以由学校统一报省教育厅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在辅修专业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修读双专业、双学位。有学分绩点的要求。跟政治学与行政学较相关的专业有法学和经济学。辅修一般是在周末时候上课。所以报辅修的话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要不就是浪费时间而且会搞得自己很累。因为辅修的期末考试也差不多跟半专业的期末考试同个时间考。当然,个人觉得通过辅修拓展自己其它领域的知识(比如法律常识)也是不错的。希望大家填报志愿工作可以顺利,被录取到自己喜欢的学校&专业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