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都是好学生,原来也没想过当老师,可是学习太好了,一不小心博士毕业了。可是这时候才无奈的发现,工作找来找去,到最后只剩下去大学教书。从来没想过除了被罚站,还有站上讲台的一天!可是,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又看到很多人说一线青年大学老师很辛苦,不好发展,哪怎么办?难道去大学做行政工作,这样不是更没前途了吗?【1】---去一线教学,前期辛苦,而且需要终身学习和耐力 相对来说,进到大学里当老师,在一线教学,想进还真不容易。学历是硬条件,除了特殊专业和情况,现在基本上就要求博士学位。所以,博士去大学教学,学历就不存在优势了,只能拼一下毕业学校和自己的学术成果了。如果这些方面平平常常,没有过人之处,作为年轻教师的前几年确实比较辛苦。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会让你上不上、下不下,比较难受。不过前几年只要能快速处好关系,踏实科研,尽快出成果,把自己的职称提上去,以后的日子会轻松很多。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人熬了很多年都没有解决职称,所以日子过得就很不开心、压力很大。另外,教学还是个水磨工夫,真正要做到“用心”,就是整天“牵肠挂肚”的那种感觉,也会让平时的生活不能完全轻松,可以说这是个很熬人的职业。【2】---做行政工作,有些接近事业单位、公务员,想出头不是只看能力 如果进学校做行政工作,相对来说对学历的要求稍低一些,一般有博士学历,如果能再来个教授职称,行政级别更容易提上去。这个职位,虽然对学术要求相对低很多,可是它需要你能“混官场”。如果,情商、智商,再加上其它各种各样的“商”,有一样达不到标准,就会使自己的前途出问题,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看起来容易,其实比较难走的路,真正要做起来当然好了,不过大部分都成一“一般人”,熬成领导的还是少数。相比较来说,当一线老师,工作要纯粹很多,相对少很多杂事儿,反而更容易落个名利双收。【3】---在这两个中选择,真得要看个人性格、爱好、对将来的追求 好与坏、难与易,在任何事上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有的人迎来送往、干些具体事务,干不好,反而让他教书,要做得出色很多。而有的,教书根本就耐不住性子,一天不跟人讲关系,浑身就不舒服。所以,选择绝对在个人。当然,根据很多的实例来看。作为博士刚毕业的年轻人,不管想走哪条路,最好还是先到具体的业务岗位上真真切切的干几处,现在不管什么职业都讲先到基础业务岗位起步吗?所以,先教几年学,再做具体的选择,才是最有益的选择。这样,进可以继续教学,退可以带功干行政,发展也更快一些。你没发现,那些大领导都是从基础业务岗上起来的吗?这样的经验不能不学。另外,还要提醒一下,还要看具体的专业和岗位,这些内容不同差距也非常大,真正的就是那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虽然俗点,有时候真管用!
一个博士生,我想这个学历如果硬皮任何一个岗位,企业都是很乐意接受聘用的,因为无论怎样,博士生首先在接受知识和认识上要比一般人强很多。在接触企业文化的时候也是更容易。当然博士生的选择就业机会也就更多了。而很多博士生就在选择公务员和大学教师之间犹豫不决。那么,选择当公务元或者大学教授,10年后差距多大?行政级别无可厚非,如果选择当公务用,那么行政级别自然会比大学老师高很多。而且进入事业单位,博士生相比本科生起点就高,如果进入转正定级时候,如果不耽误,有可能成为正厅级干部,而一名大学老师,在行业发展,如果论文发表数量过关,10年时间,应该可以达到教授级别。不过这样的年轻教授,少之又少。待遇方面进入事业单位,工资其实不是很多,但是奈何福利好啊,每年大节小节都是发各种补贴,如果按月薪来算,一年可以差不多发18个月工资(福利折算成工资)。但是大学老师不同。大学老师的工资就是自己的工资,大节小节的福利没有多少,最多的就是自己学术论文的奖励。这其实也没多少,但是大学老师空闲时间多啊,基本的大学老师一周就几节课,所以一般大学老师都是身兼数职,外快多,所以算下来还是大学老师好点。社会影响力而就公务员和大学老师的社会影响力来说,大学老师接触到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发表一片有建树的论文,那将影响的是文化界的风向。进而影响普通人。但是公务员就不同了,作为一名行政机关的干部,影响力就弱很多。因为老百姓一般接触不到。除非你亲身接触老百姓,才能影响到普通人。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博士毕业后,小雷顺利进入一家大型国企,虽然国企被很多人诟病看重关系,但稳定的收入、让人羡慕的福利,每年仍吸引着很多毕业生趋之若鹜,小雷就是其中的一个。入职后,小雷并没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钻研,反而一心想着当领导、走行政管理路线。小雷的这种做法,被很多人不理解,毕竟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学术底子好、学术能力强,为什么放弃原来的专业,改走行政管理路线呢?对于此,小雷给出的回答是:我也喜欢做科研,但是,做科研根本没“钱”途!虽然我们每年都在高喊振兴科技,但是,大部分科研技术人员的待遇并不好,并非是他们不努力,而是需要额外的项目提高收入。但是很多的基金、项目都被掌握学术资源的大牛们拿走了,剩下的部分少得可怜,还要面临众多普通科研人员的激烈竞争。在国企,许多做科研的人都是基层员工,工资待遇基本是固定的。专业技术方面,即便做的再好,如果没有一定的职位和职务,在收入上也很难有大的提升。对于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几张印有荣誉奖励的证书,仅此而已。所以,很多技术人员,比如小雷,毕业开始就放弃科研技术路线,转而与很多人竞争那条挤满人的行政管理路线。就像《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即便发表十几篇专业论,仍然经济拮据,儿子住院都要借钱,还要求爷爷告奶奶地到处求人。儿子上幼儿园也要四处求人,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失败而终,被一项脾气好的老婆整天数落得没脸没皮。所以,后来的池大为开始慢慢走行政路线,不再一心搞技术,反而一心揣摩领导(马厅长)的心思。正如书中所说,白天马厅长一个眼神,池大为回家睡觉前都要琢磨好几宿。最终,池大为一路高升,成为了马厅长的接班人,单位的一把手。在这个位置上,池大为可以说是在单位呼风唤雨、叱咤风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甚至“和风细雨”经常主动投怀送抱。与沉迷学术时池大为的窘困形成鲜明的反差,不仅池大为,连他的太太也尝到了好处,比作学术容易多了。与池大为入职几年后才走行政路线不同,小雷已进入单位就直奔行政路线,或许,小雷已经看过《沧浪之水》吧!为了自己的前途和“钱”途,也许有更多的小雷已经走上这条路。希望有一天,喜欢科研、科研能力强的小雷们,能够安心做自己喜欢的科研,不再为前途和“钱”途而焦虑不安。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作为一名公务员招录人员,这几年也招录了几个博士,但是有两个已经辞职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去高校做老师。给你讲一下一个985计算博士的例子,当年招录,职位设置是市直某单位科员,结果最终通过笔试、面试招录进了一个985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按照规定,因为招录职位是科员,所以转正后任了科员职务。但是待遇是按照主任科员的22级来确定工资待遇的。这样每个月到手工资就是6000多一点,加上其他的补助奖金,每年收入也就是10万元左右。因为是刚开始,日常工作都是在信息技术部门从事日常工作,因为体制内好多专业内容都是购买社会服务的,所以博士很明显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作用。两年之后,这个博士辞职去了某二线沿海城市的一所二本大学,学校给了很好的待遇,安家费,科研启动基金,配偶工作编制都解决了。我们都羡慕得不行。通过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出来:高校老师和公务员,对于 博士来说吸引力是不同的,我认为选择高校,理由有三点:一是高校待遇更好。博士招录进来之后,一般是享受二级主任的待遇,但是还不一定给安排二级主任科员的职级。到手工资在我们这边就是五六千块钱。而博士进入高校,前期至少是讲师,过两年就可以聘为副教授,这个待遇要远远高于公务员的二级主任科员的工资。二是高校更能发挥博士的高学历优势。除非是特招进入公务员队伍,起点是县处级,否则如果一步步走的话,博士真的不一定竞争过大学本科。因为公务员晋升不一定只看学历。而高校中,职称 的晋升,学历占的比重会多一些,明显对于高学历人员更为有利。三是高校更加自由。公务员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考勤考核、督促检查、专项活动等等让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加班加点都成为常态。反之高校则自由的多,只要完成安排的的教学任务,其他时间自己安排研究科研成果就可以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去高校,做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08月05日05版 作者: 李雅娟),图片来源于千库网导读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手握两所高校offer的物理学博士孟溪,却一瞬间觉得高校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拿到某名校文科博士学位的林飞,从企业年薪20万的岗位辞职后,却发现准备入职的高校放了他鸽子。27岁博士毕业的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该何去何从?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 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现在博士毕业有40%多进入高校,那在高校工作,是行政部门好还是教学科研好?现在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很少有做行政的,一般都是教学岗。有些高校有的时候会招聘辅导员,一般硕士学历即可,这部分也算行政岗。所以,博士毕业进入高校走的都是教学岗,进去后做的都是教学科研。高校行政部门很少招人,那行政人员都是从哪来的?一般都是从本校老师中选出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学而优则仕,高校也是这样,为了留住老师中做科研比较好的,一般都会给予一定行政职务,比如院长副院长,各个行政部门的处长副处长,都是为他们准备的。还有一部分老师可能行政能力比较强,会被有些行政部门借调,干着干着就去了行政部门。还有一部分行政人员是博士家属,有些高校为了吸引人才,博士进校如果爱人是研究生或本科生的话,一般都可以解决工作,进来后不能走教学岗,所以都进了行政部门,像我们学校图书馆、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就有不少博士家属。可现实往往是讽刺的,作为家属进来进入行政岗的有的时候比博士本人发展的还好,因为越是一般的学校,行政岗人员越把自己当成管理者,越是好的学校行政人员越把自己当成服务者。至于到底选教学科研还是选行政岗,只能说各有利弊。教学科研走的是职称系列,讲师副教授教授,需要论文、项目,正高受名额限制,竞争极其激烈。而且,花自己项目的钱还得层层签字层层受白眼,好处是不用坐班,时间上比较自由,而且,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从事的都是和专业相关的东西,有成就感。行政岗的好处是会和行政岗的老师比较熟悉,办一些事情会比较方便,因为大家都是行政岗,所以办事的时候不会受白眼。而且,你得到的消息会比普通老师更准确及时。缺点是得坐班,而且同样面临科级副处正处的晋升,有些人一辈子还是个科级。教学行政各有利弊吧,高校里好多人是双肩挑,有一定行政职务,同时利用这个行政职务带来的便利评职称,好多学校的处级副处级走的是这条路。
每次别人问我学什么专业听到回答“行政管理”总是充满疑惑“又是行政,又是管理莫非你们专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型办公室文员秘书”“不是,我们研究政府行政和公共事务……”对方猛拍大腿“那都是要当大官的人物啊!”看起来又红又专听起来又泛又宽总让人以为能当大官实际上考公务员不仅不吃香反而还可能吃紧的“行政管理”专业到底学些什么呢?专业介绍>>>> 什么是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又称公共行政学(Public Administration),为公共管理大类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其中“行政”通常指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推行政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管理”强调行政活动中的操作和技术层面,涵盖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监督等功能领域,关注的焦点是机制、程序、标准、手段和方法等。概而括之:行政管理学是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学科。是不是看起来很厉害,但其实并不太懂?>>>> 行政管理学什么?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基础建立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之上,其涉及的领域囊括政府行政的全过程与公共事务的全方面。小至街道办居委会大妈的日常工作,大至一国的选举和国家战略布局,都是本专业的研究内容。简单地说,学生将在课程中逐步了解至掌握政府作为行政机关该干什么、干了什么、要怎么干、干得怎么样。比如,你可能会学习到:在社会老龄化加快的形势下,政府需制定新的政策以解决居民养老负担重的社会问题,该政策预期效果如何?推进过程分为哪些阶段?各方利益关联如何?如何操作避免政策走形?后续的结果追踪与检讨等等。>>>> 有哪些院校开设?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专业中较为出色的学校有: 都自称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俗称并列第三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与紧随其后的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读行政管理上什么课?和众多社会科学学科一样,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节奏由浅到深、由基础课程到细分领域课程的递进。大一大二阶段课程以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原理、概论为主,主要培养从事公共部门研究的知识、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主要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社会学概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础统计等。随后必修课程会集中到某个主题上,如中国政治思想、西方政治制度、宪法与行政法等。大三大四阶段以选修课程为主,聚焦于各个细分领域,如:公共行政方向:电子政务、公共财务管理、政府绩效评估、管理心理学、科技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方向:住房政策、劳工政策、教育政策、卫生经济政策、养老政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市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向:比较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国城镇化、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需求,在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中自由选择和搭配。另外,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阶段以授课为主,较少或不含上机实验、田野调查等实践教育。课内体验与课外拓展——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就读体验课程考核最常见的课程考核方式为presentation/小组报告+个人论文/考试的1+1搭配,较少有单次的课后作业,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年若干次连续几晚的码字到秃头。课业压力总体来说,与其他专业相比,行政管理专业的课业压力不算繁重(排课排的好,一周三天小长假不是梦)。较轻的课业任务赋予了同学们更多阅读提升、参加各类院级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比赛(如:广东省“政务关注”社会调研大赛、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参与老师研究项目的时间和自由,志不在本专业的学生也可通过志愿活动、实习等更多尝试积累其它领域的经验,提升自己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专业技能文理比例八比二,男女比例三比七,行管专业文理科学生兼收,高数为必修课程但较为简单,仍会接触较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学知识。从上文的考核方式可见,四年的学习能够训练学生较强的演讲表达能力与专业写作水平(瞎bb与胡乱写)。这个专业也许不能传授硬核技能,但能培养学生广阔视角与理智思考能力。透过繁杂的社会现象理解深层的本质问题,尤其在大众情绪容易被煽动的社会热点前,在小粉红与五毛党针锋相对,键盘侠与杠精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保持独立的思考与态度是本专业学生能收获最宝贵的财富。毕业去向与就业情况国内一流大学行政管理学生的毕业去向十分宽广,基本上是以下四个方向按比例3:3:3:1。国内升学党:保研学生较多选择行政管理专业和政治学。行政管理方向偏好清华、北大、人大、上交、浙大、中大;政治学方向大致院校排名为北大、复旦、中大、浙大。近年来,跨专业保研/考研的行管专业本科生越来越多,常见专业有经济学类、法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境外留学党:专业选择上,最多的是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in Public Policy)和公共管理硕士(MPA),及其它相关社科;同时不乏跨专业申请政治学、国际关系、传媒及商科的学生。直接就业党:作为“万金油专业榜”的常驻排头兵,岗位覆盖人力资源、产品运营、市场营销等非技术岗,行业跨度从银行、咨询,快消、房地产到互联网,都能找到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在该领域继续深造的学生硕士或博士毕业后更可能从事学术研究,或从事政策咨询等相关工作。考公务员党:行政管理的考公比例与其它专业基本持平,不同于很多人的直观印象,事实上行政管理专业出身并不会成为考公的天然优势。就读感悟善政天下,良治中国。行政管理是个“有情怀”的学科,想要理解这个学科的内核需要学生有公德心和正义感,带着好奇与悲悯直视各式社会现象问题。经过行管专业的浸润后,会发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和本专业的知识相关,毕竟公共(zheng)事务(fu)本身就无处不在,但已经从简单地感受政府工作转向了解其背后运作的逻辑,习得看待世界的理性视角。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从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距今已经走过21年。这21年时间里,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数量激增。尤其是本科生,二十年前还被奉为天之骄子,如今满大街到处乱窜,甚至出现了本科毕业即失业。博士还好点,虽然扩招,但毕竟基数小,再加上博士毕业很有难度,博士仍是学霸级的存在。其实,能读到博士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沉下心来做事,很多人博士毕业后也希望从事一些学术研究性的工作。可是,毕竟学术机构招聘名额有限,现在很多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企业,包括很多大型国企。随之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做研究,基本上在最底层,前途和钱途都不大;做管理,丢弃自己的专业,感觉可惜。实在难以抉择。这是很多博士刚毕业后都会遇到的问题,毕竟辛辛苦苦博士几年做了一些研究,甚至有些从硕士开始做的课题和方向。如果毕业后做管理,实在是有些不甘心;如果做学术研究,除非著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很多企业在研发上投入的钱少得可怜。无论企业对外宣传多么重视科研,可宣传跟实际是有出入的,而且出入相当地大。所以,在这些单位做研究,基本上就是在一线一直做,收入还不如一个小小的部门负责人,不会有太大的涨薪;而能够做出成果最好,但能够作出很好成果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导致很多人毕业后,甚至毕业前就开始筹划工作后转管理岗。并不是说管理岗不好,毕竟人各有志、每个岗位都需要人。但是,想说的是,做管理并不需要博士学历。从学术方面来说。博士做管理确实有点可惜。可是,实际中,对于竞争管理岗位,博士学位反而是一种加分项。智商、情商均在线,优势相当明显。所以,有些人就放弃原来的专业,转而做起管理,不少人还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只能说,这些人确实适合做管理,即便他没有博士学位,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只不过博士学位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更高的平台。但是,对于很多博士来说,还是希望能够安安心心、沉下心来做一些研究,也有很多人不屑于做管理,挤破头竞争领导岗位,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对于仕途名利毫不关心。但是,现实中,对于这些人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然贾宝玉家族最后也不会一败涂地,池大为也不会变了心志。做学术研究,如果争取不到学术资源的支持,很多研究根本没办法开展下去。而争取学术资源,就要遵守其中的规律,基本上还是要紧靠掌握资源的领导。所以,无论如何,最终都是要走向领导这条路,无论愿意与否。多以,对于那些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的博士,还是尽早放弃吧,毕竟社会有社会的生存法则。但是,如果哪天,那些不屑于仕途经济的学者,有了很好的上升通道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科技真正发达的时候。小伙伴们,你们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博士这个学历无论哪个职场企业都会乐意录用,总之,博士生首先在接受知识和认识上比普通人强,接触企业文化的时候也很轻松,当然博士生的就业选择也变多了,很多博士生都在为选择公务员和大学教师而迷茫,那么,我选择当公务员或大学教授,10年后的差距是多少?行政级别当然,如果选择公务用的话,行政水平要比大学老师高得多,另外,进入事业所的话,博士生比本科生的起点高,进入正级的话,有成为正厅级干部的可能性,大学的老师在业界发展着,如果论文的发表数合格的话,10年内应该能达到教授级,但是,这样的年轻教授很少。待遇方面进了公司,工资不是很多,怎么福利好呢?每年大节的细节都会发放各种补助金,如果按月薪计算的话,一年可以支付18个月的工资(福利换算成工资),但是,大学的老师不同,大学老师的工资是自己的工资,大节的福利没多少,最多的是自己的学术论文的奖励,这个没有那么多,但是,大学老师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基本的大学老师一周有几个小时的课,所以,一般大学的老师都兼职。社会影响力关于公务员和大学老师的社会影响力,大学老师接触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旦发表建设性的论文,就会影响文化界的风向,进而影响一般人,但是,公务员不同,作为行政机关的干部的影响力很弱,因为一般老百姓无法接触,除非直接接触群众,否则会影响普通人。
熬到博士,毛发稀疏。功亏一篑,直面清退。今年以来,多所“双一流”高校着手对部分博士生做出退学处理,在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成为清退的主要原因。研究学问,慢工出细活,能够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其实还不到四成。“双一流”高校相继延长学制,博士四年制渐成主流。博生们且不要庆幸,末位淘汰规则的改变,并未放宽对培养质量的要求,随着过程淘汰规则的推行,不适合做学问的博士将早早被分流。清退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仅18人的博士生,2019年招收博士生数突破10万人。随着博士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培养的重心,从重视体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在更高要求下,近年来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持续上升,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博士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已达到64%。65%的博士可能无法按期毕业,不是所有博士都理所当然能毕业,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曾撂下过这句话。延期毕业不是没期限,拖太久的只好清退。2019年研究生大清退,年底延边大学对136名研究生送达退学决定,其中就有博士生14名。今年以来,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着手对超期博士生正式做出退学处理。4月以来,吉林大学陆续有至少15个学院发布公告,对所属学院的超期博士生进行学籍清理,光管理学院名单上的失联博士生就有10名。7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通知,59名博士生超过最长学习年限。8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示,对33名失联超期博士生作出退学处理。超期成为清退的主要原因,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楼世洲指出,清退工作背后没有硬性淘汰机制作为支撑,各高校在执行中标准不一,而最高修学年限是唯一的硬杠杆。放宽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建设急需人才,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随着博士生规模的扩大,质量要求提高,1986年底博士学制放宽至3年。如今高层次人才对博士生的培养要求更高,3年让博士生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颇有些吃力。厦门大学《关于将我校博士生学制由三年延长为四年的说明》指出:我校博士生准时毕业率偏低,按时毕业率不到40%,学制改革势在必行。前不久,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对研究生的改革作出顶层设计。随后,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改革大幕。自2021级起,中国传媒大学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目前,我国已有29所“双一流”高校实行4年博士学制,7所高校实行3-4年弹性学制,博士四年学制渐成主流。我国高校博士的培养周期,其实不算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博士修业年限中位数为5.8年。博士生延毕普遍,论文发表未达到毕业要求是重要原因。不少高校对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都有要求,且作为进入学位答辩程序前的必要条件。实际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相应学术水平者,即应授予博士学位。2019年,清华大学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不再将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分流放宽毕业年限,摒弃唯论文倾向,博士生培养的硬性指标模糊了,质量怎么保证?高校淘汰博士生,多因未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而非在培养过程中不合格。博士生分流淘汰制度,早于本世纪初便引起我国高校重视。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重申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3月13日,清华大学新规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导师应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分流淘汰对导师提出要求,导师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从严要求研究生,就要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中国传媒大学日前在改革中即明确,注重对导师爱岗敬业奉献度、所指导学生培养质量情况、代表性科研与创作成果情况等的考查,有奖有惩,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9月2日,教育部公布对《关于规范管理防止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异化的提案》 的答复,提出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分流有多种手段,清退只是其一,还包括降格培养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合文指出,目前研究生降格主要是硕博连读生不适合博士研究生培养,再回到硕士培养阶段。早在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曾指出要畅通博士研究生向硕士层次的分流渠道,加大分流退出力度。美国高校即制定了严格的博士生分流淘汰制度,一项对伯克利大学的研究发现,尽管学生在前1-3年的流失率高达25%,但被“淘汰”的学生中大约72%获得了硕士学位。博士生在就学过程中分流,毕业后也有分流现象。清北近三年博士毕业继续从事科研事业的比例逐年减少,投身非学术职业的博士渐多。前不久,杭州市余杭区一张2018年招聘公示的截图突然火起来,列表中被录取的50名应届生,不乏清北博士。去年,深圳几所高中招聘教师,清北博士亦在其列,被称为“神仙打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我们需要打破一些陈旧的观念。多元的选择,恰恰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参考资料:《近30所高校清退1300多名研究生——让严进严出成为研究生培养常态》,2019年12月24日08版,光明日报《29所一流大学延长学制!博士3年毕业有多难?》,2020年8月28日,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