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80后”女博导,拟升副厅放課後

“80后”女博导,拟升副厅

8月10日,浙江省委组织部发布“拟提拔任用省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出生于1980年11月的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骆梅英拟任省直单位副厅领导职务。骆梅英,女,汉族,1980年11月生,浙江杭州人,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委员、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校党委人才办公室主任。骆梅英2008年获浙江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2008年国家公派留学赴英国剑桥大学法学院学习。曾先后赴台湾地区政治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等访问交流。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政府规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行政执法行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案例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等。浙江省人大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杭州市人大立法咨询委员、浙江省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专家组成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政府规制、经济公法等,已在《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法律科学》、《中国行政管理》、《法学论坛》、《当代法学》、《行政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被中国社科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转摘6篇,译著1部,参与编著、专著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8项。研究成果曾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第四届中国法学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2010-2014年“法学研究十佳优秀成果”奖等荣誉。来源:浙江新闻

东游记

江必新:要建立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行政法学

10月19日上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9年年会在合肥开幕。开幕式上,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做了精彩的致辞。江必新致辞全文如下——尊敬的刘明波副主任、应松年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对行政法学研究会2019年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借此机会,我想谈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9年年会,是一次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召开的盛会。所谓合适的时间,是因为今年是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开展40周年。40年前,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刘海年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倡导要开展行政法学研究,从那时起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正式启动。今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30周年,1989年中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正式颁布,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行政审判工作走向规范化的重要节点。同时,今年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次年会是在合适的时间召开的。所谓合适的地点,是因为近几年,安徽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法治建设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安徽大学是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安徽大学法学院是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一支劲旅,本次年会在这里召开必将取得圆满成功。第二,在老一辈法学家的指导和带动下,在新一届理事会的辛勤工作下,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作为中国法学会下属的社会团体,吸纳了全国行政法学理论界、实务界的优秀人才,秉持扎实、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卓越、优质的工作成果不断推动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献言献策。2013年至2019年,行政法学研究会举办了“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十大行政诉讼典型案例发布会暨纪念行政诉讼法颁布三十周年研讨会”、“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十大行政复议案例”等一系列活动,每一次活动的举办都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真正担当起法学研究的职能责任。今年3月,行政法学研究会被评选为中国法学会的先进集体,该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第三,希望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职责。要以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者、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者,尤其是发展好新时代行政法治理论。一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法治道路。中国最近4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两个奇迹,不仅经济繁荣,而且社会稳定,这都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行政法学研究不仅要尊重中国国情,还要关注中国问题,中国问题有相当的独特性与特殊性,西方现有法学理论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二是要积极回应新时代对行政法治的新要求。当今世界风云激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挑战、新问题不断涌现。行政法学研究应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频共振,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回应各项新挑战。三是要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气派的行政法学理论。要建立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行政法学,构建具有中国印记、中国风格、中国本色的行政法治理论。不仅要探索行政法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法治研究话语体系。当前我们身处的时代,是完全可以发展出中国特色行政法学理论的时代,希望在座的各位不要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预祝本届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等着我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在津召开

昨日,由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主办、南开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在津开幕,400余名国内法学界、法律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会,深入探讨“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卫生法治建设”。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应松年,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贺小荣,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赵飞,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行政法学和法律界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为提高我国行政法治研究、法学学科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水平,开创新时代政法领域各项工作新局面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记者 姜凝)

金号角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0年度青年论坛在福州大学举办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0年度青年论坛暨政府规制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开幕式于12月19日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举行。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罗东川,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出席并致辞。↑点击图片播放视频《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0年度青年论坛举办》罗东川在致辞中指出,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孕育地,福建有着生动的法治实践,要很好地学习宣传贯彻。今年疫情加剧风险的大背景对我国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本次论坛围绕“风险规制与行政法治”主题展开研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欢迎与会专家学者为开展疫情防控常态下相关立法研究工作和服务地方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事业作出贡献。马怀德希望广大青年行政法学者发挥优势,勇于创新,在风险规制和行政法治领域取得更多研究成果,更好服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付贤智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将推动福州大学法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对福州大学事业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与建议。我省法学会、省司法厅、省法院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全国各地80余名行政法学界与实务界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责编:王梓娴审核:方琮 高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省委政法委领导到福州市调研政法重点工作■【平安之星】这10颗“星”,等你来点亮!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0年度青年论坛举行

东南网12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19日,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0年度青年论坛暨政府规制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举行。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罗东川出席并致辞。罗东川在致辞中指出,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孕育地,福建有着生动的法治实践,要很好地学习宣传贯彻。今年疫情加剧风险的大背景对我国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本次论坛围绕“风险规制与行政法治”主题展开研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欢迎与会专家学者为开展疫情防控常态下相关立法研究工作和服务地方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事业作出贡献。我省法学会、省司法厅、省法院等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全国各地80余名行政法学界与实务界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计划男

35家法学核心期刊2020年发文盘点

张文显教授在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2020年年会的讲话中指出, 在新发展阶段,法学期刊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法学期刊不仅要有设计议题的能力,引领法学研究,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引领国际思潮。北大法律信息网公众号在2019年推出23家法学核心期刊系列盘点后,受到法学期刊社、高校师生和法律同仁的极大关注。为更好满足读者的需要,本年度扩大了统计范围,推出35家法学核心期刊2020年发文盘点,梳理并总结2020年法学领域的学术热点,旨在为法学界提供最新的法学学术前沿研究动态。统计源“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法学期刊242家,其中核心期刊109家,非核心期刊56家,集刊68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0年12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法学文章254881篇。依据“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收录的法学核心期刊,以中国法学会的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及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标准,选取了35家法学核心期刊作为本次统计源,[1]其中《法律适用(理论应用)》与《法律适用(司法案例)》发文量分别计数统计。《环球法律评论》《政法论丛》2家刊物因合作原因不纳入本次统计源。统计方法1.排除非学术性文章。例如排除“专题絮语”“主持人语”“卷首语”“编者按”“英文摘要”“法治时评”(封面文章)“总目录”类型的非学术性文章。2.合作署名文章统计方法。多个作者合作署名文章,只统计到第一作者及所在作者单位。3.署名多个单位文章统计方法。多个作者单位合作署名的文章,只计算第一作者单位。4.研究机构(法学院校)统计方法。研究机构属于综合大学的,研究机构统一规范为法学院进行统计,研究机构属于政法类专业院校的,研究机构统一规范为大学进行统计。统计周期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一、35家法学核心期刊年度总发文量3301篇,期均发文量12.3篇本次统计源中35家法学核心期刊2020年年度总发文量为3301篇。与2019年23家法学核心期刊统计源相比,《当代法学》《东方法学》《中外法学》2020年发文量同2019年保持一致;《比较法研究》《法学评论》《法学研究》等6家期刊发文量较2019年略有上升;《法律科学》《法商研究》《中国法学》等14家期刊发文量较2019年略有下降。从出版周期来看,35家法学核心期刊中,双月刊有26家,月刊有7家,半月刊1家,季刊1家。26家双月刊中,发文量在100篇以上的期刊有2家,为《法律科学》《法学评论》。发文量在90篇-100篇之间的期刊有4家,分别是《法学论坛》《政法论坛》《中国法律评论》《中国法学》。发文量在70篇-90篇之间的期刊有14家,分别为《北方法学》《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东方法学》《法商研究》《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治研究》《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现代法学》《行政法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中外法学》。发文量在70篇以下的期刊有6家,分别为《法学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科技与法律》《清华法学》《武大国际法评论》《中国刑事法杂志》。7家月刊中,《中国社会科学》仅统计法学文章,共计19篇。发文量在150篇以上的期刊有2家,为《法学杂志》《河北法学》。发文量在90篇-150篇的期刊有4家,分别是《电子知识产权》《法学》《政治与法律》《知识产权》。出版周期为半月刊是《法律适用》,其中《法律适用(理论应用)》发文量177篇,《法律适用(司法案例)》发文量171篇。出版周期为季刊是《交大法学》,发文量49篇。表1 35家法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2020.01.01-12.31)(排名不分先后,按照期刊名称拼音排序)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二、文章以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3个学科为主,占比57.6%35家法学核心期刊2020年年度总发文量为3301篇,涉及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理论法学、经济法学、司法制度、国际法学、宪法学等12个学科。文章以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3个学科为主,合计发文量为1901篇, 总占比57.6%。行政法学、理论法学、经济法学、司法制度、国际法学、宪法学6个学科发文量为1211篇, 总占比36.7%。法律史学、环境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3个学科发文量为189篇,总占比5.7%,学术研究相对更薄弱。图1 35家法学核心期刊学科整体分布情况(2020.01.01-12.31)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三、各刊民商法学文章居多,有12家期刊的民商法学发文量达30篇以上从学科分布来看,35家法学核心期刊以民商法学文章居多,其他学科侧重点各有不同。[2]民商法学文章数量在30篇以上的期刊有12家,分别是《北方法学》《当代法学》《电子知识产权》《东方法学》《法律适用》(含理论应用和司法案例)《法商研究》《法学》《法学杂志》《甘肃政法大学学报》《河北法学》《科技与法律》《知识产权》,其中《电子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因刊物特性,发表文章多涉及知识产权研究领域,民商法学文章数量较集中,文章量均在80篇以上。诉讼法学文章数量在15篇以上的期刊有12家,分别是《当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含理论应用和司法案例)《法学》《法学论坛》《法学研究》《法学杂志》《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河北法学》《政法论坛》《中国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其中《法律适用》因刊物特性诉讼法学文章数量居多,包括《法律适用(理论应用)》文章量41篇,《法律适用(司法案例)》文章量33篇。刑法学文章数量在15篇以上的期刊有8家,分别是《当代法学》《法律适用》(含理论应用和司法案例)《法学》《法学杂志》《法治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政治与法律》《中国刑事法杂志》,其中《政治与法律》刑法学文章数量最高,为45篇。行政法学文章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有9家,分别是《法律适用(司法案例)》《法学》《法学杂志》《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行政法学研究》《政治与法律》《中国法律评论》,其中《行政法学研究》因刊物特性,行政法学文章数量最高,为45篇。理论法学文章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有10家,分别是《法律科学》《法学》《法学论坛》《法学研究》《法学杂志》《法制与社会发展》《河北法学》《现代法学》《政法论坛》《中国法律评论》。经济法学文章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有10家,分别是《北方法学》《电子知识产权》《法律科学》《法律适用(司法案例)》《法学》《法学评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科技与法律》《现代法学》《中国法学》。表2 35家法学核心期刊各刊各学科分布情况(2020.01.01-12.31)(排名不分先后,按照期刊名称拼音排序)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四、各刊基金项目文章2079篇,占比63%;有18家期刊的基金项目文章占比达70%以上35家法学核心期刊2020年年度总发文量为3301篇,其中基金项目文章共计2079篇,占比63%。与2019年相比,法学核心期刊基金项目文章占比基本保持平稳,占比均达6成以上。基金类型主要涉及中央国家级基金、地方省市级基金、高等院校基金、科研院所基金4种,其中中央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章居多。基金项目文章占比达70%以上的期刊有18家,分别为《北方法学》《当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法学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科技与法律》《清华法学》《武大国际法评论》《现代法学》《行政法学研究》《政法论坛》《政治与法律》。其中《河北法学》基金项目文章占比80.4%,《科技与法律》基金项目文章占比79.1%,《法学论坛》基金项目文章占比77.4%。表3 35家法学核心期刊基金项目文章情况(2020.01.01-12.31)(排名不分先后,按照期刊名称拼音排序)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在基金项目文章中,存在一篇文章获得多种基金支持情况,其中获得中央国家级基金支持的文章有1559篇,获得地方省市级基金支持的基金有450篇,获得高等院校基金支持的文章有484篇,获得科研院所基金支持的文章有31篇,上述4种基金类型之外其他基金的文章有115篇。[3]刊载中央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文章在50篇以上的期刊有9家,分别是《当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法学》《法学论坛》《法学杂志》《河北法学》《现代法学》《政治与法律》,其中《河北法学》获得中央国家级基金支持文章89篇,《法学》获得中央国家级基金支持文章84篇。30篇-50篇之间的期刊有21家,分别是《北方法学》《比较法研究》《东方法学》《电子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含理论应用和司法案例)《法学家》《法学评论》《法学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治研究》《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科技与法律》《清华法学》《行政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知识产权》《中国法律评论》《中国法学》《中外法学》。刊载地方省市级基金项目支持文章在20篇以上的期刊有6家,分别是《法学》《法学论坛》《法学杂志》《河北法学》《科技与法律》《政治与法律》。10篇-20篇之间的期刊有16家,分别是《北方法学》《电子知识产权》《东方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含理论应用和司法案例)《法商研究》《法学家》《法学评论》《法治研究》《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现代法学》《行政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知识产权》《中国刑事法杂志》。刊载高等院校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章在20篇以上的期刊有8家,分别是《电子知识产权》《法学》《法学评论》《法学杂志》《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政治与法律》。10篇-20篇之间的期刊有21家,分别是《北方法学》《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东方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含理论应用和司法案例)《法商研究》《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法学评论》《法学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治研究》《甘肃政法大学学报》《科技与法律》《现代法学》《行政法学研究》《知识产权》《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中外法学》。本次统计源35家法学核心期刊刊载基金项目文章中,《中国社会科学》(法学文章)共发文19篇,其中获得中央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文章9篇,2篇既获得中央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又获得高等院校基金项目支持,1篇获得高等院校基金项目支持。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图2 35家法学核心期刊各类基金项目文章情况(2020.01.01-12.31)(排名不分先后,按照期刊名称拼音排序)结 语“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期刊社、高校老师和广大法律同仁们的鼓励与支持,在此由衷表示感谢!我们将持续关注法学期刊研究工作,陆续推送35家法学核心期刊2020年度学术热点、作者及研究机构系列盘点分析。以期为法学界提供最新的法学学术前沿研究动态,为法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欢迎期刊社老师、高校师生、广大法律同仁关注!“北大法宝”法学期刊研究组2021年3月[1]统计源:35家法学期刊分别为《北方法学》《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电子知识产权》《东方法学》《法律科学》《法律适用》(含《法律适用(理论应用)》《法律适用(司法案例)》)《法商研究》《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法学评论》《法学研究》《法学杂志》《法制与社会发展》《法治研究》《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原《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交大法学》《科技与法律》《清华法学》《武大国际法评论》《现代法学》《行政法学研究》《政法论坛》《政治与法律》《知识产权》《中国法律评论》《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法学文章)《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中外法学》。[2]本部分统计文章数量均含本数。[3]本次统计方法:中央国家级基金分为国家类和部委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法学会等基金,若一篇文章获得多个中央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只记一次;若获得多个地方省市级、高等院校级、科研院所级和其他基金支持,则按实际出现的次数计算。

天网恢恢

河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暨2020年年会,在开封举行

河南商报讯(记者 赵强)12月6日,河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暨2020年年会在开封市举行,本次会议由河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主办、河南大学法学院承办、河南国基(北京)律师事务所协办。来自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人大机关、政府法制部门、法院、检察院及律师系统的200余位法学学者、法律业务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新时代行政法治的发展与完善。开幕式上,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介绍了河南大学法学学科的发展成就,并对全省行政法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到会表示欢迎。河南省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雷忠旺对过去五年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在第三届理事会带领下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理事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冯举宣读了表彰本次会议论文作者的决定。本次会议开设了四场专题学术研讨。在对“河南行政审判的改革实践”研讨中,来自全省三级法院行政审判一线的业务骨干,分别介绍了河南行政审判工作的现状,阐释了河南法院系统在行政诉讼案件管辖上的改革历程,并就行政审判实践中凸显出的行政协议司法审查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程序衔接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的修改是当前阶段行政法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来自省内高校的法学学者和政府法制部门的业务专家,分析报告了《行政处罚法》修改中应当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省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探索、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纠纷中主渠道地位的实现路径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认定和合法性审查。在“行政检察与公益诉讼”专题研讨中,省内高校的法学学者和检察机关的行政检察业务专家围绕行政公益诉讼程序的特殊性、行政检察的基本理念、公益诉讼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突出地位、未来行政检察的发展方向以及司法谦抑原则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适用等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在“民法典时代行政法的发展与完善”主题研讨中,省内高校的法学学者、审判业务专家、政府法制部门骨干以及律师代表分别就高质量立法的时代特征、突发公共卫生时间的司法应对、民法典中的行政法规范及适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法治政府报告以及民法典对规范行政行为的标尺作用做了内容详实、观点新颖的报告。本次会议还选举产生了以郑州大学教授沈开举为会长的河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以及以河南警察学院院长田凯为书记的中共河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支部委员会。(编辑:刘梦鸽 首席编辑 华丽娟)

技也

专家学者齐聚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 纵论“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卫生法治建设”

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主办、南开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在津隆重召开,来自国内法学界、法律界的4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与会,深入探讨“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卫生法治建设”。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赵鹏教授、中山大学法学院高秦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马英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罗智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张红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杨伟东教授、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李大勇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胡敏洁教授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厅厅长张相军主持活动。本次年会为期两天,下设四场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法治体系 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的行政法应对”“民法典时代的行政法回应”“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法治政府建设”等议题进行学术分享与深入研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成立于1985年8月,是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核心和中坚力量,研究会每年在国内举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年会,旨在紧扣时代主题,回应现实需要,为行政法学工作者在立法、执法、教学、科研等方面提供交流机会,共同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和学术繁荣发展。【来源:南开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得使之也

《当代中国行政法》新书出版 全面呈现行政法学理论体系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 14日,由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和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协办的法治政府建设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被誉为“当代中国行政法学的百科全书”的《当代中国行政法》新版八卷本正式出版。6月14日,《当代中国行政法》新书发布座谈会暨法治政府建设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上,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黄永维,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李仕春,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马怀德等出席会议并发言。来自高校和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约百余人参加会议。在此次论坛上,《当代中国行政法》新版八卷本正式面世,该新书由著名行政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应松年主编。本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行政法》是作者对2005年版《当代中国行政法》重新修订并大幅增加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全新版本。主办方介绍,2005年版《当代中国行政法》是综合性、系统性兼具的研究性教科书,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国行政法学体系、行政法学基本理论,是研究中国行政法学必备书目之一。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书元在发布会上表示,《当代中国行政法》一书印证了当代中国行政法律规范体系和行政法学知识体系的成长,见证了当代行政法治建设的成就。该书汇聚数十位学者之力,系统、深入阐述了当代中国行政法的原理和规则,可谓集行政法学知识之大成。与2005版相比,新版共八卷,继承了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性的特点,在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上更加完备,研究问题的视域更加广阔、理论研究程度更加深入,可谓“当代中国行政法学的百科全书”。发布会上,应松年表示,《当代中国行政法》编写体例,分为总论、组织法、行为法、程序法、监督法、救济法六个部分,此种编写体例是几大法系融合的结果,亦与当前中国行政法的客观情况十分契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该书系统、全面地呈现了当代中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样态,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应松年说,《当代中国行政法》能够不断地将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的经验成果吸收进来,能够全面系统地呈现当代中国行政法学体系框架,进一步把中国当代行政法学研究的理论向前推进,让中国的行政法学逐步走向世界。(完)

非其义也

应松年:与中国行政法治事业同行

人物介绍应松年,著名法学家,浙江宁波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行政法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5月,被授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这世上,能有终身类荣誉加身的人,凤毛麟角。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行政法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应松年是其中之一。这位见证过新中国成立、与中国行政法治事业同行三十余载的法学大家,已然成为中国行政法治理论与实践不可绕过的标杆人物。单从他的多个身份即可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以学术专长投身于法律实践,实实在在推动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人:他是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博士生导师;他也曾做过中国法治研究所所长、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他还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今年,又一个标签落在他身上。4个多月前,在耕耘多年的中国政法大学,应松年从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手中接过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证书及奖牌。荣誉等身用在应松年身上绝不为过。不过,在应松年看来,这些奖项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而是给所有致力于行政法治事业发展的人,他既与他们一起发声,也代表他们发出心声:“我和行政法同行们在我国行政法治事业的发展中共同呼号着、奋进着,辛苦着也快乐着。”应松年更觉得自己只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从事行政法教学,参与行政法教材创编,为行政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乃至行政立法、行政法治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看起来是“一连串的偶然巧合”,但又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某种必然。“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对于现代法学教育事业的开创,对于行政法学和行政法治的重视、开拓,是我偶然进入法学队伍、偶然从事行政法研究的必然根据,因循着这个必然根据的召唤和推动,我在行政法的路上学习着、努力着、行进着,也将竭尽最后力量拼力前行,始终与法同行。”应松年说。在与法同行的这段岁月里,应松年看到中国行政法学快速繁荣、行政法学队伍迅速壮大、行政法治迅速创建和完善,让他的“行政法治梦想始终闪耀着灿烂的光华”。初入行政法之门1936年出生的应松年,即将迎来83岁生日。可他身边的人对此大多无感。作为终身教授,应松年自然是没有退休一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工作量不降反增,就难免让人们常常忘记他已是年过80岁的老人。《法制日报》记者几次联系,想要去应松年的办公室探访,均无法实现。因为应松年正处于转战西安、上海等地连续开会的状态。一个研讨会接着另一个研讨会,一个实地调研跟着另一个实地调研,一个学术成果挨着另一个学术成果应松年几乎从不缺席行政法学界的各大会议。根据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截至目前,行政法学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应松年依然高居榜首。80多岁依然在为行政法治事业奔波的应松年,其实并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身体。3年前,记者到位于蓟门桥畔的中国政法大学老校区应松年的办公室探访时,他就告诉过记者,身体“也不好了”,尤其是“腿不是那么好了”。支撑他的显然不是好的体力。正如他的弟子、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所说:“很多人在80岁时已步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时光,但是应老师仍然保持着对行政法学研究和法治政府建设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一线做着各种学术上的努力,倾注着自己全部的心血。”有一种说法是:有的人二十几岁就死了,只不过是等到八九十岁才埋而已;有的人耄耋之年,内心依旧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句话用在应松年身上就挺合适,至少他对中国行政法治事业的热爱与追求,绝不亚于甚至远远超过那些年轻的法律人。说起年轻时何以选择了行政法,应松年觉得还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应松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童年时只有过短暂的安逸,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困顿和流离才是生活的常态。迄今他依然记得,“日本兵在灵桥站岗,路过的人都要向他们鞠躬,很屈辱”。读中学时,“有一次,语文老师陆竹声拿我的作文在别的班上朗读”,让本来有些重文轻理的应松年更重文了。一心想要读中文的他,考大学却阴差阳错地被分到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的法律专业。尽管是个被动选择,应松年仍然学得很投入、很努力,每晚都会到图书馆借阅各种图书,以至于第二年新生入学时,他就受邀给学弟学妹讲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的经验。应松年在新疆伊梨工作时留影。安心学习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还没毕业,应松年就被卷入那场特殊的时代洪流,来到新疆伊犁并在此生活长达20年之久。许多难以想象的困苦,也有不少温馨时刻留在他的记忆中。“伊犁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沉的湖,当我沉陷在困苦中时,无数双好心人的手托举着我、救援着我、提携着我,使我深感人性的可贵、人情的温暖、人世的美好。”对于那段困苦的经历,应松年喜欢用普希金的一句话来形容,“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历史的拐点,也让应松年的人生迎来新起点。彼时,停办多年的政法院校开始复办,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师资极其匮乏。于是,应松年告别新疆,前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政法学院(今西北政法大学)。2013年11月,应松年率团考察英国司法审查制度时,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外留影。原本,应松年想要做法制史研究,毕竟在离开学校的20年里,他接触最多的是历史。“我把二十四史翻了一遍,国外的历史书也看了不少。”他说。但是,学院领导告诉他:“法制史已经有人了,新开的行政法学缺老师,你来讲怎么样?”应松年回答,“好吧,行政法就行政法”。投身于立法实践一系列的偶然,开启应松年的行政法之路。这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但应松年说:“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什么任务只要接了,就认真干。既然搞行政法了,就认真搞,这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应松年经常泡在西北政法学院的图书馆里,在古书堆中找到不少新中国成立前和前苏联的行政法学著作,他通过做目录和做笔记等方式博览群书,还把行政管理方面的著作也揉进去。西北政法学院不仅给了应松年读万卷书的条件,还给了他行万里路的机会。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让他去外地游历学习。于是,应松年有机会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这一次北京之行为应松年人生的新起点埋下伏笔。除了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翻阅行政法著作之外,应松年还在拜访相关人士的过程中得知一个重要信息:司法部搞了一个法学教材编辑部,由法规司副司长王珉灿负责,正在编一套法学统编教材,其中可能有一本行政法方面的。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应松年径直前往位于白石桥路44号的法学教材编辑部。到了那里,就乱敲门,终于找到王珉灿。应松年没有过多客套,毛遂自荐要参与编写。王珉灿看了一眼这个没有听说过的西北政法学院的普通讲师,没有拒绝。《行政法概要》随后问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行政法统编教材,我国的行政法学由此开山。应松年的人生也有了新开端。“参加法学教材编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机遇。”应松年说,当时司法部正在筹建中国政法大学,他因此与中国政法大学结缘。此后,应松年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十多年,直到1995年调去国家行政学院。2009年应松年再次回到中国政法大学,被聘为终身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应松年参与筹备了行政法的学科点,1983年建起行政法硕士点,后来还成立了中国法制研究所,应松年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我们还办了一个名叫《行政法学研究》的刊物,我也发起、参与了行政法学研究会的筹建,先后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会长。受司法部委托,我们办了行政法师资进修班,还办了几期政府法制培训班。”他说。有着行政法“黄埔一期”的全国高校首届行政法师资进修班,40多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律院系。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应松年目睹了杨海坤、叶必丰、关保英、沈开举、王周户、付士成、吉雅、金国坤等一批著名学者从这里走出去。也是在这一时期,应松年开始参与到行政立法实践中。这就需要说到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的行政立法研究组,虽然少有人知,但在中国行政立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当今中国行政法学界的知名学者,很多都跟这个研究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原主任高志新说。的确,翻开这个研究组成立时的成员名单,会看到很多华丽的名字:江平、罗豪才、应松年、朱维究、姜明安、肖峋、高帆、费宗掉、张耀宗、方彦、张焕光、王向明、皮纯协和郭阳。很多行政立法都与行政立法研究组直接相关,包括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多部行政法,都从此处最先产出。行政立法研究组到底是什么来头?原来,1986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宣部等单位联合召开的民法通则颁布座谈会上,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顾问的陶希晋提出:“我们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法律体系。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新六法’。”随着民法通则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中国的“新六法”中已有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所缺的正是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陶希晋提议组建一个专门研究行政立法的机构,提议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领导的认同,行政立法研究组随后成立,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现在的社会实际,为重要的行政法提供毛坯”。应松年担任这个研究组的副组长。制定一部行政法通则是当时确立的首要任务,但进展并不顺利。应松年在工作小组之外,甚至将自己的硕士生组织起来增加人手,加快进度。但“我们起草了好多份草案,送给陶老审核,都没有得到陶老的认可”。“立法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部法律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抓准了问题才有写条文的可能,条文必须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考虑。”这是陶希晋给出的否定草案的原因。力推“民告官”制度行政法的起草遭遇挫折后,研究组调整方向,转向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彼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修改。其第3条第2款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这为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开了一个窗口。“修改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其中的行政诉讼是单独制定一部法律,还是修改成民事诉讼法的一章,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专门讨论过。”应松年说。“你们先搞吧,搞出来以后再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领导顾昂然答复。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出台出乎意料地顺利。研究组从1987年2月开始起草行政诉讼法草案。1988年8月,将草案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此基础上开始正式起草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包括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公布草案。1989年4月4日,行政诉讼法在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而这个时候,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尚未完成。行政诉讼法为什么能这么快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应松年认为,对中国来说,“民告官”不但是个诉讼制度,更是个民主制度。行政诉讼法诞生正是借了政治体制改革注重民主法制的东风。“行政诉讼法的制定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当时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热潮中,民主法制呼声很高,中共十三大报告专门提到制定行政诉讼法。”应松年告诉记者。在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中,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有的领导提出行政诉讼法“不要给行政机关找麻烦”。对此,应松年毫不避讳地说:“行政审判不就是要找麻烦吗?不找麻烦还搞什么行政审判?”令应松年感到欣喜的是,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法中确定下来。“由被告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符合依法行政的原理,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外国人看了说,这个规定相当好。”应松年说。对于近年来有人提出原告、被告都应负有举证责任,应松年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对于这种试图动摇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的观点,应松年直言:“这个要不得!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坚决不能动摇。这是行政诉讼审被告还是审原告的大事。”新中国第一部“民告官”法律的出台意义巨大。应松年说:“这种意义不仅仅是从具体制度上,还要从中国法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大大提高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水平,推动了我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进程,并最终使我国政府走上法制化道路。”此后一系列重要的法治事件都与此有关。1990年行政诉讼法实施以后,199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说到要依法行政,后来又提出依法治国。“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有行政诉讼制度的功劳。”应松年说。建言复议赔偿法在另一部涉及“民告官”的法律,即行政复议法的立法中,也有应松年的建言。“早在制定行政诉讼法时,我们就开始搞配套的复议制度,打算跟行政诉讼法差不多时间搞出来。”应松年透露。但考虑到制定行政复议法比较慢,于是,国务院先行于1990年通过了《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复议条例》实施后,复议案件数量还是比较少,再加上复议条例的级别也低了一些,行政复议法的出台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由国务院法制办起草,完稿后再送全国人大法工委征求意见。我记得时任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李援拿着草案找过我,我给他们提了几条意见。”应松年说。在行政复议法颁行十周年会议上,应松年提出,要使行政复议成为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这一观点得到原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法工委同志的赞成。“解决纠纷的法制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它应当是一个层层过滤的体系。第一层,各单位各系统都要有自己解决纠纷的机制。这个机制可以自己设置,只要大家信得过就可以。第二层是政府的复议和裁决。基层解决不了,还有政府的这一套。最后要有个中立的法院,能够作出公正裁决。这是最后一道防线。”应松年说,这意味着应当建立基层——复议——诉讼这样的纠纷解决法治体系。中国人口多,行政争议多,不能光靠法院。如果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都在复议层面解决了,法院就轻松多了。对于复议制度的未来,应松年抱有很大信心:“复议委员会改革成本比较低,如果把具体制度设计好,应当能够取得相当的成效。只要复议公正有效,加上复议较之诉讼原有的优势,很多人就会来申请复议。慢慢地,行政复议将成为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在国家赔偿法的制定中,也能看到应松年的身影。1994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颁布。“这是我国人权保护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使我国的国家赔偿走上法制之路。”应松年说。事实上,在国家赔偿法颁布之前并非没有赔偿,但主要是根据政策处理,随意性比较强。应松年指出,制定国家赔偿法就是为了统一赔偿范围和标准,落实国家赔偿的支付,使受损害者得到补救。对这个宗旨,大家的意见是统一的。应松年认为,国家赔偿最要紧的就是归责原则问题。“在国家赔偿法立法时,我们为这个事下过一些功夫,把各个国家的赔偿制度了解了一遍。”应松年说,有的国家采取过错原则,也就是公务员主观上有过错才赔偿;有的国家是违法加过错原则,即公务员非法侵害且有主观过错才赔偿。中国的国家赔偿立法应该怎样选择呢?“大家都希望规定一个最先进的归责原则。”应松年说。果然,最后确立的原则是:只要客观上有违法行为,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了损害,就应当赔偿。“这样非常好,违法不违法客观上是有标准的,比认定主观上的过错要强得多。这样,我们的赔偿范围就比较准确、比较大了。”应松年解释道。值得一提的是,在确定归责原则的同时,国家赔偿法还规定了对公务员的追责,即当国家赔偿以后,对于主观上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务员要追偿全部或者一部分。应松年说:“既要追责,又必须是故意或重大过失。我记得加拿大一个学者曾说,你们这个原则很不错啊。”完成立法三部曲在有着行政立法三部曲的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的立法中,行政立法研究组依然承担着起草任务,应松年也当然参与其中。业内专家评价称,行政处罚法不但有力遏制了行政处罚过滥的现象,也开创了一种规范行政权运作的独特模式,即根据行政行为的类型(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分别立法。它所创立的规范行政处罚的方式(种类、设定权和程序),也为此后的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所沿用。尤其是这部法律破天荒地规定了听证制度,为此后越来越多的立法所采用。而这个听证制度的设立,就与应松年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立法过程中,对于是否使用听证一词,其实是存在不同认识的。有人担心这个词不易被接受,最初用的是申辩会,有人认为,申辩会带有行政机关居高临下的色彩,也不够准确。这种分歧一直持续到定稿前的讨论会上,经应松年坚持,最终确定使用听证一词。应松年坚信,把听证引入行政程序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迈出的重大一步,也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一个良好开端。2011年7月,应松年在第13届海峡两岸行政法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继行政处罚法后,行政许可法作为又一部规范行政活动的重要法律出台。应松年同样积极参与了这部法律的草拟、咨询与论证,先后几次给原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了书面意见。在他的意见中,强烈呼吁限制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大力精简行政许可,简化许可申请和审批程序,限制行政机关利用许可滥收费的行为。行政许可法应规定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这些主张,在推进行政许可立法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1996年,行政立法研究组就启动了行政强制法的立法研究,但直到15年之后的2011年这部法律才出台。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进行了多达5次的审议,这在我国立法史上是比较少见的。为什么会出现反复审查?应松年解释道:“主要在于行政强制设定权的分配达不成共识。”应松年主张,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权,其中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权必须全部赋予法律,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可以有限地授予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强制法的名称曾引发争议。在计划立项时,其名称为“强制措施法”,后来有人主张叫“强制执行法”。在法律名称存在重大分歧的情况下,应松年的观点再一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松年提出,这部法律的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都涉及强制问题,干脆就叫“行政强制法”。这个意见被最终采纳。现在的行政强制法就分为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两部分。应松年还提出,行政强制属于最后手段,应当节制:凡是不用强制手段能够达到目的的,不得采取强制手段。这一观点同样被立法所采纳。参与了中国绝大部分重要行政立法的应松年,如今把重心放在行政程序法立法的推进上。正如他的很多学生所熟知的那样,应松年参与了大量行政立法,但毫无疑问,他最关心、最希望推动的还是行政程序法。在应松年的设想中,行政程序法作为行政领域的基本法或支架性法律,应当涵盖所有行政管理领域,明确规定所有行政行为应当遵循的普遍性原则和构建各类行政行为应当适用的统一的、最低限度公正的行政程序制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行政立法研究组就积极准备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研究,应松年多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在中央层面的立法暂时难以实现实质性进展时,他又投身于地方立法实践。湖南省在全国率先试水行政程序地方立法,就源于应松年的推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应松年与时任湖南省省长周强偶然相遇,谈及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想法,法学科班出身的周强予以认同。紧接着,应松年在北京组织了一个专家小组,湖南方面也成立了立法小组。由专家提供初稿,湖南再按照地方实际修改完善。不到一年,作为国内首个行政程序单行法的《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就完成了。从应松年推动协助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于2008年出台起,至今已有多部地方规章和地方规范文件是专门的行政程序规定。应松年告诉记者,目前他在研究一项重大课题,即制定行政法总则,这是受到民法总则的启发。“学习民法总则的制定,采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将那些法治统一要求的原则和规范形成一部在行政法领域普遍适用的统率性、引领性的,为政府部门和地方行政立法和执法活动都能适用的行政法总则。建立起良好的行政法治内部的法秩序,使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走上坚实的发展之路,也为世界行政法的发展提供样板。”他说。记者手记应松年是中国行政法学界的传奇。中国行政法众多“第一”都与他有关,从第一部行政法学教材到培养第一代行政法学研究生,从参与新中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的起草到此后众多行政法的出台,都深深地留下他的印记。与新中国行政法学和行政法治同行,做中国行政法学领头雁之一,这样的人物不能不让你对他高山仰止。翻开应松年的人生之书,可以发现,无处不饱含着他对于人生、对于人民、对于国家的热爱。在戈壁胡杨、逆风怒吼的地方,他更在意那里也有葡萄、苹果和朴实热情的人,坚信着“挫折对于人来说,未见得全是坏事”;在回归正常工作生活状态后,著书立说、培养新人、参与立法,积极推进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他只觉得自己力量微薄,“但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我会尽我所能”;他一直都庆幸着自己的职业选择,将“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作为自己坚持不懈追求的梦想。应松年与中国法治同行,是个人之幸;他所见证到的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也是国家之福。期待这样的幸福可以长长久久!来源:法制日报(记者:张维)编辑:席锋宇 李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