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史海探源」知识移植与本土转向:以留美生与清华大学政治学的构建为例(1926—1937)符验

「史海探源」知识移植与本土转向:以留美生与清华大学政治学的构建为例(1926—1937)

作者:杨洋,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学史、中国近代留学生研究;李峰,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本文选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注释略)。论文从清华政治学系留美生的师资情况、留美生将美国政治学移植清华的努力和致力于推动政治学教育本土化的担当等方面,阐述了1926—1937年留美生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统中国的知识体系可以划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遍览文献典籍,虽对政治问题有持续的思考与严肃的检讨,却没有现代学科分类意义上的政治学。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所设置的政治学学科,其实是引自西方的知识舶来品。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观点看,留学生与西方学术思想、学术制度的移植与本土化是中国近代知识转型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民国时期,执教清华政治学系的留美生,表现出移植美国政治学与构建中国政治学的双重努力。通过考察其留学与教学经历,可以窥探留学生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形成过程中发挥的知识媒介作用及其回旋于中西学术之间所引发的认知分歧与思想冲突。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建设与发展向来被视为具有典范意义。就教学设施和教师待遇而言,它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均堪称一流。此外,清华政治学系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后来居上,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积极聘请优秀留美生返校执教,充实师资。以往对清华政治学系所做的研究,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倾向于以学系为分析单位,着意阐释其教育成绩与学术贡献,却鲜有以该系教师中的留美生为研究对象作专门讨论。当然,有学者已然述及留美生在清华政治学系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但是,先行研究倾向于将留美生视作一个同质化的知识群体,对个体之间存在的思想差异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因而不足以呈现出留学生群体复杂的历史面向。此外,在外文资料的使用方面,过往研究也有未尽之处,仍有可以补充和拓展的空间。有鉴于此,本文以清华政治学系教师中的留美生为中心,在叙述其移植美国政治学与构建中国政治学的同时,着意于探讨这一知识群体在新旧交替与中西激荡的历史环境之中所发生的认知分歧与思想冲突。本文以1926 年至1937 年为限,分析其间任教清华政治学系的留美生。这一时期,既是清华政治学系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以政治学为专业的留美生云集高等教育界的一个时期。一、清华政治学系教师中的留美生1926 年4 月26 日,当时的清华学校召开第一次评议会,决定在大学部成立17 个学系,其中11个学系先行设立专修课程,政治学系是为先行设立专修课程的学系之一。4 月29 日,教授会选举产生各系主任,余日宣当选为政治学系主任。以此为标志,清华政治学系正式成立。(一)师资概况清华政治学系自成立之日起,即以留美生为师资队伍之主体。1927 年,初创的政治学系只有四位教师:余日宣(系主任)、钱端升、刘师舜和金岳霖。此四人均为留美生,其中,余日宣为普林斯顿大学硕士,钱端升为哈佛大学博士,刘师舜和金岳霖同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至1929 年,清华政治学系教师人数增至11 人(详见表1)。此表所列的10 名中国籍教师中,6 人具有留美经历,具有教授职称者则全部为留美生。1932 年以还,萧公权(1932)、沈乃正(1933)和陈之迈(1934)三位拥有留美博士学位的知名政治学者先后加盟清华政治学系,此时的师资阵容给人以“颇为齐整”的观感。清华政治学系自改制创立至抗战军兴、南渡湘滇的这十余年间,始终以留美生作为师资队伍的主体。囿于篇幅,本文难以对任教清华政治学系的全部留美生作详尽介绍,仅以其中几位代表性学者为考察对象,简述其留学经历与整体风貌,以为后文研讨之铺陈。钱端升,1917 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部,作为插班生读高等科三年级。1919 年,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攻读政治学获学士学位,后转入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浦薛凤,1914 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1 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翰墨林大学以政治学为主科,哲学为副,随后进入哈佛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萧公权,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1920 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留学,先修习新闻学,后转入哲学系,获硕士学位;后进入康奈尔大学继续研习政治哲学,获得博士学位。张奚若,1913 年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1917 年获学士学位,1919 年获硕士学位。(二)留美生群体特征就整体而言,清华政治学系的留美生具有以下特征。1. 优秀的外文水平前述留美生中,除张奚若外,全部为清华学校毕业生,清华本为留美预备学校,尤为重视英语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文水平,日后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美国高校深造。据浦薛凤说,经过了清华的英文训练,“一旦赴美读书,随班听讲、札记、应对、写文,毫无困难”。由于英文根底好,又有勤学用功的习惯,浦薛凤在“游学美邦”时“成绩良好,颇受教师与同学之注意”。钱端升的英文水平也非常好,据说,他可以自如运用英语,出口成文。此外,留美生大多通晓英语以外的一两门语言。比如,浦薛凤曾学过德文,可以阅读德文原著;萧公权可以参阅拉丁文、法文和德文论著;钱端升直接利用法文和德文的一手资料,撰写了《德国的政府》和《法国的政府》。由此可见,留美生均具有优秀的外文水平,并以此作为介绍与传播西方政治学知识的语言工具。2. 完整且优质的西式高等教育就学历教育而言,清华政治学系的主要教师中有7 人是留美生,均获有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张奚若和浦薛凤获得硕士学位,钱端升、王化成、萧公权、沈乃正和陈之迈获得博士学位。七个人的平均留美年限为5.6 年。张奚若虽只取得硕士学位,但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又赴欧洲游学6 年。由此可以看出,清华政治学系的留美生在新大陆均有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均接受过美国“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严格的学院式训练。更为重要的是,留美生大都师从美国学界名家。钱端升和浦薛凤在哈佛大学读书时的导师是何尔康(Arthur N. Holcombe),何氏为哈佛政治学系主任,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1935 —1936)。张奚若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时的导师是在政治思想史领域声名赫赫的邓宁(William A. Dunning)。邓氏为哥大历史学系主任,也曾被推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1921 —1922)。萧公权的硕士导师为政治思想史名家乔治·萨拜因(George H. Sabine),博士导师则为弗兰克·狄理(Frank Thilly)。后者曾任康奈尔大学文学院院长(1915 —1921),并被推举为美国哲学协会主席(1912)。可见,清华政治学系的留美生大多师出名门,这恰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所接受的美国高等教育不但是完整的,而且是优质的。3. 系统的知识结构留美生的学位论文重在研究西方问题。在斟酌学位论文的题目时,考虑到对问题和资料的熟悉程度,部分中国留美生倾向于从事中国研究,本文所考察的几位留美生则多选择研究西方问题。比如,萧公权在密苏里大学准备硕士学位论文时,导师询问其是否想写一篇中国哲学的硕士论文,萧氏则表示,“我们中国学生到西洋求学应当尽量求得对西洋文化的知识,回国以后去着手研究中国文化并不为迟。”基于这一考虑,萧公权选择了当时西方政治理论的前沿问题——多元政治理论,作为硕士论文题目,其后的博士学位论文则是硕士论文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钱端升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议会委员会:比较政府研究》,研究内容是西方国家议会委员会的权力和实际运行情况。陈之迈的博士学位论文同样聚焦当时政治制度研究的新兴议题,以“委任立法制”(delegated legislation)作为主攻课题。留美生具有直接研究西方政治学前沿问题的科研能力,一方面,这可以说明他们对西方政治学有系统的了解和真切的体认;另一方面,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学尚未形成,还是一块空白的知识园地。海外既缺少了解中国政治的学者,也没有深厚的学术累积,留美生选择研究西方问题也是客观情势使然。此外,留美生不仅对本专业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而且对其他学科也有广泛的涉猎。例如,浦薛凤在哈佛念书时,主修政治学,而以哲学为辅。他在回国之初,任教于昆明东陆大学,讲授“政治学”和“欧美政治制度”两门课程。其间,浦薛凤接受民治学院的邀请,为云南省各县县长及省政府各厅处高级官员讲解欧美政治制度,“颇受学员欢迎”。浦氏的研究领域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但他可以从容讲授政治学和欧美政治制度,而且受到学员的好评,其专业知识功底之扎实可见一斑。再例如,留美归国的萧公权,曾在南开大学任教。所授课程为“政治学概论”、“比较政府”、“法理学”、“中国政治思想”、“西洋政治思想”和“社会演化论”。据萧公权说,“比较政府”、“法理学”和“社会演化论”都是我不曾教过的课程,必须从头做收集教材和组织讲稿的工作。所幸我在密苏里大学肄业时曾选修“社会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课程,对于演化论的学说略知其梗概。后来准备写硕士和博士论文时,对于政治理论和制度,以及法律理论和制度,曾广泛地涉猎过。因此准备教材虽然感觉吃力,尚不至茫然无从着手。萧公权留美时专攻政治哲学,南开布置的课程多半为其“不曾教过的课程”,但他凭借学生时代的知识存储与“广泛涉猎”,准备起来“尚不至茫然无从着手”。留美生在专业功底深厚的基础上,对于其他学科也能有所了解,这显然是其知识体系之完备的例证。综上,清华政治学系自成立始,留美生就在教师结构中占据了主体位置。就整体素质而言,这一知识群体足以承担起高校教师的各方面工作。留美生大多通晓两门以上外语,具有从事教学和科研所必须的良好外文水平。他们接受了完整而优质的西式高等教育,对西方学术与文化发生了真切的体认,并因此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他们不但术业有专攻,而且可以从容地胜任政治学学科范围内及其他社会科学相关的课程。留美生具有高程度的学识修养,这就为他们移植西方政治学与构建中国本土的政治学,提供了重要的智识条件。二、留美生与美国政治学之移植留美生系统地研习政治学,主要是在负笈新大陆期间。因此,美国高校的教育制度与学术风格,85师友之间的朝夕论道与相互砥砺,均对留美学生的学科认知和教育思想发生重要影响。加之,清华政治学系成立之初,规模未具,师资缺乏,尚无力筹划中国政治学之建设。综合以上因素,留美生在学成归国之初移植美国政治学于清华园,理有固然。以下,从课程设置、教科书使用、教学理念和教学惯例四个方面考察留美生引入美国政治学的一般情形。(一)课程设置1926 年,清华政治学系成立之初,时任系主任的余日宣制定了一份四年制的学程大纲(详见表2)。诚如孙宏云所说,“这是一份非常美国化的课程表”。第一,这份学程大纲是用英文拟定的;第二,表中与中国政治直接相关的课程唯有“Chinese Diplomacy”(中国外交政策),余者皆是美国政治学系的常规课程。以当日美国政治学重镇哥伦比亚大学为例,该校设有“政治科学、哲学和纯粹科学学院”(Faculties of Political science, Philosophy and Pure Science),院内分为经济和社会科学系(economcs and social science),政治、公法和比较法学系(politics,public law and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以及历史学系(history)。其中,政治学课程主要设置在政治、公法和比较法学系,该系课程又分为三类:政治学、宪法和行政法、国际法。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学说史等课程则设置在历史学系(详见表3)。对比表2 和表3,可以发现,清华政治学系的课程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课程大体上可以对应起来。哥伦比亚大学作为现代美国政治学的发源地,可以代表美国政治学发展的一般情形。可见,早期清华政治学系的课程设置,大体上是以美国大学的政治学系为参照对象的。(二)教科书使用孙宏云认为,清华政治学系教师所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材料,“多采自西方主要是美国”(详见表4)。表4 所列举的,是1926 年至1937 年清华政治学系所使用的外国教科书的大概情况。就这些教科书的作者而言,柯文(Corwin)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宪法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亚当斯(Adams)执教耶鲁大学,是美国中世纪史专家;孟鲁(Munro)是哈佛大学教授,市政学专家;格特尔(Gettell)和迦纳(Garner)也均为美国政治学者。可以看出,清华政治学系留美教师所使用的教科书,主要出自美国政治学者之手。(三)教学理念美国学者的教学表现以及学生培养理念亦对留美生有所影响。1923 年,浦薛凤由翰墨林大学转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浦氏在哈佛修习的课程有麦基文(Charles H. McIlwain)的“政治思想史”、何尔康的“近代政治思想”、孟鲁的“市政府”以及一位没有提及姓名的教师讲授的“美国宪法史”。在作为学生的浦薛凤看来,前三位教授的讲课皆饱学深思、文采斐然,第四位教授的讲解则“有气无力,少引历史插曲,以致沉闷干燥,毫无精彩。”这一段学习经历,似乎令他颇受触动。成为清华政治学系教师后,浦薛凤的讲课被学生评论为“卖劲”,“很值得一听”。据学生描述,蒲先生上课时“什么政治思想、政治学说、政治制度、政治现象,又政风、政论一类的东西,像连珠般的向你左右两耳继续的夹攻”。可见,浦薛凤深为美国学者“饱学深思、文采斐然”的课堂表现所动,课前准备充分,故能在讲课时旁征博引,纵论时政,避免令学生感到“沉闷干燥,毫无精彩”。此外,美国政治学者在学生培养方面的见解和方法,也给留美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萧公权在康乃尔大学读书时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最大:一位是博士导师狄理教授,一位是亦师亦友的、从英国到康乃尔做访问学者的恺德林(George E. G. Catlin)教授。这两位老师使其认识到,大学教育的功用不只是同质化的知识传授,而应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仅为萧公权所推崇,而且被他视为一个教师所应尽的“责任”。日后,他执教清华,指导学生写作学术论文时,从不强人从己,而是主张学生“选择专题应当以本人的兴趣为标准”。他时刻不忘导师狄理的教诲,“导师的职务不是把自己的意见交给研究生去阐发,而是鼓励他们去自寻途径,协助他们去养成独立研究的能力。”(四)教学惯例教学惯例方面,清华政治学系同样沿袭美国政治学系的成规。据浦薛凤说,“清华大学当年作风,各学系之大一年级必修之基本入门课程,大抵均由系主任自兼。”其目的在于,使最有经验的教授讲授最普通的功课,为初学者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这一带有制度性质的教学安排,正是美国政治学系的惯例。据萧公权说,“照美国大学一般的习惯,各系的‘概论’课程,例由系主任担任,以便奠定学生进修系中其余课程的基础。”因此,浦薛凤执教清华以后,虽着力研究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但身为系主任,他始终亲身讲授“政治学概论”这门专业基础课。由上可知,留美生将游学新大陆所习得的知识和制度植入清华园,借以指导与从事实际的教学工作。清华政治学系设立之初,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美国政治学系为主要参考;所使用的教科书也多出自美国学者之手。即使是日后推动政治学之中国化的浦薛凤和萧公权,在教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方面,亦受到美国政治学者的影响。甚至,美国政治学系的教学惯例也被引为清华政治学系的成规,历久而不辍。三、留美生与中国政治学之构建清华政治学系成立之初,工作重心偏于美国政治学之移植。但自20 世纪20 年代起,要求社会科学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实现本土化的呼声不绝于耳。清华大学师生,对知识界所发出的学术与学科本土化的吁求,给予了积极回应。诚如清华教师们所言,“清华的政策,是要建设纯粹中国式的大学”。政治学系亦然。1931 年,浦薛凤被聘为清华政治学系主任。1932 年,萧公权在清华政治学系开始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以此为契机,大批留美生加盟清华政治学系,在移植美国政治学知识于清华的同时,开始致力于推动政治学教育的本土化,使之适合中国高等教育的需要。(一)课程设置的本土化清华政治学系致力于中国政治学的构建,主要实现于浦薛凤主持系务期间。浦薛凤出任系主任后,清华政治学系明确以“加重吾国自己之学问”为中心工作。为此,浦氏特意聘请燕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萧公权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邀请浙江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哈佛大学博士沈乃正讲授“市制度”、“市行政”、“地方政府”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等课程。萧公权、沈乃正同为清华毕业生,加之清华的图书设备和学术水准均位居当时高校前列,因此对浦薛凤的邀约积极回应,欣然返回母校任教。1934 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陈之迈归国,随即被浦薛凤延揽到清华,开设“中国政府”等课程。大体上,在浦薛凤掌系时期,清华政治学系的课程增加至32 种,同时细化为三类(研究所)五门(本科)。本科的五门分别为:宪法与行政法、国际法与国际关系、政治制度、市政学和政治思想。以下以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市政学三门为例,说明清华政治学系在课程本土化方面的表现与成绩(详见表5)。参看表5 可以发现,在与政治学相关的15 门课程中,直接带有“中国”前缀的课程有4 门。沈乃正讲授的三门课“市制度”、“市行政”和“地方政府”,虽然是比较性质的课程,即比较论述各国的市行政和地方政府,但其中均有对中国市行政和地方政府做专门的讨论,因此也可以视为是中国政治学方面的课程。这样算来,讲授中国政治的课程计有7 门,占表中全部课程近半数。1926 年,草创中的政治学系,仅能开设“中国外交政策”一门中国政治的课程。经过10 年发展,不但课程总数有明显提升,而且中国政治类的课程几乎占到课程总数的一半。可见,清华政治学系在政治学教育本土化方面确有可观的表现。(二)学界反响清华政治学系不但逐步增设中国政治方面的课程,而且所开课程既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好评,也在知识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如萧公权及其“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均有比较优异的表现。清华政治学系的学生对萧公权礼敬有加,在《清华暑期周刊》上,学生们恭恭敬敬地写道,在洋奴式的教育界中“舶来品最佳”的时代,萧先生却把精力放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数典忘祖的人们见了萧先生怕要红脸吧……上他的课,懒惰的人也要变勤快了。一学期一篇大论文,是逃不了;读书报告又是少不得的。政治学同学能拿出点像样的东西发表,大都是萧先生教导的成绩。可见,清华政治学系的学生,一方面已经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本土课程所具有的知识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萧公权的课堂讲授与论文指导又获得了切实的知识收益。此外,萧公权于抗战期间,利用历年教学所累积的讲义和参考资料,完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的编写工作。1945 年,萧著由教育部审定为“部定大学用书”,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刊行。史学名家缪凤林担任萧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审查专家。缪凤林虽然提出几点意见与萧公权商榷,但总体上对萧著“称许备至”。据此,有学者称萧著“一经出版便被奉为经典”。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又将此书译作英文,向西方学术思想界介绍其师的研究工作。时至今日,此书仍为中西学子研习中国政治思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知,萧公权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不惟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好评,而且相关的研究工作又在学界产生了比较持久而重要的影响。不特此也,长期从事中国政府教学与研究的陈之迈,在1943 年发表了专著《中国政府》。陈著使用现实的方法研究国民党政府在训政时期的概况,同时兼有对政治组织设立与运行的解释,出版后被学界誉为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一大贡献。在叙述成书经过时,陈之迈特别指出,在清华政治学系任教时,他就开始收集关于中国政府组织的资料,并且在课堂上也同历届学生讨论其中的问题。从萧公权和陈之迈的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在学术事业上的成功,一方面体现了清华政治学系致力于政治学本土化所取得的重要成绩;另一方面,作为这一学术成绩主要担当者的正是执教清华政治学系的留美生。四、传统知识的现代定位:留美生的认识分歧留美生是清华政治学系政治学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推动者与担当者。他们都同意,在输入西方政治学的同时,应该着力从事中国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但是,对留美生而言,“中国政治学”这一范畴可以囊括哪些知识内容却并不是一个自明的问题。如前所述,留美生在新大陆接受了完整的西式高等教育,他们对政治学的学科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学者的影响。对于中国政治学的构建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政治学可以为政治学的中国化提供学理资源,是留美生构建中国政治学的重要知识凭借;另一方面,美国政治学也与形成期的中国政治学存在知识上的紧张关系,致使留美生在教学科目的设置问题上发生了认识分歧。(一)认识分歧的缘起1932 年,萧公权被聘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在此之前,萧氏已在燕京大学政治学系任教两年。萧公权虽未将燕京视为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却也“本有久留的意思”。不过,当浦薛凤向其发出移讲清华的邀约时,萧公权在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之后,表示“当然不愿放过这个任教母校的机会”。虽然对任教母校充满了期待,但萧公权初到清华政治学系的工作经历似乎并不愉快。据他说,在政治系的同人当中,逖生兄(浦薛凤)待我最好。他凡事为我设想……端升和化成起初对我较为冷淡。我想或者他们觉得一个学哲学的人“半路出家”,混进政治系教课,不能和“科班出身”的政治学者一样看待。后来发现我对政治思想尚略知一二,也就把我算作“自家人”了。奚若对我最初似乎有点疑忌。他在教室里对学生讲,中国没有值得研究的政治思想。言外之意,当然是任何人讲授中国政治思想,无异于捕风捉影,大言欺人。萧公权入职清华时,政治学系已有四位教授:浦薛凤、张奚若、钱端升和王化成。四人当中,唯有浦薛凤待萧公权最好,余者或是对之“冷淡”,或是对之表示“疑忌”。据萧公权推测,因其“半路出家”,毕业于哲学系,而不是政治学系,所以遭遇“科班出身”的钱端升和王化成的“冷淡”。但根据笔者的意见,出身问题并不是症结所在。萧公权虽是康乃尔大学哲学系的博士,但主攻政治哲学,专治政治多元论,钱、王二人同为留美博士,焉能不知?他们之所以对萧公权冷淡,其实同张奚若的理由相同,即不认可有所谓“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子学科方向。但碍于萧公权为系主任浦薛凤亲自延揽入清华,所以不便讲明。张奚若则是一个“完全是四方的”、有棱有角的人,加之社会与工作资历均在浦、萧二人之上,所以敢于在课堂上直陈己见,无所避讳。(二)传统中国有没有政治思想?张、钱、王三人之所以认为“中国没有值得研究的政治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美国政治学界对所谓“中国政治思想”认识的影响。比如,美国政治思想史领域的权威学者邓宁曾明确表示,“中国人的伦理思想曾有高度的发展,但其政治观念与伦理观念始终没有严格分离;‘政治的’三字只有欧洲亚里安人配称。”因此,张奚若等人所主张的“中国没有值得研究的政治思想”,很有可能就是以其硕士导师邓宁的观点为学理依据的。此外,1927 年,时在南开大学任教的萧公权,曾以中国政治思想为主题,拟向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申请研究补助金。无奈联合会对此计划不感兴趣,是以所请不准。从这一段小事中,似乎也可以窥见当日美国学者轻视中国政治思想之一斑。钱端升虽没有像张奚若那样在课堂上直接否认中国政治思想的价值,但他也曾在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国几无政治思想可言,盖中国人对于政治极为重视,《论语》中有许多政治思想在内,其余如《庄子》、《荀子》,皆有政治思想在内。不过此等书籍,多半为著者之人生观,故不能承认其为政治思想专书。”这显然是对邓宁见解的呼应,而与张奚若的看法如出一辙。可见,张奚若、钱端升等人与美国学者的意见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没有学术上的价值,因此不应该在现代政治学体系中占据一个合理的位置。与上述诸君的观点不同,萧公权认为,中西政治思想各有所长,不能简单以西方政治思想裁断中国政治思想。在他看来,“中国不特自有其政治思想,且其思想亦具有不可否认之价值。其异于欧美者不在价值之高低,而在性质之殊别。”在萧公权看来,中西政治思想固然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价值上的高下之分,而是性质上的各具特色。比如,西方政治思想“工思辨”,中国政治思想则“重实践”。因此,不能以中国政治思想不符合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为由,否认其学术上的价值。此外,中国传统思想中,虽有不合时、不合理的成分,但也有若干观念仍然有现代的意义。比如,“民为邦本”、“天视自我民视”等,依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在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中,仍有讲授与研究中国政治思想之必要。最终,萧公权凭借学识和品格赢得了钱端升、王元化和张奚若的友谊,但这似乎并没有完全转变他们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看法。比如,直至1948 年,钱端升以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向哈佛学子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时,仍然主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贫乏而缺少变动的”。当其时,钱端升与萧公权相识相知已近16 载,但前者仍然不为后者的观点所动,仍然对中国政治思想抱有比较消极的看法。可见,留美生围绕传统政治思想在中国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所产生的认识分歧是比较深刻的。(三)认识分歧的历史语境对于清华政治学系留美生内部所产生的学科认知分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美国学者的观点似乎直接影响了留美生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认知。此处,可以做一个反事实的大胆假设,如果美国学者普遍肯定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价值与现代意义,那么清华政治学系的留美生之间还会发生上述的认识分歧吗?另一方面,留美生内部的认知分歧也需要被置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语境内来加以理解。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界,有一个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即中学和西学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最为这一问题感到困惑。特别是在“五四”以后,西学东渐的程度更为深入,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分化也日趋鲜明。提倡“全盘西化”的激进派,发扬“中国本位”的保守派,以及主张“调和中西”的折中派,均集合了可观的思想力量,彼此之间反复进行学理上的从容商榷与论战式的口诛笔伐。在这个意义上,清华政治学系留美生内部围绕旧学与新知所产生的认知分歧,也可以视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分化的一个缩影。以张奚若、钱端升等人为一方,他们认为,在政治学的世界里,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成为一种对立关系,现代中国政治学之构建所需要的是西方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因其不符合西方政治学的规范,所以并不能为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知识世界提供有益的学术材料。浦薛凤和萧公权则相信,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承续关系,传统政治思想当中的某些知识部件仍然可以和现代政治世界的知识架构相接榫。中国的现代政治学不是一门单纯模仿西方、否定传统的学问,而应该是一门疏通中西学术、有所创造的学问。当然,从两方思想交锋的实际情形来看,没有人为对手的观点折服。他们都同意建设“中国的政治学”,但在新旧交替和中西激荡的历史背景下却赋予了这个概念以不同的内涵。五、结语20 世纪30 年代,成立未久的清华政治学系,步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并迅速成为国内高校最好的政治学系之一。其在学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固然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实与优秀留美生先后返校执教有重要关系。此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留美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知识社群,一方面,他们所接受的完整而优质的西式高等教育,是其完成移植美国政治学与构建中国政治学这一双重目标时所凭借的重要知识资本。但另一方面,美国政治学与形成期的中国政治学中也会呈现出一种知识上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又为中国知识界在西方学术文化冲击下发生的思想分化现象所加强。清华政治学系的留美生虽然在身份和知识上具有相同的特质,但并不是一个完全同质化的知识群体。在晚清以来新旧交替、中西激荡的历史背景下,这一知识群体发生了思想分化,对于现代中国政治学之构建提出了不同的设想与方案。晚清民国以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与知识制度已开始在实质上发生变化,构建具有现代属性的学术系统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志向。中国现代学术系统的构建,主要围绕“知识移植”与“本土转向”这两个命题展开。与具有较高程度普适性的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带有较强的特殊性。简单运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不但难以准确而充分地解释中国的经验事实,甚至还会催生出“多重悖论现象”。因此,对于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构建而言,在从事“知识移植”活动的同时,实现“本土转向”的工作尤为重要。但是,正如本文所指出的,藉由留美生所推动的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移植”与“本土转向”并不是前后相继、衔接自然的一个过程,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深刻的紧张关系。西方政治学在移植的过程中,对形成期的中国政治学发生了一种形塑作用,而且,这种形塑作用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可以将中国政治学引向现代学术的轨道;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使得中国政治学陷入某种异化式的发展。清华政治学系留美生内部的认识分歧正是缘乎于此。在中国知识转型的过程中,海归学者发挥了重要的知识媒介功能。他们凭借学贯中西的知识资本,在引介西方学科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科的本土转向,成为实现中国现代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的中坚力量。但是,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特殊性,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海归学者,尤其有必要和责任处理好“知识移植”与“本土转向”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此,曾经执教清华的另一位海归学者陈寅恪先生已经给出了建议,“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在这个意义上,钱端升等人在西方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内从事中国政治研究虽然重要,但萧公权尝试为传统知识在现代重新定位的治学路向,对于中国政治学之形成和发展而言可能更为珍贵。因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化,不应该被简单地化约为西方化,而应该是融合中西学术菁华的、创造性的现代化。由于海归学者具有学贯中西的知识背景,他们理应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知识媒介作用。综上所述,1926 —1937 年间,留美生与清华政治学系发展的案例已经为陈先生的文化目标做出了注脚,并且为今日海归学者发挥知识媒介功能,推动学科知识本土化提供了历史的思考与现实的启示。

树海

帮你解读非全日制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

检察官,律师,法官在社会中充当维护公平公正的形象,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有专业技能,还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法律从业从业人员一般在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时面临法律硕士和法学硕两个关键词,今天给大家解读一下两者的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非全日制研究生从2017年起,将在职研究生统一归并为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就是在职人员想考法律相关硕士,可以归类在非全日制研究生范畴。目前非全日制法律硕士有两种划分:根据学习方式和招生条件的不同,分为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两种。法学在职研究生1、非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1)报考条件: 非全日制法律硕士限招非法律专业考生。(简单说就是你的本科,专科,职高学历如果是法学类专业,那么是限制报考的)(2)培养方向:主要为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法律监督部门、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及企事业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企业法律顾问等等。属于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教育部要求本科专业不是这13个指定的法学专业的学生才可以报考(法学、经济法、行政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商法、刑事法、劳动改造法、公证、知识产权法、法律事务、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3) 学习期限:非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学制一般都是三年。(4)授课形式:一般有集中式、周末班、网络教学几个种类。主要根据报考学校的开设情况。2、非全日制法学硕士(法学)(1)报考条件: 非全日制法学硕士对本科学历专业有限制。(对你目前的最高学历没有报考要求)其中报考专业固定分为法学理论、法律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西方经济法制史、法律文化等)、刑法学(犯罪学、青少年法最研究等)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司法鉴定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等专业,专业划分很细深度研究某一领域。(2)培养方向:主要是学术研究、科研教学,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高级理论型学术法律人才。(3) 学习期限:非全日制法学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4)授课形式:一般有集中式、周末班、网络教学几个种类。主要根据报考学校的开设情况。两者的异,同之处一、相同之处:(1)两者公共课均需统一参加国家考试(与全日制性质考生一起哦)。考试的试卷都一样,考试时间也一样,考试大纲也一样。相当于同一个起跑线呢。(2)两者均是非全日制脱产学习。(3)毕业要求一样:毕业的时候都必须修够足够的学分,且毕业论文合格。(4)对于在职人员来说,非全日制考研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都需要本人集中精力,专心。(5)满足条件的都可以获取双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标有非全日制字样。硕士学位证书二、不同之处:(1)针对不同类型的报考人员,培养方向不同。前者强调是复合实战型,后者是学术理论型。(2)专业课考试难度不同,法律硕士考生因为之前都没有学习过法律,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录取要求会低一些,达到国家线就能考上,名校录取分数线比国家线相差不大,录取比例高,入学竞争压力小。而法学硕士考生大多数为法律专业考生,竞争压力较大。(3)颁发双证,但会注清硕士类型,可以区分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总结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差别,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的背景情况,选择自己的考研之路。想申请硕士学位,如果确实觉得这两种难度较大,也可以参考其他在职研究生的途径,比如:法学同等学力申硕、高级研修班等(都属于法学硕士),结业后可以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比较适合大多数的在职人员报考,难度系数较低。如果你正在走法学考研路,可以关注我们的服务平台,提供给你名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剑少爷

「中国律所40年」华炬:专业为基,管理做翼,山西律所破局之道

作者 / 吴剑霞 蔡凡来源 / 智合每个时代、每个行业、每个区域,都不乏潮流引领者、远见卓识者,律师行业亦是如此。他们身处行业之中,敏锐觉察市场的变化趋势,深刻反思自身的发展瓶颈,积极求索革新破局之道,领行业之先。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之于山西省,就是这样的领头羊。京沪大所抢滩布局,本土律所后劲不足,是许多区域本土律所的发展难题,在地处黄土高原东缘的山西法律服务市场,这一瓶颈尤为明显。即使太原市是省会城市,但自然增长趋势下律所的人数规模与综合实力,难以比肩一线律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唯有强强联手。华炬拿起了三晋大地上第一只“螃蟹”。2016年7月1日,山西科贝律师事务所、山西锋卫律师事务所、山西墨法世家律师事务所三家省直律师事务所宣布合并,更名为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此时,山西省律师行业中还未有人数超过200的本土规模大所,亦没有创收过亿的律师事务所。华炬的诞生打破了山西省律师行业的竞争格局,拉开了本地律师行业整合的序幕。1993年,2001年,2007年,原本三个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年份,因为三所合并成为华炬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性时间节点,在不同发展时期获评四次“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这为华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时代大势和竞争环境下,华炬步履不停,敢为人先,为山西律所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华炬律师事务所前台三江汇流,合为“华炬”1992年5月1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颁布《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和《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下称“两份规范意见”),此时,距离《公司法》出台还有一年多。这两份规范意见成为企业公司化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企业开始走上公司化改革之路。在这两份规范意见出台前一个月,孙智从日本留学归来[2]。在日本留学期间,孙智最初在日本东京一家仓储物流上市公司山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研修企业管理,后就读于日本东京国际大学,专攻企业制度、金融证券,毕业论文题目为《股份公司制度研究》。适逢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孙智跃跃欲试,停薪留职后与好友成立科贝企业设计事务所,专门从事企业公司制改革工作,帮助企业组建新公司、制定公司章程、搭建公司治理结构等。基于孙智的专业背景与工作经验,科贝企业设计事务所参与了第一批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方案设计。孙智回忆,“当时有三家试点,一家是民营企业,两家是国有企业,这是山西省最早的按照两个规范意见设立的三家公司,我们都参与了。”华炬律师事务所主任 孙智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中国搞现代化建设要有“3个30万”(30万会计师、30万税务师、30万律师),如果不是司法部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孙智或许不会踏入法律行业。“当时法学、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归国留学生,经考核可以授予律师资格,不必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其作为留学日本的商学硕士,自然符合条件。拿到了律师执业资格后,他便谋划创办律师事务所。此时是1993年5月,《律师事务所名称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为了体现律所的业务范围,律所名称被定为“山西科贝证券商务律师事务所”(后改名为“山西科贝律师事务所”),孙智本人亦是最早获得从事证券法律业务资格的律师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与民营资本开始走向融合。在这一时期,将全民所有制企业改为公司制企业是科贝的核心业务,也因此在其客户清单中,有很多大型国企、政府——这两类客户,决定了科贝的业务高度,也让其在山西法律服务市场开辟出一条以非诉讼法律服务为主的道路。1998年,科贝创收突破百万。此时,刘正还在一家隶属于山西省政府法制办的国办所执业,担任其中一个业务部门的主任。2000年7月,是刘正在这家律所执业的第五年。律所主任交办给刘正一项任务:拟定改制方案。刘正有些兴奋,其自毕业后就订阅《中国律师》杂志、《中国律师报》等,一期不落都看完了,五年的思考与总结,让其初步明晰律师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正好可以在改制方案中体现。“当时国办所的提成是30%,而且实习律师第一年没有工资,还要给律所交200元‘培训费’。所以我就想,按照一家真正的合伙所去设定分配机制、晋升机制、业务规划等。”然而,这套刘正自己“还比较满意”的方案最终被否了。华炬合伙人会议主任 刘正如果观念过于超前,就要做好不被大多数接受的准备,并静候下一次机遇。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2000年10月28日,山西省律师协会组织召开了千人律师大会,彼时山西总共才两千多名律师。“在那个会上,我听到一些资深学者、律所管理者谈论的内容,和我之前思考的律所未来发展方向很相近,这萌发了我办所的想法。”3名律师、10万注册资金、办公场所,是创所的三个硬性条件,刘正一边找人,一边筹钱,一边物色合适的办公楼。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想法落地了。春节放假前一天,刘正拿到正式批文,安心地过了一个春节。开市后,山西锋卫律师事务所正式开张。2000年12月,首届中国律师论坛召开,会上第一次提出关于中国律师业改革与发展的“四化”——规模化是中国律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导向,专业化是必然选择,品牌化是必由之路,规范化是必要保证。[3]锋卫借鉴了“四化”,调整为“五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为什么排在首位的不是规模化而是规范化?刘正认为,“没有规范,规模化之后反而容易出问题。基于这样的理念,尽管当时锋卫刚刚起步,但在经营过程中始终恪守律师职业纪律,认真对待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也因此,规范化管理一直是锋卫的标签。在规范化的基础上,锋卫逐步推进规模化。为了吸纳并留住更多人才,2005年,锋卫设置合伙人晋升通道,推出二级合伙人制度,给予尚未达到合伙人层级的青年律师一个成长过渡期。这套机制施行后,青年律师在客户拓展、业务承办能力方面有明显提升,并在适当参与律所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了凝聚力。两年后,山西又多了一家律师事务所——2007年,秉承建立精品律所的理念,李红弢创设山西墨法世家律师事务所,专注于金融法律服务和高端民商事诉讼业务,侧重于不良资产综合处置。在三线交汇之前,科贝、锋卫、墨法世家沿着各自的轨迹,在律师行业披荆斩棘,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律协在律师界开展了首届“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评选活动,科贝所荣幸摘得首届“2002-2004年度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桂冠,2006年,科贝加入“八方律师联盟”,探索做大做强之路;2008年,科贝、锋卫同时荣获“2005-2007年度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2011年,锋卫制定五年发展规划,设定人员规模、业务创收、组织形式改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同年,锋卫再次荣获“2008-2010年度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成立十年来,墨法世家不求规模,只求专业度和客户体验度,取得了不俗成就。如果说中国“入世”让中国律所意识到规模的重要性,但基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尚未显露出明显的趋势,那么2010年后,一批京沪律所的全国布局则直接推动了规模化浪潮。在这股浪潮下,各省会城市的本土律所首当其冲,率先感受到京沪律所下沉的压力,如山西太原。有文章称,“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知名品牌律所在太原与本地律所合作设立分所蔚为风气,本省部分优秀律师困于体制、品牌,发展受限,有借船出海之志,遂有大成、德恒、中伦文德、锦天城分所之设立。”[4]与此同时,山西本土律所陷入发展瓶颈:在执业律师达百人、律所创收达两三千万时,增速开始放缓,且长期处于这一水平,难以突破。于科贝而言,管理模式滞后于律所发展,突出表现为律师人才结构断层、部分骨干流失;于锋卫而言,专业优势不突出,发展速度难有质的提升;于墨法世家而言,律所规模偏小,影响业务承接。李红弢坦言:“京沪大所在业务模式、服务理念、全国范畴的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是本土律所无法比拟的,这些优势使得本土律所在业务和人才两端均下滑明显。”在山西法律服务市场,抛开规模谈专业化不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专业化都有一个共性前提:业务与人才达到一定体量。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突破业务与规模的“量”的瓶颈线,实现专业程度“质”的升级?中欧商学院的企业并购课程,给了刘正启发,合并或许是解决山西中型律所困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为了解决连带责任的风险问题,建构起律所规模化的防火墙,2015年,锋卫将组织形式变更为特殊普通合伙。孙智也颇为认同这种模式,也曾在所内启动以特殊普通合伙改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但限于条件不成熟而中断。2015年12月4日,正是宪法日,也是锋卫改制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面临相同困境的双方在席间谈论起律所未来发展路径,有人提议合并,孙智和刘正相视一笑、对饮三杯后,很快着手合并谈判。次年3月,李红弢带领墨法世家,加入合并队伍,促成了本次合并的快速落地。2016年7月1日,山西科贝律师事务所、山西锋卫律师事务所、山西墨法世家律师事务所三家律所正式合并,更名为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在律所规模普遍低于15人的山西律师行业,执业律师人数突破200名的华炬成为三晋大地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所。管理专业化,办公信息化成为规模大所后,新的挑战接踵而来:对内,如何让三所人员形成共识与凝聚力,推动律所稳步向前?对外,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员加盟,增强律所人才力量?从合并前各自不足百人跃升至两百余人,首要任务即是律所的平稳过渡。基于此,管理架构及制度沿袭原锋卫,同时明确写入合并协议中,即华炬采用原锋卫的特殊普通合伙体制运行。但是,仅沿袭现有制度,还不足以解决合并初期的诸多磨合问题,无论是将待决策问题统一堆到每年召开两次的合伙人会议,还是增加合伙人会议频次,都不是提升管理效率的上策。是以,华炬设立了合伙人常委会,作为合伙人会议决策制度下的日常决策机构;常委会下设管委会,负责律所的运行管理;同时设立监委会,负责监督律所的日常运营工作。“随着合伙人人数的增加,很难通过开一次会议形成决策,常设机构就能解决合伙人会议闭会期间的决策问题。”阴春霞说。自原锋卫设立管委会以来,阴春霞便一直任管委会主任一职,后三所合并后,其继续担任华炬的管委会主任,对于律所管理问题有深刻见解。在渡过磨合期后,华炬进一步探索优化管理架构的可能:2018年,阴春霞主动请辞管委会主任一职,管委会取消,改为“七个工作委员会+一个行政中心”,从管委会主任负责制升级至常委会负责制。“七委”即战略品牌、业务指导、业务拓展、财务、人力资源、文化建设、考评监督七个工作委员会,所有权益合伙人均在“七委”中担当职责,使得管理职能得以细化,管理责任得以分解,并在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了所有权益合伙人在律所管理中发挥自身作用,集个人才能为集体智慧。同年,华炬面向社会招聘行政总监,推进行政服务专业化发展。“我们的专业化建设是两条腿,一方面是业务专业化,另一方面是管理专业化。”刘正说。在管理专业化方面,合伙人达成共识:不是必须由律师和合伙人做的事情,都要尽可能地分解出去,让律师、合伙人尽可能回归到业务上。2019年1月,曾在大型金融机构的高管岗位工作多年的李燕春入职担任行政总监一职。在他看来,律师事务所作为专门从事法律服务的社会组织,其运营要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客户服务与业务发展;二是围绕客户服务与业务发展的运行管理与支撑保障。按照管理职能与作业方式的不同,前者可称为前台,后者可归入中台与后台。在传统的律所管理活动中,从前台到中、后台,从决策到执行都是以合伙人为主体,合伙人既是律所收入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律所的管理者。在律所规模较小的时候,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用,但当律所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后,这种模式就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像华炬这样的规模大所,涉及的管理要素有很多,不能‘点射’,而要‘扫射’,需要规模开发、成片开发、行业开发。”李燕春说。李燕春加盟后,开启了年度制度化建设项目,初步规范了行政中心基础管理工作,完成了包括组织运行管理、行政队伍考核管理、公文管理、信息资料库建设在内的12项工作。其中,针对行政队伍考核管理工作,特意起草并出台了《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行政人员综合考核办法》,从2019年第二季度正式试行至今,正向引导作用明显。从撤销管委会,成立“七委一中心”,到引进行政总监,赋予具体执行权,华炬的管理架构已经走到“分治”(将管理职能拆解给不同委员会)与“专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相结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实现行政中心的专业化:一方面是执行层面的工作要全部落到行政中心,另一方面,行政中心要有一支专业化队伍。2020年,为优化行政中心组织体系,华炬引入竞争机制,行政人员全部竞聘上岗。目前,除原有岗位的人员重新招聘外,新设的行政秘书一职目前也已有5人。刘正介绍,“从总监到行政秘书,行政中心人员布局基本完成,各个岗位的人员配置都已经到位。下一步就是界定行政中心和七个委员会的职责边界,未来行政中心要发展成为行政运营中心。”在决策层面,以合伙人为主体全面行使决策权。在执行层面,前台以合伙人为主体实行业务专业化管理;中后台由管理合伙人牵头会同专业管理服务人员履行“大行政”职能,实行服务管理的专业化和管理服务的标准化。与架构相匹配的是具体制度设计,尤其是分配机制。业内通行的分配机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为成本分摊制,二为利润分配制。在成本分摊制下,合伙人年创收100万与年创收1000万,于律所而言贡献几乎等同,但合伙人的成本会随着律所运营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当合伙人创收与律所无关、成本与律所有关时,则容易陷入议而不决的境地。“成本分摊的比例各家律所会有不同,但本质都不是以利润分配为主。每每因律所公共建设而产生开支时,合伙人就会考虑这个钱能不能花。”而在利润分配制下,有综合年资、创收、管理贡献等要素计算合伙人点数并进行分配的,也有直接按出资比例、业绩比例进行分配的,且均与成本分摊无关,律所公共运营成本会从公共基金中支出。华炬的分配机制即属于利润分配制,成本统一核算,年终二次分配。第一次分配发生在业务完成时,合伙人按一定比例提成,留存部分则进入华炬的公共基金池,用于律所办公场地租金、行政人员人力成本、律所品牌建设等开支。年终进行成本核算:如有结余,在预留10%的发展基金后,剩余可分配利润的50%会按合伙人当年创收贡献占比分配,另外50%会按年资对应的点数分配;若出现亏损,则由公共基金补平,无需合伙人另行承担。“我们装修花的800万,全部来源于历年的公共积累。”在华炬,合伙人一般既有业务提成,也有业务创收分红、年资点数分红;即使合伙人当年无创收,也有年资点数分红。为成本核算、二次分配提供支持的,是华炬自主开发的网上协同办公系统。最初提出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是2012年离开自己创办十年的律所加盟原锋卫的李阳,起因是全纸质文件审批归档的“手工模式”效率太低,随着律师业务的增加,实现办公自动化已成为刚需。2014年上半年,李阳着手考察了一批市面上的管理软件,例如天行通、北大法意等,但仅能实现立案登记与审批功能,并不能匹配律所的管理需求。“既然通用软件不好用,那就自行开发。”2015年1月1日,第一版办公系统上线使用,实现了案件审批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办公自动化。“有了1.0版本后,大家开始提出一些新的需求,基于这些需求,我们一方面考察新出来的必智、金助理等软件,另一方面也频繁地与技术人员沟通交流。”1.0版办公系统运营一年半之后,增加了业绩分配、财务报销等功能的2.0版办公系统上线,实现了对全所业务的统一立案审查、利益冲突检索和法律文书审查、案件协作共享等业务信息化管理,为律师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三次升级,是为了实现同行间的系统共享。华炬是八方律师联盟的成员,联盟的很多律所对信息化建设有迫切需求;但2.0版系统是华炬根据自身情况量身打造的,若要适用于其他律所,需要完成从定制化到产品化的升级。历时两年,2018年年底,具有普适性的3.0版办公系统上线,律所可基于其对财务、业务、行政等板块的需求设计管理流程。在这套“大系统”内,无论是跨团队项目还是跨律所项目,只要是同一个项目组成员,即可无障碍地进行信息共享与互通。“相当于把主办律师、协办律师等拉了一个群,群内成员能看到其权限范围内关于这个案件的业务资料、工作计划与进度、工作日志、财务收支情况等。”李阳解释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炬以分配制度为核心对业务进行管理,这一理念也贯穿于办公系统设计中,直接体现在对合同归档、案卷归档的要求上:结案前未完成合同归档,律师无法进入业务创收分配环节,只有完成合同归档,方能进行财务分配;同理,未完成案卷归档,立案时预留的“归档金”会留在律所账户,只有完成立案归档,“归档金”才会进入律师账户。在规模律所,管理层不可能深度介入每一位律师的办案过程,但业绩及相关文档的归档共享又十分重要,通过系统管理能事半功倍。合同归档、案卷归档,是华炬建立案例库的基础。案例库的建设即是数据再加工的过程,通过整合律所资源实现信息检索的多元化、智能化,建成后,在查询业绩、申报评奖、参与招投标时,律所都能快速获得某类或某个案例的完整信息。李阳介绍,“接下来,我们考虑在结案时提供一份表格,这份表格上会有客户性质、业务类型、案例亮点与启示等项目,按表格要求写完案例以后才能结案。”除了升级业务版块的案例库之外,华炬还计划建设财务版块的律师个人账户,以便清晰呈现律师创收及分配、个税、助理工资、办案成本及报销等财务收支明细。“该系统现已基本完成,等待上线。”前瞻布局,成绩斐然四年时间,合并后的华炬不仅实现了人数规模上的跃进式增长,更是融合了原三所的专业特色,实现业务范围的综合化发展,产生了“1+1+1>3”的规模化效益。2018年,华炬创收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山西省首个“亿元所”,凸显了律所规模化效应,极大地鼓舞了华炬全体律师的信心。2019年,华炬业务创收再创新高,实现了超30%的强劲增长。2020年,华炬荣登《2020钱伯斯亚太排名》“公司/商事:西部(陕西/甘肃/山西)”领域“Band 2”。如今的华炬已然成为一家立足中西部地区、具备较强竞争优势、拥有诸多“王牌”业务的规模化律师事务所。华炬“蜂窝”荣誉墙在非诉业务领域,华炬涉足较早。在律师业务仍以“打官司”为主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华炬就以非诉业务为主,专攻企业制度、金融证券等业务领域,开创了山西律师非诉业务的先河,主任孙智也成为山西律师界公认的非诉业务开拓者和奠基人。在1992年两份规范意见出台后,当时在山西大学任教的孙智被借调至山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现已并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政策的发布触发了其创业的念头。在这次创业中,孙智主要为企业提供从章程策划、股权结构设计直至上市融资等全流程的法律服务,并参与了第一批山西省国有企业的改制项目。当年,山西尚无一家上市公司,“汾老大”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自然被列为上市推介对象。1993年,杏花村汾酒厂先是改组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并于同年拿出生产主体部分成立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造。次年1月,杏花村汾酒股票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白酒企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华炬律师在期间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保驾护航作用。“创所之初,我们的业务主线就是围绕公司需求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并在此后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拓展自身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孙智说。从最初的企业改制业务切入,华炬律师逐步深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服务延伸至合同纠纷、劳动纠纷、重组并购、知识产权等领域。2008年山西省煤炭资源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的文件,2009年山西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这两份文件拉开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序幕,给当地的律师行业带来了大量的并购业务。这一时期,华炬律师参与了数百家煤炭资源企业的整合项目,其中不乏至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组项目,例如被写进教科书的“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此前孙智创办的科贝曾被誉为山西省非诉律师的“黄埔军校”,经过合并的强强联合,原科贝的“非诉基因”在华炬内发挥了更强的整合性优势。在资本市场业务领域,华炬代理了“山西电力第一股”漳泽电力、太原重工、潞安环能等多家企业的上市项目,这在山西省律师行业尤其是本土律所中是十分难得的好成绩。由李红弢带队的华炬投融资业务部更是承揽了山西省超过90%的政府发债专项项目,市场占有量稳居省内首位。2019年,华炬接受委托,为山西省财政厅出具了第一份关于项目收益专项债券法律意见书。知识产权业务是华炬的名片之一。早在2004年,科贝集合了省内数名拥有专利代理和商标代理资格的律师,成为山西首家具有知识产权代理资质的律师事务所。此后,科贝的知识产权业务稳步发展,2011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授予“专利服务先进机构”;2013年参与的软课题“山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牵头组建了山西省知识产权服务联盟,成为该联盟的理事长单位,目前联盟已有30余家成员单位,并与多个产业联盟建立了合作关系。2016年华炬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单位”称号,是山西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华炬在知识产权的不同细分领域均有建树,除专利代理与知识产权诉讼业务外,还率先开拓了专利托管、专利组合构建、专利及专利组合的价值评估等新兴领域。2019、2020年,由华炬合伙人陈奇参与代理的多个专利先后荣获山西省首届专利奖二等奖和第二届专利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党政法律事务也是华炬独具特色的服务领域之一,早在2012年便有意识地布局、拓展政府单位的法律服务,参与政府的招商引资、政府采购、PPP等项目。政府法律服务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收费低”,但华炬律师也看到了这一块业务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不仅能了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跟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法律支持。”刘正说。为更好地维护、服务政府客户,华炬专门针对该领域的业务特点成立党政法律事务部。2019年,华炬担任的政府法律顾问达40家,并推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面咨询”法律服务产品,以响应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活动的开展。在多年积累下,该业务的服务对象覆盖了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四大班子,服务范围纵向上实现了对省市县行政部门的全覆盖,横向上实现了对食药、环保,审计、市场监督等行业领域的大拓展。在业务开拓过程中,华炬律师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先于市场爆发期一步提前布局,华炬破产清算业务领域的发展便是早年间的“有意为之”。2007年破产法实施后,华炬作为首批破产管理人入选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管理人名册,并作为律师事务所担任破产管理人试点单位,承办了山西省物资集团生产资料服务总公司破产清算业务。在山西省法律服务市场中还只有极少量的破产业务时,华炬便设立了破产法律事务部,专门研究企业破产重整、债务清理等业务。2014年,华炬律师与某“红圈所”律师合作承办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山西民营企业“海鑫钢铁集团破产重整项目”。此后,华炬还参与承办了新疆某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破产重整案、山西某物资集团合并重整案、阳泉市市属21家国有企业破产清算项目等项目。在破产业务领域,华炬的探索仍在继续。2019年10月,华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山西破产法论坛,邀请了来自山西省内外破产领域专家、学者共计300余人参加。论坛的成功举办既为破产法在山西的实践提供一个集中探讨的平台,也是华炬破产业务的品牌体现。合并后的华炬的人才聚集效应凸显,优秀人才的加入增强了华炬法律服务的业务广度和深度。2017年,长期从事金融、民商事领域业务,与众多金融机构有业务合作的代江涛加盟华炬,并作为华炬金融法律事务部主任开展金融领域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工作。“代律师的加盟,不仅增强了华炬金融领域的业务实力,也对事务所的专业化建设工作起到了示范性作用。”李阳说。整合了原三所的优势资源后,华炬的业务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态势。在业务类型上,非诉专项法律服务、常年法律顾问服务以及诉讼类法律服务并重发展;在客户类型上,包括党政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在全国、山西省业界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等。其中常年法律顾问客户数量已超过400家,行业涉及金融保险、投融资、公路及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设备、医药、房地产、建筑、连锁业、酒店等。在业务综合化发展的基础上,华炬也在开展一系列专业化建设工作。2019年底,华炬对专业业务部门进行升级调整,现已组建十五个知识结构优化、专业方向明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法律服务部门:争议解决法律事务部、破产法律事务部、党政法律事务部、刑事法律事务部、证券及资本市场法律事务部、劳动法律事务部、建筑与房地产法律事务部、知识产权法律事务部、矿业能源法律事务部、公司法律事务部、金融法律事务部、税务法律事务部、国际法律事务部、国资国企法律事务部、投融资法律事务部。与此同时,华炬采取了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了一批年轻优秀的业务骨干担任业务部主任,做实做细各业务部的专业化。目前,华炬的破产业务、政府投融资业务、金融法律服务及证券业务的专业化有了极大提升,在山西省内专业优势显著。此外,华炬也在积极推动法律服务的创新,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为例,华炬积极发挥律师在预防和化解矛盾方面的专业优势和职业优势,与试点法院对接,成为山西省内第一家与法院对接的诉前调解组织。接下来华炬还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业务创新能力,推动行业、产业客户的开发,促进业务创新和业务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党建引领,再展宏图2020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这一天,华炬党总支升格为党委,成为山西省第一家律所党委、第一家新社会组织党委。华炬再一次走在山西省律师行业的前列。于华炬而言,无论合并前后管理模式如何变化,党建始终作为支撑律所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工作而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党员人数增加,2017年,华炬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2019年,华炬的党总支被省司法厅党委授予“先进党组织”、被省行业党委授予“双强六好示范党组织”,在第六次律师代表大会表彰中,华炬党员律师更是包揽了“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律师”“杰出巾帼律师”“优秀女律师”等荣誉称号;2020年,华炬党总支再升格为党委。华炬的党组织晋位升级历程及所获荣誉,足见其党建工作的成效,而这份成效亦体现在律所建设中,有效促进了合并后原三所人员的快速融合。在党组织机构建设上,党委下设有四个党支部以及15个建立在业务部之上的党小组,对于长期外派的三人以上的律师团队,华炬也会要求其建立临时党支部,从而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以每个党小组为管理单元,通过“三会一课”、党主题日活动、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等,引领律师队伍成为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坚守法治理想、坚定执行律所规章的中坚力量。“党组织在律所发展中应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稳定发展局势,增强内部凝聚力。”华炬党委书记司东南说。2018年,华炬将党建工作写入章程,明确律所的一切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党组织的审核,让党建成为律所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了将党建与律所的规划管理相结合,落实党组织与律所管理层就重大事项相互征求意见,华炬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由党组织成员、各业务部负责人及行政总监组成。在不便召开全体合伙人会议的情况下,通过党政联席会展开讨论,征集更广泛的意见建议,为常委会提供决策依据。“华炬的党政联席会既是为了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也意在律所的发展管理中充分体现党的领导。”司东南进一步解释。在华炬党委的组织下,华炬与山西省信访局、太原市信访局和杏花岭信访局进行长期合作,为信访人员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并设立“党员先锋岗”,以党员律师轮流值班的形式,为信访工作作出了诸多贡献;为了积极响应和支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华炬为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山西省公安厅派出涉法涉诉值班律师,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因成绩突出,华炬律师作为十名特邀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央政法委组织的“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专题培训会”;华炬积极参加“法律扶贫专项行动”,派出专业律师深入吕梁山区,为贫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此外,华炬年轻律师主动到省市法律援助中心值班,接听12348法律咨询热线,为社会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华炬党政组织第一时间发出号召,迅速成立了领导组,对律所抗击与防控疫情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省内同行率先组织员工向武汉疫情捐款64289.66元;针对疫情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组织发动广大律师整理、撰写法律文章,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法律咨询与宣传;在山西日报开辟“当前疫情防控中几个焦点问题的法律梳理”专栏,推出10期60问;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华炬合伙人会议主任刘正作为现场点评专家参与了中共山西省委依法治省办公室与山西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推出的“法在身边”栏目,对传染病防治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法治宣传。2020年5月28日,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简称“民法典”)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为了普及民法典,华炬成立民法典宣讲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民法典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地专业解读。民法典宣讲团先后为多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点对点宣讲,以简明扼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其中的精要与亮点。未来,华炬民法典宣讲团将会继续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讲解民法典,让聆听者真正懂法,善于用法,以便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为全社会普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区域性律所而言,华炬无论在律所建设方面,还是党建工作方面,已然走在中西部律所前列。司东南表示,接下来华炬党组织将持续加强党建,进一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律所发展的动力。2016年,华炬通过合并探索山西省律师事务所发展瓶颈的破解之道,领行业之先;如今,华炬人数规模已突破300人,成为山西省规模第一的律师事务所。经过四年磨合,华炬已在人员、业务、文化等方面实现了较为深度的融合,也正筹谋着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在规模布局方面,华炬已于2015年设立了吕梁分所,通过在山西省其他地区设点布局,形成省内业务协同发展的网络效应。2019年,华炬所属的北京法炬律师事务所正式开业,这是华炬走向全国、实现区域战略转移迈出的关键一步。下一步,华炬瞄准海南,计划在年内开设华炬海南分所。“区域性律所在省外尤其是北京开展分所实属不易,在北京设立法炬也是华炬开展双品牌运营的初步尝试,目前在跨区域的业务联动、市场信息搜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刘正说,“接下来,华炬将会加强对分支机构的整体布局和运营。管理专业化、业务专业化是华炬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管理专业化方面,华炬正在加快律所的制度化建设,探索适合华炬发展需要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让律所管理更加适应在省内外设点布局的全国性律所的发展要求。业务专业化方面,目前的华炬在人员规模、业务规模、客户规模已具备了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在资本市场、行政法及政府法律服务、破产、知识产权等业务领域已有专业化发展的雏形。专业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华炬将在专业团队建设、市场培养开发、开展学术研究、产品创新及研发、风险防控、激励考核制度等各方面提升律所的专业化水平,力争在传统领域里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团队,在新兴领域里独树一帜、创出品牌。站在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华炬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华炬将其定义为“两个战略转变”——未来十年,力争通过人员与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实现区域大所向全国大所转变,力争通过管理与业务的专业化推进实现大所向强所转变,从而在强手如林的国内法律服务市场赢得一席之地,打造出山西品牌的全国性法律服务大所。稳扎山西,走向全国,面向世界,华炬未来十年的蓝图逐渐清晰。结语律所合并与融合并非一蹴而就。律师是个性鲜明的职业群体,来自三个不同文化特色律所的律师,摩擦和碰撞在所难免。在摩擦和碰撞中,大家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一群人要一起走得更远必定需要包容与尊重,舍小我方能成大我。为了律所发展,为了共同的目标,华炬的核心合伙人经受住了考验,合伙人队伍非但无一人离开,还实现了不断壮大的目标,这在通过合并做大的律所中并不常见。合并不仅仅是规模加成,更是制度之合、文化之合、理念之合。擎法为炬,光耀中华,是华炬人共同的理想。正是因为这一共同的愿望,华炬人的队伍不断壮大,并且越走越坚定。如今的华炬已在开放包容之中融合为一体,律师们对律所的归属感亦不断增强。一路走来,华炬以持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和行动开创本地律师行业的发展新局面,实现了整合后的腾飞。下一个十年,华炬仍将以开拓创新、踏实务实的心态,瞻望未来,开辟更宽广的一番天地。来源:智合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责编:小 敏

曹风

法学在职研究生怎么样?

法学在职研究生怎么样?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很多考生选择读在职研究生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法律硕士确实是在职研究生非常热门的专业。考试科目根据考生选择的研究方向不同,考生可以提前了解一些情况。在职法学研究生主要通过申请同等学力的硕士来学习。法学的研究方向包括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宪法和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同等学力申硕入学免试,大学及以上学历申请学习,学业完成后可获得毕业证书,具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3年的学生可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后可获得硕士学位。每年五月举行全国联考,考试的科目是外语和专业课综合,专业课综合就是平时所学的专业课知识,专业课程包括法学方法、法学前沿、宪法学和行政法、民法、中国法制史、中国刑法总论、中国刑法各论、刑事行政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港澳台刑法、欧陆刑法、英美刑法、证据法学、中国刑事法基本理论等。考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分别通过这两门课程达到合格线,及格线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分为六十分或七十分。规定年限一般是四年,四年内通过可以进入下个流程,没通过则会取消考试成绩。法学在职研究生考试时间同等学力法学考试时间法学在职研究生的学员,在同等学力的条件下,入学方便,无需参加任何考试。完成学业后,符合本科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满三年者,可申请参加申硕考试,考试时间约为5月20日左右,上午、下午各一次,考试时间约为一天。经过申硕考试,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即被认为申硕成功,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高级研修法学考试时间高级研修法学在职课程是由招生单位自主招生,学员在报名时全程无需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只需参加院校自行举办的考试。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由招生单位自行确定,学生免试入学后,学完课程,经学校组织考试,可获招生单位颁发的结业证书。在职研究生法学专业院校1.中国政法大学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的中国政法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四轮学科评估中,九项一级学科入选并全部上榜,在这些专业中,法学进入 A+,并列全国第一,而且法学专业可以免试入学,且可通过网络远程学习。专业方向:民商法、保险学、知识产权法、金融学、网络法律等。2.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家正式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称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摇篮。专业方向: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宪法与行政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等。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78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研究生院。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人文、哲学社会科学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民商法,诉讼法,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保护法,等等。

毒中毒

西政法硕复试完了,关于选方向、选导师和读研规划

相信大家的努力和坚持都有丰厚的回报,恭喜!拟录取后,大部分同学还会面临方向选择、导师选择、研究生在读规划的问题。本文将用最简单的语言、最明晰的步骤,为大家分享导师选择以及研究生在读规划的经验,让大家提前心中有数。第一部分 关于西政法硕方向选择关于西政法硕方向选择,备考时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只有等到确定录取以后,才会面临具体研究方向的选择。目前复试工作结束,录取工作也即将完成,学校下一步会给大家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工作,请大家等待学校的短信或研究生院官网公告通知。以往学校复试完后会举办关于选方向的宣讲会,但是今年不知道会不会线上举行,大家对方向选择不了解,面对数十种各有特色的方向,也不知道如何选择,仍然有特别多同学咨询这个问题,故在此有必要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指南,参照往年经验,为大家介绍西政各个方向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一、西政法律硕士分流培养政策简介选专业方向的官方说法就是“法律硕士分流培养政策”,所有的法硕(包括法学和非法学)录取之后,都会分到西政各个法学院(包括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学院、国际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应用法学院等),各个法学院下管理两到三个方向。所以西政法硕不是属于法律硕士学院管理的,而是属于方向所属的学院管理的,比如我是民商法实务方向的,就属于民商法学院管理。选择方向会对大家有什么影响呢?主要有:1.不同方向的专业课不同。虽然所有法硕会上一些相同的公共必修课,但不同方向会有不同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专业性很强,只有本方向的学生才可学习。2.不同的方向可选择的导师不同。法硕学生只可以在该方向范围内选择导师,原则上不可跨方向选择。3.不同方向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不同。这点跟第2点一脉相承,毕业论文一般要选导师的研究方向比较好。总不能你是民商法学院的选个刑法论文吧。4.不同方向积攒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不同。一般选择了该方向,大多接触的是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工作的人,同门的师兄师姐也大多从事相关领域。很明显,西政把各个法硕分流的原因一个是方便管理,二个是突显研究生的专业性,与本科的通识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必须体现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往某个领域深钻,不可能再像本科那样面面俱到,这样是有利于法硕的培养的。西政也是最早实施分流制度的学校,培养效果显著,各大高效纷纷效仿,现在主流的法硕院校也都采取了分流模式,但我国该制度的祖师爷还是西政。二、西政法律硕士各专业方向简介大家在上部分了解到了选专业方向的意义,相信大家都想了解西政法硕到底有哪些方向,尤其是今年,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大概有十三个方向(有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如以往有环境司法方向、行政法方向,但因为招生不理想而被取消),大家的选择更加多样,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具体的方向详细介绍请登录:http://yjsy.swupl.e.cn/pygl/fspyfx/index.html(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因篇幅问题,这里就简略列出这些方向的特色关键词供大家参考。1.民商法实务方向(所属学院:民商法学院)特色关键词:竞争最为激烈;学霸乐园;低分慎选;前10%的同学选到可能性大;招人很多;实力强劲;导师有钱2.知识产权法实务方向(所属学院:民商法学院)特色关键词:人才需求非常旺盛;非常适合本科学理工;前(钱)途无量;属于民商法学院。3.财税金融法实务(所属学院:经济法学院)特色关键词:实力强劲;国家重点学科;就业广;金融机构欢迎;本科经管、财会最爱;学术氛围好。4.企业法实务(所属学院:经济法学院)特色关键词:实力强劲;国家重点学科;立志从事企业法务必选;导师社会兼职多;对学生要求严格。5.律师实务方向(所属学院:行政法学院)特色关键词:未来的律师训练营;律师全程带;实务实习机会多;导师大多律师从业多年。6.民事司法实务方向(所属学院:法学院)特色关键词:侧重民事程序法;法院民庭、执行局的后备人才库;崇尚程序思维,维护司法公正;双师同堂;实务导师多。7.刑事法实务方向(所属学院:法学院)特色关键词:侧重刑事程序法;公检法的后备军,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崇尚程序思维,维护司法公正;双师同堂;实务导师多。8.仲裁实务方向(人工智能法学院)特色关键词:全国首家仲裁学员;与重庆仲裁委员会共同设立;多位导师都是仲裁员。9.证据调查实务方向(所属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特色关键词: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受侦探破案的快感;适合有一定理科基础的同学;可在司法鉴定中心学习;实务导师多。10.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商法与争端解决方向(所属学院:国际法学院)特色关键词:采取“一体两院三年制”模式,即中美一流法学院联合设计、管理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方案;学生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一个培养方案,同时获取两个法律硕士学位的效果。11.涉外经贸法律实务方向(所属学院:国际法学院)特色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时代;大有前途;对英语要求较高,适合本科英语专业的同学。12.人工智能法实务(人工智能法学院)特色关键词: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未来无限可能;尤其欢迎具有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学、语言学、数学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13.监察法实务(行政法学院)特色关键词: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未来无限可能;该方向是新体制的执行者和探索者,肩负国家命运的重任。三、如何挑选专业方向面对这么多专业,大家肯定晕菜了,看起来哪个都很厉害,哪个都想选啊!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一个标准:适合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怎么判断适合性,主要从兴趣、自身知识体系的衔接性、未来的职业规划三个方面考虑。简单来说,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1.我对哪一部门法(或者哪个领域)感兴趣?2.哪个部门法(或者哪个领域)我学的比较顺溜,看文献的时候不会像看天书一样?3.我以后想从事的职业?然后根据自己心里的答案选择即可。举个例子:张大富(非法本法硕)对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都很感兴趣,由于行政法比较繁杂,张大富在以前准备司法考试时学行政法比较吃力,得分也不高,但是民商法和经济法学得快,做题正确率也高,平时也喜欢看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论文;同时,张大富本科是金融学专业,有一定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学习经济法和自己本科专业的衔接性高,考虑再三,张大富选择了经济法学院下的财税金融法方向。四、选方向时填写志愿的方式填方向志愿的方式是顺序志愿(顺序志愿的概念可百度),西政会让你给这十几个方向排个序,同学们只要按上述的选择标准依次选择顺序即可。举个例子,比如小A第一志愿填了民商法,但是民商法只收30人,然而第一志愿填民商法者有50人,这50人按排名从高到低排序,前30人进了民商法,剩下20人看第二志愿,如果第二志愿在满足了第一志愿后还有剩余,则可继续参与第二志愿的竞争,以此类推。切记把你最想选的三个专业方向放在前三位,一般前三个总有能录到的,大家也不用太担心被分到自己很讨厌的方向。至于民商法实务,总分排名较低的同学选上的几率就不大了,民商法实务通常是高分者先选了。分数排名不高的同学可以优先考虑下别的专业。所以说,分高的优势就在这里体现,总成绩是由初试分数*0.14+复试分数*0.2构成的,高分者的“优先权”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研每个环节的分数不仅影响是否被录取,是否拿奖学金,还影响着专业方向的选择,甚至职业的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今年考西政的同学注意了,初试分数尽可能要高,因为初试分数后续影响非常深远,必须引起重视,考其他名校法硕也是一样,因为大多名校法硕也是实行分流制度,如果有方向供不应求,必定优胜劣汰,选不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研究生读起来也必定索然无味,所以,务必从初试开始就全力以赴!第二部分 关于导师的选择考学硕的同学可能考前已经将导师的选择与联系工作进行完毕,便可跳过此部分。但是法硕的同学,因为报考时不分方向,可能报考时没有联系导师,等录取后才会面临导师选择问题,有些高校法硕还会分方向,一般还得先选择方向再选择导师,下面以西政法硕为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大家勾勒一个导师选择与联系的步骤。(以西政法硕为例,其他高校可参考)1.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西政专业方向介绍和选择方法请看上文,在此不再赘述。2.选择方向后,还要知悉该方向的所属学院(上面那个方向介绍的链接有说所属学院),进入该学院官网,如我想选“财税金融法”方向,该方向的所属学院为“经济法学院”,百度搜索“西政经济法学院”,进入学院官网。然后选择“师资团队”选择“金融财税法教研室”Ps:各个教研室不一定与方向一一对应,如财税金融法方向主要是选金融财税法教研室的老师,也可以选到一定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环资法的导师,具体得等开学后学院下发的导师名单,但是基本都是官网上有的硕导、博导。然后就可以看到老师们的照片啦,一一点开,可以看到老师们的简历、研究方向、荣誉、教学特色等信息,注意要看有硕士生导师(含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导师哟,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3.联系导师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导师后,就可以尝试向导师毛遂自荐了,因为选择导师是个双向的过程,你选择了导师,导师也要选择你才算“牵手成功”。有些导师的简介里会有导师的邮箱,如下图:但是有些老师的简介没有附上邮箱,因此需要多方打听,最好找到这位导师门下的师兄师姐要一下邮箱。要到导师邮箱后,就可以给导师发邮件了。给导师发邮件要注意三个事情:第一,要附上自己的简历;第二,附上一封自荐信,自荐信中要写明自己的情况,包括姓名、本科学校、本科专业、知识背景等基本信息,还要写明导师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相契合,最后要写明自己读研期间的简要规划以及到导师门下学习的强烈愿望,可参考网上的模板写,内容大同小异,但不要照抄,结合官网查到的导师简介写,写出真情实感;第三,给导师发邮件一定要有礼貌,注意细节,邮件标题一定要写,如“XXX同学的自荐信”,附件附上你的简历和自荐信,邮件正文一定要按写信的格式规范来写,不要不写正文。有些同学给导师发邮件标题和正文啥也不写,发个简历,导师肯定是看都不看的。发完邮件后,有些导师会回,有些不回(实在是太多同学发了),回复的内容不一,如果导师特别想要你会在回信里说的,如果导师回信说特别中意你,基本你选他,他就会选你啦。第三部分 关于读研期间的规划很多同学问我,读研忙吗?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其实和本科一样,看你怎么去渡过,有些人的研究生生涯很忙,有些人的研究生生涯很闲,研究生更不比本科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比本科生独立性更大,谁也干涉不了谁,做事全靠自觉,但是毕业以后,你会发现,有些人已然可以成为有些人的老师,这就是差距。因此,考研不易,一定要珍惜,不可浪费时光,一定要继续努力,毕业后能自豪地和别人说“我是研究生”,而不是一个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虚名。研究生在读规划的安排,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强化提升期——自我寻路期——就业铺垫期。1.强化提升期(研究生第一年)一般研究生第一年课比较多,学业比较重,这个时候要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多看书。首先,该上的课得上,研究生的上课方式和本科不太一样,研究生上课方式一般是专题式、辩论式、交流式,研究生上课一般没有课本,老师不会像本科那样把教材从头讲到尾,老师一般是做一个专题讲座,把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老师鼓励课上同学们去发言、辩论、交流,而不是像本科那样填鸭,很多问题没有正确答案,要的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思想进行碰撞。其次,要认真完成作业,研究生期末考试不是重头戏,平时的作业和表现才是评判的重要标准,老师布置平时作业小论文一定要认真完成,认真去写,会极大锻炼你的写作能力,不然研究生毕业了连论文都不会写,这不是遭人笑话吗,还有老师经常会课后布置一个问题,让同学们组成小组研究讨论,然后下一节课派代表展示你们的研究讨论成果,希望大家都能踊跃去当那个代表去展示去表达,可以极大锻炼大家的表达能力。最后,一定要多看书,导师一般会开个书单给大家,肯定有些书很难,但是一定要看,“看不懂没关系,看多了就懂了”(老师原话)。当然,如果还没通过法考的话,一定要在第一年通过。2.自我寻路期(三年制的第二年,两年制的第三学期)经过了一年的积累后,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有了,但是我们也该考虑以后的职业规划了。这段时间可以思考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如果你想做律师,就可以去律所实习一下(研究生非常好找律所实习),看看自己是否能适应律师的生活;如果你还没决定做什么职业,不妨多尝试几个实习,去法院、律所、公司都去看看,然后选择自己未来比较倾向的方向。同时,在做实务的同时不能忘记学习,多虚心请教前辈,打听清楚该行业的前景。3.就业铺垫期(三年制的第三年,两年制的第四学期)最后一年基本就是写论文、找工作啦。切记论文尽快写好,不然越拖越不好,否则后面会很赶。然后就可以根据上一个阶段确定职业方向去找工作啦,这个阶段跟本科大四差不多,要点就是不要拖,论文能早点写就早点写,工作能早点找就早点找!

法学考研详细介绍,复习计划【法硕学硕对比、和法考的兼顾】

考研基础介绍一、种类研究生即硕士,分类如下:1、学术型(学硕),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学硕,例如:刑法硕士,民商硕士,宪法与行政法硕士。。。。2、专业型(专硕、又叫法硕),分为法学法硕和非法学法硕,本科是法学的,就考法学法硕(一般是读2年),本科是非法学的,就考非法学法硕(读3年)【在职法硕(非全日制)现在跟一起报名、一起考试、一起录取,国家线一致,文凭一致,所以复习方法也是一样的,最多时间安排不一样】3、还有什么远程教育那些【各个学校不一样,现在还有些学校可以拿双证,自己命题考】二、法硕和学硕按照官方的说法:学硕是搞学术、搞研究的,这才是传统的研究生。法硕是专业型人才,是搞实践的,注重专业技术。听起来反而大家会对后者更感兴趣,想实践、跟着老师研究案例、做案子,但其实都一样,都是在学校上课、考试之类的,实习那些虽然有,但很少。1、英语、政治是一样的都是全国统考,英语考英语一(一般其他专业学硕英语一、专硕英语二,但法学里法硕和学硕都是英语一,英语一稍微难一些),英语政治是各个省自己阅卷(报考的省,不是考试地的省,例如我在重庆考试,我考北大,那么我的英语、政治的卷子都运去北京批改),所以会同样的卷子会存在分数差异。2、专业课区别很大【法硕】是全国联考,全国统一的题目(无论你考北大法硕还是一些较差学校的法硕卷子是一样的)、以前是全国统一批卷,现在也是各省份自己批改!!!所以不同省份会有一些差异,可能北京就批改的比较严格一些。卷子分为法学和非法学两类,题目类型有差距,但难度差距不是很大(具体你可以百度几份真题看看,或者淘宝买个法硕真题,就知道难度)【学硕】是你考哪个学校,参加那个学校自主命题,自己批改(学硕是学校自己批改,法硕是省这一级组织统一批改),每个学校的卷子都不一样,但一般选择题很少,主观题居多。例如我考中国政法大学,在重庆考,到时候卷子会从中国政法大学密封邮寄到重庆,考完又邮寄回中国政法大学,中政自己批。所以每个学校题目不一样、批卷标准也不一样,学校那边会衡量今年报名人数,然后批卷。所以有些学校考的很难,但最后成绩却都很高,有些学校考的很简单,但批卷成绩却很低。其实就是看今年报考情况划线,如果你考的学校、专业今年报的人少,就会在批卷的时候放水,保证足够的人数去复试,如果报考的人多,批卷就会比较严格。所以如果你考学硕,你不要学校和学校之间对比,那样没有任何意义,你别看有些比较差的学校反而比好学校分数线高,或者题目比较难就不敢报。你从这个批卷程序设置就看得出,考学硕是有人为可操作性和或多或少的黑幕的,主观题标准是很难统一的,所以有些有关系、有黑幕的,但好的学校、招生人数多的学校会好一些,因为有黑幕的就那几个,剩下的名额还是公平竞争的,就怕有些学校招几个人,很多本校的、或有关系的就事先内定了。3、学的东西法硕学的就跟大学本科差不多,每个法都上课,讲的还不如司考,实际上老师准备的课件也跟本科差不多。硕学的就是理论,实践意义也不如司考。例如你学民商法,百分会80的时间都是学精神、原则、价值、发展历史等,还有很多课程是要学法理学、政治、英语等等,接触实践的案例那些比较少(当然每个学校不太一样)。所以不要想着研究生真的是去研究问题的,文科专业所谓的研究很多也就是读书、写论文,参与实际案例的课程设置很少。法学这个学科实践性很强,所以在校的学习很难学的很好,很多时候是锻炼一个思维(看待案件会更深入,更有法律逻辑),读三年研究生、不如做三年案子学的东西多。4、时间学硕是读三年,但是课程设置只有一年半、剩下的时间交同样的学费,但没课程安排,没人管,一般是自己实习+写论文(好恶心的设置,没课还要交学费)。法硕一般是两年(非法学是3年),但好像课程也是一年半、具体每个学校安排不一样。很多人会因为法硕学习时间少,选择法硕,但其实差不多的,反正学硕最后一年也不上课那些,该考公的考公、该做律师的做律师,实习一年正好拿证(很多地方都是研三哪一年可以去律所挂证,但具体还要去当地司法局问)。【而且】这几年可能是你人生最后的学校时光,多珍惜吧,那么早离开校园干嘛,校园生活多好啊,还可以谈谈恋爱之类的,一旦毕业工作,你就不是你了,身边都是同事,谈恋爱靠相亲,想回去学校都回不去。所以大家选择的时候,不用太在意多一年,少一年的!5、学费法硕是学校收费,没有统一标准,比较贵,一般都要1—2万,有些法硕收费高的都快赶上留学了,几万一年。学硕是国家统一收费,大概一年8000左右。补贴每个月几百块,但也有学校和省会有单独加的补贴,算下来和学费几乎差不多,相当于免费读。6、证书含金量学硕的证书肯定比法硕硬一些,但也没差很多,有些学校考博限制学硕,但公务员或者找工作都是不限制的,学硕和法硕一样。名校的法硕肯定优于一般学校的学硕(你是名校的法硕说出去肯定比你是普通学校的学硕有面子,到时候接案子也方便)。但有些公务员要限制学历和专业,例如很多地区法院刑庭招人,要求刑法学硕士,这就限制了法硕。但这些专业往往非常难考,考公务员的话不太建议去法院里面,太忙、升迁机会少,检察院的业务骨干和侦查部门的都被调去监察委员会,发展也不一定好,但相对法院会轻松很多(公务员的问题可以去问问机关里的人)。最后,上面说那些是想给大家一个清晰的认识,研究生扩招以后,很多考生都不是想做一个学者,只是想读书有个学历、以后工作、挣钱方便。所以既然你不想专门研究这个,就尽量选择好考的专业,没必要去挤破头的争那几个热门专业,法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名校的法硕,性价比肯定比一般学校的学硕好。法硕的全日制法硕和在职(非全日制)法硕区别全日制就档案那些都得调去学校,脱产学习;在职就是不影响工作,只是有些时候要去学校完成课程。【2017年改革后的考试规则】以前是分开考试,分开划线,所以在职法硕很简单,从去年开始改革,一起考试(卷子是一样的)、一起划线(国家线是一样的)、这样在职的法硕变得相对比较难(但证书的含金量也提高了),以前在职还有单证,现在应该都是双证,很少一些学校还有招单证考生的资格。考研学校选择学霸忽视我的建议,自己按照自己的选,但一般人就建议:一定要选一个好地方、然后选一个好学校,最后选一个好考的专业【注意选择顺序】。一、选择地方1、去个以后你想留下来的地方,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研究生不像本科,一定优先选择以后想留下来的地方,因为研究生期间很多时候都是积累经验和人脉的,法律的行业人脉和经验很重要。例如我考到西政,如果最后在西南片区工作就很有优势,同学、导师、校友都会有照顾。2、英语不好的考北京上海要慎重,因为学校多、报考的人多,所以要淘汰掉一批。虽然卷子是一样的,但是批是省级统一批,比如我在重庆,我要考北大,考试地是重庆,考完后我的卷子是运送到北京,由北京组织人批改,北京上海的学校又多又好,批卷子会很严,而且考北京学校的都是什么人,你附近的卷子可能都是大神的,所以你的分数会有偏差,培训机构试验过,同样的英语作文和翻译,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会差10分左右,10分在英语里是一年都难以逾越的鸿沟。。。。。一般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地方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有些地方经济好,但好学校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考研而言,意义不大,就北京上海好学校多。3、好地方优先。不知道你上大学有没有感悟,好地方非常重要,对人的价值、思维等都影响很大。如果你去偏远的985,实习岗位、机会、接触的案子都会少很多,你还不如去发达地方的普通学校。二、选择学校学硕看分数线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个学校的卷子和批改都不一样。英语好,平时认真的学习的,可以考虑最好的:清华、北大、人大等,考这些学校英语要求非常高,很多时候专业课里都会有英语的题目,复试有对英语要求极高!比如人大有一年的复试英语口语题:请你谈下现在中国法官独立的现状(这个问题是用英语问的,要求你用英语回答)。其他985高校对英语要求也比较高,但专业课考的其实没有政法类院校难,政法类院校对英语要求很低,但专业课考的难。一般的建议大家选择:1、政法类院校,2、在你以后想留在那的地方比较有威望的学校。优先考虑政法类(中政/法大、西政、中南财经政法、华政、西北政法)1、法学实力强,除了特别牛的那几个学校,例如人大的民商,吉林大学法理学,清华的刑法等,政法大学的法学都不是很差,比一般的985都好。2、招生人数多,一般一个专业招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招生人数是和老师挂钩,一般一个老师带3个左右的硕士,所以这个学校有几个硕导,就能招生多少,政法大学法学的老师、博导非常多,所以招生人数也比较多。3、招生人数多就意味着相对公平,虽然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但有关系的最多占据几个名额,其他的名额相对公平,如果你考的那个学校招3人,很可能本校的、有关系的就先录取了。这也不是实力问题,大家考同样的学校,实力都差不多,本来复试人为评判的因素就很大,对考本校有相对的照顾很正常。4、有法学氛围,法学的讲座等特别多,很多时候每天好几个,要选择去听哪一个,但非政法类院校就比较少。5、未来职业有优势,我在政法大学认识的同学、老师,几乎以后都是法律职业的,如果我做律师的话肯定有几个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同学,而且都集中在这些地域,比较方便。但如果我考普通的综合院校,本来招的人就少,可能就10个一届,毕业了各自会各自家,就没有政法类院校有优势。三、选专业【法硕没有选专业的问题,不用管,学硕需要好好看看】先回忆下自己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有没有对专业问题无所谓的纠结,总觉得要选一个自己有兴趣的,好就业的,好考的,但你上完学毕业就发现,专业问题虽然重要,但是远没有自己当时想的重要,当时总觉得选了某个专业就意味着自己毕业肯定高薪,各个公司抢着要,你现在也是快毕业的人了,想想自己当时报志愿的纠结和现在的领悟,研究生也是差不多的。你觉得你学民法和学刑法、或者学诉讼法能差多少?建议大家选择一个好考一些的专业,没必要去挤那几个热门。因为读研加过司考,找工作应不是问题,律师是肯定能做的,考上了你导师也会帮你介绍,不是学理论的就不认识律所的人,都认识。法检公务员的话要自己考,什么专业其实差不多的。兴趣的话,很多人都是对刑法、民法感兴趣,对诉讼法不感兴趣,但其实你学民商法或者民诉,上课学的东西是差不多的,复试线却相差几十分。还有宪法和行政法专业,考试的时候是分开报名,行政法的分数一般比宪法高,但考上以后上课是一样的,甚至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是一样的“宪法与行政法”。最后,你以后干什么和你的专业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大学是开放的,你对民法感兴趣,你选择一个好考的专业,以后完全可以去旁听民法的课,读民法的书,写民法的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可以两个专业结合,跨学科论文更有优势。不要再被自己所为的兴趣所困扰,理想和现实要结合。我见过很多人拼了好几年民商法专业,就是考不上,报别的专业早就考上了,有些聪明的人虽然喜欢民商法,但一开始就考个好考的专业,例如行政法。然后进入学校以后多花时间学自己喜欢的民法,平时有空就去律所实习解除民商法案件,毕业以后身边同学很多学行政法的都是考各个机关的公务员,办案子也方便。所以如果不是学霸的话建议考个好学校里好考的专业,永远不要先选专业,再去看学校,先看学校,然后选里面的专业。三、选择好导师导师很多是考上了以后才选的,跟考博士不一样,博士是考哪个博导的博士,硕士是考这个专业,考上了以后选导师,永远不会让你在报志愿的时候就把导师选好,每个学校学校规定不同,一般都是学生先选导师,导师再从里面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学生,剩下的就分配到别的导师。导师的问题建议大家过了初试,复试的时候再予以考虑,现在不用去考虑这个因素,考过复试以后也需要联系几个导师,到时候我再教大家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后总结】先选定几个好地方(如果这个学校很偏,考虑都不用考虑),然后选一个好学校(政法类优先考虑),最后选一个好考的专业,记住先后顺序!不要先想考民商,然后选学校,地方随意。这样弄下来你空有一个民商的文凭、失去了一个好地方和好学校的氛围和很多机会,得不偿失。法硕优先选好地方,可以考好的学校,不一定非政法类,万一中国政法和北大的法硕分数线是一样的,肯定优先北大,北大的光环给你带来的好处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法硕专业那更没什么要求了,好考就行,课都差不多是一样的。考研流程时间、报名,初试,复试,调剂1、备考时间大部分在校的法科生,都是司考完准备考研(但今年改革,2考后主观题再10月20多号才能结束,时间有点仓促)我自己当年是过完国庆才决定考研,才开始查学校、买教材。正式备考也都快10月中了(之前一点都没准备),我的法学可能好一些,但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复习期间大概每天9点至晚10点,中午午觉,然后没有听专业课,直接背的,如果你英语基础好一些,时间方面更没问题,但你还是要有一个考试的意识,不要想着学些,拿着书看几遍那种,时间就肯定不够了,最好直接看看考什么,直接开始背、做题等。【今年改革后和法考的衔接和建议见文末】2、报名、考试时间应届生网上预报名:9月20号左右开始(这个报名不用管,可以不报,后面正式报就好)网上正式报名:10月10号左右开始考试时间一般都是12月最后一个周的周末报名报名以后需要现场确认,是在考试地确认不是去报考学校,例如我在重庆,我要考北大,我在网上报名,然后去重庆一个点现场确认,然后在重庆考试,做北大的卷子。只是初试过了才去北京的北大复试。之前一直都是在重庆。初试内容法学等人文社科考:英语政治(各100分)+2门专业课(各150分),总分500。法硕的专业课是全国统考,一样的题目,学硕是学校自己出的两门专业课,不考数学。英语很难,但不考听力,几乎只需要准备阅读和作文(阅读40分、作文30分,新题型10分,完形填空10分,翻译10分),一般50分就过线,所以作文阅读有了,其他蒙一些,得点基础分就足够了,主要弄阅读,作文是有技巧和套路的,也有模板,但最好自己写的模板,不要用机构的,具体后面教方法。复试复试需要到各自考的学校去,每个学校复试自己组织,自己给分,自己刷人,有些学校只面试,有些学校要笔试+面试。一般好的地方比较公平,但肯定会照顾自己学校的本科生,人之常情。复试问题暂时不用考虑,考过以后在教准备的技巧。调剂调剂,就是你没考上你要考的学校(包括初试没过的和复试没过的),别的学校没招满,你又过了国家线,就可以调剂去那个缺人的学校。只要初试过了国家线就可以调剂,国家线相当于全国最低分数线,没有哪个学校划线可以划的比这个低(注意,没到那个学校的复试线也可以调剂,过了国家线即可)。到时候会有个系统,随时关注信息更新,调剂过去需要再次复试,但也是学校自己组织考试,大部分只面试。调剂是可以多次调的。985学校是自主划线,分数线比国家线早,就是国家线还没出,它们就已经可以自己进行复试了,所以考985的调剂有优势,虽然你复试被刷了,但等到国家线一出立刻可以开始调剂,别的学校国家线出了,还要出自己的复试线,组织复试,然后你那会被刷了再去调剂,选择的范围就小。接受调剂是学校自己的安排,例如西政不接受外校的调剂,有些学校调剂要求又是要求报考学校是211,或者是有法学博士点的学校之类的。具体到时候看系统。考学硕,没考上可以调剂到法硕,考法硕不能调剂到学硕!考研难度1、英语,(100分,全国统考),考的内容挺难的,阅读的文章都是国外学术期考的原文(不像4/6级是一些故事之类的),专业名词很多,但只需要练习阅读和作文就可以过线(考研英语不考听力),作文能力差的准备模板及格问题不大,所以你只需要提高阅读,就只练习一个,所以难度也还好,而且不用及格,大部分学校是国家线45分左右,60分很不错了,清华北大这种也只需要60分过线。2、政治(100分)很简单,复习起来你会觉得好难,但是随便复习下,政治都能过线,因为政治是所有专业的统考,无论你考什么考古、医学、数学都要考政治,所以卷子就不会很难,你一个文科的学法学的去凭感觉乱写问题都不大,从来没听说谁考研输在政治的(除非你一点都没复习,没有背考前几套卷之类的,否则都不会考不过),我高中是学理科的,严重反感政治,从头开始学习马克思,过一轮题目后,每天翻翻,背下考前4套卷,最后都能考70多(我的字还丑的很),【押题】政治每年考前一星期左右都会出一些最后四套卷子之类的预测,例如肖秀荣、石磊等,那些大题几乎都在里面,背下就好(每年5个大题,几乎都能中4个左右,有几年还几乎全中),每年都如此,所以不用的担心这政治。3、专业课(150分+150分)法硕专业课第一卷科目:法理学(60分左右)、宪法(50分左右)、法制史(40分左右)第二卷科目:刑法(75分左右)、民法(75分左右)大概选择题有三分之一的分值,主观题有三分之二,跟司考不同的是,法硕要考一些题纯记忆的的主观题,例如:简述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这种题看似难,但其实非常死,只要下功夫背,就能得分,而且不要求背全,背会多少得多少分(选择题选错了全部分就没有)。最重要的是:可以考这种简答题的概念本来也不多,例如不可能让你默写:诉讼时效是几年?之类的细节题,主观题一定是考有专业名词,专业概念的。难度和司考比,要看分数线,150的分如果你要考130+,那跟法考高分难度几乎是一样的,但如果你只考100左右,那肯定没有司考难,突击背背主观题和押题都能及格。而且,如果你司考准备过,法硕的选择题几乎不用复习(除了法制史),你去做选择题几乎正确率在百分之80—90,只需要背主观题就好。学硕专业课每个学校考内容的不一样,但几乎没有选择题,只有主观题,考的主观题和跟法硕内容差不多,只是可能会细一些。例如:比较危险驾驶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硕一般考: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所以准备起来,学硕需要花的时间会多很多,因为要背的东西比法硕多。但也不一定,因为学硕是每个学校自主命题。【学硕的难度取决于学校的命题】,但除了很牛的北大、人大那些,一般的985和政法类院校的命题都比较中规中矩,复习了能突破,不会出现你见都没见过那种。【注意】很多人会有误解,以为我考刑法的学硕,我的专业课就只考刑法,其实是错的!初试一般不会太区分专业,都会考,例如西政的民商法学硕,初试要考:法理学(100分),宪法(50分),民法、商法、民诉(共150分), 不会只考民商法!考研复习计划考研和法考的兼顾一起复习今年被改革的事影响,法学研究生也变得很麻烦,往年是完全可以兼顾的,今年主观题10月20多号才考完,到时候复习研究生,时间会很赶(尤其考好学校的),所以兼顾问题,给出如下建议和模式。一、一起复习的1、英语不错的(6级轻松过)可以一起准备,建议前面法考期间,抽1-2个月,把考研英语阅读高频和中频词背一下,然后把历年真题阅读做1-2遍(大约每天花2小时,40分钟单词,其他时间做英语阅读,阅读遇到的生词也背一下,每天2-4篇阅读,看自己的速度增加频率)。如果阅读真题都做完了,可以准备1—3门专业课,建议准备刑法/民法/法理学,因为这个跟法考有呼应,很多有重合。准备的方法:直接过书,然后摘录笔记,就是把书上一些专业名词和下面的关键句子摘抄出来。因为准备考研主要是为了熟悉概念,记忆主观题(理解概念部分,法考可以搞定),所以听法硕的课那些现阶段没必要,听法考的课就好,主要是准备主观题!你如果在法考期间把1—3门专业课的笔记整理完,书过了一遍,后面准备考研应该就很快了,考研一般总共就5门,你通过法考的备考,把理解部分搞完了,期间再把2个专业课的笔记整理完,就很优秀了。其他时间准备法考!2、英语不好的(6级都很难过,已经把英语还给高中老师的)建议优先法考客观题,考完客观题单独准备考研,法考主观题可以捎带准备,把真题做做,练习下(因为客观题成绩2年有效,你考上研之后,可以有一整年的时间好好备考主观题,到时候肯定没问题),然后复习法考期间,先背高频词,然后每天做1-2篇英语阅读文章(用真题做就好)然后把遇到的生词背一下,每天可以投入1—2小时左右, 其他时间专心法考,主要先突破英语。【法考优先】法考进度都很慢,效果不好的,建议不准备考研,专心法考,你实在想考,考完再冲刺考研都有希望,千万不能两头都垮掉!现在去做下分年真题试试(可以用我们模考系统,考一卷真题,卷二卷三任选),如果正确率无法达到百分之70+,说明你法考后面都需要花时间好好冲刺,考研就暂时不用在意,最多最多每天做1篇英语阅读,背背单词,投入考研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甚至我都不建议你在这个节骨眼还准备考研,到时候两头丢)【总结】专心备考法考,最多准备英语,英语好的可以准备1门专业课。二、法考后再准备考研建议客观题之前,不用管考研,主观题备考阶段,把英语单词+刑法民法法理学主观题背了,然后主观题考完,突破英语阅读和专业课,考前考政治押题。1、客观题考完,到主观题大约有1个月的时间(1)刚好用来突破英语单词,英语单词大约每天1小时,一个月刚好可以把高频和中频词过2遍左右。【单词你一天背很多也记不住】(2)每天2-3小时,直接背别人整理好的刑法、民法考研笔记/主观题要点之类的。不用看书,因为你客观题都过了,这两个科目理解肯定没问题,主要是记忆,所以直接背!先刑法,再民法,背了后对你法考主观题也有帮助,你案例分析就更法言法语。例如,考研考:简述受贿罪的构成要件。那些整理好直接背的一般就有这个概念的给分关键词,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利。。。。。。 法考主观题案例分析也会考受贿,但是用一个案例来考,然后问你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你也需要回答,构成受贿罪,因为甲是国家工作人员、同时题目中。。。表明甲有为他人谋利的目的,同时甲也利用自己局长的职务便利,帮乙谋取利益,收受乙的贿赂。。。。所以你准备考研背的点,可以用来答法考案例分析,而且还可以得高分(我们一般带法考案例分析也是这样带,要求学生把罪名的构成要件给分关键词写出来)!弄完刑法民法,弄法理学,就背和法考重合用得到的(考研背的法理学的一些概念和观点也可以用来写法考的论文,例如法与道德,法与社会之类的)。2、法考观题考完,冲刺考研每天大概4小时英语:4篇英语阅读+背阅读的生词,然后准备考研作文模考(你考研的策略是英语过线,不是拿高分!时间多背专业课,所以准备模考即可!)6小时专业课:专业课直接先背别人整理好的,然后可以看一遍书,看书要快,自己整理笔记,坚持背就好。 政治在11月20多号直接跟各个机构的冲刺课,考前把政治押题背熟。这样准备下来其实也已经很充分了,和没改革差不多! 主要是要注意把主观题和考研重合的部分放在前面背,然后英语不要花大力气,确保过线,政治背押题和学冲刺课,把余出的时间多准备专业课,然后直接以应试的方法背,然后自己整理笔记辅助理解,这样最有效率!单独准备考研建议复习总共分为3个阶段阶段一:重点英语,专业课打基础,政治不用管1、重点突破英语考研英语难度大,输在考研英语上的很多,尤其一些英语基础差的,所以我们英语要持续学着走,而且要在前期先突破!先把单词背了,背高频和中频词就好,高频背3遍,中频背1遍,如果背不下来,可以跟一些单词课,能自己背下来,最好自己背!【注意】不用背拼写,背中英文意思对照即可,主要是为了读懂阅读的!然后做英语阅读,前期很多词都很陌生,所以很慢,但每天要读2—4篇,大约2—5小时,越到后面要越快!因为考试要求大约十多分钟读完一篇文章!所以速度也很重要!然后量可以慢慢加,前期我4小时只能读两篇,后面熟悉了可能就能读4篇了!一定要坚持,英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面就会越来越好!2、专业课打基础每天花4—6小时读专业课的书(法硕可以读《考试分析》,学硕读学校指定教材),并且把关键句子勾画起来,先把书过一遍。过完一个科目,就把之前勾画圈点的关键句子做笔记的形式抄写出来,然后进行下一个科目。如果基础差的,可以先听课,听完一个章节,然后自己把书读一下,基础好的直接读书。考研跟司考不一样,不能单纯听课,一定要有自己读书的过程,否则主观题根本无法表达清楚!3、政治不用管这个阶段大约要持续2个月左右,最终目的:英语阅读没有障碍,能够在半小时解决一篇文章+查完生词。 专业的课书都过一遍,笔记整理好。阶段二:重点专业课记忆,巩固英语,政治选择题的学习1、重点专业课记忆专业课之前基础已经弄完了(一遍书,一遍笔记),现在开始做题,先把真题做了,在买模拟题来做(模拟题一般9月底出),每天大概花2—5小时,做一年的分年真题,然后错的看解析,没写出来的主观题,看完解析自己写一下。然后每天花2——4小时,背诵之前自己写的专业课笔记!一定要背!不背,主观题写不出来!可以采取抽问的形式,例如找个人问你:正当防卫构成要件有那哪几个? 然后你自己说1/2/3/4。。。。如果漏了几个,就把那几个单独在笔记本上标记一下,单独背,一定要背全! 如果这个下面有5个点,你只答出3个,就会丢分! !!所以要背,要背全! 懂了——背了——背全了,这是不同的境界,考研这种纯主观题默写题,要确保不丢分,一定要背全! 同时背完一轮后的二三轮,可以针对自己总背不熟的点背,针对性的背才能突破(全面的背放到下个阶段)。2、巩固英语英语不能断,同时不能花太多时间,因为英语性价比低,你确保你问问的过线即可,其他时间花在专业课上。英语一般建议:每天2篇阅读,掐时间做,练习考试,然后把生词背一下,坚持着走即可。 时间留给专业课,毕竟专业课是300分的满分,英语才100分!3、政治听课和做选择题政治建议选择最少的冲刺/强化,总共大约40—60小时可以学完所有,然后把真题的选择题做了,错的多看看,看就好,不用背! 大题不做,只做选择题!这个阶段持续2个月左右,主要把专业课背熟,巩固好英语,政治熟悉,专业课是重点,英语确保过线就好(一般100的满分50分就过线),不能大力气搞! 政治现在熟悉下选择题,错的选择题多看看就好,不要背大题,大题后面会有押题!阶段三:重点政治押题、专业课默写、考研英语真题巩固+作文模板1、大约考前20天会出政治押题卷子,这个时候要花时间去背,因为每年都能压准!一定要背熟!政治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大约每天背4小时(背不出来可以抄/写,反正一定要突破!)2、然后专业课不要局限于背,要在考前把所有要点默写2遍,写不出来的单独背背,再默写,此时一定要动笔写!不能只是背! 一般每天4—6小时写!3、准备英语作文模板,然后默写熟, 每天模考一卷英语真题,把真题遇到的生词再背一下,近10年真题的单词都背完,你几乎就没问题,然后现在模考就掐时间,练习时间。大约每天3小时。本阶段重在巩固和调整状态。大约1个半月——2个月考研免费群内部班的记得周末考试!

缠子

中国首位行政诉讼法学博士,马怀德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5月22日,据教育部官网消息,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政法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马怀德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黄进不再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育部人事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同志出席会议。资料图据公开简历,马怀德出生于1965年10月,青海循化人,他曾回忆,少时生活很艰苦,“为了吃饱,常常要用白面换更多的苞米、青稞等杂粮。一块五的学费都掏不起,还要申请减免。”1984年,时年19岁的马怀德以全省第六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读书期间,他对行政法产生兴趣。本科毕业后,他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行政法学领域著名学者应松年。1990年,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应松年和诉讼法领域著名学者陈光中。1993年,他成为新中国培养的首位诉讼法专业行政诉讼方向的法学博士。博士毕业后,马怀德留校任教至今。期间,1998年33岁时被破格聘为教授,35岁时成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开始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读博士期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国家赔偿法》的起草提上日程。马怀德参与了《国家赔偿法》的起草工作。当时,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问题引发讨论,有人认为应适用过错原则,也有人认为应适用过错加违法原则,还有人认为应适用无过错原则。马怀德与老师应松年在《中国法学》发表了论文《国家赔偿立法探索》,文中对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进行了专门论述,建议应适用违法原则。最终,国家赔偿法的立法采用了这一建议。参与国家赔偿法起草期间,马怀德完成了博士论文《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务》,并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由于其在国家赔偿法立法过程中的贡献,获得了“马国赔”的称号。自国家赔偿法以来,马怀德直接参与了《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等上百部重要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工作。去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是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基础性作用的法律。马怀德参加了这部重要法律的专家论证工作。他受聘担任中纪委特邀监察员多年,曾三次参加王岐山主持的中纪委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就反腐倡廉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2017年,马怀德获评CCTV年度法治人物。当时的推荐词中评价说,马怀德是“行政法治大厦的建设者”、“传播法治精神的布道者”、“法治政府建设的推动者”,每年平均要为党政机关授课20余次;2013年,组织开展“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每年对全国100个城市的法治政府建设状况进行客观中立的评估并发布报告,成为学术机构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典范;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建部、福建省等多个部委和政府机关的法律顾问。获评法治人物时,马怀德表示,“我还是非常乐意回归学术界”,“能被学生记住,成为他们人生很美好的一段经历,是做教师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我的想法是更专注于学术,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让我们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和我们的行政法学能够往前再迈进一步。”据报道,多年来,马怀德直接指导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30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享誉学界的青年才俊或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由于同时担任学校领导,马怀德工作十分繁忙。他给学生发邮件,时间大多在深夜。“对学生提交的论文,从题目选定、篇章架构、观点斟酌、论证过程及至具体的文字表达,都会仔细的审阅,提出修改意见。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提交的作业,他的评价大多是‘还可以,但还需要修改’;偶尔被认为‘还不错’,已是十分难得”。前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生于1958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武汉大学副校长。2009年调至中国政法大学任职。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生于1962年4月,毕业于南开大学,长期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历任中国政法大学组织部部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2017年出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据官网介绍,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王姝 校对 李世辉

央登

用无罪推理“拽回14条人命”的法学教授——追记新时代法理学构筑者李龙

▲李龙生前照。受访者供图▲2016年李龙(中)获得第二届李步云法学奖合影。受访者供图▲2008年5月李龙(前排)与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李伟)12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用无罪推理“拽回14条人命”的法学教授——追记新时代法理学构筑者李龙》的报道。“人生苦短,我已老矣,坎坷一生,几经磨难,终于迎来法治的春天!我经四十年的努力奋斗,为法治中国贡献甚微。本书是我最后一部著作,耗时整整一年,力图填补中国法理学学说史的空白,但能力有限,难达预期。敬请法学界批评指正!”这是82岁高龄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李龙于去年出版的最后一部独立撰写的学术专著《中国法理学发展史》里的话。这一著作是李龙最后的学术生命中用思想的大手抚摸中国人的法理世界,呈现了一幅绵延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法理的画卷。庚子之冬,12月2日,李龙在武汉驾鹤西去,享年83岁,学术界痛失一位法学巨擘。再次读到李龙先生这一著作文末的这段话时,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法学院年轻教师涂云新眼角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泪花交织的娑婆世界中浮现出这位操着湖南普通话口音、穿着灰色夹克衫的长者和老师的身影……(小标题)中国最早探索人权问题的法学家之一他率先在法学领域提出人本法律观概念20年求学、20年冤狱、20余年治教。李龙先生的生命之作、学术人生映照出的,不仅是一位法学长者的生命旅程,更是一代中国法学人在剧烈时代变迁中的传奇人生道路。李龙从小就喜欢阅读中外古籍,阅读范围极广。而众多书本中,他最偏爱中国古代儒学、法学和中外历史相关的著作。他的伯父李祖荫是著名法学家,曾留学日本,担任过湖南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李龙从小受伯父影响颇深,酷爱阅读法学书籍,对法律产生了浓厚兴趣。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仍然记得,1993年夏末初上珞珈山第一次见到李龙教授的情景。教三002阶梯教室开学典礼上,李龙教授戴着鸭舌帽致辞,满口湘音,张万洪记得一句:“我的伯父,是著名的hua学家。”后来才知道,“hua学家”其实是法学家。其实,李龙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法学才华。大学时期,不到20岁的李龙将自己对人本法学的初步构想写成论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受到好评。他在文中流露出对法律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法学界掀起“法的本质属性”大讨论之际,李龙发表了《公益法简论》一文,将人本法律思想运用于法律本质的研究之中。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李龙将人本法律观的视角聚集于法的人权精神,由他担任执行总主编的《人权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以近200万言的鸿篇巨制在中国人权法研究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人权问题研究的最权威、最全面的标志性著作之一,被称之为人权法学研究的经典。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生活在特定时空的人们总是对“法”抱持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主张或解释。在李龙看来,从确立法律原则,到从事法律实践的所有法律活动,都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要尊重人格、合乎人性、讲究人道、保障人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着眼于人、服务于人的法律体系。据此,李龙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权法体系的理论设想。李龙是当代中国最早探索人权问题的法学家之一,也是国内对人权问题进行宪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先驱。他提出的“人本法律观”,着重强调了法律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的终极价值的追求,被作为李龙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小标题)侠义教授“先后从黄泉路上拽回了14条人命”李龙先生充满坎坷的人生经历,令人唏嘘。令人敬佩的是,李龙经历坎坷却没有选择抱怨,更未选择放弃,而是展示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对兼具普遍性知识和个殊化实践品性的法学真理的艰难探索历程。21岁时,李龙因撰写的《无罪推定原理》和《论社会主义民主》的部分言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送往湖北省蕲春县八里湖农场改造。农场的日子很苦,李龙却没有放弃追求,而是利用休息时间读书写作。就这样,他继续偷偷地研究并完成了他的无罪推理论,并著成了中国第一部来自民间的法学基础理论《国家概论》。然而,李龙的研究被发现后,被施以了更严厉的管制。1959年,李龙身陷囹圄,剧烈的社会结构变动以及探索建设道路中革命政治运动,改变了这位22岁法学青年的人生轨迹。就在李龙濒临绝望之时,他的满腹才华救了他。监狱主办的《湖北新生报》因缺人手,想挑选一个懂马克思主义和法律的人来做编辑,李龙恰恰是最好的人选。他被作为特殊犯和一般犯人分开居住,可以看书、写文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李龙,再次沉浸到了书海之中,这一次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去阅读各类书籍,而知识也带给身处绝境的他内心以极大的满足。后来,李龙有时也会笑谈,当时的自己真是碰上了一份“美差”。平反回母校时,李龙已成了武大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毕业生。1980年1月24日是李龙43岁的生日,就在这一天他重新获得了自由。偶尔回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李龙都仍会感叹:“是那段经历,磨炼了我。人的一生就是要敢于和困难做斗争,善于在逆境中奋起”。恢复自由后的李龙,被分配到了湖北师范学院从教。为了维护更多人的合法权益,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法理信念,李龙的心中开始萌发重构法理学的愿望。为了从实际案例中验证法理学的研究,李龙开始兼职当起律师。在他所接的案子中,先后14个差点被冤为死刑犯的生命和权益,在李龙的辩护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维护,其中3人得以无罪获释。李龙因此名噪一时,他的“无罪推理”理论也得到法学界充分的肯定。李龙认为,在法庭判决之前不能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要假定他无罪,也是一种保护人权的体现。“在假定犯罪嫌疑人无罪的条件下收集材料,可以避免事先在思想上确认某人有罪只收集有罪证据而不考虑其无罪方面证据的片面性,可以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性”。自1980年以来,代表他洞见的160多篇学术论文不断地在《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刊物上发表。李龙一边以刑辩律师身份提供精彩辩护,同时将法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发表在各类期刊杂志上。1988年,在国际私法一代宗师韩德培的赏识下,李龙得以重新回到武汉大学任教。1989年,李龙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返母校的李龙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焕发出更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他主编了经典的《法理学》教科书,开创了法理学教学中著名的“五论”结构。2003年,李龙将“五论”发展为“六论”,从而建构起了中国法理学本体论、发展论、运行论、范畴论、价值论、关联论的范式结构。“先后从黄泉路上拽回了14条人命”,当时黄石地区监狱的墙上甚至贴着“请律师找李龙”的标语,李龙也被誉为侠客律师、侠义教授。同时,他也是最早探索公益法律发展的学者之一。在他的带领和引导下,武汉大学先后创设了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人权研究院等平台。(小标题)法学教育改革开拓者他提议的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案推行全国“先生创立了人本法律观,重构了法理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对人权理论进行创新,突破了法治理论,对宪政法理进行革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德才并举,以学修德,以德促学。”他的学生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说。然而,李龙却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读书,坐牢,教学。对于培养法学人才,身为教师的他非常看重。李龙时常教导学生要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以写作促进读书,在读书中写作,不仅要了解学术前沿,更要创造学术前沿。而这位将一生献给法学事业的学者,正身体力行地用他先进的法学教育理论和辛勤的劳动创造,换来桃李满天下。李龙带出了97名博士、45名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教师,李龙认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直至20世纪90年代,法学本科教育仍然有专业区分。这种‘对口教育’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此,李龙不仅专门撰文论证这一主张,还在1996年主持制定法学教育改革方案时,更具体地提出,可以将过去分散的几个法学专业合并成“法学”一个专业,且这个专业包括法理学、法律史、宪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公法等14门核心课程。经过数次讨论,这项教改方案最终获批,并在全国统一推行,一直沿用至今。从教以来,李龙多年初衷始终未改,那就是培养“有境界”的法学人才。李龙曾多次对此阐释,“所谓‘有境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了解学术前沿、紧跟学术前沿以及创造学术前沿。”历年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文采飞扬,寓意深刻,荡涤过无数法科学子的心灵,场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会上的点评,一针见血,要言不烦,启悟了多少青年学生的智慧。李龙曾说,1980年代他还在名不见经传的湖北师范学院任教,某次参加全国法理学年会,在沈宗灵先生发言之后,他站起来即席发表了一通不同的看法。言辞犀利,却字字在理。这个精彩的发言,引起了沈先生对他的注意,随后对他提携良多,开启了两代学人之间长久的友谊。一代法学宗师,对学生的细微关爱,张万洪记忆深刻。读硕士期间,得知张万洪写论文需要,作为导师,李龙把电脑提供借用。当时电脑是奢侈品,张万洪用了一年多,给电脑升级买了根内存条,还回去的时候,先生还执意把升级的费用给张万洪。他随遇而安,淡泊寡欲,对弟子们的生活,却十分关心。这个婚姻触礁了,那个该找对象了;这个生孩子了,那个的孩子要考大学了……都是他操心的事儿。学生带孩子去给老人家拜年,准能收个大红包。李龙有句名言,传播颇广。他说,老师可分为三种:仅仅传播知识的老师,是三流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老师,是二流老师;把学生带到一定境界的老师,才是一流老师。张万洪认为,李龙就是在“用一颗心灵去唤醒一颗心灵”的爱,来把学生逐步带入更高境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先生仍然关切学生的工作和学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许娟说,在病榻上,先生仍然神采飞扬地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先生的学术感,“研究中国问题,写中国文章”的谆谆教诲,始终伴随激励着学术家庭之中每一个人。李龙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所钟爱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是一代法学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大师已去,他的传奇人生留给后人诸多珍贵精神遗产,展示了一位中国法学人在生命历程剧变过程中对法治最为执着的探索、追求和深爱,激励着后人、温暖着后人。(完)

2020~2021 年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详解

目录一、2021 年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二、2020 年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经验分享(412 高分学姐 分享)三、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详解一、2021 年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728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公共管理学》,汪大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987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第7版),(美)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经济学原理》,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辅助资料《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行政管理》期刊(最新一年1-12期)二、2020 年北京师范大学 行政管理考研经验分享(412 高分学姐分享)专业课科目和参考书目专业课是考两门,620 学科基础和 841 专业课。620 学科基础考 的是社会学和宏观经济学,841 专业课考的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 ①社会学的参考书用的是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 这个出版社还出了一本第四版的《学习笔记和课后题详解》,我认为 这本书非常有用,因为每一章前面都有一个单元知识点的框图,每章 具体的内容也都是整理成条目,非常的清晰,对于跨考生来说是一个 事半功倍的法宝。因为社会学概论中还会考到“社会学研究方法”, 这个内容在第四版中涉及较少,第三版中较多。还有一本书是风笑天 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我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然后结合社会学概 论的第三版和第四版整理成了电子版的笔记用来背诵。②宏观经济学我用的就是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 以及同一出版社配套的参考资料,还买了圣才的《笔记和课后题详解》,结合着用。③公共管理学主要看的书目是张成福和党秀云老师的《公共管理 学》修订版,另外还参考了朱立言老师的《公共管理概论》第三版,这也是大家都推荐的参考书目。我是以第一本书为主(这本书也是绝 对的重点),然后将第二本书里涉及而第一本书里没有的内容补充了 进去。④公共政策主要看的是谢明的《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还买了 大家都推荐看的谢明老师的《公共政策分析概论》修订版,以及谢明老师的《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公共政策推荐的书比较多,其实主 体内容是相类似的,只是版本不同会有新的内容增加进去。我还是以第一本书为主,将后面两本书中没有重合的部分补充了进去。大家在 买书时也最好是买最新版本的,然后关注一下新增加的章节和知识点。时间安排:由于是跨考,所以从大三上学期期末定了方向后,就开始上论坛、 学校的官网,搜集考研的书目、真题等,然后在大三下学期开始过书。考过的各位可能都知道,620 和 841 这两门,需要看的书很多很厚, 而且对于一个跨考生来说,内容也比较艰涩难懂,所以第一轮过书对我来说时间又长又难捱。大三下就在看书中度过,暑假也就回家待了 一个礼拜。作为一个跨考生,没有上过专业课,我觉得把书本上的知识整理成体系非常重要。于是在看过两遍书后,我又花了大段的时间 整理了知识框图还有笔记。整理好电子版的框图和笔记,已经到了十月初。就开始了两轮的背诵。回忆这一段时间的安排,有几点经验, 或者说我自己的教训。1.关于自学和对书本的利用。作为一个跨考生,一大难点就是学 习新知识,并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在过书的这一段时间,我觉得学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如果能够找到相关老师的视频公开课,学起来 将会更加轻松。对于已经确定了考研方向的跨考同学,我觉得越早着手学习书本,越有利,能够为后几轮的学习争取时间。2.关于知识点的整理和背诵。在复习的这段时间,我花了很长的 时间整理知识框图和笔记。因为知识点对我来说都很陌生,我采取这种方式将它们系统化。我最终把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都整理成了十万 字的电子版笔记,社会学也利用参考书进行了详细的整理。这项工作非常有用,因为在考场上拿到考卷之后,我知道这些题都在我整理的 笔记上。但是整理也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而且由于整理出来的笔记文字量很大,背诵也很费时间,所以我在后面背诵的时间很紧,就背 的不是很扎实。背诵的不扎实,这也是我难以拿高分的原因之一。3.关于重点。在之前看论坛,还有之前的大神分享的各种帖子, 大家都推荐了一种方法,就是将历年的真题都标注在相应的章节,就知道哪几章是重点,应该重点关注。我也这样做了,将真题都标在了 笔记上,确实很清晰,可是这样也会让人有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有的章节几年没出过题,我虽然知道都应该平等的对待,可是时间不够 时,还是首先会选择忽略这些章节。今年社会学的考题就考了不少之前的冷门章节,让我很是慌乱…… 目前我想到的和大家共勉的就是这些,称不上经验,就当是对自 己考研失败的一个总结。真心的祝贺录取的同学们,考研这个过程只 有自己经历了才能懂其中的酸甜苦辣。也祝福 18 年考研的小伙伴们和选择二战的勇士们,希望你们的梦想能够在明年的现在开花结果。 早上 7:00—8:00,英语早读(前期主要是单词,后期就是作文了)8:00—10:00,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图表和数学,因此需 要在思路比较清晰的时间复习,早上的时间就比较合适)10:00—12:00,社会学(由于考研初试 620 科目就是上午考试,所以 时间就安排在上午复习,保持这个时间段 620 科目的敏感性)中午 12:00—2:00(吃饭+休息,一定要午睡!!!!!!)下午 2:00—4:00,英语(这段时间主要就是真题,由于英语初试考 试就是下午两点开始,所以把英语安排到这个时间点)4:00—6:00,公共管理学(这本书特别重要!!!比较晦涩,所以要在精力比较集中的时间段复习)6:00—7:00,吃饭7:00—9:00,公共政策分析(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因此可以留到晚 上看)9:00—10:30,政治(政治的学习就当做一个一天学习结束之余的放 松时刻,不需要高强度的学习,特别是暑假,看看书,做做选择题就好,所以就放在一天最后)总之,一定要有自己的时间规划,每天的学习之前也一定要复习一下 前一天的学习内容,严格按照计划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慌。三、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详解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行政管理方向):1.本专业是硕士学位授予点2.本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对教育行政管理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从公共管 理和公共政策的角度研究中国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本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既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又有科研及管理能力 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师资及与教育相关的管理人员。3.师资力量、主要导师姓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梯队合理。在教育行政管理学术 队伍中,博士生导师、责任教授秦惠民博士担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咨询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等,在高等教育 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和教育法学界有较大影响。硕士生导师包括:牛维麟教授、陈立鹏副教授、胡平副教授、刘向兵研究员、杨海 燕博士等。4.专业背景、专业概况、建设成果本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教育行政管理作为我校行政管理 学科的一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特色明显,成绩突出。本学科专业目前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多项,研究成果突出。5.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英 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教育研究机构开展交流活动。教师多次出国考察、访问、出席国际会议,并经常接待来 访的各国学者。6.毕业生就业去向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的事业单位等。7.主要开设课程宪政与公共行政、行政管理与行政法、教育政治学、教育行政学、 教育财政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与政策分析、大学组织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专题、教育组织行为学等。一、学院专业优势及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2013年建院,其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的管理学院。学院现有60多名教职工、1000余名在校学生,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4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政府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情报学、图书馆学6个硕士点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点(MPA),行政管理、政府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4个博士点,另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政府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年轻、知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超过95%,为多层次、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师资队伍蒋正华,男,汉族,1937年10月生,浙江杭州人。 农工民主党成员,1958年参加工作,印度孟买国际人口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教授。蒋正华->个人简历1954年至195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 。1958年至1980年任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教研室、系统工程研究所助教、讲师、副主任。1980年至1982年印度孟买国际人口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获金质奖章。1982年至1991年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1997年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1992年当选),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1997年任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李京文->基本信息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人文科学院院士 ,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管理科学院院士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经济评审组组长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评审纽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评审委员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七、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总体战略顾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校兼职(名誉、顾问)教授北京市政府、广西南宁市政府、北海市政府、浙江舟山市政府、湖北鄂州市政府等地顾问从1998年9月起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并创办中国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转型经济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正筹建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李京文->个人简历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同年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被选送苏联学习,先后在普列哈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经济院学习,1958年获硕士学位和经济工程师称号。回国后先后在河北省计委、国家计委担任技术员,1963年起参加筹建北京经济学院,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教研室主任。1974年在国家建委、建材部等单位任工程师、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厅主任、政策法规司司长、总局长助理。并在北方交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校担任兼职教授。1985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兼党委书记至1998年,同时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导。1999年出任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学术研究主要学术贡献:1、是技术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2、对我国工程论证、规划与决策理论的奠定和制度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贡献。3、是我国开展经济预测的创始人之一。4、是我国数量经济、生产率研究的创始人之一。5、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磁悬浮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经济论证。6、从1991年起主持总理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现正主持和参加的重大课题1、中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理直抓项目,总负责人:侯祥麟院士)2、中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工程院重大课题,总负责人:王淀佐院士)3、中国城市化战略(中国工程院重大课题,总负责人:徐匡迪)4、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总负责人:徐匡迪、李京文)5、磁悬浮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宏观经济分析(国家863项目,总负责人:李京文、吴祥明)主要获奖情况:李京文院士长期从事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是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3项、二等1项,国家科技攻关奖1项,省部级奖10项。1.《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合作者郑友敬等2.《三峡工程经济评价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合作者刘国光4.《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合作者李国豪5.《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攻关奖,合作者游吉寿6.《国家12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合作者吴明瑜7.《2000年的中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合作者马洪8.《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合作者惠永正、石定环9.《21世纪的中国经济》获"五个一工程奖",合作者吕政、刘树成10.《北京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获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合作者张守一11.《中国建材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合作者刘赋捷12.论著《科技富国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3.《技术经济手册》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合作者郑友敬14.《海南发展战略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合作者刘国光15.《生产率前沿分析》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合作者钟学义主要学术著作:李京文院士已出版专著41部,论文300多篇、内部政策报告一百多篇。

关连长

「复盘论文」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定

编者按:一篇论文的写作凝聚了作者的辛勤付出。在一篇看似普通的论文背后我们往往没有深入的研究它是如何产生,当前处于什么样的现状,未来的研究方向又是什么?鉴于当前学术之路学术稿件来源较少,又特别需要一些普通学子的学术探索去呈现我们常人的学习、研究状态,经学术之路学术评审小组提议,赵广开主编同意,我们决定去深入“批判与分析”其论文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积极加入到批判(或商榷)的队伍。限于篇幅及有利于进行学术评议考量,我们特将全部材料按照1000-2000字的篇幅分开单篇推送,欢迎持续关注。论文题目选定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如何去构思与润色论文选题也是本文写作过程中比较纠结的事情。我关于刑民交叉问题研究的兴趣点始于本科阶段。当时在本科阶段我的毕业论文选题为合同诈骗罪研究,围绕着这一选题就刑民交叉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学习。当时选题的大致过程为:2013年的时候需要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作为一名本科生只是决定自己未来想学习刑法,应该选定一个刑法的选题,翻看一些论文之后并没有给自己多少启发。然后我就换了一个思路,就是查阅一些知名期刊的年度征文主题,这样就在无意中看到了刑民交叉这样一个选题。但是当时对于何谓刑民交叉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在报给老师后面对何谓刑民交叉,这是不是一个病句的,自己也不能很好的回应。最终考虑到本科生的基本能力,结合自己对刑民交叉的初浅了解,选定合同诈骗罪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由于刑民交叉的主题对我有足够的吸引力,于是研究生阶段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选定主题为“非法集资案件中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研究”的毕业论文。在研究生阶段我发现我所研读图书的主题或者核心关联点正在越来越紧密。刑民交叉的课题涉及面广,领域众多,牵涉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金融法、政策等多学科知识,仅仅从某一学科去研究总是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刑民交叉问题的核心最终还要归结到刑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实体与程序的衔接、刑法的局限性上面。从政策的角度去考量研究的范围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对于非法集资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指导意义。我发现非法集资等刑民交叉问题集中的领域并不是由于其他法律未规定,而是规定的不明确,人们关于非法集资刑事规制的很多疑问需要从行政法、经济法上面找原因,而不仅仅是刑法问题。上面是我关于选定这一主题的基本来龙去脉。当然在具体选定这一主题的标题是还是存在不小的挫折的,一方面是刑民交叉是什么的困惑,另一方面是非法集资是不是全部是刑事犯罪的疑惑,这两个问题不管是哪一个在面对时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而且我思考后认为当前刑民交叉的问题包含实体方面的问题与程序方面的问题,关于程序方面的问题研究可谓五花八门,深感直接研究这些问题,主题就偏了,因此果断放弃,只研究实体方面的问题。于是最终选定“非法集资案件中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研究”。当然关于这一选题也是存在诸多不同意见的,而且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思考与探索,上文只是简单介绍一下选题的来龙去脉。